第一篇: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
(2004年8月25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我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工作,科学合理地编制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内的各项保护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和《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参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必须按本办法编制和实施保护规划;已获得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称号但尚未编制保护规划的,应按本办法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三条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应积极参与编制。
第四条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具有乙级以上城市规划资质。
第五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遵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第六条 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依法进行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其任务是:认真调查和分析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历史沿革、现状风貌、建筑特色和环境质量,结合村镇自身的发展要求,研究确定对现存的下述各类保护对象实施有效保护:
(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三)由不可移动文物和其他因素组成的街巷、场地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形态;
(四)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和有历史价值的自然遗迹;
(五)具有保护价值的水环境;
(六)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体。
保护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各类保护对象确定有效保护措施,对村镇保护和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科学合理地安排建设用地,达到保护和建设相得益彰的目的。
第七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应当严格保护各类保护对象的历史真实性、环境整体性和文化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真实保护和忠实传递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科学有效保护的同时,应坚持有利于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坚持基础设施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应提高其抵御火灾、洪涝灾害及其他灾害的能力,以实现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在上级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 规划的编制
第九条 现状调查分析是编制保护规划的基础工作。应通过深入调查,全面把握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基本特征、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特色。
应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现状概况作详细的调查分析,包括区位、人口、村(镇)域面积、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气候、水文地质、对外交通、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等。
应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的各类保护对象,特别是现存的建构筑物的历史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在适当比例的现状地形图上绘制成历史价值评估图。对现存有历史价值的代表性古建筑,应进行测绘。
第十条 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当前的环境风貌应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用地结构、道路交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建筑质量、绿化景观、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的配备等,并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分析成果应在适当比例的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并用文字加以说明。
第十一条 在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应划定保护区等级(即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外围控制区),明确划定保护范围,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以达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
第十二条 所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现存的且保存状态良好的各类保护对象及其周边相关用地应列为重点保护区,具体范围依据各自所处的空间关系划定。
第十三条 重点保护区外的适当范围,以及未划入重点保护区的其他各类保护对象及其周边相关用地应列为一般保护区,具体范围依据各自所处的空间关系划定。
所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如未划入重点保护区的,均应划入一般保护区。
第十四条 在一般保护区和独立的重点保护区周围应划分一定范围设立风貌协调区,以利于与保护区内的历史风貌相协调。
第十五条 根据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风貌协调区外划定一定范围作为外围控制区,以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周边的环境特征、生产生活传统,以及保护区内的视域。
第十六条 对各级保护区内的现存建构筑物,应分别根据实际情况和保护要求提出保护、修缮、更新、改造、清理、拆除等处理意见和原则,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分期实施方案。
第十七条 对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应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通过修缮、维护等手段,实施有效保护。不得随意迁移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对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如确需在原址重建的,必须依法办理报批手续。
第十八条 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的历史街巷、场地等空间形态,除负有交通功能外,也是重要的历史遗产,其现有形态应得到充分尊重,在规划和建设中不得随意改变。在有充分历史文献资料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恢复到较早的形态。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建设规划中各类用地设置和指标控制,应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必要时可根据保护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应增设完全用于历史保护的用地类型。
在重点保护区内不得设置工农业生产用地,一般保护区内不得设置工业生产用地。风貌协调区内的工业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只能安排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
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可以适当增加商业服务业用地。
第二十条 对各级保护区内的现有常住人口数量,应根据保护要求提出控制指标。
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应严格控制。当现有常住人口数量超出环境容量保护要求时,应提出搬迁方案。第二十一条 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内的道路交通布局现状应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保护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穿越保护区的现有道路应分别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交通管制措施,以减小机动车辆交通对保护区的影响。重点保护区内不得有机动车辆通行;一般保护区内原则上不应有机动车辆通行,但应设紧急情况下消防、急救车辆能够驶入的通道。
如需要时,可在风貌协调区和外围控制区范围内增设机动车道路,以改善村镇交通,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在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不得规划建设有危害或妨碍对历史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的设施,也不应有妨碍景观、影响保护区视域的设施。
在不影响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适当利用保护区内的建筑物和场地形成公共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
第二十三条 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环境应提出控制要求,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和污染源控制。
对现有的各类污染源应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限期治理。
应注重村镇内的公共卫生,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中转站和公厕。重点保护区内不得设置垃圾收集点;一般保护区内不得设置垃圾中转站。
第二十四条 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绿化系统应作整体规划。对现有的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设立标牌和档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公共绿地和防护林地。绿化设计应充分尊重历史风貌和绿化特色。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绿化的植物配置,应全部选用本地植物,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
第二十五条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市政工程,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工程、燃气工程,应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安排,有序建设。
给水工程应逐步达到普及自来水的目标。
排水工程应重视污水的排放和治理,规划建设完善的污水排放管网,有条件的地方应采用雨污分流。
燃气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提倡发展沼气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
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的所有市政工程设施均不应妨碍景观和影响视域;所有市政公用管线均应逐步做到地埋。
第二十六条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消防工作应得到特别的重视。除应在不影响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布置消防通道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消防站,合理布置消防设施。
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的消防栓应采用地埋式或墙嵌式,但应有醒目的标志,并尽可能与绿化、建筑小品布置结合,以避免妨碍景观。
第二十七条 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近期整治规划,内容包括:
(一)危旧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和拆除;
(二)重点保护区内妨碍有效保护的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拆除、清理和整治;
(三)一般保护区内妨碍景观、影响视域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清理、改造和整治;
(四)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消防通道的清理;
(五)为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需在近期进行的其他整治工作。
第二十八条 对各保护区内建筑风格、体量与历史环境不协调,但质量较好,有改造余地和可能的建筑物应提出改造的指导意见,使其与历史环境相协调。
对各级保护区内质量较差、无保护价值的老、旧建筑或质量一般的新建筑,应提出拆除后按照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方式重建的指导意见。
上述指导意见应包括建筑高度、形体、结构方式、建筑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5至20年,近期整治规划期限为3至5年。保护规划已逾期或不能有效指导保护与建设的,应按规定的程序组织续编和报批。
第三章 规划的审批
第三十条 保护规划在提供评审或审批时,其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文本;
(二)规划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说明规划编制的目的、依据、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以及规划目标;
2.村镇概况,历史沿革和演变; 3.村镇的历史价值概述;
4.各类保护对象简介及其历史价值的评估; 5.环境风貌现状的分析;
6.各级保护区的划分及保护和控制措施; 7.土地利用和人口控制措施; 8.道路交通调整措施; 9.公共设施布局和调整措施; 10.环境和公共卫生控制措施; 11.绿化规划; 12.市政工程规划; 13.近期整治规划;
14.建筑改造与更新的指导意见;
15.基础资料汇编,包括现状调查资料、有关文献和口头传说记录等。
(三)规划图纸
包括区位图、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道路交通现状、环境及景观现状)、历史价值评估图、分级保护规划图、重点保护区定位图、近期整治规划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市政工程规划图、重点古建筑的测绘图,比例一般为1:500—1:1000;其中重点古建筑的测绘图纸比例应为1:50—1:100。
第三十一条 根据保护规划要求,需要另行择地新建居民点的,应根据《村镇规划标准》另行编制报批村镇规划。
第三十二条 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规划,在提交审批前,须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论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规划,在提交审批前,须由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论证。
第三十三条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报省、设区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四条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规划区内的各项维护和建设必须符合保护规划,并服从当地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管理。
第三十五条 对保护规划确定的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内需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保护对象,不得擅自修缮和拆除。确需进行修缮的,应认真制订修缮方案,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拆除受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保护对象,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程序从严审批。
第三十六条 重点保护区内不宜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确需建设的,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力求与保护区内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并按《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七条 对在一般保护区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也应从严控制,可建可不建的尽量不建,并按第三十五条的规定搞好设计和审批。
第三十八条 在风貌协调区、外围控制区内新建、改(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在符合保护规划的前提下,按《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审批。
第三十九条 在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规划区内兴建公共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生产经营性设施以及单位的其他工程建设,应按《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江西省建设厅负责解释,自下文之日起试行。
赣建字[2004]6号
第二篇: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科学编制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4]3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并经规定程序申报、批准、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
第三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期限一般为15—20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保护规划已经逾期或不能有效指导保护与建设的,应当重新编制。第四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当地村委会积极参与,共同编制。
第五条 承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具备乙级以上(含乙级)城市规划设计资质。
第六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除遵照本办法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第七条 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依法进行保护、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保护规划的任务是:调查和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沿革、现状风貌、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环境质量,结合本村镇的发展要求,对现存的下列各类保护对象,进行有效地保护,并对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保护性利用建议:
(一)文物古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寺院、石窟、石刻和壁画等;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纪念物和遗址;反映历史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其他物体等。
(二)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是指由文物古迹(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周围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区。
(三)风貌特色。包括古村镇的建筑风格、街区格局、空间形态,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遗迹、自然环境等。
(四)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等。保护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各类保护对象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建设,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有形的历史建筑遗存和无形的传统文化,相依相存,共同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在上级建设(或规划)、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实施。第二章 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九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属于名镇名村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应当与总体规划一同编制,规模较大的可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体规划,在保护规划中发挥宏观决策作用,保护规划应当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具体深化。对于在总体规划阶段中,由于保护需要作出的人口规模控制、古村镇格局保护、建设用地及交通布局的调整、市政基础设施 的安排等,在保护规划中,都要以其为依据与之相衔接,并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划。第十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当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一)历史建筑和相关环境的原真性原则;
(二)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原则;
(三)新建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协调性原则;
(四)分期实施保护近远期的结合性原则;
(五)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互促性原则;
(六)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相衔接性原则。第十一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当搜集相关的基础资料,搞好现状调查分析,提供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所需各类资料由组织编制规划的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提供,规划编制单位负责分析整理。第十二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需要收集的基础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镇、村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兴废变迁等;
(二)镇、村现存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古树名木、革命纪念地、近代代表建筑,以及有历史价值的水系、地貌、遗迹等;
(三)镇、村特有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四)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状况和受损情况;
(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目前的保护与管理措施;
(六)镇、村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的意愿;
(七)相关的勘察测绘资料。
第十三条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要对镇村现状作详细分析,包括区位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对外交通等,人口规模、保护范围、用地结构、道路交通、设施配置、建筑质量、绿化景观、环境卫生等,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分析成果应当在适当比例的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并加以文字说明。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要对各类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包括村镇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街区格局、院落布局和建筑物、构筑物、装饰物等,分析成果应当在适当比例的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并加以文字说明,对有历史价值的代表性古建筑,应当进行测绘。第二节 保护规划的内容 第十四条& nbsp;在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以及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价值特色,明确保护和利用的重点。第十五条 根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物古迹、古建筑、历史街区的分布情况,在保护规划中划定的历史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等三个保护等级和相应的保护范围,并分别提出保护的要求、建设控制的指标、风貌协调的内容。第十六条 根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内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现状,将现存建筑物和构筑物划分为两大类:保护类和整治类。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立档案、挂牌公示,并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存、维护、修复等保护方式。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整治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留、整饰、拆除等整治方式。
第十七条 根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巷格局和空间形态,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街巷的空间尺度、街巷立面和铺地形式提出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第十八条 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内重点地段和空间节点的现状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具体保护整治措施:
(一)空间整治。对空间布局提出具体整治方案,确定具体建筑的平面形状、位置,以及小品的设计和布置等;
(二)建筑整治。对具体建筑的立面和门、窗、屋顶等建筑构件提出相应整治和保护要求。
第十九条 按照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部的历史环境和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保护和整治的要求。
第二十条 在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以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整理、景区划分、市场定位、线路设计、客源分析、旅游环境容量测定和旅游 设施配置。
第二十一条 确定分期修缮、整治的重点,详细列出要修缮、整治的街区和建筑,以及需要改造的设施项目,作出相应的技术经济分析及投资估算,作出实施的时序安排,提出 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
第二十二条 提出保护规划实施措施和建议,包括制定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保护资金的筹集机制、鼓励公众参与保护措施等。第三节 保护规划的成果
第二十三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专题报告。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规划文本和图纸不一致时,以规划文本为准。
第二十四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文本包括下列内容:
(一)总则。规定本次保护规划编制的目的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期限等;
(二)保存现状和价值特色评价。分析评价现存的历史街区、街巷格局、历史建筑保存规模、保存完好度和历史价值;
(三)确定保护范围。划定保护等级、保护范围、保护面积,根据保护等级和范围,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要求、控制指标;
(四)建(构)筑物的保护。对历史保护区内现存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根据其价值的不同划分为:保护和整治两大类。对保护类建筑,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存、维护、修复等保护方式;对整治类建筑,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保留、整饰、拆除等整治方式;
(五)街巷格局的保护。对历史保护区内现存街巷的空间尺度、街巷立面和铺地等,分别提出有针对性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
(六)重点地段的保护。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保护区内重点地段和空间节点的现状情况,从空间和建筑分别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措施;
(七)重点院落的保护。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内重点院落,分别从院落布局、建(构)筑物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和维修措施;
(八)历史环境的保护。分别对名镇名村内部历史环境和外部自然生态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整治要求和措施;
(九)设施功能的提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保护区,在保护原有格局、风貌、特色和价值的前提下,提出改善设施、提升功能的规划意见;
(十)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进行旅游资源分析、景区划分、市场定位、线路设计、客源分析、旅游环境容量测定,提出旅游设施配置的意见;
(十一)分期规划。提出分期保护和整治的重点,详细列出修缮、整治的街区和建筑,以及需要改造的设施项目,提出分期整治的具体措施。
(十二)规划实施的措施。对保护规划的实施,提出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十三)附则。规定保护规划的成果构成、法律效力、生效时间、规划解释权、强制性内容等。
第二十五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图纸,比例尺一般宜采用1:200—1:500,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区位结构分析图。标注地理位置,分析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二)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注现状各类用地的性质、占地范围,用地性质要达到村镇规标准中的小类;标注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山体河流、古树名木等基本资源的位置;
(三)建筑质量评价图。标注历史保护区内的各个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造年代、建筑高度和风貌、建筑质量等级等内容;标注保护类和整治类建筑物;
(四)资源景观分析图。标注资源的布局,分析景观风貌、文化特色;
(五)保护规划总平面图。划定历史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等三个保护层次的范围、面积和界线;
(六)建筑高度控制图。标注保护视线、视廊,标注各个区域的建筑物控制高度;
(七)重点地段和院落保护规划图。标注重要节点、街巷和院落的保护范围,提出相应整治措施,规定立面形式、高度、色彩等控制指标;
(八)保护与更新规划图。在历史保护区内标注保护类和整治类建筑,作出保护与更新规划,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整治方式。
(九)分期保护规划图。标注分期实施保护与整治项目的位置、名称、规模和范围,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十)旅游规划图。标注旅游景点位置、景区布局及旅游线路组织;
(十一)道路绿化规划图。标注路网结构、交通组织,标注历史保护区内的绿化系统和周边地区的绿化范围,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十二)基础设施规划图。标注历史保护区内的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等公用设施的配置等;
(十三)保护规划鸟瞰图。
第二十六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附件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说明。对保护规划中重要观点进行分析,重要思路进行论证,重要指标进行解释,重要措施进行说明;
(二)基础资料。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历史资料、建筑资料、用地资料、经济资料、社会资料、人口资料和环境资料等;
(三)专题报告。对重要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形成的专题论证材料等。第三章 保护规划的审批
第二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管理的依据。第二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送审成果,须经省建设厅组织,进行技术论证,提出论证意见。规划编制单位根据技术论证意见,进行认真修改,经省建设厅审查后,提交规划成果。
第二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须经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镇)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分别报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经批准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进行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第四章 保护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二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区内的各项用地、建设和维护,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服从有关部门实施保护规划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土地利用,必须服从保护规划的管理。审批、使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土地的,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并办理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手续。在办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手续时,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各项保护指标,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统风貌的协调等作出限制性规定。
第三十四条 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范围内,安排各项建筑物、构筑物时,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各项保护指标,使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高度、色彩等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并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和开工审批手续时,提出规定性的要求。
第三十五条 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外,不得进行其他新建、扩建活动。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安排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按照建设管理的程序进行立项、设计、施工等。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复,必须制定维护和修复方案,经市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并对维护和修复方案批准后,方可进 行施工。
第三十六条 在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有损历史建筑、街区、风貌和景观的建设;
(二)对街区格局、空间形态、整体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建设;
(三)安装影响名镇名村风貌、特色的广告、标牌等设施;
(四)损坏和拆毁规划确定为保护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第三十七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内,非保护类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的拆除,要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对拆除方案进行审查,符合规划的方可批准实施;重要地段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要由市级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后方可作出决定。
第三十八条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乡镇政府,应当按照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维护和整治,改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和整治。使用保护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及其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负有维修和保护的义务,对保护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设施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或添加其它设施的,必须持实施方案向县、市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并 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产权人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缮。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的使用性,质原则上不得改变,确需改变的,产权人必须持实施方案,向县、市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建设(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确认符合 保护规划规定的原则后,方可批准实施。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名镇规划保护情况汇报
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规划情况报告
张家界市地处长江四大支流中的澧水中上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革命老区,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张家界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家界旅游产业正迅速崛起,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力度,逐步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先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资源及保护与规划现状
1、具有较为丰富的名镇名村古名居资源
张家界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众多,全市共有国家一级文物41件,二级文物173件,三级以上的其他珍贵文物1000余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贺龙故居和湘鄂川黔苏维埃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名镇名村古名居资源主要有贺龙故居、杜心武故居、陈能宽故居、老院子、石堰坪土家山寨古建筑群苦竹村苦竹寨古建筑群等。
2、资源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
我市是少数聚集区,历史街区、建筑和民居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存留载体,具有独特的风貌和特征。
3、逐步加强保护规划的力度
一是加大了保护的宣传,推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二是加强了老城景观风貌的提升,规划十字街-南正街一带及澧水河北岸设立历史景观提升区,保护原有的城镇肌理、建筑布局、历史风貌建筑和空间环境。三是开始做了一些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四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申报意识落后
我市仅天子山镇申报了省旅游名镇,我局自2010年承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以来,仅慈利县江垭镇申报过历史文化名镇。
2、规划意识和保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既没有做过系统的保护规划,也没有逐一划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区,导致名镇、名村、古名居风貌及格局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延续,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日渐衰落。
3、古建筑老化严重,保护资金缺乏,保护工作落后 我市历史建筑多为木结构,防火防蛀能力较差,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古建筑老化严重,部分已成危房。为有效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需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相对缺乏,此项工作未有效开展。
4、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保护传统街道与现在交通需求存在矛盾,另供水、排水、排污等设施均不完善。
三、关于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的保护的意见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为科学合理地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必须尽快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的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域,合理开发利用。
2、提高意识,加强保护
通过宣传、培训等各种方式提高群众以及相关部门的保护意识,并认识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开发和利用对我市旅游发展和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其实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
3、政府主导,建立机制
名镇名村古名居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投入,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古镇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4、严格管理,合理控制
严格按规划和相关法规对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建设项目方案要确保建筑风格与古镇风貌相协调。
5、结合旅游,合理开发利用
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的合理开发利用纳入我市的旅游规划,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体现旅游城市的丰厚底蕴。
四、几点建议
1、尽快对我市名镇、名村、古名居资源展开一次全面清理,摸清情况。
2、加大我市名镇、名村、古名居的申报力度。
3、尽快出台《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古名居保护条例》。
4、《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古名居保护条例》要切实体现规划先行的原则。
第四篇: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汇报提纲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汇报(PPT制作)提纲
一、镇域历史文化资源现状情况{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不可移
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名目及保护范围)及现状保护情况(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历史建筑等)};
二、镇域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评估(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及资源现状
特点、历史文化价值、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实施情况);
三、规划保护范围(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历史建筑):核心保护范
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
四、规划保护范围各层级保护要求、措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
开发强度、建设控制);
五、规划保护范围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改造情况及措
施;
六、保护规划实施方案。
PPT制作内容精简,重点突出,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为宜。
报专委会审查的成果形式要求:
1.(纸质)文本封面注明:*****稿(如市专委会送审稿);
2.文本扉页需盖委托单位(编制主体)行政章和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章
第五篇:鲍家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鲍家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一 规划目的
为保护鲍家墈村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古村历史格局,改善村落居住及环境品质,指导保护与更新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保护与建设工作,特编制本保护与发展规划。
二 规划原则
1.格局完整性原则: 鲍家墈村老村内部格局保存相对完整,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注重村落自身、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2.风貌原真性原则: 鲍家墈村整体风貌古朴,乡土建筑和村落风貌保存相对较好,因此,规划中应注重村庄原有风貌的保护与延续。
3.生活延续性原则 :鲍家墈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已不能满足现坚持深入挖掘与特色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活力重塑村庄。
三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主体是鲍家墈村古村范围,东侧和北侧以上位规划道路为界,南至张鄞公路北侧边界,西至村落建设用地边界;总面积为10.833公顷。为进一步对村落建设用地、道路交通、乡村景观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研究范围涵盖鲍家墈自然村村域。
四 规划期限
规划期末为2030年,与《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5-2030)》规划期限一致。近期规划期限为2017-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
五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对象名录及保护要求:
(1)保护内容:
保护鲍家墈古村的村落格局,包括整体格局、景观格局、街巷格局。保护鲍家墈古村的历史建筑(共13处))、传统风貌建筑(共19处)以及古桥(共9处)、河埠头(共24处)、古树名木(共3处))等历史环境要素。
保护鲍家墈的自然环境,包括山体景观、水系景观以及田园景观。
保护宗族文化、隐逸文化、农耕文化及相关的历史名人、民俗庆典、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历史建筑保护: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划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物列为历史建筑。规划将现状13处风貌、品质较好的传统建筑公布为历史建筑,总占地面积4230方米
2.保护区划: 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同时,为了保护村落整体环境风貌,在保护范围外划定环境协调区。
(1)核心保护范围:东侧北侧以秀水河为界(包括秀水河),西侧以环村道路为界,南侧以从三路为界,共34754.33平方米,合3.48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东侧北侧以规划道路为界,南至张鄞公路北侧边界,西至村落建设用地边界。总面积为108332平方米,合10.83公顷。
(3)环境协调区:北至鄞江,西至悬慈村,东至洞桥镇,南至前门山,多为基本农田控制区。
(4)根据建筑自身风貌特点及规划要求,对核心保护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现状建筑进行整治模式分类,分别采用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等六种模式。
修缮:对于风貌特色较为典型,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按其原有特征进行维修,可增设厨卫、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改善居住条件。
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复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内部允许进行室内装修,配置厨房、卫生间、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保留:对于核心保护区内建筑质量好,同时对古村风貌影响不大,较为协调的建筑,维持现状,予以保留。对于核心保护区范围外,非沿街、沿河等对古村风貌有影响的建筑也予以保留。
整治: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通过立面整治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包括对其进行降层、平顶改坡顶、改造外观细部及色彩等方法处理。
改造:对于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对传统风貌有较大影响的建筑,在维持历史肌理的前提下,采用整体改造的手段进行处理,使其符合古村整体风貌。
拆除:核心保护区内,破坏传统院落格局及肌理的违章搭建,予以逐步拆除。另一类是建设控制地带内,出于恢复历史景观风貌格局要求而必须拆除的建筑。
3.历史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保护:
(1)村落整体格局保护
保护鲍家墈环村皆水、环水皆山,山、水、村落三者相互依存,“溪河似金带,环抱鲍家墈”的基本格局。保护因环村秀水河而形成的古村形态,维护秀水河河道走势及其水利功用。深入分析鲍家墈村落肌理,分析其各房院落形态,并根据历史资料适度恢复历史院落,对堂前遗址作保护性景观设计。(2)景观格局保护
保持村口、主广场、七星桥遗址区景观节点周边的开放空间特征或传统空间特征,拆除或整治障碍建筑物。重点保护及整治秀水河沿岸景观带,恢复传统水乡界面特征。(3)街巷格局保护
保护秀水河沿岸环形村道,以及村内南北向八条巷道(由西至东分别为鲍元里弄、柏树桥头弄、食堂埠头弄、低桥头弄、高桥头弄、马食埠头弄、东弄堂以及地房弄),恢复因张鄞公路开通而逐渐湮灭的原南侧主村道。(4)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除历史建筑外,鲍家墈村内尚有一些同时期建造,但后期改建较多,保存状况较差的传统民居,以及一些反映特定时代特征的公共建筑,同样对村落整体肌理形成具有较大作用,规划列为传统风貌建筑,要求参照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共十九处。
4.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1)村内现存历史环境要素
村内现存历史环境要素共三类,包括:古桥、河埠头、古树。(2)山体
对村落四周的自然山体必须实行严格的保护培育,严禁乱砍乱伐和毁林开垦。同时应注重绿化和美化工程和季相变化,现状基本为杂木,规划可结合桃、李、竹等经济作物设置成大片多样化的观赏林,既能丰富村落外侧的景观面,也能完善古村的旅游景观体系。
(3)水系
秀水河是鲍家墈村落选址的重要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古村落格局、肌理形成的重要依据。重点保护水体、岸线、驳岸、栏杆、溪流断面的保护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完善。
(4)田园
保护古村周边环境协调区内的农田及田间道路。属于国家基本农田的,严格遵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不属于国家基本农田的,保护田园景观、传统作物和耕作方式,维持生态平衡,拆除影响田园景观的建构筑物。
六 村庄建设发展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鲍家墈古村的空间结构为:一环、一心、三区、六节点,传统建筑鳞次栉比,山水田相拥。
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旅游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体科技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
3.道路交通规划
根据鄞江镇总体规划,鲍家墈村落南侧张鄞公路将成为镇区主要的对外交通干道(西环线),东侧为城市次干道。同时,在村落现状及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基础上,形成四个等级的道路结构。
(1)村庄外围城市道路:张鄞公路红线宽度28米,村东侧次干路红线宽度16米,其余为7-12米支路;村庄内部环村道3.2-3.5米,一级巷道0.6-6.2米,二级巷道1.5-5.2米;
(2)新村住宅建筑按每户0.5-1个停车位的标准配置;
(3)除消防需要等特殊情况外,机动车不允许在古村保护区内通行。
4.基础设施规划
包括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电力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环卫工程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规划管网全部入地埋设,埋设路线不得穿越历史建筑,应主要沿街巷走向敷设。按照“先地下,再地上;先给水,排水,再供电、邮电、有线电视、路灯”的原则,考虑实施的便利和现有街巷尺度小等一些实际情况,宜采用共同管沟等措施解决现有宽度不足与管线地埋需求的矛盾,满足市政工程的技术要求。
5.旅游发展规划
(1)主要游线:
村内以游客服务中心——从三路——沿秀水河环村路——鲍氏宗祠——从三路——游客服务中心一线为主,串联起传统建筑、特色院落、特色巷道、堂前等众多历史文化节点。
村外以北侧的古道(局部根据镇总规路网改线),途径陈家山窑址、贺公亭、贺公钓台,沿两山间山道成环。
村南侧则通过整治后的机耕路,延伸至前门山的田园体验区,直至白鹭生态观赏区,规划将建设采摘亭两处,观鸟亭一处,采用自然生态的选型,与周边边境融为一体。
(2)旅游展示节点
主要是古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13座建议历史建筑,和19座传统风貌建筑,以及重要的历史巷道。涵盖了公共建筑、大型民居院落、公共空间、水系、街巷空间等多种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示鲍家墈的历史文化特色。
七 规划实施
1、明确先后顺序,重点优先整治。
规划重点整治的建筑、街巷、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近期由政府主导实施,整体提升鲍家墈古村整体风貌。其余项目的修复可在整治项目完成之后,视资金状况、整治状况,分区分单位逐步实施。
2、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拆分式实施。
实施项目,采取一座一座建筑、一条一条巷道、一块一块场地推进。修复一个,成功一个,再把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建筑和场地的整治恢复过程,不要求一次性整体实施所有项目。
3、实施时序
分期逐步实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和资金等外部条件,制定近、远期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稳步推进。规划分近期(2017-2020年)和远期(2020-2030年)两个阶段。
(1)近期实施内容
1)鲍家墈村落保护规划的报批、宣传工作。2)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特别是村内保存状况较差的历史建筑的抢救方案及抢修工作。3)村内巷道、人行便桥等恢复传统地面铺设,并做好标识工作。4)秀水河沿线的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5)堂前遗址及村口广场的景观建设工作。
6)标识系统建设:利用道路牌、广告、标志牌、路灯、公交站等载体。7)古村基础设施整治工作,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关系的埋地敷设。8)制定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管理制度。
(2)远期实施内容
1)完成村内传统风貌建筑改善工作,开展村庄周边环境景观的整治,以及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完成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的拆除与整治。
2)同时,为推进鲍家墈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远期应重点推进旅游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