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时间:2019-05-14 21: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第一篇: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摘要]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独自一人的创造。恩格斯以其广阔的胸怀,伟大的实践,渊博的知识,精深的造诣,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恩格斯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他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要全面地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必须先好好研读恩格斯的著作,因为他是这一思想从形成到发展这一路上的见证者;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更加不能够忽视恩格斯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说说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一个人创立的,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对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很少作独立的、比较充分的研究。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著作在谈到恩格斯的作用时,都以“第二小提琴手”来定位。其根据当然是恩格斯本人在马克思去世一年之后即1884年10月15日致约•菲•贝克尔的信中所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更猛烈的狂风暴雨时期来到时,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了什么。”对“第二小提琴手”这一定位本身,我们也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理解。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其整体作用而言恩格斯位居马克思之后,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妨碍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第二个我”的历史地位。所谓“马克思的第二个我”,是指恩格斯和马克思在社会认识领域共同实现划时代的飞跃,在社会改造领域协力探寻通向新世界之路而共同成就的理论业绩和实践业绩;是指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上所起作用与马克思的共同性、一致性、相互性和共有性。这一说法最早见之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创始人之

一、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威廉•李卜克内西所写的《我景仰的人》一文。他在追述恩格斯逝世后的心情时写道:“我们失去了一位思想界的伟人,失去了和马克思一起奠定科学社会主义基础并以社会主义策略教导无产阶级的人,失去了在24岁时就为我们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经典著作的人,失去了《共产党宣言》的合著者、帮助马克思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失去了《反杜林论》这部深刻透彻的每个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学百科全书的作者,失去了《家庭的起源》和许多其他著作、文集、论文的作者,我们永远失去了我们的朋友、忠告者、领袖和战士。”当爱德华•伯恩施坦还未背叛马克思主义尚可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的时候,在1895年他对两位导师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有过较为精彩的论述。他写道:“历史将首先称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并把他同卡尔•马克思并列,尽管他总是谦逊地拒绝。历史将证明,他不仅从与那位永远值得怀念的友人、伟大天才的身上摄取光,而且也把光给了对方。”如果我们不因人废言,那应该承认伯恩施坦的这段话是说得相当中肯的。

正如列宁所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名字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是很正当的。”可见,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贡献是极其巨大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重阐发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 晚年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几篇著作和书信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分析了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特点并且以哲学为例详细论证了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及其几种表现,极大的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一)意识形态形成过程的特点 恩格斯在1893年《致弗兰茨•梅林》的书信中详细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恩格斯认为思维领域有自己的形成规律,他指出“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恩格斯认为思想(意识形态)是在思维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这一形成过程是经过人们头脑的“加工”,即在“人们头脑中经过了独立的发展道路”,这些思维材料是社会存在在各代人的头脑中经过反映和进一步的加工形成的,而后代历史思想家又在头脑中对这些思想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日益丰富的思想;而唯心主义者只是看到这一过程前后都是在头脑中独立发展的,没有看到这些思维材料是人们对不同社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属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的外部事实作为并发的原因也能给这种发展以影响,但是这种事实又被默默地认为只是思维过程的果实,于是我们便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这种思维仿佛能顺利地消化甚至最顽强的事实。”

(二)阐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恩格斯曾以哲学为例,详细阐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首先,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可以继承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各种思想经验等材料,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不一定仅仅是在这一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为前提。”而且,这个社会还可能吸收别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只不过不占主要地位;其次,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归根结底意识形态发展受经济基础决定,但这并不是说完全同步。“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就像十八世纪经济上相对落后英国的法国,在哲学上的成就大大超过英国,后来德国哲学超过英法同样体现这样的道理。这不仅不违背上述原理,反而正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体现,因为意识形态可以在经济基础上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过,归根结底英法德等国哲学

二、深刻揭示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指明国家对意识形态诸要素的影响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指出政治上层建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但是,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用政治权利对意识形态的哲学、宗教等诸要素施加影响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秩序和利益。以哲学为例,恩格斯指出15世纪中叶“哲学的内容本质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在上一世纪的那些往往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经济学家的英国人和法国人那里,这种情形是表现的很明显的„”在这里,哲学的本质内容不过是政治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而且二者极为紧密,到了很多人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经济学家的程度;在宗教领域,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的影响表现的同样十分明 显。

(二)深刻论述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不仅论述了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还详细论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这一论述扩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使它的理论更加具有系统性,而不是仅仅限制于单一的意识形态层面。恩格斯指出“因此,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这里,恩格斯认为政治斗争为代表的上层建筑是从属于经济基础的,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在恩格斯那里市民社会是指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生活,具有经济基础的含义;而以往的黑格尔学派则认为是国家决定经济生活,他们认为市民的需要只有通过国家意志才能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是国家意志决定一切,他们没有看到国家意志包括市民的需要在归根到底的层面上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就像原始人不可能产生看电视的需要是一样的。恩格斯还指出了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大致有三种,国家可以和经济沿着同一方向走,这样会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国家也可以沿着经济发展相反的作用运动,最终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突破这种政治阻碍,确定新的政治制度以适应自己的发展,就像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最终生产力的发展会突破这一政治体系,确定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可以阻碍经济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是前两种作用的继续。

三、充分肯定了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

(一)阐明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恩格斯常常提到社会意识的历史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二者经常作为同义词使用。社会意识的历史作用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一点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存在,而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引领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种就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变革,阻碍历史的发展。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会在理论上陷入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而且还关系到怎样对待整个马克思主义,丢掉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单独去理解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没有领会唯物史观的实质,本质上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脱离了这个基石最终会陷入自发论和工联主义。实践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却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的巨大作用,只看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并且公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到处宣传,还有党内部分老战士比如梅林同样对它的作用也估计的不足,产生了不良的后果。恩格斯很早就已经注意到“青年派”的错误,并且谦虚的承担了这个责任,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虽然没有重点论述这个问题,但在一系列论述中不止一次提到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只是资产阶级学者和“青年派”们没能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甚至发展到歪曲整个唯物史观。

(二)提出意识形态作用的“第二性”

唯物史观一直以来都肯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然而其区别于以往唯心主义的就是它是在承认经济状况归根到底具有决定的作用的前提下而肯定意识形态作用的,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起第二性的作用。就如同恩格斯所说的:“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恩格斯的这个简短论述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科学提法,也是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发展,一方面战胜了历来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至上”的逻辑范畴,体现了其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另一方面防止唯物史观演化为机械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就是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战胜唯心史观而最终陷入自我矛盾无法自拔。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享有的崇高地位,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所作的宏伟建树,特别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他卓越的理论活动和杰出贡献,已载入史册,是任何人也难以否定的。爱琳娜在为祝贺恩格斯70岁寿辰的文章中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生活和创造紧密交织着的人”。李卜克内西则说:“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他与马克思有如一个巨人与另一个巨人,是不能分开的。”完全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就不会被载入史册,同样,没有恩格斯,马克思就不可能完成其业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 威·李卜克内西,《忆恩格斯》[A].《我景仰的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727页。[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308页。[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586页.[6] 爱·伯恩施坦.《弗里德里希·恩格斯》[A].《智慧的明灯》[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恩格斯逝世之际》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8]周仲秋,《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上的角色定位》[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期,2004

第二篇: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

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综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因而,面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企业工会必须要进行职能创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辅导,以适应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

【关键词】工会职能,企业,职工

工会组织联系的对象是广大职工,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工会工作必须着力于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实事求是,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利益。我厂目前正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面对困难,工会更应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鼓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团结带领职工参与企业技改,产品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

一、企业工会职能内容的移位和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工会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移位和创新,为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其职能内容必须有所创新。

(一)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新的形势下,公司工会在教育方面,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但现在的思想教育总是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效益、发展挂钩,主要是为了增强职工的觉悟及团队、企业的凝聚力,以便促进职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提高薪资、福利等。例如:企业工会可以在生产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会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灵活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创新自由创新的氛围。同时,工会负责对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法治教育,组织开展以”凝聚力工程”为主体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娱活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思想教育与企业的凝聚力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新时期工会教育职能的创新。.(二)要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工会工作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职工双赢的重要途径。当前,工会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更具时代性,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特点,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协作、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要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并为职工群众所欢迎为标准,与企业的科技、经营、流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相结合,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创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形式和方法,设计好载体,打造工会系统的名牌,在活动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共济,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三)加强对员工培训,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态度,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工会对职工教育的重心需要向实用技能上转移。现代企业中,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员都己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人员素质、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支持。不仅如此,职工的就业能力、收入待遇、发展前途等,都与其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素质密切相关。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某企业将2005年作为职工的培训年,把职工的培训根使用、待遇直接挂钩,从而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了全厂的职工素质,我们就可以

借鉴该企业的做法。

现代企业工会对职工教育的重心需要向实用技能上转移也是职工面对“失业”危机的实际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将按照世界的经济规则实施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实施产业结构性调整必然带来结构性“失业”。据有关资料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5倍,以同样的投资计,小企业吸纳就业量为大企业的14倍,这就必然要求国企职工提高素质、技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否则很可能面临失业。加入WTO初期,我国失业率有可能比目前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7%左右。在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提高职工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实际上是对职工就业权利、经济利益的维护。这也正体现了工会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的将教育职能从政治领域想经济领域移位和创新。

二、企业工会职能实现方式的创新

面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内容,工会的职能,除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外,在实现方式上也有创新的必要和可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员工参与管理重要途径。当前的治理结构理论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应该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员工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员工也应该参与企业的管理。由于员工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谈判力量不对等,管理者独裁,经济地位无保障(理查德·伊利),很难能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员工要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参与,途径就是与管理层沟通,迫使管理者接受员工的意见。这种沟通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如果员工没有统一的组织,单个的员工在管理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沟通时应该有统一的组织,形成强大的力量,迫使管理层重视员工的管理意见;由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制约,员工的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需要一个组织对员工的提议进行管理;需要有一个组织对提出意见的员工进行保护。

某市对企业员工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2.6%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的愿望表达不够,有62.2%企业员工渴望提高自己的主人地位。企业员工对于没有充分行使做主人的权利表示不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如果这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就会感到不满,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就对企业的发展不够关心,从而可能导致积极性下降的行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了。

(二)工会要积极的实施辅助职能

由工会职能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工会职能的移位,我们可以看到:工会参与经济管理,应该有一个限度,有些工作工会起主导作用,有些工作工会起辅助作用。对起辅助做也能够的,工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利益。不能因为企业的委托代理式管理就否定企业员工的主人地位。所以本企业员工有对生产经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作为“职业团体”,工会是工人阶级的自发自助组织,组建工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分散的员工组织起来,以使自己有力量代表替员工说话。员工参与管理在国外己经司空见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会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的移位,员工素质越来越高,企业员工也越来越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参与管理,而且他们也有能力参与管理。但是,员工毕竟不是管理者,由于员工自身素质不够、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的意见未必都是可行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身为员工代言人的工会将员工组织起来,以企业一个强大阶层的身份参与管理。但是,这种参与只能起辅助作用。首先,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是因为工会有维护职工权利的职责。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是从维护职工权利出发的,员工参与管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工会的工作就不合法了。其次,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各自的职能部门,工会不能覆盖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工会只能寻找维护职工权利这一切入点,辅助职能部门完成工作。

三、结论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是工会性质的基本要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会组织的基本宗旨。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会的一切职能和工作都应当围绕维护职工的利益,反映职工的意愿这个中心展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已经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工会作为企业的一个组成部门,有责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本文对新形势下工会的职能定位和手段进行了探讨。参考文献

1、刘世锦.企业治理结构中经营者“定位”问题分析.改革,2008(5)

2、李剑铭.公司化改造以来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改革,2007(4)

3、卢嘉,时勘.如何调查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源开发,2007(6)

第三篇: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全世界反对侵略拥护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即相继开展广泛的援华活动。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就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同各同盟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协同作战,直至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把支援中国抗战当作自己的职责,当作开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任务。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本文拟从现有研究基础和可靠史实出发,就若干国际友人群体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以及有关评价国际友人的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从事新闻采访

抗日战争时来华外国新闻记者在50人以上。其中著名的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杰克,贝尔登、西奥多·怀特(白修德),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冈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他们历尽辛劳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忠实报道中国军民抗战 情况,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一,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战阶段,斯诺就曾 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报道对中国抗战。1935年1月和1939年4月,斯诺将“七七事变”前他访问延安写就的《西行漫记》和他的夫人继续往访撰成的《续西行漫记》先后交给上海进步人士(1)译为中文出版,增强了国内人士对中共及其抗战行动的认识。史沫特莱1937年3月1日采访了毛泽东,后曾将此访问记以《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为题用中文在延安出版并广为散发。她就抗日战争发表了鼓动性的演讲:“你们不是孤立的,你们的斗争是正义的,你们是世界伟大的反法西斯运动的一部分”(2);同时,她对朱德作了多次采访,成为她后来撰写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的基础。贝特兰1937年IO月到达延安,专程访问了毛泽东。他很想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此有何看法?中共的纲领是怎样的?与国民党有何不同?国共两党能合作到何种程度?红军的战略和策略如何?他们跟其他友军又是如何合作的?毛泽东与他作了长谈。这次“谈话”后来成为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著名篇章(3)。贝特兰在其《华北前线》一书中详细反映了此次访谈的经过。斯特朗 来到延安前先是在山西抗日前线访问八路军的。她访问了朱德、贺龙、任弼时,自称“上了一堂游击战术的课,听到了著名战绩的故事,并了解到使一支军队始终和它为之战斗的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方法”(4)。至于福尔曼、斯坦因、爱泼斯坦往访陕北较晚,他们于1944年5月参加中外记者参观团至延安。在那里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接见了他们。记者团一行还参观并访问了延安及附近地区的工厂、学校、医院、报社,随即撰成新闻电稿发行国内外。福尔曼、斯坦 因并写了访问红区纪实《北行漫记》、《红色中国的挑战》等,被誉为权威性的纪实文献(5)。爱泼斯坦的访问文集直到1995年始汇集出版,堪称“极为出色的战时新闻作品”(6)。希伯是1938年春先到延安,然后转赴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的。此时适值周恩来向新四军指挥员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他出席旁听并作纪录后以《周恩来论抗日战争的新阶段》为名在《东亚》杂志1939年6月号发表,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其二,报道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来华记者为了掌握真实情况,采访时无不力求身临其境。一是亲往前线访问参战的指战员和群众。在台儿庄战役时,爱泼斯坦曾广泛接触国民党官兵和民众,并在当地访问过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形容他“精力充沛,刚毅不屈,是一位敢打敢冲的军人。同时又显得和福可亲,说起话来简短有力”(7)。接着他又在汉口访问了叶挺将军,从而了解了新四军的性质及在对日作战中的不可低估的重要性。通过采访,他明确告诉人们;“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它“为人民而战”,“在长江沿岸建起了一个不可摧毁的抗战堡垒”(8)。爱泼斯坦后来在陕北、晋绥抗日根据地访问时还接触了诸多八路军领导人和久经沙场的将领以及普通群众。唯其如此,才据以写出全面深入反映军民抗战的准确报道。二是目睹抗击日军现场。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外国记者长期很难有机会到八路军的作战区域采访。1944年9月福尔曼、爱泼斯坦等登上距汾阳仅十余里的边山顶峰,远望八路军奇袭敌人营盘电灯公司、火烧汾阳火车站的三天激战,并获最后胜利的战斗情景。继而又在娄烦附近距敌二、三百米处,观看我军民围困敌据点及部队以爆炸摧毁敌碉堡的战斗场面。福尔曼深有感触地说道:“过去有人告我们说,八路军不打仗,没有伤兵,没有俘虏,人民害怕八路军。今天这些谣言已被事实揭穿了,我们看到了八路军在英勇作战,人民热爱八路军”(9)。三是记者随军战斗。希伯是踏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他既是以严谨求实的客观的态度报道敌后根据地实况的优秀记者,又是在必要时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不屈战士。1941年秋,日军策划对山东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为保卫国际友人安全,军区负责人劝他离开山东返沪,但希伯认为参加反扫荡机会难得,执意留下不走。就这样他同根据地党政机关一起行军,同时进行采访。当时希伯所在的连队,在转移途中,被日军的一个混成旅包围于沂南县崔子乡西梭一带,仓卒迎敌,希伯与7名师级以上干部和数以百计的八路军一同战死。希伯以自己的生命与中国官兵共同谱写了誓死抗击日寇的英雄史诗。

其三,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不少记者根据自己的调查访问所得,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如晋绥地区的许多村庄,194O年至1941年均被日寇付之一炬,四年后“外国记者在这地区走了几百英里见不到一个没有被烧毁的村庄”,‘杀光,烧光,抢光'成为他们惩罚性远征的口号“;”日本的破坏是残忍的有计划的,他们每个讨伐队身上都带着图表,标明应予毁灭的村庄“;”三光政策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晋西北人民惨遭屠杀,再加逃亡,男劳力减少了三分之一,耕牛头数下降了百分之六十,马骡驴等牲畜,5匹中就有4匹被屠宰或被赶走,耕地减少了百分之十六“(10);在富裕的文化城汾阳,以及密集在它周围的人口众多的村庄中成千上万的人被逮捕,其中有上千人被杀害”各种程度的学校都被看作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温床,在城郊370名小学教师中,只有4名未被逮捕,差不多一半被抓走的教师都被枪毙。“(11)此外记者还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当局私设集中营和发动皖南事变的罪行作了揭露。以对西安集中营的报道来说,有的记者通过对国民党当局事先找人扮演”角色“并捏造虚假情节的自述,以及后来跑到延安的原集中营青年对营中真实情况的揭露,说明国民党在集中营中曾对进步青年进行过极其残酷的精神迫(12)。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肆意杀害新四军官兵及军官家属、伤病员,且严禁国内报刊透露事变真相。斯特朗根据周恩来给她介绍的事实真相,向世界各国、向反法西斯舆论提供了事变经过。在短时间里,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觉悟过来,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斯特朗报道的及时和准确。由于中共的坚定立场以及了解情况的进步舆论和一些国家的政府对蒋介石施加的压力,这次危机才未进一步扩大,为中国的抗战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所述,诸多以记者为职业走遍抗战前后方的国际友人都力图反映抗日战争的全貌。但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关论述也并非完全正确。”有事实上的错误……有见解分析上的错误“,”缺乏批判地引用国民党军事发言人关于战争如何得手的夸张言论“(13),甚至个别还犯过主观地为宣传抗日捏造事实和数字的错误(14)。难怪抗战时史沫特莱对某些记者报道失实大发议论时,周恩来说:”如果新闻记者总是准确地报道时事,就不需要历史学家了。“⒂尽管如此,国际友人报道亲见亲闻亲历的记述,在当时及以后仍然是极其可贵的历史见证。

二、开展医疗活动抗战时期在华开展医疗活动的国际友人,有姓名和事迹可考者达38人。其中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有白求恩(加)、帕森斯(美)大夫和琼·尤恩(加)护士;印度援华医疗队有爱德华(队长)、巴苏华、柯盛华、木克华、卓克华(后木克华、卓克华较早回国);国际红十字医疗队,有德国的贝尔、白乐夫、顾泰尔、马库斯、王道,波兰的傅拉都、戎格曼、甘理安及夫人、陶维德,奥地利的富华德、严斐德、肯特,罗马尼亚的扬固、何让道及夫人,捷克的何理格、基什,保加利亚的甘扬道,匈牙利的沈恩,苏联的何乐经,英国的高田宜等;单独来华或已在中国就地参加医疗工作的有美国的马海德,加拿大的布朗、麦克卢尔、哈利生,新西兰的霍尔,奥地利的傅莱,朝鲜的方禹馆等人。他们或到前方诊治伤病员,或协助训练医务人员,或参与筹设医疗机构,都在多方面做出颇大成绩。

其一,奔赴前线救治伤员。i938年1月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医疗队一行3人来到武汉。2月,白求恩和尤恩告别了同来的帕森斯大夫前往延安。至延安后白求恩惦念伤员,不满足于敌后工作当即奔赴前线。6月到达山西五台金刚库村,晋察冀军区聘请他任卫生部顾问。为了及时抢救伤员,白求恩总是要求实行火线救护,他认为自己是外科医生,应该到离火线最近的地方去治疗,离火线近,伤员可以及早治疗。伤员好得快,前线就可多一分打击敌人的力量。他还说,如果为了他的个人安全,他就不到中国来了,只有消灭了法西斯,才有个人的安全⒃。1939年4月河北河间齐会战役时,敌人突然包围了驻在齐会地区的八路军一个营,贺龙师长迅速调7个团围歼敌人,白求恩率医疗队在前线抢救伤员,战斗进行了3天3夜,白求恩的医疗队夜以继日,为115名伤员进行了手术。另外,以柯棣华为首的印度医疗队在1939年12月至1940年8月也曾转战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民和晋察冀等根据地,行程近万里,沿途施行手术千余次,诊治数千名伤病员。特别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和巴苏华响应白求恩大夫”医生不能在医院等待伤病员上门“的倡议,坚持要求参加战 斗。在 13天的战斗中,他们连续作战,柯棣华接受 800余伤员,施行手术 558次;巴苏华曾为250名伤员做过急救处理,并负责转送到后方医院。正因为这些国际主义的白衣战士亲临前线,忘我地工作,才及时抢救了许多伤病员,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其二,积极培养医务人员。随着抗日战争的扩大和深入,我方伤病员日渐增多,医务人员缺乏成为突出的问题。1939年晋察冀军区创办卫生学校,白求恩大夫就曾为学校拟定教学计划,并根据自己参加游击战争医疗工作的经验,编写了《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的教材。在此书中,从医院的组织方案到手术的实施以及各种医疗技术均有详述,并有专章介绍实用医疗方法,如木锯代离断刀,丝线代羊肠线,木棍、鞋,称秸当夹板等。这种教材均有助于八路军医务人员的培养和成长。在晋察冀根据地,柯棣华亲自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学任务。他采取课堂讲授和临床实战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同落后的医疗条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使学员迅速掌握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制订卫生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学员学习正规比、系统化;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时,罗生特曾建议军区卫生部在陈家老窝和桑庄创办了卫生人员训练班。罗生特讲授妇产科、泌尿科和战伤外科等课程。学员多系小学文化程度,罗生特讲课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直到学员们听懂为止。在他任教期间共办培训班3期,计100人,为山东军区培养了一批医疗卫生人才。此外罗生特还在卫生部和直属医疗所讲授”战地救护“、”外科手术“、”临床护理“等专题课程,使医护人员深受教益。总计以上几次,为根据地培养的医务人员即达数百人,不仅解决了当时人才的急需,保证了战地医院的需要,而且也为后来以至新中国的建立培训了医务人员的骨干。

其三,建立敌后抗日医疗机构。在马海德等医生的积极建议和具体参与下,卫生部直属医疗所地边区医疗网络,在开展战地医疗服务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38年底,随着我军对日作战日益频繁,部队伤亡日增。山西沿黄河一带的重伤员和高干伤员不断转送延安。为适应形势需要,马海德和卫生部领导同志就提出建立八路军医院的设想。整个建院工作,除雇请民工挖一排窑洞外,和泥、打土坯全部是直属医疗所的工作人员自己完成的;同时还盖了两排平房作为高干病房。1939年11月,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为纪念白求恩,中央军委决定将此医院改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后在中央军委的支持和领导下,马海德和卫生部的同志又以白求恩和平医院为总院,建立了 8所中心医院,24所分院,形成了总计约11800张病床的边区医疗网。1940年8月柯棣华先是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工作,翌年1月他即被任命为该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在创办医院过程中,他”不泥古、不照搬、不排外、不保守“,广开言路,采众家之长,努力将医院办成一个便于医疗和教学、符合游击战争需要的新型医院。柯桂华以白求恩为榜样,以身教言教的模范行动带领全院同志努力工作,”创出第一流的成就“。柯核华在此工作直至翌年12月病逝。后军委为加强国际和平医院总院的工作,调米勒自晋东南回延安。米勒在此与马海德成为亲密的朋友,他们共同为延安和平医院尽力,不仅开展战地医疗活动,还为当地群众服务,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可以说,这些到达抗日根据地从事医疗工作的国际友人都能发挥所长,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被安排在国民党战区的国际红十字医疗队的22位医生亦热情 为军队和驻地居民服务,其中的高田宜、王道等也都以身殉职,但因国民党政权政治腐败,士兵给养常被克扣,军中.卫生条件极差,有如”德国的集中营“,使他们的医疗技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17)。尽管如此,国际医疗队员始终表现出对中国人民高度友好和深厚情谊。

三、参加各项建设在战火弥漫的抗战岁月中,还有一些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参加各项建设。有的参加”工业合作社“的经济救亡运动,如新西兰的路易·艾黎,英国的乔治·何克、赖普吾、普艾达等;有的参加了科技教学和科技工作,如英国的林迈可、班威廉、克兰尔夫妇等;有的参加文化建设,如日本的绿川英子,朝鲜的郑律成,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思等,都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抗战力量。

其一,开展”工业合作社“建设。最早发起者是路易·艾黎。抗战爆发后,由于日本法 西斯的侵略,许多工厂被毁,不少工人失业。艾黎本在上海工部局消防处供职,因其主动深 人工人群众并同情工人。在宋庆龄的鼓舞和支持下,与上海地下党取得联系,尽其所能地为 工人提供各种帮助。1938年初艾黎等人在上海组成”工合“促进委员会,8月迁至武汉改称 ”工合“协会,他任代理总干事,同时国民党政府还任命他为行政院的技术顾问以组织”工 合“运动。艾黎以合作化形式组织人力、物力,利用中国当时普遍存在的手工业或半机械化 的生产方式,从事日用工业品的生产,缓解军需民用工业品的需求量对战时工业的巨大压力。在其努力下,”工合“运动发展迅速.到1942年7月,在全国各地共设立72个”工合“事务所,建立工业合作社最多时近3000个,社员3万多人,每月生产总值达250O万元,不仅生产了数千种民用消费品。还生产了部分军需品。毛泽东就曾写信给”工合“国际委员会,赞扬”工合“对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因嫉恨他到陕北根据地办”工合“,1942年9月21日解除了他的行政院”工合“技术专家职务。此后艾黎将注意力转到兴办培黎学校。其中重要的一所在甘肃山丹,何克任校长。师生们自建宿舍和围墙,添置机床后,仿制机器,既可自用,又可供周围的合作社购买。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从事生产,学校也因此走上了自给自足之路。抗战胜利前夕何克因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总之,工合及其学校生产,构成了战时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对敌经济斗争的一支力量,是战时经济的有力补充。

其二,培训技术人才。抗战时期原北平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和另一英籍教授班威廉及其夫人克兰尔就曾为我抗日根据地培养过技术人才。1941年12月太平洋 战争爆发,此两对夫妇同时来到晋察冀根据地。翌年2月,林迈可受军区委托负责创办无线 电高级训练班,自己授无线技术的原理,班威廉讲授高等物理、微积分、理论电磁学,李效黎教英文。招收学员7O多人,除少数在京津读过大学外,大部分系中学刚毕业或并无正式学籍仅在无线台工作相当时间的青年。校舍用木板搭成,”没有课桌,学员们就坐在木板或树根上,面前做几个土桩,搭上木板,就正好写字。墙上有几个洞,是窗户“⒅。军部很不容易从北平买到一套用品,其中有无线电收音机和数理课本,总共有十多本书,就算是当时的图书馆。此外就是每个学员背着的被服、牙刷、饭碗,一套替换的制服和一双布鞋。训练班还有一头骡子,负责背负公用校具--一只油印机、一些白纸、锅子铲刀等。当时根据地没有正规教材,林迈可教学生们如何从最基本的电学第一定律推演起,然后把相关的数学知识教践学生。当时军区需要一台灵敏度和选择性较好的收报机,林迈可就与学生研究组装了一台超外差式接收机,既 解决了工作需要,又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当时部队调动频繁,随军活动的培训班也就行止不定,但他们始终坚持原订计划上课,保证了教学质量。培训班至这年8月结束,任教的国际友人因为事先对优秀生重点培养,当他们离开根据地后仍有人可以接班,继续教学不辍。此种培训班为我军培养一批无线电人才,至今老一辈无线电技术人员、专家、领导骨干中,就有不少是当年这所训练班培养出来的。

其三,进行抗日宣传。这是抗战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绿川英子是日本世界语学者,在日本与东京高等师范的中国留学生刘仁结婚。抗战初期来到上海。在”八一三“抗战中她就写了《爱与憎》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军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战斗。翌年4月,她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宣传处对日宣传科工作,”用柔和嗓音制造出电闪雷鸣“,”用流畅日语把一把闪光的尖刀刺向侵略者的胸膛“。她访问东北抗日女英雄赵老太太,称颂她是”伟大时代的母亲“,号召日本妇女”阻止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去屠杀无辜的邻人。“在重庆,她”继续在郭沫若领导的国际宣传处文委会下工作,她撰写并翻译了《战斗的中国》、《黎明前的合唱》,《中日两国妇女携起手来》等论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号召人们为世界和平而斗争。周恩来赞扬她为“日本人民的忠实女儿”、“真正的爱国者。”郑律成,朝鲜人,1933年来到中国,参加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八一三”上海抗战时,他结识了爱国音乐家冼星海,投入了抗日救亡前线的宣传活动。后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写成一曲雄浑抒情的《延安颂》。这首歌曲当时虽未正式出版,却迅速流传,有不少热血青年就是唱着它奔向延安。8月,郑律成从鲁艺毕业来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汪音乐指导,又创作了著名的《延水谣》,这是继《延安颂》之后又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1939年夏天他与词作者公木合作,创作了《八路军大合唱》。解放战争时期,这首歌中的《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后被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另一位世界著名摄影家伊文思,1938年从荷兰来华,在台儿庄拍摄过反映此处对日大捷的影片《大地》。当时国民党顽固派不允许他到延安,他将一部摄象机赠给延安,就是靠它我们拍摄了延安生活片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活动以及中共“七大”等珍贵镜头⒆。

事实证明,当时来到中国参加战时经济、技术和文化建设工作的国际友人,其所从事的工作,无不有益于抗战,但当时他们中间有的人就曾遭受到标榜“抗日”的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和诽谤。如艾黎一再被说成是“特务”、“博取名声感情用事的宗教冒险家”、“对工业一窍不通的傻瓜”、“在印度银行存有巨款的匪徒”,不一而足。不少国际友人承受物质上艰辛和精神上的折磨,依然坚持援助中国抗战,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尽力。似此抗战以来始终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国际友人,其精神值得崇敬和发扬。

四、置身实际战斗

在抗日战争期间不少国际友人包括战斗员、指挥员及军事观察家等来到中国。在战斗人员中,有以库里申科为首的苏联志愿飞行员大队(连同技术人员700人,牺牲200人)(20),以罗伯特·山德尔、杰克·纽寇克为队长的美军驻华空军人员(牺牲而有姓名可考者数十人);(21)在指挥人员中,有参加晋冀抗战后被我军授衔的原越南籍将领洪水,有美国政府派遣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 参谋长兼中缅、印美军司令的史迪威;在军事观察人员中有抗战时期来华的美军陆战队的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有抗战后期驻延安考察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多姆凯、戴维斯等。他们置身实际战斗,或浴血奋战,或担任军事指挥,或进行军事观察,对增加抗战实力以及帮助国外了解中国共产党。增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作战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一,参加浴血战斗。在抗战中.苏、美志愿空军人员屡立战功,并有多人以身殉职。1939年7月苏联志愿飞行员队长库里申科率领远程轰炸机志愿队来到中国。后在对汉口日军空军的三次空袭中,他所率编队击毁敌机136架。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机群出击武汉,将日军战斗机拦截。但库里申科亦遭到其他日机袭击,致机体中弹,他以仅存的单发动机冲出重围,沿江飞至万县上空,降落江中。飞机保存下来.而他却因过度疲劳被浪涛卷走。1941年12月20日晨日寇10架轰炸机飞近昆明,由美军空军志愿队第二中队长纽寇克率4机编队去拦截。纽寇克和他的僚机发现敌机穷追不舍,用P-40的大口径炮把轰炸机中日本炮手面前的后部炮塔打得粉碎,结果有6架日机残骸分布在昆明以南到云南边境的地区上(22)。自此次昆明空战告捷起中国报纸开始称美国空军志愿队为“飞虎队”。之后该队归并入14航空队,继续在中、缅、泰和印度支那地区作战,取得很大的战绩。仅纽寇克和他在驾驶员在一月间即打掉或烧毁150架敌机。3月24日纽寇克在扫射日寇地面部队时被敌人打中牺牲。山德尔亦于此前2月7日在一次空中事故中牺牲。他们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二,担任军事指挥。这里可举越南和美国来华的国际友人为例。洪水,这位大革命后参加中国红军屡建功勋后被我军授予军衔的越南将军,1937年 8月随八路军总部和 115师到山西开辟晋东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率领IOOO人的队伍从河北灵寿出发,经山西向陕北进军。在约25O0里人称“小长征”的跋涉中,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线,翻越宁武西北终年积雪摩天峰,于4月上旬到达绥德,胜利完成将全部人马交给抗大一分校的重要任务,也为抗战做出了可贵贡献。史迪威,太平洋战争后翌年3月受命来华出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他上任后,即奔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以保卫中国当时仅存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并曾率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发动进攻,给日军以歼灭性打击、同时,他还为开辟“驼峰航线”,建立昆明培训中国军队中心,建议蒋介石改革军事制度,要求蒋介石取消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组织和派出美军观察组赴延安等诸方面坚持了自己的正确主张。1944年7月,罗斯福建议蒋介石由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前线总指挥,统一指挥以挫败日军的进攻。蒋介石始则采取拖延战术后又持强硬态度要求美方撤换史迪威。罗斯福为顾全东方抗战的大局,不愿与蒋介石闹翻,终于作出妥协,将史召回。史迪威虽离华返美,但在华所作所为,无疑对坚持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三,进行军事观察。抗战期间,世界各国人民组成反法西斯联盟。外国军事家到中国进行军事观察,对于介绍中国战况、争取国际援助、增强反法西斯力量,至关重要。卡尔逊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杰出指挥官,抗战一开始便来到中国。他两次从汉口出发巡游北方,足迹遍及5个省,行程达三、四千公里,时达18个月,始终与中国军队在一起。在延安和华北敌后,亲自和毛泽东、朱德以及八路军指战员交谈。他还访问了正面战场,把考察途中所见所、闻奇迹般的事迹,毫不隐瞒地公之于众。他看到了八路军,对中共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的主张非常 赞同。认为八路军“友好、自信和民主”,是中国抗日战争“新的潜力”,日本侵略者“不可能摧毁这支在持久的游击战中以其行军速度和智力超过其对方的军队”;他也看到国民。党军队。除了奉命而外,不知为什么而战。官员们傲慢地……驱赶士兵前进,这里缺少的是八路军那种谐和的精神“(23)。他的见解具有重要军事价值,对当时美驻华军方和罗斯福总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谢伟思是史迪威司令部政治部顾问,1944年7月作为美军观察组成员如延安。他通过观察访问,发现”共产党宣称他们控制着日本占领区后方的华北、华中农村这一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24)令他还认为共产党已经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坚决支持,共产党的力量的扩大是建立在经济、政治社会革命基础之上的。从此基本事实中”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的未来,共产党确定无疑地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5)。尽管他们的论断一时被曲解,但他的预见完全为事实所证明是正确的。据上所述,置身中国抗战的众多国际友人,都不同程度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中国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均应载诸史册。

国际友人作为一个颇为广泛的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做出重要的贡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一,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可贵的直接帮助。当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中国人民遭受屠杀凌辱之时,外国朋友”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26),从舆论上、军事上、医疗上、经济上多方面支持中国,这不仅增加了抗战实力,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其二,对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有力的推动。中国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朋友来华支持抗日,使全世界人民更清楚地看到,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激发了各国人民共同对敌的热情,认识到只要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可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三,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建立了友好的桥梁。外国朋友来华抗日,是国际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历史见证。抗战中国际友人的深切同情、大力支持、无私帮助(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以及战后不少人曾在中国继续工作或回国后不断来访为中外人民友好尽力,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和历史影响,弘扬了中外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四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及马克思主义含义和特征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及马克思主义含义和特征

原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写于1883年 课文研讨

一、理清文脉

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二、形式特点

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这些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语言准确生动是这篇悼词的又一特点。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繁芜丛杂”和“掩盖”。“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繁芜丛杂”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其他段落用词准确、生动的情况也随处可见。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理论贡献:第一,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这是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一面。

实践功绩:创办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这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演讲词浓郁的感情色彩。

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怀念之情。

2.因为马克思的逝世,给世界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时间写得非常详细具体,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为的是使人们永远铭记这一刻。

3.“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4.“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三、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关键词语,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1.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3.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4.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四、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开拓课外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产生条件、理论品质和特征。(P2-16)

答: 含义 :A(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B(1)从狭义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产生条件:A 客观条件:(1)物质经济条件—工业革命(2)政治阶级条件—三大工人政治运动 B主观条件 :(1)社会科学基础

a 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b 阶级斗争学说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3)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

理论品质:(实践性 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特征: 实践性(最根本)科学性

革命性(含批判性)阶级性

完整性

创新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P28-3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理论意义 第一,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第二,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它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常碰到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可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4、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P30-31)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32-3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 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另一方面,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7、辩证法的基本特征(P47-53)

A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39)

辩证法可分为: 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维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它包括 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等。

B矛盾、运动、变化的一些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等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P4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即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意义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适度的原则

3、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4、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

5、现实意义,反腐倡廉。

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P46-47)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意义 :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

1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指导意义。(P43-44)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意义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

对待他人、历史、外国文化的态度应该一分为二。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44-45)

关系(1)对立

矛盾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

统一 第一,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和体现普遍性。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1)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2)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3)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6(4)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依据 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3、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义。(课件)

原理 :第一,在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第二,在每一个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重点论”的前提基础,“重点论”是“两点论”的补充扩展,没有“两点论”就没有“重点论“)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

14、意识的本质与能动作用(P30、P56-57)本质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本身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57-59)

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意义)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意义)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从而创造财富。

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

(2)付诸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7 含义: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决定性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异同(P66-67)相同点: 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不同点: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缺陷。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P68-69)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

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

19、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及意义。(P70-71)

原理:认识的总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到实践,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运动过程。

意义:1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尊重群众那个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能使我们避免割裂理论和实践二者统一所犯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对社会主义阶段的认识。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73-75)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8(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意义:1可以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2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观点: 绝对主义: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 相对主义: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

(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2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79)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及其意义。原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意义:现实意义,优秀文化的促进作用和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P98)

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2-103)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5、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P130-131)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实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的作用。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意义。(P132)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点 意义:(1)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的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27、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哲学原理: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的根本指导原则。

3现实意义:坚持就会成功

28、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辩证关系。(P144-145)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9、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P145)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互相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0、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P146-148)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供过于求、供大于求)作用:积极作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1、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P156.158)本质: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意义:1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2、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162-163)

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

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影响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

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剩余价值率、所用资本与所费 资本的差距、预付资本的大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3、产业资本是怎样在循环中实现价值增值的。(P165)过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发点的运动。

第一个阶段: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

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

产资料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

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 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两基本条件:1产业资本三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P198-204)

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变化着。迄今为止,依次经历了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发展过程。)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在分配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实质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与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收入分配日益社会化的趋势。)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普遍实现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结合,其中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干预起辅助作用。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它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和破坏性降低,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危机各阶段之间的差别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国家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P196-197)含义: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合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原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影响:利: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意味着资源配置成为全球性的了,因而能给各国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好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也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积极影响。

弊: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第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第三,各国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等面临全球化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第四,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引发了科学和社会领域里的一系列变革,教育理论从此掌握了科学的武器,揭开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志同道合是友谊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 10 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 40 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可能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把挣来的钱负担马克思一家的生活。

欧洲 1848 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两人虽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欢笑”,但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们几乎天 13 天都要通信,只要一方回信稍慢一点,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几天没有写信,马克思就写信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在哭泣还是在欢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既是问候,又是关切。他们这种友谊是前无古人的。

二、“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

三、谈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两个问题(刘世剑)

1.关于第1段的思想感情

感情深沉、含蓄,是这篇悼词的显著特色之一。这在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许多同志正确地指出,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为什么叙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静呢?让我们先看一看3月15日,即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作者写给弗·阿·左尔格的信。这封信叙述了马克思逝世前两年之中被各种严重疾病折磨的过程,特别是比较细腻地描述了不久前他病危时的情形:“……六个星期以来,每天早晨当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看看窗帘是不是放下来了。”所以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这半句话不仅仅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恩格斯致左尔格的信,见《恩格斯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

另一方面,也许是更值得说明的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譬如说,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的逝世写做“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说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工作,而作者正是因为没有料到他会这样突然逝世,思想感情才发生剧变,产生了极大的悲痛。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从上面引述的信的内容可知,马克思临逝世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直处于病危,已经失掉了工作能力,所以作者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他。“3月14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马克思正似睡非睡。”〔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78年12月第1版,第345页〕两分钟后,他就坐在安乐椅上长眠不醒了。可 14 见悼词中对马克思逝世情景的记叙虽然很简单,却是上述实际情况的如实反映。当然也不是纯客观的记叙,问题是怎样准确地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主观因素。我们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悼词中强调的也是这后一种感受,就是说,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正像作者在那封信中继续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恩格斯论马克思》原注23:唐达鲁士是古希腊神话中吕底亚王,因侮弄诸神被罚沉沦地狱,永世受苦。他身立水中,头上悬挂着果子,每当他想掬水解渴或摘果充饥的时候,水和果子就消失不见。〕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把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有助于了解马克思的为人和思想性格,也会加深体味作者对马克思所怀有的极其深切动人的阶级感情。

2.关于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地位

这篇悼词的层次划分是很不一致的,但依据第2段提出的全篇内容的纲(“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觉得除开头的总起和结尾的悼念语外,中间分成评述作为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评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两部分,是比较合适的。主要分歧是这两部分的界限在哪里,这就牵涉到对第6段在结构中的地位的看法了。

有些同志认为从第6段开始文章已正式转入评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贡献,这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

第一,应当承认这段具有过渡性质。但是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一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第一层过渡属于同一部分内的联系,是本段内容的重点,因此说第6段属上比较稳妥。这需要从悼词的思想内容出发作一些具体分析。

应看到,作者在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的时候,并未限于单纯地介绍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进一步说明了他所以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2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十分了解他这种观点的恩格斯在悼词中也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注意:这句应看做第6段的分论点。)这些话表明了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总看法即他的革命的科学观。马克思在一生中所以能排除任何困难、险阻,不知疲倦地攀登科学高峰,就是因为他早就牢固地树立了这种正确的科学观,具有崇高的目的和强大的动力。只有明确地揭示这一点,才会使人们看清一个完全新型的“科学巨匠”的全貌。马克思不是远离革命实践的书房里的学者,而是一位同实际革命斗争血肉相连的生气勃勃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始人。恩格斯写第6段的意图也就在于此。当然,从第二层过渡看,这样写也使得科学家马克思和革命家 15 马克思衔接起来,这虽是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但也仅仅是过渡,不能说已经正式转入写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贡献。

其次,怎样理解第6段头一句话也关系到对这段在全篇结构中的地位的认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乍一看,这句很像是对3、4、5段的总结,那么下面的文字自然也就是开启了另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但细一推敲则不然。

3、4段具体写两大发现。5段笼统提到其他发现,同时也概括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这实际已经起到了总结马克思科研成就的作用了。而这句话的“这样”两字,是直承第5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等,而不是对于整个前一部分的总结。与这句相关联的第二句:“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也同样不能理解为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贡献远不如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如果这样理解,就意味着把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革命家的马克思对立起来,并且认为后者优于前者。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马克思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尽管可以相对分为创立革命理论和从事革命实践两个方面,但它们是统一在一起的。第7段所列举的马克思革命事迹也可作为证明。何况,在一定意义上讲,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武器──即后文所说的“某种方式”,恐怕更足以说明马克思的特点。

由此联想到应该如何认识整篇悼词结构的问题。悼词的整个结构显然十分严谨,各部分之间,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作为科学巨匠,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等等。这恰恰证明马克思身上各种优秀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恩格斯在结构文章时,正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另外,作者也善于运用适当的结构手段来显示和加强这种内在联系。这两个因素,促使悼词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相互为用、步步深入等特点,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大约这也是我们分析结构时不易取得一致意见的一个原因吧。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黄国荣)

政论文,特别是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语言富于逻辑性。为了做到条理严密,气势畅达,描述复杂的事物,表达精密的思想和阐明深奥的道理,有时用到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句子中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较多。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种句子的思想内容,我们必须对它的语言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才可能做到政治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就曾做过这样的尝试。现举教学该课中一个180多字的长句为例做一个说明。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它的思想内容的:

(1)去枝叶,找主干。由于这一复杂长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同学们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16 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这个主干,我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2)抓主干,理枝叶。去枝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主干。抓住主干以后,又须回过头来清理枝叶。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的。我启发学生弄清“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比喻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则对意义的伟大更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这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大飞跃,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无限广阔的前景。“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突出了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

(3)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为什么说历来的意识形态“繁芜丛杂”呢?它们为什么要“掩盖”这一简单事实呢?我引导学生理解“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这里用反动意识形态为剥削散布重重迷雾来反衬马克思从简单事实中揭示真理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所具有的伟大意义。“繁芜丛杂”和“掩盖”中的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经济发展阶段”之前,一连贯之以“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三个定语,限制非常严密,语言非常准确。这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关系。

(4)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这句话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述三层意思之间也有个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三层意思不是平行的。分号以前的第一层意思是分号以后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意思的推理的总的出发点,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所以”。分号以后这个推论本身又是一个推理。第二层意思既是第一层意思的推论,又是第三层意思的依据,这个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因而”。

在世界著名演讲中,恩格斯的这篇演讲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乍一看,通篇语言都极其寻常;细一读,感到在普通的词语之中,有着高超的艺术形式,以及由这一形式所表现出的炽烈情感、伟大思想。在此,我们仅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这篇演讲进行一些分析。

拈连。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此段文字中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

借代。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移用。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泛指某些没有东西的地方,用在此处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伟大是无人能够替代的,马克思逝世后对伟大事业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填补的,使语句顿生活意。“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喻。演讲者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递进。通篇演讲使用递进手法之处甚多,且处处恰到好处。历数马克思的重大发现时,演讲者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进一退,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的实际革命活动时,演讲者又说:“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了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演讲结束时,恩格斯以十分委婉的语气断言:“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一礼貌而朴实的语言,以转折递进的方法,中肯含蓄地颂扬了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坚定和道德品质的崇高。

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使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理的。

抓住上述的关联词语,讲清它们的语法作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冒号以后这个四重复句内部复杂严谨的推理过程,从而正确理解恩格斯在这一句话里所表达的精密的思想,深奥的道理,掌握这里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作品赏析

导入:今年的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86周年纪念日,而他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123年了。人们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世界人民对于马克思的怀念仍然没有退去。

在1999年,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 18 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看着这篇文章的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讲词。

所谓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一般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慰问家属。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1.理清文章的结构

了解了悼词的结构特点,这篇文章又是很有代表性的悼词。现在,大家能不能划分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呢?

第一部分(§1)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我们先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先齐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参考:

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参考: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没能陪在他身边,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

参考: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

②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马克思病危状况,对工作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看文章的第二部分(2-7段)。

这部分主要是论述马克思的贡献。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理论贡献 ①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②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③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实践贡献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革命家)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对于无产阶级)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最伟大的贡献)

作者是怎样综合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第2段)

巨大损失(伟大贡献)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5、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去世带来的后果,也揭示了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这位伟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与“不久”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强调了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也是一个过渡段,引出下文。

恩格斯认为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第6段是也是一个明显的过渡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总结前面的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与下面第7段第一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遥相呼应,说明开始转向对他革命实践贡献的描述。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思考:能不能把“对于”换成“和”?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

最后一部分(8,9段)

8段第一句是一个承递性的句子。

1.思考:“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明确:“这样”是指上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①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却十分无力②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表明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文章特点

结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情感:含蓄深沉

本文是一篇悼词,但不是普通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革命家的悼念。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好朋友,面对他的逝世,沉痛悲伤在所难免。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痛体现得含蓄而深沉,努力用对马克思思想和事业的赞颂来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英勇战斗,本文在 21 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第五篇: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大庆石油管理局二次创业指导纲要》及相关资料的学习,感受颇深。作为一个企业、一个集团或者一个组织,若没有深远的奋斗目标和长期的战略方针,那这个组织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豪无生机的组织,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组织,那它很快会被市场所淘汰。

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不断发展至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加完善。做为市场经济的主体otot;-――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然要参与到市场的竞争当中。而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是人才间的竞争。

人才是泛指能力较高,以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和人类作出一定贡献的人。而人才的表现是个人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或企业实践活动所取得成果的综合反映。它是对个人素质的综合评价。

个人的综合素质所反映的是他的价值观念、文化水平、道德准则、综合运用知识等各个方面。人在离开学校,进入企业或社会后,周围的一些环境会对他个人价值体系、思想体系产生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企业文化体系的形成,对职工的思想和行为都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

企业文化的形成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的方式中,也反映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中。这说明企业文化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我个人理解“四个过渡”是集团现阶段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体现在集团活动中全员参与、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加强了本单位职工间、集团内部间的团结协作、在活动中职工学习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学习型转变,营造出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国际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第二层面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第三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的内容简单明确,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同,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实践活动中,企业的主要成员会产生使命感,员工对企业及企业的领导人、企业形象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

而对于我们物资行为业来说:第一层面是服务层;包括服务的体系、构成、价值观念、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沟通方式。这一层面是直接面对我们所服务的对象,决定着我们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第二层面,第三层面具体内容的实施有赖于人的执行。优良的企业文化是员工对企业的外在反映。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产生企业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在建设发展中,员工参与企业各项活动来体现的。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否则的话,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幻想。以华为的企业文化为例,华为文化之所以能发挥使员工凝聚在一起的功能作用,关键在于华为文化的假设系统,也就是隐含在华为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假设系统。如“知识是资本”的假设,“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的假设。再如学雷锋的文化假设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本质就是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奉献,踏踏实实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而华为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系统保证使这种奉献得到合理的回报。正是这种文化的假设系统使全体华为人认同公司的目标,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文化对华为人的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二、引导教育职工作用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

义的、更大范围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来讲是首要的。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从1989年~1999年连续10年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其内在原因是企业持久的创新能力。该集团提出并实施了“观念比资金更重要”的思想模式,认为观念是产生生产力和利润的源

泉;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确立并有效贯彻了重视危机忧患的“末日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力与人才观念”,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的“市场与竞争”观念。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促进职工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对员工设定了很高的任务目标,但是在业绩考核方面却不仅以是否实现了目标为标准,而且将指标与去年同期比较,若没有完成指标,会充分考虑造成指标没有完成的原因,是环境因素还是个人问题。如果是个人问题,分析该员工与以前比较是否有较大的进步,并且以正面奖赏的形式对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进行鼓励。不像有些企业那样员工一犯错误就对其进行惩罚,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因此通用电气的高指标不仅仅是一种考核标准更是一种激励手段。

四、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1995年lg电子(惠州)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各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及相互协作均无现成的模式,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公司各部门仅按自己的业务范围制定规章制度,各辅助部门对生产支援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员工对经营理念、生产及品质的管理都缺乏完整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开展了“生产早期安定化”活动。这一活动为实现公司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后,又以品质改善为主题,开展了“96我的提案”活动以及以诊治当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影响品质的问题为目标的全方位的质量改进运动。公司也开始起用新口号——“品质××、靠我、靠大家”。经过一年多的品质革新活动,公司产品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同年12月韩国lg电子总部的决赛中获银奖。

五、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信誉资产。信誉资产是社会对企业美誉度的综合评价。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度越高,为企业带来的有形价值就会越大。

企业文化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企业文化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现在所提倡的第二次创业,其目标实际上就是可持续成长。第二次创业的主要特点是要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加强职业化管理,把人格魅力、个人推动力变成一种氛围,形成合力,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

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善与丰富必将在企业的内部产生坚实的凝聚力量。在这我可以引用一句话:凝聚产生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企业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魅力是非常大的,它会使员工非常热爱集体,有时达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地步。这里有一个海尔的案例:

1.在海尔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位姑娘在海尔的洗衣机一分厂工作,她19岁的时候走进海尔集团,这个姑娘的名字叫王俊晟。她接受3年海尔文化的洗礼,3年之后得了疾病,被诊断为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间的时候,她跟她的亲人提出她最后的一个愿望:她要最后再看一眼她所工作的海尔。就在她去世之后,她的家人让她的灵车在海尔的大门口整整停了15分钟。这说明了什么呢?只有一点,就是海尔文化的魅力使得海尔人这样热爱这个集体。

2.前两年在海尔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位进入海尔工作的大学生,在一段短暂的时间之后离开海尔,到深圳的一家非常著名的大企业集团当了部门经理。可是不久,他就给张瑞敏总裁写了一封信,他的信上说,我现在在深圳的这家公司工作,收入很高,但是我总觉得我缺了点什么,我仔细地想缺什么?缺的是文化,缺的是团队精神,缺的是透明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海尔。

通过海尔的案例1,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以致于那名女工在临死前都要再看一眼自己工作的海尔。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魅力是非常大的,它的力量确实超出想象。案例2中的那个大学生只在海尔工作了一段短暂的时间,他通过对比最终发现了海尔文化的真正的魅力。他虽然在大企业做了部门经理,收入很高,但他却还对海尔的文化念念不忘。在海尔那个文化氛围中,员工的离职率是非常低的,这全得益于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物质不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不全是经济人。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物质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当物质满足了之后,就会有高层次的需求。此时物质利益对他的吸引力就非常小了。因此,作为企业,单纯靠高薪,高待遇是不容易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因为只凭借高薪是无法满足他们高层次需求的。只有企业文化才会对他们起到很强的吸引作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企业的人才竞争及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原动力是企业文化核心的内容,企业对人才的竞争真正体现在不同企业文化的内容上。是区别于相同企业的不同特质,是真正吸引职工产生凝聚力的内核。

下载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引言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

    创新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h浅析创新在职业发 展中的作用系别:工程技术系 班级:电信0702班 姓名:陈春光 学号:0700040227 日期:2010/5/17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都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取决定作用。 关键词:人民群众、唯物史观、创造者、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虽然不久,但......

    团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团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价值体系,其核心是要追求成功、卓越,追求成长、发展,其包含着趋善、公平、合理的价值准则,推崇人类普遍的奋发向上、努力拼搏......

    技术管理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

    技术管理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 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公司经济效益的好坏,公司安全生产运行情况及在社会的影响力都取决以于技术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就能看出企业发展的快慢,技术是企......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课本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两对......

    实事求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事求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于实事求是的认识......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