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党课学习讲座:
关于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的问题
瑞安电大
胡顺哉
所谓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问题,也就是共产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作用,并且应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曾在全国引起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大讨论,就是关于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问题的讨论。
这一次将党课学习和组织生活会的主题确定为“共产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是要求我们全体党员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在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党员应充当怎样的角色、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一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明确党员自身责任和义务,以更好地发挥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认识:一是“一般规定”;二是“实际体现”。所谓“一般规定”,是指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确定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又是如何规定的;所谓“实际体现”,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应该如何具体地体现出来。
一.关于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一般规定。
对于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一般规定,基本依据应是《党章》。对此,《党章》有明确的规定:
⑴《党章》在总纲中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⑵《党章》在第一章《党员》第二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⑶《党章》在第一章《党员》第三条中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根据《党章》上述的规定,可以作出以下理解:
⑴党的性质:包括两个“先锋队”、一个“中心”和三个“代表”,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同时表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先进的。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员的先进性具体地体现出来的;可以换一句话来说,共产党之所以先进,就是由于全国7000万党员是先进的,如果党员是不先进的,就没有共产党的先进性可言。
⑵“先锋战士”:就是党员角色的基本概括。
⑶“八项义务”:则是党员作为“先锋战士”这一角色所要发挥作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党员的作用是通过履行“八项义务”而表现出来的。党员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就是看对“八项义务”履行得好不好。第二项义务所规定的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则是党员作用的最为基本的概括。
“先锋”、“模范”,就是走在前头,做在前头,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带头示 范。学习《党章》,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强化党性意识,也就是明确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先锋战士”和“先锋模范作用”这两种意识应是党员最需要不断予以强化的最主要的意识,也正是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基本概括。
二.关于共产党员的角色和作用的实际体现。
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党员分布于五湖四海,处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岗位,承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就存在着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这一问题。譬如瑞安电大的党员教师与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在体现党员的角色和作用方面各有不同的特殊性。就从我们学校来看,15位党员不仅生活圈不同,而且岗位或职位各不相同,具体的工作职责也不一样,那么所要充当的角色和所要发挥的具体作用也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所谓矛盾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致力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扮演 “先锋战士”这一党员角色,又应如何发挥着“先锋模范”这一党员作用?我认为,每位党员都在学校里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共性角色;二是个性角色。党员的作用就是通过这两种角色体现出来的。
1党员的共性角色及其作用:
党员的共性角色和作用,就是全体党员都以一般党员的身份、以一般教职工的身份,应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作为一般党员、作为一般教职工,党员应按照“先锋战士”和“先锋模范”这一总体要求,在工作和生活中要通过认真履行“八项义务”来体现党员的角色和作用,包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师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清正廉洁、诚信团结等各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发挥先进带头作用。从这一方面来说,全体党员不管从事何种具体工作岗位,都是要努力做好的,在基本要求上是没有区别的,不存在谁应先进一些、谁可以落后些这一问题。
2党员的个性角色及其作用:
党员的个性角色就是党员的岗位角色。除了退休教师,每位党员都有特定的工作岗位,而且都是在岗位上发挥着党员的作用的。党员的角色和作用都是通过特定岗位得以体现的。党员的个性角色和作用,就是党员在岗位上应充当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作用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立足岗位或职位,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力创一流实绩,——这才是党员角色和作用的最为具体、最为重要的体现。
一位党员,无论是书记、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还是其他教职工,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能很好地既尽职又尽责,仅仅是平平庸庸地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连一般群众也不如,那么不论从事什么岗位、不论在什么职位上,所谓“先锋战士”和“先锋模范”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谈党员的角色和作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看是否立足工作岗位、力创一流业绩。
在学校里,党员都有各自的具体的工作岗位。岗位或者职位不同,其角色和作用的体现也就有区别。譬如,作为普通的教职工党员,在当好共性角色的同时,认真履行好当年所在岗位的各项职责,主动地出色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就应当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党 员了。但作为党员干部,就不能这么要求了,也就是要求应更高一些,既不能混同于一般教职工,也不能把自己作为一般党员来看待。譬如,作为校级领导,包括书记、校长、副校长,应该抱着对学校事业的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全局、放眼未来,不仅要认真履行好当年所在岗位的各项职责,确保学校当前能够正常运转,维持眼前的近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则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着眼于学校事业发展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致力于如何推进学校事业的更快的更好的持久性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学校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为重要,更能体现党员干部的角色和作用。
在我们学校,岗位又往往是多层的、重叠的,如教师普遍兼任班主任,党员干部普遍兼任任课教师、班主任等。一人多职或多角色,这在我们学校里相当普遍。那么,党员就需要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认真履行职责,统筹兼顾,力求都能做得出色。当然岗位是有主次之分的,首先要履行好主要岗位的职责。譬如,作为支部书记,兼任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那么首先应该努力当好书记,同时要努力当好教师和班主任。这三种角色都要努力充当好,都要力求做得出色一些。
发展是硬道理。对于党员个人来说,还应确立“业绩是硬道理”的观念。所谓业绩,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能推动学校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出色成绩,能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绩。党员角色和作用,归根到底是通过业绩体现出来的。没有业绩,“先锋”也好,“模范”也好,都将无从谈起。因此,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都要在自己岗位上辛勤地创造性地工作,力创一流业绩。这才是党员在学校发展中的最为实际也是最为重要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一位党员所要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党员的角色就是“先锋战士”,党员的作用就是“先锋模范”。我们要扮演好党员的角色,发挥好党员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要认真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认真履行“八项义务”,二是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2007/1/9 3
第二篇:党员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双带作用
改革的先锋 发展的尖兵 稳定的堡垒
——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同志们,再过几天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了。91年来,风风雨雨,崎岖前行,共产党创造了伟大和光辉的历史,作为这个伟大团队中的一员,和所有的党员同志一样,我也感到无比的光荣。今天在这里,对于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双带作用,我想同大家进行一次交流,共同学习。
一、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任何时期都是需要着重体现的无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一直体现在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广大群众正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自觉地跟党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为自己的行动,变成改变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在新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党员干部这种吃苦耐劳和身先士卒的模范作用,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企业,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明确提出要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打造‚五个好‛党支部,(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中
建功立业,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的体现
三个代表思想为丰富新时期党员干部模范作用内涵提供依据。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体现党员干部是先进生产力的促进者。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在社会实践中,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和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在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的各项要素只有同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相结合,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前进。可以说,高素质的人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因素。所以,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要体现党员干部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忠实执行者。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邓 小平同志,总结了历史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过它应用于生产力诸要素来实现的。当科学技术处于知识形态的时候,还只是‚精神生产力‛,一旦它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会改变劳动资料的性质和水平,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和范围,提高和强化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技能,最终引起生产力结构发生变化,实现生产力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变。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三、新时期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的工作方式和意义
市委书记吴存荣在今年的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想干事,敢干事,快干事‛的优秀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要培养干部队伍的干劲和激情。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这点上要达成共识,在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做事和选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心思凝聚在‚想干事‛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干部应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和空谈,要学会抢抓发展机遇,保持旺盛的工作活力和持久动力。不断提高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干事创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要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进行企业经营、开创优质服务不能仅仅满足于‚想干‛,而且要‚会干‛。党员干部一方面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和管理素质,努力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开阔眼界,打破身份、地域、行业界限不拘一格选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
第三要把工作定位在‚真干事‛上。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 只有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脚踏实地,身先士卒,真抓实干,才能影响和带动群众, 推动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要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和‚不出事‛上。想干事、会干事、真干事,是搞好服务保障工作,促进企业向前发展,推动改革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而干成事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孙金龙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一定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选干部,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形成一种崇尚‘想干事、会干事、不出事,以干成事为目标’的良好风气。‛以上工作方式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判断党员干部是否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最前沿的试金石。如果在工作中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不会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那就会‚想干事‛时缺乏创意,‚能干事‛时盲目决策,‚真干事‛时事倍功半,结果是什么事也干不成。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明确如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十分重要。
四、党员干部在推动企业发展上应发挥的带头作用
今年年初,吴存荣书记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中提出‚讲大局、强责任、提能力、抓落实‛的主题,对于党员干部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大局观、责任心和能力,做企业开拓市场、改革创新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团结并带领广大职工,共同推进企业坚定向前、稳步发展。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做到:
第一要带头转变思想,明确自身的职责。当今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党员干部的思想不能总是局限于过去,要学会与时俱进。应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实事求是的眼光、市场经济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要适时的转变思想,要顾全大局,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准确把握我们的职责,将履行政府职能同开拓市场兼顾,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教育和带领群众,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
第二要带头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吴存荣书记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指出,‚干部队伍建设与能力作风建设是决
定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在公司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上积极表率,体现了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正面推动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固有的软硬件实力的差距、市场的风云变幻,还是让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而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牢记使命和职责,要敢于攻坚克难,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改革创新,提倡团结协作,反对畏首畏尾,固步自封,避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的存在。
第三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思想创新,工作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学习,党员干部既要继承已有的、有用的经验,又要不断汲取他人的经验,更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科学技术知识,不学习新的知识,固步自封,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在工作中就没有新思路,就无法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新的条件下可能需要重新评价,教条主义、唯经验论都是不可取的,要勇于学习并把知识用于实践,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使我们的工作方式从原来的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姚卫东书记在今年党建工作会议中指出,我们的党建工作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适应‛,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学习,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否则难以带领群众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难以参与市场竞争,更谈不上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同志们,作为企业生存的核心力量和骨干队伍,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也不能有一时的放松。不敢做,不愿意做,按
部就班,‚等、靠、要‛,不敢‚闯‛、不愿‚破‛,凡事请示‚上面‛、寻找‚依据‛,这样的党员干部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无法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大势的。只有充满学习精神、创新精神,有能力、有抱负、有胆识、有担当的党员队伍,才是我们想要打造的队伍,才是能够带领企业前进、带领广大员工共同发展队伍,才能成为维护一方稳定和谐的堡垒。我相信,只要大家不断的对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够带领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职工,走的更远,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今天的党课就讲到这里,不足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论青年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论青年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青年党员是国家、社会、企业中的一份重要力量,在国家、社会发展尤其是在企业发展迅速的当今,如何发挥青年党员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是企业本身和青年本身都应该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从大港油田的青年党员现状及结构组成出发,分析了现时期青年党员在企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青年党员这个先进群体应该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当代青年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青年党员;企业;金百邦实业公司引言
当今青年一代,是坚强而又自信的一个群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虽然没有为赶上祖**亲挣脱锁链而驰骋沙场,但却赶上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奉献青春的时代。2008年,中国人虽然遇上了突如奇来的灾难——5.12波川大地震,但是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没有倒下,青年人没有倒下。他们打起背包、挽起袖子加入到了抗震救灾的大军中,废墟前、马路边、帐篷里到处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身影,这让我们看到青年人在社会中担负起和承受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在改革发展的舞台上,青年人应该树立与国家、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应该有为企业再创辉煌而奉献青春的志向,要想到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想到了如何让自已的青春更加美丽、闪
光。青年是企业发展的巾坚力量和希望所在,具有朝气蓬勃,敢为人先、拼搏竞争的特点,都应该本着自觉、自强、合作的先进理念,展现当代青年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勤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时代变迁,世事沧桑,然而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这样的一个群体,已经在企业改革发展巾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时刻在为忠实履行党的宗旨、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实践着。然而,在企业面临大环境影响生产经营,在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每一个青年党员都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把党的宗旨和青年人的责任落实到我们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呢?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直以来,大港油田都十分重视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使广大青年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青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促进了公司的改革、生产、稳定工作。2009年下半年以来,公司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公司党委更是在‚深人群众促和谐,凝心聚力促发展‛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双促’主题活动。青年职工群体始终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群体,而青年党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基石-他们的先进性作用发挥与否,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基于此,团委通过整体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等形式,主要调查了公司青年职工的组成分布、技术层次、学习工作情况、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奖系等等,了解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情况,总结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学习并不够自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
(2)宗旨意识淡化,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标准不高。把握不住问题的症结。
(3)党性意识不够强,存在一定的充当老好人现象。
(4)自我定位不准确,目标意识不明显,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导致组织认同感不到位,达不到高材高用的目的。
(5)青年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不够强烈,不能最大程度的影响和带动公司发展。青年党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建议和思考
(1)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认清企业发展的整体形势,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不管是在企业发展期,还是企业遇到危机时,青年党员都要时刻用正确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成为企业和谐、企业改革发展的促进者。要顾全大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观体现到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渗透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岗位角色里,努力成为企业和谐发展的推动者。青年党员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形势任务,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受到了难以避免的冲击和影响,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公司所处的困境,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增强做好本职
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为广大员工做出表率,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2)要积极加强自我修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个人与企业共发展。青年党员要学会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为企业献计献策。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一个思想自由、价值多元的时代。不同的人因学识、阅历、思维方法的不同。对社会和企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有的比较全面,有的比较片面,有的比较客观,有的比较偏激。青年党员作为党的生力军,必须保持宽容和冷静的态度,既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又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既要虚心学习和接受他人观点中的正确成分和有益成分,又要坚持党的原则,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公司一直十分关注青年党员在各个时期的思想动态,而青年党员本身也要主动反映自身思想动态,注意提高政治素质;青年党员要善于学习与思考,不断提高理论索质;青年党员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勤学善问,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近期,公司在开展的第三批青年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通过谈心等方式,倾听他们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相互交流热点、难点问题,对促进青年(包括青年党员)岗位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要发挥青年的激情和才智。体现青年党员的先进性。青年党员本身,要发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艰苦创业中增长才干,在发展创新中实现价值。要勇于创业,牢固树立创新创业观念,时刻保持创业热情,不断释放创业潜力;要善于创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开放的思路和广阔的视野,抢抓机遇,快人一拍、先人一筹,努力成就一番事定;要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困境中开拓新境界,在岗位上竟风流、展才华。企业本身,要认清青年这个处于成长发展过程的群体,看到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为热情,有可能犯激进的毛病;因为单纯。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有些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在各种文化互相融合当中,一些腐朽思想和文化渗透下,部分青年受到不良文化和丑恶现象的影响等等,这些都需要企业能够给予积极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多引导、多鼓励、多支持。
第四篇: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
工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综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因而,面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企业工会必须要进行职能创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辅导,以适应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
【关键词】工会职能,企业,职工
工会组织联系的对象是广大职工,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工会工作必须着力于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实事求是,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利益。我厂目前正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面对困难,工会更应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鼓励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团结带领职工参与企业技改,产品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
一、企业工会职能内容的移位和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工会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移位和创新,为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其职能内容必须有所创新。
(一)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新的形势下,公司工会在教育方面,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但现在的思想教育总是与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效益、发展挂钩,主要是为了增强职工的觉悟及团队、企业的凝聚力,以便促进职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提高薪资、福利等。例如:企业工会可以在生产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会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灵活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创新自由创新的氛围。同时,工会负责对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法治教育,组织开展以”凝聚力工程”为主体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娱活动,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思想教育与企业的凝聚力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新时期工会教育职能的创新。.(二)要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工会工作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职工双赢的重要途径。当前,工会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更具时代性,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特点,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协作、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要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并为职工群众所欢迎为标准,与企业的科技、经营、流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相结合,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创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形式和方法,设计好载体,打造工会系统的名牌,在活动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共济,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三)加强对员工培训,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态度,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工会对职工教育的重心需要向实用技能上转移。现代企业中,专家学者及企业人员都己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人员素质、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支持。不仅如此,职工的就业能力、收入待遇、发展前途等,都与其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素质密切相关。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某企业将2005年作为职工的培训年,把职工的培训根使用、待遇直接挂钩,从而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了全厂的职工素质,我们就可以
借鉴该企业的做法。
现代企业工会对职工教育的重心需要向实用技能上转移也是职工面对“失业”危机的实际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将按照世界的经济规则实施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实施产业结构性调整必然带来结构性“失业”。据有关资料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5倍,以同样的投资计,小企业吸纳就业量为大企业的14倍,这就必然要求国企职工提高素质、技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否则很可能面临失业。加入WTO初期,我国失业率有可能比目前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7%左右。在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提高职工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实际上是对职工就业权利、经济利益的维护。这也正体现了工会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的将教育职能从政治领域想经济领域移位和创新。
二、企业工会职能实现方式的创新
面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内容,工会的职能,除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外,在实现方式上也有创新的必要和可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员工参与管理重要途径。当前的治理结构理论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应该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员工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员工也应该参与企业的管理。由于员工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谈判力量不对等,管理者独裁,经济地位无保障(理查德·伊利),很难能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员工要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参与,途径就是与管理层沟通,迫使管理者接受员工的意见。这种沟通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如果员工没有统一的组织,单个的员工在管理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沟通时应该有统一的组织,形成强大的力量,迫使管理层重视员工的管理意见;由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制约,员工的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需要一个组织对员工的提议进行管理;需要有一个组织对提出意见的员工进行保护。
某市对企业员工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2.6%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的愿望表达不够,有62.2%企业员工渴望提高自己的主人地位。企业员工对于没有充分行使做主人的权利表示不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如果这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就会感到不满,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就对企业的发展不够关心,从而可能导致积极性下降的行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了。
(二)工会要积极的实施辅助职能
由工会职能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工会职能的移位,我们可以看到:工会参与经济管理,应该有一个限度,有些工作工会起主导作用,有些工作工会起辅助作用。对起辅助做也能够的,工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利益。不能因为企业的委托代理式管理就否定企业员工的主人地位。所以本企业员工有对生产经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作为“职业团体”,工会是工人阶级的自发自助组织,组建工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分散的员工组织起来,以使自己有力量代表替员工说话。员工参与管理在国外己经司空见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会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的移位,员工素质越来越高,企业员工也越来越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参与管理,而且他们也有能力参与管理。但是,员工毕竟不是管理者,由于员工自身素质不够、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的意见未必都是可行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身为员工代言人的工会将员工组织起来,以企业一个强大阶层的身份参与管理。但是,这种参与只能起辅助作用。首先,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是因为工会有维护职工权利的职责。工会参与经营管理是从维护职工权利出发的,员工参与管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工会的工作就不合法了。其次,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各自的职能部门,工会不能覆盖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工会只能寻找维护职工权利这一切入点,辅助职能部门完成工作。
三、结论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是工会性质的基本要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会组织的基本宗旨。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会的一切职能和工作都应当围绕维护职工的利益,反映职工的意愿这个中心展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已经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工会作为企业的一个组成部门,有责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本文对新形势下工会的职能定位和手段进行了探讨。参考文献
1、刘世锦.企业治理结构中经营者“定位”问题分析.改革,2008(5)
2、李剑铭.公司化改造以来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改革,2007(4)
3、卢嘉,时勘.如何调查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源开发,2007(6)
第五篇:教学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透过表面的、零散的问题,从中找到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这些探索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是规律,就能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
前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一个不搞教学的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教师;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第一流的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教师,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教师。教师搞教育科研,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虽然天天在进行教育实践,但如果不反思、不研究,对某些问题并不一定会有敏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许多教师以为天天都在搞教育,很了解教育的真谛,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老师做的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不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填鸭子”、“战题海”,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可悲的是,这些老师并不以为然,还常常埋怨学生不努力、不用功。因此,教师要搞好教学,就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方法,不断训练自己的眼睛、耳朵、语言、心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搞好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推动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振兴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科研,必须树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思想。目前,“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被实践证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探索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选择。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已经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深知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必须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确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科研创名校的理念,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要取得成功并具有质的飞跃,依赖于其教育科研开展的水平。
一、学校发展的几个阶段
现有的学校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学校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管理,往往根据校长个人的经历、经验和学识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所以,我们大家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等于有一个好学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学校出现某些方面的漏洞,或重视了教学忽视管理,或重视了学校的校园建设忽视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或重视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培养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逐渐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走依法治校的道路。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规范化阶段(或合格学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充分重视管理的作用,挖掘管理的潜能,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如对教师的情感管理、对工作量的弹性管理、对教学的过程管理、对学生纪律的刚性管理、对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等。目前,大部分学校处尚于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能保持有序的状态,各部门各司其职,按制度办事,„„实际上,此时,学校的发展出现一种“高原现象”。此种情况下,部分学校开始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和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优势,充分发挥自身 的优势,扬长避短,创办学校的特色,形成新的闪光点,此时就进入了学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个性化(或特色)阶段。在此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系统的思考和反思,搞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扬长”上下功夫,实行“优势拉动策略”,即用优势拉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扬长补短”的目的。这样,形成良性的循环,经过几年的努力,必将成为“特色学校”,也是名校的前身。第四阶段为高级阶段,又称为核心化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兴校思路和办学理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风格。同时,要把自己的特色经验与队伍向外辐射,影响和带动一批学校的发展,成为一个办学联合体的核心或示范性学校,这样也就成了社会公认的“名校”。
二、学校教育科研的几个阶段 依据学校发展的阶段及特点,以及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具体作用,可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把学校从合格学校发展成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所开展的教育科研为初级阶段;把学校从特色学校发展成示范性学校的过程中所开展的教育科研为成熟阶段;其后的发展是成熟阶段的延续和提高——可称为创新发展阶段。
处于初级阶段的学校教育科研,主要解决巩固基础,并寻求突破的问题。旨在从学校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形成研究课题,以找到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的切人点,并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本领。
处于成熟阶段的学校教育科研,主要解决强化特色,并带动整体发展的问题。为了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子,应在改进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注重教育科研对实践的改进效果和教师素质提高的功能,特别是在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在注重课题立项和成果总结的同时,更要关注研究过程,包括科研精神和态度,对科研方法的科学运用等。
了解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自己学校究竟是处于哪个阶段。学校有哪些优势,有哪些特色,如何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等等。纵观许多名校的办学理念,可以看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科研创名校。因此,一校之长必须要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以教育科研为依托,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教育科研,解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教育科研,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教育科研,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第一推动力”的理念,把教育科研工作落实到教学常规中、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动力。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许多过去不曾遇到、不熟悉、甚至不属于我们工作范畴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去完成;许多我们熟悉、习以为常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角度去认识、去审视、去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愈来愈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提。当前,急需要解决转变教育观念和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如对教育基本功能、基本价值的认识,对教育的开放性和基础性的认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等。又如,随着教师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的加大,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队伍素质正在不断
提高,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能力强和研究水平高的研究型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他们的教育观念先进,教育理论功底厚实,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和丰富的成果。他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以教材、教法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教科研活动,希望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更高层面上进行研讨和交流;希望不断追踪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前沿;希望能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希望教科研活动能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个性化的要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科研活动,以满足广大教师的不同需求等等。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在这些新形势下,学校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以适应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呢?这就迫切地需要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教育改革需要教育科研的参与、需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需要教育科研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正是如此,许多学校响亮地提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口号,以此作为学校新世纪的发展理念和策略。
1、开展教育科研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可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领导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办学思想。有了科学的办学思想,才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具有宽阔的眼界,也才可能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目标。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仅仅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是办淘汰教育、选拔教育,还是办普及教育?是让学生片面发展,还是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是让学生唯唯诺诺,循规蹈矩,还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广大中小学校长作出明确的回答,在教育实践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开展教育科研。许多校长正是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确立了现代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中小学校长只有带领学校广大教师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才可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规律和特点,纠正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的做法,探索素质教育的办学途径,从而增强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预见性,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2、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办学水平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其目的不是创造某种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人、塑造人。我们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讲究科学性。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在教育实践第一线,面对教育实际工作,直接接触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活动,促使广大教师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教育规律。通过解决各种教育矛盾和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教育效益和教育质量。许多教师和校长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由于未能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炼,不能把局部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而也失去了指导他人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才可能科学地总结经验,并使之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自己“隐性”的经验变成外“显性”,供他人学习和借鉴,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成果。这样对教育教学工作才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现代学校的管理,已由单纯依靠指令性的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走向以教
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理论指导的现代管理。中小学校长要进行科学管理,管理好学校,就要开展科学管理的研究,掌握科学管理的理论、艺术和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经验已难以适应,需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3、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个学校的发展,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形成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此对学生、教师、职工产生潜移默化、深刻久远的影响。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品位的标志和象征。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教育科研,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人们一提到高效课堂,就会想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提到成功教育,就会想到上海闸北八中;提到选择教育,就会想到上海建平中学;提到课程改革,就会想到北京四中和锡山市高级中学„„总结这些名校的办学经验,可以看出,他们无一不是紧紧地抓住教育科研这一主题,依靠教育科研来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可见,教育科研提高了这些学校的办学品位,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在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上大做文章。只有特色化的学校,才能培养有特色、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许多特色学校的经验证明,教育科研是一副强有力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能够使学校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形成学校的“拳头产品”和“品牌”,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4、开展教育科研,能够造就一批“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作为学校的校长,功德无量的是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使学校从低一级阶段向高一级阶段的发展,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科研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那么,如何使教师形成从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样需要研究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操作,学习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如: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批改作业、如何辅导学生等。当一名新教师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时,标志着他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一阶段一般需要5—7年。第二阶段为中级阶段。这一阶段一般需要7—10年时间。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并在不断地反思和完善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进而充分发挥之,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策略;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向名师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会“取长补短”,这又是一种自我完善的策略。在教师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准适合自己学习的名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名家的优点和经验,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以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有特长的教师。“先学一家、融汇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这还是一种成长的策略。第三阶段为高级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要精通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要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要有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还要有“蜡烛”、“春蚕”的奉献精神;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更
重要的是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其他教师传播,影响和带动周围的青年教师,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同时,又要聚集一批有志于研究与发展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教师,共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推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这样的教师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名师),他应该既是专家,又是“杂家”。
帮助教师形成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发展的自我提升能力,进而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科研应当而且能达到的理想境界。目前,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更多的是从实用性出发,所采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反思”的方法。实践反思是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对自己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反省式深入思考,发现并分析自己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师反思的过程中,可以自觉的改进教学行为,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当前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探索,不能单凭以前的经验去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对每个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在改革实践中,学习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观察和实践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现代理念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扎实而大胆地向着现代教育进行新的探索。
任何有经验的校长和教师,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和理论水平,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是通过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是必须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身在研究、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提高。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它具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不同于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自身研究特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正确解决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任务和新课题,首先要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科学定位。
1、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
按照研究的领域划分,教育科研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是以建立和发展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基础研究往往是先有了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通过研究找出其本质规律予以确立和验证。其成果一般表现为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学说、新理论、新观点。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一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应用”的是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质上就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二是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应用研究应着重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具体和预定的实际目标。也就是说,通过应用研究,直接解决教育、教学和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应用研究是对教育原理的尝试性应用,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开发研究则是依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寻求更明确的、具体技术的表现形式为目的,以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即研究青少年受教育的特点,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青少年身心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根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标、任务以及自身特点,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并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效益性和灵活性。
2、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微观研究为主
教育科研从研究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指对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作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例如东西部教育的差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研究、西部大开发与教育发展研究、转型期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教育发展形态的转换研究、加入WTO对我国教育发展影响的研究、终身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学习化社会的研究、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态和功能变革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这些研究范围大,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综合性、全局性、长远性等特点。微观研究是对教育问题进行具体细微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例如语文情境教学研究、数学尝试教学研究、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研究等。微观研究范围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等特点。中观研究是介于宏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是某一个范围内进行的综合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城市中小学整体改革研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研究等。当然,教育科研的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参照系的变化,研究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某一研究,在一定范围内是宏观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可能又成为中观研究或微观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中小学来说,主要还是以微观研究为主。学校校长和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校本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的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开展学校管理、校本管理与民主管理的研究及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校本培训研究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学校校长和教师开展的研究。它们范围小,问题集中、明确,容易收到效果。强调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微观研究为主,并不排斥宏观、中观的研究,不排斥有能力、有基础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与一些宏观课题的研究。
3、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是教学领域的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师主要从事的是学校最基本的工作——教学。教学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学校工作都应以教学为主。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教育教学研究。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师“要遵循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可见,在现代社会,教育改革已赋予广大教师参与
教育科研的责任,并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4、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行动研究为主
行动研究是近些年在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的目的。行动研究是作为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者研究组织中成员共同合作所进行的系统的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这是适用于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相比,行动研究不一定需要有理论假设,不需要严格控制变量,不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筛选。它便于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掌握和应用。教育实验在教育研究中受到很多的限制,对实验研究者的理论素养、统计分析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往往难以胜任。正是针对教育实验的弊端,行动研究应运而生。行动研究为广大校长和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它能够帮助校长、教师改进工作的现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方法。
5、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是一种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它是指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学校自行确定课题、自主设计计划与实施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校长和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校本研究本身就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学校工作之外。校本研究的课题皆来自学校自身工作实际,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在校本研究中,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要自觉地承担起教育研究的职能。校长是管理者,又是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都要扮演双重专业角色。校本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学校工作实践的改进,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学校工作遇到的问题,归宿点应体现在学校面貌的改变、师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和特征。
兴校的科研,不是一般的搞几个课题,得几个科研成果而已,而是要形成学校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在研究中解决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质量,真正把改革和发展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从而改变学校面貌,形成学校的特色。而科研兴校的切人点是引导、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实践反思研究。广大校长、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要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从学校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来开展研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系统思考和反思,经过理性加工,使经验体会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进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所以,科研兴校的切入点是引导、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缩短实践行为与先进理念的差距,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本领,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更是教育科研应该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