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新节点
素质教育新节点,执教生涯新起点
——“名师汇”全国小学语文基于核心素养创意教学研讨活动随想
达川区南岳镇中心小学 黄林祥
2016年4月27——30日,我有幸与来自全省各地的近千名同仁在成都电子科大附小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名师汇’全国小学语文基于核心素养创意教学研讨活动”。这次活动邀请了川派(刘晓军)、京派(张立军)、闽派(高玉)、江浙派(何夏寿)共计13名名师为与会教师现场示教,同时邀请赵士英、罗良建等6名教育专家进行专家解读和书面评课,从实践到理论全方位诠释了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次活动视点高,内容丰,反响好,意义深,让我这位从教二十余年的“老”教师也不得不站在素质教育新的节点,重新审视前进的方向,开始新的教学之旅。这次研讨活动,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了解核心素养,教学不会迷茫
2014年4月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指出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和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素质教育的新节点,具有国际环境与国内需要双重背景因素。我们应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开展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把握核心素养这一制高点,就把握住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向着学生翻转,喜看百花争艳
纵观这次研讨活动中的各派名师的教学展示,无论是刘晓军老师的群文阅读《拜猴为师》、张立军老师的阅读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还倪鸣老师的古诗词教学《清平乐•村居》,还是张赛琴老师的习作指导,都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他们的教学启发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经历、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如,倪鸣老师课前谈话中让学生交流,课前自己都做了哪些准备?学生回答:意思的理解,词句的抄写,词人的背景,朗读的次数等,这一方面是在了解学情,另一方面在向学生传递预习、自学的方法。倪鸣老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代替老师的牵和导。你自己练一练怎么读正确,读出节奏。你理解了哪些难懂的字词?小组合作学习,写下自己想象的内容„„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四个任务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又如黄祥昀老师幽默风趣,让学生写孔融的回答,最后引而不破,激发学生去读书,读那些聪慧孩童故事;张立军老师故作深沉,把地球日、地球日的来历(包括《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融于对话中,融于自己的微信写作感受中,从而引发孩子微写作的兴趣。他们的课堂,都植根于课文,植根于课堂,植根于学生。他们都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因而课堂生动、学生灵动,精彩纷呈!
三、他山之石攻玉,不可守株待兔
这次研讨活动,引起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反思,自以为乏善可陈,需静心学习,多方取经,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无愧于心。最值得我学习借鉴的有四点:
一是教学目标要精准。目标精准,达成才更丰满。如,张立军老 2 师《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目标就很精准“1.通过阅读,使学生建立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思。2.通过联想与推想的阅读思维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构建思路,进而影响学生对建议书中问题的说明。”张老师通过联想,让学生巧妙地进行了段意的概括,并交给了学生方法,那就是要学会去推想、去联想、去整合,课堂很生动,很轻松,我们似乎看得到台上师生思维的过程,其丰厚的程度,非一般课堂可以比拟。
二是课堂设问要精心。如,张立军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在引导学生归纳段意时的设问就很新颖。“我说地球很美丽,你会联想到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我说什么你会联想到5、6、7自然段呢?”这样的提问就比“请同学们理清文章的结构,想想课文说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指向性更明确,更具启发性。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以“同学们想想,老师4月22日发的一条微信是什么?”让学生大胆猜想、交流,既使本课的“教学目标1”落地生根,又很好的训练了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又如,陈明华老师在《童诗习作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发现童诗的特点(富有想象力与童趣)时的提问:“《怕打的孩子》这首诗中的鼓与你平时见到的鼓有什么不同?”
三是课堂结构要精致。
如,陈明华老师《童诗习作教学设计就分为“唤醒、入课;欣赏,探索;催生、转化;创作、分享;结课”五个环节,简单明了,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刘晓军老师《拜猴为师》只设计了三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出话题(5分钟);群文阅读,感受人文世界中的美德(30分钟);集体建构,感受阅读的力量(5分钟)”可谓主线清晰、细节饱满。目标落实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四是课堂育人要无痕。语文课姓“语”,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最忌讳、学生也最反感、往往也最无效的就是空头说教,追求的是润物 3 无声、育人无痕。如,黄祥昀老师执教《杨氏之子》后面的“细读探究,体会聪慧”,让学生感受杨氏之子的“敏于事、慎于言、知礼节”品质,对学生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人要有理、有义、有节。又如,张立军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结尾一改激情呼吁、写保护地球的广告词等教师通常作法,而代之为在4月24日为世界地球日发微信,既有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又寓环保教育于其中,育人无痕。
四、加强文化涵养,信手自成华章
这次研讨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位好老师,必须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学识,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最好还要有一两项绝活儿,这样驾驭课堂才会得心应手。黄祥昀、张立军两位老师,京腔京调,张口而来的普通话,字正腔圆,浑厚动人,不疾不徐,娓娓动听,如播音员,如主持人,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享受、一种示范。黄祥昀老师《杨氏之子》,范读课文时,声音一出,全场啧啧称奇!学生情不自禁鼓掌!这样好的开头,本身就成功了一半。张赛琴老师的习作指导课融入魔术表演,学生好玩、兴奋、热情高涨,在街头杂耍般的课堂学会了如何写一个人,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不易。更令人叫绝的是何夏寿老师凭着自己超强的戏曲唱功征服了现场所有的师生,再加上何老师精彩的对白示范,不得不说是本课最炫目的亮点,以致于下课了,学生却不肯离去,纷纷围上何老师要签名,成了忠实的“何粉”,让人十分艳羡与惊叹。
总之,此次“名师汇”可真谓让我近距离“会名师”、赏名师、学名师,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找到了短板,明确了方向,感受了责任,获得了力量!站在新的起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使自己追赶名师的步伐,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创造更加显著的成就!
第二篇: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新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以人为本,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在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小学 教师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应试教育是一种追求少数人或单方面素质优秀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惟一任务的一种办学倾向。近十几年来,“应试教育”思想一直是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思潮。把培养少数“尖子”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育偏离了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偏离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当前提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的提高终究是需要一种媒体,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媒体之一,包括经验。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一是重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一观念在教育中被逐渐强化了,并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二是重能力。相对而言,人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将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三是重素质。能力一方面不能覆盖人 的全面素质,容易导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能力和素质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应当把注意力和着重点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整体的人格的提高,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水平上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认识应当说既包括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这种认识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更新观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
1.转变办学观,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现代社会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为了培养少数“尖子”,而且要使多数学生能各领风骚,充分发展。我们办学质量不应以分数为惟一标准,还要看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水平,办学既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办学不只要教学生成才,更要教学生做人。
2.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奠基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学生的今后,甚至一生。素质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在于为国民素质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超前投资和滞后受益的特征。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未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军,他们所具有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他们自身将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提高民族素质是兴国之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人的素质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人的素质水平上去了,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必将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也才会显露出来。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从根本上理解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一,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一件大事,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二是为了对人的终身发展负责。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类对
充实、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同步提高,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三,这是基础教育属性的本质规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在已颁布的有关教育法规中有明确表述。
三、素质教育需提高教师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来实现,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
由于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育,因而它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高水平的。具体来说,其要求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肯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一名教师来说,热爱教育事业就是他成师的起点。优秀的教师知道自己事业的意义何在,明确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为教育事业而忘我工作。
第二,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三,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既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又明确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知识能力培养和政治觉悟提高等方面的目标。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广泛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和改善教学方法。
第四,应具有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理论建设和指导不够 改革者思想认识水平、科学理论水平直接制约着改革的层次和水平。对于人们习惯的非整体的单项和多项改革来说,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一种科学实验,理论匮乏是普遍现象。
2.实验方案不完善 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是改革的首要条件,有些方案改革的主题不够鲜明,缺乏科学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有些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统一;有些方案目标分解不具体。
3.改革实践有偏差,执行实验计划有片面性 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需要有效地控制所有的实验因子。但学校对各种实验要素缺乏整体统筹,顾此失彼,未能形成最佳组合和体现整体功能。有些学校认为课堂教学不易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改革有难度,见效慢,实践存在形式主义。
第三篇:素质教育新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为素质教育增添新内涵
山东教育电视台研究室副主任 白传之 博士
有人说,“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多种学术场合,并且有的学校已在实施的“媒介素养教育”到底是什么?怎么与素质教育扯上了关系?分析两者的内涵,就知道这还真不是硬扯,在当今媒介化的生存时空中,媒介素养教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必要甚至是十分迫切的。在媒介面前,如果仍然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那可真有点“out”了。
一、素质教育与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素质教育核心的几个关键词包括:“全面”、“全体”和“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使其按照个性发展健康成长。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创新就是与众不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他们敢于提出质疑、乐于提出不同见解和善于求异思维的能力。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批判性地解读和欣赏多种媒介讯息与作品以及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介教育)则是提升媒介使用者的媒介素养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推理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的人,显然,素质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是相一致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新的内涵、思路和方式。这是因为,我们的受教育者几乎无时无刻不被媒介所包围,这是不容漠视的环境和学习资源。
二、媒介化的生存时空是什么?
数字技术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个人、家庭和社会传播媒介。看一看青少年每天都在跟什么媒介打交道吧:具有跟电脑功能相媲美的手机、校园电视和校内网络、家中的数字电视、互联网和DVD,有的还有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青少年们的生活和学习时空就是与这些媒介日日相伴。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写作业时,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不懂的概念;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时与电视节目中不一致,他们会提出疑问;家长给孩子讲些道理或者要求孩子做的事,当与他们在网上看到的情景有冲突时,他们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面对这样的场景,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又该怎么处理呢?孰对孰错?教师和家长常常也难以把握。要知道,当今的80后、90后和00后们,知识和信息来源已经远不仅仅是书本、教师和家长,媒介提供了他们想了解的几乎一切知识,模仿对象甚至是体验。一项来自上海的调查报告为此提供了佐证,当问及“现在人们离开大众传媒已无法生活”的反馈意见时,就整个青年群体而言,表示“很同意”的有32.9%,表示“基本同意”的有41.8%,两项合计为74.7%,而表示“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只有15.2%。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已认同媒介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正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一样,大众媒介产品同样良莠不齐。由于大众媒介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所传播的意识形态、所隐藏的价值观等等明显区别于物质产品的特性,使得人们对媒介的影响日益关注,探讨人与媒介的关系日显重要。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审视、研究与调适“人—媒”关系,形成既不是媒介控制人的关系,更不是人与媒介的对立关系,而是“人—媒”共生的和谐发展关系,三、媒介素养教育能做什么?
在当下的中国,党和政府对传统正规媒体的管理依旧比较严格,但是,这种模式针对无管理主体的网络媒体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并且几乎是不可能按照原有的方式进行管理,一是技术难以实现,二是与民主社会建设也有相抵触之处。这便导致各种媒介对同一种社会现象解读出各异的信息,出现各种立场和观点。尤其是网络媒介更成为观点的市场,声音繁杂且常常并不理性。这便需要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对不同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辨别力,对自己的行为 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媒介素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望。
在青少年儿童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一是能够建立某种心灵的“预警”系统,提升他们对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水平;二是满足自身表达的需要。当今的青少年处于个性张扬的时代,表达愿望十分强烈,乐于通过自控媒介同他人交流并广泛传播其观点,媒介教育可培养健康有益传播的技能;三是媒介传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一部分青少年在长大后会把媒介传播作为职业,若在儿童时代就埋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创新媒介传播,这对构建负责任的媒介、传播健康的内容都是未雨绸缪的做法。
四、如何提高媒介素养呢?
每个人由于所处媒介环境不同,受身边人的影响各异,媒介素养水平差异较大,并且由于接触媒介的程度不同,出现了数字鸿沟,这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有很大差距。在媒介素养水平方面,自是差异也较大。譬如说,相对而言,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广告就不怎么盲目信任,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往往过于相信广告宣传。青少年之间的差异比之成年人相对较小一些,基本上他们还不是媒介重度使用者。针对他们,一般提供有关媒介的知识、媒介的理解和媒介的应用三个层次的内容。
所谓媒介知识,主要是指对媒介基本概念、媒介管理体制和媒介基本功能的认知。了解这些内容,会使青少年懂得媒介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或者无组织的传播行为,有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商业利益等多种传播目的;所谓理解媒介,主要是指媒介建构虚拟现实,而不是真实的现实;媒介又是艺术创造,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获得身心愉悦;媒介存在刻板印象(Stereo Type)、色情和暴力,可能引发犯罪;媒介还能介入人们的生活,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干预,向着有利于社会,也可能不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所谓应用媒介,主要是指学会正确合理地利用媒介搜索、传递信息,与他人沟通与合作;进行媒介艺术欣赏和创作,从而发展自己的媒介艺术能力。
总之,媒介深度介入生活、学习与工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在媒介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媒介教育提升全面素质,历练和提升在媒介世界中生存的相关能力。(本文原载于《山东教育报》“关注”版,2012-8-6)3
第四篇: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新
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素质教育事关国家的发展,事关社会的进步,事关民族的未来。作为教师,我深知素质教育的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引下,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已任,确定了德育的先导地位,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力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教学中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了解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观。我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以促进人格发展、认识发展和身体发展;坚持“五育”并举,各科教学一起抓,好、中、差生一起抓,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坚持开辟课内外两个课堂,实践“减负增效”,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英语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英语活动课等,其次,坚持依法执教,以德治教,按制度进行教育教学。以《教育法》、《教师法》、《九年义务教育法》及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育行政法规和文件为依据,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
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我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
由于长期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求知欲望强烈了,知识丰富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扎实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并且有了正当的业余爱好,个人素养提高了。
五、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狠抓教学常规
教学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实施途径,如果离开或忽视教学这个主渠道,素质教育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把改革的触角延伸到教学领域,打一场教学内部的“攻坚战”。我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整合教育资源,改革课堂教学,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落实校本教研活动。为了使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教研活动制度》,每周参加一次教研例会,每次教研活动要做到“两有”(有活动计划,有研究课题或专题),“三学”(学先进教育理论,学先进教学方法,学各地先进经验),“五研究”(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学法和教法,研究教材重点与难点,研究教学目标与分层作业设计,研究考试质量分析)从而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二是个人措施落实。要求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做好“三个一”工程,即:备好一节优秀素质教育教学设计,上好一节素质教育示范课(公开课),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论文,每学期参加一次展评。
(二)按规定开设课程,落实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
作为班主任,我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做到了不随意增减课程,既不挤占音体美劳课时,也不挪用音体美劳课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成立了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张扬个性和发展特长提供机会和场所。
我在日常教学中认真探索落实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诱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三)采取三项措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是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我积极落实教育教学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落实“三讲、三不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也学不会的不讲。探讨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突出方法、联系、思路的研究,构建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时间设计上,坚持“三压一挤”的做法,即压缩讲课时间、压缩作业量、压试题难度,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抓好阅读、朗诵、作文,开展学习常规大比武活动。
二是严格教学管理。我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程课时,规范“两课两操”,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建立了后进生教育帮扶制度,并设置了教育帮扶卡,承包后进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和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按规定选用教材,订购教材、教辅用书、学具等,我不擅自为学生订购其它教学资料;节假日、双休日不组织学生集体上课、补课。
三是开展实践活动。广泛成立兴趣小组,有鼓号队、文艺、体育、绘画、英语、信息、手工等多项兴趣小组,星期二、四第七节课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课内外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活动,拓宽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通过活动激发了兴趣,培养了个性,发展了特长,在广大群众中得到好评。每年“六一”节,学校表彰品德优秀、学业优良的学生,实行德育“百人奖”,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坚持国旗下的讲话,弘扬爱国主义旋律;突出班队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打造书香校园,利用好图书,组织学生借阅,利用电脑建成校园铃声系统;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在纪念日、重大节日开展形势教育;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高尚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为了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精神,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各种竞赛活动。从学科上来看,活动不光有语文、数学、英语的比赛,还有音乐、美术、体育和素质技能的较量;从形式上看,大部分活动我都尽量让学生全员参与,以体现活动的群众性、基础性和拔尖性,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特长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以少先队与团支部活动为阵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在班级德育工作中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法制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和诚实守信、讲文明、爱劳动的行为习惯。通过少先队与团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我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机制。
通过少先队与团支部的组织与管理,以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完善“文明中队”的评比制度,充分发挥宣传监督作用。强化《守则》《规范》的教育,使“升降国旗敬礼”“讲普通话”“文明礼貌”等习惯成为学生日常的自觉行为。以纪念日为契机,我积极
开展新团员入团、新队员“授巾”仪式及相关的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远大理想。
七、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办学条件急需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学校硬件建设还没到位,没有实验室、图书室,急需完善常规的实验设备设施。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方面,其到位、规范、科学等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三是我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正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先进的教育思想、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今后,我会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参加教育思想、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培训。在成绩和困难面前,我会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发扬负重自强、团结拼搏、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完成党的教育任务。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考核节点
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要点
第一部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一、阶段性工作
1、开题考核
时间节点:第2周。
考核形式:PPT汇报,所有学生参加聆听(拟采取现场随机抽查按至少30%比例)。
考核时间:每生15分钟,其中讲解时间不超过8分钟。
考核成绩:开题组教师按2-4-3-1比例给出A、B、C、D,如认为不及格给出6分以下成绩分。
2、中期考核
时间节点:第10周末之前。
考核形式:PPT汇报,所有学生参加聆听(开题组教师按2-4-3-1比例给出A、B、C、D)。
考核时间:每生约15分钟,其中讲解时间不超过8分钟。
考核成绩:开题组教师按2-4-3-1比例给出A、B、C、D,如认为不及格给出9分以下成绩分。
3、论文评阅
(1)指导教师评阅
时间节点:答辩前7天完成。
评阅形式: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审查。
评阅成绩:按2-4-3-1比例给出A、B、C、D如认为不及格给出9分以下具体成绩分。
(2)评阅人评阅
时间节点:答辩前5天内完成。
评阅形式:评阅老师对学生提交的全部毕设图纸、计算说明书及译文进行评阅并写出评语。
4、论文答辩
时间节点:第17周末(具体时间待定)。
答辩形式:PPT讲解与设计图纸结合向答辩委员会汇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答辩时间:每生约20分钟,其中讲解时间不超过10分钟。
答辩成绩:答辩组教师(至少5人以上组成,要求所有教师参加),每名教师按2-4-3-1比例以百分制对参加答辩学生给出成绩,对每名学生采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均值为最后成绩。
二、材料归档内容
1、毕业设计全套图纸;
2、毕业论文(含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资料及译文、指导教师评语、评阅人评语、答辩委员会评语及相应的成绩。)
三、毕设成绩组成(100分)
1、开题考核成绩(10分)
2、中期考核成绩(15分)
3、指导教师评分(15分)
4、答辩成绩(60分)
四、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1、图纸(如:主要理论推导计算、原理图、方框图、流程图、实验结果、仿真结果)。
2、说明书要论述选题依据及方案,详述设计内容和主要创新点。字数不少于2万字。
3、查阅资料不少于15篇(学术期刊类不少于8篇,中文文献10篇以上,外文文献5 篇以上),翻译与课题相关的外文资料3千汉字。
4、开题报告字数不少于1500字,文献综述不少于1500字。
5、论文组成:封面、封面
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英文文献原文及不低于3千字的翻译)、评阅人和导师评语及答辩委员会评议。
6、论文撰写要求:严格按照《燕山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执行,引用他人的内容必须加以标注。
第二部分:本科生毕业设计考核节点及内容
一、考核节点及考核主要内容(以PPT形式汇报):
1、开题考核:
(1)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两部分文档及PPT)(2)方案论证和方案设计
(3)毕业设计进度计划表(要细化到每一周的工作)(4)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
2、中期考核:(PPT)(1)毕业设计进度(2)完成任务的质量
(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4)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及团队精神
3、结题答辩考核:(说明书,图纸,PPT)(1)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3)论文或说明书质量(4)译文的质量
(5)讲解及回答问题情况
(6)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及团队精神
二、PPT汇报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汇报时间
2、PPT要清楚、规范、简练,反映本节点的考核内容。注意分级标题和字体大小。
3、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严禁剽窃
4、着装整齐、举止规范、注意维护考核现场秩序、保持安静、清洁。手机关机或调成振动。
第三部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参考学校模板)毕业设计(论文)包括:封面、封面
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英文文献原文及不低于3
千字的翻译)、毕业设计(论文)评语等几部分。论文的撰写规范分为“论文书写规定”和“论文排版要求”两大部分,论文的所有部分要严格按照要求撰写,一定要注重格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