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梅州导游词[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03:0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梅州导游词[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梅州导游词[本站推荐]》。

第一篇:3梅州导游词[本站推荐]

3梅州导游词

篇一:3 梅州导游词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 “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

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

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

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

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 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

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

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台湾一带。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1、文化之乡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 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

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华侨当年何以背井离乡、别妻离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呢?其 篇二:导游词:梅州概括

梅州概况

早上好!大-家-早-上-好!(见客人没反映时补上一句),很好,大家都睡醒了,现在请大家抬起高贵的头看看车的正前方,看到什么了?导游?对!我就是你们今天的导游,那么请大家务必记住我这张长得不算美,但总算对得起观众的脸(笑声),把我留在脑海中,旅途快乐又轻松。下面呢,我就给大家正式介绍一下自己,我呢,是 ***的一名导游员,我的名字叫 ***,有缘坐在一辆车里就是一家人了,古语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师傅谢谢大家的掌声。好,那现在进入正题,欢迎大家来到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竟然来到了“客都”那就先跟你们介绍一下客家人的历史吧!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也就成为了客家文 化的代表区域。

而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北与江西省毗邻,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西界本省河源市,南联揭阳潮汕。梅州市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辖六县一市一区。分别是:梅县、丰顺、蕉岭、大埔、平远、五华六县,一市是兴宁市,一区是梅江区。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汉置敬州始,至北宋改为梅州,清朝设直隶嘉应州。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8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现梅州城区是一历史文化名城,98年建城区26.6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5万。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一点五八万平方公里。人口主要为汉族,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客乡”之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因此,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同时,梅州也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称誉。

称之为“文化之乡”是因为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读书风气极盛。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八十年代,文教事业发展更快,设立嘉应大学、嘉应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三间。1990年在全市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而“华侨之乡”是因为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梅州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万人;台湾客家同胞400万人中,多数是祖籍梅州人,仅蕉岭籍人就有近50万。他们一向热爱家乡,关心乡梓建设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关心支持乡梓建设热情更加高涨,改革开放至今全市“三胞”捐赠金额达16多亿元,目前有三资企业1419家。

还有“足球之乡”是由于梅州足球运动,有近百年历史。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1979年被列为全国16 个足球运动重点地区之一。目前,梅州市和梅县各有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专业青年足球队和女子足球

队。全市有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1间,大小足球场170多个,业余足球队2000多支。全市先后输送到省级以上的运动员200多名,其中国家队30多名。四十年代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市五华县人。

近年随着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发性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梅州又有了“新三乡”之美称。分别是“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

金柚之乡:梅县是全国沙田柚最大生产基地。沙田柚又称“金柚”。全市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20万吨。其中梅县种植25万亩,年产量18万吨,1995年3月被国家授予“金柚之乡”称号。

单丛茶之乡:全市种植的优良品种单丛茶16万亩,年总产量达6000吨,占广东省70%,在1997年全国茶叶博览会上被誉为“单丛茶之乡”。

山歌之乡:梅州素有“山歌之乡”之誉;1996年5月梅县被文化部正式授予“山歌艺术之乡”称号。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上承诗经十五国风,它常用比喻、起兴、双关、叠字和尾驳尾等手法。传统山歌丰富多彩,尤以情歌更美,有一百多种唱腔。旧时客家人每逢佳节喜庆习惯进行山歌活动,1983年起梅州定中秋节为山歌节,开展山歌打擂台等山歌表演活动,山歌剧演出活动则遍及海内外,山歌成了连结海内外客家人亲情的纽带,也是外地游客较为欣赏的一种民间艺术。

梅州名胜古迹很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新修复的有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这些古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视察梅州时,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梅州名人辈出,清乾嘉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及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市人。梅州城区人口近30万,占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为界分江北、江南,河上建有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桥。其中最早的是1931年兴建的梅江桥,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东山、嘉应、梅州、剑英、宪梓等五座大桥,这五座大桥成为连接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枢纽。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

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以上就是关于梅州的一个概括了,希望在这里能够为大家留下最温馨的一段回忆,让大家满载而归!

篇三:梅州导游词 6(6)名人故居篇

一、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

叶剑英生平

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梅县雁洋镇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86年10月2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0岁。

叶剑英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代就曾参加过“剪辫子”,打“潮勇”等反抗清王朝的斗争。1913年,叶剑英参与创建梅县私立东山中学。在东中时,他品学兼优,连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他曾登上学校后山“油岩”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叶剑于1917年夏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1920年夏毕业后,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曾先后参加北伐与东征,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广州起义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八路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是十大元帅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叶剑英的突出贡献

在叶帅的一生中,有三次为人民作出了特殊的伟大贡献。第次,是在南昌起义前夕,冒险送情报给叶挺等起义领导,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扑灭起义部队的阴谋,使起义取得胜利。第二次,1935年7月,叶剑英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在长征中,他为维护全党和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中央和红军北上立了大功。后来,毛泽东曾多次谈到这件事,并且赞扬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有一次,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对人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了”。第三次,是1976年,叶帅和中央一些领导一起,周密计划,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这场斗争中,叶剑英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得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怀念。所以,凡到了梅县的海内外游客都希望到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看看。

叶帅故居

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始建于清代,为他祖父所建,系客家单门楼式两杠平房,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左侧后角二间分别是叶帅少年的卧室及杂室。1897年4月28日叶帅诞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进入叶帅卧室,墙上挂着一幅他少年时期的半身照片,墙角摆有两张木凳加木板的铺板床,吊着蚊帐、棉被,枕头整齐叠着,还有一个老式柜子。故居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

为缅怀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由海内外乡亲捐资兴建“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叶帅故居右侧,1987年7月动工兴建,1989年10月竣工,1993年冬扩建。叶帅纪念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3546平方米,结构布局分前庭和侧庭组成,建筑物依庭而建,平面图呈“矩形与马蹄形”组合,其风格具有客家民居的特性和现代园林建筑的手法相结合,独具一格。

馆内现有基本陈列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线全长280米,有5个展览室,分别以大量的照片、史料、实物、书画共5个专题向人们展示叶剑英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该馆现有藏品资料3000多件,其中实物藏品150件,主要是叶剑英元帅生前用过的实物。1994年经全国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有2件为一级革命文物。“光昭日月丰碑在,风范长存励后人”。叶帅光辉的革命业绩,伟大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质,激励我们抓住一切机遇,抓住梅州经济发展,让“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享誉海内外。

二、黄遵宪与人境庐

黄遵宪生平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梅县东区(今梅江区)人,29岁中举人,后任清廷驻日本、英国使馆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署理按察使等职。驻外其间,在沟通中日文化交流、抵制美国排华、保护华侨权益、创立南洋护照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回国后,大力宣扬维新变法,深受光绪皇帝赏识,特颁旨召见。他的著作主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

本杂事诗]等,为清末外交家、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爱国诗人。

黄遵宪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绪年间。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他博学多才,又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光绪3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友赞4年内,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日本回国后,黄遵宪又先后任驻美参赞、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他在担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建议政府实行护照办法与保护华侨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华侨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张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倡办教育的同时,在人境庐内潜心著述,先后著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他的诗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因此,他被列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可以说,黄遵宪是在100多年前,提倡科学救国,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诗坛革命的榜样。

人境庐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

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三、丘逢甲及其故居

丘逢甲生平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又名仓海,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889年赴京考试中进士,任清廷工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即辞官返台,首倡自救,督办团练,任义军副统领,率义军坚持抗日、卫国护台,威震敌胆。后返乡办学,主讲韩山书院、东山书院、景韩书院,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教育司长等职,一生创作诗歌数千首,传世1700多首,是晚清时期的爱国先驱、抗日志士、杰出的教育家与诗人。

丘逢甲故居 位于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现改名为逢甲村。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末状元夏同和书写的“澹定邨”3个大字。举目四望,但见山峦叠翠,草木苍苍。农家房舍鳞次栉比。村中心有一座典型的客家两堂四横围屋,这就是1896年丘逢甲内渡后经过一年多建成的“培远堂”。

故居大门悬挂着清末翰林温仲和题写的“培远堂”匾额,两侧的对联 “培栽后进,远继先芬”,系丘逢甲所撰,其意境清新,内涵深远。进入大门,下厅的右边是表现丘逢甲1895年在台湾保卫战中奋勇杀敌的油画《抗倭守土》,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左边是丘逢甲陈列室,有生平事迹年表和《春愁》诗手迹。上堂匾额“积善余庆”为台湾巡抚唐景崧所书。内堂匾额“心泰平草庐”,为当年广州巡抚许振纬所书,两侧是丘逢甲自己撰写的对联:“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南腾天马,北度仙桥,林泉皆胜境,用藏出处尽随心。”其实,他的心并不平静,只不过借此抚慰自己。他一心要报仇雪耻,收复台湾,面向台岛,他立下了“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的誓言!陈列的诗稿和抗日保台时缴获的3把日本军刀为他作证。

故居左屋“蛰庵”,是丘逢甲当年吟咏诗联的地方,《春愁》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这座极富客家色彩又能反映思念台湾的围龙屋,背倚庐山峰,南接天马腾空,东对玉笔峰,北傍仙桥飞渡。丘逢甲将他的围屋座向安置在坐西向东,其用意是

时时面向台湾。在南北厢房上的楼窗也可以发现与其窗户不同,窗顶成三角形,下端成四字形,不难看出是个“台”字,丘逢甲抗日保台的强烈意识,活灵活现在我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四、张弼士与光禄第

张弼士生平

张弼士(字振勋1840——1916)是大埔县西河车龙村人,16岁随人赴南洋,从事椰子、咖啡、橡胶、锡矿等的开发经营,后成巨富,业绩辉煌,商官兼备,仕途发达,名闻中外。清光绪年间,曾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光绪29年,光绪皇帝赐张弼士太仆待卿、光禄大夫;民国初年,张弼士被委任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南洋宣慰使、立法会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商会联合会长等职务。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等企业,所产“金奖白兰地”酒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同时,他捐巨资为国内、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兴建学校多座,贡献巨大,为名扬四海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爱国侨领,是客家八贤之一,他艰苦创业、实业兴邦的民族精神和“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的爱国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光禄第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位于大埔县西河镇车龙坪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座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由三堂四横一围构成,是客家围龙屋的一种。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还有前后花园及书斋等。整座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齐、中厅两旁斗拱有穿凿鎏金的麒麟凤凰及飞鸟走兽,大厅两旁斗拱有木凿鎏金通花金狮滚球,正六顶灰塑李鸿章手书的“光禄第”屋名。

客家民俗文化暨张裕酒文化展览馆设在“光禄第”左侧第一排横屋内,一楼下堂房间、中厅为客家民俗文化展厅,展出客家民俗文化相关图片,特别突出表现大埔各种类型的客家民居及民俗活动的风采;一楼上堂房间为张裕酒文化展厅,展出张裕酿酒公司的一百多年历史酿酒产品实物。二楼房间摆设客家民俗实物,展出客家古代生活用具、家具等实物。

中堂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合、议事的场所。也是整个大屋讲究的建筑空间。

《3梅州导游词》

第二篇:3 梅州导游词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 “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 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 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 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 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 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 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 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台湾一带。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1、文化之乡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 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 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

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华侨当年何以背井离乡、别妻离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呢?其 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原因。梅州人长期以来,为躲避战乱和逃避统治者的压迫,从南宋开始,在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到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等政治斗争中,都有大批人迁居国外;二是生活所迫。梅州原是穷乡僻壤,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粮食不能自足,碰上灾年,就有不少人背井离乡,出走南洋,另谋生路。他们大多定居在东南亚各国。有一些人辗转迁徙,足迹遍及美、非、欧各洲。多年来,华侨虽然身居海外,却时刻思念着祖国和家乡,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旅居海外的华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梅州各地,处处可见海外侨胞对家乡的“赤子之心”项目工程。很多路名、桥名、校名、楼名都是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如彬芳大道、宪梓大道,德龙桥、秀兰桥,家炳中学、进光中学等等。仅以华侨对梅州文化教育的贡献来看,解放前,每个县都有华侨捐资建的各类中学和小学。解放后,更有田家炳、曾宪梓等爱国华侨,为梅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梅州的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每一栋大楼,都记载了华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海外华侨在积极支持梅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大力投资家乡建设,建桥修路,发展各种产业,为梅州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梅州,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梅州独特而具有欣赏价值的人文景观,如万秋楼、联芳楼、南华又庐等,既是侨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具有吸引价值的民居旅游景观。

3、足球之乡

梅州是著名的足球之乡,足球运动的普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亚洲球王李惠堂、国家著名足球教练曾雪麟的故乡。在足球界,有种说法为“北有足球之城(大连)、南有足球之乡(梅州)”。1956年国家体委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称号,1964年国家确定梅县为全国足球运动10个重点县之一,“足球之乡”因而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1873年,外国传教士将近代足球技术介绍到五华。梅县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1914年。从此,足球运动在梅州城乡蓬勃发展,成为山区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这里,出了名扬世界的“亚洲球王”李惠堂。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了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队员35人,包括曾雪麟、蔡锦标、杨宁、王惠良、张小文、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吴伟英等。在征战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女子足球队里,就有一位来自我市五华县的优秀球员———钟金玉。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到现在,有关李惠堂的不少传奇故事,还在梅州大地广为流传。李惠堂和足球,已经成为梅州闪亮的“名片”。李惠堂是五华锡坑人,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上荣获“亚洲球王”称号。1976年,在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一代球王的风采,至今名扬世界。

近年来,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发性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拥有“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等美誉。

五、世界客都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自明、清以来,随着客家文化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梅州作为客家“大本营”的中心地位日渐形成,如同赣州作为客家摇篮,汀州被视为客家祖地一样,梅州作为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其世界客都地位已逐渐被世界所认可。

梅州,拥有独特的客家话、客家名人、客家妇女、客家民居、客家美食、客家山歌等文化使“客都”充满魅力,而正在扩建中的叶帅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公园,建设中的客家民俗博物馆和东山文化教育基地等“三馆一基地”重点文化工程,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客都”地位。

1、客家人

客家人来历:梅州居民大部份为“客家人”。何谓“客家人”?“客”是与“主”相对而言的,“客家”先民是由中原的河南、河北、陕西、山东一带迁徒而来,是古代汉民族的一支。上代多为仕官之家、书香门第。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渐南迁定居南方各省。因多住山区与外界极少往来,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族风俗和语言,因而自成一“家”。今天全国汉族八大方言之一的操“客家方言”的民系称为“客家人”。

2、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话,因为客家话中称“我”为“嘊”,“什么”为“麻个”,又有人称嘊话、麻个话。它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人笃信自己的格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故客家话世代相传,成为联系客家人的纽带,充满亲切的认同感。

形成于宋末元初,今天的客家话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如乌(黑)、面(脸)、食(吃)、颈(脖子)、滚(沸腾)等,常见于日常用语中,具有浓厚中州文化色调。而地名则多用嶂、岌(yin)、石祭、背字为首尾表示地名,除了反映客家多山环境外,很多都是古汉语用字。所以客家话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在广东三大方言中,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从客家方言的变迁与成熟过程来看,当今梅州客家话已成为客家方言中的“普通话”,为海内外所认同并为传媒所选中采用。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国家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亦采用梅县话。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3、客家妇女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素以温顺贤惠及罕见的勤劳、刻苦和俭朴的性格著称于世,大文豪郭沫若曾为此写下“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的诗句。客家妇女 “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 传统上的梅州客家妇女,个个都必须具备“四头四尾”的本事,这“四头四尾”就是“家头窑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为什么客家妇女能炼就这些本事呢?这应该与客家人的历史和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客家先民是从中原迁徙而来,长期艰苦动荡的生活,必然要求女人与男人一样,翻山越岭涉水渡河、披荆斩棘、开创家园;在“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环境中,生活艰辛,客家男子纷纷外出做工、经商、读书、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担便落在她们肩上。所以客家妇女不缠足不束胸,身体健壮,以适应 繁重的体力劳动。客家妇女热情开朗,喜唱山歌,以表达生活、劳动及爱情的喜怒哀乐,从歌中表露出其敏捷才思,如歌仙刘三姐,使文人墨客也为之折服;客家妇女注重文化教育,不但支持丈夫、子女读书,自己也积极追求文化知识,在近代民主兴办新学,出现许多“才女”,如叶壁华,范夷香、黎玉贞被誉为“岭东三大女诗人”;“五四”运动后,许多客家妇女投身革命,出现了张剑珍、魏嬷、吕进娣、张华云等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革命老前辈。在红军长征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数十名女红军中,就有三名是梅州客家妇女,她们是李坚真、萧月华、郭丁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所称的“客家女”、“客家妹”的地位提高,并继承前辈的优良品德和创业精神,他们自强、自立、自重,成为客家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自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客家妹”走出梅州山区,到发达地区去谋求发展,她们的精神风貌颇受当地人称赞。

六、各县区概况

1、梅县概况

梅县位于梅州市中部,南北朝置县,历1400多年。全县总面积2755平方公里,2002年末总人口60.55万人。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的故乡,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的称誉。

梅县四面环山,是周高中低盆地,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县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矿藏以煤、铁、锰石灰石为主。水能蕴藏量40万千瓦。全县森林面积2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4%。近年来,梅县先后被国家评为“水果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授予“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等光荣称号。

梅县名胜古迹众多,有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国家AAA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和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光寺、元魁塔,风景秀丽的阴那山五指峰,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联芳楼”,“九厅十八井”的南华又庐,这些景区(点)每年都接待大批中外游客。

经国务院批复,梅县新县城于1993年实施建设,1999年9月28日,梅县党政机关正式迁入新县城。至2002年底,共投入34亿多元兴建各类建设项目 2550多项,初步形成了“三纵六横”道路网络,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目趋完善,一座具有客家风貌,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已在梅江河畔崛起。

2、蕉岭县概况

蕉岭位于梅州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距梅州45公里。全县有10个镇,面积为96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万人。蕉岭又是著名的侨乡,祖籍蕉岭的港、澳、台胞达50多万人,其中台胞达46万人。

蕉岭于公元1633年(即明崇祯六年)建县,原名镇平县,1914年易名蕉岭至今,县城设蕉城镇。

蕉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土特产品极为丰盛,青榄、金橘、黄皮果、茶叶等品质优良,山溪的河鲜、山林中香菇、木耳、竹笋等环保食品深得人们的青睐。

蕉岭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长潭风光,旖旎多姿;皇佑奇峰,崎岖险峻;镇山雄风闻名遐迩;逢甲故居、桂岭书院、文福古塔等文物古迹众多,久负盛名。

蕉岭,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贤士蔚兴,人才辈出。晚清爱国保台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中复台志士罗复兴,抗日英雄谢晋元,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化学家丘应楠等皆是蕉岭近现代名人。悠久历史,传统文化,青山绿水,培育了蕉岭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优良品德。

3、平远县概况

平远县地处粤东北部,毗邻赣、闽两省,属梅州市管辖,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全县设16个镇,153个管理区,7个居委会,总人口25万,因其界于武平(福建)、安远(江西)之间,故称为“平远”。

平远县历史悠久。据70年代出土的古窑址考证,远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平远于1949年设县,隶属兴梅专区,1952年与1959年曾分别与蕉岭、兴宁并县。1961年复设平远县至今。县城设大柘镇。

平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土特产品极为丰盛,脐橙、梅菜、萝卜苖茶等特产享誉盛名。

平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北部差干的五指石、南部石正的南台石山、城郊的紫棱山均属丹霞地貌景观,为古今游 人向往的风景名胜。其中,五指石山石奇特、森林茂密、古迹众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平远的热柘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热柘温泉。人文景观有大型围龙屋丰泰堂和著名侨领姚德胜故居。

4、大埔县概况

大埔地处梅州东部,地域面积为246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1万人,海外侨胞约50万人,县内居民均为客家人。是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还有广东省文化厅授予的“汉乐之乡”。

大埔县历史悠久,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时立义招县,属义安郡。隋朝时改万川县。唐朝废万川改光德乡并入海阳县,属潮州。明嘉靖五年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始属梅州市。县城设湖寮镇。

大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特产品极为丰盛,有陶瓷、茶叶、蜜柚、豆腐干、木雕、根雕等,高陂镇号称粤东的“瓷都”、“白玉城”,其陶瓷品种多、产量丰、工艺精美,畅销国内外。西岩山茶是茶中精品,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誉海内外。

大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山清水秀,人才辈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西河张弼士故居为中心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融合了客家民俗文化和张裕酒文化,是省级重点开发景区。三河坝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耸翠,如诗如画;东岸,国家级革命遗址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笔枝山头;西岸,有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中山纪念堂等景点;山河电站库区的水上乐园为人们假日休闲增添了好去处。埔梅交界的阴那山雄奇险峻,云雾缥缈、怪石嶙峋。“千年古刹”万福寺依山而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风光秀丽的丰溪林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构成了天然生态公园。双髻山峰高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花萼楼和方石楼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另外,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进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原始秀丽的山川田野,神秘古朴的客家民居,醇厚浓郁的客家风情,这就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

5、丰顺县概况

丰顺县地处广东省东部,东毗潮州,南邻揭阳,西连五华、兴宁,北接梅县、大埔。是梅州市和赣南、闽西地区通往潮汕沿海的必经之地。全县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65万,其中畲族360多人,其余为汉族。居民主要操客家话和潮州话。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尤以泰国为多。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和“温泉之乡”。

全县水陆交通便利,客货运输快捷,广梅汕铁路、梅汕高速公路和国道206线贯通南北,县城南端有火车货运站、客运站。省道1940线、1935线及韩江水流横贯东西。

丰顺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县城年平均气温21.4°C,年日照时数1938.8小时,全年无霜期322天。

丰顺县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为20.5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12万千瓦。丰顺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钨矿、铅锌矿、锡矿、辉钼矿、铜矿、伴生金、银、砂金、叶腊石,高岭土、陶瓷土、钾长石、石英石及稀土等矿产;还有遍布全县的花岗岩,种类达20多种,其中黑色辉绿岩和翡翠红花岗岩藏量可观,是具有极大开采价值的高级建筑装饰材料。

丰顺县是广东省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素有“九汤十八礤 ”之称。全县共有水热活动区16处,地下温泉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药用疗效高,自然出露点多,除应用于地热发电与水产养殖外,富含氡元素的温泉还广泛用于旅游、疗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全国第一座地热试验电站就建在县城南端,199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

丰顺风景秀丽,名胜颇多。主要人文景观有千江温泉旅游度假区、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揭岭飞泉、铜鼓峰观日出、八乡山风情游、相思河生态游、济公殿、太平古寺、地热发电、温泉浴池、畲族风情、埔寨火龙、丰良斜塔、普济船桥、金日温泉度假村,以及清代政治革新家丁日昌和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坚真等革命前辈的珍贵史迹。

6、五华县概况

五华县位于广东东北部山区,古称长乐,置县于宋熙宁4年(1071年),民 国3年(1914年)更名为五华。全县总面积3226.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67万亩、耕地面积47.58万亩(其中水田39.6万亩)。辖30个镇、41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2001年统计有26.1万户、117.89万人。县城设在水寨镇。

五华人杰地灵,以“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文化之乡”、“工匠之乡”而著称。全县有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有石匠、铁匠木匠、雕刻匠、泥水匠10多万人。五华石业工艺饮誉海内外,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都有五华石工的杰作。五华是已故“亚洲球王”李惠堂的故乡,1964年被省定为足球训练基地,1979年被国家体委誉为“足球之乡”,2000年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五华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木偶戏、采茶戏曾先后到泰国、台湾等地演出,200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新桥镇被省文化厅授予“竹马之乡”称号。

五华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98条,琴江、五华两条大河横贯东西、南北、河道纵横,水量充足,可利用量达8.17亿立方米,可开发水电9.94万千瓦。全县矿物资源品种繁多,计有有色金属12种、稀有金属20种、非金属矿19种,矿点97处。钨矿、钼矿质量达国家标准一级一类,莹石矿属世界一级品,钾长石储量和质量均居全省首位,瓷土储量大质量上乘,全县已探明优质矿泉水4处,已开发利用温泉3处。全县有林地286万亩,森林覆盖率61.7%。

五华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物种宝库,粤东明珠”的七目嶂,是全省最大的天然阔叶林区之一,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物种繁多,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益塘水库是粤东地区最大库容的水库,一年四季碧水盈盈,花果飘香,是梅州市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转水镇维龙村汤湖的温泉、热矿泥经专家鉴定,含有人体所需的60多种微量元素,能治疗多种疾病,有健身强体作用。专家、教授依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划》调查结果,七目嶂、益塘水库、汤湖3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分值均为一级。

五华土特产丰富,岐岭长乐烧酒、安流竹编工艺、平南石雕工艺、双华红木家具、华城细核荔枝、大田柿饼、棉洋桃驳果、转水细曲历来出名。农产品南药巴戟、烤烟列为省生产基地。

7、兴宁市概况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部、东毗梅县,南邻丰顺,西连五华、龙川,北接平远和 江西寻邬,是梅州最大的盆地,面积达320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2150平方公里,总人口113.1万,占梅州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兴宁历史悠久,自东晋6年(331年)建县以来已有1660多年历史。1994年6月8日撤县设市(县级市)。由于文化发达,工商业兴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纺织之乡、商贸之乡”的美誉。全市在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气候温暖湿润,雨量较多,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0.4°C。主要特产有:龙眼、沙田柚、单丛、黄金桂、奇兰茶叶、寥花、客家酿酒等,1997年,单丛、黄金桂、奇兰茶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

境内主要旅游景区有:神光山、合水、金明湖温泉旅游度假村、黄蜂窝茶山、鸡鸣山、铁山渡田河自然保护区等。现有二星级宾馆三家:港兴迎宾馆、华侨大厦、洪都大酒店。近几年来,兴宁交通设施日臻完善,205国道穿城而过,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公路横贯境内,道路四通八达。

山水篇

一、阴那山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梅县雁洋镇内,西南距梅州市区33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

阴那山位于莲花山脉北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属褶皱-断层山脉,其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燕山运动期,山脉宽20公里,长约200公里。主峰五指峰海拔1298米,由坚硬的石英砂岩和砂岩构成,因断层上升,岩石抗侵蚀性强,形成了陡峭险峻的山体。其他较高的山峰有铜锣湖(1017米)、香炉峰(840米)等。阴那山在形成时期地壳上升激烈,形成很多悬崖峭壁和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其中比较壮观的有五指峰、观音岩、百岁跳、仙人桥等景观。由于河流下切强烈,形成了深谷、溪流、瀑布、跌水和深潭的水文景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水帘石祭瀑布、高石祭瀑布。

阴那山风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适宜,年均温21.2°C,多年平均降雨量1472.9毫米。阴那山保存着较好的亚热带季风性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植被茂盛,植物种类繁多,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桫椤,1984年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9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以其耸立的山峰、峻峭的山崖、奇特的象形石、幽幽的山谷、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森林等自然景观,以及古老的寺庙、古朴的山村、现代旅游度假区等人文景观,成为广东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旅游区包括现有的6个旅游区(点),即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阴那山五指峰旅游度假区、灵光寺、叶剑英故居纪念馆、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桥溪民俗文化旅游区。

茶山溪探幽 茶山溪位于灵光寺北侧是阴那山最长的一条溪流,溪长约3公里,整条沟谷森林茂密,溪流中有瀑布、跌水,深潭无数,从灵光寺到观音岩的登山步道是目前通往五指峰唯一的步道,由古朴的石板砌成,有悠久的历史,沿途可观赏茶山溪谷地的悬崖峭壁,植被的垂直变化和山溪的阴幽曲折。

大山溪探险 大山溪位于灵光寺南侧,沿着溪谷可攀登五指峰,整条沟谷森林茂密,溪流中有瀑布、跌水,深潭无数,谷地两侧陡峭险峻,由此谷地攀登五指峰,可观赏南侧断层陡崖的险峻风光,由于此谷地长期以来人迹罕至,保存着原始的森林植被,能给游人原始而惊险的感受。

灵光寺 位于阴那山麓的灵光寺为岭南四大古刹之一,是嘉应州方圆数百里古今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寺前现有千年古柏-枯一死,称“生死树”,枯者三百载不朽,寺内建筑工艺奇特,菠萝顶藻井设计独特,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1984年灵光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五指石风景名胜区

五指石位于闽、粤、赣三省相交处的广东平远县差干镇,属武夷山伸入广东的余脉。五指石因山顶那拔地而起、形同五指擎天的五座石峰而得名。景区面积16.8平方公里,在此可领略 “丹霞地貌、森林生态、人文古迹”三大景观,自然景观以“三奇”(奇石、奇缝、奇藤)取胜,具有雄、奇、险、秀、幽等美学特征。

五指石景区由丹霞地貌景观构成,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经流水侵蚀切割而成的峰林地貌,因岩石“色渥如丹,灿若明霞”而命名。据地质学家考究,大 约在1亿年前左右,我国分布着大量面积较大的湖盆,湖盆聚积了数百米厚的沉积物。这种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的石膏,所以呈丹红色。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湖底上升,湖水流走,形成垂直节理发育的山体,由于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山体长期受流水强烈侵蚀,形成了山峰挺拔、坡麓陡峭、崖壁直立、山顶平缓和红色砂岩峰林景观。峰林之间则发育着长短不

一、宽窄不同的石巷,俗称“一线天”。

五指石与五子石 五指石又称五子石,“五子”是指包括五指石、饭萝石、酒翁石、长生石、鹿子石五座石峰和其他31个石峰组成,其中五指石由拔地而起的五座岩峰组成,相对高度约300米,岩峰崖壁直立,水平层理明显,远看形如人的五指,故称五指石。“五指石”是五指石风景区的标志景观,而其他35座石峰,也多以其奇特的形象而命名,并附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我们前面的这组石峰就是五指石了,大家伸开手掌,掌心对着五指石,从左至右分别是大拇指(宝鼎石)、食指(罗汉石)、中指(天竺石)、无名指(降龙石)、小指(宝盖石)。这五座石峰四壁陡立,常人无法攀登,目前只有罗汉石辟有攀登小道可登峰顶。

石林寺 眼前这座寺院叫石林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因背靠五指石林而得名。据说,石林寺原来规模较大,最繁盛时期曾住有二百多个和尚。旧时的石林寺有三件镇寺之宝,即铁铸的佛像、铜铸的大钟、玉石香炉各一件,均重一千斤。过去,每逢重阳庙会,这里便是三省香客游人云集之地。历史中的石林寺几许沧桑,最后被完全毁灭。我们现在看到的石林寺是1996年重建的,寺院为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佛像、大钟和香炉则都是由生铁铸造,整个寺院显得古朴无华。

聪明泉 这一池清冽的泉水叫聪明泉,泉水出自岩石的裂隙,清凉甘甜,久旱不竭。关于聪明泉有一段这样的传说:清乾隆年间,五指石下湖洋村的谢申庸,年幼启蒙时,天资愚钝,其父认为不能成器,稍长即让他辍学务农。后来他发奋立志,到五指石的石林书室从师苦读。常饮此泉,日见聪明,文思大进,终于考中乾隆丁丑科进士。后人认为常饮此泉,可化愚蠢为聪明,故称之为“聪明泉”。奇特的石缝 五指石“三奇”中有一奇是“奇缝”,在五指石,有很多不易发觉的石缝,这些石缝,大的仅可容一人通过,缝顶通天,所以称“缝”而不称“洞”,但在石缝里一般难见天日。我们面前的这条石缝叫“磨肚缝”,长40米,宽0.4-0.8米,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且不管胖瘦,肚皮必定与缝壁相贴,故称“磨肚缝”。对于体重超标者,就是挤扁肚子也难于通过。所以“磨肚缝”对人有两种考验:一是考验一个人的胆量,黑咕隆咚的石缝,胆小鬼一般都不敢尝试;二是考验一个人的体形,如果磨不过去,回家就得减肥了。好,请身材苗条者走前面,身材丰满者跟在后边,实在没有信心的人或挤不过退回来的人则可从右边拐过去,大家在那边缝口汇合。哈,终于出来了,怎么样?刺激吗?真是有惊无险,怪不得有人说:“穿过磨肚缝,人生路路通”,磨肚缝磨去了过去的不快,从此,大家人生都将路路亨通,平步青云了。

请大家抬头看看天空,然后形容一下我们看到的天空形状。哦,对了,天空就像一条线,我们把这种景观称为“一线天”。“一线天”是丹霞地貌中较常见的一种景观,“一线天”发育的初期就是我们刚才穿过的“磨肚缝”,石缝千百年来被流水侵蚀不断扩大,发育成这种“一线天”。请大家看看这条“一线天”,半空中还夹着一块摇摇欲坠的石头,这种景观暂且称它为“缝夹石”吧。“一线天”随着岁月的磨损,天空不断扩大,原来粗壮的石峰将逐渐变成为孤峰。

奇特的植物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属于五指石腹部,一条条迷宫般的石缝,凉风习习,几乎每条石缝的出口,都有一条树,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迷,更让我们惊奇的是五指石的巨型藤本植物。大家看,石巷中一条条苍龙似的巨藤攀附在陡峭的红色石壁上,藤冠枝繁叶茂,呈放射状紧贴崖壁,红墙绿叶,如一幅幅悬挂的大幅水彩画,这种植物的学名叫星毛冠盖藤,简称冠盖藤,真是名副其实。五指石有多株巨型古枫,我们眼前的古枫树干直径达1.5米,树龄已无法考证,冠盖藤和古枫,藤树相缠,与一首客家山歌的情景特相似,那首歌是这样唱的:“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在五指石,我们还可以见到一种奇特的竹子,这种竹子的表皮呈赤色,故称赤竹。赤竹高不过2米,皮厚坚硬内空极小,节密而劲,宛若贯珠,又称劲节竹。这种竹子制成的烟筒、烟斗、手杖,不用雕饰便是小巧美观的工艺品。在五指石,这种竹子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隆武竹。相传,清顺治年间,朱元璋第九世孙南明唐王朱聿(yu)键,因扬州失守南下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当时差干人氏原太原府总兵谢志良亲自到福州迎驾,力奏迁都五指石以图反清复明。帝甚喜,授封谢为平粤侯,镇北将军,并令其回乡招募兵员,联络义军。在辞别时,御赠珍贵竹苗数十株。谢深谙其意为“勿忘隆武之竹(属)”,便令部下在五指石大兴土木,建造隆武殿,将竹栽种四周,誉称隆武竹。谢睹竹思人,每日抚摸三遍暗自哭泣,不仅竹杆上呈现出指节握痕的贯珠印记。清代有人题诗云:奇峰姓五指,巍巍石耸峙。石上生异竹,枝叶多青紫。竹身如贯珠,竹根穿石髓。挺立风雨中,独耐霜雪美。

青云路与罗汉峰 青云路是五指石唯一通往峰顶的一条险道,我们眼前的这座石峰就是五指石的最高峰,叫罗汉峰,海拔456米。青云路是当地的山民在陡直的悬崖上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现虽装了护栏,但登山之路仍很惊险,大家上山的时候要胆大心细,遵循“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原则。好,我们终于登上罗汉峰了,粤、闽、赣三省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南边是我们的梅州大地,西北方是江西,北边则是福建,从这里往北走三到四公里,就可到福建了。近看,五指石整个景区一目了然,右前方那块巨大的长方形石头叫长生石,那里也有一条路可攀登山顶,不过比青云路更加险要。前方有两个巨大的石山,一个形如酒瓮,一个状如饭萝,当地人称它们为酒瓮石和饭萝山。

酒瓮石与饭萝山 说到这两座石山,当地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神话。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五指石山下的居民都很贫穷。他们依靠上江西过福建挑担和开荒种地,虽然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地干,却还是过着“五日难烧三日火,四天分吃两天粮”的艰苦日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饿了,能吃饱一餐饭;累了,能喝上一碗酒”,他们的愿望适逢被一个正在五指石云游的仙人知道了,在一个月朗风清、夜深人静的时节,仙人登上五指石,点化出一只盛满米饭的饭萝和一个装满黄酒的酒瓮后,舒舒服服地回到五指石中间的石床上睡觉了。一觉醒来,人世间已过去了三年,仙人发现五指石人变懒了,田地荒芜了,后悔地叹息:“真是神仙也有差错时啊!”遂狂风大作,酒瓮、饭萝飘飘荡荡地升上了天空,当它们再落到五指石时,已变成两座形状如酒瓮和饭萝的石山了。

民国初年,江西的清末举人谢远涵游览五指石,听完石林寺住持和尚关于酒瓮石和饭萝山的传说后,感慨万千,脱口念出一副对联,联曰:处世戒醉心,千古不开酒瓮石;为人思饱德,万家当看饭萝山。对联借景抒情,寓意深刻,又颇具佛门风韵,被石林寺作为寺院楹联,镌刻在寺内厅堂。五指石的景观还有丹肖岩(摩崖石刻)、混元塔、剑门、毓明寨、蝴蝶谷、森林生态风光和浓郁的客家风情,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品尝具有平远特色的客家美食。

三、长潭旅游度假区

蕉岭县长潭旅游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总面积20.5平方公里,东距蕉岭县城3公里,南距梅州市区45公里,往南有超二级的水泥公路与梅州市区连接,交通十分便利,是粤东著名的大型山水型旅游胜地。旅游区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美丽的人工湖—长潭水库风光更添胜色,令人陶醉,留连忘返。1993年2月,长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蕉岭县委、县政府确立为旅游开发区,开始了长潭旅游区的筹建。1994年12月聘请专家完成了长潭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98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旅游旺县”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力度,进行了公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旅游区环境,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建成台湾度假村、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长潭绿园、逸士山庄、澳洲山庄等一大批景点、景区,使长潭旅游区成为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梅州规模最大的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以上.。

台湾渡假村 台湾度假村位于蕉岭县长潭旅游区的入口处。东距蕉岭县城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1998年11月8日由台胞丘华新先生投资动工兴建,总投资8700万元。度假村占地218亩,主要开发广场、朝圣区、游乐园、宾馆、别墅、美食一条街、展览馆,农业观光、苗圃等九大项目。1999年,度假村建成戏水乐园、世界蝴蝶馆两个项目,农业观光项目成功引种台湾名优稀特水果火龙果,广场、朝圣区、科技城也已完成主体建筑,整个度假村建设进展顺利,计划三年建成。该度假村建成后,将成为长潭旅游区又一大型综合旅游景点,成为人们休闲、观光、游乐、美食、参与和长见识的又一旅游胜地。

长潭绿园 长潭绿园位于蕉岭县长潭旅游区A区水上村,东距蕉岭县城仅3.5公里,由实业家丘安发先生1998年3月投资开发,投资总额为500万元。鸵鸟园占地22.5亩,主要开发鸵鸟观赏、养殖、孵化以及舵鸟肉品皮毛制品加工,以“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形式发展新型鸵鸟养殖业。鸵鸟园已完成一 期开发建设,建有鸵鸟观赏场、种鸟养殖场、孵化场,已 成功引种鸵鸟18只。目前种鸟长势良好,已长大成熟,大部份已开始下蛋,预计不久就能孵出小鸵鸟。二期计划建设幼鸟饲养场,三期计划开发鸵鸟肉品、皮毛制品加工厂,整个绿园计划三至五年建成。

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 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坐落在长潭水库大坝坑门口,由蕉岭旅印尼侨领、梅州市荣誉市民汤锡林先生为主捐资1000多万元兴建,于1993年5月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建成。整个文化中心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新颖美观富有民族风格又兼收国外建筑艺术之精华,整个建筑堂皇、肃穆、气势恢宏,是中外合璧的佛教建筑。文化中心牌楼横匾上的“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九个大字,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文化中心前堂为宾馆、图书馆、医疗室,庭院内有花圃、放生池、钟楼、鼓楼,文化中心后院为大佛殿和法师楼。门前有宽阔的停车场。大佛殿是仿新加坡佛殿建筑,底层为客家民俗展览馆;二层为画廊,安放着由泰国僧王赠给汤锡林先生的身高4.8米的释迦牟尼铜身贴金大佛,并设千佛座,供奉1000尊佛像;三层为大礼堂;顶层为善同塔;饰以龙凤,寓意吉祥,象征腾飞。

一线天景区 一线天峡谷山势险峻,峡谷中只露出一线白色天空,崖顶瀑布从天而降,飞溅的水花雾珠轻纱似地朝谷底飘来,自然形成冬暖夏凉的清新爽洁的天然环境。在一线天峡谷有“血斑石”和“美人蕉”两个动人的传说。

一线天的“血斑石”。传说在明末清初,蕉岭有一爱国志士举人林丹九,组织乡民抗击清兵入侵,后因弹尽粮绝,孤军无援而失败。林丹九写下“负崖倚险聚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的绝命诗,从容走上一线天崖顶,跃身坠崖,血溅深谷,壮烈殉节。后来,一线天内有块石头呈褐红色,似斑斑血迹,年长月久,水刷沙冲,都不褪色,当地人说它是林丹九的鲜血染成的“血斑石”。

一线天“美人蕉”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月白风清之夜,天庭里几位耐不住寂寞的仙女,偷出宫庭,窥视下界。当她们目光移向长潭境时,不禁齐声惊叹:多美的山水呵!她们忘了天规,动了凡心,决定到人间玩一回。仙女们按下云头,正好落在长潭河畔,各自折一根树枝,摇枝成桨;摘一片叶子,呵气成船,游哉悠哉,划船玩耍,又唱又笑,惹得潭中水族,浮水观看,羡慕不已时过半夜,她们弃船登岸,沿着 山道,走进一线天内,但见飞瀑直泻,水清如镜,美不胜收,仙女们情不自禁,解去外衣,一个个跳进潭中,追逐戏水,山鸟啁啾,天已亮了,仙女们已回不了天庭,遂化成亭亭玉立的美人蕉, 仿佛永远微笑着迎接四方来客。

高台庵 高台庵座落在长潭旅游区天马山,天马山高800多米,悬崖峭壁,地势险峻,半山腰有块平地,宽约30多平方米,看上去整座山象一高台,高台庵因此而得名。

相传在300多年前,有一来自五华的单身汉伍荣昌,在长潭以摆渡为生。一天,伍荣昌清早起来,象往常一样打一声“噢啪”,伸一下懒腰,环视一遍群山,俯身舀起一杓清水, 准备生火做饭时,忽然看到绝壁的半山腰上,一只大金龟正在 爬行,头上的两只眼睛似两盏明灯闪闪发亮,好象在招呼伍荣昌似的。这时候,伍荣昌心想,莫非是看花了眼呢?还是自己恋此山此河的感情作崇呢?然而,以后一连几天都出现如此的现象。这时,伍荣昌心动了:这是神灵显圣,念我这孤老头子无依无靠,一辈子行善积德,指点一宝地给我安度晚年的吧!于是他卖掉了渡船,买下此座灵山,自己披荆斩棘,凿出羊肠石路,在金龟出现的地方修庵庙,几年以后,一个小小的庵堂做成,取名高台庵,自己开始食斋修行,招揽徒弟,为民消灾降福,无有不灵,逐渐声名远播,香火极盛。

伍荣昌一心一意修行,取道号为五木先生。五为其姓的谐音,木取其在高台庵生根发展之意。五木先生得道后,自己选定在牛轭曲的石崖下,动手建造了一座小塔。称为灵山塔,塔下的岩石凿成一个靠椅状,后来,就是坐着石椅圆寂的。

澳洲山庄 澳洲山庄座落在蕉岭县长潭旅游区龙飞畲红岌子长潭水库之滨,北依雄伟的牙狮蟑,南临宽阔的长潭水库,青山碧水,风景如画。该山庄一九九五年由梅县松口旅澳华侨太平绅士叶钢书先生投资2500万元独资兴建,是综合性大型旅游度假村。

山庄占地2.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宾馆、酒楼、百人会议厅、茶艺咖啡馆、健身馆和二期工程澳洲风情馆、游泳池、水族馆、动物园已建成开业,三期工程豪华别墅区、山顶花园、钓鱼台、水上乐园、山庄绿化正在建设中。该山庄开业后,生意兴隆,名声远播,前来旅游、观光、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长潭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

四、神光山

神光山位于兴宁市区南部,北邻广梅汕铁路客运站,距兴宁市区3公里,至梅州市区57公里,至广州377公里,至深圳市347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景区规划总面积6.7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学士罗孟郊,家境清贫,星夜在山下苦读书,一仙人施放法术,亮出五色光环助其攻读,果然赴京高中探花,官授谏方大夫,翰林学士。从此,南山更名为神光山。主要景点有:石古大王神坛、望兴亭、神光寺、祖师殿、墨池寺、李振将军纪念亭、烈士纪念碑、赖颂祺烈士纪念碑等。

神光山海拔356.5米,相对高度约240米。地质构造前后历经4次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属于兴宁红色断陷盆地,地形属宁江盆地的山地区,土壤为花岗岩为主的赤红壤为主。景区地处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地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山灵为我乡人问,更许何年会有光?”400年前祝枝山的慨叹和疑问,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百业俱兴的太平盛世,神光山才能韶光普照,成为真正的“神光山”。

石古大王神坛 “石古大王”又称“石爷”。这里曾经有几种传说,其中之一是:远古时候,这一带野兽出没,危害百姓。姓石和姓古的两位壮士见义勇为,以石击兽,为民除害。人们为纪念他们功德无量,特以石设坛敬奉。这里原来有几块奇特的大石,十分壮观。两边的对联是:“大哉能文善武,王者以德为仁”。横额:“有求必应”。这块“岩固天全”的牌匾,拆开来念,成为两个词语——“山口一人”和“石古大王”。海内外的善男信女一代接一代传讲着这样神秘的话,说“石爷”既保内又十分主外,凡诚心敬奉者,消灾驱邪,事事顺心,兴旺发达。因此,这里常年香火不断,寄托人们的情思。

望兴亭 望兴亭占地327平方米,四层仿古结构,高10多米。站在亭里,可一览兴宁盆地全貌。民间歌手,民乐团队乐于在此对歌、联欢、吹拉弹唱,陶醉大自然魅力,感受人间乐趣。

神光寺 神光寺是1986年仿泰国寺庙建筑风格新建的。宋朝嘉佑年间这里往上约200米处有一“庆寿寺”,因罗孟郊神光助读当了大官而改名神光寺。神光寺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50平方米,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阁、观音阁、地藏和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内设有伍佰罗汉,周围还有释 迦牟尼成佛由来的磁画。

祖师殿 这座“祖师殿”北宋时设在这里的“庆寿寺”后为“神光寺”旧址,1988年为纪念半神半仙的牧原和尚而修的。这座“祖师殿”分主殿和围廊两部分,占地30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佛像100多尊。

墨池寺 具有神秘色彩的“墨池寺”,寺旁有一口石泉,泉水自地下石间涌出,长流不息。据明朝正德年兴宁县志记载,罗孟郊少年时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水变墨色,后人把这池定名为“墨池”。兴宁县令祝枝山专此写下“墨池铭”一篇。至万历年的县令陈应荐游览到此,亲笔书写“墨池”二字刻碑立于池边,这是复原的字样。这间“墨池寺”曾为“探花祠”和兴学育人“探花书院”,兴宁古八景中“纷纷夜气锁神光”、“墨池书院紫薇香”就指这座山和这里的情景。李振将军纪念亭 李振同志是广东兴宁人,生于1900年。他历任国民党军队连、营、团、师、军长和兵团司令等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随部队参加北伐战争和广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期,他在整个形势的推动和叶剑英同志的影响下,毅然率部队起义,为四川西部地区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十多年来,李振将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上不断进步,在任何情况下,均未动摇他对共产党的信念。与党真诚合作,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做到了与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不愧是我们党的忠诚朋友。

烈士纪念碑 烈士纪念碑立于1989年,由六团全体指战员敬立。六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团的简称,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第12兵团窜犯兴梅地区浴血战斗中壮大成长的人民革命武装,成立于1949年6月4日,它为兴宁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赖颂祺烈士纪念碑 赖颂祺烈士,男,兴宁市福兴神光山下赖屋人。1918年参加革命,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广东省农会潮梅地区特派员,兼兴梅华三县农协会倡办主任。1926年赴广州向周恩来请示汇报工作。后遭歹徒告发,于1927年农历3月23日会开完会,在河背街突遭围捕,同年4月13日宁南门外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行刑前一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农会万岁!”颂祺烈士身中三弹仍转身怒忾侩子手,英勇就义。

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84年秋立此碑纪念。2002年重建,广东省长黄华华亲笔题字“赖颂祺烈士永垂不朽”。

五、合水湖

合水位于兴宁市中北部,离兴城14公里,是罗岗河(含大坪河)、黄陂河的汇点,故得名合水。合水水库选择罗岗河、黄陂河两河汇合处,于1956年9月动工,1957年6月建成(历时9个月)。1964年8月将主坝增高3米(另有副坝14座,长2560米),最大储水量1.1亿立方米,常用库容量3580万立方米,属中央有案的中央级水库。

合水水库的建成,把原有的湖泊、河流、农田淹浸在水中成为六千亩的水面,库中较高的山头自然而成小岛,绿树成荫与清澈的水面相辉映,形成秀丽的山水风景。叶剑英、贺龙、聂荣臻三大元帅,陶铸、李坚真、任仲夷、林若、罗瑞卿、胡耀邦、等中央及省领导人,先后到过合水视察。贺龙元帅于1961年11月6日在合水湖心亭垂钓得大鲩鱼1条、红鲤鱼2条和几条小鱼,当晚鲤鱼红烧和油煎,鲩鱼擂丸,鱼排骨滚汤,鱼肠煮豆腐,尽情享用合水鱼宴,他夸奖合水鱼肉坚而嫩滑,美味可口。合水鱼宴从此而出名。

花塔 花塔位于水库东侧小岛上。花塔的建造有两种传说:一是罗岗河黄陂河合江汇流后,水势增大,水急弯多,船只经常沉没,乡民祭祀无效,于明代末年,群众自发集资筑塔镇龙,名曰“镇龙宝塔”;二是清朝兴宁知县仲大爷私访合水,清晨慢游到艄公岭下小溪河上,发现木桥的桥柱在摇动,走近木桥观察,是一硕大金龟在桥柱边因口渴取水而扒沙所至。仲大爷认定此处必出贵人大官,为怕日后抢坐他的高椅,遂筑塔镇之。花塔后遭雷电击毁,只剩残墙断壁。1959年5月,人民政府重修花塔,塔高9层,20米,红砖绿瓦,塔前青松翠柏,生机盎然。登塔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鸳鸯亭 鸳鸯亭位于烈士纪念碑这座山的延伸地,属半岛,建于1987年9月,顾名思义鸳鸯亭成了爱情无偿媒介,凡来合水的恋人,不管是初恋者还是热恋者,都愿在此促膝谈心,传递感情信息,以示爱情的成功和良好的祝愿。传说,从前七仙美女在天宫烦闷,远眺合水美景,向往合水山川秀色,遂在月白风清之夜,下凡到合水洗浴戏耍,临别前播下七粒细叶榕树种,当地土地公公托梦于刘千,预言这七粒榕树种子要待合水面貌大变化之时才会萌芽生长,如今已长成树高三丈、叶宽五丈的大榕树势。其七杆斜联之状,形态之美,独一无二。

六、龙鲸河漂流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位于丰顺县西北部的龙鲸河,距县城45公里。龙鲸河漂流,是1999年新推出的旅游项目,使丰顺一跃成为99粤东旅游新热点。龙鲸河整个漂流河段共有9.8公里,落差40米,河段除了有十滩三峡三潭外,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100多个水臼,经过长期的河水冲击,研摩形成大小不同、形状怪异、玲珑亮滑的石雕群体,游客在此驻足观赏,无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折服。秀谷、幽峡、险滩、碧潭是龙鲸河漂流过程中的主体。

游客穿上救生衣、坐上橡皮艇,划进平缓如镜的“竹影潭”时,可看见潭中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弋,两岸竹林婆娑、峡谷青山环抱,享受着诗人那种悠闲、清静、浪漫的氛围。搏击在惊涛骇浪中,却又是另一番情趣。橡皮艇在狭长的河道中飞驰,伴随着水流的巨大落差,时而被推上浪尖,忽又跌进谷底,此时才真正感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惊险刺激。采用无动力充气艇顺流而下,自大龙华镇起漂,漂程9.8公里,落差40米,漂时3-4小时,途中急滩与缓潭相间,惊险刺激。

龙鲸河水清见底,两岸峡谷风光旖旎,有更幽峡、飞舟峡、冰川峡等龙鲸三峡,有双桥飞瀑、清溪画廊、锦绣谷、水中金山、竹影潭、地质奇观等众多景点,让你回归自然,在漂流旅程中忘情于大自然美妙的风景画卷!

七、龙归寨瀑布与揭岭飞泉

龙归寨瀑布 龙归飞瀑位于丰顺县东联镇中部偏南,距县城13公里,来源于丰顺第二高、海拔1285米的释迦山脉。龙归寨瀑布被誉为“广东省黄果树瀑布”、“粤东第一瀑”。它高为125米,飞瀑落差为115米,宽度为62米,集雨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5立方米/秒,雨季流量更大,达到6.7立方米/秒。

龙归寨瀑布,似彩练,如崩雪,飞流直下二级深潭,强大的冲击力冲得潭水飞珠溅玉,烟雾蒸腾。阵阵山风吹来,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名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这首诗来形容龙归寨瀑布是再恰当不过了。瀑布区内奇花异石、龙蛇走穴、飞流直下、名胜古迹,还有大量的冰臼石群,是游客观赏的好去处。如果 你到丰顺旅游,千万可别错过!

揭岭飞泉 位于丰顺县汤西镇,飞泉落差123米,天外之水,如雷如棉,飞花溅玉。当地人称为“白水礤”,是“九汤十八礤” 中最为宏丽的景观。悬岩百尺,飞瀑十丈,有如素练垂空,银河倒泻。密林中的天池双瀑既是森林浴、山泉浴的好去处,更是抚肺的天然氧吧。

朱熹手迹“落叹鸣泉”的摩崖石刻保存完好,南宋进士郑国翰,揭阳县蓝田都六图人,曾辞官归里,在飞泉岭下筑“蓝田书庄”,招集生徒讲学,又在岩侧建“揽胜亭”,以观瀑景。与郑国翰同榜进士的朱熹,江西婺源人,曾任秘阁修撰,与郑交往密切,常游揭阳,寓于蓝田书庄,偕游飞泉岭。题写“落汉鸣泉”四字,后刻于石壁,并赋诗云:“梯云石磴羊肠绕,转壑飞泉碧玉斜。一路风烟春淡薄,数声鸡犬野人家。”800多年来,不少贤达高士结伴到此登临怀古,留下了墨迹和诗文。揭岭飞泉胜景绚丽多姿,诸如“秦皇驿站”、“白鹤仙神坛”、牛汶溪中的“犀牛望月”、泰国丰顺会馆兴建的丰华亭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生于福建龙溪。宋·高宗绍兴18年(1148)进士。历仕四朝,官至秘阁修撰、宝文阁侍制。专心儒学,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同榜进士、揭阳县蓝田都人郑国翰,筑蓝田书庄于飞泉岭下,集生徒讲学。朱熹常游书庄,途次赋此诗,手书“落汉鸣泉”于揽胜亭,并镌之石壁。现庄毁亭废,飞瀑依然。

八、丰溪森林度假区

丰溪森林度假区位于大埔县北部,距县城54公里、梅州市123公里、龙岩市73公里,与永定县毗邻,全区面积30.2平方公里。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峰 峦叠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夏天气温为24-28°C,冬天气温为2-10°C,整个山系属水珠山系,地势较高,海拔在600-1100米之间,山坡度为25-60°,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粤东旅游避暑好去处。

区内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植物种类繁多,现存155科、745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97%,有国家一类保护野生植物桫椤,有濒临绝种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观光木、柏乐树、粘木等珍贵树种,有国家三类保护的白桂木、马戟等稀有林木,一些罕见的紫树、小叶红豆、马蹄荷等可作观赏的植物遍布山 间林荫。中草药资源也相当丰富,有黄花倒水莲、五指毛桃、七叶一支花、金银花、蜂斗草、灵芝等。野生果不下10种,以含维生素丰富而闻名世界的果王猕猴桃为最。还有制作高级家私的用材树种,如岭南红栲、硬木栲、孔雀兰等。区内有丰富的珍稀动物资源,动物有160多种,常见有国家二类保护的金钱豹、云豹出没,偶有国家一类保护的华南虎出没,常见扑食的灵猫、嬉戏的猕猴、惊窜的苏六羚、过涧蟒蛇、遁地的穿山甲、趴树的虎纹蛙、追逐的松鼠、扑楞楞的白鹇。

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区景点有仙女潭、女形山、百米叠瀑、狭谷奇观、古树化石、老鹰石、乌龟石、雄狮石、原始次森林景观、竹林休闲区。目前已规划开发的景点有珍稀植物观赏区(桫椤、观光木、禾雀花等)、森林浴景区、古树化石景点、狭谷探险区、仙女潭景点、原始次森林观赏区等。狭谷探险区、原始次森林观赏区 狭谷探险区和原始次森林观赏区位于丰溪森林度假区西部七里溪,这里山高路陡、怪石嶙峋,深山大狭谷里古树参天,野藤盘根错布,两山对峙,悬岩壁立,抬头望天,天成一线,瀑布飞流直下,沿溪流攀登而上,有惊无险,是寻幽探险吸氧的好去处。攀到将近山顶,便可观赏到原始次森林郁郁葱葱、雄奇自然的景色。

珍稀植物观赏区 珍稀植物观赏区位于丰溪森林度假区东北部,一条1米多宽的石径小道把桫 椤、观光木、禾雀花、瀑布等观赏点和山涧溪流连接成线。步入其内,悠然世外之感,若是暑天,沁凉无比。沿途山花灿烂,野生植物繁多,不乏珍稀品种。该区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溪水淙淙,恍如人世隔绝,恰似天然氧吧。里边可观赏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珍稀植物观光木、禾雀花,可欣赏山涧溪流、瀑布、竹林。

九、泮坑旅游风景区

泮坑旅游风景区位于梅城南郊三角镇,距梅城4公里,距梅州火车站2公里,距梅县机场2.5公里,景区山环水绕、林木苍翠、溪水流碧,素有“梅南胜境”的美誉,是假日休闲旅游胜地。

景区面积9平方公里,地处粤东北莲花山系的黄沙嶂麓,山幽水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汇聚黄沙嶂、清凉山、高观音等高山流水,容水 160万立方米的泮坑明湖,水色表润如玉,游人可饱览山色湖光。有全长3000米,由30段长廊和30个各具特色的凉亭组成的“客家文化长廊”,待装饰美化工程完成之后,游人可欣赏游览代表客家文化精髓的诗文图画,得到高品位的享受。有用鹅卵石砌成的“高升路”,长1299米,共2199级,游人可登高健身和静坐亭台中俯瞰梅城全貌及观赏森林景致。有“二十一世纪纪念林”和“同心树纪念林”,游人和情侣在观赏同时可植树留念,有始建于明代的“三山国王庙”,乡人通称为“泮坑公王庙”。“泮坑公王保外乡”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祈福,自建庙以来,一直香火鼎盛。有“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所书的雄浑磊落、飘逸洒脱的摩崖石刻“灵镇山河”,有相传为白莲仙女沐浴时遗下的裙带所化的如淡云轻烟,飘逸曼妙的瀑布。景区两面山峦高耸,林木蓊郁,山花烂漫,满目锦绣;山谷中溪流清澈,怪石乱离,藤蔓缠络,景致清幽。此外,景区还在建和拟建以客家围龙屋和木屋为主体的集饮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飞龙山庄”及综合性水上乐园等景点。

景区交通方便,1997年成立“梅州市泮坑旅游度假村”后,宾馆、酒店、停车场等各项配套设施日臻完备。1999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梅州市四个市级旅游景区之一;2000年名列省旅游局推荐的广东百个“假日观光新亮点”。泮坑公王保“外乡” 传说,有个久居潮州的梅县泮坑外村人熊氏,一次梦见一位左握帅印、右执宝剑,童颜白发、神采奕奕的大将,自称是助政明肃宁国王,受命皇上,镇守梅州,庇佑百姓,保护善人财源广进、五福俱全„„此熊氏惊喜异常,一觉醒来,想到日前在潮州明贶庙进香时,亲见庙中的三山国王与梦中所见相同,便于次晨一面派人回到泮坑建造庙宇,一面请雕像师傅仿明贶庙三山国王精雕了三座神像,贴上真金。历时三月,熊氏请了八人大轿,吹吹打打将“三山神”抬到河边,坐上彩船,运回梅州头塘(地名)上岸,再抬进泮坑,在新建庙中安放。这就是“泮坑公王”,又称“三山国王”。传说熊氏从此财丁兴旺,大展鸿图。而“泮坑公王保外乡”之说,也就很快传遍远近,而且越传越远、越传越玄。

泮坑内乡乡民为了争得“财丁兴旺”,不让“肥水”流外溪,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进庙烧香祈祷,以求公正老爷赐福,保佑内乡,尤其是农历九月初十的“公王生日”,大搞各项拜寿活动。泮坑外乡(外村)人当然不甘示弱,烧香祈祷更 是热情。久而久之,传到附近方圆几十里,甚至邻州县、台湾、海外都知梅州(梅县)有此“保外乡”的“泮坑公王”,争来烧香祈福。尤其梅州是华侨之乡,许多海外华侨及其在“唐山”老家之眷属,就更加崇拜泮坑公王,以期能保护在“外乡”之人。

高山平湖荡碧波 “明湖”是人们对浩瀚水库的美称,她是泮坑水库,建于50年代,平卧在黄沙嶂支脉的两山之中,活水源头黄沙嶂,属莲花山系,石英岩结构,表土黄壤。主峰高观音岩海拔770米,南北走向,东南部有风景秀丽的清凉山,高786米,再南是鳄鱼嶂,高1010米,西北坡的涓涓小流汇成溪水,流入泮坑大水坑,形成飞瀑,流过“泮溪桥”,公王庙前、公王潭汇合各山溪水,流入明湖。明湖容量160多万立方米,堤坝高25米多,长65米。观望“明湖”,湖水湛碧,每年放养十几万尾鳙、鲢、鲩、鲮、鲤等观赏鱼,游鱼阵阵,煞是好看,尤其是锦鲤阵阵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红光,虽不能与“观鱼胜过富春江”相比,倒也有客家大自然风光的一番情趣。

文化长廊展古今 在泮坑山下明湖岸上,环山水泥路绕湖一周,全长3000米,其中有古香古色的六角亭、八角亭30座,长廊30段,亭廊相接,宛如一条长龙盘绕在明湖岸上,这3000米的“长龙”倒影在湖上,湖水涟漪,好似“长龙”在水中游动„„。

这些亭廊,以发动海内外热心人士捐建为主。而今,亭廊相接,有尊师怀师重教的“师表长廊”,有祈祷平安的“天福长廊”,有寄托心愿的“佃斐长廊”,有冠名寓以长寿的“双岁长廊”,有寓夫妇百年偕老的“茂英长廊”,有颂扬妇女品德的“懿行长廊”„„,而亭子,也各寓心愿,有冠单名为寓文化之乡的“文轩亭”,有冠以夫妻恩爱的“检桂亭”、“茂英亭”、“银满亭”,有寓以梅江水长流的“梅江亭”,有寓以丹心永向阳的“向阳亭”,有怀念祖母盛德的“菊秀亭”,有奉南善心的“为善亭”„„这些冠名、寓意、寄情的廊、亭,是否会有更深刻、更长远呢?可以断言是各有意义的,这里只是望文生义而粗浅的推测而已。纵观这全长3000米,亭子30座,长廊30段,好似长龙盘绕已展现在游人面前,而她更进一步的展示,将更使人欢心,那就是“亭廊内以字画形式将客家历史渊源、民俗风情、名人、诗词字画、传说典故等客家文化精髓展示其中”,可以相信,不久,此幅宏图将呈现在游客面前,再请游客观赏。二千石级登高峰 尖岌顶,是莲花山系的一个小支脉,海拔600多米,站在峰顶,可以俯览三角全镇、梅州城南。假如大阳当空,梅州城北,尽可收在眼底。然而,要登上尖岌顶高峰也不是件易事啊!

为了让人们登高健身,让游客观赏森林美景,旅游区披荆斩棘,在进长廊左对面开辟了一条“登高路”。这路用几万个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全长2199个大小不等的石级,每级高约20厘米面长宽约为200×400厘米们可以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途中,在三分之二石级处,修建了一座廊亭,以供登山人士小憩,又在尖岌顶山前山后,营造了“二十世纪念林”、“同心树纪念林”。一片片梅花林,在迎风斗寒地茁壮成长,一对对恩爱夫妻共种的一棵棵同心树,在奏着“百年偕老”的恩爱曲。尤其是健身的人们,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过着美满的生活而放眼前方、放眼未来。

水口伯公送清泉 进入梅州市泮坑旅游度假村,山美水美,使人心旷神怡,神话传说,使人倾听神往。“水口伯公送清泉”的故事,也颇为有趣。水口伯公坛,位于进入泮坑公王庙的途中路们边小石岩下。那里,香烟缭绕、清泉潺潺。坛前,横眉“皆也福降”和鹤顶楹联“水流功德远,口守洞门深”,虽被烟雾熏灰但也醒目怡神。这里,有段美妙的神话故事——

相传,闽(福建)永春人氏,姓陈名应,人闪尊称他为“清水祖师”。生前,喜欢云游四方,坐化后,也喜欢魂游四方,化成长老行善积德,赐药济贫。一次南游时,路遇一清溪(现福建安溪)苏氏探房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县郊清凉山同宗苏氏善人)。说到在清凉山南坡下有一座从潮州府迎上建庙安座的三山国王庙,供奉三山神。他们相约结伴,到泮坑公王庙进香。适逢刚过九月初十公王生日拜寿后第三天,秋高气爽,炎热异常,善男信女,游人如鲫,纷纷到泮坑公王求签祈福。陈应和苏善人,在进公王庙途中小石岩下,浓树掩影中,坐下休息,口渴难当,苏善人自言自语说:“要是这里有口水喝多好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陈应便在小石岩下用木棍挖掘,果然,一股泉水从石缝流出,苏氏高兴得又笑又跳,捧起泉水,啊,清冽,甜纯,喝了一口又一口,游人见此,也在捧水解渴。众人狂欢了,解渴了,清甜了,心爽了,纷纷感谢这位陈应长老,真是:渴时一滴如甘露啊!

苏善人看着游人高兴,笑着对陈长老说:“陈长老,你呀,真是行善的伯公 啊!”

陈长老笑吟吟地说“没什么,万事善为本嘛”。

苏善人点头称是后说“要是在这小石岩下流出的清泉边,建个伯公坛,让游人喝上这股清甜的水,多好呀!”

“好呀!”陈应说,“让我用木棍挖深一点,水引大一点。”边说边挖,在石缝里,流出了一股又一股的清泉,流向小溪„„。

苏善人高兴极了,便对陈应长老说:“伯公坛,要建。说定了,就叫水口伯公吧!待会到公王庙时,我会跟公王庙熊掌管建议,我捐钱建坛”。

陈长老笑而不语,邀苏善人往公王庙方向走去了。不久,“水口伯公坛”建起来了,熊掌管向参拜泮坑公王的善男信女说了这件事,从此,游人到了“水口伯公坛”烧香叩拜,便于捧清泉解渴,就是不渴之人,也后捧清泉润润喉,倍觉心旷神怡啊!有的游人也装些泉水带回家中,说这是水口伯公送的清甜水„„。泮坑飞瀑景致美 从泮坑公王庙斜上左边小道,来到座落在半山上的“观瀑亭”,恰似步入凌霄仙境。映入眼帘的是新漆写的“观瀑亭”三个隶书大字,这是乡贤熊采宾先生于民国17年成辰(1928)冬捐建并书写的。亭柱有熊先生撰写的楹联:

观瀑寻泮水之源响震九霄惊起玉龙腾涧壑。瀑布自悬崖而下澄清万虑闲吹铁笛倚山亭。

站在亭前举目眺望,泮坑飞瀑奔泻而下,迭迭清泉,恰似飞雾。透过飞雾,隐约可见长着青苔的岩石,有如罩着轻纱的美女,绕绕缥缥;又似银龙出洞,腾云驾雾,银花闪闪,穿过曲岩,游向深潭。这飞瀑在丽日的映照下,白里透红,有如白色玛瑙的滑腻,玉质玻璃的透明,绫罗锦缎的艳丽,以及朱砂的灿烂„„。这飞瀑顺流而下,经过“泮坑公王”庙前,落到“公王潭”流向高山平湖——泮坑水库„„。

眺望这飞瀑,很快,我们的思绪自然会被带进70多年前——1933年秋。那时旅馆星洲的侨胞林志皋先生,回乡游览泮坑,看着这飞瀑,题诗咏赞:

双峰青翠映秋霞,匹练悬空挂碧崖。风吹玉帛连三迭,银河织女纺轻纱?

这时,我们被这仙境般的胜景吸引到飞瀑下面,双手捧起这玉泉飞瀑,犹如

雪水般的清凉,呷上几口,啊,胜过琼浆玉液的甘甜„„站在玉泉亭,北望明亮如带的梅江水缓缓东流;南望盛产名茶的清凉山高耸苍翠„„。

清代才子挥毫“灵镇山河” 广东第一才子——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梅州)白渡人,生于清乾隆20年(1755),从小好学,才华横溢,玩世不恭。清乾隆57年士子乡试解元,嘉庆已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他除著有《红杏山房诗钞》外,还有不少佳作流传于世,尤其精工草书。不管用笔、用蔗渣、用扫把写字,均自然潇洒,姿肆奇隽,笔锋雄健,体势开拓。在《龙藏宋墨题咏》中说得好:“芷湾长草书,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

这样一位“负绝人资,又肆力搭古,为文章醇而后肆”(清史列传),一举高中,以解元压倒群雄的才子,于清代嘉庆5年(1800)还乡主讲惠州丰湖书院时,曾回过家乡——嘉应州。他也被“泮坑公王保外乡”的传闻所吸引,亲临泮坑游览,饱赏了秀丽风光,拜谒了泮坑公王庙,即兴挥毫,写下了雄浑苍劲的四个大字“灵镇山河”。泮坑乡人后来将宋湘的墨宝放大,凿刻在泮坑高山上,至今犹存。今天,在石刻上涂上雪白的颜色,在阳光映照下,老远都能看到她的光辉。

十、益塘水库、七目嶂

益塘水库 位于广东梅州五华县转水镇益塘村,水库建于1971年,蓄水量达1.6亿立方米,是梅州市最大的水库。漫浸15座小丘,构成15个岛屿。库周青山环绕,湖水碧绿,风光旖旎,景色迷人。

益塘水库由深圳西湖企业发展公司投资开发水库区旅游景点和项目,已规划建成万亩荔枝基地,并已规划建设狩猎场、钓鱼场、游泳场、万寿山、渡假区等景点。湖岛相映成趣、鸟语花香,是避暑、疗养、垂钓、游览、娱乐的好去处。景区内有由叶选平题字的“益溏寺”景点,及益塘水库环库游、孤山鲜果品尝、钓鱼场、狩猎场等。建库以来,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

我们只要登上西湖豪华游艇、飞艇,作环库游,随着飞艇在平静的水面上飞驰,可以看到水库大大小小300多个库湾一个个浮在水面的荔枝岛,两边山上,一片片翠绿茂盛的是荔枝林。

益塘水库又是梅州市最大的荔枝种植基地,这里四季佳果瓢香,种有柑、橙、32 荔枝、柚、李等水果,季季可尝到鲜果。当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游客还可以亲自到果园里,目睹果实挂满枝头的丰收景象,更可以亲手摘下最鲜最甜的果子饱尝一番;如果大家是在七月前后荔枝成熟的季节去的话,便可以品尝到鲜甜、嫩滑的荔枝,真正领略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那种意境了。

益塘水库钓鱼场和狩猎场是专为钓鱼爱好者及狩猎爱好者开设的,节假日邀上几个朋友,带上钓杆或猎枪,当然,如果图个省事,在景区里租来的钓杆或猎枪,到钓鱼场垂钓,去狩猎场狩猎,既可陶冶性情,又可使爱好者得到满足,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七目嶂 被誉是“物种宝库”的粤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七目嶂自然保护区。位于五华县大田镇,毗邻河源、紫金、龙川、三县,距五华县城约45公里,总面积58.5平方公里。是原始次生阔叶林区,也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阔叶林区之一。

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物种繁多,经专家考证的就达200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桫椤、三尖杉、吊皮锥、红椿等15种,目前已发现的国家保护植物“桫椤”群,达100多株,其中一株高达8.2米,胸径26厘米,为世界之最。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云豹、蟒蛇、五爪金龙、山鹰、狸猫等。称之为“物种宝库”实在是名不虚传。

七目嶂自然保护区不但物种丰富,而且自然风光秀丽,景色十分迷人,群峰俊俏,峭壁险要,飞瀑深潭,古藤横空,山溪清澈,云海茫茫等秀丽景点举不胜举,定会使你美不胜收。主峰七目嶂海拔1318米,周围16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围绕主峰,如果你是一位不畏艰险的勇攀高峰者,登上五华制高点──七目嶂主峰,河源、龙川、紫金、五华四县山川秀色便可尽收眼底。相传,诗人苏东坡游七目嶂后,对七目嶂的秀丽景色赞不绝口,曾写下不朽诗作《石马诗》。

你见过千米高山上的“海底世界”吗?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七目嶂上的“海底世界”。在不到二公顷的小盆地中,由千百个大大小小的岩石,构成了无数栩栩如生的海龟、海牛、海贝、海蛙等海洋生物形状,它们分别摆成了不同姿态,有的如“海龟望月”,有的如“龟牛亲吻”,有的如“螃蟹上岸”,这些千姿百态、形神逼真的景致,就象神话一般,堪称世界一绝。

休闲度假篇

一、梅城一江两岸

梅州的“一江两岸”,原来是一片烂泥滩,每当大洪水来临,城区人民苦不堪言。梅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治理洪涝灾害,于1993年10月29日开始动工修建梅江两岸堤坝,工程采取“以地换堤、以地换路”、“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堤围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由企业筹资进行堤围改造,政府以土地给予补偿的思路,按照百年一遇的设防标准进行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实现堤、路、桥、湖、灯、沿岸建筑物与园林绿化的有机统一,集防洪、排涝、交通、景观一体的亮丽风景线。晚上,十里长堤,流光溢彩,晚风吹拂,绿树婆裟,市民三五成群在江堤上散步休闲,或在亭子里对唱山歌、翩翩起舞,尽情感受生活的乐趣。

从前那泥沙滩涂已变成长龙般的坚固堤坝,全长20多公里,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城区的梅江河段形成一个近4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沿江两岸建有楼房、商铺、长廊、亭台、文化广场、滨江公园、跨江大桥等,呈现出绿中城、城中水、碧水蓝天、环境优雅的崭新风貌。“一江两岸”的成功治理和精心建设,除被国家水利部誉为“梅州模式”以外,又以防洪供水、美化城市、旅游观光等多功能,在2002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嘉应大桥 全长310米,宽16米,1987年11月动工兴建,1989年12月建成。如今,梅江河上七座桥梁,将市区江北江南连接一起,也使“一江两岸”更加宏伟壮观。梅州大桥全长402米,宽28米,是目前粤东地区最大的、最长的钢筋水泥拱桥,于1994年1月8日建成通车。

梅县新县城 新县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目标,突出时代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客家特色,建成4.8平方公里的新城。请看,这是梅县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以独特的客家围龙屋为原型建成的双围楼建筑风格,不失为客家传统之精华,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这是新建成的9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融客家风情、传统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市民游览休闲的又一好去处。

沿江金岸和沿江半岛 由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投资兴建,汇集建筑艺术精华,体现侨乡客家特色,融商贸、居住、娱乐于一体,高楼林立,造型别致,整齐美观,成为梅州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德龙桥 由梅州市荣誉市民、著名旅美华侨熊德龙先生捐资兴建,于1999年9月建成。德龙桥单跨度68米,设计独特,造型新颖,那巨大的拱梁,好像绚丽的彩虹。那是为纪念叶剑英元帅而命名的剑英大桥,造型优美,工艺精良,于1996年11月18日动工兴建,1997年10月1日建成,不仅改善了城区南北交通面貌,而且以其优美的造型、精良的建筑工艺、融现代与古典于一体的独特风格,成为“一江两岸”的一大新景观。

梅江公园、梅江桥 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亭台典雅,景色秀丽,点缀着“一江两岸”。梅州城区最古老的梅江桥,由海外华侨捐资、与梅州热心人士通力合作建造,于1934年建成。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江桥一直是梅州市的标志,今天仍是沟通南北两岸的主要桥梁之一。那栋高耸的大厦就是著名的大型企业威华集团的总部,威华集团实力雄厚,经营众多项目,规模巨大的清凉山引水工程,也是该公司投资兴建的。

秀兰大桥 这座大桥由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盛先生捐资1000万元兴建,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大桥建成后,又将为“一江两岸”增添新的景观。参观南堤七孔闸后,我们看到了三星级旅游饭店友谊宾馆、宽敞明亮的彬芳大道和嘉应东路。

百花洲影剧院 梅江二路旁的百花洲影剧院,于1983年9月建成,面积1.78万平方米,有1598个观众席位,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海内外知名人士、许多中央艺术团体,并在此举行过世界客属联谊会、广东省山区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受到广泛好评。

梅州城区“一江两岸”与高档住宅区华侨城及梅县新县城,连成一体,成为初具规模的具有山区风貌、江河风貌、客家风貌的花园式城市。

二、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是粤东第一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由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于1995年1月投资开发的,占地总面积4.50平方公里,1997年10月8日对

外营业。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邹家华、叶选平、李长春、张德江等先后亲临雁南飞茶田视察,对雁南飞茶田走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度假村也并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三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旅游度假区、省农业龙头企业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围龙大酒店建筑工艺精湛,2005年获得建设部授的“鲁班奖”。

“雁南飞神石” 它是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上面刻有“雁南飞、茶中情”六个大字,“雁南飞”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寓意我们客家人对“北雁南飞”的根的认同:“茶中情”表达了雁南飞以茶文化为内涵,与茶结缘,与茶会友,与茶传情。目前,雁南飞已种植白叶单丛为主的标准化茶田2600亩,建起了现代化的茶叶工厂。

雁南飞大道 大道两边种植有小叶榕树和凤凰木,树下种上各种季节性的鲜花并摆放大小溪石作园林景观,山崖上种植的是勒杜鹃、炮仗花等花卉进行立体绿化,右边种植的生态龙眼园、荔枝园以及改造种植的马占相思速生林;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树、种草和种花,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两边美丽的园林景观,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游客中心和茶情阁 是度假村为各位游客提供咨询、休息、免费品茶、购买雁南飞茗茶和客家特产的场所。这里无环境污染的高山云雾自然环境,加上优质的品种和精湛的加工技术,生产出香气清高幽深、滋味鲜爽的雁南飞金单丛乌龙茶、金桂兰乌龙茶、茉莉花绿茶等十大系列茗茶,其中金单丛乌龙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名牌产品”认定。另外还有各式茶具、平远梅菜干、柚皮糖等旅游纪念品和客家特产。

茶艺表演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茶艺表演,茶艺功夫茶分为传统功夫茶和现代功夫茶两种,泡饮流程共有18道工序,前12道由茶艺小姐表演冲泡流程,后6道主要品饮,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把盏闻香,细品甘露,可以亲身体会茶文化的内涵。

会议中心 会议中心初建于1997年,原为酒楼和茶艺馆,2004年夏改建库会议中心,现有两个大会议厅和三个小会议室,配备了同声传译、多媒体投影等

先进的会议设备,能满足250人以下的各种商务会议的需要。左边的是“绿茵竞跃”,在这片绿野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再配上月亮湾游泳池碧蓝的池水和半山上的鸽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1999年,广东省第十次山区经济综合工作会议期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被雁南飞茶田的发展模式和美景所打动,即兴赋诗一首:“云雾入画雁南飞,山民喜住柚子楼。梅开二度创新业,咬住青山奔康路。”这首诗充分肯定了雁南飞茶田的开发模式,概括了梅州人民进行“三高”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茶果生产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围龙大酒店 围龙大酒店于2002年9月建成营业,是根据客家围龙屋的反围龙结构建造,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楼高6层,从大堂进入直接到第4层,上下各3层。这是酒店大堂门口的瀑布,有标准房、套房和单间共138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特别设置的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尽情观赏度假村的美景,这是酒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酒店非常注重文化内涵的建设,在每个客房和过道上都装裱了客家名人诗画和名人格言。首层为美容美发、桑拿健身等娱乐设施。酒店旁边有客家小吃,有蒸砵仔饭、味酵粄、三及第汤、客家腌面等各种特色小吃供游客品赏,并提供24小时的餐饮服务,可同时容纳270多人就餐。

围龙食府 围龙食府按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建造,2003年建成。第二层是宴会大厅和歌舞表演台,楼梯右边有幅长联:“客相逢你是客我是客来客都是客,家团圆东一家西一家大家是一家”,这是著名书画家陈景舒先生的墨宝,把五个“客家”串成一幅对联。这边摆放了一些客家人的生活用具和瓜果,示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好年景。宴会厅共有32台,可接待各种大型宴会,右边是歌舞表演台,每天晚上或中午饭市时间由雁南飞山歌艺术团表演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歌舞节目;请大家往上看,正上面的大圆屋可要请大家猜一猜了,一个个小圆圈是用什么做的?

这是有竹筒粘合而成的,共有99999个,很有创意和特色。3楼有共10间厢房,每个厢房的装修都很有品位,并装裱了宋湘、黄遵宪等梅州的历史名人故事、对联和名人格言;围龙食府以出品客家盐焗鸡、农有梅菜扣肉等传统客家菜为主,并对传统的客家饮食进行继承和改良,进一步发扬了客家饮食文化。“笑傲江湖”瀑布,全长168米,高4.8米。瀑布下面的石碑上刻有各种名人格言,37 非常耐人寻味,我们可仔细品读一下。

长教村 在这小山村里有不少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有围龙屋、四角楼、土围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多,也最为著名,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如今,客家人大部分已走出围龙屋,围龙屋已成为一种历史的遗址,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龙那山生态谷 这里有峰恋叠嶂的原始次生林区,一个天然大氧吧。进入生态保护区,请大家注意火种。龙那山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桫椤、二类保护动物穿山甲、白鹇等,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松鼠、变色龙等小动物。这里秀丽的山色,清新的空气,涓涓的山泉,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仙茶阁也是提供免费品茶和休息的地方。仙茶阁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全部选用竹制家私,与龙阴山的自然景观更加协调,在这里品茶更幽静和舒服。高级别墅区 别墅区初建于1997年秋,有度假别墅14栋,有五房二厅、三房一厅和两房一厅三种规格。2004年夏按仿古风格重新装修,由原来封闭式改为敞开式,室内装饰豪华,有丰富文化内涵。这是龙壶泳池,池水从石雕龙嘴茶壶中吐出,泳池外侧是锦鲤池,这是“千古一茶”,用一种叫福建茶的植物种植物剪而成。

三、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由广东华银集团有限公司独资3亿多元,从1996年起开发兴建,经多年的精心雕琢,至2001年2月28日正式向游客开放。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景区。度假村座落于梅县雁洋镇南福村,距梅州市区30多公里,占地一万多亩,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集三高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曾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省“高标准现代化龙头企业”,市“重点建设旅游景区”和“广东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受到李长春、李岚清、邹家华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的设计构想,突出养生度假主题,参照道家“天、地、人和合”的养生理论,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环境,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概念,兴建“春晖园、夏晓园、秋实园、冬融园和森林”等多个景点及生态园区。

度假村内有雁鸣大道、怡昨大道、金柚大道、灵音大道、银湖大道、条条游路,环形相通,总长52公里。

春晖园 春晖园又称“雁鸣春晖”。景区内有游客中心、梅池、萍池、雁阳紫烟、嘉应流鑫、叠玉亭、沁芳亭、柚香园和金柚大道等景点,营造“天上人间”、“梦幻仙境”的世外桃源美景,清净、明亮,是“天、地、人和合”道家意念里的“天境”。雁阳紫烟、嘉应流鑫是人工瀑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来自五指峰阴那山清泉;紫烟,是李白诗中的词,大家都十分熟悉。大雁朝阳生紫烟,美如飞珠溅玉,灿若红霞。鑫,含义是长盛。令人联想到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梅县客家人既是中原人,又非中原人,他们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排除了“老化”的基因,向前发展,如活水长流。金柚大道两侧是柚香园,有优质金柚500多亩,科学管理,环保栽培,果实味道特别鲜甜。夏晓园 夏晓园又称“雁阳夏晓”。景区内有百药园、凤凰阁、花果天地、养殖场、道南庵等。这边是“花果天地”,有金柚、脐橙、龙眼、芒果、杨桃、台湾甜枣、蜜桃等优质水果,总面积2000多亩。

百药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雁鸣湖旅游度假村投资兴建百药园,旨在收集、保护、培育、推广中草药,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把中医药推向现代化。目前,百药园种植数百种中药材,他们功能各异,多为日常配方常见药。通过百药园,我们可从中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增进我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百药园的建设,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教学、科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凤凰阁 相传远古时代,这里有成片的梅林,其中一棵最大、最古老的梅树,常常引来凤凰栖息,人称“凤凰朝林”。古有诗云:“飞来五色鸟,自名为凤凰,千秋不一见,见者国祚昌”。站在这个观景台,可以看到2个乡镇,4个村落和“春晖园”全景。对面是海拔1297米的梅县最高峰阴那山五指峰,“五指峰 颠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洲”。登高远眺,可望潮州、汀州和梅州。站在这里,感觉不是仰视,而是人在画中,近在咫尺,可以触摸,这也是凤凰阁选点的别出心裁之处。此阁为两层客家民居构造,人字栋,玻璃青瓦,“吉祥如意”图案的窗花,整个造型象凤凰展翅,预示着朋友们前程似锦。凤凰阁下面有条青云路,拾

级而登上凤凰阁,另有一番情趣。

道南庵 道南庵有300多年历史,经度假村投资改造而成。斋姑斋姐虔诚侍佛,戒律森严,堂内数十尊观音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令人瞩目的是那尊千手观音,相传这里原来破旧的道南庵住着母子俩,勤劳善良,乐善好施,过着艰辛而乐和的生活。上天仙女受其感动,下凡化为座像与其母子相伴普渡众生。小阁有一尊清朝传下的佛像,很神灵,曾多次普降甘雨,救民于苦旱。庵外是从外地移栽的菩提或觉树。晨钟暮鼓,如闻仙乐。有这里,我们会感到离尘脱俗,邪念远离。

秋实园 秋实园又称“嘉应秋实”。园内有湖泊叫“雁鸣湖”,度假村因此得名。秋实园是度假村中心区域,园内兴建有石壁驿站、益寿廊、溢香坊、银湖大酒店、滑草场、网球场、空中飞人、雁栖洲、迷你蹦极、铁索桥、童趣园、山顶泳池、金顶娱乐城、康乐中心、别墅村等旅游娱乐设施丰富多彩,其乐无穷。湖岛上的银湖广场 是度假村的露天大剧院,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假山,既是迷宫,又是舞台化妆工作室。轻歌曼舞,声情并茂,金珠银珠落玉盘,余音吟天籁。假山上,大雁展翅朝东的雕像,让大家思虑千载。度假村因大雁而得福,因湖水而起名,正应了白居易的诗句: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滑草场 长148米,上宽40米,下宽20米,坡高为百分之二十五,滑草车为24轮式履带,产自日本,坐壳来自台湾,本车性能良好,安全舒适。整个场地的草皮是从台湾引进来的,从上到下铺设而成,非常厚实平担。滑草场左面是人行路线,右面是拖车路线,上下左右都有安全防护,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设计最标准的滑草场之一,坐上滑草车,从顶端飞驰直下,那感觉真叫人痛快!空中飞人 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娱乐项目,出发点设在滑草场上面,接应点在银湖对面,全长约500米,落差40米,两端的中间靠钢缆连接,横跨雁鸣湖。滑行全程只需38秒,让人感受挑战时速的冲击和乐趣。

铁索桥 铁索桥分别由独木桥、晃桥、荡桥、桥上桥、网桥、溜桥组成,不同的桥给人以不同的体验,有的是左右摇晃,有的是上下摆动,可以让你感受到刺激、欢快、体验当年红军过铁索桥的惊险,磨练意志。

益寿廊 座落于美丽的银湖湖畔,它以中华传统书法画为载体,通过图文及实物的形式,形象、直观、生动、独特地向游客宣传和展示中国恢宏的养生保健

文化,它窥全豹于一斑,较好地浓缩了中药养生保健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整个雁鸣湖旅游假村的生态养生文化交相辉映,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度假村的养生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营造了度假村养生保健的独特氛围。

银湖大酒店 按五星级标准兴建,内有金碧辉煌的各式厢房21间,大型厅馆1个,可同时容纳500多位宾客。酒店准备了200多种客家和潮、粤菜,同时还特别推出度假村特有的南药膳养生菜肴,它保存粗砺之形和自然风味,不仅有延年益寿之功效,还可强身健体,葆颜驻春。

酒店门前花园里有株杏树已有100多年树龄。据说,杏花花色是会变的,含苞时鲜红,开时宫粉,落时变白。这一株是大理茶花,在“山茶甲天下”的云南,大理是山茶故乡,至今云南山茶已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定居”,“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能在度假村和中华一绝的大理茶色朝夕相伴,是人生一大乐事。

“夏晓”和“秋实”这两个园区,共同营造了道家“天、地、人合一”之地境。

冬融园 主要景点有银湖宾馆,水上高尔夫练习场,南药基地,攀爬场等。冬融,象征融和。梅县是著名侨乡,有旅外侨胞80多万,他们回到故乡,必然会浸润度假村温暖祥和的氤氲。2001年9月28日,在这里举办了南药种植开发研讨会,有省内外数十名专家教授参加,确定“雁鸣湖”为我市南药种植开发基地,中国南药标准化种植试验园从此在这里绽开。度假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药促旅,药旅结合”,逐步把雁鸣湖建成“中国南药养生旅游度假第一村”,把南药上升为经济优势,产业化优势,成为度假村的特色。基地目前已种有佛手、罗汉果、金银花、淮山、巴戟等数十种南药。远处,便是度假村正在建设中的森林公园,5000多亩尾叶桉、马占相思和天然林木郁郁葱葱。数千亩人工栽植的草地,奇花异草,真可谓呼吸湖光饮山绿,心照流霞映日红。

雁鸣湖天蓝、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以中为主,纳西异彩,充分展现了中国园林文化意境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识,“虽由人作,宛如天成”,愿度假村湖光山色的灵性和神韵,将在你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阴那山旅游度假村

阴那山位于离梅城45公里的梅县雁洋镇,其东南为大埔县英雅镇。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蜿蜒起伏。由梅雁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阴那山旅游度假区,于2000年10月开业,从雁洋南福村开始,一条长达9.9公里的水泥公路绕着层层山峦,峰回路转数十旋,一直延伸至阴那山。目前,风景区范围6.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4.3平方公里)阴那山突起于梅江平原之上,峰峦叠翠,山势雄奇,冬季山顶有积雪,山顶五峰(海拔均超千米)并列,形似五指,故称“五峰峰”,最高玉皇顶,海拔1298米,故有“五指峰巅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说。凌晨时分登上山顶,可观日出,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好了,让我们转乘景点的接送车沿着这盘山公路到达海拔约1100米的青云山庄,再踏上999级石台阶,就可登上玉皇顶,饱览阴那山的风光秀色了。科普天文馆 座落在阴那山五指峰北坡,好像闪烁的明珠镶嵌在海拔800米的茶泉湖畔,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科普天文台。这里的景色别开生面,但见湖水浮山绿,山花映日红,仰首星月近咫尺,俯览群山似游龙,进入此境既可饱赏阴那山灵秀色,更能窥探宇宙奥秘。

科普天文馆 主要有六个部分组成,即前言馆,古代天文馆、天体世界馆、宇宙召唤馆及20厘米和40厘米的天文望远镜组成,这里的古今中外天文仪器及设施均以实物陈设,在此,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天文大观,自己动手观测宇宙奥秘,全面地了解几千年来天文学的发展过程和现代科技在天文方面的成果。茶泉湖 茶泉湖以其独有的淡茶色的山泉吸引着无数宾客的到来。相传众神仙被阴那山自然风光所吸引,结伴来到阴那山一游。当时烈日当空,天气炎热,仙人们来到树木郁郁葱葱的山坑边,但见山泉清澈,流水潺潺。一仙人提议用这山泉煮水冲茶,吟诗作对,岂不是好?于是他们在此处饮茶赋诗,兴趣正浓,一仙童拂袖时不慎把茶杯碰翻,浓浓的茶水倒在山间,流入清澈的山泉。说也奇怪,从那时起,该山坑清澈的山泉渐渐变成了淡茶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的泉水再也没清澈过,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取名为“茶泉湖”。如今,茶泉湖已被一堤坝筑起后形成水库,在水库旁,正兴建一座具有唐朝风格全本结构的寺庙,相信到时必将成为阴那山香火鼎盛的又一景。

青云山庄 是集旅游、住宿、饮食、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酒店,这里一年四

季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玉皇顶 凌晨拾级而上,路过九百九十九级台阶,便可站在海拔1298米的玉皇顶,让你诠释“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尽情欣赏日出的壮观。太阳还没露脸,霞光已染半边天,一轮红日渐渐地从东方冉冉升起,把茫茫山川映得桔红一片,此时的您,沐浴在晨光之中,显得格外青春,格外美丽。艳阳高悬,极目远眺,“三江”(梅江、汀江、韩江)汇流,如玉带把山川环绕“三州”地域,尽收眼底。此时,天高地广,风物无限,唯登高者所独享也!

仙子桥 玉皇顶下,是那闻名的“仙子桥”。相传远古并没有仙子桥,当地的村姑每天到山间割草,不知要绕几座山,客家妇女的勤劳美德,深深地打动了神仙。一日,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个巨大的石条在空中飘来飘去,一下子横跨在这山间,也许是当时狂风大作的缘故,这巨大的石条却偏斜地放着,之后,也就成了一个简易的石桥,虽然石面偏斜,但勤劳的客家村姑并不畏惧,每天挑着沉重的柴草往返这座石桥。后人也就因此把它称为“仙子桥”。

情人谷 有种类繁多的高山植物园——情人谷;花岗岩“石蛋”形成“奇石十景”:百步跳、莲花石、棋盘石、般形石、撑腰石、将军石等,让你目不暇接,如这时有云彩飘来,更让你觉得飘飘欲仙不虚此行。

阴那山旅游度假村,在梅雁集团高起点的建设和高质量的管理下,粤东大地又一璀灿的旅游胜地必将更加迷人。

五、汤湖热矿泥山庄

汤湖热矿泥山庄位于五华县转水镇围龙村,距华城火车站15公里。这里的热矿泥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除鞍山汤岗子之外的第二处自然宝藏,含有锰、锌、硒、钠、镁、钙、钾、硫、氟、氡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用于介质浸泡(泥浆浴)、包裹(局泥)、埋敷(全泥)躯体进行保健和治疗疾病,对治疗皮肤病、风湿关节炎、高血压、肥胖症及解除疲劳有明显功效。汤湖温泉自然露头常年水温高达83℃,属罕见的高热矿泉,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很早就有“北有汤岗,南有汤湖”之说。

汤湖热矿泥山庄依山傍水,村庄内民风纯朴,民居里,田野上,到处可见热气腾腾的温泉露头。长期以来,村民都使用温泉沐浴、养鱼和烫猪、烫鸡鸭。我

们可以买一些新鲜鸡蛋,用篮子装着放在泉眼上,不用10分钟,一篮鸡蛋就煮熟了。目前,山庄内主要包括神泥宫、温泉泳池和木屋别墅区三个部分。是一个集疗养、娱乐、休闲、住宿、餐饮、会议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度假山庄。

神泥宫 神泥宫由大小十多个泥池组成,每个泥池装满了乌黑油亮、细腻柔软、温热粘绸的泥浆,泥浆底下有许多小泉眼,70℃~83℃的温泉水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涌出,对保持泥浆的温度和杀菌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泥浆是哪里来的呢?在汤湖热矿泥山庄及周围的地下,在挖到1.5米左右的深度下面,就会出现一层温热的稀泥层。由于转水的温泉露头很多,千百万年来,自然溢出的温泉将下层泥土长期浸泡成稀泥,这些稀泥柔软细腻而且浓缩了温泉中各类矿物质,因此比温泉更具疗效。有人会问,每天这么多人泡泥浆,这些泥浆会不会很脏呢?好,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泥浆的管理程序,大家就心中有数了。这些泥浆从地下挖出时是非常干净的,但在泥池被人泡用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但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个泥池都有一些温泉露头,源源流出的温泉对泥浆起到了不断漂洗和保持泥温的作用,加上本地的温泉含硫较高,硫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消毒和杀菌作用。此外,这些泥浆会定期被起到养泥池中养护和净化一段时间后再与地下挖起的新泥浆放回泥池中。现在给大家介绍泥浴的程序和注意事项:首先请在更衣室换好泳衣泳裤,再到冲水处用温泉水冲干净身体,就可到泥池泡泥了。下泥池时大家不要用脚踩下去,而是要轻轻坐下去,因为泥浆越深,温度越高,一脚踩下去可能会因踩得太深而烫伤脚。当你躺在泥池里滚一滚,全身立即就裹上了一层泥浆,然后静静地躺在热乎乎、软绵绵的泥浆里,顿感全身毛孔蒸腾,遍体舒通。但是注意不要太靠近泉眼,因泉眼附近温度很高,有可能烫伤身体。再就是泡泥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半个钟头,由于泥浆温度很高,人泡在泥浆里会加速血液循环,如果觉得心跳太快,呼吸加快,则不宜再继续浸泡。当你泡完泥浆,请尽量在池边刮尽身体上的泥浆,然后到冲水房冲尽身上的泥浆,你的泡泥程序就算结束了。这时,你会感到全身发热,神清气爽,特别轻松,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随着泥浆流得无影无踪。

温泉游泳池 从神泥宫穿过一条别致的长廊,则来到温泉游泳池。温泉游泳池由温泉瀑布和温泉游泳池两部分组成,这是一个人工瀑布,瀑布的水是直接从地下抽上来的温泉,10多米高温泉瀑布倾泻在你的身上,比什么式样的按摩都

舒服。瀑前的水潭热气腾腾,水流回旋,冲击着你的身体,给你一种无比美妙的享受。在这高高在上的水潭里还可一边泡汤,一边欣赏游泳池中人们戏水的情景和整个山庄的美景。游泳池的温泉是流动的,特别干净,从出水口到泳池的另一头,水温从七八十度到三四十度逐步降低,你可根据你的需要选择活动区域,但千万不要太靠近出水口。游泳池一边有充满野趣的山洞式客房,住在这些客房里,随时都可到游泳池中泡温泉。游泳池的另一边是一个可容纳100人以上的会议室和可供1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

木屋别墅区 木屋别墅区建在这个整日雾气萦绕的人工湖上,一排排俄罗斯式小木屋朴质而别致,弥漫着淡淡的浪漫情怀。小屋里都有温泉,你可在小屋里泡汤,也可在阳台上垂钓,尽情享受这休闲时光。

西湖大酒店 西湖大酒店位于交通便利的华城镇,酒店高11层,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是一座按三星级标准建造的温泉酒店。酒店的温泉水引自转水汤湖温泉,内设汤湖保健中心,是一个集疗养、娱乐、休闲、住宿、餐饮、会议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酒店。

六、千江温泉度假村

广东著名的温泉之乡——丰顺,可以感受温泉以及与温泉水一样炽热的丰顺人情。

丰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的梅州市南部,南邻潮汕,全县面积2710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人。县城汤坑镇,有广梅汕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广州、梅州和汕头,西距广州3小时车程,北距梅州市区、南距汕头约1小时车程。

丰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素有“九汤十八礤”之称。全县有水热活动区16处,分布于汤坑、丰良、汤西、汤南等10个镇。丰顺温泉按其成因属断裂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内侧基岩隆起区或远离板块边界由断裂形成的断层谷地、山间盆地地下水经岩浆加热后沿断裂面上升至近地面而成。

位于县城东郊的邓屋温泉,是个质好量大的温泉。其特点:一是水温高,可达94度,跟我国其它同类温泉比,水温较高,综合利用价值高;二是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邓屋热田有4个主要热水带,每带宽约10-20米,长500-700米,延伸深度700-900米,热田面积为0.8平方公里,地下热水总储量为9400

吨/日;三是水质好,医疗价值高,邓屋热田水质属矿泉水类型,按矿泉水分类标准,每升水中氡量为74贝可,即为氡泉,而邓屋热田热水含氡量达669.7贝可/升,属放射性氡泉,经专家鉴定,此氡泉水的含氡量最适合医疗保健使用,用该温泉水沐浴,对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功能症、神经性皮炎、及慢性胃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经常洗沐温泉水,对恢复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对慢性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炎、偏瘫后遗症、神经衰弱、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肥胖症等有较好的疗效。

广东省水文地质队于1966年到丰顺邓屋等泉区进行勘测,留下了3口勘探生产井,1970年,我国第一座地热试验电站——邓屋电站建成投产。依托邓屋温泉,广东省千江实业公司斥资亿元建成千江温泉度假村,位于丰顺县城新城区,汶水河旁,距梅汕高速公路丰顺县城出口500米处。

千江温泉度假村属省级旅游度假区,其主体建筑千江温泉酒店为四星级饭店,是丰顺县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齐全的集旅居、餐饮、商贸、娱乐、度假、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酒店。酒店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楼高13层。酒店外形有古罗马式风格,环境优雅,设有大型停车场,拥有豪华复式套房、行政套房、豪华客房和普通标准房152间,设有中央空调、电梯、直拨国内长途电话,24小时供应温泉热水,多元化的中西餐厅满足您不同的需要,温泉蒸汽理疗中心是消除疲劳的好地方。同时,酒店设有夜总会、商务、购物中心和可容纳150人的会议室。

酒店背后,是温泉沐浴区,建有大小浴池20多个共4500平方米,其中正面是面积最大的温泉游泳池,达1000多平方米,设有温泉瀑布、温泉滑梯等设施,温泉瀑布引出的是高温水,请大家注意远离瀑布以免被烫伤。滑梯引用温泉水,输送人体顺坡下滑,高度和坡度较大,请遵照管理处规定使用,保证玩得尽兴而安全。在温泉游泳池旁边有几个面积较小的游泳池,温度各异,供旅客自由选用。还有一个儿童游泳池,设有游乐设施,供儿童使用,请大人注意自己小孩的安全。在游泳池西侧设有各种小型浴池,方便家庭或朋友小团体单独使用,另设有包厢,环境幽静,为游客提供休闲、谈心、交流的场所。在浴池边沿,设有石板浴、沙浴场地,躺在温热的石板上或置身于沙堆里,感到周身通泰,十分舒适。在温泉浴期间要注意间歇性上岸休息,补充水分和糖分,以利于身体健康。

千江温泉度假村二期工程有美食一条街、度假别墅群、大型游乐场、体育训练基地等设施,届时,整个千江温泉度假村将以天然温泉资源为依托,以优美环境、优质服务成为旅客休闲、度假、娱乐的好地方。

在温泉度假之时,丰顺的其它景点也值得一看,如规模较大的龙归寨瀑布,落差较大的揭岭飞泉,城郊的济公殿,新城区的世纪广场等。

七、兴宁金明湖温泉旅游度假村

金明湖温泉旅游度假村位于兴宁市叶塘镇汤湖村,东距兴城13公里,西靠河源市龙川县,南临五华县,北连本市叶塘、大坪镇。当地含有古来有之天然而成的“粤东第一泉”,是兴宁市闻名遐迩的“古八景”之一。据广东省732水文地质队测定,温泉流量6.37公升/秒,日流量2200立方米,水温高达820C,含有丰富的碳酸氢纳、硫化氢、氡、锂、磺等10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对神经衰弱、糖尿病、皮肤病、关节炎等有极佳的疗效和保健作用。经广东省著名温泉专家冼汉隆鉴定:该温泉水质一流。

该度假村由广州市金明湖实业有限公司兴建,总投资1亿元,占地27公顷,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和广州园林设计院,联袂调查考察全省27个温泉旅游项目后,推陈出新,吸其精华,秉着奇、巧、特、新的宗旨进行综合设计的。景区功能划分为:温泉浸泡区、休闲区、运动区、娱乐城,内设星级宾馆、饮食一条街、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吃住玩乐一应俱全,沐浴温泉一身清爽,风味小食脍炙可口,休闲运动应有尽有,理疗保健包君满意。如此风景佳地,确是广大游客健身度假旅游的好去处。洗涤都市凡尘及烦嚣,领略田园气息与风光!

十、黄蜂窝茶山旅游区

黄蜂窝茶山旅游区地处兴宁市东部,205国道侧,离兴城16公里,距正在兴建的梅河高速公路径南站入口处8公里,在兴梅两地中间,交通便利。

自1989年兴建名茶示范基地以来,累计投资已达950多万元。现有8000多亩茶山、1000多亩柚园、100多亩山塘水库,主要景点有:品茶亭、湖心亭、姐妹树、茶壶王等。景区内交通四通八达,登高而望,漫山青翠,亭台楼阁交相辉映,优美自然风光尽收眼底。黄蜂窝茶场生产的黄蜂窝牌单丛、奇兰、黄金桂享

誉中外,一九九七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

位于景区中心位置山项的“茶壶王”被誉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此壶形态逼真,高7.8米,宽10.84米,可容水22.86立方米,茶杯高2.8米,杯口直径3.2米,1998年10月载入《基尼斯大世界记录大全》。

登上景区至高点,俯瞰水库,好似一神龟静卧水侧,宛若景区的天然守护者,默默地为辛勤劳作者和休闲旅游者祝福。

品茶亭喜迎各方贵宾游客,诉说神州大地沧海桑田的变革,曾迎来国家、省领导温家宝、谢非、林若、黄华华、谢强华等的亲临指导。

景区内的山塘水库辟有钓鱼台,为广大垂钓者提供幽静的活动场所。黄蜂窝茶山旅游区突出以茶文化为重点,结合生态特色,不失为都市人、现代人观茶、品茶、购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革命纪念与宗教古迹篇

一、大埔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位于三河西岸汇城村的虎形山下,建成于1929年夏,由号称“国叔”的当地乡贤、中国国民党星洲支部长、孙中山挚友徐统雄先生,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民国7年(1918年)到三河敦促陈炯明援闽“护法”之事而建。

2003年11月,大埔县三河镇发掘出土了“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石碑。碑文明确记载,大埔三河纪念堂建成于民国18年(公元1929年),不仅比1931年建成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早两年,也早于1930年10月落成的广西梧州中山纪念堂,属全国最早建成并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山纪念堂。

大埔县政府把维修三河中山纪念堂当作“人文兴县”的重要举措来抓,投资600万元人民币按原貌修复并重立石碑。修缮一新的中山公园占地1万多平方米,园门石坊上书“中山公园”四字,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公园里竹树花卉青葱吐艳,环境优雅。公园中间为中山纪念堂,右侧为荷池、碑亭。碑高约3米,由大埔县人、前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范琦撰记,书法家陈力堂先生隶书镌石。碑文翔实记载了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兴建的缘由与始末。中山纪念堂为两层水泥

框架结构,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楼顶额书“中山纪念堂”,也为胡汉民题写。纪念堂前是两根石华表及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一楼中堂为蒋介石书题“景仰国父”、林森书题“作君作师”等匾额。孙中山先生挂像上书写的“博爱”二字为其生前手书。

纪念堂一楼摆放的蜡像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先生与陈炯明在天主教堂内商议粤、桂、滇三地联军大计的情景,随侍的有蒋介石、胡汉民等人。二楼陈列有“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蒋中正、副司令张学良”联衔的纪念堂保护布告,及“国父”孙中山、“国叔”徐统雄的一些图文资料。二、三河坝烈士纪念碑

“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位于三河镇笔枝山顶,是1963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为纪念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牺牲的烈士而拨款兴建的。

“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胜利占领南昌城后,挥师向闽西上杭、永定、长汀及广东大埔进军,准备占领潮州、汕头及广州。在周恩来为总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进入大埔县(茶阳),20日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率领3万多人,顺汀江、韩江而下,直向潮洲、汕头进发;一路由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九军直属教导团共约4000多人,据守三河坝,以防敌人从闽西、梅县抄袭我主力进军潮汕。朱德率领的起义军到达三河坝后,立即张贴“安民告示”唤起群众,并严密布防,准备迎击来犯之敌。10月1日,国民党钱大钧部3个师约2万多人,由梅县松口乘船沿梅江而下,气势汹汹地向三河坝扑来。起义军在朱德副军长和20师师长周士第、与敌激战三昼夜,打退敌人无数次的进攻,歼敌几千人。3日下午5时,敌增援钱大钧之黄绍宏部已由大麻东渡韩江后,占据起义军阵地南部制高点阵地,北部亦被钱大钧部占据。在敌众我寡、弹少援绝的险恶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指挥部决定采取“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办法,取道河腰、百侯,经双溪,于5日进入饶平,后起义军艰苦转战,西进湘赣边区,终于在1928年4月28日到达江西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在三河坝战役中,担负掩护部队撤退的25师75团第3营勇士们,打完最后

一颗子弹,甩尽最后一颗手榴弹,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全营官兵壮烈牺牲在这座笔枝山。

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笔枝山,碑高15米,用35种规格的343块密纹花岗石砌建而成。碑正面镶着朱德同志的亲笔题字:“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碑座上刻着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周围是松柏青翠、繁花似锦的烈士陵园。站在纪念碑前,可俯望汀江、梅江、梅潭河在山脚汇流韩江起点。纪念碑所在的笔枝山,居高临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占据了笔技山就等于控制了韩江的交通。沿汀江北上,可到福建长汀、上杭;沿梅江西行可到江西赣南一带;沿梅潭河东往可到福建闽南的九峰等地;顺韩江而下直通潮州、汕头。旧称“西通两粤、北达两系”。如今“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已被列为国家级革命烈士纪念碑重点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梅州市、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三、灵光寺

千年古刹灵光寺座落于梅县雁洋镇阴那山腰约海拔500米处。唐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寮,圆寂后,于唐朝咸通2年(公元861年),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寿寺”,至今已有1140多年历史。明洪武18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灵光寺。灵光寺依山而建,寺内面阔三间,进深七间,面积6000平方米,寺门上“灵光寺”三字,就是当年梅鼎所书。

“外国看教堂,中国看寺庙”,相信大家已游览过不少寺庙,但与全国各地的寺庙相比,梅县灵光寺有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也称为灵光寺“三绝”或“三怪”。下面请大家跟随我慢慢游览。

山门 在寺前山坡下100米处,是由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曾宪梓先生捐建的山门,雕龙画凤,极其华丽。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中,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从山门再往前走几十个阶梯,便可看见灵光寺门前的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一枯一荣。这就是灵光寺的一绝——生死树,当地人也叫“爱情树、夫妻

第三篇:梅州背景

梅州

世界客都梅州,位于粤东北山区,北邻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503万人,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503万人,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进取精神。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梅州标志性传统建筑——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交通现状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小时,至广州只需4个多小时。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梅州市政府正在争取广东省的立项,建设梅州-惠州高速铁路,链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

经济概况

【农业】 历史上梅州经济以农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1986年开始实施治理水土流失和绿化荒山两大工程。至1998年,治理水土流失2500平方公里,基本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达71%,改善了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以种果为主的农业经济。大力扶持各种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以及各种经济联合体,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生产逐步从传统型农业向开发型农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转变。全市建有一批水果、茶叶、烤烟、竹木、禽畜、水产等商品生产基地,还兴建了小

庄园28万户。水果生产快速发展,小庄园经济生机勃勃。1998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总产55.57万吨,其中柚类种植面积36万亩,总产达24.4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梅州已成为新兴的水果之乡。梅县金柚(沙田柚),大埔蜜柚、西岩茶,兴宁龙眼,五华荔枝,蕉岭、平远的金桔等,在全省、全国享有盛名,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工业】 梅州工业起源较早,从宋代开始,大埔就有陶瓷生产,五华的石业 和兴宁的纺织业也有悠久的历史,梅县的煤炭、平远的炼铁、丰顺的铅锌矿,也早已闻名遐迩。建国前,大部分是手工业作坊。主要行业有陶瓷、纺织、卷烟、采矿、冶炼等。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梅州形成全民、集体与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以开发资源为主,轻重结合,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并重的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体系。建材、卷烟、电子、矿冶、纺织、陶瓷、机械、电力、食品等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金利来、银利来、绿丹兰、绅浪、佐田、天王表、明珠球阀等一批名牌产品逐渐进入国内外市场。兴宁“口得福”牌大颗粒味精,1986年10月获第十二届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五华“长乐烧”酒,1988年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平远30度“南台”酒同时获银奖;梅州制药厂的“羊城”牌双料喉风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兴宁生产的“明珠”牌球阀是部优产品,是中国“长征”火箭系列首选的球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市磁性材料厂是电子工业部生产磁性元件定点厂之一,该厂生产的冰箱门封塑胶套、磁性胶带等产品,性能和意大利同类产品相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商贸】 随着工农业的持续全面发展,国内外贸易也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梅州市实施“希望在外”的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梅州市目前经济的一大板块。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520家,合同外资金额 13.60亿美元,实际投资9.8亿美元。投资客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印尼、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涉及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陶瓷、轻工等行业和“三高”农业,外贸出口逐年增加。梅州市有各类进出口企业54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18家。梅州市已

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服装、陶瓷、松香、机电产品、文体用品、钟表、塑料制品等成为全市出口拳头产品。

【交通】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74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55.2公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广梅汕铁路全程474公里,梅州境内145公里。途经五华、兴宁、梅县、梅江区、丰顺。民航已开通的航线有梅县至广州、香港。

【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重点发展以下项目:

1、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

2、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先进、出口型项目;节能型家用电器产品;

3、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

4、牵动全局的零部件制造、模具等配套工业;

5、生物工程、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新兴工业;

6、优质水果、烤烟、竹木、南药、茶叶、蔬菜、畜牧、水产等创汇农业和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7、农作物优良品种、畜牧良种、蔬菜、水果保鲜、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引进;

8、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的项目;

9、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和传统产业;

10、港澳及国际市场畅销及市内缺供的商品生产;

11、积极稳妥地发展房地产、旅游、宾馆、商业服务、专业市场、广告、信息等第三产业。

梅州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优势方面

第一,资源优势。梅州山区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72.2%。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岭南山区,水、土、光、热、湿等条件各异,人均土地面积较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这种自然资源的优势既是山区综合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后备资源,更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选择空间。

第二,环境优势。梅州山区林地较多,不但能够起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还能促进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相比,山区在环境具有绝对优势。梅州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广东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殊荣。‘一江两岸工程’建设被国家水利部称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 ’,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也是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生态环境优越,城市绿化率从原来的23%增长到现在 48%。”

第三,人文优势。打造世界客都是梅州文化最大的金字招牌。梅州是客家文化集大成的城市,客家“围龙屋”是中国四大民居之一。20年来客家文化大发展。客家上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和五 华提线木偶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文化设施方面,剑英图书馆、华侨博物馆、剑英体育馆及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成。

第四,侨乡优势。梅州市素有“华侨之乡”的美誉,是全省的重点侨乡之一,全市总人口有485万 人,其中归侨侨眷200多万人。旅居海外的“三胞”约有300万人,分布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较多。旅居海外的乡贤有的成为政界名流,有的成为华侨领袖,有的成为富商巨贾,有的成为科技精英,为侨居国的经济繁荣和桑梓的公益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1-01-18/2010年广东省各市GDP

广东45636亿元,增长12.8%

广州10589.86亿元,增长13.3%

深圳 9496.67 亿元,增长11.9%

佛山5638.47亿元,增长14.0%

东莞4246亿元,增长10.3%

中山1826亿元,增长13.5%

惠州1730亿元,增长 18.01%

江门1550亿元,增长14.3%

茂名 1489 亿元,增长15.23%

湛江1406亿元,增长14.2%

珠海 1277亿元 增长14.5%

汕头 1218亿元 增长13.88%

清远1100亿元,增长21%

肇庆1050亿元,增长16.5%

揭阳832亿元增长17%

韶关660亿元,增长约12%

阳江641.8亿元 增长约15%

梅州603亿元,增长13%

潮州 555亿元 增长13.23%

河源474.56亿元,增长13.1%

汕尾470亿元 增长16%

云浮452亿元 增长14%

梅州人口

梅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梅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23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广东省政府和梅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市人口普查入户登记等工作任务,现进入后期数据处理、资料分析、开发应用等阶段的后续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424013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8020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8130人,增长11.52%。年平均增长为1.1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050955 户,家庭户人口为386312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1人减少0.03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124282人,占50.1% ;女性人口为2115857人,占49.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16下降为100.4。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 岁人口为 868918人,占20.49% ;15-64 岁人口为 2937294 人,占69.28%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433927人,占10.2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37 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9.25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8518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882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2645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65941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338人上升为436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12045 人上升为162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170人上升为4543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5475人下降为22781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97719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0191人,文盲率[5]由5.21%下降为2.3%,下降2.91个百分点。

六、人口地区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梅州市 4240139人

梅江区 380774人

兴宁市 962883人

梅县 554745人

平远县 229863人

蕉岭县 205862人

大埔县 374731人

丰顺县 479025人

五华县 1052256人

第四篇:梅州简介

梅州,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位于粤东北山区,北临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梅州坚持“不等不躁”的精神,坚持探索从“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坚持抓好建厂、办学、治水、修路、种树、惠民、用贤七件大事,全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新的成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旅游业,作为梅州市极其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令人瞩目,被业界誉为山区市发展旅游的一个典范。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梅州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已形成较完整的行业结构体系和产业链,旅游产业化深度和强度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名人故居,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多年来,梅州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资源,将景区建设与当地生产、生活、民情风俗、历史文物和市政建设相结合,加强招商引资,加快了景区建设速度,旅游设施不断完善配套,新项目逐年增加,新景区如雨后春笋。九五以来先后新建并对外开放的景区有12个,如雁南飞、雁鸣湖、五指峰、千佛塔、蕉岭长潭、五指石、龙鲸河漂流、龙归寨瀑布、揭岭飞泉、五华热矿泥山庄等。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个(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雁南飞和丰顺温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出),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蟑、梅县阴那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点)5个(长潭、泮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被列为广东100家假日休闲好去处5个(雁南飞、泥浴山庄、五指石、长谭、泮坑),100家观光新亮点3个(龙鲸河漂流、神光山、叶帅故居)。这些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景区,组成了十多条旅游线路,使梅州景区从单一依赖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风光型产品发展成为与“三高”农业相结合,各具特色,既有观光、探险、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又有浓郁客家风情、人文景观、革命传统教育等文化内涵和健身、疗养的综合旅游区或专项产品,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旅游营业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进入2008年,梅州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梅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发展竞争力,而旅游业是梅州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推进“绿色崛起”的先锋产业进行培育,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工业的有机结合,提出大产业、大规划、大项目、大招商、大营销推动全市旅游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梅州打造成为粤港澳最有影响力的旅游地区之一,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品牌,全世界客家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梅州旅游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的发展,得益于它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1.内部优势

(1)地域文化优势。梅州是客家文化大本营,客家文化既是一种特色地域文化,也是一种特色民系文化,不仅属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一分支,也是中国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具有很大的文化研究、文化教育,以及经济价值,特别是旅游与商业价值。“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在旅游业中,客家文化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而且是一种旅游环境;不仅是一种物质,而且是一种精神、价值观,特别是品牌。因此,文化旅游业必将成为梅州旅游特色产业。

(2)品牌形象优势,特别是文化品牌优势。梅州作为终点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第一,作为客家人“一枝散五叶”(粤北、桂、云、贵,台湾,国外,赣南,四川)的首发之地,“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闻名海内外。第二,作为粤菜三大菜系之一,“中国客家菜之乡”远近皆知;第三,围龙屋作为中国五大典型民居之一,就以梅州最典型也最多,而且与最有机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近在咫尺,可以联合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第四,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定知名度。第五,梅州一些旅游企业如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五华热矿泥山庄、一些名人故居(如叶剑英故居、黄遵宪故居)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可以进行品牌输出。第六,某些节庆,如客家山歌节、客家恳亲祭祖大会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第七,体育如“足球之乡”具有一定知名度。

(3)旅游资源优势。在广东,梅州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且有特色,其中以文化资源(客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最为突出;其次,温泉资源具有较强优势;再次,山水资源(风景名胜、湖泊、河流)、生态资源(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优势。

(4)生态环境优势。梅州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和农业产业特征,使梅州市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尽管存在一些采矿业对环境的破坏,但基本上还是远离了现代大工业的污染,为旅游产业、休闲产业发展保持了一块净土。但无工不富,“工业梅州”应该以发展循环工业为主要。

(5)产业特色优势。依据梅州市特色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其中包括:第一,住宿业方面,适应乡村旅游,特别是“3N”旅游(Nature-自然、Nostalgia-怀乡、Nirvana-涅磐)发展,以梅州市围龙屋为载体的乡村旅馆业将颇具特色,如印度的古城堡酒店一样;同时形成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度假酒店。第二,以客家菜为特色的餐饮业独一无二,可以如川菜馆、湘菜馆一样进行品牌输出,特别海内外客家人聚住地输出。第三,以土特产、纪念品(客家文化纪念品)为特色旅游购物业具有前景。第四,以温泉休闲保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娱乐业具有发展潜力。第五,专项的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温泉旅游、节事旅游具有发展优势。

(6)民营资本优势。客家人才众多,企业家遍布海内外,具有良好的投资融资条件。目前,梅州市民营资本正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龙头旅游企业几乎都是民营资本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的,而且具有资金优势,甚至上市条件,如开发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宝丽华集团。

(7)一定的区位优势。在赣闽粤客家文化区中,梅州市的区位优势最好,邻近两大客源市场——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乃至漳厦泉三角洲,在泛珠三角合作中处于赣闽粤三省中心。

(8)一定的政策优势。2003年,梅州市正式确定了旅游业的支柱行业地位,并作为“第三产业龙头”来定位。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并在土地使用、项目开发与税费等多方面给予优费政策;又出台了《梅州市旅游业管理规定》,对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规定;还出台了《梅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一都三品”的旅游发展定位,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兴宁市矿难后,梅州市委、市政府更加深刻认识到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性。

2.外部优势

(1)客源市场优势。第一,从地域看,梅州市旅游客源市场优势在于邻近几大客源市场——韩江三角洲(高速1-2小时)、珠江三角洲(高速1-5小时),乃至漳厦泉三角洲(高速1-3小时),具有庞大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第二,从民系看,梅州市旅游客源优势在于客家人遍布海内外,具有认祖归宗的庞大探亲怀旧旅游市场。第三,从文化看,独特的客家文化不仅是国内,而且是海外(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异质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兴趣所在,具有庞大的文化旅游市场。

(2)投资融资优势。海内外客家人企业家众多,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可以吸收海内外客家人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建设家乡,如领带大王“曾宪梓”。

(3)区域联合优势。闽粤赣三省边界是客家文化特色区域,其中又各有特色,如赣以土方楼居多、闽以土圆楼居多、粤以围龙屋为特色,需要联合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线路,其中以梅州市最有区位优势,邻近主要目标市场,且交通条件便利,又接近最有希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永定土楼,可以作为三省边界客家文化旅游集散地来打造。

(4)市场促销优势。在外(海内外)客家名人、能人众多,既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促销,又可以利用名人关系促销。

(5)一定的交通优势。梅州市已开通航空、铁路、高速,与主要的客源市场建立了联系网络,交通比较便利。但航空需要增加航班、铁路需要提速、高速需要建设。

(6)旅游政策优势。国家经济、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旅游与休闲市场不断扩大,旅游与休闲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广东省已经把旅游业、休闲业、文化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在政策方面给予许多优惠。例如,旅游业正式成为国民经济重点产业,广东省的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广东旅游局“广东人游广东”政策等。

但是,在看到梅州旅游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旅游增加值排序靠后,旅游产业管理、企业管理有待提高效益,降低平均行业成本,改变利润过低的局面。

◆产业规模不大。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链条不长,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牵动和贡献率偏低。

◆精品开发缺乏。梅州市景点的开发规模普遍较小,有国际影响力的长线旅游产品仍较缺乏,国内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多,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旅游参与性内容少等。

◆特色开发不足。梅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与“世界客都”这个长线品牌结合不紧密,开发深度不够,客家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旅游总体形象包装不够。由于宣传推介资金紧缺,造成梅州市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占有率。

◆购物与娱乐消费水平不高。梅州市具有客家地方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加工水平低,重复模仿多,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整体商品销售产业化水平低。从梅州市2005年1-8月国内游客在本市消费上看,购物消费占比仅为7.9%;“十一”黄金周游客人均消费不到200元;不少景区几乎“购物零消费”。◆旅游产业链延伸有待加强。旅游产业链主要涉及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商品制造、建筑设计、旅游汽车、金融、通讯等行业部门。目前在梅州市旅游产业结构中,产业链延伸不够,拉动力不明显。

◆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协调和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各县(市、区)旅游局大部分不是行政单位,个别县还是政企不分的单位,不利于旅游局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职权,削弱了行业管理的权威,更难实现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行政局编制偏少、经费不足,旅游推介费未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削弱了市场推介力度。

◆旅游行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梅州市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责任心、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的严重隐患,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篇:梅州简介

中国梅州市简介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环境状况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交通现状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梅州市政府正在争取广东省的立项,建设梅州-惠州高速铁路,链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

高雄的直航包机。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正兴·水榭云台和正兴·归读一品正在施工建设当中。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梅州客家围龙屋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梅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梅州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梅州正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城市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城一江两岸)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宜居城乡示范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经济概况

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1亿元,增长11.9%。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9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8∶40.4∶38.8,对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

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276.45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2009年全市税收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增长6.4%。其中种植业产值105.82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4.26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57.9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7.44亿元,增长8.0%。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34.93亿元,增长8.1%。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六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分别增长2.0%、16.1%、13.8%、24.1%、8.0%和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9%;集体企业增加值减少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5%;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1.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工业产品销售率98.4%。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8.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98亿元(含小部分跨区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42亿元,增长17.6%,其中房

地产开发投资15.38亿元,减少2.3%;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减少21.2%;第二产业投资55.1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02.15亿元,增长19.3%。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全年进出口总额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出口总额6.71亿美元,增长16.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3.36亿美元,增长10.3%,私营企业出口3.24亿美元,增长19.3%。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出口总额的78.5%。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国内外旅客5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者54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含旅游外汇收入折本币收入、销售旅游商品收入以及旅游服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4个。

金融和保险业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90亿元,比年初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73.40亿元,比年初增长32.4%。全年现金净回笼51.49亿元。

目前,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3月15日消息:梅州划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发展规划获批亮相

陆域面积约达27万平方公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版图首次亮相。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进一步确定了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策。

《规划》指出,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治意义。《规划》明确,立足于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中部、西部集中发展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一带、五轴、九区”的网状空间开发格局。“一带”即“加快建设沿海发展带”,“五轴”即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厦门-漳州-龙岩-赣州发展轴、泉州-莆田-三明-抚州发展轴、州-丽水-衢州-上饶发展轴和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九区”即厦门湾发展区、闽江口发展区、湄洲湾发展区、泉州湾发展区、环三都澳发展区、州沿海发展区、粤东沿海发展区、闽粤赣互动发展区、闽浙赣互动发展区。《规划》还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下载3梅州导游词[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3梅州导游词[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梅州发展变化

    梅州发展变化 此次参观考察了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使我不得不感慨于梅州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梅州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和浓厚的文化......

    梅州主要情况

    梅州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梅州交流心得体会

    梅州交流心得 一、 安全工作领导重视。 二、 部门安全工作分工明确,使得更多的安全工作能落到实处。 三、 信息沟通平台便捷,员工参与、遵守安全工作意识明显 四、 职业健康管......

    梅州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2009年4月16日,是一个应该被全球客家人所铭记的日子。作为客家大本营的世界客都梅州,增添了一座新的地理坐标———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更名挂牌“中国客家博......

    浅谈梅州经济发展

    浅谈梅州经济发展梅州市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最具原生......

    爱我家乡--梅州

    我是来自中国粤北的山区——梅州,我以我是梅州人而自豪,我以我是客家人而自豪。虽然梅州处于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也称不上富裕,现在虽然在清远接受着高等教育,但我对梅州的归属感......

    梅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条例

    梅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设施建设与维护 第三章 清扫、收集、运输与处置 第四章 保障与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正......

    户外拓展心得(梅州)

    户外拓展训练心得 户外拓展训练心得 户外拓展训练已经结束有好几天了,可是总忘不掉那些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虽然我们只有两天的相处,可在这短暂的两天里,我们一起流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