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发展变化

时间:2019-05-13 17:2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梅州发展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梅州发展变化》。

第一篇:梅州发展变化

梅州发展变化

此次参观考察了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使我不得不感慨于梅州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梅州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并为意蕴深厚、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所吸引。客家公园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其中的广东客家博物馆将通过 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史料,逐步发展成为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客家公园的建成,成为内地规模最大的集中展示客家文化之大成之地。公园设计浓缩客家文化精髓,其整体构思以客家文化为体系,以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通过迁徙、教育、伦理、民俗、农耕等多个不同内涵的主题景区,集中展现客家文化之大成。规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客都文化广场、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客家风情游览活动场、客家民俗文化展览等30多个景点。

东山教育基地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分成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三部分。教育功能区由东山中学、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和梅州市艺术学校组成,文化功能区由东山书院、“世界客都”城标、“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院士广场、剑英图书馆等组成,市政功能区由唐屋公共服务区、40米大道、院士广场南18米道路、院士广场北24米道路、东堤路延伸段、亲水公园、新东山桥、东山书院两侧和秀兰大桥两侧绿化等组成。在东山教育基地范围内的五条道路分别命名为“学子大道”、“书山路”、“学海路”、“梅香路”和“书香路”,这些颇具书香气息的道路名称给教育基地增添了一份神韵。

归读公园在广东省梅州市城区,位于梅城江南东片沿梅江西岸从东山大桥至马鞍山七孔闸之间。公园分五个主题文化区,五座园林建筑分别以梅州历史文化名人命名为逢甲书屋、芷湾翰墨、公度诗廊、剑英弈台、风眠画苑。公园内分散布置了十四组雕塑,分别体现梅州客家崇文重教、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民俗、客家妇女风貌等主题。在归读公园的入口处,一个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字雕刻的“归读公园”巨石格外抢眼。据了解,“归读”两字缘于叶剑英元帅著名诗句“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用以寄语梅州莘莘学子潜心读书、立志成才,客家四海乡贤归读故里、奉献家乡的美好愿景。

从这次参观考察的情况来看梅州的发展变化:建市二十几年来,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梅州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从经济层面上看,这三个人文景区的建设是梅州成功运用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结合梅州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一个有效的实践探索;而从文化层面上看,梅州十分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此次参观考察给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而从生态环境的方面看,这三个人文秀区的建成使梅州的发展环境有了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梅州超越传统工业化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坚持建设生态梅州、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现。

第二篇:对梅州发展变化的感想

对梅州发展变化的感想

在参观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梅州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并为意蕴深厚、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所吸引。

客家公园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

东山教育基地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东山教育基地计划总投资7.8亿元,占地总面积约1000亩,分成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三部分。

归读公园融古典与现代风格,文化与休闲功能。整座公园包括客家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耕读文化、风情文化、休闲文化等五个主题文化区,通过亭、榭、廊、台、楼、阁、塔等园林建筑小品与雕塑、匾额、楹联、石刻等园林艺术形式和园林植物的巧妙配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其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把不同的主题天衣无缝地糅合成一个整体。

这三个景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从这三个景点可知,梅州市政府对市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决心。这不仅提高了梅州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外来人员了解梅州人的文化和生活,使得著名的世界客都得以广泛流传。因为这些举措,使得每年这些景点游客量暴增。从经济层面上看,这三个人文景区的建设是梅州成功运用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结合梅州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一个有效的实践探索;而从文化层面上看,梅州十分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此次参观考察给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而从生态环境的方面看,这三个人文秀区的建成使梅州的发展环境有了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梅州超越传统工业化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坚持建设生态梅州、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现。

当然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钱包鼓了,到时物价,房价也不闲着,它们犹如没有阻碍的青龙一样,青云直上。房价、物价上升的速度比国民工资上升的速度还要快,由此,政府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着力解决当前的困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梅州的发展变化的感想。

第三篇:毛概作业-梅州的发展变化感想

梅州的发展变化感想

作为梅州五华土生土长的硬汉子,对于家乡梅州的变化,都是能够切身体会得到的。可谓喜忧参半啊,至于老师说要参观考察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后写一篇感想,我就只能拾起我大一前往那里游玩的零星的记忆,加上我15年对五华和周边有记忆的生活的理解作出以下感想,不对之处还请老师指正。

从微观上来看:

一、通过对三个景点的参观考察,收获也的确蛮大的:

①之前这三个景点有些是需要收门票的,比如叶剑英公园、客家博物馆等。而今却对全民免费开放。②对于归读公园的建设,梅州市政府投资了几个亿去建设这个民心工程。③对于东山教育基地的投资一年比一年多,海外华侨对家乡的捐赠和贡献也一年比一年多等等,由此可见,梅州的这些改革和变化,足以说明政府对市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提高了我们客家梅州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外来人员了解我们的区域文化和生活,使得著名的世界客都得以广泛流传。因为这些举措,使得每年这些景点游客量暴增,尤其是客家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可谓独具匠心。让我们嘉大学子和市民能一定程度的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并为此感到骄傲;也为市民的自由活动提供了一片更为空间,让大家安居乐业,怡享天年;人民受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也不断的提高,再加上政府对技工学校的大力扶持,为我们梅州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储备人才。

二、对于我15年对五华和周边有记忆的生活就对梅州的发展变化作一个小结吧。

房子越盖越多,但是房价越涨越高,让人民还是难于安居,政府应加大廉租房的建设;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但是环境越搞越糟,让人民还是难于舒适,政府应加大对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整治,不要经济提高了,却断了后代子孙的退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保障越来越多,但是医疗越来越离谱,让人民还是难于健康,政府应加大对人民切身实际的改革和投入等等,以上都突出了梅州发展变化的功与过,但是我相信梅州还是能越来越繁荣的,一直坚信。

从宏观上来看

一、梅州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地改市20年中还是取得了一些比较明显或者是比较突出的方面,一个是在发展的探索上、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应该说现在已经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符合梅州实际发展的路子。

二、梅州的历任领导结合梅州的实际,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出了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这样一个实践探索。因此,这么多年来,梅州在这方面走出了从“三个希望”到“四个梅州”,到现在的“绿色崛起”这样的一条发展路子、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他们使得梅州没有多走弯路、没有被边缘化,而且在短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而且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太大的牺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没有更多的折腾,虽然慢一点,但是走出了一条符合梅州实际的路子,而且这条路子变成了全市人民共同的意志。而今全市有了六家上市公司,还是十多家公司准备上市。

三、我们还有一大批的在海外创业发展著名的客商,包括曾宪梓先生,田家炳先生,也包括在东南亚还有其他一大批客商。还有包括我们现在像朱孟依、梁亮胜,这些都是新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他们都心系梅州,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梅州的大变化还要由衷的感谢他们。

以上就是我对梅州的发展变化的感想。

第四篇:梅州主要情况

梅州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著名单枞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和“中国山歌之乡”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户籍人口507.36万人,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市、区)。

一、历史地缘的四个特点

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有“世界客都”之称。集“客家”之大成的梅州,有最具原生态的客家民间艺术、最具传统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建筑,日益成为海内外6000多万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梅州文物古迹众多,有被誉为中国民居五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土围楼,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文风昌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了“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叶

·1·

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出了227名大学校长(书记)、474名将军、23名中国两院院士。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都有梅州人担任过校长。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梅州是广东的生态发展区,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林地广阔,风光秀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有雁南飞、雁鸣湖、阴那山、叶剑英纪念园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神光山、雁鸣湖、南台山、镇山等4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位居广东省第三。

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梅州矿产丰富,有铁矿、钼矿、石灰石、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54种,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梅州交通便捷,境内有梅河、梅揭、天汕三条高速公路,205、206两条国道和广梅汕、梅坎两条铁路。随着连接福建、江西的梅龙、济广两条高速公路和浦梅、鹰梅两条铁路规划建设,梅县机场扩建,揭阳潮汕机场建设,梅州正在成为对接珠三角、连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地,可以同享两大经济圈的好处。梅州电力资源充足,发电装机容量达300多万千瓦,年发电100多亿千瓦时,正在规划建设的水火电项目达200多万千瓦。环境优越的梅州正在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投资创业的热土。

二、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一)积极探索从“四个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

·2·

2003年初,通过在全市深入开展十二专题大调研,确立了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个梅州”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推动梅州山区进一步走向开放开明,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生态、文化传统优势得到巩固提升。

2008年,我们按照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策部署,在认真总结“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以建设广东的“三名城一基地”(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为目标定位的“绿色崛起”战略构想。这一战略举措,得到了市内市外的充分认可,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省委汪洋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是一条探索的路、艰辛的路,但无疑是一条方向正确的路,希望梅州勇敢地担负起全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二)突出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等绿色现代产业。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一是全力以赴抓招商。抢抓“双转移”战略的重大机遇,每年召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组建最强的招商队伍,实施最优的激励政策,提供最好的保障服务,落实最严的责任考核,举全市之力招大商、引大资。2003年至今年8月,全市引进各类企业3630家,预计投资总额1218亿元,实际投入总额445亿元,其中投产企业达1255家,年产值160

·3·

亿元,年税收8.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7.05万个。二是想方设法建园区。2003年以来,全市共建成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8个县级特色工业基地。其中,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两次以最高分共竞得省10亿元扶持资金。园区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已完成首期4.03平方公里开发,二期10平方公里开发加快推进,重点配套设施相继完善,目前进园企业累计76家,计划投资总额45.55亿元。今年1至8月,园区实现产值3.14 亿元,比增450%;入库税收1028.48万元,比增100%。三是重视扶持骨干企业。集中力量打造电力、矿业、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四个百亿元产业,扶持烟草、建材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家企业入选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在全省山区市中名列第二位。嘉应制药、塔牌集团、威华集团、超华科技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到7家,位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六。四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广晟公司、万方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开发兴宁钒钛磁铁矿、平远稀土和五华钼矿等重点优势资源。建成荷树园电厂、云山汽车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选址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动传统农业实施“绿色再造”。加快建设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全市油茶种植规模达5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油茶生产加工基地。加强农业龙头企业

·4·

建设,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285家,金珠农业、广东顺兴等14家农业企业进入“全省现代农业项目100强”行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670家,农产品加工率达25%。梅州正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高端植物油、优质茶叶、优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3、积极打造旅游先锋产业。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优势的深度融合,与省旅游局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与毗邻的客属地区联手打造“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建设市内“百里文化休闲长廊”,打响客都“文化之旅、休闲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品牌。梅州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选美广东——我最喜爱城市”等荣誉,来梅观光的海内外游客每年递增50万人以上。

通过加快打造绿色现代产业,梅州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在青山绿水中提速发展的创新之路。全市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04.69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519.29亿元,来自梅州的财税总收入从2002年的25.0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99.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9.1∶36.2∶34.7调整为2009年的20.8∶40.4∶38.8。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8%。1-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同比分别18.1%、15.5%、21.8%、19%和54.3%,全市经济保持健康较快增长的态势。

(三)突出“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创建和中心城区拓

·5·

展。

1、致力创建生态名城。全面启动全省首个省市共建的“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建设,广泛开展“绿满梅州·洁净家园”大行动,积极实施“森林围城”等六大绿色工程,扎实开展生态镇村创建活动,依法整治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全面加强生态保护。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梅州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蕉岭、梅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蕉岭、梅江区、梅县、平远、大埔等5个县(区)建成“省级林业生态县”。梅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江河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致力创建文化名城。先后建成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和东山教育基地等一批文教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22个镇被评为省教育强镇,梅江区、蕉岭县建成“教育强县(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通过考核验收,4所超万人、6所超5000人中职学校加快打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6.2%。嘉应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校生近两万人,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院校。安排专项资金对骨干教师进行岗位补贴,基本实现了教师待遇与当地公务员、农村教师待遇与城镇教师“两个相当”。通过两次“代转公”招聘考试,共有755名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扎实推进山区文化强市建设,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

·6·

作全面启动,“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部同意我市设立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1个项目列入省级保护目录。梅县茶山村成功授牌“中国古村落”。打造《等郎妹》、《山魂》等一批客家文艺精品,大型山歌剧《桃花雨》参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成功上演。

3、致力创建平安名城。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开办“书记网谈”,拓宽“民生820”、“梅州民声”、行风热线、村(居)情民意联络员“八大民声窗口”等民意表达渠道,从源头上解决了大量信访突出问题。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启动“长安杯”创建活动,扎实推进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持续稳定。2007年和2008年,梅州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2009年3月,国家统计局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进行调查,梅州以92.7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4、致力拓展中心城区。围绕把梅城建设成为超百万人口的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启动全省首个省市共建的“宜居城市示范点”建设。东山教育基地由昔日污染重灾区变成了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亮点。按照“财政不出钱、政府不负债、群众不受损”的要求,实施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

·7·

境改善工程,2000多户、上万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世界客商会馆、西环高速公路、世界客都大道、广州大桥等城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四)突出治水、建房、看病、社保、扶贫等民生改善。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建立健全对百姓利益“不损害、能保障、有提高”机制,实施百亿元“五年重点民生计划”,致力解决山区百姓的困难问题。

一是治水。按照“一不出现垮坝决堤群死群伤,二能留下长治久安水利工程”的要求,着力抓好“两小四无”和七大水利重点隐患整治,加快实施保障沿江两岸21个镇98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韩江梅江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

二是建房。积极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帮助解决了2.8万城乡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超额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的解困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房统保政策,从2008年开始,政府出资每年为全市91万农户、400万间房屋购买保险。

三是看病。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医疗保险补偿年封顶线大幅提高,实现所有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补偿。实施“解锁工程”,500名贫困家庭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全部实行免费收治。

四是社保。先后解决涉及7万多人的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农村社会

·8·

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达34万人。扎实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近三年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2.4万人,转移33.58万人。

五是扶贫。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着力推动“双到”与推进“双转移”与发展现代农业、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加大特色产业帮扶、龙头企业帮扶、招商项目帮扶、学技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安居工程帮扶和金融帮扶等的力度,确保三年内实现551个贫困村、5万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五)着力打造奉献梅州、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一是教育干部。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州人精神”教育激励干部,像梅花一样安于清贫,扎根梅州。二是培训干部。发挥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创新丰富“开放梅州论坛”,建立香港、新加坡人才培训基地,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班,与嘉应学院联合培养七批党政战略后备人才,组织全市千名处级干部学习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选好干部。坚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突出的工作业绩选用干部,在全省首开先河实行团代表直接推选团市委书记、副书记,公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挂任县(市、区)委常委兼任镇党委书记,积极探索“能者有出路、在职有提高、离岗有保障、兑现有考核”村官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市县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四是监督干部。坚持“警钟长鸣”与“利剑高悬”相结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

·9·

头,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市班子建设的总体工作,得到了来梅视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等领导同志和省委第八巡视组的充分肯定,在去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梅州被评为“好”的等次,市党政班子和党政“一把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四项指标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的排序均为前五名。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打算

当前,梅州正处在推动绿色崛起的关键时刻、实现科学发展的最好时期。省委、省政府对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提出了新的要求,后金融危机时期也给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坚定信心,奋勇争先,以只争朝夕的状态,以破难攻坚的精神,以务实负责的作风,咬住绿色的经济崛起不放松,全面推进民生改善、宜居环境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双转移”为契机,全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市委拟于9月中下旬召开五届七次全会,主题是研究部署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为开好全会,市委通过组织市党政代表团赴河源、惠州、清远、韶关和增城学习考察,开展专家咨询、网络问计、企业家座谈、征询人大政协意见等形式,集思广益,形成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一是抓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烟草、电力、建材、矿业等传统产

·10·

业“绿色转型”,扶持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制药等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客家文化产业和绿色现代农业,实现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二是抓绿色现代产业载体建设。加快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建设,引导各县(市、区)兴建特色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华侨之乡”等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县驻外专业招商队的作用,努力在招大商、招好商上有更大突破。三是抓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总投资935亿元、投资117亿元的83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梅县荷树园电厂三期、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兴宁霞岚钒钛磁铁矿、塔牌300万吨旋窑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同时,抓好项目筹备,力争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十二五”规划。四是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梅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三旧”改造为重点的新一轮城镇化,提高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以富县强镇事权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活县、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二)以扶贫“双到”为重点,努力推进民生更大改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绿色崛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强力抓好“双到”工作。通过大力开展产业帮扶等多种有效帮扶方式,大力实施“造血”项目,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长远致富。二是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深化医药卫生体

·11·

制改革,继续实施农房统保政策,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保障水平,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市级统筹。三是进一步扩大培训转移就业。加快建设全省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和山区职教基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奋力增创发展新优势。以建设广东的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为载体,以创建全省宜居城乡示范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着力点,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竞争力。一是以大交通改善区位条件。加快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进度,加速构建闽粤赣三边交通枢纽中心。二是以大环保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环境水平。三是以大文教提升人文优势。抢抓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拟于10月份召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举办国际山歌文化节、客家文化发展战略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弘扬提升客家文化,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创建“教育强市”。四是以大服务提高政务水平。结合新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启用,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服务力度,让外来投资者“客居梅州,如同在家创业”。五是以大治安保障社会和谐。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基层信访维稳综治工作,抓好公共安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以“创先争优”为载体,着力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绿色崛起的干部队伍。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创先争优”的决策部

·12·

署,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一是开展大培训。争取在惠州、增城等先进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与中大、华工等高校合办培训班,围绕绿色的经济崛起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二是加强考核。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严格业绩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增强考核的导向作用。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扩大公推直选的范围,试行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差额提名、差额考察方式,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13·

第五篇:家乡发展变化

家乡发展变化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乡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但是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农村人民的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当全国人民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大学生,通过假期的实践调查,我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新农村建设的几个方面也 有了近距离的认识。

【关键词】:新农村 村容村貌 医疗卫生 中小学教育

引言:通过亲身体验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基层、了解家乡的发展,并通过这次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方法: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村民的收入情况、教育状况。研究对象:江苏省启东市久隆镇久西村村民

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

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明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村容村貌变化

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建设,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观。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以前马厂村布局不合理。村里道路弯曲不直,没有一条正规大道,在加上村民房屋建设的高低不平,直接影响了村庄的形象。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300万元,塑造新形象,村“两委”成立了规划组,他们通过精心规划、科学决策,制订了“五通、四改”的目标(即:电、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通邮政电信;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推动以洁净“田园、水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针对墙壁上的“牛皮癣”、乱扔果纸筹杂物和乱堆乱放的现象,村“两委”制订了制度,配齐相应的设施,村里聘请了15名保洁工对村庄大街小巷进行清理;还通过村广播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日常卫生意识,倡导科学卫生习惯,养成科学卫生方式。同时对村中路名进行规范命名,在村口竖起村庄街道示意图,在路口、街口竖立路牌、街牌等等。通过深入开展村庄整洁工作,即亮化、美化、绿化了环境,也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了村容整洁。目前,已新修水泥路面368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0米,9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开挖下水管道近2600米,改造民居统一门前72户,主干道两侧民居达到了整齐统一;栽植各种果树、风景树3500多棵,全村绿化率达到31%,安装高标准路灯50余盏,建设知青球场一个,安装健身器材12套,实现农村沼气“一池三改”120户。广播、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全村,家家户户都装有有线,95%以上的村民安装了电话,5%以上装有宽带网络。

在调查过程中,还特意抽出一天体验环卫工人的生活。以前村里卫生混乱,加之无人管

理,导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更有气急败坏的村民在家门口的垃圾堆旁写上骂人的标语来制止乱扔者,但是适得其反。这几年,村委会统一管理,设立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并入县里的垃圾管理站,并在街道两旁每隔20米设立一个垃圾桶。同时,成立环卫部门,雇佣赋闲村民定期打扫街道,回首垃圾,既保证了村里的卫生,有是的闲暇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

三、医疗卫生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政府应该承担重要责任;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收进水平偏低的现实条件下,也只有依靠政府加大投进才可能有效实施这一事业。卫生医疗事业本是公众服务事业,政府对其必要的投进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近些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原因,国家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也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进仅仅是象征性的。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明显不足,中心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缺乏。

但是在2006年全市各区分批次开展了新型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由区财政、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

而在2008年本市开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该村积极响应,大力宣传保险的相关内容以及利民政策,鼓励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按年龄的大小来交相应的保险费,就可以在此后的每个月获得一定的小额补贴,一直到其死亡,若死亡后缴纳的费用还未返还完,则全数退还与余下的费用。另外,70、80、100岁的老人,可获得每月20、50、100元不等的额外高龄补助。该政策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到年底时,全村老人基本都参加保险。

这一惠民政策为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四、中小学教育改善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投资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比以前有所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存在诸如教育经费短缺,师资水平不高,应试教育制度依旧,学生自身素质低以及生源不断流失等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一直令人担忧。经过多方努力,相邻村庄达成协议,共同出资组建一所高质的中小学。

学校建设首先是在校舍上,基本上改为教学楼,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拥有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

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为了使村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同时富裕起来,村里常举办一些丰富村民精神和头脑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村里还利用一些多余的收入进行全民运动设施的改造,建立了不少健身设施,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地和多个乒乓球台。村里还经常为村民放映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意义的效果也十分好。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当然就像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的一句话,“总体的还是好的,比以前还是强多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今天的成果。

总结: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农村中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农村基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未来的挑战。加油!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下载梅州发展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梅州发展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运输发展变化

    课题:第一课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 (2)技能目标:用图表说明问题;能介绍交通运输发展和变化的相关的......

    梅州简介

    梅州,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位于粤东北山区,北临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

    梅州简介

    中国梅州市简介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

    梅州背景

    梅州 世界客都梅州,位于粤东北山区,北邻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六......

    梅州简介(本站推荐)

    梅州简介 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

    梅州历史(范文模版)

    梅州历史 1、梅州地域被纳入“华夏之邦”的时间是 秦朝 2、北宋前梅州的州名是 敬州 3、“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的诗句描述了梅州地区的动人景象 4、“一闪一闪亮......

    浅谈梅州经济发展

    浅谈梅州经济发展梅州市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最具原生......

    云南省经济发展变化(范文大全)

    云南省经济发展变化 经济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云南省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云南全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