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简介

时间:2019-05-13 22:1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梅州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梅州简介》。

第一篇:梅州简介

梅州,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位于粤东北山区,北临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梅州坚持“不等不躁”的精神,坚持探索从“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坚持抓好建厂、办学、治水、修路、种树、惠民、用贤七件大事,全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新的成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旅游业,作为梅州市极其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令人瞩目,被业界誉为山区市发展旅游的一个典范。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梅州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已形成较完整的行业结构体系和产业链,旅游产业化深度和强度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名人故居,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多年来,梅州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资源,将景区建设与当地生产、生活、民情风俗、历史文物和市政建设相结合,加强招商引资,加快了景区建设速度,旅游设施不断完善配套,新项目逐年增加,新景区如雨后春笋。九五以来先后新建并对外开放的景区有12个,如雁南飞、雁鸣湖、五指峰、千佛塔、蕉岭长潭、五指石、龙鲸河漂流、龙归寨瀑布、揭岭飞泉、五华热矿泥山庄等。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个(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雁南飞和丰顺温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出),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蟑、梅县阴那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点)5个(长潭、泮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被列为广东100家假日休闲好去处5个(雁南飞、泥浴山庄、五指石、长谭、泮坑),100家观光新亮点3个(龙鲸河漂流、神光山、叶帅故居)。这些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景区,组成了十多条旅游线路,使梅州景区从单一依赖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风光型产品发展成为与“三高”农业相结合,各具特色,既有观光、探险、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又有浓郁客家风情、人文景观、革命传统教育等文化内涵和健身、疗养的综合旅游区或专项产品,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旅游营业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进入2008年,梅州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梅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发展竞争力,而旅游业是梅州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推进“绿色崛起”的先锋产业进行培育,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工业的有机结合,提出大产业、大规划、大项目、大招商、大营销推动全市旅游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梅州打造成为粤港澳最有影响力的旅游地区之一,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品牌,全世界客家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梅州旅游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的发展,得益于它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1.内部优势

(1)地域文化优势。梅州是客家文化大本营,客家文化既是一种特色地域文化,也是一种特色民系文化,不仅属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一分支,也是中国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具有很大的文化研究、文化教育,以及经济价值,特别是旅游与商业价值。“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在旅游业中,客家文化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而且是一种旅游环境;不仅是一种物质,而且是一种精神、价值观,特别是品牌。因此,文化旅游业必将成为梅州旅游特色产业。

(2)品牌形象优势,特别是文化品牌优势。梅州作为终点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第一,作为客家人“一枝散五叶”(粤北、桂、云、贵,台湾,国外,赣南,四川)的首发之地,“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闻名海内外。第二,作为粤菜三大菜系之一,“中国客家菜之乡”远近皆知;第三,围龙屋作为中国五大典型民居之一,就以梅州最典型也最多,而且与最有机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近在咫尺,可以联合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第四,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定知名度。第五,梅州一些旅游企业如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五华热矿泥山庄、一些名人故居(如叶剑英故居、黄遵宪故居)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可以进行品牌输出。第六,某些节庆,如客家山歌节、客家恳亲祭祖大会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第七,体育如“足球之乡”具有一定知名度。

(3)旅游资源优势。在广东,梅州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且有特色,其中以文化资源(客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最为突出;其次,温泉资源具有较强优势;再次,山水资源(风景名胜、湖泊、河流)、生态资源(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优势。

(4)生态环境优势。梅州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和农业产业特征,使梅州市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尽管存在一些采矿业对环境的破坏,但基本上还是远离了现代大工业的污染,为旅游产业、休闲产业发展保持了一块净土。但无工不富,“工业梅州”应该以发展循环工业为主要。

(5)产业特色优势。依据梅州市特色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其中包括:第一,住宿业方面,适应乡村旅游,特别是“3N”旅游(Nature-自然、Nostalgia-怀乡、Nirvana-涅磐)发展,以梅州市围龙屋为载体的乡村旅馆业将颇具特色,如印度的古城堡酒店一样;同时形成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度假酒店。第二,以客家菜为特色的餐饮业独一无二,可以如川菜馆、湘菜馆一样进行品牌输出,特别海内外客家人聚住地输出。第三,以土特产、纪念品(客家文化纪念品)为特色旅游购物业具有前景。第四,以温泉休闲保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娱乐业具有发展潜力。第五,专项的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温泉旅游、节事旅游具有发展优势。

(6)民营资本优势。客家人才众多,企业家遍布海内外,具有良好的投资融资条件。目前,梅州市民营资本正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龙头旅游企业几乎都是民营资本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的,而且具有资金优势,甚至上市条件,如开发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宝丽华集团。

(7)一定的区位优势。在赣闽粤客家文化区中,梅州市的区位优势最好,邻近两大客源市场——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乃至漳厦泉三角洲,在泛珠三角合作中处于赣闽粤三省中心。

(8)一定的政策优势。2003年,梅州市正式确定了旅游业的支柱行业地位,并作为“第三产业龙头”来定位。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并在土地使用、项目开发与税费等多方面给予优费政策;又出台了《梅州市旅游业管理规定》,对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规定;还出台了《梅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一都三品”的旅游发展定位,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兴宁市矿难后,梅州市委、市政府更加深刻认识到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性。

2.外部优势

(1)客源市场优势。第一,从地域看,梅州市旅游客源市场优势在于邻近几大客源市场——韩江三角洲(高速1-2小时)、珠江三角洲(高速1-5小时),乃至漳厦泉三角洲(高速1-3小时),具有庞大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第二,从民系看,梅州市旅游客源优势在于客家人遍布海内外,具有认祖归宗的庞大探亲怀旧旅游市场。第三,从文化看,独特的客家文化不仅是国内,而且是海外(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异质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兴趣所在,具有庞大的文化旅游市场。

(2)投资融资优势。海内外客家人企业家众多,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可以吸收海内外客家人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建设家乡,如领带大王“曾宪梓”。

(3)区域联合优势。闽粤赣三省边界是客家文化特色区域,其中又各有特色,如赣以土方楼居多、闽以土圆楼居多、粤以围龙屋为特色,需要联合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线路,其中以梅州市最有区位优势,邻近主要目标市场,且交通条件便利,又接近最有希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永定土楼,可以作为三省边界客家文化旅游集散地来打造。

(4)市场促销优势。在外(海内外)客家名人、能人众多,既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促销,又可以利用名人关系促销。

(5)一定的交通优势。梅州市已开通航空、铁路、高速,与主要的客源市场建立了联系网络,交通比较便利。但航空需要增加航班、铁路需要提速、高速需要建设。

(6)旅游政策优势。国家经济、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旅游与休闲市场不断扩大,旅游与休闲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广东省已经把旅游业、休闲业、文化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在政策方面给予许多优惠。例如,旅游业正式成为国民经济重点产业,广东省的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广东旅游局“广东人游广东”政策等。

但是,在看到梅州旅游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旅游增加值排序靠后,旅游产业管理、企业管理有待提高效益,降低平均行业成本,改变利润过低的局面。

◆产业规模不大。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链条不长,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牵动和贡献率偏低。

◆精品开发缺乏。梅州市景点的开发规模普遍较小,有国际影响力的长线旅游产品仍较缺乏,国内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多,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旅游参与性内容少等。

◆特色开发不足。梅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与“世界客都”这个长线品牌结合不紧密,开发深度不够,客家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旅游总体形象包装不够。由于宣传推介资金紧缺,造成梅州市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占有率。

◆购物与娱乐消费水平不高。梅州市具有客家地方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加工水平低,重复模仿多,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整体商品销售产业化水平低。从梅州市2005年1-8月国内游客在本市消费上看,购物消费占比仅为7.9%;“十一”黄金周游客人均消费不到200元;不少景区几乎“购物零消费”。◆旅游产业链延伸有待加强。旅游产业链主要涉及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商品制造、建筑设计、旅游汽车、金融、通讯等行业部门。目前在梅州市旅游产业结构中,产业链延伸不够,拉动力不明显。

◆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协调和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各县(市、区)旅游局大部分不是行政单位,个别县还是政企不分的单位,不利于旅游局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职权,削弱了行业管理的权威,更难实现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行政局编制偏少、经费不足,旅游推介费未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削弱了市场推介力度。

◆旅游行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梅州市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责任心、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的严重隐患,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篇:梅州简介

中国梅州市简介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环境状况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交通现状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梅州市政府正在争取广东省的立项,建设梅州-惠州高速铁路,链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

高雄的直航包机。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正兴·水榭云台和正兴·归读一品正在施工建设当中。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梅州客家围龙屋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梅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梅州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梅州正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城市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城一江两岸)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宜居城乡示范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经济概况

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1亿元,增长11.9%。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9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8∶40.4∶38.8,对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

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276.45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2009年全市税收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增长6.4%。其中种植业产值105.82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4.26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57.9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7.44亿元,增长8.0%。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34.93亿元,增长8.1%。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六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分别增长2.0%、16.1%、13.8%、24.1%、8.0%和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9%;集体企业增加值减少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5%;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1.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工业产品销售率98.4%。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8.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98亿元(含小部分跨区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42亿元,增长17.6%,其中房

地产开发投资15.38亿元,减少2.3%;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减少21.2%;第二产业投资55.1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02.15亿元,增长19.3%。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全年进出口总额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出口总额6.71亿美元,增长16.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3.36亿美元,增长10.3%,私营企业出口3.24亿美元,增长19.3%。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出口总额的78.5%。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国内外旅客5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者54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含旅游外汇收入折本币收入、销售旅游商品收入以及旅游服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4个。

金融和保险业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90亿元,比年初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73.40亿元,比年初增长32.4%。全年现金净回笼51.49亿元。

目前,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3月15日消息:梅州划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发展规划获批亮相

陆域面积约达27万平方公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版图首次亮相。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进一步确定了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策。

《规划》指出,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治意义。《规划》明确,立足于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中部、西部集中发展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一带、五轴、九区”的网状空间开发格局。“一带”即“加快建设沿海发展带”,“五轴”即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厦门-漳州-龙岩-赣州发展轴、泉州-莆田-三明-抚州发展轴、州-丽水-衢州-上饶发展轴和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九区”即厦门湾发展区、闽江口发展区、湄洲湾发展区、泉州湾发展区、环三都澳发展区、州沿海发展区、粤东沿海发展区、闽粤赣互动发展区、闽浙赣互动发展区。《规划》还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第三篇:梅州简介(本站推荐)

梅州简介

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游览梅州,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闽、赣二省交界 , 因盛产梅花而得名。梅州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

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

梅州文化教育历来比较发达,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梅州历史上曾涌现不少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如黄遵宪、丘逢甲、罗香林、林凤眠等;也有海内外客籍地区广为流传、喜闻乐道的传奇式人物,如宋湘、叶璧华、李惠堂等;历代名流如张九龄、韩愈、文天祥、朱熹等均在梅州留下足迹。1964年,郭沫若视察后曾赋诗称赞梅州“文物由来第一流”。

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有200多万,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

梅州还是“足球之乡”,足球运动十分普及,为国家和省输送了大批人才。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光绪三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友赞四年内,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光绪年间进士,授工部主事,惠潮嘉视学员。曾任中华民国广东省军政府教育部部长,赴南京参加筹建临时中央政府当选为参议院议员。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全岛一片恐慌。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先后上疏四次、血书五次以示愤慨和决心,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但清廷回电“台抗京危”,并急召守军早日撤回,派员专程南下交割台湾。

罗香林(1900~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人称其为梅州八先贤之一。

林凤眠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李惠堂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发凡。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41岁“挂靴”退伍,足坛生涯长达25年。获得过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 章。曾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得意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据统计他在足球比赛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他和巴西名将 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以及球王贝利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四大巨星。

第四篇:梅州电台新闻台简介

梅州电台新闻台简介

梅州电台新闻台从1991年的开台至今已有20年历史,节目覆盖整个粤东及江西、福建边缘地带,受众人数2000多万,同时实现网上在线直播。目前,节目每天播出19小时。梅州城区收听频率为FM97.8,平远FM94.0,大埔FM101,蕉岭FM98.8,兴宁、五华、丰顺、梅县FM94.8.做最具客家特色的广播媒体,为百姓提供最丰富的资讯和客家特色节目是梅州电台新闻台的努力方向。梅州电台新闻台全天共播出11档新闻资讯,基本实现滚动播出,资讯内容及时、全面,除本地各类新闻外,还有财经、文体及周边地区新闻,客家特色节目有《客家流行金曲榜》、《围龙屋广播剧场》、《客家文艺》等百姓喜爱的专栏节目,是梅州百姓全面、及时了解资讯的一个重要渠道。

为百姓排忧、为生活服务是梅州电台新闻台的办台宗旨,民生新闻舆论监督节目《最近比较烦》,分“民生资讯”、“民生热线”、“民情反馈”三个环节。既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资讯,又有群众的诉求,还有记者的及时反馈追踪。听众在节目中评述新闻事件和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记者的及时追踪,又促进了政府部门工作效能的提高。该节目深受群众好评,每天通过热线、网站、微博收到的群众意见建议诉求近百条。财经节目《理财百事通》、房产资讯节目《住在梅州》、养生节目《养生宝典》,情感节目《梅江夜话》把群众的需要和节目资讯很好地揉和在一起,为听众提供最快、最新、最实用的信息。

梅州电台新闻台拥有一批忠实的中老年听众群体,以政府官员、公务员、工商企业、知识阶层,离退休人员为主。据赛立信公司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收听率平均每年递增20%,市场份额递增10%,目前市场份额达71%。

第五篇:梅州主要情况

梅州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著名单枞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和“中国山歌之乡”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户籍人口507.36万人,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市、区)。

一、历史地缘的四个特点

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有“世界客都”之称。集“客家”之大成的梅州,有最具原生态的客家民间艺术、最具传统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建筑,日益成为海内外6000多万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梅州文物古迹众多,有被誉为中国民居五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土围楼,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文风昌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了“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叶

·1·

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出了227名大学校长(书记)、474名将军、23名中国两院院士。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都有梅州人担任过校长。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梅州是广东的生态发展区,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林地广阔,风光秀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有雁南飞、雁鸣湖、阴那山、叶剑英纪念园等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神光山、雁鸣湖、南台山、镇山等4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位居广东省第三。

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梅州矿产丰富,有铁矿、钼矿、石灰石、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54种,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梅州交通便捷,境内有梅河、梅揭、天汕三条高速公路,205、206两条国道和广梅汕、梅坎两条铁路。随着连接福建、江西的梅龙、济广两条高速公路和浦梅、鹰梅两条铁路规划建设,梅县机场扩建,揭阳潮汕机场建设,梅州正在成为对接珠三角、连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地,可以同享两大经济圈的好处。梅州电力资源充足,发电装机容量达300多万千瓦,年发电100多亿千瓦时,正在规划建设的水火电项目达200多万千瓦。环境优越的梅州正在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投资创业的热土。

二、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一)积极探索从“四个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

·2·

2003年初,通过在全市深入开展十二专题大调研,确立了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个梅州”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推动梅州山区进一步走向开放开明,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生态、文化传统优势得到巩固提升。

2008年,我们按照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策部署,在认真总结“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以建设广东的“三名城一基地”(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为目标定位的“绿色崛起”战略构想。这一战略举措,得到了市内市外的充分认可,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省委汪洋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是一条探索的路、艰辛的路,但无疑是一条方向正确的路,希望梅州勇敢地担负起全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二)突出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等绿色现代产业。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一是全力以赴抓招商。抢抓“双转移”战略的重大机遇,每年召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组建最强的招商队伍,实施最优的激励政策,提供最好的保障服务,落实最严的责任考核,举全市之力招大商、引大资。2003年至今年8月,全市引进各类企业3630家,预计投资总额1218亿元,实际投入总额445亿元,其中投产企业达1255家,年产值160

·3·

亿元,年税收8.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7.05万个。二是想方设法建园区。2003年以来,全市共建成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8个县级特色工业基地。其中,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两次以最高分共竞得省10亿元扶持资金。园区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已完成首期4.03平方公里开发,二期10平方公里开发加快推进,重点配套设施相继完善,目前进园企业累计76家,计划投资总额45.55亿元。今年1至8月,园区实现产值3.14 亿元,比增450%;入库税收1028.48万元,比增100%。三是重视扶持骨干企业。集中力量打造电力、矿业、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四个百亿元产业,扶持烟草、建材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家企业入选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在全省山区市中名列第二位。嘉应制药、塔牌集团、威华集团、超华科技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到7家,位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六。四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广晟公司、万方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开发兴宁钒钛磁铁矿、平远稀土和五华钼矿等重点优势资源。建成荷树园电厂、云山汽车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选址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动传统农业实施“绿色再造”。加快建设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全市油茶种植规模达5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油茶生产加工基地。加强农业龙头企业

·4·

建设,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285家,金珠农业、广东顺兴等14家农业企业进入“全省现代农业项目100强”行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670家,农产品加工率达25%。梅州正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高端植物油、优质茶叶、优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3、积极打造旅游先锋产业。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优势的深度融合,与省旅游局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与毗邻的客属地区联手打造“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建设市内“百里文化休闲长廊”,打响客都“文化之旅、休闲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品牌。梅州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选美广东——我最喜爱城市”等荣誉,来梅观光的海内外游客每年递增50万人以上。

通过加快打造绿色现代产业,梅州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在青山绿水中提速发展的创新之路。全市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04.69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519.29亿元,来自梅州的财税总收入从2002年的25.04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99.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9.1∶36.2∶34.7调整为2009年的20.8∶40.4∶38.8。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8%。1-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同比分别18.1%、15.5%、21.8%、19%和54.3%,全市经济保持健康较快增长的态势。

(三)突出“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创建和中心城区拓

·5·

展。

1、致力创建生态名城。全面启动全省首个省市共建的“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建设,广泛开展“绿满梅州·洁净家园”大行动,积极实施“森林围城”等六大绿色工程,扎实开展生态镇村创建活动,依法整治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全面加强生态保护。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梅州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蕉岭、梅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蕉岭、梅江区、梅县、平远、大埔等5个县(区)建成“省级林业生态县”。梅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江河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致力创建文化名城。先后建成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和东山教育基地等一批文教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22个镇被评为省教育强镇,梅江区、蕉岭县建成“教育强县(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通过考核验收,4所超万人、6所超5000人中职学校加快打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6.2%。嘉应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校生近两万人,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院校。安排专项资金对骨干教师进行岗位补贴,基本实现了教师待遇与当地公务员、农村教师待遇与城镇教师“两个相当”。通过两次“代转公”招聘考试,共有755名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扎实推进山区文化强市建设,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

·6·

作全面启动,“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部同意我市设立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1个项目列入省级保护目录。梅县茶山村成功授牌“中国古村落”。打造《等郎妹》、《山魂》等一批客家文艺精品,大型山歌剧《桃花雨》参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成功上演。

3、致力创建平安名城。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开办“书记网谈”,拓宽“民生820”、“梅州民声”、行风热线、村(居)情民意联络员“八大民声窗口”等民意表达渠道,从源头上解决了大量信访突出问题。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启动“长安杯”创建活动,扎实推进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持续稳定。2007年和2008年,梅州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2009年3月,国家统计局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进行调查,梅州以92.7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4、致力拓展中心城区。围绕把梅城建设成为超百万人口的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启动全省首个省市共建的“宜居城市示范点”建设。东山教育基地由昔日污染重灾区变成了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亮点。按照“财政不出钱、政府不负债、群众不受损”的要求,实施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

·7·

境改善工程,2000多户、上万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世界客商会馆、西环高速公路、世界客都大道、广州大桥等城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四)突出治水、建房、看病、社保、扶贫等民生改善。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建立健全对百姓利益“不损害、能保障、有提高”机制,实施百亿元“五年重点民生计划”,致力解决山区百姓的困难问题。

一是治水。按照“一不出现垮坝决堤群死群伤,二能留下长治久安水利工程”的要求,着力抓好“两小四无”和七大水利重点隐患整治,加快实施保障沿江两岸21个镇98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韩江梅江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

二是建房。积极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帮助解决了2.8万城乡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超额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的解困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房统保政策,从2008年开始,政府出资每年为全市91万农户、400万间房屋购买保险。

三是看病。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医疗保险补偿年封顶线大幅提高,实现所有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补偿。实施“解锁工程”,500名贫困家庭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全部实行免费收治。

四是社保。先后解决涉及7万多人的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农村社会

·8·

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达34万人。扎实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近三年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2.4万人,转移33.58万人。

五是扶贫。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着力推动“双到”与推进“双转移”与发展现代农业、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加大特色产业帮扶、龙头企业帮扶、招商项目帮扶、学技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安居工程帮扶和金融帮扶等的力度,确保三年内实现551个贫困村、5万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五)着力打造奉献梅州、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一是教育干部。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州人精神”教育激励干部,像梅花一样安于清贫,扎根梅州。二是培训干部。发挥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创新丰富“开放梅州论坛”,建立香港、新加坡人才培训基地,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班,与嘉应学院联合培养七批党政战略后备人才,组织全市千名处级干部学习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选好干部。坚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突出的工作业绩选用干部,在全省首开先河实行团代表直接推选团市委书记、副书记,公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挂任县(市、区)委常委兼任镇党委书记,积极探索“能者有出路、在职有提高、离岗有保障、兑现有考核”村官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市县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四是监督干部。坚持“警钟长鸣”与“利剑高悬”相结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

·9·

头,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市班子建设的总体工作,得到了来梅视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等领导同志和省委第八巡视组的充分肯定,在去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梅州被评为“好”的等次,市党政班子和党政“一把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四项指标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的排序均为前五名。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打算

当前,梅州正处在推动绿色崛起的关键时刻、实现科学发展的最好时期。省委、省政府对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提出了新的要求,后金融危机时期也给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坚定信心,奋勇争先,以只争朝夕的状态,以破难攻坚的精神,以务实负责的作风,咬住绿色的经济崛起不放松,全面推进民生改善、宜居环境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双转移”为契机,全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市委拟于9月中下旬召开五届七次全会,主题是研究部署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为开好全会,市委通过组织市党政代表团赴河源、惠州、清远、韶关和增城学习考察,开展专家咨询、网络问计、企业家座谈、征询人大政协意见等形式,集思广益,形成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一是抓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烟草、电力、建材、矿业等传统产

·10·

业“绿色转型”,扶持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制药等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客家文化产业和绿色现代农业,实现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二是抓绿色现代产业载体建设。加快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建设,引导各县(市、区)兴建特色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华侨之乡”等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县驻外专业招商队的作用,努力在招大商、招好商上有更大突破。三是抓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总投资935亿元、投资117亿元的83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梅县荷树园电厂三期、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兴宁霞岚钒钛磁铁矿、塔牌300万吨旋窑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同时,抓好项目筹备,力争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十二五”规划。四是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梅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三旧”改造为重点的新一轮城镇化,提高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以富县强镇事权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活县、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二)以扶贫“双到”为重点,努力推进民生更大改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绿色崛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强力抓好“双到”工作。通过大力开展产业帮扶等多种有效帮扶方式,大力实施“造血”项目,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长远致富。二是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深化医药卫生体

·11·

制改革,继续实施农房统保政策,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保障水平,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市级统筹。三是进一步扩大培训转移就业。加快建设全省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和山区职教基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奋力增创发展新优势。以建设广东的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为载体,以创建全省宜居城乡示范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着力点,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竞争力。一是以大交通改善区位条件。加快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进度,加速构建闽粤赣三边交通枢纽中心。二是以大环保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环境水平。三是以大文教提升人文优势。抢抓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拟于10月份召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举办国际山歌文化节、客家文化发展战略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弘扬提升客家文化,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创建“教育强市”。四是以大服务提高政务水平。结合新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启用,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服务力度,让外来投资者“客居梅州,如同在家创业”。五是以大治安保障社会和谐。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基层信访维稳综治工作,抓好公共安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以“创先争优”为载体,着力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绿色崛起的干部队伍。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创先争优”的决策部

·12·

署,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一是开展大培训。争取在惠州、增城等先进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与中大、华工等高校合办培训班,围绕绿色的经济崛起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二是加强考核。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严格业绩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增强考核的导向作用。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扩大公推直选的范围,试行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差额提名、差额考察方式,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13·

下载梅州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梅州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梅州背景

    梅州 世界客都梅州,位于粤东北山区,北邻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六......

    梅州发展变化

    梅州发展变化 此次参观考察了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使我不得不感慨于梅州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梅州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和浓厚的文化......

    梅州历史(范文模版)

    梅州历史 1、梅州地域被纳入“华夏之邦”的时间是 秦朝 2、北宋前梅州的州名是 敬州 3、“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的诗句描述了梅州地区的动人景象 4、“一闪一闪亮......

    浅谈梅州经济发展

    浅谈梅州经济发展梅州市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最具原生......

    梅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推荐)

    梅州市桥溪古韵——雁南飞区域旅游资源调查总结 2014旅游管理 肖鹏 一、现状 桥溪古韵——雁南飞区域属于梅州阴那山片区,该区域山水生态优美,树木苍翠、山泉清澈,同时具备深厚......

    3梅州导游词[本站推荐]

    3梅州导游词 篇一:3 梅州导游词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

    3 梅州导游词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

    爱我家乡--梅州

    我是来自中国粤北的山区——梅州,我以我是梅州人而自豪,我以我是客家人而自豪。虽然梅州处于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也称不上富裕,现在虽然在清远接受着高等教育,但我对梅州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