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山市旅游文化调查报告
中山市旅游文化调查报告
陈锦瑶 10旅游管理2班
说起中山市,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肯定是近代中国的革命先驱——孙中山。而原名为香山县的中山市,也是国内唯一一个用人名命名的城市。
中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这些名人和他们的精神一起,已经成为现代中山重要的城市名片。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里和中国近代史发端的摇篮,中山市无可置疑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名中山人,为这个城市自豪的同时,我在这个寒假还做了一次中山的旅游文化调查活动,主要从旅游资源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1、概况
中山市是广东省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是全国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澳门,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20°C,户籍人口141万。
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在古称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隶属广州.民国后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925年香山县易名中山县.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1 / 6
2、旅游资源
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2.1自然资源
中山市地处低纬,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被主要种类有61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12.95%。气候宜人,青山绿水,有果树种类30多个,品种约200个,如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柑桔等。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有五桂山逍遥谷、紫马岭公园、长江水库旅游区、卓旗山公园、南山古香林、中山温泉、民众岭南水乡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恐怕就是中山温泉和岭南水乡了。2.1.1、中山温泉
中山温泉坐落于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具有浓烈岭南气息的楼层别墅、亭台廊园,使人领略到古代皇家园林的恢宏壮观;精心雕琢的人工建筑与罗三妹山自然景致和谐搭配,营造了中山温泉“园中带园,景中藏景”如诗如画的幽美,中山温泉属于“氯化钠”泉,水质好,水中含有丰富的偏硅酸、氯、钠、铁、铜、锌、钙、镁、硫酸、盐等矿物质,泉眼水温高达93℃。浸浴可调节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慢性神经炎、关节炎、糖尿病、肠胃病、神经衰弱等有明显疗效,对于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人来说,中山温泉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和招商洽谈的理想之所。2.1.2、岭南水乡
岭南水乡位于中山市民众镇,紧靠珠江口,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公路之干道从旁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一个具有典型水乡特色,集旅游、饮食、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水乡一切纯真自然,生态原始、水网交织、河道纵横、民风淳朴、小村落沿河涌自然分布。水乡风情浓郁;两岸植物丰富、风景秀丽,自然风光与农村民情达到和谐统一。有“红桥碧水”、“草荡潮音”、“水乡农榭”等30多个景点,令人感到一种反璞归真。为旅游者重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水而居的水乡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在旅游中,旅游者更能体验到岭南水乡恬静、朴实的氛围。
2.2.人文资源
中山古称“香山”,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 2 / 6
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850年的历史长卷中不仅涌现出许多名人,近代史更是辉煌,毫无疑问地说,中山有着厚重的的历史文化资源。2.2.1、名人文化资源
中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是中山旅游的一个亮点,它是我们中山的一个重要人文资源。
孙中山、郑观应、杨殷等历史名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山堪称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乡。充分保护、挖掘、利用、研究这些历史资源,有助于扩大中山的知名度,促进中山旅游业的发展。2.2.2、民俗文化资源
中山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与风俗文化,沙溪的龙狮凤鹤,黄圃的飘色,小榄的书画,坦洲的咸水歌,小榄的菊花会、大涌的红木雕刻等等,都是具有中山特色的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拥有着美好声誉,如2006年中山的民歌以“中山咸水歌”的名称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2006年小榄的菊花会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圃镇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飘色之乡”的称号。
而一年一度的慈善万人行,就是民间艺术的大汇演,在全国及港澳、海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在2004年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的称号。
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有利于发展中山的旅游文化产业,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并富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品牌。
2.3中山十景
1985年和1998年,中山市政府连续进行了两次“中山十景”的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中山十景为:中山故居、老街新韵、兴中缀绵、仁山玉宇、五桂雄峰、温泉碧苑、阜峰文笔、长江叠翠、紫岭鸣嘤、菊城金瓣。“中山十景”包含了中山旅游景点的精华。
“中山十景”中的“中山故居”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故居,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中国国内外的华人前来瞻仰。中山故居位于南朗镇翠亨村,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建成。1986年起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此地己开辟成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中山十景”中的“老街新韵”是指石岐区的孙文西路,是一条从隋唐开始建立、共有800多年历史的老街。现存的这些老建筑多半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多是归国华侨所建,建筑风格是欧式殖民地建筑风格与岭南骑楼风格的混合体,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南洋风格建筑”。1997年开始,政府对孙文西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使其焕然一新,成为如今中山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除了中山十景之外,中山还有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例如岐江公园、中山城、岭南水乡、詹园、横门海上庄园、广丰村旅游区、泉林山庄、卓旗山庄、逍遥谷等。
/ 6
3、发展方向
日前,结合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筹备已拉开帷幕。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文化名城发展战略中,旗帜鲜明地把“孙中山文化”列为八大文化工程之首,把提升其时代价值,做深、做透、做活孙中山文化,作为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化名城建设的主要要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3.1文化精神。
中山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大陆经济、大陆文化与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碰撞、融合,而
/ 6
让中山这块土地孕育出了一种崭新的蓝色文化,其精神内核是:开放。于是,中国近代史的大幕就由此打开了,中山,成了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曾经被紧紧拉上的历史大幕再一次拉开,改革开放让中山再一次成为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博爱、创新、包容、和谐,还有深入骨髓的务实,就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声名远播的中山文化精神,为中山的文化名城建设赢取了最高的分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中山这个城市就从未停止过输出价值和品牌:甚至早在1929年,即被冠以“模范县”称号,直至1997年,成为中国最早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城市,2005年,成为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紧随其后的是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今天,的确到了系统梳理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在世界城市格局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的城市品牌的时候。孙中山文化,永远是中山城市品牌、文化精神的核心。
3.2文化生态。
即文化环境。作为早在1997年就曾经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中山市,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总的文化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在硬的方面,中山市已经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此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都比较齐全,在软的方面,中山的文化氛围应该说是比较浓厚的,在实用文化方面则显得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出神入化、无以复加的地步。
3.3文化名人。
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山的上空可谓是群星璀璨、光彩夺人。一代伟人同时也是文化名人孙中山自不必多说,郑观应、王云
五、萧友梅、吕文成、刘逸生、方人定、郑君里、黄苗子、阮章竞、方成„„这些都是在广东、全国乃至在世界上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
3.4文化成果。
文化成果与文化名人是一对双胞胎,互为条件,互为彰显,缺一不可,而且文化成果与文化名人的影响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虽然在中山的文化成果情况还很不尽人意,我们必须尽快培养和引进人才,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有所见效甚至还可能大见成效的,那就是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同时借用市外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调动、整合、组织和策划,这样也可以集资源与力量之大成,创造出一些高质量的组织型文化成果。
3.5文化产业。
在人们的记忆里,中山是上世纪80年代的“威力威力,够威够力”,是90年代的小霸王学习机和“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爱多,是叱咤饮用水市场的乐百氏的诞生地。一个个著名的商业品牌,构筑了一个鲜活、强大的中山城市经济品牌。经过努力,中山的“大香山”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中山目前的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发展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状态,人文资源分散,这是一种发展的大差距,但同时也说明发展的空间很大。发展文化经济,关键在人才,其次是政府的引导,再次是市场的主导,还要有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这样,中山才能尽快地进一步培养、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打造出自己的产业文化。
3.6文化物标。
这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建筑物、文化性构件,它是一种直观性、感性的文化标志,但又是一种极具内涵与想像力和传承性的艺术品。一个成功的文化物标,往往会大大提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甚至成为其代名词,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铁塔、凯旋门和卢浮宫,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罗马古城,中国的长城、紫禁城等等。不言而喻,中山在这个方面还距离很远,可以说只有中山故居才勉强算得上。历史的遗憾不可能补救,但从现在开始,中山就必须为今后的历史打下厚实
/ 6
的基础,为后人负起这个神圣的责任来。更何况,贝聿铭成功为卢浮宫设计金字塔的例子就是呈给世人最有力的佐证:如果做得优秀,今天的文化性构件或建筑物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重要的文化物标。目前,中山的城市建设正处在一个发展提升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须十分珍惜,不容错过。
建设文化名城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社会工程,而中山提出建设文化名城,是一种人文回归,一种人文呼唤,一种人文勇气,更是一种人文提升。建设文化名城,将极大促进中山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结束语
借助轻轨开通的契机,中山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踏上轻轨的列车,驶上发展的快速车道,以后将会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中山,中山的特色知名度也大大的提高。从这一点来看,中山的旅游业也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抓住机会,树立品牌优势,打造特色产品,这是发展的核心。想必在不久的将来,中山的发展将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富裕。
中山的旅游业也将是世界旅游业界一颗璀灿的明珠。
参考文献: 南方日报 陈光钵《中山旅游文化节引思考:以华侨资源带动旅游产业》 2 南方报业网 《中山:“伟人文化”的人文之魅 》 中山日报 苏小红《“文化强市”路在何方? 文化顾问出谋划策》 4 南方月刊 《中山:“伟人文化”的人文之魅》 5 中山日报 邱树宏《中山建设文化名城六大要素》
/ 6
第二篇: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地处“两山一湖”核心地带,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又是--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我县专门组织力量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外部条件和机遇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地处--脚下,得“两山一湖”之灵气,吸--州文化之精髓,犹如镶嵌在--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物产丰富,素有“--州粮仓”之称,--、茶叶、山珍,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中国--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等称号。
(二)良好的交通区位。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穿境而过,--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扬绩高速公路--连接线、--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205国道--段改造完工,--隧道建成通车,323线一级公路改造篁新段开工建设。在“--”期间内,--将有一条高速铁路运行,至少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国道、省道、县道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全县路网趋于完善。加上--高铁的开工建设,--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九华山、太平湖、西递、宏村等著名景区近在咫尺,一小时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色美不胜收。
(三)较好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融入--圈,打响--牌,做好--文章”的旅游发展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全县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发展特色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修编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县创建全国自驾游示范县规划》,出台了《--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建立了旅游项目库,积极推进旅游业增点扩面,上档升级,文化旅游发展氛围渐浓,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已经成为潜在的最佳投资旅游目的地。
(四)逐步彰显的特色。近年来,我县围绕“--派文化的核心区”的打造,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大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建立了--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村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围绕“中国--主产区”建设,制定了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目前已形成以--为中心,辐射--、皖西、浙西,赣东等地山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旅游的中心区”打造--东线旅游走廊,编制了--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该项目已列入----省省政府861重点项目。
(五)良好的政策机遇。2014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被列入--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文件,在土地、税收、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地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扶持。同时,从2014年起,每年--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对照“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我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我县只开发了“--一日游、二日游、自驾游”等几款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休闲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一些旅游项目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市场差异性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2013年,我县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绩溪县全年旅游接待量4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泾县全年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是旅游业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仍十分薄弱,如我县酒店三星(含准三星)仅三家,四星、五星在建各一家,a级景区少,4a景区仅江村一家;旅行社只有三、四家,等等,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由于交通、土地等要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推进不力,建设进度慢。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加强矿山管理、古民居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不尽人意。
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县旅游队伍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说到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点,缺乏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不能很好的挖掘、整合和盘活全县的旅游资源。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在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人才,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同时也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县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觉传承,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整合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把我县主要景区景点串珠成线。立足--的资源秉赋、人文特色和区位特点,做好--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科学规划和>策划,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做强做大旅游地产,最大限度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二)着力打造精品景区。--生态风景区、--溪国家森林公园、--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仙人谷风景区、王祯农庄、--产业园、--公园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养生目的地,实现回归自然休闲游。依托中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江村,建设江村、黄高峰、--农民暴动旧址、--岭新四军遗址等点面结合的旅游项目,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教育洗礼游。依托明清古建筑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优势,建设一批以江村古建筑群、朱旺村古村落、--文庙为代表的--派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打造名人故里、千年古村品牌,实现地方文化欣赏游。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景区环境质量,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景区商品交易秩序,力争建成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景物造型美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心>策划
特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要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大景区的交通便利性。二是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引导沿线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果树、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形成绿色风景带和绿色观光带。
三是要加快文明城镇建设,强化城镇卫生秩序、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提升--对外整体形象。完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点和民俗风情点。四是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在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建设旅游商品购物网点,用我县独具特色的--、茶叶、山野菜等土特产品以及奇石、盆景等工艺品吸引游客扩大消费。
(四)不断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政府主导,在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宣传促销等专项活动,对于引导和激发社会各方投资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有一定成效。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性投入。把旅游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作为对上争资立项的重要内容,精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能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旅游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我县景区景点的建设规模、景点品位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
(五)不断强化宣传促销。2008年以来,--县先后荣获“中国--之乡”、“中国--产品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宣砚之乡”等称号,我县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张国字号名片,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广泛采取文化旅游节、推介会以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着力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及旅游节庆活动。加大网络宣传,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营销中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场,大力开展地接业务,为--旅游增添人气。
(六)不断强化发展合力。一要明确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各部门职责。文化旅游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保证快速推进。要把目标任务细化到项,分解到目,明确到各职能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的政策保障、经营支持以及激励政策,动员和引导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社会力量,共创--旅游辉煌。三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院校、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和旅行社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旅游行业培育和引进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改善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实施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农家乐、旅行社等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开展合作,培养人才,推动形成若干人才开发体系比较完善、企业文化特色鲜明和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型、创新型旅游企业。)
第三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调查报告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以及安庆市部分地区,总面积38220平方公里,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是安徽旅游的精华地区,也是中国旅游杰出的代表地区。芜湖、宣城、黄山、池州、铜陵、马鞍山6市的安徽江南地区,以徽文化吴文化为主导,自然人文景观一脉相承,符合打造国家级“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条件。示范区建成后,将可整合各市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包括加快实施“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新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放。为加快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安徽省政府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包括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环境保护和旅游信息化建设等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支持探索旅游资源证券化等。依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接待旅游者将达99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84亿元。皖南旅游业占当地GDP的比重达26%,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为了加快和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及省旅游局高度重视并将全力抓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认真宣贯实施。二是抓好示范区相关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主要有景区管理标准、旅游企业服务标准、交通标识标牌标准、信息化标准等。三是提升示范区的可进入性,推进全省旅游交通规划实施,完善旅游交通路网,提高道路通行等级;依托省内合肥、黄山、九华山等机场以及南京、上海、杭州等机场扩展示范区的进出通道;完善皖江旅游码头和新安江深度码头建设,满足长江游轮旅游发展需要。四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游客集散中心接待能力,完善旅游城市各类服务基础设施。五是开发并推出一批重点旅游线路,加强与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合作,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示范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六是探索文化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实现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融合发展。
安徽省政府于2009年7月批准设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2012 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三个代表团联名提出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希望将把“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发展皖南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这次人代会的政府报告指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至此,“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被列入到重要的政府工作文件中,其意义和作用备受关注。
一、关于发改委所做的具体工作
1、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十一五”以来,总共安排皖南地区文化旅游类项目中央投资13268万元,占全省同期比例的43%.2、在配套设施改善方面。皖南地区通达能力大大提升。另外,在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方面,为皖南各市争取中央投资约4.99亿元,占同期争取中央投资的近40%,支持一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在县以上实现了全覆盖,还建设了一
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资源环境得到较好保护。
3、在政策引导指导方面。一方面,解放思想,突破常规,优化服务。另一方
面,引导区内各市县聚集力量,特色发展,一体提升。
二、问题和建议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对于提升我省旅
游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示范区建设
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于
如何推进示范区建设,我们有以下考虑和建议。
第一,要明确定位。将我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定位为三区一园”即:世界一流的旅
游度假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文化旅游改革创新的实验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大公园
第二,要科学规划。对此,我们有以下建议:一是要充分征求相关各市、相关方面和专
家学者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二是要做好与省政府“十五”期间出台的“两一
湖”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正在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衔接,力争上升
为国家级旅游专业规划。三是适当扩大区域范围,考虑到文化山水的同质性、互补性、相
邻性,建议将安庆城区、太湖、岳西纳入示范区规划范围。四是建议该规划由省人大常委
会审议通过,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第三,要创新机制。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必须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区域合作的新途径。
第四,要练好内功。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示范区切实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的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的品味和档次。
第五,要营造氛围。目前来看,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相
比,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知名度还不高,宣传氛围还不浓,影响还不够大。建议,下一步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其入脑入心,变成大家的共同愿景和自觉行动。
在国家和安徽各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也取得一定成效,就宣城来
说,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人类非遗保护
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1个。2012年1至9月份,全市共接
待国内外游客86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2亿元,预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200
规划为引领。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坚持以融合为重点。更好更快的促进宣城旅游文化的发展。
在整个国际文化旅游 建设地区中,黄山是一大重点建设地区,黄山在皖南国际文化旅
游示范区中处于核心地位,最有条件、最有基础、也最有信心作为核心区来建设,希望国
家有关部委在政策、资金、土地、项目、人才等各方面给予更多关怀、支持和倾斜,以带
动整个示范区又好又快发展。黄山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成型,从城市到乡村处处呈现出积
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黄山市委、市政府对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有思
路、有作为、有担当,在精力上下真功夫、在政策上作真支持、在实施上有真推动。黄山
市作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旅游条件、旅游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旅游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举措在全国首当其冲。希望黄山进一步提升旅游
产品品牌,提高服务质量和标准,注重旅游效益,把黄山建设得更美。
我相信在国家和安徽省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建设将圆满完
成。安徽省旅游系统要围绕美丽中国和美好安徽建设的总平台,从规划宣贯实施、标准制
定推广、提高可进入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设计开发重点线路以及探索文化生态旅游一
体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依托省内合肥、黄山、九华山等机场以及南京、上海、杭州等机场扩展示范区的进出通道,同时完善皖江旅游码
头和新安江深度码头建设,满足长江游轮旅游发展需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将成为
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区和国际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宣城与黄山、池州等地同属皖南地区,同受徽文化影响,自然人文景观一脉相承,符合打
造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条件。示范区建成后,将可整合各市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包括
加快实施“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
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新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放。、、
第四篇:长兴县旅游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长兴县旅游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长兴县市民的问卷调查,查阅我县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和观察近几年旅游文化带动我县经济发展趋势等调查方式,发现长兴县的旅游产业带动,吸纳就业,推动和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我国县市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我县经济的推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长兴县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成功打造了“国际花园类城市”城市金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科普示范县、省生态县等各类名片。但是,随着旅游文化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因开发更多的旅游基地而导致部分市民的居住问题等。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补助,完善交通网,整治环境等措施来更好地发展长兴县旅游文化。
关键词:长兴县;发展;旅游文化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长兴县概况:长兴县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的西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被誉为“天堂”的苏杭之间,位于因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而驰名太湖明珠,被誉为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东南望县”。
长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长兴县建于晋武帝三年,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乡,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长兴是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长兴写的《茶经》流传至今;长兴县也同时为明朝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长兴还被元代大画家、大书法家赵孟頫誉为“帝乡佛国”,并留下了手写真迹。
长兴资源广博,物产丰富。据调查得知,我县拥有耕地60万亩,可开发旱地10万亩,林地 90万亩,水面10万亩,是华东地区主要的建材生产基地之一。特产种类多样,有久负盛名的“长兴四宝”:银杏、青梅、栝楼、板栗;有食誉四海的“太湖四珍”:银鱼、白虾、鲚鱼、大闸蟹;更有令人称绝的“品茗三绝”:紫笋茶、紫砂壶、金沙泉。另外,“金钉子”、古银杏、扬子鳄三大自然瑰宝闻名中外。
长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长兴有上规模的经济工业园区多处,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和高科技含量工业。长兴经济开发区不断崛起和壮大,形成了以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六大行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另外,我县用我们所特有的地形、环境、土地优势,形成了蔬菜、瓜果、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发达的交通线路也使长兴成为浙、苏、皖的物资“中转站”、三省毗邻地区的贸易中心。
长兴环境和谐,发展日趋向上。长兴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健康文明的社会人文环境。近年来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我县已经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经济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和浙江省文明县城行列。
泛舟太湖,品味古今,一座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城市已初展雄姿。长兴,这颗太湖西南岸的璀璨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展示着特有的风采。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7月23日,在长兴县雉城镇、泗安镇、水口乡、小浦镇、槐坎乡等有旅游景点的乡镇共分发调查问卷1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9份。
(二)电话调查法
向当地的乡镇府领导询问有关情况,以便更加了解长兴旅游发展状况。
(三)文献法
去长兴县图书馆查阅有关长兴历史文化发展的资料。
(四)观察法
到当地的旅游景点观察人流量,以及观察这些在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我们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一)改革开放重大事件推动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改革开放对长兴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不仅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带动了长兴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崛起。询问了有关部门人员,得出结论,以下是改革开放中对长兴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的重要事件。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4、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5、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提出; 6、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改革目标确立;
7、1993年,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8、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9、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1、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13、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14、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15、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16、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长兴十大旅游景点
1、陈武帝故宫:南朝陈武帝故宫在长兴县下箬寺。
2、仙山湖:不但湖景优美,还是浙北最大的湿地,也是珍贵天鹅的栖息地。
3、仙山显圣寺:位于长兴西部重镇泗安仙山。
4、顾渚茶文化景区: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5、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是国内第二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6、十里银杏长廊:为我县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被誉为“世界银杏的故乡”。
7、金钉子地质公园:长兴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在地质学界具有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
8、新四军纪念馆: 2001年6 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圣寿寺:位于水口乡顾渚风景区内,始建于三国,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10、凤凰狩猎度假:位于煤山镇,总占地2400亩。
(三)长兴——是太湖西岸的古生态之乡
长兴山水相依,风景天成,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1.太湖:长兴有着34公里的太湖岸线和160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既有魅力的山林相间,又有独特的水乡韵味,也具有乡村田园气息,维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将规划成为面向长江三角洲和海内外市场、太湖沿岸最具魅力的,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滨湖度假胜地。
2.三大生态奇观:长兴“金钉子”是目前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纪/三叠纪界限层型剖面点位;扬子鳄自然繁殖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鳄鱼王,有扬子鳄数百条,是我国仅有的两个扬子鳄栖息地之一;长兴是银杏的故乡,以“原、野、奇、趣”为特色的十里古银杏长廊内银杏遍布,百年以上的银杏就有2700多株。
(四)文化旅游
1、长兴茶文化:长兴是中国茶文化圣地。水口乡顾渚村施茶圣陆羽开辟茶园、研究茶学、修著《茶经》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一座皇家贡茶院所在地,这里出产珍贵的唐朝贡茶——紫笋茶,唐朝贡泉——金沙泉,人文景观荟萃。
2、长兴百叶龙:流传了160多年的民间舞龙“百叶龙”以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工艺、独具魅力的表演成为民间艺术瑰宝。它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变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成为长兴的特色文化,也寄托着古往今来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08年,长兴“百叶龙”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长兴百叶龙艺术团在巴黎参加了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为奥运圣火加油。在60周年国庆联欢晚会的表演中,百叶龙是南方龙的唯一代表,因此万众瞩目。
3、狮舞、旱船、马灯、茶艺等民间艺术争奇斗艳。林城狮舞入选了浙江省非遗名录。我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七里亭旧石器遗址入围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数以万计的土墩墓、古文化遗址,大量的考古发现,成为全国史学界和考古界关注的热点。我县第三次文化普查走在全省前列。
5、“江南小延安”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6、帝国佛乡: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是长兴下箬寺人,自陈朝开始,长兴香火鼎盛,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目前以泗安仙山显圣寺、水口寿圣寺为代表的古庙宇在长兴及周边地区颇具影响力。因此,长兴被誉为“帝国佛乡”。
(五)招商引资,贸易流动
久负盛名的“长兴三宝”,食誉四海的“太湖四珍”,令人称绝的“品茗三绝”吸引着更多的商人和游客。
(六)四大特色旅游节,吸引更多外来游客
(1)、樱桃节:“四月樱桃百果先”,樱桃红了,心儿飞了。四月,樱桃成熟的时节,在长兴二界岭的小村里,到处弥漫着樱桃的香甜,让人留连忘返
(2)、杨梅节:每年6月都会在雉城镇渚山村举办远近闻名的杨梅节。据悉,这里杨梅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杨梅300万斤,是江浙杨梅的主产地之一。这使得游客们不仅能领略到杨梅红满山的美景,还能吃到由自己亲手采摘的杨梅。
(3)、采桃节:每年6月份都会在和平镇城山举办采桃节。那天,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游客,云集在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城山下,爬上漫山遍野都是桃树的山头,共享采桃的喜悦。
(4)、葡萄节:近日,第四届“江南吐鲁番”长兴葡萄节拉开帷幕。据悉,在此次葡萄节上,有葡萄擂台赛、葡萄书画拍卖、葡萄架下相亲会、葡萄文化摄影等一系列活动,让每一个到场的游客都能更加贴切地了解长兴葡萄的新发展。
(七)乡村风情
1、白岘十番锣鼓 ;
2、泗安旱船;
3、小浦马灯;
4、五色傩舞傩;
5、饮茶;
6、关蚕房门;
7、洪桥龙舟;
8、长兴的百叶龙;
9、长兴开渔节;
10、长兴庙会;
11、长兴滩簧戏;
12、划龙船;
13、龙腾狮舞;
14、桑叶喂羊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长兴县实行可持续发展比较合理。
1、首先,长兴电厂,各种机械厂组成的工业区比较集中,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搬迁政治,空气质量有很大的提高,2、其次,外来人口的增加,给长兴的土地资源和交通增添了很多负担,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增加,也为长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长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预计杭甬、杭宁高铁都将于年内正式建成通车,经德清、湖州、长兴,进入江苏,全长250公里,设计时速360公里。这也为长兴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
4、长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度挖掘,启动了以陈武帝故居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建议
1、首先,环境的改善带动经济的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好的条件吸引游客。
2、其次,旅游业的崛起可以增加就业,增设导游,地方管理人员等职位,为人民带来福利。
3、全力建好陈武帝故居,努力建设陈朝文献中心,积极做好“陈霸先文化”的非遗传承,完成历史小说《陈朝演义》纂修工作。
4、保护文化古迹,为长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露生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长兴百叶龙》,2009-05-01 【2】 蔡永进:长兴县地方教育读本
(四):《我说长兴——长兴的山水》 【3】 杨建新:《长兴百叶龙》
第五篇: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亳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概况
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花戏楼、曹氏宗祖墓群、曹操运兵道、尉迟寺遗址、万佛塔5处国保单位,有南京巷钱庄、道德中宫、华祖庵、白衣律院等18处省保单位,现有950余处文物古迹,已公布为保护单位的近200处,再加上名城、名人、名胜、名产,形成了独具亳州特色的文化流派,为发展文化资源拉动型的文化产业提供基础。史前文化,主要以蒙城县尉迟寺遗址为代表。道家文化,以老庄文化、哲学思想为核心,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陈抟等,代表景点有问礼巷、道德中宫、天静宫、遗履桥、庄子祠、陈抟庙等。曹魏文化,是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等,代表景点有曹操地下运兵道、曹氏宗祖墓群、曹操纪念馆等。中医药文化,代表人物主要是华佗,代表景点有华祖庵、中药材交易中心、亳州药用植物园、沪谯中医药文化博览园
等。白酒文化,代表白
酒有古井贡酒和高炉家
酒,代表景点有主要是
古井酒文化博览园等。
亳商市井文化,代表景
点有花戏楼、南京巷钱
庄、北关老街区、江宁
会馆等。据统计,亳州
文化旅游资源共有6大
类、13个亚类、32个基
本类型,其中优质资源
占50%以上,在新皖北文
化旅游板块中具有得天
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发展基础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初具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为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除有众多的国保、省保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众多世界级历史名人和古井酒文化博览园、花戏楼、地下运兵道、万佛塔等名迹胜景,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现在全市拥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景点37处、A级以上国家旅游风景区10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两处、国家工业和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现有旅行社28家、星级饭店14家、星级餐馆4家;有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12家、省级旅游乡镇和优秀旅游乡镇15家、市级3星级农家乐示范点7家;新组建了亳州报业集团、亳州广播电视台等文化骨干企业。明确15项旅游业发展任务,力争3年内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突破20亿元。
二、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出现的问题
多年来尽管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整体上看仍处于一流资源、二流服务、三流开发的初始发展阶段,存在着“起步早、发展慢,名气大、规模小,有说头、没看头”的现实问题和不足。
突出表现为:一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效益不高。二是文化旅游发展水平低,整体上处于对原始文化旅游资源初始利用阶段,附加值不高,缺乏核心带动和“月亮工程”辐射。三是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以人文资源居多,尽管品位高、价值大、前景好,但短期内很难形成拳头产品。四是文化旅游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才更是紧缺,不能够适应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发展模式不清晰,缺乏分层次的模式体系,文化旅游业发展欠帐太多,文化旅游产业总量偏小、比重较低、内容生产相对薄弱依然是突出问题。
三、亳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资源开发,突出两个重点。
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重点,全力推进我市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累计投入1.5亿多元,实施了涡河文化旅游景观带、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曹操纪念馆、陈抟庙、市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花戏楼创建4A景区已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曹操地下运兵道出口改扩建工程开始动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宁国恩龙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涡阳县老子文化生态园项目,已完成一期投资6000多万元;江苏常州第二园林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金桂山庄休闲度假区项目,主体工程即将竣工;郑店子养生度假区项目已与国购集团签订初步框架协议。同时,正在大力推进亳州古
城旅游区改造、大寺旅游度假区、庄子文化园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突出改革创新,打造三个平台。一是组建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改革原来旅游景点分散、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打造运营平台,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二是成立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招商中心,把所有文化旅游招商项目统一策划、统一招商,打造招商平台,提高针对性和成功率。三是定期举办三大节庆活动,着力办好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中国(亳州)曹操酒文化节和国际老子文化节,打造营销平台,提高亳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强化组织协调,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完善旅游发展领导机制。成立了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定时调度、及时解决旅游发展相关问题。二是完善旅游发展协作机制。充分利用中原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特点,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客源市场,推动旅游成线连片发展。三是完善旅游发展奖励机制。制定《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亳州市对旅行社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加大奖励力度,切实调动旅行社组团来亳旅游的积极性。四是完善旅游发展考核机制。把旅游发展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定期进行综合考评。
强化品牌战略,落实五项举措。一是加强营销。采取举办养生旅游文化节、新皖北区域合作年会、淮海经济区旅游峰会等形式,与新闻媒体携手推介亳州旅游资源,加强亳州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提高亳州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二是加强创建。积极开展旅游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景区创A、饭店创星、乡镇创优的规模和水平,重点推广养生休闲游、曹操故里游、道家文化游、古城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三是加大投入。以政府
投入为引导,积极争取省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和其他各类支持资金,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四是引智借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采取聘请专家、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激活我市各类旅游生产要素。五是完善政策。制定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财政优惠政策、税费优惠政策、用地优惠政策等,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旅游资源,盘活旅游市场。
(二)亳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构想
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文化旅游发展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旅游发展观,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和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发展目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人才队伍为保障,以招商引资为要务,以产业惠民为目的,加快构建现代文化旅游市场和服务体系,走出一条坚持科学发展、体现时代要求、具有亳州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发展思路:推动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建筑、信息、制造、教育、体育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整合文物文献资源、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民间文化资源,以特色文化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用特色文化产业展示特色文化,在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上取得突破,以深厚文化内涵确立“天下道源·曹操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城市品牌。
发展模式:文化旅游资源拉动型发展
南京巷钱庄
——我市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具有较好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但是,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发展模式不清晰,缺乏分层次的模式体系,文化旅游业发展欠帐太多,文化旅游产业总量偏小、比重较低、内容生产相对薄弱依然是突出问题。亳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更适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拉动型的文化旅游产业。产业结构:培育系统发展能力
——通过健全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增值链,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生态,降低文化旅游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运营质量,营造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传媒、文化会展、印刷发行、娱乐休闲、工艺制造为代表的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以创意设计、数字动漫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框架。
特色旅游: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文化旅游业。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合理利用,通过创造性再开发,围绕“天下道源、中华药都”和新皖北旅游版块中的核心城市,做好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将亳州市打造成集文化观光、健身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泛长三角特色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内著名的道家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文化演艺业。发展特色演艺产业,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做好二夹弦、五禽戏、清音戏、拉魂腔、淮北大鼓、“万人迷”花鼓灯、胡集猴戏、民间唢呐等与旅游、传媒等产业结合开发。重点扶持谯城区梆剧团运用市场机制做大做强,把梆剧团打造成安徽省乃至全国富有特色和实力的文艺团体。开发亳州市的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积极组织创作反映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历史人物的影视剧。
——文化传媒业。整合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发展影视内容及相关产业,提升电视剧和其他非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打造集节目制作、演艺等一体化、功能齐全的传媒基地;扶持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大集团,重点扶持亳州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台,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形成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品牌;把握“三网融合”趋势,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在新兴传媒业态和新媒体内容生产上获得突破,延长产业链。
——文化会展业。加快会展场馆建设,提升会展承载力。打响特色会展品牌,将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推向全世界。
10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0090456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