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法学重点

时间:2019-05-14 03:3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警察法学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警察法学重点》。

第一篇:警察法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第二章 职权

第六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三)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

(四)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

(五)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六)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

(七)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

(八)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九)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

(十)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

(十一)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

(十二)(十三)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十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其他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警械,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警绳等警用器械;所称武器,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枪支、弹药等致命性警用武器。第二章 警械的使用

第七条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

(一)结伙斗殴、殴打他人、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二)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运动场等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

(四)强行冲越人民警察为履行职责设置的警戒线的;

(五)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

(六)袭击人民警察的;

(七)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其他行为,需要当场制止的;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当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第八条人民警察依法执行下列任务,遇有违法犯罪分子可能脱逃、行凶、自杀、自伤或者有其他危险行为的,可以使用手铐、脚镣、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一)抓获违法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

(二)执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审讯、拘传、强制传唤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不得故意造成人身伤害。

第三章武器的使用

第九条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一)放火、决水、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二)劫持航空器、船舰、火车、机动车或者驾驶车、船等机动交通工具,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

(三)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四)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犯罪或者以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相威胁实施犯罪的;

(五)破坏军事、通讯、交通、能源、防险等重要设施,足以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紧迫危险的;

(六)实施凶杀、劫持人质等暴力行为,危及公民生 命安全的;

(七)国家规定的警卫、守卫、警戒的对象和目标受到暴力袭击、破坏或者有受到暴力袭击、破坏的紧迫危险的;

(八)结伙抢劫或者持械抢劫公私财物的;

(九)聚众械斗、**等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用其他方法不能制止的;

(十)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

(十一)在押人犯、罪犯聚众骚乱、**、行凶或者脱逃的;

(十二)劫夺在押人犯、罪犯的;

(十三)实施放火、决水、爆炸、凶杀、抢劫或者其他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后拒捕、逃跑的;

(十四)犯罪分子携带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拒捕、逃跑的;

(十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武器,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第十条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使用武器:

(一)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

(二)犯罪分子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将发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除外。

第十一条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

(一)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

(二)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

第十二条人民警察使用武器造成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伤亡的,应当及时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报告。

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勘验、调查,并及时通知当地人民检察院。

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应当将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的伤亡情况,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十三条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应当将使用武器的情况如实向所属机关书面报告。

第二篇:证据法学重点

名词解释:

1.言词证据:指以人类语言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具体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口供、证人证言、以及民事、行政当事人陈述等。

2.实物证据:指以实物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包括我国诉讼法中规定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

3.举证:指诉讼双方在审判或者证据交换过程中向法庭提供证据以证明其主张之案件事实的活动。

4.质证:指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审判过程中针对对方举出的证据进行的质疑和询问。

5.司法认知:指法官对于待认定的事实(显而易见的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没有争议的事实和职务上知悉的事实),在审判中不待当事人举证而直接予以确认,作为判决的依据。

6.司法推定:指由司法机关通过解释法律和创设判例等方式确立的推定。

7.归纳推理:指从个别推向一般,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导出某类事物具有某属性的认识活动。

8.演绎推理:指从一般推向个别,是从对事物的一般性认识达到对个别事物的更深刻认识。

简答题:

1.物证的特点:①物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②物证一般具有“双联性” ③物证的证明往往具有间接性 ④通常具有不可替代性 ⑤物证的使用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

2.书证的特点:①书证可以作为证明待证事实的直接证据 ②书证所证明的事实内容一般比较明确 ③书证具有较强的稳定习惯。

3.概率论对证据法的主要影响:①概率论可用于评断单一物证的证明力 ②概率论可用于评断一组证据的证明力 ③概率论可用于评断全案证据的证明力 ④概率论可用于评断一方当事人是否有过失的问题 ⑤概率论可以用于解决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

4.司法证明方法:指在司法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方法,分为方法论层面、思维层面与制度层面。司法证明思维方法的特点:逆向性、对抗性与时效性。

5.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转移:只有在辩方提出有关积极辩护的具体事实主张时,证明责任才转移到辩方。①关于被告人责任能力的事实主张 ②关于被告人行为合法性或正当性的事实主张 ③关于侦查人员或执法人员行为违法性的事实主张。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倒置: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对巨额财产有合法来源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②非法持有型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对持有毒品、枪支弹药、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等系属合法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③严格责任犯罪的案件中,被告人对不存在犯罪故意或过失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④警察对在侦查过程中是否有刑讯逼供行为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6.我国证明规则存在的问题: ①在立法形式上缺乏统一性 ②在法律效力上缺乏权威性 ③在规则内容上部分缺乏可操作性 ④在规则体系上缺乏协调性、完整性。

选择题、填空题:

1.证据资格的基本内容:采纳证据的客观性标准、关联性标准和合法性标准

2.新证据的认定考虑:①证据是否在举证期限内已经客观存在 ②当事人未在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形。对于新证据(必须是新发现的证据,不能是新收集或新提出的证据),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补充举证,法庭必要时也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举证。当一方获准补充举证时,法庭也应该给予另一方相应的时间准备举出反正。

3.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因:举证便利、诉讼效率

4.认证的主体:法官

5.特征的数量和特征组合的关系:特征的数量越多,特征组合的特定性就越强(成正比)特征的数量与特征组合的特定性成正比,与该特征组合出现重复的可能性成反比

6.言词证据:指以人类语言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具体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口供、证人证言、以及民事、行政当事人陈述等。

直接审理原则:指法官必须直接对证据进行审查,认定案件事实。言词审理原则:指庭审调查过程中的举证和质证都必须以言词方式进行。

7.证据为本原则:指司法证明活动必须以证据为本和基石。

8.原生证据:指直接产生于案件事实或直接来源于原始出处的证据。

派生证据:指在原生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复制、复印、传转、转述等方式生成的证据。划分标准是证据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或信息来源之间的关系。

9.被害人陈述的特点:①不可替代性 ②可以直接证明案件事实 ③经常带有倾向性 ④往往带有综合性

10.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①众所周知的事实;②自然规律及定理(除此之外都可以被推翻);③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④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⑤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定的事实;⑥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11.取证:是指调查人员为揭示案件真相或证明事实主张,依法展开的收集证据、初步审查证据以及保全证据的专门活动。举证:指诉讼双方在审判或者证据交换过程中向法庭提供证据以证明其主张之案件事实的活动。

质证:指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审判过程中针对对方举出的证据进行的质疑和询问。认证:指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对证据进行审查评断,确认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活动。

12.(根据法律是否明确规定)立法推定:指由立法机关在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的推定。司法推定:指由司法机关通过解释法律和创设判例等方式确立的推定。

(根据推定事项主题的不同)事态推定:是根据一定的基础事实对人、物、事等认识客体的内容、性质、特征或状态做出的推定。权利推定:是根据一定的基础事实对该权利之归属做出的推定。行为推定:是根据一定的基础事实对某行为的对象、性质或特征做出的推定。原因推定:是根据因果关系来确认某事实为原因的推定。过错推定:是根据一定的基础事实确认侵权责任人具有主观过错的推定。意思推定:是根据一定的基础事实确认行为人意思表示的推定。明知推定:是刑事诉讼中根据一定的基础事实来确认被告人主观明智的推定。目的推定:是刑事诉讼中根据一定的基础事实来确认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

13.证明责任的倒置与转移的比较:a.从表面上看似乎无差异,但在实质上,证明责任的倒置违反了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律,而证明责任的转移则没有违反。B.证明责任倒置适用的证明标准高,证明责任转移适用的证明标准低。

第三篇:法学概论重点

P1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P15:奴隶制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最早一批奴隶制成文法: 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十二表法》;公元前3世纪印度《摩奴法典》。中国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作禹刑”“夏刑三千”殷商“汤刑”,周朝“周礼”

P17:封建制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P19: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及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P21:法律的阶级性

1、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

2、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

3、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

4、任何意志包括国家意志都表现着人的愿望和追求,因而都具有能动的、自由的属性。

P26: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P29: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

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价值的特点:

1、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是法律价值形成的基础

2、人对法律的需要的法律价值形成的主体要素

3、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与人的需要的满足之间的桥梁是实践,惟有经过实践,法律价值才可能体现和实现。

P32:法律的各要素及内容

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1、法律规范:法律规则,是每个单一的法定行

为模式。

法律规范的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分类:规范本身的性质分类(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规范所包含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序(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2、法律原则: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

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分类:

以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基本原则、具体原则

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公理性原则、政策性原则

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社会原则、专门法律原则

3、法律概念: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

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法律概念的功能:认知功能、构成功能、规范功能。

P37:法律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国家的有权机关,通过法定程序,用成文的形式(条文)表达的规范性文件。

2、判例法:以特定的法院所作的典型或具有新

意的判决中包含的原则作为判案依据的法律。

3、习惯法: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习俗和

惯例。

4、引证法:(法理法或法理)国家机关(主要的司法机关)引用某些经典或法学家的著作和言论作为处理事件或案件的法律根据。

5、宗教法:国家宣布或承认某些宗教典籍和教会规章具有法律效力。

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P38:法律的分类: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所作的分类。

2、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

3、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内容所作的分类。

4、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类。

5、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6、公法和私法: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公法,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私法。(始于罗马法学家)

7、法系:西文法学著作中一个常见的概念。

P44: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然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参透的。

一方面,法律积极保护统治阶级道德,在必要时把某些道德规范提升法律规范加以推行。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道德又各级地替法律辩护,影响社会舆论,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其实,法律的每一项规定都渗透着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不同点:

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道德则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宽。

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道德依靠人们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规范性文件的形式;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之中。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一元)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

P45: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P4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产生的特点:它是在彻底

废除国民党旧法律的基础上,由新民主主义法律转变来的,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表现。特点:

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

P51共产党的政策:党组织为了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活动准则。

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问题:

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

1)则于法律是党的政策定型化、条文化,明确、具体地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具有普遍约

速力

3)由于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

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区别)

1)党的政策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体现,法

律是国家意志(全体人民的体现)

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制定;法律由国家制

3)党的政策一般是号召性的原则的指导;

法律的规定比较准确和详尽。4)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5)党的政策内容广泛,不是所有内容都要

制定成法律。

P5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法律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主义道德那里吸取内容,使之上升为法律规范;反过来,又借助法律规范来维护和传播社会义道德。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调整的连范围和实施的手段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二者又不能互相代替。

P54:规律:(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

必趋势。

P55: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概念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或称社会主义立法,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

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

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止过时的法律。

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P5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遵守宪法的原则

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

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P58:法律制定的权限:即立法权限,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有关国家机关分别能够制定什么级别和种类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范围。

P6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对法律案的审议

3、法律案的表决

4、法律案的公布

授权立法:主要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把本属自己的立法权,部分地授予行政机关(总统或内阁等);便有时也指对地方国家机关授权。

P6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及其系统化

1、宪法

2、法律

3、行政学规

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

5、军事法规和规章

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

10、国家认可的习惯

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P68:我国的法律体系

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保护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军事法、诉讼法等。

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总的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要做到正确:

1、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2、要求对案件的定性准确

3、要求对案件的处理适当

4、要求有错必纠

P7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

P71: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有: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

2、同位法中特别法的效力优于一般法

3、同位法中新法优于旧法

4、不溯及既往

5、“变通规定”的法律效力

6、法律冲突的解决

P72:法律冲突的解决:

1、新的一般法与旧的特别法的冲突

2、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法律冲突

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

间的法律冲突

4、授权立法与立法与法律的冲突

守法:法律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

P75:社会主义法律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

条件所作的理解和说明。分类:

1、从解释主体上分类

1)正式解释:立法、司法和行政解释 2)非正式解释:学理和任意解释。

2、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

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

3、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

方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P76:违法: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违法构成的要件和种类:

1、违法的客体

2、违法的客观要件

3、违法的主体

4、违法的主观要件

法律责任: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所彩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P78: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构成:

1、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2、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物、智力成果、行为、人体等„„

3、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P8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1、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2、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4、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这项要求,核心在于反对特权。

P94: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1)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主权的产生而产生的

2)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3)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民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1)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

2)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

P87: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

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P89:“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条件

2、法治本身反过来又要求有详备的、反映社

会正义的、良好的国家法律和制度。

区别:

1、固有的属性不周

2、在治国中的地位不同。

3、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

4、经济条件的不同。

总的来说,有法制不等于有法治,但有没治

则不可以没有法制。

P9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

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

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3、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的需要

P94: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

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

2、完善法律体系

3、强化民主法治

4、坚持依法行政

5、保障公正司法

6、搞好法律监督

P9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个论断包含两层意思

1、宪法也是一种法律

2、宪法和其他法律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内容方面的特点(基本原则)2)效力方面的特点(最高法律效力)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全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合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P101:宪法:集中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确认和保障该国民主制度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

 美国:1776《独立宣言》1787年费城制宪《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方宪法

 法国:1789《权利法案》  法国:1789-8《人和公司的权利宣言》(人权宣言)

2、社会主义

 俄苏维埃:1918《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第一总社会主法宪法。

3、旧中国宪法:  中国大地主《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中华民主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

 资产阶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工人阶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共同纲领》

4、新中国

 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体会议)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宪政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 1980《宪法》(现行宪法)

P107: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1982年宪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期开放是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

由序言及总纲,公怕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微、首都四间组成,共138条。

P111: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在家中的位。

P11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

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结合

4、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P115: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本标志

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原则

3、从政权利的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

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

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

度的历史任务,这也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既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那么,宪法关于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为什么没地直截了当地提无产阶级专政,而要采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

1、我国的政权虽然由工人阶级领导,但工作阶

级在总人口中占少数,多数是农民。

2、任何国家政权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

P116: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

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都和拥护社国统一的爱国者有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P117: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P118:政权组织形式: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

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或根本政治制度。

P1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

1)从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来看,通过民主

选举产生的各阶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具有广泛性,直接反映了各各爱国者在我国政权中的地位。

2)从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权力来看,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都代表人民全权利行使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确立之后,就成为基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P1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利力的统一行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P123: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

1、选举权的普遍性

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子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选举权的平等性。

3、直接先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4、无记名投票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取民的选举权利

P126:国家结构形式:是调整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即调整国家整体与其所属区域之间的关系形式。(单一制和联邦制)

P127:我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

1、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性况来看。汉族占总人口的93.3%,少数民族人口少却占地面积为50%~60%。我国各民族形成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状况,使各族人民在生活,文化等各各方面建立了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2、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

自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后,我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在长久的时间里,虽然出现过民族分裂的局面,但总的来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3、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

我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要实现各族的共同繁荣,单靠一个民族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只有在社国大家庭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

4、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

国际上有一些不友的帝国总是试图挑拨我国各族关系,破坏团结,所以只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全民各民族的大团结,才能有效的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5、总之,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形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总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我国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132: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

3、县、自治县分为乡、镇

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P133:我国的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在制是我国经济制度 的基础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种的分配制度

4、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的私有财

产权

5、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P140: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1、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P148: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P150:“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

首次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到法律概念,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利的主体由党政府上升到国家,从而使之由党和政府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由党和政府的文件的政策性规定上升为国家根本法的一项原则。

人权入宪不俟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全而发展,而且对发展和完善我国民主宪政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利是宪政的根本和最高原则,是宪法和宪政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归宿,也是衡量是否真正实行宪政的根本标准。P151: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P153:我民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

1)人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2)人民的人格尊严不爱侵犯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秘密受法律保护

4、批语、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

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7、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保护

8、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P163: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社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P168:国家机构: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

P169:我国国家机构的体系:

1、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主席

3、国家行政机关

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5、国家审判机关

6、国家检察机关

P170: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法动的基本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为人民服务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精简的原则

P17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个性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2、制定和个性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1)审查和批准国家经济和发展计划及计划

招待情况的报告

2)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招待情况的报告

3)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

4)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 5)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用其制度 6)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利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解释宪法和监督法的实施

2、立法权

3、监督权

4、任免权

5、对外事工作和国家重大问题决定权

6、荣典权

7、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P176: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对全国人大

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国务院的组成: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

P183:人民法院的组成:

1、高级人民法院

2、专门人民法院

3、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利应遵循的原则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2、公开审判

3、回避制度

4、两审终审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方字进行诉讼

6、合议制度

7、审判委员会制度

P187:宪法的实施和保障碍

1、宪法的自身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普通法的保障

3、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P193:行政法律关系同其他性质的法律关系相比,特点有: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都根据法律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P194: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我国行政机关具有的特点:

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利力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利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于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利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3、它所行使的职权利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

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P200:行政立法: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行政管理法规: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能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各种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P201:行政立法的分类:

1、根据权利的来源: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2、根据内容: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

3、根据主体不同: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

法。

P203: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

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

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

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

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

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P204: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与合理原则

2、效能与便民原则

3、监督与责任原则

P206: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

管理秩序的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职,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行行为。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业停产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P208:行政强制执行: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司法: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

议作出裁决的活动。(包括:行政复议、行政仲裁、行政调解)

P212:行政期间行政行为停止的情况:

1、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3、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其

要求合进,决定停止执行的

4、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P213:行政行为的监督:

1、中国共产的监督

2、权力机关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监督

4、司法机关的监督

5、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6、社会监督

1)人民团体的监督 2)新闻舆论的监督 3)人民群众的监督

P220: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5、国家和社人利益原则

P223: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他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P224:有继承权的几个死亡不能确定时间:

1、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

2、残废人各自均有继承人的,如辈分不同的,辈分长的先死亡

3、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间不民生继承关系,他们的遗产分别同各自的继承人继承。

宣告失踪:依民法通同和民事诉讼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宣告残废依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支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经有关机关证明其已不可能生存的,均可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他死亡。

P227:监护: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P228: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得的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P229:法人设立的四个条件:

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P233: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即公民或法人)

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P235: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共同的法律

行为

2、要式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法律行为

3、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4、诺成法律行为和要物法律行为

P236:无效民事行为:指不具备有效成立的要件,因

而法律上不允许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无行为能力的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所为的依法不能由他独立

实施的行为

3、恶意畅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

4、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5、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6、以合法开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一方以欺

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

P237: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凡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以及显失公平的行为,均属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P237:民事法律行为附的条件:

1、必须是可能发生而又不一定发生的客观事实

2、这种条件是由当事人自由约定的,而不是由

法律规定的

3、所附条件不得有悖于法律、道德或公共利益

4、所附条件不行有害于相对人的利益

P238: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

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随的一种制度。代理的法律特征:

1、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2、3、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共有的种类:

1、按份共有

2、共同共有

共有财产的分割主要通过共有人之间的协义进行,其原则是:

1、实物分割

2、变卖分割

3、作价补偿

P248:相邻关系:指土地,土地上的自然特或建筑物的相邻所有人丰使用或经营这些相邻的不动产时,相互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权主要有:

1、相邻用水排水权

2、相邻通行权

3、相邻通风采光权

4、相邻管线安装权

5、共同使用受益权

P249:知识产权: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

依法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

2、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独占性、排它性)

3、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4、知道产权利具有时间性

P250: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著作、专利、商标权

1、著作权:

主体(著作权人)是作品的作者,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终身后50年的12月31日。

2、专利权

主体即专利权人;依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作为专得权客体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人,即采用“申请在先”原则而不采用“发明在先”原则。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各为10年。

3、商标权:商标注册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

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

主体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客体仅限于注册商标;所有权利包括:商标专用权、商标转让权和使用许可权。适用“申请在先”原则,同一天申请适用“使用在先”的人。商标权利的保护期限为10年。

P239:代理的种类: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委托代理:根据本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权的行为(即授权行为)而发生的。

2、法定代理:代理权不是根据本人的委托授权而发生,而是由法律在与本人存在一定亲属关系的人中直接规定的代理(对无行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3、指定代理:根据人民法院或有权利指定的单位的指定而设定的借,其他理权利限的范围应在指定时加以明确。

P240:代理的终止:

1、委托代理情况:

1)代理期限届满或都代理事务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代理 3)代理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

4)作为被代理人或都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2、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的情况

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行为能力 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 3)代理人丧失行为能力

4)人民法院或其他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5)由其他原因(如夫妻离婚、收养解除等)而引起的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P241:财产所有权: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1、它是一种绝对权

2、它是一种对世权

3、它是一种排它公

4、它是一种完全的无期限的物权 P242: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发生)

1、原始取得:凡对原无所有权的物的取得,或某物另原有所有权利,但与原所有人的意志无关的取得,均为原始取得。

2、传来取得:凡对原有所有权的物,根据原有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所有权。

P246:共有:同一项财产有丙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P257: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债的法律特征:

1、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债权人和债务人

2、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的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3、客体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P258:债的消灭原因:

1、因履行而消灭

2、因互相抵销而消灭

3、因混同而消灭,即债权人而一

4、因双方当事人协议免除而消灭

5、其内容与人身直接联系的债因当事人的死亡而消灭等

债的种类:

1、发生的原因:合同之债、法定之债

2、主体人数多少:单一之债、多数之债

3、多数人之债:按份之债、连带之债

4、客体标的特:物定之债、种类之债

P259:合同的订立:

1、要约:在商务尤其是国际商务中称“发盘”

2、承诺:在商务尤其是国际商务中称“接受”

P260:合同的内容包括:

1、当事人的名称教育或性名和住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格或都有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

P261:“不安抗辩权”终止履行的情况: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3、丧失商业信誉

4、有丧失或能可丧失履约能力的其他情形

P262:合同担保的主要形式:

1、保证: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

2、定金: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

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数额由当事人定,不得超过标的的20%)

3、抵押权: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

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借作债务履行的担保。

4、质权:质押,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

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

5、留置:债权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占有对方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债权人得留置其财产,并依照法律规定以留置的财产折价或拍卖等,从中得价款中优先受偿。

合同权利的终止:

1、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2、合同已解除

3、债务相互抵消

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特提存

5、债权人免除债务

6、债权债务归于一人

7、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况

P265:侵权行为之债: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

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构成侵权行为之债。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

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P266:不当得利: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

己获利益的,此种得利为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既无约定,又无

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用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务关系。

P267: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实行计划生育

P268:结婚:男女双方依法自愿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

结婚的条件:

1、符合一夫一妻制度

2、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3、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禁止结婚的情况:

1、许婚双方不得属于直系和三代以内旁系血新的亲属范围

2、不得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纸的疾病

P270: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利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

5、共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一方财产:

1、婚前财产

2、一方因身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

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人的财产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P271:无效婚姻情况:

1、重婚的

2、有禁止结纸的亲属关系的

3、未到法定纸龄的

4、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养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P272:调解无效,应准离婚的情形: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都不改的

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的

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保护现役军人和妇女的特殊利益:

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征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2、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P273:父母子女关系:

1、父母与婚生子女的关系

2、父母与非婚生子女的关系

3、养父母与子女关系,继父母与子女关系

P277:抚养:根据身份关系,在一定亲属间有经济能

力的人对无生活能力者给予扶助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法律制度。抚养的法律特征:

1、抚养只在法律规定的一定亲属之间成立

2、抚养关系只发生于一方有扶助能力而他方有

受抚养必要的一定亲属之间

P279:继承权:(财产继承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

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

继承权的法律特征:

1、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

2、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3、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属

于权利能力的范畴)在继承开始后,才成为一种既得权。

我国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

1、男女平等原则

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处理遗

产的原则。

5、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P281:依我国继承法,可剥夺其继承权的情况: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2、为争夺遗产而危害其他继承人的

3、遗弃被继承人或有虐待被继承人的行为且情

节严重的

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且情节严重的

P281: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根据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我国继承法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P282:遗嘱:被继承人生前所实施的处理其死后遗产的单方法律行为。

代位继承:在法定继承中是常见的现象。这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有权继承其父母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一种制度。

有效的遗嘱必须具备的条件:

1、遗嘱和应具有行为能力

2、遗嘱应自愿和真实,而不能强迫或伪造

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政策,不得取消或者减少法定继承人中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应继承财产的份额。

遗赠:公民还可通过遗嘱将个人的财产赠送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P285: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民事主体所固有的,亦即法律直接赋予

民事主体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性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P286: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即人民法院无其民事权益不再予以保护)

诉讼时效的种类:

1、一般时效:2年

2、特殊时效:

1)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而致人损害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以上为1年

便有单位法规规定的特殊诉讼时效期限则长于一般时效期限(国限货物买卖为4年)

3、最长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期限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时起算,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再予以保护。

P290:商法(商事法):是与民法并列的同属私法性质的部门法,是调整经济关系中商自然人、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即商人和商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商法具有的特征:

1、商法具有营利性特征

2、商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3、商法具有国际相通性特征

公司: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采用股份有限公

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法人。

P292:公司法的分类:

1、基本分类: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

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2、总公司与分公司

3、母公司和子公司

P293: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

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公司的法律特征:

1、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2、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公司负责

3、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P294:有限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

有限公司的出资限额:

1、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人民币50万

2、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人民币50万

3、以商业零售为主的30万

4、科技开发、咨询、服务为主的10万

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利作价出资。以工业产权利、非专权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

P299: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投资

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期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营利性企业法人。P302:破产: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为满足债权人正当合理的清偿要求,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下,就债务人的总财产实行的以分配为目的的清算程序以及与此相关的破产预防制度的统称。

破产的特征:

1、破产是债权实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破产是在特定情况下所运用的偿债程序

3、破产程序进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平的清偿破产人所欠债权人的债务,同时对债务人提供一定的救济

4、破产是在法院的监督以及特定机构或人员的参与之一实施的债务清理程序

5、破产程序具有包括强制执行程序的特征。

破产原因:

1、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

2、因公司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的,应当立即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1、债务的清偿期限已经届满

2、债权人已要求清偿

3、债务人明显乏清偿能力

P305:债权人会议:破产程序进行中,为便于全体债权人参与破产程序以实现其破产程序参与权,维护全体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由全体登记在册的全权人组成的表达债权人意志和统一债权人行动的议事机构。(在债权申报期限届满后15日内)

P306:破产和解:指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破产申请后,为预防和避免债务人宣告破产起见,由债务人和债权人达成的中止破产程序进行的协议以及围绕该协议的履行而设置的一项制度。

破产整顿:债务人的上级主管理部门为使债务人免受破产宣告起见,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的一系列改组、调整及共他挽救性活动。

P308:破产宣告: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审查并宣告债务人破产的裁判行为。破产宣告效力:

1、对债权人的效力

1)破产宣告后,债权人未到期限的债权,一律视为到期,减去未到期的利息

2)所有的无财产担保的债权只能依照破产

清算程序行使权利

2、对债务人的效力

1)财产转为破产财产,其权利由清算组承

受,清算组全面接管破产企业

2)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向清算组办理

移办手续前,负责保管本企业的财产、帐册、文书等 3)破产宣告后,职工与原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即告解除

4)对破产企业和相对人均款履行的合同,清

算组可以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

P311:人民法院破产案件前6个月到破产宣告之间,无效行为:

1、隐匿、私分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2、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

3、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4、对未到期债务提前清偿

5、放弃自己的债权

破产分配:本着债权公平原同,将破产财产按积

压债权人的应受偿顺序和应受偿比例在债权人之间进行的清偿程序。

破产费用的范围:

1、破产财产的管理、变卖、分配所需要的费用

2、破产案件的受理费

3、全权人会议费用

4、催收债务所顼的费用

5、为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在破产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费用

破产优先支付的费用:

1、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2、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3、破产债权

P312: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

险费,保险人给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的含义:

1、保险法上的保险为商业保险

2、商业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3、保险是通过合同的方式实施的 P313:保险利益:(可保利益)指投保人以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保险利益原则:

1、消除赌博的可能性

2、防止道德危险的发生

3、限制赔偿的程度

P314:保险合同: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的,由投保人缴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投保标的的物质损失及其有关利益因保险事帮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协议。

财产保险合同的特点:

1、财产保险合同是补偿性合同

2、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以保险标的的价值为限

3、财产保险合同一般是短期保险合同

4、代位求偿和委付制度是财产保险的特有制度

P315:人身保险合同:指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投保人向保险人交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人在被保险人的生命、身体利益发生特定的事故(死亡、伤残、意外伤害等)或者达到合同约定期限时,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的协议。

人身保险合同具有的特征:

1、保险主体的自然性和广泛性

2、保险金定值性

3、保险的储蓄性

4、保险费的非讼性

P316:人身保险的常见条款:

1、不可争辩条款

2、交费宽限期条款

3、复效条款

4、自杀条款

P317:票据:出标人自己承诺或者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一种凭证。票据具有汇兑、支付、信用、结算、融资的功能。

票据具有如下特征:

1、文义性

2、要式性

3、无因性

4、流通性

P319:票据的消灭:

1、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承兑人的权利,自

票据到期日起2年

2、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3、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

个月

4、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6个

5、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起3个

P319票据行为:是引起票据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

灭的法律事实,是票据法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基础。

票据行为内容:

1、出票: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

2、背书:在票据背面或都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

并签间的票据行为

3、付款:票据的付款人支付票据金额的行为

P320有效背书的要求:

1、背书应当连续

2、背书中不得记载有关事项

3、有些票据不得背书转让

汇票: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会在见票时或都在指

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都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银行汇票与商业汇票、即期汇票与远期

汇票,光单汇票与跟单汇票。

汇票的法定记载事项(少一个,汇票无效):

1、表明“汇票”字样

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3、确定的金额

4、付款人名称

5、收款人名称

6、出票日期

7、出票人签章

P323: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直辖市本国经济运行过程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调整对象内容:

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

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3、市场规制关系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P326: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平衡协调原则

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P327: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管理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力,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元偿性三个特征。

税法的构要要素:

1、纳税主体

2、征税对象

3、税率

4、税种税目

5、纳税环节

6、减税免税

7、纳税期限

8、违间处理等

我国现行的税法适用税率包括比命名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

P328:税务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1、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

2、税款征收

3、税务检查

4、法律责任

P332:偷税:指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帐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都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抗税:指纳况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抿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P334:不正当竞争: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宫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有:

1、采用假冒或仿冒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2、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掩护他人公平竞争的行为

3、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交易的行为4、5、6、7、8、9、10、11、商业贿赂行为

作虚假宣传、广告的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以掩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

违背购买都意愿搭售商品或都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推销商品的行为 违法进行有奖销售的行为

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 通谋设标的行为

P335: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

来经济利益,具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低于成本价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1、销售鲜活商品

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而降价销售商品

P339:产品质量法:调整产品质量监督关系和产品质

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P240:产品质量制度的内容:

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2、产品标准化制度

3、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4、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5、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

(抽查主要类型: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在质量问题的产品)

P344:生产者违反产品质量法不承提赔偿责任:

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

现缺陷存在的

P346:消费都权益保护法:调整在保护消费都权益过

程中发生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消费者的权利:

1、安全保障权

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依法求偿权

6、依法结社权

7、获知权

8、受尊重权

9、监督批评权

P348:经营者的义务:

1、履行法定和约定的义务

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

3、保证消费者安全的义务

4、提供真实信息,不做虚假宣传的义务

5、经营者还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6、出具相应凭证和单据的义务

7、提供符全要求的商品或服务的义务

8、按照规定或约定实行“三包”的义务

9、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或者减免自身责任的义务

10、不得侵犯消费者人身权的义务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

1、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受时,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2、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爱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随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3、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人要求赔偿。

4、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上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5、消费者因经宫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

P349:消费者和经营都发生争议的解决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提起诉讼

P353:刑法: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待业是犯罪和对犯

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当原则

P359:犯罪:由于侵犯国家的统治秩序,按照刑事法

律的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

罚惩罚性

P362: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

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1、犯罪客体: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

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犯罪的客观面:犯罪活动的观外在表现

3、犯罪主全: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

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4、犯罪的主观面: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可能引

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

P363: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不同点:

1、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

对象不一定有损害

4、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的犯罪对象体现出

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P369: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的条件:

1、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下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

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

4、防卫不能过当 P370:紧急避险:指为了国家、代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彩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紧争避险的条件:

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司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

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

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P371:犯罪预备: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预备犯的条件:

1、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

2、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尚未着手实施犯罪

3、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而未着手实施犯罪,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4、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P37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处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的条件:

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2、犯罪未能得逞

3、犯罪没有得逞,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4、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P37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犯罪中止的情况:

1、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2、虽然已经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中止的构成:

1、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行为

2、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

P374:共同犯罪:指两个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达

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

3、务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

不属于共同犯罪的情况:

1、同进犯罪

2、共同过失犯罪

3、单方故意犯罪

P376:犯罪集团: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组织。

犯罪集团的特征:

1、人数较多,至少三人以上

2、经常纠集一起进行犯罪

3、重要的成员固定或都基本固定

4、者是预谋的实施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1、主犯: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

2、从犯: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3、胁从犯:被肋迫参加犯罪的

4、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

P378:刑法: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了实行

惩罚的一种强制的方法。

刑法的强制性特征:

1、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P380:刑罚的种类:

1、主型: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

管制、拘役、有期徒行、无期徒行、死刑

2、附加刑:既能附加于主刑也能独立适用的刑

罚方法。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管制: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担是限制其一定的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监督的刑罚。(3个月以上2年以下)

拘役:剥夺犯罪分子短期的人身自由的刑罚。(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不可以超过1年)

有期徒行: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6个月以上15年以下,不可以超过20年)

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人身自由,寮行劳动改造的刑罚。

罚金: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的刑罚。

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

没有财产: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总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

P382: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的刑罚

死刑的主要表现:

1、死刑的法定情节是罪行极期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主体不能是未满18岁和怀孕妇女

3、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

4、规定“死缓”制度

P385:量刑: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应当判处的刑罚。量刑的原则:

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2、以刑法为准绳

P387:累犯: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罪的犯罪分子。

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数罪并罚: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项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P388:数罚并罚的情况: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有数罪的并罚

2、判决宣告以后发现判决前的漏罪的并罚

3、刑罚执行过程中又发现新罪的并罚

P389:缓刑:对于罪行较小,处刑较轻并且不是累犯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限,如不违法行为,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的制度。

符合缓刑事的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者2年以

下有期徒行

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

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P390:减刑: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减轻的制度。

减刑的条件:

1、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行、无期徒行而在执行期间确在悔改者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2、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3、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假释: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行的犯罪

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之后,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的条件:

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行或者无期徒工

行,并且已经招待了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2/1)

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的,不

再危害社会的

3、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暴炸、抢劫、绑架等

暴力性的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的、无期限的不得假释。

P392:刑法第87条,犯罪不再追诉的期限:

1、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工刑的,经过5年

2、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的,过10年

3、最高为10年以上,经过15年的

4、最高为无期、死刑的,经过20年 P393:刑法分则中的十类犯罪:

1、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显而易见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7、危害国防利益罪

8、贪污贿赂罪

9、渎职罪

10、军人违反职责罪

P395:几种常见的犯罪

1、故意杀人罪

2、故意伤害罪

3、抢劫罪

4、盗窃罪

5、贪污罪

6、贿赂罪

P399:对贪污罪的处罚的标准:

1、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

2、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3、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的,处1-7年有期徒刑

4、数额在5000元以下,情节较重的,处2年有期徒刑或拘役

P402:诉讼: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解决案件而依法进行的活动。

刑事诉讼: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403: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5、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P410:证据: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证据的种类:

1、物证、书证

2、证人证言

3、被害人陈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5、鉴定结论

6、勘验、检查笔录

7、视听资料

P412:举证责任:证明责任。是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

明案件有关的事实的义务。

P414: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

院和公安机关为了保证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人身自由加以强制性的限制的措施。

强制措施的种类:

1、拘传:公、检、法机关对未被羁押的嫌疑

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强制措施(不超过12小时)

2、取保候审:对犯罪嫌疑人提出保证人或交

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

3、监视居住:嫌疑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

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关以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不起过6个月)

4、逮捕:以羁押方式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

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5、拘留:公安机关在归纳争情况下对现在犯

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一舯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P417:刑事诉讼阶段程序:

1、立案

条件:有犯罪事实,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2、侦查

内容: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

3、起诉

内容:审查起诉、提起公诉、不起诉

4、审判

内容:一审程序、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

5、执行 P424:简易程序: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适用的比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

简易程序的特点:

1、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时才可适用

2、适用简易程序可由审判员一人审判

3、人民法院落应当在受理后20日内审结

P431: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P432:民事诉讼的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辩论原则

3、调解原则

4、处分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P437: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

诉的三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

P440:民事诉讼代理人:在民事诉讼中,依法律的规定,或人民院的指定,或经当事人委托授权,以当事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法协,行使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人。

民事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1、法定代理人

2、指定代理人

3、委托管理人

诉讼管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诉讼的,自己并不承担人民法院的实体民事权益争议作出的判决的法律后果,因而民事诉讼代理人只是民事诉讼参加人,而不是民事诉讼当事人。P445:民事诉讼程序:

1、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2、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P443:先予执行: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或其他紧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特或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先予执行情况:

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等

2、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3、因情况紧争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先予执行的条件:

1、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2、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

产经营

3、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财产保全: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P455: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

事人参加下,审理行政案的法动。

行政诉讼的特征:

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

2、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

3、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有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

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向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

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

行政诉讼法:是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守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456: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理原则

2、合法性审查原则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的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6、P457:行政诉讼期间停止行政执行的特殊情况:

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原告申请,法院落认为合理的

3、法律、法规规定的

P460: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的特殊起诉: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斩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具体行政行为

P462: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

1、行政诉讼当事人

1)原告 2)被告

3)共同诉讼人:行政诉讼的原告或者被告为两人以上,或者原被告双方均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

4)第三人: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代理人

P467: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和受理

2、审理和判决

3、执行

P474:国际法:(公法、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像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国际法的特征:

1、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

2、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由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3、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是依靠国家本身

4、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P476: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国际法主体的要件:

1、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

2、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3、必须是国际社会成员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各国公认

2、具有普遍意义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P47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作不进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P480: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自保权

国家管辖权的行使范围的例外

1、国家不能对在其领土内的外国国家元首、外

交代表行使管理权,这称外交豁免

2、国家不能对他国的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行使

管理权,这尔为主权豁免和或家豁免

3、为了保护国军用及其公司的重大利益,在一

家条件下,国家有权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所犯的某些罪行实行管辖,这称为保护性管辖

4、某些特殊的国际罪行,各国易有权对其实行

管辖,这称为普遍性管辖

P485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1、国籍的取得

1)出生而取得 2)因入籍而取得的

2、国籍的丧失:自愿和非自愿

国籍的抵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或者具有不止

一个国籍,或者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P487:引渡: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的判刑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P488:庇护: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

来避难的处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P489:国家领土: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点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P496:空中动持:在航空器内用暴力或暴威胁非法干

扰、劫持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控制尽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的产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

P497:条约: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在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P502:外交特权与豁免: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个国外交代表在驻交代表在驻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P505:联合国的主要机关:

1、大会

2、安全理事会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4、托管理事会

5、国际法院

6、秘书处

P509:国际私法: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构成涉外民事关系:

1、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或无国籍人

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为

3、民事关系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P511:国际私法的渊源:

1、国内立法

2、国际条约

3、国际惯例

P512冲突规范:(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和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或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冲突规范的分类:

1、单边冲突规范

2、双边冲突规范

3、重叠性冲突规范

4、选择性冲突规范

P516:具体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1、关于人的行为能力

2、不动产所有权问题

3、合同问题

4、侵权行为责任问题

5、结婚和离婚问题

6、抚养问题

7、监护问题

8、继承问题

9、诉讼时效问题

P517:反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

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应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

系应适用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P519:法律规避:当事人故意制造别一个连结点,以

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获得自己所希望的冷气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第四篇:经济法学重点

题型:选择 判断 简答 综合

1.经济法法律关系主体:简称经济法主体,亦称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主体,它是指受经济法调整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参加者即当事人,是国家经济调节管理活动中权利义务的承受者。P69 2.经济法主体必须是国家经济调节活动的参加者,是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当事人,不参加国家经济调节活动和调节管理关系的,不能成为经济法主体。

3.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即指经济法双方在国家经济调节管理中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P82 4.联合限制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采取协议或默契等形式,共同对特定市场的京城加以限制的行为。P124 5.相对于垄断状态而言,联合限制竞争属于垄断行为;相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结合等结构想垄断行为的而言,联合限制竞争属于非结构性垄断行为;相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多数情况下有单个企业所实施,联合限制竞争则总是由双方或多方所实施,所以也被称为共同行为。联合限制竞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参加与联合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可以分为横向联合限制竞争和纵向联合限制竞争。P125 6.共谋作为联合限制竞争的要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关于限制他们的活动的有意思联络,并基于这种意思联络而形成的一致性行动,也就是各方机遇共同的意思,实施了共同的行为。P125 7.我国《反垄断法》将市场支配地位解释为“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P127 8.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a、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以上的。b、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3以上的c、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3/4以上的。P128 9.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相互合并,或者一个或多个个人或企业对其他企业全部或部分获得控制,从而导致相互关系上的持久变迁的行为。P130 10.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a、经营者合并b、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自残的方式取得对他经营者的控制权。c、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由于企业合并是经营者集中最主要、最典型的形式,也是反垄断法控制经营者集中制度的主要规制对象,所以分析主要以奇特合并为典型。P130 11.行政垄断:可简略界定为是指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排斥和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P134 12.我国《反垄断法》中规定了行政垄断的专章,其基本内容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以任何方式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和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P135 13.反不正当竞争法:指禁止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会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从事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一类法律的通称。它与反垄断法共同构成完整的竞争法。P151 14.典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要会判断、区别各种具体行为是属于哪一类的):a、假冒仿冒行为b、商业贿赂行为。c、虚假宣传行为。d、侵犯商业秘密行为。e、不当有奖销售行为。f、商业诋毁行为。p158—p166 15.搭售行为: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捆绑成一种产品进行销售买以致购买者为得到其想要的产品就必须购买其他产品的商业行为。前一种产品为搭售的产品,或称之为“结卖品”,后一种产品为被搭售的产品,或称之为“搭卖品”。P168 16.消费者:是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生活性消费的个人。但是对于农民、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料,考虑到其此时有着与消费者类似的境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4条特别规定同样参照该法执行。P174 17.消费者享有九项权利(重点掌握前五项):

1、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是消费者最基本得权利。

2、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也叫知悉真情权或了解权。

3、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4、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获得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

5、索赔权:是指消费者在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所享有的获得赔偿的权利。

6、结社权。

7、受教育权。

8、维护尊严权。

9、监督权。p177—p180 18.确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一般按以下原则来进行:P185

1、由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承担:a、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其合法权益受到伤害的,可以向销售这要求赔偿。b、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c、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提供服务者要求赔偿。d、消费者在展览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览会结束后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览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览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2、由变更的企业承担: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3、有营业执照的使用人或者持有人承担: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

4、由从事虚假广告行为的经营者和广告的经营者承担。

5、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对产品质量作出承诺、保证,而该产品又不符合其承诺、保证的质量要求,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19.产品: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自产自用的不算产品)p189 20.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发现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缺陷时,经营者依法从市场上收回,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更换的制度。P196 21.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以下要求:a、不存在危机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b、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使用性能的瑕疵做出说明的除外。c、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22.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识别产品或者特征,特性所做的各种标识的统称。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2、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3、根据产品的夜店和使用要求,需要表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的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注明,或者于宪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4、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表明生产日期和安全试用期或失效日期。

5、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6、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P197 23.销售者主要承担以下质量义务:

1、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严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2、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采取必要的防雨、防晒、防霉变,对一些特殊产品采取控制温度,湿度等措施确保其所销售的产品不失效、不变质。

3、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4、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法》第27条对生产的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规定。

5、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

6、销售者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7、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P199 24.产品责任: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P200 25.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产品损害偿责任必须是具备三个条件:a、产品存在缺陷。b、存在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的事实。只有存在实际损害,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c、产品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这需要第三方介入,鉴定是否存在关联和因果关系。此外,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并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作为前提条件。有产品缺陷导致的损害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P201 26.诉讼时效:指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到诉讼至法院的时间段。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食品安全1年,环境污染3年,保险金5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自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丧失;但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未进入流通环节的不承担相应责任。P203 27.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过敏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P363 28.预算:又称为国家预算,是指一国城府变质的每一内财政收支及其平衡的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P369 29.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预算立法的作用:

1、可以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

2、可以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

3、可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4、可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P370 30.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范围包括:

1、税收收入;

2、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3、专项收益,如国家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收入等;

4、其他应当归于预算范围的收入P371 31.预算支付范围包括:

1、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支出;

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 ;

6、其他支出p372 32.决算:是指国家对预算执行情况予以总结的活动。P373 33.国债:又称“金边债券”,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务。p382 34.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对财政预算的调剂 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宏观调控p382 35.国债发行的方法:公募法:国家公开想社会公众募集国债、公卖法:政府委托经纪人在证券交易所出售国债、摊派法:政府将发行额分配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或者用国债来全部或部分顶替现金偿还债务或支付经费。P384 36.政府采购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一项公共管理制度,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政府部门的社会公众的监督下,以法定方式、方式和程序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P387 37.政府采购方式:

1、公开招标方式,这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

2、邀请招标采购方式:指采购人从符合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以随机方式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投标邀请。

3、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采购人就价格、技术规格、设计方案等采购事项与不少于三家供应商进行谈判,最符合预先规定的成交标准确定成交供应商。

4、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向唯一供应商采购)。

5、询价采购方式。P390 38.增值税: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P399 39.增值税的纳税人:指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P400 40.增值税的纳税人从税法地位和税款计算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采用抵扣法缴纳增值税款,而小规模纳税人则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能进行税款抵扣,职能采用简易计税方法。P400 41.增值税税率: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零税率。(看一下)P400 42.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主要有:

1、购进固定资产;

2、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3、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4、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5、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

6、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生品所好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7、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8、纳税人进口货物的纳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P400 43.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3%)

44.消费税:也称货物税,是以特定的消费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成品油:复合征收,从量税加从价税。高档手表(消费价格在1万元上),税率为20%;白酒(啤酒),税率20%

P402—p 403 45.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在我国境内有厂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46.营业税的9个税目: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P403 47.营业税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文化体育业、邮电通讯业适用的税率为3%;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适用的税率为5%;金融保险业适用税率为5%;娱乐业适用的税率为20%。P403 48.营业税起征点:按期纳税的,起征点为月营业额200—8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营业额50元。P405 49.价格法:是调整价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价格法的调整对象是价格关系。P468 50.价格关系:指经营者在实施价格行为过程中发生的与政府管理部门、其他同业竞争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P468 51.经营者价格行为准则:我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P471 52.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享有的权利:

1、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

2、在政府指导价对顶的幅度被制定价格;

3、指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特定产品除外;

4、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P472 53.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理解某具体表现形式):

1、价格欺诈:哄抬价格行为;虚假降价行为;模糊标价行为;两套价格行为(使用两种价目表,低价招徕,高价结算);价外加价行为(在明示价格外,另收取不合理费用);诱骗交易行为;质价不符行为。

2、价格垄断:串通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P474 54.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有:

1、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

2、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

3、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

4、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

5、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P475 55.价格听证制度: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调整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前,在有了一定的价格、成本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主持召开由消费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参加的论证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就拟调整价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广泛论证的制度。P478 56.调控价格总水平特别政策措施: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价格监测制度;保护价格制度、价格干预制度;紧急干预措施。保护价格制度主要是针对重要农产品。价格干预措施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

2、规定限价;

3、提价申报制度;

4、调价备案制度。P482

第五篇:民事诉讼法学重点整理[范文模版]

1、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是指缓解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包括

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a.自力救济。包括自决与和解。

b.社会救济。包括调解(指诉讼外调解)和仲裁,它是指依靠社会力

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

c.公力救济。公力救济专指诉讼。诉讼的实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在纠纷主体参加下,处理特定社会纠纷的一种最有权威和最有效的机

制。

2、解释诉讼标的、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形成之诉

a.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争议的要求人民法院裁决的实体权利义

务关系和享有的实体权利。诉讼标的不同于诉讼标的物,诉讼标的物是指实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具体对象。

b.确认之诉: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法律关系的诉讼。确认之诉只是请求法院确认,并不需要法院裁判一方为

一定的给付行为。

c.给付之诉: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要求对方当事人履行一定义务的请求。可以要求对方履行一定的行为,也可以要求对方给付一定的财物。

d.3、案例:在同一个诉讼程序中,A对B提起离婚之诉,A同时提

出B有恶习和受B虐待两个离婚的事实理由。问:本案例有几

个诉?

4、简答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的诉讼权利完全平等。

A.其内容有:

a.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诉讼权利平等并非诉讼权利完全

相同,是指诉讼权利的对等性和相对应性。诉讼权利平等还包括诉讼

义务平等。)

(1)诉讼地位平等。

(2)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b.保障和便利当事人平等的行使诉讼权利

人民法院应当为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提供同等的手段和机会。

B.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适用:从立法、司法、当事人自己保护三个方面说明。

5、专属管辖的概念、继承遗产和不动产纠纷的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a.专属管辖: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某类案件专属于特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管辖权,当事人也不得以协议变更。

b.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6、我国协议管辖的具体内容

A.概念:是指当事人双方依照法定条件,在纠纷发生前后通过书面方式自主合意约定管辖法院。

B.条件:协议管辖的依据是民诉法第34条,其规定民事案件协议管辖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a、协议管辖只适用于第一审民事案件,而不适用第二审民事案件及重审、再审、提审民事案件。

b、协议管辖只适用于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当事人对其他民事纠纷不得协议管辖。

c、协议管辖所约定的管辖法院必须为法定范围内的法院。d、协议管辖必须用书面形式约定,而不能用口头形式。

e、协议管辖不能违背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以上5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7、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后的诉讼构造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A.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一般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诉讼中的地位相当于原告,即以本诉的原告和被告作为被告的诉讼结构。

B.法院对待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实际上是把两个诉讼合并在一个诉讼程序中共同加以审理,这两个诉讼是:原来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即本诉;第三人和原来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因此,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尽管处于原告的地位,以本诉的当事人双方为被告提起一个新的诉讼,但第三人与共同诉讼是两种不同的诉讼制度,二者的区别是:

a.争议的诉讼标的不同。

b.争议的主体对象不同。

c.诉讼地位不同。

d.诉讼行为效力不同。

e.参加诉讼方式不同。

8、简答起诉的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

另外,原告起诉的方式要符合法律规定。原告依普通程序起诉,应当向法院递交诉状,并按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9、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

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诉讼程序,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级不同。

2.审判程序发动的原因不同。第二审程序是不服第一审未生效的裁判因当事人上诉而启动的程序。

3.担负的具体任务不同。具有审查下级法院审判是否正确的职责。

4.适用的具体程序不同。如审判组织、审判地点等。

5.裁判的效力不同。

10、上诉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A.上诉人与被上诉人必须适格

B.当事人提起上诉的判决、裁定,必须是法律规定允许上诉的一审判决、裁定

C.上诉需对第一审未生效裁判不服

D.上诉必须在法定期间内提出

E.上诉必须提交上诉状

11、两个案例分析题

12、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A.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非通常的诉讼程序,具有补充性

B.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事后救济程序

C.审判监督程序有特殊的提起方式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有三个,即法院、检察院和当事人。而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只能由当事人提起,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均无权提起。

D.再审程序阶段的两分性:审查程序和审理程序第二百零四条

13、三个案例分析题

下载警察法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警察法学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卫生法学重点

    什么是卫生法?它具有哪些特征? 答:卫生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是国家机关依法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有关保护人体生命健康相关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

    法学概论 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重点章节:第一章第三节,第五节。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三章第二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七节,第八......

    法学复习重点(精选5篇)

    法学复习重点 一、婚姻法与继承法 (一)继承法:所以案例(见案例) (二)婚姻法中,继承财产在婚前是个人财产 婚后继承的财产除非遗嘱中确定一方所有,否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三)夫妻债务......

    法学概论重点复习

    法学概论重点复习一.法的要素(即构成法的基本元素) 1.法律概念 2.法律规则(法律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3.法律原则 4.法的技术性事项(包括法的本体、法的生效、失效) 二.法的......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 1、法的基本特征 14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所独具的并以此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现象的种种重要属性。 ①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

    法学概论重点[推荐阅读]

    法学概论重点、难点 一、课程介绍 《法学概论》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般理论,对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法律部门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及国际法方面的主要内容......

    《法学概论》重点内容

    社二精英 敢闯敢拼 法学概论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要素:法律关系主体(公民 机构和组织 国家)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

    法学概论复习重点

    1、在法的分类中,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 B )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2、在法的分类中,国内法和国际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 B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3、法的最初形式是( 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