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通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两大法系的概念及其两大法系的比较。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的意志法系.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系等。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西.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
差异主要表现在:(1)法律渊源不同。(2)法律分类不同。(3)法律权限不同。(4)诉讼程序不同。(渊源、分类、权限、诉讼程序)
2.法的定义和法的基本特征。
广义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可以用在规范的意义方面,作为专门的法学范畴和法律用语,也可以作为团体组织中所有的规矩,如党纪、厂法、帮规,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狭义的法区别于法律,特指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通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2)法是主要出自国家,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4)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依法治国的概念。
它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1)司法为民原则,司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2)司法公正原则,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和体现公正和正义的原则(3)司法平等原则,司法平等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为民、公正、平等)
5.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权力义务关系,即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的权力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第三章
1.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3)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4)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
2.宪法的分类。
(1)根据新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将其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2)根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的程序为标准,将其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将其根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3.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分权原则(3)法治原则(4)保障人权的原则
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3)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5)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4.世界各国的宪法监督模式。
(1)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司法审查制度),以美国为代表
(2)宪法法院的审查模式(专门机关审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3)代表机关的审查模式,以中国为代表
5.我国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国家性质:(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统一战线
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坚持对外开发(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6.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国家结构形式
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8.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与自由(3)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4)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平等、政权与自由、人权与信仰自由、社经教育和文化权利)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形式职权: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跳跃和重要协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第四章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形式责任的法律。在我国,刑法典就是指1979年制定、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明文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效力时段。它所涉及的是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想法的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我国《刑法》规定的是从旧从轻原则。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依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4.犯罪构成的要件
(1)犯罪客体的要求,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侵犯的法医。(2)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3)犯罪主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实施了危害行为的人。(2)必然达到了法定的年龄。(3)必须具有形式责任能力。
5.犯罪过失: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里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6.阻却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具备条件:
1、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4、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具备条件:
1、必须发生了现实危险
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处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伤。
7.故意犯罪的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四种形态。
犯罪预备: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
犯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既遂:指犯罪分子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得逞的犯罪形态。
8.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概念: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条件:(1)在犯罪主体上,必须有两人以上。(两个以上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人)
(2)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在犯罪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9主犯的概念。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包括两类:(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2)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10.刑法的体系。
刑法体系是指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我国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组成。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的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与驱逐出境四种。
11.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一定时期内,又犯应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分为普通累犯和特别累犯。
普通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内,又故意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不满18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并不得适用缓刑与假释。
12.假释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的刑期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第五章
1.不公开审理的案例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3)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2.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1)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只能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
(2)人民法院确定任何人有罪,必须经过依法判决。
(3)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都不得被确定为有罪。
3.回避的概念与理由。
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及其他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理由:(1)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2)本人或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3)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4)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4.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征。
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讼过程中,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方法。
特征:(1)适用主体的特定性(2)适用对象的限定性(3)性质的诉讼性(4)目的的保证性(5)程序的法定性
5.强制措施的种类
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拘传指人民发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的一种强制方法。对象是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没有被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已经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随时进行询问,不需要拘传。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不逃避或不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监视居住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为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住所或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强制方法。
拘留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活动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是,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依法采用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
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为了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6.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间期间与诉讼时效的种类有密切联系。我国的诉讼时效有普通诉讼时效、特别诉讼时效与最长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有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群里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遍的意义。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
最长诉讼时效是针对那些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受害人所特别给予的保护措施。
7.专利权的期限: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适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8.结婚满足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符合一夫一妻原则;不为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为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
9.收养法规定一般应为未成年人,且在14周岁以下,应无精神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且独生子女不能被收养。
10.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如遗嘱人订立有多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订立的遗嘱为准。
第八章
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形成公司意思的必要非常设机构,是公司的权利机构、最高决策机构。
第九章
1.我国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回扣是指在商品购销中,卖方从明确标价应支付的价款外,账外、暗中向买方退还钱财及其他报偿以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行为。回扣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现金回扣、实物回扣和服务性回扣。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容有哪些?
(1)法律对于全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等,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
(2)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歧视任何公民。
(3)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要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
(4)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样的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超出法律之外的特殊待遇都是违法的。
第二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重点
名词解释:
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其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基本要件:权威性和正当性。
法律关系的演变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原因有法律本身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情况和条件。法律事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法律行为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
权利是指广义的法律,英文law,拉丁语jus.权利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
权力: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是指若干个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所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联邦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国所组成的联盟国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狭义刑法是指以刑法为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刑法典与修正案。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总和,除包括刑法典修正案外,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单行刑法是指国家以决心、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刑法某一事项的刑事法律。附属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阻却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是只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特殊防卫是指对严重影响到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特征: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由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通的意义。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它是适用于法律特别指定的某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就是特别诉讼时效的规定。
合同的订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即要约和承诺。要约:也称发盘、报价,指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要约所指向的人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承诺,也称为接盘,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作出承诺的受要约人称为承诺人。
无效合同,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有效要件,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可撤销合同,即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
效力未定的合同,指因已经成立的合同不完全符合合同的有效的要件,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权利人表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法定继承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最基本最古老的继承方式。遗嘱又称遗言,是遗嘱人生前作出并与死后才生效的有关自己生后财产及其他事物安排的法律行为。遗嘱继承即按照被继承人所订立的有效遗嘱进行的继承。
1p8-9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和义务(2)法是主要出自国家,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其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法律规则分类:
(1)依据内容:义务性规则、权力性规则、权利义务符合规则
(2)依据功能:调整性规则、构成性规则
(3)依据强弱程度: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4)依据内容的确定性程序:确定性规则、非确定性规则
3、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特征:(1)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2)稳定性程度比较高,不因个人、社会而发生变化。(3)没有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也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的设定,只是一些抽象性、一般性的公理(4)覆盖面较广,适用性非常广泛(5)其逻辑形式主要体现在:结构上比较简单,命题的陈述都是一些陈述性命题。
4、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基本要件:权威性和正当性。
5(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巨大突破(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6、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及国家政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
7、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治国之本。立法又称法的创制、发的创立,即订立法律制度之义。
8、(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3)权力制约原则(4)合宪性原则(5)实事求是,从基本国情出发的原则。
9、法律关系的演变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原因有法律本身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情况和条件。法律事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法律行为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
10、权利是指广义的法律,英文law,拉丁语jus.权利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1.题的法律,调整的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在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2.权利的保障书。
3.目前世界上的宪法监督制度三种模式: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司法审查制度)美国宪法法院的审查模式(专门机关审查模式)德国代表机关的审查模式中国
4.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国选举的基本程序:(1)设立选举的机构(2)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3)提出代表候选人(4)选票投举和当选计票(5)对代表的罢免和补选。
6.提出代表候选人:在直接选举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单独或联合推荐代表候选人,另外,选民10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7.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是指若干个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所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联邦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国所组成的联盟国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狭义刑法是指以刑法为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刑法典与修正案。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总和,除包括刑法典修正案外,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
属刑法。单行刑法是指国家以决心、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刑法某一事项的刑事法律。附属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
2.(1)罪刑法定原则(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3)罪责刑法相适应原则
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犯罪客体要件。
4.《刑法》17条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其一切行为都不构成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都应负刑事责任。
5.阻却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6.正当防卫是只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成立条件:
一、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二、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三、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四、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注意:防卫挑拨,互殴行为,偶然防卫都不是正当防卫。)
7.特殊防卫是指对严重影响到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8.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1、区分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称谓:公诉案件在提起诉讼之前将被追诉者称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后始称为被告人,并同时取消“人犯”这一带有明显有罪推定色彩的称谓。
2、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特征: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1、民法的基本原则?p204-205
《民法通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其中,平等原则反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民法的核心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私法性的集中体现;诚实信用原则适用范围最广,素有“帝王条款”之称,许多新民事法律的创立都是创立都是依据该原则推导出来;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民法兼顾社会本位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普通诉讼时效与特殊诉讼时效?适用后者的情况有哪些?p212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由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通的意义。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它是适用于法律特别指定的某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就是特别诉讼时效的规定。
适用特别诉讼时效的情况有:(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经声明,买受人或受害人向出卖人、商品制造人要求赔偿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出租人向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承租人要求给付租金及赔偿损失的;(4)寄存的财务被丢失或毁损,寄存人向保管人请求赔偿的。
(最长诉讼时效)
3、我国物权法的四个基本原则?p214
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种类、内容和效力均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
一物一权原则,同一客体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以上内容相冲突的物权(1)在一物之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2)一个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一个物,聚合物和物的某一部分均不能作为所有权的客体。
公示与公信原则,包括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两个方面。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物权的取得和行使不得违反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合同的订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即要约和承诺。要约:也称发盘、报价,指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要约所指向的人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承诺,也称为接盘,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作出承诺的受要约人称为承诺人。
5、合同效力状态: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
无效合同,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有效要件,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特征:
1、具有违法性。
2、具有不得履行性
3、自始无效
4、确定无效
5、当然无效
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无效合同主要有以下五种:(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者利益的合同(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即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
特征:
1、导致合同可撤销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2、对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或者变更,要由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或变更权来实现
3、可撤销合同在未来撤销以前,是有效的;一旦被撤销,则自始无效
分类: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在订立时显失公平原则。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效力未定的合同,指因已经成立的合同不完全符合合同的有效的要件,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权利人表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种类: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气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2、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3、无财产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
6、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哪三部分?其分类?特点?p236-237
狭义的即指传统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大部分
(1)文学产权,是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将作品及作品的传播媒介纳入其保护范围。(2)工业产权,指工业、农业、商业、林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与商标权。
特点:
1、由国家授予;
2、具有专有性;
3、具有地域性;
4、具有时间性
7、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顺序?p262
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最基本最古老的继承方式。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
根据与被继承亲属关系远近分为: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
8、遗嘱又称遗言,是遗嘱人生前作出并与死后才生效的有关自己生后财产及其他事物安排的法律行为。遗嘱继承即按照被继承人所订立的有效遗嘱进行的继承。
9、经济法的概念是对经济法基本精神或基本观念的认识,是连接整个经济法律规范及及其实施过程的纽带。经济法是产生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兴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或宏观调控手段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良好发展的法律规范系统。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内涵:行政组织与职权法定;依法办事;违法必究(2)合理行政原则。内容:符合法律的目的;出于正当的动机;考虑相关因素;不得任意延迟或不作为;符合公正法则。
1、中制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2无记名投票的原则;选举权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原则。
第三篇:法学概论复习重点
1、在法的分类中,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B)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2、在法的分类中,国内法和国际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B)
B.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3、法的最初形式是(D)
D.习惯法
4、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专门案件的活动,称为(C)
C. 司法
5、依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总理由(C)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6、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私营经济是(D)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C)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8、关于宪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9、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必须年满(C)。
C.
18周岁
10、把宪法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依据是(C)
C.有无法典形式不同
1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A)。
A.
人民民主专政
12、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是(B)。
B.
国务院
13、我国曾经实施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B)。
B. 法律
14、下列不属于行政处分的是(C)
C.没收
15、行政救济的途径不包括(C)
C.行政调解
1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C.行政法有统一的法典
17、下列不可能成为行政主体的是(D)
D.
公民个人
18、下列哪种方式不属于行政救济(D)。
D. 行政许可
19、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标志是(C)
C.犯罪分子是否着手犯罪
20、犯罪客体是指(C)
C.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21、中学生A于1981年4月5日出生,1998年3月28日重伤一名同学,1999年1月2日被捕,对A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D.不负刑事责任
2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在判决宣告以前一人同时犯有数罪而判了数个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实行的主要原则是(C)
C.限制加重原则
23、某甲在夜间入某住宅窃取财物后,纵火灭迹,他明知该住宅里有人睡觉,起火后可能被烧死,但他仍然放火烧房,结果大火烧死1人,某甲放火致人死亡的行为属于(B)
B.间接故意
2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不适用我国刑法的是(D)。
D.某国外交人员在其驻我国大使馆内盗窃
25、轻罪重判的刑罚思想与刑法中的下列(D)原则相违背。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6、张某意图杀害李某,一日晚藏于李某院门外,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李某,遂举枪射击,次日得知打死的不是李某,而是其家中的一头牲畜。张某(A)A.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27、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D)
D.
无罪
28、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B)
B.
抢劫罪
29、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A)。
A.
始于出生,30、民事法律中,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公民下落不明满(D)
D.4年
31、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包括(B)。
B. 罚款
32、甲(10岁)与父亲一起在路上散步,对面乙牵着的一条狗突然向甲袭击,此时甲父正与路边熟人说话,没来得及顾得上甲,最后甲受重伤。甲的损失由(A)承担。
A.乙承担
33、某杂志为扩大销量,精心炮制了某著名影星甲的一段绯闻,给甲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甲将该杂志告到法院,下列责任方式不适用于该案的是(D)。
D.排除妨碍
34、在我国,土地所有权归(C)。
C.国家和集体所有
35、下列权利不属于用益物权的是(B)。
B.抵押权
36、下列各项中,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的是(C)
C.继承权的放弃
37、下列事实中,哪一种事实能发生不当得利之债(D)
D. 顾客多付售货员货款
38、下列有关债的主体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
D..双方当事人都是特定的39、下列不属于人格权的范围的是(C)。
C.亲属权
40、小张和养妹从小一起长大,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D)。
D.如不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可以结婚
41、公民用遗嘱的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或全部赠送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此种行为属于我国《继承法》上的(D)
D.遗赠
42、商法的调整对象(D)
D.商事关系
43、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形式有(A)
A.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44、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B)
B.5000元
45、自然资源保护中最有影响力的基本法律制度是(C)
C.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46、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由(C)管辖
C.不动产所在地法院
47、在我国,因侵权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由(D)
D.可以由原告选择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
48、甲从乙手中买得电脑一台,不久,丙说电脑是他的,并强行搬走。甲向法院起诉,要求丙返还电脑,法院在审理中,通知乙参加到诉讼中来。乙在诉讼中属于(C)。
C.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49、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留下的身份证复印件,属于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的何种类型。(A)
A.书证
50、在法的分类中,根本法和普通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C)
C.法的效力不同
51、人类社会最早产生法律的历史时期是(B)
B.奴隶社会
52、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包括(A)
A. 人
53、构成法律责任的核心要素是(B)。
B.违法或违约行为
5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
A.1954年宪法
5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是(C)
C.劳动权和受教育权
5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B)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7、宪法规定,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必须年满(B)
B. 四十五周岁
58、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有(D)组成。
D.
4章138条
59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的依据是(A)
A. 修改的程序不同
60.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是(B)
B. 行政法治原则
61、关于行政立法,错误的理解是(D)。
D.各级人民政府都享有行政立法权
62、.关于刑法的溯及力,我国适用的原则是(A)
A.从旧兼从轻原则
63、根据我国刑法,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C)
C.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64、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监视居住的期限不得超过(C)
C.6个月
65、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
C.诚实信用原则
66、严某(男,13岁)与李某(男,18岁)商量好夜间去商店行窃,严某看好地形,准备好犯罪工具,制定好了行窃计划。当晚,二人行窃时被值班人员发现,送至公安机关。对二人应该如何处理?A
A.不成立共同犯罪,由李某独立承担刑事责任。6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A)
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8、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B)
B.
间接故意
6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时效进行到最后6个月由于发生法定事由而引起时效的(C)
C.中止
70、按份共有人在转让其共有财产份额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B)。
B.优先购买权
71、财产所有权的权能包括(A)
A.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72、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下列人身权利中,属于公民身份权的是(B)。
B. 监护权
71、依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可撤销的婚姻是(D)
D.因胁迫而结婚的
72、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据法律规定消灭的是(C)
C.胜诉权
73、下列不属于经济法的是(C)
C.土地管理法
74、下列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D)
D.冒用他人商标的行为
75、诉的要素不包括(B)
B.诉的参与人
76、凡是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及其痕迹的证据,称为(B)。
B.物证
77、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A)
A.调解
78、在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B)
B.国务院
79、以下那部宪法指导思想存在着严重错误(B)
B.
1975年宪法 80、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
A. 单一制
81、依照宪法规定,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B)。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2、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C)
C.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83、我国《行政诉讼法》是制定的时间是(A)
A.1989年
84、甲教唆乙盗窃,两人为此制定了计划,并准备了作案工具。乙在盗窃时被人发现即逃跑。此案是(A)
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85、陈某患精神病多年,虽经多方医治,病情并无好转,发作时精神狂乱,并伴有暴力行为。1999年4月21日,陈某在其居住的家属院中突然发病,用铁锹将一正在玩耍的儿童当场拍死。对陈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B)
B.
不按犯罪处理
86、甲与乙为邻居,甲长期将自家杂物堆放于乙家的厕所门前,乙享有(B)。
B..排除妨碍请求权 87、相邻关系是指相互毗邻的(A)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问基于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使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A.不动产
88、我国《婚姻法》规定,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C)
C.乡、镇人民政府
89、我国法定继承中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不包括(D)
D.兄弟姐妹
90、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属于(D)
D.流转税
91、我国各级人民法院采取的审级制度是(B)
B.两审终审制
第四篇:法学概论重点复习
法学概论重点复习
一.法的要素(即构成法的基本元素)
1.法律概念
2.法律规则(法律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3.法律原则
4.法的技术性事项(包括法的本体、法的生效、失效)二.法的渊源
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是指法律的形式意义上的来源,即法的效力渊源。它是由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三.法律体系与法律关系(一)法律体系
1.概念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
理解法律体系注意以下几点:
(1)法律体系的直接构成因素是由法律规范按照不同标准形成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不是法律部门或法律规范的杂论无章的集合,而是由法律规范按照一定标准形成法律部门后所构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3)法律体系不是自古以来所有国家的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体系,而是指一国现行正在生效的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体系
(4)法律体系不是一国现行正在生效的某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体系,而是指一国现行全部正在生效的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体系 2.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不同对法律规范进行的分类。凡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构成一个部门法
划分法律部门的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二是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3.法律汇编和法典编纂
法律汇编又称法规汇编,是指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将现行的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系统排列,汇编成册(规范性文件系统化)
法典编纂又称法律编纂,是指在对某一部门法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审查、整理、补充、修改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系统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它是部门法的法典化活动
两者区别主要有两点:
(1)内容不同:法律汇编不能改变法律规范的内容;法典编纂必然要变动原有规范性文件的内容
(2)性质不同:法律汇编不是创制法的活动,许多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法律汇编;法典编纂则是一种重要的国家立法活动,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法定程序进行
(二).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特征: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法定性
法律关系是体现人的意志的特殊社会关系,具有意志性
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具有权利义务性
2.法律关系的要素
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主体、内容和客体
(1)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包括:个人主体,即自然人(中国公民是我国法律关系的主要参加者);机构和组织;国家
(2)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权利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一定社会主体基于利益而自主决定某种行为的资格;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基于权利的实现而规定的一定社会主体所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责任)
(3)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精神产品和行为结果 3.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4.法律关系的保护
四.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
1.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原始社会习惯是氏族成员的行为规则,不具有阶级性
2.法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原始社会的习惯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氏族首领的威信来实施
3.法有权利义务的区分,原始社会的习惯没有权利和义务之分
4.法以国家主权为基础而建立社会秩序,其调整范围以国家主权所及的地域为界限,而原始社会的习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社会秩序,其调整范围以血缘关系为界
五.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的行为违反法律义务或侵犯法定权利而强制违法者承担的法定不利后果 六.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是指有关机关或个人对法律规范的含义所作的说明。根据主体和效力的不同,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1.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正式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如何具体运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司法解释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作的解释,包括审判解释和检查解释。2.非正式解释
非正式解释也称非法定解释、无权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包括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
学理解释是指在学术研究、法学教育和法制宣传中对法律规范的含义等所作的解释。任意解释是指公民、当事人、辩护人等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法律规范的内容、含义所作的解释。七.法与党的政策
1.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共产党的政策对社会主义法的指导作用
第一,党的政策是制定社会主义法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法要体现党的政策的基本精神
第二,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必须以共产党的政策作指导
第三,社会主义法是党的政策的规范化、具体化
(2)社会主义法对共产党政策的制约作用
党的政策虽然是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依据,但是党的政策的制定和贯彻也要符合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也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不能借口执行党的政策而破坏社会主义法律。
2.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
社会主义法与我国共产党的政策是一致的,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阶级本质、共同的历史使命、共同的指导思想,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
两者也有区别,如果看不到两者的区别就会产生法律虚无主义,就会出现党政不分的现象:
(1)制定的组织和反映的意志不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政策是党组织制定的,不具有国家意志性
(2)实施的方式不同。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政策是由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
(3)表现形式不同。法由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政策由决定、决议、纲领、宣言、通知、纪要等形式表现
(4)调整范围不同。法规定的权利义务比政策具体、明确,政策则比较原则和概括。政策的调整范围往往大于法的调整范围
(5)稳定性程度不同。法比较稳定,政策比较灵活,变化较快,特别是具体政策变化更快。
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提出及其科学含义 1.提出
1996年2月江泽民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
同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目标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2.科学含义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呼唤法律)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和要求 1.宪法和法律至上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依法行政原则(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心环节)4.司法独立公正原则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立与公正是司法的主要特征。其中,公正是司法的核心。
5.人权保障原则
九.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由公民享有的某些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公民实施某种行为的资格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或应尽的根本责任 2.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
(4)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3.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忠实履行公民义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提高以下认识)
(1)任何权利和自由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2)任何权利和自由都是受到限制的,而非不受任何限制的
(3)不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人身自由(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宗教信仰自由
(4)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的休息权
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物质帮助权
(5)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6)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7)特定公民权利
保障妇女的权利
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5.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与之并列,更不能超越之上 2.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民主党派、华侨和其他爱国人士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3.任期
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1/5以上代表提议,可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 4.职权
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行使国家立法权,即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的重要领导人
最高监督权
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十一.被授权组织和受委托组织(一)被授权组织 1.概念
被授权组织是根据行政授权而享有行政权,进行行政管理的组织 2.特征
(1)被授权组织的行政权力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明确授予
(2)被授权组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同时也依法承担行政职责(3)被授权组织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3.种类
群众自治性组织、行政性公司、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群众性团体 其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二)受委托组织 1.概念
受委托组织是接受行政机关委托而代替行政主体行使部分行政职权的组织 2.特征
(1)受委托组织的行政权力来源于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为
(2)受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3.委托条件
(1)委托主体的条件: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
(2)受委托组织的条件
第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第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第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地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和技术鉴定
(3)委托内容的限制条件
一般是有关社会性和群众性的行政管理职权,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行政权则不宜予以委托(如海关管理、税务管理等不宜委托)十二.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力的行为 十三.行政救济
广义的行政救济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对因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损害以及因合法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时进行救济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我国广义的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赔偿制度,行政补偿制度,行政申诉制度,行政揭发、行政检举和行政控告制度等)
狭义的行政救济是指从法律救济本质特征角度予以确认的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赔偿制度和行政补偿制度 十四.犯罪的概念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十五.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有四个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3.犯罪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不满16周岁的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这八种罪行的,负刑事责任
4.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犯罪的故意、过失、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犯罪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十六.共同犯罪 1.概念及条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条件:一是在犯罪主体上,必须是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二是在客观方面,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犯罪的行为;三是在主观方面,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共同犯罪的形式
(1)从是否任意行形成上划分,分为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
(2)从是否有预谋角度划分,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3)从是否有分工划分,分为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
(4)从有无组织划分,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 3.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1)主犯
对主犯的处罚有两种: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一般主犯,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2)从犯
对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胁从犯(被迫参加)
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教唆犯
有三种情况:一是被教唆的人犯了被教唆罪刑的,教唆犯视同主犯处罚;二是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的,视为教唆未遂,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十七.民事行为和代理的概念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实施的行为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被代理人的利益,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进行的,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一种法律制度 十八.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于自己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一般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十九.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概念
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顺序进行的继承
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生前以所立的遗嘱将其财产的全部或部分,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继承的,成为遗嘱继承 二十.有限责任公司 1.概念和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亦称有限公司,是指依公司法设立,由一定人数的股东出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特征:公司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度对公司负责;兼有人资两合性(既有无限公司特征即以股东个人信用为基础;也有股份公司特征即以资本额作为公司信用基础);此外还有非公开性、设立程序简单、机构设置灵活等特征
2.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50个以下)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
(3)有股东共同制定的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公司住所 3.组织机构
(1)股东会(全体股东组成,公司权力机构)
(2)董事会(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关,由董事3到13人组成)
(3)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4)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4.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其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5人)
二十一.股份有限公司 1.概念和特征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分成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特征:公司组织浓厚的资本性;资本募集的公开性;公司资本的股份性;公司经营的公开性;股东责任的有限性 2.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设立条件
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2人以上200以下,有半数在中国境内有住所);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人民币500万元);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公司住所
(2)设立方式
发起设立或则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的全体发起人首次出资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募集设立发起人所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股份总额的35%(3)创立大会
在申请公司注册登记之前,发起人应组织召开创立大会,大会15日前予以通知或公告,要有代表股份总数过半数的发起人、认股人出席方可举行 3.组织机构
股东大会
董事会(5到19人)、经理 监事会
4.股票发行和转让(1)股份发行
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基本构成单位。发行的股票可以是记名股票也可以是无记名股票,但向发起人、法人发行的股票应是记名股票。
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种类的每一股份应当具有同等权利,同次发行的同种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股份和股票的发行分为设立发行和新股发行(2)股份的转让
股东持有的股票可以依法转让,股东转让其股份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二十二.票据权利 1.概念
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收款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2.票据权在下列期限内不行使而消失
(1)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2)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
(3)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
(4)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 二十三.经济法的概念
通常认为,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十四.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1.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1)积极义务
①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②生产者应当使产品标识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要求
③生产者应当使产品包装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要求
(2)消极的义务
①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②不得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③不得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④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2.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1)积极义务
①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
②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③销售者销售的产品标识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法》第27条的规定(2)消极义务
①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②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③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④销售者销售的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冒充合格产品 二十五.税法的构成要素
1.纳税主体(税款的直接承担着,一切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2.纳税对象(纳税客体)
3.税目(各个税种规定的征税项目)
4.税率(我国现行适用的税率主要有四种: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5.纳税环节(应缴纳税款的环节)6.纳税期限 7.减税、免税
8.罚则(对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处罚措施)二十六.劳动争议的解决 1.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种类
劳动争议是指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就劳动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所发生的纠纷
种类:(1)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争议
(2)执行劳动法规的劳动争议
(3)履行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
(4)其他劳动争议 2.解决方式
协商(企业和职工自行进行协商解决争议)
调解(调解委员会进行协商达成调解协议,解决争议)
仲裁(仲裁委员会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方式)
审判(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判决)
仲裁前置,即打官司前必须要仲裁 二十七.民事诉讼证据 1.概念与特征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其特征是:(1)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证据具有客观性
(2)必须是与案件有关联的事实,即证据具有关联性
(3)必须是法律允许的并按法定程序提取的事实,即证据具有合法性 2.分类
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包括学理分类和法律分类
(1)学理分类:一是按证据的来源,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二是按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把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三是按证据与当事人的关系,把证据分为本证与反正(2)法律分类
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将证据分为七种: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 3.证明对象与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必须证明的事实,亦称待证事实。包括三个方面:当事人主张民事实体权益权益法律事实;当事人主张的具有程序性质的法律事实;证据事实
举证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承担举证责任应遵循以下原则:(1)谁主张谁举证原则;(2)免除举证责任的原则;(3)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4)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4.查证责任
查证责任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负有的收集调查和审查核实证据的职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集和调查证据的责任;二是审查核实证据的责任 5.民事诉讼证据的保全
民事诉讼证据的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对由于时间过久及其他原因有可能造成灭失、腐败或难以提取的证据,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保存这些证据证明力的活动。需要采取保全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证据有灭失的可能;二是证据将来有难以取得的可能
二十八.强制措施的内容 1.拘传
拘传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将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强制方法
拘传不同于传唤,传唤不具有强制性,不是强制措施;也不同于拘留和逮捕,它不具有羁押的性质,讯问后应立即释放
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2.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三机关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侦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强制方法
取保候审适用于下列情形:(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的;(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的,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4)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需要逮捕而证据不足的;(5)法定羁押期满不能结案的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循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市、县;(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4)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
取保候审的担保方式有保证人和保证金两种
取保候审的期限为12个月。期限届满,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 3.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是指公检法三机关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擅自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强制方法
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与取保候审相同。一般适用于找不到保证人,或者违反取保候审的有关规定,尚不够逮捕的情形
被监视居住的人应遵循以下规定: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违反上述规定的,情节严重的予以逮捕)
监视居住的期限为6个月,期满及时解除 4.拘留
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于现行犯、重大犯罪嫌疑人、在法定紧急情形下依法采取的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
公安机关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有下列情形的可现行拘留:(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犯罪后及时被发现的;(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的;(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7)有流串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拘留是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拘留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在24小时内通知家人或单位,24小时内进行讯问。发现不应拘留的,应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对需要逮捕而证据不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拘留后3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在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至4日。对于流串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延长至30日。5.逮捕
逮捕是指公检法三机关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逮捕的条件:(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有逮捕必要(是指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害性的情况)
逮捕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逮捕时必须出示逮捕证。逮捕后24小时内通知家属或单位,并进行讯问,发现不应逮捕的,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的逮捕,应在7日内作出决定,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应在10日内作出决定,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至4日
在强制措施体系中,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 二十九.我国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我国《行政诉讼法意见》第11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外,对本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参照”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行政诉讼法有规定的,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二是行政诉讼法只作原则规定的,具体的规则可以参照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三是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诉讼的需要,参照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但不得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和性质相冲突。
“参照”适用意味着人民法院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是否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 三十.行政侵权赔偿方式与计算标准 1.赔偿方式
支付赔偿金(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是行政侵权赔偿的主要方式;同时其他责任形式还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2.赔偿金计算标准(1)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2)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①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倍
②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额为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年工资的10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职工平均工资的20倍。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其抚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支付生活费
③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对死者生前抚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支付生活费
以上生活费的发放标准参照当地民政部门有关生活救济的规定办理。被抚养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费给付至18周岁止;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生活费给付至死亡为止
(3)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造成损害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①处罚款、罚金、追缴、没收财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返还财产
②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造成财产损坏或者灭失的,依照本条③、④规定赔偿
③应当返还的财产损坏的,能够恢复原状的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按照损害程度给付相应的赔偿金
④应当返还的财产灭失的,给付相应的赔偿金
⑤财产已经拍卖的,给付拍卖所得的价款
⑥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的,赔偿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费用开支
⑦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 3.行政赔偿费用来源
赔偿费用,从各级财政列支 三十一.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国家的基本权利
国家的基本权利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所固有的和当然享有的权利。一般认为,国家的基本权利主要有四项: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和管辖权
了解一下:
独立权是指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平等权是指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平等的权利
自保权是指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国家有权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可能来自外国的侵犯;二是指国家遭到外国的武力攻击时,有权行使单独或集体的自卫
管辖权主要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有豁免权者除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其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利。包括领域管辖、国籍管辖、保护性管辖和普遍管辖,前两者是基本内容 2.国家基本义务
承担尊重其他国家基本权利的义务 三十二.引渡和庇护的概念
引渡是指一国应某外国的请求,把在其境内被该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请求国审理或处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
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遭受追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和居留,给以保护,并拒绝将他引渡给另一国的行为 三十三.人权的国际保护
1.人权的概念和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法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分支,指的是尊重和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总和
人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其现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部分:个人的基本权利、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因此国际人权法也可以分为个人人权法、民族自决权法和发展权法三个部分 2.国际人权保护公约
继《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之后,联合国通过或制定的有关人权方面的重要宣言和公约达50多件,国际公约中规定的各项具体人权:
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根据此种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及自由从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所有人民得为本身之目的,自由处置其天然财富和资源;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民族之生计人人平等,宗教自由,和平集会和结社自由等项权利和自由。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方面,享有工作的权利,并有权享受公平与良好之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有权享受其本人及家属所需之适当生活水平,包括适当之衣食住行及不断改善之生活环境;有权享受可能达到之最高标准之身体与精神健康;有权受教育;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之惠;对其本人从任何科学、文艺或艺术作品所得之精神及物质利益,享受保护之惠;母亲和儿童应受到特别保护和协助
以上各项具体人权,并非是直接赋予个人的,均需借助缔约国的国内法来加以实行
3.关于人权问题的认识分歧
人权问题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涉及国际关系中一个敏感的领域,各国对于人权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
发展中国家首先重视集体人权,即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在人权的国际保护方面,强调,侵犯民族独立和国家爱主权构成对基本人权最严重的侵犯,并强烈要求集体制裁大规模侵犯民族权利的种族主义政权,强烈反对霸权主义。在涉及外国人待遇的问题上,坚持国民待遇标准
发达的西方国家则偏重传统的西方式人权概念,认为所谓“人权”就是指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为本国侨民在所在国谋求所谓的饿“最低国际标准待遇”。他们还常常以“保护”人权为由,干涉他国内政,这就严重违反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三十四.冲突规范的概念(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
所谓冲突规范是指在调整或处理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时,指定应适用哪一国家(或地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三十五.公共秩序保留 1.概念 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是指一国法院在处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按照本国冲突规范本应适用外国法,或根据管辖权原则去承认和执行某一外国的裁决,如果其结果与本国国家的重大利益、政策、道德的基本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即以此为理由而拒绝承认或适用 2.公共秩序保留的作用(学者认为)
积极作用:作为国际私法中的安全阀,能够消除隐含在冲突规范中的某种危险性,以维护内国的根本制度和利益
消极作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是一种弹性制度,其消极后果就是给予了法官以适用公共秩序条款的广泛自由裁量权,因而导致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常被滥用,或被法官用作任意排除外国法适用的工具
3.我国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态度
我国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贯持肯定的态度。我国《民法通则》第150条规定: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利益。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凡我国人民法院对申请或者请求承认和执行的外国判决、裁定,经审查后认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认和执行 三十六.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经济主权原则
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严责。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各国对其境内的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2)各国对其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监督管理权;(3)各国对其境内的外国资产有权收归国有或征用,但应给予适当补偿 2.公平互利原则
各国法律地位平等,公平分享获得的成果,在相互交往中,应当做到有关各方互相有利
3.国际合作促进发展原则
该原则是国际合作义务与发展权相结合的产物。在国际合作中,一切国家都应严格尊重他国主权,不附加任何有损于他国主权的条件,对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努力给予合作和积极支持。在发展权上,各国有权选择本国发展的道路,分享发展利益。
4.有约必守原则
各国在享受所签订的国际经济条约赋予的国际经济权利的同时,也应受条约的约束,履行自己的国际经济义务
第五篇:离线作业法学通论
期末作业考核
《法学通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法律责任
答: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2.成文宪法:
答: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用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来表现的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3.行政主体
答: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4.刑法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5.合同 答: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广义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门中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狭义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还有最狭义合同仅指民事合同中的债权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
答:1.物
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物要
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之认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
控制。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第四,须具有独立性。至于哪
些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应由法律予以规定,但这样几种物不得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1)人类公共物或国家专有之物。(2)文物或贵金属。(3)军事
设施、武器。(4)危害人类之物。
2.人身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但须注意的是:第一,活人的(整
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第二,权利人对
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第三,对
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
利。
3.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属于非物
质财富。我国法学界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
4.行为结果
在很多法律关系中,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的是行为结果。分为两种:一种
是物化结果;另一种是非物化结果。
2.我国采取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原因有哪些?
答:(1)历史原因。长期的历史传统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民
族原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和民族关系决定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不适宜采取联邦制。民族分裂更是极其有害的,而应该采取单一制。国内外实践经验一再证
明,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利于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有利
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简单介绍行政相对人享有哪些权利?
答: 行政相对人除在执法程序中明确享有陈述、申辩、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要求
举行听证会等权利外,还依法享有以下权利:
(1)对向自己进行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有确认其身份的权利;
(2)对执法时不表明执法人员身份、当场收缴款不出具法定罚没款收据的,可以拒绝接受
行政执法、拒绝交纳罚没款,并有权予以检举;
(3)对行使执法、承办案件、审理案件、主持听证的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提出要
求回避的权利;
(4)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
措施造成财产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第四条的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4.简述刑罚的种类。
答:
(一)主刑。所谓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
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于个体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不能适用两种以上的主刑。主刑
具体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二)附加刑。所谓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也称从刑。附加刑的特点
是: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附加刑具体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三)专门针对外国人的驱逐出境。《刑法》第35条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
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驱逐出境仅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该刑罚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三、论述题(共30分)
1.试论述民法理论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答:
一、诚述信用与那则的形成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必须诚实守信,正确行
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推动深诉活动顺利进行。它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在私法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帝王原则”之称。
目前,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承认诚实信用原则,我国的司法解释中也有体现,2001年最
高人民法院制定的《证据规定》等7条指出: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它司法解
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
能力等因素,确立举证责任的承担。这一规定明文明确了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但由于民事
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工作实践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如证人出庭难,上诉率高的情
况产生。因此,从中外法律起源和实践看,诚实信用原则的已经有必要与时俱进,适用现实的需要。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领域,尤其是民法债权理论中有如下主要功能:
1、预见功能,可以指导当事人正确行使民事权利,能有限度的预见自己行为结果。使
民事法律行为中 效果意思得以实现,从而是当事人按其自己思想与他人发生民事关系,优
化自己生存环境。
2、民事违法行为弹性功能,由于社会发展迅猛,法律制定永远滞后于现实,而法律权
威性和稳定性,注定其不能朝令夕改,因而,必须授予司法者自由裁量权,使法官在具体案
件中裁判于法公正,于情合理。
3、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
1、经济人的“自利的打算”是众生寻求利益最大化,人性自然冲动,在道德法律限制
下,钻营者全力钻空子,寻求和获取最大得利益。
2、“失信”成本的低廉性。只要获取的利益大于成本就会使大部分人去冒险。
3、法律的局限性,为失信提供了生长和生存空间。
4、司法腐败,法官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失信者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三、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个人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弄虚作假,更有甚者是讲假话、作伪证。
2、企业的表现为不守信用,恶意逃债,违约毁约,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如毒牛奶、毒馒头、瘦肉精等事件。
四、我国民事诉讼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1、法理基础,民事诉讼从当事人自己的事,已过度发展为“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事,因此
诚实信用原则应予肯定。
2、立法基础,一方面作为实体的民法已经确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民事诉讼法应与之相适应;
另一方面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又是诉讼法的内在要求。
3、司法实践的需要,法律不能两面俱到,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法官对具体诉讼
行为作出评判,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
五、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1、禁止滥用诉讼权利,即当事人不得以各种手段蓄意拖延诉讼。
2、禁止不正当形成诉讼状态,不得以利用法律漏洞或违法契约,公序良给的不正当方
式取得某种权限,以达到规避法律的目的。
3、禁止反悔,要求当事人言行前后一致,不能相互矛盾,自食其言。
4、诉讼权利实效,当事人迫于行使自己权利,在很长时间既不作出行使或不行使诉讼
权利意思,也不实施诉讼权利的行为,使对立当事人认为他放弃权利,并提出实施了一些行
为,那么当事人权利即失去效力,以后不得在要求。
5、真实义务,即当事人不能主张不真实的事实,而且不能在明知或自己认为对方提出的主张与事实相符是进行告知。
六、完善诚实守信原则的建议
1、对守信者给予奖励,在全社会形成诚信者受尊重有好处,从而形成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强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者的违法成本
在奖励诚信提倡诚信的同时,要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让失信者在名誉上威信全无,经济上
得不偿失;诸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者一旦查实,让其永远失去生产经营资格。并在经济上
承担比造假得利高得多的惩罚。使全社会养成不予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良好氛围。
3、立足长远,教育为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社会培养诚信良好的风气,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从小养
成守信诚实的良好的习惯,才能让诚信得到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