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业通论复习材料
创业通论复习要义:
一、选择题
1. 创业模型
A:加德纳模型——创业的复杂性解释创业过程
B:威廉模型——影响新创业成败因素的视角提出创业的过程理论模型
C:帝姆斯模型——成功的创业将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进行有效的搭配
D:克里斯琴模型——创业者和新企业是创业过程的关键模型
2.创业的类型
A:依附性创业——依附于大企业或产业链而生存,特许经营权的使用
B:尾随性创业——模仿他人创业,短期内不要求超过他人,在市场上拾遗补缺
C:独创性创业——填补市场需求内容和需求形式的空白
D:对抗性创业——进入其他企业已经形成垄断地位 的某个市场
3.创业过程的核心驱动力——潜在收益的诱惑、商业机会
4.有利于新创型企业的行业——a、资本密集度低的行业b、广告密集型低的行业c、分散型行业
d、平均规模更小的行业
5.创业者的人格,品质,素养——使命责任、创新冒险、贱人执着、正直诚信。
6.创业机会的来源——意料之外的事件;不一致的状况;基于程序的欠缺;基于行业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统计特性;基于价值观和认识的变化、新知识
7.有限模式的优点——提供高效的激励、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节约税负
8.企业内创业的障碍——企业的官僚体系;内部产品竞争和资源的争夺导致管理者的抵制;缺乏内部风
险资本家的指导;员工缺乏所有权因此降低承诺;将传统的管理方法应用于新创企业的控制权
9.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收入模式;向客户提供的价值;组织构架;交易流程
10.史蒂文森——创业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
蒂蒙斯——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
11.企业著作权的法律保护——著作权又叫作版权,作者及其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
法享有的权利,作品一旦产生,作者便享有版权.登记与否都受法律保护
12.蒂蒙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对商机的理性分析和把握,对风险的认识和规避,对资源的最合理的利用和配置,对工作团队适应性的分析和认识
13.有利于产生创业机会的因素(创业机会的来源)——a、意料之外的事件;b、不一致的情况;c、基于
程序的欠缺;d、基于行业与市场结构的变化;e、人口统计特征;f、基于价值观与认识的改变;g、新知
识。
14.创业团队的类型:A、核心主导创业团队——结构组织紧密,向心力强,决策程序简单,组织效率高,权力过分集中,发生冲突时其他人处于被动局面
B、群体性创业团队——团队没有明显核心,决策效率低,容易形成多头领导的局面,积极消除冲突
15.股权融资——吸收直接投资:现金出资,实物出资,知识产权出资,场地出资,发行股票,债权资本;融资——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发行债券,租赁。
16.新创企业的法律形式选择——个人独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法》公司企业:
《公司法》
17.创业者的心理特质——成就需求,风险承担倾向,控制欲
18.机会性创业:出发点不是谋生,是为了抓住利用市场机遇。就业型创业:目的在于谋生,规模较小。
自主性创业: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承担的风险和难度都很大。失业者创业:投资少,回报快,风险
低。
19.新公司法规定的有限公司最低资本——一律为3万元,两年内分期付清,首期只需20%
20.间接融资方式的特点——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以及非流通性。
21.有限合作公司的特点——实现资源互补,扩大企业的信用能力,没有注册资本的要求
22.创业过程的起点——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机会的把握离不开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创业机会的识别也
需要对行业状况和已有资源进行分析
23.创建学习型团队的内容——树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创建学习理念,构造共同愿景;充实制度文化,推进工作与学习结合;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持续学习;营造有利于团队成员生成,交流,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
24.成功创业者的态度——目的明确,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充满信心;心胸开阔,勤学好问;志存高远,勇于开拓。
25.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形式——了解《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专利由《专利法》保护,商标,著
作权,商业机密
二、名词解释:5×4’
1、企业内创业: 企业内创业又称“公司创业”和“组织内部创业”,所谓企业内创业是指在大型企业里,建立起内部市场和规模相对较小的自主或半自主的经营部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利用企业的资源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或技术。
2、商业模式: 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整合企业运行所需的内外资源,培育和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
能力,达到企业持续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和运行方式。
3、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创新活动的行为过程,而非指企业家的人格特质,主要含义为创新,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对创新的手段,将资源更有效地利用,为市场创造出新的价值。
4、尽职调查: 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
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
5、创业过程: 是创业者通过机会识别、整合资源并建立企业,合理经营进而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
6、二次创业: 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成熟期再创业的就是
二次创业。
7、创业团队: 指在公司创业期参与创业过程,对创业理念高度认同,并为创业成功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的所有人员所组成的有机体。
8、群体思维: 是指当群体成员的内聚力非常强时,群体成员对信息进行决策时,表现出支持群体决议,而摒弃任何与群体决议相背离信息的倾向。
9、个体经营: 在中国境内设立,有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
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
10、合伙企业: 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利益、共担
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1、间接融资: 是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向资金供给者融通资金的方式。
12、企业的生命周期: 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中最普遍的假设之一,它描述了企业如同人的寿命一样,企
业的创建与成长过程也存在生命周期规律,分为四个阶段: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三、简答题:4×5’
1、发现创业机会,产生创意的途径有哪些?
答:① 从市场缺失中发现机会; ② 从顾客不满中发现机会;③ 从专利公告和法规变化中寻找机会;
④ 从偶然和意外中感悟机会;⑤ 运用特性延伸法探索机会。
2、创建学习型团队有哪些内容?
答:① 树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② 创建学习理念,构筑共同愿景;
③ 充实制度文化,推进工作与学习结合;
④ 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持续学习;
⑤ 营造有利于团队成员生成、交流、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
3、新创企业有哪些融资渠道?
答:① 国家财政资本;② 银行信贷资本;③ 其他企业资本;④ 创业者自由为资本;
⑤ 亲朋好友的资本;
4、企业内创业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答:① 企业内创业的最主要障碍就是企业内的官僚体系;
② 内部产品竞争和资源的争夺会导致现有管理者的抵制;
③ 缺乏内部风险投资家的指导;
④ 员工缺乏所有权,因此降低承诺;
⑤阻碍内部创业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将传统的管理方法应用于新创企业发展的无效性。
5、新创企业主要原因。
答:新创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创业者识别出的不确定机会是建立在别人无法拥有也无法识别的信息基础之上,投资人很难确定是否能够投资受益。
6、企业内创业与自主创业的异同点。
答:①创业主体比较:创业的实施主体是独立企业家;企业内创业的实施主体是内业企业家,也称公司企
业家。②创业活动比较:创业是由独立企业家在自己营造的创业背景下开展的个人创业活动;企业内创业则是由内企业家在受雇公司框架内发起并实施的创业活动。③创业结果比较:创业失败对独立企业家来讲,会导致独立企业家破产;企业内创业的最终风险由企业承担,创业失败后,内企业家仍可以回到原部门工作,创业风险性低。创业成功的结果是一个新企业的诞生;企业内创业的目标是现有组织的成长。
7、创新和创业的区别。
答:① 创新是指理论、方法、技术或制度等某一方面的发明或发现,改进或改造,原创性是创新的核心;创业是指创办新的企业或开辟新的事业,实践性是创业的标志。
② 创新重视的是结果的新颖性与独特性;
创业更加注重过程的现实性与操作性。
③ 创新主要关心的是创新成果是否可以应用;
创业却特别关心创业活动是否能够实现价值(财富)。
8、有限合伙制的运行机制。
答:① 监督机制:监督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评估报告制度。
② 约束制度:通过分期投入建立预算约束机制;保留退出权机制;强制分配机制;限制行为机制;提前终止合伙关系或更换一般合伙人机制。
③ 激励机制:内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
④ 风险控制机制:一般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限制单项投资的最大额。
9、什么是有限合伙机制?有什么优点?
答: ① 有限合伙制是指在有一个以上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的基础上,允许更多的投资人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
② 有限合伙制的优点:能够提供高效的激励;能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节约税赋。
10、高效创业团队的特点。
答:① 明确可行的目标;② 致力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③ 对企业的长期承诺;④ 互补的技能;
⑤ 良好的沟通;⑥ 高度凝聚力;
⑦ 公平合理的股权分配机制;⑧ 合理分享经营成果。
11、创业计划书的编写程序。
答:① 初步提出计划的构想并细化;② 市场调查;③ 竞争者调查;④ 财务分析;
⑤ 创业计划的撰写与修改。
12、新创企业的主要危情与风险。
答:① 资金短缺;② 盲目跟风;③ 管理不当。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要建设学习性团队?培养学习性团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习的氛围对学习型团队的创建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氛围为团队学习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这种氛围能够使每一个团队成员完成他们在财队中的任务;使每一个成员提高个人、人际间以及团队的促进技巧;使团队变成一个高效学习的团体。在学习型团队中,这种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氛围是有别于一般组织的,它能有效促进学习和发展,有益于个人和团队成长。
培养学习性团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或集体对待事物的价值判断体系。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由内在的目的信念、价值观决定的。在营造团队的学习氛围过程中,要达到每一个成员在行为上都能够按照团队的要求,步调一致,关键就是要在所有团队成员心中树立统一的团队核心价值观。有了这些共同的信念,团队成员才能有强烈的使命感,方向感,真正团结在一起,努力工作,持续学习。
(2)、创建学习理念,构筑共同愿景。创建学习理念,构筑“共同愿景”是淡化雇佣关系,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的融合剂,是奠定企业价值观的基石。在广大员工中强化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合作伙伴关系,营造人人努力学习新知识,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能的良好学习氛围。
(3)、充实制度文化,推进工作与学习结合。为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真正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加强以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为一体的制度文化建设,将“创建学习型组织”与业务经营管理实践、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坚持工学结合,建立知识领先型团队。通过员工知识的积累、丰富和更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共振点,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持续发展力。
(4)、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持续学习。为确保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机制学习体系,并纳入整体考核范畴、细化、量化到各部门和每位员工,形成一个企业捉全员培训、各部室捉专业培训、基层网点捉专题培训,这样一个齐捉共管的学习格局。
(5)、营造有利于团队成员生成、交流、验证和知识的宽松环境。减少知识流通中的环节,提供团队成员友好交流的机会,如专题研讨会、茶话会、集体旅游等。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因 为灵感和创新只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孕育,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激发。要建立一个内部流畅的信息网和信息渠道,便于团队内每个员工进行知识交流。这个信息网可将散落在每个成员中的零星知识,整合成团队的知识力量。
2、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创业素养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所必需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创业知识素养,创业人格品质素养和创业技能素养。
(1)、创业知识素养。创业知识是进行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需要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三类知识。创业实践证明,良好的知识结构对于成功创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创业者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必备的现代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综合性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2)、创业人格品质素养。创业人格品质是创业行为的原动力和精神内核。在创业人格品质中,使命责任、创新冒险、坚韧执著、正直诚信等这些意识品质与创业成功息息相关。创业者是开创性的事业,尤其在困难和不利的情况下,人格品质魅力在关键时刻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a、使命责任。使命感和责任心是驱动创业者勇往直前的力量之源。
b、创新冒险。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要素,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是进行创业的内在要求。创业机会的发现和创意的形成需要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
c、坚韧执著。创业是对人的意志力的挑战。面对险境、身处逆境能否坚持信念,承受压力、坚持到底
常常决定创业的成败;最后的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下的努力之中。
d、正直诚信。正直诚信是创业者的必务品质,它体现了成功创业者的人格魅力:讲信誉,言行一致。
具有良好口碑的人格魅力可以帮助创业者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赢得更多合作者的信任和支持。
(3)、创业技能素养。一般来说,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a、决策学习能力——驾驭全局,修正错误。正确决策是保证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b、沟通协调能力——建立信任,管理冲突。创业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创业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信任是进行有效合作的基础,有效沟通是产生信任,凝聚共识,消除误解的重要手什段。
c、组织执行能力——整合资源,实现目标。创业需要有策划创意,创意的实施和战略意图的实现更需要行动力。创业者这种组织执行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企业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保证其高效效率地运作。
d、组建团队的能力——形成协同优势。一项针对创业者能力的研究报告提出,组成团队与管理团队是成功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创业者既要能够把不同专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到一起,更要能够让他们在一起融洽地,愉快地工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形成协同优势。
3、大学生创业为什么难筹集到创业资金?如何解决?
造成大学生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创业者识别出的不确定机会是建立在别人无法拥有也无法识别的信息基础之上,投资人很难确定是否能够投资受益。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也给创业者融资和投次人的资金退出造成不少麻烦。
原因:
(1)、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一,创业者不愿向投资人透露过多信息,投资人必须在有限的信息下做出决策;
第二,创业者拥有的信息优势使他们有可能利用投资人;
第三,投资人关于创业者及其商业面密的有限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问题。
(2)、不确定问题:
第一,商业机会的不确定性;
第二,新创企业的利润的不确定性;
第三,新创企业寿命的不确定性。
(3)、资本市场欠发达和退出机制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由于受到如非市场经济因素、市场经济因素、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差别更大。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既使新创企业没有多少融资方式可选择,大量的创业机会被浪费;又造友资本退出困难,投资人难以使资本更好地升值。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政府、资本市场、创业者、投资人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机制:
(1)、重视新创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新创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是指企业有无意愿偿还所融资的债,或者偿还债务的能力高低,以及是否有意愿向初始投资人分配其相应得的利益的承诺。
(2)、完善新创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以构筑全方位体系为原则,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新创企业的各种融资 渠道都有法可依。
(3)、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国有商业要发挥资金雄厚、网点多、信贷机制健全、金融工具多样的优势,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新创企业的信贷服务。
(4)、规范民间融资。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以明确对民间借贷中债权人的保护以及对债务人的法律约束和惩罚机制,允许、保护合法的非正规融资渠道的存在和发展。
(5)、发展融资租凭业务。在产业区域化的地区和季节性强的行业发展资租业务,最林限度地解决机械设备产能效益,避免企业重复购置机械设备而造成生产要素闲置浪费。
第二篇:大众传媒通论复习笔记1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新闻:(书)新闻是1)新近发生的、受到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关注的事实报道,或2)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信息。
(课件)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信息:
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麦奎尔:广义:一切有意义传播的传播内容(讯息)都是信息。狭义:指关于“现实世界”的可验证和可信的事实性资料(数据),包括与世界有关的事实的意见和报道。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所谓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实际上,指的是信息化社会,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广阔的领域里和深入的层次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特征:(麦奎尔)1)信息工作主导地位2)巨量的信息流动3)实证关系的互动性4)各种活动的整和和交融5)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6)全球化趋势7)后现代文化
4、新闻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新闻理论:新闻概念、新闻价值、专业理念、职业道德、与政府的关系等 新闻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 新闻史
5、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
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6、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新闻价值五要素:1.及时2.接近3.显赫4.重大5.趣味 新闻传播的要求:1.真实2.客观3.公正4.全面5.迅速
7、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传播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或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宣传是宣传者(政党、集体、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向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以便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拥护,是一种争取群众的社会行动。
8、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媒介即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
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区别:新闻传媒古已有之,大众传媒是近现代的产物;今天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通常被归到大众传媒门下。
大众传媒广义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印刷传媒(图书、报纸、杂志)和电子传媒(广播、电视、电影,加上新兴的互连网、音像出版物等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连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以新闻传播为使命,因此又被称为新闻传媒。
11、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 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12、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五个层次: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特征:参加者规模:分散不特定的多数人;信息传媒:大众传媒;传播机会:定期;参加者角色:分化、固定;反馈:困难;信息内容:公开、一般
意义与局限: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在大众传播上进行。缺点:由于大众传播中双方角色分化和固定化,使受众的反应和意愿难以及时反馈,容易形成单向传播,造成传播效能低下。
13、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分析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P35)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国家仍然采用。主张传媒充当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但传媒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国家。主张传媒充当监督政府或满足社会其他需要的工具。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美国。主张传媒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否则就被迫执行。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理论。主张传媒为国家所有并被严格控制,传媒作为国家助手存在。
14、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
媒介的时空偏向性:伊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重要结论:从古代到中世纪的传媒分为两类:空间偏倚性媒介和时间偏倚性媒介。时间媒介:在时间上能保存久远的媒介。空间媒介:在空间上传诸辽远的媒介。
15、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1)地球村2)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信息具有强烈的反作用,是积极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影响,决定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3)媒介是人的延伸4)冷媒介和热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调动了人们的深度参与、再创造的积极性;热媒介:清晰度高,降低了人们的深度参与、再创造的积极性。
16、三种代表性新闻理论:中共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第四权理论、公共领域理论
党报理论: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内容:1)唯物主义新闻观2)党报性质3)党报特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4)党报办报方针5)党报作风6)党报三个关系7)关于党报的业务指导思想和文风8)党报工作者修养 第四权理论:今天指司法、行政、立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强调新闻界独立于政府和拥有对政府的自由监督权。
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19、新闻事业与大众传媒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新闻功能:报道新闻,发表时评,舆论监督功能
大众传媒功能:1)监视环境2)协调社会3)传承文化4)娱乐大众 5)推动经济6)虚拟现实
第二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定义:1)出版物2)主要刊登评论3)面向普通观众4)定期连续出版(至少每周一次)5)有固定名称6)散页装订
媒介特点:发行量大;信息多;时效性强;价格低廉;影响力大
2、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
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西方传媒中没有我们所说的“通讯”,它们的“新闻专稿”(又称特稿),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P76)
倒金字塔结构:导语(最重要的事实),支持段(次重要的事实,常常是导语的展开和补充),按重要性排列下来的其他材料。
《华尔街日报》体:一种经常用来描述某种趋势、剖析某个现象的新闻文体。特点是以点带面。
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P78)
1)社论2)本报评论员文章3)短评4)编者按5)署名评论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P79)
报社销售的除了有形的报纸外,还有无形的产品——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是报纸的“二次销售”。第一次销售就是报纸的发行,报社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第二次销售就是报纸的广告经营活动,报社将获得读者注意力的广告版面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的是读者的注意力。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杂志和报纸的区别: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要内容,杂志的内容庞杂;杂志的刊期比报纸长;报纸以报道为重点,杂志以新闻综述、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为主。杂志覆盖对象比报纸灵活。
9、《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
10、深度报道、新闻评论
析事说理的深度报道和旁征博引的新闻评论
11、什么是消息是
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12、头条、倒头条
第三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杂志是面向公众,定期或不定期成册连续出版的印刷品。刊期介于一周之上,半年以内。特点:1)时效性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2)读者覆盖面灵活3)内容庞杂4)便于阅读,便于保存。
2、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5、了解《新青年》的历史,分析它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6、杂志和图书的差别。
杂志和图书的区别:一本图书一般只探讨一个主题,杂志却由多篇不同的文章组成,所以图书比杂志更系统、深刻,杂志比图书更丰富多样;图书一书一名,各自独立,不定期出版,杂志有统一刊名,连续出版;杂志的版面比图书更灵活,开本更大。
第四章:图书
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
广义图书:泛指各种类型出版物,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还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声像资料、微缩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狭义图书:用文字、图片等符号,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复制以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媒介特点:
2、图书的结构。
1)封面:广义是护封、封
一、封
二、封
三、封
四、书脊总称2)书名页3)前言4)目录5)正文6)附录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
国际标准书号(ISB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中国标准书号(CSBN, 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由一个国际标准书号和一个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其中,ISBN是主体,可单独使用。
4、书名页
指图书正文之前载有完整书名信息的书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主书名页正面:书名、著者、出版社;
背面(版权页):图书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
附书名页:通常在主书名页之前,与其相对,多卷书的总书记名、主编或丛书名、丛书主编等,如果不设附书名页,要在主书名页正面注名。
5、图书版权页
6、图书选题策划。选题的重要性:生命、灵魂 1)选题的来源:
1.来自编辑,这类叫主动选题2.由作者或译者提出,这类称为外来选题。从生活中来,从市场中来,从“深厚的人脉”中来。
2)选题的要求与论证。需要考虑:思想性和效益,是否适合出版社,作者的情况,市场,图书的外观和价格。3)选题的确定
7、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原因:
1、利益驱动的必然产物,既可以减少内容开发的成本,又可以降低试水市场的风险。
2、跟风是有市场观念的表现,一个好的点子,引发不同角度的表达,应该是好事。的确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巧妙“跟风”,提倡有创意的“跟风”,而非单纯炒“冷饭”。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广义的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 媒介特性:
优势:1)速度快2)新闻报道多以简短的形式表现,有关的新闻编播在一起3)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实况传播4)新闻可以播送到客厅.一家人或一群人都可以同时收听5)运用导播技巧和语调,使新闻戏剧化,加强其效果。
2、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P195)
1)螺丝钉式的结构:①按时间顺序安排②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2)倒金字塔结构3)金字塔式结构4)散文式结构:使用顺叙结构的句式。
3、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1)同步报道、直播2)采录一次完成,熟练驾御现场3)驾御广播听觉传播特点和规律4)熟练驾御录音技术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P225)1)综合性2)现场性3)参与性4)开放性5)逼视性
差异:1)摄影与摄象技术的差别2)播放条件的差别3)创作规律的差别
3、电视广告的“标王”
4、几个概念: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电视频道。电视节目与电视栏目的区别。电视节目:指电视台为播出或交换而录制的视听作品。
电视栏目:一种电视节目的编制形式。指电视台定期、定时编播的具有特定内容或特定对象的某类电视节目。
区别:一个栏目,可以由内容、性质、功能或形态相近的若干节目串编组成,有的栏目则每辑只播一个节目。
7、简要说明电视广告的制作策略。
1)诉诸于情感:黑芝麻2)诉诸于理智:科勒,专家劝导和明星代言广告3)诉诸于无意识:公益广告的品牌,烟草广告的文化含义,黄金时段的品牌4)诉诸于趣味:百事广告、联想广告、耐克世界杯广告等5)诉诸于性感与愉悦:美女,青春少女,和谐家庭等。
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
1895 年 12 月 28 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乔治·梅里爱对早期电影做出较大贡献,他将戏剧传统引入电影 ,影片具有一定的长度 ,能够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格里菲斯完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运用摄影机运动和剪辑,一个场景由若干不同的镜头组成 , 一部戏由不同场景构成。把镜头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 , 产生了蒙太奇。格里菲斯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基础。1905,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蒙太奇、长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
蒙太奇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等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连接起来,使画面通过顺序产生预期效果。
长镜头:早期的“长镜头”指摄影机固定不变,把镜头所及的范围内动作、持续发展的进程如实拍摄下来。后来摄影设备的不断改进,沿用至今的有摇镜头,跟镜头,推、拉镜头等镜头运动方式。场面调度长镜头:通过导演精心设置的的景别、场面、人物、构图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变化,来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实际上是一口气拍下来的一种多场面的镜头,所以又叫镜头内部蒙太奇性质的长镜头。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网络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域名:网络上主机的名字或地址。如:www.xiexiebang.com
2、网络传播的特点。描述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解释。
不同特点:1)全开放性(传者多元化)2)瞬间发表3)即时交互4)海量存储(信息量大,易于复制,多媒体化)5)随意检索6)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
3、网络舆论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监督的手段:1)新闻跟帖2)BBS。3)博客
4、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主要有?
1)对于版权即著作权的侵犯2)域名纠纷3)商标侵权
第三篇:大众传媒与新闻通论 复习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软新闻、硬新闻。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3、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
4、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5、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6、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7、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
8、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9、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
第二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2、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9、《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的头版特点
10、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
第三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2、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3、杂志和图书的差别。
4、关于杂志的策划。
第四章:图书
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
2、图书的结构。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书名页、图书版权页
4、图书选题策划。
5、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2、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3、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4、“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等广播事件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
3、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的观点
4、电视的谈话节目
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
2、蒙太奇理论、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场面调度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网络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
2、网络传播的特点。描述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解释。
3、网络舆论、网络暴力、人肉搜索
4、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第四篇:法学通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两大法系的概念及其两大法系的比较。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的意志法系.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系等。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西.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
差异主要表现在:(1)法律渊源不同。(2)法律分类不同。(3)法律权限不同。(4)诉讼程序不同。(渊源、分类、权限、诉讼程序)
2.法的定义和法的基本特征。
广义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可以用在规范的意义方面,作为专门的法学范畴和法律用语,也可以作为团体组织中所有的规矩,如党纪、厂法、帮规,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狭义的法区别于法律,特指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通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2)法是主要出自国家,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4)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依法治国的概念。
它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1)司法为民原则,司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2)司法公正原则,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和体现公正和正义的原则(3)司法平等原则,司法平等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为民、公正、平等)
5.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权力义务关系,即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的权力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第三章
1.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3)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4)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
2.宪法的分类。
(1)根据新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将其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2)根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的程序为标准,将其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将其根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3.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分权原则(3)法治原则(4)保障人权的原则
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3)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5)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4.世界各国的宪法监督模式。
(1)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司法审查制度),以美国为代表
(2)宪法法院的审查模式(专门机关审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3)代表机关的审查模式,以中国为代表
5.我国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国家性质:(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统一战线
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坚持对外开发(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6.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国家结构形式
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8.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与自由(3)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4)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平等、政权与自由、人权与信仰自由、社经教育和文化权利)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形式职权: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跳跃和重要协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第四章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形式责任的法律。在我国,刑法典就是指1979年制定、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明文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效力时段。它所涉及的是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想法的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我国《刑法》规定的是从旧从轻原则。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依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4.犯罪构成的要件
(1)犯罪客体的要求,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侵犯的法医。(2)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3)犯罪主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实施了危害行为的人。(2)必然达到了法定的年龄。(3)必须具有形式责任能力。
5.犯罪过失: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里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6.阻却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具备条件:
1、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4、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具备条件:
1、必须发生了现实危险
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处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伤。
7.故意犯罪的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四种形态。
犯罪预备: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
犯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既遂:指犯罪分子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得逞的犯罪形态。
8.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概念: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条件:(1)在犯罪主体上,必须有两人以上。(两个以上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人)
(2)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在犯罪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9主犯的概念。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包括两类:(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2)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10.刑法的体系。
刑法体系是指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我国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组成。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的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与驱逐出境四种。
11.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一定时期内,又犯应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分为普通累犯和特别累犯。
普通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内,又故意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不满18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并不得适用缓刑与假释。
12.假释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的刑期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第五章
1.不公开审理的案例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3)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2.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1)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只能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
(2)人民法院确定任何人有罪,必须经过依法判决。
(3)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都不得被确定为有罪。
3.回避的概念与理由。
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及其他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理由:(1)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2)本人或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3)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4)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4.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征。
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讼过程中,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方法。
特征:(1)适用主体的特定性(2)适用对象的限定性(3)性质的诉讼性(4)目的的保证性(5)程序的法定性
5.强制措施的种类
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拘传指人民发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的一种强制方法。对象是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没有被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已经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随时进行询问,不需要拘传。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不逃避或不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监视居住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为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住所或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强制方法。
拘留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活动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是,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依法采用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
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为了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6.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间期间与诉讼时效的种类有密切联系。我国的诉讼时效有普通诉讼时效、特别诉讼时效与最长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有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群里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遍的意义。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
最长诉讼时效是针对那些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受害人所特别给予的保护措施。
7.专利权的期限: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适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8.结婚满足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符合一夫一妻原则;不为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为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
9.收养法规定一般应为未成年人,且在14周岁以下,应无精神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且独生子女不能被收养。
10.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如遗嘱人订立有多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订立的遗嘱为准。
第八章
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形成公司意思的必要非常设机构,是公司的权利机构、最高决策机构。
第九章
1.我国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回扣是指在商品购销中,卖方从明确标价应支付的价款外,账外、暗中向买方退还钱财及其他报偿以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行为。回扣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现金回扣、实物回扣和服务性回扣。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容有哪些?
(1)法律对于全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等,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
(2)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歧视任何公民。
(3)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要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
(4)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样的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超出法律之外的特殊待遇都是违法的。
第五篇:通论读后感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
一、通论——颠覆古典理论思想旅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了解了凯恩斯其人,读完其《通论》之后,这句话一直徘徊在脑海中。凯恩斯出生于剑桥的书香门第,过人的天赋和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让他成为一个腹中有笔墨、胸中有抱负之人。他拥有一个灵光的头脑,在学校一直比同龄人表现得更为出色;他多才多艺,参加辩论,被选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参加剧团表演;他拥有一个独特的成长路径,先是学习数学,之后为政府工作,再到剑桥教书育人、研究深造,专攻经济学。
正是这些所有的特质使得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更是有常人难得的政治抱负之人,富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气魄。也正是有这样的抱负,使得他颠覆了古典理论任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希望从政府的视角上对经济作出积极的应变,来改善普天下人的生活。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
通论,乃贯通而论,既承接古典经济理论之精华,又颠覆古典经济理论之假设,凯恩斯在通论中将其自己的思想和古典经济理论融会贯通结合成一个创时代的凯恩斯主义。
《通论》开篇即概述通论的主要内容,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短短两百多字中,凯恩斯提到“古典派的理论前提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可用,但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可用,它所假定的情况仅仅是可能的均衡点中的一点,而且古典理论所假定的特殊状况恰好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不相符,所以如果我们试图应用于现实,那结果会是误导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既承认了古典理论的经典,又推翻了古典理论从而为一个新的理论做出了铺垫。
古典理论是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的,在斯密提出了自由之手之后,追随其后的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价格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然而,古典理论却有严格苛刻的假设,要求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产品,工资效用等于劳动负效用,劳动的供求均衡是以“实际工资”为基础,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提高组织效率从而减少摩擦性失业,减少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从而减少自愿失业,提高工资品产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费工资品价格都可以提高就业量。以上是古典理论对就业的唯一的详尽解释。
然而,在就业方面,凯恩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相交得到的,这种“有效需求”才意味着充分就业。而由于需求分为消费、投资和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投资并不会使总需求自动达到“有效需求”,甚至越富有的社会这种偏差越大,使得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能实现成为常态,因此自由的手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发挥效率作用,需有另一只手来将偏离常态的经济扶上正轨,使得人们免受经济偏离常态所带来的痛苦。
有时,附庸于传统是因为对传统并无深刻的认识,没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来挑传统的毛病,真正敢于质疑经典的是那些绝对理解和掌握经典的人。虽然,凯恩斯从小受古典理论的熏陶,但这并不阻碍他向传统挑战,真实因为他对古典理论认识得透彻,理解得深刻,才能够列举古典理论之不足,提出具有建设性革命性的一个新的理论。
二、深入挖掘——解构与建构
解构是为了更好地建构。
通论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发现影响就业的因素,沿着这个思路,凯恩斯首先提出了有效需求的观点,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就业水平,至此,开始解构,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这三个方面分析决定有效需求从而决定就业的原因;进而,将流动性偏好分成了交易需求、投机需求、谨慎需求三个方面。在层层解构后,重新搭建起决定就业水平的一个框架,得出货币利息率在确定就业水平方面处于特殊地位。这一解一建,构成了通论的框架。
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凯恩斯将变动因素分解为三个:(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消费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
边际消费倾向。文中从第八章到第十章都围绕着边际消费倾向来分析,首先从客观因素分析了工资单位,收入和净收入见的差额,资本价值的以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人们对将来收入的期望等因素,最终总结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产量
和就业量。消费倾向小于1,且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倾向不断减小,即其导数小于0。在这个假设下,就业量就只能随投资量增加而增加,投资中真正影响就业的是“净投资”而非折旧。其次,分析了如同七宗罪一样的主管因素:谨慎、愿望、算计、改善、独立、管理、自豪与贪婪。然而主观因素相对于客观因素来说变化很小,因而在实际分析中,其重要性不如客观因素来得大。人们将所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储蓄,另一部分用于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反映了有效需求,从而直接影响着总支出;边际消费倾向亦能间接影响总支出,这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投资乘数理论。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是: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新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资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导致收入与就业量数倍的增加,或导致数倍于投资量的GDP。这便是边际消费倾向对有效需求的作用。
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可以简化地理解成贴现率,它是使某项资本所带来的未来收益的现值等于资本供给价格的一个比率。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如同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一样是逐渐递减的,投资的资本越多,资本边际效率就越小,反之,则资本边际效率就越高。人们会在众多的投资机会中进行选择,将投资从资本边际效率低的领域转移到资本边际效率高的领域,从而使所有的投资达到一个平衡,最终,所有的资本边际效率趋同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凯恩斯在通论中第十一章首次提出了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既而在十二章中就决定资产之未来收益得因素进行讨论,总结出,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受利率牵动,趋同于利率。投资量之大小,乃定于利率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之关系,有一个当前投资量,即有一个资本之边际效率与之相应,利率的变动牵动着投资量的变动。而投资量的变化又影响着有效需求,因此,由利率变化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的变化,将会间接导致有效需求的增减。如上便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对有效需求的影响。
流动性偏好。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愿望或动机。人们如果以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来持有财富,会带来收益。以债券形式持有,会有利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会有股息或红利收入,以房产形式持有,会有租金收入等等。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储存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第一,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支出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支出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出于交易动机所需的货币量是收入的函数。第二,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
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谨慎动机产生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一部分所需的货币主要决定于人们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货币量和收入密切相关。因此,出于谨慎动机所需的货币量大致也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购买生利资产例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有利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人们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抓住有利的投机机会,但是会损失利息。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所损失的利息就较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大,反之则相反。因此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凯恩斯指出,在任一时刻,人们心中存在着某种“标准”的利率。假如现行利率高于人们心中的标准利率,那么他会预期利率将趋于下降。此时,他将预期债券价格上涨,买入债券。由此可以看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两者反方向变化,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当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此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债券的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会将持有的货币量全部换成债券。反之,在利率极低例如2%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也就是债券未来的价格只会下跌,此时,人们必然卖出债券以持有货币,由此,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活动中收购债券所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必然全部被公众作为货币保存在身边,所以凯恩斯称之为“流动性陷阱”,此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降低到2%时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依据正是体现在这三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上。当经济萧条时,政府通过政策的颁发来提高人们的消费或降低利率,从而鼓励人们消费和投资,以促进有效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凯恩斯引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为许多国家带来福音,为全人类留下了一笔无价的财富。
三、新理论的影响——美国与中国
凯恩斯平息了二十世纪初的一场惊涛骇浪。
凯恩斯思想源于英国,却平息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的一场惊涛骇浪。30 年代大危机发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密切关注着大洋彼岸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及其经验。1934 年夏,凯恩斯访问美国,在接受罗斯福总统会见时,进一步强调了政府支出的作用,而罗斯福新政也推动了凯恩斯的理论研究。在罗斯福新
政实施3 年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恩斯主义是凯恩斯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加以理论总结的产物。但是反过来凯恩斯主义也为新政所实施的诸多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实际上,在1934 年在凯恩斯访问白宫,亲自向罗斯福介绍了他的经济思想后,凯恩斯主义就成为了指导后期新政的理论基础。罗斯福新政几乎全面实施了凯恩斯政策措施:用赤字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消费,提高消费倾向,举债救济失业,修建大型公共工程,用货币政策调节利率甚至直接前期就已经存在,但是直到1936 年,罗斯福都把财政赤字看成是不光彩的政绩,曾力图消除他。但是随着凯恩斯主义的传入美国,凯恩斯主义对赤字财政的确认,是罗斯福认识到,财政赤字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于是再也不提消除财政赤字的事情。随后新政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后期新政的经济政策确实是以凯恩斯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大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传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他们对凯恩斯主义做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是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哈佛大学教授汉森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传播者,他在1933―1945 年期间还多次受聘为美国政府各部门顾问,曾对当时罗斯福总统新政进行策划和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二战以后,美国主流经济学仍然是凯恩斯主义,不过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和战前30 年代大危机状态截然不同,各国为了恢复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生产能力,大量的资本投资和加速的科技革命,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20年内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如何使意在应对经济萧条状态的凯恩斯主义能适应相对稳定繁荣的经济状态,就成为经济学家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就是在战后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在扩展凯恩斯主义和融合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而形成的。而且逐渐成为西方正统经济学,并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他们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措施脱胎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即凯恩斯认为当市场经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总需求时,就应由国家对需求进行管理或调节,内容为通过财政政策,增加预算支出增加税收来刺激或压制总需求;同时辅之以货币政策,增发或减少货币量以影响利率及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他们在总需求分析方面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总供给分析方面,短期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长期则采取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中国与凯恩斯亦有不解之缘。
在8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走向改革开放,慢慢地从计划体制重围中走出。然而,这次初涉浅滩让对市场经济毫无经验的中国尝尽了苦头。在80年代到90年代短短几年
间就出现了多次通货膨胀。1985年到1989年5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8.8%、6.0%、7.3%、18.5%、17.8%。自1993年物价狂起,到了1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竟比上年同期上涨34.1%,1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然而,对于市场经济毫无经验的中国来说,虽然之前的计划经济中一直是大政府小市场,但在凯恩斯思想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遇到通胀这样棘手的难题,中国束手无策。在几次急刹车带来了教训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学着像西方国家一样,通过控制利率杠杆和货币政策来进行经济的软着陆,凯恩斯主义逐渐被引进指导国内的经济政策。在调控期间,存款利率一度长涨到 12%左右,五年期以上保值储蓄还可以得到12%左右的保值利息,也就是说长期存款的利率几乎达到25%,存一万元钱,年利息2500元,这种高利率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见的。
虽然,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并不是依据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来设计的,虽然它更多地适用于西方国家的“富裕社会”,但作为一个指导思想,它弥补了中国在引进市场经济之后宏观调控方法的盲点,影响之巨大,不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