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通论知识点

时间:2019-05-14 18:4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众传媒通论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众传媒通论知识点》。

第一篇:大众传媒通论知识点

大传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答: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

新闻只是信息大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二者是种与属的关系,新闻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有关,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信息。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答:所谓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实际上,指的是信息化社会,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广阔的领域里和深入的层次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特征:

1、信息工作的主导地

2、巨量的信息流动

3、关系的互动性

4、各种活动的整合和交融

5、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

6、全球化趋势

7、后现代文化科技信息大量出现,引发知识爆炸、信息革命、信息工业集聚扩大、实证资料收集服务大发展、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4、新闻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学在与新闻实践密不可分的表象后面,新闻学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和问题领域——侧重研究新闻事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答:历史的新闻学 理论新闻学 应用新闻学

5、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6、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答:及时 接近显赫 重大 趣味;真实性 客观性 公正性 全面性 快捷性

真实:所谓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真实是新闻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内容和形式都要“客观”。公正: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的机会。全面:是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迅速:报道快捷、及时。

7、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答: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或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宣传是宣传者(政党、集体、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向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便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拥护,是一种争取群众的社会行动。

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

它们都是一种传播活动,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新闻事业脱胎于早期的政治、军事、宗教宣传活动。

8、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答:媒介即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

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区别: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而以传播新闻信息符号为主的物质实体是新闻媒介,它包括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电视等。广义的新闻传媒古已有之,而大众传媒则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今天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通常归于大众传媒门下

9、大众传媒: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

10、大众传媒特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种传媒,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成为新闻传媒。

11、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12、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答:传播的五个层次 内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特点:传播参与者越来越多;信息的个性越来越淡薄,而共性色彩越来越浓烈;受众在时空、感情等方面越来越分离;传播技术和组织越来越复杂

意义与局限:在当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在大众传播层次上进行,然而其他传播层次仍然很重要,与大众传播相互补充。特别重要和特别不重要的事件主要是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层次上传播的。由于在大众传播中传受双方角色的分化和固定化信息被定期传向难以捉摸的受众,受众反应和意愿难以及时反馈给传播者,就形成了单向传播;如果媒介无视受众需要,单向传播就更加彻底,传播效能就会低下或传不通。

13、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分析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世纪、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国家仍然采用。主张传媒充当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但传媒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1688年以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国家。主张传媒充当监督政府或满足社会其他需要的工具。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主张传媒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否侧就要被迫执行。

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理论。主张传媒为国家所有并被严格控制,传媒作为国家的助手而存在。

14、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传媒对文明的产生、社会形态和社会心理都有高于一般人想象的深重影响。他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他的一个重大结论是,从古代到中世纪的传媒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

15、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相信,一个社会所流行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人类知识的本质和程度。他认为冷媒介是指低清晰度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它们要求人们深度参与和卷入,这样就为受众填补其中去世的、模糊地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积极性;热媒介指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因此受众被剥夺了深度参与和再创造的机会。

以19世纪30年代为分水岭,将1450年古登堡印刷术问世至今的500余年分为前新闻事业时期与大众传播事业时期。

世界五大传媒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第二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 直译为新闻纸,是主要登载新闻和评论,面向普通公众,定期联系出版,有固定名称,一般为散页装订的出版物

媒介特点:

A报纸的信息量受制于报纸的版面数量

B报纸以文字语言符号作为传递新闻信息的手段。C报纸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D析事说理的深度报道和旁征博引的新闻评论。

E可以保存、便于查阅、方便携带、阅读自主

F由于没有有声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支撑,其传播的实证性、对事件的再现力受到影响,其传播的时效性、感染力也因此不足。

2、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朝的《敦煌进奏院状》,原件存于英国伦敦。

3、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日报,1851年9月16日创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是《今日美国》。

4、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请简要说明。

答: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署名评论P78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P79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P90

9、试以《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任选一份你熟悉的都市报)的头版为例分析报纸的固定版式及现实意义。

京华时报: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时间、时效、立场、追求;严格意义上的真正新闻纸 与国际接轨的版饰风格:京华时报的版面设计以便于阅读为最高原则,简单明快一目了然。全面导入CI整体深化理念,视觉效果独树一帜,极大提升和强化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价值和地位,大量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将令读者耳目一新。小报报型,大报风范,大俗大雅,紧贴市场:双面彩印4开报型符合现代都市读者节奏紧张、空间狭窄的阅读特性;内容取舍以读者的需求为最终标准,以市场导向为根本诉求;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大俗大雅。目标读者以都市白领为主,兼顾所有京城市民,凡有阅读能力者皆是我们的潜在读者。我们相信,每一个日复一日购买京华时报的北京市民都是其它商品的强势消费者。

10、深度报道、新闻评论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11、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12、什么是头条、倒头条

头条——横排报纸左上方、竖排报纸右上方的位置,通常用来刊登最重要的稿件 倒头条——版面右下方与头条同等规格处理的重要稿件 第三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面向公众,定期或不定期成册连续出版的印刷品。刊期介于一周之上,半年以内P90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是英国传教士米怜在1815年8月15日创办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3、英国现有杂志7000余种,其中创办于1843年的老牌杂志《经济学家》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的评论和报道为主,是英国最有影响、最富权威性的大型综合周刊。

4、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5、了解《新青年》的历史,分析它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6、杂志和图书的差别。P91 第四章:图书

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

答:广义图书:泛指各种类型出版物,既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还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声像资料、微缩胶片以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狭义图书:用文字、图片等符号,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复制以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

2、图书的结构:图书由封面、书名页、前言、目录、正文、附录几部分组成。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

答:国际标准书号(ISB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印在版权页和封底上,是个十位数的编码,由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和校验码组成,四段间用连字符相连。

中国标准书号(CSBN, 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由一个国际标准书号和一个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其中,ISBN是主体,可单独使用。

4、外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书”是一个刻在一块泥片上讲述有关古巴比伦的迦勒底故事,产生于大约公元前4000年。

5、书名页:主书名页、副书名页。主书名页分为正反两面:图书主书名页正面、主书名页背面。

5、图书版权页一般应包括图书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

6、试结合《于丹论语心得》、《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谈谈你对图书选题策划的理解。

选题定义:出版社为打算编辑出版的图书制定主题、内容和名称的总体设计。(教材P137)

选题来源一:生活中来;选题来源二:市场中来 :遵从读者,遵从市场,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泡书店、与读者聊天;QQ、MSN或E-MAIL与网友交流;选题来源三:深厚的“人脉”中来。策划人要与作者、学界或者相关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系

好的书名与封面设计都是畅销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适的上市时机; 面向批发商的宣传 ;上市宣传 好书名的要素:一是新鲜感强;二是概括性强;三是艺术性强四是时代感强,充满时代的气息;五是个性强,给人深刻印象;短书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不同的人群,书名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7、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文学风;家教风;经管风;名人风;电视剧风

跟风原因

1、利益驱动的必然产物

既可以减少内容开发的成本,又可以降低试水市场的风险,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搭便车”现象。;“一书得道,众书升天”

2、跟风是有市场观念的表现一个好的点子,引发不同角度的表达,应该是好事。的确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3、市场规律造就的必然结果 全世界的畅销书主要有5种:第一种是爱情小说;第二种是医疗保健书;第三种是励志书,又分商业励志,一般性的励志,或者像《心灵鸡汤》、《人性的弱点》;第四种是商业企管书。第五种是流行影视剧改编的书。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1)广义的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

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

(2)传播优势:媒介中,唯一不附加任何条件就可以实现超远距离接收的媒介,特别是短波频段;全世界的接收机的接收方式都是一致的。1 .接收信道单

一、集中2 .占用感觉比例小,兼听性强3 .理想的速报媒介。4 .对象广泛,不受文化程度限制。传播劣势:1 .顺序接收,线性传播,选择性差。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往往处于被动或半被动状态,他们的选择是不完全的,即只能宏观的选择节目,而不能微观的选择节目的具体内容。2 .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声光符号)

(3)广播新闻的特点:速度快。在几分钟内。能将最新的消息制作成可用的新闻播出;新闻报道多以简短的形式表现,有关的新闻编播在一起;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体育、会议、灾害等 ——进行实况传播 ;新闻可以播送到客厅.一家人或一群人都可以同时收听;运用导播技巧和语调,使新闻戏剧化,加强其效果。报纸新闻的特点:速度慢;不能像广播那样报道实况;新闻送到读者手中,每张报纸每次一般只供一个读者阅读;可分别处理不同阶层读者的阅读材料。

2、从广义上来讲,广播按照传播信号分为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3、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4、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5、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1、螺丝钉式的结构: ①按时间顺序安排 ②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

2、倒金字塔结构

3、金字塔式结构

4、散文式结构(使用顺叙结构的句式)

6、广播 窄播 大众化 分众化 报纸 电视谈话节目 冷媒介 热媒介 电影 网络 播客

7、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同步报道,直播;采录一次完成,熟练驾驭现场;驾驭广播听觉传播特点和规律;熟练驾驭录音技术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

(1)书本:综合性,现场性,参与性,开放性,逼视性。

Ppt: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电视时效性较强;电视的保存性较差;电视的选择性较差(2):A:摄影与摄影技术的差别:电影摄影属于照相技术,承像的物质是胶片;电视则通过电子扫描的方法完成光电的转换,承像的物质是磁带。B:播放条件的差别:电影屏幕大,在电影封闭性的环境中放映,观众的审美心理集中;电视屏幕小,在家庭开放性的环境中播出,观众注意力容易分散。C创作规律上的差别:电视由于屏幕小,清晰度低,观众在家庭开放性的环境中收看等特点,因而在表现手法上夜产生了有别于电影的特殊性。

3、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

4、运用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分析今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状况。

当他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手写稿、电话、电视、口语被他划分为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而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则被看成是热媒介,因为清晰度高。显然,这里的“清晰度”并不是指图像的可视感觉,而是指这种媒介传载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把握的较多的含义。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也就是使媒介处于充满数据的状态。

5、电视广告的“标王”

6、几个概念: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电视频道。电视节目与电视栏目的区别。

电视节目:电视台为播出或交换而录制的视听作品,是电视传播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基本单位。

电视栏目:是一种电视节目的编播形式。是电视台定期,定时编播的具有特定内容或特定对象的某类电视节目。区别:一个栏目,可以有内容,性质,功能或形态相近的若干节目编串而成,如《新闻联播》;有的栏目则每辑只播一个节目,如《焦点访谈》。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蒙太奇

(1)电影艺术的诞生1895 年 12 月 28 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2)格里菲斯的影片里 ,一个场景则由若干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成 , 一部戏由不同场景构成。这就使镜头与被摄物的距离变得灵活 , 摄像机被释放了出来 , 同时由于他把镜头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 , 才产生了蒙太奇。因此可以说 ,格里菲斯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基础。

2、长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

场面调度,在电影中“场面调度”的涵义是指导演对话框内事物的安排

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以来,运用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蒙太奇分切,但是并未完全排除蒙太奇手段。场面调度与蒙太奇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可以藉助于蒙太奇技巧,通过演员和摄影机运动的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在相互对比之中,揭示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涵义。只有当这两种表现手段融为一体时,电影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才更具有强烈的感染人的作用。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书本p241)

第九章:网络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

(1)网络的核心内容是互联网,即Internet指的是全球信息系统,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而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唯一的地址”。

其次,如果网络上的主机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在一起,那么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通讯。

最后,在前述的技术基础上,互联网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2)网络上主机的名字或地址。在万联网上,每一个主机都有惟一的名字与之相对应。域名可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称为子域名,各个子域名间由”.”分隔。通常一个域名可以用如下方式表示:[提供服务类型.]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 方括号里的部分为可选部分。

例:www.xiexiebang.com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域名。其中:www.xiexiebang.com表示它在中国。

2、网络传播的特点。描述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解释。

(一)技术特征1.数字化:信息都转化为“1”和“0”这两个数字的组合表达。2.多媒体: 不同类型的信息,包括声音、文字、图像等能够很方面地相互转换,并以同样的信息形式保存,使网络能够集合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传送信息。3.超链接

(二)传播特征1.海量信息 首先,网络媒体的拥有海量的信息,突出表现在数量多,内容杂,来源广,载体多样化。其次,网络媒体更新频率快,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再次,网络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信息是有条理的、秩序化的。2.时效性强 报纸的时效概念是用天计算,电视是以小时,而网络出现后,时效竞争的单位缩短到分钟 案例:地震中的“第一时间媒体”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全国20多个省区均有震感,灾情牵动全球关注。网站在地震发生后15分钟左右便发出了相关报道,并快速推出专题,成为本次地震发生后受众获得相关信息的“第一时间媒体”。3.受众自主性(互动性)首先,受众参与传播过程。美国知名的前卫IT杂志《连线》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着重强调受众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受众自主控制消费过程。消费内容方面,网络传播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多元,受众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消费形式方面,受众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意选定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4.传播范围广 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采取特别的技术措施对境内外个别有害网站实施封锁,都有可能进行网络访问、浏览和下载。

3、什么是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请举例分析

舆论[public opinion],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广义上的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

网络暴力: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2.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第一,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网民缺乏缺乏责任意识,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导致网络舆论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潜在的隐患。第二,网民的结构特征。中国网民群体的特点——包括网络管理员在内的网民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决定了这里更容易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第三,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哈尔滨警察打死学生案

第一回合,死者家属胜死者亲属网上法帖引爆网络舆论,“六警察打死无辜大学生”,帖子被迅速上贴、转载。结果:网络舆论几乎偏向死者一边。第二回合,涉案警察赢得舆论支持10月12日,哈尔滨市铁路公安局在黑龙江省电视台,播发了事发当晚的监控录像,录像画面显示,死者林松岭主动挑衅,多次攻击警察。事件最终演变成群殴。

结果:舆情转向 “六提辖拳打林衙内”。第三回合,警察再胜,“人肉”搜出所谓“恶少”网络传言四散:死者家庭“有背景”;死者吸毒;林家“狂砸50万人民币在网上找托儿制造舆论,意图影响司法公正”。

结果:舆情漩涡:传言四起三人成虎 第四回合,林家挽回颓势“林托”全面出动反击,澄清网络流言;质疑警方公布监控录像的倾向性;官方澄清了林松岭家庭背景等传言。结果:舆论回转,“还事实真相,人间公道”第五回合,双方进入胶着状态。“不论是弱者还是强者都想站在网络的制高点,期望从网络这里得到对自己有利的支持。”网络也成为各方势力的角逐场。结果:引发思考,谁在操控网络民意 网络抵制法货风潮是如何形成的

南京市民烧狗事件。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恶毒后妈事件”,到现在的“小学生遭恶搞事件”,在网络世界,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有发生,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多次受到“舆论”的严重侵害。

第二篇:2015大众传媒通论复习资料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29

2、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新闻生产的要素是什么?什么是消息来源?29 34 38

3、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大众传媒?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第6-7页的传播媒介变迁大事记列表需要了解)

5、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

6、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种传媒,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成为新闻传媒。

7、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8、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9、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第四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2、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朝的《敦煌进奏院状》,原件存于英国伦敦。

3、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日报,1851年9月16日创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是《今日美国》。

4、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

6、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7、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第五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是英国传教士米怜在1815年8月15日创办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3、英国现有杂志7000余种,其中创办于1843年的老牌杂志《经济学家》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的评论和报道为主,是英国最有影响、最富权威性的大型综合周刊。

4、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2、从广义上来讲,广播按照传播信号分为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3、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 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4、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5、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6、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

3、二十世纪中国电视发展的新气象?

4、找出一档你感兴趣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体会其对于电视媒介特点的运用、分析其背后投射出的观众的文化诉求。,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的基本知识背景

2、蒙太奇理论

3、什么是长镜头、场面调度长镜头(景深镜头)?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网络与新媒体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web2.0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2、网络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应该如何进行媒介融合?

3、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有什么功能和角色的变化?什么是网络暴力?

4、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PUGC?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0分)

二、名词解释(20分)

三、简答题(40分)

四、论述题(30分)

第三篇:大众传媒通论复习笔记1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新闻:(书)新闻是1)新近发生的、受到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关注的事实报道,或2)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信息。

(课件)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信息:

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麦奎尔:广义:一切有意义传播的传播内容(讯息)都是信息。狭义:指关于“现实世界”的可验证和可信的事实性资料(数据),包括与世界有关的事实的意见和报道。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所谓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实际上,指的是信息化社会,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广阔的领域里和深入的层次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特征:(麦奎尔)1)信息工作主导地位2)巨量的信息流动3)实证关系的互动性4)各种活动的整和和交融5)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6)全球化趋势7)后现代文化

4、新闻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新闻理论:新闻概念、新闻价值、专业理念、职业道德、与政府的关系等 新闻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 新闻史

5、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

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6、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新闻价值五要素:1.及时2.接近3.显赫4.重大5.趣味 新闻传播的要求:1.真实2.客观3.公正4.全面5.迅速

7、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传播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或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宣传是宣传者(政党、集体、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向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以便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拥护,是一种争取群众的社会行动。

8、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媒介即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

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区别:新闻传媒古已有之,大众传媒是近现代的产物;今天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通常被归到大众传媒门下。

大众传媒广义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印刷传媒(图书、报纸、杂志)和电子传媒(广播、电视、电影,加上新兴的互连网、音像出版物等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连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以新闻传播为使命,因此又被称为新闻传媒。

11、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 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12、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五个层次: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特征:参加者规模:分散不特定的多数人;信息传媒:大众传媒;传播机会:定期;参加者角色:分化、固定;反馈:困难;信息内容:公开、一般

意义与局限: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在大众传播上进行。缺点:由于大众传播中双方角色分化和固定化,使受众的反应和意愿难以及时反馈,容易形成单向传播,造成传播效能低下。

13、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分析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P35)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国家仍然采用。主张传媒充当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但传媒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国家。主张传媒充当监督政府或满足社会其他需要的工具。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美国。主张传媒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否则就被迫执行。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理论。主张传媒为国家所有并被严格控制,传媒作为国家助手存在。

14、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

媒介的时空偏向性:伊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重要结论:从古代到中世纪的传媒分为两类:空间偏倚性媒介和时间偏倚性媒介。时间媒介:在时间上能保存久远的媒介。空间媒介:在空间上传诸辽远的媒介。

15、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1)地球村2)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信息具有强烈的反作用,是积极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影响,决定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3)媒介是人的延伸4)冷媒介和热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调动了人们的深度参与、再创造的积极性;热媒介:清晰度高,降低了人们的深度参与、再创造的积极性。

16、三种代表性新闻理论:中共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第四权理论、公共领域理论

党报理论: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内容:1)唯物主义新闻观2)党报性质3)党报特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4)党报办报方针5)党报作风6)党报三个关系7)关于党报的业务指导思想和文风8)党报工作者修养 第四权理论:今天指司法、行政、立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强调新闻界独立于政府和拥有对政府的自由监督权。

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19、新闻事业与大众传媒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新闻功能:报道新闻,发表时评,舆论监督功能

大众传媒功能:1)监视环境2)协调社会3)传承文化4)娱乐大众 5)推动经济6)虚拟现实

第二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定义:1)出版物2)主要刊登评论3)面向普通观众4)定期连续出版(至少每周一次)5)有固定名称6)散页装订

媒介特点:发行量大;信息多;时效性强;价格低廉;影响力大

2、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

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西方传媒中没有我们所说的“通讯”,它们的“新闻专稿”(又称特稿),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P76)

倒金字塔结构:导语(最重要的事实),支持段(次重要的事实,常常是导语的展开和补充),按重要性排列下来的其他材料。

《华尔街日报》体:一种经常用来描述某种趋势、剖析某个现象的新闻文体。特点是以点带面。

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P78)

1)社论2)本报评论员文章3)短评4)编者按5)署名评论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P79)

报社销售的除了有形的报纸外,还有无形的产品——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是报纸的“二次销售”。第一次销售就是报纸的发行,报社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第二次销售就是报纸的广告经营活动,报社将获得读者注意力的广告版面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的是读者的注意力。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杂志和报纸的区别: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要内容,杂志的内容庞杂;杂志的刊期比报纸长;报纸以报道为重点,杂志以新闻综述、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为主。杂志覆盖对象比报纸灵活。

9、《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

10、深度报道、新闻评论

析事说理的深度报道和旁征博引的新闻评论

11、什么是消息是

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12、头条、倒头条

第三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杂志是面向公众,定期或不定期成册连续出版的印刷品。刊期介于一周之上,半年以内。特点:1)时效性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2)读者覆盖面灵活3)内容庞杂4)便于阅读,便于保存。

2、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5、了解《新青年》的历史,分析它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6、杂志和图书的差别。

杂志和图书的区别:一本图书一般只探讨一个主题,杂志却由多篇不同的文章组成,所以图书比杂志更系统、深刻,杂志比图书更丰富多样;图书一书一名,各自独立,不定期出版,杂志有统一刊名,连续出版;杂志的版面比图书更灵活,开本更大。

第四章:图书

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

广义图书:泛指各种类型出版物,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还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声像资料、微缩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狭义图书:用文字、图片等符号,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复制以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媒介特点:

2、图书的结构。

1)封面:广义是护封、封

一、封

二、封

三、封

四、书脊总称2)书名页3)前言4)目录5)正文6)附录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

国际标准书号(ISB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中国标准书号(CSBN, 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由一个国际标准书号和一个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其中,ISBN是主体,可单独使用。

4、书名页

指图书正文之前载有完整书名信息的书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主书名页正面:书名、著者、出版社;

背面(版权页):图书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

附书名页:通常在主书名页之前,与其相对,多卷书的总书记名、主编或丛书名、丛书主编等,如果不设附书名页,要在主书名页正面注名。

5、图书版权页

6、图书选题策划。选题的重要性:生命、灵魂 1)选题的来源:

1.来自编辑,这类叫主动选题2.由作者或译者提出,这类称为外来选题。从生活中来,从市场中来,从“深厚的人脉”中来。

2)选题的要求与论证。需要考虑:思想性和效益,是否适合出版社,作者的情况,市场,图书的外观和价格。3)选题的确定

7、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原因:

1、利益驱动的必然产物,既可以减少内容开发的成本,又可以降低试水市场的风险。

2、跟风是有市场观念的表现,一个好的点子,引发不同角度的表达,应该是好事。的确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巧妙“跟风”,提倡有创意的“跟风”,而非单纯炒“冷饭”。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广义的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 媒介特性:

优势:1)速度快2)新闻报道多以简短的形式表现,有关的新闻编播在一起3)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实况传播4)新闻可以播送到客厅.一家人或一群人都可以同时收听5)运用导播技巧和语调,使新闻戏剧化,加强其效果。

2、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P195)

1)螺丝钉式的结构:①按时间顺序安排②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2)倒金字塔结构3)金字塔式结构4)散文式结构:使用顺叙结构的句式。

3、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1)同步报道、直播2)采录一次完成,熟练驾御现场3)驾御广播听觉传播特点和规律4)熟练驾御录音技术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P225)1)综合性2)现场性3)参与性4)开放性5)逼视性

差异:1)摄影与摄象技术的差别2)播放条件的差别3)创作规律的差别

3、电视广告的“标王”

4、几个概念: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电视频道。电视节目与电视栏目的区别。电视节目:指电视台为播出或交换而录制的视听作品。

电视栏目:一种电视节目的编制形式。指电视台定期、定时编播的具有特定内容或特定对象的某类电视节目。

区别:一个栏目,可以由内容、性质、功能或形态相近的若干节目串编组成,有的栏目则每辑只播一个节目。

7、简要说明电视广告的制作策略。

1)诉诸于情感:黑芝麻2)诉诸于理智:科勒,专家劝导和明星代言广告3)诉诸于无意识:公益广告的品牌,烟草广告的文化含义,黄金时段的品牌4)诉诸于趣味:百事广告、联想广告、耐克世界杯广告等5)诉诸于性感与愉悦:美女,青春少女,和谐家庭等。

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

1895 年 12 月 28 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乔治·梅里爱对早期电影做出较大贡献,他将戏剧传统引入电影 ,影片具有一定的长度 ,能够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格里菲斯完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运用摄影机运动和剪辑,一个场景由若干不同的镜头组成 , 一部戏由不同场景构成。把镜头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 , 产生了蒙太奇。格里菲斯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基础。1905,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蒙太奇、长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

蒙太奇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等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连接起来,使画面通过顺序产生预期效果。

长镜头:早期的“长镜头”指摄影机固定不变,把镜头所及的范围内动作、持续发展的进程如实拍摄下来。后来摄影设备的不断改进,沿用至今的有摇镜头,跟镜头,推、拉镜头等镜头运动方式。场面调度长镜头:通过导演精心设置的的景别、场面、人物、构图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变化,来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实际上是一口气拍下来的一种多场面的镜头,所以又叫镜头内部蒙太奇性质的长镜头。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网络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域名:网络上主机的名字或地址。如:www.xiexiebang.com

2、网络传播的特点。描述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解释。

不同特点:1)全开放性(传者多元化)2)瞬间发表3)即时交互4)海量存储(信息量大,易于复制,多媒体化)5)随意检索6)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

3、网络舆论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监督的手段:1)新闻跟帖2)BBS。3)博客

4、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主要有?

1)对于版权即著作权的侵犯2)域名纠纷3)商标侵权

第四篇:大众传媒与新闻通论 复习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软新闻、硬新闻。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3、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

4、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5、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6、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7、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

8、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9、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

第二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2、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9、《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的头版特点

10、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

第三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2、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3、杂志和图书的差别。

4、关于杂志的策划。

第四章:图书

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

2、图书的结构。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书名页、图书版权页

4、图书选题策划。

5、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2、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3、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4、“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等广播事件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

3、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的观点

4、电视的谈话节目

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

2、蒙太奇理论、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场面调度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网络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

2、网络传播的特点。描述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解释。

3、网络舆论、网络暴力、人肉搜索

4、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第五篇:《法学通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法学基本理论

法的概念:广义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包括实在法(现实法、制定法、国家法、实然法),又包括自然法(理想法、正义法、应然法);既可以用在规范的意义方面,作为专门的法学范畴和法律用语,也可以作为团体组织中所有的规矩,如党纪、厂法、帮规,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狭义的法区别于法律,特制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法律的概念: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包括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令、条例、决议、指示、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国家认可的惯例、习惯、判断、法理等。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定权限,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法的基本特征: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内容涉及法力权利、权力与义务;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法的体系:法律体系也称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体系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两大法系: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和历史传统以及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法系具有国际性、继承性、相似性的特点。法律体系主要有:大陆法系、普通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教法系等。

(一)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系等,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建立起来,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仿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大陆法系的特点: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不承认法官有创制法律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二)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总称。普通法系的特点: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普通法系的渊源以不成文法为主;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与平衡法之分,无公法和私法之分;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三)两大法系比较:

1、相似性: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崇尚法律至上。

2、差异性:法律渊源不同;法律分类不同;法官权限不同;诉讼程序不同。

法的作用与法治:法的作用是指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和功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主要包括指导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等。

(二)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即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目的、目标,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治使命,形成、维护、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包括政治作用、社会公共事务功能。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通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级国家政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权。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政治基础与条件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机制。

3、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形式目标而言应从四个方面理解: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专门化的法律职业。就实质目标而言应着重以下几方面建设: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法的适用原理与原则: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其特点是专门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当代中国法的适用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

使职权

5、国家赔偿与私法责任。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权力义务关系,即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分类:

1、依据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

2、依据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具体化,具体的法律关系又可分为绝对~~和相对~~。

3、按照法律关系产生是否用法律制裁,法律关系可分为调整型~~和保护性~~。

4、按照主体之间相互地位的不同,法律关系可分为平权型~~和隶属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主要有四类:物;精神财务;行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二章 中国法制史

春秋战国和秦朝的法律:成文法的公布: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禹刑”“汤刑”“九刑”可以分别视为夏商周制定的成文法。李悝的《法经》: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编撰了《法经》,以推动和巩固变法。《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对李悝的《法经》加以改造,改法为律,作为秦律颁行,增加连坐之法,奖励耕战,废井田,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云梦秦简: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出土大批秦简,统称为“睡虎地秦墓竹简”,简称云梦秦简。秦简中有关法律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秦律、《法律问答》、《封诊视》、《为吏之道》四个方面,云梦秦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法律文书。立法活动:汉朝的立法:《九章律》是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高祖命萧何在对秦朝的法律进行删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取李悝的《法经》6篇外,增加户、兴、厩。汉代的其它律法有有关朝仪的《傍章律》,有关宫廷警卫的《越宫律》,有关朝贺的《朝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立法:三国时期最重要的立法活动是曹魏政权编纂的《新律》,又称魏律,晋武帝命人对《新律》删改修订是为《泰始律》,南北朝时订制了《北齐律》。隋唐的立法:隋唐较为有影响的法典是《开皇律》。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封建制五刑的形成:

(一)汉代废除肉刑

(二)封建制五刑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刑废除,刑罚等级科学化。《开皇律》在北周刑罚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刑罚,这五刑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立法概况:

(一)宋朝的立法:基本法典《宋刑统》,编敕、编例和编纂条法事例也是宋朝的重要立法活动。

(二)明朝的立法:基本法典明太祖洪武三十年颁布的《大明律》。

(三)清朝的立法:基本法典是乾隆五年颁行的《大清律例》。刑法的发展变化:

(一)宋:

1、用重典惩治盗贼

2、用“决杖”代替笞、杖、徒、流,将凌迟列入法定死刑,刺配刑成为常发

(二)明:

1、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2、凌迟载入《大明律》,充军广泛应用

(三)清:

1、维护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2、将笞刑与杖刑的刑具统一改为竹板并减少刑数,创立了发遣刑。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一、清末的立宪与修律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1843年7月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如果英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这是领事裁判权制度的发端。1844年中美签订的《望厦条约》将领事裁判权范围进一步扩大。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促使清末变法修律的一个重要动因。

(二)清末立宪:1909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1907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力义务”两部分组成,这是中国传统法律走向近代转型最明显的标志。

(三)清末修律:1902年,清政府设修订法律馆,编撰《大清新刑律》,为后来民国政府刑法典的制定鉴定了基础。

二、中华民国的法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1912年3月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包括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国体为民主共和国,规定了中华民国的领土疆域,规定了人民的权力与义务,规定了中华民国的政体,规定了《临时约法》的效力与严格的修改程序。

(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的法律: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制定《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北洋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规定中华民国的国体永远为民主共和国

2、体现了责任内阁和司法独立的基本精神。

3、规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以及地方自治制度。

(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律:建立了以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六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三、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革命政权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宪法

大纲》《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国土地法大纲》等宪法性文件和单行法规,为建国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宪法

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宪法分类:

1、根据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2、根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的程序为标准,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社会主义型宪法和资本主义型宪法。

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保障人权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

1、巩固国家政权

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1、宪法对法制的统一作用

2、宪法对法制的健全作用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

1、宪法确立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2、宪法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3、宪法是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最后救济途径。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宪法监督:

(一)宪法监督内容:

1、对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3、对政党、团体、公司行为合宪性进行审查。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三)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问题

1、没有专门宪法监督机构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

3、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国家性质就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为国体。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它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大力发展生产,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对外开放

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产。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是具有某一个国家国籍的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指宪法所确认的、公民所应当享有和履行的最起码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人身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

1、人身自由

2、人格权

3、住宅不受侵犯权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5、宗教信仰自由

(四)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权利

1、财产权

2、劳动权

3、劳动者休息权

4、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5、物质帮助权

6、受教育的权力。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四章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刑法是指以刑法为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刑法典及其修正案。在我国,刑法典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除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外。还包括单行刑法与附属

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行法定原则

(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限的范围问题。它包括刑法的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效力时段。它所涉及的是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

犯罪:犯罪的概念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我国采取的是混合概念,即坚持了犯罪的实质内容与法律形式的统一。我国《刑法》第13条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体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犯罪的构成: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区别:犯罪概念揭示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构成在犯罪概念基础上,所解决的是构成犯罪的规格和标准问题。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阻却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的条件:

1、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4、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紧急避险的条件:

1、必须发生了现实危险

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成立条件:

1、在犯罪主题上,必须有两人以上。

2、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在犯罪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我国将共同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与教唆犯。

刑罚的体系与种类:刑罚的体系是指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由主刑和附加刑组成。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特点是既能独立使用,又能附加适用。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与驱逐出境四种。

刑罚裁量制度:

(一)累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又犯应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二)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立功指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或者阻止他人的犯罪活动,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或者有其他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和重大贡献的行为。

(三)赎罪并罚:指人民法院对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四)缓刑: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在此期间如没有发生法定的撤销缓刑的原因,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刑罚制度。缓刑并非刑种,二是一种刑罚裁量制度。缓刑的条件:

1、适用对象必须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犯人

2、只适用于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改表现,适用缓行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人

3、缓刑不适用于累犯。

第五章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刑事案件的活动。在我国,刑事诉讼是指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刑事诉讼的特征:

1、是为了实现国家刑罚权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2、刑事诉讼属于国家的司法活动

3、是在多方主体共同参加下进行的活动

4、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的活动。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串刑事诉讼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体现刑事诉讼目的和价值,对刑事诉讼的进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或参与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

(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三)依靠群众原则

(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五)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六)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七)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1、立案监督

2、侦查监督

3、审判监督

4、执行监督

(八)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九)判决公开原则

(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十一)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十二)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

(十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十四)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

管辖:是指公检法三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判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管辖应遵循的原则:

1、依法管辖的原则

2、准确及时的原则

3、便利诉讼的原则

4、维护合法权益的原则

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管辖的分类:

1、立案管辖(1)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2)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3)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

2、审判管辖(1)级别管辖(2)地区管辖(3)专门管辖

回避:指侦查人员、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及其他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回避的理由包括:

1、是案件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

2、本人或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

3、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4、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

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回避的种类:自行~~、申请~~、指令~~。回避的程序适用于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诉讼阶段。

辩护:辩护针对刑事诉讼中的控诉而产生,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方的指控,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事实和理由,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辩护的种类:自行~~、委托~~、指定~~。辩护人的范围: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的监护人、亲友。不能担任辩护人的:

1、被宣告缓刑和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人

2、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3、无行为能力的人。此外,在司法实践中,下列人员除非是被告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否则也不得担任辩护人: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

2、本院的人民陪审员

3、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4、外国人或无国籍人。辩护人的诉讼权利:独立辩护权、阅卷权、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获得开庭通知权、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权、司法文书获取权、经被告人同意后的上诉权、拒绝辩护权、控告权。辩护人的义务:

1、忠于职守的~~

2、保守秘密的~~

3、证据方面的~~

4、遵守法庭规则的~~

5、不得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

6、不得向法官、检察官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请客送礼或行贿,或者指示、诱导委托人及其亲友行贿。

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证据的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据的种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证据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指公安司法人员在诉讼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律义务。公诉案件的~~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自诉案件的~~由自诉人承担。

强制措施: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方法。特征:

1、适用主体的特定性

2、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3、性质的诉讼性

4、目的的保证性

5、程序法定性。强制措施的种类:

(一)拘传

1、拘传的适用对象是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拘传的目的是强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讯问

(二)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应超过12个月):是否采取取保候审的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不宜羁押的4、依法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5、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讯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6、已逮捕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起诉、一审、二审的办

案期限内不能结案,采取取保候审方法没有社会危害性的。

(三)监视居住

(四)拘留

(五)逮捕。

第六章 民法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民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基本原则: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民事主体: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简称,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者说民事义务的承担者。我国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个人合伙、联营、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是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实施的,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行为被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萌芽于罗马,《德意志民法典》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该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代理有法定~~、制定~~和委托~~之分。代理权是指代理人能够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法律效果直接归于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规格。

诉讼时效:时效制度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时效分为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两种。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制度。诉讼时效本质上是一种消灭时效。诉讼时效时间期与诉讼时效的种类有密切联系。我国的诉讼时效有普通~~、特别~~和最长~~之分。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即从何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的问题。诉讼时效的起算可分为一般标准和事实标准。《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诉讼时效的中止指在诉讼时效进行的最后6个月内,因法定事由的出现而使权利人不能行使权利的,则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待阻碍诉讼时效进行的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诉讼时效的中断指在诉讼时效进行的过程中,法定事由出现,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于无效,待法定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诉讼时效延长是指法院对于已经届满的诉讼时效期间给予适当的延长。

物权法:物权法是财产归属法,它指调整民事主体对财产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物权法分为物的归属法和物的利用法。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四个基本原则:物权法定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公示与公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物权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对特定的物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特征:

1、物权为对世权,其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除权利人为,任何不特定的人都负有不得侵犯权利人的财产所享有的物权的义务。

2、物权为支配权,即权利人可不通过他人而对标的物直接进行支配

3、物权客观具有特定性,如果物没有特定化,权利人对其无法支配,而且在物权发生转移时,也无法登记及交付

4、物权在效力上具有排他性,一方面,物权具有直接排除他人不法妨碍的效力,另一方面,一个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效力相等互不相容的物权

5、物权为绝对权。物权不需要义务人为积极行为进行协助就能在法定范围内实现权利。物权可以分为自然权和他物权。所有权指所有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和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所有权特征:

1、所有权为一种自物权

2、所有权具有物权的全部内容

3、具有恒久性。所有权消失的原因:

1、所有权的转让

2、所有权客体的消失

3、作为所有权的自然人死亡

4、抛弃所有权

5、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征用、征收,导致原所有权人丧失所有权。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用益物权指对他人的财产依法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担保物权是为保证债务的履行和债权的实现为目的的物权,担保人向债权人提供一定的财产来保障债务的履行,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处分担保物并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的权利。我国《担保法》规定的5种担保形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合同:即契约,是指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

4、合同是明确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5、合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的订立与生效:合同的订立是指两个与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合同的内容经过协商达成协议的法律行为和过程。合同的订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要约和承诺。合同的生效指已经成立的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有效要件,按协议的内容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

1、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

2、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3.、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生效 的要件:

1、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达真实

3、合同内容合法

4、合同的标的确定和可能

5、合同的形式符合法律的特别规定。合同的效力状态分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财产。

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全面完成各自承担的合同义务,实现合同约定权利的行为。合同的履行是全部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合同法律效力最集中的表现。合同义务的全面履行是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最主要、最理想的原因。合同约定不明指当事人对合同标的的质量、价格或者酬金,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费用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分为: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债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允许债权人为保障其债权的实现而采取的法律措施。债的保全的具体措施有两种:债权人的代位权和债权人的撤销权。

违约责任:又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依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主要特征:

1、~~以违反合同义务为前提

2、~~是一种财产性的民事责任

3、~~的确定具有相对的任意性

4、~~具有相对性

5、~~主要具有补偿性。民事责任的认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归责原则。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违约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根据和标准,是贯串整个违约责任并对违约责任的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原则。承担违约责任的一般条件有:

1、有违约行为

2、不存在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违约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违约行为的形态分为:预期违约、履行不能、迟延履行、瑕疵履行、不适当履行。违约责任的责任形态:继续履行合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其他违约责任形式。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在我国,知识产权作为正式法律是从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开始的。狭义的知识产权一般分为两大类:文学产权和工业产权。广义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知识产权的特点:

1、由国家授予

2、具有专有性

3、具有时间性。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创作的积极性

2、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国际间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协作。

专利法:专利权是指法律赋予专利人对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的专有权利。专利权的特征:独占性、公开性、法定授予性。专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专利权的主体有:公民、法人、共同发明人、合法受让人、外国人。专利权的客体有: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专利权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取得专利权的程序:申请、审查与审批(初步审查、早期公开、实质审查、授权登记公告、复审)。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

商标法:商标权是商业法的核心。在我国,商标权是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特征:独占性和排他性、时间性、地域性。商标权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商标权的人,客体是注册商标。商标的条件:

1、商标的构成要素符合法律规定

2、不得使用法律所禁止使用的标志

3、申请注册的商标必须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标权人的权利:专有使用权、禁用权、使用许可权、转让权。商标注册的原则:自愿注册原则、强制注册原则。我国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商标侵权行为的形式: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利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利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实施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人身权法:人身权为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且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类。特征:

1、人身权为一种绝对权利,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2、人身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这不意味着人身权不具备任何的财产内容,行使某些人身权可为权利人带来某种财产利益,权利人在其人身权受到损害时也可得到财产上的补偿。

3、人身权与人身紧密相连,是一种专属权利。人身权法即规定人身权内容、种类及其保护的法律规范或调整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认为人身利益为人身权的客体,人身包括人体、人格尊严、身份三部分。法律上的人身指人格。人格权指

做人的资格及尊严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人格权有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1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民法上的身份权指主体根据民法规定所具有的特定地位,身份权则是基于人的身份所产生的一种权利。精神损害的构成要件:

1、主观上,侵害人必须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2、客观上必须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

3、行为人侵犯他人人身权,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

4、侵犯行为必须为民事违法行为,且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1、行为人侵害受害人的手段是否恶劣

2、行为人的过错程度

3、侵害行为的后果

4、侵权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5、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

继承法:继承,指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行为,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转移,而关于财产继承的法律规范总称为继承法。我国1985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基本法。《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的原则

2、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3、抚幼赡老原则

4、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法定继承的适用情况:被继承人生前未订立遗嘱

2、被继承人订立的遗嘱无效

3、遗嘱继承人发生以下情况:放弃继承;先于被继承人死亡;依法被剥夺了继承权;有财产在遗嘱中未被处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遗嘱继承即按照被继承人所订立的有效遗嘱进行的继承。有效遗嘱的条件:

1、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遗嘱须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必须合法,应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须的继承份额

4、形式上必须合法。继承人也可因下列行为丧失继承权:

1、故意杀害继承人

2、为争夺遗产杀害其他继承人

3、遗弃被继承人或虐待被继承人情况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民事责任:即民事法律责任,指由民法规定的对民事违法行为人所采取的一种以恢复被损害的权利为目的并与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联系的国家强制形式。民事责任是民法具有强制性的表现,也是民法的基本要求。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的特征:财产性、补偿性、故意性。民事责任的形式即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对受害人而言,民事责任的形式即其受到的损害得到恢复的方式。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十种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返还财产,修理、重做、更换,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回复名誉,赔礼道歉。构成民事责任的“四要件”:行为的违法性,造成了损害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应存在过错。民事责任的基本分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指作为认定承担民事责任根据的基本准则。民事责任的抗辩指在民事责任适用过程中,被告就其造成损害的行为依法应不承担民事责任或依法应减免所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辩解。

第七章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各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的特征:

1、民事诉讼是以国家强制力解决民事纠纷的手段

2、民事诉讼由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构成3、民事诉讼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民事诉讼法即国家制定或者认可,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和诉讼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法律。1991年4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就是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4项任务: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判决权

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1、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2、人民法院有责任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3、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同等原则是国家间基于平等互惠关系普遍采用的诉讼原则,即一国公民在另一国进行民事诉讼,只要遵守诉讼法院国家的法律,就能够根据法律的规定,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承担法律义务,受诉讼法院应该对他和本国人一样,给予同等对待。在国际关系中,由于各国对外政策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一国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予以限制和增加诉讼义务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受限制的一方可以采取有限的回击措施,就是对等原则。

(三)辩论原则:

1、辩论原则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

2、辩论原则适用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法庭辩论是其集中体现

3、作为定案根据的事实,必须经过法庭上当事人的质证和辩论

(四)处分原则:

1、处分原则以当事人的实体处分权为基础,同时又是在诉讼中对当事人实体处分权的保障

2、处分原则广泛适用于

民事诉讼和诉讼权利,并且贯串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

3、当事人的处分应当依法进行

(五)法院调解原则,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应当多做说服疏导工作。

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及同级各地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级别管辖:是指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我国现设有4级人民法院: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地域管辖:又称土地管辖或区域管辖,是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我国根据两个因素来确定辖区:

1、各人民法院辖区

2、当事人、诉讼标的或法律事实与人民法院辖区的关系。地域管辖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以及在适用这三种管辖规定时出现的共同管辖、选择管辖与合并管辖。

民事诉讼参加人: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其中,当事人包括原告与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当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就特定的民事争议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予以裁判的人及其相对人。当事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狭义则仅指原告和被告。原告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或者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被告是指被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权益争议,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共同诉讼人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一同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人。诉讼代表人是代表人诉讼中的为全体当事人的利益进行诉讼的人。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享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他人之间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诉讼代理人是指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代为进行诉讼行为的人。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事实的根据。证据的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据的分类:

(一)本证和反正

(二)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诉讼保障制度:财产保全:指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将来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得以执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的一种临时性强制保护措施。财产保全可以分为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采取诉前财产保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情况紧急

2、必须是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3、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诉讼财产保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采取诉讼财产保全的案件必须具有财产给付内容

2、确实存在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将来的生效判决存在不能执行的可能。财产保全的范围应限于诉讼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务。财产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先予执行是指法院受理案件以后、裁判生效之前,基于申请人生活上或者经营上的急需,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被申请人先行给付申请人一定的财务或者实施、停止某种行为,并立即执行的一种诉讼制度。先行执行的条件:

1、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2、不先予执行将会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生产经营

3、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保障审判和执行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法对故意妨害民事诉讼秩序的人采取的制止其继续妨害的强制手段。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故意实施的干扰诉讼秩序,阻碍诉讼活动进行的各种行为。妨碍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已经实施并且在客观上妨害了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

2、必须是行为人主观故意的行为

3、必须是在诉讼过程中实施的行为。强制措施的种类: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

第九章 经济法

经济法:是产生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兴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或宏观调控手段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良性发展的法律规范系统。经济法的历史沿革:

(一)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经济法的萌芽时期(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西方经济法的发展时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西方经济法的成熟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二)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产生(1979-1992)发展(1992至今)。经济法的地位: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作用:

1、经济法能够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经济法促进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3、经济法有助于推动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

4、经济法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及社会和谐。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主体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在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体系:是指按照统一性和内在有机联系的要求,由经济法律规范构成的部门法体系。主要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个部门构成。下列法律部门不宜纳入经济法体系:企业法、金融法、经济合同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具有整体性、指导性、协调性等特征。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结构:

1、财政法

2、税法

3、金融法

4、产业政策法

5、对外贸易管理法。市场规制法:市场规制就是国家运用公共权力介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依法对市场主体的相关市场行为所进行的积极引导、促进或消极制约、禁止。市场规制法是指调整国家对市场进行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规制法的根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培育和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发展和成熟,稳步实现社会经济市场化。同时,一方面要规制市场,救治市场失灵。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强化市场规制制度;另一方面,要对规制市场失灵的政府行为进行规制,防止政府失灵。市场规制法的体系:市场准入法、竞争法雨竞争相关法、市场规制特别法。

反垄断法:是指规制市场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垄断状态或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现代反垄断法产生的标志是美国制定的《谢尔曼法》。我国没有独立的反垄断法,有关法律主要散见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制范围主要是经济垄断。经济垄断的表现形式:

1、严重限制竞争的横向协议

2、严重限制竞争的纵向协议

3、滥用市场优势

4、企业合并行为。中国反垄断法的适应除外范围:自然垄断行业,银行业、保险业,农、林、渔业市场,国家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别措施。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局。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1、欺骗性交易行为(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2、商业贿赂行为

3、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4、虚假宣传行为

5、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6、诋毁商誉行动

7、低价倾销行为。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即法院、行政执法机关。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意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观念最初体现在1976年英国王室法庭首席法官切斯费尔德关于“买人给付完整的价金即应获得完美的商品”的名言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地位:是属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经济法律。作用:

1、~~是维护消费者正当合法权益的基本法

2、实施~~,就会有力地遏制和制止市场主体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3、严格执行~~,能够减少或防止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纠纷,促使经营者改善其经营管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消费者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结社权、接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经营者的义务:

1、依照法律或约定履行义务

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

3、保障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

4、提供商品和服务真实信息的义务

5、出具相应凭证和单据的义务

6、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义务

7、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的义务

8、不得侵犯消费者人身权利的义务。消费者协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其职能有:

1、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

2、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3、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

4、受理消费者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5、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

6、就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支持受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7、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予以揭露、批评。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

1、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整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请求仲裁机关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1、生产者的生产质量义务:(1)生产者应当保证其产品内在质量符合法律要求(2)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产品标识的规定(3)符合产品包装要求(4)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2、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2)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3)销售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违反法律规定的产品质量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章 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行政的组织与政权、条件与程序。以及对行政予以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

1、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征:(1)行政法没有一部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由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且行政法律规范的数量众多,行政法居于各个部门法之首

2、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征:(1)行政法涉及的内容广泛(2)行政法具有易变性的特征(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没有决然分开。行政法的地位: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宪法的重要实施。行政法的作用:

1、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

2、合理地设定行政权,保障行政的统一和高效

3、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1)通过行政组织法,控制行政权的权源(2)通过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方式(3)通过行政监督、救济法制约行政权的滥用

4、促进市场经济的健立与完善

5、保障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制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章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

1、行政组织与职权法定

2、依法办事

3、违法必究

(二)合理行政原则

1、符合法律的目的2、出于正当的动机

3、考虑相关因素。排除不相关的因素

4、不得任意延迟或不作为

5、符合公正法规。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它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与个人,主要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的范围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主体的职权:

1、行政创制权

2、行政命令权

3、行政决定权

4、行政监督权

5、行政强制权

6、行政制裁权

7、行政裁判权。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指行政主体对其违法行为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其责任的主要形式有:

1、承担错误,赔礼道歉

2、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3、履行职务

4、撤销违法

5、纠正不当

6、返还权益,恢复原状

7、赔偿损失。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互有权利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和组织。分类:

1、个人相对人和组织相对人

2、特定相对人和不特定相对人

3、直接相对人和间接相对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他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权利、义务等方面来确定。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管理的对象,他必须服从行政主体的管理,履行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为之确定的义务,遵守行政管理秩序,否则,行政主体可以对之实施行政强制或行政制裁。

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

3、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救济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的主体。行政相对人的权利:(1)申请权(2)参与权(3)了解权(4)平等地受保护的权利(5)受益权(6)批评、建议权(7)申诉、控告、检举权(8)陈述、申辩权(9)请求救济权(10)抵制重大或者明显违法行政行为的权利。行政相对人的义务:(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2)配合协助行政主体正常行使有关权力的义务(3)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4)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5)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

行政行为:是指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通过一定的意思表示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所实施的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特征:从属性、服务性、单方性、强制性、无偿性。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构成一个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它是行政行为与非行政行为的判别标准。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包括:

1、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

2、行政行为的本质必须是行政权的实际运用

3、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是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4、行政行为在外观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存在形式,使行为主体的内在意思表达出来。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指合法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包括:

1、行为主体必须合法

2、行政权限必须合法

3、行为内容必须合法

4、行为程序必须合法。行政行为的种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

1、行政立法

2、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二)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许可

2、行政给付

3、行政奖励

4、行政处罚

5、行政强制

6、行政征收

7、行政裁决

8、行政确认。

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特征:

1、行政程序的法定性

2、行政程序的多样性

3、行政程序既有统一性又有分散性。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公开原则、参与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1、表明身份制度

2、告知制度

3、调查制度

4、听证制度

5、说明理由制度

6、辩论制度

7、回避制度

8、职能分离制度

9、情报公开制度

10、不单方接触制度

11、时效制度

12、行政救济制度。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提出复查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特征:

1、行政复议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2、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裁判行为

3、行政复议必须依法进行,即必须按照法定的条件、方式和程序进行。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复议的管辖:

(一)一般管辖

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2、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3、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4、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复议

5、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二)特殊管辖

1、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2、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3、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4、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5、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参加人:行政复议申请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行政复议第三人。行政复议的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

1、维持决定

2、履行决定

3、撤销决定、变更决定或确认违法的决定

4、补偿决定。

下载大众传媒通论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众传媒通论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众传媒范文大全

    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摘要: 流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大众传播形影相随、共生互动。从发生学上讲,流行文化在西方虽然可以溯源到18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19世纪30年代大众......

    通论读后感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 一、通论——颠覆古典理论思想旅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了解了凯恩斯其人,读完其《通论》之后,这句话一直徘徊在脑海中。凯恩斯出生......

    大众传媒文化

    焦点访谈——电视剧 工商1201班 朱雅婷 1201100423 “男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女孩子沉浸在电视剧里不能自拔。”似乎成了当今一种普遍默认的现象。如果说网络游戏刺激、有战斗......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

    大众传播通论论文

    现代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定位的探讨 摘要:当今时代,广告层出不穷。广告不仅给商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同时也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色不少。而商业广告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现代......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1. 试述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教人如何“做人”,如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儒家教育思想是乐观的“乐感教育”;是刚健有力自强......

    中国文化通论(5篇)

    第二编物质文化 第一章纺织技术的发展 1. 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P91-92 2. 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P94 3. 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有关名族的一系列东西。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很大,书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畅游在书海里。下面我就谈谈读了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