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站推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法理和
宪法部分)
一、课程名称:法学通论
二、课程编号:04204030
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3学分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无
六、适用专业:非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
七、课程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
(三)使学生了解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四)使学生树立国家主权、主权在民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八、说明:
《法学通论》是一门集传授法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具有我校特色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一)《法学通论》课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门法律知识课程,也是一门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课程。
《法学通论》课程的前身是《法学概论》。《法学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以传授法律知识为手段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门指导学生学法、用法、守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实践课和思想教育课。而《法学通论》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充实深化,注重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讲授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体系、宪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以及国际法的基本理论等内容,成为一门系统传授法学知识的公共必修课。
(二)《法学通论》课程以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为依托,突出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全国重要的财经政法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与改革发展中,“经、法、管”学科优势显著,“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也逐步形成。为了在与时俱进中进一步凝练和深化这一人才培养的特色,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财经政法强强联合的优势,真正把学科融通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它要求我们在整合全校学科与师资力量的前提下,全面启动新一轮教学改革,为新时期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提供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硬件”支撑。因此,《法学通论》课程应运而生,它充分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整合了本学科领域内的优秀专家学者编写了一流的教材,整合了本学科的优秀主讲教师走上本科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努力为培养“通才”服务,充分彰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本大纲共十一章,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法学基本理论,包括法的本质特征,法的起源发展,法的作用,法的运行,法律关系,法与民主人权的关系以及依法治国的理论;二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部门法,宪法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及我国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刑法包括我国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效力范围,犯罪,刑罚以及刑法分则的基本内容;民商法包括我国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民事权利以及包括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人身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重要单行法规;诉讼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制度、管辖、证据、诉讼参加人、程序等;经济法包括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以及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个子部门法;行政法包括行政法基本理论以及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行为以及行政复议等;三是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的基本理论。
本大纲供非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使用。不同专业仍可根据培养需要,确定讲授重点。但由于本大纲所列内容属于法学中最必要、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不宜任意取舍,以免影响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九、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
[提要]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初步掌握国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作用,认清法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运行规律,熟悉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的现实运行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掌握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与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不仅认清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而且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艰巨性与渐进性。
第一节 法学的性质、体系与历史
一、法学的性质
法学是法律科学的简称,是研究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象。
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各个分权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学科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和边缘(交叉)法学)。
三、法学发展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发展简史 西方法学始于古希腊,罗马法是古代西方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中世纪法学处于衰落时期;公元11世纪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后西方法学蓬勃发展,古典自然法学派迅速发展;19世纪是西方法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以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哲理法学、以英国边沁和奥斯丁为代表的实证分析法学、以德国的萨维尼和英国的梅因为代表的历史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社会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法律经济学等;现当代西方法学呈现了派别林立、错综复杂的格局。
(二)传统中国法学发展状况
中国法学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至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功能、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真正使法学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时期。
第二节 法的概念与体系
一、法的词义
1、我国古代法的词义 古汉语中,法的词源意义有三:⑴在古代,法刑通用。⑵法,“平之如水”,含有公平的意思。⑶法,从“ ”去,所以触不直者去之,含有正直的意思。
2、法与法律比较 在现代汉语中,“法”、“法律”没有严格的区分,其含义主要依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而定。
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上和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其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解释的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三、法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
1、法是被上升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体现为阶级意志性和国家意志性;
2、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社会和产方式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四、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一)法的要素
1、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
2、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3、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术语)。
(二)法的体系
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第三节 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法产生的一般规律:对人们的行为的调整方式逐渐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从规范性调整再到法律调整;法律的形式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漫长发展过程;由自发调整到自觉调整;从法与宗教、道德不分,到法与宗教、道德分开的过程。
二、法发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与种类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所作的分类。人类历史上,有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统称为私有制社会的法。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
三、两大法系
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一)大陆法系:
1、概念: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尔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称帝期间制定)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依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
2、特点:
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
不承认法官的创制法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
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
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在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方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二)普通法系
1、概念: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基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的总称。
2、特点:
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
普通法系的渊源是以不成文法为主,判例是最为主要的; 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 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民刑案件与行政案件均由同一法院即普通法院系统受理;
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三)两大法系比较:
1、相同点: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法律至上。
2、不同点:
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 法律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法律权限不同; 诉讼程序不同。
第四节 法的作用与法治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与局限性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1、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一般包括:(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
2、社会作用:是法律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具体调整社会关系所发挥的作用。
(1)政治作用;
(2)社会公共事务功能:第一,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第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第三,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第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第五,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特别近代以来,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诸如义务教育法、科技振兴法、知识产权法等。
3、法的局限性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不是全部方法。(2)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
(3)法的自身特点有限性。如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另外法自身文字表述有缺陷,不可能通过文字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规定进去。
(4)受到执法人员和物质条件限制。执法人员水平不高,或贪赃枉法,有了法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二、法治与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2、依法治国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
(四)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机制;
3、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五)依法治国的目标
1、形式目标:包括(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2、实质目标:包括(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第五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立法的概念与原则
(一)立法的概念
立法,即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法的创立,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一般也简称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
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合宪性原则;
5、实事求是原则。
二、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一)法的实施与法的适用的概念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落实,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广义的法的适用包括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运用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
(二)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三)当代中国法的适用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5、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
第六节 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
2、分类:
(1)抽象的法律关系与具体的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化程度不同为标准。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以具体法律关系依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个体化为标准;(3)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产生依据是否使用法律制裁来划分;
(4)平权型法律关系和录属型法律关系:以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不同为标准。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法人;(3)非法人组织;(4)国家。
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1)物。(2)非物质财富。(3)行为。(4)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3、内容:权利与义务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法律本身(即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客观情况和现象。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三、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权利的概念
权利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功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亲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二)义务的概念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三)权力的概念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四)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七节 法与民主、人权
一、法与民主
(一)民主的概念与特征
1、民主的概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员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民主与宪政结合; 民主与集中结合;
民主意味着少数服务多数同时多数也应尊重少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民主而科学的决策;
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逐步完善民主。
(二)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1、法治的真谛在于人民掌握主权,通过自由表决和选举组成代议制立宪法政府;
2、法治的效能在于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和限定公民自由权利,促进大众政治参与并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3、法治的活力在于人民对于所委托的少数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权力机构,通过人人必行的法律和各种形式的分权与制衡制度,保持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权威和合理运行;
4、法治的形态,在于确立严格的依法治理的操作运行程序,这种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
二、法与人权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享有或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再次,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二)法律与人权、公民权联系密切
[复习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现代法学体系的基本分科有哪些?
2、如何认识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与其他法学流派的相关观点有何区别?
3、法有哪些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如何认识法的作用?
4、法的起源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5、何谓法系?西方两大法系有哪些主要区别?
6、我国立法与司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何谓法治?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依据应当是什么?
8、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何必要性与现实性?
第三章 宪 法
[提要]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监督与主要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熟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认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学会用宪法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资产阶级国家宪法(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保障人权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
1、巩固国家政权;
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1、统一作用;
2、健全作用。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宪法的监督
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我国宪法监督的特点: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
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问题主要有:
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作用。
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的宪法权利在遭受特定损害的情况下提供宪法上的救济。
第二节 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一、国家的性质
国家性质实质上就是国家的阶级性,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涉外经济(三资经济)。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对外开放;
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第三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
(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三方面:(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2)便于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3)便于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建设;(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指关于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原则;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程序: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提出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和当选计票。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统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二)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由:
1、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情况;
2、民族关系的历史;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4、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一)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备我国国籍即可成为我国公民。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称宪法权利和义务,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履行的主要义务。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权利具体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宗教信仰自由。(1)我国奉行全面的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负有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责任,同时也要求宗教团体及信徒负起相应的义务,这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宗教政策。(3)为了使宗教真正成为我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己掌握的内部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我国长期奉行宗教由中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政策。
(四)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1、劳动权;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5、受教育权;
6、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五节 中央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我国国家机构从横向角度,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从纵向角度,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国家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积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我国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三、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
四、我国中央军事机关:中央军委
五、我国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复习思考题]
1、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我国为何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7、民主集中制原则怎样体现在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中?
第二篇:《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基本理论
[提要]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初步掌握国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作用,认清法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运行规律,熟悉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的现实运行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掌握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与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不仅认清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而且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艰巨性与渐进性。
第一节 法学的性质、体系与历史
一、法学的性质
法学是法律科学的简称,是研究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象。
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各个分权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学科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和边缘(交叉)法学)。
三、法学发展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发展简史
西方法学始于古希腊,罗马法是古代西方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中世纪法学处于衰落时期;公元11世纪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后西方法学蓬勃发展,古典自然法学派迅速发展;19世纪是西方法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以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哲理法学、以英国边沁和奥斯丁为代表的实证分析法学、以德国的萨维尼和英国的梅因为代表的历史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社会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法律经济学等;现当代西方法学呈现了派别林立、错综复杂的格局。
(二)传统中国法学发展状况
中国法学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至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功能、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真正使法学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时期。
第二节 法的概念与体系
一、法的词义
1、我国古代法的词义
古汉语中,法的词源意义有三:⑴在古代,法刑通用。⑵法,“平之如水”,含有公平的意思。⑶法,从“ ”去,所以触不直者去之,含有正直的意思。
2、法与法律比较
在现代汉语中,“法”、“法律”没有严格的区分,其含义主要依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而定。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上和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其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解释的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三、法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
1、法是被上升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体现为阶级意志性和国家意志性;
2、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社会和产方式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四、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一)法的要素
1、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
2、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3、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术语)。
(二)法的体系
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第三节
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法产生的一般规律:对人们的行为的调整方式逐渐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从规范性调整再到法律调整;法律的形式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漫长发展过程;由自发调整到自觉调整;从法与宗教、道德不分,到法与宗教、道德分开的过程。
二、法发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与种类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所作的分类。人类历史上,有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统称为私有制社会的法。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
三、两大法系
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一)大陆法系:
1、概念: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尔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称帝期间制定)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依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
2、特点:
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
不承认法官的创制法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
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
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在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方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二)普通法系
1、概念: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基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的总称。
2、特点:
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
普通法系的渊源是以不成文法为主,判例是最为主要的; 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
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民刑案件与行政案件均由同一法院即普通法院系统受理;
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三)两大法系比较:
1、相同点: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法律至上。
2、不同点:
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 法律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法律权限不同; 诉讼程序不同。
第四节 法的作用与法治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与局限性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1、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一般包括:(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
2、社会作用:是法律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具体调整社会关系所发挥的作用。(1)政治作用;
(2)社会公共事务功能:第一,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第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第三,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第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第五,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特别近代以来,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诸如义务教育法、科技振兴法、知识产权法等。
3、法的局限性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不是全部方法。(2)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
(3)法的自身特点有限性。如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另外法自身文字表述有缺陷,不可能通过文字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规定进去。
(4)受到执法人员和物质条件限制。执法人员水平不高,或贪赃枉法,有了法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二、法治与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2、依法治国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
(四)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机制;
3、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五)依法治国的目标
1、形式目标:包括(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2、实质目标:包括(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第五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立法的概念与原则
(一)立法的概念
立法,即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法的创立,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一般也简称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
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合宪性原则;
5、实事求是原则。
二、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一)法的实施与法的适用的概念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落实,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广义的法的适用包括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运用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
(二)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三)当代中国法的适用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5、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
第六节 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
2、分类:
(1)抽象的法律关系与具体的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化程度不同为标准。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以具体法律关系依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个体化为标准;(3)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产生依据是否使用法律制裁来划分;(4)平权型法律关系和录属型法律关系:以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不同为标准。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 者。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法人;(3)非法人组织;(4)国家。
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1)物。(2)非物质财富。(3)行为。(4)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3、内容:权利与义务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法律本身(即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客观情况和现象。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三、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权利的概念
权利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功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亲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二)义务的概念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三)权力的概念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四)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七节 法与民主、人权
一、法与民主
(一)1、民主的概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员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民主与宪政结合; 民主与集中结合;
民主意味着少数服务多数同时多数也应尊重少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民主而科学的决策; 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逐步完善民主。
(二)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1、法治的真谛在于人民掌握主权,通过自由表决和选举组成代议制立宪法政府;
2、法治的效能在于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和限定公民自由权利,促进大众政治参与并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3、法治的活力在于人民对于所委托的少数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权力机构,通过人人必行的法律和各种形式的分权与制衡制度,保持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权威和合理运行;
4、法治的形态,在于确立严格的依法治理的操作运行程序,这种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
二、法与人权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享有或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 民主的概念与特征 范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再次,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二)法律与人权、公民权联系密切
[复习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现代法学体系的基本分科有哪些?
2、如何认识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与其他法学流派的相关观点有何区别?
3、法有哪些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如何认识法的作用?
4、法的起源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5、何谓法系?西方两大法系有哪些主要区别?
6、我国立法与司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何谓法治?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依据应当是什么?
8、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何必要性与现实性?
宪 法
[提要]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监督与主要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熟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认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学会用宪法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资产阶级国家宪法(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保障人权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
1、巩固国家政权;
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1、统一作用;
2、健全作用。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宪法的监督
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我国宪法监督的特点: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
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问题主要有:
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作用。
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的宪法权利在遭受特定损害的情况下提供宪法上的救济。
第二节 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一、国家的性质
国家性质实质上就是国家的阶级性,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涉外经济(三资经济)。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对外开放;
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第三节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
(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三方面:(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2)便于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3)便于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建设;(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指关于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原则;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程序: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提出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和当选计票。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统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二)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由:
1、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情况;
2、民族关系的历史;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4、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一)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备我国国籍即可成为我国公民。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称宪法权利和义务,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履行的主要义务。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权利具体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宗教信仰自由。(1)我国奉行全面的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负有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责任,同时也要求宗教团体及信徒负起相应的义务,这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宗教政策。(3)为了使宗教真正成为我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己掌握的内部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我国长期奉行宗教由中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政策。
(四)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1、劳动权;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5、受教育权;
6、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五节 中央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我国国家机构从横向角度,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从纵向角度,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国家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积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我国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三、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
四、我国中央军事机关:中央军委
五、我国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复习思考题]
1、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我国为何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7、民主集中制原则怎样体现在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中?
法通重点
第一章:法理学 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2)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造法主要形式是制定、认可、签约、惯常行为。(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4)法具有更广泛的约束力 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技术性规定。
(1)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指固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2)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 和原则。(3)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2)社会作用:政治作用、社会公共事务功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机制;
3、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依法治国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人民;客体是国家及国家整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答: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转变。(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陆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异同有哪些?
答:(1)相同点:属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即资本主义类型法。阶级本质相同,体现资产阶级意志,服务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历史任务相同。(2)不同点:一是法的形式不同,大陆法系是以成文法(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大法官和有名望的法官的判例才确认为法)。二是法典编纂不同,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为主,成文法都以法典的形式表现。英美法系国家以判例法为主,其成文法是以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三是法的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四是法官权限不同。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只有执法权;而英美法系国家法官除有执法权外,还有立法权。五是诉讼程序不同。首先,审讯制度不完全一样。大陆法系国家审讯制度是以法官为主,一问一答,采取讯问制;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取辩论制或对抗制。其次,陪审制度不完全一样。大陆法系国家由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审理;英美法系国家有专门的陪审团,由陪审团负责认定事实并作出基本结论,由法官适用法律作出判决。
试述法律关系及其构成。
答:(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权力义务关系。是经法律规范调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2)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第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
第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行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第三,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权利、权力与义务。
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是权利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本质上就是国家对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其特征是行为者能直接以自己的强力迫使相对人服从自己的意志。也是一种资格、能力或自由。
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某些行为的一种约束、限制、负担和责任。它或者表现为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表现为要求人们必须抑制一定行为。
人权:人权是人之作为人所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需要法律来实施保障。内容包括以下三大类:(1)生存权利、人身人格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第三章:宪法
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3、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整治力量的对比关系、4、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的分类:
1、根据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根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的程序为标准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根据制定宪法机关的不同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宪法的主要原则:
1、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分权原则、法治原则、保障人权的原则;
2、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宪法监督: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分权原则:分权原则是指国家权力被分解成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然后由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三个机关互相制约,相互平衡。它是资本主义宪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刚性宪法:刚性宪法是指效力高于一般的法律,且制定与修改的程序非常严格的宪法。它与柔性宪法相对。宪法的根本法属性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宪法与普通法律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根本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宪法一般规定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问题。(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其他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律至上原则突出表现为宪法至上。(3)在修改与制定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宪法监督的内容:
1、对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3、对政党、团体、公司行为合宪性进行审查。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虽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但主要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它使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的一项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就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的。
如何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然而在实践中其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是程序制度需要不断完善起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建设,合理配置人大的权力,提高人大的地位和权威。(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如会期制度、辩论制度、代表的专职制度、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度等。什么是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答: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来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的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3、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宗教信仰自由;
4、财产权、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的权利、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立法权;2重大问题的决定权;3最高监督权;4人事免责权。
第三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重点
名词解释:
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其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基本要件:权威性和正当性。
法律关系的演变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原因有法律本身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情况和条件。法律事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法律行为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
权利是指广义的法律,英文law,拉丁语jus.权利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
权力: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是指若干个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所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联邦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国所组成的联盟国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狭义刑法是指以刑法为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刑法典与修正案。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总和,除包括刑法典修正案外,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单行刑法是指国家以决心、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刑法某一事项的刑事法律。附属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阻却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是只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特殊防卫是指对严重影响到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特征: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由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通的意义。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它是适用于法律特别指定的某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就是特别诉讼时效的规定。
合同的订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即要约和承诺。要约:也称发盘、报价,指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要约所指向的人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承诺,也称为接盘,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作出承诺的受要约人称为承诺人。
无效合同,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有效要件,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可撤销合同,即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
效力未定的合同,指因已经成立的合同不完全符合合同的有效的要件,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权利人表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法定继承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最基本最古老的继承方式。遗嘱又称遗言,是遗嘱人生前作出并与死后才生效的有关自己生后财产及其他事物安排的法律行为。遗嘱继承即按照被继承人所订立的有效遗嘱进行的继承。
1p8-9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和义务(2)法是主要出自国家,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其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法律规则分类:
(1)依据内容:义务性规则、权力性规则、权利义务符合规则
(2)依据功能:调整性规则、构成性规则
(3)依据强弱程度: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4)依据内容的确定性程序:确定性规则、非确定性规则
3、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特征:(1)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2)稳定性程度比较高,不因个人、社会而发生变化。(3)没有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也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的设定,只是一些抽象性、一般性的公理(4)覆盖面较广,适用性非常广泛(5)其逻辑形式主要体现在:结构上比较简单,命题的陈述都是一些陈述性命题。
4、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基本要件:权威性和正当性。
5(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巨大突破(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6、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及国家政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
7、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治国之本。立法又称法的创制、发的创立,即订立法律制度之义。
8、(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3)权力制约原则(4)合宪性原则(5)实事求是,从基本国情出发的原则。
9、法律关系的演变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原因有法律本身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情况和条件。法律事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法律行为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
10、权利是指广义的法律,英文law,拉丁语jus.权利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1.题的法律,调整的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在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2.权利的保障书。
3.目前世界上的宪法监督制度三种模式: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司法审查制度)美国宪法法院的审查模式(专门机关审查模式)德国代表机关的审查模式中国
4.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国选举的基本程序:(1)设立选举的机构(2)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3)提出代表候选人(4)选票投举和当选计票(5)对代表的罢免和补选。
6.提出代表候选人:在直接选举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单独或联合推荐代表候选人,另外,选民10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7.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是指若干个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所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联邦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国所组成的联盟国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狭义刑法是指以刑法为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刑法典与修正案。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总和,除包括刑法典修正案外,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
属刑法。单行刑法是指国家以决心、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刑法某一事项的刑事法律。附属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
2.(1)罪刑法定原则(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3)罪责刑法相适应原则
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犯罪客体要件。
4.《刑法》17条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其一切行为都不构成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都应负刑事责任。
5.阻却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6.正当防卫是只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成立条件:
一、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二、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三、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四、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注意:防卫挑拨,互殴行为,偶然防卫都不是正当防卫。)
7.特殊防卫是指对严重影响到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8.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1、区分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称谓:公诉案件在提起诉讼之前将被追诉者称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后始称为被告人,并同时取消“人犯”这一带有明显有罪推定色彩的称谓。
2、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特征: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1、民法的基本原则?p204-205
《民法通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其中,平等原则反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民法的核心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私法性的集中体现;诚实信用原则适用范围最广,素有“帝王条款”之称,许多新民事法律的创立都是创立都是依据该原则推导出来;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民法兼顾社会本位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普通诉讼时效与特殊诉讼时效?适用后者的情况有哪些?p212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由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通的意义。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它是适用于法律特别指定的某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就是特别诉讼时效的规定。
适用特别诉讼时效的情况有:(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经声明,买受人或受害人向出卖人、商品制造人要求赔偿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出租人向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承租人要求给付租金及赔偿损失的;(4)寄存的财务被丢失或毁损,寄存人向保管人请求赔偿的。
(最长诉讼时效)
3、我国物权法的四个基本原则?p214
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种类、内容和效力均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
一物一权原则,同一客体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以上内容相冲突的物权(1)在一物之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2)一个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一个物,聚合物和物的某一部分均不能作为所有权的客体。
公示与公信原则,包括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两个方面。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物权的取得和行使不得违反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合同的订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即要约和承诺。要约:也称发盘、报价,指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要约所指向的人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承诺,也称为接盘,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作出承诺的受要约人称为承诺人。
5、合同效力状态: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
无效合同,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有效要件,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特征:
1、具有违法性。
2、具有不得履行性
3、自始无效
4、确定无效
5、当然无效
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无效合同主要有以下五种:(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者利益的合同(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即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
特征:
1、导致合同可撤销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2、对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或者变更,要由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或变更权来实现
3、可撤销合同在未来撤销以前,是有效的;一旦被撤销,则自始无效
分类: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在订立时显失公平原则。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效力未定的合同,指因已经成立的合同不完全符合合同的有效的要件,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权利人表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种类: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气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2、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3、无财产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
6、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哪三部分?其分类?特点?p236-237
狭义的即指传统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大部分
(1)文学产权,是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将作品及作品的传播媒介纳入其保护范围。(2)工业产权,指工业、农业、商业、林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与商标权。
特点:
1、由国家授予;
2、具有专有性;
3、具有地域性;
4、具有时间性
7、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顺序?p262
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最基本最古老的继承方式。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
根据与被继承亲属关系远近分为: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
8、遗嘱又称遗言,是遗嘱人生前作出并与死后才生效的有关自己生后财产及其他事物安排的法律行为。遗嘱继承即按照被继承人所订立的有效遗嘱进行的继承。
9、经济法的概念是对经济法基本精神或基本观念的认识,是连接整个经济法律规范及及其实施过程的纽带。经济法是产生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兴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或宏观调控手段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良好发展的法律规范系统。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内涵:行政组织与职权法定;依法办事;违法必究(2)合理行政原则。内容:符合法律的目的;出于正当的动机;考虑相关因素;不得任意延迟或不作为;符合公正法则。
1、中制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2无记名投票的原则;选举权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原则。
第四篇:法学通论教学大纲
《法学通论》2013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806120 课程名称:法学通论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72学时 学
分:4学分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等专业
预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建议教材:法学通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法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进行了概括和阐述,旨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式、案例式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篇
法理学
第一章
法的一般理论
(一)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的概念和特征,深刻理解法的本质,了解法的起源,理解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教学重点:法的概念、特征;教学难点:法的本质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一)法的法律词义,(二)法的本质
二、法的特征
(一)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二)法是由国家指定和认可的,(三)法规定了权利和义务,(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第二节
法的渊源和分类
一、法的渊源
二、法的分类
(一)国内法和国际法,(二)根本法和普通法,(三)一般法和特别法,(四)实体法和程序法,(五)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第三节
法的起源和历史类型
一、法的起源
(一)习惯是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二)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出现而产生的
二、法的历史类型
(一)奴隶制法
(二)封建制
(三)资本主义法
第四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基础
(一)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
(二)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法与统治阶级的政治
三、法与道德 思考题:
1、简述法的概念和特征。
2、试析法的本质。
3、简析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二章 宪法学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宪法的概念和历史发展,熟练掌握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重点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重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二、宪法的分类
(一)宪法的分类
(二)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的根本区别
三、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二)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四、监督宪法的实施
(一)监督宪法实施的概念
(二)监督宪法实施的内容
(三)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一、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概述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我国的选举制度
四、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概说
(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我国的行政区域
五、我国的经济制度
(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和经济成分
(二)我国的分配制度
(三)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财产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一)公民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三)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忠实履行公民义务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二)人身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社会经济权利
(五)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六)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我国的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体系
(三)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职权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职权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四、国务院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
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八、人民法院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组织系统
(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应遵循的原则
九、人民检察院
(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任务和组织系统
(二)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和工作原则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简述我国的国家性质。
3、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忠实履行公民义务?
第三章 行政法学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熟悉行政法的基 本原则,把握我国行政法的法律体系。教学重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行政法律关系
(二)学时安排:4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行政法的概念
(二)行政法的特点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治原则
(二)行政公正原则
(三)行政公开原则
(四)行政效率原则
三、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五、行政法的渊源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部门规章
(五)地方性法规
(六)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七)政府规章
第二节
行政组织法
一、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的概念及特征
(二)行政机关的种类
(三)行政机关的组织系统
(四)行政机关的职权
(五)行政机关的设立、合并和撤消
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三、国家公务员
(一)国家公务员的概念
(二)国家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三)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
(四)国家公务员公务行为的效力和责任
四、行政相对人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行政行为法
一、行政行为法的概念和内容
二、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二)行政立法主体
(三)行政立法程序
三、行政处罚法
(一)行政处罚法的概念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三)行政处罚法的原则
(四)行政处罚法程序
四、行政附议
(一)行政附议的概念
(二)行政附议的范围
(三)行政附议程序
第四节
行政监督法
一、行政监督法的概念
二、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
(一)国家权力机关
(二)国家司法机关
(三)专门行政监督机关
(四)作为人民群众的个人、组织
三、行政法制监督的种类
四、行政监察监督
(一)行政监察机关的管辖
(二)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三)监察程序
五、审计监督
(一)审计监督的对象和任务
(二)审计监督的体制
(三)审计监督的职权
(四)审计监督程序
思考题:
1、简述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
2、简析行政法律关系。
3、我国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第四章 刑法学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刑法的概念和性质,把握刑法的基本原则,着重理解和把握犯罪构成理论,熟悉我国刑法的目的和种类。教学重点: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犯罪构成理论
(二)学时安排:12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一)刑法的阶级性质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
二、刑法的任务
(一)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
(四)保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四、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构成
(一)犯罪客体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三)犯罪主体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一)正当防卫
(二)紧急避险
四、犯罪形态
(一)犯罪既遂
(二)犯罪的预备
(三)犯罪未遂
(四)犯罪中止
五、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条件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第三节
刑罚
一、刑法的概念和目的
(一)刑法的概念
(二)我国刑罚的目的
二、刑罚的种类
(一)主刑
(二)附加刑
(三)非刑罚处理方法
三、量刑
(一)量刑的概念、原则及其量刑情节
(二)累犯和自首
(三)数罪并罚
(四)缓刑、减刑、假释
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一、《刑法》分则概述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五)侵犯财产罪
(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七)危害国防利益罪
(八)贪污贿赂罪
(九)渎职罪
(十)军人违反职责罪
二、几种常见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一)故意杀人罪
(二)故意伤害罪
(三)强奸罪
(四)抢劫罪
(五)盗窃罪
思考题:
1、简析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试析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
3、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第五章 民法学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重点把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了解民事权利的分类。教学重点: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民事行为和代理
(二)学时安排:12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和任务
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二)自愿原则
(三)等价有偿原则
(四)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
(五)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
(六)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三、民事主体
(一)公民(自然人)
(二)法人
四、民事行为和代理
(一)民事法律行为
(二)无效的和可撤消的民事行为
(三)代理
五、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
(一)民事责任概述
(二)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三)诉讼时效
第二节
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内容
二、财产所有权的类型
(一)国家财产所有权
(二)集体财产所有权
(三)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
三、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
四、财产所有权的保护
五、共有关系和相邻关系
(一)共有关系
(二)相邻关系
六、其他物权
(一)物权概说
(二)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权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
(五)宅基地使用权
(六)典权
第三节
债权
一、债的概念
二、债的法律特征
(一)权利义务主体的特定性是债在主体方面的特征
(二)债权的请求性是债在内容方面的特征
三、债的类型
(一)合同之债
(二)不当得利之债
(三)无因管理之债
(四)按份之债
(五)连带之债
四、合同
(一)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二)合同的订立
(三)合同的履行
(四)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四节
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二、著作权
三、专利权
四、商标权
第五节
财产继承权
一、财产继承权概述
(一)财产继承权的概念
(二)财产继承权的放弃和丧失
(三)无人继承遗产的处理
(四)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
二、法定继承
三、遗嘱继承
四、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第六节
人身权
一、人身权的概念
二、人身权的种类
三、人身权的保护
第七节
婚姻家庭法
一、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二、婚姻关系
(一)结婚
(二)离婚
三、亲属和家庭关系
(一)亲属
(二)家庭关系
思考题:
1、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3、什么是债权?债的发生根据有哪些?
第六章
商法学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商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熟悉商法和主要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把握我国商法的法律体系。教学重点:商法的调整对象 教学难点:公司法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法概述
一、商法的概念
二、商法的调整对象
三、商法的地位
四、商法和主要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商法与民法
(二)商法与经济法
第二节
公司法
一、公司法概述
(一)公司和公司法的概念
(二)公司的种类
二、有限责任公司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三、股份有限公司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
(四)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
(五)上市公司
四、公司债券
第三节
保险法
一、保险法概述
(一)保险与保险法
(二)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二、保险合同
(一)保险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保险合同的订立
(三)保险合同的履行
三、保险公司
(一)保险公司的概念和组织形式
(二)保险公司的成立
四、保险经营规则
(一)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营限制
(二)保险准备金的规定
(三)再保险的规定
(四)保险公司资金的运用
(五)保险从业禁止
五、保险业的监督管理
(一)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二)保险业监督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票据法
一、票据法概述
(一)票据的概念和特征
(二)票据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票据关系与非票据关系
(一)票据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二)非票据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三、票据行为
(一)票据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
(三)票据行为的种类
四、票据权利
五、汇票
(一)汇票概念和种类
(二)汇票行为的法律规定
(三)汇票
六、本票
七、支票
第七章 民事诉讼法学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任务,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重点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教学重点:民事诉讼程序
教学难点: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学
(一)民事诉讼
(二)民事诉讼法
(三)民事诉讼法学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和效力
(一)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二)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三)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二)民事诉讼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四、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五、民事诉讼保障制度
(一)民事诉讼期间与期日
(二)民事诉讼中的送达
(三)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四)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五)诉讼费用
六、法院裁判
(一)民事判决
(二)民事裁定
(三)民事决定
第二节
民事诉讼管辖
一、主管
(一)法院主管的概念
(二)法院主管的范围
二、管辖
(一)管辖的概念和种类
(二)级别管辖
(三)地域管辖
(四)裁定管辖
第三节
诉和民事诉讼证据
一、诉
(一)诉的概念和种类
(二)诉的要素
(三)诉权
二、民事诉讼证据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
(三)证明对象与举证责任
(四)查证责任
(五)民事诉讼证据的保全
第四节
诉讼参加人
一、当事人
(一)当事人的概念和特征
(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二、共同诉讼人
(一)共同诉讼和共同诉讼人
(二)共同诉讼的种类和要件
三、诉讼代表人
(一)诉讼代表人的概念
(二)群体诉讼
四、第三人
(一)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二)第三人的种类
第五节
民事诉讼程序
一、第一审普通程序
(一)普通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二)普通程序的发动和进行
二、第一审简易程序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三、第二审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第二审程序的发动和进行
四、审判监督程序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发动
(三)审判监督程序的进行
五、其他审判程序
(一)特别程序
(二)监督程序
(三)公示催告程序
(四)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第六节
我国的律师、公证、仲裁和人民调解制度
一、我国的律师制度
(一)律师和律师法的概念
(二)律师的职业条件
(三)律师事务所
(四)律师执业的范围
二、我国的公证制度
(一)公证的概念和特征
(二)公证机关的业务范围
(三)公证机关的组织机构
(四)公证管辖
(五)公证程序
三、我国的仲裁制度
(一)仲裁的概念和特点
(二)仲裁的适用范围
(三)仲裁机关
(四)仲裁程序
四、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和业务范围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原则
(四)人民调节委员会与基层人民政府、基层人民法院的关系
思考题:
1、试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2、简述民事诉讼第一审普通程序。
3、民事诉讼参加人有哪些?
第八章 刑事诉讼法学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任务,了解刑事诉讼程序,重点把握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教学重点:刑事诉讼程序
教学难点: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概述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一)刑事诉讼
(二)刑事诉讼法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一)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二)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专项职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
(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
(三)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四)辩护权原则
(五)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第二节
刑事诉讼管辖
一、职能管辖
(一)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二、审判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区管辖
(三)专门管辖
第三节
刑事诉讼证据
一、刑事证据的概念
(一)刑事证据的概念
(二)刑事证据的特征
二、刑事证据的种类
(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
(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
(六)勘验、检查笔录
(七)视听资料
三、刑事诉讼证明
(一)证明责任
(二)证明对象
(三)证明要求
第四节
强制措施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
(二)运用强制措施的意义
二、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一)拘传
(二)取保候审
(三)监视居住
三、拘留和逮捕
(一)拘留
(二)逮捕
第五节
刑事诉讼程序
一、立案
(一)立案的概念
(二)立案所须条件
二、侦查
(一)侦查的概念
(二)侦查行为
(三)侦查终结
三、起诉
(一)公诉
(二)自诉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四、审判
(一)第一审程序
(二)第而审程序
(三)死刑复核程序
(四)审判监督程序
五、执行
(一)执行的概念
(二)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
(三)变更执行的程序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2、简述刑事诉讼第一审普通程序。
3、刑事诉讼参加人有哪些?
第九章 行政诉讼法学
(一)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我国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重点把握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行政诉讼范围
(二)学时安排:6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一)行政诉讼法的涵义及其特征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
三、我国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四、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二)合法性审查原则
(三)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四)不适用调解原则
第二节
行政诉讼范围和管辖
一、行政诉讼范围
(一)行政诉讼范围的涵义
(二)确定受案范围的方式
(三)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管辖
(一)行政诉讼管辖的涵义
(二)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
(三)我国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
第三节
起诉和受理
一、起诉
(一)起诉的涵义
(二)起诉的条件
(三)起诉的期限
二、受理
(一)受理的涵义
(二)审查的内容
(三)审查的结果
第四节
行政诉讼程序
一、第一审程序
(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
(二)审理前的准备
(三)庭审方式
(四)庭审程序
(五)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据
(六)审理期限
(七)撤诉和缺席判决
(八)对妨害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
(九)判决、裁定与决定
二、第二审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第二审的程序
三、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
四、行政诉讼的执行
(一)行政诉讼执行的概念
(二)行政诉讼执行的有关规定
第五节
行政侵权赔偿责任
一、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的概念
二、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的原则
三、行政侵权赔偿的范围
(一)受害人取得赔偿的情形
(二)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四、行政侵权赔偿义务机关
五、行政侵权赔偿方式与计算标准
(一)行政侵权赔偿的方式
(二)行政侵权赔偿计算标准
(三)行政赔偿费用的来源
六、行政侵权赔偿诉讼
(一)行政侵权赔偿诉讼的涵义
(二)行政侵权赔偿诉讼的有关规定
七、行政追偿
(一)行政追偿的涵义
(二)行政追偿的有关规定
思考题:
1、行政诉讼的特征是什么?
2、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行政诉讼有哪三个基本阶段?
三、作业
四、考核方式
闭卷
五、成绩评定
闭卷×100%
第五篇: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法学概论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
法学概论是一门范围广泛、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概括性高的法律学科。它集宪法、法理、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跨国法律等于一身,其内容注意结合市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俗易懂,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非法学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利于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法学概论,要在掌握各有关法律规则的制度理性(即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和操作技术(即有关“如何做”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有关规则的涵义和它们的相互联系,以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
三、教学方法
1.掌握各主要部门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和基本概念,从整体上了解各部门法的特点及其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以规则为中心,准确地把握原理,研究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理解和运用上多下功夫。
3.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阅读资料和实习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相关的实例,增加实感。
4.开展案例教学,结合我国审判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的建议
一、学时
本课程5学分,学时90,一学期开设。
二、多媒体的教材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即主教材,这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本课程主教材为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由吴祖谋、李双元主编的《法学概论》(第十一版)。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文字简炼,举例和引证适当,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的成人在职学习的需求。
2.视频资源
本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双向视频资源,共20讲,但由于教材采购原因,本学期新换教材,因此学员在看视频资源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参考学习,切不可盲目地吸收。
三、教学环节
1.自学
自学是远程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手段。学生应高国度重视自学环节,增强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努力提高自学的能力。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现代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自学以读书为主。所读之书,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以包括一些课外参考资料。
2.讨论课
讨论课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和授课内容,训练法学思维和实务技能的重要环节,讨论课由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各地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深入钻研和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准备。讨论课应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重要的专题或案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中,辅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学习骨干,发挥他们在讨论中的带头作用;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避免学生脱离教学目的的要求而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陷入无休止的争论;③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进行总结,但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④讨论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
3.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文字教材和其他辅导材料中将提供必要的论述题和案例。在论述体作业中,学生应学会围绕题目建立论点,组织论据,展开论证,做到论点正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并力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字精炼,语言生动。在案例题作业中,学生应善于把握基本案情,抓住关键事实,理清法律关系,正确运用规则,严密分析,准确判断,并注意运用效率、公平和诚实信用的理念进行价值评断。地方电大的辅导教师可以适时对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和讲评,公布优秀作业,组织学习经验交流。
4.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考核主要检测学生对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规则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并附带评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水平。
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70%。
考试由辽宁电大统一出题,统一标准。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法的起源、本质和基本特征
一、法的起源
二、法的本质
三、法的基本特征
四、法的定义
第二节
法的规范、渊源、分类和历史类型
一、法的规范
二、法的渊源
三、法的分类
四、法的历史类型
第三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基础
二、法与政治
三、法与道德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及特征、法的定义、法的规范、法的类型与法的渊源。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 法的基本原理,要求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及特征、法的定义、法的规范、法的类型与法的渊源,了解法的起源和历史类型、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四、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
五、社会主义法与客观规律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我国主义法的制定权限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程序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部门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一、法的实施的的概念和方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
三、法的效力、法的解释和法的冲突
四、我国国社会主义法的遵守
五、违法和法律责任、法律制裁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法的运行即法的制定、实施及法律关系。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社会作用、法的运行即法的制定、实施及法律关系,了解法的产生、法与社会道德及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一、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制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
三、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是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有效办法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的概念及其与法制的联系和区别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三、法治治国的必要性
四、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基本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地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作用,其他内容加以了解。第四章 宪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二、宪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三、我国近代的宪政运动和宪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
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三、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
四、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 第五节
我国的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五、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第六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问题的提出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五、发挥知识分子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七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概念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五、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八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
二、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五、国务院
六、中央军事委员会
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八、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九节
我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
一、我国的国旗和国歌
二、我国的国徽
三、我国的首都 第十节宪法实施的保证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基本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我国宪法基本知识。要求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推进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第五章 行政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的概念
二、行政法的渊源
三、行政法的分类
四、行政法律关系及其特点 第二节
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一、行政机关
二、公务员制度 第三节
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三、行政立法的原则、程序、效力和名称 第四节
行政执法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二、行政许可
三、行政处罚
四、行政强制 第五节
行政司法
一、行政司法的概念
二、行政复议制度 第六节
监督行政
一、监督行政的概念
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三、行政机关内部监督
四、人民政协的监督
五、司法监督
六、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七节
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一、律师制度
二、公证制度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及各种行政行为的相关内容及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规定。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述行政法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建成法治国家特别是全面履行入世后的各种承诺,必须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
第六章
民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渊源、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渊源
三、我国家民法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二、公民(自然人)
三、法人
四、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合伙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一、民事法律行为
二、代理
第四节
物权概说
一、物权和物权法的的概念
二、物权的分类
三、物权的效力
四、物权的变动
五、物权的民法保护 第五节
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的一般原理
二、国家财产所有权
三、集体财产所有权
四、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
五、法人所有权
六、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七、共有关系
八、相邻关系 第六节
用益物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宅基地使用权
四、地役权 第七节
债权
一、债的概念
二、合同
三、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第八节 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的概念
二、著作权
三、专利权
四、商标权 第九节
人身权
一、概述
二、人格权
三、身份权 第十节
婚姻家庭
一、婚姻法的概念和渊源
二、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三、结婚
四、离婚
五、家庭关系
六、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十一节
财产继承权
一、财产继承权的概念
二、继承的种类
三、继承的程序
四、无人继承的遗产
五、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 第十二节
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概述
二、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四、侵权的民事责任
五、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十三节
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二、一般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三、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和中断、延长 第十四节
期日和期间
一、期日和期间的概念
二、期日和期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所有权内容;债和合同;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结婚条件,财产继承的方式及具体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的相关内容,掌握物权法中用益物权知识,了解人身权知识,明确民事责任的分类及承担责任的方式。
第七章商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法概述
一、商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二节
公司法
一、概述
二、有限责任公司
三、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破产法
一、概述
二、破产申请和破产案件的受理
三、破产管理人制度
四、债权人会议
五、破产和解与重整
六、破产宣告及其法律效力
七、破产财产的构成与破产清算 第四节
保险法
一、概说
二、保险合同与保险合同法的原则
三、人身保险合同
四、财产保险合同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公司法的种类及设立条件、设立程序和组织机构及破产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商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保险法的基本制度。第八章
经济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概说
二、垄断协议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四、经营者集中
五、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六、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以及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税法
一、税法概述
二、我国现行主要税种
三、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第五节
产品质量法
一、产品质量法概述
二、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四、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第六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二、消费者的权利
三、经营者的义务
四、争议的解决及法律责任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税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同样为重点章,要求大家掌握相关内容。第九章 刑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一、犯罪的本质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第三节
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二、犯罪客体
三、犯罪客观方面
四、犯罪主体
五、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一、正当防卫
二、紧急避险
第五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一、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形态的概念
二、犯罪的预备
三、犯罪的未遂和既遂
四、犯罪的中止 第六节
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的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七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目的
第八节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一、我国刑罚的体系
二、主刑
三、附加刑
第九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一、量刑
二、累犯、自首和立功
三、数罪并罚
四、缓刑、减刑和假释
五、时效
第十节
犯罪的种类和几种常见的犯罪
一、概述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
四、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五、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六、侵犯财产罪
七、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八、危害国防利益罪
九、贪污贿赂罪
十、渎职罪
十一、军人违反职责罪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刑法总论的内容,即刑法的原则,效力,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刑罚,了解刑法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刑法分则的犯罪种类,重点掌握刑法总论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管辖
一、管辖的概念
二、职能管辖
三、审判管辖 第三节
回避 第四节
证据
一、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据的种类
三、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第五节
强制措施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
二、强制措施的种类 笫六节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七节
刑事诉讼阶段
一、立案
二、侦查
三、起诉
四、审判
五、执行
第八节
特别程序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二、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及各自内容,管辖,证据,强制措施的有关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了解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程序。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论和任务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诉
一、诉和诉权
二、诉的要素和种类
三、反诉
四、诉的合并和分离 第三节
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三、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四节
诉讼参加人
一、当事人
二、共同诉讼人
三、第三人
四、诉讼代理人 第五节
证据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和特点
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第六节
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
一、期间
二、送达
三、诉讼费用
第七节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一、财产保全
二、先予执行
第八节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九节
第一审普通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二、审理前的准备
三、开庭审理
四、审结期限
五、诉讼中止和终结
六、判决和裁定
第十节
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
一、简易程序
二、特别程序
第十一节
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
二、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二节
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
一、督促程序
二、公示催告程序 第十三节
执行程序
一、执行的主要内容
二、执行措施
三、执行的中止和终结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诉,管辖,诉讼参加人,回避,证据,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执行程序的相关内容。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的有关内容。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和任务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受案范围和管辖
一、受案范围
二、管辖
第三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 第四节
证据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二、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第五节
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二、审理和判决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受案范围,诉讼参加人,证据,行政诉讼程序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第十三章
国际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法概述
一、国际法的概念
二、国际法的渊源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国际法上的国家
一、国际法主体概述
二、国家的要素和种类
三、国家领土
四、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五、国家承认
六、国家继承
七、国家责任
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个人
一、国籍
二、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三、难民
四、引渡和庇护
五、人权的国际保护 第四节
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的的概念
二、联合国 第五节海洋法
一、海洋法的的概念
二、领海
三、毗连区
四、专属经济区
五、大陆架
六、公海
七、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八、国际海底区域
第六节 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法
一、空气空间
二、外层空间 第七节 条约法
一、条约的概念
二、条约的缔结
三、条约的效力及解释
四、条约的修改与废止 第八节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一、外交和外交的概念
二、外交机关
三、外交代表
四、外交特权与豁免
五、领事制度 第九节 战争法
一、战争与战争法的概念
二、战争状态
三、战时中立
四、战时人道主义保护
五、战争罪及其责任
教学重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上的主体及外交关系,海洋法,条约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要求大家对国际法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教学重点以外的内容加以了解。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私法概述
一、国际私法的的概念
二、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三、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四、国际私法的渊源
五、国地私法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确定
一、冲突规范的概念和类型
二、识别
三、连结点
四、准据法的确定 第三节 外国法的适用
一、反致和转致
二、公共秩序保留
三、法律规避
四、外国法内容的查明
第四节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
二、其他法律中的规定 第五节 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一、国际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权
二、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
三、送达、期间、财产扣押
四、司法协助
五、判决的相互委托承认与执行 第六节 国际商事仲裁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
二、国际商事仲裁机构
三、国际商事仲裁协议
四、国际商事仲裁程序
五、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适用
六、中国的仲裁裁决异议制度
七、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教学重点:国际私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冲突规范及准据法的确定,外国法的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求:对本章中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国际商事仲裁等内容加以了解。第十五章 国际经济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概述
一、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范围
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国际贸易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国际货物买卖
二、国际技术转让
三、对外贸易管制
第三节 国际投资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国际投资与投资保护
二、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四节 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世界银行
三、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重点: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及性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三种主要形式。
教学要求:本章其他内容加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