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作业法学通论

时间:2019-05-15 15:0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线作业法学通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线作业法学通论》。

第一篇:离线作业法学通论

期末作业考核

《法学通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法律责任

答: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2.成文宪法:

答: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用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来表现的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3.行政主体

答: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4.刑法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5.合同 答: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广义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门中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狭义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还有最狭义合同仅指民事合同中的债权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

答:1.物

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物要

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之认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

控制。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第四,须具有独立性。至于哪

些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应由法律予以规定,但这样几种物不得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1)人类公共物或国家专有之物。(2)文物或贵金属。(3)军事

设施、武器。(4)危害人类之物。

2.人身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但须注意的是:第一,活人的(整

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第二,权利人对

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第三,对

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

利。

3.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属于非物

质财富。我国法学界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

4.行为结果

在很多法律关系中,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的是行为结果。分为两种:一种

是物化结果;另一种是非物化结果。

2.我国采取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原因有哪些?

答:(1)历史原因。长期的历史传统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民

族原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和民族关系决定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不适宜采取联邦制。民族分裂更是极其有害的,而应该采取单一制。国内外实践经验一再证

明,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利于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有利

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简单介绍行政相对人享有哪些权利?

答: 行政相对人除在执法程序中明确享有陈述、申辩、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要求

举行听证会等权利外,还依法享有以下权利:

(1)对向自己进行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有确认其身份的权利;

(2)对执法时不表明执法人员身份、当场收缴款不出具法定罚没款收据的,可以拒绝接受

行政执法、拒绝交纳罚没款,并有权予以检举;

(3)对行使执法、承办案件、审理案件、主持听证的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提出要

求回避的权利;

(4)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

措施造成财产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第四条的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4.简述刑罚的种类。

答:

(一)主刑。所谓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

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于个体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不能适用两种以上的主刑。主刑

具体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二)附加刑。所谓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也称从刑。附加刑的特点

是: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

附加刑具体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三)专门针对外国人的驱逐出境。《刑法》第35条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

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驱逐出境仅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该刑罚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三、论述题(共30分)

1.试论述民法理论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答:

一、诚述信用与那则的形成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必须诚实守信,正确行

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推动深诉活动顺利进行。它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在私法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帝王原则”之称。

目前,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承认诚实信用原则,我国的司法解释中也有体现,2001年最

高人民法院制定的《证据规定》等7条指出: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它司法解

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

能力等因素,确立举证责任的承担。这一规定明文明确了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但由于民事

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工作实践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如证人出庭难,上诉率高的情

况产生。因此,从中外法律起源和实践看,诚实信用原则的已经有必要与时俱进,适用现实的需要。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领域,尤其是民法债权理论中有如下主要功能:

1、预见功能,可以指导当事人正确行使民事权利,能有限度的预见自己行为结果。使

民事法律行为中 效果意思得以实现,从而是当事人按其自己思想与他人发生民事关系,优

化自己生存环境。

2、民事违法行为弹性功能,由于社会发展迅猛,法律制定永远滞后于现实,而法律权

威性和稳定性,注定其不能朝令夕改,因而,必须授予司法者自由裁量权,使法官在具体案

件中裁判于法公正,于情合理。

3、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

1、经济人的“自利的打算”是众生寻求利益最大化,人性自然冲动,在道德法律限制

下,钻营者全力钻空子,寻求和获取最大得利益。

2、“失信”成本的低廉性。只要获取的利益大于成本就会使大部分人去冒险。

3、法律的局限性,为失信提供了生长和生存空间。

4、司法腐败,法官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失信者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三、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个人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弄虚作假,更有甚者是讲假话、作伪证。

2、企业的表现为不守信用,恶意逃债,违约毁约,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如毒牛奶、毒馒头、瘦肉精等事件。

四、我国民事诉讼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1、法理基础,民事诉讼从当事人自己的事,已过度发展为“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事,因此

诚实信用原则应予肯定。

2、立法基础,一方面作为实体的民法已经确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民事诉讼法应与之相适应;

另一方面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又是诉讼法的内在要求。

3、司法实践的需要,法律不能两面俱到,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法官对具体诉讼

行为作出评判,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

五、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1、禁止滥用诉讼权利,即当事人不得以各种手段蓄意拖延诉讼。

2、禁止不正当形成诉讼状态,不得以利用法律漏洞或违法契约,公序良给的不正当方

式取得某种权限,以达到规避法律的目的。

3、禁止反悔,要求当事人言行前后一致,不能相互矛盾,自食其言。

4、诉讼权利实效,当事人迫于行使自己权利,在很长时间既不作出行使或不行使诉讼

权利意思,也不实施诉讼权利的行为,使对立当事人认为他放弃权利,并提出实施了一些行

为,那么当事人权利即失去效力,以后不得在要求。

5、真实义务,即当事人不能主张不真实的事实,而且不能在明知或自己认为对方提出的主张与事实相符是进行告知。

六、完善诚实守信原则的建议

1、对守信者给予奖励,在全社会形成诚信者受尊重有好处,从而形成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强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者的违法成本

在奖励诚信提倡诚信的同时,要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让失信者在名誉上威信全无,经济上

得不偿失;诸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者一旦查实,让其永远失去生产经营资格。并在经济上

承担比造假得利高得多的惩罚。使全社会养成不予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良好氛围。

3、立足长远,教育为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社会培养诚信良好的风气,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从小养

成守信诚实的良好的习惯,才能让诚信得到传诵。

第二篇:东北师大离线作业《证据法学》

期末作业考核

《证据法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直接证据

答:直接证据就是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一般说来,直接证据的可靠性大,证明效力强。是依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这里所说的证明关系,是指证据对案件主要事实是以直接证明还是间接证明的方式起证明作用。凡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即为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2、物证

答:物证是指以外部特征,物质属性、所处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情况的实物或痕迹。

3、鉴定结论

答:证据的一种。在诉讼中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分析后所作出的科学判断,称为鉴定。进行这种鉴定活动的人,称为鉴定人。鉴定人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作出的结论,称为鉴定结论。有的国家称为鉴定意见。

4、口供 答:刑事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所作的口头供述(包括对其他人的揭发检举)。在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口供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一种证据。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5、证据为本答:证据为本(证据裁判主义),就是说在司法活动中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本源,司法证明活动必须以证据为基石。换言之,司法裁判必须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因此又为“证据裁判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在摈弃了神明裁判和主观断案的司法证明之后确立的一项司法原则。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和运用规则有哪些内容?

答:根据证据的来源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即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证据,是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故又称为非第一来源的证据或派生证据。

1)在证据的收集中,要尽可能地获得原始证据。司法和执法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追要求源,尽最大努力去发现原物、原件,直接听取原始证人、当事人的口头陈述,以获得对案件事实的最深入的了解。即使在无法取得原始证据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地获取最接案件事实的传来证据。2)传来证据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对传来证据的运用,首先要树立起传来证据也是证据的观念,不要对传来证据视而不见。其次,要充分发挥传来证据的作用。传来证据是从原始证据派生而来的,收集到传来证据,可以寻根溯源,找到原始证据;传来证据还可以与原始证据互相印证、核实,增强原始证据的证明力;在难于收集到原始证据的情况下,可以用传来证据代替原始证据;传来证据经审查属实,也可用作定案的根据。3)根据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不同特点认真审查其真实性。(1)来源不明的材料;(2)在运用传来证据时,应采取传闻、转抄、复制次数最少的材料。(3)只有传来证据时,定案必须持慎重态度,对案件事实不能轻易作出结论。

2、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

答:视听资料具有客观真实性强、可靠性大的本质特点,它可以用来检验和印证其他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但它也有固有的缺陷,即对客观物质材料的依赖性极强,视听资料也容易被人们剪辑、编纂而失去真实性。因此,视听资料的证明力,必须经严格的审查判断,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3、自由心证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7世纪以后,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从政治层面上推动了司法制度的改革,也包括证据制度的改革。崇尚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启蒙思想者对以刑讯逼供为特征的法定证据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封建制度被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法定证据制度所依赖的登记观念与资产阶级推崇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冲突。另一方面,诉讼制度与诉讼模式的变化导致了证据制度的更替。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在上述主张的影响下,辩论式的诉讼程序逐渐取代了纠问式诉讼程序。为了与诉讼制度的变革相适应,1791年1月18日,法国宪法会议正式废除法定证据制度,建立了自由心证制度。

4、简述鉴定结论的特点。

答:鉴定结论是专家凭借专门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得出的判断性意见;是对鉴定对象的检测、分析结论,而不是就案件中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5、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比较两者的异同。答:分类标准根据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系。

(1)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案件某个主要事实的证据;(2)间接证据是指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证明某个待证事实的证据。

直接证据对案件主要事实证明方法简单,无需经过复杂的推理过程,其在诉讼中的证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必须强调,直接证据也必须依赖于其他证据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此外,由于其证明的范围不同,认定案件必须与其他证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审查判定。特别是在刑事诉讼中,法律明确规定:“只有被告人陈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间接证据的主要特点是不能独自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因此,任何间接证据都必须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而且,间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关联方式往往是间接的,用于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必须经过逻辑推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完全依靠间接证据判明案件真相。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只有被告人陈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陈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三、案例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范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董某于1998年3月2日下午将其打伤,使其住院治疗一周。范某提供了证人证言、住院治疗的有关证明及费用清单,要求判决董某赔偿损失。被告董某否认打伤范某,辩称1998年3月2日下午其正在国外旅游,不可能打伤范某,并提供了其出国旅游的飞机票、住宿证明等。请分析:董某提供的飞机票、住宿证明是本证还是反证?理由是什么?

答: 1.被告董某提供的飞机票、住宿证明是反证。反证是指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被告董某提供的飞机票、住宿证明等证明,1998 年 3 月 2日董某在国外旅游,从而否定了原告主张的;董某于 1998 年 3 月 2 日下午将其打伤的事实,所以是反证。

2、公安机关在秦某被抢劫一案发生两周后,在某旧货市场抓获了正在出售一部“奥林巴斯”相机的李某。该“奥林巴斯”相机上标明的型号及编号与秦某手中购买相机的发票记载相同。经过对“奥林巴斯”相机的辩认,秦某指出相机镜头盖内刻有自己的名字,相机上还有两个月前修理时换的取景镜的粘贴痕迹。据此公安机关确定该相机就是秦某被抢的相机。但由于被抢的时候秦某没有看清犯罪嫌疑人的相貌,无法确认是李某进行抢劫。李某否认实施抢劫,他辩解说相机是他前几天在旧货市场从别人手里以低价买进的,但不知道卖主的姓名地址。李某的同乡作证说,听李某讲其前几天在旧货市场上买了一部照相机。公安机关在随后的侦查中未收集到其它有价值的证据。请运用你学到的证据学理论分析下列问题:(1)本案中,公安人员调查收集到了哪些法定证据? 答:(1)本案中,公安人员调查收集到的法定证据有:

物证:“奥林巴斯”相机一部;相机取景镜上的粘贴痕迹。

书证:“奥林巴斯”相机上标明的型号及编号;购买相机的发票; “奥林巴斯”相机镜头盖上刻的秦某名字。被害人陈述:秦某的陈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李某的辩解。证人证言:李某同乡的证言。

(2)公安人员收集的证据中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实物证据? 答:直接证据有:李某的无罪辩解。

实物证据有:“奥林巴斯”相机;相机取景镜上的粘贴痕迹;刻有秦某名字的“奥林巴斯”相机镜头盖; “奥林巴斯”相机上标明的型号及编号;购买相机的发票。

第三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重点

名词解释:

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其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基本要件:权威性和正当性。

法律关系的演变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原因有法律本身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情况和条件。法律事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法律行为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

权利是指广义的法律,英文law,拉丁语jus.权利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

权力: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是指若干个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所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联邦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国所组成的联盟国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狭义刑法是指以刑法为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刑法典与修正案。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总和,除包括刑法典修正案外,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单行刑法是指国家以决心、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刑法某一事项的刑事法律。附属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阻却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是只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特殊防卫是指对严重影响到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特征: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由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通的意义。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它是适用于法律特别指定的某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就是特别诉讼时效的规定。

合同的订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即要约和承诺。要约:也称发盘、报价,指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要约所指向的人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承诺,也称为接盘,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作出承诺的受要约人称为承诺人。

无效合同,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有效要件,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可撤销合同,即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

效力未定的合同,指因已经成立的合同不完全符合合同的有效的要件,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权利人表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法定继承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最基本最古老的继承方式。遗嘱又称遗言,是遗嘱人生前作出并与死后才生效的有关自己生后财产及其他事物安排的法律行为。遗嘱继承即按照被继承人所订立的有效遗嘱进行的继承。

1p8-9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和义务(2)法是主要出自国家,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其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法律规则分类:

(1)依据内容:义务性规则、权力性规则、权利义务符合规则

(2)依据功能:调整性规则、构成性规则

(3)依据强弱程度: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4)依据内容的确定性程序:确定性规则、非确定性规则

3、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特征:(1)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2)稳定性程度比较高,不因个人、社会而发生变化。(3)没有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也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的设定,只是一些抽象性、一般性的公理(4)覆盖面较广,适用性非常广泛(5)其逻辑形式主要体现在:结构上比较简单,命题的陈述都是一些陈述性命题。

4、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基本要件:权威性和正当性。

5(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巨大突破(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6、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及国家政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

7、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治国之本。立法又称法的创制、发的创立,即订立法律制度之义。

8、(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3)权力制约原则(4)合宪性原则(5)实事求是,从基本国情出发的原则。

9、法律关系的演变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原因有法律本身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情况和条件。法律事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法律行为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

10、权利是指广义的法律,英文law,拉丁语jus.权利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某种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1.题的法律,调整的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在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2.权利的保障书。

3.目前世界上的宪法监督制度三种模式: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司法审查制度)美国宪法法院的审查模式(专门机关审查模式)德国代表机关的审查模式中国

4.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国选举的基本程序:(1)设立选举的机构(2)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3)提出代表候选人(4)选票投举和当选计票(5)对代表的罢免和补选。

6.提出代表候选人:在直接选举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单独或联合推荐代表候选人,另外,选民10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7.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是指若干个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所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联邦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国所组成的联盟国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狭义刑法是指以刑法为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刑法典与修正案。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总和,除包括刑法典修正案外,还包括单行刑法和附

属刑法。单行刑法是指国家以决心、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刑法某一事项的刑事法律。附属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

2.(1)罪刑法定原则(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3)罪责刑法相适应原则

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犯罪客体要件。

4.《刑法》17条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其一切行为都不构成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都应负刑事责任。

5.阻却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6.正当防卫是只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成立条件:

一、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二、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三、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四、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注意:防卫挑拨,互殴行为,偶然防卫都不是正当防卫。)

7.特殊防卫是指对严重影响到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8.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1、区分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称谓:公诉案件在提起诉讼之前将被追诉者称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后始称为被告人,并同时取消“人犯”这一带有明显有罪推定色彩的称谓。

2、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特征: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1、民法的基本原则?p204-205

《民法通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其中,平等原则反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民法的核心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私法性的集中体现;诚实信用原则适用范围最广,素有“帝王条款”之称,许多新民事法律的创立都是创立都是依据该原则推导出来;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民法兼顾社会本位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普通诉讼时效与特殊诉讼时效?适用后者的情况有哪些?p212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由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通的意义。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它是适用于法律特别指定的某些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的“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就是特别诉讼时效的规定。

适用特别诉讼时效的情况有:(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经声明,买受人或受害人向出卖人、商品制造人要求赔偿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出租人向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承租人要求给付租金及赔偿损失的;(4)寄存的财务被丢失或毁损,寄存人向保管人请求赔偿的。

(最长诉讼时效)

3、我国物权法的四个基本原则?p214

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种类、内容和效力均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

一物一权原则,同一客体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以上内容相冲突的物权(1)在一物之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2)一个所有权的客体只能是一个物,聚合物和物的某一部分均不能作为所有权的客体。

公示与公信原则,包括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两个方面。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物权的取得和行使不得违反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合同的订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即要约和承诺。要约:也称发盘、报价,指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要约所指向的人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承诺,也称为接盘,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作出承诺的受要约人称为承诺人。

5、合同效力状态: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

无效合同,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有效要件,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特征:

1、具有违法性。

2、具有不得履行性

3、自始无效

4、确定无效

5、当然无效

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无效合同主要有以下五种:(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者利益的合同(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即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

特征:

1、导致合同可撤销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2、对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或者变更,要由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或变更权来实现

3、可撤销合同在未来撤销以前,是有效的;一旦被撤销,则自始无效

分类: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在订立时显失公平原则。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效力未定的合同,指因已经成立的合同不完全符合合同的有效的要件,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权利人表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种类: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气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2、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3、无财产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

6、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哪三部分?其分类?特点?p236-237

狭义的即指传统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大部分

(1)文学产权,是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将作品及作品的传播媒介纳入其保护范围。(2)工业产权,指工业、农业、商业、林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与商标权。

特点:

1、由国家授予;

2、具有专有性;

3、具有地域性;

4、具有时间性

7、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顺序?p262

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最基本最古老的继承方式。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

根据与被继承亲属关系远近分为: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

8、遗嘱又称遗言,是遗嘱人生前作出并与死后才生效的有关自己生后财产及其他事物安排的法律行为。遗嘱继承即按照被继承人所订立的有效遗嘱进行的继承。

9、经济法的概念是对经济法基本精神或基本观念的认识,是连接整个经济法律规范及及其实施过程的纽带。经济法是产生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兴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或宏观调控手段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良好发展的法律规范系统。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内涵:行政组织与职权法定;依法办事;违法必究(2)合理行政原则。内容:符合法律的目的;出于正当的动机;考虑相关因素;不得任意延迟或不作为;符合公正法则。

1、中制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2无记名投票的原则;选举权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原则。

第四篇:《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基本理论

[提要]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初步掌握国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作用,认清法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运行规律,熟悉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的现实运行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掌握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与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不仅认清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而且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艰巨性与渐进性。

第一节 法学的性质、体系与历史

一、法学的性质

法学是法律科学的简称,是研究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象。

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各个分权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学科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和边缘(交叉)法学)。

三、法学发展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发展简史

西方法学始于古希腊,罗马法是古代西方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中世纪法学处于衰落时期;公元11世纪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后西方法学蓬勃发展,古典自然法学派迅速发展;19世纪是西方法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以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哲理法学、以英国边沁和奥斯丁为代表的实证分析法学、以德国的萨维尼和英国的梅因为代表的历史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社会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法律经济学等;现当代西方法学呈现了派别林立、错综复杂的格局。

(二)传统中国法学发展状况

中国法学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至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功能、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真正使法学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时期。

第二节 法的概念与体系

一、法的词义

1、我国古代法的词义

古汉语中,法的词源意义有三:⑴在古代,法刑通用。⑵法,“平之如水”,含有公平的意思。⑶法,从“ ”去,所以触不直者去之,含有正直的意思。

2、法与法律比较

在现代汉语中,“法”、“法律”没有严格的区分,其含义主要依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而定。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上和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其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解释的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三、法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

1、法是被上升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体现为阶级意志性和国家意志性;

2、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社会和产方式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四、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一)法的要素

1、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

2、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3、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术语)。

(二)法的体系

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第三节

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法产生的一般规律:对人们的行为的调整方式逐渐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从规范性调整再到法律调整;法律的形式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漫长发展过程;由自发调整到自觉调整;从法与宗教、道德不分,到法与宗教、道德分开的过程。

二、法发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与种类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所作的分类。人类历史上,有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统称为私有制社会的法。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

三、两大法系

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一)大陆法系:

1、概念: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尔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称帝期间制定)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依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

2、特点:

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

不承认法官的创制法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

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

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在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方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二)普通法系

1、概念: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基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的总称。

2、特点:

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

普通法系的渊源是以不成文法为主,判例是最为主要的; 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

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民刑案件与行政案件均由同一法院即普通法院系统受理;

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三)两大法系比较:

1、相同点: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法律至上。

2、不同点:

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 法律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法律权限不同; 诉讼程序不同。

第四节 法的作用与法治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与局限性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1、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一般包括:(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

2、社会作用:是法律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具体调整社会关系所发挥的作用。(1)政治作用;

(2)社会公共事务功能:第一,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第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第三,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第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第五,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特别近代以来,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诸如义务教育法、科技振兴法、知识产权法等。

3、法的局限性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不是全部方法。(2)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

(3)法的自身特点有限性。如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另外法自身文字表述有缺陷,不可能通过文字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规定进去。

(4)受到执法人员和物质条件限制。执法人员水平不高,或贪赃枉法,有了法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二、法治与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2、依法治国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

(四)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机制;

3、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五)依法治国的目标

1、形式目标:包括(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2、实质目标:包括(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第五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立法的概念与原则

(一)立法的概念

立法,即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法的创立,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一般也简称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

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合宪性原则;

5、实事求是原则。

二、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一)法的实施与法的适用的概念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落实,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广义的法的适用包括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运用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

(二)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三)当代中国法的适用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5、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

第六节 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

2、分类:

(1)抽象的法律关系与具体的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化程度不同为标准。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以具体法律关系依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个体化为标准;(3)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产生依据是否使用法律制裁来划分;(4)平权型法律关系和录属型法律关系:以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不同为标准。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 者。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法人;(3)非法人组织;(4)国家。

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1)物。(2)非物质财富。(3)行为。(4)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3、内容:权利与义务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法律本身(即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客观情况和现象。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三、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权利的概念

权利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功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亲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二)义务的概念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三)权力的概念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四)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七节 法与民主、人权

一、法与民主

(一)1、民主的概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员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民主与宪政结合; 民主与集中结合;

民主意味着少数服务多数同时多数也应尊重少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民主而科学的决策; 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逐步完善民主。

(二)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1、法治的真谛在于人民掌握主权,通过自由表决和选举组成代议制立宪法政府;

2、法治的效能在于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和限定公民自由权利,促进大众政治参与并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3、法治的活力在于人民对于所委托的少数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权力机构,通过人人必行的法律和各种形式的分权与制衡制度,保持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权威和合理运行;

4、法治的形态,在于确立严格的依法治理的操作运行程序,这种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

二、法与人权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享有或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 民主的概念与特征 范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再次,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二)法律与人权、公民权联系密切

[复习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现代法学体系的基本分科有哪些?

2、如何认识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与其他法学流派的相关观点有何区别?

3、法有哪些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如何认识法的作用?

4、法的起源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5、何谓法系?西方两大法系有哪些主要区别?

6、我国立法与司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何谓法治?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依据应当是什么?

8、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何必要性与现实性?

宪 法

[提要]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监督与主要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熟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认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学会用宪法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资产阶级国家宪法(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保障人权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

1、巩固国家政权;

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1、统一作用;

2、健全作用。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宪法的监督

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我国宪法监督的特点: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

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问题主要有:

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作用。

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的宪法权利在遭受特定损害的情况下提供宪法上的救济。

第二节 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一、国家的性质

国家性质实质上就是国家的阶级性,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涉外经济(三资经济)。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对外开放;

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第三节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

(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三方面:(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2)便于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3)便于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建设;(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指关于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原则;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程序: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提出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和当选计票。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统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二)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由:

1、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情况;

2、民族关系的历史;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4、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一)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备我国国籍即可成为我国公民。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称宪法权利和义务,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履行的主要义务。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权利具体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宗教信仰自由。(1)我国奉行全面的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负有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责任,同时也要求宗教团体及信徒负起相应的义务,这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宗教政策。(3)为了使宗教真正成为我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己掌握的内部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我国长期奉行宗教由中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政策。

(四)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1、劳动权;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5、受教育权;

6、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五节 中央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我国国家机构从横向角度,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从纵向角度,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国家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积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我国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三、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

四、我国中央军事机关:中央军委

五、我国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复习思考题]

1、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我国为何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7、民主集中制原则怎样体现在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中?

法通重点

第一章:法理学 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2)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造法主要形式是制定、认可、签约、惯常行为。(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4)法具有更广泛的约束力 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技术性规定。

(1)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指固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2)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 和原则。(3)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2)社会作用:政治作用、社会公共事务功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机制;

3、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依法治国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人民;客体是国家及国家整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答: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转变。(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陆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异同有哪些?

答:(1)相同点:属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即资本主义类型法。阶级本质相同,体现资产阶级意志,服务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历史任务相同。(2)不同点:一是法的形式不同,大陆法系是以成文法(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大法官和有名望的法官的判例才确认为法)。二是法典编纂不同,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为主,成文法都以法典的形式表现。英美法系国家以判例法为主,其成文法是以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三是法的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四是法官权限不同。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只有执法权;而英美法系国家法官除有执法权外,还有立法权。五是诉讼程序不同。首先,审讯制度不完全一样。大陆法系国家审讯制度是以法官为主,一问一答,采取讯问制;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取辩论制或对抗制。其次,陪审制度不完全一样。大陆法系国家由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审理;英美法系国家有专门的陪审团,由陪审团负责认定事实并作出基本结论,由法官适用法律作出判决。

试述法律关系及其构成。

答:(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权力义务关系。是经法律规范调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2)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第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

第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行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第三,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权利、权力与义务。

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是权利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本质上就是国家对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其特征是行为者能直接以自己的强力迫使相对人服从自己的意志。也是一种资格、能力或自由。

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某些行为的一种约束、限制、负担和责任。它或者表现为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表现为要求人们必须抑制一定行为。

人权:人权是人之作为人所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需要法律来实施保障。内容包括以下三大类:(1)生存权利、人身人格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第三章:宪法

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3、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整治力量的对比关系、4、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的分类:

1、根据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根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的程序为标准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根据制定宪法机关的不同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宪法的主要原则:

1、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分权原则、法治原则、保障人权的原则;

2、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宪法监督: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分权原则:分权原则是指国家权力被分解成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然后由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三个机关互相制约,相互平衡。它是资本主义宪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刚性宪法:刚性宪法是指效力高于一般的法律,且制定与修改的程序非常严格的宪法。它与柔性宪法相对。宪法的根本法属性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宪法与普通法律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根本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宪法一般规定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问题。(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其他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律至上原则突出表现为宪法至上。(3)在修改与制定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宪法监督的内容:

1、对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3、对政党、团体、公司行为合宪性进行审查。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虽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但主要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它使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的一项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就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的。

如何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然而在实践中其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是程序制度需要不断完善起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建设,合理配置人大的权力,提高人大的地位和权威。(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如会期制度、辩论制度、代表的专职制度、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度等。什么是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答: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来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的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3、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宗教信仰自由;

4、财产权、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的权利、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立法权;2重大问题的决定权;3最高监督权;4人事免责权。

第五篇:《法学通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法学基本理论

法的概念:广义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包括实在法(现实法、制定法、国家法、实然法),又包括自然法(理想法、正义法、应然法);既可以用在规范的意义方面,作为专门的法学范畴和法律用语,也可以作为团体组织中所有的规矩,如党纪、厂法、帮规,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狭义的法区别于法律,特制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法律的概念: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包括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令、条例、决议、指示、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国家认可的惯例、习惯、判断、法理等。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定权限,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法的基本特征: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内容涉及法力权利、权力与义务;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法的体系:法律体系也称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体系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两大法系: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和历史传统以及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法系具有国际性、继承性、相似性的特点。法律体系主要有:大陆法系、普通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教法系等。

(一)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系等,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建立起来,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仿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大陆法系的特点: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不承认法官有创制法律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二)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总称。普通法系的特点: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普通法系的渊源以不成文法为主;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与平衡法之分,无公法和私法之分;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三)两大法系比较:

1、相似性: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崇尚法律至上。

2、差异性:法律渊源不同;法律分类不同;法官权限不同;诉讼程序不同。

法的作用与法治:法的作用是指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和功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主要包括指导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等。

(二)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即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目的、目标,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治使命,形成、维护、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包括政治作用、社会公共事务功能。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通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级国家政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依法治国重在依法治权。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政治基础与条件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机制。

3、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形式目标而言应从四个方面理解: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专门化的法律职业。就实质目标而言应着重以下几方面建设: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法的适用原理与原则: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其特点是专门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当代中国法的适用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

使职权

5、国家赔偿与私法责任。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权力义务关系,即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分类:

1、依据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

2、依据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具体化,具体的法律关系又可分为绝对~~和相对~~。

3、按照法律关系产生是否用法律制裁,法律关系可分为调整型~~和保护性~~。

4、按照主体之间相互地位的不同,法律关系可分为平权型~~和隶属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主要有四类:物;精神财务;行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二章 中国法制史

春秋战国和秦朝的法律:成文法的公布: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禹刑”“汤刑”“九刑”可以分别视为夏商周制定的成文法。李悝的《法经》: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编撰了《法经》,以推动和巩固变法。《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对李悝的《法经》加以改造,改法为律,作为秦律颁行,增加连坐之法,奖励耕战,废井田,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云梦秦简: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出土大批秦简,统称为“睡虎地秦墓竹简”,简称云梦秦简。秦简中有关法律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秦律、《法律问答》、《封诊视》、《为吏之道》四个方面,云梦秦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法律文书。立法活动:汉朝的立法:《九章律》是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高祖命萧何在对秦朝的法律进行删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取李悝的《法经》6篇外,增加户、兴、厩。汉代的其它律法有有关朝仪的《傍章律》,有关宫廷警卫的《越宫律》,有关朝贺的《朝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立法:三国时期最重要的立法活动是曹魏政权编纂的《新律》,又称魏律,晋武帝命人对《新律》删改修订是为《泰始律》,南北朝时订制了《北齐律》。隋唐的立法:隋唐较为有影响的法典是《开皇律》。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封建制五刑的形成:

(一)汉代废除肉刑

(二)封建制五刑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刑废除,刑罚等级科学化。《开皇律》在北周刑罚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刑罚,这五刑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立法概况:

(一)宋朝的立法:基本法典《宋刑统》,编敕、编例和编纂条法事例也是宋朝的重要立法活动。

(二)明朝的立法:基本法典明太祖洪武三十年颁布的《大明律》。

(三)清朝的立法:基本法典是乾隆五年颁行的《大清律例》。刑法的发展变化:

(一)宋:

1、用重典惩治盗贼

2、用“决杖”代替笞、杖、徒、流,将凌迟列入法定死刑,刺配刑成为常发

(二)明:

1、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2、凌迟载入《大明律》,充军广泛应用

(三)清:

1、维护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2、将笞刑与杖刑的刑具统一改为竹板并减少刑数,创立了发遣刑。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一、清末的立宪与修律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1843年7月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如果英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这是领事裁判权制度的发端。1844年中美签订的《望厦条约》将领事裁判权范围进一步扩大。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促使清末变法修律的一个重要动因。

(二)清末立宪:1909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1907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力义务”两部分组成,这是中国传统法律走向近代转型最明显的标志。

(三)清末修律:1902年,清政府设修订法律馆,编撰《大清新刑律》,为后来民国政府刑法典的制定鉴定了基础。

二、中华民国的法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1912年3月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包括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国体为民主共和国,规定了中华民国的领土疆域,规定了人民的权力与义务,规定了中华民国的政体,规定了《临时约法》的效力与严格的修改程序。

(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的法律: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制定《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北洋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规定中华民国的国体永远为民主共和国

2、体现了责任内阁和司法独立的基本精神。

3、规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以及地方自治制度。

(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律:建立了以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六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三、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革命政权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宪法

大纲》《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国土地法大纲》等宪法性文件和单行法规,为建国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宪法

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宪法分类:

1、根据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2、根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的程序为标准,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社会主义型宪法和资本主义型宪法。

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保障人权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

1、巩固国家政权

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1、宪法对法制的统一作用

2、宪法对法制的健全作用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

1、宪法确立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2、宪法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3、宪法是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最后救济途径。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宪法监督:

(一)宪法监督内容:

1、对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3、对政党、团体、公司行为合宪性进行审查。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三)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问题

1、没有专门宪法监督机构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

3、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国家性质就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为国体。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它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大力发展生产,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对外开放

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产。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是具有某一个国家国籍的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指宪法所确认的、公民所应当享有和履行的最起码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人身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

1、人身自由

2、人格权

3、住宅不受侵犯权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5、宗教信仰自由

(四)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权利

1、财产权

2、劳动权

3、劳动者休息权

4、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5、物质帮助权

6、受教育的权力。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四章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刑法是指以刑法为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刑法典及其修正案。在我国,刑法典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除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外。还包括单行刑法与附属

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行法定原则

(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限的范围问题。它包括刑法的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效力时段。它所涉及的是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

犯罪:犯罪的概念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我国采取的是混合概念,即坚持了犯罪的实质内容与法律形式的统一。我国《刑法》第13条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体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犯罪的构成: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区别:犯罪概念揭示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构成在犯罪概念基础上,所解决的是构成犯罪的规格和标准问题。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阻却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的条件:

1、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4、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紧急避险的条件:

1、必须发生了现实危险

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成立条件:

1、在犯罪主题上,必须有两人以上。

2、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在犯罪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我国将共同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与教唆犯。

刑罚的体系与种类:刑罚的体系是指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由主刑和附加刑组成。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特点是既能独立使用,又能附加适用。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与驱逐出境四种。

刑罚裁量制度:

(一)累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又犯应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二)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立功指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或者阻止他人的犯罪活动,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或者有其他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和重大贡献的行为。

(三)赎罪并罚:指人民法院对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四)缓刑: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在此期间如没有发生法定的撤销缓刑的原因,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刑罚制度。缓刑并非刑种,二是一种刑罚裁量制度。缓刑的条件:

1、适用对象必须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犯人

2、只适用于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改表现,适用缓行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人

3、缓刑不适用于累犯。

第五章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刑事案件的活动。在我国,刑事诉讼是指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刑事诉讼的特征:

1、是为了实现国家刑罚权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2、刑事诉讼属于国家的司法活动

3、是在多方主体共同参加下进行的活动

4、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的活动。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串刑事诉讼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体现刑事诉讼目的和价值,对刑事诉讼的进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或参与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

(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三)依靠群众原则

(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五)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六)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七)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1、立案监督

2、侦查监督

3、审判监督

4、执行监督

(八)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九)判决公开原则

(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十一)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十二)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

(十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十四)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

管辖:是指公检法三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判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管辖应遵循的原则:

1、依法管辖的原则

2、准确及时的原则

3、便利诉讼的原则

4、维护合法权益的原则

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管辖的分类:

1、立案管辖(1)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2)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3)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

2、审判管辖(1)级别管辖(2)地区管辖(3)专门管辖

回避:指侦查人员、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及其他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回避的理由包括:

1、是案件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

2、本人或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

3、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4、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

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回避的种类:自行~~、申请~~、指令~~。回避的程序适用于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诉讼阶段。

辩护:辩护针对刑事诉讼中的控诉而产生,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方的指控,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事实和理由,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辩护的种类:自行~~、委托~~、指定~~。辩护人的范围: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的监护人、亲友。不能担任辩护人的:

1、被宣告缓刑和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人

2、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3、无行为能力的人。此外,在司法实践中,下列人员除非是被告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否则也不得担任辩护人: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

2、本院的人民陪审员

3、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4、外国人或无国籍人。辩护人的诉讼权利:独立辩护权、阅卷权、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获得开庭通知权、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权、司法文书获取权、经被告人同意后的上诉权、拒绝辩护权、控告权。辩护人的义务:

1、忠于职守的~~

2、保守秘密的~~

3、证据方面的~~

4、遵守法庭规则的~~

5、不得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

6、不得向法官、检察官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请客送礼或行贿,或者指示、诱导委托人及其亲友行贿。

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依据。证据的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据的种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证据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指公安司法人员在诉讼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律义务。公诉案件的~~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自诉案件的~~由自诉人承担。

强制措施: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方法。特征:

1、适用主体的特定性

2、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3、性质的诉讼性

4、目的的保证性

5、程序法定性。强制措施的种类:

(一)拘传

1、拘传的适用对象是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拘传的目的是强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讯问

(二)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应超过12个月):是否采取取保候审的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不宜羁押的4、依法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5、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讯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6、已逮捕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起诉、一审、二审的办

案期限内不能结案,采取取保候审方法没有社会危害性的。

(三)监视居住

(四)拘留

(五)逮捕。

第六章 民法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民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基本原则: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民事主体: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简称,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者说民事义务的承担者。我国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个人合伙、联营、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是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实施的,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行为被称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萌芽于罗马,《德意志民法典》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该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代理有法定~~、制定~~和委托~~之分。代理权是指代理人能够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其法律效果直接归于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规格。

诉讼时效:时效制度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时效分为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两种。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制度。诉讼时效本质上是一种消灭时效。诉讼时效时间期与诉讼时效的种类有密切联系。我国的诉讼时效有普通~~、特别~~和最长~~之分。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即从何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的问题。诉讼时效的起算可分为一般标准和事实标准。《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诉讼时效的中止指在诉讼时效进行的最后6个月内,因法定事由的出现而使权利人不能行使权利的,则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待阻碍诉讼时效进行的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诉讼时效的中断指在诉讼时效进行的过程中,法定事由出现,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于无效,待法定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诉讼时效延长是指法院对于已经届满的诉讼时效期间给予适当的延长。

物权法:物权法是财产归属法,它指调整民事主体对财产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物权法分为物的归属法和物的利用法。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四个基本原则:物权法定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公示与公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物权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对特定的物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特征:

1、物权为对世权,其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除权利人为,任何不特定的人都负有不得侵犯权利人的财产所享有的物权的义务。

2、物权为支配权,即权利人可不通过他人而对标的物直接进行支配

3、物权客观具有特定性,如果物没有特定化,权利人对其无法支配,而且在物权发生转移时,也无法登记及交付

4、物权在效力上具有排他性,一方面,物权具有直接排除他人不法妨碍的效力,另一方面,一个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效力相等互不相容的物权

5、物权为绝对权。物权不需要义务人为积极行为进行协助就能在法定范围内实现权利。物权可以分为自然权和他物权。所有权指所有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和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所有权特征:

1、所有权为一种自物权

2、所有权具有物权的全部内容

3、具有恒久性。所有权消失的原因:

1、所有权的转让

2、所有权客体的消失

3、作为所有权的自然人死亡

4、抛弃所有权

5、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征用、征收,导致原所有权人丧失所有权。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用益物权指对他人的财产依法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担保物权是为保证债务的履行和债权的实现为目的的物权,担保人向债权人提供一定的财产来保障债务的履行,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处分担保物并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的权利。我国《担保法》规定的5种担保形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合同:即契约,是指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

4、合同是明确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5、合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的订立与生效:合同的订立是指两个与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合同的内容经过协商达成协议的法律行为和过程。合同的订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要约和承诺。合同的生效指已经成立的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有效要件,按协议的内容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

1、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

2、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3.、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生效 的要件:

1、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达真实

3、合同内容合法

4、合同的标的确定和可能

5、合同的形式符合法律的特别规定。合同的效力状态分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财产。

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全面完成各自承担的合同义务,实现合同约定权利的行为。合同的履行是全部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合同法律效力最集中的表现。合同义务的全面履行是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最主要、最理想的原因。合同约定不明指当事人对合同标的的质量、价格或者酬金,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费用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分为: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债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允许债权人为保障其债权的实现而采取的法律措施。债的保全的具体措施有两种:债权人的代位权和债权人的撤销权。

违约责任:又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依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主要特征:

1、~~以违反合同义务为前提

2、~~是一种财产性的民事责任

3、~~的确定具有相对的任意性

4、~~具有相对性

5、~~主要具有补偿性。民事责任的认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归责原则。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违约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根据和标准,是贯串整个违约责任并对违约责任的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原则。承担违约责任的一般条件有:

1、有违约行为

2、不存在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违约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违约行为的形态分为:预期违约、履行不能、迟延履行、瑕疵履行、不适当履行。违约责任的责任形态:继续履行合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其他违约责任形式。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在我国,知识产权作为正式法律是从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开始的。狭义的知识产权一般分为两大类:文学产权和工业产权。广义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知识产权的特点:

1、由国家授予

2、具有专有性

3、具有时间性。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创作的积极性

2、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国际间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协作。

专利法:专利权是指法律赋予专利人对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的专有权利。专利权的特征:独占性、公开性、法定授予性。专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专利权的主体有:公民、法人、共同发明人、合法受让人、外国人。专利权的客体有: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专利权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取得专利权的程序:申请、审查与审批(初步审查、早期公开、实质审查、授权登记公告、复审)。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

商标法:商标权是商业法的核心。在我国,商标权是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特征:独占性和排他性、时间性、地域性。商标权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商标权的人,客体是注册商标。商标的条件:

1、商标的构成要素符合法律规定

2、不得使用法律所禁止使用的标志

3、申请注册的商标必须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标权人的权利:专有使用权、禁用权、使用许可权、转让权。商标注册的原则:自愿注册原则、强制注册原则。我国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商标侵权行为的形式: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利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利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实施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人身权法:人身权为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且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类。特征:

1、人身权为一种绝对权利,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2、人身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这不意味着人身权不具备任何的财产内容,行使某些人身权可为权利人带来某种财产利益,权利人在其人身权受到损害时也可得到财产上的补偿。

3、人身权与人身紧密相连,是一种专属权利。人身权法即规定人身权内容、种类及其保护的法律规范或调整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认为人身利益为人身权的客体,人身包括人体、人格尊严、身份三部分。法律上的人身指人格。人格权指

做人的资格及尊严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人格权有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1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民法上的身份权指主体根据民法规定所具有的特定地位,身份权则是基于人的身份所产生的一种权利。精神损害的构成要件:

1、主观上,侵害人必须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2、客观上必须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

3、行为人侵犯他人人身权,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

4、侵犯行为必须为民事违法行为,且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1、行为人侵害受害人的手段是否恶劣

2、行为人的过错程度

3、侵害行为的后果

4、侵权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5、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

继承法:继承,指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行为,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转移,而关于财产继承的法律规范总称为继承法。我国1985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基本法。《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的原则

2、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3、抚幼赡老原则

4、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法定继承的适用情况:被继承人生前未订立遗嘱

2、被继承人订立的遗嘱无效

3、遗嘱继承人发生以下情况:放弃继承;先于被继承人死亡;依法被剥夺了继承权;有财产在遗嘱中未被处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遗嘱继承即按照被继承人所订立的有效遗嘱进行的继承。有效遗嘱的条件:

1、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遗嘱须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必须合法,应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须的继承份额

4、形式上必须合法。继承人也可因下列行为丧失继承权:

1、故意杀害继承人

2、为争夺遗产杀害其他继承人

3、遗弃被继承人或虐待被继承人情况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民事责任:即民事法律责任,指由民法规定的对民事违法行为人所采取的一种以恢复被损害的权利为目的并与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联系的国家强制形式。民事责任是民法具有强制性的表现,也是民法的基本要求。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的特征:财产性、补偿性、故意性。民事责任的形式即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对受害人而言,民事责任的形式即其受到的损害得到恢复的方式。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十种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返还财产,修理、重做、更换,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回复名誉,赔礼道歉。构成民事责任的“四要件”:行为的违法性,造成了损害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应存在过错。民事责任的基本分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指作为认定承担民事责任根据的基本准则。民事责任的抗辩指在民事责任适用过程中,被告就其造成损害的行为依法应不承担民事责任或依法应减免所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辩解。

第七章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各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的特征:

1、民事诉讼是以国家强制力解决民事纠纷的手段

2、民事诉讼由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构成3、民事诉讼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民事诉讼法即国家制定或者认可,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和诉讼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法律。1991年4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就是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4项任务: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判决权

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1、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2、人民法院有责任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3、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同等原则是国家间基于平等互惠关系普遍采用的诉讼原则,即一国公民在另一国进行民事诉讼,只要遵守诉讼法院国家的法律,就能够根据法律的规定,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承担法律义务,受诉讼法院应该对他和本国人一样,给予同等对待。在国际关系中,由于各国对外政策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一国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予以限制和增加诉讼义务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受限制的一方可以采取有限的回击措施,就是对等原则。

(三)辩论原则:

1、辩论原则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

2、辩论原则适用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法庭辩论是其集中体现

3、作为定案根据的事实,必须经过法庭上当事人的质证和辩论

(四)处分原则:

1、处分原则以当事人的实体处分权为基础,同时又是在诉讼中对当事人实体处分权的保障

2、处分原则广泛适用于

民事诉讼和诉讼权利,并且贯串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

3、当事人的处分应当依法进行

(五)法院调解原则,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应当多做说服疏导工作。

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及同级各地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级别管辖:是指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我国现设有4级人民法院: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地域管辖:又称土地管辖或区域管辖,是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我国根据两个因素来确定辖区:

1、各人民法院辖区

2、当事人、诉讼标的或法律事实与人民法院辖区的关系。地域管辖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以及在适用这三种管辖规定时出现的共同管辖、选择管辖与合并管辖。

民事诉讼参加人: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其中,当事人包括原告与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当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就特定的民事争议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予以裁判的人及其相对人。当事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狭义则仅指原告和被告。原告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或者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被告是指被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权益争议,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共同诉讼人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一同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人。诉讼代表人是代表人诉讼中的为全体当事人的利益进行诉讼的人。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享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他人之间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诉讼代理人是指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代为进行诉讼行为的人。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事实的根据。证据的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据的分类:

(一)本证和反正

(二)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诉讼保障制度:财产保全:指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将来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得以执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的一种临时性强制保护措施。财产保全可以分为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采取诉前财产保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情况紧急

2、必须是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3、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诉讼财产保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采取诉讼财产保全的案件必须具有财产给付内容

2、确实存在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将来的生效判决存在不能执行的可能。财产保全的范围应限于诉讼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务。财产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先予执行是指法院受理案件以后、裁判生效之前,基于申请人生活上或者经营上的急需,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被申请人先行给付申请人一定的财务或者实施、停止某种行为,并立即执行的一种诉讼制度。先行执行的条件:

1、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2、不先予执行将会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生产经营

3、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保障审判和执行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法对故意妨害民事诉讼秩序的人采取的制止其继续妨害的强制手段。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故意实施的干扰诉讼秩序,阻碍诉讼活动进行的各种行为。妨碍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已经实施并且在客观上妨害了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

2、必须是行为人主观故意的行为

3、必须是在诉讼过程中实施的行为。强制措施的种类: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

第九章 经济法

经济法:是产生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新兴法律部门,是综合运用国家权力或宏观调控手段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良性发展的法律规范系统。经济法的历史沿革:

(一)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经济法的萌芽时期(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西方经济法的发展时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西方经济法的成熟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二)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产生(1979-1992)发展(1992至今)。经济法的地位: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作用:

1、经济法能够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经济法促进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3、经济法有助于推动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

4、经济法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及社会和谐。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主体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在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体系:是指按照统一性和内在有机联系的要求,由经济法律规范构成的部门法体系。主要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个部门构成。下列法律部门不宜纳入经济法体系:企业法、金融法、经济合同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具有整体性、指导性、协调性等特征。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结构:

1、财政法

2、税法

3、金融法

4、产业政策法

5、对外贸易管理法。市场规制法:市场规制就是国家运用公共权力介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依法对市场主体的相关市场行为所进行的积极引导、促进或消极制约、禁止。市场规制法是指调整国家对市场进行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规制法的根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培育和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发展和成熟,稳步实现社会经济市场化。同时,一方面要规制市场,救治市场失灵。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强化市场规制制度;另一方面,要对规制市场失灵的政府行为进行规制,防止政府失灵。市场规制法的体系:市场准入法、竞争法雨竞争相关法、市场规制特别法。

反垄断法:是指规制市场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垄断状态或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现代反垄断法产生的标志是美国制定的《谢尔曼法》。我国没有独立的反垄断法,有关法律主要散见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制范围主要是经济垄断。经济垄断的表现形式:

1、严重限制竞争的横向协议

2、严重限制竞争的纵向协议

3、滥用市场优势

4、企业合并行为。中国反垄断法的适应除外范围:自然垄断行业,银行业、保险业,农、林、渔业市场,国家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别措施。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局。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1、欺骗性交易行为(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2、商业贿赂行为

3、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4、虚假宣传行为

5、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6、诋毁商誉行动

7、低价倾销行为。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即法院、行政执法机关。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意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观念最初体现在1976年英国王室法庭首席法官切斯费尔德关于“买人给付完整的价金即应获得完美的商品”的名言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地位:是属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经济法律。作用:

1、~~是维护消费者正当合法权益的基本法

2、实施~~,就会有力地遏制和制止市场主体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3、严格执行~~,能够减少或防止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纠纷,促使经营者改善其经营管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消费者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结社权、接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经营者的义务:

1、依照法律或约定履行义务

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

3、保障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

4、提供商品和服务真实信息的义务

5、出具相应凭证和单据的义务

6、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义务

7、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的义务

8、不得侵犯消费者人身权利的义务。消费者协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其职能有:

1、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

2、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3、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

4、受理消费者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5、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

6、就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支持受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7、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予以揭露、批评。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

1、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整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请求仲裁机关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1、生产者的生产质量义务:(1)生产者应当保证其产品内在质量符合法律要求(2)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产品标识的规定(3)符合产品包装要求(4)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2、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2)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3)销售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违反法律规定的产品质量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章 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行政的组织与政权、条件与程序。以及对行政予以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

1、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征:(1)行政法没有一部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由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且行政法律规范的数量众多,行政法居于各个部门法之首

2、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征:(1)行政法涉及的内容广泛(2)行政法具有易变性的特征(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没有决然分开。行政法的地位: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宪法的重要实施。行政法的作用:

1、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

2、合理地设定行政权,保障行政的统一和高效

3、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1)通过行政组织法,控制行政权的权源(2)通过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方式(3)通过行政监督、救济法制约行政权的滥用

4、促进市场经济的健立与完善

5、保障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制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章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

1、行政组织与职权法定

2、依法办事

3、违法必究

(二)合理行政原则

1、符合法律的目的2、出于正当的动机

3、考虑相关因素。排除不相关的因素

4、不得任意延迟或不作为

5、符合公正法规。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它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与个人,主要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的范围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主体的职权:

1、行政创制权

2、行政命令权

3、行政决定权

4、行政监督权

5、行政强制权

6、行政制裁权

7、行政裁判权。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指行政主体对其违法行为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其责任的主要形式有:

1、承担错误,赔礼道歉

2、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3、履行职务

4、撤销违法

5、纠正不当

6、返还权益,恢复原状

7、赔偿损失。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互有权利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和组织。分类:

1、个人相对人和组织相对人

2、特定相对人和不特定相对人

3、直接相对人和间接相对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他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权利、义务等方面来确定。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管理的对象,他必须服从行政主体的管理,履行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为之确定的义务,遵守行政管理秩序,否则,行政主体可以对之实施行政强制或行政制裁。

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

3、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救济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的主体。行政相对人的权利:(1)申请权(2)参与权(3)了解权(4)平等地受保护的权利(5)受益权(6)批评、建议权(7)申诉、控告、检举权(8)陈述、申辩权(9)请求救济权(10)抵制重大或者明显违法行政行为的权利。行政相对人的义务:(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2)配合协助行政主体正常行使有关权力的义务(3)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4)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5)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

行政行为:是指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通过一定的意思表示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所实施的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特征:从属性、服务性、单方性、强制性、无偿性。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构成一个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它是行政行为与非行政行为的判别标准。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包括:

1、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

2、行政行为的本质必须是行政权的实际运用

3、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是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4、行政行为在外观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存在形式,使行为主体的内在意思表达出来。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指合法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包括:

1、行为主体必须合法

2、行政权限必须合法

3、行为内容必须合法

4、行为程序必须合法。行政行为的种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

1、行政立法

2、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二)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许可

2、行政给付

3、行政奖励

4、行政处罚

5、行政强制

6、行政征收

7、行政裁决

8、行政确认。

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特征:

1、行政程序的法定性

2、行政程序的多样性

3、行政程序既有统一性又有分散性。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公开原则、参与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1、表明身份制度

2、告知制度

3、调查制度

4、听证制度

5、说明理由制度

6、辩论制度

7、回避制度

8、职能分离制度

9、情报公开制度

10、不单方接触制度

11、时效制度

12、行政救济制度。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提出复查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特征:

1、行政复议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2、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裁判行为

3、行政复议必须依法进行,即必须按照法定的条件、方式和程序进行。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复议的管辖:

(一)一般管辖

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2、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3、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4、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复议

5、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二)特殊管辖

1、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2、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3、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4、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5、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参加人:行政复议申请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行政复议第三人。行政复议的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

1、维持决定

2、履行决定

3、撤销决定、变更决定或确认违法的决定

4、补偿决定。

下载离线作业法学通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线作业法学通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通论案例分析题(范文)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1.甲某于2001年6月与上海万隆饭店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明确规定其责任是负责饭店大堂的接待等全部工作,试用期8个月,月工资3000元。8个......

    法学通论教学大纲(合集5篇)

    《法学通论》2013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806120 课程名称:法学通论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等专业 预修课程:社会工......

    2012离线作业

    1. 患者,男性,31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多疑、敏感,认为邻居在背后议论他,说他 的坏话。感到马路上的人也议论他,诋毁他的名誉。近1个月病情加重,认为邻居收买了公安局的人派人跟踪......

    离线作业2

    《应用写作(汉语)》离线作业(二) 考核内容:请示、报告的写作一、给下面的公文补写标题和结束语(20分:标题10分,结尾10分)××省教委: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

    英汉翻译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英汉翻译》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号: 学习中心: ————————————————————————————— Translation Practice One I. Trans......

    英语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英语(1)》课程作业(5)姓名: 年级: 陈浙君 13春 学号: 学习中心: 7*** 西溪直属 ————————————————————————————— 作文......

    外国文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号: 学习中心: ————————————————————————————— 说明: “外国文学课程作业”包......

    2014法学通论试卷A及答案

    江西财经大学 2013-2014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试卷代码:37012A授课课时:32课时考试用时:110分钟 课程名称:法学通论适用对象:本科挂牌班 试卷命题人试卷审核人 6.丙可否行使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