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事法学期末复习重点
卫生政策与立法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医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医疗服务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P1)
2、医事法学:是研究医事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律学科。(P5)
3、医疗机构:是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公民健康为宗旨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活动的机构。(P33)
4、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见课件285)
5、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P263)
6、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指专门的组织对医患双方争议的医疗纠纷事件所涉及的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损害后果与医疗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专门性的问题进行技术性判断,进而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确定事故等级及责任程度的专门性活动。(P204)
7、医疗服务合同:是指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以其拥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经验及其他可调动的医疗资源,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解决患者特定的健康问题而与前来就诊的患者订立的实施具体医疗行为的协议。(P229)
8、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像、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P130)
9、医疗事故罪:是指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P320)
10、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为他人治病,情节严重的行为。(P324)
11、患者知情权: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就诊的过程中,有了解自己的病情、医师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的权利。(P111)
12、患者同意权: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就诊过程中,对于医务人员出于检查需要而拟在患者身上采取一些有创的检查、昂贵检查,或者是出于治疗疾病的需要,将要让患者服用比较贵重的药品或者实施对健康有损害的有风险的治疗措施,需要患者同意和授权,以便医务人员可以实施这些检查和治疗。(P111)
二、简答、案例分析
1、医事法律的特点:(1)医事法律是综合性法律;(2)医事法律是技术性法律;(3)医事法律是具有一定国际性的国内法;(4)调整手段的多样性;(5)内容的广泛性。(见课件17-21)
2、医疗执业的特征:(1)医疗执业主体资格受管制性;(2)医疗执业是医师应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行为;(3)医疗执业的目的是人的健康价值的创造。(P32)
3、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应具备以下6项条件:
(1)有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2)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3)有合适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有相应的规章制度;(6)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P34)
4、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情形:(1)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2)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3)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4)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5年的医务人员;(5)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已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6)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7)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P37)
5、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1)主体必须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2)必须发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3)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4)主观上必须是由于过失;(5)必须有人身损害结果的发生;(6)过失行为与损害结果间存在因果关系。(见课件287)
6、医疗事故处理的方式:(1)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2)医患双方不愿协商,则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3)医患双方协商不成,则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见课件300)
7、不予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情形:(1)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医学会提出鉴定申请的;(2)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已经受理的;(3)医疗事故争议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判决的;(4)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司法机关委托的除外);(5)非法行医造成患者身体健康损害的;(6)其它情形。(见课件305)
8、设立司法鉴定机构的条件:(1)有明确的业务范围;(2)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仪器、设备;(3)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4)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三名以上鉴定人。(见课件314)
9、侵权责任法第六十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1)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2)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3)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见课件368)
10、脑死亡的哈佛标准:(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患者无感受性、无反应;(2)自发呼吸停止;(3)脑干反射消失;(4)脑电图平坦。(P198)
11、医师应当办理注销注册的情形:(1)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2)受刑事处罚的;(3)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4)因考核不合格,暂停执业活动期满,经培训后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5)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2年的;(6)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宜继续执业的;(7)有出借、出租、抵押、转让、涂改“医师执业证书”行为的;(8)有卫生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P57)
12、不予进行医师执业注册的情形:(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2)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3)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4)由于甲类、乙类传染病传染期、精神病发病期以及身体残疾等健康状况,不适宜或者不能胜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工作的;(5)重新申请注册,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或组织考核不合格的;(6)卫生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P55-56)
13、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1)学历要求: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的;(2)经验要求: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2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5年的;(3)专业要求:必须是医学专业;(4)工作要求:必须是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的。(P54)
14、不属于超出执业范围的情形:(1)对患者实施紧急医疗救护的;(2)临床医师依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进行临床转科的;(3)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批准的卫生支农、会诊、进修、学术交流、承担政府交办的任务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义诊等;(4)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P58)
15、阅读并理解课本P132的内容(我国的规定)。
三、填空
1、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分为三级。(P36)
2、申请设置医疗机构时,应当提交设置申请书、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P37)
3、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患者死亡,重度残疾;二级医疗事故: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它后果的。(见课件293)
4、设立司法鉴定机构要求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三名以上鉴定人。(见课件314)
5、司法鉴定人的条件:(1)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专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五年以上;(3)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工作十年以上经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见课件315)
6、病历必须在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P135)
7、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见课件363)
8、医事行政处罚的种类只能是申诫罚、财产罚和能力罚。(P302)
9、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方法。(P181)
10、从理论上讲,器官移植分为三大类:自体移植、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从临床上看,则包括脏器移植、组织移植和细胞移植三种类型。(P192)
11、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经营药品。(P267)
12、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组织生产。(P265)
13、我国医师资格考试的种类,包括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两种。考试的类别分为临床医师、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师、口腔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四类。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考试。(P53-54)
14、目前,鉴定专家分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两大类。(P208)
15、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产品生产注册制度。(P275)
16、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P141)
第二篇:08医事法学
感恩的心团日活动计划书
一、活动主题: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
二、活动时间:2010年12月28日下午
三、活动地点:J206
四、活动对象:08医事法学班全体同学(57人)
五、活动内容:
1.采用学号抽签的方式将明信片发给班上10位同学,得到卡片的同学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让给别的同学写。
2.向同学们传达感恩教育对于我们大学生的重要性,知恩图报,用感恩之心回报社会,身休力行,将感恩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职责。
3.让同学们诉说自己心中感恩的人和感恩的事。
4.才艺表演,为活跃气氛,动员多才多艺的同学表演才艺。
5.总结活动收获,团支书将明信片统一收上来,寄出去。
6.齐唱《感恩的心》,结束活动。
六、活动目的和意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奉献社会、关心他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促进家庭和校园的和谐。
心存感恩之心,感恩他人,回报社会,有助于大学生良好思道德和情操的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提升自我素质,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接受了太多的爱,这些爱来自父母、老师、乃至社会。当80后步入社会,当90后踏入大学,这些从小没经历过多少风雨的孩子正经历着人生的重要转折。我们应慢慢学会理解、学会成长,同时也学会感恩。
08公管医事法学班团支部2010年12月26日
第三篇:医事法学
摘要
近年来,医患纠纷也随之增多,各类事故层出不穷,我们不可否认,这些事情的发生与部分医生道德感和价值观的沦丧和扭曲不无关系。医生的个人素质影响着医疗行业的发展,也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个人修养,才能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如何能够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广大医学生应当思考的首要问题。不仅是技术和态度方面,还应当思考将来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中不乏医患纠纷等一些涉及法律的问题。因此,《医事法学》这一课程的开设对我们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专业知识、道德感、法律知识、合格医务工作者
正文
怀着对医学的无限憧憬,我们踏入了医学院校,开始了漫长的学医生涯。转眼之间已经过了两年多了,大三的我们,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下院实习,接触临床。换言之,我们正一步步的向一名真正的医生迈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呢?怎么样才能算是“合格”的呢?
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首先要拥有的就是过硬的专业知识。学医的同学都知道医学生的辛苦,因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的复杂性和高要求,那摞成山的书本几乎每一页都要背下来,光是在学校学的书本上的知识就已经多的让人窒息了。况且医学知识不断更新和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的变化,医学上永远有未知的领域。人体是一架最复杂的机器,针对每一个患者的治疗方案都不可能是一样的,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必须在大量扎扎实实的临床、科研实践的同时肯于读书、善于读书,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怎么能行呢。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医术精湛的同时,要有高尚的道德感。医学的技术性决定了医学的专业性,而专业性又决定了医生都必然具有很难予以制约的自由裁量权。这就意味着在医生在行使生命攸关的权力之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还主要依靠职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旦这种责任感或职业道德有所弱化,“草菅人命”便会是最终恶果。所以医生是最需重视敬业精神和道德自律的职业。任何一名医务工作者都必须始终保持一颗仁慈、博爱之心,以病人满意作为我们最大追求,以病人健康作为我们共同心愿;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交朋友;用亲情服务,用爱心施术;用亲人样的心待患者,用亲友样的情待家属。
然而,近年来医疗纠纷案件急剧增多,当今社会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增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能力,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医事法学》,我更加了解到学习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对我们的重要性。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所涉及内容的扩大,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患者期待利益的丧失就可能会引发纠纷矛盾。医疗工作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现代医学发展是建立在高成本高投入的基础上的,患者的不堪重负会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医疗纠纷。因此医疗行为即使无过错,也可能发生纠纷。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因此我们不但要熟练掌握和严格执行护理技术和操作规程,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还要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医疗行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重细节管理,重视医疗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杜绝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发生,不仅为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学习法学可以实现秉公执法、伸张正义的崇高理想,而学习医学则可以尽展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悯人情怀。由此可见,学习必要的法律知识,对我们医学生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参考:《医事法学》;2008年1月第1版
第四篇:医事法学心得
医事法学心得
法学概论课(也称法律基础课)的任务,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教育。对于公安本科院校,按照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靠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灌精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注重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成为《法学概论》课教学中行之有效、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在法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现有案例,释解成文法内容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运用已掌握的事实材料,结合法律规范的要求编写适合讲解的案例,促进大学生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高校《法学概论》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依法办事、依法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应用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但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往往抑制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不利于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渊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20世纪末介绍到我国,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已成为当前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当然,公安院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毕竟不同于法学院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由于教学目的的不同,其学时十分有限。把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意在突出和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因此否定法理教学,法律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案例教学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是“双主体”原则。“双主体”是指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运用案例,管理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讨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因此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自主深人案例情境,体验案例角色,在参与质疑、分析和讨论中积极感悟,从而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是“学”的主体。坚持“双主体”教学原则,是实现案例教学目的的关键。
第二是“互动性”原则。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在学生对案例质疑、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
和沟通。这既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的“主体”角色,更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的缺陷,但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有学生的积极思维相配合。教与学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强调“互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选取的每个案例,其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只能涉及到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某一种或几种理论发生联系。但由于“法律基础”课学科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得我们所选取的案例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案例主题的选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服从系统性的要求,处理好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据法律知识点的性质和特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的方法,比如民法、邢法的大多数内容,采用案例能做形象说明和讲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一些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理论,如法的本质与特征、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德治与法治问题、宪法的基本精神等则适宜运用理论讲授。此外,要求大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运用“讲授法”,教师只做简明扼要的讲解。而要求大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则要把相关理论讲解清楚,必要时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法学概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成败与所选用的案例关系密切。《法学概论》课教学选取的教学案例,必须是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一般分为典型案例和疑难案例。典型案例,是指能够准确说明某一理论问题的案例,或者是与某一理论相吻合的案例。要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某一理论知识,不仅应当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而且应当通过案例具体加以说明。而疑难案例,是指无法用单一理论直接认定,而需要进行认真分析和综合判断才能分清是非的案例。疑难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个理论去解决,也就是案件事实涉及多个法律理论和知识点。编选任何一个案例,都应有目的,要力图通过具体实例讲清1-2个知识点或理论问题,或引发学生的兴趣,加以思考,或加深印象,巩固已学的知识。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或者选择前后相关的一串案例。编选案例时,对该案例的主题是什么,主要人物安排哪些,故事情节怎么发展,重点说明什么法律内容和知识,思考题、案例评析怎么展开等等,都必须合理构思,使案例的情节、人物更典型、更集中,表达更精炼。
《法学概论》课,案例的选取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1.角度。案例的选取,必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选取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和发生在大学生中间的案例,时间上最好选用近期发生的案例,空间上最好选用本地发生的案例。做到选取的案例既具典型性又兼顾趣味性,能够引起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勾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2.难度。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有适当的难度,使间题的解决必须经过一个思考探索的历程。这样才能够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训练效果。
3.跨度。案例间的知识要有跨度,知识跨度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但案例间的知识跨度要适当。一般来说,案例的知识跨度太小,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跨度太大,学生难以联系许多有关知识,难以作答,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为案例设计合适的知识跨度。
4.坡度。案例的选取必须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思维逐步引向纵深。使学生能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更主动的继续钻研和探索。
5.广度。选取的教学案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选取的案例应当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知识结构。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选取的案例必须是使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后,能够基本回答上来,并做到观点基本正确或正确,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6.长度。选取的教学案例文字篇幅必须长短适中。有的案例比较典型,但是叙述文字过长,全部使用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有的典型案例的某些内容不适合教学使用,但可以说明问题。因此,对有些典型的案例,必须进行“加工处理”,使案情介绍言简意赅,文字长短和内容都比较适当。实践中法律教学案例比较多,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选取。一是可以从案例选编书中选用。二是可以从媒体中的法制教育栏目中选取适当案例。三是可以旁听人民法院的公开审判。[2]
案例经过选择之后,要在教学中使用,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典型案例,首先应当明确在理论讲授中使用,要在备课时安排在授课内容中;其次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理论间题而使用。应当先从理论上讲解其含义,然后再用典型案例加以形象说明,即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以说明。如:在讲授“正当防卫”时,要先阐述清
楚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即:“防卫的目的必须正当,防卫行为必须适时,防卫的对象必须特定,防卫的结果必须适度”。然后再使用与该内容相吻合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于疑难案例,主要是在某一章或某一个部门法的理论讲授完之后在案例讨论课中使用。使用疑难案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握某一法律的立法思想和精神,进而提高法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疑难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不能发现或很快发现案例中需要讨论予以鉴别的问题和案例中隐含的法律理论问题。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当为疑难案例的教学设立设疑、质疑、释疑三个步骤。如:“民法”一章讲授结束后,可以针对“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的效力”、“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等问题选择相应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地组织、设计和实施。在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掌握其基本方法至关重要。
1.对时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合理分配理论讲授时间、案例介绍时间、问题提出时间、学生讨论时间、教师总结和点评时间,安排好讨论问题的最佳顺序。教师还要注意准备案例教学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室布置、多媒体手段应用、相关物理设施等,使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处于一种相对真实的案例情景教学之中。
2.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案例。案例教学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根据案情介绍方式和距离远近的不同,可以采取四种形式:阔一是“广播式”,即教师口头介绍案情。它选材容易,使用方便;二是“音像式”,即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各种文字、声音、图形、场景、活动、动画。计算机的运用使法律教科书、案例、案情资料、法律法规、学术观点等以光盘、磁盘、硬盘等形式被记录和储存,它能形象直观地再现各种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纠纷、法律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它是运用最多的形式;三是“直播式”,即旁听人民法院的公开审判。这种形式使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法庭的尊严和法律运作的实际情况,从而加探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参与式”,即组织“模拟法庭”。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既加强能力锻炼,又强化对法律的感觉、体会和认同。案例的展示是案例教学的前提,采用哪种展示形式,可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条件而定。如精读、书写、挂图等,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其音视频的效能决定了较好的展示效果(这也增加了选择案例的难度)。
3.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适当地采用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去,真正从学业、生活、岗位的角度来思考间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可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如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等。教师是集体讨论的组织者,由教师提出间题或议题,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最后作讨论总结等。为了保证案例讨论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至少对以下的问题要有思想准备: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始?哪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结论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以掌握讨论的思路和成果。先讲案例,然后再给出理论解释,讲清案例的类型和法律知识点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同一类案例的分析方法,从而由点到面,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交流思想的过程、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讨论达到研究对象和教学对象的统一,教师创造意图与学生接受心理的统一,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
4.对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归纳总结和点评。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三个层面对案例进行分析:一是背景分析。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任何案例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时代的气息。发生于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案例具有内容背景的特殊性。只有揭示出这些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才能比较深刻地认识案例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才能对思想和行为进行深人的分析,可以说背景分析是案例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主题思想分析。针对案例的内容,运用相应的理论,揭示其包含的法律问题、法律关系,引导大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掌握案例的主题思想,这是案例分析的中心环节。三是启示分析。主题思想揭示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启示分析则要在此基础上分析蕴涵在特殊事物中的矛盾的普遍性,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把案例分析从“就事论事”提升到“就事论理”的思维层面。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实现教学目标。
5.布置适当的案例分析作业题。作业是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形式。而布置适当的案例分析作业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这样的作业,教师不必检查和批改,可以作为下次课案例教学的开始。教学本身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处理的过程。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是这两个过程的复合载体,不仅因为案例选择和使用效果包括了这两个过程,而且案例教学本身又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当然,由于公安本科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确实存在很大难度,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第五篇:法学复习重点
法学复习重点
一、婚姻法与继承法
(一)继承法:所以案例(见案例)
(二)婚姻法中,继承财产在婚前是个人财产
婚后继承的财产除非遗嘱中确定一方所有,否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三)夫妻债务如何承担:实现分别财产制得夫妻,对外举债时,债权人在不知道其财产约定状况的,无论是否以夫妻个人名义举债,对所欠之债应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但是当第三人明知该对夫妻是使用分别财产制,且以夫妻之一方名义举债,则债务人仅为举债之一方,只能要求以该方的财产清偿。
如果没有婚前协议,原则上夫或妻一方在婚前成立的债务为个人债务由个人财产为限来承担;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财产偿还
(四)不动产的归属:主要看不动产登记在谁的名下。
父母出资买方的情形:
婚前,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视为个人财产
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买,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视为个人财产;
婚后,双方父母共同出资购买,产权如仅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该不动产仍然视为按份共有;
(五)诉讼时效
丧失胜诉权意味着:
1、法院将判决驳回权利人的诉讼请求;
2、无法再获得法律支持与帮助 ;
3、实体权利并未同时丧失。
(六)诉讼时效的中断与中止
1、诉讼时效的中断:由于一些法定事由的发生,造成已经过的诉讼时效归于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的情形。
事由:起诉;请求;承认。(请求、承认口头书面均可)
承认包括:同意偿还;请求延期;提供信担保;支付利息或租金。
2、诉讼时效的中止: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发生而使权利人无效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1)如何继续计算:
a发生在最后六个月之内,则时效从中止事由发生时中止,从事由消除之日起接着剩下的期间计算。
b 发生在最后六个月以前,且在最后六个月到来之前,事由已经消除,则不发生中止效果。
c发生在最后六个月以前,且一直持续到最后六个月内还未消除,则时效从最后六个月的第一天开始中止,待事由消失后接着再计算六个月。
刑法
(一)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具有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注意: 如果行为人在不满14周岁实施的危害行为一直延续到成年时期(16周岁),那么只能追究其达到年龄阶段以后行为的责任。
注意: 如果行为发生时间与结果发生时间有较长的间隔,应以行为发生时的年龄为准,因为主体的责任能力主要是指行为人行为时辨认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犯罪对象并不是任何犯罪都必不可少的要件。同一犯罪
对象有时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侵害某种社会主义社会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体系。
(三)不作为是否构成犯罪
不作为——行为人负有积极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行为人具有履行该积极义务的能力;行为
人没有履行该积极义务、从而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不作为构成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的义务是根据特定的事实和
条件而产生的法律上的义务,通常有三方面:
(1)法律直接规定的义务,如遗弃罪
(2)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如消防队员不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而造成重大事故所构成犯罪
(3)由行为人先前的行为所产生的义务。如果行为人能履行而没有履行自己行为所产生的义务,以致造成严重后果的,就要负犯罪的不作为的刑事责任。*
(四)因果关系如何判定(尤其必然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必然因果关系:指当危害行为中包含着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据,并符合规律地产生了危害结果。
(五)介入因素
在一个危害行为的发展过程中有时介入其他因素而导致发生某种结果,此时,如何确定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介入因素可能是自然事件、可能是他人行为,也可能是被害人自己的行为。
(六)犯罪主观要件:(P73-74)
(1)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
果的发生。分为直接故意或者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抱着希望的心理态度,结果必然或者可能发生,主观恶性大
间接故意:采取放任的态度,结果可能发生
(2)过失犯罪: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
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分类:(1)疏忽大意的过失:能够预见,但是疏忽大意
(2)过于自信的过失:能够预见,但是过于轻信能够避免而未能避免
(3)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目的: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要达到外部结果的希望动机: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只
是对量刑有意义,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4)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客观造成伤害,不是故意或者过失,不认为是犯罪
不可抗力: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的意外事件: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
(1)本质来说,紧急避险是一种“正对正”的的关系,而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对不正”的关系,紧急避险是损害一种合法权益而保全另外一种合法权益。而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
而为的紧急防卫行为,其损害的是不法侵害的行为。
(2)前提条件不同 紧急避险以紧急危险的发生为前提,而正当防卫是以存在他人的不法
侵害为前提。
(3)行为的条件不同。紧急避险行为只能在“不得已”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正当防卫则
没有这一条的限制
(4)行为所针对的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所针对的对象是与造成危险没有关系的第三者,而
正当防卫所针对的是不法侵害人本人。
(5)行为的方式不同。紧急避险的行为一般多为消极的逃避危险的行为,而正当防卫行为是对不法侵害人的积极地防卫行为。
(6)行为的限度条件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不能大于所要保全的利益,而正当防卫造成的损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于不法侵害所可能造成的损害。
(八)转化型的抢劫罪
(九)犯罪的停止形态
是指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使犯罪行为停止下来、不再发展的形态:包括犯罪完成和犯罪未完成。
(十)共同犯罪,累犯(书P78)
累犯——一项重要的法定量刑情节,实质是再次犯罪者。
一般累犯与特殊累犯的区别„„
累犯与再犯的区别:再犯与累犯的关系。再犯即再次犯罪,累犯肯定是再犯,而再犯未必是累犯。
(十一)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原则:吸收原则、并科原则、限制加重原则的折中处理。
1、吸收原则:死刑、无期以及没收全部财产刑与罚金刑同时存在;
2、并科原则:附加刑与附加刑之间,或附加刑与主刑并科;
3.限制加重:数罪所判处的刑罚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情形;若数罪并为管制,最高不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超1年,有期最高不超20年。
三种特别情形—— 发现漏罪,“先并后减” ;发现新罪,“先减后并” ;犯新罪同时又发现漏罪,“先旧后新”。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的3个基本制度
(1)合议制度
a独任审判:在基层人民法院,对于案情比较简单,情节比较轻微的案件,由审判员1人进行审判的形式。
b合议庭审判 :由审判员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审判集体。
(2)回避制度
a、同案件或者案件的当事人又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的司法人员和有关诉讼参与
人,不得参加本案的诉讼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
b、目的:保证司法机关客观、公正地裁判案件,保障当时人能够正常地行使自己的诉
讼权利
c、回避提出的时间:侦查阶段;审判阶段;告知义务
d、适用回避的人员: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
情形:
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姻亲,三代血亲关系)
本案或者他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曾接受过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请客送礼的,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e、自行回避:应当回避人员自己主动提出回避要求
申请回避:由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对有关人员提出回避要求
(1)公开审判制度(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被告的近亲不可旁听)
a审理公开和公开宣判 ;
b公开审判的例外:应当不公开和可以不公开的情形。
c定义: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和宣判依法公开进行的制度 包括对群众公开,对社会公开
d 不公开审理的情况: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18周岁(但是经过未成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涉及商业秘密的,可以申请不公开审理。无论公开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判决一律公开。
(4)两审终审制度:即一个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理,也最多只能经过两级法院审理。
(5)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
(一)地域管辖
犯罪地为主,被告居住地为辅;以最初受理的为主,主要犯罪地为辅。
(二)协议管辖(书P205):
协议管辖:指当事人可以就第一审民事案件,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在某一法院进行诉讼而进行的管辖。(只能用于合同纠纷,只能适用于一审)
(三)第三人(书P208)
定义:指对原告或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请求权,但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去的人。
特征:
(1)必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民事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
(2)必须是他人的诉讼已经开始,但是法院尚未判决和裁定。
(3)必须对他人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或案件的处理结果同自己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分类:(1)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相当于把自己当作原告,双方当事人当作被告,形成两个诉讼合并审理)
(2)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既非原告,也不是被告,但是可以参加到当事人的一方进行诉讼,享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但是无权对案件提出管辖权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申请撤诉)
(四)举证责任
区分“查明”和“证明” ;
刑事诉讼证明的主体是国家公诉机关和诉讼当事人,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都不是证明主体。行政法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
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或国家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的组织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指示、通告等行政规则的行为。
可分为三类: 执行性的、补充性的、自主性的。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做成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
共同的法律特征是具体性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个别性行为:
就特定事项对特定人的处理;就特定事项对可以确定的多数人的处理 ;就特定
事项对不特定人的处理。
具体行政行为是单方职权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外部行为。
类型 :行政征收、~征用、~给付、~奖励、~补偿、~裁决、~确认、~处罚、~许可、行政强制措施等
• 行政行为的效力:拘束力、执行力和确定力。
– 前提:主体-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 ;内容-向对行政相对人做出了具有
效果意思的表示 ;程序-按照法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了送达。
•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 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
– 合乎法定职权范围;
– 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
– 正确适用法律法规;
– 符合法定程序 ;
– 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
• 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 „„
行政征用,政府行为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