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E方法学 考试重点总结(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0:1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DME方法学 考试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DME方法学 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篇:DME方法学 考试重点总结

DME方法学 考试重点总结

江旭锋

1.DME的涵义(页码:1-2)

DME 即医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的简称,它是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用以指导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疾病防治及卫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学的方法学。①设计:指临床研究或观察方法的设计。②衡量:指确定适当的度量措施和合理的度量指标,以便能定量地客观地测量人群的有关状况。③评价:指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定出一定的规则,以分析、评价、鉴定各种临床数据,实验室结果,诊断检测方法以及各种临床研究的推理、结论、成果、论文和著作,以判断它们能否正确反映客观而具有真实性,在临床实践上的实用性和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2.循证医学(EBM)的涵义(页码:3-4)

循证医学(EBM),是建立在临床证据基础上的医学,指临床医学在诊治病人时,应当将医生个人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与来自系统研究的科学证据以及患者个人的价值观这3方面相结合,它是近十余年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学需要根据临床证据(即最佳证据)来做出医疗决策。

3.科研选题(页码:6-8)

一.科研选题的概念:科研选题,就是选择并确定科研活动过程中将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页码:6)

二.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页码:6-8)

①需要性原则:即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的需要,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选题。

②目的性原则:选题要有明确的目的,目标要集中、明确,题目宜小而不宜大。

③创新性原则:指选题新颖,有独到之处。它是科研选题的价值所在,也是科研活动的主要特征。

④先进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多相对于技术研究领域内的选题而言。具有一定范围和一定地区性特点,如世界水平、国际水平、国内水平、省级水平等。中医药研究以应用性研究居多,因此,先进性原则是选题时应注意的重要原则。

⑤科学性原则:指选题在学科领域及或在整个科学领域内的先进性及可靠性。

⑥实用性原则:指选题确实切中了当前的医药实践或发展了医药实践的理论上的难点或技术关键,对推动医药学发展,保护人群健康,具有确切的意义。(其次,实用性原则还应考虑到一旦得出研究成果,该项成果必须具有实施、推广的可能性,利用现有资源、经济技术力量即可实施,不是可望不可及。)

⑦可行性原则:指所选研究课题的主要技术指标实现的可能性。⑧效能性原则:指科研的投入与预期研究成果的综合效能是否相当。三.创新性原则与先进性原则的区别?(页码:7)

①创新性原则:指选题新颖,有独到之处。它是科研选题的价值所在,也是科研活动的主要特征。创新性原则一般相对于科学研究领域内的选题而言。其具体标准是:

㈠所研究的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是前人没有涉及到的,即填补某领域的一点空白。

㈡前人虽有涉及,但本课题中所提出新的实验成果和事实资料,发展和补充了既往的理论认识。

㈢国外对此问题早有研究,而我们引进国外新的医学技术,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以填补国内空白。

㈣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研究中医理论和开发新药,在阐明其机理和提高疗效方面,有所发现和提高。

②先进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多相对于技术研究领域内的选题而言。具有一定范围和一定地区性特点,如世界水平、国际水平、国内水平、省级水平等。中医药研究以应用性研究居多,因此,先进性原则是选题时应注意的重要原则。第3章.科研设计,“随机原则设计”以及“设计方案”为难点,考前重点复习

(页码:11-15)

随机化方法3种,要求掌握:1.奇偶甲乙组法(页码:11)2.后查除数分组法(页码:11)3.小于某数配组法(详见手机相片)/了解: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详见DME课件)

4.科研设计(页码:10-12)

一.科研设计的四大原则?(页码:10)

①对照的原则②随机化原则③重复的原则④盲法的原则 二.科研设计四大原则的考点介绍

A.对照的原则(页码:10)a.概念:对照是指在调查研究、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相互比较的组别。b.意义:对照的意义主要在于鉴别试验性措施(处理因素)与非实验性措施(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确认试验性措施在试验过程中的真实效应。c.常用的对照方法有: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配对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等。///①空白对照:即不加任何措施的条件下的观察对照。②实验对照:即在某种有关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对照。③标准对照:以已知的公认有效措施(药物或方法)作为标准的观察对照。另外,以标准值作为标准的对照亦称标准对照。④相互对照:即各实验组间的互相对照。

B.随机化原则(页码:11)a.概念:随机化是指抽取或分配样本时,不是随意的,而是使每一个受试对象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b.意义: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与实验组除处理因素(如服用某种药物)有所不同外,其他非处理因素(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应该是一致的、均衡的。c.常用的随机化方法有:(每种方法的概念介绍,历年考试重点,详见页码:11)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半随机化)C.重复的原则:(页码:12)a.概念:临床研究要求受试对象具有质的代表性及量的代表性,这就是“重复”的内涵。D.盲法的原则:(详细介绍盲法、偏倚,单盲与双盲概念及比较页码:12)a.概念:临床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提出的假说得到一个可靠的、无偏倚的论证。b.盲法分为单盲和双盲。单盲法,是指在实施一个试验方案时,对于受试者所施加的处 理因素(如选用药物),只有研究者知道,而受试者不知道。双盲法,是指实施试验方案时,研究者(包括资料分析者)和受试者双方都不知道对于受试者所施加的处理因素。C.单盲与双盲比较:单盲法仅能避免受试者所带来的偏倚;而双盲法可减少来自研究者和受试者两方面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偏倚。

5.科研设计的常用方案(页码:12-15)

一.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页码:12-13)

①前瞻性研究:是当样本纳入研究而给予处理因素时,结局尚未出现,研究者以处理因素为起点向前追踪观察探讨处理因素与结局的关系,如随机对照试验。②回顾性研究:是当样本纳入研究时,其结局已经存在,研究者根据结局回顾性地分析处理因素对结局的可能作用,如病例—对照研究。

前瞻性研究其结论的论证强度强于回顾性研究。二.临床常用的设计方案(每种方案的详细介绍,见课本和课堂笔记总结,页码:13-15)①随机对照试验②随机交叉试验③同个体的自身前后对照④队列研究⑤病例—对照研究⑥描述性研究(课堂补充,可不写:⑦专家评述)

第4章.诊断试验的研究与评价(页码:16-21)

6.金标准:在临床诊断试验的研究中,常用公认的、准确性相对高的诊断方法 作为比较的标准,这个标准就称为金标准。如:病理学检查(活检、尸检)、手术所见、长期随访等(可不写内容: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肝穿刺诊断阻塞性黄疸)。(页码:16)

7.一.诊断试验的常用指标(最重要的指标是似然比)⑴敏感性:(真阳性率)a∕(a+c)(页码:16)⑵特异性:(真阴性率)d∕(b+d)(页码:17)⑶准确度:(符合率)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即准确度=(a+d)∕(a+b+c+d)(为上课补充内容)

⑷预测值:(页码:18)①阳性预测值:(+PV)是真阳性数与试验阳性的总人数之比,即+PV=a∕(a+b),表示当诊断试验获阳性结果时,其排除患者真正有病的把握度。②阴性预测值:(-PV)是真阴性数与试验阴性的总人数之比,即-PV=d∕(c+d),表示当诊断试验获阴性结果时,其排除患者真正无病的把握度。

⑸患病率:是指调查人群中某一时点患病的比例。在诊断试验中,即被检查者中,真正有病的病例(包括真阳性和真阴性)与总检查者的比例,即(a+c)∕(a+b+c+d).(页码:18)

⑹似然比:是用诊断试验中某些指标比值来做判断有病或无病正确与否可靠程度的指标。似然比在四格表中分阳性似然比(+LR)和阴性似然比(-LR)两种。(页码:19-20)①阳性似然比:(页码:20)②阴性似然比:(页码:20)

二.诊断试验的评价原则(八条,详见页码:21)8.效能与效果(页码:22-26)一.效能与效果(页码:22-23)

①效能:指某种疗法或药物对接受治疗的病人是否真正起作用的能力,即是否真正利多弊少。简单的说,就是指一种疗法或药物的功效。

②效果:指一种有效的疗法在一般环境中治疗病人是否利多弊少,即某种疗法治疗后的结果。

③效果和效能的关系:

效果=正确的诊断×效能×医务人员依从性×病人依从性

二.评价防治效果的标准:(页码:23-26)

①研究对象的分组是否真正随机化 ②是否报告了全部的临床结果

③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报导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外推性 ④是否同时考虑了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 ⑤治疗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⑥结论是否考虑了所有的研究对象

补充概念-霍桑效应: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他们行为的一种倾向。(页码:24)

9.污染与干扰(页码:26)在评价防治效果中要注意两点:污染与干扰 ①污染:指对照组病人偶然地接受了实验措施,这易造成假阴性结果。

②干扰:指治疗组病人接受了额外的诊断或治理措施,而对照组没有,这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

10.病因学的研究与评价(页码:28-34)一.病因的概念(页码:28)

病因的范畴除了导致病理损害的直接致病因子(如生物性病原、物理和化学因子)外,还应包括各类有害环境因素(如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与宿主本身因素(如宿主特征、免疫状况及遗传因素等)。二.病因的特性(页码:28-29)

①病因的单一性和多因性:(页码:28)

单一性:一种特定的疾病由一种特定的原因引起。

多因性:一种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或一种病因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称为病因网。(病因网概念-页码:28)

②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a.要确定主要的致病因素,改变某种病因可改。b.善病情则可认为是主要致病因素。(此考点为总结知识,次考点,页码:28)

③ 病因作用的推测 : a.从发病机制寻找病因,确定因果关系。b.注重特异性少、远离时空的危险因素。(此考点为总结知识,次考点,页码:29)三.病因学研究的评价原则(或称评价标准)(页码:32—34)

⑴结论是否从人类试验中获得?

⑵假定的病因与结局的联系强度如何? ⑶因果关系的一致性?

⑷因果联系在时间上先后顺序是否一致? ⑸剂量反应关系?

⑹ 因果关系是否有流行病学意义? ⑺ 因果关系是否有生物学意义?

⑻ 因果联系是否具有特异性? ①特异性不能离开联系强度②许多疾病可 由多种病因引起③在周围环境中单一原因可引起多种疾病④单一因素可能作为几种不同物质的载体⑤一种假定因素与多种疾病关联不一定能用同一 机制来解释

⑼是否有过类似已被证实的因果联系的报告? 11.生存质量衡量工具的建立与评价(页码:49—53)一.健康的定义与涵义(页码:49)

健康的定义(WHO): 一种体力上、精神上和社会活动的十分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疾病或虚弱的不存在。

含义:⑴体力和心理、精神上的健康,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充沛的工作和活动能力;⑵发挥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⑶没有疾病和虚弱。二.生存质量(页码:50)

生存质量的涵义是围绕WHO提出的健康定义来考虑的,它是从体力上、精神上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总体状态来评价健康的终点指标。一般包括:体力、生理需求、情感、社会活动能力、智力、自我感觉和经济状况。三.衡量工具的评价(页码:52—53)

㈠正确性,又称效度:①内容正确性②标准正确性③结构正确性

㈡可靠性,又称信度

㈢反应性

第二篇: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

1、法的基本特征 14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所独具的并以此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现象的种种重要属性。①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即在相同的条件下,一项法的规范可以被反复适用;其还具有可预测性,法的这种属性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

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在众多的行为规范中,只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③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④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的渊源 即法的表现形式 17 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知晓、遵守,也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种用以表现法的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法学上称为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

从历史上看,法的渊源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另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

①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文件,亦即通常所说的成文法或制定法。

②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法或不成文法。判例也是一种不成文法。

除上述基本形式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某些思想家、法学家的著作或宗教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法的渊源。

3、法系 18 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西方法学家在法系的划分上也很不一致,但不少法学著作在论述法系问题时,多举英国法系、大陆法系、中国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五大法系。这五大法系除大陆法系和英国法系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成为法制史上的概念。

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国法系是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效仿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

4、法与道德的关系 21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评价、褒贬人们的行为,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德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和道德既然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且又都是社会规范,它们之间必然会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但是,法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为:

①两者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不同。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道德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没有法,却有自己的道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消亡了,道德则依然存在,并将得到充分发展。

②两者形成的方式和表现方式不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通常以国家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发的、逐渐的形成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当中。

③两者实施所凭借的强制力不同。法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现则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

④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同。法调整的只限于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那部分社会关系,而且通常只限于对人们的行为提出要求,只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要广泛的多。它不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出要求。

⑤两者在体系上也有所不同。法是表现为国家意志的阶级统治意志,只有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才能使自己的意志被奉为法律。所以,一国之内只有一个法律体系。道德则不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并形成各自的体系。

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体现同一阶级的意志,完成着共同的使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法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则是相互对立的,对法来说,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种异己的力量。

5、行政法规 32 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它是我国重要的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6、法的适用应遵循的原则 35、36 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正确、合法、及时”六个字。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适用法律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在适用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对案件作出处理时,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以其他任何别的东西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并且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处理案件。

第三,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在适用法律时必须明确各种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的效力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7、法不溯及既往 36 这是关于法律溯及力的问题。凡是法律对其颁布前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不具有约束力的,就是不溯及既往。由于人们一般不可能按照尚未颁布的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而法律不溯及既往应是法律适用的一项原则。

8、法律关系 40 法律关系是由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它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就必然要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都有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这三个要素构成。

我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公民(自然人)、国家、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此外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或经我国认可的外国社会组织也可以成为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权益,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人们应履行的某种责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可以为人们控制和利用的一切物质财富)、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行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体(包括生命,健康和身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人身权益)。

9、法律事实 41 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法律关系,但这不是说法创造了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况的存在。这种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就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按其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区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行为是最广泛最普遍的法律事实。行为按形式可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按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0、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52(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法律的极大权威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方面是人们普遍的对法律的认同,以及由于崇尚法律而形成的情结即法律信仰。外在方面是人们普遍的以其自觉的行为来实践法律。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法律就会成为毋庸置疑、不容动摇的社会调整力量。

(2)完善法律体系。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因而法律就成为绝对必需的基本手段,而且法律的体系也必须是完善的。这就是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事先制定出来的法律的调整,并尽量避免法律的空白和漏洞。

(3)强化民主法治。法治和民主是密切关联的,没有民主就是没有法治,没有法治也就意味着没有民主。

(4)坚持依法行政。一切行政行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遵照法定程序实施。(5)保障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公民权益受到非法侵害而得到法律救济的最后关口。所以,公正司法对于维护公民的权益进而对于国家的法治非常重要。

(6)搞好法律监督。搞好法律监督,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公正、廉洁、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全社会一体地守法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证。

11、自治机关 91 自治机关是指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行使自治权的部门,也是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部门,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2、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 94 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一系列规定是确保宪法的根本法的地位,维护宪法的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总要求。

(1)宣告本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最高法律地位

(2)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3)现行宪法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监督权(4)规定了严密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即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撤销常委会的不当决定(5)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6)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1)-(6)来自百度百科

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了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最根本的保证。

保证宪法实施,各级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也都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3、对公务员奖励处分的方式 101 对公务员奖励分五个种类: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和授予荣誉称号。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公务员集体,由审批机关颁布奖励决定,颁发奖励证书。获得记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颁发奖章或奖牌。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按照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金。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公务员法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14、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123-125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同时在第十条中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得依自己的意思表示,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因而他不是一切人都具有的,也并非始于出生。法律确定公民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根据是公民的意识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法律根据年龄和心智的因素,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

15、物权 131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具有如下特征:(1)支配性。物权的支配性是指物权人可以直接对物进行支配,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人的行为。(2)对世性。物权的对世性是指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3)排他性。物权的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权具有直接排除他人不法侵害的效力;第二,同一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内容相互冲突的物权。(4)绝对性。物权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对特定之物直接进行管领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属绝对权的范畴。

16、所有权与债权的区别 134 139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权利。

(1)债的主体是特定的两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债权关系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而在所有权关系中,义务主体是除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是不特定的。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履行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和履行此项行为的义务。债权人的权利一般只有通过债务人的行为才能得到实现。而所有权人的权利的实现则无须以其他人一定的行为为条件,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妨碍和不侵害所有人的所有权的义务。

(3)债的标的,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权人的义务的共同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智力成果,还可以是行为,而所有权关系的标的只能是物。

债权所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流通、分配和交换方面的财产关系。所有权则反映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生产、消费方面的财产关系。

17、合同的担保形式 142

(1)保证。其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保证的方式有两种: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

(2)抵押。其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权,而将财产抵押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3)质押。担保法规定的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权利质押指依法可以质押的权利作为债权担保的质押方式。

(4)留置。其是指在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合同中,债权人按照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5)定金(143)。其是指为担保合同的履行,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一定的金额。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18、不当得利 144 没有合法根据(即合同与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害的,称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人应负向受损害一方返还这种得利的责任,从而形成不当得利之债。不当得利的构成有以下要件:①必有一方获得利益的事实(从而与侵权行为有区别);②必使他人蒙受损害;③上述得利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④得利并致人损害没有合同和法律上的依据。

19、知识产权 145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的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知识产权主要包括:①版权(或著作权);②专利权;③商标权。

知识产权具有以下三个特性:①专有性(或称独占性、排他性)。它只能由特定的主体享有,非经其许可(或有法律的强制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其著作、专利和商标,以谋取利益。②地域性。即在一国取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要寻求别国的保护则需按国际条约和该国国内法的规定,在别国重新取得知识产权或经别国承认。③时间性。即不得超过法律允许的保护期限。20、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163 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以外,依靠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曾经扶养死者较多的人虽不列入继承顺序,但在分割遗产时应给以适当照顾,以保证他们的生活需要。

21、诉讼时效 168 时效是指时间在法律上的效力。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成为诉讼时效。它的特征是:(1)必须已届满向法院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期限;(2)有时效期限届满以前权利人未行使其请求权的事实;(3)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超过法定期限的请求权,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即权利人的胜诉权归于消灭,义务人可以因此不再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制度的作用,是为了稳定社会生活秩序,并便于人民法院及时调查案情和收集证据。

22、罪刑法定原则 222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3、犯罪构成 226 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每一个犯罪构成都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直接客体是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它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的叫简单客体,有两个以上直接客体的叫复杂客体。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任何犯罪都必须是人的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可言。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作为和不作为这两种基本形式。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造成的损害。在分析犯罪的客观方面时,必须查明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的主体应是:第一,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第二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第三,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犯罪主体就是一般主体。在某些犯罪中,犯罪主体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只能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称为特殊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24、故意/过失 228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故意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直接故意。另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故意在刑法理论上称为间接故意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这种过失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另一种是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却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这种过失在刑法理论上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25、正当防卫 229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第四,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26、自首/立功 241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自首是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悔过自新的具体表现,因而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有上述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262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进行调解,或者根据物质损失情况作出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则上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之后,由同一审判组织(合议庭)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28、不起诉 267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审查后,确认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或可以免除刑罚,不将犯罪嫌疑人交付审判,而自行终止刑事诉讼的一项诉讼活动。

29、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275

(一)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对双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应一律平等。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不能享有比对方更多的诉讼权利。

(二)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现行法明确规定,这种调解必须是双方自愿的,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合法的,而且不能将调解理解为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不应久调不决。

(三)当时人自由处分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时,还须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从而应受到法院的监督。

(四)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监督。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往往与国家和社会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五)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这种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是国家干预原则的补充。这种社会干预只适用于对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

(六)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一是外国人(包括外国企业和组织及无国籍人)在中国法院诉讼,同中国公民和法人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二是外国法院如果对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该国的诉讼当事人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加以同样的限制。

(七)诚实信用原则。这不仅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也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30、国际法的渊源 313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条约是国家间的明示协议,是国际法的首要渊源。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主要是那些含有一般性国际关系准则的多边国际公约

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另一个主要渊源,国际习惯是国家间的默示协议,是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果。

各国法律体系中共有的一般法律原则也被认为是国际法的渊源之一,但是一般法律原则不是独立的国际法渊源,它只有经过所有主权国家的承认,才能构成国际法的渊源。

3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①产生的根据相同。都是基于行政争议的存在,用以解决争议的法律制度。

②目的和作用相同。都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效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③审查的对象基本相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都要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④产生的条件相同。都是一种依申请启动的活动。两种程序的启动,都有赖于相对人的申请。

⑤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一种权利救济手段。两者都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纠正违法和不当。

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作为行使行政权的一方当事人行政机关无权提起。二者均适用不告不理的原则,都是一种依申请的行为。

⑦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适用的原则和程序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的受案范围基本相同,所作出的裁决种类和执行手段也基本相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主要体现为:

①处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处理机关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机关,后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机关。

②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它是一种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对相对人来说,这是一种行政救济的手段;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属于司法活动,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活动,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对行政相对人来说这是一种诉讼救济的手段。

③受案范围不同。行政复议范围大于行政诉讼范围。属于行政诉讼范围的,必然属于行政复议范围;但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未必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

④审查标准不同。行政复议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予审查。

⑤处理权限不同。行政复议以变更原处理决定为常见,而行政诉讼则只能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予以变更。在行政复议中,审查机关与被审查机关属于同一系统主体,而在行政诉讼中,审查机关是司法机关,被审查机关则是行政机关,是两个不同系统的主体,它们受到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分工的约束。

⑥审理方式和审理制度不同。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监督制度,是高层级的行政权对低层级行政权的监督,行政复议一般实行书面复议制度;而行政诉讼一般不实行书面审理制度,当事人双方必须到庭,相互答辩。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也就是说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一般不得再请求复议;而行政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对一审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⑦法律效力不同。行政复议一般没有最终的法律效力,相对人对复议不服,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则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无论有没有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一经行政诉讼,诉讼的裁判结果就是有最终效力的结果,不能再由行政机关复议。

⑧处理依据不同。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而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则只能以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依据,以行政规章为参照。

第三篇:法学基础概论考试重点

宪法监督制度:特定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宪法监督制度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体制就是指负有行宪和守宪责任的各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执宪监督;外部监督体制指行宪和守宪主体行为的社会力量监督。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宪法及宪法相关法都对宪法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顺应了世界宪法监督发展潮流,也保证了宪法监督的有效实施。但是,严格来说,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还相当薄弱,其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宪法:确认国家根本制度,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义务,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特征:内容有别于普通法律,宪法规定的是关于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涉及的都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更严格;是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体现。公民平等权是指宪法赋予公民的在法律地位上不受歧视的权利。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平等享有法定权利。B.平等履行法定义务。C.适用法律一律平等 D.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②禁止差别对待。司法机关的性质、组织系统、领导体制:人民法院:性质——国家的审判机关;由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组成;领导体制,一是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二是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检察院:性质——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2)组织系统①最高人民检察院②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③专门人民检察院A.军事检察院B.铁路运输检察院(3)领导体制:最高人民检察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他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我国人民检察院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联系: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主体通常是恒定的一方主体。区别:除了行政主体外,行政法律主体还包括行政主体的相对一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外延要远远大于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及法律后果 A.行政主体不明确或行政主体严重超越职权或受胁迫、欺骗而作出的行政行为。B.行政行为有重大或明显违法情形C.行政行为有犯罪情形或将导致相对人犯罪D.行政行为没有实施的可能。②法律后果,自始至终无效,被该行为改变的状态尽可能恢复到行为前的状态。行政处罚的原则:A.处罚法定原则 a.处罚设定权法定。b.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c.被处罚行为法定。d.处罚种类、内容、程序法定。B.处罚公正、公开原则。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保障相对人权利原则。a.保障相对人陈述权、申辩权原则。b.处罚救济原则 E.职能分离原则F.一事不再罚原则。a.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b.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必须移送司法机关,不再实施人身罚;已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依法折抵法院所判刑期;已给予罚款处罚的,折抵罚金。罪刑相适应原则 含义:刑罚轻重应与犯罪轻重相适应。内容:

(1)刑罚与罪质(犯罪性质)相适应。(2)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3)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正当防卫成立条件:(1)起因要件: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①包括犯罪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②是性质严重、侵害强烈、危害性较大并具有积极进攻性的行为。③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违法行为。④是现实存在的行为。(2)时机要件: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①不法侵害的开始通常——采“着手说”;现实威胁明显、紧迫的——采“临近说”。②不法侵害的结束 ——不法侵害者已被制服、丧失侵害能力、自动中止侵害或不法侵害行为已完成。(3)主观要件:有防卫意识。(4)对象要件: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防卫。(5)限度要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意思自治原则)

3、公平原则

4、等价有偿原则

5、诚实信用原则6公序良俗原则民事行为能力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a.年满18周岁的公民。b.精神状况正常,智力健全,能完全辨认其行为及其后果。C、16~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A.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B.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民c民事行为内容(标的)可能、确定和合法。D必须依法律允许或要求的形式进行 :A、欠缺生效要件,并不必然导致民事行为无效。B、影响社会利益——使之当然无效;C、仅关系个人利益——赋予当事人以撤销权;D、仅属程序问题——使之效力未定。无效民事行为种类:①民事行为能力存在瑕疵的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②意思表示存在瑕疵的 A.一方故意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欺诈、胁迫、乘人之危B.双方故意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 a.虚伪表示b.隐藏行为③行为内容存在瑕疵的A.标的不确定的行为无效。B.标的自始客观不能C.标的不合法。法律后果:①返还财产。②赔偿损失。③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存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其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通过规定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法的不同形式。法律部门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分的以同类方法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关系:在法律规范调整一定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国家行政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行政权:是依照法律规定,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主体。行政机关: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行政行为:享有行政权能的组织运用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产生行政法律效力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针对不特定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对特定行政相对人。行政许可: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给予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相对人的法律制裁。犯罪:行为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正当防卫: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形态。犯罪未遂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犯罪形态。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①一般共同犯罪,两人以上没有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②聚众共同犯罪,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③集团共同犯罪,三人以上有组织地实施的共同犯罪。累犯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自首指犯罪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且依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合法行为。代理: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无权代理欠缺代理权而实施的代理行为。狭义的无权代理行为人既没有代理权,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具有外表授权的特征,而以他人名义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表见代理因本人与无权代理人的关系,具有外表授权的特征,致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为民事法律行为,法律使之发生与有权代理相同的法律效果诉讼时效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监护: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组织。合伙:有两个人以上的主体根据共同协议而组成的营利性非法人组织。意思表示:民事主体将希望发生法律后果的意愿以一定形式表示于外部。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第四篇:软件工程方法学的学习总结

软件工程方法学学习总结

• 软件工程方法学是研究软件设计方法论及工程开发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模型、方法、过程、工具、理念/原则、文档,甚至相应的开发语言。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软件工程方法:结构化、面向对象、敏捷方法。在某个开发项目中,如何选择、应用哪种软件开发方法,用哪种方法更好,就成研究软件工程方法学的基本动机。

• 定义(2)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的集合,称为软件工程方法学。软件工程方法学包括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软件工程方法的分类

1.按不同的分类准则,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a)注意,这一分类体系中并不是非此即彼,有可能有重复、冲突 2.按开发理念来分:

a)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3.按有无使用数学工具协助分析、设计、验证、实现来分

a)形式化方法:从规范出发的开发、函数式编程、净室方法 b)非形式化方法:目前大多数软件工程方法 4.按是否有大量文档工作和设计规范要遵守来分

5.重量级的方法:传统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b)轻量级的方法:敏捷方法(极限编程,快速原型法…),目前,并没有一个很规范的分类体系。• 其相关知识体系: 结构化方法: 基本的结构化方法;复杂的结构化方法IDEF体系、Jackson方法 2 面向对象方法:基本的面向对象方法;RUP 3 极限编程方法(XP)4 快速原型软件开发方法 5 测试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 6 形式化方法: 7 基于规范的开发方法/函数式编程开发方法 8 净室(clean room)/零缺陷软件开发方法面向方面编程的软件开发(AOP)10 产生式编程、开发(GP)11 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MDA/MDSD: 模型驱动体系结构/软件开发 • 结构化软件分析设计方法的概述

1.它是第一个成型的、完整的软件工程方法

2.它是随着函数和结构化语言(不要goto语句)的出现来诞生的 3.它第一次引入了模型图的使用(程序流程图)4.基本流程

a)项目调研

b)需求调查与分析 c)系统设计 d)系统实现 e)系统测试 f)系统维护

5.根据这些基本步骤的不同排列,可以有瀑布型、迭代型、螺旋型等等不同软件开发模型 • 对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对比和讨论

结构化方法的特点

1.结构化思想的开发本质是:基于分解 2.简单

3.把一个复杂过程用多个单个小过程来实现

4.用数据流图,可以完成整个分解过程(其它的内容都可以从数据流图派生出来)5.结果的唯一性

6.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分解出来的结果基本是一样的。

7.也即,用结构化方法,基本上是有标准答案的(差主要在于细不细)适用范围:(1)较适合初学者学习(2)一个连续的处理过程 面向对象的特点 1.基于映射:

a)把现实世界的工作过程或系统,用代码系统中的相对应的元素模拟出来,就完成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i.事物→对象

ii.事物的特征→对象的属性 iii.事物的行为→对象的方法

iv.事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协同→类方法调用

… 2.复杂:

a)由于现实事物的复杂性,为了要更好地完成上面的模拟/映射,需要从多个角度描述系统或过程

b)静态关系:多态、继承、聚合、状态转换 c)动态关系:用例、活动、序列、协作 d)这仅仅是UML1.5之前的

e)UML2.0又增加了:时序、结构 3.结果的唯一性

a)同一个问题,有经验的人和没有经验的人,进行面向对象设计时,结果可能会判别很大

适用范围:(1)设计复杂系统;(2)设计高质量系统(3)设计与现实世界对应程度比较大的系统

未来的发展趋势

面向对象仍将是主流,但结构化方法并不会,相反在某些领域还会有进一步应用,如:(1)网页/网站;(2)工作流系统;(3)SOA • 深入全面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

1.首先要搞清楚:软件工程的分析和设计阶段是要干什么的?需求->方案

a)了解用户的需求:需求调查

b)把需求描述清楚、规范:用模型图来描述需求

c)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从规范的需求描述开始,描述及定义以下内容,完成需求分析(1)业务中要处理的数据(2)业务数据的处理过程 d)从这个需求分析出发,完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i.概要设计是什么?完成软件组成单元的划分

ii.详细设计是什么?单元接口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业务处理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

2.需求调查

结果: 系统化、条目化的软件需求文档 3.需求定义

a)用标准化的软件设计模型来描述已经获得的需求,结果:用例图 4.需求分析

a)就是要从需求定义(用例图)中提取出这些内容,进行软件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1)处理过程设计:模块内部流程设计(2)数据库设计(3)界面设计 5.概要设计

构造软件的大模块(在OO方法中,模块就是“类”)6.详细设计

(1)处理过程设计:模块内部流程设计(2)数据库设计(3)界面设计

• 面向对象需求分析要完成的任务

1.描述出软件的大致结构和功能分工

以便划分类,确实类的属性和方法;最终结果用类图来表达。2.描述出类的相互调用关系

3.描述出每项系统工作的工作过程

以便设计每个模块的输入输出;最终结果用交互图和活动图来表达。4.描述类的内部运作规律

最终结果用状态图来表达

5.在整个OO分析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类图 • 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

– 从用例图出发,进行需求分析,结构化方法是从数据流图出发,而OO是从用例图出发(请对比一下)

– 第一,就是细化用例图

1.用例是描述外部用户使用本软件系统的应用场景。就是一个单个的使用功能

2.一个用例可能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应用场景的序列来实现

3.用有层次的用例图,来描述需求

用例图

活动图

4.其次用序列图(也叫顺序图)(见下页例)b)序列图是对活动图的进一步深化 c)将活动图中初步获得的对象列出

d)对活动图中,描述每一个工作步骤中,需要哪个对象向哪个对象发出消息 e)添加消息中的数据

f)将序列图生成协作图, 协作图不用自己去画(见后页)以上这些,都是需求描述,通过这些描述理解并表达需求 我们是以活动图为基础来绘制顺序图的

协作图

我们用用例图、活动图、顺序图、协作图描述了需求中的业务处理过程,从这个需求描述,如何获得我们最需要的类图呢?

– 获得类图,可以用常识或经验来设计,(1通过经验和常识来确定类、添加类的属性和方 法(2这其实也是常用的、高效快速的方法,我们不是说这种不对。

– 但我们这里介绍的是规范、标准的做法。因为,但对复杂的系统、不熟悉的系统来说,未必全部能从常识来。

第五篇:方法学验证(精选)

主要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含量方法学 首先肯定要有系统适用性、溶液稳定性、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或中间精密度)、线性、耐用性、准确度、检测限、定量限

一般一个项目从小试开始、中试、放大 放大最少是三批作为验证批 验证批一般内容一般有工艺验证、清洁验证、成品检验、然后开始稳定性的考察、到稳定性第六个月就可以申报到省局 这个时候就要写申报资料 质量这块主要负责10、11、14号资料(以前版本)现在一般是CTD资料 主要负责3.2.s部分。省局受理后一般一个月后来现考,主要检查所有的检验记录、仪器使用台账、对照品使用台账。通过后有动态批送检,合格就送到国家局 等批件,这就要很久了 稳定性考察还要继续进行一般长期到36个月 上面是一个项目的主要流程、制剂还要进行处方筛选,一般在小试、中试是进行、方法学也在这个时候进行(主要含量、有关物质)固体还有释放度,原料有残留溶剂、其他已知杂质都要有方法学的支持 针剂也要有处方的筛选、临床稀释液相容性、管道相容性固体分速释、缓释、口崩、混悬等这些都不同、从工艺到方法学都不同

实验室的所有仪器都必须通过验证、校准才能用、外教一般是华南计量所的每隔一年一次

(液相两年一次)这中间、每半年应该有一次内部校准、每一年又一次验证(做了验证可不做内角)

紫外、红外也一样

下载DME方法学 考试重点总结(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DME方法学 考试重点总结(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色谱方法学验证

    色谱方法学验证 所谓方法验证(validation,又叫认证)就是要证明所开发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实用性一般指所用仪器配置是否全部可作为商品购得(实验室自己制造的仪器部件就欠......

    体育方法学作业

    浅析中学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 乔博 摘要:针对我国初中田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的缺失,以体育与健康标准的指导思想和领域目标为先导,以田径运动的竞技和健身属性......

    教育方法学读后感

    读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让我获益良多,而且继续萌生出多读几遍的想法。 教育方法学是一门从理论上探究教育实践的方法及技术原理的学问。这门学问比较独特,是根据在教育过程......

    卫生法学重点

    什么是卫生法?它具有哪些特征? 答:卫生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是国家机关依法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有关保护人体生命健康相关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

    警察法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

    法学概论重点

    P1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1、 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 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 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 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

    证据法学重点

    名词解释:1.言词证据:指以人类语言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具体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口供、证人证言、以及民事、行政当事人陈述等。2.实物证据:指以实物为内容......

    《法学通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法学基本理论 法的概念:广义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包括实在法(现实法、制定法、国家法、实然法),又包括自然法(理想法、正义法、应然法);既可以用在规范的意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