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应急处置管理制度1
卫生应急处置管理制度、工作职责
一、工作制度
1.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制度
(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处理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成立应急管理部门(办公室),在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开展卫生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
(3)建立应急专业队伍。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各类人员相对固定,如有调动,应及时补充。
(4)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包括采样器材、检测试剂、消杀药品、个人防护装备等,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需要。
(5)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工作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6)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卫生应急宣传、培训和演练、技术方案的制(修)订、队伍装备采购等方面,并按计划组织实施。(7)针对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特征,组织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处置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技术方案。(8)组织开展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
(9)严格按照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相关规范开展工作,遵守组织纪律和保密制度。(10)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服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和指挥。2.应急队伍管理制度
(1)根据事件的不同类型,组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确保专业结构合理。(2)健全应急队伍成员库,建立基本资料档案,并及时更新信息。(3)应急队伍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应急处置情况对队员及时进行调整。
(4)每年开展专题应急培训与演练,以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3.应急队伍装备制度
(1)根据应急队伍的职能,制定本级应急队伍的装备标准和目录。
(2)各专业小组根据耗损和需求上报本年度装备采购申请,由应急管理办公室汇并形成年度采购计划,按有关程序采购。
(3)应急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验收应急装备,做好装备的仓储管理、维护保养及训练使用等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应急队伍的应急装备使用管理。
(4)凡属于个人生活用品的装备由队员自行保管,必须做到在使用期间能正常使用。其它装备由单位统一由专人保管。
(5)专业人员要熟悉使用各类装备的程序,在应急工作结束后及时将相关物品交专人维护保养后入库。
(6)在应急工作中所耗损的物品要及时上报随时采购补充入库。(7)对装备的物品应有专人定期维护和保养。4.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1)根据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的需要,编制“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应急物资配置方案”。
(2)每年底由物资保管员清点储备物资,及时清理过期失效物品,做好“储备物资清单”的登记工作。
(3)每年初根据上年度“储备物资清单”编制当年采购计划,上报有关部门购置。(4)对药品、疫苗、医疗卫生设备、快速检验检测器材和试剂、传染病隔离、放射源隔离、防护用品及设施等卫生应急储备实行分类管理,按保存条件分别存放。(5)储备物资需领用时,应填写“储备物资领用单”,经有关领导批准后发放。(6)储备物资被领用后,应按照“应急物资配置方案”的数量及时采购补充。5.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制度
(1)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工作,以提高专业队伍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2)每年要开展辖区应急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地点、教材,以及效果评估、费用预算等项目。(3)培训对象为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队伍和乡、村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的防保人员。(4)根据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或选择合适的培训教材,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进行。
(5)根据培训对象专业特征与技术水平,确定培训内容并选择合适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业技术和处理流程等。
(6)培训实行考试和评估制度。用问卷、集体座谈、抽查随访等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调查评估,以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培训结束时撰写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培训项目概况、受训人员及培训考试、培训效果分析与经验总结等。(7)培训结束后要整理培训资料并进行档案管理。6.卫生应急演练工作制度
(1)定期开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的演练.并不断地完善预案和方案。
(2)开展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应急演练需求调查与分析,制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年度演练计划,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编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工作的实施技术方案,内容应包括:演练目的、组织、参加人员、演练内容与形式、时间与场地安排、评判要点、保障支持、经费预算、工作要求、效果评估和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
(4)以实战要求对待模拟演练,认真做好演练前的准备工作,各项措施均应落实到位,包括组织管理、技术规范、物质准备、部门配合、媒体沟通等。
(5)实行演练现场评估制度。对演练过程要进行现场点评,确保演练达到设计要求。在演练结束后,通过问卷、集体座谈和现场评讲等形式开展演练评估与总结,完成演练评估报告。
(6)使用的物资在演练结束后要及时归还入库,不足部分要及时补充。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网络体系,包括法定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症状监测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出入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网络以及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保证信息的及时收集、核实、分析与反馈。
(3)及时对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性、代表性、灵活性、可接受性、数据质量及成本效益比例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监侧系统。
(4)定期分析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资料,对下一阶段趋势开展预测预警。
(5)建立新发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系统,选择医院或学校等作为监测哨点,根据症状监测原理,开展常见及重点症状与疾病的预警监测工作。(6)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反应制度,通过预警监测发现异常症状/疾病聚集性信号,即启动现场调查,核实原因,开展科学处置。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或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工作的网络直报、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任务。
(3)指定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网络直报用户密码的分配和管理,网络密码要定期更换,不能泄露和转让。(4)设置专门的举报热线电话,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对公众举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调查核实确认,按规定程序上报和网络直报。
(5)报告范围:传染病暴发流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医源性感染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有害生物与化学毒品播散,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6)报告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做出事件进程和结案网络报告。
(7)报告内容:首次报告应尽可能说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波及范围、受累人数、主要症状和体征、可能的原因、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及控制情况及时进行事件的进程报告及结案报告,包括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或存在的隐患、控制措施及效果等内容。(8)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级及时对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审核,及时订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每日对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监控,并做好记录。
(9)定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根据需要随时做好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要做好事件动态与应急工作进展情况的追踪。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并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反馈。(10)每年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检查结果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向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有关原始记录和表格、调查分析报告、汇总分析总结等文档应定期整理归档,有关电子文档和数据要硬件备份异地保存。(12)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泄露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信息,以及事件受累者的个人信息。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制度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针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以尽快明确病因(包括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途径或危害途径、高危人群及主要危险因素)等,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事件危害。(2)根据事件的性质,迅速组织现场调查工作组(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等专业,必要时可增加其他专业和管理人员参加调查);充分准备现场调查所需资料、物品。(3)现场调查与处置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现场调查工作,组成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4)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同步开展。根据制定的方案或计划,迅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并针对事件发生的有关因素,确定并落实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根据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案或控制措施。
(5)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动态与控制措施相关信息,对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开展过程评估与最终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场调查、修订或调整预防控制措施。
(6)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及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估,及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7)及时报告或反馈调查处置的进展,做好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8)现场工作必须服从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积极配合和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工作。10.卫生应急健康促进与危机干预制度
(1)定期分析卫生应急工作的现状与趋势,及时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2)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针对公众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帮助广大群众树立对科学、对政府的信任,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4)利用现代传播设备和技术,及时沟通信息。
(5)通过督查指导,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卫生应急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6)积极组织心理专家对公众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根据心理测评结果,提出具体方案组织实施,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7)宣传科学防控知识,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公众心理危机,防止群众产生恐慌心理,预防发生群体性不良事件,促进灾后公众健康心理的重建。
二、岗位职责
1.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职责
(1)组织制订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制定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储备目录,建立健全应急装备与物资管理制度。(3)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培训和演练。
(4)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基层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随时追踪事件进展及处理工作动态,及时完成总结呈报相关部门。
(5)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并进行动态、趋势分析和预警,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6)制订督导、评估计划,对下级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
2.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1)卫生应急相关业务部门包括急性传染病防制、免疫规划、食源性疾病防制、环境相关疾病防制、放射防护、职业危害控制、检验检测、健康教育等专业科室。(2)拟定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危害、环境和放射污染等预防控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3)开展监测工作,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时进行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预测。
(4)在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协调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做出响应,开展现场流行病调查,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5)按规范进行现场采样,并做好个人防护。
(6)开展应急标本检测,同时确保检测人员、标本和环境的生物安全。
(7)掌握国内外应急与控制研究进展,建立或引进疾病控制和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
3.相关保障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1)卫生应急相关保障部门包括后勤、人事和财务等部门。
(2)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年度物资计划,积极做好各类应急物资、药品和试剂的储备,并按相关要求妥善保管。
(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保证物资、药品、试剂的及时供应。(4)保证车辆的及时调度,每天必须保证有一辆车随时待命。(5)负责应急检测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
(6)积极开展人才引进,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所需的各类技术人才。(7)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年度工作预算,予以安排足够的经费,并留有一定的经费保证急需。4.网络直报人员职责
(1)依法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网络报告和管理。应急状态下网络直报人员根据需要随时做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工作。
(2)网络直报人员收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报告后,认真核对有关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完整地将有关信息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3)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网络直报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辖区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内容进行审核和订正。(4)做好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动态监控,及时识别传染病暴发苗头。(5)定期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相关科室反馈。按上级或领导要求完成专题分析报告。
(6)根据要求按时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编码、地区编码等基础信息进行维护。(7)认真接受上级的培训,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辖区内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8)根据需要随时对辖区内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9)按工作要求组织对辖区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和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料及时整理归档保存。5.疫情值班人员职责
(1)认真落实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确保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流通渠道通畅。
(2)值班人员应按时到岗接班;值班期间要坚守岗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脱岗、离岗,若因故迟到或早退,必须与接班人员做好沟通,保证不空岗。
(3)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首先应问清并记录报告人的姓名、可靠联系电话、单位及详细地址,并立即向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电话核实,问清并记录事件涉及人数、症状、出事地点、就诊医院及病区、可疑致病原因或中毒物品或疑似诊断。立即向值班领导和分管领导、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电话或传真报告接报信息。
(4)接到疫情举报电话,应首先与发生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电话核实,并根据情况给予恰当处理。(5)根据需要,按领导的指示及时报告或联系相关应急科室和工作人员。
(6)值班人员要爱护值班室设施、设备和物品,保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和环境整洁。
(7)值班人员必须及时、准确、详细、清晰地做好值班和交接班记录,内容包括疫情报告情况、处理情况、待办事项,值班室设施、设备,物品完好情况等。6.现场流调人员职责
(1)积极参加应急培训和演练,掌握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和方法。
(2)开展公共卫生监测工作,了解各类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及时进行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预测。
(3)做好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应急准备工作。
(4)随时待命,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调任务安排立即做出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5)在现场指挥部门统一领导下,迅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根据现场危害源、危害途径以及危害因素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公共卫生预防控制措施。(6)及时对现场应急调查处置工作进行效果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应急处置措施。
(7)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反馈调查处置的进展;现场应急调查处置结束后,就突发事件的原因、流行病学特征、所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评价以及今后的工作建议等方面,及时进行分析与总结。
(8)现场调查处置过程中,服从指挥,积极配合和协助其它部门开展相应的处置工作。
7.应急检测人员职责
(1)努力学习应急检测业务,熟练掌握各种快速检测方法,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检测。
(2)负责突发疫情相关试剂器材储备,保证有足量的个人防护设备、采样器材、检测试剂耗材储备并及时补充,确认检测试剂在有效期内。(3)负责突发疫情相关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4)应全天24小时保持通讯通畅,接到通知后半小时内到达实验室。(5)根据疫情需要,必要时参加现场采样工作。
(6)做好标本的登记、收样、保存工作,保证样品流转无差错,样品质量不改变,感染性物质无外泄。
(7)检测快速、准确,及时报告。
(8)实验过程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相关规定,确保生物安全。(9)做好实验后消毒工作,按照有关标准处理废弃物。(10)遵守保密制度,不违规泄漏相关检测结果。8.现场采样人员职责
(1)做好应急采样器材准备,确保数量充足、质量合格,随时可用。(2)所有采样过程应无菌操作。
(3)按照相关技术要求选择正确、有效的采样方法。
(4)做好标本的编号标识,认真填写送检单,保证相关信息完整。(5)采样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相关规定进行,做好生物安全防护。(6)样本的包装和运输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
(7)做好采样后的现场清理工作,对废弃的采样器材、防护器材进行消毒处理。(8)按正确的运输保藏条件将样品及时送交相关实验室。9.疫区(点)消杀人员职责
(1)积极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和演练,熟练掌握相关消杀技术。(2)加强对消杀药械的储备管理,及时补充和更新药械及检测工具,保证消杀药械可随时调用。
(3)出发前,应检查所需的消杀器械、消毒剂、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4)到达疫点后,按照技术方案或规范开展消毒、杀虫或灭鼠工作,指导居民搞好环境卫生。
(5)在消杀过程中,不得吸烟、进食,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
(6)在现场消杀处理后,对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进行最终消毒。(7)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械.及时整修和补充。(8)及时填写消毒工作记录。10.健康教育人员职责
(1)及时了解国内外应急健康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培训和演练,熟练掌握相关卫生宣传技能。
(2)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与大众传媒密切合作,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渠道加强针对性的卫生应急宣传与教育,正确引导社会舆论。(3)参与编印卫生宣传材料。
(4)坚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在日常健康教育工作中普及应急健康知识、技能。
11.应急储备物资保管人员职责
(1)严格执行应急储备物资保管及分发规定,保证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工作所需。
(2)严格执行应急储备物资入库验收制度,做到应急储备物资的名称、生产厂家、数量、产地、规格、型号、参数、批号(出厂日期)“八核对”,否则不予办理入库手续。
(3)定期对应急储备物资进行清点核对,每季度盘点一次,做到帐物相符,帐册资料齐全、完整。
(4)定期对应急储备物资进行检查,保证应急储备物资不发生霉变、受潮、变质、损坏、短缺和丢失。
(5)经常性做好应急储备物资库房的卫生清洗工作,做到库房整洁、通风,物资存放整齐有序。
(6)做好应急储备物资库房安全保卫和防火防盗工作,做到消防设施齐备有效、电器线路安全、防盗设施完好无损,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7)严格执行应急储备物资分发制度,未经领导签字同意,不得擅自发放应急储备物资。
(8)要做到工作时间在岗,下班后保持通讯通畅,应急状态随叫随到,确保应急储备物资的发放及时、快捷,不发生差错。
(9)应急储备物资的发放、库存等情况应定期向领导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随时汇报。
第二篇:卫生应急管理制度
卫生应急管理制度
1.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包括部门职责、监测、预警、报告、程序、应急处理等。
2.定期对全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并组织演练。
3.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并进行动态管理。4.疫情报告。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应听从政府统一指令,服从统一指挥。
6.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书写完整病历记录,协助转送病人。
7.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传染病管理制度
1.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法定报告时限内,以最快速度向本辖区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下同)报告。
2.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3.建立传染病个案登记卡,按照卡片登记项目填写齐全,不得漏项。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
4.做好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必要时对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对病人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
5.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症候群(如发热、腹泻、因病缺勤、缺课等)监测工作。建立监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分析。
6.加强对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做好辖区内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7.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开展防治知识宣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随访、医疗救助;妥善保管工作档案,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8.对传染病预防、治疗管理中,发生传染病疫情缓报、漏报、谎报、隐瞒不报,造成疫情扩大或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部门和责任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1.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2.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3.疫苗专人管理,制定需求计划,从规定渠道购入。购入时须验收疫苗相关合格证件。做好领发登记,及时掌握使用量及耗损量。过期疫苗登记后上交。
4.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符合冷链管理要求。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账物相符、专物专用。
5.合理安排疫苗接种门诊周期,设成人接种日。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符合相关要求。6.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按时预约接种。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
7.做好接种率监测与常规接种月报表统计,定期评价疫苗接种情况。
8.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登记、调查,并及时处理、上报。
第三篇:卫生应急管理制度(范文模版)
卫生应急管理制度
一、组织管理
成立院内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和协调处理辖区内发生的卫生应急事件,指定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应急工作。总值班室为我院应急值班责任科室、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协调职能,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障卫生应急工作正常有序运转,值班电话:。
二、报告范围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公共卫生中心(上班号码:
、下班号码:)。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内科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416188)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报告处置:
(一)基本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在院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我院行政领导的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
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启动我院应急系统。
(二)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在我院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专业及相关人员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五)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六)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七)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将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八)各单位及相关人员未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未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将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第四篇: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制度
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
应急队伍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和《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国卫办应急发【2015】54号),根据自治区、通辽市、科区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医院近年来实际,制定应急队伍管理制度。
1、根据医院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平战结合、科学应对”的原则,组建人员数量和专业比例适当的卫生应急队伍。
2、应急队伍分为卫生应急专家组、医学救援队、感染防控组、新闻宣传组、器械保障组、药品保障组、财务总务保障组、安全保障组共8个小组。
3、各组在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中要认真履行各自组的职责。
4、在突发事件救援现场队员应服从指挥、听从安排。应充分发挥本人所具备的应急指挥与决策、应急管理和协调、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现场检伤分类和应急处置、伤员分流转送、后勤保障等技能。
5、做好应急队伍成员的动态管理。建立应急队伍成员基本档案,及时更新队员的通讯信息,并根据队员选拔标准适时进行调整。
6、队员要积极参加上级及医院定期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演练。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应急工作人员对应急队伍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掌握各项预案的应急救治流程,提高应急队伍的协同能力及应急处置水平。
7、队员要保持通讯畅通、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
8、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上级指令,必须按规定时限迅速集结并出队,赶赴指定地区开展工作。
9、将卫生应急一线人员纳入高危职业人群管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10、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工伤抚恤或工伤保险等有关规定给予抚恤保障。
11、在应对突发事件结束后要按制度予以奖励或惩处。
第五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处置预案
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1、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防止因过失,将不同品种的食品相混淆、杜绝二次污染。便于及时清理过期食品、防止将过期食品上市销售。
2、采购食品时,向制售者索取并核对生产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等材料,留从复印件备查。查验食品标签内容是否清晰、完整、制售者必须如实提供。定期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检验或送检。
3、配备相应设备和工具,对购进的食品进行检验。
4、不经销未取卫生许可证的生产者生产的食品。
5、对购进的食品,应按照采购食品的保存条件的要求进行储存,防止二次污染。
阳泉十七中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才能上岗。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健康证明过期的,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带重新进 行健康体检后,再继续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检查身体的事 情发生。
2、定期检查个人卫生情况,使其符合《食品卫生法》和《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相应的卫生要求。
3、在岗员工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不准穿工作服上厕所,或远离工作场所。
4、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发现“五病”人员立即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登记。
5、注意个人卫生。衣着应外观整洁,做到指甲常剪、头发常 理、经常洗澡,保持个人卫生。
6、员工的私人物品:包括:衣物、药品、化妆品、饰品、及 其他物品,不得从放在经营区内,不得在岗期间处理个人 卫生。
阳泉十七中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2、属包装食品的,要对包装食品标识进行查验核对,查验的内容包括:
(1)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2)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及其标准方式;
(3)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
(4)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
(5)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机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3、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真实,保质期不少于二年。
4、进货时查验包括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5、食品进入店面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在进货时查验供货单位的资质情况,查看供货单位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 证、生产许可证等,查看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检疫报告是否齐。
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为切实提高公司食堂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有效的组织救援,保障就餐人员的身体健康,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根据《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结合食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食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一)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组
长:李钢
副组长:王明虎
组
员:食堂所有工作人员
(二)小组成员工作职责
1、组长
负责公司对食堂安全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指挥、组织协调,具体全面负责和协调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理工作。
2、副组长
负责现场整体工作安排,配合组长对应急处置的布置安排。
3、组员下设四个专项工作组
(1)信息组
①负责与附近的卫生防疫部门和医疗机构等部门联系;②负责与病人家属联系;
③负责应急事件信息收集、汇总和报送,做到信息准确、公开、透明。
(2)处理组 ①负责协助医疗部门的救治工作,并及时掌握相关动态;
②负责随时了解应急事故状态,伤亡人数;
③协助处理好善后的其他各项工作。
(3)后勤组
①负责应急物资采购,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②负责车辆的安排。
(4)现场秩序维护组
①负责维持应急事件现场秩序;②提供一线的情况,向员工和病人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三)应急处理程序
在食堂建立安全值班制度,设置值班电话并保证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
如发现食品安全事故立即上报,具体程序如下:
现场第一发现人--现场值班人员或厨师长--食堂主管--食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向上级部门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组立即启动如下应急求援程序:
1、现场第一发现人立即向现场值班人员或厨师长报告。
2、现场值班人员(厨师长)立即上报食堂主管,并控制事态、通知就餐人员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3、食堂主管立即上报总经理,并立即保护现场组织抢救、疏导人员。
4、信息组立即与附近的卫生防疫部门和医疗机构等部门联系;
5、后勤组立即组织车辆,送往联系的医院;
6、处理组立即了解事故及伤亡人数等情况,收集相关病情信息;
7、秩序维护组立即维持应急事件现场秩序,保护现场;
8、处理组封存剩余的食物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临时封锁现场,采集病人排泄物和可疑食品等标本并配合卫生部门调查,如实提供材料和样品,协助卫生部门进行事件调查、处理;
9、信息组了解病人信息,联系病人家属。
10、后勤组筹备应急所需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
11、信息组对应急事件信息收集、汇总,填写《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说明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以及食物中毒等有关内容;
12、现场秩序组对现场员工和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13、处理组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14、处理组协助领导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15、在未经公司许可,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自行散布事故情况信息。(四)善后及责任追究
1、善后处理
(1)食品消毒处理
①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具及工具,并进行清洗消毒。
②对食物中毒,要彻底清洗、消毒接触过引起中毒食物的餐具、容器以及存储过程中的冰箱、设备,加工人员的手也要进行消毒处理,对餐具,用具、抹布采取煮沸办法,煮沸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对不能进行热力消毒的物品,可用75%度酒精擦拭或用化学消毒剂浸泡。(2)事件总结处理
事件处理结束后,认真做好突发事件各项记录和处理总结,分析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着手清查隐患,堵塞漏洞,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组织食品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并对公司人员进行情况通报和相关教育。
2、责任追究
(1)责任追究属上级部门和司法机关管辖的,公司负责落实执行;(2)属公司管辖的,由食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集体研究决定。公司将对以下几点要进行责任追究。
①对导致事故起因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究;
②对事故瞒报、谎报和不及时上报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③对事故处理中玩忽职守、推诿等影响应急预案顺利实施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阳泉十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