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健食品经营者主要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保健食品经营者主要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一般法律责任
(1)、未经许可从事保健食品经营活动案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2)、未执行索证索票、査验制度和进货、销售台帐案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
(二)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四)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五)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3)、经营冒用批准文号或一号多用的保健食品案
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 “标签、说明书内容必须真实” 规定,可按《特别规定》第三条 第二款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生产、销售产品需要取得许可证照或者需要经过认证的,应当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由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万元罚款;货值金额5000元以上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照;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罚。
(4)、经营过期保健食品和拒不召回或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保健食品案 可按《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处罚
(5)、未对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报告案
可按《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事故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处罚
(6)、售销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保健食品案 可按《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处罚
或者按《药品管理法》 第七十四条
“生产、销售假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有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予以撤销,并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对保健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案 移送工商部门
按《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广告中对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给予处罚。”处理
(8)、其它违法行为处理
《特别规定》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适用本规定。
第二篇:保健食品主要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的探讨
保健食品主要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的探讨——易鹏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并标明下列内容(一)保健作用和适宜人群;
(二)食用方法和适宜的食用量;
(三)贮藏方法;
(四)功效成分的名称及含量。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效成分的,则须标明与保健功能有关的原料名称
(五)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六)保健食品标志;
(七)有关标准或要求所规定的其它标签内容。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规定保健食品的申报功能共有27项。除了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可以申报保健食品外,营养素类产品也纳入了保健食品的管理范畴,称为营养素补充剂,如以维生素、矿物质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以补充人体营养素为目的的食品,可以用以申报保健食品。国家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司于2011年8月1日发出[食药监保化函[2011]322号]公函,公开征集对拟修改的保健食品功能草案的意见,如果草案正式成立,中国保健食品的功能将从以上27项,变为18项。
目前,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1600多家,27项功能的保健食品产品近10000余个,目前在生产的产品约4000个,产值超过1000多亿元。
中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大多为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含量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各企业间素质极不平衡,差异很大,一些企业自律意识不强;产业中生产组织方式存在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产业发展中环境、能源等外部性问题导致的可持续能力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保健食品批准证号标识混乱。
2、说明书标识混乱。
3、生产企业标识混乱。
4、保健功能宣传混乱。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早在1999年和2003年卫生部就分别取消了“抑制肿瘤”、“延缓衰老”功能项目的受理,也从未批准过“改善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二是利用“广告效应”擅自夸大、虚假宣传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是许多普通食品被冠以保健食品功能、适宜人群等内容进行宣传。
5、索证工作不完善。
6、保健食品产品质量问题。
保健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保健食品命名规定(试行)》 《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
目前对保健食品监管有指导意义的国家局主要通知及答复如下:
1、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保健食品不宜定性为假药。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之前,对于生产、销售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保健食品的行为,可依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特别规定》等查处。
2、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实施之前,保健食品的监管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进行,原有的保健食品监管依据与《食品安全法》不抵触的,可以继续适用。
3、在《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后,《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以下称《特别规定》)仍为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依照《立法法》第七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据此,《特别规定》与《食品安全法》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法》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而《特别规定》有明确规定的,执行《特别规定》的规定。生产经营中使用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行为,可按照《特别规定》第三条予以处罚。
目前《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未出台,对保健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理总感到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困难,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摘录同行意见,供大家探讨。
一、关于无证生产经营行为的处罚
无证生产和经营保健食品的行为应依据《食品安全法》第84条的规定进行处罚。除依法没收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保健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外,还应并处罚款。违法生产经营的保健食品货值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0000以下罚款;货值10000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
所谓无证生产经营保健食品行为的认定,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无证生产行为,既包括未取得国家“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而生产保健食品的行为,也应包括未取得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保健食品生产行政许可而生产保健食品的行为。
2、在查处无证生产违法行为时,必须注意好卫生部门与药监部门许可两者关系的问题。“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目前存在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两种格式的,均属有效批件,相互之间不存在交叉与重复。两个部门的有效批件文号均可以在其基础数据库里查悉。如在数据库里无法查到,基本可以认定系假冒。
3、无证经营行为主要指未取得县级以上保健食品经营许可而经营保健食品的行为。鉴于工商部门已经对保健食品的流通许可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即按照“食品安全法”的原则精神先由县以上药监部门进行前置许可。因此,对未经药监许可经营保健食品的行为应依法查处。但须注意,原卫生部门对经营保健食品的卫生许可证在有效期内应予认可。
二、关于假冒品种的处罚
假冒品种问题,包括几种情况:一是假冒其它企业的合法保健食品品种,即盗用持证企业的合法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此类违法行为包括盗用国家批准的合法进口保健食品进口注册文号;二是杜撰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在国家监管部门的数据库中无法查到。此种违法行为包括杜撰保健食品的进口注册文号;三是盗用合法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四是杜撰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以上四种行为的处罚,应根据案发于不同环节适用不同的处罚条款。
如果各种假冒行为均是在生产环节被发现,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第84条的无证生产行为进行处罚。如假冒的保健食品在流通环节被查获,有两种处理意见:
1、国家局文件通知已明确生产经营中使用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行为,可按照《特别规定》第三条予以处罚。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没收违法所得及产品,货值金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万元罚款;货值金额5000元以上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照;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等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依据“食品安全法”第86条的规定处罚。其基本的违法事实是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法”第51条第二款规定,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标签、说明书的内容必须真实,而批准文号或生产企业名称的虚假就是最大的不真实。按照“食品安全法”第86条,对此类违法行为应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保健食品及用于违法经营保健食品的工具、设备等物品,同时并处罚款。违法经营的保健食品货值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0000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相关许可。
对假冒品种处罚法律法规适用的问题,基本原则是能够适用法律的就不要去采用法规或更低层级的处罚依据;凡是能够适用“食品安全法”的,就不要再考虑其它法律规定。适用特别规定处罚金额都在五万以上,如何保证案件的圆满结案,是执法人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关于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处罚
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规定的情形比较多,目前执法过程中应重点对以下一些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一是在标签、说明书的内容涉及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功能的表述,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二是标签、说明书中标示的主要原料、功效成分及含量等与国家批准的不相符合的;三是标示的保健功能与国家批准的不相符合的;四是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的标示与规定不一致的;五是其它有关项目明显违规的。对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处罚依据主要是“食品安全法”第86条。
四、关于保健食品中添加药品的处罚
目前,需要重点关注、非法添加行为相对突出的几类保健食品是:调节血糖类、改善睡眠类、减肥类、抗疲劳类、辅助降血压类、辅助降血脂类等。对于保健食品添加药品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1、生产或经营企业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药品案,对于此类案件,考虑《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得添加药品”,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规定进行处罚。
2、经营企业销售的保健食品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案,当前,市场上存在不少产品宣称能治疗疾病和提高性功能等的保健食品,其中不少保健食品都会添加药品以求达到其广告夸大宣传的功效,提高其销售量。对于经营企业销售的保健食品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这一情形,《食品安全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法律依据则不予查处。另一种观点认为,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药品的行为影响恶劣,必须严厉查处,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行查处。
五、以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的处罚
以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的情况比较复杂,与非药品冒充药品的情形有些类似。对于此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必须根据不同的违法情节,适用相关法律条款。在查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是,此类违法行为一般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多有违规,常常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地显示保健功能和预防、治疗疾病的内容,标示的原辅材料也往往存在药品成分,还有就是存在虚假宣传、以欺骗手段促销等。对其处罚一般可以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普通食品的标签、说明书等内容涉及保健功能及疾病的预防、治疗等功能的,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第87条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2、普通食品中违法添加药品的,应依据“食品安全法”第86条的有关规定处罚。有的违法分子在普通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中虽然没有虚假内容,但却大肆采取虚假宣传、欺骗促销手段兜售产品,执法部门就要高度怀疑其产品中非法添加了药品成分,可对其采样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依法处理。
第三篇: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第五章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一、统计违法行为
1、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违法,是指不符合现行法律要求或超出现行法律允许范围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⑴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在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对统计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形成侵害的行为。⑵统计违法行为特征: 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 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
2、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
统计违法行为比较多,本书共列27种情形
(1)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
(2)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3)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4)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5)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6)迟报统计资料
(7)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8)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9)自行修改统计资料(10)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11)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12)打击报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
(13)对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14)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15)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16)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17)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18)违法公布统计资料
(19)泄漏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漏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20)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21)泄漏国家秘密
(22)违反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法规(23)违反《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24)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25)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26)违反《国家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27)违反《涉外调查管理办法》
二、统计法律责任
1、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是指行为人对其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特征:
⑴承担者:是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⑵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
⑶认定和追究:必须由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权力; ⑷具有国家强制性。
分类: 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2、行政法律责任
统计行政法律责任包括:统计行政处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通报、批评教育。
(1)统计行政处罚:是指各级统计监督检查机关依法对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特征:
①实施统计行政处罚的主体只能是各级统计执法检查机关; ②被处罚的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 ③统计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范畴; ④被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违法行为人 统计行政处罚原则:
①法定原则(处罚依据、处罚主体及职权、程序),②公正、公开原则
③统计行政处罚与统计违法行为适应,即“过罚相当”原则 统计行政处罚种类: 警告、罚款
(2)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 处分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处分是行政机关对本机关违法的工作人员,或行政监察机关对国家工作人员施行的行政制裁措施。
特征:A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B一般以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为前提;C是一种内部具体行政行为。
适用对象:A行政机关公务员;B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C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D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
概念: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是指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对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领导或责任人员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适用:A地方、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B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C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 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D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行为。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决定机关是:违法违纪行为人的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⑶通报
通报是统计法规定的一种行政法律责任形式。
特征:A由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B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
适用的统计违法行为共六类(要重点知道)
⑷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
对于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除对其编造虚假统计资料或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外,由作出有关决定的单位或其上级单位、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⑸批评教育(重点掌握统计法四十四条的规定)
注意:这里的批评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对错误行为提出意见和教育指导,而是一种训诫性质的统计行政法律责任形式,其适用对象和实施机关都是特定的,目的是消除和惩戒违法行为,教育警示调查对象(通常是要求责令整改)
3、刑事法律责任 ⑴刑事法律责任是指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了国家刑事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⑵统计法中涉及刑法责任的条款有: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九条 第四十条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九条
第四篇:《保健食品经营者守法经营承诺书》
南华县保健食品经营者守法经营承诺书
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本经营者郑重承诺:
一、本企业所用的经营场所为合法的商业用房,符合南华县政府的相关规定。
二、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保证做到:
1、经营的保健食品均为取得国家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产品。
2、经营的保健食品均从合法的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货,并索要相应的资质文件和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备查。
3、严格按所经营保健食品的存储要求存储,并建立完整的进、销、存记录。
4、在经营活动中不夸大宣传和介绍保健食品的功效,并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
5、对所经营的保健食品的质量负责。
三、本企业如违反上述承诺,自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人代表签字:
单位公章:
****年**月**日
第五篇:保健食品经营者守法经营承诺书
保健食品经营者守法经营承诺书
为维护保健食品经营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本经营者郑重承诺:
1、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从事保健食品经营活动,诚信守信,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
2、经营的保健食品均从合法渠道购进,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要求,查验并保留供货者和产品的资质文件和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建立完整的购销台账。
3、不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保健食品,不销售发布严重违法广告的保健食品,不销售标签说明书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保健食品。
4、对所经营的保健食品的质量负责,在经营活动中不欺骗误导消费者,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
5、服从监管部门监管,积极配合监管部门作出的召回或停止经营等措施。
6、本企业或违反上述承诺,自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人代表签字: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