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小故事(校本教材)

时间:2019-05-14 03:5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小故事(校本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民族传统小故事(校本教材)》。

第一篇:中华民族传统小故事(校本教材)

前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炼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古往今来涌现出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典范。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永远的老师

——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的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六——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

这个小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由此而来,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同学们,我们现在正处于掌握知识的黄金时期,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少壮不努力,老大空伤悲”,就让我们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也像祖逖和刘琨那样,学习“闻鸡起舞”的精神,从小立志,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而奋斗!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七——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八——友爱助人

友爱助人

小朋友们!在学校里,你们总是和同学在一起学习、玩耍;在家里,又常常和邻居的小伙伴在一起。如果没有同学、伙伴,一个人会多么孤单啊!

友爱助人,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当别人又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人人需要友爱和帮助。友爱主人,能使人蓬勃向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向来时中国人民的美德。每个小朋友都要“心中有他人,”要想到别人、爱别人。同学、邻里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不骂人,不打架。对于老年人、残疾人、有特殊困难的人,更应该予以照顾、同情和帮助。为他们做好事,送温暖。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荀巨伯冒死护病友》

荀巨伯是东汉时期地一位义士。有一次,他去探望远方生病的朋友。可是当时正逢北方匈奴军队攻打过来,朋友害怕连累荀巨伯,劝他快点离开。荀巨伯却怎么也不愿离开病重的朋友。当匈奴部队攻打过来时,所有的人都逃走了,可是荀巨伯陪伴生病的朋友留在城里。匈奴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留下来的原因。荀巨伯向匈奴人提出请求:“我的朋友现在正在生病,我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我好朋友的生命!”匈奴人觉得荀巨伯不仅在危难关头没有选择离开好朋友,反而为了好朋友甘愿付出生命,他们觉得荀巨伯是个仁义之士,于是他们选择了撤离,使这座城市得以保全。

荀巨伯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希望我们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让友谊播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九——大公无私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传统美德小故事之十——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一位汉使在经历了19个不平凡的年头后,又重新站在了大汉的大殿之上,他悲喜交加。这位就是“留胡节不辱”的苏武。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吧。

汉武帝晚年,汉和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和好。汉武帝天汉元年成任务准备回国之际,因为意外受到了一次刺杀单于行动的牵连,苏武一行被扣留了。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始终保持汉使的尊严,湖,给了一群公羊,说什么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

北海,人迹罕至,荒原千里。为了要生存下去,回汉朝复命,苏武经常从野鼠穴内掘取“草实”充饥。汉节表汉民族身份是他唯一的伙伴。白天,苏武依它为杖,屹立在风雪中牧羊;晚上,又与它同床而卧,度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经年累月,汉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一天,他在长安的一位老朋友李陵,突然来到北海。原来,李陵在苏武出使的第二年因兵败投降了匈奴。这次奉了单于的命令来劝苏武投降。他对苏武说:“自打你出使以后,你的母亲和一兄一弟都已相继死去。后来听说你妻子也改嫁了。两个妹妹和三个孩子又不知存亡。你还留恋什么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愿你听我的话,不要再固执了。”李陵的投降,使苏武非常气愤,他说:“我早已把自己当作死在这里了,如果你一定要我投降,我今天就死在你面前。”李陵只好叹息而去。在北海,苏武度过了十九个年头。风沙撕破了他的衣服,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冻饿练就了他一副硬骨头。苏武崇高的气节,受到了匈奴族广大人民的尊敬。

昭帝初年,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朝遣使要求接回苏武,单于诈言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按苏武随员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海。”单于大惊,才不得不允许苏武等九人随汉使一道归来。

苏武保持汉节,不屈服于匈奴贵族的任何威胁与利诱,代表了汉族和匈奴族人民要求平等联合,反对民族压迫的共同愿望。因此,苏武牧羊北海的事迹被人们编成歌、剧、故事,广为流传。

第二篇:中华经典八德故事教材

中华经典八德故事

传承中华美德

重现华夏光辉

——青龙县三拨子小学校本教材

目录 前言 孝篇 1.虞舜耕田

2.闵损芦衣

3.黄香温凊(jing)4.陆绩怀桔 悌篇 1.泰伯采药

2.朱显焚券

3.郑濂碎梨

4.世恩夜待

忠篇 1.苏武牧羊

2.李善乳主

3.岳飞报国

4.守仁求心

信篇 1.魏征妩媚

2.季札挂剑

3.郭伋亭候

4.朱晖许堪

礼篇 1.孔子尽礼

2.锄麑触槐

3.朱熹间居

4.居仁敬斋

义篇 1.仲淹义田

2.天祥义带

3.宋弘念旧

4.冯谖焚券

廉篇 1.大禹克俭

2.孔明洁身

3.刘宠钱清

4.杨震四知

耻篇 1.勾践尝胆

2.相如称疾

3.管宁善化

4.卢革避试

前言

“八德”故事,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能给予人们最好的传统美德教育,每一个炎黄子孙理应把它传承后世,为后世子民留下永恒的精神宝藏,现华夏文明万代光芒,保中华精神千古流芳。小学阶段,是品德养成的黄金时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从这些精选的感人至深的“八德”故事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迷失当中唤醒过来做好人,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净化心灵,祥和社会,造福人类。“八德”简释

一、孝:就是孝顺。“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孝顺长辈,是做子女,做晚辈的本分。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知恩感恩,孝心才能萌生。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就是悌敬。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相互帮助。对朋友、同学、同事也要有兄弟姐妹之情。

三、忠:就是尽忠尽职。尽忠国家,是国民的责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组织,忠于职业。

四、信:就是诚信。诚实守信,是众德之基。

五、礼:就是礼节。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对人有礼,遵守规定,遵纪守法。为人要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六、义:就是正义、道义、义务。有正义感,有见义勇为精神,对朋友有道义。做事求尽义务,不讲权利,合情、合理、合法。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见他人需要帮助,应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帮助,尽为人之义务。

七、廉:就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不想占便宜,大公无私。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

八、耻:就是羞耻。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知耻后勇”。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同禽兽。人要自尊自重,不放纵自己。

孝篇

一、虞舜耕田

“诗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

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边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二、闵损芦衣

诗曰: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个姓闵名损字在他很小的时幸过世了。父妻,后妻又连弟弟。人都有不是自己亲生母对待孩子就别。后母平时好。严冬,后的鲁国,有子骞的人。候母亲就不亲娶了后续生了两个私心,因为的,所以后有很大的差对子骞很不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否能够承受?是否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

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切,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三、黄香温凊(jing)

诗曰: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扇枕,奉侍晨昏。

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强。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的母亲,常潸然泪下,乡里的人看到他思母的情景,都称赞他是个孝子。失去了母亲的黄香,更把全部的孝心都倾注于父亲,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亲。

三伏盛夏,酷热难当。每天只要吃过晚饭,就可以看到邻居们搬

出椅子,坐在屋外乘凉聊天。小孩子这时总是会趁机要求大人们讲故事,要不就是追逐着在夜幕下玩耍。但是在这么多人中,却永远找不到黄香的影子。原来细心的小黄香,担心劳累一天的父亲因天太热,睡不好觉,正拿着扇子在床边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换右手,右手酸了,再换左手。就这样一下又一下的扇着,一直扇到席子已经暑气全消,黄香才会去请父亲上床睡觉。一夜、两夜„„整整一个夏天都这样。

过了秋天,隆冬来临,每到晚上整个屋子就冷得像冰窑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顺的黄香,仍然有办法让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只要天一黑,黄香就会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焐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请父亲去睡,这样父亲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向朝廷申报,推举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子女应尽之责。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

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三、陆绩怀桔

诗曰: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桔三枚。

三国时期的陆绩,字公纪,是当时吴国(今江苏苏州)人,是个天文学家。父亲陆康,曾经在庐江当过太守,与将军袁术私交很好。陆绩自小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深懂孝、悌、忠、义之道。

有一次父亲带六岁的陆绩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提出的问题,陆绩对答如流,不卑不亢。袁术惊叹小陆绩的才学,破例给他赐座,还命人端来一盘桔子。那桔子肉肥汁多,味道极美。陆绩悄悄地往怀里塞了三个,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到。当他向袁术拜别时,怀中的桔子滚落到地上。主人很奇怪,大笑说:“我招待你吃还不够,你为什么还拿?” 陆绩说:“我在你家吃到了,母亲爱吃新鲜的桔子,她没吃到,我是为了孝敬母亲的。”小陆绩神色自若,一点也不觉得难堪,因为在他心中,母亲是伟大而神圣的,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主人听了这一番话,觉得非常的稀奇,这小小的年龄就有这样的孝心,将来肯定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陆绩很小的时候,父亲领他去参加聚会,他坐在后面。大人们有的提出用武力解决当今的乱世,坐在后面的陆绩大声说:“这是错的!管仲不是用武力,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感动各国统一天下,连我童蒙都知道这样,为什么你们大人却不知道呢?”

陆绩的孝行史籍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所谓“当

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

孝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敬 师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养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悌篇

一、泰伯采药

诗曰:泰伯让国,曲顺其亲,之荆采药,披发文身。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生下来的时候,有一双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历生儿子时有瑞相,再看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约定,应该如何顺从亲意。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国的王位让给季历。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顺理成章让季历

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传给姬昌,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二、朱显焚券

诗曰:朱显兄弟,祖产已分,不敢异处,取券尽焚。元朝真定县(今河北正定)有一位叫朱显的人。元世祖至元年间,朱显的祖父卧病在床,想到自己随时都会撒手人寰,于是他决定在弥留之际,将家产按等份分好,还立下了字据,把后事交代得非常妥当。

英宗至治年间,朱显的哥哥不幸过世了,留下了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里一片萧瑟凄凉,令人分外感伤。看到侄子们孤苦无依,朱显非常地难过,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对侄儿彦昉等人有着特别的照顾,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

看到侄子们年纪这么小,还没有能力自立,如果就这样把财产均分,各奔前程的话,那有谁能够关心到孩子们的教育?又有谁能在身边料理他们处理不了的种种问题?如果没有人帮助他们撑起这个家的话,往后的情形将会怎样?将他们放任不管的话,于心何忍?想到这里,道义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朱显就对他的弟弟朱耀说:“父子兄弟,本就同气连枝,不可分离。现在,哥哥已经离开我们了,他的孩子那么小,无论是情理还是道义上,我们都需要代替哥哥,来履行长辈应有的责任,把侄子的生活安顿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此外,如果没有长辈在他们品行上,日日督导的话,又怎能培养他们的厚道善良?所以我们是不是不要分家,全心全力来看护和照顾?”

平日,哥哥总是在默默地关怀年幼的侄子,那么地真诚无私,弟弟被他深重的情义所感动。而今,哥哥又为了侄子,而决定放下这笔丰厚的遗产,让整个大家庭共同来分享。对哥哥无私的心怀,他由衷地佩服与敬爱。

于是,他们一同来到祖父的墓前,把祖父留下来的分产证明,全部焚毁。从此之后,这一家继续其乐融融地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关怀照顾,非常地温馨。

年少就失去父母,这真是人间的至痛。如果没有亲情的力量来维持家庭的温暖,那孩子如何心智健全地成长呢?如何培养对周遭一切真诚的关怀,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在侄子们最为艰难的时候,如果还分家分财产,情何以堪?朱显的焚券,不但是尽了兄弟应有的手足情义,也是对父母尽最大的孝心。

兄弟同气连枝,对父母而言,都是亲生的骨肉。而对于祖父母来说,这些儿孙都是他们最疼爱的人。兄弟姐妹同根同源,就像是从同一棵树生出来的枝杈一样,彼此亲密无间。

在祖父的眼中,儿孙都同样可爱,因而一视同仁,平等关怀。这就如同父亲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并没有轻重厚薄之分。因此,一家人相互扶持照顾,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一只手帮助另外一只手一样,何来分别之有呢?

朱显和弟弟朱耀,看到侄子们生活贫困、无依无靠,于是将祖父留下的田产证明全部烧毁,一家大小继续生活在一起。实际上,这不但没有违背祖父的遗愿,反而深深地慰藉着祖父的心。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孙贤德孝顺,互相关怀帮助?父母那期盼牵挂的心,是永不磨灭的,就算是远隔天涯,也要把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孝顺的朱显,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子孙的关怀疼爱。立下均分财产的证明,正是源于这样的爱;而今将它全数烧毁,更是从根本之处,透彻理解了爱的真义。这良苦的用心,更加显扬了朱显的一片孝心。因为天下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见到儿孙分了财产之后,反而更加贫困、拮据。

三、郑濂碎梨

诗曰:郑濂碎梨,食者千余,不听妇语,七世同居。明朝郑濂家里七代同住在一起,二百多年不曾分家,合族聚居在一处。太守为他们的门题匾为“天下第一家”,为的是鼓励这一家,同时也鼓励邻里向他们学习。

明太祖即位,把郑濂召到京都,问道:“你家凭什么称作‘天下第一家’?”郑濂回答说:“臣全族合灶共食,至今已有十一代了。太守认为可以鼓励,树立好风俗,所以题以这个匾名。”皇上说:“你家吃饭的有多少人?”郑濂回答:“一千多人。”皇上说:“千余人同居,真是天下第一家。”于是就让他退下。马皇后正巧在屏风后,听了之后对皇上说:“陛下当初一个人发动起义,就取得了天下,现在郑氏一家千余人,假使发动起义,不是更容易了吗?”皇上听了一惊,命太监再召郑濂入宫,问道:“你管理家事也有什么规矩吗?”郑濂回答:“也没什么,只是不听妇言而已。”皇上听了大笑。正逢河南进贡香梨,就送他两个梨子。郑濂拜谢后,接受了梨子回到家里。这时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他去,看他有什么举动。哪里晓得,郑濂一

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全家一千多人,一齐出来谢恩。谢恩后,郑濂就搬出两个大水缸,放了两大缸的清水,把大水梨一边一个敲碎,使整个果汁渗到水缸里去,然后,每人都分一碗梨水,全家人都得到皇帝的赏赐。太祖皇帝得知这件事,非常高兴。

由此可知,郑濂是一个非常有智慧之人,懂得领导家庭、懂得大公无私、也懂得怎样去持家才能做到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了之后就和,和谐安乐,其乐融融。

四、世恩夜待

诗曰:世恩待弟,问食问衣,尽情忧恤,弟不暮归。明朝陈世恩,是明神宗万历年间的进士,他有兄弟三人。长兄是一个学问道德都很好的人,孝顺廉洁,得到乡里的敬重。陈世恩是老二,当时还没有成就。但是德行也如兄长一样为众人所称许,尤其是他那种谦逊有礼、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让人敬佩。但他们的三弟由于与他们相隔的岁数比较大,父母对这个儿子不免有些宠爱,因此长大了之后,就整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并且结交了一帮不好的朋友,到处游荡,经常是一大早就不见了人影,深更半夜才回来。

俗话说:长兄如父。三弟的年少轻狂大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假如三弟不成器,自己该如何向高堂老父老母交待,又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呢?于是,只要有机会,大哥就把三弟叫到一边,苦口婆心地劝他:“三弟呀!不要再在外面游荡了!要早点回家免得让家人担心

啊!”

三弟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大哥劝一次、两次还罢,次数多了,他不但听不进去,还开始对大哥反感起来。以后他见到大哥就躲,实在躲不过,勉强听着,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只要有机会就溜出去。一见到那帮朋友,觉得比自己的哥哥亲多了。俗话说“逸则淫,淫则忘善”,三弟因为放逸自己,不免越发离不开这帮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心里还怪大哥多管闲事。大哥看到三弟不仅不听自己地规劝,依然我行我素,并且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心里十分痛苦、烦闷。

陈世恩见此情景,请大哥来促膝长谈。大哥说:“我如此煞费苦心地劝告三弟,他却愈发变本加厉。公然以不良的行为对我,难道是我哪里做错了吗?”想到自己的好心却不被弟弟所接受,大哥不禁有些激动。陈世恩按住哥哥的手,对他说:“大哥,你的心是为弟弟好,这个没错,我对弟弟的行为也很担忧。但是你对弟弟讲话的时候,语气太直接了,年轻人恐怕面子上挂不住,并且还会伤到他的自尊心,对他来讲一点益处都没有。这样吧,你给我一段时间,由我来劝他,你暂时先放下这件事。”陈世恩和大哥就这样说定了。

当天晚上,陈世恩手里拿着院子大门的钥匙,在门前等弟弟回来。此时,月朗星稀,月色下,有一条路通向村外,路旁长着茂密的桑树和梓树。陈世恩不禁回想起弟弟小时候天真可爱的模样。唉!时间过得真快,哥哥已年过半百,自己也到了不惑之年,弟弟也一眨眼就长成了大小伙子了,手足之情,弥足珍贵啊!一阵清凉的风吹来,陈世恩感觉身上有些发冷。弟弟还是没有回来,他想到弟弟一大早出去,也不知衣服穿够了没有?再说,在外面闲逛,都是一帮不经世事的年轻人,怎么照顾得好自己?饥一顿,饱一顿,唉!弟弟的脸色好像是比以前差很多了。

夜深人静了,家家户户都已歇息,人们都已进入了香甜的梦乡,陈世恩还在门外徘徊,他耐心地等待着弟弟。突然,在月光下,对面走来一个瘦长的身影,他根据身形判定是弟弟,高兴地说:“是三弟吗?”“啊!是二哥。”弟弟没有料到是二哥在等他,意外之下显得有点不知所措。“赶快进来吧!外面冷。”世恩看着弟弟走进院子,就亲自把院门关起来,并且把锁锁上。弟弟以为二哥开始要教训他了,没

想到耳朵边却传来二哥亲切地问候:“你吃晚饭了没有?冷不冷?”“噢„„吃了,不冷。”弟弟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回自己房间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弟弟又溜出去了,仍然是一整天也没有回来,陈世恩和前一天一样,晚上仍在院子门口等弟弟。弟弟没想到二哥又在等他,不免有些心虚,站在院子外不好意思进来。陈世恩笑着说:“自己家门都不进了吗?进来吧,我好锁门。”弟弟进门后,陈世恩照旧把院门锁好,他闻到弟弟身上有一股酒气,关切地说:“喝酒了,难不难受?我刚好泡了一杯浓茶,你喝了可以解解酒。”说罢,世恩就把弟弟带到自己房间,看他喝了茶,漱了口,嘱咐他早点歇息。这下弟弟可有些睡不着了!假如二哥也像大哥那样骂自己几句,自己倒觉得无所谓,但是二哥却半点也没责怪自己。回想起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情形,弟弟觉得脸上有些发烧。一会儿,他又想到自己从小到大,两位哥哥对自己疼爱有加。尤其是二哥,从来都是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想到他,心里觉得特别亲。

此后连续几天,弟弟在外面开始呆不住了,眼前尽是哥哥深夜翘首期盼自己归家的情形。他对朋友们提出要先告辞,朋友们嘲笑他说:“急什么?难道怕家里的大棒槌吗?”弟弟只好又和他们玩到天黑,赶回家一看,二哥又是一脸关切地等着自己。弟弟低下头,喏喏不能成言。陈世恩亲切地抚着弟弟的肩头,问他有没有哪儿不舒服的地方。弟弟不觉羞惭交加,感到太对不起哥哥和家里人了。他心头一酸,“哇”地一下哭出声来,跪下去对二哥说:“我错了!请二哥责罚!”陈世恩也感动不已,他高兴地说:“好!好!回来就好!哥哥知道你会自己改正的!”

从此以后,弟弟像换了个人一样,再也不和那一帮朋友一起混了。在两位哥哥的精心教导下,他认真学习,发奋图强,成了一位德才兼备的人。

世恩发达时,他的兄长已经去世了。有一次,他嫂子的弟弟来看姐姐,世恩见他衣服破烂,就关切地问候他。世恩的弟弟就问:“你为什么能对嫂子的弟弟这么好?”他就说:“嫂子没有子女,年轻时就为哥哥守节,所以也要敬重嫂子以及她的家人。”世恩再一次感动了弟弟。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应该说,大哥的劝导指责也无可厚非,但为什么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关键在于他在劝导弟弟的时候,只是以道理来说教,态度强硬,反倒让弟弟产生反感。而陈世恩则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来感化弟弟。后人评价说,没有什么方法比这个更好的。最为难得的是他天天在外等候,并不是心不甘,情不愿,而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关怀等候他的弟弟,一点难色都没有。弟弟确实感受到兄长的那一片真情,心灵受到了很大地触动而决心悔改,毕竟家才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兄弟之间互相扶持才能风雨同舟啊!可见一个人如果要劝勉对方,一定要懂得善巧。除了懂得善巧之外,还要让对方能感动,在此基础上晓以大义,才有办法让他改正过来。

友 爱

兄弟姐妹,手足骨肉,痛痒相关,休戚与共。兄爱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爱,家庭之福。忠篇

一、苏武牧羊

诗曰:苏武持节,啮雪餐毡,牧羝①海上,一十九年。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其版图十分辽阔,活跃在北方草原的匈奴不时地侵犯边疆,而汉朝也经常出兵反击他们。

后来匈奴的单②于派使节向汉朝朝贡,希望能藉此拉拢彼此之间的邦国友谊。于是汉武帝决定派苏武向匈奴回礼,并护送他们的使节

回去。

出使的那一天,苏武手中持着长长的“汉节”,那是邦国之间互相往来的信物,他带领着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和平使团,随着一声威武的号令,庄严而肃穆地启程。他们带着丰厚的礼物,放眼望去,那浩荡的队伍展现出无比的威德,要传达给远方匈奴的是大汉民族对于战争永远不再发生的殷切期望。

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匈奴内部的一场叛乱。叛变的人和苏武的副使张胜曾经有过密切往来,结果不但张胜被连坐,连苏武也无辜地受到了牵连,被扣押在了匈奴,和平的任务尚未完成,即遭此劫难,让苏武非常痛心。

单于知道苏武为人忠贞爱国,于是想要借机劝他投降,就派遣卫律等人去游说,苏武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忘恩负义,背叛朝廷,就算是活着,也没有颜面再回到汉朝!”说罢,抽出配刀,往自己身上刺了进去。顿时,鲜血喷洒而出,他倒在了血泊之中。卫律大惊失色,赶紧冲上前去救他,医治了半天之久他才苏醒过来。

单于看到苏武的志节这么样地高迈,内心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就想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请他为匈奴效力,但是均被苏武断然回绝了。后来,恼羞成怒的单于把他幽禁到了地牢里,想把他活活地饿死,逼他投降。

在寒气逼人的地洞中,身心交瘁的苏武躺在刺骨的寒冰上,疲惫地昏了过去。不久,难以忍受的饥饿使他苏醒了过来,他爬到雪堆旁,将一把雪塞进了嘴里,又抓起汉节上的一撮毡毛,艰难地咽了下去。奇迹出现了,几天之后,苏武居然没有死。单于被他惊吓坏了,以为他一定是个神人,若是普通人,不早就死了好几回了吗?

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只送给他几只公羊,目的是要让他像无法繁殖的公羊那样衰老、绝后、自生自灭,要他等到公羊能够哺乳才可以回来。

苏武拄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他常常抚摸着它,就像是见到汉王一样。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节上的毛早就已经脱落了,完成出使匈奴任务的使命感和忠于汉朝的气节,始终在支持着他一定要活着回去。

苏武就凭着这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吃着野鼠、啃着野草,艰难地活下去,希望还有那么一天,能重见曙光,返回大汉的国土。

六年过去了,有一次,单于的弟弟到北海去打猎,惊奇地发现苏武居然还活着。在这种严酷恶劣的环境中,人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他被深深地感动了,默默地送来了一些食物和牲畜,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单于的弟弟去世,而苏武赖以生存的这些财物却全部被偷走了,又回复到从前那种艰苦不堪的日子。

艰辛的日子又过了五年,单于派李陵来劝苏武投降。李陵是汉朝将军李广的孙子,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他被俘投降匈奴之后,一直都不敢去拜见苏武,苏武高尚的人格,始终令他感到自责和羞耻。而这次受命于单于,他只好硬着头皮去。

李陵恳切地劝他说:“在这种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哪里有信义可言?有谁见得到你的信和义,忠与贞呢?回到汉朝的希望太遥远、太渺茫了,人生那么短暂,就像朝露一样,你究竟是何苦呢?”

苏武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做臣子的忠于他的君王,就如同做儿子的孝顺他的父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儿子为了报答父母,就算是死了都在所不惜,更不要说这样的一点折磨了。我和父亲受封于朝廷,国家曾经给予我们非常优厚的恩宠,朝廷的深恩大德是我报答不尽的。今天就算是为国家牺牲,赴汤蹈火、我都心甘情愿,请你不要再劝我了。”

李陵听了之后百感交集,一时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他赞美苏武是一位真正的义士,并对自己的苟且偷生悔恨不已。回去之后,他送来了几十头牛羊,希望能改善苏武的生活。

不久之后,汉武帝驾崩了,当李陵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苏武沧桑的脸上乍现出深切的痛苦。他面向南方,扑倒跪地,放声痛哭,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从那以后,他终日悲恸的哭泣,谁都劝不了他。

数年之后,汉朝跟匈奴开始和亲了,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李陵流着泪,目送他消失在万里黄沙中。十九年前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声势浩大的使团,现在只剩凄冷的九个人,怀着无尽的伤感,踏上返乡的道路。

他回到长安,奉上太牢,泪流满面地拜谒③了汉武帝的陵墓。朝廷有感于他的志节,给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后来宣帝封他为“关内侯”。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故旧,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妻子已经改嫁,儿子因被连坐而死,而他自己也已经白发苍苍了。

苏武八十多岁才去世。天下人对他敬仰不已,不但是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许止净先生说,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想想看,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是一无所有,他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可是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这岂不就是因为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而得到鬼神冥冥当中的呵护吗?或者说,这种绵延不绝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

孔子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

【注释】①羝:dī,公羊。②单:chán。③谒:yâ,拜见。

二、李善乳主

诗曰:李善乳主,哺养辛勤,虽在孩抱,如奉长①君。东汉时期,有一位叫李善的人,当过李家的老管家。他忠实老成、勤勉厚道,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奉侍主人。

在光武帝建武年间,瘟疫横扫淯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李府

全家上下不幸都染上了瘟疫。短时间里,一家人大都接二连三地去世了,只留下了万贯的家财和出生几十天的婴儿———李续。空旷的房舍,只剩下孤儿凄凉的啼哭声,李家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刹那间成为了婢女和仆人争夺的对象,“利”字当头,他们铤而走险,随时都想杀害李家这个唯一的命脉和忠心耿耿的老仆李善,然后夺取所有的财产。李善望着这个孤苦伶仃的小生命,多少恍如昨日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眼泪不禁涔涔而下,想起多年来,李元夫妇一直都把他当成是李家的一分子,无尽的关怀和照顾令李善感动不已,而这种恩情,哪里是“感恩”两个字所能诉尽的!如今物是人非,受过李家深恩的李善,怎么能够在主人家里最艰难的时候,就这样离去呢?万般无奈之下,只有逃走,放弃一切家产,才能保护小主人。他带着熟睡的李续,连夜逃到了山阳瑕丘的深山中,开始了艰难的隐居生活。可是维持生计用的一切从哪里来啊?尤其这么小的李续怎么喂乳呢?李善不由自主地仰天长叹。

意志坚强的李善有着男子汉的坚定气魄,他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喝着山间的露水,啃着树上的野果,饥一顿饱一顿地活下去。可是婴儿还那么小、还那么脆弱,面对这个娇弱的小生命,到底要怎么抚养他、怎么照顾他呢?他开始感到无助和忧虑。李善跪在地上,哀伤不已,不断地磕头祈求说:“苍天啊!孩子生下来才几十天,如果没有办法活下去,我怎能对得起主人在天之灵呢„„”说着说着,他伏在了地上放声痛哭,悲怆②凄凉的哭声在深山中久久地回荡着。没有办法,李善就用自己的乳头给李续含着,想不到两乳竟能生出乳汁,李善看到这一幕,感激地流下泪来。一想到自己终于见到了希望,再想到自己终于得以告慰主人在天之灵,他忍不住跪倒在地,磕头礼拜,感恩老天眷顾他们这样孤苦无依的人(至诚感通,使自己身体的结构都改变了)。所以李续在李善细心哺乳照顾下长大成人。

山居生活的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男人,不但要耕种采集、煮饭洗衣,而且还要养育年幼的李续,那更是难上加难了。李善就像慈母一样,细心照顾小主人,尽管倍尝艰辛,但在他的呵护与照顾下,李续渐渐地长大了。每天,李善都会讲故事给他听,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在李善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李续也秉承了他淳厚善良的品格。

当李续还在襁褓中的时候,不管大小事情,李善都会在小主人面前,恭敬地向他禀报,因为他把李家唯一的命脉,看作是主人的化身一样地尊敬。所以特别地教导他,希望李续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将来能重振李家门风。

光阴如梭,转眼间,李续已经十岁了。李善决心为李家恢复家业,于是就来到官府击鼓申冤,希望能讨回公道。县令钟离意了解了李善忠义的节操之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为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财产,谋害李续的佣人都受到了惩治,李善带着小主人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县令在感佩之余,决定把李善感动天地的事迹呈禀皇上,他相信李善忠义的节操,不仅能够移风易俗,而且能够教化后人。光武帝刘秀非常感动,于是就礼请李善来担任太子舍人这个要职。

在古时候,培育太子是帝王特别用心的一件事。司马光曾经感叹地说,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昏君?这多半是由于他们当太子的时候,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贤明的父王总是会精挑细选,把太子托付给真正贤德之人,让他跟老师生活在一起,凡出入、应对、日常礼仪点点滴滴的言行举止,都得到严格的调教和指正。老师会夜以继日地看顾太子,培养他的德行,进而奠定成为贤明仁君的基础,承担治理天下的重责。

后来,李善官拜日南(今越南广治)太守,途经淯阳,阔别了李家这么多年,回忆过去,历历如前,此时的李善百感交集,在一里之外,他仿佛已经见到了李元的坟墓,一时悲从中来,就命人停下了轿子,他卸下官服,换上粗布衣裳,缓缓地走向墓园。荒芜的小径,杂草丛生,李善提起一把老旧的锄头,开始卖力地清理杂草。他一步步地来到主人的墓旁,抚摸着残损不堪的墓碑,禁不住心中的悲恸,跪地放声大哭,哭声哀凄,闻者莫不为之动容泣泪。

李善开始整理周围的环境,他把墓园打扫得干干净净,筑起了炉灶,准备了丰富的祭品,来奉祀主人。他跪在主人的灵位前,非常伤感地说:“老爷、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回来探望、祭拜你们,愿你们在天之灵都能够得到安慰„„”几天来,他都徘徊不忍离开墓园,时时刻刻地追思恩主,有人不时见到李善抚着墓碑暗自抽泣。纵使今天他已经不再是卑微的佣人,而是令人尊敬的朝廷命官,但是他依然不忘本,依然感念李元当年关心照顾他的恩德情义,就好像自己仍然是往昔的李善一样,随侍在主人的身旁。

饱经沧桑的李善,深深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能够用“仁民爱物”的心来照顾大众,把地方治理得很好,得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后来小主人李续也很有成就,官至河间相。

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义是水乳交融、相生互通的。李善的美德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在于卑微之时,不但能忍辱负重,尽忠职守,显达之后,仍然对主人感恩戴德。千百年来,他的忠义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见贤思齐,不论身处任何环境地位,都能够做一个尽职尽责之人。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结合了恩义、情义与道义,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知恩报恩的不朽典范。

【注释】①长:zhǎnɡ,辈分高。②怆:chuànɡ,悲伤。

三、岳飞报国

诗曰:岳飞兵寡,善破众军,尽忠报国,盖世功勋。宋朝名将岳飞,最擅长以少胜多的战术。岳飞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力气,他拉的弓有三百斤,并且左右手都能开弓,人们都称他为神力。他在出生当天,天空有许多大鸟在他家的屋顶上,因此父亲给他起名岳飞字鹏举。

在他未满月时,黄河决堤,母亲抱着他坐着家里的瓮顺流而下,得以平安活下来。他在十几岁时就读《左氏春秋传》,对于忠贞报国的事情了如指掌。在十几岁时就跟名师周侗学习武艺,学得非常好。后来不幸老师去世了,每逢初一十五他都要在家祭祀老师。他的父母亲又谆谆告诫他,一定要凭借这些武艺好好地报效国家。

岳飞出生的时候,金国入侵中原,所以当时的国仇家恨铭记在他心里,一心要报效国家。因为他精通武艺,又懂得兵法,作战时比别人精明,每每以少胜多。在朱仙镇战役中,岳飞以五百人的军队就破了兀①术所率领的十余万金军,可见岳飞非常善战,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但每次朝廷下来褒奖,他总是说:“这些都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我自己哪里有什么功绩?”所以手下的人非常效忠岳飞,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杀得金兵闻风丧胆,立下了赫赫战功。

岳飞曾率军一直打到距离原北宋首都汴京附近的朱仙镇,很快就要收复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然而,以奸臣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掌握了朝中的大权,秦桧平时在朝廷里跟岳飞有磨擦,处处跟岳飞过不去,想尽办法陷害他。秦桧与兀术私通说服宋高宗,一天之内,朝廷连发12道金牌,让岳飞从前线回到杭州。他又设计把岳飞父子打入大牢,让大臣何铸来审判。当时何铸是一位忠臣,他举证了一些资料证明岳飞是清白的。岳飞被审问时,把自己的衣服撕毁给何铸看,在他入伍前,母亲在他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何铸看到很惊讶,他也知道岳飞的忠心,就跟秦桧讲了这件事情,秦桧当时无话可说。可秦桧一心一意要害死岳飞,他看到何铸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就改用万俟契②继续审判岳飞的罪,最后实在找不到罪名,就用“莫须有”这三个字来定罪,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害死了。

岳飞昭雪平反后,皇上封他谥号“武穆”。他虽然被秦桧陷害,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成为名扬千古的抗金英雄。

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联想到民国初年书法家林闪之很有哲理的四句话:有德有才(他会)爱才;无德有才(他会)妒才;有德无才(他会)用才;无德无才(他会)毁才,这是用人的方法。有德有才会让更多的人贡献社会;无德有才祸国殃民,嫉妒致人于死地,我们看到秦桧杀害民族英雄岳飞,但是他也没有好下场,夫妇二人的铸像至今还跪在杭州岳飞庙里,天天受到万人唾骂,真是弄权一时凄凉万古。有地位的时候,绝对不应该利用这个地位去弄权去享受,而是自

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造福于人民。

【注释】①兀:wù。②万俟契:mî qí xiâ?,秦桧的党羽,万俟,复姓。

四、守仁求心

诗曰:阳明学问,自求诸心,宸濠①犯上,束手受擒。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王阳明中了进士后,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王阳明的思想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即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就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他主张: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这就是说,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他又是一位威震天下的一流军事指挥家,他镇压赣南闽西的农民起义,平定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晚年镇压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都表现出非常高超的军事能力。一个钻研心性之理的文弱书生,能同时建立这

样卓越的功勋,几乎是一个奇迹。

王阳明几次作战,智、信、仁、勇、严兼备,堪为军事指挥艺术的典范,但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极富哲学智慧的心理战术。王阳明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的几次军事行动,都很好地运用了心理战术,通过先破对手“心中贼”来瓦解对手,也就是《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在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时,他的一篇《告谕利头巢贼》推心置腹,循循善诱,顺利地使对手分化为两派,其中一派前来归降,为最后的完胜打下了基础。《告谕利头巢贼》体现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人人皆有良知,天理明觉,真诚恻怛②,盗贼也不例外”,王阳明接着分析造反者走上这条绝路的原因“或是为官府所迫,或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然后言辞恳切地体恤他们做盗贼的难处“担惊受怕,出则畏官避仇,入则防诛惧剿,潜行遁迹,忧苦终身,卒之身灭家破,妻子戮辱,亦有何好?”最后恩威并用,表示只要归降,既往不咎,若一意孤行,不要怪我不仁。“呜呼!民吾同胞,尔等皆吾赤子,吾终不能抚恤尔等而至于杀尔,痛哉,痛哉,兴言至此,不觉泪下”。如此宏文,难怪连盗贼读了都要动心。

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是他一生军功的顶点,这里我们可以看王阳明攻心的奇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时,王阳明首先利用反间计,散布假情报,迷惑、离间对手,使得朱宸濠犹疑不决,没有立即出兵,给各地争取了准备的时间。等朱宸濠终于出鄱阳,下九江,直趋安庆,窥伺留都南京时,王阳明抓住朱宸濠后方空虚之机,率领士卒直取南昌。待朱宸濠仓促回援时,王阳明驱兵痛击朱宸濠于鄱阳湖樵舍。王阳明战前让人用竹木准备了免死牌,上书一行小字“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关键时刻,王阳明下令连夜将几十万块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第二天天亮,叛军人手一块免死牌,军心大哗。朱宸濠见大势已去,只有哀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

【注释】①宸濠chãnháo。②恻怛câ dá,悲痛。尽 忠

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事亲接物,了无二心。

只期尽分,不计人知,如是之人,堪为世仪。信篇

一、魏征妩媚

诗曰:魏征妩①媚,不肯面从,责上失信,应对从容。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魏征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在太宗皇帝朝里做官,曾经责问皇上对百姓们失信的事情。每逢劝谏皇上,皇上不肯听从时,他对皇上的讲话也不答应。太宗皇上说:“你答应了我之后,再来劝谏,又有什么关系呢?”魏征说:“从前舜帝警诫他人不要在面子上服从。现在做臣子的倘若心里明明晓得不是,但是口里却勉强答应皇上,这就是面子上的服从了,哪里是积极服事舜帝的初意呢?”太宗皇帝就笑着说:“别人说魏征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越觉得妩媚可爱了。”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出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②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鹰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魏征这么善巧地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太宗大笑后点头称是。

有一次,太宗从外边回来往寝室里边走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在生谁的气,太宗气愤地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天天在朝廷上当面指责我的不是,还当面顶撞我,气死我了。”长孙皇后听到后,马上换上朝服,走到太宗面前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谏。”太宗听完后,怒气逐渐消了。正是由于魏征这样正直的大臣和长孙皇后的贤明,才有唐朝时期的盛世,这一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由于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积劳成疾。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③逝,遂亡一镜矣。”

【注释】①妩:wǔ。②鹞:yào。③殂:cú,死亡。

二、季札挂剑

诗曰:延陵季子,不负初心,徐君已死,挂剑坟林。春秋时期的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的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湛,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喜欢在心里,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

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而季札却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这就是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何况他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可谓“大信不约”。

一个人成败的根源,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如果连讲话应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成就得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就好像车子无法走动一样。《中庸》云:“不诚无物。”如果缺乏真诚的心,与应有的信义,那任何的事业都很难成就。

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曾子曾经提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容貌予人什么样的感觉,至关重要。也正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心,从我们的行为容止与言语意涵,对方就能够透析说话之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言为心声,言语是内心至情的表白,要明晰地洞视、了知为人真实的品操,就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心善,行为就善,心恶,行为自然偏颇。在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虽然季札内心想要将剑送给徐君,但是他并没有言语上的承诺,更何况当时徐君已经过世了。然而他仍然信守着内心的诺言,不惜舍去千金难买的宝剑,将它挂在树上,怅然而去。并且说道:“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在这落落而言、掷地有声的三言两语中,信义的精神,确已传扬万古而不朽。

三、郭伋亭候

诗曰:郭伋①归早,止于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龄。汉朝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到并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拜见他,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孩子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宿,等到了第二天,才进城来。当天那些孩子们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注释】①伋:jí。

四、朱晖许堪

诗曰:朱晖信心,以待知己,张堪①既亡,赡其妻子。朱晖是东汉南阳人,在太学读书时,即以人品高尚、尊师爱友受到学友们的尊敬。他很早就没有父亲,可是他为人处事,却很有气节。

他的同乡张堪,潜心儒学,素有学行,曾在太学见到朱晖,内心很欣赏他的为人,与他结为忘年交。有一次,在太学里又见到了朱晖,就把着他的手臂对他说:“以后我想把妻儿托付给你照顾。”朱晖听了这句话,因为责任很重大,所以不敢对答。

等到张堪死了,家里妻儿非常穷苦,朱晖就亲自去看望,并且很丰厚地周济他们。朱晖的儿子名叫朱撷②问道:“父亲往日不曾和张堪做朋友,为什么忽然这样周济他们呢?”朱晖说:“张堪曾经说过知己的话,我的心里已经相信他是我的朋友了。”

【注释】①堪:kān。②撷:xiã。守 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礼篇

一、孔子尽礼

诗曰:至圣孔子,老聃①是师,事君尽礼,温恭威仪。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出生时头顶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约有三千人,其中非常优秀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

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这一切都和孔母早期教育分不开。孔母经常给孔子讲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女娲②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许许多多的故事。一天孔丘听母亲讲了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非常认真地攥着小拳头说:“周公太好了,娘,我长大了也要当周公那样的人!”

他曾到洛阳,在老子那儿问礼,后来在鲁国做司寇,代理着相国的职务,他服事君王,非常尽礼。上朝时,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端谨。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种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有一次孔子同鲁国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鲁君违背礼制,没有将祭品分给大夫们共享,孔子觉得他们无礼,没等脱下礼帽来,就离开了鲁国,到别的地方去了。路过宋国时,他曾和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的容貌很舒畅,神色很愉快,外表虽然温和,却仍旧带着严肃;外表虽然威严,却不流于刚猛;外表虽然恭谨,心里仍是安泰的。他遇到放得不正当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吃饱;在这一天里哭过,就不再唱歌。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一天,鲁国的乐师襄③子来拜访孔子,孔子和他谈起了音乐。襄子善于弹琴,孔子想请他指导自己弹琴,襄子答应了。于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十天以后襄子觉得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好了,再学一支吧!”“不,”孔子诚恳地说,“我刚会弹,对旋律还不熟悉,让我再练几天吧。”说着,孔子又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

几天后,襄子又说:“你对这支曲子的旋律已经很熟,可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不同意,说道:“虽然旋律弹熟了,但我还不太清楚这支曲子的意思,让我再琢磨几天吧。”这样,孔子又练了起来。过了几天,襄子又催孔子学习新的曲子。孔子说:“我现在知道这支曲子的意思了,但我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再给我几天时间,让我想想好吗?”襄子被孔子认真学习的态度感动了,就不再勉强他。又过了几天,孔子兴奋地跑到襄子那里,告诉他:“这支曲子的意思很深,作曲的人一定有远大的理想,除了周文王还能是谁呢?”襄子惊叹道:“你说得一点儿不错,我学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的老师好像说过,这首曲子是周文王作的,叫《文王操》。”

孔子认真学习音乐,收获很大。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他晚年整理古代诗歌,取其精华,选了三百零五首,都能一首一首地弹唱出来,编成了《诗》,后人称为《诗经》。他一生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编修工作。孔子以这些经典为教材,精心传授学生,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孔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很大影响,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体现在:

1、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不仅自己如此,他的学生们也深受影响。有一次,颜回跟孔子到北方去游玩农山,同子路、子贡辩论着各人的志愿,颜回说:“我愿意遇见一个贤明的君王,帮他助理一切政事,教化做父亲的教训子女要有义方、做母亲的要慈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做弟弟的要恭谨、做儿子的要孝顺,并用礼乐去化导人民,叫百姓们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沟池,家里的人没有离散的愁恨,过了千百年也没有战争的患难,这样说来,那么子路的勇敢,没有地方可用了;子贡的口才,也没有地方可施了。”孔子听了他的一番话,很佩服地说:“颜回的道德是何等的完美啊!不费钱财,不害百姓,不劳口舌,颜家的儿子具备了这几种美德。”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终生倡导用礼法而非暴力治理国家。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六十三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他的宗旨是倡

导“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守本分,建立国家社会秩序。施行仁政,以德服民。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安贫乐道;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④行,必有我师焉”。

5、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⑤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地提醒,应学会韬光养晦。同时指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身材高大,约两米左右,人们都叫他“长人”,少年时就体魄强健,他曾为救一玩伴而将公牛搏败,力大无比,这和他注意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他喜欢爬山,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喜爱射箭和驾车,将“射”、“御”列入“六艺”之中教诲弟子。可见孔子的体育教育除了能强身健体,还能陶冶性情,这是和礼乐的美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终生教育”领域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他

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真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的教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无疑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将美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密切结合,使“美”也成为“德”的一部分。他所说的“美”实际也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讲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例如,“智、仁、勇”结合心灵美,“诗教”结合语言美,“文质彬彬”结合行为美,“席不正不坐”结合环境美,这种把美的观点与道德观点连为一体的教育实践,对现在仍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开始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并能学以致用,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经历和观察了不同人事的因果,而能真正守住善道,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乃至一切动物、植物等,七十岁就连坏的念头都不起,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礼制的范畴。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注释】①聃:dān,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名字。②娲:wā,神话中的女神。③襄:xiānɡ。④三人:指善人、恶人、自己。善人的作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恶人的作用: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⑤老子这句话的意思: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遇到死亡的威胁,是因他喜欢非议他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常遭困厄危及自身,是因为他好揭发他人的不善。做子女的在父辈面前不要总是突出自己,做臣子的在君王面前不要总是抬高自己。

二、锄麑触槐

诗曰:锄麑①刺盾,奉命而来,不贼恭敬,竟自触槐。春秋时,晋国有一个人,名叫锄麑,生平勇敢而又懂得礼体。晋灵公是个无道的昏君,他的大臣赵盾(谥号“赵宣子”)曾劝谏他好几次,晋灵公很讨厌他,就差了锄麑去行刺。可是锄麑去行刺的时间很早,凌晨三点多就到了赵宣子的家里,这时赵宣子的寝室门却已经开了,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然后在那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锄麑见了这样情形很惊讶,就退了出来,叹着一口气,心想:一个人平居时候,都毕恭毕敬,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这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失信于天下黎明百姓;假如我不杀他,又失信于君王,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最后锄麑就撞树自杀了。

【注释】①麑:ní,小鹿。

三、朱熹间居

诗曰: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①未离。

南宋时,有个著名的大学者朱熹②,字仲晦,别号晦翁。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臾:yú,须臾,一会儿。②朱熹(xī:朱夫子。

四、居仁敬斋

诗曰:居仁主敬,以敬名斋,居丧守礼,骨立如柴。明朝时,有一个理学家,姓胡名居仁,表字叔心,是馀干人,师从吴与弼读书,他的学问是以搜求放失的本心为主,因为正心,把一个“敬”字放在心里,所以就把这个“敬”字做了他书斋的名字。他平常对着妻子像见了严肃的宾客一样,他的父母亡故了,居丧时候非常悲泣,以至骨瘦如柴,只能拄杖行走,整整三年不走进内室的门。他和人家说话,从不讲到利禄上去。后来在白鹿书院里做讲道的主教,暗地里修持,很谨慎地自守,终身做一个平民,不肯出去做官。

不 迁 怒

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骚。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是无价宝。义篇

一、仲淹义田

诗曰:宋范仲淹,千亩义田,以济群族,衣食赖焉。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日,次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①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②,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他就问范仲淹为什么?范仲淹回答:“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二十一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③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④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⑤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白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够,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

守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侍奉,方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步入仕途。

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为止的十七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屡遭打击,政治仕途可谓“几起几落”。但他始终清正廉洁、坚持改革,与朝中一些守旧官员以及腐朽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被召进宫里,任右司谏。但没过多久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旧官员受到排挤,再次被贬出东京。他第一次在朝任职时,正值仁宗皇帝继位不久,但这个皇帝并不掌握实权,大权全掌握在刘太后手里。刘太后独揽大权,胡作非为,满朝文武官员敢怒而不敢言。只有范仲淹一人不顾自己官小位低,冒死上书,请求皇太后把大权交给仁宗皇帝。副宰相晏殊见状大为吃惊,连忙劝道:“你这样上书,不但自己倒霉,还要连累我这个推荐人。”范仲淹听后严肃地告诉他:“尽管我是你推荐的,但你却常常因怕我不称职而感到羞愧,没想到现在我又因为忠直而得罪了你。”晏殊听后,无言以对。后来范仲淹终因大胆上书而触怒刘太后,被赶出东京,贬至河中府任职。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于在苏州治水有功,第三次被召进东京,授天章阁待制。但这次他又因揭露宰相吕夷简等人结党营私、嫉妒贤能的丑行而受到打击再次被贬,到陕西任职。在送别的途中,他对送行的朋友这样说:“第一次被贬,你们在送我时说我是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二次你们说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荣),这次你们又称我此行尤光(尤其光荣),而我这前后已是‘三光’了。”

庆历四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又一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等人共同主持朝政。这时的北宋王朝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边境夷族又乘虚而入,差不多已成为瓜分豆剖、揭竿而起的境况。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宋仁宗把一向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调回朝廷委以重任,并请他拿出改革方案,支持范仲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但没过多久,他的改革方案又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反对下,这次改革又一次失败。随后,范仲淹又被贬。这次他被贬至邓州任知州。

范仲淹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的同时,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来见他,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经过一番努力,把当地治理成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地方。于是,他便决定整修江南名楼———岳阳楼,请自己的好友范仲淹作记。他先画了一幅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邓州。

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⑥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当晚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便奋笔疾书,很快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一生中与多位法师交往,于佛法中深有获益,从他的诗文来看,其思想中颇有与佛教相通的地方,而且他已经开始从佛经中汲取营养,壮大儒学。所以他能以洗炼优美的文字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后来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经典,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催人奋进的思想光辉。

范仲淹还是一位颇有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当时,西夏经常侵犯宋朝的边境,范仲淹被朝廷派去指挥西北边境的军事。他一上任就整顿军备,使宋军很快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扭转了西北战局。他还十分注意发现人才。他发现一个叫狄青的小军官作战有一套方法,就打破常规加以提拔。正是由于范仲淹的无私推荐,狄青才从一个下级军官迅速成为了历史名将。

他救济穷苦的人家,当宰相时,便把俸禄拿出来买了近城的好田一千亩,称它“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每天有饭食给他们吃,每年有衣服给他们穿,凡是有嫁女儿的、娶媳妇的、或是有亡故的、安葬的种种事情,都拿钱贴补他们,并且选择他族里年长又贤良的人,去管理这件事,一切银钱的付出和收入,都有一定的计划。实践了他年轻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让国家有更多的栋梁之才。苏州在此地就学的学子们,在这八百年的过程中,出了三四百个进士,几十个状元。

还有一次,他吩咐儿子范纯仁⑦押解五百斗麦子回苏州老家,在运输的过程中,刚好遇到了父亲的故友,在交谈中了解到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都没能葬好,女儿也没有嫁妆。范纯仁知道后,马上将五百斗麦子卖掉,结果钱还是不够,就把船也卖掉了,解决了他父亲故友的困难。卖完后,他就回到京城跟父亲汇报。当父子俩坐在一个桌上,范纯仁跟父亲讲:“我把五百斗麦子卖掉,钱还是不够。”父亲抬起头对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掉了吧!”范纯仁说:“我已经卖掉了。”可见父子同心。

范仲淹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⑧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

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他于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噩耗传到各地,苏州和庆州的百姓,以及归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众多百姓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泣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光辉,有着使人奋发向上的教育意义。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明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八百年来,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是非常值得我们效法的。

【注释】①谢氏:虔诚的佛弟子,长斋绣佛达二十年之久。②说:yuâ。③醴:lǐ,甜酒。④僧:sēnɡ,佛教指出家修行的男人。⑤韭:jiǔ,韭菜。⑥黜:chù,降职或罢免。⑦范纯仁:范仲淹给儿子取名的期许,纯是一颗仁慈之心。⑧斐:fěi,显著。

二、天祥衣带

诗曰:宋文天祥,涕泣勤王,惟义是尽,衣带名扬。南宋名臣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在他降生的时候,文家屋顶上云霞笼罩,故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字宋瑞,又字履善。当他还在孩提时代的时候,在乡贤祠里瞻仰欧阳修、胡铨等忠臣节义之士的牌位时,看到谥号中都有一个“忠”字,他感慨不已地说:“人如果不能以忠义的节操,身居庙堂之上为万世所效法,就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文天祥二十岁那一年来到临安,在集英殿参加进士考试。当时正值理宗当政时期,政局废怠士气难振。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主题,写出了上万余言的策论。他有感于人心的不安与政局的动荡,以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循从古范、忠义浩然的志节。这篇策论给了理宗至深的感动,他亲自提名文天祥为殿试第一名。当时的考官、著名的学者王应麟在奏章中说道:“文天祥的文章,‘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我大宋朝廷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实乃国家之福。”

理宗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大元军队出兵攻打宋朝,宦官董宋臣提议迁都。迫于权势当朝群臣竟无人提出反对,而只有文天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上书请求朝廷惩治董宋臣,以使上下团结一心。他的胆识与勇气,倾朝之人都为之叹服。

宋度宗时期,文天祥在湖南提刑的任上,拜见了故相江万里。老宰相对文天祥的志节早有耳闻,因而心中有着许多对后生晚辈的托付

与期许。真是“感伤犹记旧江山”,看到山河变化、国事衰微,老宰相内心非常感伤,他说:“我已经老了,眼见天时、人事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对大宋的江山社稷,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忧。我主持国政多年,见过多少宦海沉浮、人事兴替,不难预见将来拯济国家的重责,必然落在你的肩头之上。你的责任是千钧之重,任重而道远啊!”

德祐初年江上告急,朝廷号令天下起兵勤王,护卫大宋国土。文天祥手捧诏书,忍不住泪如雨下。眼见“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号召各地豪杰之士起兵护国,短短时间就聚集了数万人之多。文天祥的朋友观察到时局的动荡与成事的艰难,不禁忧心忡忡地说:“当今的现况,元军势不可挡,所向无敌。而您以万余名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独自面对虎狼一样的元人大军,这和驱赶群羊去搏击猛虎有什么区别!您一向深谋远虑,不会看不到局势的严重性吧?”

文天祥说:“我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一点?然而我大宋朝廷照顾养育天下臣民,达三百多年之久,没有国哪有家!而今正值国家危难之时,朝廷在全国上下征集兵力,却见不到一兵一卒入关响应。每每想到这里,我内心深处的沉痛与忧虑,一直都无法释怀,所以才如此不自量力,牺牲自己而在所不惜。如果我们的义举,能感得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共同为大宋社稷江山而献身效力,那局面或许还能够得以挽回。”

文天祥捐出自己的家产充当军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每每言及天下国家大事,他总是忍不住泪如雨下。他手拄几案,无限感伤地说:“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眼见神州陆沉、国土沦丧,他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共同存亡,以至诚的忠义表达对大宋国土誓死的效忠。

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形势,朝廷一心想要苟且求安,向元军求和。然而文天祥上书极力地反对,他说:“朝廷面临敌军的进攻,持着姑息纵容的态度,而缺乏奋发自强、刚乾决断的忠义之气。”他请求朝廷惩治一意投降的求和派,以振大宋将士的士气。

当时所向披靡的元军锐不可挡,他们挥戈南下,给予南宋王朝沉痛而又致命的一击。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前往皋亭山,与元丞相伯颜谈判。然而,他却被伯颜派兵拘捕了起来。誓死

不降的文天祥,在被押送到元大都的路上,与同伴从镇江逃了出来。他们好几度落入了元人之手,但谁都不忍心加害于他。历经风餐露宿种种艰困,避过围追捕截重重障难,他们途经扬州、通州等地,乘船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南宋故土。

在长江航行之时,文天祥凭栏临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然而好景不长,在元将李恒出其不意的猛烈进攻之下,文天祥兵败而走。李恒穷追不舍地追到了方石岭,文天祥妻子儿女不幸被元军捕获。就在局势最为危急之时,部将时赏谎称自己就是文天祥,从而分散了敌军的注意力,使文天祥得以借机逃走。在元人的严刑拷打之下,时赏临刑前始终奋骂不屈,最后慷慨捐躯。

接二连三的沉痛的打击,并没有摧折文天祥忠勇保国的志节,他从悲痛之中重新振作起来,收拾余兵出军循州,进驻南岭。然而不幸的是,军中却开始流行一种很严重的瘟疫,文天祥的爱子死于这场瘟疫之中。在五坡岭他们遭受到了元将张弘范军队的致命突袭,文天祥寡不敌众,不幸被俘。他被押送到了潮阳,受到张弘范的当庭审讯,在左右士卒威逼下拜的喝令声中,文天祥威而不屈地肃立于大堂之上,他气宇轩昂,志节凛然,目光赫赫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的人,张弘范转而以待客之礼来接待他。

元军攻破厓山的时候,他们欢歌达旦地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弘范乘兴规劝文天祥说:“南宋亡国了,丞相您的忠孝之心也随之仁至义尽。如果您能以效忠宋朝之心来奉事元朝,那宰相的位置除了您还会是谁的?”

文天祥忍不住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他说:“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而又无力救拔,为人臣子的人死有余罪,就是献出生命都无以挽回,怎么可能苟且偷生、背叛主上呢?”弘范感佩他是一位真正的忠臣义士,就派人护送文天祥前往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市)。

文天祥连续八天八夜不吃不喝,试图以死来抗争。到了大都,他彻夜未眠,在舒适的住所中,他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到通宵。不久之后,他就被移送到了兵马司。元世祖忽必烈惜才爱才,对忠臣良相非常敬

重。他深知在马上打出来的天下,唯有任贤举才,方得以保有江山的永固。王积翁进言说:“南宋朝廷的文武大臣,无论是才识还是气宇,都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和文天祥相比。”于是忽必烈派他去劝降,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为人臣子就是以死相报,都不足以报答朝廷,怎么能够苟且求安呢!俗话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如果还想在新朝谋得一官半职,就此背弃我谨持一生的忠义,那用这样的无德之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天祥在大都被囚禁了三年之久,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

元世祖忽必烈有意想要将他释放,但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文天祥那不可摧折的忠勇志节,必然会继续号令天下之士,转战于大江南北。必将成为元朝永远的隐患,放了他,如同放虎归山。

于是忽必烈亲自提审,做最后的劝降,文天祥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忽必烈许下承诺,只要他归顺元朝,就任命他为宰相,但是文天祥拒绝了。他说:“身为宋朝宰相,朝廷对我的深恩如同大海一样地深广,我誓死效忠的志节永生都不会改变,怎么可能会侍奉二主呢?”看到他的气节无法动摇,忽必烈问道:“那你希望我们如何处置你?”文天祥说:“赐我一死吧。生为宋臣,与国家共存共亡,我了无恨憾。”元世祖内心复杂,默默无语,挥手派人把他带了下去。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元世祖下诏对他施行了死刑,然而就在令下不久,他又传下了一道诏谕,下令行斩立即中止,但为时已晚。临刑之前文天祥坦然而又从容地说:“我大事已了,无所遗憾。”他面向南方,对着大宋国土遥遥而拜。

文天祥就义之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赞文,赞文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说,孔子说的杀身成仁,孟子说的舍生取义,因为这个义气能够尽到极点,所以那个仁心,也就到了极点了,读了圣贤人的书,究竟学了些什么事,我到了今天以后,才勉强可以说得没有惭愧了。当时,他年仅四十八岁。

自古至今的志士豪杰,无论身处怎样的风云变幻之中,没有任何力量能摧折动摇那不屈的仁义志节。所谓信大义于天下,浩然正气时隔万世,仍为人们永续传扬。这是万古不变的仁义,它深合天理之正,足以安天下之心。

在殷商衰微之际,周朝以德建国,取代了商朝。伯夷、叔齐以孤弱的体躯,试图去抵挡来自八百诸侯的进攻,就是三尺儿童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然而他们却愿意坚守不移,至死而无悔。孔子赞美他们是“求仁而得仁”,了无怨尤,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

“报恩唯有厉清忠”,南宋到了德祐年间气数已尽,信国公文天祥作为一国的柱石,在国家民族的危亡之际,转战往返于大江南北之中,力图收复失土。他忠孝两全,守仁守义直到最后。朋友劝止不了他,弘范屈服不了他,索罗宰相也逼降不了他。纵使历经千辛万苦,兵败被执,却始终摧折不了他忠勇不屈的意志。

他的从容就义、他的视死如归,正是缘于他“所欲有甚于生者”。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所躬身力行的道德节义,甚至超过了生命本身。他的一生,正是“仁、美、善”的典范,如同星辰般闪耀不绝。

在一首绝笔诗中,文天祥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在漫天云舒、水天空阔的时候,细看国事浮沉宛如涛生云灭,然而他的忠烈之气,却如同大宋在他心中享国永久般地长存于斯,壮哉!伟哉!

文天祥的逝世,意味着宋朝真正意义上的灭亡,因为大宋曾经永存于他不屈的丹心之中。“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①在他离世后的数百年间,每到民族危亡的时候,他的名字、他的诗句,总是为人传唱;他的行谊和操守,成为了天下后世为人为臣,永生不息的楷模与典范,他是华夏民族忠勇不屈的精神

第三篇:校本教材一年级数学教学小故事

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认识加法

课间休息时,小文对同学们说:“今天,我给大家出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题目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在河边散步,她们至少有几个人?”小军说:“这还不简单!两个妈妈当然是两个人,两个女儿也是两个人,所以应该有2+2=4人”

一位小朋友摇摇头说:“不对,我有一种好的办法知道小林和她妈妈的关系,小林是妈妈的女儿,所以有1个女儿,1个妈妈。妈妈是外婆的女儿,所以也有1个女儿,1个妈妈。反过来想,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在一起,至少有3个人。”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很久以前,数学王国比较混乱。0——9十个弟之间互相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数学天使看到这种情况很生气,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建立次序。0——9十个弟轻蔑地看着它们。9问道这:“你们三个来数学王国干什么,我们不欢迎你们!”“=”笑着说:“我们是天使派来你们王国的法官,帮你们治理好你们的国家。我是等号,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它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它们的尖朝谁,谁就小。”0——9十个弟听说它们是天使派来的法官,就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认识加号和减号

“+”和“-”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依赖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后来数学家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和“-”表示增加和减少,再后来数学家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认识加号和减号

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这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该怎样计算。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在很久以前“×”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也有数学家提出以圆点“.”表示乘,以防“×”号与字母X相混淆。后来以“.”表示乘法的用法相当流行,规定以“.”作乘号。我国规定以“.”或“×”作乘号都可以,一般,字母或括号前的乘号可略去。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一天,小明对一些小朋友说:“请你们随意说出2个数来,我会一下子算出它们的和减去它们的差的结果来!”,小朋友们惊奇地问:“真的吗?”一场巧算开始了。

小红出题:(34+25)-(34-25),(75+31)-(75-31),小明很快说出两道题的得数分别是50、62.大家一起算,得出的结果跟小明的一样。于是小明就给大家解释说:“当我们从两个数的和中减去这两个数的差时,就是从两个数的和中减去了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一部分,得到的结果是两个较小数的和,也就是较小数的2倍。”大家听后高兴地点了点头。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罗马统帅出生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决定将7月改为“儒略月”,连同所有的单月都规定为31天,双月为30天。这样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罗马处死犯人的月份,为了减少处死的人数,将2月减少天,29天,8月加了天,为“奥斯都月”,并古把增1定1为把10月、12月也改为31天,将9月、11月改为30天。全年又多出了1天,他又从2月减少了1天,于是2月变成了28天,到闰年才29天。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3只小猴子共进午餐,有桃子、香蕉还有梨。小猴灵灵真贪吃,吃了一个梨还不够,又吃了一个还不够,直到吃了4个才够了。灵灵说:“早知道我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小朋友你们说它说得对吗?

孩子们发言说:小猴有3只,桃子有3个,桃子与小猴同样多,刚好够吃,用等号表示,写作:3=3,读作:3等于3.小猴有3只,香蕉有2根,小猴多,香蕉少。前面的数大,用大于号表示,写作:3〉2,读作3大于2.小猴有3只,梨有4个,小猴少,梨多。前面的数小,有小于号表示,写作:3<4,读作:3小于4。老师帮助总结:两数同样多用等号“=”,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角朝小数。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在数学宫里,住着数和形两大家族,他们相处得非常和谐,常常互相帮助。有一天,大正方形带着小正方形到数家族去串门了。一进门,便发现数家族的几个小兄弟正在争论不休,大正方形很有礼貌地问:“怎么啦?今天不调皮了呀!”4抢着答道:“人家正愁着呢!形哥!”小正方形说:“愁什么呢?说说看,我们能下能帮上忙呢?”5抢着说了:“数爸爸买回来8棵树,让我们种成4排,每排必须要有3棵树。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该怎么种?”

大正方形摸摸自己的四周,略加思考说:“有办法!有办法了!依靠我们正方形,就能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说着,把自己的身体转了一圈,我是不是有四条边,你们的树种在我的四条边上不就是4排了吗?

数字们还是有些疑惑:“不管是种在哪里,这8棵树可不还是不够吗?” 大正方形叫来小正方形站好作示范,让数字们先摆4棵树在小正方形的4个角上,说:“请你们看看现在每一排有几棵树啊?”

数字们一边一边地数:“咦?怎么才摆4棵,每排就有2棵了呢?” 大正方形解释道:“是因为把树放在正方形的角上,它就可以同时属于相邻的两条边了。”

数字们这才恍然大悟:“那么还有4棵分别放在每条边的中间,这样每排就是3棵树了!谢谢你,正方形大哥!”

“不客气,以后我们形家族的兄弟们还可以帮你们解决更多的问题呢!不过,我们也有很多问题需要你们数家族来帮忙哦!” 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在数学王国里有10个数字,他们是0、1、2、3、4、5、6、7、8、9.在这些数字中,9是老大,所以9非常骄傲。一次,9在路上走着,对面走来了0,9冷漠地说:“让开!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居然敢出现在我的面前,真是自不量力!”说着,一把就把0给推倒在地上,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有一天,数学王国里要举行一场比赛,大家都议论谁会得冠军。数字9胸有成竹地说:“不用说,冠军非我莫属。因为我的用处最大,平常都是我保护你们!”

正在这时候,一只大象掉进枯井里了,它拼命地呼救。大家听到后就跑到井口,帮大象想办法。数字1-9也来帮忙了。他们从大到小排成一排,组成一串数987654321,显示出来它们最大的力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把大象拉上来。这时候,只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说:“让我也试试把!”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数字0,数字9轻蔑地说:“你?我们这么强大的力量都不行,你来逞什么能?”只见0来到它们的后面,一下子力量就是原来的10倍,大象很快就被拉上来了。大象非常感谢数字兄弟,数字9也为自己原来瞧不起0而感到愧疚,说:“其实,你的用处比我大!”

大家来到0的身边,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1、有趣的问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和“=”的本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加减法儿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乘号的来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乘号的来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一个月有多少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比大小、第几、几和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数学宫里的故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骄傲的数字9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中卫五小数学一课一故事

11、····································································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错误!未定义书签。16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 错误!未定义书签。

19、····································································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错误!未定义书签。23 ····························································································· 错误!未定义书签。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篇:中华小故事

三令五申

孙武写了一本书叫《孙子兵法》,一次,孙武把他写的兵法呈现给吴王阖(he)闾,吴王不信,说:“你能不能把你的兵法用宫廷里的人练一练?如果好的话我就采纳。”当时就从宫廷中挑选了108名美女,其中有两位是阖闾非常宠幸的妃子当队长。孙武说:“这是左手,这是右手,这是前胸,这是后背,我让你向左转你就向左转,会不会?”大家说:“会。”“向右转会不?”“会。”

既然会了就开始练了。孙武让大家都想左转,这个口令传下去的时候,108个宫女大笑,她们觉得好玩就不去做。这时孙武想:这是第一次我的口令没有传达清楚,再来一次。宫女还是笑成一片,孙武想我我刚才已经说了一遍,这一次大家还不执行就是头的问题,当时就把两个领队拖出去砍头。

吴王急了,说:“那是我的爱妃。”但是孙武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拉出去!”就把妃子杀掉了。这时候其他的宫女很听话,孙武说向左转就向左,说向右就向右,做的非常的整齐,按着他的要求做。这时候吴王觉得女人都训练的非常好久把孙武留下,这是兵圣孙武的故事。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兔死狗烹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著,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握发吐哺

周公旦这个人是一个非常礼贤下士的人,非常爱惜人才的人,这个人经常在吃饭的时候,在洗头发的时候呢,会有一些贤士一些有能力的人去拜访他,他就害怕这些贤士因为他洗头发吃饭等待的过程中人家不愿意等,走了,害怕失掉这些人才,经常是在洗头发的过程中,头发还没有洗完,挽着发就出来了,大家想想洗头发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有时候好几次头发都洗不完就出来了,挽着个疙瘩就出来了,这就是一沐三握发。形容求贤若渴的心情。那么还有一句话叫一饭三吐哺,现在要吃饭了,吃的好好的呢,门口有人敲门了,饭都顾不上吃了,吃到嘴里的这口饭都顾不上下咽就赶紧吐出来接见拜访之人,吃一顿饭出现这么两三次的现象,这就是这个典故。目的是怕失掉天下的一些贤能的人。我们把这句话进行一个更加简洁的提炼叫握发吐哺。握发吐哺就比喻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管鲍之交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清明节来历

晋文公在位时娶了一个后老婆,他父亲非常宠幸他的后妈,在立太子的时候他的后妈是不是想着让自己的儿子当呢?就把晋文公的大哥杀掉了,晋文公一看形势不对就带着几个随从逃出晋国,之后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因为逃的匆忙,没带多少吃的,这时干粮吃完了。但是晋文公重耳饿的很,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掉烤了让介子推吃,晋文公当时饿极了也没有问这肉从哪里来,就吃了救了晋文公的命。后来发现介子推走路一瘸一拐就知道内情,后来就承诺介子推等自己当上国君之后一定给封官,但是等他真正当上国君之后就忘了,他把跟他出来的随从都加官封爵,唯独没有介子推。一个大臣对介子推说你不能这么窝囊,应该跟晋文公说清,但是介子推是个非常有自尊的人说忘就忘了吧。就背着他的老奴亲去了绵山。后来晋文公无意间听一个大臣说起这事,他想重赏介子推,但是找不到介子推。有一个人就出主意说面上四面都是山,火烧三面的话介子推为了生存就会从另外一面下来,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熄灭介子推都没有出来,后来晋文公带人进去找时发现介子推背着他的老母亲活活烧死在一棵柳树下,看到这情况晋文公很伤心,就命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允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凉的食物,这一天就定位寒食节,第二年他又去悼念介子推发现烧死在那的那一个柳树奇迹般的发芽了,所以就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位清明节,这一天去祭祀。随着时间的延长我们慢慢的就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了,清明节的时候吃寒食。这就是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来历。

一鸣惊人

楚庄王执政初期并不是很用心,每天吃吃饭喝喝酒看看歌舞,他想故意通过这种方法来甄别一下看一下朝政里那些人无所事事,也想麻痹别的诸侯国的思想,看我楚庄王就是这么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君。让别的诸侯国放松对他的警惕。但是朝政里的大臣并不了解楚庄王的用意,当时有大臣就急了,就给楚庄王提意见,楚庄王当时就说谁敢给我提意见直接砍头,有一个大臣很聪明不直接提意见,讲了一个故事。就说:“大王,我们外面的树上栖息了这么一个大鸟,身披五彩,非常漂亮,但是他在这儿三年了不飞也不叫,他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一听就知道这个大臣指的是他。因为他执政三年了,没有作为。楚庄王听了笑了笑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楚庄王勤奋治理国家,很快就使出国的国力上升成为霸主。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叫周幽王,这个人很过分,当时民间有人给他上贡了一个女人,叫褒姒,长得非常漂亮但是不爱笑。传说褒姒在周幽王面前就笑了3次。第一次是周幽王废了他的皇后立褒姒为皇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这时褒姒展颜一下。第二次是周幽王又一次去看褒姒的时候不小心被门槛绊倒,摔了一个大马趴,这时褒姒又笑了一次。从此就再也不笑了。周幽王就非常的苦恼,褒姒这么漂亮笑的时候更漂亮。他挖空心思想博得褒姒一笑,就集思广益想大臣去征求意见,看谁有办法让他的妃子笑一笑,如果笑了奖励一千金,千金难买一笑就从这儿来的。这时候他手底下有一个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点着烽火台,来吸引诸侯国,这样褒姒一定会笑。那时都城周围有烽火台,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一旦遇到敌情,如果是白天就会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狼烟是黑的往上一冒,诸侯看见就会赶过来救急,保护都城。晚上点起柴火,是不是也传的很远,诸侯看见也会来救。他的作用是不是和现在的信号弹一样呢?周幽王一听果然就点燃烽火台,附近的诸侯国一看有危险了,就带着部队赶快来救急。到都城一看周幽王一点事也没有,悠闲的喝着酒看着歌舞,想想诸侯是不是非常的生气呢?这种情况下褒姒就高兴了。一高兴就笑了。笑什么呢?两个方面,一是笑周幽王这么随便的去调动军队,二是笑诸侯被戏弄了。这个典故叫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千金一笑说的的人是谁?褒姒。这个故事到这时候是不是还没有结局,因为周幽王为了讨妃子的欢心,把皇后给废了,皇后的父亲这时候就从都城之外搬救兵,就是犬戎,来攻打周幽王。周幽王一看形势不对又点起烽火,这时候点起烽火诸侯还相信他吗?不信。被骗了一次就不会被骗第二次,不来了。犬戎就把周幽王杀死了,把褒姒抢走了,这时西周灭亡。

网开一面

夏朝从禹开始,经过十五代君王,传到了夏桀。夏桀荒淫无道,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怨恨,商的首领汤看到这一切,就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

一天,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商汤对捕鸟人说:“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并小声祷告:“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 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最后,商汤终于灭了夏。

“网开一面”或“网开三面”这个成语,比喻对罪犯从宽处理,给罪犯一条弃旧从新的出路。

湘君、湘夫人

湘是咱们目前湖南省的简称。那么山西省的简称是什么呢?晋。回去看看运城的车牌晋M。当时舜在执政的过程中有一年去湖南考察,考察的过程中就病死了,因此就埋在了那个地方。娥皇女英听说她们的夫君死了就赶过来去哭,很伤心啊,她们的泪滴就滴在了南方的一根竹子上面,这个竹子上留下了泪痕,所以现在在湖南那个地方还有一种竹子叫斑竹,也把它叫湘妃竹。她们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们就把舜尊称为湘君,把娥皇和女英尊称为湘夫人。在后世中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的高。看这是屈原在《楚辞》中写的这首诗,名字叫湘夫人。以湘君的身份写他思念湘夫人的过程。

舜和娥皇女英

帝尧为了考研舜是不是就像老百姓说的这么好。所以尧就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把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嫁给了舜。她们嫁给舜之后就暗中替她们的爸来考察舜的德行。她们两个都嫁给舜之后问题是不是就出现了?两个女儿到底谁是正室谁是偏室呢?也就是谁是皇后谁是妃子呢?在这种情况下舜就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迁都,从原先的平阳迁都到浦坂,就说:“你们两个同时从平阳出发,谁先到达浦坂谁就是皇后,后到的只能是妃子。

娥皇不太讲究骑了一匹马就出发了。但是女英比较讲究,她拿骡子装的马车,并且把马车装饰的非常的华丽,就坐着马车出发了。但是从平阳走到襄汾这个地方的时候,有一匹骡子就快生了,是不是就走不动了?这个时候耽误了她的行程,结果这个时候娥皇就先驾着她的马先到了浦坂,所以娥皇就当了第一,女英就当了第二。但是这那种情况下女英是不是非常的生气?是不是骡子耽误了她的好事?就说骡子啊骡子,以后就不允许你在生小骡驹了。现在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骡子为什么不能生育呢?因为染色体的原因。

娥皇女英嫁给舜是为了代替父亲考察舜是否贤能。但是舜的父亲是个非常傻得人。舜的妈妈早早的去世了,舜的妈妈就为他取了一个后母,这个后母非常嚣张,经常虐待舜并且替舜生了一个弟弟,叫项。这三个人一直想害死舜,但是娥皇和女英非常的聪明,她们看到了这几个人的阴谋,所以就不停的要保护舜,但是又不能给舜说明白他的爸爸妈妈弟弟要害他,因为这样的话就属于挑拨离间,所以为了维护她们的声誉就不愿意说这样的话,只是在暗中保护舜。有一次舜的父亲和弟弟想借修建仓库为由想害死舜,就说仓库顶漏水了让舜上去修一修,舜就同意了。娥皇和女英就给舜提建议说上去修的话一定要拿两个斗笠(头上戴的类似于伞的东西,草帽一样)上去,舜就听从了。结果当他上去的时候他的爸爸后妈和弟弟就放了一把火就把仓库烧着了,舜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要逃生呀?怎么逃生呢?一手抓着斗笠就从房顶上跳下来了,因为斗笠在跳的过程中起到的是类似于降落伞的作用。那么舜就没有受伤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这是舜和娥皇女英的事情。

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第五篇:《中华好家训》校本教材实施方案

《中华好家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了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发挥学校在学生家庭家风家训提炼过程中的指导和协助作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规则和规范意识,达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家风家训、教育学生主动践行家风家训的目标,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收集、编纂了校本教材《中华好家训》。

二、课程设计

本书遴选了三位历代优秀人物的家训典籍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经典100条,从多方位,多角度诠释了人生所要恪守的真谛。这是一本教子课本,也是一本修身指南。我们希望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还是经历过世事风雨的成年人,都能因为这本书中的某一句话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焕发担当奉献的精神,保持向善向上的力量。

三、课程目标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通过本书的诵读增加学生对中华好家风的敬仰,进而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

四、具体目标: 1.尊重父母,百善孝为先 2.勤俭持家,传承美德 3.热爱学习,学无止境 4.热爱祖国,撑起未来

五、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朱子家训 第二章:范氏家训 第三章:曾国藩家训

第四章: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经典100条

六、诵读时间

1、九年级每周五早读时间,集体诵读。

2、课余时间学生自主诵读和家长共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七、课程实施

1、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学期学习计划,选择经典语句确定必背内容。

2、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讲解内容,指导诵读。

3、充分利用每周五的早读时间进行经典诵读,确定诵读的内容,按进度诵读经典。同时进行经典诵读的指导和检查。

3、培养学生写摘记和读书心得的良好阅读习惯。鼓励孩子读中批注,积累经典语句。

4、布置节假日作业时,可以适当加入诵读内容,鼓励亲子诵读。

八、成果评价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每个学期,设立了“经典阅读优秀奖”,对阅读数量大、习惯好、效果优的同学进行激励,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之风,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家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顺理成章地成为家风家训的重要内涵。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也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贵在坚持。

下载中华民族传统小故事(校本教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民族传统小故事(校本教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十四孝故事解读 校本教材

    前言 孝心教育是我校开展的德育特色教育,“孝心”是为人立身之本;“孝心”是巩固家庭亲情关系之本;“孝心”是人类延续之本;“孝心”是发展个人和国家亲和关系之本;“孝心”是构......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 --抖空竹一 空竹的历史: 1 抖空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写过一首诗《空竹赋》;宋朝时期,宋江写过一首七言四句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炼而成 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

    中华美德小故事 文档范文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本文是无忧考网小编节选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一个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小故事的系列。每个小故事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

    中华诚信小故事专题

    导语: 21世纪是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应该将诚信的旗帜高高挂起,做诚信人,办诚信事。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让诚信与我们的心灵同在,让诚信与我们的社会同在,......

    中华美德小故事

    中华美德小故事----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的欺诈。“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

    中华礼仪小故事

    中华礼仪故事之卧冰求鲤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

    中华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炼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