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初三历史综合练习(七)
新课标初三历史综合练习
(七)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将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是为了纪念: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中共七大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下列曾作为国民政府都城的城市是:
()①广州 ②武汉 ③南京 ④重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揭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序幕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开始
B、渡江战役开始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①淮海战役 ②平津战役 ③辽沈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6、我们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武力统一
7、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大的不同是:()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殖民统治 C、革命过程中出现反复
D、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用)
8、国际歌的词曲作者是:
()
①马克思 ②欧仁·鲍狄埃 ③狄盖特 ④恩格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采用了国有化的形式
B、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C、从根本上遏制了经济危机
D、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的发展的趋势是:()A、全球化
B、多极化
C、和平与发展 D、信息化
二、组合列举题(10分)
11、一战后召开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请依据条约写出会议名称。(2分)(1)《凡尔赛和约》:(2)《九国公约》: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战败而结束,请写出下列两个法西斯国家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时间及影响。(4分)(1)德国:(2)日本:
13、中共的历史上很多次影响重大的会议,请写出下列会议的历史意义。(4分)(1)中共一大:(2)中共七大:(3)遵义会议:
(4)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三、历史诊断题(10分)
14、下面是善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段评价,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依据历史知识加以诊断和改正。(6分)
1954年,国家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5、下面关于冷战政策的一段叙述,在两处错误,请诊断并加以纠正。(4分)
冷战政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实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四、情境说明题(15分)
16、材料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材料二:沈阳北郊上空穹月高悬,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第二天日军占领沈阳城。
材料三:1937年12月15日,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多人,被日军解往南京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1)材料一出自何人之口?说说他的事迹?(2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结果怎样?(1分)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史实用一句话谈谈感受。(1分)
17、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念。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1)这是谁发给谁的电报?陪都是哪?(2分)
(2)电报是八月十四日发出,你认为应该是哪一年?(1分)
(3)发电报者的真实目的是什么?(1分)
(4)收电报者是怎样做的?为什么?(2分)
18、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遭到袭击的是什么地方? 这一事件发生在何时?(2分)
(2)发动袭击的是哪一国家?(1分)
(3)遭到袭击的国家作出了什么 反映?有何影响?(2分)
五、分析探究题(15分)
19、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如何?这一社会性质完全形成、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中共为改变这一社会性质,经历了哪几个斗争时期?你有什么认识?(9分)
20、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如何?谈谈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6分)
第二篇:国际贸易综合练习七
国际贸易综合练习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国际分工的性质是由国际决定的。
2.商品交易所中的期货交易从性质上看主要有两类:一是,从两次交易中的中牟利;二是在期货市场上期货合同,这就是。
3.技术贸易往往是将无形的技术知识和相关的机械设备结合起来进行,在技术贸易中前者称为,后者称为。
4.战后,国际承包工程由型转向型。
5.从法律角度上看,ETO成立后,它与组织和银行具有同等地位。
6.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
7.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将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比”。
8.关贸总协定缔结以来组织和完成轮多边贸易谈判,最后一轮称为谈判。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从价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从价税额与商品价格的涨落成正比关系。()
2.技术贸易中的分许可证协议也属于排它性许可性协议。()
3.当一国某种出口商品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即为外汇倾销。()
4.自动进口许可证是进口国家主管机构为了限制商品而自行签发的一种许可证。
()
5.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1998年我国实行人民币贬值,以促进商品的出口。
()
6.1948年中国已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
7.70年代中期以来,保护贸易主义又重新抬头,各国竞相提高关税,关税壁垒大大增强。()
8.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后由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
9.净出口是指出口商品以净重计数的出口量。()
10.根据总贸易体系规定,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口额,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不论其是否办理通关手续,一律列入进口,作为总进口的一部分。()
11.进口替代是用从国外进口制成品来替代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
12.世界国际货物贸易额是各国和地区的货物进口额或货物出口额之和。()
13.欧共体为了限制制成品进口,广泛采用差价税,历而受到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反对。()
14.复进口是指该国出口商品在国外未经加工改制又再进口。()
15.《协调制度》(H.S)是海关合作理事会为调解各国之间关税与贸易争端的一种制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世界市场是()。
A.各国和地区的商品和服务交换的领域
B.由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市场构成C.国际分工的基础
D.与对外贸易同时产生
2.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对外商品倾销时,如出现亏损,其通常采用的裣办法是()。
A.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高价所获5的高额利润裣
B.利用国家所提供的出口贴补裣
C.打垮竞争对手,占领市场后再抬高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进行裣
D.实行货币贬值的办法进行裣
3.在现代贸易条约与协定中,最常见的最惠国待遇适用的例外有()。
A.边境贸易B.关税同盟
C.沿海贸易D.过境贸易
4.凯恩斯主义的贸易理论是()
A.自由贸易理论B.超保护贸易理论
C.关税同盟理论D.内部化理论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因素是()。
A.所有权特定优势B.使用权特定优势
C.区位优势D.一体化特定优势
6.下列各种关税中,税率平均水平最高的是()。
A.普惠税B.普通税
C.最惠国税D.特惠税
7.在国际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的转让是()。
A.有形贸易B.无形贸易
C.专有技术贸易D.中介贸易
8.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用实际过境来确定服务贸易的定义,认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音乐会方式有()。
A.商品贸易中服务的过境B.人员的过境
C.信息过境D.货币(资本)的过境
9.跨国公司对外进行横向兼并是指()。
A.同行业企业的兼并
B.同一生产过程前后阶段企业的兼并
C.跨待业兼并
D.不同待业兼并
10.次佳原理是一种()。
A.对外直接投资理论B.自由贸易理论
C.保护贸易措施理论D.垄断优势理论
四、名词解释(第1-7个名词,每词3分,第8个名词4分,共25分。英文名词先译成中文,再解释)
1.“自动”出口配额制
2.海关税则
3.进口押金制
4.特惠税
5.Export Processing Zone
6.Buyer’s Credit
7.variable Levy
8.Foreign Trade Multiplier
五、简答题与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国际技术转让及其两种形式。
2.简述跨国公司的特点。
3.计算题:假设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是199,1998年时出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下降6%,进口价格指数较基期上升12%,通过计算数字说明该国1998年净贸易条件的变化。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世界贸易组织?其建立对国际经贸发展有何影响?
2.试评价赫一俄学说。
第三篇:初三历史世界古代史专题练习
世界古代史部分
一、中考考点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第2课)
2.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第3课)
3.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分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第7课)
4.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第8课)
5.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第8课)
二、知识梳理
1.大河流域的文明:
①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
②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
③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④古代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
2.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3.①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华,写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4.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5.世界三大宗教
①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创始者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主要教义:主张众生平等。
②基督教:公元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创始者耶稣,主要教义:忍受苦难的人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③伊斯兰教:公元610年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者穆罕默德,主要教义: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教徒称为穆斯林,经典《古兰经》。
三、课堂训练
1.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种来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这一发源地是()
A.古罗马B.古印度C.古巴比伦D.古希腊
2.要研究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你认为应选取的素材是 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D.《论语》
3.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农民和商人属于的等级是
A.刹帝利B.吠舍C.婆罗门D.首陀罗
4.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下列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
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阿拉伯数字D.造纸术
5.纵观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你会发现它们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是:
A.都在大河流域B.都在海边C.都在崇山峻岭中 D.都在高原地带
6.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是
A.《神曲》B .《天方夜谭》C .《荷马史诗》D .《 古兰经》
7.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当时雅典的执政者
A.伯利克里B.凯撒C.屋大维D.克伦威尔
8.中古时期,在西欧最盛行的宗教是
A.佛教B.道教C.基督D.教伊斯兰教
9.阿拉伯数字是东方文明的重大成果。创造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
A.波斯人B.阿拉伯人C.古印度人D.古埃及人
10.下列内容不能体现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是
A.丝绸之路B.阿拉伯数字C.《马可波罗行记》D.《蒙娜丽莎》
11.佛教创始人是
A.汉谟拉比B.穆罕默德C.耶稣D.乔达摩•悉达多
12.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心中,享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是
A.上帝B.耶稣C.释迦牟尼D.真主安拉
13.准备兴建一座伊斯兰教寺庙,你认为设计者应该参考的古建筑是
A.巴黎圣母院B.麦加清真寺C.印度佛塔D.帕特农神庙
14.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元元年是以哪一宗教人物的出生年来确定的A.释伽牟尼B.耶酥C.穆罕默德D.马丁 路德
15.“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与下列哪一宗教有关
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16.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
A.古代印度B.巴勒斯坦地区C.阿拉伯半岛D.古代埃及
17.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宗教故事,这一宗教为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18.楔形文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创造者是
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古印度人D.古罗马人2
第四篇:2014初三语文复习综合练习
2014初三语文复习综合练习(2014.05)
(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名句默写。(10分)
(1)人而无信。(《论语·为政》)
(2)纷纷暮雪下辕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
(6)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7)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顾教授虽然退休多年,但仍然热爱教育事业,毅然接受学校的返聘回到学校从事毕业班的教学,让学生们不禁想到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春的奋斗、奉献和激情,总是给人持久的感动: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只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才能给美好的梦想一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广大青年就会释放巨大潜能、激扬创造活力,用青春热情去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zhēngzhēng誓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驰骋塑造.
zhēngzhēng誓言浩hà
(2)结合上下文,根据文中划线句子,再仿写一句。(2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映式结束,导演激动地说,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摄影创意的溢美之词,给了我们极....大的肯定和鼓舞,我们一定拍出更好的电影以飨观众。
B、汉代陵寝的一些石雕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多数都已损坏,有些甚至不胫而走,....最终出现在国外的文物拍卖市场上。
C、李刚考前虽然夜以继日地复习,但还是有两门课挂了红灯,其他科目也差强人意。....
D、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老人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B、聘任制公务员即将上岗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的原因,是由于“高薪”造成的。
C、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D、与往年一样,今年“五一”旅游最火爆的出游方式依然是周边游,即在居住城市2小时车程范围内的短途旅游。
5.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来指引着自己的抱负和辨别是非。
②对我来说,以舒适和享乐为目标的生活从来没有吸引力。
③以这些目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伦理观点只能满足一群牲畜的需要。
④始终在我面前闪耀着光芒,并且让我充满活着的喜悦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理。
⑤从客观的角度,没完没了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或者是生命有什么意义,是非常愚
蠢的行为。
A.⑤①④②③B. ①②④③⑤C.⑤②①③④D.①③⑤②④
6.名著阅读。(5分)
(1)《水浒传》中的人物众多,但女性形象却屈指可数,文中描写“蝉鬓金钗双压,凤鞋
宝鐙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
海棠花,单枪出马。” 在横线处填上人名或绰号,并概括与人物相关的一个主要情
节。(2分)
(2)齐天孙大圣,混世泼牛王,只为芭蕉扇,相逢各骋强。粗心大圣将人骗,大胆牛王
把扇诓。这一个,金箍棒起无情义;那一个,双刃青锋有智量。大圣施威喷彩雾,牛王放泼
吐毫光。齐斗勇,两不良,咬牙锉齿气昂昂。播土扬尘天地暗,飞砂走石鬼神藏。这个说:
“你敢无知返骗我!”那个说:“我妻许你共相将!”言村语泼,性烈情刚。那个说:“你哄人
妻女真该死!告到官司有罪殃!”伶俐的齐天圣,凶顽的大力王,一心只要杀,更不待商量。
棒打剑迎齐努力,有些松慢见阎王。
本段文字是孙悟空第几次借芭蕉扇,又是怎样被牛魔王骗回的?牛魔王和孙悟空有何过
节?(3分)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借美食滋味传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创下1500万人次的收视纪录;以竞
赛形式展四字格唯美语境的《中国成语大会》,初赛吸引3万人报名……2014年的春天,中
国荧屏文化尽展“传统之美”。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舌尖2》与第一季相比,更
侧重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希望透过美食,去描绘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悲欢离合。中
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舌尖”系列想要表达的是所有中国人在食物背后感受到的情感共鸣。
《中国成语大会》巧妙地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融合在全球流行的猜词竞技中,以全新的竞赛形式,承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播的使命。安徽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美食来了》
导演陈小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舌尖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火热
都有共通之处,就是让人们产生了文化上的自省。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
会》让很多人产生这样的感慨,很多字和成语都似曾相识,好像上学都学过,但就是不会写,也让人震惊“原来我不是文盲却失去了好多文化的根本。”《舌尖2》则让人们发现,原来生
活中那些平凡食材的背后有那么深远的文化,包藏了那么多生活哲理。这些节目让人们意识
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上的缺失,从而产生关注和反省。
(材料选自2014年4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5版《舌尖与成语》,有删节)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2)仿照例句写一个带有“舌”的成语,并解析。(2分)
例:“舌举目张”: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
(3)临海中学正在举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请你为他们此次活动的举办
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4)现在很多孩子忙着学英语、弹钢琴,喜欢吃汉堡、炸鸡腿等洋快餐,记住的也是情人
节、圣诞节等洋节日,传统文化和习俗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去,请你举例说说我们学生
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2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8—9 题。(6分)
军城早秋严武(唐)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②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③,莫遣④沙场匹马还。
【注释】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②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
北方。边:边境。③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④莫遣:不要让。
8.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夜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2分)
9.这首诗的后两句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和范仲淹《渔家傲》中“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8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大道①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②,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③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④。(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终:终老,终其天年。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残疾人。④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不独亲其亲(4)是故谋闭而不兴...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
()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皆以美于徐公 ..
C.万钟于我何加焉D.其一犬坐于前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甲乙两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分别具有哪些特点?(6分)
14.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桃花
源记》比较含蓄,《大道之行也》比较明了,但是反映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都表达了他们
什么情感?(2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5-19题。(11分)
好细菌 坏细菌
①美国基因学专家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种不同细菌的DNA后证明,刚出生的婴儿,其体
表和体内是无菌的,但在出生后几个小时,随着吃奶、逐个头尾相接,其长度可绕地球2周还多,仅人类消化道就含有将近2.04公斤细菌。别以
为细菌都是有害的,其实大部分细菌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只有少部分是有害的。
②研究发现,每个人所携带的细菌种类各有不同,被视为人体虚拟器官,人的健康长寿
离不开正常的菌群。比如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不仅可以帮助消化,还能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用人体自身细胞不能产生的酶,合成我们所需要的维生素和
营养物质等,比如氨基酸。
③人体的皮肤实际上也是一个细菌“动物园”,大约生活着250种细菌。研究发现,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有大约3/4的细菌与别人皮肤表面的细菌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皮肤上的细菌
也有着显著的差别。它们大多对我们的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为每个人制造着独特的体味。
④但也有一些细菌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有五个细菌最多的角落,分别是口腔、鼻腔、腋窝、外阴、肠道。人的口腔是细菌难得的沃土,美味的食物残渣和适宜的温湿度,为细菌
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各种细菌争相云集,也为有害菌群的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不小
心,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疼痛等扰得人不得安宁。每天早晨我们所刷掉的牙垢就由
600种细菌组成,俨然就是一个团结紧密的“社区”。常见的肺炎球菌则寄居在人的呼吸道
里,在外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这种细菌与人体相安无事,当受凉、过度疲劳、精神受到
强烈刺激、创伤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平衡便会被打破,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统
疾病就特别容易复发。
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细菌消灭得过于彻底的环境可能反而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
害。英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经常不接触细菌和病菌的孩子患Ⅰ型糖尿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触到带菌的物质,有更多机会与宠物相处,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疾病的几率反而很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也首次证明,肠道内分)的细菌会影响大脑的化学反应和行为举止,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因为不少常见肠胃疾病往往
伴随着情绪焦虑和抑郁。
(选自《光明日报》)
15.开头第一段从“美国基因学专家对人体内细菌的研究”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说说这种语言的妙处。(4分)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刚一出生,人体内便会带有多种不同的细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细菌也会越
来越多。
B.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对人体的贡献有两种:一是帮助消化,二是产生人体自身细胞不
能产生的酶。
C.人体皮肤上也生活着大量的细菌,细菌中的大部分对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使自身显示
出独特气味。
D.人体呼吸道平时与人体相安无事,但人体免疫力下降便产生肺炎球菌这种细菌,引发肺
炎、老慢支等疾病。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20分)
蚕豆
曾必荣
①北京我没去过。
②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
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
③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尤其是现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
④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
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
蚕豆就叫蚕豆,“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牙齿不好的人,是
难享这口福的。
⑤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必定引来眼巴巴的问:吃么东西,把
点我吃吃?
⑥没吃呀。
⑦没吃——?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
⑧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
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⑨把这一点点?
⑩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
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
11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上
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12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
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13到了上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格外钟情于蚕豆”,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
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
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蚕豆”。不久,就
在班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
14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
15这“一笑”○,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
所顾忌——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良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
很好吃。
16立夏时节,刚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说:○“新
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
方佳”,倒是身同感受。
17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不○
洗,立即到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
厌”。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令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
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
不过,蚕豆易老的确是事实。
18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
芦》里说的话:
19相对其他果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好○
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
20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 ○
21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哪能再给太多的青春,天下好○
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
(选自《散文海外版》
2014年第2期)
17节,分点概括作者与蚕豆相关的事情(4分)19.全文以时间为序,联系④-○
20.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节句子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
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
12节能否删去?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21.文章第○(4分)
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花
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17节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赏析妙处。22.文章第○(4分)
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相看两不厌”。吃
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
23.文章题目“蚕豆”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蚕豆”表达了什么情感?(4
分)
三、写作(60分)
24.请以“生活的恩赐”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和人名等。
第五篇:新课标历史
教育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字: 新教材,问题情境,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6-0055-0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历史课程要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会学”是建立在思考问题基础上的,这需要经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搜集资料并加以整理的能力,才能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路径。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主动探究;没有问题,学生思维就会僵化,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没有问题,要求学生体验、感悟就是空话。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也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标的这三种教材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采取了如下方式:
一、课前导语设置应探究的主要问题,开宗明义,激发问题意识
三种新教材在课前的导语部分,都精心设计,提出了学习中应探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在教学伊始就营造了问题意识,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如:人教版教材在导语部分设计了“探究的主要问题”栏目,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编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重要特点?”岳麓版教材在导语部分设计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在“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货币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人民版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导语部分设计了“学习建议”栏目,提出学生应探究的问题。如“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编者这样设计问题:“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根据本专题提供的内容,深入思考为什么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为争夺世界市场的控制权出现了哪些冲突和战争?世界市场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这一历史过程中能揭示出什么基本规律?”导语中设计的问题,都是本课或本单元要求学生必须探究和理解的主要问题。新教材通过问题方式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进入带着问题状态,使学习建立在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上。促使学生将学习建立在“想学”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发展到“能学”、“会学”、“坚持学”。问题的创设是培养主动学习的关键。新教材导语部分一般都提出了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和应弄清楚的问题;同时又注意到将问题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的基础上。这样在学习之始,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二、在课文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学思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起始于问题,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本特征。孔子曾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有学思结合,只有通过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才能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由“学会”转向“会学”。新教材强调学思结合,设计了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栏目,以问题插入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建立和强化了问题情境。
岳麓版教材针对课文的知识内容,以问题框的形式,及时妙巧地插入问题,如“鸦片战争”一课,结合相关内容,插入“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总结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人教版教材在课文中专门设立了“学思之窗”栏目,通过问题的插入,积极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课,“学思之窗”的问题情境是:“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想一想,中国这时为什么奉行不结盟政策?”人民版教材则在课文中设立“学习质疑”“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插入问题,如“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在“学习质疑”栏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在“议一议”栏中,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认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对当时全国的统一起了什么作用?”三种版本的新教材在课文中创设的问题,旨在诱导学生学思结合,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思维从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三、在课文结束部分,通过对问题过程的探究,为正确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高中“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张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特征,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直接感受,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三种新教材正是从这一改革的理念入手,在课文结束部分,设计专门的栏目,取代传统教材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过程的探究,促进知识整合,思维深化,能力升华,个性发展。
人教版教材设计“本课测评”与“学习延伸”等栏目,以问题探究为宗旨,既强调知识的整合与掌握,也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发展;既有知识层面的归纳总结,又有能力层面的创新,从而体现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本课测评”以问题形式,学生必须掌握、理解和运用的内容;而“学习延伸”是针对学有余力和学有兴趣的学生,是教材内容的深化和扩展,这类问题有一定难度,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结论,甚至连基本的历史资料都不齐全,需要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假设和论证,以求问题的解决。这部分不做统一要求,体现了教学的选择性。如“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编者在“本课测评”中创设的问题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盛唐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当时出现了哪些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有哪些代表作?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苏轼与辛弃疾有哪些代表性词作?明清小说有哪些突出成就?试举例加以说明?”而在本课“学习延伸”中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阅读下面所列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诗略)“请阅读辛弃疾下面两首词,说出它们的不同风格,后一首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词略)显然,这样的问题要求更高一些。
岳麓版教材在课后设计了“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等栏目,前两个栏目以史料解析的形式,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供有兴趣的同学探究,体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选择性。后一个栏目通过问题的探究,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这部分内容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体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性。如“巩固新生的政权”一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95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其中说,„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相关着,是为自己的必要性所决定的'。这话引用了什么典故来说明历史经验?联系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你对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的原因如何理解?”“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怎样逐步确立起来的?”
人民版教材在课后设计了“自我测评”与“材料阅读与思考”两个栏目,前者侧重学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探究,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后者则提供相应的史实材料与背景,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前提下,分析解决这类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以拓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阐述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过程,并分析它们对于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表现明显,请谈谈有关这方面的具体表现?”“以下材料讲的是1865年—1869年中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各省将军督抚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们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材料略)
三种版本教材在课后创设的问题情境,与传统教材相比,知识与结论并不是惟一重要的,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同样重要,作为学习的延伸过程,学生的兴趣、情感、个性、思维、自我评价、创新意识、动手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发展。这就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素材,符合高中课程设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既为学生进入社会和高等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创设“探究活动”的新课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探究,导致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死记硬背,不知其所以然。新课程理念下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行知识的归类总结,而且注重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和思维路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集中训练学科能力,三种教材都设计了“探究活动”的新课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模拟研究过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收集整理资料,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如何在假设的论证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发现,体会和掌握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人民版教材编者设计了“学习与探究”的课型,以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如“为哥伦布领航”的学习探究活动,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创设探究的问题是:“哥伦布航行美洲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应该怎样评价?哥伦布航行美洲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有哪些?勇气、科学知识、个人梦想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如何?总结现代航
海技术在哪些方面比哥伦布时代有进步?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完善?未来世界海上航运业发展的前景如何?”
岳麓版教材则设立了“综合探究”的课程,如“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综合探究课,编者从学生主动探究的角色意识考虑,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请思考在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农耕经济,大大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情况下,近代科技能否发展起来?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中国传入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为什么西方中世纪前期,不具备科技进步的基础与动力,而处于停滞落后状态?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岳麓版教材创立综合探究的意图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重在过程的参与,并不期望得出科学的结论,旨在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对话交流,提高主动探究创新的兴趣。凡有一见之得,教师都应充分肯定,通过探究交流的途径,加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使之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人教版教材也设计了“探究活动课”,如“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探究活动课,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问题:“(1)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全球化提供的机遇有哪些?又有哪些严峻的挑战?(2)用事实分析„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生态破坏的问题,认识其严重的后果。(3)就中国或者你所在的地区应该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4)批判西方中心论者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挫败利用„全球化‟来达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企图?”以供学生选择探究讨论。这样,学生在“研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历史情感得到升华。传统教材过于强调历史的“客观性”,确定的内容,给定的结论,往往使学生造成错觉,认为教材所讲授的知识就是客观历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惟书惟上之学风直接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史既是客观的,但它又是人们对历史有意识的选择、复原和认识,这样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过程,必然是一种有意识有选择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当然,这种选择的主观性一定要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历史学家卡尔·波普尔就主张:“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历史和自然科学一样必定是有选择的,否则历史就由一大堆不相干的乏味材料所塞满。”对待历史,观点各异是正常的,关键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这就是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当学生认识到所谓历史,就是依据史实材料进行探究和解释,历史思维的学习主体意识就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
五、通过认识史料,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历史意识
“课标”明确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如何再现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历史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是当前历史教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历史认识首先建立在对史实材料的认识基础上,主体在认知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但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
材)为本,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知识是确定的,结论也是惟一的,学生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创新意识被扼杀在教材的定论中,人文精神也难以滋生。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当他们依据史料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色、方法也不尽相同,加之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存在,最终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解释的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编写的定势,提供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来设计问题,从而将材料的解释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认识材料的过程中,形成历史意识。如岳麓版教材在“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栏目中,就精心选择了与学生知识储备有关,但又不是简单再现历史知识的相关史料,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创设问题情境。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中,编者就精心挑选了与教材内容有关,但仅凭现成教材知识又无法解决问题的典型史料: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诗访录》”
创设的问题是让学生思考解释:“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回答这些问题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教材中也没有现成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认识而解决问题。传统历史教学中所谓客观的历史,即教材内容,无非是教材编者对历史的解释而已,并不是历史的定论。何况,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解释中,必定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这是客观存在的,是难以回避的。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史料,如何在鉴别中得出对历史的解释,并将解释权交给学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尤显重要。欧洲各国的历史教学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解释中辨认别事实”,“对史实有多种解释”。实际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