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建筑史不应回避传统文化[小编推荐]
中国建筑史不应回避传统文化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方绪明 刘霄峰 张文海
[提要]本丈提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不能只从现代建筑的理论和观点出发,还应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文中引用部分事实论证了传统建筑中的文化现象和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指出了有关中国建筑史论著和建筑教育中的一些缺憾。
关键词:传统 建筑 历史文化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史书,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观念、科学技术等为一体。更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笔者认为研究传统建筑不能只从现代建筑的观点和理论出发,还须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和体味,即从现代与传统两个不同的层面去解读,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答案。
一、传统文化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切入点
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教科书和《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杜)等有关传统建筑的论著都是以大量的史实论述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成就,并从建筑造型、轴线序列、空间层次、艺术和技术等方面加以研究、分析,都是以现代甚至当代建筑的观点和文化理念为基点,可以说用这种方法只能揭示传统建筑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只是研究了传统建筑的外部特征,而没有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包括《华夏意匠》(香港华风书局)也没有把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其原因就是忽略了传统文化。这种研究方法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在一段时期传统文化一度被视为禁区,更甚者被作为“牛鬼蛇神”加以批判,人们不敢接近。现在我们看到的有关中国建筑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权威性的论著都成书于这个时期。而今,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京剧、中医药等都被视为国粹,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理应全面、客观、系统地去研究和分析,如果用传统文化的观点来解读传统建筑,会使许多用现代建筑的观点无法解释的现象找到答案,笔者认为研究传统建筑不应回避传统文化,“中国建筑史”应补上这一缺憾,才算完美。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所以研究传统建筑应从传统文化上找切入点。
二、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笔者仅从五行学说、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试图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释都是找些客观原因来说明问题。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徐敬直的看法是:“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勉强。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侯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石头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五行还代表方位、颜色和数字(源于河图),东方属木为青色对应的数字为三和
八、西方属金为白色对应的数字为四和
九、南方属火为赤色对应的数字为二和
七、北方属水为黑色对应的数字为一和
六、中央属土为黄色对应的数字为五和十。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其整体规划布局就暗合了五行学说的规律。一种脱离传统文化的错误说法是:紫禁城中央三大殿的台基是工字形或倒土字形。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表面的附会,实际上从五行学说上讲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字,作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中心,这个土字形,绝非偶然,也并非建筑型制问题,因为我国古代的地图方位与今天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看起来正好是一个“土”字,在河图、洛书九宫中,中央(中宫)也均为五属土。土为中,象征权力,表达了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统治阶级至高无尚,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紫禁城建筑为什么用黄色琉璃瓦、白色台基、红色宫墙、青绿点金彩画和红色柱子?用现代建筑的理论解释是,黄色和红色、白色、青色、绿色和金色这些颜色相互配合最易表达金碧辉煌这一皇宫建筑的主题。其实,这也是五行所代表颜色的体现,土为中,代表色为黄色,最为高贵,所以琉璃瓦用黄色,皇帝穿的龙袍为黄色也是一样的道理,其余白、青、黑、赤也为五行所代表的颜色为正色,等级最高。这些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和建筑美是并行不悖的,或者说传统文化是建筑的美学根基。紫禁城内文渊阁是一个很特殊的建筑形式,是仿宁波“天一阁”型制而建造。因为它是一个图书馆,在功能和技术上极具特殊性,所以没有套用通用模式,而是采用六开间、二层、黑色琉璃瓦、前临水池的做法,这正是取意《易·大衍》:“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层数为二,为阴数,黑色五行为水。不难看出重点体现一个‘水”字,从建筑设计构思上符合图书馆怕火,消防第一的重要主题,而实际功能也非常便于藏书和阅览,主题和功能处理的和谐、恰当。还有一个不大引起注意的问题,北京城的皇城为什么不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而是在西南角缺了一个口?《中国建筑史》只说明了“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为什么不规则呢?是做不到或疏惑大意吗?当然不是,它是人为的。表面上看似乎是照顾南海,可又很局促。从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八卦方位上分析,在相生相克图上惟独在东南角上没有相生相克关系,而在后天八卦方位上的西南方也是最不好的位置,为坤方(绝命),作为皇宫建筑这当然是最大的忌讳。
(二)易学的运用 明清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为什么是凸字形,外城为什么只建了一部分,《中国建筑史》教科书和其它有关著述的解释是“由于当时财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稠密的居民区包围起来,而西北东三面的外城没有继续修筑,于是北京的城墙就成了凸字形。”这样的解释表面看是乎很有道理,但仔细看,照这样的说法东西两边的内城和外城似乎离的太近了,不足600米,显然匠师们是不会这样规划的。若用易学解释,按洛书九宫图,上南为
九、为乾、为阳、为天,下北为
一、为坤、为阴、为地,北京城正是乾天包坤地的格局。且外城南城墙向内呈缓弧形,符合易学中的南为天,内城北城墙为直线,符合易学中的北为地,即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的象征。外城东南角凸出,按先天八卦之方位为“兑”,为泽,故补之。内城西北角切去一角,因西北系“艮”位,为山,故切之,这绝不是无道理的随意或测量技术所致。再者北京城的城门数也符合“河图”南
七、北六之数,南城为阳,开七座门,且正南向为三座,北城为阴,开六座门,正北向为两座,非常巧妙。所以,应该说整个北京城的规划是一个很严格遵守传统文化的杰作,是建筑美与环境美的真正结合。其美学根基正是传统文化中“易学”的运用。从构图看,比元大都、长安、洛阳城(过分规矩方正而显得呆板)都美的多。紫禁城平面布局采用前三殿、后三宫、东六宫、西六宫的布局模式不仅仅是一个平面构图和布局问题,在易学中乾属阳为男代表皇帝,其符号为三(前三殿、后三宫),坤属阴为女代表皇后,其符号为三三(东六宫、西六宫),二者相互组合很巧妙地解决了平面布局和阴阳平衡问题。而且乾坤又代表天地,寓意天地定位、天地人三才和谐合一。东西六宫之和为十二象征一天十二时辰、一年十二个月和十二地支,东西五所又暗合十天干,日精门、月华门代表日月之精华。左文华殿右武英殿代表着左文右武,北神武门是玄武神的所在地居北方是紫禁城的保护神。整个紫禁城平面布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模式的体现。北京四合院为什么采用内外院布局、大门在东南方、厕所在西南方?现在来看这种布局方式功能合理、尺度合宜、环境宜人、艺术含蓄,很适宜于人居住,是中国人民长期居住和营造经验的总结。用传统文化解释,它是封建礼仪、伦理观念(尊卑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体现,门之方位就是后天八卦东南方之巽方,代表着生气,意即太阳升起的方向,生气勃勃,清早出门迎着阳光,心情舒畅,西南方为坤方,代表着绝命,太阳落山的方位,象征着消沉与黑暗。所以北京四合院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结晶。中国古代建筑的间数除个别建筑形式(厕所为两间)外为什么均为单数(在易学未成熟时期的商周时代为双数),即三、五、七、九间,进深也为三、五、七、九架?显然全是阳数,因为为人居住、生活,为“阳宅”,所以不能有偶数(阴数),九为阳数之最,所以最大的殿是九间。从现代建筑的观点去看这样限制了建筑的规模〔掌握了一个度,不同于今天超大规模的建筑有时不顾环境)。同样我们还可以解释《考工记·匠人)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九为分,九卿治之。”和《礼记》的“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时三、五、七、九全是阳数,虽不一定切合实际,但作为一种模式体现了传统文化理念。任何体系的建筑都是植根于相应的文明,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内涵离不开传统文化,文化又借建筑得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以其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指导着各个学科的发展,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朴素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及现代科学的一支独特的科学体系,试图用现代科学去完全破解它是很困难的,其神秘的原因也在于此,中国传统建筑也不仅仅是以独特的外观形式和丰富的空间形态著名于世,更重要的是它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今的一些中国建筑为什么远远比不上传统建筑那么精湛,从某方面讲讲其原因就是脱离文化、没有文化底蕴,同样我们的建筑教育也是就建筑论建筑(香港及欧美国家不是),表面上与建筑无关的领域很少去涉及,这也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形式,是每一个中国建筑师都在关心的问题,似乎还得从传统文化、哲学理念找突破口。值得提出的是,不应把有关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所有问题都囊括在风水范畴之内,也不应该单单认为建筑文化就是风水,这是一个误区,风水学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应用,是建筑文化中的一种现象。在我们中国传统建筑里,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贯穿于始末。如北京城的中轴线长正好十五华里,天坛以
九、地坛以六的营造数理等等。限于本人学识不能一一论证,文中所议也仅为一孔之见,正确与否,敬请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新一版)《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吨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4、《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中国建筑的哲理内涵李先逵《古建园林技术》1991.2.3
6、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吴庆洲《建筑学报》1995.8
7、《易学与建筑》韩增禄著沈阳出版社
8、《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程建军著吉林教育出版社
9、风水大游年理论辨析何俊
第二篇: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目录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古代建筑发展概论 城市建设 住宅与聚落
宫殿、坛庙、陵墓(空间秩序) 宗教建筑
园林与风景建设(看与被看) 建筑意匠(天人合一)
城市建设
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至夏商周
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
特点:各要素的分布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
第二阶段:春秋至汉
《考工记》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全城被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第三阶段:三国至唐
曹魏邺城
特点: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第四阶段:宋代以后
北宋汴梁 特点:取消夜禁和里坊制。
汉长安
1、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其后陆续增建未央宫、城墙、桂宫等建筑。
2、城市布局不规则。
3、每面都有三座城门。
4、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陵邑。
北魏洛阳
1、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
2、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
3、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
4、用水主要依靠洛水。
5、树木众多。
6、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位于外郭中轴线上。
7、里坊制。
南朝建康
1、地势险要,风物秀丽,有龙盘虎踞之称,布局不规则。
2、城内河道众多。
3、绿化程度高。
隋大兴(唐长安)
1、将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2、大体上仿照北魏洛阳城,但更完整。
3、开广通渠。
1、设东西市。
2、里坊大小不一。
3、庙宇众多,市民娱乐生活场所极为有限。
4、街道宽阔,以土路为主。
5、街景十分单调。
6、城市排水、运输问题明显。
隋唐东都洛阳
1、地势平坦,布局整齐。
2、规模比长安略小。
3、宫城位于西北
4、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
5、漕运比西安畅通。
6、洛阳皇城内城墙特别多。
宋东京
1、逐步扩建而成,建筑密度高,土地利用率高,人口众多。
2、防火问题突出,设立消防队和瞭望台。
3、宫城前御街宽阔,两旁有御廊。
4、商业发达,夜市兴旺,通宵达旦,市场分散取代市场集中。
5、四水贯都,运输繁忙。
6、彻底废除里坊制,由街巷制取代。
7、官府衙署同时分布于城内外。
元大都
1、以宫城皇城为中心。
2、地势平坦,道路系统规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正方形。
3、城市的中轴线为宫城的中轴线,平面几何中心在中心
4、道路分为干道和胡同。
5、胡同以东西向为主,在两胡同之间再划分住宅基地。
6、市场分散。
7、设置排水沟渠。
8、全城的中心地带设钟楼和鼓楼。
9、皇城偏于城南,环绕水面展开,手法不同于传统布置方式,属元代创新。
10、皇城东南设太庙,西面社稷坛。
11、三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都城城门共11座,门外又加瓮城,用砖砌筑。
明清北京
1、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
2、舍弃大都北面荒凉地带,缩小城框,城墙向南移1里。
3、加筑外城,西、北、东三面无外城,形成凸字形平面。
4、注重城防,城门有瓮城、城楼,东南、西南角设角楼。
5、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为不规则方形,皇城内建筑内容庞杂,数量众多。
6、宫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中轴线被宫廷建筑占据,附属建筑的布局按照的宗法礼制思想,并仿照南京宫殿,规模更宏伟严整。
7、全城有中轴线贯穿南北,两旁布置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体量宏伟,色彩鲜明,与市民住房强烈对比,强调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8、内城的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内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
9、四个商业中心。
陵园建筑演变
商代:妇好墓
不起坟,深埋,陵顶可能有享堂 战国:中山王墓
武陵横列布置,墓上设享堂,五堂同台,两道宫墙环绕 汉代:基本依袭秦制
南朝: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不存,规模减小
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南大殿建于陵园南门内为上宫(庙),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
宋代:规模小,受阴阳堪舆术之影响,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有神道,两侧石人石柱对立,献殿位于神墙南门中间空地,称上宫,陵的西北为下宫,陵区遍植松柏,以荆棘为篱
明代: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形成二进或三进院落,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 清代:沿袭明制,但各神道分立
佛塔
楼阁式塔: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较早,历代沿用数量最多,佛塔的主流,北魏时期使用木建筑的柱、枋和斗拱,并逐层向内收进,结构和外观都已中国化
平面上,唐以前为正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结构上,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来改用双层塔壁,并增加一些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大为增加,材料上,由全部使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使用砖石,全木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远眺,意义与楼阁式塔不同,有的虽可登临,但密檐窗小,又不能外出,故观览效果不如楼阁式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密檐塔最早实例、唯一十二边形塔、现存最早的塔)
平面上: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
外观上:辽、金的密檐塔在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除了隐出倚柱、阑额、斗拱、勾阑、门、窗以外,还饰以天王、力神、塔幢和各种装饰纹样,与北魏等早期较简朴而具有若干外来影响的形式有很大差别
单层塔:大多为墓塔(北齐),或在其中供奉佛像(隋)
平面上: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外观上:至唐代,其外形已大力模仿木构,隐出柱、枋、斗拱等各种构件
喇嘛塔:分布于西藏、内蒙一带,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以塔门的形式出现,外观上,明代起塔身变高瘦,清代又添“焰光门”
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塔五座(中央的高大,四隅的矮小),仅见于明、清两代,台上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
傣族佛塔: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民族风格,塔多单建,亦有群建者,见于云南傣族地区
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
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无瓦、夯土台基、庭院式)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瓦、高台基)
凤雏西周早期宫室、秦咸阳宫、秦阿房宫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自由格局、园林气息)
西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 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三朝、五门、左祖右社)
唐:含元、宣政、紫宸
隋:广阳门、大兴殿、中华殿
北宋:大庆、垂拱、紫宸
明:奉天、华盖、谨身
故宫的空间序列特点:(六庭院、三个高潮)1:从大清门起经过六个封闭庭院后到达主殿:
大清门以北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为皇城正门天安门,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
2:进入天安门为一个较小的庭院,尽端的端门重复天安门的体量、形式,再进入一个狭长院落,轮廓丰富、体量宏伟的午门形成第二个建筑高潮
3:穿过午门内的太和门庭院后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为一座近四公顷的正方形大广场,正中高台上为太和殿,由数座门、楼、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最高潮
园林与风景建设
(留园 为例)
1、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中、东、西、北四部分。中部经营时间最久,是全园精华。
2、中部分东西两部分,西区为山池,东区以建筑庭院为主,两者情趣不同,各具特色。
3、山池一区,西北两面为山,山池主景因此向阳,中央为池,东西为建筑。
4、园内山林森郁,树种多样。
5、假山为土石相间,山石嶙峋,大意甚佳,主体叠石为黄石,大块文章,气势浑厚。
6、北山以可亭为构图中心,西山正中为闻木樨香轩,造型与尺度适宜。
7、池水东南成湾,池岸规整平直,稍显呆滞,绿荫距水面偏高。
8、池中以小岛和曲桥划出一小水面,形成一小景区,环境幽静封闭,与大水面形成对比。
9、池东一带重楼杰出,池南建筑高低错落,虚实相间,造型富于变化,色调温和雅致,构图优美。
10、西部土山上有云墙起伏,墙外枫林作为远景,层次丰富。
11、东区有庭院几处,主厅五峰仙馆宏敞华丽,庭院内叠湖石花台。
12、厅东为楫峰轩及还我读书处两小院,幽僻安静,楫峰轩庭院主景为石峰,环庭院四周为回廊,廊与墙间划分为小院空间,于窗口处布置竹石。
13、以冠云峰为观赏中心的建筑群,峰北有冠云楼作为衬托和屏障,登楼可远眺虎丘,为借景一例。
14、此园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突出。建筑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关系,衬托各庭院特色,使全园富于变化和层次。
第三篇:中国建筑史 重点(精选)
绪论
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木构建筑结构体系有:
抬梁式 穿斗式 井干式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
斗、栱、昂 斗拱的结构形式:斗、栱、昂、升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
简明 真实 有机平面以“间”为单位 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翼角:微微翘起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橼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礼制建筑:
1以天神为首的坛殿,如天坛、大享殿等 2以地神为首的坛庙,如地坛、社稷坛等 3以祖先为核心的建筑,如太庙、祠堂等 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的中腰影响。
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营新都副监、工部尚书等。隋代东西量大都城的规划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
李诫:主簿,丞,少监及监等。王府,辟雍,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等。P15 ?祥:木匠,工部侍郎。前三殿,献陵等。
徐?:木匠,工部尚书。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① 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区)<――巢居 “构木为巢”
② 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 ①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六、七千年前 干阑式建筑 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
仰韶时期,穴居。河姆渡村,巢居。龙山文化,平面呈“吕”字形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
“华夏第一殿”,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
羡
道: 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西周以采用了“瓦” 春秋 鲁班(公输般)(春秋鲁国人)。高台宫室(台榭)的出现
山节藻棁(zhuo: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战国: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高台盛行
长城起源于战国。秦统一全国后,扩建原有长城。汉代建筑特征:
详见作业本第一页。斗栱在这个时期是什么样的形制?
抬梁式、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斗拱已经普遍使用,但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挑出的斗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迭梁式和穿斗式的形成:
迭梁式 —— 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再架短梁的木构架。
穿斗式 —— 柱头承檩,并有穿枋连接柱子的木构架。
墓阙:古代陵墓钱的石建筑,通常左右各一。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缺)三国、晋、南北朝: ⑴ 佛 寺:
塔为主,置于佛寺中央、佛殿为辅——塔院式
北魏佛寺以永宁寺为最大(洛阳)
⑵ 佛 塔:我国最早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砖、密檐塔)
⑶ 石 窟: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 三 种:塔院型(支提窟):以塔为中心
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
僧院型(毗诃罗)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 佛寺、佛塔和石窟 舍宅为寺:
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隋大兴城: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 ② 河北赵县安济桥:设计人 李春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
唐代建筑特征:
①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唐长安城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市)
②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③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
• 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并富有艺术性,斗拱的装饰效果很好(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 出现“都料”,这一名称到元朝仍在沿用。建筑技术分工、技术管理都有进展 ⑤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 ⑥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显现有机的联系。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宋代建筑特征:
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废除里坊制,街巷制形成,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桥梁都有新发展 ②
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有利于建筑技术发展)
北宋《营造法式》 李诫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北宋初 《木经》 喻皓(五代)
③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组合多变)④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唐:多采用板门与直棂窗
宋: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阑槛勾窗
唐: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色为主——明快端庄 宋:“五彩遍装”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饰”——华丽(解绿装、丹粉刷饰)
唐:平为主
宋:平 & 藻井为主
⑤
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仍以佛塔为主,其次桥梁(泉州万安桥(北宋)长540米,石梁1米长)
我国最早的琉璃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我国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
⑥
园林兴盛,出现了大体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元代建筑特征:待定 ①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发展
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
尼泊尔工匠
阿尼哥设计
② 减柱造: 抽去若干柱子
实例: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正殿 ③
斗拱结构作用减退
元代壁画典型: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
(或大木技术的突变:1殿阁式结构衰落和厅堂式结构扩展。
2梁柱联系增强,斗栱作用结构作用减弱,装饰作用曾加。3柱网与梁架自由化处理(1减柱法,2使用天然弯曲木材斜向搭接))明: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砖 细 —— 砖做细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生 起——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侧 脚——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乾隆年间从国外引进了玻璃。
《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颁行的,由工部编著,列出27种单体建筑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瓦作、石作、铜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 样式雷——在样式房(建筑设计)供役时间最长的雷氏家族
烫 样——模型的叫法 算 房——主管预算 工程做法——工程说明书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 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城垣夯土筑成 技术较原始
② 里坊制确立时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专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城市总体布局较自由,形式多样
③ 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重城——指子城与大城
④ 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② 《 周礼•考工记 》 —— 最早的中国城市理论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种制度)解 释:
•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各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它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已涉及城市布局、规模,城门街道分布,主要建筑分区位置局部用地指标,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等差标准。充分反映出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并对以后中国都城形成宫城居中的方格网街道布局模式有深远影响。
筑城,城的面积单位:雉,长度单位:? 本章学习技巧:1选址(概况背景),2布局,3道路,4里坊制,5绿化,6水系,7技术。什么叫里坊制?什么叫街巷制? 里坊制 —— 春秋至隋唐实行的城市布局形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及衙署处于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市”环以高墙,设里门、市门,由吏卒市令管理,全城宵禁。
街巷制:由里坊制演变而来,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饼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
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坊有机的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取消宵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公共活动频繁
瓮城: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
市: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 隋大兴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 8、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古城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
◆ 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顺序是:① 隋唐长安 ② 北魏洛阳 ③ 明清北京
④ 元大都
⑤ 隋唐洛阳 ⑥ 明南京 ⑦ 汉长安 ◆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 汉长安的建筑设计特点:
⑴ 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好。
⑵ 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既京城与京畿相、结合的规划,形成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
⑶ “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
⑷ 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
⑸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
⑹ 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民居的闾里应在外城中
⑺ 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寝”格局),城内四市城外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
⑻ 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结合渭北的陵邑),政治性分区偏于城西、城南(结合苑囿),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近市”
⑼ 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
⑽ 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⑾ 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唐长安建筑设计特点:
① 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修建。
②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③ 长安平面长矩形,道路网“幷”字形,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仿制城市,棋盘格状,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宫城、皇城集中于 内城,在规划中以重城、宫城长宽为模数;采用东西二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 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因素,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隋唐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 颇多,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院,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④ 里坊制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元大都规划、建设特色:
① 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② 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三重城墙)
③ 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三重水系)西山昌平泉水——海子、金水河——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 ④ 规整的街巷布局,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向街道受居中皇城和积水潭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
⑤ 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⑥ 突出都城壮观景象,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⑦ 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
元大都城市规划的特点与成就: 1依托旧城建设新城
2水系清晰明确,科学合理,水系设计者:郭守敬 3一睡眠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4方格网道路系统规整平直 5居民区与商业街市
缺点:南北失衡,前后空间失衡
明清北京城:
① 明北京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5里,南进1里,凸字形城墙;其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
② 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被破坏,并且宫城位于全城中心位置,东西交通不便,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
③ 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
④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个中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势
⑤ 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
⑥ 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死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土楼构造特点:
技术创造:
①
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②
地处南方,注意防晒,③
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于空气流通 ④
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即利防卫,有宜人用 ⑤
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习惯 窑洞的三种类型:
1开敞式靠崖窑 2下沉式窑院 3砖砌的锢窑
云南一颗印住宅:
⑴ 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称“~” 阿以旺:既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屋顶用勾连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对的房屋,通常坐南朝北。
磨砖对缝:将毛转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订,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② 盛行高台宫室阶段
③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④ 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轴心舍:工字殿平面,唐代用于官署的厅堂,叫“轴心舍”;宋代宫殿早先由州署子城改建而来,保留了部分原来布局形制。
故宫的设计手法特点:
1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2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以小称大,以低称高。
3空间有序转换(以门为媒介--空间限定、渗透与转换。以廊为辅助功能划分、交通引导、衬托主体)
4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5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坛庙的分类:
1祭祀自然神。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2祭祀祖先。如太庙,祠堂,家庙
3先贤祠庙。如诸葛武侯祠,关帝庙,孔子庙
明 堂——中国古代重要建筑物之一,其用途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五土色:青土,白土,赤土,黑土,黄土。北京太庙里的正殿与太和殿相似。
鱼沼飞梁”——是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这种飞梁,桥身伸展如翼,架空若飞,形制独特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 方 上——即“帝王陵墓起方形截锥体陵台,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长陵位于长陵宝城前方,其下部用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称为“方城”
其上部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牌楼,称为“明楼” ◆黄肠题凑: 黄肠——柏木芯 题 ——头
凑 ——聚
黄肠题凑——汉代帝王用短木方(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陵邑:汉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第一个依山凿穴为陵——汉文帝灞陵 唐乾陵的设计手法:(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⑴ 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⑵ 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⑶ 陵园整体模拟唐长安格局
⑷ 气象磅礴、善于利用自然、善于融合环境
⑸ 柏城:(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⑹ 地下墓室仍为“前堂后寝”之制 宋永昭陵:东西高,西北低。
哑巴院: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第五章 宗教建筑
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面阔7间 进深8架椽, 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屋面坡度平缓,台基低矮 双抄:(“抄”或作“杪”miao,宋又称华栱,清称翘。双抄,即出二跳华栱)双下昂: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明 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宋代明伏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草 伏——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伏,是和天花下的明伏相对而言的。摩尼殿:
大殿呈四出抱厦形式,殿身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7间,重檐九脊(歇山)顶 大殿属殿堂型构架,为金厢斗底槽加副阶周匝
补间铺作添加450斜拱,是已知宋代建筑中用斜拱最早实例
叉柱造:上层柱插入下层柱上之斗栱,并后退形成收分
缠柱造:上柱向内收分进约半下柱径,其下端不开口,直接至于梁上 彻上明造:不用天花,梁架均暴露在外
河北承德外八庙中有一个安远庙
山西芮城永乐宫总平面,至少说出五个:宫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邱祖殿,碑 佛塔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1楼阁式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2密檐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山西灵丘觉山寺塔 3单层塔: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 4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5金刚宝塔:
北京正觉寺塔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6傣族佛塔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⑴ 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⑵ 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⑶ 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⑷ 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⑸ 除石窟本身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 石窟类型: ⑴ 塔院型:(支提窟)以塔为窟中心 ⑵ 佛殿型: 以佛像为主 ⑶ 僧院型:(毗诃罗)供僧反打座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座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谐趣园”仿无锡的“寄畅园”手法。皇家园林的特点
1、集仿各地各园胜迹于园中
2、规模较大,一般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个自的特色
3、整体布局较为严整,很难摆脱对称轴线的布置方法
4、中心建筑为了与宏伟的山水空间相对,体量与尺度都很高大,建筑色彩堂皇而壮丽
5、叠石手法一般用于园中内大范围内,主要依靠堆土成山,真山与假山相结合手法
6、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花木 私家园林的特点
1、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2、景区中的景观是多层次的(远、中、近)
3、多层次的组织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
⑴ 环形⑵ 串连⑶ 辐射形
4、要素分析
⑴ 山、水、石、花 ⑵ 建筑 ⑶ 室内装修 ⑷ 匾额、楹联、网狮园、待月亭“月利风来”
私家园林一般因其面积太小,而带来了幽曲有余而开朗不足的和建筑过 于稠密的缺点
私家园林的色彩清新淡雅、空间迂回曲幽,达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之效果。基本原则和手法.
一. 把全园分为若干景区.其作用
①
变单一为多样,变单调为丰富,空间容量盛大. ②
提供一个持续的欣赏过程. ③
形成疏密相间的对比效果.
其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其要点是
①
要有主次,不宜平均分配,形成对比效果.例如,在园门内通常用假山或小院落分隔,不使游人马上看到主要风景.并经过若干曲折小空间转移到主景区.这种对比手法,是一般园林普遍采用的. ②
各有特色
③
分而不死,避免迫促,散漫,零星,重复,排牙. 二. 塑造自然山水的形象 ① 叠山 a.模式
b.山水布局(主山对着主水,主建筑)
c.山与真山的关系
② 理水 a.聚分得体――小园以聚为主,大园聚分结合.
b.水口――形成四通八达的感觉,造成"无尽"的假象,扩大湖面空间. c.池岸――宜低不宜高. ③ 水生植物
三. 处理人工建筑与自然风致的矛盾. ① 采用隔绝式,如留园,由于五峰仙馆的功能要求尺度大,破坏了整个园的尺度感,因此,利用了一系列小建筑,将五峰仙馆与水面隔绝开来.
② 尺度处理得宜.一般用小尺度建筑,因为私家园林的地理条件――面积小,所以用小尺度建筑――小中见大.若功能要求尺度大,则须将大尺度破坏,典型手法,鸳鸯厅如图二.亦即先将大看小,再小中见大. ③ 虚化界面――例如将墙体表现为"爬墙虎" 四. 巧妙处理园林建筑空间.
私家园林的空间追求境界,意境.如留园.见图三.空间大小,横竖变化,光线对比,追求深远的意境,格调雅素精巧. 五. 运用扩大空间的手法.
① 化整为零.有大有小,有主有从,隔面不断,通而不适 ② 尺度处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再小中见大,③ 凹凸处理.
④ 不尽尽之.<<画论>>"意不可尽,不尽尽之".化有为无,化实为虚,如敞厅,隔而不挡,巧于因借.源流无尽.周而复始,如闭合的路.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设计的异同点
① 皇家园林以祖国各地,尤其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② 皇家园林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
私家园林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
②
皇家园林在大范围内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
私家园林以山石造山为主
③
皇家园林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私家园林以单株为主 苏州四大名园: 宋代 —— 沧浪亭 元代 —— 狮子园 明代 —— 拙政园 清代 —— 留 园 哪个园林不属于苏州园林?——无锡寄畅园 ★如何理解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 是对理景中利用自然山水来创造风景所作出的基本概括。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所谓“借”既是借景、远借、近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条件比园林环境更优越,效果也更好。巧于因借”目的在于“全天逸人”,“全天”就是要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能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为山水林泉增色;“逸人”就是减省人力物力,如城邑治水理景,开石采石理景,是在完成某项工程后适当进行加工,即省人力又省物力,无疑是最好的“逸人”办法。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1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全天逸人”?
是对理景中利用自然山水来创造风景所作出的基本概括。
所谓“因”不仅是因其地,因其材,而且是因之于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所谓“借”既是借景、远借、近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条件比园林环境更优越,效果也更好。巧于因借”目的在于“全天逸人”,“全天”就是要保全景色的天然真趣;人为加工只能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为山水林泉增色;“逸人”就是减省人力物力,如城邑治水理景,开石采石理景,是在完成某项工程后适当进行加工,即省人力又省物力,无疑是最好的“逸人”办法。2旷奥兼用
旷”、“奥”又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统一对立面。没有旷也就无所谓旷,两者不可缺一,对某个单一的空间环境而言,可以以旷为其特色或以奥为其特色,但整个风景区而言,则必然有旷有奥,旷奥兼用,已经各异,曲折多致,引人入胜。3塑造意境
(1)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2)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3)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
须弥座:须弥座,又名“”、“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抱鼓石: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磨砖对缝:将毛转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订,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
金砖:金砖,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花街铺地:园林铺地种类之一。用砖、瓦、石片、卵石、瓷缸片等材料铺成各种图案花纹的地面做法。
砖细:砖做细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或三个区域。如山西晋祠圣母殿。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出自《营造法式》中的殿阁地盘图。(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坐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的构件(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构件 槽升子: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构件(均相当于宋代的散斗)举架(宋称举折):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lin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推山: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悬山:悬山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的一种。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
挑山:,即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
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又叫屋废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泳衣固持脊檩,起形状犹如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檩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檩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屋顶的种类:P283 屋口曲线:殿柱侧脚和生起显著;檐口线从次间上翘,形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 反宇向阳:由于在末跨的槫上置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方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使屋面略成双曲线。
天花: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宋称平棋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而且小的木方格。这种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平anP289,另一张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棋。
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等。水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水戗发戗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嫩戗发戗: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铺首:门面上有兽面的门环。清代彩画三大类:
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第四篇: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一)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二)基本分类:
•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 •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三)主流:木构架建筑
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一)取材方便:
(二)适应性强: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四)施工速度快:
(五)便于修缮、搬迁
三、木架建筑的不足:
(一)原料短缺:
(二)易遭火灾:
(三)简支梁体系:
四、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建筑也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产生了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
(一)善择基址:各类建筑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后作出选择;
(二)因地制宜: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适宜地布置建筑与村落。
1、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水乡多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
2、唐柳宗元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即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天然”。因其地则为关键。
(三)整治环境:即对建筑环境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调整。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即建筑对环境的反作用。
(四)心理补偿:
1、文学:
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等等,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
2、风水:
(1)风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命卦、星象等内容,对建筑进行选址、布局。
(2)它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如:基址应选具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抱、卉物丰茂的优势地点等。(洛阳、淮阴;衡阳、华阴)
(3)大量的迷信内容:避凶趋吉、化祸为福等。使之最终成为一种芜杂的江湖术。
五、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城市乡村各类住宅;
2、政权建筑:宫殿、衙署、驿站、军营;
3、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天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太庙、孔庙;
4、宗教建筑:寺庙、道观、教堂;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商铺、会馆、酒楼、作坊;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国子监、天象台、藏书阁、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区;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六、工官制度
(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三)、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
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H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 原始社会建筑
一、概述:
1、穴居与巢居: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2、真正建筑的诞生: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进入了氏族社会,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房屋遗址也大量出现。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二、主要遗址介绍:
(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二)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集合着若干近亲氏族组成的一个部落。黄河流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遗迹分布于北方的广大区域,而西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因最早分别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及山东历城龙山镇发现此二种文化,故以之命名。至今考古界仍采用此法命名新发现的史前文体遗存。仰韶文化一般代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龙山文化一般代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三)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主要代表有: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型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
三、其它知识点:
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省建平县,庙内设有成组的女神像。
2、到龙山文化时期,在聚落外围构筑土城墙的现象已较普遍,把壕沟和筑城墙结合起来,形成双重防御结构。
§1-2 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一)、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
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城内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址,可能是汤都西亳。它的发现,为追溯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和资料。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三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二)安阳洹北遗址: 199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安阳发现第四座商朝都城----洹北商城。洹北商城宫殿基址群由25个单体夯土基址组成。其中编为1号的基址,东西长170多米,南北宽90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基址、柱洞、台阶、门道保存完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
三、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认为国都应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城,四面各有3个城门,门内有九条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在大城之内,中央部位的南面是朝廷,北方是市场,在朝廷的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坛。考古发现表明,这对中国历代帝王都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宫殿建筑面北朝南,成为我国中原王朝历代都城规划建设上的一大特色。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上)
(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一)齐都临淄城(山东淄博临淄区): 那时手工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当时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据记载,当时临淄居民达到七万户,街道上车轴相击,人肩相摩,热闹非凡(《史记苏秦传》)。
(二)秦都咸阳宫殿:
在咸阳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秦咸阳宫殿之一。遗址中还发现了具有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开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筑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三)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兆域图》: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图上所标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比例尺约为1比500。此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
二、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
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开始是屋顶局部用瓦,后来便全覆以瓦。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下)(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589年)
一、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
(一)概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虽无遗物,但根据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
(二)汉阙: 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
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阙。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汉碑村,是我国现存30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冯焕阙位于四川渠县赵家坪,建于东汉,是四川现存诸阙中时代最早者。
(三)汉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四)汉建筑技艺: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1、屋顶:
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
2、承重结构: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
3、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至迟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4、著名的汉代四象
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二、三国、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由于晋室南迁,中原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加之江南战争较少,说明东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则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经济遭到严破坏,人口大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取得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使社会经济有了恢复。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我国现存最早的塔:
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此一座,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美。它的艺术处理虽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隋至宋 581年—1279年)
一、隋:(581年—618年)
隋代完成了南北统一,使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复兴;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它建立了科举制,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开创了任人唯贤的先例并将其制度化。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隋代开挖的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迄北平,跨长江黄河,长约2500公里,自隋以来,路线虽有修改,但已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条隋代开挖的大运河。
隋代时,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隋朝很快就覆灭了。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有城市。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一)赵州安济桥:
赵州桥位于赵县城南5里的洨河上,是公元605-616年间由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千百年来,安济桥虽饱经风霜,但至今仍十分坚固,比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来的结构,在我国桥梁建筑史和桥梁建筑学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唐:(618年—907年)
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下)(隋至宋 581年—1279年)
三、宋:(960年—1279年)
经过了五代短暂的纷争,宋朝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
宋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高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唐以前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必然要求突破这种封建统治的桎梏。到了宋期,都城汴梁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了。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有了新发展。
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六、园林兴盛。
代表建筑:
一、晋祠:
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大殿副阶周匝,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为唐、宋建筑中所独有。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石雕塔门和神龛之上。在中国古代建筑已知木构实物中,此属先驱。
二、摩尼殿: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型佛殿,亦为现存木建筑中四面施抱厦最古之例。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至今已历940多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辽代木塔。此塔在中国的无数宝塔中,无论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造像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1052年),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均是辽代的原物。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龙头有形,尾向内卷,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这正是唐代鸱尾向明清龙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实例。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 1271年—1911年)
一、元:(1271年—1368年)
一、城市建设:
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至此,北京终于从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在一片荒野上营建的大都城,由汉人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统,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繁荣的市街景观。城墙四周有11个城门。元代城墙仍以土筑成。
元代起,从尼泊尔等地传入西藏的覆钵式瓶形喇嘛塔又流行于中原。现存单体塔的代表作品为北京妙应寺白塔。
二、明:(1368年—1644年)
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元之前,虽有砖塔、砖墓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北京故宫皇史楼等。
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更丰富应用面更加广泛: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如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高达80米,是一座9层的楼阁式砖塔,外表面全部用琉璃砖镶面,使用了多种釉色。
三、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减化。
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明代的家具也闻名世界。另外,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明代代表建筑:
一、西安钟楼:
二、飞云楼:
CH城市建设 §2-1 概述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城市”。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夏都---斟鄩;商代城市: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
相当于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潮,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史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而已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有的是大城(廓)包小城(宫城),如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及苏州吴王故城;有的是东西二城并列,如易县燕下都故城。代表城市有: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燕下都故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一、春秋淹城遗址:
淹城坐落在江苏武进市城区,距常州市区4公里,系春秋早期城池遗址,距今已有2800余年。春秋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占地约0.65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建筑,其三城三河的形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形制似一神秘莫测的水城迷宫。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
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唐长安城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 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北宋都城汴梁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汴梁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水陆交通要冲,五代后周及宋朝建都在此,加以扩建。发达的交通运输和荟萃四方的商业,使京城也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一)选址:
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十分重视,往往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水源问题,一是保证饮用水,二是保证漕运为京城供应粮食和物资。汉长安开郑渠,隋唐修运渠,元疏通惠河与南北大运河,明通大运河等,都是为了解决饮水与漕运。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三)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如明南京城中有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又包罗了南唐时沿用下来的旧城,所以布局更为自由。历史上城市道路的宽度最大达150米,但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绿化: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等历代都城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隋东都洛阳中央御道两旁植樱花、石榴,人行其下,长达9里。宋东京在御沟中植荷花,近岸植李梨杏,杂花相间,望之如绣。
(五)防火、防洪与排水: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宋汴梁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东京更严。从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以供报时和报警之用。
§2-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其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东移。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理位置适中,便于统治全国,历来被视为建都的理想地区。但是,正由于政治中心长期落在这两个地区,而使它们频遭战争破坏和森林砍伐所带来的严重生态恶化,水土失持,农业衰退,京城不得不依靠江淮地区的供应来维持其政权的运作,这种形势到北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定局。元、明两朝则是最后完成了整个东移的过程。一、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新建城市:基本上是平地起城。这种情况主要在早期,如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后期的明中都凤阳则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
(二)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如西汉初年倚秦咸阳旧城,建造长安新城;以及隋大兴城、元大都等。
(三)是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属这一类型。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为新都服务,投入少而收效快。
二、汉长安的建设: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长安城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所以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街市特别热闹。
汉长安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所谓“七星伴月”,这些陵邑都是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
三、北魏洛阳的建设: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朝均都都于此。秦和西汉仍以洛阳为陪都。东汉时定都于此,长安降为陪都,此后洛阳成为全国或北方的政治中心达300余年之久。
四、南朝建康的建设:
从东吴孙权迁都于建业起,历东晋、宋、齐、梁、陈,300余年间,共有六朝建都于此。西晋末年,改为建康。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枕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蟠虎踞”之称。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周围8里,官署多位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居民多集中于城以南秦淮河两岸。
五、北宋东京的建设: 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要冲的汴州,唐时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又是汴州治所和宣武军节度使驻地。五代时,后梁、后汉、后晋、后周都建都于此,商业更加繁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在原汴州城四周向外扩大数里,征发开封府和附近数州民工10余万人,加筑外城。并将旧城街道拓宽。赵匡胤以兵变估得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后,仍利用后周的汴梁建都。宋神宗间重修外城,加筑瓮城和敌楼。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城而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汴河中运输繁忙的景象。传统的里坊制在这里已被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七、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建为都城,称为中都。元灭金,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皇城前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元末为了抵御农民军,门外又加瓮城。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的正门就是天安门。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明称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从大明门起,经紫禁城直达地安门,这一轴线完全被帝王宫廷建筑所占据。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又于宫城前的左侧(东)建太庙,右侧(西)
建社稷(祭土、谷神);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部等衙署。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3座门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侧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八、明南京的建设: 南京是明初洪武至永乐53年间全国政治中心所在地,它以独特的不规划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之处,地形复杂。旧城居民稠密,商业繁荣,交通方便。南京城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可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
南京城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城的周长33.68公里,城墙高达14-21米,项宽4-10米,全部用条石与大块城砖砌成。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其中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设防之坚,为历代仅见。在这座砖城的外围,还筑有一道土城,即外郭,长约60公里,郭门16座,从而使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
§2-3 地方城市建设
地方城市都有一套相关的机构与设施。以明代为例,这些设施包括: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察院(检察机构)、税课司(税收机构)、巡检司(警察机构)、仓贮(官粮贮备处)、儒学(官办学校)、惠民药局(掌管医药施舍)、养济院(收养鳏寡孤老)、漏泽园(掩埋无主尸殍)、山川坛、社稷坛、城隍庙、先贤庙等。
一、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防御工程: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为了保护城门口外发展起来的居民商业区,许多城市都陆续建造了“关城”,由1到4座不等。
(二)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外筑堤堵水,形成水库湖泊,既可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又可增加城郊风景游览。城墙即是防御工程,又是防洪工程,关键时刻紧闭城门,可以抵挡洪水于城外。
(三)道路与下水道:北方少雨,城中只作土路;南方则大都铺以砖石。城市桥梁在唐以前多用木构,宋以后渐被石桥代替。下水道是在街旁或街中设阴沟,一些城市具备了完整的下水道体系。
(四)邮驿设施:我国自秦汉时代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
(一):苏州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沿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著名的古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该城始建于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时(公元前514年),秦汉以后,城址基本上保持沿用下来。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可知城墙位置与河道系统是唐以前就形成的。苏州现在还保存着绍定二年平江图碑,这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南宋时苏州城的平面布置: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向各居住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扬州
扬州是典型的因运河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城市。
扬州早在唐代就是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城之一,规模很大。可以说开凿大运河是扬州发展的主要原因。历经后周、南宋、元等朝代的改造修筑,形成了明代扬州城(今之旧城)。
CH
3住宅与聚落 §3-1 概说
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旧石器时代的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均是远古人的住宅方式。著名的有旧石器早期的辽宁营口金牛山岩洞、湖北大冶石龙山岩洞、贵州黔(Qian)西观音洞,中期有辽宁喀左旗鸽子洞、贵州桐梓岩灰洞,晚期的有北京周口店岩洞、河南安阳小南海岩洞、浙江建德岩洞等。但当时居无定所,天然洞穴并非随处可遇,在没有天然洞穴的地方,发展为“构木为巢”的巢居或粗糙棚屋或茅草封盖的地穴。这个时代约在10000---6000年以前。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为主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随之,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城市达官贵人的住宅和乡村中乡绅庶民的住宅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自成轨迹。总的来说,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的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两者亦互有影响和交流。聚落则有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城市自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一、住宅形制的演进:
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既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二、住宅构筑类型: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
(二)竹木构干栏式:
主要分布地区: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五)碉楼:主要分布地区: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六)土楼: 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广东、赣南。
(七)窑洞:主要分布地区:豫中、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八)阿以旺: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南部。
(九)毡包: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新疆。
§3-2 民居与聚落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地基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之外,横向还增加平行和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xùn)位(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内院是家庭和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院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厕、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二、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一)客家的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时,因避战乱始迁至赣水中部,唐末至北宋再迁到广东路的韶、梅、惠诸州。南宋以后,客家人主要集居于岭南山区,也有部分客家人再后迁移到它处。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至今保存较好的最古者为明代土楼。
土楼虽分布于不同地区,形式和做法上也略有区别,但由于客家土楼是在迁居后图存稳定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形制上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土楼以祀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二、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三、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三)永定客家土楼,堪称客家住宅的典型。永定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圆楼以承启楼为例,(四)方楼的杰出建筑为遗经楼:
三、河南巩县窑洞:
黄土高原是黄土窑洞的故乡,河南巩县处于黄土高原南缘,境内风成性黄土覆盖层面积大,厚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又由于气候干燥,故适宜挖窑洞居住。窑洞主要有三种:(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3)砖砌的锢窑。
四、安徽歙县棠樾村: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因素至为关键,一是地缘,二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之凝聚力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即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的本身和谐。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典型实例。
棠樾村是鲍氏家族发展进来的村落。这可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约1130年),其时徽州府邑西门一位以文著名的鲍荣,相中今棠樾之地,营建别墅,当为棠樾之始。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位于歙县城西南15华里,背枕龙山,再远处以富亭山为屏,南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费孝通先生说过,村不仅仅是聚落,同时在祭祠、共有水面管理方面等,具有很明确的村落共同体的性质,这确实也是棠樾村落的特征。
CH
4宫殿、坛庙、陵墓
§3-1 宫殿
一、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没有发明之前,即使最隆重的宗庙、宫室,也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都只发现夯土台基却无瓦的遗存。二里头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出土了瓦,但可能还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瓦才广泛用于宫殿。各诸候国竞相建造高台宫室,如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淄(山东临淄)、赵故都邯鄣、燕下都(河北易县)、秦咸阳(陕西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建筑。当时的建筑色彩已很富丽,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了规模空前的宫殿,分布在关中平原,较为分散:渭水之北有旧咸阳宫、新咸阳宫和仿照六国式样的宫殿,渭水之南有信宫、兴乐宫和后期建造的朝宫---宏伟的阿房宫前殿,此外还有许多离宫散布在渭南上林苑中。西汉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城中各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未央宫现存前殿台基残高达14米。
(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自汉以来,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后又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至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纵向布置“三朝”:广阳门为大朝,元旦、冬至、万国朝贡在此行大朝仪;大兴殿则朔望视朝于此(中朝);中华殿是每日听政之所(常朝、小朝)。唐高宗迁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明南京仿照“三朝”作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永乐迁都北京,宫殿布置一如南京。只是各宫殿的使用已大有变通。
二、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
(一)规模渐小:汉长安长乐、未央两宫占地分别为6.6及4.6平方公里;唐长安大明宫0 3.3平方公里;明北京紫禁城(宫城)仅0.73平方公里。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沼错综布列,富有园林气氛,不似明清故宫森严、刻板。
三、历代宫殿代表建筑(1):唐大明宫
唐大明宫基址尚存。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爽皑,俯临全城。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
三、历代宫殿代表建筑(3):明清北京故宫
故宫在明朝初建时,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后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交易市场。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屏障。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是南内和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署。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外层用澄浆砖包砌,里面夯土。它共有四门:正南是午门;向东的名东华门;向西的名西华门;向北的,明朝叫玄武门,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烨之讳,改称神武门,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围环有52米宽的护城河,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结构精巧,造型秀丽。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严格对称布置。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力的设计思想。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3-2 坛庙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形制演变;今天所见,为明代制定。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明清北京,宫殿前左祖右社,郊外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一、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类型:
(一)祭祀自然神:
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四海等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致祭。祭天之礼,冬至郊祀、孟春祈谷、孟夏祈雨都在京城南郊圜丘。
历代皇帝把祭天之礼列为朝廷大事,祀典极为隆重。祭地之礼,夏至在北郊方丘举行。中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故分别筑圆坛、方坛举行祀典。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太社和太稷。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于此。
五岳、五镇是山神;四海、四渎是水神。五岳以东岳泰山为首,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都以泰山封禅为盛典。“封禅”是宣告帝业成功于天地,所以泰山之庙(岱庙)规模宏大,仿帝王宫城制度。其中中岳嵩山之庙,规制和岱庙相近。(泰山、嵩山、恒山、衡山、华山)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三)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也大,分布遍及全国府、州、县。自汉武帝尊儒之后,历代帝王多以儒家之说为指导思想,孔子地位日崇。至唐,封为文宣王,曲阜孔庙也日益宏大状丽,到明代,达到了目前所见的规模。府县孔庙,规模常超过一般祠庙,庙前设泮(pàn)池、棂星门,庙内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
二、我国古代坛庙建筑代表(1):天坛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这是不合于古制的。明迁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为矩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祈年殿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雩(yú)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嘉靖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
二、我国古代坛庙建筑代表(2):社稷坛
北京社稷坛制度也是仿自南京旧坛。其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5间的殿。坛2层,上铺五色土,象征东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都归皇帝所有,五色土按方位铺成方回形平面,东方青龙位用青土,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位用黑土,中心部分用黄土。坛外设坛墙一周,墙上颜色也按方位分成四色。
二、我国古代坛庙建筑代表(4):太原晋祠
晋祠是为奉晋侯始祖叔虞而立的祠庙,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悬瓮山麓,全祠依山傍泉,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不同于一般庙宇。中轴线上布置有戏台、金人台、献殿、鱼沼、圣母殿。其中金人台上3 尊铁铸力神系北宋遗物,神态威武,是铸像妙品。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是祭祀用的大殿。主殿供叔虞之母,称圣母殿,建于北宋年间,殿内所供圣母、宫女、太监等41尊宋塑,神态自然,形象优美,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名作。圣母殿为宋代所留庙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5间,副阶周匝,所以立面成为7间重檐。角柱升起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外貌显得轻盈富丽。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展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CH
4宫殿、坛庙、陵墓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制度和陵园布局的先例。汉制,皇帝登位第二年开始营造皇陵。汉武帝在位年久,陵墓特别宏伟,殉葬品也最多。其后如唐太宗、明成祖等,都亲选茔地,拟就终制。
§3-3 陵墓
一、我国古代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商周时期,作为奴隶主阶级高规格的墓葬形式,已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等。在商都安阳殷墟发掘的近2000座商代墓葬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前者是一座“中”字形的地下墓坑,木椁室四壁用原木交叉成“井”字形向上垒筑,椁底和椁顶也都用原木铺盖。
概括说来,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其构造有二种:一为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至数层,内置棺;另一种是用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及葬品。以后由于木材逐渐稀少,且木椁不利于长期保存,所以逐渐发展了石墓室和砖墓室。石墓室又分有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数种。河北满城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墓,就是2座巨大的崖墓,估计两墓所挖石方约5700立方米。
二、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墓葬制中,地面出现高耸的封土,时值春秋战国时期已相当普遍,其高度和规制,文献记载不乏所见。并且,由于存在高崇的封土,墓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墓”发展为“丘”、“陵”。比较的代表性的是燕下都和山东临淄故城的一批墓葬。临淄故城残存的战国时代高大的土冢就数以百计,郎家庄一号墓封土高达10米以上;燕下都规模最大的是战国早期早期的16号墓,地面残存覆斗形,高达7米,长宽30余米。
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目的为防日后被盗,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曹魏有鉴于此,曾主张薄葬,因山为陵,不起坟,以免后世发掘。唐太宗吸取历史上因山为陵的经验,以九峻山为坟,茔地高踞山际。但五代时,唐诸陵仍普遍被盗,只剩乾陵一座。明代陵墓则有创新,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土山向圆形人工构筑物之技术和形象上的转变。唐宋时期,风水之说盛行“五音姓利”说。国姓赵所属为“角”音,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按照这种说法,要求赵姓墓区南高北低。于是宋陵一反中国古代建筑常例——置主体建筑于较高位置——使陵区地面由入口至陵台逐段下降,陵台处于最低位置。诸陵的朝向都向南而微有偏度,以嵩山少室山为屏障,其前的两个次峰为门阕。
南宋陵墓在浙江绍兴,属浮厝性质,极为简陋。
三、陵墓建筑实例(6)--明十三陵: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本遵循孝陵形制。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长陵营建之初,可能有一个总体布局设想,但是十三陵的形成现状,主要是其后约一百年后嘉靖年间的经营。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外一座五间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这是石牌坊中的上乘作品,建于嘉靖年间。自此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象生(共十八对,有马、骆驼、象、武将、文臣等)至龙凤门(相当棂星门),均为嘉靖年间陆续补充完备。神道自牌坊至龙风门约2.6公里;自龙风门至长陵约4公里,途经山洪河滩地段,无所布置。神道是以长陵为目的而设,但随即成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这是唐宋陵制全然不同处。而为清代仿效。神道微有弯折,因为道路在山峦间前进,须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因此,神道略偏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这是结合地形的细腻处理。
长陵为十三陵中最宏伟一处,规模且超过孝陵,是可作为明清各陵代表。陵建于1424年前。陵园由墙垣包绕,其前,南方的方门三孔,入门庭院内设神帛炉;北为棱恩门,五间歇山殿,入门为棱恩殿,为最高等级殿宇——九间重檐庑殿。殿面阔九间,计66.75米,进深五间,计29.31米;其面积稍逊于故宫太和殿而正面面阔超过之,故体量感觉则大于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长陵棱恩殿的用料和工程质量则为太和殿不能企及;殿内十二根金丝楠木柱,最大四柱直径达1.17米,高约23米,质量之高形体硕大,为历史仅见。此殿经雷击焚烧、地震,迄今无闪失倾斜,工程质量很高。殿的造型庄重舒展,也属上乘。
CH
5宗教建筑(1)
§5-
1概说
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其他还有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自印度经西域辗转传来的佛教。它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佛教: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入我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东汉刘庄帝)建于洛阳的白马寺。据记载寺院是按印度及西域式样,即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布置。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于赤乌(孙权年号)十年来建业传法,建有阿育王塔及建初寺,是为江南佛教建筑之始。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据文献记载,仅北魏洛阳城内外,就曾建寺1200余所;南朝建康一地,亦有庙宇500余之多。现存我国著名石窟,如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都肇始于这一时期,其建筑与艺术的造诣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由皇室兴建极负盛名的大刹。其主体部分是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取了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其核心是一座位于3层台基上的9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绕以围墙,形成一区宽阔的矩形院落。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但在建筑的细部上,已经很大程度上中国化了。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而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此外,钟楼的设置,至少在晚唐的庙宇中已成为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一直到明代中叶,才在其西侧建立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附近。
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通称汉传佛教。其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这就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2、道教:中国的道家思想,一般认为始于老子的《道德经》,后来发展到战国及秦、汉的方士,直到东汉时正式成为宗教。道教在我国宗教中,居第二位。道家所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和东海三神山等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及文化曾起过相当大的影响。但就道教建筑而言,却未形成独立的系统和风格。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其布局和形式,大体仍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即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中心,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与佛寺相比较,规模一般偏小。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早期道观,可以建于元代中期的山西黄城县永乐宫为代表。道教的圣地,最著名的有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和山东崂山。其他如四川青城山,陕西华山也是道教的中心。
3、伊斯兰教:创建于7世纪的伊斯兰教,约在唐代就已自西亚传入中国。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仪典的要求,礼科拜寺(或称清真寺)的布置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有所区别。
§5-
2佛教建筑
我国的佛寺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
1、以佛塔为主的佛寺:
在我国出现最早,是随“天竺”制式。这类寺院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如东汉洛阳白马寺、汉末徐州的浮屠祠以及北魏时洛阳的永宁寺。这种佛寺形制的产生与形成,乃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仪礼需要。但由于我国的冬季相当寒冷,特别是地处北方的室外,举行礼佛仪式有诸多不便,因此在佛寺中出现了可容多人的金堂、佛殿等,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寺中取代的主体建筑。
2、以佛殿为主的佛寺:
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布局。它的出现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王公们的“舍宅为寺”。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自隋唐以来成为我国最通行的佛寺制度。
佛寺建筑的突出代表(1)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殿内的砖砌佛座和塑造佛像,都是唐代遗物。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佛寺建筑的突出代表(2):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佛香阁又称大悲阁,是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共三层高33米,有栏干平座,屋顶歇山式,此殿大部为近代重修。阁内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创建此阁时所铸,也是我国古代铜制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摩尼殿独特的建筑为海内孤例:摩尼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布局奇特,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立体结构重叠雄伟,富于变化,在我国现在古代早期建筑中实属罕见。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复杂;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脚和升起。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葺,但主要结构仍与宋《营造法式》相近。尤其是1977年至1980年落架复原性重修后,古老的殿阁越发显得朴拙雄劲。
佛寺建筑的突出代表(3):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
独乐寺在河北蓟县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后经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及观音阁二处。山门面阔三间(16.63米),进深两间(8.76米),单檐四阿顶。建在石砌台基上。平面有中柱一列。此门屋檐伸出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在比例和造型上是成功的。
佛寺建筑的突出代表(4):布达拉宫
在拉萨市西约2.5公里的布达拉(普陀)山上,是**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可容僧众两万余人。相传始建于公元八世纪松赞干布王时期,后毁于兵乱。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起,由五世**重建,主要工程历时约五十年,以后陆续又有增建,前后达三百年之久。
此宫依山而建,经过漫长的石磴道行至山腰,才到达宫的入口。此处带箭窗的碉楼大部由白石砌成,仅在檐边及石栏墙用白玛草涂红装饰,外观简洁明快。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有经堂、佛殿、政厅、图书馆、仓库、历代**喇嘛的灵堂灵塔以及平台、庭院等,最大的经堂可容纳五百喇嘛诵经。红宫以东是**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红宫附近又设有佛像及佛具制造所、印经院、马厩、守卫室、监狱和喇嘛住宅等。
CH
5宗教建筑(2):佛寺
一、蒙藏汉民族形式的混容-河北承德外八庙(清)
承德位于北京通往内蒙的要道上,又是清代帝王避暑的地方,自十八世纪初,就在这里修建离宫,称为“避暑山庄”。
在离宫东面和北面的丘陵地带,先后建造了十一座喇嘛庙,因有八座隶属清廷理藩院管理,而其地处塞外,故俗称“外八庙”。它们是溥仁寺(公元1713年建)、普宁寺(公元1755年建)、溥佑寺(1760年)、安远庙(1764年)、普乐寺(1766年)、普陀宗乘庙(1771年)、殊像寺(1774年)、须弥福寿庙(1780年)。
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位于避暑山庄北方狮子沟北山岗上,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该庙仿西藏布达拉宫兴建,整个建筑分布在山坡之上,大致为三部。前部有山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其后为碑亭,碑亭有石碑三座。碑亭后为五塔门,门前有石象一对。五塔门上的五塔统称喇嘛塔,每塔均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刹由相轮、承露盘、月、日、火焰组成。相轮十三层代表佛教十三天,亦寓意吉祥,月日表示阴阳交替,产生甘露到承露盘入宝瓶中,火焰象征佛教兴旺。据藏传佛教密宗理论,每座塔的颜色和装饰分别代表五行、五智及五方尊佛,从右至左依次为黑色塔代表“风”。白色塔代表“水”,黄色塔代表“土”,绿色塔代表“空”,红色塔代表“火”,其前部建筑基本对称,过琉璃牌坊至大红台为中部,琉璃牌坊摹北海小西天“须弥春”所建,这里以白台为主。
二、藏传佛教博物馆-雍和宫 雍和宫是北京市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它位于北京内城的东北角上。南起戏楼胡同,北至内城城垣,总长近400米,占地约66000多平方米。殿宇宏伟,气势巍峨。
雍和宫明代是太监的宫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成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教黄教的上院,成了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歇山顶3层楼阁。阁左右并列永康阁和延绥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连为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阁中弥勒佛站像,地面上的垂直高度有18米,埋在地下的又有8米,由完整的白檀香树雕成,是世界最大木雕佛。
四、西藏后藏萨迦南寺
南寺是现存西藏元代建筑重要实例之一。萨迦南寺主体建筑是平面方形的大经堂,中央为一院落,四周围绕殿堂。面积达5775平方米,四周版筑土墙高16米,厚3.5米。正殿由40根巨大的木柱支撑。前排中间的 4根柱子被认作四大名柱:忽必烈皇帝柱、猛虎柱、野牛柱、墨血柱。其中忽必烈柱传为忽必烈所赐。
沿墙叠放为法墙的大批经书,南寺大殿存 2万余函。还有珍贵的贝叶经等。另外,寺内有 2 万多尊铜佛像(“文化大革命”中损毁一部分),其中包括铸有“大明永乐年施”款识的佛像数十尊。还有大量瓷器和琳琅满目的唐卡(卷轴画)、印章法器、供器、元朝纸币和中央政府给萨迦法王的封诰、诏书等。各类文物典籍中,宋、元、明时期的作品均占很大部分,是研究宋、元以来祖国统一和西藏发展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由于所存图书、壁画堪与敦煌文献艺术相媲美,萨迦寺被誉为第二个敦煌。
五、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汉名译为“延寿寺”,它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始建于明朝万历年十三年(公元1585年),因四世**的老师席力长期主持此庙而得名。席力图召是藏汉结合的建筑群体。其中大经堂尤为典型,造型优美,独具特色。广场东侧塔院内,耸立一座高15米的汉白玉佛塔,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一座覆钵式喇嘛塔。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现存最精美的一座寺庙。
席力图召的平面布局,沿用汉族佛寺格式,建筑物除大殿外,均为汉式。召门前有牌楼。主要建筑的经堂位于第二进院落。庭院中间筑有两座六角形碑亭,东西两院是喇嘛的起居处和佛殿。东院的西南隅有一座喇嘛塔,因为在相轮部分从宝盖下悬有两个镀金铜饰,所以叫「双耳喇嘛塔」,造型独特。
六、江孜白居寺 :
位于江孜县西北宗山脚下。藏语称为“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白居寺由大殿、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
白居寺主要有两大特色,其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它原来属于萨迦教派,后来噶当派和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最后,还是互谅互让。于是,白居寺便兼容萨迦、噶当、格鲁3个教派,因而寺内供奉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此寺的另一特色是菩提塔,它是白居寺的标志。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们倒不大提起。藏语称这座塔为“班廓曲颠”,意为“流水漩涡处的塔”,这流水便是年楚河。
CH
5宗教建筑(3)
§5-
3道教与清真教建筑
一、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 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为道教胜地。武当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据说,在建筑的规模上,超过了五岳。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以后道教逐渐增多,武当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观多为明代所建。
玄岳门是一座宏伟的石雕牌坊,古代为步入武当山神道的第一道“仙门”。建于明代中期,高20米,宽12.81米,石凿榫卯而成。正中坊额刻有嘉靖皇帝所书“治世玄岳”四个大字,意即用武当山道教及祀奉的真武神来治理天下。牌坊三间四柱五楼,结构壮美,做工精细,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精品。
也叫太子坡。位于天柱峰东北,是登临金顶的必由之路,该观始建于明代前期,后多次重修,而其建筑基本上保存了原貌。现存殿宇2000多平方米。殿堂依山势而建,层层向上,最高处为太子殿。观中有一栋依岩层叠而建的五层楼阁,以一根立柱支撑着交叉叠搁的十二根梁枋,称为“一柱十二梁”。此楼建筑结构独特,建筑技术精湛,虽经历几百年风雨,依然巍峨耸立山间。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紫金城南天门外,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有赐匾额“太岳太和宫”,殿内有真武塑像及神像6尊,殿前有明代铜碑两块。正殿前是朝圣殿,右为鼓楼,左为钟楼。钟楼内有武当山上最大的铜钟,高1.5米,底径1.4米,铸于明代嘉靖年间。太和宫对面有转展殿,殿内存有元代大德年间所铸造的铜殿,高2.9米,宽2.7米,深2.6米。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殿。朝圣殿下是皇经堂,于清代改建。太和宫附近有天云楼、天地楼、天乙楼、太和高楼等遗址。
金殿位于武当山天柱峰顶,殿高5.59米,宽5.8米,深4.2米。殿基用花岗石铺垫,瓦、椽、柱、梁、门等,全以铜铸部件卯合而成,毫无铸凿痕,外鎏赤金,全殿重达80多吨,脊饰珍禽异兽,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之一,建于明代前期。殿内有真武大帝披发跣(xian)足、丰姿魁伟的铜像,重达10吨,左右侍立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栩栩如生。神案下置“龟蛇二将”,生动传神。金殿铜柱镶嵌寸金一块。虽经500多年风雨雷电的侵蚀,金殿仍熠熠生浑。
三、福建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主要建筑分为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
清净寺门楼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高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花岗石砌叠而成的,分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门楼后墙两行阿拉伯文石刻记载了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
CH
5宗教建筑
§5-
4佛塔与经幢(1)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的区别。
我国的佛塔,早期受印度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的主流。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国楼阁式塔的盛期。几乎遍布全国,还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元代以后渐少。
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为多,六角形为数较少。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来改用双层塔壁(如应县木塔、苏州虎丘塔)。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密檐式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眺览。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其最早实例为北魏的河南嵩岳寺塔。辽、金是其发展的盛期。平面除嵩岳寺塔为12边形,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
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前者已知最早遗例建于北齐,后者则为隋代。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形多种。
喇嘛塔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为多。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或称过街塔)形式出现的。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明代起塔身变高瘦。
金刚宝座塔是在高台上建塔5座(中央一座较大,四隅各一较低小),仅见于明、清二代,为数很少,台上塔多为密檐或喇嘛塔。
小乘佛教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民族风格,塔多单建,亦有群建。现存实例均为明代以后。
楼阁式塔代表建筑:
(一)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我国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米,体形庞大。
(二)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塔身平面由外壁、回廊、内壁、塔心室组成,通体以粘性黄泥砌筑。各层回廊顶均以叠涩砖构楼面将内外壁连结成整体,形成套筒式结构。
(三)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建塔,初名“无量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四)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山,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5-
4佛塔与经幢(2)密檐式塔代表建筑:
(一)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在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塔顶重修于唐。其形式结构独特,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密檐式塔代表建筑:
(二)陕西西安小雁塔: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荐福寺的佛塔。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15级,是密檐式砖构建筑,塔形秀丽,是我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
密檐式塔代表建筑:
(三)山西灵丘觉山寺塔:
密檐式塔代表建筑:
(四)云南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又称崇圣寺三塔,是我国著名的佛塔之一,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似三支巨笔,把古城点缀得更加壮丽,使苍山洱海风光增添了不少光彩。三塔历来都是大理的象征。
单层塔代表建筑:
(一)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四门塔在历城柳阜神通寺内,全由石建,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也是最早的亭阁式佛塔。单层塔代表建筑:
(二)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该塔位于登封西北10公里会善寺山门以西,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全由砖砌。平面为八角形,单层重檐,全高10.34米。
此塔是国内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塔,所以很是珍贵。
喇嘛塔代表建筑:
(一)北京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即白塔寺,位于北京阜城门内。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曾在此修建过一座佛舍利塔。后来此塔毁于兵火。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上修建一座喇嘛塔。这一工程由尼泊尔人阿尼哥主持,经过8年精心设计修建,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竣工。
§5-
5经幢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我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五台山佛光寺有两座唐代经幢,一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立于佛殿阶前的中线上,高3.24米。另一座建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在山门和文殊殿之前,高4.9米。均为八角形须弥座,上刻陀罗尼经及立幢人姓名。幢身之上有狼角形宝盖,表面携流苏,八角出狮头。山蕉叶之内是覆钵,其上有仰莲覆宝珠,刻工极为精好。经幢的代表建筑:
(一)上海松江唐代陀罗尼经幢 : 经幢的代表建筑:
(二)河北赵州陀罗尼经幢 :
一、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石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由于统治阶级倡佛,西起新疆、东至山东、南抵浙江、北及辽宁,各地兴建了不少石窟。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山麦积山、太原天龙寺、南京栖霞山等。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另道教亦建有若干石窟,但规模甚小,如四川绵阳西山、剑阁鹤鸣山等,均建于隋至宋间。
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不但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同,而且还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在历史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宝贵的。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石窟的代表建筑:
(一)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处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有人发现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石窟的代表建筑:
(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件。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米。石窟的代表建筑:
(三)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 :
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的主要内容为佛教造像,少数为道教造像。其特点是造像或置于露天(有的上覆木架构建筑)或位于浅龛中。多数情况下均以群组形式出现,有时亦与石窟并存。表现手法多为圆雕,或高浮雕。其代表有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摩崖造像的代表建筑:
(一)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 :
位于孔望山南麓西端。相传孔子曾登临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刻出各种形态的造像。分成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摩崖造像的代表建筑:
(二)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北距成都160余公里,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通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 穿斗 B 内柱升高C 彻上露明造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宽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 东周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C 胡服骑射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A 南怀仁B W·钱伯斯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C 有限保护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 历史主义B 民族形式C 中国固有形式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 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A、兆域图
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
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青龙 B、白虎 C、朱雀 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A、西汉长安
B、唐长安
C、北宋汴梁
D、明南京 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A、《营造法式》 B、《木经》 C、《冶园》 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
A、小雁塔 B、摩尼殿 C、飞云楼 D、西安钟楼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A、春秋淹城 B、曲阜鲁故都 C、燕下都故城 D、东汉洛阳。2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年开始营造皇陵。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D、第四年 23.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唐乾陵 B、汉文帝灞陵 C、汉武帝茂陵 D、宋裕陵 24.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A、洛阳白马寺
B、武当山建筑群 C、天龙山石窟 D、安徽九华山建筑群 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 B、普贤菩萨 C、地藏菩萨 D、观音菩萨 26.()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 B、山西应县木塔 C、蓟县独乐寺山门 D、河北正定隆兴寺 27.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
A、布达拉宫 B、普陀宗乘庙 C、雍和宫 D、席力图召 28.下列属于楼阁式塔的是()
A、河南嵩岳寺塔 B、小雁塔 C、苏州虎丘塔 D、云南大理三塔 29.天安门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复合式 30.天坛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攒尖式 D、复合式
二·简释(10分,可随机抽取5道题)1.一池三山 2.黄肠题凑 3.抱厦 4.叉柱造、5.缠柱造、6.永定造 7.副阶周匝 8.收山 9.推山 10.阑额 11.普拍枋 12.和玺彩画 13.旋子彩画 14.苏式彩画
三、图释(10分,随机抽取5道题)1.两出羡道 2.鸱尾 3.悬鱼 4.吻 5.驼峰
6.单槽地盘分槽图 7.双槽
8.分心斗底槽 9.金箱斗底槽 10.覆盆式柱础 11.覆莲式柱础 12.藻井 13.重檐庑殿 14.重檐歇山 15.斗尖 16.嫩戗发戗 17.水戗发戗 18.菊花头 19.霸王拳
四、填空(共20分,随机抽取10道题)
1.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____”,清代用“_____”作标准。
2.____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3.《清式营造则例》是_____(人名)根据_____《》编著的。4.计成在《园冶》认为,第园筑之主,犹须什(),而用匠什()。5.“择中”思想见于《》一书,其中的“国”指()。
6.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_____”。
7.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年,创始人是()。8.清式七檩举架的飞檐为()举,檐步为()举。
9.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___、___、___。10.宋代用材的材等折变率为();清代斗口的等级折变率为()(数值)。
11.唐宋木构殿堂有()个水平结构层,其中最复杂的一个实际上属于()结构。12.江南园林边界模糊的空间效果,主要是以()和()手法取得的。
13.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14.上海大厦(百老汇)属于()风格,是()的端景。
15.历史上外来建筑文化移入中国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其英文表达可用()一词,而当代建筑的一大倾向是“趋同”,英文表达为()。
16.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_______、_______。17.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 _______。
18.我国的古代佛塔一般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19.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国的五大古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般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试举出我国民居的四种具体实际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故宫中的前三殿和后三宫分别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五岳、五镇是山神,其中五岳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我国古代的宗教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28.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 _______菩萨道场。
29.我国的佛寺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可分为 _______和 _______的两大类型。30.我国现存最大的经幢是 _______。
31.我国的佛教石窟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我国摩崖造像的代表建筑有: _______、_______。
33.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主要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的___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___房屋。
34.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朝的()寺,现存元朝以前最大的佛殿是()朝的()大殿。
35.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大约开始于()朝,成熟于()朝,在清代称为(),是()式建筑用材的标准。
36.古代屋顶色彩等级最高的是()色,最低的是()色,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彩画和()彩画。
37.梭柱大约出现于()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始自()朝。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是从()传入的。
38.“民族固有形式”的口号盛行于本世纪()年代,但当时上海盛行的摩登建筑却是()风格,代表作是外滩的()和()。39.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称()。40.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属于()门形制。41.秦始皇陵的陵台底边长达()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
42.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门形制式。43.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为建筑中最精彩的部分。厅堂内的轩,以()椽构成。
44.“阿以旺”是()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45.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和()。46.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47.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清代的斗口分为()个等级。48.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塔。
49.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50.上海沙逊大厦(和平饭店)是由()设计的,属于()风格。51.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属于()风格。
52.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大学,那里曾是()派的大本营。53.《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主编是()。54.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___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___的出现。55.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___的开始兴起,到___有了较大的发展。56.河南开封国寺塔,在我国现存最早的___塔;福建___寺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57.清式大木作中普通台基高等于檐柱高的___;柱础高为柱径之___。
五 作图(20分,抽取4道题)
1.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平面)2.四川雅安高颐墓阙(立面)3.汉长安礼制建筑群(鸟瞰)
4.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
5.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立面和剖面)6.西安荐福寺小雁塔(透视)
7.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平面和立面)8.大明宫含元殿(平面和透视)9.独乐寺观音阁(透视、*剖面)
10.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立面)11.晋祠圣母殿(平﹑立﹑剖面图)
12.绘出四铺作斗拱正、侧面图,并绘出华拱和令拱断面 13.楼阁式塔与密檐塔
14.绘出清式歇山顶纵剖面图,并注明主要构件名称。
15.试以不少于3幅的系列简图概括出江南民居的主要特征。16.宋式须弥座立面图
17.清式7檩重檐殿堂剖面。18.北京天坛平面。
19.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正立面 20.北京四合院平面 21清式栏杆立面图 22.五踩斗拱
23.北京天坛祈年殿正立面图 24.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 25.元大都--总平面图 26.北京故宫--总平面图 25.抬梁式木构架剖面图 26.穿斗式木构架剖面图
27.清式五踩斗拱侧立面与正立面 28.云南一颗印 29.傣族干阑
六简答题(10分,抽取2题)
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2.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3.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 4.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5.概述唐宋与明清斗拱的不同特点。6.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8.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9.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10.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11.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12.魏晋山水诗对园林有何影响? 13.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14.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15.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
16.试述明清北京城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其在建筑史上的意义.价值。17.联系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古代人的建筑观。18.试分析紫禁城规划及建筑特点。
19.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及构件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 20.谈我国古代建筑屋面曲线构造上的成因与演变过程。21.试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22.概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并比较它与明清建筑在构架形式和外观造型上有何不同? 23.试述传统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比较北京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异同)。24.中国古建筑庭院布局的特点。
25.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名称。26.中国建筑开间的特点。
27.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有哪些,请画出简图表示可加文字说明。
28.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什么作用,请用简图表示出“斗”、”拱”。29.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30.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积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1.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 32.北宋东京城的特点 33.《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34.宋式建筑的风格特征 35.唐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
36.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特点是什么?
七、论述题(15分,抽取1道题)
1.谈谈 《考工记》 “营国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2.试述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佛寺中国化的过程 4.中国皇家园林的特征
5.试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6.唐大明宫的主要有成就和特点有哪些? 7.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8.试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9.试述明代建筑的发展特点。10.五门制度及清代皇城五门
11.儒家礼制对中国皇家园林的影响
12.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13.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14.结合实例分析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异同。15.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16.试论述中国宫殿建筑的礼制内涵。
17.简述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复兴的三个阶段、特征、代表建筑。18.从唐代到清代中国建筑造型的演变规律是怎么样的?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 十二 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1、我国历代都城规模由大到小为隋大兴城、北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阳、明南京城、汉长安城。
22、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3、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里,起于永定门,止于正阳门。
24、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是和玺、旋子、苏式。
2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 抬梁式、穿斗斗式、井干式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26、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
27、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靠崖式、地坑窑、锢窑。
28、我国的四大石窟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二、名词解释
平棊: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遍施彩画的天花。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
闾里:中国古代居民聚居地单位,春秋战国已形成,两汉至唐是它的鼎盛时期,唐代称里坊。陵邑:汉代为了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在长安城的东南与北面设置了七座城市,称为陵邑,供从各地强制迁移来此的富豪之家居住。间:古代木构建筑由两榀屋架所围合的范围。方上:汉代对陵体之地上部分,即坟冢的称谓。金厢斗底槽: 宋式建筑平面,内外两圈柱子。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
槫: 宋式构件,位于梁架顶端平行于屋脊的构件,承托着屋面。
偷心造: 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扶脊木: 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举架:清式屋架折举的方式。
普拍枋: 宋式建筑位于柱顶和额枋上的水平构件,上置斗拱。
侧脚: 为使建筑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外檐柱在前后向内倾柱高10/1000,两山向内倾8/1000,角柱双向倾,此做法称之为侧脚。台明: 房屋的最下部分台基的高度 庑殿顶: 即五脊顶或四坡顶,正脊两端各有两条直抵屋角的戗脊。升起: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步升高,使檐口呈现一缓和曲线。硬山顶: 双坡屋顶中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 斗口:①斗或升上放构件的槽口②清代模数单位。
材: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度单位,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样式雷: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
平座:楼阁及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以短柱、铺作、草栿、地面板、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以承上荷载,通常外檐挑出平台,供人凭栏远眺。
抱厦: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殿宇在外突出的一间小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须弥座: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雀替: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的承托梁枋的构件。
营造法原: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著,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增编整理而成。
计成:明代的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著作。罩:用于需要有一定分隔,又不完全隔死的室内空间的木装修隔断。
博风板:悬山和歇山顶为保护挑出山墙的桁头而沿屋面坡度钉在桁头上的板件。昂:斗栱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礼制建筑。耍头:顶层华栱或昂上与令栱垂直相交的构件。
插柱造:楼阁式建筑,上层檐柱底部开十字口,插在平作斗栱内的做法
嫩戗发戗: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
三、识图题(绘图题)
写出下图所示对象的名称、朝代、地点
临潼姜寨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平面
陕西长安县客省庄原始社会半地穴住宅遗址平面
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平面
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平面
隋唐洛阳总平面
唐长安总平面 唐大明宫总平面
唐大明宫麟德殿平面
明清北京城总平面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汉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石刻所示唐代佛殿
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平面,唐
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剖面,唐
山西五台县南禅寺立面,唐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立面,唐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平面,唐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剖面,唐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立面,宋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平面,宋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剖面,宋
山西太原晋祠飞梁,宋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剖面,辽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元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立面,元
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墓塔,唐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唐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立面,五代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辽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剖面,辽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平面,五代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剖面,五代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外观,唐/宋
福建泉州开元寺塔,宋
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明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唐
河北赵县赵州桥(安济桥),隋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陕西乾县唐乾陵总平面
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总平面
明清北京故宫鸟瞰
明清北京故宫午门
明清北京故宫中和殿 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立面
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
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剖面
北京天坛总平面,明清
北京天坛祈年殿立面,清
北京天坛祈年殿藻井,清
北京天坛皇穹宇,清
北京天坛皇穹宇平面,清
北京天坛圜丘,清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清
写出下图所示的建筑类型名称、主要分布区域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
吊脚楼(四川、贵州)云南傣族民居
藏族民居
云南“一颗印” 写出下图所示园林的名称、地点
北京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
北京北海 苏州拙政园
苏州网师园
承德避暑山庄 给下图填空
第一排:重檐庑殿、庑殿、歇山 第二排:卷棚、悬山、圆攒尖、四角攒尖 第三排:硬山
从中轴线往右: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写出下图所示的结构形式
叠梁式
井干式
穿斗式 写出下图所示构件的名称 答案:
四、简答题
1、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2、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3、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释迦塔内部高九层,其中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重檐共六层。第一层柱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座四个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规则的韵律。各层屋檐按照总体轮廓所需以华栱和下昂进行调整,形成优美的总体轮廓并丰富了檐下造型。最下一层绕以副阶周匝,加强塔的稳定感。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塔设计时的重要比例数字。
结构技术成就: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栿和草栿两套构架;这种双层套筒室平面和结构,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塔内部有暗层,作为容纳平作和屋檐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贯通,采用“插柱造”,每层外柱与其平座层柱都比下层外柱推入约半个柱径,并向中心略有倾斜,不仅形成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也符合力学特性。
4、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
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前檐廊深两间,空间开阔,前檐廊柱采用盘龙柱,盘龙造型栩栩如生。圣母殿斗拱用材较大,柱间仅施一补间铺作,角柱升起颇为显著,而上柱尤甚,使整作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
5、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6、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 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图略。
7、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
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四川民居:充分利用地形灵活布置建筑,朝向往往取决于地形。布局上,主要房间仍有轴线,但左右房屋不一定对称,院落的形状也不拘一格。房屋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墙面材料因地制宜,有砖、石、夯土、主板、竹笆等;建筑外墙多用白色,木构部分多为本色或黑色或枣红色,与高低起伏的灰色屋顶相配,形成朴素而多变的外观。
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共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8、试举出建筑近代建筑师3位及其代表作品 吕彦直
南京中山陵
广州中山纪念堂 杨廷宝
北京和平宾馆
王府井百货大楼 童寯
南京中山文华教育馆 董大酉
上海市政府大厦
9、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利用地形,因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神墙”,四边设门,门外建角楼,陵前主神道向南延伸;遍植松柏,精神表意。
10、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 密檐式塔:河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单层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代 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 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明代
11、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 唐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玄奘塔,楼阁式塔,平面方形,五层。
宋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砖石仿木,平面八边形,十一层,使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元
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喇嘛塔,塔建于凸字形台基上,台上设亚字形须弥座二层,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断肥的塔身、塔脖子、十三天与金属宝盖。
明
北京大正觉寺塔,金刚宝座塔,它是在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五座密檐方塔。
清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金刚宝座塔,基座较矮,仅二层,台上建一大四小喇嘛塔艺王座。
12、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观音阁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座,上层复以坡度缓和的歇山式屋顶,造型上兼有唐代建筑的雄健和宋朝建筑的柔和,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代。结构技术成就:
①
高三层,外观为两层,中间设暗层。
②
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栿、草栿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屋架紧密联系。
③
上下柱子不贯通,采用“叉柱造”。
④
上下两层空井采用不同形状,有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阁的刚度。⑤
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刚度。⑥
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调整屋面坡度,使外观更雄壮有力。
13、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强;而且取材方便, 加工容易;其缺点是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
14、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①
柱础矮平
②
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 ③
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④
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⑤
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1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①
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②
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③
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④
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⑤
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16、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旋花纹饰为旋纹。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17、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
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二、万寿山前山部分;
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18、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①
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 ②
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③
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④
水系规划合理 ⑤
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
19、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
嵩岳寺塔是密檐式塔,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的十二边形平面的塔。十五层,高40米。底层转角用八边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突曲线,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良好配合,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20、北宋东京城的特点
①
有三重城,每重城墙之外都有城壕,城门之外有瓮城,上建敌楼和城楼,设防御用马面
②
布局开放,取消包围里坊和市场的围墙,取消宵禁 ③
临街设店,聚行成街
④
更新建筑类型,城市生活多样化,出现瓦肆。⑤
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用以防火 ⑥
四水贯都,对城市用水、漕运、排水有益。
21、《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营造法式》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五、问答题(答案为要点,仅供参考)
1、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几次**,在何时? ①汉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次**。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到汉朝已经基本形成,确定了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木架结构。在建筑群体组合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手法:多用对称形式,加强纵向中轴线;以低矮的次要建筑烘托中央主体;多层楼阁式建筑以斗拱承托腰檐;在宫殿、陵墓外部使用阙,加强建筑群的隆重感。斗拱已普遍使用,未定型化。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顶最为普遍。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都有了巨大进步。②唐宋是中国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开始定型化,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也都有了长足进步。砖石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佛塔的建造。园林兴盛 ③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
制砖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砖被广泛应用。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缛。在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民间建筑的类型和数量较前加多,质量有所提高,民族建筑也有了发展。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新手法,留下若干优秀作品。2.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
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3.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①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②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
③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④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⑤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论述时应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取消了夜禁制度。出现了夜市和自由形成的草市,都城内临街设店,一些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某些大寺观还附有园林、集市,成为市民活动场所之一。
②建筑艺术:总体布局上加深了院落纵深发展的程度,建筑群体组合高低错落富于变化。建筑风格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修及装饰及色彩上,灿烂的琉璃瓦和精美的雕刻、彩画都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③建筑结构:木构建筑结构开始简化,斗拱机能开始减弱;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便于估工备料、提高设计施工速度;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④建筑材料:大量用砖(城墙、路面、砖塔、墓葬);琉璃砖瓦的生产、标准化和镶嵌方法都得到提高。
⑤书著:出现了总结建筑建造经验的《木经》和《营造法式》两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献。⑥园林兴盛。
5.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6.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
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③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⑤技术设施
7.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总体布局
①
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②
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③
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④
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建筑特点: 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
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举例分析)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
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②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
③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
④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
⑤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9.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
唐:柱础形制简洁,多用覆盆或莲瓣,形体较平矮。柱高等于明间面阔,明间通常5米,柱比例粗矮。斗拱用材雄大,屋面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立面多采用直棂窗,鸱吻造型简洁秀拔。整体风格简洁雄浑。
宋:房屋面阔一般从明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加多。门窗的样式逐步丰富,柱础的形式与雕刻也趋于多样化。屋顶坡度随建筑规模越大坡度越陡。彩画和装饰都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整体风格呈现柔和绚丽的倾向。辽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简朴、浑厚,金则揉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
明清:斗拱结构机能退化,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出檐深度减小,柱的比例细长,升起、侧角和卷杀不再使用,屋顶柔和的曲线消失,屋顶举折加大,整体风格沉重、拘禁但稳重、严谨。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称()2.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
3.()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4.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和()。
5.()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6.()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从而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而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7.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强国,经过十年战争,终于攻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8. 汉代建筑发展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和()有了发展。
9.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即以塔为窟的中心,这种窟在大同云岗石窟中较多;二是(),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三是(),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此外还有一种小窟,分布在一、三两类窟的周围,也属打坐用的禅窟。
10.()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或称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11.(《》)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宋代将作监()。12. 元代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在内地出现了喇嘛教寺院。如北京西四的()。13.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和()。14. 我国的五大古都是:()()()()()。15. 窑洞分为三种型式即:()、()、()。
16. “阿以旺”是()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17. 坛庙主要有三类,即:()、()、()。18.(),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周围有夯土堵垣两重,内垣周长3.0公里,外垣6.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19.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著名和具有影响的是()、()和()。20. 佛教大约在()就已自印度经西域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
21. 中国的道家思想,一般认为始于()的《道德经》。它在我国宗教中的历史地位,居佛教后的第二位。
22. 佛寺有两大类型:即:以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和以佛殿为主体,采用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
23.()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24.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等两种类型。25.()是 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26. 我国的建筑屋顶主要有()、()、()、()、()、()、()等几种,其中()是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
27.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的早周遗址。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28. 我国第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及技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著是()时期()编写的(),主要记录官家大式、大木等做法、系统反映出官式建筑的发展水平。
29. 河北赵县安济桥(又称赵州桥)是()代留下的著名的建筑物,它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
30. 北京妙应寺白塔,是()朝都城内一座喇嘛塔,系由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31. 明清故宫前三殿是()()(),是外朝的中心区域。32. 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33.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按周制,位于宫门前()侧。34. 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是()。
35. 承德位于北京通往内蒙的要道上,又是清代帝王避暑的地方,自十八世纪初,就在这里修建离宫,称为()。
36.()是北京著名的喇嘛教寺院,规模宏大,佛像众多,有藏教博物馆之称。37. 山西应县()是现存唯一的木塔,该塔建于()代。
38. 河南登封()在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39. 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40. 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般有:()、()、()、()。41. 试举出我国民居的四种具体实际类型()、()、()、()。42. 故宫中的前三殿和后三宫分别是指:()、()、()、()、()、()。43. 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是:()、()、()44. 五岳、五镇是山神,其中五岳以()岳()山为首。
45. 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是()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是()菩萨道场。46. 我国的佛教石窟主要有:()、()、()、()。47. 我国摩崖造像的代表建筑有:()、()。
1.唐代建筑的成就和特点主要有哪些?
2.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3.明朝建筑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明朝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5.我国住宅建筑的类型有哪些?
6.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几种类型?有哪些特点? 7.元大都的布局与建设有哪些特点?
8. 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是什么? 9. 唐朝宫殿建筑有什么特点? 10.佛塔的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11.举例说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12、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13、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14、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
15、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选择题
1、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2、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3、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 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D、安阳洹北遗址 4、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A、兆域图
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
D、清明上河图 5、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青龙 B、白虎 C、朱雀 D、玄武
6、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
A、西汉长安
B、唐长安
C、北宋汴梁
D、明南京
7、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A、《营造法式》 B、《木经》 C、《冶园》 D、《工程做法》
8、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
A、小雁塔 B、摩尼殿 C、飞云楼 D、西安钟楼
9、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A、春秋淹城 B、曲阜鲁故都 C、燕下都故城 D、东汉洛阳
10、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年开始营造皇陵。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D、第四年
11、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唐乾陵 B、汉文帝灞陵 C、汉武帝茂陵 D、宋裕陵
12、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A、洛阳白马寺
B、武当山建筑群 C、天龙山石窟 D、安徽九华山建筑群
13、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 B、普贤菩萨 C、地藏菩萨 D、观音菩萨
14、山西五台山是()菩萨的道场。
A、文殊菩萨 B、普贤菩萨 C、地藏菩萨 D、观音菩萨
18、四川峨眉山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 B、普贤菩萨 C、地藏菩萨 D、观音菩萨
19、安徽九华山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 B、普贤菩萨 C、地藏菩萨 D、观音菩萨 20、()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 B、山西应县木塔 C、蓟县独乐寺山门 D、河北正定隆兴寺
21、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
A、布达拉宫 B、普陀宗乘庙 C、雍和宫 D、席力图召
22、下列属于楼阁式塔的是()
A、河南嵩岳寺塔 B、小雁塔 C、苏州虎丘塔 D、云南大理三塔
23、天安门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复合式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试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3、试述明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4、试述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5、试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6、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7、唐大明宫的主要有成就和特点有哪些? 8、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中国建筑史练习题
1、什么是干阑建筑?P1 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乃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2、什么是木架建筑?P1 木架建筑是有柱、梁、檀、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
3、什么叫庭院?P7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庭院是有屋宇、围墙、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4、如何理解工官制度?P13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5、《营造法式》的内容以及影响?P39 北宋时,在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质量。当时朝廷曾下令制定各种财政、经济条例,《营造法式》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
6、什么是土楼?P88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是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的住宅。土楼的种类、分布与客家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客家由原来的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从而糯米、红塘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7、什么叫阿以旺?P90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一种,有三四百年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厘米,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8、什么是楼阁式塔?P165 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它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和斗栱,并且逐层向内收进。从结构上和外观上看,都已经是中国化了。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国楼阁式塔的盛期。
9、什么是密檐式塔?P165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大多不供登临眺览,意义与楼阁式塔不同。有的虽可登临,但因檐密窗小,又不能外出,故观览效果远不如楼阁式塔。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10、什么是经幢?P176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唐、宋开始。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组成。
11、什么是须弥座?P247 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等
12、什么叫支摘窗?P271 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13、什么是藻井?P272 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14、中国木架建筑主流建筑类型,其内在优势有哪些?P1~2(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
15、穿斗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有什么区别?P3 相比之下,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了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16、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什么?P5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17、庭院的围合方式主要有哪三种?P8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
18、中国古代建筑从哪些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P10(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
19、石窟从建筑功能布局可以分哪几种?P33 石窟建筑从功能布局上可以分为三种。
(1)塔院型:在印度称为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这种在大同云冈石窟中较多;
(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3)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这种石窟数量较少。
20、宋代建筑有什么新的发展?P39~41 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1、明代建筑的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P45~46(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22、清代建筑有什么新的发展?P46~47 清朝是少数满洲贵族对各族广大人民的统治,封建专制比明朝更严厉,政治上、经济上的控制与压迫极为残酷。清朝同志的另一个特点是采取思想上、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西藏拉萨布大拉宫,既**喇嘛的宫殿。(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各地区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居住建筑的千变万化。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巴洛克,有什么特征?P173
答:“巴洛克”愿意是畸形的珍珠,衍义为拙劣、虚伪、矫揉造作或风格卑下、文理不同。18世纪中叶,古典主义理论家带着轻蔑的意思称呼17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为巴洛克。特征:(1)炫耀财富;(2)追求新奇;(3)趋向自然;(4)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然而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2、巴洛克教堂形式新异不同体现在什么地方?P173 答:(1)节奏不规则地跳跃;
(2)突出垂直分划,用的是叠柱式,却把基座、檐部甚至山花都做成断折式,加强上下的联系,而破坏柱式固有的水平联系;
(3)追求强烈的体积和光影变化,墙面上作深深的壁龛;(4)有意制造反常出奇的新形式。
3、古典主义建筑理论它的进步意义是什么?P192
答:(1)相信存在着客观的、可以认识的美的规律,并对它的某些方面,特别是比例,作了深入探讨,促进了对建筑的形式美的研究;
(2)提出了真实性、逻辑性、易明性等一些理性原则,用简洁、和谐、合理等对抗当时声势很大的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任意和堆砌。
4、凡尔塞宫花园的艺术特点是什么?P195
答:花园是几何形的,中轴长达1km,笔直而宽阔。沿轴线有几个水池,设置着喷泉和飞瀑,点缀着雕像、台阶和假山洞,还有草坪和花畦。用一道横向的水渠来丰富构图。轴线两侧是茂密的树林,林间小径也是笔直的,组成几何图案。大道和小径都有雕像、柱廊、喷泉之类作对景。草地、花畦、水池等等都是对称的几何形,各色花草排成大幅的图案,连树木都修剪成几何形的。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艺术特点上看,这类花园都被恰当地称为“骑马者的花园”。
5、洛可可的主要装饰特征是什么?P203 答:(1)在室内排斥一切建筑母题;(2)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3)爱用娇艳的颜色;(4)喜爱闪烁的光泽;
(5)门窗的上槛,镜子和框边线脚等等的上下沿尽量避免用水平的直线,而用多变的曲线,并且常常被装饰打断。也尽量避免方角,在各种转角上总是用涡卷、花草或者缨络等来软化和掩盖。
6、十五世纪以后,西班牙建筑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210 答:(1)宫廷建筑的规模很大;(2)继续建造天主教堂,并采用哥特式;(3)“银匠式”建筑装饰风格。
7、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的构造艺术特点是什么?P226
答:借助于中央帐篷顶的轴心作用、平台的衬托、总轮廓的紧凑和部分间的契合、风格一致。
8、欧洲园林又哪两大类?P178
答:分为多层台地式和意大利的巴洛克式园林。
9、巴洛克式教堂在壁画、雕刻的建筑性又什么特点?P175 答:壁画:(1)喜欢玩弄透视法,制造空间幻觉;
(2)色彩鲜艳明亮,好用大面积的红色、金色、蓝色等,对比强烈;(3)构图动态剧烈;
(4)绘画经常突破建筑的面和体的界限。雕刻:(1)渗透到建筑中去;
(2)有些雕刻的安置同建筑没有确定的构图联系;(3)雕刻的动态很大;(4)雕刻常常是自然主义的;(5)雕刻渗透到绘画中去。
10、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成就影响是什么?P200
11、欧亚封建社会在建筑发展中有何差异?P281
答:(1)欧洲在中世纪完全处于封建分裂状态,而在亚洲,虽然也普遍存在封建分裂的现象,但在各地,先后都建立过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大帝国;
(2)欧洲在中世纪有集中统一的天主教和正教的教会统治,而在亚洲,除了7~8世纪的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体制之外,没有这种教会统治;
(3)西欧许多城市利用封建分裂状态所产生的空隙,发展了独立的政权,市民文化高涨,并且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而在亚洲,城市从来是中央集权政府下官僚统治的据点,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市民文化的思想水平就很低。
12、中国明清园林和日本回游式园林在手法上有什么差异?P355
答:主要差别是日本园林中建筑物的比重弱。中国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有金壁辉煌的建筑群形成轴线;小型私家园林,廊庑馆阁同园林相穿插,彼此衬托,融合在一起。日本则不然,除了点景的茶亭之类,很少有建筑物。
其次是用石的不同。比起中国的假山,日本的更少斧凿痕迹,更富有想象力,更多真实的野趣。
13、十九世纪中后期,欧美建筑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280
答:主要矛盾表现为:需要大跨度的室内空间,需要很快的施工方法,需要经济实惠。
14、印度婆罗门教的庙宇的造型观念是什么?P304
答:婆罗门教庙宇的造型观念很特殊,它们几乎完全被当作雕刻品,不反映建筑物各部分的实际功能和结构逻辑。不仅屋顶和墙垣没有明显的区别,甚至把屋顶造成有独立意义的纪念
第五篇:中国建筑史资料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它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① 追求诗画意境。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含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②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中国园林特别注重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二是景物命名,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③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二者都经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空间感的效果。
④ 特别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和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下基本艺术特征:
① 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 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 总体性、综合性很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注重建筑个体、群体甚至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皆是如此。
④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单体建筑形式简单且定型化,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个别建筑如佛塔等例外),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⑤ 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适应性很强,其本身的结构、构造技术特点同时也成为艺术造型的特点,而且所有的装饰都忠实于结构、构造。
⑥ 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普遍具有构件规格化、设计模数化,而其艺术的多样性则往往由群体序列的丰富变化获得,实现了规格化与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⑦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尤以自然式园林为经典代表。中国园林的创作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同时注入了诗情画意的人文审美情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一项特色斐然的突出成就。
⑧ 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含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含义。如各种礼制建筑的独特型制(代表者为孔庙),匾额、楹联等的点题,建筑造型、构件数量的象征意义(代表者为天坛)。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展开有哪些形式: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滤、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为庭院,共有三种形式:
① 十字轴线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② 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③ 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度、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简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一般特征: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有十几种名称,但大多数形式差别不大,主要的有三种,即殿堂、亭和廊。而其形态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层,并有复杂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屋顶大多是定型的样式,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硬山等级最低,庑殿最高,攒尖主要用在亭上。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得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屋面曲线、正脊曲线、檐口曲线及翼角曲线等。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样式;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也可以不同。建筑的等级、性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
简述斗拱的作用:
斗拱的作用:
1、结构支撑作用(将屋面荷载均匀传递到柱上),同时也起联结柱网的作用(减少净跨)。
2、增加承压面,改善梁柱等结构的受力特性。
3、承托挑檐檩,使深远的出檐(深檐最基本的功能是防雨)成为可能。
4、利于抗震,斗拱的榫卯结构增强了整体结构的弹性,能抵消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5、模数作用,可作为确定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的依据。
6、装饰作用,明清斗拱的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为纯粹的装饰。
7、等级标志,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不用重要等级建筑的斗拱用材、跳数均不相同。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成熟的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形式美特征,可粗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① 对称与均衡:大环境和大组群(如宫城、园林、名胜风景等)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组群多为平面形的纵轴对称。
② 序列与节奏:以单体建筑形成基本节奏,注重建筑群体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间等空间序列的营造。
③ 对比与微差:重视造型中“形、色、质”的对比关系,寓对比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顶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彩画的退晕等。
④ 比例与尺度:模数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关系也很成熟,无论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尺度控制上讲究“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原则和审美心理。
试述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主要特点和成就:
(1)整体经营的总体规划:无论是天然山水园还是人工山水园,都根据建园基址的不同采取相应不同的总体规划方式。规划中宫殿部分自成一区,然后适当划分景区,如避暑山庄(天然山水园)形成山区、平原区和湖区几个不同面貌的景观区域,彼此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一些园林园中有园,呈现出集锦式的布局,如圆明园(人工水景园)。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为了突出园林的皇家气魄,皇家园林中的建筑负担着比私家园林中更为重要的造景作用,如颐和园的佛香阁、须弥灵境对整体景观甚至起到了控制作用。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文化和技艺:这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如长春园、避暑山庄、静寄山庄的狮子林是对苏州狮子林的模拟和再创造。二是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如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舫、榭、漏窗、花街铺地等手法。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这些寓意多与标榜皇权、纲常伦纪有关,小到一个景点(如颐和园南面湖区岸边的铜牛和耕织图这两个景点象征“男耕女织”),大到一个景区(如圆明园后湖景区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都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5)独具特色的群体组合:皇家园林中许多群体的平面构图呈几何关系,建筑外形庄重,主体建筑通常位于岛上,与周围建筑构成立体复合式景观。
(6)情致多变的造景素材:如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及田园村舍等。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对世界的影响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伯介绍到英国(先后在1757、1772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和《东方造园泛论》),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了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从此以后,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有哪些
造园原则有:
(1)虚实相济:园林布局中的水面、陆地的比例及搭配决定了园林空间感的奥旷虚实变化。
(2)对比和陪衬:园景有并列或主次之分,并列的园景处理为了避免手法的重复常运用对比的原则,如山岭与水体的对比,高耸与平缓的对比、曲与直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等。(3)(4)(5)(6)集聚与分散:有些园景相对密集地组织,有些则故意拉开空当,有疏有密。参差与整齐:人工整合形态的形式感与自然错落的协调运用。
连续与阻隔:在古典园林中,阻隔迂回的手法屡见不鲜,避免了景观的平铺直叙。藏与露:藏指由墙垣、屋宇、树木,山石等要素构成空间、景观空间的限定,露指园林中的种种借景手法,包括远借、近借、邻借、互借等。
(7)比例与和谐:园林建筑及自然景观的比例尺度是以一种整体和谐的规律把握来实现的。
简要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差异
答:风格的差异:
(1)从布局而言,中国古典园林(下面简称“中园”)是生态形自由式布局,而西方园林(简称“西园”)则采用几何形规则式。
(2)从建筑与园景的关系而言,中园是园林统帅建筑,而西园是建筑统帅园林。(3)道路方面,西园多为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中园表现为迂回曲折,曲径通幽。(4)林木方面,中园注重自燃形孤植,散植,而西园偏爱整形对植,列植。(5)花卉方面,中园或为盆栽花坛,注重姿态,而西园为图案花坛,注重色彩。(6)水景方面,中国多为偏静态的天然或仿天然水景(如西池滴泉),西园则为喷泉瀑布似的动态水景。
(7)从空间而言,中国假山起伏,空间层次丰富跌宕,幽闭深藏,西园则多为大草坪铺展,空间开场袒露,一览无余。
(8)雕朔方面,西园多有具象的石雕(如人物,动物),而中园则较少运用。(9)取景方面,西园视线固定,而中国则步移景变。
(10)就美学层次而言,西园注重形式美,而中国注重意境美(尤其注重点景题名等文字点题式的意境升华)。
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类型
答: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较多,主要可归纳为四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含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含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含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以上四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三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45.试述秦汉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
答:秦汉风格是在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建筑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横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等)的基础上,统一了春秋战国时期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而形成的。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
其特点是:(1)都城区化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
(2)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
(3)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
(4)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
(5)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异,造型夸张,色调浓重;
(6)重要建筑追求象征含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
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辅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4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名族进入中原,随着名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事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家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申出浪漫注意的情调。
47.试述隋唐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
答:隋唐国内名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使了多名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揉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
(1)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
(2)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弘舒展,空间尺度很大;(3)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
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会的新鲜风格。
48.试述明清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
答: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明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
(1)城市仍然规格方正,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城市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2)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成所增多;
(3)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
(4)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
(5)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大方,机理清晰而又富有人情趣味。
51、简述道教宫观与佛教寺庙的异同
答:道教的许多宗教仪规模仿佛教,所以道观建筑与佛寺基本相同,没有特别的宗教特征。如佛寺山门设两金刚力士,道观设龙虎神像;佛寺天王殿设四天王,道观设四值功曹像,佛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道观三清殿供老子一气化三清像;佛寺有戒坛、转轮藏,道观也有同类建筑等。但道观中没有佛寺中某些特殊的建筑,如大佛阁、五百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除此外,道观中的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多为世俗常见,建筑风格也比较接近世俗建筑。
54.保护古建文物具有哪些意义
答;(1)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直接载体,是我们与古代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
(2)古建筑(包括遗址)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实物。
(3)古建筑是多种艺术(包括雕刻,绘画,书法,镶嵌,堆叠工艺等)的集合体
(4)古建筑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5)古建筑是现代城市景观中极珍贵的景观要素。
59.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色和艺术成就
答(1)总体布局:
1故宫长960米,宽7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环绕城墙和护城河),四周四门为: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宫城中轴线上有五个主要要的门,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乾清门、神武门,其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以乾清门为界,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为后廷。
2外朝部分,分前朝、外廷,组成为太和门庭院。前三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
3内廷部分分三路,○中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东西六宫(嫔妃住所)、养心殿(皇帝住所);西路,慈宁宫、慈宁花园(太后住所)、寿安宫、寿康宫(太妃住所);东路,后三宫(皇极殿、宁手工、养心殿)、乐寿堂、乾隆花园(均为乾隆住所)。其他,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五所。
(2)建筑特点:
1占据最显要的地段,从总体的布局上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思想。○3采用了宏大的规模,占地72万平方米,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大约12000~13000○间房子,现存9000多间。太和殿前的庭院35000平方米,远超西方广场的规模。
3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
4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5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首先体现了阴阳两极(外朝,阳,阳数1,3,5,7,9。○内廷,阴,2,4,6,8,10)。另外,四象,“四灵之地”。东西十二宫,“十二星宿”。乾清宫—天,坤宁宫—地,等等。
6运用了其他的艺术手段,雕刻、绘画、文字等。○61.简述中国民居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民居形式的发展大致如下:
(1)原始时期的民居: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
(2)殷墟遗址:门在建筑物的中间,以南北轴线为成院落的中国院落式住宅。(3)春秋时代的民居:前门,正堂后室的形成。(4)汉代民居:发展围墙成为回廊望楼阁楼出现。(5)唐代民居:等级制度严明,民居的形式较为多样。(6)宋代民居:因为城市里坊制度的废除而使建筑发生较大的变化,民居的屋顶有多种形式出现。
(7)明代民居:大规模使用砖宅。
(8)清代民居:等级观相应宽松,对房子的架数无严格限制。
65.简述隋唐后中国古代城市的一般特点
答:城市建设的特点“
(1)隋唐以后的城市,严格按照《考工记》上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建设。
(2)城市的选址,按照管子所述原则进行选择,依山傍水,免受旱涝之苦,适当开水引渠和筑堤的费用。
(3)城市的内部布置:①城市的道路以方格为主;“市”:②隋唐的“东西二市”,宋代的沿街设市;③闾里→里坊。
(4)中轴线对称布局形式即统一,又富变化:①庭院式低层建筑要求有中轴线方显出中心建筑的高大;②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及传统文化的秩序感。
(5)注重城市的环境建设:①重视城市水源的利用和绿化:北方城市引水,南方城市利用河道网;②园林的建设:改善了城市的微气候。
名词解释
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
瓮城:为增强城门的防御力量,而设在大城门外的小城,也称月城
马面:城墙突出部分的城台,间距一般不超过一箭的射程,守城士兵于马面上可四面御敌。箭楼:城门上设有众多窗洞(以备发箭防御只用)的城楼,入北京前门箭楼 水门:开设在城墙跨河处的卷洞,以通舟船运输
墉:周代宫殿堂的中央土台,依墉建筑宫室,不仅稳定坚固,而且逐层高起,造型宏伟。闺闼:半圆拱形的宫门
掖门:宫殿正门左右两旁的侧门。
燕寝:宫城中供皇帝居住的建筑(诸侯的称为路寝)龙尾道:宫殿前长长的台阶 辇道(倾道):坡度平缓而便于车马通行的路,常与踏垛组合使用,后其上多刻云龙水浪,称为纯装饰性的御路了
斋宫:皇帝行祭礼斋戒时的住宿之处
辟雍:原为周天子所办的大学的学宫,东汉以后辟雍则带着祭祀性建筑的性质,其形制为原型水池中设方形建筑(群)。诸侯之学宫则称泮宫,内设泮池(半圆形水池)。
国子监:封建社会后期的国家最高学府
椒房:古代后妃的居寝之处,用花椒类的香料和泥涂于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意。贡院:清代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通常建于城内东南方。
木天:原为唐代宫中藏书的秘书阁,后泛指高敞的建筑,并成为翰林院的代称。驿站:古代的邮政设施,专供传递文书,邮件者中途休息住宿更换马匹等 扎仓:藏语,意为学院,一般由前廊,经堂,佛殿(内供佛像)构成。太仓:朝廷皇室藏粮之所,有时被称为“坟仓”。
囊欠:藏语,意为**公署,内有会客室,佛堂,自用经堂,卧室及各种建筑。
会馆:身居异地的商人设立的为同乡联络聚会的场所,兴起于唐宋,现存者多为清代所建。三滴水楼阁:清代城镇常见的一种楼阁,其外观为三重檐,从下而上逐层内收。
棂星门:用于孔庙前导空间中(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名门喻人才辈出),原为木构,后多为石构;其形制一般是门上设龙头阀阅十二,门中设朱拦6扇,通天石柱四根(下有石鼓夹抱,上饰穿云板,顶部雕四大天王像)。
174.乌头门:宋《营造法式》中门的一种类型,也称乌头大门、表褐、阀阅、褐烫、绰楔,俗称棂星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横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障水板。柱头多有装饰纹刻。
175.绰楔:即牌坊,古代用以旌表的建筑物。
176.华表:由“诽谤木”演变而来,为望柱形,柱身布满雕饰,上端多设横交的云板。常设在宫殿、庙宇、城垣脊陵墓前。
177.享殿:一是指帝王陵寝内祭祀的庙宇,二是指帝王祭天或祭祖的殿堂。178.寝殿(寝庙):帝王陵寝或祭祀建筑中放置死者衣冠、牌位的殿宇,一般在享殿之后。179.兆域:古代陵寝建筑的用地范围。180.方上: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形式,指正四棱台式封土的顶面,以汉代陵墓为典型。181.梓宫:汉代帝王或贵族们的棺木用梓木至诚,称为梓宫。182.陵邑:汉代帝陵因陵设邑的做法称为陵邑。
183.五音姓制:宋代风水术中关于陵墓建筑布局的一种学说,认为建筑的方位与墓主的姓氏有某种必然的关联。
184.哑巴院:明清帝陵中明楼与宝城之间的院落。
185.坞壁:汉代一种特殊的庄园式住宅,平地建坞四周环以高墙,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有很好的防御性。
186.一颗印:云南民居的一种,常将正方、厢房连成一体组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前加院墙的形式)。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常为楼房),耳房东西各两间,中设小天井,因平面组合呈口字形,外观方整,像一颗印,故名。
187.阿以旺:本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中带天窗的大厅,后成为这种带外廊平顶的土木结构民居形式的代名词。
188.锢窑:地面上用砖、石、土坯等建造一层或二层的拱券式房屋,与靠悬崖窑、地坑式窑并称为窑洞的三大类型。
189碉楼:西藏,四川一带在地形陡峭处采取分层的办法修筑的楼房,因外观似碉堡故称碉楼
190颇章:西藏地区把高大的官寨碉楼称为颇章
191康房:川西藏族地区民居的一种,是土墙或木柱承重的二层住宅,二层采用“井干式”结构
192土掌房:彝族民居,特点是土墙承重,室内有木柱,以木楞构成平顶骨架,上铺柴草,抹草泥为顶。
193照楼:羌族民居,多为建于陡坡之上的三层楼房,顶层靠后处突起一排敞廊,称为照楼
194倒座:四合院第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的附属性房间
抄手游廊:四合院连接和包抄垂花门,正房,厢房的连廊
195抄手游廊:四合院连接和包抄垂花门,正房,厢房的连廊。
196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屋顶用勾连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197风雨桥:又称为花桥,廊桥。古代桥梁的一种,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常见。多是石砌的墩台,伸臂结构的木制桥梁。这种桥梁一般全桥均建有亭,楼,阁廊相结合的桥 屋。
198.凤凰台:(1)拱拱式桥构件名称。位于金刚墙两端与分水尖中间,其作用是与分水尖一起保护桥墩,安防闸板。其结构全部用条石砌筑,长为分水金刚墙的十分之二,宽度,露明高和埋深均与分水金刚墙相同。(2)大木作斗拱昂的部位名称,位于昂的正面十八斗分位前方,呈斜平面的小台,俗称“脑八”。
199.流碑亭:源于我国古老的习俗“褉袚”,多设置于园林内,亭之外形无定制,但亭内地面必设石雕的弯曲回绕的流水槽,以实现“曲水流觞”的功能。
200.鸳鸯亭:一亭双顶或双亭相连。多设于园林中。
201.司空:汉代之前国家的最高工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的掌管者。202.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203.经幢:刻有经咒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石柱,柱身多为六角,八角或圆形,一般由几座,经幢,幢顶三部分组成。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
204.漏窗:住宅及园林中亭,廊,围墙等处得窗洞,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构成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205.十三天:构成佛教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206.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到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207.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208.支提窟:印度佛教一中佛龛式的洞窟,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209.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窟源出于印度的支提窟,成形于公元4~5世纪中叶的新疆龟兹石窟,成为我国北朝石窟中的典型型制,隋唐以后逐渐消失。它在早期阶段往往和僧居窟同时出现。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窟室后部中央凿出连通窟顶与地面的中心塔柱,柱身四面雕龛造像,在窟室后部,中心塔柱与窟室侧壁,后壁之间形成绕塔右旋的通道。
210.丹土:藏语,安立在寺院主殿屋顶上为幢状神物,中心木杆上写有保护咒语,外有用牦牛尾拧成的粗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