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时间:2019-05-14 03: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第一篇: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摘 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理解能力。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创设一定的意境,有助于语文朗读教学的进行,但是背景音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音乐的影响及其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音乐 选择 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负载了人的内心情感和对事物的有感而发,表现了人们对身、心、物和谐共生的一种自然状态的向往,所以音乐能够陶冶人的内在情感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对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有着一定的辅助性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崇高精神的外在显现。朗读更是讲究抑扬顿挫、有机和谐,讲究“圆融”、“自然”,通过朗读来感知世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哲思,所以语文朗读与音乐在本质上都共同追求的人的自由、和谐、共生。鉴于音乐和朗读的这种相同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朗读教学中音乐的选择和作用问题作探讨。

一、阅读教学背景音乐的选择

在语文教学中体验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引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受到人文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维,经定而后维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文本语言“有的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

文学作品有的深沉、有的激昂、有的轻缓,有的侧重于抒情性、有的侧重于叙述性、有的侧重于说理性,所以背景音乐的选择要根据文章性质的不同来选择。比如:《天净沙·秋思》的朗读教学可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使学生随着舒缓柔慢的音乐节奏,将诗作中乡愁所表现的伤感、深沉的特点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意象群间的空白进行补充,心中呈现出一幅自我感受到的荒寂的画面,体味到“断肠人”那凄凉悲愁的心境。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儿童的年龄特点处于塑造性较强的阶段,为此,在音乐选配上应遵循抒情性、民族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积极向上的、清新并且是与时俱进的。

二、音乐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情境。

阅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不只是机械地口头上重复原文而已,而是通过口头的朗读将原文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思想,进而理解、掌握。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相对比较差,基本上不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力。那么培养他们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地思索,并对整个心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感知有关的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意志力强。

2.将音乐运用于朗读教学,可通过悦耳动听的乐曲促进大脑皮层产生兴奋。

在大脑皮层的指挥下有关部位建立起暂时的交互关系,使朗读与音乐结合为一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学生就能以愉快的心情和美的感受去学习和接受新的动作。所以,一首豪迈而有气势的歌曲能使人激情满怀,情绪激荡,自然就能为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且思想活跃,记忆力增强。由此,当歌曲与朗读编排在一起时,就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课文内容就容易记住,并且不易忘记,课文的思想感情就容易被感知,所以说音乐有助于朗读教学的顺利开展。用音乐配合朗读教学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3.将音乐用于朗读教学能美化课文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美的感受力。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重视珍惜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具体教学中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创设意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文字、情境和背景音乐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从而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

语言文字独特的审美情趣给朗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语言艺术美是精湛的生活写意。先辈们通过不断努力改革、创新,赋予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变化多端、荡人心魂的美的形式,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体会、品味其中深厚的美感,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感受到内心的素养与内涵,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而音乐就是体现美的一种艺术形态。在朗读教学中,把音乐和朗读教学融为一体,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可以对课文的情感表现的主题起到烘托的作用,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形成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音乐、朗读的双重艺术熏陶下,增强艺术领悟性,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的感受力。

4.将音乐用于朗读教学能渲染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立的艺术,以其美妙绝伦的声音元素来描绘人类最微妙最复杂的情感世界,它是一种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特殊语言。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抒情性最韵美的,正如叔本华所言:“音乐是意志的外射,图画所不能描绘的。”音乐对人的心理情感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节奏明快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旋律优美的音乐使人情绪宁静;一曲激昂雄壮的交响乐使人激情豪迈,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意境。

在朗读教学中选配一些相对应的民族影视音乐、歌曲,例如《真心英雄》就是一首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使学生情绪激昂的歌曲,把这首歌曲运用到一些爱国主义课文的朗读教学中,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心潮澎湃,非常具有感染力;选配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顿使朗读变得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壮志,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会得以升华,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极大地增强民族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1.[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张润秀.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习林炜彤语文教育思想[J].浙江教学研究,1999,(5):36.[4]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6]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任筱敏.音乐师范生情感人格素质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4).[8]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二篇:浅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六个一”活动资料

浅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飞天小学----李玉辉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

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

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师宗县竹基中学

张琳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

单纯的语文教学,虽然会让学生学到知识但却觉得无趣;单纯的音乐,虽然会让学生感到快乐但却很少能学到知识。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呢?那就是把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用音乐为语文课画龙点睛,用音乐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音乐和语文有什么关系吗?我想有些人会不以为然,把音乐和语文拉到一起,能把语文学好吗?我认为,适当的音乐,对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在我刚走上语文讲台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更加对这种看法确定,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写人的记叙文,正好里面的文章都涉及到“爱”这个主题,我就想到了设计一次以“母爱”为主题的配乐朗诵的活动。因为这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又刚进入初中不久,他们以前几乎没有搞过什么朗诵比赛,更何况配乐朗诵,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先是指导学生写文章,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文章帮他们找合适的音乐,我们整整准备了三个星期,配乐朗诵才真正开始了!台上的同学在优美的音乐中朗诵着自己的文章,情到深处,不禁落下了热泪,台下的同学也被深深感染,也不禁潸然泪下,整个教室都沉浸在对母爱感恩的情绪中。我作为一名老师,我也不禁为着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所感染。他们的感情,是如此的纯真;他们的内心,是如此的丰富。活动过后的很长时间,他们都还会对我说:“老师,那次活动真好,让我们知道了要多孝顺父母,我们什么时候再搞一次啊?”我想如果只是一次普通的朗诵,也许收不到这样良好的效果。为什么配乐朗诵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想是因为我把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让语文走近音乐,让语文走近音乐,让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用音乐渲染教学情景,用音乐为课文画龙点睛,用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到丰富的知识。

《毛诗序》中曾说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原始社会,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种类及表现手法,唱歌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音乐就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溶解各种思想。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

文字产生后,文学渐渐也成了人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作者的情感。

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感情,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知识。

一、音乐能够营造气氛,渲染教学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的使用音乐,以音乐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便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其理解。在教学《背影》这篇文章时,我的导入方法就是播放歌曲老男孩的《父亲》:“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学生都被感染了。看着他们的神情,我就知道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情基础有了很好的着落,至于后面的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学生在歌声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

另外,在结束课文时,也可使用恰当的音乐,比如《我的老师》,在结束语中我这样说:“海伦她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与她的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与她心存感激之心有关系。我们也需要如此,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他们抚养我们长大成人;感谢别人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我们要永远有一颗感恩的心。”随后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学生先是小声的跟着哼,后面就大声地唱出来。至此,我们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学生的歌声中,我们结束了一堂课。

二、配乐朗诵,培养学生语感,丰富情感体验

中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文章的字里行间与结构安排及意境渲染中倾注了作者的情,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在教学中,老师就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去发掘作者的情感,我认为,音乐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1、播放现成的配乐朗诵。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要想找到一篇配乐朗诵的课文是很容易的,老师可以在课前就做好准备。在学生新接触一篇课文之前,我通常会让他们听听名家的配乐朗读,在教学古诗文时,效果会更明显。这些文章由于离我们太遥远,学生在朗读时都会遇到同一个困难,就是不会断句,这时让他们听听比较规范的朗读,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一边听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课本上划分停顿,这样以来,不但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另外,配乐朗读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为课文配置背景音乐

老师根据文章的风格、意境、情感等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同时向学生简介所选曲目的名称、风格、主题,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接着再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配乐朗读。因为前面已经听过了别人的朗读,欣赏有了良好的基础,就能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情感,激发学习热情,领悟文章的主旨。

语文课中,虽然音乐的功能很大,但也要注意:选准音乐很重要,一定要“配”,宁缺毋滥,一定要考虑到细节,要使音乐与课堂融为一体,不能太“粗”。如《三峡》可配上《深山掬水》;《爱莲说》可配上《莲花谣》;《陋室铭》可配上《禅院钟声》;《湖心亭看雪》可配上《阳春白雪》;《曹刿论战》可配上《十面埋伏》······这些曲子都是古香古色的古筝曲或琵琶曲,很适合古文的背景音乐。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抒情的现代文,可以选择轻音乐,或钢琴,或小提琴······只要选准了音乐,可以使一个个意象变成一幅幅画面在同学们眼前一一展现,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文章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带给学生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三、用音乐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但是这一重要内容或者会被老师所忽视,或者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本文通过······表现了······揭露了(赞扬了)·······”学生却在下面难以接受,甚至是无动于衷,这与单一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时如果有音乐会怎样呢?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渲染特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如《阿炳在1950》这篇文章,很多同学连阿炳为何许人也都不知道,如何对他产生同情呢?于是我播放了阿炳的名曲、同时课文中也出现过的《二泉映月》。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弦弦掩抑声声思,诉尽人间不平事”。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悲怆的乐曲中,学生如何不动容!

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结合写作背景,播放《松花江上》,那低沉、缓慢而又充满无限伤感的旋律缓缓流出,犹如苦难的东北大地和被凌辱的中国人民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苦难的中国急需我们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正襟危坐,神情肃然,满脸激愤,内心充满了对饱受灾难的祖国的无限热爱。又如在学习席慕蓉的《长城谣》的时候,播放她的又一诗歌——由蔡琴演唱的《出塞曲》,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爱国之心。除了一些合适的歌曲以外,还可以用一些轻音乐,像瑞士乐团班德瑞、神秘园,他们的乐曲就很适合用到一些很抒情的篇目上。

音乐像文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深入,因而更容易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在实践中,应用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音乐为学生插上记忆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众多的背诵内容,使学生感到头痛,这时我们也可以请音乐来帮忙。因为音乐旋律往往是连贯记忆的,记得旋律也就记住了词,所以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教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教唱《游山西村》······如此,学生歌曲学会了,词也就会背了,记得轻轻松松。

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让语文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近语文,使语文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插上联想的翅膀,让思维超越时空,飞进那美妙的语文殿堂!

第四篇: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黄丰桥镇万新完小

内容提要: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关键词:朗读训练作用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课文,逐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一、充分认识朗读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更能深刻理解课文内涵。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反复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加深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规范的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不能单靠理性分析,而要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作者通过写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向读者介绍了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以及草地在早、中、晚的颜色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中体会到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又如教学《小摄影师》,通过朗读描写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句子,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爱护下一代的品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通过写人物的对话和外貌的描写对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写了海水五光十色十分美丽形成不同色彩的原因;海底有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数不清的鱼;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有趣的海龟,以及岛上是海鸟的天下,树上栖息着海鸟,树下堆积着鸟粪,遍地是鸟蛋。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

西沙群岛物产的丰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又如《鸟的天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从群鸟欢闹中感到这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由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再联系自己平时被一只蚊子咬一下都痒得难受,从而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女孩眼前出现的“火炉”、“烤鸭”、“圣诞树”、“奶奶”,从小女孩的神态,再从事情的结局,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深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女孩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把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放到突出的位置。有效的朗读指导,能更好的使学生从作品中受到感染,与作品产生共鸣,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篇:浅谈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水南中心校胡薇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因而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美感、乐感、情感、语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项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扬“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篇章、段落)的含义、情感、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管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体会和理解。

二、朗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好方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鲜明、形象,从而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荷塘月色》一文,朱自清先生在此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然而这一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去朗读,从读中领悟,那才是上佳的教学方法。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

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海上的日出》、《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三月桃花水》、《春潮》(北师版)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海上的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四周非常清净,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

哪里是谁,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朝霞直射海面的壮丽景观。“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春潮》(北师版),潮来了“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下载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张春涛 【摘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张春涛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作者:王晓敏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2年第11期 [摘要]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摘 要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学......

    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现代化教学中,利用课件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音形兼备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化激发学生......

    浅谈板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板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马蹄镇民新小学 邹方会 板书,是教师为配合讲课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或图表等,他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一副板书的构思、组合造型,是设计......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