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儿童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原先我重视字词句的教学和语言的顺练。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对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大的作用。在其他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儿童诗教学的作用。因为儿童诗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提高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使儿童在易学易被的过程中,丰富了词汇,了解了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儿童诗的教学就是注重让儿童在朗诵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一个人的文学功底,有可能是在幼儿时期学习儿歌时打下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缺的知识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诗教学是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好教材。儿童诗篇幅短,诗中有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拟人等方法、具有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是最适合的儿童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的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能从儿童诗歌里获得力量,获得内心对于美的体验和享受。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与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理的好的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烙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1~2年级)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可见,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儿童多学习诗歌,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儿童诗的诵读,音准、语气准、读出感情。反复诵读儿童诗能让儿童更快的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体验。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儿童诗语言活泼、朗朗上口。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了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需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儿童诗描写的东西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他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儿童诗的内容简单,却是丰富多彩的。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使儿童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美景,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山城的雾》,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奇幻的儿童诗,借助于多个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美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学习这首诗,关键是要体会它的意境,感悟大
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诗作的灵魂。儿童阅读这样的儿童诗,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透过这种知识性的描述,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儿童诗带有的情感不是牵强附会的。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是第一位的,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感观,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那里》,这首儿童诗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洋溢着孩子们对雷锋叔叔的深切热爱。在孩子眼里,雷锋叔叔是爱心的源泉,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不禁为诗中流露出的朴素而亲切的情感所打动。儿童自然而然的融入了爱的情感氛围之中。儿童诗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的根本,儿童诗必须由情而发。
总之,儿童诗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他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为初进学堂的儿童,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通过儿童诗歌的教学,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词汇更加丰富,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在儿童诗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背过了容易背过的字、词、句、篇,学会了不易学会的音、字、词、句,早早的了解了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提高了学习语文、学习诗歌的兴趣,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这是多么有利的事啊!学好儿童诗为学好语文作用很大。
第二篇: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现代化教学中,利用课件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从而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以下从三方面来浅谈它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利用电化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使学生感兴趣、产生爱学、乐学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尽管文中对小狮子练习捕食的动作作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理解小狮子的勤学苦练。倘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把撕、抓、滚、爬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很直观地就把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出来了。
二、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图文并茂,有利于理解课文
电教媒体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优越性。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所使用的课件一般都是图文并茂,有利于理解课文。例如:《小雨点》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飘落”的意思,我特意在教学这段时,让学生观看,小雨飘落的片段,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词。效果很好。
三、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拓展延伸,全面提高学生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大胆向网络资料延伸和拓展,促使学生把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时空,亲自经历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乌鸦反哺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学习乌鸦的聪明,还要学习乌鸦的孝顺。通过教学,不仅掌握的课本中的知识,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更高的认识。
因此我们语文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音形兼备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化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学习效率倍增。同时,运用多媒体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培养语文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有很大的提高。”多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弥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不足,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由于插图是静止的,学生观察后缺少动态的感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利用交互图片,并集播放声音、录像、图片于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使学生身临其境,犹
如荡漾在漓江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缺乏想象的人不会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首先,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打下基础,而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积累有关事物的表象,然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训练学生创造想象。泸定桥险峻的地势,生活在都市里的学生大都没亲眼见过,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更深切地体会红军夺桥的艰辛,我搜集了有关泸定桥的图片,并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如“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似的”、“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倾泄下来”“震耳欲聋”“心惊胆寒”等,让学生边看图,边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加深体验,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又险,水又急的泸定桥上,使他们形象、直观、深入地感悟到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境,为后文红军如何奋力“夺天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难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入情入境,而多媒体可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模仿学习,此时多媒体就成了学生朗读的榜样。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听音中注意停顿、轻重、速度、节奏和语调等技巧,可提高朗读水平。如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识字1》是一首诗,节奏感很强,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的节奏,再模仿、跟读、表演读,学生就很容易读出课文的节奏感、韵味美,从而达到有滋有味地进行朗读的效果,并给今后的朗读打下一定的朗读基础。
又如《狐假虎威》一课,伴随着生动有趣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狡猾的狐狸、愚蠢的老虎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此时,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他们的朗读兴趣随之而生,读起来惟妙惟肖。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泸定桥的“险”,我出示相关出示泸定桥的图片,和敌人说的那句话:“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学生准确地读出了敌人的骄傲和嚣张,从侧面衬托了红军夺桥的不易。
另外,在教学红军如何“飞”,如何与敌军抢时间时,我出示表示时间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以及出示红军雨夜赶路的图片,体会红军当时的困难重重。提出问题: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多的时间,为什么红军能赶到泸定桥?你觉得他们是一支什么样队伍?
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学生们畅所欲言,个性化解答,明白了红军具有那种不畏艰险,勇敢机智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对红军战士
五、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如教学《花木兰》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了花木兰向家人提出替父从军后,父母愁容满面、犹豫不决的场景,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花木兰,你怎样说服你的家人呢?” 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再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将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多媒体展现蚂蚁在炎热的夏天搬粮食的情景同步出现,学生不仅能感受蚂蚁勤劳工作的场景,更能理解课文语言“有的„„有的„„”所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说的很通顺、很丰富。我想说的是,教学这些,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
总之,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应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使小学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第四篇:浅谈板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板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马蹄镇民新小学 邹方会
板书,是教师为配合讲课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或图表等,他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一副板书的构思、组合造型,是设计者切磋琢磨、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优秀板书常常遣用简练的词语,勾勒清晰的线条或配以醒目的符号,高度概括、简练的表达出课文的主要思想内容,同时往往还展出又没的直观形象。鉴于此,板书被誉为“微型教案”,“浓缩教案” 或“导游图”。
著名语文学家张寿康先生曾说过:“板书是语文教学的直观因素。对其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能起很大的作用。”张先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板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依据题材特点,展现事件脉络
写作题材不同,反映方式也各异,板书类型自然两样。写人的文章,应揭示人物典型性的表现及其特定环境;记事的文章应揭示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发展;绘静的文章应揭示构成景物的各个事物的特点及其变化形态;状物文章,应揭示物体各部结构提点及其属性、“品格”。
二、梳理思路,展现文章结构
文章就结构说,可分纵向和横向两大类。如《桂林山水》,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景色,板书要紧扣课题,分四个层次设计,板书可讲述写作特色,还可指导背诵。
三、紧口写作意图,揭示课文主旨,展现描写事物的基本规律。文章是思维的结晶,智力因素充溢期间,或思想深邃。或联想翩翩,或分析精辟,后妙句串联„„
四、提纲挈领,揭示重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板书,首尾两段只用几个字概括了段意,第二段出示了课文中的一组关键词语,并对这些词语作进一步分析,展示了小姑娘五次擦火柴,产生五次幻觉的情节。对幻觉与现实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课文的主题,重点突出,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
五、展示写作手法,揭示写作特点。就写作方法设计一些板书,能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板书,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用几个字点明文章的构思方式、详略搭配和表现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构思文章的能力。
六、举纲张目,引导学路。好的板书,能给学生以思考方向的指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板书,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脉络之后完成版书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找有关的词句补充。在学生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概括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法,这样指导学生循路而学,能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板书的过程是教师遵循作者的思路,实施自己的教路,以指导学生的学路的过程。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顺序和内容,能够系统的体现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能够弥补教师讲授语言上的
不足,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好思考、理解、记笔记及课后复习的条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模拟,即写真。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达到真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模拟过程,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词语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模拟过程,还能使课文重点理解更为方便。例如:《飞夺泸定桥》另一重点段‚抢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3、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
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