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 ln0384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结 题 报 告
申请人姓名 朱占强
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课题组 负责人:何永洪 执笔人:朱占强 主要成员:朱占强 董 凯
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09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
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成份复杂、年龄结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教学反思,使得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我们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备课簿上的“教后回顾”这一内容,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让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成长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师本人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梳理,逐渐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由经验性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释放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作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教师除了基于基本原理和科学流程对教学进行积极周密的规划和预设外,还需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因此,新教学过程设计既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交流和创造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更看好教学活动后的基于反思的“后设计”。可以理解为“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为题或事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提升过程,帮助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七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
2、心理学依据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
“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此外,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基于教学反思下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各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参与教科研,培养一大批各学科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2、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既然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教学反思要有效、彻底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一、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外部环境 第二、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1)、课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下学生学习现状既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合理、是否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2)、课中反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3)、课后反思:即在课后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如何培养各学科教师的反思能力。
4、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解决办法。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设计并印发调查表,并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报告;召开课题开题式,开题论证、公布实施方案,布置课题研究工作任务。
2、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收集与“有效反思”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我校教师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初期,首先确定研究框架,同时由于教师对此课题研究缺乏认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明确其研究的重要目的意义及方法手段。我们课题组主要成员首先分组寻找有关案例研究的文献资料;从学校层面上,组织教师写教育理论学习读后感、课改理论学习,结合教师自主学习校内外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整理、共享,拓展他们的视野,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等。
3、行动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两年来,在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中,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月”、“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达标课”、“教学开放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及时组织教师讨论,并做好研讨记录,以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全校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案例研究为手段,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合作、交流,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研究模式。
4、案例分析。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文献案例,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精华。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教学思想,通过交流反思,促进专业化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目标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形成课题方案,举行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启动课题研究;搜集课题组教师优秀的教学反思案例、课题论文专辑;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培训;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1年4月)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11年5月)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并提出申请;形成各类课题成果;申请专家评估。
七、研究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年龄结构复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在课题立项之前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理论缺乏。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知半解,没有体会到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往往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处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教师为主体,关注学生比较少。因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缺乏理论性,不会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阐述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同时,教师的反思能力缺乏,不会准确地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和途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形成主动反思的意识,为教师的实践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教师通过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进行实践验证,教学效果和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依托教学反思,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的目的石促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反思就是盲目的,就起不到篇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蒋景耘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是2006年7月经荆门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该课题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于2006年10月30日邀请荆门市教科所领导、专家来校指导并召开了课题开题大会,之后正式启动研究。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按照预先的课题研究设计和计划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课题研究验证了理论假设,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观念的超前、教育行为的超前都将对一个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真正意义的变革。今天的教育担负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沉重的社会期望,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正在走向专业化。只有教师的专业化才能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1994年1月我国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肯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途径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实践和追求。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各国都在探索教师成长模式。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多元化教师发展模式,如教师能力本位运动(cpte)、教学效果本位运动(pbte)和学校本位教师发展运动(sbte)等。其中,注重教师自我反思发展形成鲜明特色,反思一词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语言,并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推崇。“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经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反思也赋于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成为研究者。这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使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进而改善教师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近几年来,我国在培训教师过程中,也强调了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方面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的学校对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正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实效。我校承担职业教育任务,培训教师是永恒的话题。我们认为,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真正专业化成长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且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问题应成为当前教师教育中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方面,我们选定“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通过教学反思这种形式来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达到提升教师素质的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教学反思的方法,为学校开展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供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界定。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学活动反思和教师自身反思。教学活动反思是以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为指向,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教师自身反思是以教师自身为指向,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责任感等进行反思,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经验。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成长过程。
2、理论假设。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促进其专业成长。
3、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六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也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
(2)心理学依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的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3)教育学依据。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都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4)方法论依据。“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5)反思理论。布鲁巴赫把反思性教学实践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布鲁巴赫概括“四种反思方法”:写反思日记、观摩和分析、职业发展和行动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育师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和完善教师专业化理论。
2、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教学反思的方法以及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反思的内涵。
2、教学反思的方法。
3、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4、教学反思案例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等情况,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
2、叙事研究。参与研究的教师就教学反思的体验叙述真情实感和经历,进而感悟出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及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3、行动研究。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思想,组织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行为上的差别,通过教学反思,引领教师专业持续成长。
4、案例分析。组织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课堂和其他教师的课堂中,捕捉、积累有价值的案例,从教师的反思行为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期待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这一途径使教师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获得一定成就。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4月----9月)。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培训研究教师。
2、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10月----2010年2月)。按方案进行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进行阶段交流和总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0年3月----6月)。对课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验证理论假说,完成研究报告,请专家评审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课题组非常重视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学习。几年来,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性教学》、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浙江师范大学宋明钧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等理论指导文章;编辑了《教学新视野》一书发放到教师手中阅读,让教师理解了教学反思的一些理论问题,明确了开展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意义。通过理论学习,使课题组教师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研究目的,为课题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2、开展研究活动。4年多来,我们主要开展了四大研究活动。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反思,构建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模式;二是以青蓝工程为对象,开展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系列活动,构建青年教师反思成长培养模式;三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开展课例教学研究,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方式,构建教师教学反思操作模式;四是以撰写教学反思论文为重点,开展教学反思,构建教师个人教学反思与教学行为成长模式。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中,按照研究计划,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评比、教学论文评比和撰写教学反思心得、教学课后记、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活动,让一大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让教学反思成为了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习惯。
3、收集整理资料。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制订了相应的研究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所有研究教师按时上交相关资料。每个学期末,将所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以备今后研究工作参考。在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确立了撰写研究报告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经过课题研究,阐释了教学反思的内涵,探索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
1、教学反思的内涵。
根据文献资料和我们课题组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学活动反思和教师自身反思。对于教学反思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教师对教学工作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把教学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有目的的审视和思考。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教学反思是教师探究教学的一种对话形式。与教学理念对话,与教学过程对话,与教学得失对话,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再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优化,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教学反思是一种研究教学的二度教研过程。教学反思起源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追问,寄寓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人生价值。在教学反思中,教师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研究其他教师如何教学,再次研究自己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设计教学,以此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学实践。借助于行动研究,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教研过程,使平凡的教育事件产生不平凡的教育智慧。“预案+反思”的备课形式是教师“终身备课”的重要形式。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
第三,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是以教学为指向,对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在教师自身的反思中,是以教师自身为指向,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学艺术、教育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反思,能使教师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经验。教学反思不是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是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一种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可使教师将教育理论和经验总结应用于教学实践。
2、教学反思的内容。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是:
(1)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反思教学是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体验性是否得以充分体现;要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做到尊重学生,赞赏学生;要反思是否坚持了“依标施教”,是否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怎样达成教学目标;要反思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事是否做到教学合作等。
(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要反思教学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要反思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与流程是否合理;要反思教学中是否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反思是否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反思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往的机会;要反思是否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要反思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 是否得到赞赏和激励;要反思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要反思教学是否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压抑的学习状态;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还是“演员”;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学时是如何处理的等。(3)对教学得失进行反思。教学后,教师应及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要反思这节课的价值在哪里;要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要反思教学精彩处有哪些;要反思教法与学法上有哪些创新;要反思摸索了哪些教学规律;要反思教学还有哪些瑕疵、“败笔”之处。通过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形式将有价值的教学感受详细地记录下来,进行剖析,加以研究、改进和完善,形成教学经验,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学瑕疵之处,认真进行回顾、剖析,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对教学进行再设计。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通过反思得出新的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启发和探究性,知识上进行拓展,教学设计趋向合理,对教学过程进行再梳理、再发现、再研究、再创新。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或案例,不断升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教学反思的形式。
(1)从教学流程来看,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优质、高效地进行。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2)从参与主体来看,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的某一个教学问题、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某一个阶段的教学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总结,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后记、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从中找出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做法。
群体反思。同学科的教师或同班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研讨、交流,通过相互剖析,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分享教学的成功经验。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群体反思比个体反思更能吸取群体的智慧。
(3)从反思对象来看,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把特定的教学作为对象放在自己教学生涯中进行反思,比较历年教与学的情况,通过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横向反思。把特定的教学作为对象放在相同时期、相似环境下进行对比反思。在上课、听课、评课中,发现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上的差异,达到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目的。
(二)操作性成果
1、构建了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模式。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是指在教学专家指导下,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个人反思活动为研究内容,通过每个教师对活动的参与来提高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校本教研活动。该模式充分发挥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作用,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典型课例,教师通过学习、模仿、研究这些典型课例,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调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成长。
例如,李亚妮老师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研组组织的2009年课堂教学创新篇三:课题《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反思,外国著名教育家早就提出反思教育理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等。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强调教学反思的的重要性。不过,最先将反思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提出了反思教学的理论观点。也正因此,“教学反思”已成为时下教育界使用率较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成了各级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要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时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目前,国内对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可借鉴的策略、方法、手段等方向的探索。所以,经过认真思考,我校全体物理教师承担了“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2011年6月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进行思考。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课改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已成为目前学校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可以增强理性,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众多的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长具有重要的意义。3.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到各个层面。具体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科研兴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无庸置疑,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而老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便是教学反思。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的今天,探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也必须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4.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自已的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
如前所述,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实现加速教师成长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双赢。其中,学校的发展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3、“终身学习”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了解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知道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意义,掌握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内涵,提高对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并能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反思去优化自己和同伴教学行为。
2、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研究,探索教师反思品质及培养方式,探索改善教师反思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促使教师反思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中丰富教学反思理论。
3、探索教学反思的有效内容和方法。通过研究,一要探索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以及对这些切入点能进行哪些方面的思考;二要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即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具体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通过研究,探索教师教学反思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
5、探索教学反思促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评价手段,即研究如何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学科教学中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1)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2)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3)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4)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注重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
第二篇:教师信念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大力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蓬溪县教育科研课题
结 题 报 告
课题编号: 【2012-x】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蓬溪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课题主研单位: 蓬溪县大力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 夏仲武 2013 年7月 xx 日
1
一、项目结题简表 2
二、课题研究总结 345
篇二: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堂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我校教师也纷纷尝试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各个学校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却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的进行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策略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这已成为目前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语文课堂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认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为:
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为:
1、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 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3调查法: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调查,及时发现和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和现象和问题,并征集对策。
4、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11月)
1、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开展的可行性。
2、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用于指导实验。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7月)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以全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课题组人员坚持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4年12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六、研究成果
两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金爱华老师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文时,由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安排,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沿着斜坡而上,发挥团队互补的优势,连平时较差的学生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积极性很高。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4.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通过朗读感悟,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篇三: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 ln0384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结 题 报 告
申请人姓名 朱占强
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课题组 负责人:何永洪 执笔人:朱占强 主要成员:朱占强 董 凯
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09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
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成份复杂、年龄结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教学反思,使得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我们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备课簿上的“教后回顾”这一内容,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让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成长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师本人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梳理,逐渐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由经验性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释放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作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教师除了基于基本原理和科学流程对教学进行积极周密的规划和预设外,还需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因此,新教学过程设计既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交流和创造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更看好教学活动后的基于反思的“后设计”。可以理解为“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为题或事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提升过程,帮助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七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
2、心理学依据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
“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此外,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基于教学反思下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各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参与教科研,培养一大批各学科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2、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既然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教学反思要有效、彻底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一、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外部环境 第二、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1)、课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下学生学习现状既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合理、是否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2)、课中反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3)、课后反思:即在课后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如何培养各学科教师的反思能力。
4、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解决办法。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设计并印发调查表,并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报告;召开课题开题式,开题论证、公布实施方案,布置课题研究工作任务。
2、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收集与“有效反思”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我校教师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初期,首先确定研究框架,同时由于教师对此课题研究缺乏认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明确其研究的重要目的意义及方法手段。我们课题组主要成员首先分组寻找有关案例研究的文献资料;从学校层面上,组织教师写教育理论学习读后感、课改理论学习,结合教师自主学习校内外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整理、共享,拓展他们的视野,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等。
3、行动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两年来,在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中,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月”、“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达标课”、“教学开放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及时组织教师讨论,并做好研讨记录,以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全校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案例研究为手段,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合作、交流,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研究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目标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形成课题方案,举行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启动课题研究;搜集课题组教师优秀的教学反思案例、课题论文专辑;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培训;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1年4月)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11年5月)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并提出申请;形成各类课题成果;申请专家评估。
七、研究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年龄结构复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在课题立项之前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理论缺乏。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知半解,没有体会到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往往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处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教师为主体,关注学生比较少。因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缺乏理论性,不会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阐述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同时,教师的反思能力缺乏,不会准确地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和途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形成主动反思的意识,为教师的实践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教师通过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进行实践验证,教学效果和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依托教学反思,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的目的石促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反思就是盲目的,就起不到
第三篇:课题《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反思,外国著名教育家早就提出反思教育理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等。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强调教学反思的的重要性。
不过,最先将反思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提出了反思教学的理论观点。
也正因此,“教学反思”已成为时下教育界使用率较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成了各级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要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时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目前,国内对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可借鉴的策略、方法、手段等方向的探索。所以,经过认真思考,我校全体物理教师承担了“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
2011年6月
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进行思考。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课改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已成为目前学校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
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可以增强理性,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众多的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到各个层面。具体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科研兴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无庸置疑,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而老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便是教学反思。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的今天,探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也必须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自已的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
如前所述,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实现加速教师成长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双赢。其中,学校的发展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3、“终身学习”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了解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知道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意义,掌握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内涵,提高对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并能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反思去优化自己和同伴教学行为。
2、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研究,探索教师反思品质及培养方式,探索改善教师反思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促使教师反思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中丰富教学反思理论。
3、探索教学反思的有效内容和方法。通过研究,一要探索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以及对这些切入点能进行哪
些方面的思考;二要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即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具体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通过研究,探索教师教学反思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
5、探索教学反思促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评价手段,即研究如何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学科教学中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1)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2)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3)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4)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注重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
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将教学反思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3、经验总结法:认真实践,积极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开展评比,每学期做好一次总评工作,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认真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积极推广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08.9——08.12)
1、成立了课题管理和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宣传研究方案,营造研究氛围。
3、规范设计开题报告,制定了研究计划。
4、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阶段(09.3——09.7)第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09.9——09.12)第四阶段: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10.3——10.7)
第五阶段: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10.9——10.12)
依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有效反思的模式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2.布置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撰写有效教学反思的论文、笔记。3.立足教研组,开展公开课、研讨课听课、评课及相互反思。4.分年龄段分学科安排教师,以确立各自反思改进重点,以反思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5.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不断为研究工作开拓思路,增加动力。第六阶段:总结阶段(11.3——11.7)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相关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确定实验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准备开题工作。
2、调查了解教师在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依照方案进行实验研究,以实验教师个人和教研组为主要研究群体实施实验研究策略,以研讨为主,请专家指导,及时总结积累研究中的成果,反思完善实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实验奠定基础。
3、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根据研究目标,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将实验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在校内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构筑交流的平台。
4、实验教师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故事,教学案例和中期研究报告。
5、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接受结题验收。完成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虽然在本项课题实验尚未开始时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终于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理论,结合专题业务学习、讲座,为教师们设计了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分为“闪光之处,遗憾之处、学生情况、改进设想”等几个方面,这样分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从不同方面去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成为今后教学上吸取的教训。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孩子会给我们一些感动。记住这瞬间的感动。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是今后教学丰富的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现在,我们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业务水平的教师,采取的是分层要求的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只要求在教案后面写教学体会;对于有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则要求表格式与文字论述式相结
合;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则要求以案例剖析为主。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发现:教学反思,实际上可伴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可以是教学进行中的瞬间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学方案以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情况;也可以是教学之后的回顾反思。相对来讲,教学后的回顾反思因为教师时间上更充裕,所以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也往往是教学后的回顾反思,因此,这种反思形式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对于怎样有效进行教学回顾反思,我们已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并且正以此来指导我校教学反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运用反思改进教学。
我们鼓励教师坚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要改进教学,让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都能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为更好地帮助教师们完善自我,我们首先从教学反思运用方式方面对教师进行引导,对于一些个性化问题或教学进行中的即时性反思,我们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探索解决办法或是当场进行教学调整以适应学生需求。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则通过教学问题及教学反思的收集,由教研组组织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对于一些成功之处,则同样在全校推广,带动全体,共同提高。其次,我校还对教师反思运用效果方面采取了一些检测措施。在问题得到发现、解决或是成功经验得到推广之后,我们再由教研组组织人员深入课堂去看现场效果,看看同样的错误是否会重新出现,看看好的做法是否会得到运用。
3、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通过对“教学反思模式” 的研究与实验,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首先,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研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实践工作中,大多数教师感受到了新课改给自己带来的困惑与压力,面对新教材、新问题,即使是原来经验相当丰富的的教师有时也会显得无所适从,但是,在认真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老师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为促使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工作,我们还结合课题需要对教学反思工作进行制度化,帮助老师们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们业务水平提高还直接反映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上面。2007年我校众多教师在全县“教学能手”比赛中获奖,还有几位教师在市“教学能手”比赛中获奖。
再次,教师的业务水平发展还表现在教研理论水平提高上,在课题工作的带动下,我校教师一面积极开展各项实践工作,一面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理念,并时时注意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的内涵,两年来,我校教师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奖,如:张阳老师论文《指盖法可以简化电路分析问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生活用电>>课件获省二等奖,韩笑老师的《用兴趣打开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大门》、《母亲心 教师魂》等多篇论文在扶余教育刊物上发表。
4、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随着该项实验工作在我校的有效开展以及教师们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两年间,我校的教学质量一直都是稳中有升,在全县的抽考中都名列前茅,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市、县各级奖项。在全市艺术节和运动会上,我校学生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各类征文、书画大赛中我校学生也多次获奖。“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成为今后教学上吸取的教训。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孩子会给我们一些感动。记住这瞬间的感动。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是今后教学丰富的材
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六、主要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
①本课题研究的初期能与我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校本研修相结合,但后期这种结合还不够理想。
②有效教学反思,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的行为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校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研究出一些特色性的制度规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今后这方面的研究还要继续深入下去。
③今后要吸引更多的老师来参与本课题的后续研究,逐渐形成有我校特色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真正能达到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结束语:
我们将继续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引导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重视参与教育科研,体验研究的过程,分享研究的成果,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研究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篇: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背景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加重了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对学生意识观念和文化教育的负担。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级里,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新课程改革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可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更可以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终身良好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效率,成就教师幸福生活。教师的年轻化已成为当前教师队伍的主流,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缺乏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是宽泛空洞的,而应有抓手和支点。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可以为年轻班主任教师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班主任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同时让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
3、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缩影。学校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以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在这儿做事的方式”。从产生的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学校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学校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学校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学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因此,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类似,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到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以及班级活动等各个方面。简单地说,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从具体内容上主要分为:班级目标文化、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班级文化的关键是班级管理制度。
(四)研究的目标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班主任教师的教育观念,使班级工作从以班主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以往,我们在班级管理上,往往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老师累,效率低,学生也不买账。其原因主要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教育科学以及新课改理念相悖。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旨在促进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主体,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
2、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开展“人文性”育人的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品牌,通过班级品牌文化的营造,进而形成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的儒雅、文雅、高雅的校园文化。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以“人文性”育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和教学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一样,班级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学校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五)研究的内容
1、探索基于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途径。培养班主任的五种能力:(1)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2)以言讲理的说服能力(3)建设班风的组织能力。(4)引导活动的指导能力。(5)善于总结的研究能力。
2、结合学校“文明礼仪进校园”的校园文化主题,打造“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的班级文化群体。
3、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4、各班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课题的研究计划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①布置教室。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誓词、班训、班级公约等。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④结合班级对儒雅、文雅、高雅内涵的理解,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系列主题活动,5、做好阶段性的研讨工作。原则上一个学期召开一次课题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做好经验交流、问题探讨、现场观摩、典型表彰等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事实性依据。
2、经验总结法。针对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班级文化建设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写成论文。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反思,分析研究,进一步调整后再实践,再反思总结。
(七)研究对象
全校所有班级都属课题研究对象。
(八)拟解决的问题
1、解决因班主任老师无明确教育管理思想或教育管理理念陈旧以及班级管理方法滞后而导致教育效率低的问题。
2、解决因保姆式管理而导致学生依赖性强、归属感薄弱、自主管理素质低,缺乏活力等问题。
3、解决班级管理平庸,没有个性,缺少班级品牌的问题。
(九)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3、拟定子课题及研究计划,收集本课题相关资料,做好总课题的开题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1、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组织教师撰写研究性论文。
2、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编写论文集。
3、作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的验收、评估。
(十)组织分工
组长:组织课题全面工作。
成员:主要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十一)预期成果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论文集》(文本)
3、一班一品(图片、视频、文本)
4、《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文本)
(十二)经费保障
本课题组全体成员自筹经费外,积极向学校申请课题经费,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1、课题组负责经费概算与分配
2、经费来源: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一)加强课题组建设,保障课题研究规范实施。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课题组争取学校的支持,成立了以校长王国生同志为组长,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席玉平同志、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贵明同志为副组长,政教处、研究室、各教学部主任为成员的顾问团。
课题组多次以专题会、工作会、德育年会的形式对课题的内涵进行论证,对课题的操作进行探讨,结合外校特色,力求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和谐感恩”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去影响和促进班级文化特色的生成和发展,从而创设班级育人的氛围,搭建学生成长的阶梯。
在加强学习,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确立了“五个一”的课题操作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班级文化建设,注重课题内涵;达成一个共识——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发展班级文化特色,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依托一个载体——班级文化交流展示课,鼓励师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探索班级文化特色;开辟一个阵地——《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网站》,对内学习、研讨,对外展示、交流;实现一个飞跃——从传统、经验、简单、封闭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跃升到科学、民主、创新、开放型的班级文化建设和策略机制。
在操作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方针,围绕班级文化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从德育理念,队伍培训,学生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统筹规划,互相促进,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二)注重调查分析,保障课题研究有的放矢。为了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课题组编制了班主任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各一套,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学生和班主任,问卷侧重以下四个方面情况:
1、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情况的调查。
受调查学生主动参与的学生为96.7%的学生,3.3%的同学表示不直接参与。说明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没有做到全覆盖。受调查班主任主动积极参与的班主任为100%。说明班主任的工作意识与态度极强,有强烈的上进欲望。
2、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情况的调查。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上主要分为目标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板块。受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14.4%重点在班级目标文化建设,28.6%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24.6%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32.4%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受调查班主任问卷调查中12.2%重点在目标文化建设,29.4%在环境文化建设,22.6%制度文化建设,25.8%在精神文化建设。从学生和班主任的调查中发现,两者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出现认识上的一些误差,但总体情况差异不是很大。
3、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
受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72.4%学生觉得班级在各方面进步明显,19.6%学生觉得进步一般,6%学生觉得没有进步。受调查班主任问卷调查中81.4%班主任觉得班级在各方面进步明显,13.2%学生觉得效果一般,5.4%班主任觉得没有效果。学生和班主任普遍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班级和学生种形成了正面的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4、“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班级是怎样的”的情况调查。
受访者学生46%认为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最重要,同学们拥有共同的目标与理想,学规守纪,快乐学习;33%学生认为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教室布置是他们的首选,大家动手一起来创造温馨的家园是快乐成长的关键。21%学生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他们最想要的,有喜欢的老师和好伙伴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根据调查情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在“新”、“特”、“实”上下功夫。
第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有“新”意 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努力通过赋予新内容,创设新载体,使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承接,与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要求相一致,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吻合。赋予班级文化建设新内容,要着力在深化建设内涵上下功夫。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特”色
班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有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点、班级特色,符合班级发展实际,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才能体现价值、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加强班级管理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推进制度建设的关系。
(三)加强学习培训,保障课题研究的专业水准。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者,这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程度和实施效果。为了解决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理解、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高班主任操作文化建设的专业水准,课题组采取了“请进来、多交流、勤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队伍培训。
1、“请进来”。学校花大力气邀请多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高水准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
2013年11月,我们提请学校组织全体老师观看了全国著名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人民教育》理论室主任任小艾的教育讲座视频。
2013年12月,学校邀请了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第二届“名师”,郑州市师德标兵,郑州市教育教研先进个人李迪莅临我校,做了一场主题为《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策略》的专题讲座。通过诸多鲜活的案例,以其独特的方式启发和引导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方向感、关注弱势学生、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有创造性的学生、以及有敏感性的学生,努力促使班主任工作从生活里来,向生命里去。
2、“多交流”。课题组每年都要组织多次理论学习、学习心得交流、班级文化设计评比,并请文化建设优胜班级的班主任面向全校进行经验交流,在内部研讨中为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提供新思路和途径。通过交流以典型引领班主任自觉学习,互相学习,积累经验,取长补短。
3、“勤展示”。在每年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课题组均要组织优秀作品现场展示。在2013年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交流展示活动中,11学前艺术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获得特等奖。他们根据变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注重环保这三个理念,设计了希望之树,班级公约,心灵鸡汤,生活掠影,魅力90后,美文欣赏六个板块。都是学生自己的创意,自己动手经营的天地,每个人都倾注了情感,用了心思,可想而知,这样的班集体不让学生热爱都难。
(四)坚持活动评议,保障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
近年来,课题组坚持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研究转化为具体行动。每学期初均在全校组织开展以“创建特色班级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求各个班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班级管理的特色,选定受大多数同学欢迎的主题,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目标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
学校制定以下评比标准进行评议:A、班级文化主题鲜明有特色;充分展示班级的特色,内容生动活泼,有教育义意,深受学生喜欢,可持续发展。(30%)B、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好。(10%)C、学生行为习惯好。卫生整洁,无人乱丢垃圾;桌椅、电脑平台、墙壁无乱画迹象;校服规范,发型规范,无人戴首饰,无人带手机进校。(30%)D、班级学生学习气氛浓。(20%)E、班级日常管理较好,纪律严明。(10%)按照“一看材料,二查现场,三到班随访,四常规管理一天一检查,五检查结果一周一汇总”的操作程序审核评定,获奖比例每个学部50%,评出一二三等奖,公布以后在每周升旗仪式上颁发流动红旗。
1、确立班级目标文化,树立追求的共同愿景。
在学校“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活动中,许多班级在不断学习和找寻班级的共同愿景,共同理想与目标。班主任们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各自班情、学情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的智慧碰撞,制定出具有本班个性特色的标志、名称、口号、目标等。
2、建设班级环境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在2013年“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许多班主任关注教室环境的布置,与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特色园地、以及墙面等,精心布置美化教室的环境,努力使教室的墙壁说话。学生的手抄报、书画作品、摄影作品,都运用点缀教室的四壁,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时时给学生以启迪。
初二(6)班设计的有特色:
A.黑板留言——格言警句。在黑板的固定角落,每天由一位学生写上一句名人名言、哲理警句,天天点亮“心灯”。
B.课桌留言——座右铭。每个学生的座右铭都包含三个内容: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班级里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名字、针对自己不良习惯的警示语。
C.墙壁留言——写满快乐和自信。在班中悬挂一本“好人好事”。“学习园地”上有学生自己的习作、书法、优秀作业的展示;“特色园地”中粘贴学生的摄影作品,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有时则是手抄报、剪贴报的展示等等。
D.开辟“优乐园”——记载成长印迹。把所有学生的照片和优点卡贴在里面,卡上的优点不断增加,让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自信地微笑。
E.读书角——“阅读名著,品味人生”。每位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一本名著或刊物带到学校,成立“班级读书角”。在走近名著、走近名人中,感受人文情怀;在走近文化、走近传统中,陶冶道德情操。
F.创作社——引导着班级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创作班刊系列——《春之声》《夏之梦》《秋之实》《冬之韵》的诞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小诗,都凝聚了学生写作的快乐,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足迹,折射了思想闪烁的光辉,体现了诗意栖居的蕴藉。
3、创新班级制度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2013年“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中,许多班级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建立班级文明礼仪、学习常规、卫生值勤、奖惩等制度,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通过班干部值日制,从学习、纪律、卫生、两操等各方面进行分管督促,形成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初一(2)以民谣的形式编制《我们的共同承诺》,轻松中透着严谨。A.衣着问题要注意,校服穿戴要整齐,红领巾、校徽要佩戴。B.头发问题要注意,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能散发,刘海也要注意。C.学校语言要文明,不讲粗话,不讲脏话,更不给他人取绰号。D.学校举止要文明,不动手,不乱跑,不乱踢,不追逐。E.班级卫生要注意,不乱扔,不乱画,勤弯腰,勤打扫。F.学校公物要爱护,不乱摸,不乱碰,看到破坏现象要阻止。G.学习时光要珍惜,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特殊情况要请假。H.读书上课要认真,不乱说话,不捣乱,勤思考,勤举手。I.每天作业要完成,不抄作业,不漏作业,更不一起核对作业。J.手机电脑要注意,手机不带入学校,电脑不长时间玩耍。K.休闲娱乐要注意,不看不健康书籍,不去网吧、游戏室等各类不适合的娱乐场所。L.同学朋友相处要得当,不过分“亲密”,不可不理不睬,和睦团结最重要。M.班干部,要注意,“三公三不”要坚守——管理班级时公开、公正、公平,平时学习时不乱用职权,不带头犯错,不徇私舞弊。N.班主任,要注意,“三多三少”要留意——多点笑容少点脾气,多点宽容少点苛刻,多点关怀少点责备。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教育,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2013年我校推行“值日班”制度,深化班级制度建设。“值日班”管理是以班为单位,每天由一个班级负责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环境卫生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劝导、服务的自主管理制度。以班内安排、个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岗位,明确职责,引领学生诚信守责,追求荣誉,从而将每一次值日作为班级发展、个人成长的新台阶,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值日班”制度的实施是对班主任组织管理工作的一次全面检查和考核,是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体验式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具有良好公民道德意识,提升文明素质。实行“值日班”制度旨在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管理中锻炼自我,反思自我,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值日班制度的实施丰富了我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2012年11月,张家港电视台《教育周刊》栏目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专题报道。
4、塑造班级精神文化,激发群体激励的内驱力。
在2013年“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中,许多班级致力于塑造班级精神文化,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
高三(4)班以“争先”作为班级精神。提出“发掘自我,奋勇拼搏,扬帆掌舵,气势磅礴”的内涵,通过以下形式培育争先精神:A.荣誉榜:将学生的优良表现及进步幅度颇大的表现公告于此。B.心语心愿:全班48人每人一心,心上标明姓名,学习目标等。C.读书驿站:同学们读过文章,书,电影等之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给大家推荐好书等等。D.书画天地(作品展示):展示学生满意的字、画、作业。在群体激励中该班在当年的高考中囊括了全市高考文科前三名,一人北大、一人清华、一人港大、五人南大,获李政道奖学金一人。
初二(1)班以“和谐共进”为精神文化建设主题。采取以下实施办法:A.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建立积极、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环境。B.建立净化、美化、知识化的班级物质环境,要求同学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物品放置井然有序,形成“班级就是我的家,我要为家作贡献”的良好氛围。C.教室后墙:开辟文化特色专栏,定期更换内容,如学生优秀作文、书法、学习体会等。D.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竞赛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与互动,激发学生个体与整个班集体的学习与工作的热情,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E.建立值日班长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一年来,成长为张家港市“优秀班集体”。
三、研究的主要成效
从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对我校全方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完成学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并开始第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历史时刻,对于落实“特色为根、质量为本、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建设“美丽校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效率,成就教师幸福生活。
(一)促进了学校品牌的深度发展。近年来,学校努力创建“和”文化,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我们正遵循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办学原则,努力办成誉满大江南北的新型外国语学校的典范。
我校已获得全国合格外国语学校、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学校、苏州市首批双语学校、苏州市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示范点、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张家港市文明单位、张家港市巾帼文明岗、张家港市十佳卫生学校等称号,并担任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校连续获得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小学、初中、高中教学质量均列全市前茅。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2010、2011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本科平均上线率超过73%,2012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本科平均上线率超过83%,2011届陶倩英琦同学获得张家港市文科第一名,并获得李政道奖学金,2012届顾心怡同学成为江苏省文科状元。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所有名牌高校和部分国际知名大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50余名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郭程现就读美国芝加哥大学、吕曜晖现就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学校“和谐·感恩”德育文化品牌逐渐深化。《人民教育》2010第八期●名校扫描以《和谐,让梦想成为现实——记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为题发表了记者任国平撰写的学校“和”文化建设报道。文中写到:“„„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在智力因素之外,更看重一个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健康审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和谐”的人才最具有发展潜力。在和谐的育人文化里,外国语学校每个孩子所获得的正是这些走向未来的精神滋养和熏陶。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正是以这样近乎虔诚的精神,心怀教育理想,齐心协力地构建着知识和人生的金字塔。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教师幸福地工作着,学生快乐地成长着。和谐,让这里的每个师生拥有了强健的双翼,向着梦想振翅翱翔„„”
(二)促进了学生生命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终身良好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近四年来,我校学生近50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中获奖、报道。2012.6.25《扬子晚报》、江苏新时空、张家港电视台报道文科状元顾心怡的成长心路,2012.6.13苏州日报《端午粽飘香》报道外校利用端午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012.2《中学语文》以《苏州市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花语文学社》为题介绍我校重点社团花语文学社,2012.2.17张家港日报以《外校学子征战“哈佛模联”》为题报道我校参加哈佛模联活动的情况。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组织的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顾心怡被评为“苏州市学子之星”,模联社团被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评为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被评为“苏州市社团之星”,2012.5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健美操社团获苏州市教育局颁发2011年肯德基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苏州赛区二等奖,踢踏舞社团被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评为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被评为“苏州市中学生达人”,陈袁杰因拾金不昧(30万元)被评为2011年张家港市十大好人好事之一并获张家港市首届“凤凰基金”奖学金,2012年11月张家港市电视台以“外校实施值日班制度,深化小手拉手文明向前走活动”为题在城市生活频道报道我校开展值日班制度。
学校的“和谐·感恩”的精神文化已经深深渗入张外人的心田,2012届高中毕业生陈佳楠(录取中国传媒大学)在写给母校的信《筑梦,逐梦》中写道:“„„深爱外校,魂牵梦萦。如今,离开了外校,每每打开电脑,一次一次点开,我才发现,自己爱你爱的很深,我的母校。虽然已经离开母校,但我还是会不自主的去关心你的一切。记得十一回张家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母校看看。看看这里的一切,闻闻这里独有的草木的芬芳。现如今,每每在梦里回到你身边,橘桂飘香,让我沉醉,使我靠近你时,扑鼻而来的,依旧是你的芬芳。想你,爱你,我的母校。这份情,永远难了。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天天的流转,我们的四季年华终会成为光阴的故事,我会将在母校的每一刻都赋予可铭记的理由,因为我爱你,我的母校!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这个我梦想起飞的地方。你给的这份情,永远难了,那就让我将它永远放在心里。十二岁的那个夏天是不会再回来了,但我永远记得那个满怀憧憬走进外校的女孩,十六岁的那个夏天也不会再回来了,但十六岁的那个梦会一直伴随着我走下去。不论前方多坎坷,不论前路多漫长,有母校,有恩师,有梦想,我必将勇往直前。母校,请您与我共同见证我的成长,我的未来!„„”
(三)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高位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我们为班主任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导他们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同时让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近四年来,我校教师近200人次在各级各类德育竞赛和活动中获奖、报道。我校全国知名的德育专家、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王开东老师多次受邀赴全国各地讲学、培训班主任,影响广泛,他的德育文章《教育是什么》、《学生有选择不优秀的权力》等13篇先后发表在《班主任之友》、《河南教育》、《教师月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杂志上。朱燕老师的《班级文化建设之环境建设》发表在《新课程》、倪丽元老师的《班级管理的金钥匙》发表在《考试周刊》、方理老师的《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营造和谐对话气氛》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刘桂岩的《一个后进学生的转变》发表在《河南教育》、黄洁的《春雨的启示——谈教师的“爱”和“育”》发表在《班主任》、李春燕的《由“闷葫芦”到“开口松子”》发表在《新课程》。在市首届德育骨干教师评比中,沈洁、李春燕、黄洁等被评为德育能手和德育新秀。李春燕、张红等多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邵丽新、周亚红、刘扣芬、魏丹等多人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赵樱恒、谭肃暮、陶花、徐云霞、盛莺等一批班主任在苏州市、张家港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奖,一只懂文化、会管理、受欢迎、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日臻完善。2013年校本德育课程《歌者印迹——讲述张外学子生命成长的故事》被评为“苏州市校本课程优秀成果”。
在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组举行的历届“班主任专业视野”高层论坛中,我校20多人参加课题成果评选。黄洁老师的《尽力擦和放弃擦》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一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育人故事“一等奖”;徐辉老师《感谢有你主题班会》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一等奖”;赵春雷老师的《抓住心灵转化的契机——例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一等奖”(后发表在《教师博览》);强桐江老师提交的论文《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服务》、朱敏丰老师提交的论文《宽容既是教育》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二等奖”。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强桐江老师提交的论文《在心灵的碰触中成长》、朱敏丰老师提交的论文《用爱撑起孩子成长的天空》获“一等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青年班主任正历练成长,为队伍专业化注入活力。2012年青年班主任代表支莉娅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中谈到体会时说道:“„„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做到“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我无悔,我高兴,因为我是一个班主任„„”。
四、研究的反思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问题也有收获。发现和暴露出一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在实践中提炼出一些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需要进一步推广形成了学校班级个性品牌文化。
(一)存在的主要误区。
1、部分班主任重智轻德,忽视文化建设。认为只要升学率高,教育质量好,就可以名声在外;尖子生越多,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越强;中高考成功,班主任就成功,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部分班主任注重环境、制度文化,忽视目标、精神文化。认为只要有环境文化,就可以造就精神文化;只要严格管理,自然就可以形成育人氛围;只要学生听话,秩序稳定就是好班级,从而忽略了一个班级的文化底蕴。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其实正是一个班级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3、部分班主任因循守旧,忽视创新。要么就是中规中矩地带班,只抓常规,满足于学生不出事;要么就是被动跟随,学校有啥活动就参与啥活动,对活动不主动、不热心,对学生不引导、不指导,忘记了班主任其实是班级文化的设计者、践行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师。教育需要智慧,需要爱心奉献,更需要创造性的班级文化建设。
(二)获得的主要感悟。
1、要注重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文化育人。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正向引领和激励作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班级文化发展的内驱力,塑造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2、要注重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以环境感人。外校15年的校园建设,要不断追求品质提升,让学生从学校的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的内涵,用心灵审视学校的每一个宣传栏,每一个文化窗口,每一面墙、每一朵花,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3、要注重文化传统的积淀,以品牌育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校以“和谐感恩”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以12个主题活动月、两个文化节这些传统活动,要做到年年有新意,坚持不断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培育着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创新意识。
4、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特色育人。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成就学生,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亮点,培育符合班级学生精神需要和审美特点的特色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起点,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春风吹过花千树”,《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这个课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理念,丰富了我们的活动,促进了我们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再上新水平,再谱新华章。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14年12月
第五篇:《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总结、反思研究》结题报告
《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总结、反思研究》结题报告
山西省平定县第一中学校课题组穆晓东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由于近几年规模扩大,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尤为突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3%,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学校不可能将所有教师送出去参加专门培训,加之学校发展还有多方面的制约性,所以如何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完善的能力结构、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和终生学习者,尽快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超前发展,优先发展,持续发展。教师只要有了自觉发展的要求,才会“无须扬鞭自奋蹄”,而去追求“人至无求品自高”的境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平定一中以课题《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总结、反思研究》为引领,积极探索着新时期培养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初步形成了我校特色的教师培训和发展模式。
二、研究内容
1.教学行为与教师自我发展探究 2.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3.学生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4.影响教师自我发展的因素
5.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思想 6.继续教育与教师发展
7.教师与学校、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8.教师心理健康
9.教师校本培训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合适的自我发展平台,让每个教师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真正实现“人人都能教好学”和“人人都是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1)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和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方式和途径。(2)通过实验研究,唤醒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和良心,享受教师职业所带来的体验和成功。(3)通过实验研究,在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理论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4)通过实验研究,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教研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对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开展了“更新理念,专家引动;典型引路,骨干带动;依托载体,课题牵动;改变模式,师生互动” 的“四轮驱动,高效运转”的教学改革实践,督促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在教师的自我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更新理念,专家引动。
为使广大教师树立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特聘请省内外多名教育专家作为我校的改革顾问,阶段性地来校进行讲学。广大教师大开眼界,群情振奋,在认识上引起了巨大振动,努力实践着四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二是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四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这些观念上转变,为启动教学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必要的理论指引
2、典型引路,骨干带动。
为提高课改的实效性,增强课改的针对性,我们从每学科教师中选择两名基本功扎实、素质高、上进性强、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作为实验老师,具体进行课改实验的操作。为确保实验获得成功,我们已带领精选出的骨干教师,走出校门,走出阳泉,到山西忻州一中、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各进行了参观学习,加强了校际合作与交流,旨在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校内,我们落实教研室出台的拜师制度。
3、依托载体,课题牵动。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历来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我们目前实施的“课题牵动”方案,为的就是强化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以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牵动校本课题的研究,并以此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4、改变模式,师生互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目前,我校大力推行并逐步完善的学案型教学模式,就是“师生互动”的大胆尝试。这种课堂模式,就是要共创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注重教学民主,强调教学相长,力求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养成了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了研究意识,能够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常伴书香在案头”,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真正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
从本课题研究开始至今,短短的时间内,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撰写论文,目前发表和获奖的论文达231篇。
(三)促进了我校人人搞科研,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氛围。在《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总结、反思研究》课题的带动下,许多教师都积极向学校教研室申报校级课题的研究。从 2006年
6月至今全校累计
167人次主动承担市、县、校三级单位课题的研究开发,至目前为止,共有 135个课题结题。参与课题研究成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速公路。(四)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为使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长效机制,在校本研学活动中我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了“专人任教、专用教材”,我们在挖掘平定文化和平定一中百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组织教育专家、文化名人,还有更多的本校教师,先后编辑印刷了《冠山书院与平定文化》《梅芳百年》《学子心声》„„等校本课程教材,这样使学校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有机地结合,真正实现了校本课程,教材效应。同时在研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六)网络远程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本课题的研究下,我校参与远程网络培训的教师积极性很高,2006年以来参加继续教育及新课程培训教师成绩列表如下:培训类型数据项目继续教育培训 新课程培训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 学习人数 165人 201人 258人 287 286人 合 格 率 100% 100% 100 100% 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培训与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师能动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和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改变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对称性,扩大了教师学习范围,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成为在远程培训中教师专业化能力增长的亮点。
(七)依托国家级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反思》课题的研究,我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教学成绩随之提升。
作为一所普通的县城中学,2006年一人考入北大,有三人考入清华,在2007高考中,山西省文科状元赵永胜落定我校,2008年高考我校捷报再传,达二本线和一本线的学生在本地区的几所中学中,名列前茅,其中一人被清华大学录取。成绩的取得固然与学生本人勤奋、努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注重实践反思和同伴互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