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3:4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第一篇: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英才实验学院 20*** 夏彬珂

悠远宁静的东方美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回想起第一次与《古都》的邂逅,已是在四年以前。正是初三那个冲动而浮躁的年纪,很庆幸能在那个时候读到《古都》这部小说,读到川端康成的作品。不同于我以往读到的任何作品,这部小说展现的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没的画卷。川端康成的文字吸收了西方文学现代主义的精华,却见不到西方作品中的那种汹涌澎湃、跌宕起伏;他也继承了传统的东方美学,却有不曾展现出晦涩的描写。《古都》所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古香古色的梦一般恬美、悠远、宁静,仿佛清晨淡淡的阳光,恬淡、清新,有渗透着古典的余韵。它的文字就仿佛一阵清风吹过心底,只泛起一层淡淡的涟漪,却久久无法散去。这种无法言喻的宁静悠远的美的体验,使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古都》围绕着一堆自幼失散的双胞胎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展开,穿插着秀男、龙助对千重子、苗子含蓄的爱情。被贫穷的双亲抛弃的幼婴千重子,由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商人太吉郞夫妇捡来,并按照日本古老的规矩抚养长大。千重子是一个多愁善感、人品诚实的姑娘,她常常暗自怀疑自己的身世。按照日本民间习俗的说法,弃儿会受到终生不幸地折磨,千重子又是个孪生女,所以多背负了一层耻辱的标志。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与出身于京都郊外北山杉村的年轻貌美的姑娘邂逅,极为相似的相貌使她发现这个姑娘正是她的孪生姐妹。虽然成长与不同的环境之中,但两人内心都有着温柔、善良、敏感并且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

千重子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但她一点也没有“小姐脾气”,相反,千重子是一个温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虽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时就得知自己并非绸布店夫妇所生,并且也知道自己是现在的父母偷来的,但她一点都不怨恨养父母的私心,反而因为养父母在成长中给予自己的爱而更加感恩他们。而对于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却仿佛生出了一种矛盾的自责。敏感的她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让生父母难以维持生计,给他们带来了负担。同时,当千重子在祗园节上遇见自己的孪生妹妹后,她的这份自责就来得更加强烈。千重子觉得是自己,使得妹妹流落山中乡下,而做了那么多苦力……正是因为这种种命运对自己所开的玩笑,反而使得千重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她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用心呵护着自己手心里那一片融融的幸运:养父母的疼爱、孪生妹妹对自己的爱护、真一和秀男对自己的爱意……

而关于苗子这个人物,她的内里却拥有着与千重子不一样的感恩之美。苗子从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里长大,从小便学着做一些苦力来谋生。这相对于千重子的经历来说,算得上是苗子独特的经历。但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却也煅就了苗子外刚内柔的独特个性。通过小说对苗子的描写与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苗子其实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与悲愁。因为从小开始,苗子就知道自己与孪生姐姐分散了,在这漫长岁月的星河里,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们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节日,苗子都会极其虔诚地向神明祈祷让自己见到自己的亲生姐姐。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像苗子这样坚强的姑娘,现在只能靠祈祷神明让自己见姐姐一面,而且仅仅是一面,就足以说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没有去寻找过,而是她去寻找了,却在百次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无奈地放弃了。每次想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起这样的画面:夕阳的余晖里,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渐繁闹起来的集市里,眼前掠过的不过是一张张重复的陌生的脸命运如果说给了这对孪生姐妹过多的不公平,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担的远远超过千重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苗子并没有颓唐放弃。相反的,仿佛心电感应般,两姐妹终于见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觉得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以至于她忙于感恩这美丽的邂逅而错失了与姐姐亲近的机会。

文中姐妹相遇后,千重子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

1| 2

英才实验学院 20*** 夏彬珂

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或许对苗子来说,能得到千重子的相认和接纳已然是最大的幸福了。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故事的发展似是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然而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秀男、龙助对苗子、千重子的爱情,都在细微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中细微、体贴地展现出来,日本人的的感情表达虽然含蓄内敛,也一样真挚热烈,让人动容。文章的气氛是宁静而祥和的,文中人物的感情亦是含蓄而真挚的。

川端先生的作品我也读过一些,他的作品大多是向人们展示那种含蓄而内敛的东方之美。并且在文中处处穿插着传统日本文化的元素,如《雪国》中的歌伎,《千只鹤》中的茶道,《古都》中的和服……将人们引领向那悠远宁静的美的彼岸。但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喜爱的仍是这部《古都》,不同于《雪国》中那份冷艳而凄婉的余情美,也不同于《山音》中那晦涩、朦胧的悲婉美。《古都》以最直接的最朴实的文字将人性中最本质的真善美表现了出来。不同于《千只鹤》中用丑恶来衬托美,《古都》中所有人的内心都是善的,是淳朴的,是不含杂质的真挚。所有的这些美好使得《古都》这篇小说虽以川端康成作品中贯有的悲哀为基调,但却处处洋溢着一种宁静的美好与幸福。

这篇文章创作于二战结束以后,川端康成将对战后的反思,扩展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面对战后传统文化的败落,决心要“写一部探寻日本‘故乡’的小说”。因此,川端的《古都》是在京都的风俗画面上展开的。他首先是将京都的传统、精神文化和风物展现给读者。从四时行事到名胜古迹,凡是京都的一景一物,无不在他笔下生辉,染上绚丽的色彩。小说不仅写出了现代京都的风物,而且展示了千年来京都的变迁,保持了京都小巷中纤细自然景象中的传统气息,重现了古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表现了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的珍爱。但是,《古都》也不是单纯地独立塑造景物,而是独居匠心地将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写古都的风物时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人物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天人合一了。也就是说,作者描写自然,不但是为了构成环境,也不仅限于烘托气氛或渲染情调,而是将人物的感情生活投影于自然,假托于自然,凭借自然的景象以寄意抒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人物心灵的美好与自然景物的美丽构造出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画卷,将悠远宁静的东方美跃然纸上。

文章的结尾略显有些伤感,但这正是川端康成继承着平安王朝文学幽雅而纤细的物哀精神。在这里作者把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正如诺贝尔颁奖辞中对他的评价“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的日本,必须捍卫古老日本的美与个性中的某些成分。”,川端康成通过对传统物哀美的继承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的融合,将悠远宁静的东方美通过文字刻画了出来。并且在表现以悲哀为主体的同时,还包含了对日本传统文化中人们内敛而含蓄的真善美的思考以及东方式的对悲哀美的思考。

《古都》这篇文章正如所评价人们的那样“纤丽的千重子和像北山杉生灵一样正直而健康的苗子这两人命运波澜的序曲刚开始就结束了”。或许这正如川端康成在人生的最后一样,采取含煤气管的形式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自杀而无遗书。以“无言的死”,给人们留下“无限的话”。

夏彬珂

20***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古都[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日]川端康成.雪国[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日]川端康成.千只鹤[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日]川端康成.山音[M].叶渭渠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5]叶渭渠。川端康成文学之美(代序)[Z].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 2

第二篇:读《古都》有感:悠远神秘的东方古都

悠远神秘的东方古都

——读《古都》有感

肖一璠

在纷纷扬扬的落叶飘落的时节,我有幸能读到川端康成的《古都》。这个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古都》的结尾是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换个说法,其实正是这淡然的悲感造就了这篇文章的不平凡。也许是川端康成坎坷的一生使他形成了感伤的写作风格。在古都里,并非所有都那样随和人意,不是所有都那么美满。即便如此,这里的一切也都在进行着……

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川端康成用他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了这一对孪生姐妹的心酸身世和纯洁爱情,写他们的美好期望。这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深处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古都”去看看吧。

文案:肖一璠

第三篇:川端康成 读后感

年少时看川端康成的小说,总难体会他的好。《雪国》是写得不错的,《睡美人》可以满足猎奇心,《千只鹤》失于形式上的琐碎,《伊豆的舞女》是否太淡了?这即是当时的感受,追求强烈的对比和冲突。

四五年前再读他的小说,开始引用大量名词,将他的风格笼统归纳为美与丑的对立,物衰景败人寰的日本殇情,而日本其它作家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就连岛国不知名的作家笔下,也会生出对美,纯真极至之追求。近日再读他的小说,发现从一开始就追求作品意义和表现手法,反而会失去他小说中联绵不绝的气韵,好比人的脉路不通畅,整个人就不精神。

川端康成的《篝火》是我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之一,以少年倾慕少女的视角展开一篇小说,一波三折,从对少女幻象的怅惘,实际接触后的失落到同情,最后升华到瞬间的美,似乎几句话就可以说完,也没特别的新意。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整个感官却非常立体,人物外部的描摹,内心的感受以及场景烘托,始终贯为一气,他用极其细致的线条勾勒出整个轮廓,随之润色,在尾声部分以篝火,鱼鹰的意象渲染整个色调,整个看起来,墨色相当均匀。换句话说,我可以把他的小说当成工笔画来读,笔触正是“高古游丝描”。

近日把他的《湖》连读两遍,发现以往忽视和没注意到的地方。当初吸引我的是,这篇小说的结构更趋西化,失业者银平和甘做老人情妇的宫子分为两条线索。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又产生似有似无的联系,但银平和宫子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正面交流,除了钱包事件外,他们的生活并没发生冲突。

这两条似有似无的线,正是《湖》的迷人之处。西方现代小说隐藏的线条往往会深入到哲学的范畴,而川端康成的“藏”却是从悟走向空,从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迷走向瞬间的幻想和感慨人生的无常。两条线不是越刻越深,最终汇为一流,而是越来越淡,到尾声几乎看不到痕迹。银平从追求表亲,怀念母亲走向跟踪女学生并和她偷情,是他执着美的过程;从他被学校开除,女学生冷静下来(好象换了个人),跟踪另外的少女,捕萤节到和肮脏中年女性喝酒,是他从感伤的留恋走向自我放逐的过程,既然无法捕捉和把握美,他便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引向世界的另一端。即便文中不交代,我们也可以想象银平的结局。

写银平这个人物,川端康成用了大量意识流。从现实到过去,从过去再到过去的过去,再反过头来,技巧可谓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然而,阅读过程中,读者是不会感到技巧卖弄的。大量意识流的回忆实则和现在进行时暗合:银平始终都在兜圈子,失去母亲,失去表亲,失去女学生,结局不外乎如此,这构成了他自我放逐的核心动力。而宫子这个人物,似乎比阴平“领悟”得更早,她一开始就陪老人睡觉,丢失钱包后,她既不奢望能找回来也不打算报案通缉银平,甘心面对和接纳丑的她没有抗拒的力量也不打算挣扎。

匪夷所思的人性,这样的故事如若直接通过大框架和强烈的对比来表现,恐怕失真和滑稽吧。笔触向内出发,会看到人物丰富的层次,微妙的情节和对话中隐藏着被省略的冲突,川端康成把它们压下去了,就像国画中留白一样,大量的空白实际上述说着无限的内容,“空”并不代表完全没有,而是和现实相关照,呼应,以“有”构成整体的气韵,从地平线升起来,逐渐弥漫到空白处,很难用语言诉之清晰。与其说说川端康成的文笔美,不如说他是通过整体的氛围来营造作家脑海中的“真实”,他不会说些处处出彩的话来影响整个布局,却用细致的笔法无时无刻捕捉美的流逝。

《湖》最精彩的部分在“捕萤节”那一段,这也是银平放弃跟踪少女(和宫子及她弟弟有联系的女学生)转折点。在捕萤节上,买了一笼萤火虫的银平最后一次跟踪了那位能让他想到表姐,想到教授班级女学生的少女。在那里,银平看到站在少女身边的少年已是另一个人,不过几个月时间,少女的心就变了,即便以前的恋人病症痊愈,少女对他的情感恐怕也难如初了。银平悄悄绕到少女身旁,把一笼萤火虫偷偷挂在她的腰带上,这恐怕就是银平和少女告别的礼物,也是和过去的自我告别的见证吧。这一节看得让人难受,人对无常的感悟并没得到解脱,而是从彷徨走向消极。离开少女之后,银平去灰色地带找了个四十来岁,在他认为十分丑陋的女人,和她喝酒并打算带她开房却最终放弃。最终那一刻的犹豫,意味着生活还在继续,失去对美索求的动力之后,沉沦至死也非那么简单。

关于《湖》这个题目,川端康成并没太多针对湖水的描摹。从整篇小说上看,我们只知道银平的父亲葬身湖中,他在湖畔和表亲嬉戏。倘若在《雪国》中我们还能看到大量关于雪国的描摹的话,《湖》中关于“湖”的能见度已经降到最低,而“湖”又无处不在,整个小说都弥漫着湖畔的水气,投一颗石子过去,几环波纹很快散开,没人知道你我曾经来过。——————————————————————————————————————————————

比尔·波特《禅的行囊》不过半天就翻完了。个人觉得没他的《空谷幽兰》意义大,这是针对修行来谈的。即便我一再告诫自己不要以有色眼光去看西方人谈禅,但如果真正想对禅宗有所了解,还是去看东方文献吧。这本书的最大意义是对大陆的禅宗修行场所和在世的一些高僧大德有较为全面的整理。书中最后几段让人感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翻译诗歌和佛的文献,除此之外,他找不到更有意义的。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值得一看,深信净土实在不易。禅是佛心,律是佛身,教是佛语,身语心三者并无二理。可惜很多话现代人引用得太多,实证却少,或者根本不明其意。要谨慎诚实,有一说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说阿弥陀佛经》都只看了一遍。看经书和其它经典作品要反复读,读得熟烂为止。不要贪多,以前爱犯这毛病,要改。

《卢旺达饭店》拍得比想象中逊色,但也不错,不过总觉得好莱坞化了。现在更喜欢看节奏慢的电影,导演怎样运用镜头说话,适度的停顿,深入。当然消遣还是快节奏的好。

之前读过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波千鸟》,应该就是这四篇了吧。笔触确实如题主所言,很细腻,纯粹。而且不矫揉造作,和国内许多一读就掉鸡皮疙瘩的所谓的“清新”不同。因为川端写的不是文字,而是小说,文字的表象下面还有他所要表达的深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我一直相信很多东西作家都是无意识里面表达出来的)。《湖》这一篇也是如此。当初是在初一的时候,误打误撞看了大半篇幅《雪国》掉。那时候看的自己快睡着了,因为我当时好像以为这会是一部奇幻小说(当时脑子为何如此秀逗我也不清楚..那时候我大概还不知道川端康成是谁)。中间有接触过村上春树的某几部,大概算是初高中学生里面的流行文学吧。村上不错。然后对于某些【纯洁的中学生】来说,看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就算是看过小H书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捂脸跑QAQ)。还有同学带来过川端的《伊豆的舞女》,当时忙着初升高,而且和那个同学不熟,而且有我当初很郁闷的心理作祟„然后就错过了。再接触川端就到了高中,借了同桌的书打发晚自习的时间。看完《古都》之后,顿时有种川端比村上更合我意的感觉(不去比较文学造诣上谁更胜一筹)。可能是翻译的缘故,叶渭渠先生翻的更加扎实吧。市场上卖的川端的书,无论是从封面设计还是纸质上都是挺用心的,可以说是物有所值。然后略略吐槽一下村上的一些书,现在大多是林少华翻译的,一些段落和字句莫名被加上了着重号,或许这个是作者或者翻译者(后者可能性更大一些)感情上、手法上、含义上或者什么其他地方有些特殊,但是一加着重号以后,人反而会失去原本可能会产生的感情上的共鸣。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当初就差点被我弃掉。(这段其实是废话„„„„)

最喜欢《古都》这一篇。读到最后,心里莫名的一阵惆怅。自己表达不清楚,大概就真的是“虚无”吧,川端的虚无主义,我虚无的惆怅。千重子的形象一直模模糊糊地在心头,如果用天气来形容的话,就像是在一个昏暗的雾天里看她。然后苗子呢,虽然篇幅少,但却觉得她的形象比千重子来得更清晰一些。然后谈谈《雪国》。高中再看《雪国》的时候,心情有些微妙。看完的时候心中或许不再是如看《古都》时的惆怅,而是一种失落。对爱情、对成人世界的疑惑和迷茫,对那时的我来说很多地方都无法理解。我也找不到自己的情感可以很代入的点,无论是岛村还是驹子。大概叶子的形象最明朗,代表的是美好纯洁。在《雪国》开头。就表达了岛村对这种美好的向往,如:一直看着那双眼睛。中间有提到驹子的眼睛和车窗上那双眼睛重合上(我应该没记错吧„)。驹子和叶子有相通的地方,她们都有美好纯洁的一面,叶子是少女的一种美好纯洁,驹子对于爱的向往的美好纯洁;她们也都有自己的悲剧的一面。

但就是那种无法代入感,才促使着我读完全篇吧。我试图从里面找出自己的一丁点儿的影子来。

当初总觉得岛村会和叶子擦出火花(我掉进狗血剧里了..),但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在看到最后驹子和岛村好像要一起消失在明朗的银河里的时候,以为他们会在一起,但他们还是不会在一起。这一切其实都符合常理,火花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擦出的,岛村和驹子的身份以及性格都注定了他们也不会在一起的。再说《湖》。《湖》和《雪国》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地,莫名觉得宫子、久子身上有驹子的影子,而町枝身上有叶子、千重子的影子。至于最后那个穿着沾着泥的长筒靴的女人,总能想到《千只鹤》《波千鸟》里的栗本近子。银平跟踪的那些女子,大概就是在无形之中追求美好。而他呢,他有一双丑陋的脚,他有着不怎么好的命运,他的某些言行举止也让人看起来就厌恶。这算是一种美与丑的对立。《湖》很巧妙的地方在于时空上的转换(我最后看的是网上的,着实有点费眼力和脑力)。一直追溯,然后又倒回。《雪国》有穿插,但没有像《湖》一样多。《湖》让人感觉川端的思绪是飘着的,但里面的沉重感或许比《雪国》更明显一些,就如同银平的脚一直深陷在泥土里,不敢也不能拔出来。即使最后那个不明性别的婴儿,也无法摆脱这种挣扎的感觉。

最后银平也还是在挣扎的吧,与那个丑陋的女人。或许这象征着他是否放弃了对美的索求。他曾经近乎变态地渴求美好。但现实生活中,谁又不是那样子在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美好呢?

《湖》里面有较多的意象,比如被扔进湖里的老鼠、咬死老鼠的狗(银平说他不喜欢狗,但我总觉得写狗的那一段就像在写银平自己。大概是他讨厌自己,反面来说也是对美的一种渴求,正如他不肯面对自己的那双脚)、萤火虫等等。《湖》里面的对比更加明显,而《雪国》则比较隐晦。两者有相似之处。可以理解为川端对美好的向往,也可以理解为美好下面的残酷。这种美好对于大部分世人来说太过虚无,所以川端的文字被冠上了“虚无”之类的词。

可能还有补充,但是好像有点迟了,我先睡了„.以上全是个人意见,勿喷。写下这个题目不禁怀疑,自己怎么会给这样一部古雅的作品的评论起这样俗的名字。然而想换一个字,却不像那般简单。因为在内心深处,《古都》所带给我的感觉真的就像一个古色古香的梦一般甜美,哀婉、迷蒙。

想到孔老夫子的那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恐怕形容古都恰到好处。从两株盛开的紫花地丁,到千重子望着苗子在雪夜中离去,都透着动人的哀伤,千重子摆脱不了的作为弃儿的悲哀,太吉郎和阿繁对养女的无限爱怜,苗子对和同胞姐姐相见的祈盼和相见后不忍自己去打乱她的生活的割舍和无奈,秀男对千重子的敬爱和对苗子的怜惜,龙助的不顾一切的关心和渴望,真一的默默关怀和爱护„„这些,全部浸润在这个古老、神秘、传统、热闹而沉静的京都里,氤氲着友谊、亲情、爱情的芬芳。

相比雪国,我应该更爱古都一些,两部作品都十分注意对美的营造,雪国所展现的是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和冷艳相结合的余情美,气氛有些艳丽而颓废了,而古都说展现的美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调,仿佛清晨淡淡的阳光,恬淡,清新,温馨,幸福,又合着背景渗透着古雅。曾经很喜欢岩井俊二《情书》中那种朦胧而纯情的意境,而现在看来,川端康成传达这样的意境这样的哀伤的笔法更胜一筹。

一年中,古都丰富而特色的传统节日一一来到,古都中的故事也一一进行。似乎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千重子和苗子也许这二十年来都有着一种心灵感应,千重子会对着紫花地丁想着自己的心事,而苗子会对着神灵祈祷。她们两人对那片美丽的杉树林都怀有那一分与生俱来的爱。这就是同胞姊妹间血缘间的感应。她们重逢了,苗子在北山杉林为千重子遮风挡雨,苗子和千重子每一次相遇的热泪涟涟,每一次拥抱的那种来自同胞血液里和心里的温暖会充斥在每一个角落。同样感动的是太吉郎和阿繁,二十年来对千重子宠爱有加,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宠爱,更包含心灵上的,宁可告诉千重子她是被他们偷来的孩子也不愿意承认她是个弃儿,因为“弃儿”这个词会在千重子心里造成多大的阴影他们清楚。甚至,对待苗子,太吉郎也可以说:“要是那孩子有什么麻烦,就把她带到咱们家来。”这句话让千重子热泪盈眶了,这些天来她的忧虑,她的悲伤或许会随着这泪水流走,她有这样好的父母,难道不是这人世给她的最大幸福?

最终,姐妹俩决定承担起那份孤独,这样的结局虽然悲哀,却也夹杂着幸福的味道。有舍才有得,有散才有聚。苗子的坚持是对的,她有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她对千重子的爱是无私的,实在的。而细心敏感的千重子能不顾及世俗对双胞胎的厌恶,对弃儿的说三道四,也正说明她对苗子的情感亦是深厚而揪心的。然而上天把两个人分开,放在不一样的环境里成长,再让她们重合恐怕很难,理智的苗子选择在夜里来访,因为不能让街坊邻居知道千重子有个姐妹,那样一切就乱了,命运安排好的一切又将重新开始。那样,两个人或许不用承受孤独,但却要承受着歉意和忍受。

不知道苗子会不会和秀男在一起,不知道千重子到底会选择真一还是龙助,但是我知道,这两个人一定会幸福,结局一定会美满。古都中没有很热烈的爱情描写,只是淡淡的话语、眼神和画面,就足见两人的默契和甜美。一双儿蝴蝶共同飞舞在盛开的樱花中,共同分享那一刻的宁静和恬淡,不在乎还可不可以继续向前飞。

记忆里,有七八岁上下的坐在彩车上的童男真一。有龙村中那一池美丽的红鲤鱼。有那织得精致绝伦的松树和杉树图案的腰带。

真一读着书,龙助看着账簿,秀男织着腰带。千重子和苗子会对着那片美丽的杉树林,思念自己的姐妹。生活,还在继续,只是每个人心中多了些挂念,多了些祝福。永恒不变的是真爱存于心底,化作樱花飞舞的花瓣,化作郁金香璀璨的芬芳,化作古都淡淡的一缕哀愁笼罩下静静的眷恋„„

第四篇: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第五篇:《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092班梁安琪0908010203

《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62年。川端康成的《古都》写一对从出生起就由于物质邪恶而分离的孪生姐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成人,偶然相遇又因社会地位的悬殊而再次分离的结局。作者以清淡朦胧的笔触,传达出对纯净不幸少女们的悲悯,同时也融入了自身对自然人生淡淡的哀感、深隐的惆怅。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写的是京都,从京都四季中所举行的传统仪式:赏樱、时代祭、祗园节、大字篝火到名胜古迹:平安神宫、清水寺、南祥寺、园山公园等等都重现了古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长卷,让读者去细细品味。雅、物之哀、寂等概念所表现的是日本人的美学感觉,暗示的是美与感情世界的和谐。小说全篇贯穿描写的风物,既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其主旨并不在铺展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既没有让他们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突出了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宗旨,这正是《古都》的魅力之所在。在《古都》里,作者独具匠心地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古都的风物时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写景来牵动情节,同时又把景物人格化,借景来塑造人物,表现感情。《古都》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小说里的人物在绮丽的大自然中获得抚慰,得到寄托。作者巧妙地把紫花地丁这一象征物作为展示千重子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形象。紫花地丁在千重子看来是多么柔弱的花儿,孱弱无力的花枝依附于大树,遭受风吹雨打,其枝蔓是何等的脆弱!花的这些情状浓缩了主人公的无限哀情愁绪,人与物、心灵与外界交织在一起,“心物一体”表达出千重子微妙复杂的纤细心理。作者有意地进行主观化处理后,使主客合一,情景交融,从而达到审美的境界。紫花地丁成为千重子情感世界的外化。随着季节变化,从抽芽开花,花朵凋谢,叶子枯萎,千重子也从朦胧的伤感过渡到蕴含某种希望。在小说里所有的风物都已经不单是物象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心灵、精神以及人的命运相辅相成的。小说以四季为框架,把千重子和苗子的悲欢离合放在同一平面上,让故事情节随着四季景物的变化有秩序地深入展开:春天的苦苦思念,夏天的不期而遇,秋天的北山相约,隆冬的不告而别。作者巧妙地使人物内在心理的演变依托在紫花地丁这一外在景物上,千重子从这种“自然的生命”勾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忧伤。同时它也隐喻了一个基本的矛盾,从而展开作品的线索——对失散的孪生姐妹不同的遭遇和情怀。在“北山杉”一章再次出现这两株紫花地丁,作者又借助千重子的嘴说出“我也像生长在枫树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来象征千重子的命运。千重子发出的感叹,不仅为故事情节的铺展和人物感情的流动起到了诱发作用,而且还构成了苗子登场后的微妙心理的伏线。后来现实中的千重子和苗子偶然重逢了,但是相遇并不意味着相识相知,于是,千重子陷入了更沉重的哀愁之中。到了“祗园节”一章再一次出现同一物象时,千重子凝望着紫花地丁,噙着眼泪遐思:“上下两株小小的紫花地丁大概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吧?”这才点明上下两株紫花地丁的隐喻含义。这对孪生姐妹经过春夏的几次欢聚,到了深秋即将悲离,在“深秋的姐妹”一章最后一次出现这两株紫花地丁时,他们的处境更使人感到忧伤,“那棵老枫树上长着的苔藓虽还是绿色的,可寄生在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的叶子却已经开始枯黄了”。这简洁的一笔,浓重地渲染了千重子与苗子即将悲离的感伤情怀和沉痛心绪。可以说,千重子感情色彩的变化,许多时候是依托在紫花地丁的出现和变化之中,有时她会被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有时她又为紫花地丁的“孤独”而感伤。如果说《古都》中的紫花地丁是千重子的象征,那么北山杉又何尝不是苗子的写照呢?“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象一个乐章,送来了悠长的杉林之声⋯⋯”苗子就生长、劳动在这里。她仿佛是株山杉的精英,也象北山杉一样挺拔、秀丽、温良纯朴、生机勃勃。而她对不曾见过面的孪生姐姐的思念和关切之情,屡屡难拂,浓郁得一点也不亚于北山杉的“漫空笼

翠”。千重子在祗园节听到的“悠扬的杉林的音乐”就是苗子对千重子的幽幽挂念。及至后来姐妹相认后,在杉树下躲雨,这一象征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作者在写了苗子扑在姐姐身上为其挡雨之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的确,北山杉树的枝丫一直修整到树梢。在千重子看来,呈圆形留在树梢上的叶子,就像是一朵朵淡雅的冬天的绿花。”无疑,作者在喻示千重子和苗子的手足之情犹如杉树一样优雅、纤细和微妙,更以杉树的坚挺、秀丽象征苗子那纯良、正直的心灵美。

小说中的紫花地丁以及北山杉已不单纯是物象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心灵、精神以及人的命运、性格相通了。景物变化和位移的过程,就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性格和人物情感心理的流程,人物性格的发展从忧到喜,又由喜转悲,完全使心灵融化进自然景物的变化之中,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川端文学很少直接抒情,而多是移情于景,以景抒情。此时,不管是“我”还是“物”都超越了自身存在,而成为一种意外之象,情外之韵,也就是说,成为一种即深又远的,浸润人心的余情。例如,小说中对以紫花地丁和北山杉为核心的意象创制,其艺术效果,让人觉得它们不只是千重子和苗子性格的象征,更重要的还是人们内心情绪在自然界引起的一种感应。它们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不仅连接故事情节、暗示人物命运,而且诱发人物的情感,甚至让人觉得自然景物仿佛是在主动呼唤人的情感一般。将人、事、情、理均溶化于自然景物之中,使大自然蕴聚着一种人的情韵,同自然美的韵致达到一种内在的完美的契合,从而创造出一种灵动飘逸的氛围,形成情景交融的美的意境,不仅很好地凸现了人的情韵美,而且还将自然美提炼成为纯度极高的艺术美。自然随着情感流动,情感随着自然变化,情与景氤氲一体——情已不再是原情,景已不再是原景,而只是成为密集浓郁的艺术氛围的元素,淹没在无限深邃的意象之中。这些意象的外延,不仅加深了意象的内涵,而且延伸了情感表现的空间,在读者心中掀起了起起伏伏层层叠叠的情感波澜,这些情感的余波荡漾开去,就像空谷回音,久久不能平息,极大地催生着余情幽玄之美。

正如前面所讲的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自然景物来感悟人生,体察人情的思维传统,后来又把这传统用之于文学,归纳成为其民族的美学思想——“物之哀”。“物哀”精神是日本古代文学的最重要特征。

“物之哀”简单说就是对“自然万物之情思”。日本人从自然风物的生死荣枯,引发出对生命短暂无常的哀叹,又再把这种生命哀叹投射于自然风物的过程中,感到天物的哀怜,人生的欣喜,并获得一种“物人同命”的心理平衡和“物心冥合”的精神超脱。正如川端康成所言:日本人的“悲哀和哀伤本身融化了日本式的安慰和解救”。

日本民族崇尚自然,钟情于大自然孕育出的自然美。日本人十分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对自然界的动一静都十分敏感,热爱自然是日本民族精神生活与“美意识”的核心。从文化艺术到宗教信仰,从日式建筑到庭院营造,还有日本的茶道、花道处处渗透和闪耀着日本人追求与自然融合的感情。“雪月花时最怀友”——就是当看到雪的美、月的美、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感悟时,当由于那种美获得幸福时,就会热切地想念知心朋友,但愿能与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就是说,由自然引起的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之情。日本的茶道就是欢会,是在美好的时辰邀集最好的朋友的聚会。沏茶、品茶只是联络感情、陶冶性情的手段。花道更反映出日本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他们喜欢将各种各样的花插入瓶内作为装饰品,以饱眼福。热爱自然、追求与自然的融合是日本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日本文学家尤其是歌人,对自然以及对自然界四季景物的变化,观察得格外细致;有时也会将自己融人大自然当中,以自然为友,以四季为伴,并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到笔下的景物之中,使景物灵性化、使自然人格化。在日本文学家眼里,生生不息的自然美,四季流转的季节美已化作美意识的底流,成为自己寄托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风、花、雪、月是他们袒露情感的最佳道具。日本和歌中就有讴歌四季美的名句“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在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情化的统一上,川端文学充分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

日本文学究竟为何对大自然如此挚爱?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日本人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地处季节风带,其气候的总特征是气温变化大,降水量多,全国面积虽然不大,可是由于南北狭长,所以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南北气温相差约有一个半月,如九州的樱花在3月末即已开放,北海道的樱花则迟至5月才含苞。一年四季界限清楚,变化显著。由于地形狭长且复杂,气候多变,所以日本生长的植物比较丰富,仅种子植物即多达近5000种。总之,日本是个自然景物多姿多彩的国家。川端康成曾深情地说:“世界上再没有像日本的绿色那样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纤细微妙的了。春天的嫩叶那样青翠欲滴,秋天的红叶那样鲜红似血。别的国家恐怕再也没有像日本那样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吧。在这种风土、这种大自然中也孕育着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艺术及宗教。”

正是这种如画的大自然培育了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建筑,如仁德大皇陵、伊势神宫、日光东照宫、严岛神社等等,几乎都置身于美丽优雅的大自然怀抱中,这是日本由来已久的传统。独特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日本民族独特的自然观,即热爱自然,将自己的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自然之美,追求人生的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人便形成了“自然之力不可征服的自然观”,他们力争探求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日本民族对自然既有一种与之共生的亲和力,又有一种将自然神化的敬畏感和崇拜意识,他们本能地把人生、自然与神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四季的流转、自然的律动,视万物为有生命的存在。基于这种感受,大自然在日本民族心目中已成为有灵性的美的存在,成为日本文学家争相讴歌、赞美的对象。所以,日本的和歌集多以春夏秋冬四季分类,俳句则须咏入直接表现季节或暗示节令的季语。否则,则是不规范的,至少算不上佳作。

上述日本列岛的环境特色也影响到日本民族的心理,使得日本人对于四季时令的循环往复感觉十分敏锐,对于应时应节的自然景色观察极为细致;而这种民族的心理又反映到文学上,使得日本文学自古以来特别注重描绘四季的美。特别注重表现自然的美,使得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山川湖海、日月风云、雨雪雷电等自然景观经常成为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更加以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描绘,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川端文学”的民族美学思想—— “物之哀”。

下载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都读后感

    读《古都》,是在《雪国》和《千鹤》之后,读完这两篇颇有些违背道德意味的文章之后读到《古都》,读到紫花地丁和娇美的樱花的开场,便不由得感到耳目一新了。故事中一直充满了浓浓......

    古都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古都》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古都》......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1 “当千重子发现紫地丁花时,在院子里低低飞舞的成群小白蝴蝶,从枫树干飞到紫花地丁附近。枫树正抽出微红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飘舞,白色点点,衬得实在美极......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

    《古都》读后感(五篇范文)

    《古都》读后感《古都》读后感1川端康成的《古都》,我读了很久,读着读着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想当年读王小波的小说,讲一个红拂夜奔的故事,捧着书,就像拿着共有一百二十四把的......

    《古都》读后感5篇

    《古都》读后感川端康成的《古都》,我读了很久,读着读着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想当年读王小波的小说,讲一个红拂夜奔的故事,捧着书,就像拿着共有一百二十四把的钥匙串,望着眼前六......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模版]

    如果从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和文学价值(我指文学表现形式,艺术手法)来说,《雪国》的地位毋庸置疑,其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西方对日本文学最权威,最初的广泛认识。由文学价值来看,川端......

    川端康成雪国读后感

    《雪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雪国》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平缓而抒情的,但《雪国》里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