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组的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看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现将这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完这些总结感悟理解语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
二、运用想象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在理解德国景色奇丽这部分,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景色奇丽的意思,其中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时,我课件出示两幅鲜花的图片,当学生看到了那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花朵时,自然而然地就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图片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感受到了景色之美。
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要以正确、流利朗读为前提,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本节课,我重点教学2、3自然段,第2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第3自然段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读议结合,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不同形式的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安排适宜得当,会有恰到好处的效果。此文教学的尝试,不但使得学生对文本加以理解,并且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训练也有一定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对学生的引导、评价语言上有诸多失当之处,不能很好地启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理解;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缺乏调控课堂气氛的能力„„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缺点,才有进步的可能,今后我会加倍努力。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进士小学
曾桂香
教学目标:
1.从“美”谈开,感受德国人爱花的境界,感受变与不变,体会作者真切赞美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2.抓住 “境界”走进作者心中的“梦”,读懂作者的人生境界。教学过程:
一. 导入,重温花的海洋
1.听写一组词: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2.用上以上的词语说一段话。问:这些词,这些话汇成了一个:(板书)花的海洋。
3. 是啊,从这花的海洋里我们已经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然而,与别的民族不同的是他们自己种花是给别人看的(指课题说),家家户户如此,所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 境界,由衷地赞美这是一个(板书)奇特的民族。
(点评:通过字词的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字词,同时巧妙的通过说话练习,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重温全文。)
二. 补充资料,理解“变与不变”。
1.这奇丽的景色,这奇特的民族,也许在德国人的眼里,这一切都很平常,要不女房东就不会自信地“莞尔一笑”了。季老同样是生活在一个爱花的民族里,为何觉得这很奇特呢?更让季老惊奇的是四五十年后旧地重游,发现美丽没有改变。到底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2.让我们一起从季老这些文字中寻找答案。引出: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的片段:
我今天重返第二故乡,心里面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感情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重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似欣慰,似惆怅,似追悔,似向往。小城几乎没有变。市政厅前广场上矗立的有名的抱鹅女郎的铜像,同三十五年前一模一样。一群鸽子仍然像从前一样在铜像周围徘徊,悠然自得。说不定什么时候一声呼哨,飞上了后面大礼拜堂的尖顶。我仿佛昨天才离开这里,今天又回来了。我们走下地下室,到地下餐厅去吃饭。里面陈设如旧,座位如旧,灯光如旧,气氛如旧。连那年轻的服务员也仿佛是当年的那一位。我仿佛昨天晚上才在这里吃过饭。广场周围的大小铺子都没有变。那几家著名的餐馆,什么“黑熊”、“少爷餐厅”等等,都还在原地。那两家书店也都还在原地。总之,我看到的一切都同原来一模一样。我真的离开这座小城已经三十五年了吗?
但是,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江山如旧,人物全非。环境没有改变,然而人物却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我在火车上回忆到的那一些人,有的如果还活着的话年龄已经过了一百岁。这些人的生死存亡就用不着去问了。那些计算起来还没有这样老的人,我也不敢贸然去问,怕从被问者的嘴里听到我不愿意听的消息。我只绕着弯子问上那么一两句,得到的回答往往不得要领,模糊得很。这不能怪别人,因为我的问题就模糊不清。我现在非常欣赏这种模糊,模糊中包含着希望。可惜就连这种模糊也不能完全遮盖住事实。结果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我只能在内心里用无声的声音来惊呼了。
在惊呼之余,我仍然坚持怀着沉重的心情去访旧。首先我要去看一看我住过整整十年的房子。我知道,我那母亲般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早已离开了人世。但是房子却还存在。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街拐角处那一家食品商店仍然开着,明亮的大玻璃窗子里面陈列着五光十色的食品。主人却不知道已经换了第几代了。我走到我住过的房子外面,抬头向上看,看到三楼我那一间房子的窗户,仍然同以前一样摆满了红红绿绿的花草,当然不是出自欧朴尔太太之手。我蓦地一阵恍惚,仿佛我昨晚才离开,今天又回家来了。
3.默读后汇报交流:
4.小结:这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环境,这不变的基石是民族的品性和特征。
5.于是季老走在街上,不由自主抬头一看,引读: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由衷赞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季老: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点评:通过阅读材料的补充,让学生从季老的笔触中找到“变”与“不变”。感受作者真切赞美德国这个民族,引出作者心中的梦。)
三. 走进季老心中的“梦”
1.季老为何会做一个花的梦,思乡的梦?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吧。请默读这些文字,在字里行间,你又发现了什么,有何感受?
补充季羡林的资料:
(1)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颁奖辞: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说:“季老心中装载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东方、乃至整个世界。他是为传播整个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毕生耕耘、无私奉献、闪闪发光。季老的人生原本就是一部书,一部启迪人智慧的书,一部净化人心灵的书,一部永远激励人奋进的书,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在这些评价中,你最想说什么?
(3)季老家的书桌和饭桌等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饮食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季老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可他用的竟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买的19英寸电视机。生活上极其简朴的季老,却将一笔又一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给家乡学校,捐献给家乡建卫生院。
在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季老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四点半起床,五时吃早点,吃完早点就开始写作。在上班族每一天的“正式”工作开始前,季老已做完了一天中他要完成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任务。我好奇地问:“每天4点半起床难道不困么?”他笑笑回答说:“怎么不困?但到时候就像有鞭子在抽,提醒我非起来不可。”这不由使我联想起季老在《罗摩衍那》后记中的一句话:“我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用来工作,我始终不敢放松一分一秒。如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忘我„„
2.季老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被评为2006感动中国人物,可是他又是如何看待荣誉呢?(出示材料:季羡林老先生在面世的《病榻杂记》中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中写道:
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又是怎样的境界?
3.读到这里,我们突然明白:季老为何对德国民族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同身受,如同知音。我们突然明白:季老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正是如此吗?“我为人人”不正是他一生追求的完美人生的梦吗?板书:人生之梦
(点评: 通过对作者平生的点滴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感受作者心中的梦,领悟作者天高云淡的人生境界,人生的梦:我为人人。)
四、追随季老,真心对话。
1.如果让你给季老写信,你最想对他说什么,请你们拿起笔,写上你们真挚的话语吧。2.汇报:
3:小结: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点评:与季老作心的交流是本节课的人文落脚点,也是言语表达的落脚点,学生通过一节课的阅读与理解,对季老有着更深的了解,对季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表达的欲望在课堂上得到宣泄,语文的训练得到落实。)
五、推荐季老的作品:
《学问人生》《留德十年》《二月兰》等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海洋
奇特的民族
梦
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的着重点在“第三”,这“第三”指的是一些精品文章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已经达到教学目的的情况下,但仔细想想,似乎又觉意味无穷,于是展开第三课时的教学,或与作者进行深层对话,或在内容进行拓展,或让感情得到升华„„
拓展的方向:
广度:通过大量的课外相关的阅读,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的认识,深度:拓展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可能是一个主题的探讨,可能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还有可能是感情的高峰体验„„
语文味:拓展必须立足语文训练,这是第三课时的重点,脱离语文训练的第三课时会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失去拓展的意义。如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了,言语的能力,写作能力,这些都是语文的要素,适当的利用精品课文开展这样的“第三”课时,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有质的飞跃。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 “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思,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五、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想象法:通过想象再现美丽景色,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法:
1、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法:通过学生勾画圈点、读读想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受到启发,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图文并茂,激趣朗读: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图文并茂,激趣朗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六、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激趣导入:
1.播放德国的风光课件,并讲解: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把画面停在街道画面上)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原来„„(板书课题: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自己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检查预习:
1、出示: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学生读、正音。
2、季老先生一生几次来到德国?(生:两次)
3.课文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4.季老先生在三十五年后重返德国,再次见到这样的景象,发出怎样的感叹?
5.交流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象!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句子,什么词语首先跃入你的眼帘?(抓 “!”;“奇丽、奇特”)
板书:奇丽? 奇特?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师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可以做上批注,也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
生自学。
师:哪些句子让你看到奇丽的景象? 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学生汇报时,相机展示重点句: ⑴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你是从哪儿感到景色奇丽的?。
生:我是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景色奇丽的。师:(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瞧,这些花儿都簇拥在一起,这一丛,那一簇,这就叫——花团锦簇。
师:“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花的颜色非常多。
师:(课件展示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的画面)不仅花的品种多,颜色也多,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
师:从句中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从“任何”、“家家户户”中我体会到人们都是这样的。师:还从哪里看出景色奇丽?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着迷人的景色吧!播放课件:德国的迷人景色。
师:看到这么美的花,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这儿的景色太美了。
师: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师:老师听出了你的愉悦。师:请闭上眼睛,伴着轻柔的音乐,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
生汇报交流: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听到人们的声声赞美。
生: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花儿真香真美。
师:(出示课件)看了左边又想看(生:右边),看了楼上又看(生: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生: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生:含苞欲放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生活中有哪些场面或事物让你“应接不暇”?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应接不暇”。)
师:走在这样的街上,如果是刚刚放学回家的你,心情会怎样?如果是留学在外的季先生,心情又会怎样?
(生交流)
师:真是“人在街上走,如在花间游。”带着你独特的情感,美美地读一读。(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配乐朗读,齐读评价)师:这奇丽的景色是谁创造的?
生:德国人。
师:哪些句子让你体验到民族的奇特?
(3)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指导“脊梁”的读音:jǐ lianɡ。理解“花的脊梁”就是花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从哪些词中能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这三个句子中连续用了三个“都”字,看出了民族的奇特。师:我们把花养在哪里?
生:养在家里。师:而德国人呢?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生:我曾问过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真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怎样理解? 生:也就是“微微一笑”的意思。师:从女房东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是“我为人人”。是为了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养的花。(板书:我为人人)
生: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是“人人为我”。(板书:人人为我)
齐读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师:你身边发生了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
生:我想到了我们班捐书设立图书角,如果大家都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为你着想。
生:我们在图书馆里看书,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这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又一次来到德国,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齐读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课件出示句子)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化?这里的美丽指什么?请写一写。课件出示: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_______没有变_______没有变,_______没有变,原来,_______始终没有变。(写后交流)
师:不错!花的美丽没有变。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人们的习惯没有变。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人的思想境界没有变。
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先生故地重游,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梦见了_______;梦见了______ _。(生交流)
师: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呀,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情感,再读: 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这奇丽的花,这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所以他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生齐读)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描写花美的句子。
2、推荐阅读书目:《德国印象》、《季羡林散文》等。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花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人更美
第四篇:《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课文,谈爱花,抓重点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德国是爱花的名族,我就“谈爱花”入手,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描写德国街头花奇丽的句子,于是就在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体会,写感受,汇报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论等形式,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最后,老师用一组图片展现德国的奇丽花景,学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
学生已经了解景色的奇丽,教师此时让学生将美景与风俗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写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的兴趣。
季羡林是当代的文学大师,学生应有所了解。而且他当时写这本书正赶上改革开放,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书的意义。
四.说板书
这一课主要写花的奇丽,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书设计为奇丽——美丽的鲜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2
一、说教材解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守望平凡却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本色朴素的语言令人赞叹。文章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期亲身感受到了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人养花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表达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异国风情,体会人性之美,播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种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说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尽情展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行进中,我主要采用品象法与体验法,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琢磨与习得。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做课件见及配置音乐。
2、学生准备:按自己的习惯及要求进行课前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四个内容,即“看文、看花、看人与看梦”)
一、看“文”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一座著名的学府叫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有一位已故的著名教授叫(生读:季羡林)。季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他80高龄提笔写散文,一发不可止,成为当今学者散文的一座高峰。
今天我们要走进他写的一篇美丽的散文去感受他美丽的情怀。
学生读题
1、请打开150页,大声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
3、反馈:
师提示: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补充课题。谁能将《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课题补充完整,课文的主要意思就讲清楚了?
预设:(点拨点:时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是什么?几十年后又有什么感觉?)
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看到德国人自己种花只看到花的脊梁,别人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几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
随机师生共同板书: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学生读好“词语”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方法,我采用提示补充课题,点击重点词语等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
二、看“花”
(一)“自己看到的”
师:德国家家户户种花,自己却只看到脊梁,哪个句子直接写到养花的人只看到脊梁。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里,他们是把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谈谈自己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
预设:
**家家户户养花,是个爱花的民族。
**养花的地点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师:花的脊梁是什么?与花相比给人什么感觉?师:读书应该读出书背后的东西)
**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
**感觉这样做自己有点得不偿失
**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行为上)
……
师小节:我们抓住“家家户户”、“临街窗户”、“花的脊梁”等词语捕捉信息,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朗读时只要注意这些词语就能将句子读好了。
2、一生读,齐读。
(用孩子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导入教学,不仅尊重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而且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更大的探究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别人看到的”
1、别人看的花怎样?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位生个别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4、学生反馈:
预设:
**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搬上阳台。
**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你是抓住“姹紫嫣红”这个词语展开想像,真好!
(师指导:你的想像真美,能把你的想像融入姹紫嫣红这个词语读一读。生先读词语,再读句子。)
**你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看到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师指导:你也把你的想像带如句子读一读。)
**你看到了鲜花背后的辛勤和汗水。你走进了德国这个美丽的国度。
**从静态的鲜花街道,看到了花碟共舞的动态美·
(师指导:你能不能让我们走进这个鲜花的世界,读一读词语“”)
(师:同学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你会读出让你应接不暇的花的海洋。)
……
6、同学们,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师读:(朱自清)
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师引读: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就是——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就是——(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句子。
7、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又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这样的画面。请看:
出示课件:鲜花满街
8、把你们的感受化为朗读!
生:女生读,男生读
9、把这份美丽留在心中,全班读句子或背诵句子。
(这是一段很有张力的语言,一幅绚丽的画。在指导学生细品语言,还原形象时,我采用了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文字,闭目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从语言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语言,引领学生走了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语感,积累语言,内化成生命中美丽的积淀。)
三、看“人”
(一)看“房东太太”
1、师:德国人人种花,让别人看到了花的海洋,那自己呢?(脊梁)
2、补充材料:四五十年前,作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住在房东欧朴尔家。房东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里,他每天只看到花的脊梁,于是他问房东太太:“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3、出示句子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然一笑,说:“正是这样!”
4、句子中有个神态的成语,不能错过。是怎样的笑?
意思:轻轻地笑。
……
师生对读(我们来读读句子,你会感受到这还是怎样的笑。)预设评价:自然的笑,不可言传的笑,发自内心的笑,热情的笑,温馨的笑……
师:现在明白还是怎样的笑?
5、就这样,一个声音在季羡林先生耳边响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怎样呢?
师引读:正是这样,走过每一条街,(看见窗户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
正是这样,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词都充满了张力,要想语文教学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只有不断开掘字词这个源头,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莞尔一笑”一词,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词我们要做足文章。)
(二)看“民族”
师: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想的呢?读课文,找出句子。
2、出示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联系上文,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反馈:
句子一:
预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每一个人将美丽的事物展现给别人,那就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圆。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成了两份快乐。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
师:你们的感受说明你们理解了这样一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当我们再次读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预设:
**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生齐读句子。
师:请再看句子,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
你们如何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预设:
**“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补充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成了战败国,德国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德国人民并没有倒下去,他们对生活并没有放弃美好,每户人家都种花。这样一个民族,没过多久,就终于走出了困境,一个美丽的德意志民族又在世界崛起。
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季老的文章,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再从文化层面进入言语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再走一个来回。我相信,只要给孩子一方土壤,他们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四、看“梦”
1、四五十年后,作者再一次漫步德国,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猜一猜,“梦”是什么?
预设:**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结课:
是的,作者希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朵精神鲜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鲜花,美丽的境界,美丽的民族。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给我们带来美丽,带来真情,带来哲理。
20xx年,季羡林先生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写的文章怎么可以不看呢?
请阅读《季羡林散文》,你们会得到一分快乐的心情,得到一分美丽的情怀。
(语文课堂的结尾,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新的开端,引领学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八、教学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的构成是题目、重点词句,简单醒目。这样的板书直观地给孩子一个感知文本内容与灵魂的凭借。)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选编本文的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积累优美语言,三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时,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浏览、配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同时,贯彻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姹紫嫣红”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这篇文章精美隽永,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质疑研读课文、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我计划按照如下思路来开展本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旧知,质疑文题
由上学期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引出作者季羡林先生,顺势简介作者及留学经历,因而引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引起阅读期待,“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正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1、在这一环节,我由字——词——文,层层推进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读并组词,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强调多音字、易错字,在学生练写后,让学生提出难写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
3、在学生会准确读写生字的基础上,我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读出这些词语。
4、在学生字词全部掌握的情况下,检测读文情况,以及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提出的难懂词语,采取兵教兵,对解决不了的放在理解课文时处理。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季羡林先生几次去德国?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季老先生对德国的印象?
引导学生捕捉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奇丽”和“奇特”及标点符号来感情读,读出感叹之情。在感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奇丽”和“美丽”的不同。
(四) 细读课文,感受景色的奇丽
有位哲人说过:“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这一环节以“寻找奇丽——感悟奇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学提示自主探究,研读品悟。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来感受景色的美丽,抓住“任何”“家家户户”来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花”从而体会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花团锦簇”侧重于花的样子和形态,“姹紫嫣红”侧重于花的颜色。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花的多和美。在学生体会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花的海洋”,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这美丽的景色,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也为下面写话作了铺垫。
注重朗读,内化情感。
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我问:你能不能读出花的美、多?(读好这些词、读好这句话。)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在教师简介“山阴道”一词后,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德国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着,学生闭眼我配乐解读。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想象、随文练笔作一个示范和铺垫。
展开想象,随文练笔。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写。引导学生想象时,因为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再写就容易多了。学生写好后,伴着音乐,叫2-3名学生说自己写的话。最后两次引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国奇丽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时,采取教师引读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条街”和“家家户户”,并结合美丽的街景图片感受景色的奇。
当堂背诵,积累语言。
在带着学生亲自体味了这奇丽的景色之后,学生的内心已经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为下面的“小导游”作铺垫。
小小导游,总结巩固。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这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副板书是两个难写的字。整个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为设计理念。大致如下: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脊 嫣
奇特的民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集《再返哥廷根》。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二、说目标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都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中刚学习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和作者的资料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文质兼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关注了四个呼应:
一、课堂问题与学生质疑相呼应,注重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语言审美相呼应,契合了文本重点和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熏陶;
三、拓展练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呼应,突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外延伸,认知世界的个性需求;
四、人文熏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呼应,顺应了教学境界与学生认知世界,形成人生观的科学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准备——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万紫千红总是春。
1、导入——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让学生简单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当学生了解到德国的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怎样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一种怎样的景色?……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疑促学“”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解疑——直奔中心,品读感悟
先梳理学生的问题,再确定研究重点是大家最不能理解的问题“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直奔点明中心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展开研讨。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理解“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通过引导学生从文章第二段中“花朵都朝外开,再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等词句中发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和养花的奇特之处,从“莞尔一笑”中感受到德国人把为别人养花当作理所当然的平常事,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这不就是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境界吗?
理解“人人为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视频资料的呈现,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的原因,从而体会到“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先学会付出,后得到)”。
联想感悟: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个环节,以自主质疑“为什么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切入点,把握课文主旨,层层推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了鲜花盛开的境界,领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个环节也是语文味儿最浓的环节,既保持明确的教材意识,在交流中把研读课文引向深入,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又凸现学生的主体。
4、升华——欣赏美丽,回味无穷
这个环节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文章中心,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师:虽然四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作者从红衣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先生,善良的女房东或许已经过世,四五十年有太多的改变,但我们的季老先生说:——(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因为他走在街上——(接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季爷爷说的美丽还只是鲜花吗?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认识的机会。)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季先生,他深深陶醉了,仿佛进入梦中这是怎样的梦啊——(接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三)课外拓展——万水千山总是情
1、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师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作者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2、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从语言积累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设计了拓展任务。
五、说板书
围绕课题、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重点词语依次板书,既展现了课文的结构,又体现了教学的流程,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一)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入手,让学生初步谈谈对“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理解。
作者说的“美丽”(板书)其中包含着美丽的花,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2、3两句话,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三)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小结: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季羡林先生》和《季羡林散文》,教师做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体会了他们奇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6
各位老师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一节家常课给我们带来的质朴和美感,听了大家的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选派来的骨干,评课时实事求是、观点鲜明且个性十足,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探讨甚至争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是种很好的研讨氛围,也是热爱语文课堂的老师们最好的平台。
说到这节课,因为张老师之前忙于学校的各种琐事,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准备,所以我把这节课称之为充满美感的常态课。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雕琢,并非我们对待这节课的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家常课、常态课是张老师,还有我本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虽然时间紧,张老师在这遍之前试讲了二次,也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共上了三次。三次课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点,语文味十足。 有语文味的课堂,我认为把握两点足矣,一是尽显语言文字的美,二是扣击人文之美。这只是我自己比较狭隘的看法。下面我从这节课体现的五处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我们的备课就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嘛,但是我们的课堂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这节课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张老师的公开课从来都是背粗案,简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绝不用重复的学生。为的就是呈现一个生成的课堂。就拿今天的课来说,张老师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归真的那种纯净的美;然后她一张嘴,声音美极了,甘露一般,这是一种磁石般吸引学生的美;她一朗读,节奏之美,语感之美显现出来了,这种美带给学生的是享受更是语文素养的熏陶,所以学生后面说写的环节令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张老师的翻版,因为这个班她代了两年,受其影响之深嘛。大家可能以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达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预设,其实不然,因为我听了前面的试讲,我有发言权,三节课在细小的环节上的处理都不尽相同,就连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都不一样,因为她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东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的课堂。
智慧之美。
美貌与智慧并存这种魅力,这种美是超乎寻常的。从课程设计上讲,一开课张老师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国,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有效的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直击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从整体入手,对整篇课文作了整体思考,这也就是我明天要讲的阅读教学的十种模式之一,主线贯穿式。从教学过程来讲,这节课生成的东西多,张老师的智慧也就显现得多,例如:
个性之美。
所谓个性,就是出众。张老师的与从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读得与众不同,从课题上就入手,把语文课的味读出来。她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艺术带着孩子们用读来诠释文本的内含,给文字注入生命,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她还通过范读,引读,接读等多种方式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之中。正是这种个人的素质魅力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花美的那段就体现得很好,如此带着孩子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从开课时读题目的疑惑与惊讶到结束时读题目的由衷赞叹,这就是孩子的理解与成长。
其二张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老师的教态是不同的,张老师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这般的亲和力,学生肯定不畏惧,乐于阅读,教学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丰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长,大部分内容学生也不难理解,这节课最美之处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发展放在首位,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老师们不难发现,课中的学法指导无处不在,例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思考;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学会了合作学习;学生还学会了运用课外资料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文道同行”的。这节课的人文渗透有力度,不是在单纯地讲大道理,而是与工具性相结合,既练习了说、写,又起到了思想引领,指导行为的作用。
再次,作业的设计也为这堂课增添了光彩,使课堂丰满起来。课结束时张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有价值的书籍,力求学生迈进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遗憾之美。
语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A上午我们讲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照起来,这节课中默读的成份少点,静思默想应该是高年级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的形式,课如果一直处在高音区,不管是老师和同学,这样肯定有点累,教得不轻松学得也不轻松。
B今天的课各个层面的东西都有,虽丰富却显得繁琐了一些。这也不是张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试课后我们是希望张老师的课能够将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也就是这节课是纯粹为了迎合我们这次阅读教学的主题而量身设计的。本身我们是提倡阅读课一课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带着学生搞透彻的。C张老师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课堂细而显得碎,柔而显得腻,这节课多了一丁点绵长,少了一份利索。各环节转换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学语文其实就两点,就是多读和多写。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讲,可今天有的环节却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例如在说写奇特的句子时。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课堂约后半节产生了审美疲劳。
E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三个关健,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就这堂课而言,教育机智略显单薄,例如在讲花的美与多时,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目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的教学内容。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的亲身体验;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了当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景像的情景,表达了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本文位于教材第8组课文,这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因此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上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我们的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经历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德国奇丽的风景之美,更感觉到德国人的心灵美。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引发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
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一句时利用图片的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应接不暇”一词处先让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
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四)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听,老师诵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五)揭示中心,三感“美丽”。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
通过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的难点,体悟文章内涵。
(六)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最后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深化主题,揭示中心。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景 奇丽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德国 美丽
人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8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谈话导入:
利用一个小调查,引出世界上还有一个与我们不一样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从而很好的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醒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组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后面的朗读感悟作铺垫,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3、朗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抓重点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读字词,由句到词,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的问题后,找此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再在此环节中,我特别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4、交流拓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习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复习回顾上堂课所学,巩固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堂的学习。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也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体会德国奇特的民族即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
本的表达方法。”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等句子,就轻松地突破了理解“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一教学难点,而且通过找句子,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共同研读,充分地将学习的主人公身份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努能力,读、思、说三者合一。】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美丽没有改变”在文中包含的含义,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是这样想的:课文最后以“思乡的梦”来结束全文,是别有深意的,而体会“梦”又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突破口,估计学生都能提出班级图书角同学们捐一本看百本的现象,从而延伸到,作者这个思乡的梦,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这么一种人文氛围。这样一来,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又把体会季老先生的写作特点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读、研、悟三种学习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梦结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耐人寻味又是课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由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书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奇特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1
教材简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这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耗时较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由字到词到句,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较少,共有三个,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生字莞到生字词莞尔一笑再到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由生字姹、嫣到生字词姹紫嫣红再到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欣赏了德国的奇丽景色。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注意了读的多样性的设计,读的形式有朗读、小声读,结合插图读,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如果说这些仅仅是种形式的话,在此环节中,我更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的第三段的两句话,第一次,读句子,是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相关词语后,我请学生朗读,此时,对学生的要求,就要求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接着采用配乐读。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三、由景到人到理,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果说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时,仅仅了解了德国一些风俗习惯和景色的话,教师此时让学生将这两处句子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第五篇:《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
教材简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这个环节,在第一课时中,耗时较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由字到词到句,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较少,共有三个,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生字莞到生字词莞尔一笑再到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由生字姹、嫣到生字词姹紫嫣红再到第三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欣赏了德国的奇丽景色。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注意了读的多样性的设计,读的形式有朗读、小声读,结合插图读,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如果说这些仅仅是种形式的话,在此环节中,我更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的第三段的两句话,第一次,读句子,是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相关词语后,我请学生朗读,此时,对学生的要求,就要求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接着采用配乐读。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三、由景到人到理,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果说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时,仅仅了解了德国一些风俗习惯和景色的话,教师此时让学生将这两处句子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习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复习回顾上堂课所学,巩固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堂的学习。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也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体会德国奇特的民族即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
本的表达方法。”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等句子,就轻松地突破了理解“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一教学难点,而且通过找句子,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共同研读,充分地将学习的主人公身份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努能力,读、思、说三者合一。】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美丽没有改变”在文中包含的含义,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是这样想的:课文最后以“思乡的梦”来结束全文,是别有深意的,而体会“梦”又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突破口,估计学生都能提出班级图书角同学们捐一本看百本的现象,从而延伸到,作者这个思乡的梦,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这么一种人文氛围。这样一来,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又把体会季老先生的写作特点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读、研、悟三种学习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梦结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耐人寻味又是课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由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习的收获”。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书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3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一)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入手,让学生初步谈谈对“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理解。
作者说的“美丽”(板书)其中包含着美丽的花,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2、3两句话,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三)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小结: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季羡林先生》和《季羡林散文》,教师做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体会了他们奇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4
一、说教材解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守望平凡却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本色朴素的语言令人赞叹。文章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期亲身感受到了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人养花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表达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异国风情,体会人性之美,播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种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说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尽情展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行进中,我主要采用品象法与体验法,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琢磨与习得。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做课件见及配置音乐。
2、学生准备:按自己的习惯及要求进行课前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四个内容,即“看文、看花、看人与看梦”)
一、看“文”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一座著名的学府叫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有一位已故的著名教授叫(生读:季羡林)。季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他80高龄提笔写散文,一发不可止,成为当今学者散文的一座高峰。
今天我们要走进他写的一篇美丽的散文去感受他美丽的情怀。
学生读题
1、请打开150页,大声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
3、反馈:
师提示: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补充课题。谁能将《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课题补充完整,课文的主要意思就讲清楚了?
预设:(点拨点:时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是什么?几十年后又有什么感觉?)
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看到德国人自己种花只看到花的脊梁,别人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几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
随机师生共同板书: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学生读好“词语”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方法,我采用提示补充课题,点击重点词语等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
二、看“花”
(一)“自己看到的”
师:德国家家户户种花,自己却只看到脊梁,哪个句子直接写到养花的人只看到脊梁。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里,他们是把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谈谈自己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
预设:
**家家户户养花,是个爱花的民族。
**养花的地点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师:花的脊梁是什么?与花相比给人什么感觉?师:读书应该读出书背后的东西)
**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
**感觉这样做自己有点得不偿失
**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行为上)
……
师小节:我们抓住“家家户户”、“临街窗户”、“花的脊梁”等词语捕捉信息,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朗读时只要注意这些词语就能将句子读好了。
2、一生读,齐读。
(用孩子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导入教学,不仅尊重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而且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更大的探究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别人看到的”
1、别人看的花怎样?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位生个别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4、学生反馈:
预设:
**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搬上阳台。
**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你是抓住“姹紫嫣红”这个词语展开想像,真好!
(师指导:你的想像真美,能把你的想像融入姹紫嫣红这个词语读一读。生先读词语,再读句子。)
**你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看到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师指导:你也把你的想像带如句子读一读。)
**你看到了鲜花背后的辛勤和汗水。你走进了德国这个美丽的国度。
**从静态的鲜花街道,看到了花碟共舞的动态美·
(师指导:你能不能让我们走进这个鲜花的世界,读一读词语“”)
(师:同学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你会读出让你应接不暇的花的海洋。)
……
6、同学们,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师读:(朱自清)
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师引读: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就是——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就是——(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句子。
7、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又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这样的画面。请看:
出示课件:鲜花满街
8、把你们的感受化为朗读!
生:女生读,男生读
9、把这份美丽留在心中,全班读句子或背诵句子。
(这是一段很有张力的语言,一幅绚丽的画。在指导学生细品语言,还原形象时,我采用了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文字,闭目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从语言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语言,引领学生走了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语感,积累语言,内化成生命中美丽的积淀。)
三、看“人”
(一)看“房东太太”
1、师:德国人人种花,让别人看到了花的海洋,那自己呢?(脊梁)
2、补充材料:四五十年前,作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住在房东欧朴尔家。房东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里,他每天只看到花的脊梁,于是他问房东太太:“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3、出示句子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然一笑,说:“正是这样!”
4、句子中有个神态的成语,不能错过。是怎样的笑?
意思:轻轻地笑。
……
师生对读(我们来读读句子,你会感受到这还是怎样的笑。)预设评价:自然的笑,不可言传的笑,发自内心的笑,热情的笑,温馨的笑……
师:现在明白还是怎样的笑?
5、就这样,一个声音在季羡林先生耳边响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怎样呢?
师引读:正是这样,走过每一条街,(看见窗户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
正是这样,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词都充满了张力,要想语文教学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只有不断开掘字词这个源头,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莞尔一笑”一词,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词我们要做足文章。)
(二)看“民族”
师: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想的呢?读课文,找出句子。
2、出示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联系上文,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反馈:
句子一:
预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每一个人将美丽的事物展现给别人,那就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圆。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成了两份快乐。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
师:你们的感受说明你们理解了这样一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当我们再次读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预设:
**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生齐读句子。
师:请再看句子,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
你们如何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预设:
**“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补充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成了战败国,德国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德国人民并没有倒下去,他们对生活并没有放弃美好,每户人家都种花。这样一个民族,没过多久,就终于走出了困境,一个美丽的德意志民族又在世界崛起。
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季老的文章,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再从文化层面进入言语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再走一个来回。我相信,只要给孩子一方土壤,他们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四、看“梦”
1、四五十年后,作者再一次漫步德国,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猜一猜,“梦”是什么?
预设:**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结课:
是的,作者希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朵精神鲜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鲜花,美丽的境界,美丽的民族。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给我们带来美丽,带来真情,带来哲理。
20xx年,季羡林先生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写的文章怎么可以不看呢?
请阅读《季羡林散文》,你们会得到一分快乐的心情,得到一分美丽的情怀。
(语文课堂的结尾,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新的开端,引领学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八、教学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的构成是题目、重点词句,简单醒目。这样的板书直观地给孩子一个感知文本内容与灵魂的凭借。)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5
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谈话导入:
利用一个小调查,引出世界上还有一个与我们不一样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从而很好的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醒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组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后面的朗读感悟作铺垫,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3、朗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的构思是抓重点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读字词,由句到词,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比如,在提出“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的问题后,找此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了“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个奇特的风俗。在这段话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图片,教师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词语。再在此环节中,我特别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要有一定的感情。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反复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而且课后要求的背诵,我想也是水到渠成了。
4、交流拓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6
单元目标:
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是要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解读: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课时目标:
通过对以上单元目标、教材的解读,我们把这一课第二课时的课时目标设定为:
1.品读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知异域风情,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
教学难点:
前2点目标在课堂落实中还是比较容易的,“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我们作为难点来突破,是我们解读教材、处理教材的一大亮点。因为整篇文章都有一种优雅、含蓄的这种淡淡的韵味,但是又不是很明显,蕴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需要细细去品味,所以把之作为难点来处理。
教学流程:
一、以“独特的养花方式”引入
独特的养花方式有2层意思:一是在家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二是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行为美
研读重点句子,抓住3个“都”与“脊梁”来体会感受。
三、感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景色美
研读重点句子,让学生自主理解、感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渗透作者多角度描写景色的写作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再通过看图片风景、小练笔,达到更深一层次的体会。
四、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美
通过前2个环节的铺垫,这一境界美较容易理解。
五、感悟“莞尔一笑”的含蓄美
通过分角色对话朗读,来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再揣摩女房东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比较“莞尔一笑”与“微微一笑”,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内敛的处事风格,从领悟德国人的言语神态与养花方式的异曲同工,感悟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六、抓住“美丽”总结课文
七、延伸作业
1.推荐阅读:《再返哥廷根》,进行课外的拓展;
2.背诵并抄写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八、上完感受:
1.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作为难点来突破,比较难。
2.在引领学生朗读感受时,老师的指导、调控不是很到位。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7
各位老师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一节家常课给我们带来的质朴和美感,听了大家的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选派来的骨干,评课时实事求是、观点鲜明且个性十足,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探讨甚至争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是种很好的研讨氛围,也是热爱语文课堂的老师们最好的平台。
说到这节课,因为张老师之前忙于学校的各种琐事,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准备,所以我把这节课称之为充满美感的常态课。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雕琢,并非我们对待这节课的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家常课、常态课是张老师,还有我本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虽然时间紧,张老师在这遍之前试讲了二次,也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共上了三次。三次课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点,语文味十足。 有语文味的课堂,我认为把握两点足矣,一是尽显语言文字的美,二是扣击人文之美。这只是我自己比较狭隘的看法。下面我从这节课体现的五处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我们的备课就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嘛,但是我们的课堂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这节课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张老师的公开课从来都是背粗案,简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绝不用重复的学生。为的就是呈现一个生成的课堂。就拿今天的课来说,张老师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归真的那种纯净的美;然后她一张嘴,声音美极了,甘露一般,这是一种磁石般吸引学生的美;她一朗读,节奏之美,语感之美显现出来了,这种美带给学生的是享受更是语文素养的熏陶,所以学生后面说写的环节令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张老师的翻版,因为这个班她代了两年,受其影响之深嘛。大家可能以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达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预设,其实不然,因为我听了前面的试讲,我有发言权,三节课在细小的环节上的处理都不尽相同,就连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都不一样,因为她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东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的课堂。
智慧之美。
美貌与智慧并存这种魅力,这种美是超乎寻常的。从课程设计上讲,一开课张老师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国,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有效的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直击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从整体入手,对整篇课文作了整体思考,这也就是我明天要讲的阅读教学的十种模式之一,主线贯穿式。从教学过程来讲,这节课生成的东西多,张老师的智慧也就显现得多,例如:
个性之美。
所谓个性,就是出众。张老师的与从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读得与众不同,从课题上就入手,把语文课的味读出来。她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艺术带着孩子们用读来诠释文本的内含,给文字注入生命,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她还通过范读,引读,接读等多种方式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之中。正是这种个人的素质魅力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花美的那段就体现得很好,如此带着孩子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从开课时读题目的疑惑与惊讶到结束时读题目的由衷赞叹,这就是孩子的理解与成长。
其二张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老师的教态是不同的,张老师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这般的亲和力,学生肯定不畏惧,乐于阅读,教学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丰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长,大部分内容学生也不难理解,这节课最美之处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发展放在首位,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老师们不难发现,课中的学法指导无处不在,例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思考;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学会了合作学习;学生还学会了运用课外资料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文道同行”的。这节课的人文渗透有力度,不是在单纯地讲大道理,而是与工具性相结合,既练习了说、写,又起到了思想引领,指导行为的作用。
再次,作业的设计也为这堂课增添了光彩,使课堂丰满起来。课结束时张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有价值的书籍,力求学生迈进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遗憾之美。
语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A上午我们讲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照起来,这节课中默读的成份少点,静思默想应该是高年级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的形式,课如果一直处在高音区,不管是老师和同学,这样肯定有点累,教得不轻松学得也不轻松。
B今天的课各个层面的东西都有,虽丰富却显得繁琐了一些。这也不是张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试课后我们是希望张老师的课能够将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也就是这节课是纯粹为了迎合我们这次阅读教学的主题而量身设计的。本身我们是提倡阅读课一课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带着学生搞透彻的。C张老师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课堂细而显得碎,柔而显得腻,这节课多了一丁点绵长,少了一份利索。各环节转换得稍嫌繁重,例如
D学语文其实就两点,就是多读和多写。有些文字根本可以不用讲,可今天有的环节却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例如在说写奇特的句子时。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课堂约后半节产生了审美疲劳。
E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三个关健,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就这堂课而言,教育机智略显单薄,例如在讲花的美与多时,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 奇特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9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目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的教学内容。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的亲身体验;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了当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景像的情景,表达了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本文位于教材第8组课文,这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因此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上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我们的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经历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德国奇丽的风景之美,更感觉到德国人的心灵美。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引发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
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一句时利用图片的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应接不暇”一词处先让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
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四)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听,老师诵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五)揭示中心,三感“美丽”。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
通过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的难点,体悟文章内涵。
(六)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最后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深化主题,揭示中心。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景 奇丽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德国 美丽
人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集《再返哥廷根》。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二、说目标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都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中刚学习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和作者的资料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文质兼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关注了四个呼应:
一、课堂问题与学生质疑相呼应,注重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语言审美相呼应,契合了文本重点和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熏陶;
三、拓展练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呼应,突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外延伸,认知世界的个性需求;
四、人文熏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呼应,顺应了教学境界与学生认知世界,形成人生观的科学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准备——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万紫千红总是春。
1、导入——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让学生简单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当学生了解到德国的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怎样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一种怎样的景色?……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疑促学“”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解疑——直奔中心,品读感悟
先梳理学生的问题,再确定研究重点是大家最不能理解的问题“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直奔点明中心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展开研讨。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理解“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通过引导学生从文章第二段中“花朵都朝外开,再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等词句中发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和养花的奇特之处,从“莞尔一笑”中感受到德国人把为别人养花当作理所当然的平常事,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这不就是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境界吗?
理解“人人为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视频资料的呈现,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的原因,从而体会到“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先学会付出,后得到)”。
联想感悟: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个环节,以自主质疑“为什么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切入点,把握课文主旨,层层推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了鲜花盛开的境界,领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个环节也是语文味儿最浓的环节,既保持明确的教材意识,在交流中把研读课文引向深入,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又凸现学生的主体。
4、升华——欣赏美丽,回味无穷
这个环节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文章中心,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师:虽然四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作者从红衣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先生,善良的女房东或许已经过世,四五十年有太多的改变,但我们的季老先生说:——(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因为他走在街上——(接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季爷爷说的美丽还只是鲜花吗?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认识的机会。)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作者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深深打动季先生,他深深陶醉了,仿佛进入梦中这是怎样的梦啊——(接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三)课外拓展——万水千山总是情
1、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师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作者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2、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从语言积累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设计了拓展任务。
五、说板书
围绕课题、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重点词语依次板书,既展现了课文的结构,又体现了教学的流程,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选编本文的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积累优美语言,三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时,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浏览、配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同时,贯彻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姹紫嫣红”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这篇文章精美隽永,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质疑研读课文、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我计划按照如下思路来开展本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旧知,质疑文题
由上学期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引出作者季羡林先生,顺势简介作者及留学经历,因而引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引起阅读期待,“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正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1、在这一环节,我由字——词——文,层层推进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读并组词,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强调多音字、易错字,在学生练写后,让学生提出难写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
3、在学生会准确读写生字的基础上,我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读出这些词语。
4、在学生字词全部掌握的情况下,检测读文情况,以及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提出的难懂词语,采取兵教兵,对解决不了的放在理解课文时处理。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思考:季羡林先生几次去德国?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季老先生对德国的印象?
引导学生捕捉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奇丽”和“奇特”及标点符号来感情读,读出感叹之情。在感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奇丽”和“美丽”的不同。
(四) 细读课文,感受景色的奇丽
有位哲人说过:“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这一环节以“寻找奇丽——感悟奇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学提示自主探究,研读品悟。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来感受景色的美丽,抓住“任何”“家家户户”来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花”从而体会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花团锦簇”侧重于花的样子和形态,“姹紫嫣红”侧重于花的颜色。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花的多和美。在学生体会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花的海洋”,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这美丽的景色,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也为下面写话作了铺垫。
注重朗读,内化情感。
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我问:你能不能读出花的美、多?(读好这些词、读好这句话。)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在教师简介“山阴道”一词后,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德国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着,学生闭眼我配乐解读。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想象、随文练笔作一个示范和铺垫。
展开想象,随文练笔。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写。引导学生想象时,因为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再写就容易多了。学生写好后,伴着音乐,叫2-3名学生说自己写的话。最后两次引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国奇丽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时,采取教师引读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条街”和“家家户户”,并结合美丽的街景图片感受景色的奇。
当堂背诵,积累语言。
在带着学生亲自体味了这奇丽的景色之后,学生的内心已经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为下面的“小导游”作铺垫。
小小导游,总结巩固。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这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七、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副板书是两个难写的字。整个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为设计理念。大致如下: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脊 嫣
奇特的民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课文,谈爱花,抓重点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德国是爱花的名族,我就“谈爱花”入手,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描写德国街头花奇丽的句子,于是就在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体会,写感受,汇报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论等形式,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最后,老师用一组图片展现德国的奇丽花景,学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
学生已经了解景色的奇丽,教师此时让学生将美景与风俗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写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的兴趣。
季羡林是当代的文学大师,学生应有所了解。而且他当时写这本书正赶上改革开放,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书的意义。
四.说板书
这一课主要写花的奇丽,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书设计为奇丽——美丽的鲜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自己花是让别人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出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美。
3、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感受风土人情美。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学情。
1、课后生字词已经会读会写的有哪些?
2、这篇课文,你想怎么学?
3、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生字词,具备初步阅读的基础。80%的学生选择以朗读课文的方式学习。95%的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最感兴趣。
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选择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朗读法,重点词语品味法,并辅助采用“结合实际法、情境渲染法、实物演示法”等。
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文想象,品味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设置三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二)课堂行动
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交流对季羡林的了解,在交流中出示:
身份: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经历: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德国。……
然后走入课文: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他两次到过德国,一次是1935年,一次是1980年。所以,当他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朋友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相机板书:美丽并没有改变。同时提出问题: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此时板书课题。
阅读教学之初,最关键的是抓住一个能够统帅全文的问题,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教学避免走入琐碎分析的泥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认读生字词。重点抓第二段的“脊梁”“莞尔一笑”(板书)和第三段的这些四字词语以及这两个最容易读错的句子进行指导。(出示四字词语,和句子)分步进行,落实到位。
3、熟读精思,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以“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最容易找到的是作者描写的花的美丽。请学生读相关句子,(出示这句话)
然后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在“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中有两个事物,花和锦。你知道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
花和锦一样都是色彩斑斓,十分艳丽。这些像锦缎一样美丽的花聚集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花团锦簇)。
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花的各种颜色,总结:这许多的颜色聚合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阅读教学需要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这样,课堂才能够主次分明,学生才能够在简约的学习步骤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我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着力体现的教学思想。
接着,再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两个词体会花的多。
我这样引导:
是什么让我们应接不暇?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美,我鼓励学生想象说话: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是怎样赏花的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一段话:
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引导学生结合这段话,再试着说一说。
学生也许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在大街上,这家窗前看看,好。到那家窗前看看,也好。站在其中一家的窗前仔细看看,更好。他就这样,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学生还可能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累了,选了一个自己认为花最好看的地方坐下来仔细看。不一会,又觉得这里不够好,他心里想:也许别的地方的花更好看。于是就站起来,慢慢走向别的地方。
季羡林先生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还不舍得走,因为花太美了没看够,但是他心里想:前边说不定还有更好看的呢?所以他就一步三回头的慢慢移向别处去了。
如此,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经典描写,不仅仅作为材料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作为语言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在说中让这些本来独立于这篇文章之外的语言融入到了本文的学习中,而且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在简单的语言转变中,季羡林先生欣赏满街鲜花的形象就清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语言文字就这样变成了画面。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再次回到“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包含着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季羡林先生在文本中着力提到的境界。
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只出不读)帮助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仅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的心灵感悟。教学中此处不能深究。避免学生心中产生“把花种在房子里就是自私行为”这一种错误的认识。
教学中,我点到为止。接着引导:季羡林先生能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源于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谁能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学生会读这些语言(出示句子)
在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什么在德国人这样养花呢?引出德国人养花的社会背景,并出示资料:
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德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受了重创,战后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盖城市创伤,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战后重建时,很多人心灵苦闷,无处排遣,于是养花种草就更进一步的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一种风俗,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
学生了解后明白:原来德国人在户外养花的初衷是装点楼房,装点自己的城市。最初就是这样的原因,可是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这样养花就成了德国一种奇特的风俗。
如此,从思考美丽是什么到寻找美丽再到积累语言,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谈到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从思考奇特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课外到课文,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进行了一次美丽的旅程。
4、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我把全文归结在这一句话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这样引导:
35年前家家户户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35年后依然不变;35年前人们自己的花让别人看,35年后这种风俗依然没有改变。不仅是季羡林,所有来到德国的人都不由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德国的奇丽与奇特,我还搜集了季羡林先生《重返哥廷根》一文的片段: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依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引导学生再一次赞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这节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比如:在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它的大街小巷不是道路,而是河流;人们出行乘坐的不是汽车,而是一只只小艇。再比如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在这里大象和人关系密切,你能感受到“与象共舞”的欢乐。还有辽阔的非洲,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无一不是彩色的。这些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在我们本单元的课文中将一一展现,让我们满怀期待,等待下节课的到来。
老师们,这样,我就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个阅读期待,也就是为学生种下了对下节课学习的兴趣。
四、说板书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美丽并没有改变”,副板书是两个最容易读错的词。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
各位评委、老师们,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附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美丽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