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民俗的惊叹和赞美,并背诵积累第三自然段。
2、能正确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情的特点,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3、运用结合上下文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情的特点,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运用结合上下文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入课
1.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并配合导语引生入境
教师:德国是一个风景优美、名胜众多的国家。他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鹅堡,有享誉世界的蓝色多瑙河,有神秘迷人的黑森林,有神圣的科隆大教堂。师在一边出示这些名胜的图片,一边向学生简要地做以介绍之后话锋一转:德国以其美丽的景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其间有一位中国老人却被德国的另一道风景所深深吸引,这道风景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这样,一来巧妙地引出课题,进入新课,二来由德国的自然风景巧妙地过渡到这里的 “人文风景”,为后面抓住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悟情、明理——由景美到人美埋下伏笔。)
2.启发质疑,感受不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
揭题后教师引疑:读过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最想知道?预设问题会集中在:自己的花为什么是给别人看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随机在课题的“自己”和“别人”下面加上着重号,并相机询问:你认为自己的花应该是给谁看的?学生可能会说:自己的花应该是给自己看的。此时,教师再次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关键词——别人。大家都认为自己的花应该是给自己看的,然而作者却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读解感悟明意
1、初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会很快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后面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读懂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思考圈画的重点语句,并与同学进行初步交流。
三、细读析路品语
引导学生按顺序来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悟情、明理、品语并积累。
(一)从独特的种花方式中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即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第一个层次:聚焦三个“都”字 具体做法是:
①首先让学生自己谈体会。
②教师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以疑引读:
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在哥廷根这个小城里,有没有一家不养花?有没有一家把花种在屋里?有没有一家花的主人在独享花的美丽呢?学生会分别读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三句话,并且会将“都”字重读。
③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三次使用了“都”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如体会出哥廷根人都一心为他人着想,没有一个人例外等等。)
④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三句话。
(设计意图: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点,以读促思,训练开去。)
第二个层次:深究一个“脊梁”
①点击课件“脊梁”变红,齐读“脊梁”一词,订正读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哪是花的脊梁?(花的脊梁就是花的枝干)③比较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是枝干为什么把它形容成脊梁?
④学生可能会说,把花的枝干形容成人的脊梁,这样很形象。结合学生现有的认识,让他们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脊梁?或问:你们能看到前面同学的脊梁吗?怎样才能让你后面的同学看到你的脊梁?(学生会立刻做出弯腰的动作)
⑤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创意表达:你们就是临街窗外那一朵朵鲜花,都弓着身子,将自己的头使劲探出窗外,好像在说——
⑥教师小结:一个“脊梁”把花儿怒放的情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⑦教师引读:
我们这里是喜欢的人才养花,他们是——(生接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我们是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是——(生接读: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我们在屋子里看着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他们是——(生接读: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二)从奇丽的景色描写中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即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自主朗读,找一找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奇丽的景色?(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教师小结: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而且还善于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写景抒情。
③想象朗读,在这里,仅仅是一条街是这样的吗?教师引读:走过哥廷根繁华的一条街 —— 生接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教师引读:走过哥廷根偏僻的一条街 —— 生接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教师引读:走过哥廷根的任何一条街——生接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④构建联系:阅读第二自然段中我们曾抓住了含有三个“都”字的语句,这段有没有相似的描写?让学生找出这段的两句带有“都”的句子,即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
红。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再出示第二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⑤教师小结:几个平实的“都”字述说着哥廷根人不平凡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阅读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去感悟,去品味。
⑥再读这一自然段,用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思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两个分句的关系及顺序。
引导学生理解只有存有“我为人人”的观念,才能实现“人人为我”的愿望。
⑦指导朗读及背诵: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街头感受这奇丽的景色和耐人寻味的境界吧。配乐朗读。
第二步根据提示试着练习背诵。
出示:走过(),抬头向上看,()的窗子前都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拓展查验小结
1.教师过渡:当年,季老先生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时光荏苒,四五十年后,当他再次走在德国街头,又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呢?快速浏览第四自然段,找找描写季老感受的句子。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却依然不变。
2.引导学生体会“美丽”一词所蕴含的内容? 3.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出示重点语段,教师引导:
四五十年后,哥廷根街头依然是这样的景色——学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四五十年后,哥廷根人依然是这样养花——学生朗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四五十年后,哥廷根人依然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朗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花的美丽没有变。人的习惯没有变。人的思想境界没有变。所以作者很自然的发出赞叹 ——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诱发想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言虽已尽,而意无穷。你觉得季老先生的梦中会出现什么?他在盼望什么?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如果有时间,在课上进行交流。
作业设计:
1、你觉得季老先生的梦中会出现什么?他在盼望什么?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2、背诵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屋里
花的脊梁
街上
花的海洋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奇特的民族
奇丽的景色
第二篇: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推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1.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过程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思想:“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语 文 课 堂 网)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导学提纲:
1、读通课文,学会“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
3、课文是怎样写出德国奇丽的景色的?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积累下来。
4、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6、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吴晓丽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题)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通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初读要求)
2、出示生字,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生齐读。
3、指导书写。
4、默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最大的一点或两点感受。(出示要求)
三、自主研读,体会“奇丽”。
1、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学生再读这段话,深入理解词语。(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课件呈现画面)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这段话。(2)“山阴道”
山阴道是我国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3)“花的海洋”
①你是怎么理解“花的海洋”的?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③花的海洋除了写出了花美,还写出了什么?(4)“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指什么?)②描写花多还有哪里?走过任何一条街,你是怎么理解的?引读。③奇丽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又奇在哪?
4、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如此奇丽的景色,又源自德国怎样的养花习惯?
出示:家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学生读。
2、这个奇特的养花习惯折射出德国怎样的民族特点呢?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读。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教师总结,揭示主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德国奇丽的风景,是源自于德国人奇特的养花习俗,那就是——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前段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 生:(齐)季羡林
师:是的!谁能说说对季羡林的了解?
(出示课件:季羡林图片)师根据学生回答,作以适当补充: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根据重音提示再读(题目中的“自己、别人”下面添加重音符号。
生: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合作交流: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这篇课文认真的预习过了,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走在大街上也看到了奇丽的景色。
师:你很会读书。谁还能再说一说? 生: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看到家家户户养花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德国人有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师:说的很完整,你也很会学习。
二、品读体验:
师: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年,四五十年后,他再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怎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是感叹句,一起读出赞叹。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那么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说。
生:我认为奇丽的意思是说特别奇特而美丽,而奇特的意思是特别与众不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师:与众不同这个词用得多好啊,同学们,在这篇作文中,绮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
师:找到了吗?同学们,老师要特别的表扬,张雨萌同学,不禁勾画了句子,而且有了感受及时进行了批注,真正的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我们都向你学习,好,哪位同学,请你。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最可以体现奇丽这个词: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房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应接不暇。
师:说得好!大家同意吗?(同意)板书:奇丽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读,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 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划了哪些最能体现景色绮丽的词语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请你说。生:我觉得表现最绮丽的词语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姹紫嫣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生:我想到的画面就是,他们的窗前都是一片片绿色,花朵娇艳而绚丽,花朵开得十分茂盛,华丽,十分美丽。
生:我觉得姹紫嫣红应该是一些花上面有红色有紫色,许多颜色交替在一起,十分的美丽。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看到了美丽的鲜花,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师:你能用积累的词语来描绘看到的画面吗?
师:在这么多的词语中作者选用的是 生: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用“花团锦簇” 写出了花形态美,用“姹紫嫣红”则写出花的?生:色彩美。
师: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师:还有吗?哪个词还写出了花多而美?说体会
生:应接不暇
预设二: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在鸟的天堂中指什么?在这呢?
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生:走进商场,一件件商品琳琅满目,眼睛看不过来,没有空闲。这也是“应接不暇” 生:爷爷80大寿,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爸爸妈妈忙的招呼不过来,这还是 “应接不暇”。生:除夕夜放烟花,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让我看得“应接不暇”。走进森林公园,一棵棵树木,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火车开动时,一列列车厢快速向前,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在书店里有很多的书,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来到服装店,很多漂亮的衣服,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
师:描写景色绮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生:花的海洋、山阴道
生:我发现描写景色绮丽的词语还有花的海洋,因为在德国花很多,多得让作者看不过来,好似进入了花的海洋。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这里是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阴山道上,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师:他读得怎么样?读得行不行?
生:我觉得他读得还可以,我觉得他读这个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时候,应该语调再轻一点儿,这样就更好了。
师:再轻一点儿,再慢一点儿,用心一起读,关键词语的意思,是这样吗?好,你来读一读。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读的很有感情。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一起来感受这奇丽的景色吧。走过东街——(引读)
(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师: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来描述这奇丽的画面。(出示图片)生朗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美、花多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生讨论。
师:好了,我们请小组来交流,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
生:我觉得这一个句子表现出了奇特:(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 窗户的外面。)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在屋子里养花是给自己看的,而德国人养花却是让别人得到美丽,是这样的一种名族创造了奇丽的景色。师:他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给它叙述了理由,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脊梁。理解“脊梁”德国人养花自己只看到什么?奇特在哪里?(养花的目的奇特)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家家户户可以体现的出德国人爱花,可是他们又把花又栽种在临街的窗前,让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表现了德国人奇特之处。
师:他们为什么都堆放在外面,而不种在屋内,为什么朝别人开,不朝自己开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体现出后面的一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看别人的花,而在屋里的时候,别人可以欣赏自己种的花。
师:他懂得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同学们,他们养花的目的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生:我们组总结出来的句子是(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对奇特和绮丽的理解是就有奇特名族高尚的品质,才能创造出如此绮丽的景色。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他找到了是这一段话,对吗?我们一起读,生:(朗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奇特在哪儿?
生:一个是在屋子里的时候,不是自己看自己的花,而是别人看自己的花,而在街上又是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的哪四个字。生:我为人人。
师:对了!„„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哪四个字呢? 生:人人为我。
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大声说,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举例说明
师:这就是?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其他小组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景色绮丽,民族奇特的。
生:我们小组从这两句里面都看出了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这句话就体现出了德国人养花都是给别人看的,所以他们才体现出了这个民族很奇特,他们奇特的名族有很多的花,又体现出了在德国窗前景色的绮丽,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
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德国那种奇特的民族风格,高尚的品质,还是没有变。所以那种绮丽的景色还停留在德国人的窗前。
师:说的很完整,多么精彩!用丰富的语言道出了让人寻味的道理,大家鼓掌!(掌声)从这个又和这个都,我们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景色四五十年一直没有改变,带着这样的体会,全班同学一起读——
生朗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读得好!刚才有同学还找到了这两句话,你感受到奇特在哪呢?你们小组的意见是什么? 同学们,假若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作者说不管他离开了多少年,但是德国美丽的景色还是不变的,抬头一看,家家户户窗户前还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今天假如我们去德国,看到的还会是,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生:他们美丽的花不变,那种美丽的品质不变,师:说的多么好啊!同学们,这一节课 我们体会到了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那么我们体会到,这绮丽的景色指的是花多,花美,花几十年如一日常开不衰。这奇特的名族指的是,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季羡林爷爷用绮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异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养花的习俗,那就是——
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下课!
四、拓展延伸
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第三自然段背完,并抄写优美词句。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德国,老师将同你们一起去游览德国风光。准备好了吗?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老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齐读课题。
3、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
1、作者季老在第二次走在街上时,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
2、生回答。
3、老师课件展示这句话。
4、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季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也随着作者走进德国,亲身去体验一番。
三、品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一
指名读自学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边读书边思考看看哪些景色让你感到奇丽,把它画下来读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找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和词语。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发现它的奇丽体现在花上,一个字──美。其实在这美丽的花的背后还隐藏着更美的东西。
3、出示自学提示二。(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3)学生汇报。
这儿的每一个人早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已经成为了德国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所以作者写道: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展示)释“耐人寻味”
(4)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体会呢?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5)在四五十年之后,这位老人又一次来到了这条街上,他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我们一块来读读第4自然段。(齐读第 4段)学生汇报,课件展示句子。看到这些,老人不禁感叹“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出示句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什么变了?那没有改变的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
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小结拓展
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老师知道,课前,很多同学收集了关于德国和季老先生的资料,交流资料。
五、推荐读书: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