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成长与社会形考作业一、二客观题部分参考答案
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
B.自我实现 C.生理需要 D.超我
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单亲家庭 D.丁克家庭
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A)。
A.夏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是否合乎(B),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 B.规范 C.逻辑 D.规律 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A)。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 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 D.案主的无意识
6.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
A.生理性差别 B.心理性差别 C.社会性差别 D.环境差别
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B)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中国
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D)。A.《社区与社会》 B.《小城镇研究》 C.《人文区位学》 D.《中镇》
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C)。A.机遇 B.赋权 C.优势 D.生态
10.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A)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A.科层制 B.公司制 C.首长负责制 D.非政府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A.晏阳初 B.梁漱溟 C.费孝通 D.吴文藻
2.“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目标可以解析为:(ABCD)。A.强化性别意识 B.注重性别分析 C.维护性别公正 D.推动性别发展
3.美国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将学校的主要功能归纳如下:(ABCD A.传播文化 B.凝聚社会力量 C.发展自我
D.筛选人才以及发明创造
4.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BC)。A.愚公移山
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 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
。)D.精卫填海
5.男性歧视的主要表现有:(ABC)。
A.成功的压力 B.责任的重负 C.情感的压抑 D.语言歧视
三、辨析题(以下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先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ⅹ”,并分别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使得社区的地位越发重要。判断:(√)
2.社会政策是客观的,没有价值取向。判断:(ⅹ)
3.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行为是内隐的心理,心理是外显的行为。判断:(√)
4.人类能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不能影响人类。判断:(ⅹ)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判断:(ⅹ)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B)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婚姻本身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A.互补需要 B.交换 C.角色 D.价值
2.青春期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或者说是缺陷在于:(A)。
A.生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度 B.社会的成熟度大大超过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速度 C.心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生理和社会的成熟度 D.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同步
3.(A)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
A.同龄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弱势群体
4.幼儿期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发展表现在(B)的形成。A.自我意识 B.自我评价能力 C.社会性别 D.逻辑思维能力
5.调查显示,现代人一生的情绪低潮期在(C)。A.童年 B.青年 C.中年 D.老年
6.失范理论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D)。A.涂尔干 B.弗洛伊德 C.霍华德·贝克 D.罗伯特·默顿
7.如果把人的一生与一年四季相比拟,老年期相当于(D)。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自我意识的产生在(B)。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儿童期 9.“十月怀胎”,是从母亲最后一次经期来计算的,这个时间约有(B)。A.266天 B.280天 C.300天 D.305天
10.(C)意味着“第二次心理诞生”。A.幼儿期 B.儿童期 C.青春期 D.青年期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标签理论对犯罪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以(AD)为主要代表。A.埃德文·勒门特 B.罗伯特·默顿 C.涂尔干
D.霍华德·贝克
2.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同时表现在:(BCD)。A.对兄弟姐妹的调适 B.对老年父母的调适 C.对青年子女的调适 D.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3.在具体研究年龄过程中,至少涉及以下几种不同的年龄:(ABCD)。A.生理年龄 B.功能性年龄 C.心理年龄 D.社会年龄
4.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达到老龄化的指标主要有:(ABCD)。A.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B.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C.中位年龄 D.老少之比
5.幼儿游戏的意义主要表现为:(ABCD)。A.快乐经验的获得 B.认知能力的提高 C.社会性的发展 D.性别的社会分化
三、辨析题(以下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先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ⅹ”,并分别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 进入青春期,女孩都早熟,男孩都晚熟。判断:(ⅹ)说明理由:
2.青年期标志着成年,生活的中心就是恋爱和婚姻。判断:(ⅹ)说明理由:
3.成功的死亡就是寿终正寝。判断:(ⅹ)说明理由:
4.人到中年,女性和男性都会进入更年期。判断:(√)说明理由:
5.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判断:(ⅹ)说明理由:
第二篇:人类成长第二次形考作业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作业
(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B.自我实现
C.生理需要
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单亲家庭
D.丁克家庭
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A)。
A.夏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是否合乎(B),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
B.规范
C.逻辑
D.规律
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A)。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
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
D.案主的无意识
6.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
A.生理性差别
B.心理性差别
C.社会性差别
D.环境差别
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B)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中国
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D)。
A.《社区与社会》
B.《小城镇研究》
C.《人文区位学》
D.《中镇》
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C)。
A.机遇
B.赋权
C.优势
D.生态
10.在对正式结构组织的研究中,(A)是一种核心研究对象。
A.科层制
B.公司制
C.首长负责制
D.非政府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
A.晏阳初
B.梁漱溟
C.费孝通
D.吴文藻
2.“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目标可以解析为:(ABCD)。
A.强化性别意识
B.注重性别分析
C.维护性别公正
D.推动性别发展
3.美国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将学校的主要功能归纳如下:(ABCD)。
A.传播文化
B.凝聚社会力量
C.发展自我D.筛选人才以及发明创造
4.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ABD)。
A.愚公移山
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
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
D.精卫填海
5.男性歧视的主要表现有:(ABC)。
A.成功的压力
B.责任的重负
C.情感的压抑
D.语言歧视
三、辨析题(以下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先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ⅹ”,并分别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使得社区的地位越发重要。
判断:(√)
说明理由: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展开,社区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在表述当代中国社 会变迁的主要特征时,人们常常用一句话来表达: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但事实上,社会人只 是一个抽象概念,社区人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具体象征。所以,归纳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最简单的一句话应该是: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根本转变。传统时代,单位人代表了一切,当 今时代,社区人则是对当下人们生存状态最简洁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恰恰代表了社区对于 每个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所在。
2.社会政策是客观的,没有价值取向。
判断:(X)
说明理由:社会政策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价值取向,社会政策涉及到了差异性或多元化的个人和群 体,因此,价值的偏好就无法绝对避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现实之中,决定社会政策满 意度的往往不是政策技术,而是更加深层的价值导向。
3.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行为是内隐的心理,心理是外显的行为。
判断:(X)
说明理由:行为是外显的心理,心理是内隐的行为
4.人类能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不能影响人类。
判断:(X)
说明理由:人类既能影响社会环境,同时,社会环境又能影响人类。,比如,人类既可以创造 化,文化同时又可以塑造人类。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判断:(X)
说明理由:该理论强调深层无意识、早期儿童生活经验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请结合案例,阐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氛围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个层面: 意识是能够被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是一些潜伏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或观念;也指无意识领域中的这些观念、欲望 的动态活动 前意识,则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 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 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2)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我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是本能冲动,功能是寻求能够满足本能冲动的目标。本我追求的是性欲和攻击性 冲动,以及饥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既时满足。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但它属于意识结构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组成部分。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代表着生活的理 想,它遵循的是“至善原则”。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的理想结构应该是:本我传布着本能的 冲动和需要;自我控制着本我的冲动,同时,寻找现实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则决定 自我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但现实之中,这三者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 突却是不可避免的(3)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面对三个眼里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当它难以承受三者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反应。而焦虑的产生会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功能(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 受,本我又能满足),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4)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区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分 别是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
2.详述家庭问题有哪些表现?如何克服?
(1)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所施于的暴力伤害。这种暴力伤害表现为 肉体上、心理上以及性方面的伤害,家庭暴力区别于一般暴力之处在于,它是发生在家庭成 员之间的暴力伤害,是在家庭范围之内出现的暴力行为。防止和杜绝家庭暴力现象应该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工作,它需要每个人都站出来并且伸 5 出援手,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有三件: 第一件事是教育,要教育家庭成员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同时,还要尊重自己,尊重他 人,比如妇女,一定要自立、自强、自爱、自重。第二件事是保护,全社会要对弱势的家庭成员提供保护,比如对妇女、儿童和老人要采 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提供物质支持,社区帮助以及法律和道德的支持。第三件事是惩罚,对于实施家庭暴力伤害的人,必要时应当依法处理,真正用法律的武 器打击,让法律真正保护每一个需要保护的人。
(2)离婚 离婚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它直接涉及到的对象包括离婚夫妻及其子女,尤其是子女问题 是一个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婚姻的看 法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我们赞同的观点是:为了孩子,为了当事夫妻,该离婚时还是离婚为好。毕竟应 该明白的道理是,在婚姻和家庭中,夫妻双方才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子女仅仅是夫妻生活 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虽然很重要,但决不能代表婚姻的全部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8分,共18分)
丽鹃的烦恼
被评为“最具争议”的长篇家庭伦理小说《双面胶》很受读者欢迎。作者用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写出了让女性心有戚戚的婆媳关系:
上海姑娘丽鹃嫁给了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亚平。亚平在丈母娘家的帮助下,在上海买了房子成了家。亚平在父母来上海前是个上海标准的普通的丈夫,对老婆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小夫妻亲密无间,恩爱无比。但婆婆到来后,温馨的小家生活开始发生质变。婆婆传统思想严重,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改造上海媳妇,她认为女人应该多做些家务、克勤克俭,以丈夫孩子为中心,把家中最好的东西留给男人吃。这些思想与丽鹃现代的生活方式完全冲突,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摩擦不断升级„„
丽鹃感觉,这个家里,自己像个客人,在丈夫亚平和婆婆之间,自己犹如隔着一层玻璃,虽然看得清楚,却水泼不进。当然,如果自己愿意,绕过那层玻璃,是可以将水泼进去的,其结果更有可能是他们家包括自己都全身湿答答。就这样远观挺好,既不远又不近,既不亲又不疏,既不冷又不热。
这样的关系并不能持久维持。结果是,一对卿卿我我的恩爱夫妻逐渐演变到反目为仇,成为不再有一丝亲情的陌路者,甚至还走向血腥悲剧。这样的故事,普遍存在于现实家庭生活中。
讨论问题:
1.媳妇丽鹃的烦恼反映出,家庭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哪些关系?答:1.家庭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婆(公)媳关系等。夫妻关 6 系是核心,父母子女关系是重点,婆媳关系则是关键
2.结合案例分析,婆媳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1)婆媳关系是以一个男人为中介而联系起来的,这个男人又同时与两个女人具有 着异乎寻常的关系,从婆婆的角度而言,这个男人是她的儿子;从媳妇的角度而言,这个男 人是她的丈夫。婆婆对这个男人的感情是母子之情;媳妇对这个男人的感情则是爱情。这两 种感情都是非常强烈、非常持久,同时,又具有非同一般的针对性、排他性,甚至还有一些 独占性。这两种感情都要求完全地拥有这个男人,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对这个男人的竭 力占有,所以,婆媳关系的问题也常常被归结为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斗争。
(2)双方对家庭权力的争夺之上。按照传统的观点,男人主外,女人主内,家庭对女 人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家庭是一个独立王国,无论作为儿子还是作为丈夫,这个 中间男人都是家庭王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成员,这个男人却绝对无法一身二分,同属两国,因此,婆媳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王国的完整性和神圣性,肯定会再一次展开对这个中间男人 的争夺,这只会再一次加剧婆媳之间的紧张气氛。
(3)为婆婆与媳妇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从家庭结构上来看,婆媳之间形成了一种母女 关系,但她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只有形式上或名义上的母女关系,两代人不可避 免地会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形成代沟,这也是婆媳之间很难沟通、很难避免摩擦。
(4)生理和心理问题。婆媳不和的主要原因是也可能是因为媳妇的“产期抑郁症”恰 好遭遇到了婆婆的“更年期综合症”。
3.你给丽鹃的家庭哪些建议?
答:(1)认知的调整: 就丽娟而言,应当要明白自己和婆婆的差异在哪里,明白两代人之间思维方式和生活方 式的不同,对婆婆之所以做出各种举动的原因有所了解,有了了解才能够有进一步的理解; 就婆婆而言,也应该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年轻人自己要有自己的生活,不一定要和老一代人完全一样生活,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儿子,就更应该让他和自己的媳妇按他们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年轻人。
(2)家庭沟通方式的调整: 家庭的沟通方式很重要,双方不应当继续采取非此即彼的交流模式,也都应该彼此放下 对家庭权力的争夺。最应当做的就是换位思考,在换位的基础上产生真正的理解。同时,要发挥亚平的作用。在婆媳关系中,处于中间的男人始终是置身于一种异常敏感 的地位,婆媳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男人的协调作用,亚平应该承担起维护婆媳 关系的责任,让她们能够把心里话说给自己,帮助二人的沟通,帮助二人相互换位思考。在 处理婆媳两人关系时不偏不倚,尽量让双方都满意或者都做出适当妥协等等。
(3)社区和群体的支持: 因为婆婆是独自来到上海,她的以往的社会交往关系都留在了原籍,在上海这个新环境 里没有社会交往、社会活动,所以很容易就把家庭当作了自己生活的唯一重心,这也是一个 重要原因。所以应当发动社区中的居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关注这样类似的家庭,提供相关 的支持和服务。比如组织同样从外地来上海的婆婆们一起做小组,互相认识,一起参与社区 活动,让她们能够对社区、城市有更多的认识,有更多的社会交往,能够彼此支持,也能够 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篇:最新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作业任务01-03网考试题及答案
最新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作业任务01-03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人类与社会》形考共有3个任务,任务1、任务2是客观题,任务3是主观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伽莫夫
B.哈勃
C.康德
D.爱因斯坦
2.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英语
B.阿拉伯语
C.汉语
D.俄语
3.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动荡
B.瘟疫流行
C.文化上的不适应
D.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5.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廉价性、实用性
B.再生性、广泛性
C.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可获得性、可交换性
7.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人力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8.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9.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A.《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京都议定书》
10.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召开了人类历史上有183个国家参加的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A.巴西里约热内卢
B.法国巴黎
C.英国伦敦
D.日本东京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
社会组织。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12.婚姻是基于()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应和解体的一种合法形式。
A.性爱基础
B.法律法规
C.社会风俗习惯
D.经济地位
13.国家的本质是()。
A.公共事务管理
B.阶级统治
C.调和阶级关系
D.保护国民的安全
14.普那路亚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阶段。
A.等辈婚制
B.兄妹婚制
C.族内群婚制
D.族外群婚制
15.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
A.交易关系
B.交换关系
C.平等关系
D.平行关系
16.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斗争形式。
A.特殊
B.初级
C.最高
D.极端
17.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是()。
A.战争的结局
B.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C.战争的力量对比
D.战争各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18.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的()是楔形文字法的代表。
A.《汉穆拉比法典》
B.《乌尔纳姆法典》
C.《苏美尔法典》
D.《摩西律法》
19.法律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法律对人的作用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的“()”和“社会作用”。
A.规范作用
B.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管理作用
20.在人类战争史上,1990年的()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战争。
A.中东战争
B.海湾战争
C.两伊战争
D.伊拉克战争
21.下列时段中,()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
A.公元前6000—4500年
B.公元前1500—500年
C.公元前3000一1500年
D.公元前
700—200年
2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种情况被称之为()。
A.离心型城市化
B.向心城市化
C.职能城市化
D.外延型城市化
23.第()次社会大分工后不久,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商人开始出现了。
A.一
B.二
C.三
D.四
24.()年在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此后,每隔十年左右,危机就会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出现。
A.1825
B.1835
C.1845
D.1855
25.在(),发达的农业文明和浓厚的宗教文化,创造并维系了高度成熟的乡村社会。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二、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新特征。
①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
②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③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④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⑤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由此可见,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人口是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普遍现象,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格局。
2.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
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世界人口过度增长的形势下,人口对物质消费的无限追求给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1)人口过量增长对物质生产造成压力;(2)人口过量增长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用;
(3)人口过量增长引起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4)人口过量增长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3.简述家庭功能的主要特征。
⑴家庭功能具有多面性。
⑵家庭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最基本需要。
⑶家庭可以独立地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
4.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⑴剩余产品的出现。剩余产品为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促使阶级的形成。
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这就引起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进而产生剥削,使阶级的产生有可能变为现实。
⑶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这使商品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加速了财产的积累和集中,从而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5.简述城市化发生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吸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并为工业企业在区域内分散布局提供了可能。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呈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其表现各不相同。
三、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举例论述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答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其中,自然资源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的劳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
(1)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历史进程充分说明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真理亘古不变,科学的进步只能起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的作用。
(2)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不断使用会导致其减少甚至枯竭,从而产生资源危机;而且,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残余物回流自然或干扰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将对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持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由于无知导致的盲目和贪婪产生的驱动,人类只知一味地从自然中掠夺性索取各种资源,不愿对大自然的生命循环过程进行维护,导致大自然不堪重负,以各种形式向人类表达着她的抗议。
2.具体论述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答案: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必要的社会阶层分化——包括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和贫富程度意义上的分化,能够激起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推动性力量。
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⑴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⑵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⑶社会阶层的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⑷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助于社会等级体系从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转变,由此产生的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3.联系实际论述21世纪人类婚姻关系的主要变化。
答案:
(1)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不婚族”人数增多。
(2)同居、试婚等事实上的婚姻形式更为常见。
(3)配偶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年龄、外貌等均不再有模式。
(4)婚姻中双方的关系更为平等。
(5)外遇更为常见,但对婚姻的破坏性却降低。
(6)离婚率急剧增高,无过错离婚、良性离婚、协议离婚成为主流。
(7)婚姻不只是浪漫,现代社会“短婚”、“速婚”日渐平常。
(8)离婚再婚——复式婚姻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普遍的。
02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政策。
A.抑商
B.闭关锁国
C.重本轻末
D.重商主义
2.对世界商业与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的是()。
A.地理大发现
B.殖民扩张
C.贵金属的开采
D.商品流通量的扩大
3.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的突破性变革。
A.蒸汽机
B.动力系统
C.自动化装置
D.转向装置
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美国人()。
A.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
B.季雯
C.杜蒙
D.齐柏林
5.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主要标志是()。
A.独立的产权
B.积极参与竞争
C.自主经营
D.成为市场主体
6.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
A.崇拜自然
B.崇拜偶像
C.崇拜神灵
D.崇拜祖先
7.世界三大宗教是()。
A.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
B.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
C.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8.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宗教是()。
A.犹太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天主教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D.柏林危机的出现
10.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B.美国实力的衰落
C.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D.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11.1955年召开的(),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A.日内瓦会议
B.开罗会议
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2.1968年,苏联以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为借口,公然出兵占领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A.捷克斯洛伐克
B.匈牙利
C.波兰
D.罗马尼亚
13.早在1953年12月,()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基础,获得印度方面的赞同。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14.当今世界,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已成为危及世界和平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A.恐怖主义
B.种族主义
C.宗教问题
D.地区冲突
15.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16.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立宪运动
D.辛亥革命
17.人类社会出现现代化变革的前提条件最早是在西欧、主要是在()出现的。
A.法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18.()年11月11日,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19.1996年,()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
A.美国经济学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
B.英国的福莱斯特
C.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托夫勒
D.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其共同点是加强()的发展
A.微电子技术
B.信息技术
C.科技和教育
D.高科技产业
21.在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地理环境
B.人的劳动
C.圣人创造
D.气候因素
22.()有利于打破文化系统之间交流的屏障,为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A.信息传输手段的变化
B.世界旅游业的发展
C.空间技术的发展
D.各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3.一方面,人类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着()的特征。
A.统一性
B.趋同性
C.多元性
D.普遍性
2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文化发展的原因()
A.主客体之间的矛盾
B.人类社会系统内部的矛盾
C.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
D.不同语言之间的矛盾
25.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是在()年10月。
A.1988
B.1989
C.1990
D.1991
二、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现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每一项进步必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变革性进步。
(3)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2.“雅尔塔体制”对于世界政治有何意义?
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大国之间达成的对世界政治秩序重新安排的协议和谅解,这一体制虽然奠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的基础,客观上减弱了美苏之间激烈对抗的程度,使战后的世界政治秩序获得了相对稳定。但是,这一体制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严重地侵犯了广大中小国家的主权,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成为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3.什么是民俗?它是如何形成的?
民俗,一般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情风俗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在俗民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一种行为习惯经过社会生活实践的陶冶,逐步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接受,取得了俗民群体的“共识”,从而成为大家有意无意所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这样,民俗就得以生成。民俗生成后,就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俗规则,反过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制约作用,并成为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
4.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有三大职能:(1)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3)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为了履行这三大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2)市场开放原则;(3)公平贸易原则;(4)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
5.如何认识文化冲突的意义?
文化冲突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促成了文化的分化,打破了旧的文化体系,诞生出新的文化体系;它导致了文化的整合,使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在矛盾冲突过程中相互吸收、融合,以至于逐步趋于一体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结合实例论述宗教的本质特征。
答案: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它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扭曲的反映。在人与自然力量的关系上,它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在人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上,它把社会力量神秘化;在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上,它把人的本质异化,它是以一种非理性化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心甘情愿地按照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的社会组织。
第二,它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反映了人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异化。它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依靠信仰的非理性的情感力量建立的唯心主义体系。
第三,它是一种精神麻醉剂。在承认现实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它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天国世界,关注的是来世的幸福,要人们把幸福寄托在虚构的天堂,用虚幻的自我安慰来充当“人民的鸦片”。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结合实际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它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但是,整个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出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虽然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但距离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目标,还差得很远,维护世界和平依然是世界人民的重大责任,是当前的一个基本潮流。
发展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战后,世界经济虽有发展,但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依然是维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础,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根源。要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必须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应打破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实现各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缩小世界贫富差距,也是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
答案:
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报告,经济全球化应该包括自由市场、投资流动、贸易和信息的一体化等,也就是使货物、服务、生产要素能够更加自由的跨国界流动,使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紧密联系的经济运行体系的过程。它的特点是贸易、生产与经营、金融的全球化。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世界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有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异的消极效应;既提供了利用外资、技术和世界市场,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自己工业化水平的机遇,又使自己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中。国际贸易或金融市场出现变动时就可能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危机。因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场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有陷入困境的可能。
03任务
一、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学习行为分,共100分,折合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分:
对于参加网络核心课程试点的学生:要求参加网络核心课程试点的学生积极参加每章课后的学习讨论,每参加一章的讨论(以发帖为准)可以给20分,参加五章的讨论就可以得到100分。计入网上学习行为分,共100分,折合为20分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每章课后的学习讨论,每参加一章的讨论(以发帖为准)可以给20分,参加五章的讨论就可以得到100分;
对于非网络核心课程的学生:教师根据参加面授学习的考勤情况、参加学习讨论的发言表现情况等等,酌情给分,共100分,折合为20分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
此题不需要答题,由老师直接打分,学员直接点提交即可。
第四篇:2018春《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02答案
2018春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0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25 分。)
1.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D)政策。D.重商主义
2.对世界商业与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的是(A)。A.地理大发现
3.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B)的突破性变革。B.动力系统
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美国人(A)。A.威尔伯 莱特和奥维尔 莱特
5.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主要标志是(A)。A.独立的产权 6.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
7.世界三大宗教是(D)。A.崇拜自然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伊斯兰教 8.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宗教是(C)。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C)。C.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10.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 的标志是(A)。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1.1955年召开的(C),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C.万隆会议 12.1968年,苏联以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为借口,公然出兵占领了(A),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A.捷克斯洛伐克
13.早在1953年12月,(C)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基础,获得印度方面的赞同。C.周恩来 14.当今世界,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A)已成为危及世界和平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A.恐怖主义
15.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C)C.欧洲联盟 16.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A)A.洋务运动
17.人类社会出现现代化变革的前提条件最早是在西欧、主要是在(D)出现的。D.英国
18.(B)年11月11日,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2001 19.1996年,(D)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
织
20.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其共同点是加强(C)的发展
C.科技和教育 D.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21.在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B)B.人的劳动
22.(A)有利于打破文化系统之间交流的屏障,为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A.信息传输手段的变化
23.一方面,人类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着(C)的特征。
2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文化发展的原因(D)C.多元性 D.不同语言之间的矛盾 25.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是在(C)年10月。C.1990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1.简述现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交通运输事业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极大发展。
(1)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每 一项进步必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现代交通的进步促 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世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变革性进步。(3)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 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2.“雅尔塔体制”对于世界政治有何意义?
答: 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大国之间达成的对世界政治秩序 重新安排的 协议和谅解,这一体制虽然奠定了不同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 的和平共处的基础,客观上减弱了美苏之间激烈 对抗的程度,使战后的世界政治秩序获得了相对稳定,但是,这一体制又是大国强权政治 的产物,它严重地侵犯了广大中小国家的 主权,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 益,成为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3.什么是民俗?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民俗,一般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反 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殊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民 情风俗。民俗是约定俗成的,即在俗民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一种行为习惯,经过社会生活实践的陶冶,逐步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和 接受,取得了俗民群体的“共识”,从而成为大家有意无意所共同遵守 的风俗习惯。4.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答: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有三个:第一,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 第二,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第三,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三大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非歧视原则;第二,市场开放原则,实行贸易自由化;第三,公平贸易原则;第四,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
5.如何认识文化冲突的意义?
答:文化冲突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 的重要动力。它促成了文化的分化,打破了旧的文化体系,诞生出新的 文化体系;它导致了文化的整合,使不同的文化系统在矛盾冲突过程中 相互吸引、融合,以至于逐步趋于一体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 意义。
三、论述题(共 3 道试题,共 45 分。)1.结合实例论述宗教的本质特征。
答:(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由此可见,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
(2)宗教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扭曲的反映。在人与自然力量的关系上,它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在人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上,它把社会力量神秘化;在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上,它把人的本质异化,它是以一种非理性化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心甘情愿地按照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的社会组织。第二,它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反映了人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异化。它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依靠信仰的非理性的情感力量建立的唯心主义体系。第三,它是一种精神麻醉剂。在承认现实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它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天国世界,关注的是来世的幸福,要人们把幸福寄托在虚构的天堂,用虚幻的自我安慰来充当“人民的鸦片”。如以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伊斯兰教为例,“伊斯兰”的阿拉伯语的意思就是“顺从”,立教之初,穆罕默德就被奉为先知,信徒要以顺从安拉的意志为已任。联系当前阿拉伯半岛的派系斗争,和世界上恐怖活动的出现,就可认清宗教的本质。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结合实际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它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但是,整个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出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虽然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但距离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目标,还差得很远,维护世界和平依然是世界人民的重大责任,是当前的一个基本潮流。发展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战后,世界经济虽有发展,但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依然是维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础,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根源。要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必须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应打破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实现各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缩小世界贫富差距,也是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答: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报告,经济全球化应该包括自由市场、投资流动、贸易和信息的一体化等,也就是使货物、服务、生产要素能够更加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使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紧密联系的经济运行体系的过程。它的特点是贸易、生产与经营、金融的全球化。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世界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有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异的消极效应;既提供了利用外资、技术和世界市场,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自己工业化水平的机遇,又使自己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中。国际贸易或金融市场出现变动时就可能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危机。因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场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有陷入困境的可能。
第五篇: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作业一
电大天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作业一:
一、填空题
1、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
2自然环境,文化
3、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4、因果数量关系,相关关系
5、完整性,互斥性
二、选择题
单选题:1D,2B,3A,4D,5C,多选题:1、ACE,2、ABCDE,3、AE,4、ABCDEF,5、ABC
三、简答题
1答:包括选择和确定调查研究课题,提出概念、命题和假设,对概念操作化和确定测量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抽取调查样本,以及人、财、物方面的准备等 内容。(P42)
2答:探索性研究的任务是: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与方法。(P50-51)
五、论述题及应用题
1答: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所谓操作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在现代究其原因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于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概念和命题的操作化步骤:
(1)明确概念的确切涵义。
(2)进行探索性研究确定概念操作化的框架。
(3)对概念或命题进行分解。所谓分解就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将才复杂的事物或命题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对各个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一种方法。
(4)确定命题的评价体系,把命题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若干因素之后还须确定每一部分或因素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
概念分解的方法参照教材P65页的“父母帮助”。
2答:一.研究题目: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调查
研究目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观察与访问建立一种“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理论.”这一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行为的产生过程具有普遍的理论指 1
导意义.理论设想:在研究之前,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概念,有待于研究之后形成.二.研究设计类型:描述研究.个案调查.研究方法:实地研究,通过无结构访问和长期调查来收集资料,运用“列举归纳”来整理和
分析资料.三.分析单位:个人
研究内容:个人经历.生活方式.态度.过程.变化等.四:抽样方案:概率抽样之系统抽样.五.访问提纲:结构式访谈(列出预先设计好的主要问题进行询问.交谈)或非结构式访谈
(根据研究内容进行询问.交谈),做详细的访谈记录或录音.六.调查计划:时间.场所计划:在第一次访问之后间隔几个月后再进行问卷调查,由被调查
者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时间.地点.人员计划:本课题组共有12名成员,明确每人所担负的任务.七.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
研究经费:从单位财政开支支出.物质手段:计算机.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电大天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作业二:
一、填空题
1、总体,异质
2、直接抽样,随积数表法
3、人工文献检索,计算机文献检索
4、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5、直接发送法,间接发送法
二、选择题
单选:1A,2D,3D,4A,5C,多选:1ABCDEF,2ABEF,3ABCD,4ABCE,5EF
三、简答题
1、抽样和抽样调查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P87)
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所有最基本的单位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择
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和方法。
①抽样调查与抽样不是一回事。抽样调查是社会调查中的一个类型,而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
一定方式选取或抽取样本的过程和方法。抽样通常是在社会调查研究准备阶段必须完成的一
项重要工作。抽样是否科学,是否适用,直接关系到抽样调查的成败。
②抽样只是抽样调查的前提和一部分,只解决抽样调查过程中选取调查对象这一问题,抽样
调查的其他所有问题都是靠另外的方法来解决的。
③抽样只是抽取样本的方法,而不是调查方法或者说收集资料的方法。
2、怎样才能搜集到所需的文献?(P114-118)
首先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方法有:
①人工文献检索:这种方法主要借助两类工具:一是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二
是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是图书馆)编制的目录。
②计算机文献检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登录专门的网站进行检索;二是利用大型门户网
站的搜索引擎进行查找。
③参考文献查找法:根据作者在文章、专著中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在文章、专著中所
引用的文献名目,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
其次进行文献搜集。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互联网三种。
对于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属于个人收藏品的,在征得文献主人同意的前提下,采取租、借复印
等办法进行搜集;若是机构收藏品,可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采取向有关单位直接索取、文
献交换、复印复制、租、借等方式搜集。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上级主管部
门下达指令采用征集、调拨等方式搜集。
对于公开发表的文献,可采用到图书情报机构搜集、互联网上下载或直接购买的方法进行搜
集。
四、论述及应用题
1答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指在特定总体的所有单位中直接抽取n个组成样本。
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和元素抽样方法,最直观地体现了抽样的基本原理。
这种抽样方法,在总体同质性较高时,用来比较准确有效,但在总体异质性较高时,则不一
定效果好。
所谓分类抽样也叫类型抽样或分层抽样,就是先将总体的所有单位依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
若干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即为一类,然后从每一类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称为分类样本,再把它们集合起来即为总体样本。
分类抽样能够克服简单随机抽样的缺点,适用于总体内个体数目较多,结构较复杂,内部差
异较大的情况。
2、在上次作业所完成的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中国儿童发展中心(CCS
—2002)家长调查问卷
亲爱的家长:
首先请原谅打扰了您的工作和休息!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探索儿童成长和教育的规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北京,湖南,安徽,甘肃等地开展了这项调查,希望得到家长
们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表示对您的谢意,我们为您的孩子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作为这项调查活动的纪
念。
祝您的孩子健康成长!
祝您们全家生活幸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儿童发展研究”课题组
2002年3月
填表说明
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号码上打√或者在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2.问卷每页右边的数码及短横线是上计算机用的,您不必填写。
3.若无特殊说明,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4.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岁
3.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以下B初中C高中或中专
D大专E本科以上
4.您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元
电大天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作业三:
第7章~第9章
一、填空题
1、结构式非结构式
2、头脑风暴法反向头脑风暴法
3、当场记录事后记录
4、全方位法律和道德伦理
5、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实验活动
二、选择题
单选题
1、D2、C3、A4、A5、C
多选题
1、ABCF2、CDE3、ABCDF4、C5、ABDE
三、简答题
1答:
如何保证能够顺利进入实地观察现场?(P194-195)
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现象的方法。
观察现场的确定应主要考虑三个条件:符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要求;具备必要的人、财、物条件;当地部门和观察对象不反对。其中第三个条件最为关键。
①设法争取到当地部门或头面人物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多方面的沟通,自然地、直接地、公开地进入观察现场。
②逐步进入的方式:在刚开始时,并不向有关人士介绍观察的全部内容或者观察的最终目的,在以后观察有了一定进展。对方习以为常时,再提出扩大观察范围或延长时间等要求。有时,观察者也可在观察的开始阶段先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观察,再自然而然地逐步建立与观察对象的关系,由浅入深地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③隐蔽进入的方式:观察者始终不暴露自
己的身份,而是将自己装扮成普通游客或当地居民进入观察现场。
2答:个别访谈是指对访谈对象进行单独访谈,是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要取得访谈成功,要注意提问方法和行为方式。(P165、P168)
四、论述题及应用题1答:对照组试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的一种实验方法。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做前测和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而单一组实验,是对单一实验对象在前后不同的时间进行前测与后测,比较其结果以检验假设的一种试验方法。在这种试验中,不存在与试验组平衡的对照组。P210
2答: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来搜集资料。
我先按照抽样调查的操作要求,先从某一小区抽出若干调查对象,然后围绕小区文化生活这一调查课题,编制调查问卷,发给这些调查对象,让他们填写问卷,把问卷收集好后,进行资料统计。也可以直接找到小区的部分住户,通过对他们进行访谈,来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调查资料。
电大天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形考作业四:
一、填空题
1、实地源,文献源
2、前分类,后分类
3、SPSS,SAS4、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5、专题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
二、选择题
单选:
1A,2B,3B,4C,5B,多选:1ABCF,2CD,3ABCD,4ACDEF,5ACDEF
三、简答题。简述资料整理。(P230-235)
1答:
①文字资料的整理分为审查、分类、汇编三个步骤。
资料的审查工作,一部分是实地审查,就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便搜集资料边进行审核;一部分为系统审查,就是在资料收集完毕后集中进行审核。
分类就是指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以及研究要求对其进行归类。②数据资料的整理分为数字资料的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
检验,主要是对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检验,以确保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分组,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差异,把调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汇总,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目的把分组后的数据汇集到有关的表格中,并进行计算和加总,集中、系统地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制作统计图表,把汇总以后的数字资料通过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形式反映出来,二字社会调查得到的纷繁数据提供一种相对直观的表示方法。
2答:
调查报告在语言运用方面应注意:朴实、准确。简明、庄重和修辞。
四、论述及应用题。
1答:调查资料分析综述。(P251,P298)资料分析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社会调查所获得资料进行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特征与规律的过程。一般认为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传统的资料分析
主要是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但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是定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
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中统计分析之外的两种主要分析方法。定性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在资料分析中,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原来的调查资料的分类以及对所使用的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确认;根据整理后的调查资料,从定性角度对原定的研究假设和理论建构证实或证伪,提出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分析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它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的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理论分析依靠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因果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逻辑证明法等。
2答: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民办高校毕业生
二、调查目的:了解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四、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的现状究竟如何?学生的就业心态如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有如下心理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3)、择业观念陈旧。
4)、消极依赖心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