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房卫生管理制度
药房卫生管理制度
1、营业场所应宽敞明亮、整洁卫生
2、药品包装应无尘、清洁卫生
3、资料样品等陈列整齐、合理
4、禁烟标志的场所严禁吸烟
5、拆零药品的工具、包袋应清洁卫生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管理相关信息。,鼓励利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
二、公共卫生科信息员每个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新增建档花名册、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上报的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三、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登记、统计制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计算机化健康档案,要在技术上加强用户权限和密码管理设计,使所有操作和使用者在获得认可后,才能登陆。
四、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五、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六、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岗位责任制度
一、负责健康档案文本保管,资料微机输入,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二、居民健康档案由乡镇、社区中心(站)保管,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
三、非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好的各种档案资料。未经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得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凡非本人管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应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应随带健康档案,出院后继续交由社区责任医生保管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四、责任医生是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的第一责任人。对填写健康档案的责任医生应进行培训。按统一的规范来描述记录,内容要真实可靠;符合逻辑,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改动,责任医生必须签字,以示负责。做到字迹清晰,格式规范统一。
五、对各科室(站)查阅、使用电子版健康档案设置不同层级的使用权限,保证信息安全。调阅或更新档案必须有登记。
六、熟练运用各种卫生服务管理软件,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每月有资料汇总、统计、分析,主要数据上墙。做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第二篇:煎药房卫生管理制度
煎药室卫生管理制度
为规范煎药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防止药品污染变质,保证所加工药品的质量,特制定煎药房卫生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清洁范围:煎药室设备、器具(包括:煎药机、包装机、单煎锅、泡药桶、储水桶、垃圾桶等)内、外表面;煎药室设施(包括:工作台、摆药架、地漏、地面、墙面、窗台等)的表面;
2、每次煎煮结束后,分管机器的人员对自己分管的机器进行全面清洗;每天每班下班前,分管机器的人员对自己分管的机器进全面清洁,并填写日清洁记录,日清洁记录填写真实、完整;
3、上行政班的人员对公共卫生区域进行清扫;
4、工作台、摆药架等表面整洁;无肉眼可见污渍和尘埃:用净手触摸,无油污感,在工作光线下观察,手上不得染有污物或尘埃;
5、地面表面洁净,无杂物;无肉眼可见的污渍;无积水;
6、墙面、天花板、窗台等表面洁净,无肉眼可见的尘埃、污渍和霉菌斑;墙角无蛛丝;用净手触摸,无油污感,在工作光线下观察,手上不得染有油污和尘埃;
7、工作人员应着装整洁,工作用具和其他物品应定位放置、摆放有序;
8、科委会会定期检查卫生工作,对卫生打扫不彻底不负责者,视情况罚款50-100元。
第三篇:药房管理制度
药房管理制度及分工
为提高我院药品使用率,确保各类药品无霉变、虫蛀,保证各种药品满足临床使用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定,请各位管理员认真执行: 1 建立中药晾晒、除蛀虫、上柜记录。建立无药登记随时查看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及采购员。3 各类中药摆放整齐,保持中药房内清洁卫生。4 建立蛀虫、霉变中药报损记录。5 冰箱温度计实行交班制度。每月检查一次药品并将积压、近期的药品及时上报临床医生。7 实行计划领药制并建立领药登记本,实行每周1、3.、5日领药。8 毒麻药品实行每班交接班制度,认真核对。9 中药房实行轮换管理制度,每季度轮换一次。
分工制度
李志琼
负责药房总体事务,调节好药房人员上班,负责毒麻药品的领入和处方统计,负责好药房差错事故登记。
王正婵
负责好中药的购进及统计,确保中药房卫生清洁,通风、干燥。
罗艳
负责近期药品过期药品的统计,定期把新到药品报到临床各科室。
李凤兰
负责定时从库房领药,做好无药统计,定期到各科室听取科
室意见,做好药品变价通知。
2011年6月1日
第四篇:药房管理制度
药房管理制度
一 药房工作制度
1、收方后应对处方内容、病员姓名、年龄、药品名称、剂型、服用方法、禁忌等,详加审查后方能调配。
2、配方时有关处方事项,应遵照“处方制度’,的规定执行。
3、遇有药品用量用法不妥或有禁忌处方等错误时,由配方人员与医师联系更正后再调配。
4、配方时应细心谨慎,遵守调配技术常规和药剂科的规定的操作规程,称量准确,不得估计取药,调配西药方剂时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药物。
5、散剂及胶囊的重量差异限度及检查方法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6、含有毒药、限剧药及麻醉药的处方调配按“毒、限剧药管理制度”及国家有关管理麻醉药.钻的规定办理。
7、配方时必须使用符合药用规格的原料及辅料,遇有发生变质现象或标签模糊的药品,需询问清楚或鉴定合格后方可调配。
8、中药方剂需行煎、后下、冲服等特殊煎法的实按照医疗要求进行加工,以保证中药汤剂的质量。
9、处方调配应经严格核对后方可发出,调剂室要有二人以土工作时处方配好应经另一人核对,成由发药人核对,对剂型、色、嗅味等遇行检查,在可能情况下,做快速分析。处方调配人及核对检查人。均须在处方上共同签字。
10、投药瓶的容量要准确,瓶及瓶塞要干净,包装要结实、清洁、美观。
11、发出的方剂,应将服用方法详细写在瓶签或药袋上。凡乳剂、混悬剂及产生沉淀的液体方剂,必须注明“服前摇匀”,外用药应注明“用前摇匀”及“不可内服”等字样。
12、发药时应耐心向病员说明,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得随意向病员介绍药品性质及用途,避免给病员增加不必要的顾虑。
13、急诊处方必须随到随配,其余按先后次序配发。
14、调剂室内储药瓶补充药品时,必须细心核对。
15、调剂台及储瓶等应保持清洁,并按固定地点放置。用具使用后立即洗刷干净,放回原处。
16、其他人员非公不得进入调剂室。二 药品供应保管工作制度
1、计划预算
(1)药品的供应计划,应根据本院业务性质工作范围、各科室请购计划、不同季节发病率、本院过去历史资料、储备定额等为基础,由药房人员编写初稿,并经药房主管或副主管审核后,报请院长或主管业务副院长批准执行。
(2)计划预算批准后,复写二份。一份送医药公司,作为合同供应计划,一份存药剂科备查。
2、验收入库
(1)购入、调进或退库的药品,应由采购经手人根据原始单据填入库单,如药库人员兼采购人员,则由药剂科指定适当药剂人员负责验收。
(2)验收人对药品规格及质量性能负责检查,必要时,进行分析化验或校验。
(3)购回之药品应及时(最多不能超过三日)办理验收入库手续。
3、药品保管
(1)药库应按照药品性质分类保管,注意温度、湿度、通风、光线等条件,防止药品过期失效、早蚀、霉坏变质。
(2)按性质分类的药品应分别保管,编号管理,并设立库在卡随时登记,保证帐货相符。
(3)各种收支凭证,应分类按月保存备查。
(4)药库门窗应注意关锁,设消防设备,严禁吸烟,防止火灾。
(5)有关毒、限剧药的保密,按“毒、限剧药管理制度,,执行。
4、领发
(1)各科室向药库领取药品,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定期领取。
(2)各单位应填写正式领物单,方能领取;医院各科病房的备用药品,必须指定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负责管理,药剂科要在业务上加以指导,并经常检查药品质量和使用、保管情。
(3)领发药品时,如存量不足,先得与使用单位联系的酌量减发,添购后补发。
(4)领发时按照实发数量详细点交如有不符及进提出解决,否则由经手人负责。
(5)领物单位填一式二份,一份作药库登记凭单,一份由领用单位存查。
(6)发出药品应及时登录帐卡。
(7)有关毒、限剧药的领发,应按毒、剧药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
5、统计报销
(1)药品统计报表应做到正确及时,按期报送规定的单位。药剂科一般做药品原、进、销、存的数量品种的统计,表报中有关金额核算应山财会部门负责。
(2)药品统计范围:药剂科直接或间接掌握的麻醉药品毒、限剧药及贵重药品,药剂科应在月终进行一次盘存,以处方实际消耗量为该月消耗量。关于药品赠损报销办法,可由各
地方自行规定。每月盘存,可采用固定储药瓶的办法,瓶签上注明去盖的瓶重,以节省盘存时间。
(3)毒药、限剧药的统计报销,按“毒、限剧药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4)有关麻醉药品的统计报销,应按国家有关管理麻醉药品的规定执行。
(5)负责有物资保管责任的药工人员,在调动工作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第五篇:药房管理制度
附件(二)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1、综合病征的预防用药指征:对涉及各科病人均可出现的昏迷、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等综合病征应用抗菌药物并无效果,相反招致菌群失调,耐药菌株产生。因此,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酌情应用。
综合病征的预防用药
综合病征预防用药指征预防用药方法昏迷
1、体温>38
2、周围血象wbc>12×109/l,n>80%
3、呼吸道分泌明显增加(喉头痰鸣)
4、有多器官功能衰竭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心肺复苏后
1、定期进行菌群调查
2、符合左侧用药指征中一项以上,按优势菌药敏试验选药
3、消化道局部去污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1×109/l
1、成人可选用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小儿科选用大环内酯类等药物
2、必要时进行肠道局部去污染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抗体生成障碍
1、与急性传染病有密切接触史
2、进行导尿、安装人工起搏器病灶活检等侵入性操作
1、根据各种可能病原体预防用药
2、操作前预防用药1次
2﹑常见疾病的预防用药
常见疾病名称预防用药指征预防用药方法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并伴有下述一项者:
1.疑有继发细菌感染
2.年龄<3岁或>60岁
3.周围血象wbc>10×109/l,n>80%
针对病原菌选药,以β-内酰胺类药物为佳。
菌尿症
下述病人需留置导尿者:
1.妊娠期妇女,老年人
2.中性粒细胞<1×109/l 3.免疫功能低下者
插导尿管及留置导尿管前半小时各服阿莫西林1g或呋喃妥因0.1或诺氟沙星0.2,定期尿培养,若出现菌尿尽量拔管并按优势均药敏选用抗菌药物,行治疗用药。留置导尿旨在拔管时追加1次药物。
肠源性感染
1.重度免疫缺陷
2.各种原因所致休克
3.器官或骨髓移植受体
4.中性粒细胞<1×109/l 5.重症肝炎,肝昏迷
6.严重烧伤病人
7.接受结肠-直肠手术者
8.多器官功能衰竭
危中期进行消化道局部去污染,选用新霉素、多粘菌素e、妥布霉素、两性霉素等,也可口服链霉素及制霉菌素等。国外介绍的配方有:
多粘菌素e 100mg
妥布霉素80mg
两性霉素b 500mg
以上3种口服qid1-3天
同时可用2%糊状混合剂涂搽口腔粘膜,每日4次。也可根据菌群调查结果选用药物。
细菌性心内膜炎
风心病、先心病,人工瓣膜患者伴有下列一项:
1.进行拔牙、扁桃腺切除或呼吸道其它手术操作
2.尿路或胃肠道手术或其它侵入性操作
术前静脉用青霉素g80万u-160万u,术后同量q8h×1-2天;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0.6或庆大霉素8万u肌注或静滴,术前一次,术后8小时再用一次。
术前用氨苄西林2g并加用庆大霉素8万u静滴,术后用药q8h×1天;预防肠球菌感染可用去甲万古霉素0.4静滴1-2次(间隔8小时)
真菌感染
1.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病人
2.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3.大面积烧伤需使用大量广谱抗菌药物者
1.经常观察有无表浅真菌感染(口腔、会阴部位)
2.定期送咽拭子、尿、大便真菌培养
3.如涂片和培养发现真菌,应根据致病菌及药敏治疗
风湿热复发
1.反复发作的链球菌咽炎的青少年
2.有风湿热病史者
3.有风湿性心瓣膜病者
长效青霉素120万肌注,每月一次,持续5年以上(或用至25尿)。
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0.2bid定期服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有密切接触的家属、陪护、医务人员
磺胺嘧啶1-2g/日,小儿0.25-0.5g/日,分2次,同复等量碳酸氢纳。对磺胺过敏者改用利福平0.4-0.6g/日,小儿10mg/kg/天,<1岁,减半,q12h×2天。
输血疟疾
疟疾高发区受血者
输血同时口服氯喹2片(每篇基质0.15g),每天一次,连续2天。
结核病
1.ppd试验阳转需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和未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
2.ppd试验阳转活前后2次比较硬结直径增大6mm者
3.与痰菌阳性病人密切接触的小儿及免疫功能低下的陪护人员
4.有结核病史或胸片示有陈旧性结核病灶,因其它疾病需长期应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者
雷米封
成人0.3/日,小儿10mg/kg/天,疗程3-6个月
百日咳
近期有百日咳接触史的7岁以下儿童
红霉素50mg/kg/天×2周,或克拉霉素7.5mg/kg.po.bid×14d
霍乱
1.流行地区或密切接触者
2.流行期间非典型腹泻
四环素0.25qid或强力霉素0.1-0.2bid×3天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
1.艾滋病病人
2.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
3.器官或骨髓移植受体
smz 25mg/kg/天
tmp 5mg/kg/天
分二次口服,持续用药(或定期清扫);对磺胺过敏者选用戊烷脒定期清扫。
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
1.24小时尿量<300ml 2.血肌酐>442μmol/l(>5mg/dl)
3.肺水肿、咯血
青霉素g80万u-160万u iv q8h或头孢噻肟钠1g iv q8h,危重期间3-5天。
重型肝炎
1.肝性脑病
2.流行期间非典型腹泻
3.重度腹水
4.使用激素
1.定期进行咽部、粪的菌群调查
2.消化道局部去污染
3.肝性脑病可选用头孢噻肟钠
a组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球菌感染
脾切除后
长效青霉素120万u,肌注,每月一次×2-3年。
甲亢危象
头孢噻肟钠1g iv q8h×1-3天
新生儿感染的预防
1.产妇有生殖道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2.新生儿室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流行时
3.有胎膜早破6小时以上,第二产程延长,羊水
ⅱ0以上污染、羊膜炎及出生有羊水吸入、苍白窒息等4.产妇生殖道有淋球菌和衣原体感染,其经产到分娩的新生儿
可选用青霉素20万u q8h×3天或氨苄西林0.125iv q8h×3天
可分别选用苯唑西林0.1、青霉素20万u、氨苄西林0.1,静脉用药q8h 3天
淋球菌:用1%硝酸银滴眼
衣原体:用0.5%红霉素或1%四环素眼药膏涂眼
放疗后感染
1.放疗后中性粒细胞<1×109/l 2.各个部位有放射性溃疡
1.消化道去污染
2.菌群调查
3.根据优势菌选药,用药5-7天
皮肤病感染
1.大疱性皮肤病有皮肤破损,分泌物增加且需应用激素者
2.自身免疫疾病需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60mg/日)者
1.定期菌群调查
2.可根据菌群调查结果针对优势菌选药,选用smz-tmp(6个月以下婴儿不用)或红霉素口服
3﹑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致病微生物、手术持续时间及抗菌药抗菌谱及半衰期选用抗菌药物,一般应在麻醉诱导期静脉注射1次足量抗生素或术前1/2-1小时肌注。手术持续时间超过4-6小时,根据药物半衰期,术中追加1次,围手术期用要以用单剂量为佳,其预防效果同样或更为满意,毒副作用明显减少。药物选择一般以第一代头孢等第一线药物为主,不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vre mrsa感染除外)等药物。外科预防用药不能忽视手术技巧和无菌操作。
预防用药原则:
(1)洁净的手术:大致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气、精索静脉曲张…等,原则上一般不用抗微生物制剂,如需使用,可术前一剂量,术后一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以本表第一线抗微生物制剂为主。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菌药物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
乙类:如人工关节、心脏、脑部、骨、关节…等手术,原则上可使用3-5天抗菌药物,以本表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等情况若需行介入治疗可按此类处理。
(2)洁净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手术也洁净但术中易受污染,如胃、肠、肺、妇科、耳鼻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原则上使用抗菌药物3天,以本表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
(3)污染的手术
对脓疡、烧伤疤痕、皮肤移植或已感染器官进行的手术,术钱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有必要性使用时可依病情发展,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用药,一般术后用药3-7天,药物选用按治疗用药方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