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心运动说课稿(本站推荐)
物理学 2011级 蔡明真 106012011019 离心运动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四节中“离心运动“的内容。离心运动知识是理想化模型匀速圆周运动的发展,并且为下一章万有引力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视频,图片,实验等方式,认识离心运动. 第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理解离心现象的本质。
第三,明确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懂得运用和预防离心运动。教学重点:分析理解离心运动的产生条件、知道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难点:对离心运动的理解及实例分析. 说教法、学法
鉴于以上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如下
在教法上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教学方式和问题教学法,以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地位。在学法上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为主。说教学过程
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请看张图片。教师提出问题:小时候我们喜欢吃棉花糖,为什么一粒一粒的白砂糖,经过机器一转,就变成又松又软的“棉花”糖了呢?
教师指出:要解释这个现象,就要学习今天的新课,随即进入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用棉花糖这个图片,说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蕴藏这丰富的物理知识,激起学生兴趣,同时棉花制作过程是个离心运动的过程。使学生对离心运动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回顾知识: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合外力恰好等于它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提供它的外力消失或不足,物体将怎样运动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解答以上问题前,教师先让学生看段“旋转的砂轮磨制刀具”的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明观察到的的现象。
接下来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墨水旋风实验,然后请学生注意观察看到的结果及如图在旋转的平台上滴几滴墨水,平台转动较慢时,墨水能随转台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平台达到一定的转速时,墨水滴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观察的现象说明什么是离心现象呢?学生根据观察可能会回答,物理沿着曲线或者切线运动,不再做圆周运动等。
老师进一步提问: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思考问题。那么这时候学生会根据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以及老师的引导。很可能得出离心运动的本质规律。接着教师总结离心运动规律: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1)离心运动的条件:
当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便沿所在位置的切线飞出.
当受到的合外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一条曲线运动,远离圆心而去.(2)离心现象的本质——物体惯性的表现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有惯性,总是想沿着切线方向运动。只是由于向心力作用,使它不能沿切线方向飞出,而被限制着沿圆周运动.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将沿着切线方向运动或者做远离圆心的曲线运动,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必然结果.
设计意图:用视频和课堂实验的方法生动形象,使学生对离心运动有较深刻地认识。同时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离心运动的定义和条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教师接着提问:知道了离心运动的规律,那么离心运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学生容易想到:脱水桶等;教师补充:离心干燥器、沉淀器,医院的离心机,离心水泵等。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由学生分析,在学生不理解时加以解释。具体分析一两个例子即可。例如:
(1)最常见的是离心干燥器
教师演示并分析:把一块湿布放在离心干燥器的金属网笼里,网笼转得比较慢时,水滴跟物体的附着力F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使水滴做圆周运动.当网笼转得比较快时,附着力F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水滴就做离心运动,穿过网孔,飞到网笼外面.
(2)制作“棉花”糖的原理:
内筒与洗衣机的脱水筒相似,里面加入白砂糖,加热使糖熔化成糖汁。内筒高速旋转,黏稠的糖汁就做离心运动,从内筒壁的小孔飞散出去,成为丝状到达温度较低的外筒,并迅速冷却凝固,变得纤细雪白,像一团团棉花。
教师提问:离心运动有作用,那么它有没有危害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回答出:车辆转弯时要限速。教师解释其原因:在水平路面上行驶的汽车,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来源于静摩擦力。如果转弯时速度过大,所需的向心力F大于最大静摩擦力Fmax,汽车将做离心运动而造成交通事故.因此,在转弯处,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率.
随即教师提出问题:离心现象有危害,要怎么预防呢?学生根据离心现象的条件容易得出:增大合外力,使其大于所需的向心力,或者减小物体运动的速度,使合外力大于向心力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较简单,主要由学生自主分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用到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例子,说明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过荷现象?引导学生看视频“离心机中的宇航员”。学生可能很难从视频中,得到答案。教师直接解释过荷现象:飞机攀高或者翻飞旋转时,离心运动会造成飞行员瞬间大脑缺血,四肢沉重,这种现象叫做过荷。教师介绍训练飞行员用的离心试验器。
设计意图:运用宇航员的例子分析过荷现象,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展示了物理科学知识在航天事业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习物理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板书设计 4.4 离心运动 1.离心现象
(1)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2)离心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 2.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1)离心运动的应用:
①离心干燥器②离心沉淀器(2)离心运动的防止:
①车辆转弯时要限速
②转动的砂轮和飞轮要限速
③过荷现象
第二篇:离心运动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合外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此种运动叫“离心运动”。在半径不变时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是与角速度的平方(或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若物体的角速度增加了,而向心力没有相应地增大,物体到圆心的距离就不能维持不变,而要逐渐增大使物体沿螺线远离圆心.若物体所受的向心力突然消失,则将沿着切线方向远离圆心而去.人们利用离心运动原理制成的机械,称为离心机械.例如离心分液器、离心加速 器、离心式水泵、离心球磨机等都是利用离心运动的原理.当然离心运动也是有害的,应设法防止。例如砂轮的转速若超过规定的最大转速,砂轮的各部分将因离心运动而破碎.又如火车转弯时,若速度太大会因倾斜的路面和铁轨提供给它的向心力不足以维持它做圆周运动,就会因离心运动而造成出轨事故.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 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的向心力mrω2时,f> mrω2,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mrω2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考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 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重点 :物体做离心运动所满足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离心运动的理解及其实例分析.
教具准备:离心转台、离心干燥器等各类演示设备. 课时安排:l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离心运动;
2.知道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 3.了解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离心运动的 应用和防止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2.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小时候大都喜欢吃棉花糖,而且当时一定非常奇怪.为什么一颗一颗的白砂糖,经过机器一转,就变成又松又软的“棉花”不断向外“飞出”?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合外力恰好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如果提供它的外力消失或不足,物体将怎样运动呢?本节课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推进新课
一、离心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认识离心运动. 1.离心现象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它之所以没有飞去是因为向心力持续地把物体拉到圆周上来,使物体同圆心的距离保持不变.
一旦向心力突然消失,物体就沿切线方向飞去,离圆心越来越远.如用细绳拉着在光滑水平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如果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就沿切线方向飞去;用旋转的砂轮磨制刀具时,原来做匀速圆周的砂轮微粒,磨落后将沿切线飞去. 多媒体课件展示 旋转的砂轮磨制刀具
除了向心力突然消失外,在合外力f不足以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偏离原来运动的圆轨道.当f< mrω2时,物体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某条曲线运动,离圆心越来越远,如图所示,如在旋转的平台上滴几滴墨水,平台转动较慢时,墨水能随转台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平台达到一定的转速时,墨水滴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2.离心运动
做匀 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1)离心运动的条件:
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便沿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飞出.
当产生向心力的合外力不完全消失,而只是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一条曲线运动,远离圆心而去.(2)离心现象的本质——物体惯性的表现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有惯性,总是想沿着切线方向运动。只是由于向心力作用,使它不能沿切线方向飞出,而被限制着沿圆周运动.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将沿着切线方向运动,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必然结果.如果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减小,使它不足以将物体限制在圆周上,物体将做半径变大的圆周运动.此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但“远离”不能理解为“背离”.做离心运动的物体并非沿半径方向飞出,而是运动半径越来越大.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离心运动的应用
①离心干燥器
演示:把一块湿布放在离心干燥器的金属网笼里,网笼转得比较慢时,水滴跟物体的附着力f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使水滴做圆周运动.当网笼转得比较快时,附着力f不足 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水滴就做离心运动,穿过网孔,飞到网笼外面. ②离心沉淀器
试管里的悬浊液沉淀较慢,为了加速沉淀,也可把试管装入离心机,利用离心运动的原理使其中的不溶微 粒加速沉淀.小朋友都爱吃的“棉花糖”,它的制作方法也应用了离心运动的原理.
③洗衣机的脱水筒
④用离心机把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
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测定体温后,升到缩口上方的水银柱因受缩口的阻力不能自动缩回玻璃泡内,在医院里将许多用过的体温计装入水袋内放在离心机上,转动离心机,可把水银柱甩回到玻璃泡内.当离心机转得比较慢时,缩口的阻力 f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缩口上方的水银柱做圆周运动;当离心机转得很快时,阻力f不足以挺供所需的向心力,水银柱做离心运动而回到玻璃泡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是用手将体温计中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的. 2.离心运动的防止
①车辆转弯时要限速
②转动的砂轮和飞轮要限速
高速转动的砂轮和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如果转速过高,砂轮和飞轮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离心运动会使它们破裂,甚至酿成事故。
离心现象有时会造成危害,需要防止.例如汽车、火车在转弯时若速度超过允 许范围,就会因离心现象而造成严重交通事故.高速转动的砂轮,若转速过大,使构成砂轮的砂粒间的作用力不足以提供其所需的向心力,就会引起砂轮某些组成部分的离心现象而造成事故。
【知识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用“离心力’’来解释离心现象.其实,“离心力”这个概念不够严密.物体发生离心现象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离心力”作用在物体上,而是因为向心力减小或消失.此外,向心力本身也是一个以效果来命名的力,它可以是一个作用力,也可以是几个作用力的合力,也可以是合力在半径方向的分力.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认为向心力和离心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飞机俯冲拉起时,飞行员处于超重状态,即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大于他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也叫过荷.过荷会造成飞行员大
脑缺血,四肢沉重.过荷过大时,飞行员还会暂时失明,甚至晕厥.飞行员可以通过加强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抗荷能力.如图所示是训练飞行员用的一种离心试验器.当试验器转动时,被训练人员根据测试要求,在试验舱内可取坐、卧等不同姿势,以测试离心作用对飞行员产生的影响.离心试验器转动时,被测验者做匀速圆周运动.现观察到图中的直线ab(即垂直于座位的直线)与水平杆成300角.被测验者对座位的压力是他所受重力的多少倍? 2.有一种大型游戏器械,它是一个圆筒形的大容器,游客进入容器后靠筒壁坐着(见图).当圆筒开始转动,转速逐渐增大时,游客会感到自己被紧紧地压在筒壁上不能动弹.当转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地板与座椅一起向下坍落,游客们大吃一惊,但他们都惊奇地发现自己是安全的.请回答这时人们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 人们自身所受重力又是被什么力所平衡的?
三、巩固练习
1.物体做离心运动时,运动轨迹„„„„„„„„„„„„„„„„„„„()a.一定是直线 b.一定是曲线 d.可能是圆 .物体m用线通过光滑的水平板上的小孔与砝码m相连,并且正在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如果减小m的质量,则物体的轨道半径r,角速度ω线速度v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r不变,v变小,ω变小 b.r增大,ω减小,v不变 d.r减小,ω不变,v变小
3.如果汽车的质量为m,水平弯道是一个半径为50 m的圆弧,汽车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车重的o.2倍,欲使汽车转弯时不打滑,汽车在弯道处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g取10 m/s2)4.图中所示是用来研究圆周运动的仪器,球a、b可以在光滑杆上无摩擦地滑动,两球之间用一细轻线连接,ma=2m b.当仪器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并达到稳定时,两球与转轴距离ra、rb保持不变,则„„„()a.两球向心力大小相等 b. ra=1/2rb d.当ω增大时,b球向外运动
参考答案: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分析了离心现象,知道了产生离心运动的条件.在耋际中,当离心运动对我们有利时需要利用它,当离心运动对我们有害时就需要加以限制.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
当f=mrω2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当f=o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
当f
第三篇: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属于初中物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压强的概念,这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在学生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质量、密度、速度、力、简单机械等力学内容;在密度和速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后面的“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内容都是以压强概念为基础的。同时压强的知识对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重要作用。编者也采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和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展示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的实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和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和展示的实例,也容易提出“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并且容易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是初中物理中适合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与压强概念有关的问题,但在学习中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压力的概念,容易与重力混淆。因此要特别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学生在速度、密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但还不可能掌握这种重要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学生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等。可见压强概念的学习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压强概念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结合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现象。
(2)知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2)在设计实验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在给出压强定义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帕斯卡在物理学发展中对研究压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年少有为的科学精神。
(2)在运用压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树立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描述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图钉的帽做得又大又平,图钉的尖。做得又细又尖?
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
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在茫茫的雪原上,为什么徒步行走是那样的艰难,”
引导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二)分析原因: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以达到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
(四)实验验证:教师提供几种教具,要求同学从中选择,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方案一】装置如图13—3所示,在玻璃槽内装一些沙子,然后放一只小桌.实验中,我们观察的是在不同条件下,小桌对沙面的压力引起的沙面形状的变化,当然桌子在沙子中陷得深浅不同,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按图13—3将装置放好,先观察一下此时小桌陷入沙中的情况.然后按图13—4所示,在小桌上放一砝码,观察这时小桌陷入沙中的情况,发现此时小桌陷入沙中比图13—3中要深,说明当压力增大时,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由此可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
因为压力大小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所以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将这个因素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对比实验中压力大小应是相同的.如图13—5所示,将桌子倒置,仍在桌面上放一砝码,观察桌子下陷情况.对比上图实验我们发现,即使压力大小不变,压力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压力的作用面积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的大小都有关
【方案二】用两只手指分别压铅笔两端,压笔尖的手指觉得较疼
(五)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都有关
力和运动说课稿2
一、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是这样叙述的:“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观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本节课需要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留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在知识技能方面,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地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形状),再以打开房门为例提出力的三要素,学习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
二、教法分析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注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
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具体内容,知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造动状态的变化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
三、学法分析
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实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关门)等实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
四、教学目标
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物理学科的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力和运动说课稿3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
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第四篇: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姓名:于滢 学号:***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太平天国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训练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现在,我正式开始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第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进行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和愿望,同时由于其处于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时代赋予了这场运动新的特征和意义。因而这一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上承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又开启了之后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突出。同时,作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学生对于认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途径和深刻认识当今“三农”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三个子目。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为主线,主要包含了从金田起义到太平天国的全盛,以天京变乱为转折点的后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后期的两大纲领三方面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比较长,本课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琐碎,要面面俱到的达到教学目标很困难,只能有所取舍。因此,我将在简明地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所反映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问题。具体的教学问题我在接下来的说课中展现。【重点难点】
(一)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以及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属于太平天国运动整个过程的一部分,鉴于这场运动前后历时13年,在教学中对运动过程不可能详细讲解,但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和对整场运动的情感把握是必须建立在对过程的熟悉的基础上的。因此我将重点放在这场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两个起止点上。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极盛而衰的转折点,是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重点。《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比较完备的革命纲领,也是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提出如何分配土地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方案,反映了几千年来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
对重点的突破,我采用讲解法紧紧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转折---失败”这条线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框架图的方式向学生清晰简洁地展示《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为之后对这一纲领的分析做准备。
(二)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以往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如何理解这一纲领的落后性、局限性和空想性,难度相当大,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准确分析最能体现农民阶级在近代历史中的革命性和局限性;同时,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具有一定难度。
在讲解过本课重点的基础上,对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以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尽量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的分析能力。
二、说课标
高中历史新课标对本课的课程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了解”和“认识”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我将在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等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问题,做到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彻底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来看具体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首先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使学生能记忆、掌握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变乱、天京陷落等基本史实;其次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比较两者的异同;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内容以及一些实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看待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落后性,并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二)过程与方法
讲解金田起义、北伐、西征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历史感知,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法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
运用比较法加深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认识、理解;运用问题探究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是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三、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对这一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同时,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问题探究的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四、说教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具体步骤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详细阐述。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中国古代的主体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引出农民阶级和农民问题,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和中国平民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的生活状况引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讲述内容】(一)背景
以四则材料分别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中国的状况,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内容课本交代的比较明白,并且也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我将用尽量短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对于背景的分析,一般学生都不能做到完全概括,我会根据学生对背景问题的回答稍加总结,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有效信息,形成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背景的完整认识。
(二)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是本课的重点。我准备运用图示法,向同学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在讲解基本史实的时候,我会重点突出各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使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即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北伐、西征和东征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我还将以表格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北伐、西征和东征的概况,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这三次战役。值得说明的是,教材中将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斗争相分离,在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插入《天朝田亩制度》的讲解,我觉得这样的编排过于破碎,从追求连贯性的角度出发,我准备把天京变乱和天京陷落提到前面讲,使学生对天平天国的整体过程有一个连贯的把握。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线索来带动重大史实的学习,从而串起天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形成清晰连贯的脉络。对于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天京变乱,我将以图示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清晰地把握这场**的过程,并对这场变乱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场**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纲领
对于《天朝田亩制度》这一本课重、难点的讲解,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和材料分析的方法。首先以PPT展示三个问题,以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及其特征引出《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土地方面的分配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取归纳出《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历史地位,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再以PPT展示《天朝田亩制度》的部分条款,提出一个探究问题:这《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同时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为什么?帮助学生分析它的革命性和局限性以及它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总结出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纲领,是本课的一个次重点,我将以对比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利用表格可以快速明了地让学生掌握《资政新篇》,通过比较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另外,要重点分析《资政新篇》中具有的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四)分析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时代特征,太平天国运动中反映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以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评价主要包括性质、历史意义和教训三方面内容。这一部分是本科节课重、难点最集中的部分,我将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学生从深层次理性地掌握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
(五)本课小结
在讲解完整课的内容之后,我将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述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并指出太平天国虽然是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但是由于其历史局限性,是必然失败的。进而引出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结论。
七、说训练设计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习题训练部分我将放在课后进行。首先我会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事实进行习题设置。课堂教学中对这一部分投入精力较少,可能会有学生掌握不好的情况,因此可以在课后以习题的方式强化;另外,根据课标和重难点,我将专门设置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一部分内容;最后,我将会依据一些近期的学术观点设置学术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对历史的分析探究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不足的地方敬请各位指正。谢谢。
第五篇: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xx的xxx,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太平天国运动》。我将从课标及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1、新课标解读
我们的课本是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因此首先要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一)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这就要求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感性的认识。主要史实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和失败。
(二)在了解主要史实的基础上,新课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农民阶级反封建的作用以及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了解教材的地位可以使教师在宏观上理解教材内容,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2、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第二课。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比较《天朝田亩 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首先以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全面的 了解这段史实,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方法。其次,通过合作式学习,到黑板上填写表格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定位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设计依据在于这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只有了解了主要的史实才能理清运动的发展脉络和进程,对这场运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深入理解领导者的思想,了解运动成败的原因。
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它每一步的发展都蕴含了农民阶级的思想,他们敢于同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作斗争,但是他们封王建制、确定尊卑等级制度、内部争权夺利等却是封建腐朽思想的体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将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具体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更要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情感价值观。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之中,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渴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去学、去思、去辩。
2、直观演示法。主要是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组织讨论法。针对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探究教学法。主要是将教材分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对比学习法,分析归纳法,主动探究法和总结反思法,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到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在课程安排上,我注重突出重难点,条理清晰,结构紧凑,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此,我主要分五步来完成新课教学。
1、情景导入(约3分钟)
导入新课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此,我以电视剧《太平天国》的视频主题曲导入,设计意图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求知欲,提问学生的感受并联系歌词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30分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因此结合事件发展的特点,我将本课内容分为三个探究部分,探究一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探究二是一个讨论学习,探究三是一个提高演练,它们层层递进,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地提升。
对于探究一我的突破策略是将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根据每组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况给各组打分,在课程结束时给得分最多的小组一些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二的突破策略是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探究三的突破策略是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进行交流总结。
探究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包括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和失败,由四个小组分别完成,知识之间相互串联,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事件的整体把握。
第一小组: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第一小组探究的活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引入史料,通过几则材料启发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认识。
同时结合图片使学生了解主要人物洪秀全的经历,认识到他对这场运动的引导作用以
及他为运动所做的准备,使得材料解读和课本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小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第二小组探究的活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对于这一板块的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结合课本和地图册理顺它的发展历程,最后由学生回答、老师辅助整理成课件上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对难点问题进行第一次突破,用动态的路线图使学生更生动形象的了解这一过程。
第三小组、全盛前后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一个在前期颁布,一个在后期,反映了不同阶段太平天国的思想差异,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因此将它设为第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主是由教师展示空白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信息有目的地讨论,并推举代表到黑板填写表格,最后由老师指导学生做评点,使师生之间发生密切互动。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对难点问题进行第二次突破。这是预设的小组代表上台填写表格的情景。
由两个方案的不可行性引出太平天国运动必定走向失败的结局,从而过度到最后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第四小组、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首先给学生展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奢华生活,通过图片展示和对比让学生对领导阶层的落后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两段材料做一个直观的说明,使学生对难点问题进行第三次的突破。
而正是基于这些落后思想才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发生,在这里可以让各小组的同学扮演几个领导者的角色,表演他们各自之间的矛盾和最后的解决办法,最后老师将他们之间的关系转换成课件中的三角关系,既简洁又易懂。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深刻认识失败的原因,从而点出天京事变的影响,并用柳亚子的一首诗进行渲染,加深学生的印象。
探究
二、讨论学习——运动失败的原因
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值得我们深思,了解它失败的原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第二个探究性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根据之前的讲解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这是预设的小组讨论的情景。
探究
三、提高演练——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通过前面四个活动和一个讨论,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成熟的了解,为此我在此设置一个探究提高的问题——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经过学习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因此我设计了两种方案,从整体和部分来讨论。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3、知识建构(约3分钟)
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知识,促使学生把新知识尽快消化吸收,同时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梳理课本内容的能力。在此课中我用坐标轴的形式小结课堂内容,更直观,也更方便学生记忆。
4、实践运用(约2分钟)
就是布置两个问题,设计意图在于巩固知识,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及时复习。难易适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思维。因此基于本课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作为课后探究学习的内容:
1、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你怎么认为呢?
2、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运动相比较有何新特点?这两个问题
既有对本课的回顾思考,又有一定的延伸性,给学生以提高的空间。
5、对各小组得分情况进行总结,给最高得分小组成员以奖励。(约2分钟)设计意图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推荐学生阅读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拍样自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使知识更系统。
一、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概况
二、天国兴衰
1.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时期。2.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1)军事全盛。
(2)政权建设: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太平天国的衰落时期。
(1)太平天国的强大外敌的出现。(2)天京变乱。(3)重建领导核心。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资政新篇》(2)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评价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式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