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三)(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3:3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三)》。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三)

《政治经济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三)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由于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D)

A不能创造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 B不能认识它,但能利用和改造它

C不能利用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 D不能改造它,但能认识和利用它

2、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A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B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原料

3、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A)

A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不反映供求关系,长期稳定不变

C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始终低于价值

D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始终高于价值

4、在价值形式发展中,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两种价值形式是(C)

A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D货币形式和简单价值形式

5、下列反映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经济范畴是(C)

A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 B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D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

6、下列经济行为中不属于执行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是(A)

A用现金购买商品 B交纳税款

C付房租 D发工资

7、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D)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货币和资本没有本质区别

D货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转化为资本

8、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D)中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D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

9、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C)

A 在流通领域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10、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B)

A前者能把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

B前者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

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

D前者需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

11、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D)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2、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领域的阶段是(D)

A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 B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C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 D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

1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社会生产力再生产问题

B、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问题

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4、公式Ⅰv+△v+mv=Ⅱ(c+△c)是(B)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5、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C)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成本 D商品的生产价格

16、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B)

A价值 B生产价格

C市场价格 D生产成本

17、超额利润反映的是(A)

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B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C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岗位工人之间的关系

D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18、商业店员的工资相当于他在()

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 D全部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19、假定某产业资本家,依靠借贷资本100万元经营产业,平均利润率为18%,年利息率为10%,该产业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为(A)

A8万元 B10万元 C18万元 D20万元 20、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C)

A董事会 B监事会 C股东会 D职工代表大会

2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D)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C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D对土地资本主义私有权的垄断

22、垄断组织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有利于它的价格是(B)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保护价格

23、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主要经济调节机制是(C)

A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自由竞争

B国家调节市场,计划引导消费

C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A)

A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B维持较高的就业率

C促进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D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2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资本输出(D)

A只有必要性,没有可能性 B只有可能性,没有必要性

C既无可能性,也无必要性 D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C)

A科学技术现代化 B产业结构合理化

C资源配置国际化 D国际贸易自由化

27、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C)

A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B从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C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D从借贷资本、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28、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是(B)

A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 B经济迅速发展和相对停滞

C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化 D世界多极化和地区集团化

2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的是(A)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分配 D按生产能力分配 30、我国当前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

A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31、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CDE)

A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富强献计献策

B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出理论依据 C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被新社会经济制度取代的运行规律 D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E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提供理论根据

32、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后,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ABCDE)

A待售商品总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支付前期赊购商品的货款 D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E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3、相对剩余价值是(BCDE)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的结果

B在工人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所有企业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结果

E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缩短的结果

34、在资本家的纺织厂中,棉花是(ABDE)

A劳动对象 B生产资料

C可变资本的物质形式 D不变资本的物质形式

E流动资本的物质形式

3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ABCD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

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E预付资本的数量

36、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同时就是(DE)

A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C超额利润完全消失的过程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E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

37、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闲置的货币资本,包括(CDE)

A正在周转中的商业资本

B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职能的生产资本

C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D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E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3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有(ABCDE)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利息

E 地租

39、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流通量的主要手段是(ADE)

A公开市场业务 B商品市场业务

C货币市场业务 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E再贴现率政策

第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地区经济集团,主要有(ABCDE)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非洲经济共同体

E东南亚国家联盟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

4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它包括:①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需的费用。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包括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42简述马克思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分构成,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各部门,第Ⅱ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各部门。

(2)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即生产总产品消耗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字母表示为:c+v+m。

43简述部门之间竞争的原因和结果。

(1)等量资本投资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周转速度不同的各生产部门,利润率会有差别,这必然引起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的竞争。

(2)通过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结果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44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

(1)垄断利润的存在并未否定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它归根结底来自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和价值。

(2)垄断利润主要来自:垄断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其他企业和其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其他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利用政权力量进行再分配的国民收入。

4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和自我扬弃有哪些形式?(1)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私人资本转化为联合资本。

(2)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来。

(3)战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联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论述题

46试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双重属性。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全部或部分销售不出去,其私人劳动就不能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7试述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及其基本形态。

(1)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特征:①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建立在剥削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工人基础之上。②资本主义地租不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而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③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由于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不同,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态。级差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绝对地租是由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

4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什么迫切需要国际经济调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日益紧密联系。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复杂,经济联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协调和制约。没有有效的协调和制约,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垄断组织的剧烈竞争会造成经济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导致波及全球的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要求对国际经济进行调节,要求国际经济一体化。

(2)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反映。其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经济组织和集团等。其中对国际经济秩序有影响的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范文]

二、多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V

1.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 A.可以作为具有价值的金银饰品存在 B.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商品销售困难 C.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D.使社会购买力增加

E.是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贮藏起来

满分:2 分

2.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 A.可变资本不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B.可变资本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C.不变资本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D.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E.雇佣工人是资本的附属物

满分:2 分

3.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出现 A.剩余价值率有提高趋势 B.利润率有下降趋势 C.利润量有增加趋势 D.利息率有下降趋势

E.生产资料生产有优先增长趋势

满分:2 分

4.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A.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劳动资料的革新 C.自然资源的开发 D.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E.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满分:2 分

5.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的内在要素 A.加强企业改革,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B.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E.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制度 满分:2 分

6.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包括 A.卡特尔 B.辛迪加 C.康采恩 D.托拉斯 E.混合联合公司

满分:2 分

7.通过对资本总公式G—W—G’的分析,可以看出 A.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资本的增值

满分:2 分

8.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

A.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B.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D.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E.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满分:2 分 9.利息是 A.平均利润

B.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 C.资本商品的价值 D.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E.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满分:2 分

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其表现有 A.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满分:2 分

11.下列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并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需求 D.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E.工业化的发展会不断推动和加速信息化的发展

满分:2 分

12.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A.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B.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C.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D.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E.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满分:2 分

13.影响土地价格因素包括 A.地租 B.银行利息率 C.银行利息率 D.资本有机构成满分:2 分

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价值尺度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满分:2 分

1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A.辨证统一关系

B.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质

C.前者的变革必然导致后者的相应变革 D.后者对前者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

E.后者适应前者,则对前者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否则则对前者具有限制和破坏作用

满分:2 分

17.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A.资本积聚不受资本额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是

B.资本积聚受社会能否提供追加生产资料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是 C.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是 D.资本积聚比资本集中更快地扩大资本规模 E.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是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

满分:2 分

18.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A.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 B.自然力对劳动对象作用是时间 C.劳动时间

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E.停工时间

满分:2 分

19.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

A.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 B.对劳动力剥削程度 C.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水平D.所用资本和消费资之间的差额 E.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

满分:2 分

20.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产权,产权包括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支配权 D.管理权 E.所有权

满分:2 分

21.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表现在 A.每个生产过程剩余价值量的增多 B.年剩余价值量的增加 C.预付资本量的减少 D.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E.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满分:2 分

2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可以 A.认识规律 B.改造规律 C.利用规律 D.制定规律

满分:2 分

2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商品价值下降 B.劳动力价值上升 C.劳动力价值下降 D.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E.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满分:2 分

24.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D.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相同 E.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不一致

满分:2 分

25.地租的基本形式包括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垄断地租 D.建筑地段地租

满分:2 分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B)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A)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A.剩余价值理论 B.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B)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B)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内容看(B)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D)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C)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C)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C)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民主义在实质上同旧殖民主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D)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C.在垄断阶段以前不可能起作用

D.在战后由于垄断资本国际调节的加强,这一规律不再发生作用 14.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B)

A.对外开放的本质要 B.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D.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15.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C)

A.经济前提 B.生产目的 C.根本任务 D.经济形式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银行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1)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贷关系。(2)它的特点是:第一,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每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3)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首先,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其次,银行信用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4.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重要作用?

(1)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有积极推动作用多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和使产吕得到实现,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2)社会主义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3)社会主义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和促使交换扩大。

5.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1)市场经济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消极方面。(2)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不能自发地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容易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循环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当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从而价格和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3)商品的供求关系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是经常不一致的。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则高于价值。2.(1)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3)从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可以看出,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A)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B)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A)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C)

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

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C)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9、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剩余价值

b、商品价值

c、劳动力自身价值

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10、从整个社会来讲,在不延长工作日且实际工资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a、工人所受剥削就会有所减轻

b、剩余价值率仍会提高

c、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量不会增加

d、剩余价值量仍可增加

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

12、商业利润来源于()

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3、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

a、社会价值

b、平均利润

c、生产价格 d、成本价格

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

1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16、借贷资本是一种富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其特殊的运动形式是()

a、G-G-W-G‘-G’

b、G-W-G‘

c、W-G-W d、G-G‘

17、股份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表明()

a、社会资本代替了单个的私人资本

b、出现了资本民主化

c、拥有小额股票的工人成了企业的主人

d、生产资料公有制日益形成

18、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金融资本是()

a、私人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b、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c、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融合而成的资本

d、银行资本加上工业资本的混合物

1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b、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d、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20、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了棉花是作为()

a、流动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剩余资本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a、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体制

b、与计划机制彻底脱离

c、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很相似

d、以国家宏观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2、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表现在()

a、农业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产业

b、农业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大部分资金

c、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推进的重要条件

d、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是同步的

23、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a、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b、实现共同富裕

c、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d、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24、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就是要()

a、优先考虑积累

b、优先考虑消费

c、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积累与消费都有所增长

d、可不必考虑积累与消费价值构成与实物构成的统一

25、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是企业的利润总量与()

a、企业总产值的比率

b、企业产品总成本的比率

c、企业借入资金的比率

d、企业占用资金的比率

26、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

a、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b、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c、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

d、统一定价仍将占有一定比重

2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就是要()

a、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b、由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c、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d、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

28、当前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康采恩

c、混合联合公司

d、跨国公司

29、股票价格()

a、股息的资本化

b、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c、按票面值可从企业利润分成的额度

d、股票本身是纸,没有价值,因而股票价格是一种虚拟资本价格

3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这表明了()

a、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靠增加雇佣工人数量来进行的d、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要发展个体经济,是因为()

a、它是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

b、它是解决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c、能繁荣市场

d、能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e、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的多种需要

3、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有()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媒介不同

d、流通的目的不同

e、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可实现社会公平

b、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c、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d、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e、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

5、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a、保持高速度增长

b、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c、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d、尽可能减少劳动耗费

e、产品应符合社会要求

6、二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a、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b、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攫取垄断高额利润的需要

e、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7、垄断高价与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垄断高价的买卖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趋于一致

d、它不能完全脱离价值

e、垄断价格的出现是违反价值规律的

8、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

a、可变资本量的大小

b、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c、不变资本的大小

d、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e、劳动生产率的大小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a、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b、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结果

d、资本绝对过剩

e、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调整的10、提高产品质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有()

a、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b、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需要

c、保护我国出口产品信誉

d、是我们企业效益好坏的睛雨表

e、可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填空题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 比例关系,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 比例关系。

2、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

构成。

3、银行利润主要是贷款利息大于

的差额扣除银行经营管理费用以后的余额。

4、资本家把

转化为资本,就叫做资本积累。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是。

6、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主要有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等构成。

8、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

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四、简答题

1、简述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3、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有哪些创新?

4、简 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的重大意义。

五、论述题

1、试述战后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及其呈现出的新特点。

2、深入学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深刻体会及时加强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作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A.剩余价值理论 B.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内容看()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民主义在实质上同旧殖民主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C.在垄断阶段以前不可能起作用

D.在战后由于垄断资本国际调节的加强,这一规律不再发生作用 14.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

A.对外开放的本质要

B.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D.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15.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A.经济前提

B.生产目的 C.根本任务

D.经济形式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2.银行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重要作用?

5.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循环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一、配伍题:将名词解释的标号填在名词前的括号里。(每小题 1 分,共 8 分)

()1.相对剩余价值()2.超额剩余价值()3.市场机制()4.经济体制()5.产业结构()6.按劳分配()7.进口替代()8.国际收支A.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B.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经济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C.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D.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

E.是指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联系起来的经济组织、经济机构、经济管理和调节方式等构成的体系。F.是指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G.是指市场上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行。H.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货币在本质上是()A.纸币

B.铸币

C.特殊商品

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社会分工是指()

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D.企业内部的分工 3.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A.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B.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C.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D.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4.垄断产生以后()A.完全消灭了竞争

B.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仍起决定作用 C.只存在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D.改变了竞争的条件、形式、内容和后果,形成了垄断竞争

5.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既是上一个周期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起点的阶段是(A.危机

B.萧条

C.复苏

D.高涨 6.市场体系由两大类市场构成,即()

A.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B.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C.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D.金融市场和技术市场 7.在当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

A.劳动量的增多

B.资本量的增多

C.市场经济制度

D.技术进步 8.我国现在的小康还属“初步小康”,其主要特点是()A.高水平但不平衡

B.高水平但不全面 C.低水平但比较平衡

D.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 9.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不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然削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立足点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立足点 10.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

B.自然经济的要求 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要求

D.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它们的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垄断地租 D.矿山地租

E.建筑地段地租

2.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有()A.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

B.一国国际收支 C.利息率

D.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 E.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3.企业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

A.营销行为

B.投资行为

C.生产经营决策行为

D.收入分配行为

E.经济核算行为 4.我国现阶段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

A.使全国人民同步富裕

B.取消个人收入的差别 C.拉大差距鼓励高收入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E.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

四、判断正误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错误的打“×”。(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3.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4.一般来说,贸易逆差会造成一国国际支出增加,本国的产业发展受到打击。()5.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6.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必须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弥补和克服。()

7.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按照所持股份分配利润。()

8.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9.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仍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来保护我国的工业。()10.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五、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如何? 3.简要说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

六、论述题(每小题 16 分,共 16 分)

1.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政治经济学试题答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a

5、c

6、b

7、a

8、d

9、b

10、b

11、c

12、d

13、a

14、b

15、a

16、d

17、a

18、c

19、c 20、a

21、a

22、c

23、d 24 c

25、d

26、a

27、c

28、c

29、a 30、b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b、c、d、e

3、a、c、d、e

4、d、e

5、b、d、e

6、a、b、c、d、e

7、a、c、d

8、a、b、d

9、a、b、c

10、a、b、c、e

三、填空题

1、反比、正比

2、平均利润

3、存款利息

4、剩余价值

5、I(v+△v+m/x)=Ⅱ(c+△c)

6、直接动力、自我完善

7、生产要素市场

8、经营权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B 2.A 3.D 4.B 5.B

6.B 7.D

8.C 9.C

10.C 11.D

12.D

13.A

14.B

15.C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1)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贷关系。(2)它的特点是:第一,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每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3)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首先,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其次,银行信用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4.(1)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有积极推动作用多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和使产吕得到实现,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2)社会主义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3)社会主义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和促使交换扩大。5.(1)市场经济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消极方面。(2)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不能自发地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容易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当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从而价格和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3)商品的供求关系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是经常不一致的。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则高于价值。2.(1)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3)从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可以看出,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 答案:

一、配伍题:将名词解释的标号填在名词前的括号里。(每小题 1 分,共 8 分)1. C 2. A 3. G

4. E 5. H

6. F

7. D 8. B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D 2.A 3.A 4.D

5.A 6.C 7.D 8.D 9.D 10.D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它们的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AB 2.ABCE 3.ABCDE 4.DE

四、判断正误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错误的打“×”。(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2分)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分)

(3)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分)2.(1)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2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

(3)占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有两种形式,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2分)

(4)非公有经济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等。(2分)3.(1)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分)(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6分)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六、论述题(每小题 16 分,共 16 分)

1.(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2分)(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2分)第二,对垄断企业投资实行的税收优惠措施。(2分)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措施。(2分)

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2分)(3)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采取的调节措施有: 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2分)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2分)

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2分)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 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6、如何认识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1)生产工具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重要物件。(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3)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关键在于用什么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7、分工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1)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分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2)在剥削社会制度下,分工会被剥削阶级所利用,作为剥削劳动者或强国剥削弱国的一种手段,使得分工带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3)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分工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但仍存在旧社会分工,突出表现为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

8、如何理解旧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发展趋势?

(1)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某一种岗位上,始终从事一种职业,从而使劳动片面化的分工。这种旧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2)在剥削社会制度中,这“三大差别”还演变为“三大对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三大对立”也随之消灭,但工农、城乡、脑体之间的本质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旧社会分工将完全消失,“三大差别”的本质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9、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

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0、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生产关系体系?)

(1)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11、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的作用是怎样的?

(1)在生产过程中,全体劳动者之间如果没有分工,只是共同协力完成同一种工作,这叫做简单协作;而许多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协同劳动,则叫做复杂协作。(2)简单协作并不是许多个别劳动的叠加,而是克服了个别劳动的局限性,通过劳动的结合,创造出胜过个别劳动的集体生产力。复杂协作则能使劳动专业化和工具专门化,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3)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协作也会从一个生产单位内部的协作,发展为一个国家内部的协作,进而发展为国际协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3、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1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

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5、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进程是怎样的?

(1)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制度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发展演变。(3)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6、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7、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8、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

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1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就得到顺利发展,否则,就遭到损失和挫折。

20、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而在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1)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3)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类:

(1)综合性比例。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比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比例,等等。(2)部门之间的比例。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与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工农业与商业的比例;经济建设部门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间的比例,等等。(3)部门内部的比例。(4)地区之间的比例。(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消费的比例,等等。

5、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1)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2)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6、产业结构的类型是怎样的?

(1)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2)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3)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7、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2)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8、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2)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9、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表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很难取得进步(2)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3)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

10、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有何重要意义?

(1)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它是由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2)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国同收入总量的增长率,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特别是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的多少,基本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

11、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2)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12、怎样考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

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13、经济增长方式划分的依据和类型是什么?

(1)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2)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3)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15、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涵义及其实质?

(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2)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14、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

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与此同时,任

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并且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2)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3)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6、简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7、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有不同之处: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18、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至今有些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微弱。而目前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已进入主要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科

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70%.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新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历史任务。

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按照其生产的产品性质不同和生产方法的不同,可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

传统产业是指农业、手工业、以及钢铁、建筑、汽车制造等生产部门。新兴产业是指近几十年来随新技术革命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如电子、航天、合成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信息等生产部门。

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计算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价值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加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

经济增长划分为两种不同和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是由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年当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的价值总和,即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在一年中的增长率,体现经济的增长速度。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当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人们在生产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怎样发展的?

(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也越来越发展(2)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三种。(3)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2、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它具有如下的特征:(1)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紧密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2)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3)再次,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3、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

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经济是不以自然地域和经济单位为界限的开放式经济。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产品交换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对比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这种劳动的经济联系形式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产品交换经济是以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2)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3)产品交换经济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产品交换。

5、商品经济产生的和存在的条件,或原因是什么?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

(2)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决定了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即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便必然表现为商品。

6、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互矛盾的。

(1)两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2)两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们的相互关系是:(1)二者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8、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1)商品的价值形成因素是多种的,最基本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2)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9、为什么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而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2)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3)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10、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3)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11、价值的形成与价值有创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2)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的抽象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不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3)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联系在于,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重要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既有活劳动,又有物化劳动,而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只有活劳动。

12、简述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2)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3、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每个生产者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自己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取决于同一生产部门内部所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是不同的,劳动复杂程度也是不同的。

14、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

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5、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什么?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是:(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16、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17、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8、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前二者的统一就是商品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2)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19、通过纸币流通规律说明通货膨胀的产生?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20、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1、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22、为什么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运的。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由于受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一方面,从较长时期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另一方面,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

23、社会分工为什么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或部门。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部落从其他原始部落中分离出来,尔后又产生了农业部落,牧人和农人都需要获得本部落不生产的产品,这就引起了彼此之间交换的必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的时期。商人的出现,便利了生产者的买卖,缩短了生产者买卖商品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了商品交换的费用,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同时,还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

总之,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

24、为什么说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3)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商品交换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在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决定性条件是社会主义公的制存在全民和集体两种形式,它们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仍然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而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的。

商品的价值形成基本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在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是指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个人或企业的打算和利益进行的劳动,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表现为私人劳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表现为局部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的区别。仅仅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比较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

价格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1)资料配置的原因。社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2)资源配置的任务和要素。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因此,资料作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就构成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3)资料配置的目标。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社会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是什么?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主要有(1)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2)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3、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怎样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又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方式和指导性计划方式。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资源配置的动力是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全面的信息资源也是集中在国家手中。信息的传递是纵向的上下流动。(2)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它们独立进行分散决策。决策的目标和动力是追求本单位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决策的

依据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的传递主要是横向的。资源配置的实现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的,即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的流向。

4、社会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料配置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方式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而市场方式则要求改变政府职能,建立一套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机构和制度。(2)它们在实现资料配置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计划方式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料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料的作用。市场方式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节资料的配置,但存在资料配置的一定盲目性和滞后性。

联系: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料。

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资料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2)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6、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7、什么是市场机制?它的核心是什么?

(1)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8、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

9、价格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一)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二)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在于价格背离价值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是灵活的,价格随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10、供求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1)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2)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

11、竞争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一)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

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二)竞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

12、什么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是什么?

(1)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

(2)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调节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

13、市场调节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有条件的。第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向、规模、结构可自主决定和调整。第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第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第四,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第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14、市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什么作用?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在高度发达国家的商品经济中,整个社会经济过程都要依赖市场才能进行。(2)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15、什么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1)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2)市场体系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16、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

(二)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因为一是资源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会有不同的效益。

二、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是国民经济平衡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三、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与使用,都有一个配置与使用数量的问题。

价值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必然引起两个矛盾:一是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二是价值与价格的矛盾(背离)。这就会引起竞争。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包括三个方面:供给方内部的竞争,需求方的内部竞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竞争。

房地产市场,其交换或经营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房屋产业,二是地产。房地产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买卖和租赁两种形式。

金融市场是经济主体间融通资金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资金的融通方式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

技术、信息市场是生产和市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建立消除不公平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市场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三大类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

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1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15、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1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8、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19、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服从资本家的安排,并且要遵守资本家制定的劳动纪律。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0、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的秘密。

21、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23、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 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4、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

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2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28、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公式是同一关系的表现:第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即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和资本家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来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选择题]

29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3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1、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3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种方法,是因为工作可以在一定界限之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33、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34、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5、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6、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7、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个别企业工人使用的是先进机器设备,劳动的复杂程度以及劳动的效率也高于一般企业,因而他的劳动等于加强的劳动,在同样时间里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38、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39、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绝对剩余价值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41、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第一,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第二,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第三,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四,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提高。

4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43、生产剩余价值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44、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第四,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实际上,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因此,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45、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就是计件工资。

46、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在量的变化上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在物价等各种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实际工资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减轻,也不意味着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因为,在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实际工资增长的情况下,工人新创造的财富有更大的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为生产自己的工资所用的劳动时间也缩短了。

47、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

48、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第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也就是说,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9、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掌握)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50、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再生产出来,具体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全部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且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占有的手段。(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

51、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52、资本积累是有客观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53、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是: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54、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由于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因而,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55、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56、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57、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58、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日益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相对减少,有时还会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1)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也降低了,从而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人雇佣劳动者的队伍;(3)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一些中小资本家陷于破产,其中某些人被迫沦为雇佣劳动者。

59、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6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第二,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61、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在现代工业中心大城市中,随着生产的扩大或缩小,时而就业、时而失业的劳动者。(2)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在农村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破产的农民,超过资本的需要而形成的过剩人口。(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这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社会职业,只能进行家内劳动即从工厂接受某些工作而在自己家里操作完成的人。(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出现“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能适应要求的失业人口。

6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是:(l)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2)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提高。

6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l)一方面生产不断社会化;(2)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

64、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果是:(1)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2)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65、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6、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67、随着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2)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小的、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了世界市场。

68、二战以后的5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1)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在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等方面不断进行了自我调整。(2)出现了新的科技革命,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3)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升级,特别是高科技部门迅速发展。(4)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5)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按计划因素引入市场经济,实行政府调控,将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结合起来。(6)资本主义国家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缓和阶级矛盾。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用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由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如果以W'、G'分别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货币,则售卖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W'一G'

3、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是: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5、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继起性。同样,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继起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成为不可能。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2)生产资本的构成(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围速度

7、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内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领域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它又可根据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是否结合,再分为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两部分。

8、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决定劳动时间长短的因素,首先是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性质,其次是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

9、生产时间还包括非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等。

10、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商品的需求状况、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等。

1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2、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

1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首先,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

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4、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这种损耗都是物质上的损耗,所以又叫做物质损耗。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贬值而造成的损耗。无形损耗也叫精神损耗。

15、而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叫做折旧基金或折旧费,它通常以一年为单位提取。折旧费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产平均使用年限

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折旧率的计算公式是: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16、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17、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18、产业资本家总是力求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因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以下影响:

首先,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成正比变化。

其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年剩余价值率= 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 /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

年剩余价值率的公式还可表示为:

M'= m'vn /v=m'n

19、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20、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相同的,首先,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21、单个资本,就是各自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2、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23、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

24、依据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2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c+m)=Ⅱc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 Ⅱ(v+m)

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6、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因此,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 I(c+v+m)>Ic+IIc,把公式两端的Ic都减去,这个公式就表示为: Ⅰ(v+m)>Ⅱc

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用公式表示就是:II(c+v+m)>I(v+m/x)+II(v+m/x),把公式两端各减去II(v+m/x),这个公式就表示为:Ⅱ(c+ m-m/x)> Ⅰ(v+m/x)

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2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Δv+m/x)= Ⅱ(c+Δc)

(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 Ⅱ(v+Δv+m/x)

28、所谓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就是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比第二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即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

29、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1)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2)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为满足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需要。(3)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

30、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3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可清楚说明。

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其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4、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地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时趋向缓和,有时趋于激化。

35、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周期性质。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36、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主要特点是:(1)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2)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

非同期性交错出现;(4)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5)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等。

第八章

1、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有K代表生产成本,那么商品价值W=c+v+m变成W=k+m。

3、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3)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4、生产成本的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5、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6、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W=k+p

7、用P代表利润率,用C表示预付总资本(c+v)那么,利润率的公式是P'=m/c。

8、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

9、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关系:(1)联系: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2)两者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三,表明的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同。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10、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年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1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2、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13、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14、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15、平均利润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16、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不一致是否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就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而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17、平均利润的开成,并不排除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阐明了

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是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

19、商业资本就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20、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在于: 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1、商品资本的职能要能够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22、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对于产业资本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第二,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3、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4、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具体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生产价格出售给消费者,由此获得商业利润。

25、剩余价值分解为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h)。商品的生产价格也就成为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即k+p+h

26、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便是:剩余价值总量/(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27、商业流通费用,它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28、生产性流通费用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它包括商品的包装费、保管费、运输费等。

29、纯粹流通费用是同纯粹的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它属于非生产性的支出,所以也叫非生产性流通费用。

30、纯粹流通费用,作为投资人,不仅要收回成本,还要取得平均利润。

31、商业店员不仅没有参与对产业工人的剥削,恰恰相反,他们自己也遭受商业资本家的剥削。

32、商业店员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却能够为商业资本家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3、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34、借贷资本的本质就是:它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服务于职能资本。

35、借贷资本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它包括:(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3)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

36、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7、平均利润就不能由任何一方独占,而要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让出资本使用权而得到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得到的企业利润。

38、利息的本质: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

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39、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是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量则取决于借贷资本总量和利息率两个因素,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率。利息率的高低是有一定界限的。它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

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40、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41、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

42、资本主义信用分为两类: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43、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44、资本主义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45、商业信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其次,商业信用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46、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47、银行银行信用的特点是:第一,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第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是货币资本家,另一方是职能资本家。即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债权人是货币资本家。

48、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首先,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其次,银行信用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49、银行信用业务分为两个方面: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50、银行资产业务的主要方式有:票据贴现;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投资业务。

51、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有资本,即银行资本家投 入的资本;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即银行资本家吸收的存款。后者占银行资本的大部分。

52、银行利润在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

53、银行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54、银行资本家既剥削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又直接剥削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发。

55、股票价格就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股息,另一个是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56、股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5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58、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超经济强制,即存在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并且不存在农业工人对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第二,封建地租无论是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还是货币地租,在数量上一般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

地租则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第三,封建地租体现着封建地主同农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59、租金=地租+土地上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及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60、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使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纳的货币额,它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61、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一和级差地租二。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

62、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63、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64、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之所以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 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这是因为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与工业不同。

65、级差地租的源泉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66、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I)是由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67、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68、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所形成的。

69、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70、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土地的私有权垄断之所以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 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71、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地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72、土地价格是由两个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73、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然有利于资产阶段,而不利于无产阶段和其他劳动者。

7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段、阶层及其成员中进行的。

75、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本途径。第二,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经历其自身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之所以必然引起垄断,这是因为:首先,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其次,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又产生垄断的必要性。

3、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垄断,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居于统治地位,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价格、垄断利润、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等等。

4、垄断组织有哪些形式,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1)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

(2)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1)卡特尔;2)辛迪加;3)托拉斯;(4)康采恩;5)混合联合公司。

(3)各种垄断组织形式的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为了垄断生产和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

5、垄断利润的实质,来源及获得的途径是怎样的?

(1)垄断利润的实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结低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3)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是: 第一,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垄断组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第三,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第四,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6、垄断价格具体可划分为两种:

(1)垄断高价,即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2)垄断低价,即垄断组织向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购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所规定的低于商品生产价格或价值的垄断价格。

7、为什么垄断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的出现,决不意味着垄断统治可以废除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开商品的价值,价值仍是价格的基础。第二,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和。第三,通过垄断价格而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8、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1)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其原因在于: ①垄断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基础,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②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不少没有加人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在这些“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③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内,几个大垄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竞争范围仅限于局外企业相互之间,占主要地位的是由垄断本身产生的竞争,它包括: ①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②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③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9、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有哪些特点?

垄断时期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其新的特点:(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目的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多样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也不同。垄断时期竞争更加激烈(4)竞

争的范围不同。

10、金融资本是通过什么途径形成的?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为: 首先是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来创办工业企业。其次是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渗透到银行业中去。再次是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之间的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双方的要职。

11、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

12、所谓垄断财团就是金融资本集团,它是由少数金融寡头控制的大银行、大保险公司、大工商企业所结成的垄断资本集团。

1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最突出的是通过“个人联合”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大大加强。(1)金融资本的实力大大时间增强,拥有和支配的资本大量增长。(2)金融寡头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3)金融资本进行跨国经营。

17、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因为:第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

第二,垄断是列宁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第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第四,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第五,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18、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0、为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大战后迅速、持续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所面临的需要由资产阶级国家出面加以解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市场问题日趋严重。(2)规模巨大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建立以及对传统工业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都需要投入巨额的资本,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特别是有些新兴工业部门,像宇航工业,投资大,风险大,都需要由国家资助和进行投资。(3)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客观上要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4)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的社会化,某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国家进行协同配合,一些基础研究,也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22、资本主义的国有化企业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

23、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对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功能

(1)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是为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为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2)国家垄断资本还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这些方式主要有:第一,采取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既有利于国家垄断资本的积累,又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家利益的再分配,使私

人垄断资本增加积累。第二,利用信贷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第三,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国有企“私有化”,把有利可图的一些国有企业,以大大低于资产值的价格出售给私人垄断资本家。(3)国家垄断资本替私人垄断企业商品的实现提供购买力。

24、国家是通过以下形式为国家垄断资本进行积累的:

(1)国家通过财政预算拨款创办国有企业;(2)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对私营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或者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部分股票;(3)国家利用财政资金对国有企业追加投资;(4)国家对公共工程设施进行投资;(5)国家从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拨款从事高精尖产品的研究和试验。

25、国家垄断资本的积累的主要途径是国家的财政拨款。

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节的基本方式和方法(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与调节(2)对部分国有的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 ①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管理与调节。②通过国家银行和信贷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节。(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什么?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促进作用(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可以兴办那些私人垄断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2)它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狭隘界限。(3)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4)在一定时期内暂时缓和了劳资矛盾、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5)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有利于缓和矛盾。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什么?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2)出现“停滞膨胀”的局面,即经济发展停滞、缓慢,并伴之以通货膨胀。(3)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其结果形成了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的危机。(4)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垄断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量资本输出具有着必要性: 首先,大量的货币资本由于本部门垄断的形成而不利于继续大量追加投资。其次,资本投放最佳的场所是输出国外。

3、资本输出的形式,(1)从资本形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它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把货币资本贷给外国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另一种是生产资本输出,是一种直接的输出。

(2)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基础。

5、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输出资本的国家和垄断

组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

6、大量资本输出对输出国来说,也会带来不良后果。

首先,由于资本输出给输出国带来巨额的利润,这就使输出国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大大增长,进而使资本输出国成为“食利国” 其次,大量的资本输出到国外,这些资本不能用于本国进行生产经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

7、对输出国的影响主要是:

资本输出到经济落后国家,一方面会促使其自然经济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掠夺性,通过资本输出来控制输入国的经济,使得资本输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8、国际垄断组织是指资本主义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经济联盟。

9、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和垄断达到了更高的程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其中国际卡特尔一直是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国际垄断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卡特尔的作用下降,代之而起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成为主要形式。

1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或“国际公司”,它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12、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1)旧殖民主义是通过赤裸裸的军事侵略,直接控制殖民地附属国。(2)新殖民主义则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来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

13、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的手法很多,主要是:(1)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以此控制“援”国的政治经济。(2)还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以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和占领商品销售市场。(3)此外,还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利用自己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技术转让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敲诈勒索等等。

14、新殖民主义不外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手法,其实质同旧殖民主义是一样的。

15、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指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7、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18、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19、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单选题)

20、生产的全球化是随得新科学技术发展,一系列高新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合作的趋势。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在; 一是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过去工业

品生产国与原材料生产国的垂直分工,逐渐发展为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把一些相对落后的技术和产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依赖的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中新的依赖关系。三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国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使它们在科学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制生产上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

22、二战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的原因:(1)在新科技推动下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新的调整,高精尖的科技密集型产业集中到发达国家,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客观上就要求这两类国家之间加大商品贸易。(2)新科学技术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各种商品生产大幅度增长,很多国家一方面需要增大对国外原材料的进口;另一方面自己生产的商品除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因而需要扩大国际贸易。(3)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来自各国的优质产品。(4)新科技推动下使国际间的商品贸易方式、支付方式大大地简便,有力地促进贸易的全球化。

23、资本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

二是资本的全球化还表现在世界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

24、资本全球化的根源主要是:

(1)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业在国际范围转移,只有通过国际投资才能实现;(2)跨国公司的巨大经济实力使其境外投资大幅度增长。(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需要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投向国外。(4)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各国为本国经济发展制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使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促进了资本国际化。

25、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主要有:(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

26、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当代国家的三大支柱。

27、战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还出现另一类组织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或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形式。

2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按照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以便获得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

29、美、日、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

(1)贸易领域的矛盾。发生在贸易领域的矛盾:一是各国贸易的发展不平衡,经常发生贸易摩擦;二是各国在主要商品出口贸易时经常发生冲突;三是形成激烈的斗争。(2)投资领域的矛盾。(3)金融领域的矛盾。

3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它

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1、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国际经济秩序,由发达国家主导和确定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1)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2)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3)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

32、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在经济上要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第二,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第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

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里,存在着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其原因在于:

(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垄断的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4、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日益成熟。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

5、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

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其具体表现是:(1)垄断造成了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突破地区、国家的限制,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世界市场、原料来源等做出大致的估计,来规划自己的活动。(3)垄断统治使科学技术研究由分散的个人事业转为社会的事业。(4)生产社会化向着国际方向发展。

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具体表现为:(1)随着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分离,垄断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再由单个资本家来执行,而日益由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社会机构来执行。(2)垄断的统治使社会性的分配和计算机构建立起来,特别是银行由一般的信贷关系中介入变成万能的垄断者,成为社会的“公共簿记”,成为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计算机关。(3)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断发展,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必然导致对国家上层建筑的统治,并利用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4)国际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使经济调节国际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的形式。

6、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1)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2)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3)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

7、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8、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主要表现在:股份公司、垄断资本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

9、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的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调整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由同生产社会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10、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主要是因为:(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各国更是不同。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转向社会主经济制度的途径,迄今为止,是通过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过且得政权,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我国建国初期所经历史潮流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征和任务是什么?

(1)我国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私有制经济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过渡时期的特点是: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3)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改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是怎样的?

我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面临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这两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是根本不同的。

(一)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二)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三)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又是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要求,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

要解决这主要矛盾,就要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要发展和解放生产力。这里既提发展生产力,又提解放生产力,只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是行。虽然我国通过民主革命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6、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 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7、为什么要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是一切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但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在公有制的范围内也就消除了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当然,在我国目前存在多种所有制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可能性,我们必须通过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以防止。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人民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社会主义生产必然服从劳动人民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因为我国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是充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9、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什么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1)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2)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个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毕竟是不成熟、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它必然具有自身的经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11、共产主义两阶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自身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我们一般所讲的共产主义是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进步、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

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2)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3)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极大提高,成为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劳动者;(4)建立起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单一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5)“三大差别”消失,国家消亡。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其任务就是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必要的条件。

1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2)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谓落后的社会生产,既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言,又是相对于需要努力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而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14、为什么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中国要摆脱贫穷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15、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 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包括哪些内容?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内容是:(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上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要概括。

社会主义要求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它的物质基础应当是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区别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所以,在多种所有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经济特征,如建立了作为经济主体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了作为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原则,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决定了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我国应当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3、我国现阶段有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与集体成分,形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引导、监督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4、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三,它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从兼顾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进行国民收人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从而保证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第四,它决定着劳动着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5、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6、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8、怎样正确评价和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1)评价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要以这种所有制结构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不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标准。(2)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最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能够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具有优越性的所有制结构。(3)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抽象地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即并非所有制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什么?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1)产权制度就是有关产权的归属、权责、保护、流转和监管的制度。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特点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2)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②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10、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1)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3)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4)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突破了仅仅是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11、怎样理解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化程度比较高的公的制形式。(2)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所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3)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表现为: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12、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什么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第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彼此依赖的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而迅速地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全民本身是个整体概念,全民所有意味着全体劳动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实行共同的占有,而不是每个劳动者个别占有的简单相加,更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都单独占有一份生产资料。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才能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真正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服务。

13、为什么国有经济要实行两权分离?(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

(1)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国家不可能及时了解和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必然造成浪费、效益低下。因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2)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股份资本的产生,使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同样要求两权分离。

14、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有哪些特点?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经济相比较,集体经济具有如下特点:(1)一般来说它规模较小,资金较少,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不需要国家投资。(2)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强。(3)它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连,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动者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

15、怎样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1)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一般来说,它是与较低程度的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16、怎样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我国逐步出现了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劳动者个人共同投资所组成的采取股份制组织形式的企业,还产生了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它们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2)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的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3)我国为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17、如何正确认识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

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用。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可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

18、我国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1)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原因。我国国有经济存在分布过宽、摊子过大、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劳动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2)如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还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19、我国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1)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原因。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理顺国有经济的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需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体制。

(2)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要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20、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建设资金、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培养经济管理与技术人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我国要大力发展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4)非公有制经济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国家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

21、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

(1)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2)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3)私营经济的作用。它在我国现阶段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建设资金、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4)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保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

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的发展。

22、三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三资企业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营企业的统称。三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是:(1)它可以使我国得到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有助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2)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3)有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4)可以培养和提高我国经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队伍的素质。此外,它对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增加产品出口,更好地满足劳动者各方面的需要等等,也是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第二,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劳动,才有资格从劳动的总成果中获取应得的份额,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

按劳分配的内容说明,它体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

3、怎样认识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1)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它体现了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2)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体现了反对不劳而获、消灭剥削,实现分配平等的要求。(3)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相比,由于按劳分配存在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别,因而导致劳动者的生活富裕程度存在差别和事实的不平等。

4、按劳分配有哪些作用?

按劳分配是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第一,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第三,按劳分配是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5、实计按劳分配为什么要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差别高低悬殊?

(1)实行按劳分配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因为: ①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分配方式。平均主义要求在分配上否定一切差别,按劳分配承认由于提供的劳动不同而带来的收入差别。②按劳分配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它把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联系起来,促使劳动者从物质上关心劳动成果,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积极性。而平均主义起不到奖勤罚懒的作用,反而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2)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也要反对收入分配差别悬殊。因为按劳分配承认的是与劳动差别

相适上应的收入差别,并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不允许收入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

6、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应该允许劳动者在致富的道路上有先有后。(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不是一切人在劳动报酬上的平均化和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步富裕。因为,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不同,劳动报酬必然有差别。(2)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富裕程度的差别,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而不是那种极少数人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人陷于贫困的两极分化的差别。(3)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仅可以调动先进者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他们吸收和鼓励大多数努力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管理,勤奋劳动,帮助和带到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7、为什么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同时,按劳分配也体现了消灭剥削,实现分配平等的要求,体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与将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的按需分配有重大差别。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有哪些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表现出哪些重要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首先,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配的水平。其次,货币工资形式制约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第三,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购买股票、债券或购买生产资料,创建企业。

9、按劳分配是通过哪些形式实现的?(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通过哪些形式实现?)

(1)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里,按劳分配实现的基本形式是货币工资。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同资本主义工资有本质的区别。(2)社会主义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计件工资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按劳分配的要求。(3)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补充形式有奖金和津贴。(4)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分配形式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分配。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0、怎样理解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要素按贡献与分配的原则?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可按其贡献的大小参与分配。(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指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而不是指它们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因为,并非所有的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价值,只有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它们贡献的大小以及获取相应收入的多少需要通过市场来确定。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是什么?)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的特点决定的。第一,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第三,多种经营方式

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12、怎样理解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分配的结构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2)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第二,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3)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如果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改变,则会出现两极分化。其次,这也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条件。

13、我国现阶段的非按劳分配形式有哪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收入分配方式。(1)按资本分配。(2)按资金分配。(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4)按技术要素分配。(5)按管理要素分配。(6)按土地、房产等要素分配。(7)个体劳动收入。

14、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有何本质区别?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劳动者不是单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过程,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者的身份,凭借劳动者贡献获得收入。这种分配是对属于包括劳动者自己在内的集团所有的产品进行的分配。(2)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在生产资料不属于劳动者的条件下,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加入生产过程,即作为单纯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实际上是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获得的收入。

15、怎样区分合法与非法的劳动收入?怎样区分合法与非法的非劳动收入?

(1)区分合法劳动收入和非法劳动收入的原则是看借以获得收入的劳动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凡正当的、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属于合法劳动,其劳动收入是合法劳动收入,反之则是非法的。(2)劳动收入也分为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和非法的非劳动收入。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如贪污受贿、偷盗抢劫、偷税漏税、欺诈行骗、私营和外资企业侵犯职工权益而获得的收入等。区分非劳动收入是否合法,也以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为原则。

16、我国为什么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非法侵占。尤其是对非劳动收入,更应该有明确的认识。首先,非劳动收入并不都具有剥削性质。如广大劳动者所获得的存款利息、债券利息、股票收入、社会保障性收入等,就是非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当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其次,具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17、简述我国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

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第一,要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等制度,推进个人收入的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第二,要区别合法收入与违法收入、合理收入与不合理收入,实行不同的政策。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第四,通过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第五,落实对收入过低者的扶持、救助,实行最低保障收入。

18、我国现阶段如何调节多种分配方式和规范分配秩序?(我国如何理顺和调节分配关系及规范分配秩序?)

(1)理顺分配关系,需要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调节。调节的原则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经过初次分配,存在收入差距不尽合理的现象,要经过再分配对收入进行调节,这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实现的。

(2)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19、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所谓效率原则,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所谓公平原则,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所谓公平原则,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在不同的阶级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科学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平,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按劳分配的公平、消灭剥削和压迫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公平。(2)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既相一致的,又存在矛盾。二者的一致性在于,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可以实现和提高效率。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的投入及其产生的效益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会造成收入水平的差别,甚至高低悬殊。因此,效益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20、社会主义消费具有哪些特点?

(1)消费不再具有阶段对抗性质,而是体现着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2)消费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地提高。

21、什么是合理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

(1)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社会主义消费方式由个人消费和集体消费两种方式。集体消费在我国现阶段不能太大,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多。(2)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反映消费需要满足的程度。消费水平的合理界限,应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劳动者的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但是,如果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也是不现实的。

22、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社会主义消费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们在支配消费资料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着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摆脱了剥削和贫富对立的一种平等关系。社会主义消费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对生产、分配和交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1)消费对生产有积极的反作用,它既再生产着劳动力,又通过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推动生产的发展;(2)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3)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使交换扩大。

23、怎样合理安排社会主义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

(1)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消费的组成和比例的关系。

(2)合理的消费结构是:第一,消费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第二,要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和要求,使消费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第三,要符合节约原则。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是什么?

(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仍然适用。(2)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存在发达的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这个一般条件继续发生作用。(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除了社会分工这个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继续发生作用外,还有以下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及其他公有制经济形式。

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第三,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起什么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三,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市场中主体的构。(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3)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4、如何理解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联系是: ①一种经济制度要采取适合自己要求的经济体制。②一种经济制度采取的经济体制可以是多种多样。经济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③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④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5、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为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l)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坚持,而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则需要改革。只有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责、权、利;条块分割;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管理,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上统收统支,平均主义严重;对外基本上闭关自守。这些弊端阻碍着生产力发展。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无论是解放生产力还是发展生产力,都需要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

之路,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发展与改善。

6、怎样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通过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是建立最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要根本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并不是取消对经济有计划的宏观调控。(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行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3)市场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价格、竞争、供求机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方面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4)而计划则是要搞好总量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和重点经济建设,从宏观方面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5)既要使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基本结构是什么?

(1)确定了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取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①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②比较发育的市场。③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8、市场如何才能起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实现过程是什么?)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实现过程是:

(1)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直接调节生产和需求,在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间分配资源,促进资源向社会需要的部门和行业流动。(2)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把资源分配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3)市场通过价格和竞争,选择各种资源的合理组合。(4)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计划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9、现代化大生产为什么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机制有自身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外汇收支总额的平衡,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是难以实现的。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产业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等,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难以实现优化和合理化。第三,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也不能只靠市场来处理。总之,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需要社会计划和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来引导。

10、我国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搞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渠道;

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制度;

第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11、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①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②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③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④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⑤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⑥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2、我国为什么采取渐进式改革?

(1)所谓“渐进式”转轨,是指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局部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地逐步展开,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2)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转轨方式。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做出的改革代价小而成效好的选择。因为: 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摸索,逐步前进。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的废弃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第四,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13、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有哪些特点?

我国渐进式改革有如下特点:(1)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2)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3)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4)由增量到存量的梯度改革。(5)改革同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

14、简述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发展是根本任务。(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3)稳定是前提条件。(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要为改革创造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改革要有力地促进经经济发展;发展和改革要以维护稳定为前提。?

1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之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因为:(1)市场机制有自身的局限性,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现代化大生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存在,它主要包括: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标志。

下载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三)(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三)(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合集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考课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一章马恩列......

    政治经济学原理小抄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7-01 15:29 共 3021人浏览[大] [中] [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其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

    管理学原理试题(三)

    经济与管理系《管理学原理》课程考试试题(A) 2007年上学期人力资源管理06-BF班级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计15分) 1.管理2.组织层次 3.组织变革 4.激励5.......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机械原理试题及答案

    机械原理自测题(一) 一.判断题(正确的填写“T”,错误的填写“F”) (20分) 1、根据渐开线性质,基圆内无渐开线,所以渐开线齿轮的齿根圆必须设计比基圆大。( F ) 2、对心的曲柄滑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