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论文
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的选题方法毕业论文开题报...毕业论文开题报...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注意事...VI 化损失费, 无形中为绿化养护雪上加霜, 影响了整体绿化水平的提高。
二、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措施
(一)规划设计是关键
(1)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
要想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 就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 使规划到位, 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如执行居住区绿化面积占小区总面积的30% , 还要按照设计人口居住小区集中绿地面积人均1m2、居住区人均2m2的要求, 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游憩康体设施, 供居民游憩赏景及进行各类活动的公共绿地。(2)配套设施完善, 综合功能齐全 居住区的基础设施除了绿地外, 还应包括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卫生保健、娱乐场所、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等。
(3)规划要有超前意识, 留出一定比例的待建用地
(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 注重经济实用, 注重管理, 注重绿化设计手法
儿童活动区内要树种树型丰富, 色彩明快, 比例恰当。一般采用生长健壮, 少病虫害, 树姿优美, 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的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 色彩丰富, 体态活泼, 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 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对于大多数长年户外活动的人群要通过用自然流畅的林缘线, 与丰富的大色块相结合的方式, 取得良好的感官环境效果。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在植物的配置上应考虑季节变化, 营造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萌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景观, 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建议选择一些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植物。如: 雪松、玉兰、法桐、元宝枫、紫薇、女贞、大叶黄杨、柿树和应时花卉等, 萌芽、抽叶、开花、结果的时间相互交错, 达到季相变化。还应乔灌花草相结合, 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速生与慢长相结合。同时考虑住宅的通风、采光。最后达到功能优先、注重景观、以绿为主、方便居民的目的。(二)增加投资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绿化经费投入一定终身或一次性使用的办法, 都可能造成绿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管理水平的逐年滑坡。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渠道, 是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所以, 小区开发商应加大绿化投资力度, 同时也要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小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 也是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单位自管房屋, 可按有关条例规定, 由该单位按年度制定支出预算, 物业公司或房管站管理的房屋, 则由物业公司或房管站制定支出预算。无论由谁管理, 都要确保绿化养护经费足够到位。
(2)本着“谁受益, 谁投资”的原则, 在居民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绿化养护经费, 按照物业有关管理规定中的0155元/m2的标准收取绿化费。使居民既尽了义务, 又对绿地增加了一份责任和情感。
(3)分清职责, 加强对居住区绿化的保护和管理。园林绿化部门要认真履行
VII 政府管理职能, 对居住区的绿化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依法加强管理。并制定养管标准, 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奖优罚劣。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要把监督管理绿化作为己任, 纳入工作日程。房屋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是居住区绿化的责任单位, 一方面要安排好绿化养护经费, 组织好专业力量进行规范有效的养护管理;另一方面要接受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或街道办事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使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
(4)对于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 居民委员会要采取新的有效措施, 积极鼓励认建认养绿地的活动, 增强居民爱绿、护绿意识。(5)实行养护招投标, 走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实行养护招投标是真正实现养管分离, 节约养护成本, 确保绿地养护质量的有效途径。(三)完善绿地养护管理制度, 是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重要保证
过去由于管理体制不顺, 养管主体单位不明确, 责任不清, 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发生, 在房屋产权单位多样化的今天, 对新建居住区的综合管理, 应由开发商组织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物业公司可自管, 也可委托具有一定实力、资质的专业部门管理, 但绿化行政管理单位一定严把质量关, 实行养管责任制, 明确责任。并执行绿化养护考核标准, 加强各项养护措施并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
(四)多管齐下, 确保绿地安全, 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1)要强化全民绿化意识, 充分利用媒体大造声势, 利用植树节设立宣传、咨询站, 提高公众爱护绿化成果的自觉性, 力戒有法不依的现象, 坚持不懈地对群众进行绿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 使绿化造福人类的思想家喻户晓。
(2)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 遏制破坏绿化的违法犯罪行为, 严格控制树木的伐移审批手续。凡不按绿化法规缴纳有关费用的单位和个人, 不予办理绿化审批手续;凡单位庭院尚未达标的, 一律从严审批开工项目;凡挤占破坏绿地的一律限期腾、辟出绿地, 由绿地部门统一规划, 实施绿化, 从而有效保护绿化成果。
(3)加强植保和养护技术研究, 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为确保居住区绿地植保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实效性, 应下大气力做好绿地病虫害预测预报, 生物天敌的试验和应用, 生物防治方法的推广工作。目前, 随着养护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 植保和养护工作的量和难度不断扩大, 应进一步充实植保养护的专业技术力量。(五)应用多种植物材料, 提高居住区绿化品位
居住区绿化经过10多年的实施、总结和应用筛选, 形成了适应的乔灌草配套的基调树种, 特别是推广应用了一些适合居住区特点的植物品种。如: 金丝桃、金丝梅、八仙花、凤尾竹、火棘、丝兰等, 这些植物体量适中, 耐阴湿, 速生, 具备自我维护的功能。居住区内还保存了丰富的花灌木, 如: 锦带花、黄金条、榆叶梅、斗球等等, 常用品种有100种。但是居住区绿地迅速发展, 这些品种被反复使用, 绿地给人以雷同感。继续丰富和扩大植物应用品种, 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建议一要绿地增加观花植物, 如木本的杜鹃、茶花、茶梅、牡丹、月季等, 二要提倡自然植被, 即以铺设的草坪生长高度为标准, 允许多品种共存, 以降低养护成本。
三、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VIII(一)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居住区绿化水平的高低, 主要看规划起点的高低。凡要建成高标准的绿化环境, 既要有足够的土地, 还要有资金。若不具备这两点, 再高明的设计者, 施工者也难为“无米之炊”。绿化所需之地来源于规划, 规划要具有前瞻性, 只要努力追求, 就能够争取更多的绿化用地。
(二)处理好居住区绿地建设与城市自然保护的关系。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中的主要开放空间, 是城市中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可能载体, 由此也成为开展城市自然保护的主要场所。城市自然保护包括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保护两个方面, 它不是简单的城市的植树种草, 而是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城市空间。通过城市绿地在城市这种开发强度很高的地区, 开展自然保护活动, 必须对城市绿地进行有效组织, 实施绿地景观的生态重建。
(三)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绿化成果向来是“三分种, 七分管”。这也充分说明了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小区绿化同样如此。但就目前状况而言, “重建轻养”的现象较为普遍, 更有甚者只建不管, 甚至弃管, 把好好的一处绿地弄得面目全非。当然, 多数居住区管理还较完善, 那是在当今房屋制度改革的大好形势下, 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深刻认识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我们要总结推广好经验, 对于管理不到位的单位, 依法严加管制。同时, 政府绿化管理部门也要加大监督检查。(四)处理好绿化与居民的关系。小区绿化的最直接服务对象就是本区居民。因此, 在规划设计阶段, 首先要考虑到广大居民的需求, 地理环境, 创造自然优美的居住环境, 促进居民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另外,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文明素养, 增强绿化意识, 使大家自觉参加到绿化养护和保护的公益事业上来, 这将达到质的飞跃。
总之, 居住区的绿化美化工作, 只要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的原则, 体现绿化设计的最佳效果, 实行规范的施工程序, 强化有力的养护管理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及执法力度, 定能使城市居住区绿化美化工作再上新台阶。结语
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
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生态设计是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成败以及环境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环境生态效应、生态工程技术、人的环境心理行为分析等方面都比较薄弱, 没有适用于它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因此,我国景观的生态建设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就
IX 可操作性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
现代景观环境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的属性,要体现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即人性化设计。在设计概念上要强调整体设计观,这样的现代景观环境才不至于成为东拼西凑的杂乱无章之物。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只局限在当前的规划,服务于当代的人类,而且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为人类创 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2012-1-16
X
参考文献
[1] 张琳,胡广霞.浅谈居住小区绿化.河南林业科技,2000(20): 23-25.[2] 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J].中国园林, 1999(1): 127.[3] 陈光庭.外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9-315.[4] 陈学似.景观设计的误区[J].中国园林, 2000(3): 26-28.[5] 陈自新.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6)[J].中国园林, 1998(6): 55-56.[6] 何静山.试谈中小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规划及植物配置.中国园林, 1994 ,(1).[7] 袁之良.小区绿化.中国园林, 1994 ,(3).[8] 陈自新等译.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第二篇:林业论文
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太谷县红枣经济林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和互补作用,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动态平衡,才能真正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太谷县以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为目标,在生态经济林发展上,重点抓好干果苗木两大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红枣经济林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与管理、扶持企业建设、积极宣传发动等措施,扎实推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
【关键词】生态 经济林红枣 可持续发展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同时兼有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经济林是林业三大效益兼顾的最佳体现。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和互补作用,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动态平衡,才能真正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太谷县以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为目标,早动手,早安排,早谋划,在生态经济林发展上,重点抓好干果苗木两大产业,扎实推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
1、生态经济林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1生态经济林的基本内涵
生态经济林,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经济林,概括起来应该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满足当环境建设的基本生态需求;二是所生产的果品(产品)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三是实行可持续经营。绿色果品不仅要求无污染、安全,而且要求优质、高营养。发展生态经济林不仅要考虑第一代经济树种由结果到更新连年高产、稳产的问题,而且要考虑第一代以后多代的高产、稳产问题。只有可持续经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生态经济林的基本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发展生态经济林的大势所趋。坚持“治林”与“治穷”相结合、“富林”与“富民”相结合,抓好生态经济林建设,是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1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2、发展生态经济林的基本途径
2.1依靠林业科技支撑
建设生态经济林,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就要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1.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1.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2.2.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经济林,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
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3注重林业综合评价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实,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林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生态效益。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单纯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客观的生态建设,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不仅能够带动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3、太谷县发展生态经济林情况
3.1太谷县概况
3.1.1太谷县区域环境概况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13°01′与北纬37°12′-37°32′之间,县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约39公里,总面积约1049.91平方公里,为我省南北交通枢纽。全县域地貌形态分山地、丘陵、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914-676米之间,平川与山地丘陵的比例是37:63。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万立方米。全县辖4区3镇6乡197个行政村,有人口29.3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三次产业构成为23.7:29.6:46.7。红枣和苗木花卉作为该县林业发展的两大优势产业,栽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在经历了缓慢发展到快速推进的发展时期,已成为实现县域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3.1.2太谷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太谷县红枣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多年,老枣树主要是以零星栽植为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托林业经济林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县红枣经济林步入以基地建设为主的科学发展阶段,采用了枣树与小麦、黄豆、绿豆、花生等低杆农作物间作的枣粮间作模式;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主要采用矮化密植栽培,实行低定杆、高密度的集约经营管理。多年来,通过认真调查、科学分析,在边山丘陵区和重点乡村划定了红枣经济林发展基地,具体制定实施方案,采用
基地建设,旧果园更新改造,老枣树更新复壮,酸枣接大枣,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多种发展途径,大力发展红枣经济林。形成了以小白乡壶瓶枣园区、北汪乡郎枣园区、明星镇梨枣园区三大科技园区为主,红枣基地遍及全县的格局。为了确保全县红枣经济林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完成了15万亩的红枣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壶瓶枣、郎枣、梨枣三个品种的无公害认证工作,成功申报了壶瓶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全国红枣经济林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目前,红枣经济林面积为15万亩,其中:连片栽植近8万亩、山区散生栽植 7万余亩。
3.2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采取的主要措施
3.2.1利用政策扶持
根据国家加强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精神,结合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太谷县委、政府果断地提出“大打红枣战略”,振兴太谷红枣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分点包片,把红枣发展面积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并在资金上实行县里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困难的局面,同时,借助“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四个一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的实施,进行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加强枣树综合技术管理、防雨棚和智能烘干房建设,有效地解决红枣成熟期遇雨裂果难题,提高红枣品质和商品枣,提高枣农的收入,从而带动全县红枣产业整体上水平。
3.2.2加强技术培训服务
根据实际情况,林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服务。并聘请省枣协会、林科院、果树所、山西农大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为技术顾问,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枣果病害制定方案,配制药剂,进行现场培训,真正为枣农朋友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了红枣产业的发展。同时为枣农提供管理技术,组织技术培训,组织指导红枣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以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为枣农提供信息服务,积极组织销售红枣及加工产品。
3.2.3加强技术管理
全县红枣总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亩,进入盛果期挂果面积6万亩,低效林面积达9万亩,针对近年来红枣生产中出现的效益低下、病裂严重和成熟期雨量大的情况,全面实施推广“双调技术”技术,避免了红枣成熟期遇雨裂果烂果的有效措施。目前,雨篷设施建设完成近0.3万亩,建造红枣智能烘干房累计完成105座。红枣示范园区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亩产量达2000斤,亩收益5000元左右,部分高达1万余元,使红枣产业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
3.2.4扶持企业建设
随着红枣产量的不断增大和收益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红枣加工企业,如兴谷枣业有限公司、晋谷香、九鑫源、开心园食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红枣加工企业有十多个。以太谷晋隆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太谷县万士达红枣合作社为代表的近50家红枣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红枣产业链的延伸和红枣附加值的提高,带动了红枣经济林健康稳步向前发展,为安置就业人员开辟了重要途径,为红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2.5积极宣传发动
一方面,向枣农宣传,使他们积极发展红枣产业,同时向外界人士宣传,使他们认识太谷红枣,购买消费太谷红枣。利用多种途径各种宣传工具积极推介红枣产业和红枣产品,加大红枣知名度。
3.3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存在的问题
当前,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与管理不平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重栽轻管或只栽不管,管理不力现象突出;二是管理技术滞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低;枣果病害严重困扰着红枣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对红枣市场和发展潜力认识不足,流通领域不畅;四是加工能力依然非常薄弱,企业深加工技术滞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之间产品标识不协调。五是科研人员缺乏,科技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
3.4针对性建议
3.4.1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针对干果业发展中出现的个别现象,如红枣的病裂果等,增强政府管理职能,稳定果农心态。管理中增加科技含量,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推广红枣经济林综合管理技术。
3.4.2红枣发展由规模发展转向完善提高
根据红枣产业发展状况,将工作重点放在确保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值。以扶持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县枣业发展。同时使枣农在自然和市场中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4.3加强流通领域建设
成立合作社、枣协会,促进红枣业整体发展。首先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使果农和企业之间互利互惠,协调发展,提高太谷红枣业市场竞争力。
3.4.4发展深加工企业,生产高科技产品
建立扶持名牌企业,生产品牌产品,提升产品级次,增加商品率,进一步提高红枣附加值。
3.4.5建设生态、观光园林红枣业
在红枣产业发展中,重点开发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复合性模式,传
承和发扬光大太谷红枣文化。
红枣经济林作为太谷县发展生态经济的两大抓手之一,已经成为该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各类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崇尚品牌。尤其是对于保健养身的绝佳产品红枣,更是青睐有加。太谷县紧紧抓住种种机遇,利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不断在政策上倾斜、在技术上创新、在科技上突破、在链条上延伸,“双调双盖”技术正在全面推广,红枣深加工正在大力引深,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必将带动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大幅提升,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红枣之乡”。
第三篇:林业方面论文
长兴县林场生态公益林管理之浅谈
内容摘要: 随着林业建设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生态公益林建设已成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们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人们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因此,合理利用林场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等建设,调动公益林经营管理积极性,对公益林建设谋求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问题与原因,措施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长兴林场林业资源占整个长兴林业资源约10%。国有林场是生态公益建设管理的主战场, 进一步优化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目前林场在生态公益林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长兴县林场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情况
长兴县林场总面积76613亩,其中林业用地76503亩,非林业用地110亩,分别占99.9%,0.1%。15个营林区,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范围内。生态公益林面积50674亩,其中国家级公态公益林18992亩,省级生态公益林30966亩,县级生态公益林 716亩,生态公益林占林地总面积的66%。主要承担着森林资源培育和占全县总面积1/6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任务,其中竹林10434亩、混交林8544亩、纯林30957亩。
二、长兴县林场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参差不齐
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虽然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分布特点、范围、保护等级和管护难易程度等进行分类管理,但林分质量仍存在参差不齐现象,成林的用材林、经济林林分质量相对较高,部分灌木林、疏林地、宜林地、未成林地林分质量较差。
(二)生态公益林管护力度不够
每年生态公益林中发生大大小小火灾十多起,导致人力、财力、物力损失,且森林资源破坏;周边村民侵占国有林场土地现象时有发生,未能有效制止;少数村民在公益林林区内取土、捕杀珍希鸟类等行为,未能及时保护。
(三)资金不足,生态资源优势未能合理利用开发
长兴县林场生态公益林50674亩,需聘请专管员进行日常管护,对遭受病虫害、雪灾、风倒木等进行清理,对林分质量较差的进行间伐、补植改造等抚育管理,需大量资金维持。而生态公益林中的补偿政策只停留在2008年基础上,补偿资金不足,难于维持实际管护和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多年来,林场却只重视保护,不重视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使生态效益未能有效的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承包户未及时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由于县政府、县林业局以国有林场为单位,直接将补偿金发放林场,而林场未及时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分发给各相关承包户。导致部分承包户根本不清楚有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这回事。
三、主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由于林场多年来只重视保护,不重视改造提升
部分被划入公益林的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地未能及时进行补植、间伐、卫生伐;对遭受病虫害、雪灾、风倒木等林分未及时清理;对未成林地进行粗放型管理,从而使这些林分与其它成林林分相比质量参差不齐。
(二)森林防火、生态公益林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在各主要路口、明显位置设置森林防火标识牌,但每逢清明、元宵等国家节假日村民上坟祭祖都采用烧纸钱的方式,造成火灾隐患;在巡查过程中,巡查人员未将各林区与周边村民交界地块全面巡查到位,导致村民侵占林场土地现象时有发生,且未能及时解决;村民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淡薄、宣传力度不够,从而出现在生态林内取土、在林区内捕捉捕杀珍希鸟类等行为。
(三)缺乏稳定资金投入,生态资源优势未合理利用
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禁止或限制采伐,划入公益林大多是用材林、经济林,涉及林场的切身利益。大面积生态公益林,特别是人工公益林经营管理,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国有林场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承包金收取、用材林销售等,对于公益林投入明显不足,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使得公益林难以得到高质量的经营管理。虽有县每年15元/亩的公益林补偿金,但对于生态公益林提供的生态效益以及建设经营费用相比,明显偏低。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森林生态环境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以生态资源开发促进生态公益林发展,形成共赢局面,才能真正形成生态公益林长效管理机制。由于林场个别领导思想上停留在传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态中,不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大面积生态公益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四)林场中承包户生态公益林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一方面是因财力所限,管护经费和补偿资金缺口较大,有的则根本没有落实;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的管护与承包户的生活之需要发生了矛盾,造成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难以到位,保护效果大打折。
四、生态公益林管理措施与对策
(一)多措并举 提高林分质量
1、生态公益林地中部分灌木林地、疏林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未成林地,采取补植等措施进行改造,科学营建高效公益林。其中对生长在陡坡或土层十分瘠薄的灌木林,予以保护;对生长在缓坡且土层较为深厚的灌木林,进行改造提高,使其变为乔灌复层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更好地发挥林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对于疏林地,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加强保护,培育天然次生林,也可按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采用均匀补植或局部补植的方式,形成不同树种或不同起源镶嵌分布的混交群落。对于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绿化造林,着眼建立针阔混交、乔灌结合,高标准质量的生态公益林。对于未成林地,加强抚育管理,尽快培育成为高效林分。
2、对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冰冻、雪压、森林火灾的、受害立株数大于10%的林分中采用定株采伐的方法进行了卫生伐。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林卫生状况,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增强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持生态平衡。
3、加大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加大生态公益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同时运用法手段,建立内、外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及时更新小班数据,严格监测生态公益林的动态变化情况,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大管护力度 巩固公益林建设
1、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队伍建设。林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专业护林员队伍,专职从事生态林管护任务并建立考核机制,确保管护成效。对管护人员进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管护人员一年一聘,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每月定期召开管护人员、护林员培训会,通过培训,使一线人员知法守法。林场与各林区签订森林管护经营责任书,层层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明确责、权、利;确定保护人员及其管护责任区位置、界线、面积等管护内容,使管护人员真正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实。同时,对管护的范围进行明确的划界标桩,树立标示牌,注明四至范围、面积、林种、管护责任人等主要事项。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在公益林林区实行封山设卡和巡山管护。
2加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占破坏公益林的不法行为。管护人员每周至少3次以上开展巡查活动,沿着所管范围边界进行仔细认真的巡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发现周边村民有侵占林区土地、林区内取土、捕捉鸟类等行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物、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国有林场松材线虫病疫情普查,科学制订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方案,每年2次进行死松树清理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监测、调查、预报,同时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有关专家教授,加强防治培训指导,及时为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防治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对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的保护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强有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环境。
4、强化宣传教育,抓好森林防火管理。对林区主要路口、明显位置设立的生态公益林经营区永久性标志、立牌公示和宣传标语进行全面检查,破损严重的全面更换或修补,时刻警示人们保护好生态公益林资源。
强化应急管理,提高扑救能力。特别是对重点火险区以控制火源为中心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林场、林区二级森林区林防火队伍建设。及时补充或购置油锯、防火砍刀等扑火工具,便于森林消防专业人员开展综合型扑火方式培训。
重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对生物防火林带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对分布现状及成活率现状,提出整改措施方案。每年对原有的防火林带进行补植和抚育,直至生长成林,做好还未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重点林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一旦有防火林带项目安排,能及时营造。
解决森林防火通信系统问题。森林防火通信设备陈旧老化,有些无法运转。每次扑救森林火灾,大家都是用手机来互通信息,导致掌握火情动态的范围就局限于通话的两人,不利于各方扑火指挥员共享火场信息,影响了扑火效率。对全场通信设备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什么设备能用,什么设备不能用,做出整改方案,及时维修及更换。森林防火要事先编制防火预案,从组织机构、信息报告、应急反应,后期处理等几方面明确职责,保证火情发生后的处置得当,提高扑灭火效率。
(三)发展生态旅游等项目,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
林场积极引进投资商,吸引外资投向林区,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合理开发森林生态旅游。
①分层次开发,突出各林区旅游特色。对公益林的生态旅游实施分层次开发,有资源优势的先开发,为后期的生态公益林旅游资源的培育和开发提供成功的经验和资金。林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寻求差异,切忌照搬、抄袭,否则不能吸此追求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消费者。
②生态公益林旅游开发可持续性。在林场对公益林旅游开发时,要承担起环境保护和公益林区受益的责任,追加远大于常规旅游区的成本,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合理开发和经营,走"边建设、边开发、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新路子。在公益林开发利用上,必须考虑景观多样性,除基础设施外,避免搞人工破坏自然景观情况。
③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认识。在发展生态公益林旅游中,要引进和培养管理与经营人才,以科学知识与技能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加强公益林旅游业对环保的宣传,使公益林的开发与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四)充分尊重承包户意愿,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发放到户
要通过林区队长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对规划涉及林地的有关承包户,要逐户商量,讲清利弊得失,听取意见。管护费用和补偿资金的发放要公开、透明,让广大承包户了解,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五)合理调整规划采取分类管理的问题
对生态公益林中的重点保护林,应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管护经费和所涉承包户的补偿资金确保到位,使所涉承包户的生存完全脱离对当地森林的依赖。对被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列为一般保护林的林地,则应区别轻重缓急,分期逐步实施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护措施,同时对其所涉承包户,除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需要,留出适当数量的商品林,使林农能从经营商品林中得到一定的收益来维持生计。
(六)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经费及补偿金建议
1、制定合理的管护费用和补偿金标准。县政府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应支付的成本有两项:一项是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经费,从现有水平看,每亩每年3-5元较宜;另一项是对因生态公益林建设造成林农当期收入减少的补偿,目前以每亩每年12-15元为适。两项合计为每亩每年15-20元。同时,补偿标准还要考虑重点保护林与一般保护林的区别,优先保证重点保护林补偿资金的到位。
2、补偿标准还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长兴县林场佣有万亩竹林、千亩茶园,万亩松杉林,林木郁郁葱葱,山清水秀,浑然一体,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林场在生态公益林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妥善处理保护、利用和发展三者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篇:林业工程论文
题目:林业工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内容摘要:林业产品发展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一种材料能够完全取代木材的位置,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加工性能、无污染、可重复利用和再生的绿色环保生态材料,木材在人们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关键字:林产品 生活 木材 科学 引言
林业工程(Forestry Engineering)是研究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及林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工程技术领域。林业史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林业工程是以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研究森林资源的抚育,开发利用和林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型学科。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森林、树木和木材结下不解之缘。早先,人类就是在树上居住和生活的,他们不仅攀爬树木,而且利用伸展开来的粗大树枝建造“藏身之处”。正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和品位也越来越高,从而,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林产品需求向多样性发展,目前,果品,竹业,桑蚕,药材,木本粮油,林木种植和种苗等传统林业产业,以及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运用等新兴林业产业,已经广泛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林业工程是以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研究森林资源的抚育,开发利用和林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型学科。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森林、树木和木材结下不解之缘。早先,人类就是在树上居住和生活的,他们不仅攀爬树木,而且利用伸展开来的粗大树枝建造“藏身之处”。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具有净化空气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的环境效益和森林游憩等社会效益。木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把纸张也统计在内,木材至少提供了5000多种产品,因此,人类生活离不开木材。人们在发明、使用了合成材料的同时,也逐渐认识某些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损害。而木材作为古老而永恒的材料,重新成为了材料科学的主角之一。据相关数据表明,现今中国人造板总产量达到7429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总产量9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家具产量已达到1.3亿件,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花卉种植面积达到72万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林业产业大国。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我国是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森林覆盖率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供需矛盾长期以来十分突出。而另一方面,我国的木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因此,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木材技术与应用研究的领域中,为祖国木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林产品发展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一种材料能够完全取代木材的位置,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加工性能、无污染、可重复利用和再生的绿色环保生态材料,木材在人们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就以我一个学生来说,早上从竹制的凉席上起来,衣橱里挂着除潮的竹炭,从木衣架上拿衣服,用竹炭的洗面奶,毛巾等,出门看到校园里茂密的树丛,进教室则是木头桌椅,画室里放的画板,铅笔和画笔,回到宿舍,桌上放着小植物,一些在西递宏村买的木质小摆设,感冒时的必备品一包抽纸,还有一排的书本,可以看到,林产品悄无声息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然还有些我没有用过的没有提到的林产品,而今后的林产品的种类将更加丰富多样,来装点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的生活因此而更加美好,更加精致。
人类从使用木材、崇拜木材到研究木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应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一直是与对木材的研究探索与时俱进的,人类在与木材相依为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木材的文化,并逐渐将其引向更深层次,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文人墨客特别是诗人和画家很早就为森林和树木歌功颂德,赞美它外表的朴实无华和价值的无与伦比。而科学家们则更关注木材基本性质和使用功能的研究。目前人类对木材性质及应用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似乎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因为木材的种类繁多,其天然属性千变万化,每一种木材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它们就如同指纹那样,各有各的特性。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就设立了木材机械加工专业,至今它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目前除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外,还设有木材科学与技术硕士点和博士点,数以千计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我国木材加工行业的中流砥柱,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着。
总而言之,林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而且在现在这个科技与技术发达的时代,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它将继续向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它的产业家族将越来越繁荣庞大,将人们的生活服务的更加周到和人性。
拒绝一次性筷子
“生产和使用木制一次性筷子客观上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特别是木制一次性筷子属于一次性消费,既造成木材资源的浪费,还给环境带来了污染。” ——国家财政部负责人,2005年3月。
消费一次性筷子是一种浪费。中国人去到海外的中国餐厅,可能会奇怪:人家为什么不用一次性筷子?中国的人均森林资源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要低,比较起来,反倒应该是老外来到中国要奇怪了:中国人为什么使用一次性筷子? 个人环保用纸
减少纸张消耗是我们随时可以做到的事情。怎样做一个环保的纸消费者?首先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此外,我们可以使用再生纸和由环保原料(比如经FSC认证的木材)生产的纸张,确保纸张不会来自具有保护价值的树种或造成濒危动物失去了栖息地,而且可以借此推动造纸业进行环保生产。办公室环保用纸
每年,大量来自原始森林的木材被用作生产纸张。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把上百年的老树砍掉用来做复印纸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地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你和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可以帮忙改变这种破坏。森林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还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卫生保健、有利国防等作用,也是天然的基因库。然而,森林正在遭受空前的灾难。
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这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第二,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第三,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蓄积量持续减少。第四,森林质量不高。第五,有林地面积逆转严重。
第五篇:林业经济学论文
林业经济学论文
题目: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学生姓名:XX专业:XX
班级:XX学号:XX
XX年XX月XX日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为的一些对林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做出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使林业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发展前景,机遇与挑战
正文: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林业大国之一。一开始我就对我国林业发展历程充满好奇,而我的所学专业也要求我去深入学习和了解林业经济,探索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坚定了我学习林业经济的信心,进而选修这门功课,从而拉开了我一学期林业经济学习的序幕。
一、林业经济的基本概况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中,均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林业经济学是研究林业部门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在我国,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林业规划和计划;林业投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林业产品贸易与价格,林业财政、信贷及贸金的运用;林业中产品和收入的分配及林业职工的生活消费;森林生态及社会公益经济效益等。
二、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国通常把林业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在我国属于大农业的一部分。林业经济作为一项产业经济,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属于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产生新的产业门类,拓展林业产业范畴,林业产业链拉长,赋予林业产业新的内涵与外延,目前我国林业产业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培育与采伐业、林产品加工与利
用和以生态为主导的服务产业。
(一)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迅速。据统计,2004年全国林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892.21亿元,与1997年相比年均增长16.9%。其中,林业经济第一产业3887.54亿元,占56.4%;第二产业2561.12亿元,占37.2%;第三产业443.55亿元,占6.4%。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林产工业、森林旅游、制浆造纸等主要林业产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造林面积逐年增加,造林树种包括杉、松、杨、泡桐、落叶松和桉树等,早期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已逐步进入成熟期,逐步成为林业基础产业。
经济林产业经济林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迅速扩张,各地新建了一批千亩以上的高标准名特新优经济林基地,基地面积占同期经济林面积的12%以上。
竹产业目前,我国竹材资源丰富,产量占世界第一位。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竹林总面积已达499.49万公顷,2002年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2004年竹材产量 109846.36万根。竹材、竹制品,品种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竹材加工工业体系。
种苗花卉产业种苗花卉产业是我国林业产业中的新兴产业之一,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一些花卉主要产区和大城市相继建成了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和集散地,全国已有花卉市场2836个,花卉企业2.22万个,种植面积、产值、产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
林产化工林产化工产品从1949年的4大类12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120多个花色品种,基本形成了以松香为主,以活性碳、拷胶、紫胶、松节油、樟脑等为辅的林产化工体系。
木材加工一大批外资、合资、民营企业的木材加工生产企业相继竣工投产,形成了以胶合板、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等为主的木材加工产业。
木浆及纸制品业我国共有造纸企业3500多家,木竹浆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和机制纸及纸板产量都很高,但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在我国造纸工业纸浆消耗总量中,木浆消耗量占19%,国产木浆仅占7%。
森林旅游业森林旅游属于以生态利用为主导的新兴林业产业,为现代林业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是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国共建成森林公园1800多处。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约2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百亿元,全国已涌现出一批年直接旅游收入超千万、上亿元的森林公园。
(二)林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经济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属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不能使有
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新兴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同时,还担负着生态保护的重任,受到政策、体制、资金、技术、交通运输、能源等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源短缺加剧,第一产业基础不牢。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3亿公顷,森林面积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林业用地有效利用率只有52%,仅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40.3%。森林资源不足和森林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基础性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制约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基础不牢的第一产业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瓶颈。
2.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的状况,主要表现在林业加工企业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我国使用和出口的大多数是原料松香,而国外几乎全用于深加工,产品近百种。林业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现代化程度等方面也比较低,导致林业产业素质低下。
3.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受到林业传统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林业产业的第三产业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森林多种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以至造成以旅游、林区综合服务等产业发展体系严重滞后。
4.区域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同构。我国林业产业的区域分布格局虽有所调整,但重心依然在东北等重点国有林区。布局上的不协调与重复建设的现象并存,各区域林产品结构相似,同构化明显。
5.科技进步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弱。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兴产品和尖端技术研发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产业科技投入少,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
6.管理体制落后,产业发展的机制不健全。我国林业产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表现为政企不分,企业经营自主权不足,尚未建立起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投入少,税费征收多,企业包袱沉重,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产业发展的机制不健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能力不足;缺乏了解国内外林产工业发展趋势及行情和及时沟通产业信息的中介组织;财政、税收、信贷倾斜力度普遍不够,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产业发展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三、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林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迎接挑战,把握好发展机遇,制定合适的政策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相关政策措施为林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场经济体制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刺激林业经济发展;加入WTO有利于林业经济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
(二)严峻挑战
关税降低,国内林产品受到挤压;非贸易壁垒的削减,影响国内林产品的竞争力;绿色产品与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林产品的要求提高;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制约林业企业的发展;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低。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一学期林业经济学的紧张学习就这样逐渐落下帷幕,老师上课时津津有味的讲解和耐人寻味的课程知识点至今还在我脑海中浮现,老师的讲课风格成熟而且独特,大家如果在下面有较大的吵闹声和小动作,老师就会提问或让大家进行书面答题进行小小的惩罚,其实,这也是想让大家把所学知识得以巩固,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因而我也很欣赏这样的方式。最后,感谢老师一学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教导,今后我还会继续学习研究林业经济学,加强自身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学以致用,回报社会,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祝列克.林业经济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赵雨森,王逢瑚,王立海.林业概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3]邱俊齐.林业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4](加拿大)皮特 H.皮尔森.林业经济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5]胡谷岳.世界林业经济地理.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