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概论论文
城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应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城镇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镇生态建设在缓解城镇环境压力方面将逐步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建立可持续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生态环境将成为人们的必然追求和选择。本文从生态学与生态园林的内涵、生态效应和城镇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等多角度探讨了生态学原理在城镇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学 生态园林 生态效应 园林植物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正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过渡,传统的造园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生态园林,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那么,如何将生态的内涵赋予到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去,以及如何构建绿地生态效应的城镇生态园林成为园林工作者的新挑战。
2植物生态
2.1 植物生态学与城镇生态园林的内涵
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植物生态学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学四个部分。植物生态学则是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2.2 城镇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
园林植物是城镇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效应一直受到有关专业人员的重视。园林植物具有维持城镇碳氧平衡、蒸腾吸热、净化空气、监测环境污染和降低城镇噪音等生态效应。
2.2.1 维持城镇碳氧平衡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在城镇低空范围内从总量上调节和改善城镇的碳氧平衡状况,改善地区的空气质量。
2.2.2 蒸腾吸热降低城镇气温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消耗城镇中的辐射热,以及通过植物枝叶形成浓荫来阻挡太阳的直接辐射和来之路面和墙面等的放射热,产生降温增湿效应,对缓解城镇热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2.2.3 净化城镇空气
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SO2、HF 和Cl2等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不同园林植物对SO2的吸收、净化能力的大小与其形态、叶量、叶面积、气孔开度等有密切关系,即使生物量相同吸收硫的量也不同。HF是常见的危害植物生长的污染物,各种植物对HF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敏感植物的容氟量低,抗性植物的容氟量高。Cl2它是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之一,对植物的危害往往比SO2、HF 等更为严重。Cl2对植物叶片组织有很强的杀伤力。不同的植物对Cl2的敏感性相差很大,一般来说,常绿的比阔叶树抗性弱或敏感。
大量研究证明,植物可以起到滞尘作用。不同的园林植物,由于各自叶面粗糙性、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和叶面倾角的差异,导致它们滞留粉尘能力的差异。一方面植物可以通过滞尘作用,减少附着于尘埃而悬浮于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另一方面园林植物的分泌物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植物分泌的气体挥发物中有大量的杀菌或抑菌物质占气体挥发物总量的30%~50%。
2.2.4 监测环境污染和降低城镇噪音
植物群落周边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植物群落,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植物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程度不同,人们可以据此来了解空气的污染程度。同样种植园林植物对降低噪音具有重要作用。理论上讲40m宽的林带可使噪音减少10dB~15dB,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可减少噪音8dB~10dB。城镇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
提高城镇园林植物生态功能,一方面应尽可能地扩大城镇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利用园林植物的配植结构,提高现有绿地上的绿量。由于城镇用地紧张,采用复层结构能够提高单位绿化面积上的绿量,从而使得园林植物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功能。我国城镇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镇的标准与评估要求,目前城镇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中由于规划的指导性不足和研究力度不够而存在的一些问题。专家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我国城镇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得出以下几点:①整体上宏观失控是城镇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②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绿地面积不足的矛盾日益扩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生态平衡具有临界中高度的意义。③城镇生态绿地分布不均且总体水平不高。④在城镇总体规划中按传统的模式常常仅有绿地系统的规划,缺乏由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等理论和原理指导的城镇生态园林系统的整体规划,往往忽略了城镇生态园林系统中各系统间的生态关系。⑤建设资金不足制约了城镇绿化总体水平的提高。⑥对城镇生态园林系统中各系统的认识限于传统园林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功能及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布置,同时也忽略了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生态位以及种间的关系。⑦对于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等的绿化,一般只提绿地率指标,不同程度或完全忽视绿地斑块的相互生态关系及面与点线形成的生态关系,也缺乏对其跟踪调查与监督。⑧对道路、滨河等线状绿地往往强调绿地率及功能性的遮荫及美感。忽略线状绿地在城镇生态系统中特殊的生态地位。⑨树种选择时以建设方及规划方的个人喜好为主,缺乏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考虑,对各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组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⑩内容过于贫乏简单,生活和旅游污染也是城镇生态园林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完善城镇生态园林建设的对策
针对我国城镇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对策以期对我国的城镇生态园林建设发挥作用。①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城镇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镇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镇物种多样性以发挥城镇生态园林的生态效益。②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生态园林绿化技术力求使人工设施与园林绿地融为一体。一方面要保持绿色环境的自然特点,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应考虑借助人工设施的建设,完善园林空间的功能属性。因而,现代城镇园林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所做的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③城镇生态园林建设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学原理进行城镇生态园林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速度、生命周期等因素,以及绿地的性质、土壤环境等综合的条件,优化城镇园林植物配置,使城镇园林植物群落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洪法.我国大气污染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生态学报.1990.10(1):7~12.[2]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2).中国园林.1998.14(2).51~54.[3]李建龙.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4]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5]祁素萍,王兆骞,卢剑波.城市园林生态设计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05.18(1).33~38.[6]史丹,李春涛,唐菲,王艳等.论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01~650.
第二篇:林业论文
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太谷县红枣经济林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和互补作用,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动态平衡,才能真正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太谷县以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为目标,在生态经济林发展上,重点抓好干果苗木两大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红枣经济林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与管理、扶持企业建设、积极宣传发动等措施,扎实推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
【关键词】生态 经济林红枣 可持续发展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同时兼有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经济林是林业三大效益兼顾的最佳体现。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加强生态经济林建设,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和互补作用,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动态平衡,才能真正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太谷县以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为目标,早动手,早安排,早谋划,在生态经济林发展上,重点抓好干果苗木两大产业,扎实推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
1、生态经济林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1生态经济林的基本内涵
生态经济林,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经济林,概括起来应该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满足当环境建设的基本生态需求;二是所生产的果品(产品)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三是实行可持续经营。绿色果品不仅要求无污染、安全,而且要求优质、高营养。发展生态经济林不仅要考虑第一代经济树种由结果到更新连年高产、稳产的问题,而且要考虑第一代以后多代的高产、稳产问题。只有可持续经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生态经济林的基本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发展生态经济林的大势所趋。坚持“治林”与“治穷”相结合、“富林”与“富民”相结合,抓好生态经济林建设,是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1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2、发展生态经济林的基本途径
2.1依靠林业科技支撑
建设生态经济林,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就要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1.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1.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2.2.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经济林,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
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3注重林业综合评价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实,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林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生态效益。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单纯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客观的生态建设,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不仅能够带动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3、太谷县发展生态经济林情况
3.1太谷县概况
3.1.1太谷县区域环境概况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8′-113°01′与北纬37°12′-37°32′之间,县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约39公里,总面积约1049.91平方公里,为我省南北交通枢纽。全县域地貌形态分山地、丘陵、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914-676米之间,平川与山地丘陵的比例是37:63。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万立方米。全县辖4区3镇6乡197个行政村,有人口29.3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三次产业构成为23.7:29.6:46.7。红枣和苗木花卉作为该县林业发展的两大优势产业,栽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在经历了缓慢发展到快速推进的发展时期,已成为实现县域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3.1.2太谷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太谷县红枣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多年,老枣树主要是以零星栽植为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托林业经济林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县红枣经济林步入以基地建设为主的科学发展阶段,采用了枣树与小麦、黄豆、绿豆、花生等低杆农作物间作的枣粮间作模式;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主要采用矮化密植栽培,实行低定杆、高密度的集约经营管理。多年来,通过认真调查、科学分析,在边山丘陵区和重点乡村划定了红枣经济林发展基地,具体制定实施方案,采用
基地建设,旧果园更新改造,老枣树更新复壮,酸枣接大枣,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多种发展途径,大力发展红枣经济林。形成了以小白乡壶瓶枣园区、北汪乡郎枣园区、明星镇梨枣园区三大科技园区为主,红枣基地遍及全县的格局。为了确保全县红枣经济林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完成了15万亩的红枣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壶瓶枣、郎枣、梨枣三个品种的无公害认证工作,成功申报了壶瓶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全国红枣经济林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目前,红枣经济林面积为15万亩,其中:连片栽植近8万亩、山区散生栽植 7万余亩。
3.2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采取的主要措施
3.2.1利用政策扶持
根据国家加强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精神,结合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太谷县委、政府果断地提出“大打红枣战略”,振兴太谷红枣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分点包片,把红枣发展面积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并在资金上实行县里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困难的局面,同时,借助“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四个一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的实施,进行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加强枣树综合技术管理、防雨棚和智能烘干房建设,有效地解决红枣成熟期遇雨裂果难题,提高红枣品质和商品枣,提高枣农的收入,从而带动全县红枣产业整体上水平。
3.2.2加强技术培训服务
根据实际情况,林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服务。并聘请省枣协会、林科院、果树所、山西农大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为技术顾问,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枣果病害制定方案,配制药剂,进行现场培训,真正为枣农朋友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了红枣产业的发展。同时为枣农提供管理技术,组织技术培训,组织指导红枣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以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为枣农提供信息服务,积极组织销售红枣及加工产品。
3.2.3加强技术管理
全县红枣总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亩,进入盛果期挂果面积6万亩,低效林面积达9万亩,针对近年来红枣生产中出现的效益低下、病裂严重和成熟期雨量大的情况,全面实施推广“双调技术”技术,避免了红枣成熟期遇雨裂果烂果的有效措施。目前,雨篷设施建设完成近0.3万亩,建造红枣智能烘干房累计完成105座。红枣示范园区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亩产量达2000斤,亩收益5000元左右,部分高达1万余元,使红枣产业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
3.2.4扶持企业建设
随着红枣产量的不断增大和收益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红枣加工企业,如兴谷枣业有限公司、晋谷香、九鑫源、开心园食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红枣加工企业有十多个。以太谷晋隆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太谷县万士达红枣合作社为代表的近50家红枣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红枣产业链的延伸和红枣附加值的提高,带动了红枣经济林健康稳步向前发展,为安置就业人员开辟了重要途径,为红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2.5积极宣传发动
一方面,向枣农宣传,使他们积极发展红枣产业,同时向外界人士宣传,使他们认识太谷红枣,购买消费太谷红枣。利用多种途径各种宣传工具积极推介红枣产业和红枣产品,加大红枣知名度。
3.3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存在的问题
当前,太谷县发展红枣经济林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与管理不平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重栽轻管或只栽不管,管理不力现象突出;二是管理技术滞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低;枣果病害严重困扰着红枣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对红枣市场和发展潜力认识不足,流通领域不畅;四是加工能力依然非常薄弱,企业深加工技术滞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之间产品标识不协调。五是科研人员缺乏,科技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
3.4针对性建议
3.4.1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针对干果业发展中出现的个别现象,如红枣的病裂果等,增强政府管理职能,稳定果农心态。管理中增加科技含量,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推广红枣经济林综合管理技术。
3.4.2红枣发展由规模发展转向完善提高
根据红枣产业发展状况,将工作重点放在确保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值。以扶持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县枣业发展。同时使枣农在自然和市场中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4.3加强流通领域建设
成立合作社、枣协会,促进红枣业整体发展。首先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使果农和企业之间互利互惠,协调发展,提高太谷红枣业市场竞争力。
3.4.4发展深加工企业,生产高科技产品
建立扶持名牌企业,生产品牌产品,提升产品级次,增加商品率,进一步提高红枣附加值。
3.4.5建设生态、观光园林红枣业
在红枣产业发展中,重点开发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复合性模式,传
承和发扬光大太谷红枣文化。
红枣经济林作为太谷县发展生态经济的两大抓手之一,已经成为该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各类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崇尚品牌。尤其是对于保健养身的绝佳产品红枣,更是青睐有加。太谷县紧紧抓住种种机遇,利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不断在政策上倾斜、在技术上创新、在科技上突破、在链条上延伸,“双调双盖”技术正在全面推广,红枣深加工正在大力引深,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品牌化必将带动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大幅提升,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红枣之乡”。
第三篇:林业方面论文
长兴县林场生态公益林管理之浅谈
内容摘要: 随着林业建设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生态公益林建设已成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们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人们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因此,合理利用林场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等建设,调动公益林经营管理积极性,对公益林建设谋求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问题与原因,措施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长兴林场林业资源占整个长兴林业资源约10%。国有林场是生态公益建设管理的主战场, 进一步优化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目前林场在生态公益林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长兴县林场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情况
长兴县林场总面积76613亩,其中林业用地76503亩,非林业用地110亩,分别占99.9%,0.1%。15个营林区,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范围内。生态公益林面积50674亩,其中国家级公态公益林18992亩,省级生态公益林30966亩,县级生态公益林 716亩,生态公益林占林地总面积的66%。主要承担着森林资源培育和占全县总面积1/6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任务,其中竹林10434亩、混交林8544亩、纯林30957亩。
二、长兴县林场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参差不齐
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虽然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分布特点、范围、保护等级和管护难易程度等进行分类管理,但林分质量仍存在参差不齐现象,成林的用材林、经济林林分质量相对较高,部分灌木林、疏林地、宜林地、未成林地林分质量较差。
(二)生态公益林管护力度不够
每年生态公益林中发生大大小小火灾十多起,导致人力、财力、物力损失,且森林资源破坏;周边村民侵占国有林场土地现象时有发生,未能有效制止;少数村民在公益林林区内取土、捕杀珍希鸟类等行为,未能及时保护。
(三)资金不足,生态资源优势未能合理利用开发
长兴县林场生态公益林50674亩,需聘请专管员进行日常管护,对遭受病虫害、雪灾、风倒木等进行清理,对林分质量较差的进行间伐、补植改造等抚育管理,需大量资金维持。而生态公益林中的补偿政策只停留在2008年基础上,补偿资金不足,难于维持实际管护和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多年来,林场却只重视保护,不重视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使生态效益未能有效的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承包户未及时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由于县政府、县林业局以国有林场为单位,直接将补偿金发放林场,而林场未及时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分发给各相关承包户。导致部分承包户根本不清楚有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这回事。
三、主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由于林场多年来只重视保护,不重视改造提升
部分被划入公益林的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地未能及时进行补植、间伐、卫生伐;对遭受病虫害、雪灾、风倒木等林分未及时清理;对未成林地进行粗放型管理,从而使这些林分与其它成林林分相比质量参差不齐。
(二)森林防火、生态公益林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在各主要路口、明显位置设置森林防火标识牌,但每逢清明、元宵等国家节假日村民上坟祭祖都采用烧纸钱的方式,造成火灾隐患;在巡查过程中,巡查人员未将各林区与周边村民交界地块全面巡查到位,导致村民侵占林场土地现象时有发生,且未能及时解决;村民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淡薄、宣传力度不够,从而出现在生态林内取土、在林区内捕捉捕杀珍希鸟类等行为。
(三)缺乏稳定资金投入,生态资源优势未合理利用
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禁止或限制采伐,划入公益林大多是用材林、经济林,涉及林场的切身利益。大面积生态公益林,特别是人工公益林经营管理,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国有林场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承包金收取、用材林销售等,对于公益林投入明显不足,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使得公益林难以得到高质量的经营管理。虽有县每年15元/亩的公益林补偿金,但对于生态公益林提供的生态效益以及建设经营费用相比,明显偏低。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森林生态环境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以生态资源开发促进生态公益林发展,形成共赢局面,才能真正形成生态公益林长效管理机制。由于林场个别领导思想上停留在传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态中,不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大面积生态公益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四)林场中承包户生态公益林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一方面是因财力所限,管护经费和补偿资金缺口较大,有的则根本没有落实;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的管护与承包户的生活之需要发生了矛盾,造成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难以到位,保护效果大打折。
四、生态公益林管理措施与对策
(一)多措并举 提高林分质量
1、生态公益林地中部分灌木林地、疏林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未成林地,采取补植等措施进行改造,科学营建高效公益林。其中对生长在陡坡或土层十分瘠薄的灌木林,予以保护;对生长在缓坡且土层较为深厚的灌木林,进行改造提高,使其变为乔灌复层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更好地发挥林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对于疏林地,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加强保护,培育天然次生林,也可按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采用均匀补植或局部补植的方式,形成不同树种或不同起源镶嵌分布的混交群落。对于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绿化造林,着眼建立针阔混交、乔灌结合,高标准质量的生态公益林。对于未成林地,加强抚育管理,尽快培育成为高效林分。
2、对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冰冻、雪压、森林火灾的、受害立株数大于10%的林分中采用定株采伐的方法进行了卫生伐。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林卫生状况,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增强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持生态平衡。
3、加大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加大生态公益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同时运用法手段,建立内、外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及时更新小班数据,严格监测生态公益林的动态变化情况,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大管护力度 巩固公益林建设
1、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队伍建设。林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专业护林员队伍,专职从事生态林管护任务并建立考核机制,确保管护成效。对管护人员进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管护人员一年一聘,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每月定期召开管护人员、护林员培训会,通过培训,使一线人员知法守法。林场与各林区签订森林管护经营责任书,层层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明确责、权、利;确定保护人员及其管护责任区位置、界线、面积等管护内容,使管护人员真正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实。同时,对管护的范围进行明确的划界标桩,树立标示牌,注明四至范围、面积、林种、管护责任人等主要事项。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在公益林林区实行封山设卡和巡山管护。
2加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占破坏公益林的不法行为。管护人员每周至少3次以上开展巡查活动,沿着所管范围边界进行仔细认真的巡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发现周边村民有侵占林区土地、林区内取土、捕捉鸟类等行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物、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国有林场松材线虫病疫情普查,科学制订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方案,每年2次进行死松树清理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监测、调查、预报,同时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有关专家教授,加强防治培训指导,及时为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防治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对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的保护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强有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环境。
4、强化宣传教育,抓好森林防火管理。对林区主要路口、明显位置设立的生态公益林经营区永久性标志、立牌公示和宣传标语进行全面检查,破损严重的全面更换或修补,时刻警示人们保护好生态公益林资源。
强化应急管理,提高扑救能力。特别是对重点火险区以控制火源为中心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林场、林区二级森林区林防火队伍建设。及时补充或购置油锯、防火砍刀等扑火工具,便于森林消防专业人员开展综合型扑火方式培训。
重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对生物防火林带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对分布现状及成活率现状,提出整改措施方案。每年对原有的防火林带进行补植和抚育,直至生长成林,做好还未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重点林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一旦有防火林带项目安排,能及时营造。
解决森林防火通信系统问题。森林防火通信设备陈旧老化,有些无法运转。每次扑救森林火灾,大家都是用手机来互通信息,导致掌握火情动态的范围就局限于通话的两人,不利于各方扑火指挥员共享火场信息,影响了扑火效率。对全场通信设备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什么设备能用,什么设备不能用,做出整改方案,及时维修及更换。森林防火要事先编制防火预案,从组织机构、信息报告、应急反应,后期处理等几方面明确职责,保证火情发生后的处置得当,提高扑灭火效率。
(三)发展生态旅游等项目,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
林场积极引进投资商,吸引外资投向林区,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合理开发森林生态旅游。
①分层次开发,突出各林区旅游特色。对公益林的生态旅游实施分层次开发,有资源优势的先开发,为后期的生态公益林旅游资源的培育和开发提供成功的经验和资金。林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寻求差异,切忌照搬、抄袭,否则不能吸此追求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消费者。
②生态公益林旅游开发可持续性。在林场对公益林旅游开发时,要承担起环境保护和公益林区受益的责任,追加远大于常规旅游区的成本,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合理开发和经营,走"边建设、边开发、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新路子。在公益林开发利用上,必须考虑景观多样性,除基础设施外,避免搞人工破坏自然景观情况。
③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认识。在发展生态公益林旅游中,要引进和培养管理与经营人才,以科学知识与技能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加强公益林旅游业对环保的宣传,使公益林的开发与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四)充分尊重承包户意愿,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发放到户
要通过林区队长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对规划涉及林地的有关承包户,要逐户商量,讲清利弊得失,听取意见。管护费用和补偿资金的发放要公开、透明,让广大承包户了解,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五)合理调整规划采取分类管理的问题
对生态公益林中的重点保护林,应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管护经费和所涉承包户的补偿资金确保到位,使所涉承包户的生存完全脱离对当地森林的依赖。对被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列为一般保护林的林地,则应区别轻重缓急,分期逐步实施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护措施,同时对其所涉承包户,除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需要,留出适当数量的商品林,使林农能从经营商品林中得到一定的收益来维持生计。
(六)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经费及补偿金建议
1、制定合理的管护费用和补偿金标准。县政府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应支付的成本有两项:一项是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经费,从现有水平看,每亩每年3-5元较宜;另一项是对因生态公益林建设造成林农当期收入减少的补偿,目前以每亩每年12-15元为适。两项合计为每亩每年15-20元。同时,补偿标准还要考虑重点保护林与一般保护林的区别,优先保证重点保护林补偿资金的到位。
2、补偿标准还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长兴县林场佣有万亩竹林、千亩茶园,万亩松杉林,林木郁郁葱葱,山清水秀,浑然一体,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林场在生态公益林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妥善处理保护、利用和发展三者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篇:概论论文
初识建筑
学号:0111431姓名:肖强
班级:大一建筑三班
1.“建筑从我的思想来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但我觉得它的艺术性,是由结构、技术、设备来共同体现的。”齐康教授通过讲建筑艺术表现,表达了对建筑学的深刻见解;通过对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示,展现了自己的设计发展史。从始至终,齐老的话语中都带着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齐老对我们提出了随时测绘、虚心抄图、遍览群书的要求,希望我们能更深一步探索建筑学的殿堂,为中国建筑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讲:建筑的教育及其昨天 俄罗斯大文豪果戈里有句名言:“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单踊老师便是通过叙述建筑教育及其昨日让我们了解历史,展望未来。从西方建筑教育起源到德国的名校,最后到东南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由远及近,深入浅出,让我产生了对建筑历史浓厚的兴趣。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研究引发教学,三方协作的机制,四层金字塔的培养模式让我顿生兴趣,而美国麻省理工,宾大以及德国的包豪斯高校“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建筑”工厂学工制以及先锋运动则让我向往„„最后介绍了东南大学的发展历程,从苏专到建筑老八校,再到中央大学的成熟,东南大学以短短90年培养了中国建筑四巨匠,八院士,这让身为东大人的我倍感自豪,激情澎湃。柯布西耶说过“建筑设计师的激情可以从顽石中创造出奇迹。”我相信在古老成功的东大里,我一定能成为一位成功的建筑师。
第二讲:建筑设计导论
气宇非凡的长城与帕台农神庙,与自然结合的流水别墅与英国世博馆,临水城市弗洛门萨„„一开始便是对这些建筑奇迹的展示,当我们从对一个个经典的建筑的震撼中醒来,韩冬青老师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何为建筑,何为建筑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为我们理清了未来学习的大体方向。虽然梁思成教授说过:“中国的房子很多,但是建筑很少”,但是韩冬青老师用他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建筑就是为了适应人类需求而建造的物质空间环境。而建筑设计则是运用有意识的操作进行创作性活动,看似矛盾的叙述却是让我由浅入深地理解了建筑,敢于进一步了解探索她。最后,韩冬青老师通过讲述设计的基本过程让我们了解做好建筑需要涉略人文、技术等许多专业,然后以对东南大学3+2模式的解释结束了这节课。
第三讲:建筑,城市与规划
以前见过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那时还有点不懂。等到段进老师的课题逐步深入,猛然想起这句话,原来贝老说的就是有关城市规划的意思。除了给城市规划进行了专业的定义,段进老师还逐步解读了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如何运行、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并分析了城规的工作前景,让大家顿生兴趣。但是在讲学科交叉时,密密麻麻地相关专业还是把大家刚对城规燃起的兴趣之火扑灭。但是即便如此,段进老师对我们的劝勉之词“体验生活,知识全面,掌握技能”还是让我感触良多,对“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建筑是体现在他自己的世界中的自我意识,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建筑”等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讲:城市设计
看见城市设计,本能以为与城市规划类似;等到开始的天安门、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圣马可广场和悉尼展示,又感觉和建筑设计导论相像„„等到王建国老师的逐步深入,我才渐渐理解城市设计的真正内涵。王老师的话“不懂得城市的建筑师则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 则让我了解城市设计的重要性。随着王老师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景观一个个与城市设计对比,我懂得了城市设计不仅研究了整体与细节,还研究了环境,身为建筑师我们应该掌握的设计概念有环境与整体、功能内外综合和协调文化历史与时空„„虽然内容有些难懂,但是结合那句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当代建筑师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要使自己的作品不与自然环境和历史古迹发生冲突”„„最后王老师以快城慢岛为例进行分析,完整地帮我们理清了这堂城市设计概论课的内容。
第五讲:建筑设计科学学科概论
通过对建造、关联的解释和实例介绍,张宏教授把目光专注于建筑技术科学,更正了我们的观念,建筑是由构件而不是材料构成的,强调了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联,可是教授说像扎哈这样的建筑师世界上也只有一个,学校的体制可能会限制我们创造出所谓酷炫的建筑,但是我们学校培育出的是社会上的需要的有创造性但并不怪异的建筑师。老师的话或许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是确实有道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刻意追求奇特,而应在自己的想法中融合文化认同。
第六讲:景观导论
双语教学的成玉宁老师从英语单词翻译上解释了景观概论的意义,让我们在了解学术词汇的英语翻译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老师从国外景观的发展开始讲到景观设计的趋势,并提及到景观为了和谐的环境的原则;从可居住的环境到和谐的栖息是现代人类的视角,相关地,景观建筑的原则来自人与自然的关系。成老师让我们大致了解了景观学的发展,这是比较新兴的学科,起源于美国,然后传入中国。至此,我才大概了解了建筑三个方向:建筑、城规、景观,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七讲:建筑理论导论
葛明教授的建筑理论设计导论,以一个个问题引起话题,主题鲜明而内容纷杂,讨论了建筑的概念、历史与主题。介绍了柯布西耶的多米诺形式及我校建筑教育的来源——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专业,以及著名的九宫格练习。通过这些高等学府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现代建筑的起源,让我迸发出求学热情。
2.再谈谈对专业课的感受,首先是一周一节的《建筑学概论》,八周不长不短,八位不同的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深入浅出,从建筑的历史讲到当代,从建筑讲到景观,从全球名校讲到东大,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建筑殿堂,了解建筑历史发展,激发我们对建筑学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老师们自己的作品以及各类大师作品展示,为我们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奠定不可磨灭的印记。
而《建筑设计基础》则是我们专业课的重点,虽然上课没有教科书、没有PPT,作业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完美,但是每次短短几页的任务书却包含了老师对我们的种种要求——需要我们仔细研读;行业设计的规范——要求我们牢记于心。但是一开始,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设计思路全凭感觉,单调乏味,与要求相差甚远,这样的结果显而易见——即使每周每天投入大把时间,即使一遍遍重做模型,即使为了份速写,不停问老师同学,即使自我感觉良好,最后还是只能得到不如意的分数。虽然曾为此烦恼过,为此气馁过,但是逐渐知道,原因在我自己,没能理解设计课的要求,没有抓住设计重点,没能在老师的指导改进中感悟进步。不仅如此,我还没能把握生活,就像林语堂所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我们存在在生活中,生活是最全的教科书——音乐台、紫峰大厦及其裙楼的排布对空间立方体的感悟,中大院线脚纹路、屋顶飞檐对空间操作的触动„„或许平时把握住生活,课中理解透任务书,我才能真正理解设计课的要求,掌握设计课的技能,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成为建筑师的梦想。与建筑设计课相比,《建筑制图》则是一个有教材,有标准答案的课程,虽然教学一次比一次复杂、任务一次比一次繁琐,只要缺一节课甚至开了会小差就会听不懂,但是只要认真听讲,做作业时有着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做到画图精确准确到位,就一定能做好制图作业。建筑的目标在创造完美,也就是创造最美的效益。当然,作业是其次,制图课首先是为了让我们掌握制图的技能,让以后的建筑设计更加轻松。
肖强
***
第五篇: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2013—2014学第二学期2012年级本科生)
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析
学 生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手 机 号 码:
完 成 日 期:
辽
东
学
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2013—2014学第二学期2012年级本科生)
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析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早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正文:
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加大,我们在校学生的迷茫与无助更是增大,恐慌,担忧接踵而来,本着能从该课程中学到,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与信息,修了这门课,当它结束时总结一下所学的东西,发现在这里了解有关就业的一些信息,不能和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较,它是步入社会前有必需的知识,以后最能发挥功效的一门课之一。以下是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今年,中国将有727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可预计2014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要因素。
2.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数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数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2.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但大多数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2.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有些畸形。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的高校给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一定要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同样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实事求是,不要总是好高骛远。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不能得过且过,也不能不切实际。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最重要的一点),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 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