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3:1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学校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确保校园环境安全,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指南》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其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涉及生物安全管理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动物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凡从事以上研究、试验、生产和加工活动的单位,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 生物安全管理机构

第三条 在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职责分工如下:

(一)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对学校生物安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二)科技管理处负责农业转基因科研项目申报、批复项目审核和项目实施监督指导;

(三)各院级单位行政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

2、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3、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

4、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

不包括:细胞融合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传统杂交繁殖技术;诱变技术,体外受精技术,细胞培养或者胚胎培养技术;常规质粒DNA构建及在大肠杆菌或酵母中扩增等遗传操作。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三)从国外进口遗传工程体,在校内进行基因工程研究和实验的,也应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即安全等级Ⅰ,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有关分级标准及管理审批权限按照农业部有关文件执行。

第六条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课题组,应当具备与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设施和措施,制定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安全实施细则,明确分工,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安全。

第七条 从事安全等级Ⅲ、Ⅳ级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的课题组,应当在研究开始前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获得批复后,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备案,方可开展相关试验工作。第八条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的课题组,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安全评价合格,并获得批准后,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备案,方可开展相关试验工作。

第九条 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来源、进出时间、数量、流向、经手人等要详细记录,并建立档案备查。

第十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在贮存、转移、运输、销毁和灭活时,应在特定的设备和场所内进行,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

第十一条 涉及进口和出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凭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相关批准文件,向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向海关申请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二条 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收获部分试验材料,在包装上应有明显标识,须直接标注“××转基因”,收获部分试验材料应专库贮存、“双门双锁”、“双人保管”,防止转基因试验材料流失。

第十三条 安全等级Ⅱ、Ⅲ、Ⅳ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和实验中受感染的各种物品,在其废弃处理或排放之前应当采取可靠措施将其销毁、灭活,以防止扩散和污染环境。发现转基因生物扩散、残留或者造成危害的,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消除,并向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实验室安全控制措施

(一)安全等级Ⅰ控制措施

实验室和操作按一般生物学实验室的要求(参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下同)。

(二)安全等级Ⅱ控制措施

1、实验室要求

在安全等级Ⅰ的实验室基础上,还要求安装超净工作台、配备消毒设施和处理废弃物的高压灭菌设备。

2、操作要求

在安全等级Ⅰ的操作外,还要求:

(1)在操作过程中采取有效方法避免气溶胶的产生;(2)在实验室划定的区域内进行操作;

(3)废弃物暂存在具有特殊标志的防渗漏、防破碎的容器内,并进行灭活处理;

(4)基因操作时应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前必须将工作服等放在实验室内;

(5)防止与实验无关的一切生物如昆虫和啮齿类动物进入实验室。如发生有害目的基因、载体、转基因生物等逃逸、扩散事故,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实验室安全控制措施,还应符合兽用生物制品的有关规定。

(三)安全等级Ⅲ控制措施:

1、实验室要求:在安全等级Ⅱ的实验室基础上,还要求:

(1)实验室应设立有明显警示标志隔离区,有专门的更衣室和沐浴设施,操作间门口还应装有自动门和风淋;

(2)实验室内部的墙壁、地板、天花板应光洁、防水、防漏、防腐蚀,窗户密封;

(3)实验室应配有高温高压灭菌设施,操作间应装有负压循环净化设施和污水处理设备。

2、操作要求

在同安全等级Ⅱ的操作外,还要求:

(1)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进入实验室前必须在更衣室内换工作服、戴手套等保护用具;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沐浴;不准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工作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后清洗;

(2)工作台使用过后马上清洗消毒;转移材料用的器皿必须是双层、不破碎和密封的;使用过的器皿、用具,移送出实验室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处理;

(3)用于基因操作的一切生物材料应由专人管理并贮存在特定的容器或设施内。

(四)安全等级Ⅳ控制措施

安全控制措施应当经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向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报告,经批准后按其要求严格执行。

第十五条 农业转基因生物田间试验安全控制措施

(一)安全等级Ⅰ的控制措施

采用一般的生物隔离方法将试验控制在必需的范围内。

(二)安全等级Ⅱ的控制措施

1、采取适当隔离措施控制人畜出入,设立网室、网罩等防止昆虫飞入。水生生物应当控制在人工水域内,堤坝加固加高,进出水口设置栅栏,防止水生生物逃逸。确保试验生物 10年内不致因灾害性天气而进入天然水域;

2、对使用后的工具和有关设施进行消毒处理;

3、采取必要的生物隔离措施,确保转基因生物不会与有关生物杂交;

4、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和规模控制措施;

5、试验结束后,收获部分之外的残留转基因生物应当集中销毁,对鱼塘、畜栏和土壤等应进行彻底消毒和处理,以防止转基因生物残留和存活。

(三)安全等级Ⅲ的控制措施

1、采取适当隔离措施,严禁无关人员、畜禽和车辆进入。根据不同试验目的,配备网室、人工控制的工厂化养殖设施、专门的容器以及有关杀灭转基因生物的设备和药剂等;

2、对工具和有关设施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转基因生物被带出试验区,利用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消灭与试验无关的植物、昆虫、微生物及啮齿类动物等;

3、采取更有效的生物隔离措施,防止有关生物与试验区内的转基因生物杂交、转导、转化、接合寄生或转主寄生;

4、采用严格的环境控制措施,如利用环境(湿度、水分、温度、光照等)限制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在试验区外生存和繁殖,或将试验区设置在沙漠、高寒等地区使转基因生物一旦逃逸扩散后无法生存;

5、严格控制试验规模,必要时可随时将转基因生物销毁;

6、试验结束后,收获部分之外的残留生物应当集中销毁,对鱼塘、畜栏和土壤等应当进行消毒和处理,以防止转基因生物残留和存活。

(四)安全等级 IV 的控制措施

安全控制措施必须向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经批准后按其要求执行。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

第十六条 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 根据《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农业部令第53号)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十七条 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是《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中列为第一类、第二类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未列入上述《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但与人体健康有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和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十八条 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工作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或四级(BSL-4)的实验室中进行,其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工作必须在生物安全一级(BSL-1)或二级(BSL-2)的实验室中进行。

第十九条 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研究的实验室须经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备案。各实验室必须严格按照申报批准的项目内容进行实验,严禁私自扩充实验项目。

第二十条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

(一)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往国外的,在获得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按要求分装后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二)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兽医主管部门批准,运输容器应当密封,并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容器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第二十一条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保管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与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定, 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储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进出、储存、领用记录,建立档案,并指定专人负责,做到“双人双锁、双人领用”。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分类管理、安全存放、随时监控,并有采购、使用和销毁记录等,严防丢失或被盗。

第二十二条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和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要建立实验档案,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使用情况、实验方法和安全监督情况等做详细记录,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第二十三条 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感染控制

(一)实验室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二)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医就诊;

(三)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四)发生上述二、三条情况时,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1、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5、进行现场消毒;

6、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

7、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二十五条 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废弃物,必须先进行高温高压灭活处理。然后对所有废弃物必须进行分类暂储,贴上标签,进行登记,由学校联系有资质的公司清运处置,不得随意丢弃。

第五章 实验动物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 参照《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的相关文件施行。

第六章 管理体系及责任追究

第二十七条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必须具备以下管理体系文件:

(一)实验室人员和项目准入制度;

(二)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三)人员健康监护制度;

(四)生物安全检查制度;

(五)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

(六)事件、伤害、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

(七)实验室生物危险标识使用规定;

(八)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

(九)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安全保管和档案管理制度;

(十)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

(十一)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十二)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

(十三)实验活动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

(十四)其他必要的管理性和技术性文件。

第二十九条 发生病原微生物或农业转基因生物扩散等生物安全事故时,事故单位必须根据情况启动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

第三十条 责任追究

对违反规定或造成生物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赔偿、行政处分等处罚。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吉林农业大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研究所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促进涉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指南》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所转基因生物研究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所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和进出口等活动的在职、在编职工、特聘人员、合作研究人员、客座人员、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及联合培养学生等,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

(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和微生物;

(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

(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农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设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简称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由研究所第一负责人、科研管理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组长由研究所第一负责人担任。

第五条 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对相关申报材料的审核、定期对试验过程中有关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等。

第六条 按照研究与试验的不同环境,由不同部门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实验室环境由研究组负责,室内温室环境由研究组和温室管理者共同负责,大田环境(研究所所属的农场)由作物栽培与育种基地负责,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部门提出的需求进行协调。

第七条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研究组负责人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保障与试验研究相配套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做好试验记录和资料存档,并定期对有关试验人员进行培训。

第八条 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对研究所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评价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和技术审查,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进,对出

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研讨并报相关部门妥善解决,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三章 申报和审批管理

第九条 所有拟开展的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研究组,均须对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明确研究与试验所属阶段和安全等级,并通过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在获得批复后向试验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如未进行申请、备案,或申请未批复的,将不能开展相关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

研究组在提出申请时,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提供材料。第十条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的研究组在生产性试验结束后,可以向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领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获取安全证书的申请程序: 在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性试验结束后,需先向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并通过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取得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意见,然后向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安全证书。

第四章 安全管理

第十一条 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研究组,须根据研究与试验所属阶段,严格按本办法第三章的要求,按照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批准的试验时间、地点、规模和安全控制措施

开展研究与试验工作。

第十二条 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批准的项目,实施前要将相关研究材料送交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作为开展相关研究与试验的必要依据。

第十三条 对于转基因作物在大田环境的试验与研究,须在播种期、开花期、收获期和试验结束后四个重点时期的以下环节做好安全控制工作。

播种期 试验材料的保存地点与方式、出入库交接手续、包装方式、试验地点、试验面积,安全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剩余试验材料的处置等。

开花前 作物环境安全试验记录,包括试验方案、田间调查记录、试验报告等;隔离措施设置,包括试验边界标志、隔离带、防止外源基因扩散的控制措施(花期去雄、去花、套袋、花期不遇等),以及试验范围等。

收获期 试验材料的收获、保管、处置及植株残留物的灭活处理等。

试验结束后 严格监控时间,着重是自生植物的检查、去除措施及残留物处理。

第十四条 在研究所所属的农场进行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时,必须向作物栽培与育种基地提出申请,并提供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批复的批件,否则不得安排其研究与试验用地。作物栽培与育种基地的管理人员要对在本农场内开展的试验、有关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检查。

第十五条 研究所科研人员参与外单位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 的,除按有关规定向国家及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外,还需在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 从境外进口或任何方式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须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向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经批准后在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七条 在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过程中,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对转基因材料和加工品进行规范标识。

第十八条 在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过程中发生转基因生物安全事故时,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及时向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及时逐级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所有相关试验单位和个人,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检查。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条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按照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章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并对承担单位或个人进行所内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经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认定情节严重者或经多次教育、警告不改者,三年内不得申报涉及转基因生物的课题和从事有关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工作。

第二十二条 发生转基因安全事故,对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损害的,由当事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甚至于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研究所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本办法经所长办公会通过,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山东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山东大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山东大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业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山东大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山东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山东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山东大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

第三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科学规范”的原则。

第四条山东大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在山东大学实验室工作委员会下设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病原微生物安全组织管理工作。各学院、医院或从事相关工作的其他二级机构具体负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

第五条病原微生物管理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分类进行。

第六条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时,应当具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

第七条实验室需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时,必须满足《山东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试行)》所要求的条件。必须遵循《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和《山东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生物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第八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护送人、保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和处理。

第九条根据实验室对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各实验室必须按其对应的生物安全分级,所用设施、设备和材料(含防护屏障)均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一级、二级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十条各学院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生物实验室,应当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提出申请并在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

第十二条各相关学院、实验中心应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包括生物危险、消防设施、电气安全、化学品安全和危险废物处理等),制定科学、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健康医疗监督制度、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安全保卫防盗、防火制度等)以及安全保卫措施。

第十三条各相关实验室应根据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有关要求,编制本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检测研究实验操作规程、相关仪器设备使用规程、个人防护设备使用规程、实验室消毒规程、危险废弃物的处置规程、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实验紧急情况处理规程等。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经培训的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十四条各相关学院和实验室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山东大学生物安全相关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查每年不应少于2次。

第十五条各实验室应定期对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建立并保存人员培训和考核记录档案。

第十六条生物安全柜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常规现场检测,在移动、检修和更换

高效过滤器后也要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实验室必须建立实验档案,包括实验室安全记录、工作日志、实验原始记录、设备条件监控及检测记录、消毒记录、事故(暴露)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员工健康档案等。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第十八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必须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指定专门人员承担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一旦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相关学院及其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程序立即报告,并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第十九条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它废物进行处置。

第二十条定期组织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第二十一条奖励和处罚。对遵纪守法,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活动,全年无事故发生的实验室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对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的实验室或个人,将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山东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实验室 微生物 安全 管理办法 通知

山东大学学校办公室2009年4月29日印发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四篇: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

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和学校财产的安全,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依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第20号令)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实验室安全分类管理(危险化学品、生物安全、辐射安全、实验废弃物安全、安全设施与实验环境)、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准入、实验室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等。

第三条 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教育先行、明确责任、齐抓共管”的原则,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二章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第四条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实行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实验室成员四级管理体制,各司其职,逐级分层落实责任制。

第五条 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在党政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分管实验室工作的校领导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各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工作主要责任人,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二级单位领导协助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负责人是本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第六条 学校实行实验室安全的“四级”责任制。学校签订“三级”责任书,国资设备管理处负责“第一、二级”安全责任书的制订、修订等工作,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副校长与各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一级),各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与本单位各实验室负责人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二级),各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负责制定“第三级”安全责任书的规则并要求各实验室负责人与实验室各成员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三级),并监督各实验室的上墙张贴及执行工作。

第七条 学校成立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下设实验室安全管理办公室。

领导小组由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

2.指导学校制订实验室安全工作规划、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

3.研究审议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要事项;协调、指导有关部门落实相关工作等。

实验室安全管理办公室设在国资设备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由国资设备管理处负责人兼任。国资设备管理处作为学校实验室安全的主要监督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订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规划,制订和完善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贯彻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

2.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指导、督查、协调各相关单位执行规章制度,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重点做好危险化学品、辐射、实验废弃物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3.组织检查与督查实验室安全,督促整改安全隐患;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教育及业务培训。

4.受理学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报告,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实验室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

保卫处负责学校实验室消防安全及治安安全工作,对实验室防火、防盗、治安等安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检查。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实验室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对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检查。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是学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对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检查。

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协管部门,协助做好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考试等工作。

第八条 各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体责任单位,其单位实验室安全工作主要负责人应敦促具体负责人履行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实验室安全责任和工作体系;

2.针对本单位安全类型,制订和完善适用于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3.组织、协调、督促三级单位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制,与实验室签订安全责任书;

4.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协助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并组织落实隐患整改;

5.执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与考试。

第九条 各实验室负责人是本实验室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对所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及发生的责任事故负主要责任。实验室负责人可以指定专人负责本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实验室负责人和指定的专任负责人须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本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的建立和规章制度(包括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实验室准入制度、值班制度等)的建设;

2.执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严格监督实验室安全准入执行; 3.根据实验室安全类型,负责对本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环保教育和培训并备案,对临时来访人员进行安全告知;

4.负责本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建立本实验室内危险物品台帐(包括放射性设备、危险化学品、剧毒品、气体钢瓶台帐等),做好安全自查记录;

5.组织、督促相关人员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防止违反实验室安全规范要求的任何实验活动;

6.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环境卫生自查,配合学校安全检查,并组织落实安全隐患整改;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通知,做好安全信息的汇总、上报等工作。

第十条 在实验室学习、工作的所有人员均须对实验室安全和自身安全履行以下职责:

1.遵守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2.遵循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或实验指导书开展实验;

3.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提出异议并拒绝实验继续开展,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4.配合各级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5.熟悉实验室安全应急程序,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演练活动;知晓应急电话号码、应急设施和用品的位置,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实验室安全分类管理

第十一条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1.危险化学品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剧毒、易制毒、易制爆等化学品。

2.各单位要加强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教学、实验、科研和生产场所及其活动环节(包括购买、运输、存贮、使用、生产、销毁等)的安全监督与管理。

3.加强对气体钢瓶、剧毒品、易制毒品、易制爆品的管理。第十二条 生物安全管理。

1.生物安全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动物安全、转基因生物安全等方面。

2.各单位要加强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的管理,责任到人。3.规范生化类试剂和用品的采购、实验操作、废弃物处理等工作程序;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备案工作,获取相应资质;实验动物尸体必须先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如高温高压灭菌、辐照灭菌等),包装好贴上标签后自行暂存,随后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丢弃实验后或正常死亡的动物尸体。

4.对实验教学人员和学生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教育和防护措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5.采购的实验动物,必须来源于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并开具实验动物合格证。开展动物实验,应在具有《实验动物

使用许可证》的设施中进行,不允许在无《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场所擅自饲养动物及进行动物实验。

第十三条 辐射安全管理。

1.辐射安全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密封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的安全。

2.各涉辐单位必须在《辐射安全许可证》规定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3.应加强涉辐场所安全及警示设施的建设,加强对辐射装置和放射源的采购、保管、使用、备案等方面管理,规范涉辐废弃物的处置。

第十四条 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1.实行实验废弃物分类存放,做到分类收集、集中储存。2.实验室废弃物由学校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国资设备管理处定时定点全校范围集中回收。放射性废弃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第十五条 安全设施与实验环境管理。

1.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须根据潜在危险因素配置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防火门、防火闸等),烟雾报警、监控系统、应急喷淋、洗眼装置、危险气体报警、通风系统(必要时需加装吸收系统)、防护罩、警戒隔离等安全设施。根据实验室需要,建立实验废水处理系统,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做好更新、维护保养和检修,并做好相关记录。

2.需要特殊实验环境的实验室。需要使用有毒物品,气瓶,易燃易爆物等实验器材或化学试剂的实验,必须在保证实验安全前提下才能开展。

3.新建、改造、扩建实验室涉及到有害物质、有毒气体的处理的,必须列入工程设计、施工方案中,并依照要求验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同位素室等建设前须到相关管理部门备案许可后方能建设。

第四章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准入

第十六条 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按照“全员、全程、全面”的要求,结合实验室特点,组织进行专业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各种预案演练、急救知识培训与操作等活动,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教学、科研队伍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第十七条 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必须进行安全技能和操作规范培训,未经相关安全教育并取得合格成绩者不得进入实验室。

第五章 实验室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

第十八条 实验室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国资设备管理处协同保卫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开展全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并接受上级教育部门、公安机关、环保部门、卫生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各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须建立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经常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督查。检查结果校内通报,对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整改。

第六章 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

第十九条 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和实验室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保护好现场,及时报告国资设备管理处和保卫处,发生重大险情时应立即报警。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后,二级单位(院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和实验室应当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

第二十条 发生较严重的事故时,学校成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调查小组向学校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分清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处理建

议和整改、防范措施。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依据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涉及的单位和人员,按照学校有关管理规定处理;触犯法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对因各种原因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将予以责任追究。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各有关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或管理规定,并醒目张贴,严格执行。

第二十三条 对以上条款未涵盖的其他实验室安全工作,按国家有关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学校《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室排污管理的规定》《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室安全规程》《华中农业大学放射防护管理办法》(校发【2009】96号)同时废止。由国资设备管理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吉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

吉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

(2006年11月修订)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使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教育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为了加强我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吉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

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组织与职责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主管教学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统一协调,实行学校、学院、系(室)三级管理。

(一)教务处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制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估和总结,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开展经验交流推广等活动。

(二)学院成立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学院各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拟订毕业论文(设计)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布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审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审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组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与工作评估;组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负责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组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归档等。

(三)学院各系(室)成立由主管教学的系(室)主任任组长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学校、学院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拟订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选配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并报学院审批;组织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评定;负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并及时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及相关材料整理交学院资料室存档等。

二、基本要求

(一)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指导毕业论文(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助教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得超过8名。因特殊原因指导人数确需超过8人,必须由专业系(室)提出书面报告,经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核同意。

(二)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

1、指导学生选题。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供学生选择。

2、及时拟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报学院审批后下达给学生,并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和进度安排,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开题报告。

3、抓好关键环节的指导,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条件,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指导,认真审阅初稿,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毕业论文(设计)。

5、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后,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认真评阅批改,实事求是地填写指导教师评语,并给出建议成绩。

6、指导教师因事或病请假,必须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安排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

7、指导学生进行答辩准备。

(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学生应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选题,查阅资料做好论文(设计)的准备工作。在做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完成设计方案规定的内容,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设 计)的任务。

2、尊敬师长,团结协作,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虚心接受教师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员的指导和检查。

3、按时参加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拟定和答辩。

4、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严禁抄袭、套用他人成果,一经发现抄袭现象,取消论文答辩资格。

三、进度安排

(一)学院可在第六学期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经专业系(室)研究审查,报学院领导小组审批。学院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和动员,论文主要在第六、七学期完成,第八学期做好补充工作。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应预留五分之一时间作为文档整理和答辩工作,并有一周以上的时间用于答辩和成绩评定。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学院应及时进行普查和工作总结,将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单和总结报教务处。教务处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复查或抽查。

四、选 题

(一)选题程序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一般由指导老师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经专业系(室)研究讨论确定。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其他有利条件,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经系(室)毕业论文指导小组通过开题报告研究讨论后确定,批准开题。

(二)选题原则与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选择应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要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得到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能力的基本训练。

2、题目难度要合理,份量要适当,涉及的知识范围、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对优秀学生可适当加大份量和难度。

3、论文类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4、设计类题目应具有实用意义,切忌脱离实际。工科专业以设计类题目为主,以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5、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必须一人一题。

五、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基本要求

1、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选题进行综合分析,工科毕业设计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方案比较、选择。

2、要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解决论文(设计)中的问题,论文的主要观点相对前人研究成果应有自己的见解,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技术的选择要合理和先进。

3、论文(设计)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可靠,论证推理严密,推导计算正确。

4、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解决、处理毕业论文(设计)相关问题。

5、工程设计类要求结构和工艺合理,表格、插图规范准确,图表的绘制及技术要求符合国家标准,有计算机绘图和手工绘图。

6、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应在5千字以上,研究性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综述类论文不少于20篇。

六、答辩与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院应成立答辩领导小组,各学院负责组织制定每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标准,制订答辩规则、程序、要求。答辩时间、地点确定后,提前3个工作日将工作安排报送教务处。按专业成立答辩委员会(或小组),审查学生答辩资格,组织学生进行答辩,研究确定答辩意见和成绩等。

(一)资格审查

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都要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学生应将毕业论文(设计)手册和毕业论文(设计)文本按封面、题目、作者、指导教师、中文摘要、关键词、外文题目、外文摘要、外文关键词、前言、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顺序装订成册,附录主要包括设计图纸、计算机程序、过长的公式推理过程等。译文及原件、调研报告等材料整理好另行装订,以 上材料一并提交给指导教师审阅。属以下情况之一的学生不得参加答辩:

1、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规定最低要求者;

2、论文(设计)有较大错误,经指导教师指出而未修改者;

3、论文(设计)在文字部分或设计部分不满足任务书所规定的最低要求者;

4、抄袭他人成果或请他人代做者。

(二)综合成绩评定

1、指导教师评定(占总成绩的30%)。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包括任务完成情况、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外语水平、文本质量和工作态度等,实事求是地填写指导老师评语和建议成绩。

2、评阅教师审评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评阅人要根据学生和指导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着重审查文本质量,包括设计思路、理论观点、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外语水平以及文本、图纸的规范性等,客观给出评语和建议成绩。

3、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40%)。答辩前应及时公布答辩委员会(或小组)教师名单和学生参加答辩的日程、地点等。答辩时,学生简述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回答答辩委员会(小组)的提问。

4、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最后结合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建议成绩,答辩小组给出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分。

(三)复议

1、院(系)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论文(设计)评阅、答辩成绩进行审查,对评定为优秀或不及格以及答辩评分中有争议的论文(设计)应进行复议,确定最终论文(设计)综合成绩及等级。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经主管教学院长,审核签字后方为有效,并及时报送教务处备案。

3、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负责对学生学位论文成绩进行审核,并填写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意见。

七、毕业论文(设计)归档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学院组织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校级评奖。

2、各院系教学干事负责将每届毕业生的论文、评分表等存入档案室。

3、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负责将各学院所报的每个专业学生学士论文题目、成绩、指导教师明细表汇总后存入学校档案室。

下载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吉林农业大学

    眼看光彩 而听途说 眼观八方 触觉{光滑。蠕动,粗粗糙夏天冰凉冬天火热} 香嗅千里气氛喜欢与不喜欢吉林农业大学简介:吉林农业大学(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创建于1948年,坐......

    吉林农业大学doc

    吉林农业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校长 吉林农业大学简介乘车路线地址: 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年,坐落在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64公顷。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

    吉林农业大学

    暑期,我校首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梁亚鸿、毕建飞、韩东全抵达支教服务地——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义务支教活动。 三名同学抵达后得知贵州省正处于大面......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2006年3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公布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 32号)加入时间:2006-10-31 9:32:3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3月2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第二次局务会议通过......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一 总则 (一) 目的对医学工作者健康与安全负责的精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1. 检验科主任为实验室安全负责人。 2. 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规定各个场所、各工作流程及不同工作性质人员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