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3:1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第一篇: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建功中学 宋家园

〖说理念〗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说学情〗

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说教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在他们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在本节课中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观察、分析能力。〖课前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碾碎的方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染红的酒精、针筒、黄豆、芝麻 〖说过程〗

由沙雕引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这一观点比较困难,这里利用沙雕作品做类比,为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知识提供基础。

整节课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第一个探究物质的构成,从自然界众多物质到探究蔗糖的构成,目的是要告诉学生材料的选择是从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开始的。通过三步就行蔗糖构成的实验,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学生得出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后,再次让学生回答一块方糖和一粒蔗糖粉末是由什么构成,强调大量是为了过度到分子的小。然后通过对比与比喻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通过指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同时指出酒精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进而指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第二个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学生自己上黑板进行猜想,到自己动手做两个实验,在进行分析黄豆和芝麻的混合,体积减小到分析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减小。通过实验的类比,引导学生思维并使之发现分子之间有空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后,又接着提出是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目的让学生能清楚类比只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不能作为建构知识的直接证据。

第三个实验探究分子之间空隙的大小,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现象。目的是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慢慢渗透科学探究的素养!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分子,你会如何介绍自己呢?你们对分子还想进行哪些探究呢?本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成功和喜悦。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第二篇: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 放大镜 筷子 玻璃棒

试管(加标签)烧杯 量筒 水 酒精(已染色)大米

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

针筒 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学生回答。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思考:

1、蔗糖是否消失了?怎样证明呢?

2、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什么看不到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原来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普通显微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

分 子。

问:水、氧气、酒精分别由什么分子构成? 学生回答:由水分子、氧气分子、酒精分子构成。小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不同物质,构成的分子不同,不同的分子的性质也不同,如氧气能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以后的学习将知道有些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问: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1、分子的大小怎样?

2、分子是如何相处的呢?等 看视频分子档案

一滴水中约含(共21个零)个水分子,一人每秒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全中国人日夜不停的数要数3万多年。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000000个(一滴水中约含(共21个零)个水分子)。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 3 × 10-26 千克 一个蔗糖分子的质量是: 3 × 10-25千克 一个酒精分子的质量是: 7.7 × 10-26千克 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是: 5.3 × 10-26千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是: 7.3 × 10-26千克 以上例子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思考:分子既然很小,那么它们是如何相处的呢? 生活小实验:黄豆和大米

问:为什么25毫升加上25毫升会小于50毫升呢?

引导学生小结: 黄豆之间有空隙,大米能进入黄豆的间隙中去,所以总体积减小了。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把一个碗装满,小和尚装了一满碗的石头回去了,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说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子放到碗里沙子流入了石头缝隙里,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应该装沙子才算满,小和尚又装了一碗满满的砂子回来了。老和尚问满了吗?小和尚说这次满了。老和尚勺了一些水倒到砂子中水马上渗到砂子中去了。这下小和尚明白了,他打了一碗水回到老和尚身边,这回一定是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生:水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

你能利用手头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并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吗?

一支细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染成红色),记下液面标记,提问振荡混合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猜想。

学生实验:同上做试验,看看现象如何?学生交流,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用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进行类比,直观表现构成物质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设计意图:用体会说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如何介绍自己? 学生代表介绍我是一个分子。

小结: 1.我是分子,我很小,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

2.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的个头一般都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学生练一练。(课内练习)

作业布置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探究实验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还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这节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已经非常明确,在备课时我把重点了放在了探究实验上。教材中的实验是经典中的经典,我没有更改,而如何安排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是个难点。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我认为比较水和酒精的混合与黄豆大米的混合,这是一个类比实验,关键让学生自己找到它的相通点,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倒、握、)进一步研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课堂中,对于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我觉得还很欠缺。应该做到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当提到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时,没有适时点拨扩大,应该由此得出一般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这样就顺理成章了。比如讲到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反映分子间有空隙的例子时出现了冷场,老师当时应该及时点拨,引导;当有学生提出酒精与水混合可能是因为蒸发掉了,由于我没有非常关注而忽略了,预设时我是打算让学生做水与水混合的对比实验的,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此外本节课还延长了 几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特别在蔗糖探究的实验中,因为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引导。说明对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是我需要调整和思考的问题。针对上面所提到的诸多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样也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应该为他们设立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他们及时融入其中,带着兴趣去探索。同时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理论、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师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能通过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4.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点拨,适时鼓励是学生在科学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取得成果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一些言语的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隐性指导,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和谐、有效的环境。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到位,教师充当的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是可以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能够达到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第三篇:平面构成说课稿

平面构成说课稿

平面构成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平面构成中的形象—活泼的点》,本次说课包括四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⑴教材分析

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公共艺术(美术篇)》。

本次课是教材第六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全书共分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主要是通过项目学习法来展开学习。拓展模块从设计、构成基础、设计表现、设计简析四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设计方法和过程。

⑵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班级是电子商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较好的软件操作技能,却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有设计感的作品,而作为多媒体专业的从业者,除了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美术设计审美的基本能力,通过本次项目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⑶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①理解点构成的基本原理;

②掌握点构成的基本元素;

③能够运用理论为指定的图形进行组合。

过程方法目标

①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

②初步具备获取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感知、体验、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创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①能够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

②由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引发对学习的热爱。

⑷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结合本课的一些特点和学生的一些实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①点构成的用途与功能;

②点构成的主要内容。

为了倡导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①对点构成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那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呢?基于此,我按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新模式,采用课前先学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四种方法。

⑴课前先学法: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先学”的学习方法。

⑵案例教学法: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展示收集的案例创设教学情景,增加吸引力。

⑶游戏教学法:准备不同大小的圆型小纸片,以圆作为基本要素进行不同方式的排列,贴或画在纸上。(音乐Lemon tree)

⑷视频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视频更直观领悟知识要领。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过程来展开分析教法与学法。

环节一、课前预习

准备绘画工具;课前组织学生收集点构成设计作品,上传至班级QQ群文件,安排学生课上小组讨论,学生讲老师评,课前先学法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先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提前将画家资料、作品介绍上传至QQ空间,为后面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环节二、课堂内容的引入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各小组和老师收集的生活中关于“点”图片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将学生吸引到创设的情境中。紧接着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思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环节三、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点的定义:通过教师的讲解,图片的直观展示,理解点构成的基本原理,结合点在平面海报、产品包装中的应用,掌握点构成的基本元素。也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什么学习点构成呢?

点的形态和视觉特征:提问点位于中心、下面、上面、侧面的不同位置给人的心理感受,在这一环节,学生踊跃发言,争相抢答,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以游戏搭线的方式将正确答案展现出来。

点的错觉:利用视觉的错视这一有趣现象,向学生提问,不同的答案,引起争议,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设计法则的理解。

4.点的构成:和学生一起重点讨论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豌豆花》,学生兴致很高,对作品中点的排列方式,图案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学生讨论点评过后,老师概括点评。最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播放两段幻灯片 “点线面”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到了点的线化、点的面化,从而为下节课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线的形态、面的形态做好铺垫。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诣在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能够使学生自发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体现了教师不再是主导,转而成为协助者,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环节四、当堂练习

紧扣环节三,为了能让学生做到当堂掌握和消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布置好当堂练习巩固学习。

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以做游戏的形式:以圆作为基本要素进行不同方式的排列,贴或画在纸上。接下来围绕引入的问题,学生展开自学,对老师布置的教学内容进行点的创作,老师课堂巡视观察学生自学情况并提出意见。

然后,进入作品讨论环节,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来展示说明作品的设计构想与创意,讲解完之后再由别组成员点评,指正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倡导学生敢问敢说,营造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平台,克服了教师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学得知识技能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模式。

环节五、课后练习

布置课后需完成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补充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游戏的形式阐明了点是一种视觉元素,是平面设计的语言符号。点的作用是增强设计的形式感。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新模式。扩展课外知识,让学生更能灵活掌握,课堂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效果好。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平面构成说课稿2

一、总述:

1、《平面构成》课程有什么用途?

它是设计的基础。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意义?

解决形的创造及视觉语言的运用的问题。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3、《平面构成》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及关联?

平面构成课程在平面设计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无论是将来进入设计行业还是现在技能大赛都要求十分重视本课程的教学。

平面构成主要是在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视觉语言的系统训练,掌握关于形象创造的原理、规则,掌握系统的形象创造思维方式。

4、课程地位如何?《平面构成》所处的地理位置

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处于基础地位。

前面已经安排了素描课程,结构素描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了一些透视常识、具备点线面的基础和造型的基本功及眼手脑协调等能力,为三大构成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具备了初步的点线面色形质构成知识能力与思维开发训练以后,学生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SAIIN3D等)就可以更高的效率开展初步的专项设计。

高年级的VI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对平面构成基本原理的运用和检验,也是对平面构成课程学习的深化与拓展。设计基础-基础设计-综合设计

5、《平面构成》课程安排意图、本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平面构成》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设计元素特性、骨骼与基本形、构成原理、创意思维训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构成训练,发展学生点线面基本设计元素的运用,基本形的运用,骨骼结构的认识,质感运用等能力;建立爱岗敬业的情感、培养设计意识、养成设计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锻炼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明白手绘的构成图形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而新创图形是灵感的'捕获与显现,是抽象劳动后的成果,是艺术天赋的展示和思维的纸面化形式,是劳动之后换来的喜悦;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艺术设计作品的艰辛和喜悦,才能培养起懂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侵权的价值观念,形成知识产权意识和积极创造精神财富的热情。

懂得设计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设计师的工作要求做事踏实勤奋,不拖拉,珍惜时间与人合作,开拓思维的领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丰富全面知识并注重阅历的积累。

二、说“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说教材

《平面构成》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个章节,涵盖平面构成发展简史、平面构成基本元素、图形构成位置关系、具象与抽象图形、思维练习等内容,结构图示如下:章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从发展史讲起,到设计基本元素点、线、面、质的分析,再到构成类型重复、对比、特异、等,对图形的类型抽象具象也做了介绍,还涉及思维练习。可以说本教材覆盖了平面构成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基础技能,从理论概念讲到构成方法,从技法训练拓展到思维训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大量图例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且对构成在设计项目中的运用也附上了一些图例,如构成类的海报招贴数量不少。

2、教学目标

根本宗旨:“解决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通过训练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专业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调通过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职业技能目标

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试验,最后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一种创造观念。设计过程是一种理性\逻辑活动,创造的画面形式偏于数学的美\次序的美。能够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构成形式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领域的运用。

职业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拓展目标

能够突破创新,从某种构成形式中找出共性特征,然后举一反三。以理论为支撑,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审美和创新的经验。

3、教具准备

手绘用具:墨水、勾线笔、水粉笔、胶水、卡纸、棉线等材料和圆规、尺、剪刀;

上机实训: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投影仪、构成实训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何为重点,难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设计元素组合知识)、核心技能(点线面图形、设计基本形、构成方法技能和重像变像思维技能)和核心的构成原理(动势对比、密集韵律、对称均衡)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如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如交错式幻象图、边洛斯三角形(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矛盾空间);(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如想像形态的哲学思考、扩张型思维等,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学情

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什么!创意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学生缺乏的四种核心能力:开发原创图形、了解版面排列、启迪创意思维、懂得构成原理

优点:热情易于被激发、思维活跃------;不足: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不了解设计组成=创意+艺术+技术;动脑筋的事情做得少,对临摹感兴趣,探究心理不足,好奇心不强,,眼高手低,看得多,做得少,从绘画走向设计,角色转变难。

构成是从绘画走向设计的桥梁

五、说教法-如何搭建桥梁

教学设计

——课堂现场教学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绘画为主,把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

——外出写生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动手能力。吸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中去。允许学生在写生中见仁见智,充分自由地表达想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

比较分析的方法示例---虚线的位置、缺乏活力的构图、有意味的构图

六、说过程

1、欣赏名设计师的作品为什么看不懂?引入构成概念

2、奥运、世博的构成艺术

3、生活中的点线面

4、汉字再设计

5、变形的风景(留意周围)

6、有意味的图形创作(0801技师一班实习作业)

7、运用基本设计元素排列创造多彩的图形

8、讲述美的构成原理规则黄金分割等

9、欣赏设计师的作品(专业网站、美术设计院校教学、专业圈子)

10、走向主题设计

11、成品-作品集

教学设计的依据: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直观到抽象3、从易到难,从借鉴临摹到创造实践

点线面元素常规训练

汉字再设计常规训练

有意味的图形创作(0801技师一班实习作业)

专题训练

走向主题设计

重点练习

图例说明教学过程安排

1.生活中的点线面

2.从自然图像到设计图形

3.线条动静的表现

优秀学生作业示范

学生构成作业的自评与点评

综合实训课的成果

七、说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现状

被动接受

软件机器

只会临摹

技能大赛现状

解读参赛要求

无米之炊-束手无策

设计理念缺失导致三年高职组无人应战

学生能否可持续发展

作品集在哪里

毕业生-PS操作工

考设计师的行业要求

技能大赛比赛要求。竞赛内容要点:着重考核参赛选手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主题下进行平面广告的图形创意与表现,文字与图形的编排设计。

评分标准:主题表意的准确性,图形表现的原创性,艺术创意的独特性,表现手法的艺术性。

八、总结:

构成就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

可以发掘自身的聪明才智,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自身,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训练设计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有益于拓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与手段。

第四篇: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也是科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学习物质的微粒构成是对接下去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具体来说是对八年级所要学习的水的组成、例子模型与符号,九年级上物质的变化及酸碱性质学习的一次重要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在前几节课中已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但是对物质的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并不了解,该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抽象,初一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分子概念的构建,以及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扩展,并结合课标,考虑到初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将采用古诗《梅花》引入课程,让同学们思考花香何来,并且让学生动手大豆与芝麻混合实验来具象感受分子间隙,从而探究物质构成,攻破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3)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了解扩散现象。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 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五、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标要求,初中科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教学。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板书设计

3、蔗糖,放大镜,白纸,黄豆,沙子,烧杯。

七、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将采用阅读图片→课堂讨论→实验观察→延伸讨论→获得知识的研究性方式来展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发挥学生潜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疑、实验、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引入新课。ppt展示古诗及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欣赏古诗。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花香?让学生思考问题且进行课堂讨论。学生思考片刻后,请同学发言。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物质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②教授新课,探究新知

展示甘蔗并观察蔗糖的三张图片

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蔗糖,并且描述观察结构。

教师讲授抽象概念:这种微小的颗粒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分子。一颗糖是由无数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糖分子构成的。生活中有许多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说水是分子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的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呢?举个例子。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其他现象。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细胞很小,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它,而分子更小。那么分子小到什么程度呢?通过阅读书上P140第二段来说明。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一滴水中大约有1×10个水分子构成,那么这么多水分子是紧密无间地挤在一起,还是像同学们那样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大家想想看。学生回答:分子之间有空隙。

教师:那我们就亲自动手,做个模拟小实验吧。

21③动手实验,开拓思维

演示实验:沙子和黄豆的混合总体积减少的实验。教师:沙子和黄豆混合总体积为什么会减少呢?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沙子黄豆之间有空隙。

教师:对了,其实啊,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子之间有空隙。其实,我们之所以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不停的运动之中,并且是做无规则运动。接下来,让我们看下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吧。

教师播放小动画。

本堂课内容同学们都掌握了么?我们来复习小结一下。④课堂小结,习题巩固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物质还可以由其他微粒构成; 2.知道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⑤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能够在花园里闻到花香的原因是()A、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B、分子有质量

C、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

2.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变小,这个实验说明()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分子间有间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

C.一滴很小的水就是一个分子 D.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分子 学生做题并且举手回答 ⑥布置作业,课后补充

完成书本课后习题。

八、板书设计

物质的构成

一、什么是分子?

二、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

三、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1一滴水中大约有1×10个水分子

四、分子之间有空隙

五、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第五篇:《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内容为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即原子的构成、物质分类以及物质构成,这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从平时的宏观世界转移到了现在的微观世界,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说有了很大的挑战,但是这节课是复习课,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内容,所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将以前所学的零散知识点加以回顾和总结,并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网络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授课过程中,经反复强调概念间的联系,并结合相关的例题加以说明,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再结合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这部分内容十分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要教师把知识分解,再交给学生,并且及时给予练习。在授课前,我设计了7个不同类型的例题,每个例题都与知识点紧密联系,并且将知识点加以融合。但在讲课时,每个例题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较少,导致全班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当堂接受,其他学生仍留有疑问,这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和反思的。

本节课内容较难,所以这节课学生活动不多,大都是教师引导,今后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参与,从学生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以学生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下载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不过,虽然......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点总结

    物质是有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无可见得,想东西溶解 微粒是运动的,像香味的飘散等 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热胀冷缩,气体被压缩等 微粒之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时不......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5篇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各位专家、同行: 中午好!本人是来自江山市***,今天上午第一节由江山市***老师上了七上科学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第二课时,根据徐老师的指示,我从以下......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参考教案(模版)

    4.4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 2.认识化合价的概念,知道有正价、负价,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初步学会......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

    物质的量说课稿

    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初赛说课2007.7《物质的量》说课李文莉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展开说课:分别是学......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中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通用类)》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量》。下面我对本节课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内容作如下分析: 一、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