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评课稿5篇

时间:2019-05-14 23:2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质的构成》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第一篇:《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各位专家、同行:

中午好!本人是来自江山市***,今天上午第一节由江山市***老师上了七上科学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第二课时,根据徐老师的指示,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堂课做一个简要的评价,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教什么?

首先要明确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个人认为毛老师做到了,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分析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重点是用分子运动的理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二、怎么教?

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毛老师以一个魔术开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很自然地八要求学生学转变成学生要求学,紧接着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香水、二氧化氮气体扩散、红墨水扩散、肥皂膜和挤压铅块等多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快乐。

三、教学效果

教学气氛活跃但不等于热闹。气氛活跃是指毛老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有目的的进行教学,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师素质

毛老师上课语言表达顺畅,书写规范。这里我特别提一点她的应变能力,上课时出现小小的意外,音频系统出现问题,但毛老师并不慌张,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顺利的将课堂进行下去。

五、教学反思

1、适当的时候应做一些知识铺垫。讲完扩散现象的知识以后,毛老师前呼后应的要求学生解释白纸变红的现象时,学生支支吾吾解释不到位,本人觉得此处应事先做一个知识铺垫,如:浓氨水中的有效成分与白纸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如果相互接触的话会发生反应而变红。这样的话学生们便能联系分子运动的知识进行解释。

2、给学生完整回答问题的机会,不要经常性的打断学生回答问题。上课时,毛老师多次打断学生回答...3、应从学生口中得出实验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写出...点评人:江山

2013年10月

第二篇:《物质的构成复习课》教学反思(推荐)

物质的构成属于化学的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要学生认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并且要让学生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虽然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物质的微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体会或感受物质的微粒性是不容易实现的,所以在复习课的过程中,通过仔细回顾电解水的示意图,再一次让学生感受物质的微粒性。

由于是复习课,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把所有构成物质的微粒放在了一起复习,让学生能够把知识联系起来,组成知识体系。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但是分子、离子又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就使它们三者之间有了联系。

接下来,通过回顾有关的实验,从宏观的现象引入微观的本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并进一步熟悉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再对比分子的定义及性质,掌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体会原子的三条性质。

在熟悉了原子的性质后,要通过回顾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并让学生能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与所给元素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根据质子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复习的内容。

在元素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将元素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并且能够会观察元素周期表,知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项所代表的意义。

最后,复习有关化合价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化合价口诀,经过练习能够根据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学式,根据化学式推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本节课将复习讲解知识点与练习结合,串联了物质构成的基本知识,复习了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使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世界,所以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但通过回顾电解水的示意图及相关实验,还是减少了一些学生理解方面的困难。但课程中有关于这些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不够多,应该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多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各种商品标签,了解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第三篇: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校公开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 放大镜 筷子 玻璃棒

试管(加标签)烧杯 量筒 水 酒精(已染色)大米

花生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

针筒 研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学生回答。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思考:

1、蔗糖是否消失了?怎样证明呢?

2、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什么看不到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原来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普通显微镜也看不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

分 子。

问:水、氧气、酒精分别由什么分子构成? 学生回答:由水分子、氧气分子、酒精分子构成。小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不同物质,构成的分子不同,不同的分子的性质也不同,如氧气能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以后的学习将知道有些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问: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1、分子的大小怎样?

2、分子是如何相处的呢?等 看视频分子档案

一滴水中约含(共21个零)个水分子,一人每秒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全中国人日夜不停的数要数3万多年。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000000个(一滴水中约含(共21个零)个水分子)。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 3 × 10-26 千克 一个蔗糖分子的质量是: 3 × 10-25千克 一个酒精分子的质量是: 7.7 × 10-26千克 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是: 5.3 × 10-26千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是: 7.3 × 10-26千克 以上例子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思考:分子既然很小,那么它们是如何相处的呢? 生活小实验:黄豆和大米

问:为什么25毫升加上25毫升会小于50毫升呢?

引导学生小结: 黄豆之间有空隙,大米能进入黄豆的间隙中去,所以总体积减小了。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把一个碗装满,小和尚装了一满碗的石头回去了,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说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子放到碗里沙子流入了石头缝隙里,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应该装沙子才算满,小和尚又装了一碗满满的砂子回来了。老和尚问满了吗?小和尚说这次满了。老和尚勺了一些水倒到砂子中水马上渗到砂子中去了。这下小和尚明白了,他打了一碗水回到老和尚身边,这回一定是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生:水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

你能利用手头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并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吗?

一支细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染成红色),记下液面标记,提问振荡混合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猜想。

学生实验:同上做试验,看看现象如何?学生交流,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用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进行类比,直观表现构成物质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设计意图:用体会说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如果你是一个分子,你如何介绍自己? 学生代表介绍我是一个分子。

小结: 1.我是分子,我很小,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

2.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的个头一般都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学生练一练。(课内练习)

作业布置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探究实验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还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这节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已经非常明确,在备课时我把重点了放在了探究实验上。教材中的实验是经典中的经典,我没有更改,而如何安排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是个难点。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我认为比较水和酒精的混合与黄豆大米的混合,这是一个类比实验,关键让学生自己找到它的相通点,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倒、握、)进一步研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课堂中,对于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我觉得还很欠缺。应该做到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当提到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时,没有适时点拨扩大,应该由此得出一般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这样就顺理成章了。比如讲到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能反映分子间有空隙的例子时出现了冷场,老师当时应该及时点拨,引导;当有学生提出酒精与水混合可能是因为蒸发掉了,由于我没有非常关注而忽略了,预设时我是打算让学生做水与水混合的对比实验的,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此外本节课还延长了 几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特别在蔗糖探究的实验中,因为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引导。说明对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是我需要调整和思考的问题。针对上面所提到的诸多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样也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应该为他们设立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他们及时融入其中,带着兴趣去探索。同时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理论、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师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能通过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4.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点拨,适时鼓励是学生在科学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取得成果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一些言语的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隐性指导,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和谐、有效的环境。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到位,教师充当的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是可以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能够达到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第四篇: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建功中学 宋家园

〖说理念〗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说学情〗

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说教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在他们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在本节课中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观察、分析能力。〖课前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碾碎的方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染红的酒精、针筒、黄豆、芝麻 〖说过程〗

由沙雕引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这一观点比较困难,这里利用沙雕作品做类比,为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知识提供基础。

整节课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第一个探究物质的构成,从自然界众多物质到探究蔗糖的构成,目的是要告诉学生材料的选择是从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开始的。通过三步就行蔗糖构成的实验,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学生得出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后,再次让学生回答一块方糖和一粒蔗糖粉末是由什么构成,强调大量是为了过度到分子的小。然后通过对比与比喻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通过指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同时指出酒精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进而指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第二个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学生自己上黑板进行猜想,到自己动手做两个实验,在进行分析黄豆和芝麻的混合,体积减小到分析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减小。通过实验的类比,引导学生思维并使之发现分子之间有空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后,又接着提出是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目的让学生能清楚类比只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不能作为建构知识的直接证据。

第三个实验探究分子之间空隙的大小,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现象。目的是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慢慢渗透科学探究的素养!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分子,你会如何介绍自己呢?你们对分子还想进行哪些探究呢?本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成功和喜悦。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第五篇: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也是科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学习物质的微粒构成是对接下去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具体来说是对八年级所要学习的水的组成、例子模型与符号,九年级上物质的变化及酸碱性质学习的一次重要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在前几节课中已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但是对物质的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并不了解,该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抽象,初一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分子概念的构建,以及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扩展,并结合课标,考虑到初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将采用古诗《梅花》引入课程,让同学们思考花香何来,并且让学生动手大豆与芝麻混合实验来具象感受分子间隙,从而探究物质构成,攻破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3)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了解扩散现象。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 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五、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标要求,初中科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教学。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板书设计

3、蔗糖,放大镜,白纸,黄豆,沙子,烧杯。

七、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将采用阅读图片→课堂讨论→实验观察→延伸讨论→获得知识的研究性方式来展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发挥学生潜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疑、实验、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引入新课。ppt展示古诗及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欣赏古诗。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花香?让学生思考问题且进行课堂讨论。学生思考片刻后,请同学发言。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物质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②教授新课,探究新知

展示甘蔗并观察蔗糖的三张图片

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蔗糖,并且描述观察结构。

教师讲授抽象概念:这种微小的颗粒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分子。一颗糖是由无数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糖分子构成的。生活中有许多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说水是分子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的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呢?举个例子。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其他现象。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细胞很小,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它,而分子更小。那么分子小到什么程度呢?通过阅读书上P140第二段来说明。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一滴水中大约有1×10个水分子构成,那么这么多水分子是紧密无间地挤在一起,还是像同学们那样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大家想想看。学生回答:分子之间有空隙。

教师:那我们就亲自动手,做个模拟小实验吧。

21③动手实验,开拓思维

演示实验:沙子和黄豆的混合总体积减少的实验。教师:沙子和黄豆混合总体积为什么会减少呢?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沙子黄豆之间有空隙。

教师:对了,其实啊,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子之间有空隙。其实,我们之所以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不停的运动之中,并且是做无规则运动。接下来,让我们看下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吧。

教师播放小动画。

本堂课内容同学们都掌握了么?我们来复习小结一下。④课堂小结,习题巩固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物质还可以由其他微粒构成; 2.知道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⑤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能够在花园里闻到花香的原因是()A、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B、分子有质量

C、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

2.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变小,这个实验说明()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分子间有间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

C.一滴很小的水就是一个分子 D.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分子 学生做题并且举手回答 ⑥布置作业,课后补充

完成书本课后习题。

八、板书设计

物质的构成

一、什么是分子?

二、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

三、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1一滴水中大约有1×10个水分子

四、分子之间有空隙

五、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下载《物质的构成》评课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质的构成》评课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四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教学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2) 内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课标要求: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质量分数......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内容为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即原子的构成、物质分类以及物质构成,这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从平时的宏观世界转移到了现在的微观世界,对于知......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不过,虽然......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点总结

    物质是有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无可见得,想东西溶解 微粒是运动的,像香味的飘散等 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热胀冷缩,气体被压缩等 微粒之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时不......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参考教案(模版)

    4.4 物质构成的表示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 2.认识化合价的概念,知道有正价、负价,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初步学会......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

    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一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固本中学赵学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精选合集]

    “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与各位评委老师进行交流的是《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表示》本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