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时间:2019-05-14 03:3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第一篇: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地位的论述,文章基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并揭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镇化;战略地位;实现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十一五”规划强调:“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③但是,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艰巨的社会性大工程,决不能凭一时的热情和勇气一蹴而就,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高起点地筹划布局这项造福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使其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以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一、深刻认识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战略地位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化是一条更能反映现实经济社会空间发展变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它是伴随着现代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引起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而走上的城市化道路所产生的相应改变。它的含义在于: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单一城市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将相当部分从传统意义上讲不属于城市内因素的资源包括了进来;城与城之间通过高速公路走廊,有效地相互连接起来,城市与附近乡村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最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区域发展体,形成了在大中城市主导下起沟通城乡之间桥梁作用的小城市(镇)。从而引发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在城镇化问题上,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必然呈现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

1.所有制的公有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城镇化必须反映农村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城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2.宏观调控的计划性。计划和市场都是建设城镇化的手段,计划不是脱离市场的计划,市场也不是脱离计划的市场。坚持以计划为主导、市场为调节,使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统一,这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在。

3.动力机制的多元性。在城镇化过程中,与投资相关的动力机制日益多元化,如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市场调节下的乡镇企业投资、区位影响力作用下的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多元化的城镇化动力机制,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4.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受自然、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分布呈现自东向西、由密到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大中城市周边和交通路线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这种空间地域差异性,是推进我国城镇化次序的重要依据。

5.战略布局的全局性。尽管理论界在推进城镇化问题上还有些争议,实践中也存在着地区间的差异和问题,但是,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决策。推进城镇化已被列入“十一五”的规划,并成为新时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工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城镇化的战略地位

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可能选择的方案将是走总体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机械化能大大减少土地的耕作劳动力,改变9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④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推进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可以使目前分散的部分企业积聚在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利于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道路中,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废弃物的改造和综合利用,使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改造河道、兴修水利等基础建设,有效推动村容整洁,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根本要求。“无论是现代化的近期目标还是远期目标的实现,最后都取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能否改变。”⑤国家通过实施城镇化,促使乡镇企业发展,有效地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并且可以使土地从分散的承包经营有步骤地向集中的、机械化的规模经营转变,并为农村的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推进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也包括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例如,在文化教育事业上,通过资源配置和优化,促进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共享;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的建立,使农村的医疗条件、就医状况得到改善。总之,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建立科技、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事业等惠及广大农民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农民人口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城镇发展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目前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规模小、起点低,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据江苏省农调队的调查显示,该省小城镇建成区的平均人口不足5000人,其中有66个制镇镇建区人口不足1000人。这种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必然造成建设质量不高、功能不全,制约城镇的长远发展。

2.宏观规划布局薄弱。存在的问题是:重城镇规划轻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规划;重数量轻城镇体系布局;一些地方政府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甚至沿用小农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规划小城镇的产业和市场。

3.资源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一是对资源紧缺的认识不到位;二是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使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粗放;三是新城镇大量土地被征用,旧镇区和旧村的宅基地大量闲置,浪费严重。

4.城镇化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横向联系薄弱。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甚至在第三产业的构成中,仍以传统服务加工业为主;许多地区小城镇结构趋同,没有区域优势,横向联系薄弱,人才、信息、金融、技术的交流缺乏畅通的渠道。

5.分类指导无力。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城镇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导致有些小城镇利用区域优势迅速向大中城市发展,而有的小城镇则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步走向衰弱,更多的小城镇则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功能的分化。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1.受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一是受完全依赖政府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造成城乡分割;二是短缺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个社会浪费需求层次不高的现实,决定了乡镇企业乃至小城镇集中布局的效益不突出;三是处于经济转型的初期,发展乡镇企业也存在政策不稳的问题,也有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的原因。

2.是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两种模式各自独立作用的结果。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的城镇化模式还没形成,这是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现存问题的重要原因。

3.受到以宏观因素为重点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作用。比如,在建设用地方面,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统一行使规划、重用、开发、管理和出让权,从而垄断了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又比如,现行财政体制上,从纵向看,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尽可能地上收财权、下放事权;从横向看,政府与部门之间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对称。不对这种宏观财政体制进行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村城镇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发展是城镇化的思想基础

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是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重要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资本、知识、经验、技术、发展生产力,引导支持他们进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二是情系群众,结合地区优势大胆招商引资,推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有条件的城镇尽可能实行城镇户口通用制。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几千来历史的产物,但是它更多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⑥这种制度造成农民进城务工存在着身份上的不公正待遇。采用户口通用制,有利于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在身份上的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以有利于城镇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镇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来检验、考核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是推进城镇化的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城镇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做到统筹兼顾、从长计议,重点发展资源优势突出、联结城乡纽带性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大的中心乡镇,并且突出特色,确定规模,注重实效,走环保型、人文型、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其次,要注意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各级各地政府必须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准则要求自己,最大限度地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乡村文明有机结合,克服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做到量力而行,分批、分步实施,推进城镇化健康、稳步、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切实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各地政府在城镇化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以国家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农村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建立一整套关于城镇化发展的规划制度、管理制度和审查制度,保证规划的正确实施。

(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举措

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是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一是根据城镇化的定位来布局。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要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在较发达地区,则应是发展中小城市与发展重点镇并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注意发挥大中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适应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围按照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中、西部地区,要结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域经济优势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要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三是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一定要注意该城镇在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功能要严格区分,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各方面的设置,有条件的可运用绿地、自然景观隔离。而且围绕中心城市的小城镇也要注意根据时代发展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品位,打造精品城镇,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合理利用、节约土地资源是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深化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改革和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制度,已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一是加快制定多元化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二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将小城镇发展与旧城镇区域改造、盘活土地存量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区改造中的富余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三是鼓励发达地区的企业或个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到小城镇开发地区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健全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地流动,为农村经济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优化市场的运行环境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道路交通、信息技术、金融信贷、广播通讯等市场要素是市场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化,就必须加快完善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推动型的运行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国家有计划地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或利用信贷杠杆,支持小城镇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及社会的闲置资金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另外,国家也要通过法律制度的保证,使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保护,从而优化市场的运行环境,推进城镇化经济健康、有序、全面地发展。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城镇发展的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而且加强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和方向。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下,优先发展教育、培训创新型人才是城镇化发展的智力支持。“教育的平等能影响社会的平等,建设新农村重要的问题是发展农村教育。”⑦目前,我国人口多且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在广大农村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全国约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却相对较少,而且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部分,这是城镇化中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通过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乡村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大力引进人才,培育新型农民,通过人才素质的提高,给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推进城镇化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全局,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研讨城镇化的内涵、特征、战略地位及其实现途径,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日益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注释:

①方晓红《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筑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④张宝文《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农村机械化》,载于《求是》2008年第11期第44页。

⑤申建军《首都社会和谐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⑥毛振华《社会学与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⑦李建业《农民权利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第二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强班子带队伍 聚合力促发展

中共江汉区委万松街工委

街道是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平台。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街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日益增强。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打造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近年来,万松街工委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目标,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全街各项事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坚持思想教育,带好干部队伍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街工委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为契机,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形式,努力在机关干部中树立“学习是履行职责需要”的理念。在坚持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的基础上,班子成员在学习上做到“三带头”,即带头参加机关的政治理论学习、带头联系实际开展调研、带头到基层作辅导报告。邀请区领导和省委党校教授作辅导报告,组织机关干部到省委党校旁听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辅导报告。创办了《万松调查研究》内部专刊,为机关干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组织机关干部赴外地学习取经,开阔眼界、解放思想。通过抓学习努力营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机关干部队伍。二是强化纪律意识。针对学习实践活动中查找和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整顿机关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请区纪委和区监察局领导,为机关党员干部作专题报告,并用学习日时间,集中学习相关制度,分组进行讨论,剖析思想,明确改进方向。通过学习讨论使广大机关干部思想上受到一次洗礼,精神状态有了较大的改变。

三是强化廉政意识。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执行廉洁自津的各项规定,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争做遵章守纪的模范.同时,要求街分管领导,实行“一岗双责”。既抓分管科室的业务指导,又要负责科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廉政建设。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基层,倾听民意,关注民生,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力地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

二、坚持民主决策,增强班子团结

街工委始终坚持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促进领导班子团结、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大事来抓,保证了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

一是落实党内生活。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结合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每年开展不少于两次谈心活动,做到“思想见面”,增进理解。在班子内部“班长”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求班子成员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沟通,把班子成员的思想集中到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上,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气足、团结共事、协调 运转的良好局面。

二是健全议事规则。街工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工委的议事和决策规则,明确议事和决策的程序和方式。特别是在涉及人事安排、资金使用、重大事项、重要决策上坚持集体领导,主要领导不搞“一言堂”、不搞“一锤定音”,让班子成员充分酝酿、大胆进言、集益取优,使决策更科学,运转更高效。

三是建立分工负责制。在强调集体领导的同时,建立健全班子成员个人负责制,合理划分每个班子成员的职责,做到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常规工作实行分管制、专项工作实行包保负责制、难点工作实行指定专人负责制。涉及到超分管范围的工作,由“一把手”协调班子成员予以协作、支持、配合,使每个班子成员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坚持创新机制,管好干部队伍

在抓“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中,街工委、办事处下大力气,在用制度管人、激励人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约束机制。针对机关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机关劳动考勤制度》、《机关劳动纪律处罚办法》、《机关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等8项规章制度,并装订成册发给每一位机关干部遵照执行。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指纹考勤机,对机关干部上下班实行指纹打卡制度,并对机关干部每月出勤情况进行一次公布。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管理,有效强化了机关干部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改进了机关作风。

二是完善竞争机制。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任用 力度,努力做到大胆使用干部、真情爱护干部、严格管理干部,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来。对中层干部按德才表现进行提拔交流轮岗,在实践中培养干部、锻炼干部;对改制人员,通过规范聘用管理办法,修订聘用合同,定岗定责,竞争上岗等措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机关行政效能得到提升。

三是探索激励机制。创新机关干部考核方式方法,采取街领导班子评价占30%、上级部门评价占30%、机关干部和基层评价占30%、劳动考勤占10%的方式,评定干部考核等次,对评为优秀等次人员给予物资与精神奖励。将全街工作目标责任分解到各科室,量化目标,实行月调度、季检查、年考核的方式,对目标完成情况实行绩效挂沟,并与评选表彰挂沟。

四、坚持服务意识,激发整体活力

我街围绕“服务居民群众,服务辖区单位,创建宜居宜业服务型示范街道”目标,以“提高执行力、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为主题,在街机关开展了主题实践活动。强化机关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促进了街道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是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去年,我街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强化服务企业意识,争当优化政府服务的排头兵。以规模企业和纳税大户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街道领导联系企业走访制度,街道领导与重点企业直接沟通。经济主管部门紧紧抓住政府一级目标搞好协调服务。2009年,全街工业总产值、招商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 的绩效考核指标,街道财税返还位居全区街道第一。

二是社区建设有了新进展。按照“相同职能合并、不同职能分开”的原则,科学配置社区“八大员”,通过公开招考、技能考试、体能测试等选拔程序,整合社区人力资源;社区“两委会”通过换届,班子结构得到优化;“两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电业社区率先在全市开办了日间托老所,较好解决了老人日间无人照应的难题,受到相关媒体极大关注;老旧住宅物业服务初步实现了全覆盖,白松社区在全市率先采取服务外包,成为全区物业覆盖工作的亮点。

三是市容管理工作发生新变化。面对辖区面积大、主次干道多、城市管理难的现状,领导班子变压力为动力,充实力量,加大投入,实行精细化管理。以“双创”活动为抓手,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抓长效”的工作理念,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双创”排名2009年位居第10名。

四是综治稳定工作取得新的成效。2009年,面对大事多。重要节点多、稳定工作难度大、要求高的严峻形势,通过“平安创建”,积极接访、普法教育和安全防范,做到了“六个坚决没有发生”和“五个为零”,全街基本实现了辖区“政治稳定,治安良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

五是党建工作呈现新亮点。街工委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进万松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的机遇,紧密结合街道实际,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分类指导,使我街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实效,为全市街道探索了经验,市委书记杨松亲临我街考察调研, 对我街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 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分四个专题对基层书记进行了培训,并以“五好”班子创建活动为载体,从思想教育、规范决策程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等三个方面展开系列活动,使班子整体效能得到最大发挥;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形成了“打工妹之家”、“党员义工服务队”、“相约星期五快乐尽义务”等社区党建品牌;街工委以区域党建为抓手,充分整合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的力量,筹集救助困难党员的专项“救助资金”,建立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开展“党内关爱”行动,对困难党员给与人文关怀、困难救助、就业帮扶。今年“两节”期间慰问困难党员285人,慰问金及物资达6万余元。同时,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夯实街道理论基础,提升发展水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街坚持强班子带队伍,全街上下形成了真抓实干、团结进取、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街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开放的姿态,为江汉区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2010年3月5日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统领推进我国城镇化

论科学发展观统领推进我国城镇化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地位的论述,基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并揭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三农”问题,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十一五”规划强调:“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但是,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艰巨的社会性大工程,决不能凭一时的热情和勇气一蹴而就,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高起点地筹划布局这项社会性工程,使其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以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

一、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战略地位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化是一条更能反映现实经济社会空间发展变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它是伴随着现代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引起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而走上的城市化道路所产生的相应改变。它的含义在于: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单一城市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将相当部分从传统意义上讲不属于城市内因素的资源包括了进来;城与城之间通过高速公路走廊,有效地相互连接起来,城

市与附近乡村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最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区域发展体,形成了在大中城市主导下起沟通城乡之间桥梁作用的小城市(镇)。从而引发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在城镇化问题上,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必然呈现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

1、所有制的公有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城镇化必须反映农村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城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2、宏观调控的计划性。计划和市场都是建设城镇化的手段,计划不是脱离市场的计划,市场也不是脱离计划的市场。坚持以计划为主导、市场为调节,使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统一,这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在。

3、动力机制的多元性。在城镇化过程中,与投资相关的动力机制日益多元化,如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市场调节下的乡镇企业投资、区位影响力作用下的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多元化的城镇化动力机制,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4、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受自然、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分布呈现自东向西、由密到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大中城市周边和交通路线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这种空间地域差异性,是推进我国城镇化次序的重要依据。

5、战略布局的全局性。尽管理论界在推进城镇化问题上还有些争议,实践中也存在着地区间的差异和问题,但是,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决策。推进城镇化已被列入“十一五”的规划,并成为新时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工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城镇化的战略地位

首先,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可能选择的方案将是走总体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机械化能大大减少土地的耕作劳动力,改变9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其次,推进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可以使目前分散的部分企业积聚在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臵,以利于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道路中,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废弃物的改造和综合利用,使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改造河道、兴

修水利等基础建设,有效推动村容整洁,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三,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根本要求。无论是现代化的近期目标还是远期目标的实现,最后都取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能否改变。国家通过实施城镇化,促使乡镇企业发展,有效地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并且可以使土地从分散的承包经营有步骤地向集中的、机械化的规模经营转变,并为农村的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推进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也包括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例如,在文化教育事业上,通过资源配臵和优化,促进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共享;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的建立,使农村的医疗条件、就医状况得到改善。

总之,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建立科技、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事业等惠及广大农民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农民人口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城镇发展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目前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规模小、起点低,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我国大部分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必然造成建设质量不高、功能不全,制约城镇的长远发展。

2、宏观规划布局薄弱。存在的问题是,重城镇规划轻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规划;重数量轻城镇体系布局;一些地方政府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甚至沿用小农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规划小城镇的产业和市场。

3、资源利用效率低,闲臵浪费现象严重。一是对资源紧缺的认识不到位;二是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使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粗放;三是新城镇大量土地被征用,旧镇区和旧村的宅基地大量闲臵,浪费严重。

4、城镇化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横向联系薄弱。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甚至在第三产业的构成中,仍以传统服务加工业为主;许多地区小城镇结构趋同,没有区域优势,横向联系薄弱,人才、信息、金融、技术的交流缺乏畅通的渠道。

5、分类指导无力。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城镇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导致有些小城镇利用区域优势迅速向大中城市发展,而有的小城镇则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步走向衰弱,更多的小城镇则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功能的分化。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首先,受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一是受完全依赖政府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造成城乡分割;二是短缺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个社会浪费需求层次不高的现实,决定了乡镇企业乃至小城镇集中布局的效益不突出;三是处于经济转型的初期,发展乡镇企业也存在政策不稳的问题,也有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的原因。

其次,是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两种模式各自独立作用的结果。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的城镇化模式还没形成,这是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现存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三,受到以宏观因素为重点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作用。比如,在建设用地方面,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统一行使规划、重用、开发、管理和出让权,从而垄断了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又比如,现行财政体制上,从纵向看,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尽可能地上收财权、下放事权;从横向看,政府与部门之间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对称。不对这种宏观财政体制进行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村城镇化

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发展是城镇化的思想基础。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是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重要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1、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资本、知识、经验、技术、发展生产力,引导支持他们进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

2、情系群众,结合地区优势大胆招商引资,推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有条件的城镇尽可能实行城镇户口通用制。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几千来历史的产物,但是它更多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这种制度造成农民进城务工存在着身份上的不公正待遇。采用户口通用制,有利于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在身份上的一视同仁。

4、一切坚持以有利于城镇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镇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来检验、考核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是推进城镇化的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

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城镇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工作中: 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做到统筹兼顾、从长计议,重点发展资源优势突出、联结城乡纽带性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大的中心乡镇,并且突出特色,确定规模,注重实效,走环保型、人文型、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

其次,要注意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各级各地政府必须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准则要求自己,最大限度地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乡村文明有机结合,克服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做到量力而行,分批、分步实施,推进城镇化健康、稳步、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切实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各地政府在城镇化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以国家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农村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建立一整套关于城镇化发展的规划制度、管理制度和审查制度,保证规划的正确实施。

(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举措。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是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战略。

1、根据城镇化的定位来布局。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要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在较发达地区,则应是发展中小城市与发展重点镇并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注意发挥大中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

2、适应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围按照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中、西部地区,要结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域经济优势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要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

3、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一定要注意该城镇在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位臵,功能要严格区分,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各方面的设臵,有条件的可运用绿地、自然景观隔离。而且围绕中心城市的小城镇也要注意根据时代发展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品位,打造精品城镇,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合理利用、节约土地资源是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深化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改革和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制度,已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

1、加快制定多元化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

2、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将小城镇发展与旧城镇区域改造、盘活土地存量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区改造中的富余土地直接进入市场;

3、鼓励发达地区的企业或个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到小城镇开发地区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健全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地流动,为农村经济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优化市场的运行环境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道路交通、信息技术、金融信贷、广播通讯等市场要素是市场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推进城镇化,就必须加快完善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推动型的运行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国家有计划地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或利用信贷杠杆,支持小城镇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及社会的闲臵资金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另外,国家也要通过法律制度的保证,使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保护,从而优化市场的运行环境,推进城镇化经济健康、有序、全面地发展。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城镇发展的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加强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和方向。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下,优先发展教育、培训创新型人才是城镇化发展的智力支持。教育的平等能影响社会的平等,建设新农村重要的问题是发展农村教育。目前,我国人口多且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在广大农村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全国约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却相对较少,而且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部分,这是城镇化中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通过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乡村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大力引进人才,培育新型农

民,通过人才素质的提高,给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推进城镇化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全局,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研讨城镇化的内涵、特征、战略地位及其实现途径,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日益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为夺取全国建筑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 人民出版社 2007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人民出版社 2005

3、张宝文 《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农村机械化》 求是 2008

4、申建军 《首都社会和谐发展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毛振华 《社会学与和谐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6、李建业 《农民权利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推进组织工作开展(初稿)(本站推荐)

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推进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历来是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服务的。2009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发展机遇的一年。中央明确要求,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组织工作必须紧紧把握和围绕这个大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努力在这个大局中科学定位,积极跟进、自觉融入、主动服务,为“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作为一名组织部长,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点意义,切实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一、创新理念,为谋划组织工作科学发展定位导航

(一)树立开放的理念。开放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一是树立大局意识。要求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都要从大局出发,要在大局中深入思考、精心谋划、开展工作,有机整合各方力量、切实活化工作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激活组织工作一盘棋。二是树立开放的心态。组织人事工作与改革开放已经历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相适应问题,要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心态处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力求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树立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关爱每一个党员。一是工作导向。做到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扶,建立起措施有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二是工作举措。在工作对象上具全面性,关注部分困难党员,也重视其他党员;在工作内容上具系统性,重生活帮扶,切实加强政治激励和思想关怀;在工作方法上应常态化,落实钱物解燃眉之急,更重帮扶培训授人以渔,确立长效机制。三是工作保障。环境努力构建锐意进取、崇尚实干、不事张扬的良好风气;积极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正确看待开拓创新、敢试敢闯干部的缺点和不足。

(三)树立服务的理念。树立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推进组织部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一是树立意识。牢固树立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要克服权力意识重、服务意识弱的思想,要经常换位思考,变权威管理为主动服务,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意识。二是具体表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深入基层,在生活上关心群众,不遗余力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表率意识,塑造公道正派、热忱亲和的形象。

二、狠抓重点,为践行组织工作科学发展扬帆起航

(一)选干部配班子为落实科学发展凝聚合力。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坚持凭政绩使用干部,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率先发展的地方率先出干部”,把各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按科学的发展观抓发展上来,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大事业的社会环境。二是推进干部考核选用制度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服务对象和普通干部群众“评绩”的力度。要加大公开选拔机制的探索力度,力争在公开提名、公开推荐、公开选拔以及公选干部的跟踪培养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是切实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作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根据班子建设需要,适时公开选拔一批年纪轻、学历较高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有计划选派一批年轻干部上挂到省直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下派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去经受锻炼;建立完善选调生、后备干部、年轻干部信息库,加大跟踪培养力度。通过“选用一批、锻炼一批、储备一批”的措施,努力建立一支职务上分层次、结构上分类别,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年轻干部队伍。

(二)建队伍聚人才为服务科学发展注入活力。一是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切实履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积极整合人才工作资源,把人才优先发展思想体现到工作部署中,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要善于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加强人才科学配置。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调节、市场配置促进人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合理分布,打通各类人才进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通道,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建设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转移。要探索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和效益为重点,各类人才广泛参与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医生去临床,教师进课堂,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整合开发和利用好各种社会培训资源,推进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逐步形成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培训机制。

(三)抓基层强基础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动力。一是突出能力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活力工程”的实施,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创服务型党组织、创帮带型党员,争做发展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双创一争”活动,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在应对金融危机、服务移民搬迁、推进脱贫奔小康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二是强化民主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组织的运行机制。结合贯彻中央颁布的《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继续探索推进乡镇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全面深化村级事务“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一会两票”民主管理的内容,健全完善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水平。积极探索党务公开的途径和方式,办好机关党组织直选试点,不断扩大党务公开覆盖面。三是狠抓作风建设,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方式,全面推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便民惠民服务平台,实行“一站式”服务,形成信息灵通、快捷高效、覆盖乡村的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切实转变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着力于抓基层、打基础,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十件实事”的落实和“五个基本”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党员、后备干部培养“一带双培”活动,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后备人才库。分层分类加强村干部能力培训,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优惠制度,健全“培养选拔、教育管理、激励保障”三位一体的村干部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三、健全机制,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一)优化干部岗位交流机制。一是动态交流机制。重点进行四种交流,即实行锻炼性交流,提高干部素质;实行调整性交流,优化班子结构;实行任期性交流,创新用人机制;实行回避性交流,突出廉政建设。通过人才交流,使干部队伍结构基本上达到年龄梯次、专业配套、能力互补、性格相容的要求,整体功能大大提高。二是能上能下机制。建立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在干部“上”的方面,坚持“党管人才”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着力改进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引入竞争择优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改进委任制,完善选任制,试行聘任制,为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提供条件。在干部“下”的方面,要积极探索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的具体条件和认定标准,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降免制度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的工作力度。

(二)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一要强化培训。使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干部谋求发展的前瞻思维。通过走出去看、请进来教、静下来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谋发展、促和谐的能力。走出去看,就是既要到科学发展成效明显的地方看,领悟经验;又要到科学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看,吸取教训。请进来教,就是要把一些专家学者,以及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比较好并且已经取得成果的干部请过来,让专家从理论层面科学分析,理清我们的发展思路,让干部以座谈会、报告会形式,进行案例剖析、现身说法。静下来学,就是要针对各级干部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不足,集中办班培训。二要一线锤炼。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干部为民惠民的自觉行动。基层一线是社会的缩影。那里的事务虽然繁琐,但桩桩件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工作虽然细微,但事事处处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现在中央指出干部要“向下走”,就是鼓励和推动优质干部资源到一线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去锻炼、锤炼、历炼。只有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零距离接触普通群众,培养从群众的角度谋事、干事,这样的干部才会和基层有感情,才和群众有感情,才能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谋实惠,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三)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考之要全。注重考评内容指标设置的全面性。不仅要重点考核以财税增长为导向的实实在在的数字,更要围绕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照全面小康建设指标体系,把环保、民生和社会发展等指标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充实、修改和完善考评标准。二是考之要准。通过考评,系统、辩证、准确的反映每一个班子、每一位干部的工作成效。既看经济建设,又看社会进步;既看发展速度,又看发展质量;既看当前发展,又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三是考之要实。充分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等方法步骤,因岗设计,细化要素,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对干部的考核评价从主观联系到客观、从眼前延伸到长远、从显绩分析到潜绩、从定性研究到定量。加快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统计、审计、环保、民政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考评队伍,广泛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参加考评,采取多种途径让普通群众公评公议,变干部工作神秘化为透明化、公开化。通过把考评干部的“指挥棒”交给更多的基层群众,敦促各级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把工作重点、工作导向、工作标准真正转到科学发展、百姓满意上来鼓励干部多做创造性、建设性、长远性的工作。

(四)完善干部监督制约机制。一是注重“三个突出”。强化对 “一把手”的监督。一要突出政治表现的监督。着重通过对一把手政治理论学习,执行政治纪律,贯彻民主集中制以及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提高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廉洁从政意识,改进领导作风,提高工作水平;二要突出行使权力的全程监督。着力加强对“一把手”任前、任中、任后的全过程监督,着重加大“三个力度”,即加大对党政“一把手”选拔任用环节的监督力度,加大对党政“一把手”履行职责的监督力度,以及加大对党政“一把手”离任的审计监督力度。三要突出事前监督。着眼于对干部的关心、爱护,注重对干部以正面教育为主,加强事前督促和提醒,及时“扯袖子”、敲警钟,防止党政“一把手”由小过失铸成大错误,帮助他们构筑一条组织约束和自我约束的防线。同时,加大对违法违纪干部的查处力度,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二是立足“三管齐下”。强化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一要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慎独”意识。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深入开展“树形象,做表率,创一流”、“高举旗帜,增强党性,艰苦创业”等主题教育。结合查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达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二要加大组织监督力度,强化“自谨”意识。认真执行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及收入申报制度,注重把监督触角伸向干部的周围群众。在考察干部时,认真听取干部居住地区社委会和群众的意见,综合分析,给干部以全面客观的评价。三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强化“自律”意识。在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的同时,注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加大群众评议的力度,通过深入开展网上评议、开辟网上监督信箱、以及在全区聘请作风建设监督员等措施,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的监督。把好“五关”完善“六制”,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在选拔、任用干部和对区管领导干部进行交流调整的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从建邺区的实际出发,坚持在把好“思想认识、民主推荐、考察考核、酝酿决策、广泛监督”等“五关”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书面推荐署名制、考察干部预告制、干部考察责任制、公示制、票决制、试用期”等“六项制度”。

第五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学习体会

当前提高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在机关中深入开展思想、作风、纪律、学习整顿活动,以创建“五型机关”为抓手,以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为切入点,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聚力打造机关及干部“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实干局面,多措并举努力创建高绩效机关,这个活动势在必行。通过学习我感觉:

一、深化“三明两创一提高”。“三明两创一提高”即明确职责、明确法则、明确任务,工作创新创优,提高工作效率,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以“严肃机关纪律,整顿机关作风,强化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为重点,集中进行机关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情况整顿,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本职查不足,着眼发展谋思路,切实加强机关管理,着力解决工作不实、纪律不严、作风不正、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使机关作风得到明显改进,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树立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机关形象。进一步增强广大计生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强化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激发负重奋进、干事创业的活力。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是实现党校系统内广大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全年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校委的安排和部署上来,通过机关作风整顿,推动各部门作风转变和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措施的贯彻落实。并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带头抓、负总责。进一步明确工作主体,细化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并结合工作实际,拿出具体办法和措施,促进作风整顿活动顺利开展。

三、思路清晰、重点明确。思路清则方向明,全校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治“乱”、治“腐”、治“愚”的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治“庸”即整顿思想疲沓,精神面貌萎靡,工作状态低迷,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只当和尚不撞钟等现象;整顿发展意识不强,墨守陈规、患得患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整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对服务对象吃、拿、卡、要等问题。治“懒”即整顿作风懒散,固步自封、干劲不足、得过且过、工作没有创新、热情不高等现象;整顿工作中畏难情绪较浓,接受上级安排和工作部署时拖延推诿,对一些决策和部署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等问题。治“散”即整顿管理不严,工作及会议纪律松散、长期不在岗上班、迟到早退、擅离职守、工作时间干私活等现象;整顿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上级下达的决策和部署,不按规定时限和标准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或交办的事项,对主办工作不积极,协办工作不主动配合等现象和问题。治“乱”即整顿没有是非观念、不讲政策原则、乱表态、乱承诺、传播不良信息和消极言论等现象;整顿不按政策要求和法定程序、标准开展工作等问题。重点看是否存在管理松散,秩序紊乱问题;有无程序不到位,工作不规范问题;有无办事刁难,作风粗暴问题。治“腐”即整顿顶风违纪、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奢侈堕落等现象。重点看有无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关键时刻能否做到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成就集体或全局利益;能否自觉抵制社会上的歪风陋俗,倡导新风尚,有无损害党校工作者和党校社会形象问题。治“愚”即整顿思想认识模糊,政治敏锐性迟钝、眼界狭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陈旧等问题;整顿不爱学习、应付学习、不通业务、不懂政策、工作思路方法单

一、综合协调与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差等问题。

四、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机关作风整顿,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既要扎实工作、周到细致,又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做到整顿活动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同时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本单位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有效方法,以优良的作风、严格的纪律和完善的制度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牢固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使作风建设制度化、经常化,特别是针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操作性强的解决问题的制度,促进矛盾化解。

同时应多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文件规章,前结合实际,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改进。

下载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1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突出实践特色 抓好支部建设 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鲜明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就是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求真的改革创新精神。2010年......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人武部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人武部建设 XXX镇武装部长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期、新阶段的集中体现。其中,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持续......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保人民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浅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 思南县公安局 刘永松 民爆物品的管理,是公安机关依法对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定稿]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总书记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省经过上世纪80年代打破旧体制为特点的农村和城......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的战略决策,是省委的重大部署,省农科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服务三农为主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朱 毅 2010年第1期 ——文化建设 省委31号文件提出了将武汉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

    无锡市个私协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无锡市个私协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无锡工商局、无锡市个私协会认真按照中共无锡市委统一部署,以“围绕发展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