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时间:2019-05-14 08:1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第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省经过上世纪80年代打破旧体制为特点的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探索,90年代以建立新体制为特点的国有企业和宏观体制改革实践和本世纪以来以完善新体制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农村综合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大大促进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为加快我省全方位大幅度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的眼量要放宽、放大、放长远,不能只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和自己比。将我省放在全国的大盘子里,与发达省份相比,我们毕竟还是个内陆后发省份,改革攻坚的任务远未完成,影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并未消除:省属国企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任务仍很繁重;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体制还不健全;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不高,档次低和功能弱;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进展比较滞后;对外开放度跟不上生产生活提高的需要。体制机制跟不上发展大形势的需求,反过来又影响到思想认识、创新精神、科学发展等前进动能的充分发挥,加深了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复杂构成和诸多难点。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立足我们欠发达的实际,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后发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工作。

一、把省属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体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推进,着力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一是继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国有经济进入战略调整大格局。根据全省经济布局和结构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按照国有经济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战略重组调整,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应努力尽责,协调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快步伐,抓实抓准、抓出成效,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火车头的作用。

二是着力加快省属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攻坚步伐。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分类指导原则,加速攻坚。完成企业产权多元化、与政府部门脱钩和职工身份置换三大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成健康发展机制。

三是加快市政公用等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鼓励大中型市政公用企业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展开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支持中小型的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企业,采取出租、租赁、委托经营、股份合作或出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逐步形成国有、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平等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格局。

四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清理清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中小企业成长和出口工程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努力促成加速发展态势,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大环境。

二、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深化涉农领域改革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体制

一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推行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问题。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适时扩大“省直管县”试点范围。健全乡村两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乡村政权的正常运转。

二要探索改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多种有效方式。坚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多种模式。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在不断改革中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改善“三农”金融服务。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有急功近利、“重城市轻农村”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农”经济的起飞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金融机构改革重点之一,应解决好“三农”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全省角度讲,要建立省级财政、税收、信贷、农业、民政、水利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多管齐下,解决好农村流动资金创业资金奇缺的急切问题。

四要创新农业产业化机制。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和完善产业化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搭建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研企对接平台,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有效接应,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型机制。

五要加快构建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体制。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县域发展、小城镇发展和跨区域经济体建立等四方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改革劳动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推动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展。积极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和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把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着力完善促进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

一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除制度障碍,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取消和调整不必要的繁琐低效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审改工作机制,设定新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目录。完善政务大厅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网络审批系统。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理顺省与市(州)和直管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构建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调整和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机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改革资源税制,以从价计征和保护资源的方法,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创新的财税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抓紧制订完善全省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制度、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等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落实和管理。积极推进投融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争取在市政建设、文化场馆、旅游开发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加大政府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统一调控力度,探索建立效益效率双高的政府资金配置管理机制,逐步将产业投资无偿补助转变为有偿使用。高效发挥投融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应有职能。

四要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合理调整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督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依据试点经验,拟定全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等配套政策办法。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

四、把打造西北区域性金融中心与要素市场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健全市场体系

一要依托兰州是大西北的中心这个地缘优势,以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加快金融业发展。扩大金融开放,集聚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事业。突出“招行引资”工作,积极争取民生、光大、华夏等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加快甘肃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注册资本金,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深化改制重组提供有利条件。二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认真做好公司上市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和储备工作。切实加强对已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指导。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努力扩大企业(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探索发展各类投资基金。积极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加快期货市场建设,规范提高交易行为和市场竞争力。

三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辖区联网、信息共享”为目标,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推动建成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四要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市场。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引导建设项目集约高效用地。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管理。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新机制和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

五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服务等民间组织。鼓励企业和民间其他力量组建按市场化规则运作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府采购服务等途径,促进它们向多样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五、把发展社会事业与创新公共服务结合起来,着力健全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探索制订城镇困难群体和高龄无保障老年人养老保障办法。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推进失地农民和村干部养老保险。指导有条件的农村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开展城乡一体医疗保险管理试点。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参加工伤生育保险。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努力探索开展商业保险,发挥保险业对社会安定的保障作用。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支持力度,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对已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院所,建立省属开发类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加强其持续创新跃升能力。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企业化转制步伐。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机制。

三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按照普及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方向,尽快全部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择优建设省级特色专业点、改造传统专业,推进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大力开展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复转军人的多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四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从制度建设入手,解决影响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

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省属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完善配套政策,加快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革试点。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发展人才市场、版权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充分调动全省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凸显地方文化特色,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六、把省委确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完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体制

一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发展大城市,发展区域经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多种形式的城市间、区域间、省际间的经济合作是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旨方向。具体实施好打造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鼓励各市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与保护、扶贫攻坚、人力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努力实现整体推进。抓好国家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支持天水、陇南、平凉、庆阳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跨省区的经济合作,鼓励市州、县(区)之间的自主合作与协同发展。

二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争取将河西地区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示范带。合理确定农业、工业、城镇、生态用水的比例。抓好43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逐步全面推进。

三是健全节能减排机制,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继续完善多元化的节能环保投融资机制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激励机制。继续限制“两高”行业增长,切实落实差别电价的相关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把扩大对外开放与创新招商方式结合起来,着力探索完善我省涉外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以转变招商方式和加强服务为突破口,坚持内外资引进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努力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精心办好“兰洽会”和积极参加省外会展,改进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协调、跟踪服务机制,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宽内外合作渠道,激活全省经济发展内外两方面的动力与资源。

二是要制定鼓励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优惠政策。应设立产业梯度转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产业转移项目贷款贴息,支付产业转移促进活动经费,增强产业转移承接承载能力。鼓动吸纳东中部开发区与我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将我省的土地优势、资源优势和东中部的产业优势和管理优势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合作共赢。加强对开发区规范指导,努力使我省的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4个省级开发区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生力军、孵化器、示范园和增长点。

三是要鼓励我省具备条件的企业,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双重转移的重任。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应积极吸收外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应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合作,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布局结构高水平的整合,提高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贡献率。

第二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强班子带队伍 聚合力促发展

中共江汉区委万松街工委

街道是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平台。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街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日益增强。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打造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近年来,万松街工委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目标,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全街各项事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坚持思想教育,带好干部队伍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街工委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为契机,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形式,努力在机关干部中树立“学习是履行职责需要”的理念。在坚持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的基础上,班子成员在学习上做到“三带头”,即带头参加机关的政治理论学习、带头联系实际开展调研、带头到基层作辅导报告。邀请区领导和省委党校教授作辅导报告,组织机关干部到省委党校旁听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辅导报告。创办了《万松调查研究》内部专刊,为机关干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组织机关干部赴外地学习取经,开阔眼界、解放思想。通过抓学习努力营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机关干部队伍。二是强化纪律意识。针对学习实践活动中查找和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整顿机关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请区纪委和区监察局领导,为机关党员干部作专题报告,并用学习日时间,集中学习相关制度,分组进行讨论,剖析思想,明确改进方向。通过学习讨论使广大机关干部思想上受到一次洗礼,精神状态有了较大的改变。

三是强化廉政意识。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执行廉洁自津的各项规定,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争做遵章守纪的模范.同时,要求街分管领导,实行“一岗双责”。既抓分管科室的业务指导,又要负责科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廉政建设。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基层,倾听民意,关注民生,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力地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

二、坚持民主决策,增强班子团结

街工委始终坚持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促进领导班子团结、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大事来抓,保证了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

一是落实党内生活。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结合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每年开展不少于两次谈心活动,做到“思想见面”,增进理解。在班子内部“班长”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求班子成员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沟通,把班子成员的思想集中到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上,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气足、团结共事、协调 运转的良好局面。

二是健全议事规则。街工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工委的议事和决策规则,明确议事和决策的程序和方式。特别是在涉及人事安排、资金使用、重大事项、重要决策上坚持集体领导,主要领导不搞“一言堂”、不搞“一锤定音”,让班子成员充分酝酿、大胆进言、集益取优,使决策更科学,运转更高效。

三是建立分工负责制。在强调集体领导的同时,建立健全班子成员个人负责制,合理划分每个班子成员的职责,做到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常规工作实行分管制、专项工作实行包保负责制、难点工作实行指定专人负责制。涉及到超分管范围的工作,由“一把手”协调班子成员予以协作、支持、配合,使每个班子成员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坚持创新机制,管好干部队伍

在抓“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中,街工委、办事处下大力气,在用制度管人、激励人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约束机制。针对机关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机关劳动考勤制度》、《机关劳动纪律处罚办法》、《机关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等8项规章制度,并装订成册发给每一位机关干部遵照执行。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指纹考勤机,对机关干部上下班实行指纹打卡制度,并对机关干部每月出勤情况进行一次公布。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管理,有效强化了机关干部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改进了机关作风。

二是完善竞争机制。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任用 力度,努力做到大胆使用干部、真情爱护干部、严格管理干部,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来。对中层干部按德才表现进行提拔交流轮岗,在实践中培养干部、锻炼干部;对改制人员,通过规范聘用管理办法,修订聘用合同,定岗定责,竞争上岗等措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机关行政效能得到提升。

三是探索激励机制。创新机关干部考核方式方法,采取街领导班子评价占30%、上级部门评价占30%、机关干部和基层评价占30%、劳动考勤占10%的方式,评定干部考核等次,对评为优秀等次人员给予物资与精神奖励。将全街工作目标责任分解到各科室,量化目标,实行月调度、季检查、年考核的方式,对目标完成情况实行绩效挂沟,并与评选表彰挂沟。

四、坚持服务意识,激发整体活力

我街围绕“服务居民群众,服务辖区单位,创建宜居宜业服务型示范街道”目标,以“提高执行力、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为主题,在街机关开展了主题实践活动。强化机关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促进了街道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是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去年,我街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强化服务企业意识,争当优化政府服务的排头兵。以规模企业和纳税大户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街道领导联系企业走访制度,街道领导与重点企业直接沟通。经济主管部门紧紧抓住政府一级目标搞好协调服务。2009年,全街工业总产值、招商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 的绩效考核指标,街道财税返还位居全区街道第一。

二是社区建设有了新进展。按照“相同职能合并、不同职能分开”的原则,科学配置社区“八大员”,通过公开招考、技能考试、体能测试等选拔程序,整合社区人力资源;社区“两委会”通过换届,班子结构得到优化;“两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电业社区率先在全市开办了日间托老所,较好解决了老人日间无人照应的难题,受到相关媒体极大关注;老旧住宅物业服务初步实现了全覆盖,白松社区在全市率先采取服务外包,成为全区物业覆盖工作的亮点。

三是市容管理工作发生新变化。面对辖区面积大、主次干道多、城市管理难的现状,领导班子变压力为动力,充实力量,加大投入,实行精细化管理。以“双创”活动为抓手,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抓长效”的工作理念,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双创”排名2009年位居第10名。

四是综治稳定工作取得新的成效。2009年,面对大事多。重要节点多、稳定工作难度大、要求高的严峻形势,通过“平安创建”,积极接访、普法教育和安全防范,做到了“六个坚决没有发生”和“五个为零”,全街基本实现了辖区“政治稳定,治安良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

五是党建工作呈现新亮点。街工委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进万松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的机遇,紧密结合街道实际,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分类指导,使我街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实效,为全市街道探索了经验,市委书记杨松亲临我街考察调研, 对我街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 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分四个专题对基层书记进行了培训,并以“五好”班子创建活动为载体,从思想教育、规范决策程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等三个方面展开系列活动,使班子整体效能得到最大发挥;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形成了“打工妹之家”、“党员义工服务队”、“相约星期五快乐尽义务”等社区党建品牌;街工委以区域党建为抓手,充分整合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的力量,筹集救助困难党员的专项“救助资金”,建立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开展“党内关爱”行动,对困难党员给与人文关怀、困难救助、就业帮扶。今年“两节”期间慰问困难党员285人,慰问金及物资达6万余元。同时,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夯实街道理论基础,提升发展水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街坚持强班子带队伍,全街上下形成了真抓实干、团结进取、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街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开放的姿态,为江汉区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2010年3月5日

第三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李 业 坤

摘 要:县域经济是是构建和谐安徽、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加速转型升级,按照“一产做长、二产做强、三产做宽”的思路,实施“八化”联动促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实现由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县域经济 重要机遇 转型升级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①”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导致相应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具有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差异性基本特点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重要平台。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安。”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此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要求:“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十一五”规划建议系统地表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十七大报告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

从党的十六大的“壮大”、“推动”和“十一五”的“大力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增强活力实力”,县域经济内涵的表述不断深化,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这就是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变。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以及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评估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位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身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县域经济始终是我省加速崛起的“聚焦点”,是政府投资少、百姓创业创富的“民生经济”,是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物质支撑。县域经济为社会提供基本生存资料,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多数人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没有县域经济就没有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另外,从面积、人口、消费等看,县域占我国发展的大头,解决好了绝大多数人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意味着解决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2007年,全国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国土面积的95%,占人口的7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财政收入的24%,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吸纳了80%。安徽省61个县(市)面积11.4万km2,人口4700多万,分别占全省的81.7%和71.3%。由此看来,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实力。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崛起,构建和谐安徽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安徽省县域经济曾是“木桶效应”中的“短板”,2002年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此,当年的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提出 “以工业化为核心,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的发展思路。2003年起,安排每年2000万元的省县域重点工业园区财政贴息资金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起,每年筹集1.5亿元左右财政周转金,奖励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发展。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27条: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改进县城建设用地管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特别提出了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县建一个工业园区、一个担保公司,安排每县1亿元开发行贷款和一笔财政间歇性资金,选择一批县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年底《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18条措施更加具体细化、硬化。去年5月,《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6条,从发展特色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省四分之一的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二分之一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一系列举措带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春天,县域经济 呈现速度加快、实力增强、结构优化、动力强劲、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局面。下面,先以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形势为例分析。数据以2009年6月9日安徽省新闻发布会为准。

根据《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皖政„2008‟90号)的精神,安徽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确定200820个科学发展先进县。其中一类县7个,分别是肥西、当涂、繁昌、芜湖、宁国、无为、肥东(也是上年表彰十强县之列,其中肥西、芜湖、无为和肥东4县还是上年表彰的动态十佳县)。二类县9个,分别是郎溪、含山、青阳、庐江、东至、霍邱、全椒、萧县、怀远(郎溪为上年表彰的动态十佳县)。三类县4个,分别是绩溪、休宁、歙县、金寨。今年考核最鲜明特点,就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各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更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20个科学发展先进县中,12个是第一次表彰,共性有:一是发展速度快。生产总值增长15.6%,比全部县域快1.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1.4%,比全部县域快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9%,比全部县域快1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比全部县域快7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3.2%、19.9%,比全部县域快3.6和0.9个百分点。二是总量贡献大。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578.7亿元、139亿元、442.7亿元和1131.6亿元,占全部县域的比重分别为37.2%、43.1%、34.9%和47.3%,比人口比重高5-17.4个百分点,且比上年均有所提高。三是人均水平高。人均生产总值11020元,比全部县域高24.6%;人均财政收入970元,比全部县域高44.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223元,比全部县域高8.3%;农民人均纯收入4733元,比全部县域高15.6%。

评出的综合十强县分别是宁国、繁昌、当涂、凤台、肥西、芜湖、肥东、铜陵、天长、广德。其中铜陵首次进入。

综合分析,2008年安徽省县域经济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局面。呈现以下七个特点:

1、增速明显快。全省县域GDP增长13.9%,增幅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05年以来增速快于全省的态势,其中一、二产及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21.2%和24.5%,比全省高1.3、4.8和6.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高1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3%,高2.8个百分点;利用省外资金增长82.3%, 高3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51.9%,高23.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0.2%,高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高0.9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6%,高0.7个百分点。

2、总量贡献趋大。县域GDP4239.6亿元,占全省份额由上年的47.5%提高到47.8%,县均GDP69.5亿元,比上年增加13.4亿元;GDP超百亿县(市)由上年的3个增加到8个。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利用省外资金及外贸出口占全省的份额分别由上年的24%、36.8%、22.8%、32.8%和16.1%提高到24.3%、39.9%、23.3%、40.1%和19%。

3、经济结构渐优。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7:39:33.3调整为26.6:42.2:31.2。农业实现增加值1128亿元,粮、棉、油产量分别为3010.1万吨、31.5万吨和195.2万吨,比上年增长11.6%、3.5%和18.3%。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4799户增加到6370户,增长32.7%,其中20个县(市)当年新增企业达到或超过30户;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上年的1096.3亿元增加到1499.4亿元,工业化率由上年的32%提高到35.4%,6个县工业化率超过50%,比上年增加2个。第三产业增加值1323.2亿元,增长10.9%。

4、对外开放度趋大。县域实际利用外资9.6亿美元,增长23%,14个县(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292.7亿元,增长82.3%,15个县(市)超过30亿元,比上年增加13个,5个县均超过50亿元;外贸出口21.6亿美元,增长51.9%,30个县(市)增幅均超过50%,比上年增加4个,13个县(市)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个, 4县(市)出口均超过1亿美元。

5、发展后劲强。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93.3亿元,增长46%,32个县(市)投资额超过30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个。县域等级以上公路密度由上年的0.89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0.93公里/平方公里;通汽车村比重由上年的98.9%提高到99.4%。县(市)49个省级开发区及筹建的16个开发区建成面积345.4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9亿元,增长56.9%,增幅比全省高16.8个百分点。

6、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全省县域财政收入突破三百亿元大关,达322.5亿元,增长30.2%,7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3县财政收入超过15亿元,分别达16.7亿元、15.8亿元和15.6亿元; 33个县(市)增幅高于全省。从企业效益看,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2.2亿元,增长33%,增幅比全省高33.2个百分点,36个县(市)实现利润超亿元,比上年增加6个。县域节能减排明显,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689千瓦时,下降10.7%,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为100%的县(市)由上年的49个增加到56个。

7、民生得到改善。去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4093元,17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比上年增加11个。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360元,44个县(市)超过2万元,比上年增加25个。县域城镇低保人均月补差额增长35.6%,61县(市)人均月补差额均超过100元,比上年增加49个;增幅超过40%的县(市)由上年的6个增加到17个,40个县(市)增幅高于上年。社会福利床位数8.3万张,增长22.3%;医院床位数7.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数8.1万人,分别增长14%和7.5%。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2008年,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经济比重看,我省县域GDP只有48.5%,不到全省的一半,明显低于周边省份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与71.3%的县域人口比重很不相称。而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分别达到65%、80%,中部地区的河南、江西和湖南也分别达到69.1%、57.3%和66.2%。我省县域GDP分别比河南、湖北和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低23.1、3.3、11.1和4.6个百分点。我省县域人均GDP7346元,仅相当于全省的61.1%,大约是两年前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县域平均GDP为69.5亿元,全省过百亿元的县仅8个,而2006年湖南、河南分别有8个、25个县。我省县域GDP平均规模分别比河南、湖北、山东、江苏低41.2亿元、3.9亿元、83.4亿元、198.8亿元;人均GDP分别是河南、湖北、山东、江苏的55.8%、73.6%、38.5%、27.1%。

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6:46.6:37.4②,而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6.6:42.2:31.2,两者相比,县域一产高了10.6个百分点,而二、三产分别低了4.4个、5.2个百分点。可见,安徽县域产业是,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2007年,我省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8%,分别低于鲁20.2、20个百分点;县域实现人均工业增加值2335.6元,分别是河南、湖北、山东、江苏的37.7%、70.8%、23.5%、16.6%。去年,我省县域经济工业化率仅仅35.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非农产业比重67.8。低于全国百强县2004年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不平衡。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南北、东西差距都较大。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分析,我省2006年县域综合梯度值大于1的是11个县(市),在0到1之间的是11个县(市),在-1到0之间是27个县(市),小于-1的是12个县(市)。其中,第一、二梯度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处于全省中上发展水平,经济活动和发展潜力较强;第四梯度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三、四类县39个,占总县域数2/3。从案例看,2007年宁国人均GDP是阜南的6.6倍,长丰GDP增速高于临泉13.7个百分点。皖西除霍山、桐城等县区外,大部分县域发展总量速度和质量亟待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中部GDP增长速度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和珠三角。安徽GDP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全省2008年科学发展先进县和十强县除萧县、怀远、凤台外,都是江淮和皖南地区。全国十强县中,安徽榜上无名。由此看来,安徽能否在中部六省率先崛起取决于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四是经济增长点不多。长期以来企业发展所存在的技术含量低下、科技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建设用地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匮乏,严重影响绝大多数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金融机构贷款主要向大城市、大行业和优势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县域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难以获得银行的大力支持。2007年,县域贷款余额仅1147.1亿元,占全省18.9%,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

五是发展环境不优。一方面与发展相配套的保障水平不高。相对于省、市级政府而言,当前,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任务在不断加重,而调控能力却不断弱化,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县级政府没有最终决定权。特别是金融、税务、工商、国土、电力等职能部门权力上收,上级垂直机构过多。责与权不相匹配,处于“空有宏伟大略,少有操作手段”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完善等体制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一些县乡单位的职能转换与新形势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中心意识、大局意识不强,部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十分突出,个别单位甚至是部门利益至上,服务发展的意识不强、效能不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只收费不服务”等严重问题。

六是县域财政收支存在失衡。据了解,县域财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安徽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2007年,全省县域财政支出458.4亿元,而财政总收入仅为247.8亿元,造成财政赤字210.6亿元。全省只有肥西等5县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县市要依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在当代中国,发展就是要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结构性转变。我国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也就是要走一条符合省情实际又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特色之路。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迈出了科学发展的可喜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的发展战略,推出的重大举措,确定的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非常切合安徽省情实际,坚持科学发展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进科学发展。其次,县域成了中央常委学习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显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8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总书记胡锦涛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总理温家宝到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政协主席贾庆林到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等等,中央领导实地考察调究、指导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全国县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示范。

第三,面临诸多难得的机遇。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相应调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在挑战中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对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作为农业和农村人口大省,我们肯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必将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释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产生重要作用。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新一轮经济调整,有挑战,更蕴含着良机。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许多企业面临生存问题,势必加速企业洗牌重组步伐。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情况下,我省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正是实施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三是扩大有效需求的机遇。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为了“三保”、促发展,先后出台了放松银根、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增加直补规模等一系列针对性扩内需、促增长的激励政策,省市也出台了有关措施,这些都为争取项目、扩大投资、调整结构、改善民生带来了很多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我们再新上一些重大项目,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增强、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国际需求明显减弱的大环境下,我省作为中部崛起东向拓展的“桥头堡”和东部地区挺进中西部创富的枢纽,沿海产业资本等要素加速转移势在必行。随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环境的不断趋优,特别是目前泛长三角区域合作、“3+2”省会经济圈、合芜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系列举措,必将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五是资源、能源以及区位综合优势。我省有劳动力与人才、土地、煤炭、旅游等资源,更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区位等综合比较优势凸显,这些为县域经济转型和提升夯实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智力基础。六是上级的特别关注。安徽既有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省情特殊,历史光荣。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我们将在国家中部崛起、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扶持、更多的支持。

三、我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型升级。

1、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法宝。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就是要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加速科学发展。江西高安市委办陈庆国《发展县域经济要走出三大误区》认为,内陆县市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必须尽快突破误区:一要跳出“村村冒烟、乡乡办厂”的“面面发展”的“全能经济”误区,杜绝“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善于研究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在精、特、新上下功夫,在于朝着产业集群化方向演进,真正形成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拉动效应。二要走跳出“长官经济”误区。要做到时时刻刻注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省情县情实际,绝对不搞“揠苗助长”,不搞“形象工程”。三跳出“诸侯经济” 误区。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地各领域的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交织不断加深,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打破行政区划,淡化地域观念,按照功能区域和经济区域来调控和发展经济,加强县域之间的合作,使县域间的产业分工更科学、县域间的资源利用更经济、县域间的经济关联更密切,要敢于在合作竞争中,使县域经济优势在更大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得以扩张和提升。

解放思想就是要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办法,敢于突破传统的路子,谋求发展成效上的新突破。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度有多么深,发展的道路就会有多么宽广。思想不创新,思路就拓不宽,眼界就会不开阔,发展就会不会科学。当今,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个转型期,其体制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竞争环境都发生深刻变化,最紧迫课题是县域内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河北省冀州经济“三大奇观”很能说明问题:一是不产茶,生产旭日升茶成全国同行业第一品牌;二是无煤无铁,春风集团造出的暖气片,占全国三分之二市场;三是不造一块表,办了十几届钟表订货会,一年成交十多亿,成为中国钟表集散地。按照该市市委书记杨胜忠说法,最重要的是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和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中央政策地方化。

总之,我们要把推进思想解放,作为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传统思想观念、思维定式和体制机制,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促使县域产业从多样化向特色化、优势化转变,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变,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共享、改革发展效益的公平与合理,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2、必须强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来。要抓关键点,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政人才头脑,使各级领导干部发展思维、理念加速转型,使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意识,着力提高县乡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领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抓住基点,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必须加快发展体制改革。传统县域发展理念及评价标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存在差距,往往会造成政府履职单一化、社会发展边缘化、资源消耗升级化、环境破坏严重化。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资机制、项目机制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浙江模式是全国最具典型示范效应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一向实行的是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山东省1987年“扩大县级权限,强化县级管理”,把机构设臵、干部人事、劳动工资管理以及计划、财政、金融、信贷、税收、物价、外贸出口等该放、能放的权力放到了县级; 2003年对县域经济实行分类管理; 2006年提出“量质并举、调优调强”,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等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山东县域经济做优、做强以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2002年起,湖北、河南、广东、江西、河北、江苏等20省也进行扩权强县改革,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目的就是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把部分权限下放到县级,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动扩权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一批经济后劲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区,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县级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环节。2008年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文件,首次在财政省管县体制之外,强调了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可积极推行省直管的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第26条,就是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如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呢?就是要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特别是在干部政绩考核过程中,应改变“经济指标定乾坤”等做法,由只重结果转向重视决策、重视过程、重视全局、重视前景。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安徽省2008年县域经济的考核“变脸”,校正了近十年十强县考核都是工业强县,而发展得好的农业县、生态县却名落孙山的做法,采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分类考核:一是对各县(市)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综合考虑区位、资源等发展条件,将全省县(市)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二类、三类县分别为21个、28个、12个。二是按照客观、公正、简便、可操作的原则,合并原综合十强县、动态十佳县两套考核指标体系,适当增加体现科学发展的指标,形成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两大类25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按各类县特点,分设不同的考核指标,其中一类、二类、三类县分别为20个、20个、18个。三是确定静态指数、动态指数分别占45%、55%考核标准,明确一、二、三类县各指标的权重,据此计算各县(市)的综合指数,作为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四是主要考虑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文明创建、统计基础工作4项加分因素,引导县域走科学发展道路。五是把重大环境责任事故等纳入县域考核“一票否决”。六是调整奖励办法。对一类县的前7名、二类县的前9名、三类县的前4名,授予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

通过探究,我们感觉到,只有安徽省继续深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县域经济就可以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4、必须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紧迫要求。县级政府应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要求,推进体制创新,管理模式要从“控制型”向“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转换,体现“八个统筹”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县域政府职能,应致力于扭转全部精力抓经济的局面,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工作都能得到统筹安排,形成新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因此,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点。入世后,县域经济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市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点。政府必须“提供一个受法律保护的、遵守游戏规则的经济环境,使私营企业和个人可以放心地从事各种竞争,真正的经济增长才会到来③”。因此,县级政府只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总之,要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篱笆墙”。

5、必须强化县域发展规划。应加强对县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研究与论证,使县域发展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一要调整和制订体现县域发展策略、具有长期指导性的县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统筹起来,作为县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纲。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使科学发展的目标与科学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逐步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完全接轨。三要以优化项目布局为重点,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调整规划等单项规划,为科学发展观提供规划支撑。四要特别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应打破县域行政体系的封闭发展格局,综合考虑县域发展内外部环境与资源,增强县域科学发展的区域规划性与协调性。特别要从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需要出发,对相关县域资源、产业进行适度整合,加强区域性宏观调控,避免重复建设开发和资源的重复浪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能力。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之浅见。

发展思维决定发展的思路和成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必须以战略思维视角审视谋划县域全局。县域经济发展是由人口、资本、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进步、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制度体制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县域梯度经济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最终还是体现在产业发展优势之上。我们一定要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梁兴辉、王丽欣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从主导产业、空间地域、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经济运行机制等分别分类:农业主导模式、工业主导模式、服务业模式,城镇化模式、园区型模式、产业集群引领模式等。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推介了三个新模式: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坚持“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双流模式、强县富民基础上建设幸福江阴的江阴模式。广州增城市以三个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和城镇布局,促进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新路子。这些典型很值得我省借鉴。安徽省县域经济在发展布局上,要以泛长三角为主导、以中部崛起战略前抓手,以省会经济圈,合芜蚌高新技术区、沿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大别山经济带、皖南经济带为支撑,通过点轴结合、网络开发、递次推进,实现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和新模式表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为统筹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做到富民强县统一;发挥后发优势,注重可持续发展,走县域经济生态化道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县域经济开放性,打破行政区划,主动接收大城市带动和辐射,县域经济发展放在大区域来谋划;技术进步成为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培育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探索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建设,集约市场经济要素,利用资本市场、地理标志新知识产权等;工作创新是灵魂,伴随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上面是根据中国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观点梳理出的结论。结合安徽实际,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一产做长(农业深加工上做文章)、二产做强(扶优壮强做新二产)、三产做宽(在提升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实施“八化”联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⑴、立足优势,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化。

特色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强省的首要件。从区域竞争和合作的态势看,特色就是潜力、是品牌、是市场,特色就是竞争力、是生命力、就是比较优势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说过,特色是经济的第二生命。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特色产业。所以人们常说,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优势经济。河南省灵宝市积极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色教育 “四大特色经济”,成为全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型示范区、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跨越超车的成功之道。我们要积极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形成“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力、生态、生物、旅游资源以及地理区位等,潜力很大的资本资源——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优势明显的劳动力资源等综合因素和比较优势,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打造特色,扩张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整合周边区域资源,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成为区域性的产业中心,获取终端的丰厚收益;才有可能加速自身产业分工,在更大的时空里加入世界经济产业链,呈现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才有可能象孙膑赛马那样立于不败之地。⑵、立足主体功能区规划,做亮县域经济生态化。县域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的粮食、资源等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生态屏障。县域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生态化要求产业生态化,同时还呼唤政策生态化和金融生态化。所以县域经济应把经济生态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经济发展、生态优良、社会和谐、各项事业进步作为基本要求,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为支撑,积极走生态化道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我省拥有黄淮平原、皖南丘陵、大别山雄峰,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穿省而过。我们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立县立省的观念,辩证认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污染少的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加快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将县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生态经济、特色经济的优势,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⑶、项目拉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基本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基本理念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安徽等12个省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比全国水平落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核心是县域工业。新型工业化的薄弱环节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发展潜力也在县域。实现工业化是县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经验。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城镇化,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被誉为学者型县长的阎刚平《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指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集群经济、循环经济“三种经济”。园区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把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实行较为优惠政策,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企业群体,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突出推动作用的集中区域;要加快经济集聚区建设,完善配套,节约土地,提高投入强度和产出率,实现集约化经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鼓励企业把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公司发展主战略,做强做大优势工业。积极引导资源型产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企业、产业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加速矿产业提档升级。浙江绍兴市、福建晋江市等集群化经济发展表明,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协作,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一体化、集团化程度较高的规模经济,能迅速消化吸收外界先进技术、现代经济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从而很好的引领带动全县的发展。

⑷、建设新农村,着力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问题。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农业现代化就是立足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贯彻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全面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二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特别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三要采取“龙头牵动”、“服务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能人带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

⑸、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出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价值,但不加区分地完全等同起来,在理论上是不严肃的,实践上违背城市化内在的发展规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描述:“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驱除从农业转向非农业活动,即工业化过程;而且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即城市化过程。④”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对城镇化的重要意义作了高度概括: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忠法《新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与途径》列举了城乡分割带来农民的3个方面、26种权利的缺失:政治地位上,少有参政议政权、自我管理权、知情权、说理权、组织权和受尊重权;经济地位上,少有劳动就业权、创业权、财产处臵权、融贷权、公平税赋权、农业保险权、土地自主经营权和农田水利受益权;社会地位上,少有户籍权、安居权、迁徙权、乡村道路交通权、传统文化继承权、农业科技知识获取权、受教育权、医疗保健权、受保障权和环境保护权。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表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趋势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推动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型。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三是随着新产业的成长,推动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融合。四是朝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历史发展的大势。五是社会管理创新和户籍制度改革,为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六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助推了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许多发展起来的先进地区,总是把城市化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捷径,优先把城乡一体化做起来,城镇化率高。从安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长远考虑,必须牢牢抓住城市化发展这个闪闪发光的点,准确定位县城功能,努力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篇文章做大、做活、做好,以承载起城乡一体化应有的历史使命。所以,要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构建公平和谐的城乡关系。从安徽省全局出发,应该把城镇沿长江、淮河和铁路、高速、国道、省道沿线布局规划,科学向四周辐射的新型小城镇格局。特别要注重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强村庄整治和农村基础建设,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积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撑点、中心村庄为辅助的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⑹、升级产业,加速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目前,服务业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服务业比重超过70%才叫真正现代化。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7%,发达国家超过80%,美国占82%。服务业既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带来了GDP稳健增长。但是,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都不高,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4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也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我国商品流通、餐饮、修理、零售行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0%左右。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比重更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必然会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和协作的发展,产生对信息、物流、技术、金融等服务的巨大需求,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因此,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要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别要大力培育利用商业、通讯、运输、教育、环保、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法律、会计、健康、保健、旅游、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等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现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贸易公司把贸易信息、品牌、金融、产品研发等业务留在本城市,而将生产、工艺、包装、保管、运输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内地转移,就是为了发挥各区域间的优势。这有利于区位优势互补,既发挥了沿海地区的竞争优势,也发挥了内地的比较优势,从而提升整个服务业竞争力。

⑺、打造开放型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市场化。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关起门难跨越,开个门缝也崛起不了。政府创优环境,百姓争创产业,社会涌动财富,应该形成共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更好地招商引资,善借外力,激活内力,增强实力,做优开放经济。要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使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县域经济各要素充分市场化。要要进一步把眼界放宽一点,积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主动地融入国外两个市场,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主动参与大循环,在大循环中找准定位,拓展发展空间,谋求科学发展。要牢固树立 “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的新思维,坚持不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用开明的理念、开放的思路、开发的措施,加速资本积累,吸纳创业人才,集聚发展能量,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开放,加速发展。

树立县内外所有在县境内创业者权益一律平等。要继续以闲臵工业用地吸引资金,以资源吸引技术,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市场吸引项目,以不断开放促自身发展,把外面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吸引进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8)、创新观念,促使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包含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具有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的特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搞得活、发展快,就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在公有经济中通过全面引入民营机制,以民营化为主体形成块状经济,带活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提速升质。2003年,江苏坚持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六放”方针,积极倡导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和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超过170万户,居全国第一。2004年,新增注册资本1626亿元,投资增长57%,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32.7%,上缴的税收占全省税收总量的20%以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省的1/3以上,并首次超过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安徽发展不足,关键就是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因此,首先,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意识,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臵。彻底根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偏见,毫不动摇地抓民营经济发展。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社会环境等。再次,要积极培育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的市场主体,推动所有制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特别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要把经济的内生型与外向型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特别要搞好农民“凤还巢”创业工程,变外出打工者为在县创业创富者,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注释:①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18页。

②赵金宝《新成效、新进展、新突破:我省经济进入候机播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江淮》2009年第6期 第35页。③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324页。

④转引陈亨光《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年2月第2版第242页。

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1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突出实践特色 抓好支部建设

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鲜明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就是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求真的改革创新精神。2010年是公司面临严峻市场形势和生存压力的一年,也将是迎接挑战、克难攻坚、推进跨越发展、实现生产长周期稳定高效运行的一年。做为基层党支部,如何突出实践特色,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车间、工段的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与加强党支部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中,把“融入中心抓党建,争创一流促发展”的思想落实好、实践好,促进党建工作“更加有活力,更加有价值,更加有作用”。围绕“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的中心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带领干部职工,一、抓好党支部和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支部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生命力、战斗力,提高对党员和群众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首先,要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本单位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其次,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在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扎实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党支部要倾听职工的呼声,关心大家的疾苦,任劳任怨的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只有领导班子建设好,才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促进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要以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推进党支部“思想建设工程”和“党员素质工程”,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要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来抓,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执行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增强党员干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把表率引领作用,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党支部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的同时,要注重党员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的学习,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通过学习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他们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精神指导实践,并把促进各项工作做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员干部职工素质得到提高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培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提高执行力,为实现生产经营任务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保证。训,为更好地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夯实思想组织基础。

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党支部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工作氛围。

二、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实现生产高效稳定、指标上水平、管理上档次、提高执行力。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负责人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创建”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五率先“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形成一个大气包容、善于反思、博取他人之长、谋求进步、具有较强协作精神的高效团队。

要重点突出实践特色,科学发展观是世界观方法论,结合车间工段的生产任务、设备状况、工艺指标、安全环保、人员思想状况、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认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措施、推进落实,取得实效。

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实现大高炉的长周期稳定高效运行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内争先进、外创一流、振兴承钢、争创明星车间”立功竞赛活动,开创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实现生产稳定设备稳定,指标优化效益提升。

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精细管理严格管理相结合。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学习与考核,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转变工作作风相结合。提高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危机意识。深入现场,情况明、底数清,现场的问题要及时发现迅速处理,有想法有对策,强化事前控制,变被动处理为主动出击。将 “四杜绝一控制”,落实到班组岗位,严格控制和杜绝工艺设备事故的发生。

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推进现场5s管理、创建科学发展示范企业相结合。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建设,使员工认识到5S管理是承钢实现精益生产、变革管理模式、提升员工素质、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努力提高现场环境管理水平。组织开展文明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

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努力为职工办实事相结合。反映和解决职工关心的实际问题,稳定思想、稳定队伍,推进和谐发展。

三、以党建贯标和支部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开展“创先争优”和“党员先锋赛”活动,加强党建基础工作和组织建设。

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党支部堡垒工程”,实现党建重心下移,增强支部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支部建设的基础在基层、创新在基层、活动在基层,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结合“四优四强”活动与“钢城先锋”活动,推进党建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大力开展支部党建工作对标和支部示范基地创建活动,通过党支部工作对标,实现党建基础工作的整体提高。推进党支部工作目标管理,积极开展支部项目承包活动。

开展“钢城先锋”和“红旗支部竞赛”活动。利用“三会一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使党员做到解放思想走在前,遇到困难冲在前,挖潜增效干在前,成为生产工作的骨干力量。要求党员挂牌上岗,事事处处以实际行动为党增辉。学习新时期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抓好“四好班子建设。

四、以人为本,做好思想宣传工作。

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和宣传思想工作,要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职工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2010年是公司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党支部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开展“三项教育”、树立“三种意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抓管理打指标、降成本增效益”和“内争先进、外创一流、振兴承钢”立功竞赛活动,提供思想保障。及时把握职工思想动态,开展形势教育,要居危思危,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坚持职工思想动态反馈分析会制度,加强沟通交流、解决职工的热点难点问题,稳定思想稳定队伍,营造和谐氛围,杜绝越级上访。党支部和车间工段领导、班组长要深入岗位,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坚持三访三谈,对职工婚丧嫁娶必须及时到位,给与支持与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创新、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工作局面。

五、将“5S”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改善环境、塑造形象。党支部要积极开展文明示范岗创建并不断充实创建内容,将5S管理、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最佳实践者、道德之星评选等与示范岗建设相结合,推进“三德三做”扎实有效的开展,掀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氛围。

高度重视职工形势教育,定期组织时事政治、形势教育培训学习,在各站室设立“文件公示宣传栏”和报刊架,让职工及时、准确、直观的了解公司生产经营形势,各项管理精神,增强职工责任感、危机感。组织员工学习《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手册》,迅速提升岗位文明素质。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注重细节,讲求效率的良好氛围。

六、以“工人先锋号”为载体,创建学习型班组。党支部要以建设学习型组织、实现精益生产为目标。创建读书活动室和学习园地,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让职工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开拓思路,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激发个人创新能力,持续改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岗位实践能力。着力塑造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尽职尽责,遵章守纪,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车间:卢军虎

第五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保人民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保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浅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

思南县公安局 刘永松

民爆物品的管理,是公安机关依法对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进行安全监督和依法管理的行政行为,是公安机关危险物品管理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本着依法从严管理民爆物品,确保社会稳定,从而服务经济建设的精神,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安全规范和标准,采取有力的措施,针对解决农村爆炸物品使用单位过多、过滥、安全状况差,从业人员行为缺乏制约和公安机关审批管理与使用单位现场管理相脱节等问题,规范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法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爆物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形势很不容乐观,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漏洞,从而导致涉爆案件和事故频发,爆炸物品大量流散社会等问题,给社会治安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和重大损失。在此,本人就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如何管理好民爆物品,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民爆物品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分析。

1、安全意识淡薄,对爆炸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爆炸物品用途广泛,不仅军事和国防建设需要,而且开山、采矿、兴修水利、筑路、架桥等工农业生产中也广为应用,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过去由于民用爆炸物品原材料到处都有,而且制作简单,人们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农村,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和强大的破坏力,喜欢在家存放一定数量的爆炸物品,用于开山造房子,甚至炸鱼的大有人在。非法制造黑火药的情形更加普遍,人们对这些情形都习以为常。就是管理部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民爆物品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爆破工作是项危险性很大的工作,许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该项职业,特别是在农村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大多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有些甚至是文盲。管理部门在审批“四大员”作业证时,无法从高从严要求,勉强给予过关,每年除了一次年审,再也没有其他时间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作业人员仅凭习惯的操作过程和经验从事该项工作,从业人员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3、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确。公安机关是民爆物品管理工作的主力军,但民爆专营公司、国土资源局、经贸局、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对民爆物品的管理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民爆专营公司、国土资源局、经贸局地矿、在民爆物品的流通、使用等环节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目前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和具体的工作规范,个部门执行各部门自己上级的文件,许多问题各地执行的标准尺度不一样,于是就容易造成部门和部门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管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确。如项目、机耕路、公路、水电站建设申请使用爆破器材时不用办理采矿证,而有的地方的矿管部门认为不管是什么用途,只要是使用爆炸器材就要办理采矿证,那么公安机关办理〈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时应该怎样操作呢?又如现在的〈矿山安全条件许可证〉的办理是以采石为条件还是以营利为标准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爆破作业是矿山的问题,相关的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定界,所以,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就很难操作,就要靠部门之间协调来工作了,如果协调不好的话就会导致管理的混乱,就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与矿管,经贸部门达成共识,给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公安机关内部民爆管理部门的职责也不清,责任难落实,造成管理不规范。

4、现场监管不力,制度不落实。

二、谈谈当前民爆物品管理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部门关系。各级公安机关要根据爆炸物品管理核心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有关通知精神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提出工作意见,取得政府支持,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联合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土资源局、经贸局等部门有关许可,日常检查,隐患整改查处取缔等工作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配合办法,杜绝扯皮现象。

2、加强对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县级公安机关的治安大队或治安科是民爆物品管理的业务指导部门,对民爆四大员培训及派出所的管理业务负责指导培训和监督作用。因此,治安部门要及时传达上级公安机关民爆物品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辖区内民爆物品管理动态,研究民爆物品的管理方法,定时组织辖区内民爆四大员及基层派出所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民爆四大员自觉遵守民爆物品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优化从业人员的结构;使基层派出所管理人员精通管理的业务,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3、明确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制。民爆物品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一样,既要管又要理,管就是制订健全各种操作规范、制度,理就是要具体抓责任制的落实,把责任层层落实,一级抓一级,县公安局把责任落实到基层派出所和业务科,基层派出所和业 务科把责任落实到责任区民警和专管人员,然后,责任区民警和专管人员把责任落实到各涉爆单位和民爆四大员,要形成分级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权、利,谁签字谁负责。基层派出所要把民爆物品管理工作列入责任区民警的考核工作,并把它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制订详细的目标考核责任制。业务科要着重抓好责任制的落实,加大对基层派出所现场管理的监督机制。派出所责任区民警要着重抓好安全员对现场作业的监督作用,要求安全员对每次爆破作业的爆破器材的领取、使用、退库的时间、数量要如实登记,保证每次爆破作业要在岗在位,认真履行安全员的职责,杜绝爆破器材在现场作业时流失,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同时,在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强外部的监督,如,国土资源局、经贸局、民爆专营公司等部门的监督。

4、加强宣传和查处涉爆案件的力度。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业务科要积极宣传民爆物品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平时查处的典型案例要大力加以宣传,教育人们自觉遵守民爆物品的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违反民爆物品管理案件的查处力度。特别是严重违反民用爆炸物品的案件。例如无证爆破、将爆破器材转让、赠送等违规行为要从重处罚。该行政拘留的就不要作罚款,该关闭的就要关闭,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要追究刑事责任。要在全社会形成对民爆物品的严管重打的态势。

5、坚持动态监管制度,形成四级联防机制。把民爆物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基层,形成治安管理大队、辖区派出所长、民爆物品专管民警、责任区民警和涉瀑单位五级联防制,采取家家见面、处处查到、不留死角、消除盲区、责任倒查的方法,定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责一是坚持动态监管制度,形成四级联防机制。把民爆物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基层,形成治安管理大队、辖区派出所长、民爆物品专管民警、责任区民警和涉瀑单位五级联防制,采取家家见面、处处查到、不留死角、消除盲区、责任倒查的方法,定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责令整改。

6、坚持重点督查制度,形成四个到位体系。组织检查到位,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安全监管工作联合检查组,对全县各涉瀑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原因到位,对联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登记在册,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跟踪整改到位,对挂牌整治的民爆物品安全问题,坚持周跟踪、旬小结、月汇报制度,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创新方法到位,积极探索创新民爆物品监管工作新方法、新路子,有效预防不安全事故发生。

7、坚持便民制度,形成四种服务模式。对临时需要大规模使用民爆器材的单位和区域,采取专业队伍、专业运输、专业爆破、专业管理、专业回收的方式实行真情服 务;对小型、零星使用爆破器材的区域采取就近依托矿山企业,当地政府帮助协调企业支持,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实行和谐服务;对当地无矿产企业,使用量小的,采取治安管理部门指派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实行流动服务;

8、坚持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四个一律标准。对民用爆破物品监管不严,造成成果的,一律实行责任倒查,决不迁就;对违规、违法行为的,一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实行相同问题,一个标准,一样对待;对背离服务宗旨,片面牟取暴利的,一律取消营运资质,永不联营;对宗旨意识淡薄,服务意识差的民警,一律按照党纪、政纪从严处理。

9、坚持定期通报制度,形成四个责任落实。每月对全县民爆物品监管情况进行梳理汇总,落实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的涉爆单位,督促整改,落实主体责任;对违规违法使用民爆物品、器材的单位,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重点督查,落实法律责任;治安管理部门定期汇报民爆物品使用、监管情况,落实领导责任。

10、建立爆破服务公司,实行一条龙服务的封闭式管理。民爆物品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积极服务,公安机关要在加强严格管理的同时,又要服务与生产,否则,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因此,公安机关在管理民爆物品的过程中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要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如:全县爆破服务公司或爆破服务队,以集体或股份制的形式,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公安机关的监督下,承担全县的所有零星爆破作业和部分或全部的爆破工程,真正实现一条龙的服务,在爆炸物品的销售、运输、使用、存储等环节实施封闭式管理。

综上所述,要搞好民爆物品管理工作,不能单靠公安一家,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共同管理,在各个环节堵塞漏洞。公安机关作为民爆物品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要不断地改变管理方法适应新形势,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形成分级管理体制,坚决杜绝民爆物品的流失和涉爆案件、事故的发生,既要严格管理又要服务生产。今后的工作中,狠抓日常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确保民爆物品“不流失、不炸响”,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