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

时间:2019-05-14 03:3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

第一篇: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

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研究

为了全面配合做好《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专题调研组来平调研准备工作,县农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围绕“加快华亭农业发展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华亭县位于陕甘宁交汇处,属高寒阴湿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300m,年平均气温7.9℃,降水量615毫米。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列工业园区,有101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万人,耕地面积41.8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6.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7%,人均耕地3.17亩。

华亭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发展基础脆弱的县份。近年来,以煤炭采掘为主导的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农业农村经济也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受立地条件、传统观念、发展基础等“瓶颈”制约,农业产业化开发起步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看电视、增收“八难”问题尤为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特别明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采矿塌陷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差异日趋拉大,农村小康多项指标落后于全市其它县(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夯 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华亭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精神,坚持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坚持以村为主、一村一策、整村推进、联合重组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要求,发挥工业经济优势,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集中力量大打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华亭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省69个县(市)第5位,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总体小康。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32.4%、35.3%和35.6%,达到5.48亿元、3.45亿元和2810元,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财政支农增活力。在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9%列支支农资金(2008年提高到13%),累计投入县财政资金10752万元,贴息818万元,激活信贷资金5186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办、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财政支农,不仅夯实了农业基础,推动了农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减轻了农民负担,让他们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民致富增收的热情和活力。

2、产业富农促增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10万亩饲草,10万头肉牛,20万亩核桃,5万亩药材)产业化工程,着力培育农民增收产业。建办65个科技示范园(点),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个、养猪小区8个,组建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178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户,建成“全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核桃)原料标准化基地”,“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注册,基本实现了“五个一”目标(人均1亩药、1亩核桃、1亩特色产业、1头牛,牛均1亩草),农业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41%。

3、设施利农改环境。以实现通乡公路油筑、通村道路硬化、通社公路等级化和全县自来水化为目标,累计硬化通村道路35条160公里,完成通社道路等级化改造72条307公里,覆盖全县114个村(社区)的80%以上,开通了12条公交线路,开工建设乡村客运站点11个;投资3900万元实施“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了8.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圈”、“带”、“点”新农村示范工程,先后在63个村实施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工程。扶持完成安口、东华、西华、砚峡等乡镇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 移民1274户4841人。支持13个村近20000名村民整体实行“农转非”。东华镇东峡社区、西关社区、安口镇安丰社区、砚峡乡砚峡村等村(社区)近1000 户群众集中住上了“单元楼”,部分群众搬进了“小别墅”。10个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4、科教兴农强素质。坚持把农民群众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筹集100多万元,设立了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基金,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技能培训中心。整合扶贫项目、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慈善活动等培训资源,采取“三点一退”的办法,广泛深入地开展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和建筑、机电、电焊、装饰、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促进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29个大中型城市设立劳务基地87个,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农民参合率达到89.55%,受益面达到19%。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5、社会助农大扶贫。树立“大扶贫”理念,把扶贫事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坚持走好整村、整乡、整流域扶贫开发路子的同时,广泛动员县直部门、省市驻华企事业单位、乡镇(民营)企业、经济强村、仁人志士,创造性地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部门帮建、企地 联建”,全社会真诚关注、倾力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9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8亿元,发动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2700多万元,实施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17个、县列整村推进项目22个,实施“五改三建”、人畜饮水、产业扶贫、村学建设、科技培训、村社道路硬化、文化卫生培训等项目10类63个,全县重点贫困村由2000年的58个减少到2008年的43个,贫困人口由4.71万人减少到 2.04万人,贫困面从35.7%降低到了15.5%,返贫人口控制在1.3万人以内。

6、机制强农保发展。坚持把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推进小康建设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扶持政策》、《关于集中力量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围绕“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建立完善了以工哺农、农民培训、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培育、移民搬迁五大长效机制,出台了《促进农民收入五年翻番的实施意见》、《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意见》、《“手拉手”结对帮带活动实施意见》、《加快农业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等7个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存在问题

但客观分析,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新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生产经营粗放,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存在“有批量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即“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名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小,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层次浅,具有辐射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加工增值链条短,尚处在出售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阶段,综合效益不高。

2、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大。全县还有1个村不通大电,有14个村没有村学和医疗站,有23所初级小学亟待维修完善,有1个村不通邮,有1个村接收不到电视节目,有16个自然村不通车,有3.8万人和1.75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群众要到5公里以外靠人挑畜驮解决吃水问题,尤其是沿关山地带群众生存条件极差,饮用地表水,造成地方病发病率高,居住茅草屋的状况在局部乡村依然存在,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3、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摸底测算,全县有1.4万户6.1万人处在1196元温饱线以下,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6.3%。据调查统计,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关山林缘地带的马峡、河西、山寨、神峪、西华(原麻庵)、安口、上关等乡镇的81个贫困村中。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地震危害、采矿塌陷、农民失地、冰雹霜冻等灾害日益频繁,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因灾返贫现象尤为突出,温饱巩固率低。

4、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渠道窄,目前我县农民收入主要 依赖于劳务收入和第一产业(重点是种植业)两个方面,分别占60%和26%(以2008年为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或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就很难摆脱减收的命运,2008年受四川汶川地震波及影响,加之干旱、冰雹、霜冻、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我县神峪、河西、山寨、马峡4乡镇大部分群众因灾返贫;受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甚至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用工企业滞销停产,未拿到劳动报酬。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从2005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6.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拉大到4:1。

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然立地条件差。华亭县九山一川,88%的耕地为山坡地,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绝大部分属“靠天吃饭”;加之大面积的煤炭开采造成地质塌陷3.3万亩,每年还在以1500亩——2000亩的速度推进,塌陷区群众失地面积逐年加大,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2、农业投入不足。虽然县上将财政支农资金比例提高到了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3%,但地方财力有限(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8.9%),对农业的投入仍然相对较少。国家、省、市给我县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资源项目开发以及农村公益项目相对较少,对农业及农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建设进程。

3、农民素质不高。我县农业人口比例大,占总人口的 73.17%。农业人口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农业新技术接授缓慢,先进科技成果难以普及;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开放开发程度还不高,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停留在土地承包经营初期的单个农户分散经营。关山林缘区的部分群众还未实现脱盲,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产生活水平极度落后,贫困——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劳动者素质低下——新的贫困,恶性循环的问题比较突出。

4、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是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比重小,从2005年至2008年,全县GDP增长了107.8%,而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32.4%;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5.48亿元,仅占全县GDP的17%。二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种植业结构中粮食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全县粮、油种植面积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78.3%,仍是“粮本型”农业,生产周期长,需求弹性小,投资大、风险高、周转慢、变现难、效益低。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在保证粮食高产高效的同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工程,引导农民变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重点培育药材、核桃、草畜等支柱和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稳步促进农民增收。

1、确保粮食安全。按照“依靠科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挖掘潜力”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改良品种,培肥土壤,强化管护,提高小麦单产;以推广全 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主推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深层次开发潜力的粮饲兼用玉米、加工专用玉米,建设优质粮饲兼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稳步发展以荞麦、豆类、洋芋为主的优质杂粮生产。

2、培育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整村、整乡(镇)、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开发进程,提高产业开发整体水平。努力在优势片带上实现突破,选择农民增收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加大扶持力度,率先把这些地方建成现代农业优势区。以建办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壮大草畜产业。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良种繁育和黄改力度,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路子。以规范化种植、市场化营销为重点,壮大药材产业。积极推广“基地+龙头”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扩大大黄、独活、川芎、木香、党参、半夏等主栽品种种植规模,在马峡、山寨、西华、上关、河西、策底、砚峡、东华等乡镇建立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标准化管理、增加挂果面积为重点,壮大核桃产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安蔺路、平华路为主,宝平路、神水路、华上路为辅的“一主三辅”核桃经济林为纽带,以神峪、安口、上关、东华、西华、砚峡东南部6乡镇为重点,建设以粮果套种栽植为主的无公害核桃基地,培育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鲜果贮运保鲜技术水平,开发核桃系列产品。以推广拱棚种植、扩大基地面积为 重点,壮大蔬菜产业。按照“小产业、大发展、抢市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扶持发展城郊“小拱棚”蔬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主攻反季节栽培,以绿色、无公害生产为方向,稳步扩大东华、西华、安口、策底等城郊个蔬菜基地,新建神峪、上关等优势区域蔬菜基地。以扶持产业大户、延伸增值链条为重点,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落实《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在信贷、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采取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的办法,大力培育农业精深加工型企业和高标准养殖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延伸村一级、发展社一级”的思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建设,以点串线、以线连片,整村、整区域推进,形成带状、块状的产业聚集群。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做好“华亭大黄”、“华亭独活”认证和品牌注册等工作,加快特色品牌认证进程,提高华亭农产品商品价值。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机研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资金,促进基 10 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4、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农户、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店、超市、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健全农业信息收集的发布制度,增强“1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二)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南汭河、北汭河、策底河、羊圈河、神峪河、河西河、马峡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加快灌区及河堤建设,推进节水改造,抓好田间配套。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搞好坡地改造,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广间作套 种、旱作节水技术和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尽早实现通村道路硬化、通社道路等级化和所有产业基地通产业路的目标。继续实施农网改造,使家家户户享受优质、安全的电力服务。以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为主线,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求整县实现自来水化。

3、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继续开展“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源污染。进一步抓好天然林保护和荒山造林,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

4、加强小城镇建设。严格按照村镇科学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城乡结合部和10个小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兼容能力。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村人口、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对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生产的,可参照执行城市(镇)就业再就业人员在 税收、小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市和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

5、改善人居环境。围绕“二十字”方针,突出“环村路、片带化、综合性”的特色,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不断优化农村环境。

(三)不断加强扶贫开发

1、加大项目扶贫力度。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以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帮扶力度,努力改善贫困面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2、加大易地搬迁力度。通过争取以工代赈等国家和省上移民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结合采矿塌陷治理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等途径,支持林缘山区散居贫困群众整村整社下山进城,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搬迁安臵采矿塌陷区群众。

(四)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1、培育新型农民。整合“阳光培训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两后双百”、“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

2、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围绕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积 极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围绕服务矿区、服务城乡,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产品营销、技术协作、生活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围绕城镇功能转型和旅游资源开发,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餐饮、文化、休闲、娱乐、信息、物流等产业,增加农民从业岗位。围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民进行资本运作和不动产租赁。

3、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实现农民零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4、控制农业人口数量。以巩固“国优县”成果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控制农业人口数量。

5、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成活,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懂法规的良好风尚,创优新农村建设环境。

(五)加大以工促农力度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依靠工业经济优势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1、大力实施“以工哺农”战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县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增幅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

2、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退耕还林还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级各类补贴资金不折不扣的兑现给农民群众。全面推行农业保险和灾害救助制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要按照中央出台的“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惠农政策要求,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政策性支持,推动全县农业发展。

4、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按照“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努力建设“一城六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八大领域下功夫,促进城镇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民传播,逐步走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交融、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六)深化农村改革

围绕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制度。妥善处臵乡村债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认真开展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2、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业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范围,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建立信用联保机制,培育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建立“村级互助发展资金”新模式,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规范民间借贷,活跃农村资本流通。

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农 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落实补偿标准,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

4、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四、在政策和项目支持方面的建议请求

华亭县乃至平凉市、甘肃省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起步时期,尤其是华亭农业“短腿”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国家和省市给予更大支持。建议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推动我省我县农业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一)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华亭县2005年人均GDP突破1050美元,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良好基础条件。但从华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和其他工业主导县一样,华亭县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业发 展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不适应、不同步、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拉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1,且有逐步拉大趋势,城郊居民与林缘山区贫困农民收入差距更为悬殊。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拉大。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群众住房等人居环境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享受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同时,区域之间的“剪刀差”也非常明显,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千差万别,特别是城郊村与偏远山区村的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距比较悬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华亭县在深入调研和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城六镇”为重点,先行试点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县城乡经济社会逐步向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的轨道迈进。

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属山地型高原地貌。全省干旱缺雨,温差较大,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 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较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是全国最干旱的省份之一,旱作农业区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市区。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抗旱为科学抗旱、变单一抗旱技术推广为综合抗旱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旱作农业较快发展是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华亭县地处六盘山青年皱褶山区及东部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高亢,群山逶迤,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系密布,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温差大,降雨量分布不均,属温带季风气候。关山支脉三乡、双凤、黄甫、朝那四山呈手指形横贯全境,诸山夹峙之间形成了九条较大的河谷川地,总面积约5万亩(包括周围梯田、条田地),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2.09万亩,亩均增产170公斤、增值255元,发展旱作农业增产增效潜力较大。

建议国家对甘肃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支持;请求把华亭县的5万亩河谷川地及周围梯田、条田地纳入全省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区,倾斜安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通过配套林、田、水、路网,推广全膜覆盖、地膜双垄沟播、膜侧沟播、渗水膜覆盖栽培、集流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耐旱、抗旱性品种,推动农业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效;配套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沼气、信息等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扶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三)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农村贫困程度尤为突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了1811元。尤其是陇南山区、六盘山及关山林缘区群众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部分地方已到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步。改善贫困地区散居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但边远山区和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就地建设投资大、效益差,只有实施县内易地移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有效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逐步实现脱贫。华亭县近5年实施的易地移民搬迁、矿区塌陷移民搬迁、公路拆迁移民项目7个,涉及西华、马峡、安口、东华、河西5个乡镇12个村683户2892人,有效缓解了关山林缘区和采矿塌陷区贫困群众“八难”问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庄浪韩店移民等都是县内移民的成功实例。

华亭县还有45村1732户6670人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关山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低温冷冻、地震、冰雹、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日趋恶化;砚峡、安口、东华、西华4乡镇9村1163户5004人居住在采矿塌陷区,8000多亩良田无法耕种,缺水、断路、断电现象严重,造成新的贫困;另有8个自然村622户2843人居住十分分散,道路、通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公共设施难以覆盖,群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建议国家安排一定项目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并配套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促进城镇、中心村、公路沿线集中,引导扶持移民群众参与安臵区主导产业开发,从事二、三产业增收,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县共有62村3517户 14517人需要县内易地移民搬迁,概算投资38687.8万元,请求国家、省、市倾斜安排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县移民搬迁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http://www.xiexiebang.com 21

第二篇:农业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

用好政策 立足实际

扎实推进我乡农业与农村工作

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立足实际,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我乡实际,如何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抓紧抓好。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和我乡确定的“建设生态型经济强乡”的目标定位。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政策,突出以新农村建设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乡党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总平台,进一步抓好以竹木经济为主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立足我乡特点“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家园”的目标要求,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种养业,积极推进生态经济;2009年,每个村要规划好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要着力培育一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要发展一片或一带1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1

要有一批生态经济示范户;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突出抓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和“阳光培训工程”,力争培训农民每年500人次以上。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水产、果茶、林业、经管等涉农部门要整合培训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科技入户工程,要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开展培训,把课授到村、资料送到户、服务咨询到田头。围绕村容整洁,大力开展“三清六改三普及”,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等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目标;围绕乡风文明,大力开展携手共创和谐文化活动,通过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政策、送法律下乡,形成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浓厚氛围;围绕管理民主,建设好行政村民主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村财理事会的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在建设模式上,根据不同村庄特点,着力打造旧村改造型、客家民俗型、农家山庄(庭院经济)型、生态旅游型等不同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点。到2010年全乡要实现100户 “猪—沼—果(茶、菜)--竹”生态经济示范户。根据这一模式要突出抓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 “家有主业、村有基地、乡有规模有产业和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要重点抓好毛竹丰产林、反季节蔬菜、果树林、有机茶、蜜蜂、山羊、家禽、水库养殖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到2010

年要建设好10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新建高标准有机茶园500亩,种植反季节蔬菜2000亩;改造茶园200亩;新建果园基地500亩;养殖蜜蜂3000箱;养殖家禽50000羽,养殖山羊1000头,养殖淡水鱼3万斤。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蔬菜村、果树村、茶叶村、渔业村、养蜂村等专业村,加快建设培植一批成效明显、辐射力强的强村种养大户,引领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在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还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是耕地资源大量减少、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不强。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必须做到: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4.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必然要针对农村的特点,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其支农服务能力。促使其积极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培育多种所有制商业金融组织,从多方面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

向,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国家鼓励有资质的粮食购销和用粮企业到产区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以此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切实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严禁土地抛荒撂荒使土地抛荒降到最小程度,确保粮食安全。通过种粮直补鼓励农民对土地实施轮番耕作。

四是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

体,加快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层经营”,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要在认真总结和规范农民自发组织的竹木、果蔬、茶营销专业组织和农村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做法上,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愿合作的方式建立共同利益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合作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安排。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省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心农村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增强

他们廉洁自律的意识,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各位领导、同志们,农业与农村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大胆探索、借鉴经验、成就未来。让我们为赖源繁荣发展共同努力奋斗!以上发言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

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

按照单位要求,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乡镇、村主要领导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结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农村基本情况

全县辖8镇10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共有农业人口19.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2%,其中,贫困人口4.9万人,移民23769口人;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90万亩,造林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6%,居全省第四位、全市第二位;县内水资源总量3.241亿立方米,人均1300立方米;预计到2013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9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13%。

二、2013年主要工作

(一)农业循环经济区初具规模。农业循环经济区以汤道河镇为中心,辐射、XX3个乡,截至目前,XX等项目均已投产,XX交易市场现已开工建设,XX专业市场已投入使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坚实步伐。2013年,全县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6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能源利用、优质蜂蜜深加工、XX等项目均已投产营运;XX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生产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林果基地,严格落实1000万元经济林奖补政策,全县共栽植果树635万株,其中板栗350万株、山楂125万株、苹果93万株、核桃60万株、梨2万株、采摘园5万株,建设100亩以上家庭果场30个、10亩以上家庭果园200个,建设采摘园15个、605亩、14万株。设施菌菜基地,大力实施1000万元设施菌菜贷款贴息政策,全县新民展设施菌菜大棚4000多亩,规模发展到8000亩,位居全市第二位。基他特色基地,新增蜂群3000箱,全县达到了1.2万箱;生猪栏40万头、年产水产品2万吨、中药材2万亩。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城区水源建设及峪耳崖供水工程现已投入使用,XX项目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XX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正在进行土地征占工作,总投资7500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总投资1000万元的环省蔬菜项目正在做发展规划,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XX综合治理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均已完成,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全力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累计投入3500多万元,新建4个垃圾压缩转运站、500多个垃圾池,14个示范村均已完成四清四化任务。

(五)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战略,7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认真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返迁移民劝返工作,保持移民整体稳定;全力抓好“三防”工作,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水灾和疫情事故,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是以种养初级原材料为主,且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XX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X家,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示范带动能力不大;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体系,农产品品牌少,只有两个著名商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薄弱,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二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度不深,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为4.5万亩,占全县农村耕地面积的23%;全县X大集团投资农业仅有3家,京企、央企等投资农业的还是空白,改革开放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水浇地面积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6%,林果产业基地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占全县经济林产业的25%,而且水电配套设施多数随着农业项目建设而建设,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四是农业融资十分困难。由于农业企业存在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风险高等实际情况,多数企业家不愿投资农业,单靠农户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筹建农业龙头企业,即使勉强投资建设,也只够前期建设,缺少流动资金,很难筹措资金保证正常运转,最终因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的民展。

二、下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高效、生态、富民产业为目标,优化特色种植业,规范规模养殖业,提升加工物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一主三特”产业格局和“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措施

为确保到2020年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立足于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11335”工程(1个园区建设,1个主导产业、3个特色基地、3个重点工程、5个保障措施),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顺利开展。

1、做大循环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区作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也是全县转型创新、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打捆使用向循环经济区倾斜,强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区建设。一是做产业循环。大力发展一批型煤、木煤、有机肥和食用菌工厂化等产业项目,加大对农业农村秸杆、柴草、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缓解因发展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鼓励畜禽粪便和秸秆还田做肥,发展经济林和设施菌菜产业,建立畜禽养殖-沼气沼液-有机肥-林果和菌菜生产模式,建设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二是做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捆使用各项支农资金重点向园区内倾斜,突出抓好以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同时对新上的规模较大的农业加工企业,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做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汤道河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成为全县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积极组建农村经济人队伍,统一到县农牧局登记备案,按照销售量的大小给予奖励;鼓励发展网络市场,将农产品相关信息公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强大的宣传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民根本利益。

2、做强主导产业。全县共有板栗46.8万亩、3000万株,年产板栗2.6万吨,板栗产业是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继续加大对板栗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强板栗产业,将板栗打造成为全国板栗标准化栽植示范园区。一是做规模。加大板栗的栽植力度,在适宜板栗生长的地方应载尽载,免费提供苗木,并对100亩以上的给予水利配套和技术指导,力争基地规模达到65万亩。二是做质量。加大对原有板栗树的管理,引进先进的栽植、剪枝、施肥等技术,聘请国内有经验的果树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来格按照专家的指导意见和板栗种植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不断改良板栗品质,提高板栗的单产产量和板栗质量。三是做品牌。立足本县板栗基地是全国唯一一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神栗食品有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板栗的科技研发力度,生产板栗系列产品,将神栗品牌打造成为全国驰名商标,神栗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事业行列。同时加快推进板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挖掘板栗栽培及贸易史,筹建板栗博物馆和板栗资源圃,筹办板栗文化节,提高板栗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做优三大基地。根据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设施菌菜、特色林果和特色养殖三大基地建设。设施菌菜基地:适度发展食用菌产业,支持规模化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提高对农村废弃秸秆、柴草的综合利用,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鼓励发展草菇菌、栗蘑及设施蔬菜产业,加大对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扶持,促进设施菌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林果基地:加大对苹果、山楂等林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富士、国光等苹果基地规模,恢复发展红星苹果基地;依托XX有限公司,积极发展山楂基地,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鼓励规模发展桃、杏、李子、大枣等特色林果业,建设采摘园和观光园,增加果农收益。特色养殖业:规范发展生猪产业,严格控制规模养殖,并对原有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排污治污设施,确保环境达标;稳定发展水产品产业,规模控制在2万箱以内,严格控制饵料鱼生产,防止水环境破坏和水产品质量;适度发展绒山羊、肉牛、柴鸡等畜禽产业,严格实行舍饲圈养,防止破坏生态资源;鼓励发展养蜂产业,充公发挥御蜂园、蜂旺养蜂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种蜂培育,不断优化蜂蜜产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蜂产品深加工,生产蜂胶、蜂王浆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做实三大工程。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断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力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生态治理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工程:根据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薄弱,带动能力不强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基地规模扩张,农民增收致富。一方面,支持鼓励新上农业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给予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最优惠政策,并在资金、贷款和贴息上给予扶持,尽快投产风效,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原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扩规模、提科技、做品牌等方面给予资金、贷款等扶持,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生态环境工程: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一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沙治沙等项目,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鼓励规模化栽植经济林,积极发展家庭果园、果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加强对损毁山体的复绿工作和补植工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林木审批,坚决杜绝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现象;严击盗伐林木资源行为,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不受损害;加大宣传、支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公司保护性开发都山原始森林,打造华北最大原始森林旅游圣地。三是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双孢菇、杏鲍菇、褐菇等工厂化生产和生物有机肥、洁净能源等项目,实现秸秆、柴草综合利用和废弃农作物、废弃菌棒、畜禽粪便等的回收利用,打造闭合式产业链条。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以14个示范村为重点,以点带面,大力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着重加强垃圾处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组建垃圾清理、转运队伍,实现日产日销,不断提高群众自主保护环境意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以水利和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加大基础设施项目跑办力度,尤其加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省级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县、防沙治沙等项目的跑办力度,不断提高水利设施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规划,加大电力实施力度,提高农业发展电力保障能力。通过水利、电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不能实施项目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业大户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扶持力度,确保企业和种养大户用水、用电需求,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5、强化五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抓紧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板栗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充公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快速科学发展。二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按照每年产业化资金不低于1500万元、经济林1000万元和农村面貌发行提升1000万元的标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以后,根据全县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神栗、康美、广盛居功能饮料等公司深入开展农企对接、农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发挥高等院校科技人才作用,对农民进行业务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强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力度,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金融制度改革,放大资金效应。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力争引进一批外资、京企、央企项目落户县城,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五是强化督导检查。加强对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尤其是全县农业的重点项目,按照在建项目抓推进、新建项目抓开工、谋划项目抓跑办的原则,强化对乡镇和部门的考核力度,并给予奖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个人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几点建议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发展势头保持良好,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为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做大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今年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共注入本金2500万元,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担保贷款12500万元,解决了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资金难题,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放大了资金效应,为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省工信厅的规定,县级担保服务中心注册资金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二是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奖励政策。鼓励规模化种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和企业、种养大户创业热情,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奖励政策,按照流转土地面积给予奖励。三是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奖励。鼓励各级各部门和个人跑办项目、争取资金,建议制定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奖励政策,年底兑现,激发跑办项目和争取资金的意识。

第四篇: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

【导读】2014年福建大学生村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9日进行,华图教育整理“2014大学生村官考试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供考生参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 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三农” 问题成为困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 村。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没有农村 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1.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关键是通过城乡 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 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提高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

3.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 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 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 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发 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 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 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 道路。

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大力做好以下诸多方面的工 作: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 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扶持,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 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执行落实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平衡;必须积极推进农 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推进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分配,提高 农民收入水平。

三、促进农民持续増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农业仍处于艰难的 爬坡阶段,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 更有力的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 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当前开展“三农”工作的主题,为 此要: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推进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建设。

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我国在建设和加速工业化进程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农养工”政策,通过工农业价格“剪 刀差”、税收、金融等渠道从农业过度抽取剩余,造成农业技术及装备水平低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严 重缺乏,在农业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及不断提高的人均对农产品的 需求,农业不得不采取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过度垦植、毁林开荒、大量抽取地下水,大量使用农药 化肥,造成地力衰竭、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结构破坏等生态问题,大大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 展能力。

生态环境恶化,使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出现中等以上灾害的频率为 12.5%,60年代为42.9%,70年代为60%,80年代为70%,90年代为100%。受灾面

积占农作物播种 面积的比例由50年代的16.7%上升到90年代的32%。平均每年有0.4亿公顷作物和2亿多人口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 000亿~2 000亿元以上,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受灾农民的生活相 当困难。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耕地 质量和生态建设。

第五篇: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

【导读】2014年福建大学生村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9日进行,华图教育整理“2014大学生村官考试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供考生参考。

一、新农村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1956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 第一届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章程。在这一章程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概念和目标,也是当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部重要法规。到I960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二届二次会议讨论时,再次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此后,党的很多涉及农村工作 的文件都多次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那时提出的主要还是表达一种 愿望和方向,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列入党和国家的工作日程。直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至此,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正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原因

从农业结构调整到农民增收,再到如今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符合逻辑递进关系的政策形成 过程。从中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了。从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分析,我国现在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和购买力问题。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真正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一定要 解决农民的收入增长和购买力问题,否则中国只能是一个虚拟的潜在大市场,而不是一个现实的大 市场。

二是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城乡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而最突出的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除了经济收入差距之外,农民所能享受的政府 提供的公共品,如教育、卫生、文化等与城市差距更大,这些差距甚至超过了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仅仅是经济问题,但超越了合理的范围,就有可能演变为社会问 题,甚至是政治问题,由此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和城乡差距继续扩大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城乡发展 不和谐,我们在前进过程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激烈的矛盾。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实质就是在“和”字下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代契机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恰逢其时,这次新农村建设是在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形势下提出的,这与过去要以农业发展来支持工业已经大不一样了。我国总 体上已经进入可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具备了逐步解决农村问题的现实条件。

一方面,城市和工业已积累了反哺农业的基础。经过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能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财政能力。长期以来,我 国公共财政投入农业的比例过低,2004年财政支农资金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12.6%。如果扣除农 村税费改革支付、粮棉储备支出等,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还不到10%,而发达国家农业支 持已经占到农业产值的30%~70%。

下载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

    米易县农民增收下特色农业作用分析调查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XX级应用化学班 梁灵内容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

    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常委会统一安排,我于11月19日至21日就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谋划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到竹溪、竹山两县农村开展了调研。实地察看了竹溪县......

    盖洋镇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镇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胡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农业农村工作......

    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小编整理]

    【导读】2014年福建大学生村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9日进行,华图教育整理“2014大学生村官考试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供考生参考。一、政策条件(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

    农业农村工作汇总

    泸县抗旱减灾、农业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工作 汇报材料 中共泸县县委 泸县人民政府 一、资料目录 1.泸县抗旱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2.泸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3.泸县新农村......

    农业农村工作

    农业农村工作: 2010年工作情况: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举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民生、抓生产、促发展攻坚战,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农民人......

    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工作

    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工作 刘田喜 2006年第2期 ——特别策划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是......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XX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