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全国各地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专题四

时间:2019-05-14 03:2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1月全国各地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专题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1月全国各地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专题四》。

第一篇:2012年1月全国各地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专题四

2012年1月全国各地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共0分)

1.(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12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关于三部文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图1

图2

图3 A.图1颁布于1912年

B.图2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 C.图3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都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答案】B 【点拨】 【结束】

2.(2012年1月宿州市一模14题)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答案】D 【点拨】 【结束】

3.(2012年1月扬州市期末19题)“少小离家老大归, 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20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末 C.20世纪90年代初 D.21世纪初 【答案】B 【点拨】 【结束】

4.(2012年1月苏北四市一模12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说:“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下列对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台独势力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C.台海稳定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D.国共两党均主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 【答案】D 【点拨】 【结束】

5.(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15题)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答案】C 【点拨】 【结束】

6.(2012年1月日照市期末19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D 【点拨】 【结束】

7.(2012年1月济宁质检20题)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答案】A 【点拨】 【结束】

8.(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12题)1990年4月4日,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其背景是

A.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C.两岸实现大三通

D.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A 【点拨】 【结束】

9.(2012年1月南通市期末12题)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A 【点拨】 【结束】

10.(2012年1月宁波市期末14题)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点拨】 【结束】

11.(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3题)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做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点拨】 【结束】

12.(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6题)瘦肉精、地沟袖等泛滥,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200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提出应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 B.全国政协履行了参政议政的职能 C.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规定的参政权 D.民主党派对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 【答案】A 【点拨】 【结束】

13.(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8题)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称说:“(它)是中国民主政治最大的火花”,它指的是

A.基层民主选举

B.民族区域自治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A 【点拨】 【结束】

14.(2012年1月滨州期末6题)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点拨】 【结束】

15.(2012年1月青岛市期末17题)“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

于20世纪 A.60年代末 【答案】D 【点拨】 【结束】

16.(2012年1月南京、盐城一模10题)1958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反攻大陆”。7月18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8月底,美国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由此可见当时

①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②中共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③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④“台独”势力开始猖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70年代初

C.70年代末

D.80年代初 【答案】A 【点拨】 【结束】

17.(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12题)新疆的喀什市是中国最西部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以下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A.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B.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 C.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D.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C 【点拨】 【结束】

18.(2012年1月珠海市一模17题)“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连”,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答案】A 【点拨】 【结束】

19.(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14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答案】B 【点拨】 【结束】

20.(2012年1月商丘市期末4题)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区与横琴岛其它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说明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 “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C “一国两制”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 D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答案】A 【点拨】 【结束】

21.(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14题)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举的政治制度的是

A.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点拨】 【结束】

22.(2012年1月德州市期末6题)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淡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足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点拨】 【结束】

23.(2012年1月合肥市一模13题)右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针对台湾问题发行的一套纪念封。结合时代背景及图片含义,请你为其拟定一个贴切的标题

A.天地海面一线牵 B.和平统一反“台独” C.“九二共识”促统一 D.海峡两岸盼通邮 【答案】D 【点拨】 【结束】

24.(2012年1月青岛市期末18题)以下是在20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 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④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④ 【答案】D 【点拨】 【结束】

25.(2012年1月湖州市期末5题)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获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

A.要防止右,但更要防止“左”倾错误 B.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方针、政策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点拨】 【结束】

26.(2012年1月江门调研17题)“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C 【点拨】 【结束】

27.(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21题)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B 【点拨】 【结束】

28.(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25题)下列是某一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九二共识”

C.连战“和平之旅” 演讲

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答案】B 【点拨】 【结束】

29.(2012年1月德州市期末6题)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淡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足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点拨】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0分)

30.(2012年1月南京、盐城一模21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因或橄榄因的农民陷入贫困。贫困的农民由于竹不清债务而沦为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贵族统治者为制止这场阶级间的战事,便宣布紧急将权力交给一个名叫梭伦的商人。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上述状况导致古希腊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体制?(3分)

(2)材料二描述的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与古希腊有何不同?指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根源。(2分)

(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上的1例加以说明。(3分)

(4)材料四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2分)

【答案】

(1)社会状况:商业发展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局动荡。(2分)

政治体制:民主政治。(1分)

(2)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分);

原因:小农经济。(1分)

(3)主要观点:引进外国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传统)相结合。(1分);

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没有成功。(或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

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没有成功。)(2分)

(4)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3分)

区别:人民当家作主(或社会主义民主)。(1分)

(5)政治体制受经济形态的制约;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

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答2点2

分)(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成理也可得分)【点拨】 【结束】

31.(2012年1月揭阳市期末39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顾准文集》

材料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16~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主张。(4分)请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生活习俗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近代社会变革的?(6分)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通过哪些政治制度来实现的?(6分)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社会追求民主的认识?(4分)

【答案】

(1)主权在民、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答出两个即可得4分)

(2)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4分)

(3)思想主张:反对“独治”,提倡“众治”的思想;限制君主的权威,批判君主专制。(4分)推动社会变革:政治上,推翻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上,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掀起了实业救国热潮,对中国的工业化起推动作用;生活习俗上,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6分)

(4)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选举制度;确立以宪法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等。(答出三个即可得6分)

(5)民主的发展程度;民主的政体形式;民主的实质;民主的实现途径;民主选择的多样性等。(4分)

(说明: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点拨】 【结束】

32.(2012年1月乌鲁木齐市一模26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

——孙中山《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

材料三

这份起临时宪法(指1949年的《共同纲领》)作用的重要历史性文献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由此而形成的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它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行“联邦制”国家形式的原因。(4分)(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及目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新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历史原因有哪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6分)

【答案】

(1)①美国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美国的州有相当的独立性,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②松散的联盟导致社会动荡加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华盛顿等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④统一是人民的共同心愿。(4分)

(2)主要观点:反对各省自治和实行联邦制度。目的:实现中国统一。(4分)

(3)历史原因:①从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②在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③新中国建立标志着屈辱、分裂的历史局面结束;④统一是人民的共同心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6分)【点拨】 【结束】

3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33题)(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月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2分)

材料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三 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坠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坠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4分)

材料四

武汉大学法学院马克昌教授今天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3)依据材料四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有什么新的特点?(3分)(4)结合四则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4分)

【答案】

(1)国共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随着党员队伍扩大,为纯洁党的队伍树立党的威信,发此通告。(2分)

(2)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党即将成为执政党;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4分)(3)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机构建设。(3分)

(4)始终坚持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法规和制度。(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4分)【点拨】 【结束】

34.(2012年1月肇庆期末38题)(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2004年2月24日《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香港回归祖国6年多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正是确保本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 新华网

材料四: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1)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2分)其结果如何?(2分)为解决这个问题,西汉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据材料二、三、四,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4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4分)

【答案】

(1)原因:汉初统治者误认为秦实行郡县制导致孤立而亡国(2分,答“吸取秦亡教训”或“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也可);

后果:地方威胁中央(2分,答 “地方力量强大,出现七国之乱”或“诸侯叛乱”也可)。政治措施:平定“七国之乱”;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地方;酎金夺爵等。(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相近给分)。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答 “思想大一统”也可)。

(2)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2分);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调动地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2分)

成就:城市居委会由居民直选产生;(2分)农村村民自治不断扩展。(2分)

(3)本问4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给分,答对一点给两分。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发挥中央核心领导作用;赋予地方必要权力;中央对地方的政策要因时而变;等等。【点拨】 【结束】

35.(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28题)(12分)在探讨“民主政治发展”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新华日报》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每年的7月4日美国的国庆日和每逢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的诞生日,《新华日报》都要发表文章纪念。该同学摘录了以下相关材料:

1944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指出:“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

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纪念杰斐逊先生》,指出: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倡导的《权利法案》,早已“成为整个民主世界的基本观念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张旗鼓地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模式国际化的背景。(2分)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否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民主制度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原因: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与人民的民主自由;美国大力援助中国抗战和民主运动;国民党坚持***和独裁专制;共产党顺应世界民主大潮,希望抗战胜利后建立民主的国家。(任答三点得6分)

(2)背景:二战,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极力倡导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美国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3)没有,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借鉴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为框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4分)【点拨】 【结束】

3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33题)(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月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2分)

材料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三 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坠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坠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4分)

材料四

武汉大学法学院马克昌教授今天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3)依据材料四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有什么新的特点?(3分)(4)结合四则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4分)

【答案】

(1)国共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随着党员队伍扩大,为纯洁党的队伍树立党的威信,发此通告。(2分)

(2)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党即将成为执政党;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4分)(3)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机构建设。(3分)

(4)始终坚持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法规和制度。(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4分)【点拨】 【结束】

第二篇:全国各地2015年中考历史试题精选 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

【2015佛山】3.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下列哪个朝代的“政治文化”最恰当【D】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2015广东】4.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B】

① 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15云南】3.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下列能说明唐朝选官制度开放的是【C】

A.接待遣唐使 B.统治者都善于纳谏 C.实行科举制 D.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 5.【2015永州】下列说法中,能准确反映唐朝科举制度特点的是【B】 A.分科考试,重时事评论 B.科目繁多,重诗赋考查 C.轻视诗词,重实际能力 D.八股取士,重文章格式

3.【2015大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为士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制,选官标准为【B】 A.品德 B.才能 C.军功 D.血缘

【2015梅州】16.(6分)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创新是贯穿古代史的一条明显主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记述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

材料三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商君”在当时哪个国家实行变法?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2分)

秦国;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材料二的内容是历史上哪个朝代推行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历史作用?(2分)北魏;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材料三反映的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完善于哪一朝代?(2分)科举制度;唐朝。

(2015嘉兴)26.(10分)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汉代的太学,考试毕业分甲科、乙科两等。按当时定制,考试甲等的就得为朗(郎:皇宫里的官职),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最早设立太学的皇帝是谁?联系材料一,说出太学生毕业后的去向。(2分)

材料二 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遍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的作用。(4分)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联系材料三,谈谈宋代科举考试对文明高度发展的影响。(4分)(1)汉武帝;(1分)在皇宫为官或回地方为官。(1分)

(2)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4分)

(3)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分)

(2015威海)21.“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或经济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一项措施。率领“使团”出使西域的是谁?“陆上要道”是指什么?(3分)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对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说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或者虚心纳谏的一个事例。“开元”是哪个皇帝的年号?(3分)

材料三 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至少说出两条)(2分)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分)张骞 丝绸之路(1分)

(2)开创殿试和武举(1分)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1分)唐玄宗(1分)

(3)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1分)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言之有理,答对一条即可)(1分)

(4)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有贤能的皇帝统治; 2

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等。(言之有理,答对两条即可)(2分)(2015临沂)26.(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在占领的区域设置郡县,直属于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陕西新闻网

(1)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诸侯国?(2分)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1分)

(2)图10所示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2分)其修筑目的是什么?(2分)该工事在哪一朝代又进行过大规模修筑,达到了完善地步?(1分)

图10 材料二 尽管秦国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国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风云人物网

(3)“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种制度?(2分)为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西汉时所采取的主要思想措施和隋朝时所创立的选官方法分别是什么?(4分)(1)国家:韩国。(2分)制度:郡县制。(1分)

(2)防御工整:长城。(2分)目的:防御匈奴。(2分)完善:明朝。(1分)(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分)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选官制度:科举制。(2分)

(2015张家界)36.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谁建立的?(1分)为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他创立了一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叫什么?(1分)

(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为巩固统治,选拔人才,隋朝创立了什么制度?(1分)

(3)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朝前期,清政府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3分)

(4)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基本政治制度?(1分)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1分)该构想的实践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1分)

(1)嬴政(秦始皇)。(1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1分)科举制度。(1分)

(3)伊犁将军;(1分)驻藏大臣;(1分)台湾府。(1分)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一国两制;(1分)港澳回归。(1分)

第三篇:2014全国各地名校高三下学期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14)

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14)

一.选择题

24.《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25.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

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6.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

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B.朱熹、李贽、黄宗羲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27.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

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B.人文主义精神

C.自由公正意识D.天赋人权思想

28.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

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B.君主派力量的强大

C.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

29.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

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4.2%。其中,中西制造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数量B.原料

C.生产目的D.生产方式

30.宣传“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并导致“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的历史事件是 A.14世纪的文艺复兴B.16世纪的宗教改革

C.1688年的“光荣革命”D.18世纪的启蒙运动

31.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

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32.“(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33.“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

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34.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3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39.2013年以来,欧美国家不断暴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国家削减财政、减少福利开支,另一方面各国又面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难题,这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反思。阅读材料:

问题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 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

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问题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 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 940 亿欧元,人均负债2.67 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1)依据问题一归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问题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40.2013年6月习近平在访美记者会上强调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双方寻求共同主导全球新秩序的新型大国关系。有同学关注“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的发展轨迹”,以下是其搜集的探究材料:

材料一 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简而言之就是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新教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自由主义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种包含个人自由和公平两个方面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

——据资中筠《美国的强盛之道》

材料二 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材料三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阅读材料一,列举近代史上美国制定的体现“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

(2)阅读材料二,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3)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

24-35 B A A B CD B C BDD B

39.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等。(任答3点即可)

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任答2点即可)

40.答案(1)《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邦联条例》等。(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2)原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国主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二战后,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二战后,苏联势力增加,但不足以抗衡美国。(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趋势:由敌对走向缓和。(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3)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和新冲突,削弱美国霸权;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严重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核扩散问题等。(答出4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4)可以从史学研究方法方面谈启示:如放宽历史视野,从长时段观察历史。可以从美国的发展历程谈启示:如从思想观念和传统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方面谈;从减少对抗,合作共赢角度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第四篇:全国各地名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12)[范文模版]

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12)

一.选择题

2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这项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

C.枢密院D.军机处

25.2013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3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的是()

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

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

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

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26.2013年7月9日人民网在《治国之道》一文中提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内涵不断丰富,产生了孔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等站在中国主流思想天空云端上的人物”。下面关于儒家思想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大一统”思想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C.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27.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女奴为妻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

A.进行调解B.宣布“休妻”无效

C.要求男子赔偿D.干脆不予理睬

28.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利

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29.“……‘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重在说明

()

A.垄断公司的殖民罪恶

B.早期殖民活动的破坏作用

C.“价格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D.殖民扩张对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

30.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路德肯定了赎罪券的功效

B.路德认为个人可直接与上帝对话

C.路德主张“因行称义”

D.路德试图消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1.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超5.48亿,另外,手机网民人数达3.98亿。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②被称作继广播、报刊、影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③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④使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2.面对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但是都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下列表述中符合上述内容的有()

①人民解放战争 ②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 ③义和团反帝运动 ④抗日战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3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工业化的实现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独立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34.“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35.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39.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0.2013年7月11日人民网在《黄宗羲与中国民主政治》一文中提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看法与自由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

问题二 主题与原因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 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概括指出这段材料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问题三 影响与来源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24-35C C D D AD B A C CC C

39.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40.答案(1)宋明时期,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理学家极力强调妇女要保持贞节,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的爱情追求。明朝末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的“反叛”思想产生。李贽主张追求幸福的生活,因而他肯定卓文君的爱情追求。

(2)主题: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3)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太大的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明清之际思想的发展,而是在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任选一种说法即可)

第五篇:四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分析

龙岩学院附中、连城二中、武平二中、漳平二中四校联考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试题分析

高二历史备课组 修连招

1、下列《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说明了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

约3600

75%

25%

美国(1850)

约2300

87%

13%

①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城市人口比例越小

②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向城市迁移

④除英国外,其他国家还未开始工业化进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体现了简单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的解读,引导考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科素养] 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思路分析] 从数据的时间上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英国工业化程度最高。所以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农村,远远高于法美两国,说明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因此①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口的流动和跨国公司没有关系,故排除②项.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故排除④项。

[答案]A2、有观点认为,“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由此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巴黎公社力量相对薄弱 D.法德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关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的观点,体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学习领会巴黎公社革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材料所述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巴黎公社,难度中等,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讲题视频运动上写下了光辉、伟大而悲壮的一页。

[思路分析]“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说明巴黎公社的政权只是一个地方性组织,并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革命政权,同时它对抗的国家的力量大,所以导致革命运动的失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A项错误;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但是材料没有体现,B排除;法德资产阶级的没有联合镇压巴黎公社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C3、《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近代控制奴隶贸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变迁考察欧洲殖民活动,引导考生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全面认识欧洲殖民活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近代世界的奴隶贸易和西欧殖民活动。

[思路分析] 解析根据所学16世纪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的先驱,首先称霸,17世纪的世界霸主是荷兰,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据材料每个世纪控制奴隶贸易的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所以欧洲殖民活动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故选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目所给时间相去甚远,故欧洲殖民与工业革命发展并不同步,排除B项;根据材料,3个世纪以来控制奴隶贸易的国家换了3个,所以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排除C项;根据所学3个国家的称霸是依次实现的,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三足鼎立局面,排除D项。

[答案]A

4.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如果从世界全局角度来观察,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而且也猛烈冲击了欧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这表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提高了拉美地区的国际地位

C.有利于世界向近代社会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认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进程发展的影响。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试题。

[思路分析] A项,材料虽然强调从世界全局角度来观察,并不意味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故A项错误。B项,材料表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进程发展都产生了影响,提高了拉美地区的国际地位与材料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猛烈冲击了欧洲和美洲的封建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有利于世界向近代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

D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胜利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C5、某学者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一战的背景,体了学术情境和社会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理解一战的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读,要求考生能够把握相关史事之间的关联,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传统的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仍然掌握世界霸权,但是英国霸权地位受到了德国和美国的冲击。

[必备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国关系特征来分析。

[思路分析]A.英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强国,是世界霸主,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德国和美国实力上升,要冲击它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国希望维持现状。

B.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

C.德国当时是要冲击英国的霸权地位,所以不可能维持现状。

D.美国也是要挑战英国的霸权,也不可能维持现状。

[答案]A

“"

6、下图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单位:亿卢布)据此可知,苏联(俄)()

A.经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B.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C.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 D.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投资热情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的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识苏联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考查考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了解历史文本中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苏联(俄)1918—1937年的国民经济建设。

[思路分析]A项,1918—937年,苏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苏联经济政策不具有连续性。故A项错误;

B项,由图中数据可知,后两个时段投资总额分别是1918—1928年的4倍和9倍,这说明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故B项正确;

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7、“大国一致”原则,一方面因范围小(五大国),如能达成一致,可迅速采取措施以维护和平;另一方面,在大国意见不一致时,否决权能避免大国迎头相撞而危及世界和平。这说明该原则()

A.无实质意义 B.有强权色彩

C.可操作性强 D.缺乏时效性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分析,对比一战后成立的国联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认识到联合国的作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历史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史事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分析。

[必备知识] 本题考查联合国六原则的相关知识。

[思路分析]结合联合国和冷战方面的知识。A选项正确,原因是:大国一致原则指的是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在这种制度下,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决定投反对票,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但是.另一方面,某项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决定,如果有7个非常任理事国反对或弃权,因而不能获得9票的多数时,该项决定同样也不能通过,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即“大国一致原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否决权”实质上是一种少数抵制或阻止多数的权利,这让少数大国能够抵制或阻止多数大国。正因为这项原则,让安理会不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避免美苏两国的直接战争。

B选项错误,原因是:“各国和睦相处”原则并不能阻止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欺凌效果的行动,结合相关知识,可以知道冷战中苏美两国都没有遵守过“各国和睦相处”原则。

C选项错误,原因是:和B选项同理,“不于涉他国内政”并不能阻止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进行欺凌效果的行动;

D选项错误,原因是:和B选项同理,美苏冷战期间曾爆发数次军事冲突,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并不适用于美苏两国.[答案]A8、冷战期间,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陆续签订了《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中程导弹条约》等协议。材料表明()

A.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共赢 B.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小国必须抱团应对大国威胁 D.意识形态分歧加剧了冷战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美苏冷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对抗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美苏冷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对抗的具体措施的叙述,引导考生认识美苏冷战背景下双边关系发展的特点,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并得出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进行理解与辨识,并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具体措施。

[思路分析]A项,题干表明是在冷战期间,据史实可知冷战期间美苏没有从对抗走向合作共赢。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美苏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可知两国都为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做出一系列措施。故B项正确。

C项,材料未涉及小国的做法。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美苏意识形态分歧导致冷战加剧。故D项错误。

[答案]B9、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和工人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介于其中的社会集团却异乎寻常地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阶级结构的固化 B.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C.福利国家制度的构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层的变化,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层变化的解读,引导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准确把握历史事物,了解历史文本中所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工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思路分析] 材料中的介于其中的社会集团既 “新中产阶级”在西方却异乎寻常地增加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它与以前两次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中的影响完全不同。故B项正确。社会阶级结构不可能固化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社会阶层的变化没有关联,故排除C D项。

[答案]B10、20世纪5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20世纪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组建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原料生产及出口国组织、全球性的经济协调组织纷纷涌现。这一变化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经济发展是取得政治独立的前提

C.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 D.新兴民族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引导考生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的分析,认识新兴民族国家调整对外合作战略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

[关键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20世纪50、6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问题,反映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思路分析]A项,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

B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政治上外交协作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

C项,结合所学可知,新兴国家掌握经济全球化主导权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战后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依然是掌握资源的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

D项,结合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外交上的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目标出现了战略性的调整。

[答案]D11、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

”“

A.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C.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是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宣传画报,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主题的宣传画报的解读,引导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

[关键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及其实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APEC;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与世贸;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可持续发展。

[思路分析] 试题分析: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主要讨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是一个经济区域化集团组织。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的是世界性的气候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选D项。

[答案]D12、2013年,中国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立。中国还主持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B.中国和平崛起主导了国际事务

C.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21世纪中国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倡议成立“亚投行”,体现了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21世纪中国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倡议成立“亚投行”等史实的分析,引导考生认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从国际角度理解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旨在引导考生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加以分析,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用世界的眼光审视历史现象。

[关键能力]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拓展国家间共同利益,在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即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主导”说法绝对化,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13、周朝的分封制使王室的实际管辖范围扩大,形成了国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有别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因为在后者的宽松制度下国王只能算部族联盟的大首领。这表明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符合时代潮流 B.内外服制度下中央集权加强

C.分封制增强了国家统治的有效性 D.分封制与宗法制配合密切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与周朝的分封制的比较,体现了简单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对中国国家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考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本题以商朝和西周两个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情境导入,要求考生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比较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的作用与周朝的分封制的作用。

[思路分析]题干中提及相较分封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较为”宽松”。同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通过控制分封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原来的附属国,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明显加强。相较之下,分封制增强了国家统治的有效性,故选C。

A选项,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与材料中对地方管理制度无关。

B选项,内外服制度为建立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D选项,题干中提及的是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的对比,与宗法制无关,与材料不符。

【答案】C14、西汉建国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而兴起的军事首领和六国诸侯仍具有一定的实力,“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言论在社会广为流传;此外,相较于关中,关东的不可控因素众多,若将全部权力收归中央,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知,该材料旨在说明()

A.郡国并行制符合其现实需要 B.分封制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

C.未行分封制导致秦朝的灭亡 D.中央集权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体现了复杂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背景的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分封制会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维护国家长久统一,排除B项;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实行暴政,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未行分封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排除D项。

【答案】A15、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

A.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评价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基本观点,体现了学习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思想家潘恩的观点、代议制民主优点与直接民主优点的分析,认识到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

[思路分析]根据材料“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可知潘恩强调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各有优点,应该将代议制的精英政治与直接民主的集体管理相结合,B项正确;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直接民主的优点,排除A项;联邦制属于国家结构形式,与民主形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潘恩主要是强调国家治理的方式需要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优点相结合,并非代表某一阶层或者利益集团,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16、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A.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试题情境]本题设置的情境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名称的变迁,体现了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核心价值]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抗日战争史的考查,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

[学科素养]本题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历史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把握相关史实的时间联系,探究历史问题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的知识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背景。

[思路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中共中央作出了这些改动,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1937年七七事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的反应,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下载2012年1月全国各地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专题四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1月全国各地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专题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