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实残酷,笑声悲凉--观《秀才与刽子手有感》
现实残酷,笑声悲凉 ——观《秀才与刽子手》有感
《秀才与刽子手》是一部寓意丰富的戏。尽管 戏 的 背 景 在 1905年, 但时空的跨度更能令观众玩味其中的韵味。讲述两个小人物命运面临转折那一刻所发生的事件。秀才徐圣喻科场屡试不中,久而久之变得对科场考举的过程痴迷不已, 一听到考试则精神倍增。街坊邻居刽子手马快刀沉迷于自己的职业, 对剁剐切割津津乐道。1905 年的某一天, 朝廷突然宣布取消了科举和凌迟, 原本两个对立的人物面临相同的命运。醉哭一番后,马快刀在其妻栀子花的劝说下开了肉铺,只盼能在刀与肉之间找到些微快乐。不料马快刀割肉竟妙境无穷,成了本地一大景观,十分红火。而徐秀才好不容易当了私塾先生,却被东家盘剥折辱,愤怒而归。在东家丁朝奉激怒及马快刀诚邀之下,走投无路的徐秀才做了肉铺伙计。虽说是无奈,却有了真正的生活感受,与年青寡妇也有了情感波澜,听马快刀说割肉的诀窍,也顿悟了文章学问的至理。他与马快刀成了至交。后来成了割肉的好手,马快刀也配了眼镜子,能看唱本了。
《秀才与刽子手》的 精 彩 之 处 是 以 夸张、喜剧的手法, 融合了歌队、面偶甚至闹剧等多种样式, 讲述两个小人物命运面临转折那一刻所发生的事件。其中黑色幽默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以近乎荒诞的手法来观照社会、观照人生。话剧里,除去三个主角以外,其余角色都用了人偶,带着厚重的鬼脸面具,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亦真亦幻,就跟话剧开头唱的一样:“舞一堂傀儡,把一出胡编乱造的戏来搬演。”
整个剧目让人发笑,在笑过之后又是沉重的思考,悲凉之感迎面扑来。正如聊斋里面的歌词“笑中也有泪,泪中也有哀。” 不得不感叹,现实是多么残酷。为了生存,很多时候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重压下, 人的扭曲是不自觉的, 为了适应强大的现实, 那些处在边缘地位的小人物除了自我扭曲还能有其他办法吗?在茫茫人海中,我们也是小人物,也需要生存。周围朋友戏称,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情怀需要忍受太多的辛酸泪水,更多时候不得不向生活、现实妥协。徐秀才跟马快刀都是专注的,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一个饱读诗书,屡试不中,一个技艺高超,杀头为乐。一道废除科举和凌迟的圣旨,把两位拉回到现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优而则仕读书为官的神圣被打碎之后,内心的失落无以名状。徐秀才还是做了一些抗争的,既然不再能够考试中举,就退而做私塾先生。可是在丁朝奉家受尽侮辱还有虐待后,不得已在肉铺做了伙计。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候,他的内心是煎熬的,剧中说到“至圣先师啊,我怎么办啊?我读了那么多圣贤之书,却要做这种刀头下血肉模糊的事情,我对不住您啊!我有辱斯文,小人穷斯滥矣。”
很难说这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小人物无法自主,只能扭曲自己以适应无常的命运,这样的悲剧故事是所有为生活而挣扎的人的真实写照,但在表现形式上,编导却采取了喜剧的手法,人物匪夷所思的心理和尴尬的人生处境以嬉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令人捧腹,又令人深思。导演郭晓男说:“这个戏写了两个痴人,极其投入自己的事业,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事物。„„他们的喜剧性来自于他们的冷峻和认真。”
原来奉行“君子远离庖厨”的秀才,最后还是为了生存到肉铺做了卖肉的伙计,这一近乎两个极端的角色转换,不禁让人唏嘘。剧中的怪诞在现实生活中何不曾上演?早就有报道说清华毕业生回乡卖猪肉,硕士生毕业报考城管。这是现实早就的悲哀。前一阵,在网上热传的一个很有能力的博士生毕业后想去中学教书,悉心培育他的导师痛心不已。可是在这位博士给导师的公开回信中,读出了内心的悲哀,现实、社会、家人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他继续做学术研究,也许会取得很大成就,可是他的家人等不起,在学术之外,他也是一个人,需要生存,也是一对年过半百老人的儿子,是一个女人的丈夫,也会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需要向他们负责。在国科大的开学典礼上,院长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一种仰望星空的精神。”我们也不想去担忧未来的工作,收入,车子,房子,也想静下心来做一些事情,可是整个社会逼的大家不得不去考虑现实的问题。有着仰望星空的心,却没有这个条件。
秀才卖肉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的转变,身不由己,是时势、制度以及个人的命运综合的结果,看似荒谬却又合理。我们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能摆脱社会属性,诗人海子就是没有办法将自己与现实融合的悲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幻想如海市蜃楼,最终一切现实的痛苦结束于火车疾驰而过的飞轮之下。当生存面临着被迫放弃愿望、放弃理想时,人该怎么办,如同哈姆雷特的两难思考,生还是死、进还是退。当现实逼得自己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的时候,又该怎么办?现在也无法回答,要是换做自己,是会继续在丁朝奉那里继续忍受肉体的折磨而保留自己最后仅存的卑微的尊严,还是会把一切放下,只为填饱肚子?在现实的夹缝中,我们卑微地活着,这是幸还是不幸?看完这部可笑可悲可叹的戏,嬉笑过后,自己却是内心的触动和深深的思考,如今内心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依旧不能解开。
第二篇: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
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自然性是指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都会毫无阻拦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生成性是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调用、调整、提升或者重新确立的过程,也存在着对活动中新的认识不断接受、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的经验建立和生成的过程。发展性是指经验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导致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请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第三篇:18年李培根演讲稿:激情演讲与残酷现实
18年李培根演讲稿:激情演讲与残酷现
实
李培根演讲稿
19次“遗憾”,被作为大学校长生涯的休止符,在3月的最后一天,重重地刻在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的卸任演讲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为落到实处”,李培根列举了一些“遗憾”:“我没能把'船舶海洋'四个字写大;文科若干学科的发展没有显著变化;医科还欠缺高峰;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还未动工……”
不仅如此,就连李培根曾说过的:“大学校训应包括独立、自由和责任”,也成为了离任演说中令人尴尬的一个“遗憾”——他承认,“即便对于希望有一点涂鸦自由的学生们,我也没有公开发出任何声音。在此,我要就我的沉默向他们表示歉意。”
真诚、幽默、率性的演讲让李培根闻名全国,网络上至今流传着他在xx年6月23日在华中科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一篇名为《记忆》的精彩演讲。
那是一段被掌声打断了30次的个人秀,在xx余字的演讲稿中,副部长级的李培根一反常规领导干部报告的干瘪枯燥和陈词滥调,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拉近了学生与校长的距离。致辞结束,全场7700余名学生自发起立,“根叔”、“根叔”的喊声和掌声久久没有停歇。
那场堪称经典的讲演,令人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掌声,但是否有人会记得,那个时候起,学生们就开始向李培根表达了困惑——“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他们说。“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李培根留给华科学子的,仅仅是没有正面回应的反问,以至于有该校网友说,平日里不见校方作为,只在送别会上倾情演绎。
拉近校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这是李培根一直在做的事。但这些事似乎根本没有得到同僚的支持和学生的买账。
xx年,华中科技大学二级学院文华学院1300名毕业生中有超过700人拿到了“华中大”的文凭,如此多的名额让华科本校的学生认为“华中大”在买卖文凭。
“把这个烂人李培根揪下台,如有问题,把他双规。”学生中开始传播这样的观点。这成了李培根校长生涯中遭受批评最多的一件事。
问题最后的解决方式是,学校召开见面会,李培根亲自回应此事,平复了学生的怨气,但这却招来了学校高层的异议。由始至终,李培根的角色,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独行侠。
几天前的卸任演讲中,李培根正面回应了当年“学位门”事件并道歉,称为此不仅遗憾还“颇为痛心”。
李培根解释道,当时曾误以为其他独立学院和华中科大的独立学院情况一样,不解为何偏偏只有华中科大学生闹。后来才得知,有的学校确实不一样,“当时我心里五味杂陈,我的官僚使学校失去了纠正的最佳时机,伤害了部分学生及校友的感情”。
“学位门”之后,“华中科技大学每学期都召开两次见面会。李培根希望把见面制度化。
但这样的结果也并不理想,学生的普遍印象是,似乎每次只有李培根出面回应,学校其他的职能部门并没有出面。
最近一次让李培根感受到压力的,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版的xx年中国734所普通本科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上,华中科技大学跌出前10名,屈居第11名。这位一向不屑于大学排的校长也感受到了来自学生与校友的压力。他开始公开表达道歉:”如果同学们要寻找原因的话,那就怨李培根吧。“
学生们对食堂饭菜不满意、对学科发展不满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不满意……教职工们对待遇不满意、对硬件设施不满意、对校长大胆直言不满意……学校里所有人对”根叔“的诉求,就像淘宝店的顾客对卖家一样,既严格又刁钻,还众口难调。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学生与教职工之所以对李培根提出种种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的”根叔“是一位真正愿意低下头来倾听意见和看法的校长,是值得信赖的人。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贴吧里,学生们表达了对”根叔“的不舍。一位大四的学生留言:”我们读大一的那一年,'根叔'早已红遍了中国教育界,我们难过的是,与您有了4年的交集,本以为您还可以再坚持不到一百天校长直到为我们授完学位再离开,多希望与您同台合影之后,能感动的与您说一声辛苦了。但仿佛这一切我们都已等不及了……“也不乏比较理性的写道:”根叔是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家。可是,现实是一张网,谁也无法挣脱……“
遗憾业已存在,改变尚需时日。九年功与过,待后人评说之时,至少没有人会怀疑”根叔“当初说出这番话时的心意——”我希望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很真诚的校长。"
第四篇:悲凉之雾,遍披华林(观《星梦奇缘》有感)
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观《童梦奇缘》有感
对于电影,我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看过便忘,这是常有而不足以为奇的。但是,能像它那样,带给我震撼,带给我笑泪掺杂,是唯恐不多的。微乎其微的概率让我的目光深深地定格着,怕错过任何一个情节,怕漏过任何一次心跳。
不拘一格的,影片从一个琐碎的家庭背景引出,年幼的儿子带着对后母的憎恶以及对父亲的埋怨、不理解,忿忿离家出走,躲在曾经被称为“家”的地方。天真无邪的他在不明事理的思想滋长下,渴望长大,过自己要过的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他窃取了科学怪老头的长大药水,一夜之间,他褪去了青涩,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但是,在他作为大人身份,帮助大雄、帮助篮球队、接近爱慕的李老师、向父亲深感作为儿子的忏悔时,他的悲哀纷沓至来,他每过一天,就会苍老很多岁。等他已满头白发,却发现已无力回天,只能被告知要珍惜并过好余下的日子,他在最后一天的时间里,使家庭一切误会解除,和好如初,在静静中死去,却似乎很满足不留任何缺憾。最后一个画面,满眼的绿色在摇曳,摇曳进了内心最深处。
一个冗长的故事怎可用一支笨拙的笔寥寥几句便将言尽?有些温暖细密的小细节,编织在了人们心里,每个人都默契地笑而不语。笑声迎来一个开头,落泪结束一个尾声,这部影片带给人的感动毋庸置疑。
看完此片,我内心不禁涌起一片不小的波澜,曾几何时,徒增了几份感悟。
小男孩三天的沧桑巨变,让人不禁沉思起时间与人生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小男孩的三天就是千千万万人一生的缩影,孩童,青年,成年,老年垂暮,在此期间,忙忙碌碌,度过了时光甚至蹉跎了时光。这一切过去,什么也没了,这便是人生,一闪即逝,当小男孩发现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他发了疯去解救自己,可是运用了的筹码,无论如何,再也累积不到原先的模样,生命就这样颓唐擦过。“人希望生命能再来一次,人也希望生命不要再来一次”,怪老头语重心长地暗示小男孩,生命只有一次,带来的有欢乐也不乏痛苦,可丝毫不变的是它仅仅只有一次,错过了便无法拥有的逝去。如果突然某一天,我们也突然衰老,濒临死亡的境界,我们是否也会像小男孩那样悔恨、挽救?我猜,是不会的。习惯沐浴了时间的我们,总望不到时间长河的尽头,总以为明天的明天,依旧会有好多个明天,在等待的过程中,渐渐麻木,觉得时间廉价无比,便将其重大价值抛之脑后。即使走到最后,也依旧不悔改,甚至渴望时光能挥霍得更快。时间,真的不能重头来过,纵然有悔恨,也不能再回头一一改正。
除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启迪。牵动我心的是影片中爸爸对小男孩深沉的爱,似乎不用言语着重渲染,那微妙的小细节却也能让人以小见大。总是会有一个温暖的画面是你的伤心决堤,当最后,白发苍苍的小男孩站在爸爸面前,爸爸一步一步走向他时,那一步步满载的深情化作晶莹的泪水,积蓄在我的眼眶。每一步,伴随着四周树叶娑娑,爸爸的表情由难以置信转变为喜悦欣慰,一个抬脚落地,一段缩小的距离,哪怕以后再也不能相见,但此刻心灵早已紧贴。“你知不知道我有多在乎你,我对你有多好。”爸爸舍不得儿子的离去,生气地吼着,声音是声嘶力竭的但心是依依不舍的。“我知道你对我好,你对我的在乎我一直没有好好珍惜,我只是怕在乎我的人会离开我,会消失。”老人掩面哭泣,就是一个孩子做错了事。被爱包裹的人总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无所谓的态度却深深伤害了爱他们的人,这些不理解、不妥协是不是会在爱消失前一一瓦解?可是有什么用呢?就像生命,爱是唯一不可模拟,失去了哪怕再次拥有,却已逢不遇时,早已变了质,错过便在此衍生。哪怕理直气壮地承诺,不会那玩只有珍惜,但一旦来临,信誓旦旦早已变成一纸空字,爱就像捉迷藏。
带着惆怅的心情迎来了结束,但它仍在我心里经久不息,是什么?让我如此叨念,恐怕是那湮没在人世繁华中的温暖,如此大手笔呈现在眼前,令人深思。喟叹,自责,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第五篇:戏剧与自由——读《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一书有感
戏剧与自由——读《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一书有感
对于戏剧我本是个外行人,能读到这本书是源于我结识了一位做 社区剧场的朋友,在参与了他主办的一人一故事剧场工作坊活动后我 发现自己身上原来也有着表演的天赋存在。《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一书是法国戏剧大师安托南阿尔 托论述戏剧的名著,在这本著作中安托南阿尔托论述了他心中的戏 剧,在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专业的内容是我这个外行人到目前为止还无 法理解的。但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所描绘的舞台充满 着自由与放纵,在巴厘戏剧的舞台上这样的自由曾经属于这个世界,在那个舞台没有观众与演员的区分,没有电子化的舞台设备,一切的 声音、色彩、形态、动作都源于人的本能简单而朴实,那时候的人不 管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是十分自由的。作者对此赞叹不已,他通过观察 和经验告诉我们,在他那个时代的西方戏剧与他看到的巴厘戏剧有着 本质的不同,那时的西方现代戏剧已经被剧本和对白所充斥,舞台上 的演员们成为了对白的宣告者,而这一切本应是文学创作者工作,但 却负加到了演员的身上,演员应为剧本的局限失去了用身体感染观众 的创意和能力,这在作者看来是一件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他以批判 语镜写下对当时西方戏剧表演形式的不满,这样的勇气值得每一个人 敬佩。回归当下人们在名与利的追逐中让压力与不安的随时造访我们 的心灵,慢慢我们也就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那颗自由心,看看我们的
生活其实和那些照着剧本读台词的演员其实没有二样,我们在生活中 同样失去了创造生活的能力,在很多人眼中生存的根本就是钱,但我 想说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又如何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即始因为家 庭关系拥有很多钱的人,最多也只是徒增空虚而已,并不能使自己的 内心得到安逸和幸福的感觉。在我看来这就是当下很多地方正在上海 的一幕悲剧。我们或许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为内心搭建一个舞台,将内心的创 造变成生活的收获与人一起分享,那样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富 足者。今天能有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参与了如: 一人一故事剧场活动等 相关的心灵成长培训而从中获益的,更让我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慢 慢地开始关注自己内在缺少的那个部分,这也让我有缘能够认识到不 少智趣相投的朋友,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成为内心舞台的搭建者,成为 现实生活的富足人。如今的我已年近而立,但我始终抱有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依 然年轻,年轻的我依然有资本,所以我要在我的内心搭建一
个舞台,那是一个激发创造力的舞台,只要我愿意它会为我输送一切我想要养 料,让我在现实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
王健 20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