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 2011年党代会报告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袁纯清
2011年11月7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坚定转型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四、“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七、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八、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九、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这次大会,是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社会和谐,组织和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省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先后召开十三次全体会议,就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省委作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描绘了科学发展新蓝图,全省呈现出人心思上、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镇化稳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已成定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主导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逐步壮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山西结束“小煤窑”历史,进入集约、高效、安全开发煤炭资源的新阶段,产业素质和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基地更加巩固。以有力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8%。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 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启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中博会和能博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果。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高速公路今年将突破4000公里,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机场建设力度加大。电力装机接近5000万千瓦。建成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引黄北干线工程胜利通水,山西“大水网”开工建设。省城十大公益建筑全面建成。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实现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饮水安全全覆盖,新的“五个全覆盖”推进顺利,全省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扶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法治山西”建设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全面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军地“双服务”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信访工作成效突出,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富有成效,干部选学全面推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创先争优活动扎实进行。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党务公开全面实施。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右玉精神,整肃纪律作风,部署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明显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成效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过去五年,是思想大解放,积极探索山西科学发展新路的五年,全省上下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打开了以转型跨越为核心的发展新境界。过去五年,是全省人民同舟共济、经受考验的五年,在大事多、新事多、难事多的情况下,上下齐心,攻坚克难,扭转了矿难频发的被动局面,摘掉了污染严重的“黑帽子”,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态势,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山西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的五年,山西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干部群众焕发新的精神风貌。过去五年,是赢得发展大机遇、打造建设大平台的五年,国家赋予山西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为我们推进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拉开了山西未来大发展的序幕。实践证明,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在关键时刻经得住考验,在逆境中砥砺奋起。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晋视察指导,特别是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给全省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五年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努力、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晋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山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2 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不足和产业结构不优问题突出,新兴产业比重小,农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减排压力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事业需要加快发展;一些领域改革滞后,对外开放程度和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有不少;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作风不实、干劲不大、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突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强省之要、富民之本,必须把解决发展不足问题摆在工作首位,紧紧扭住不放;科学发展观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从资源型地区实际出发,走山西特色科学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是先导,必须不停歇地推动观念创新,通过打开思想的大门,进而打开发展的大门;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必须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大开放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民生为本是我们党的宗旨之要,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忱关心群众,全力造福群众,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兼顾是科学方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是必备品格,必须弘扬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精神,在顽强拼搏中加快改变山西面貌;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用党的建设新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新发展。
二、坚定转型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转型跨越发展,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举,是到建党100周年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总目标。我们所有的努力,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全部追求,都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放眼全国,东部发达省份已经或即将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西部省份普遍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居靠后位置。能不能尽快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实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全省人民面前。我们要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唱响转型跨越主旋律,打好实现全面小康攻坚战。
在解放思想中打开视野。转型首先思想观念要大转变,跨越首先思想境界要大提升。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摆脱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开辟多元发展、全民创业的新天地;必须丢弃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狭隘意识,跳出山西看山西,在追求卓越中发展自己;必须改变坐而论道、空泛议论、眼高手低的行为习惯,勇于破解现实课题和棘手难题;必须摒弃不敢担当、缺乏闯劲、怕当出头鸟的保守思想,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跳出求稳守成、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心理局囿,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历史巨变。
在坚定信心中激发动力。我省作为煤炭大省和老工业基地,转型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面对全国各地竞好争先的发展势头,面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正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我省具有较好产业基础,一大批转型项目陆续建设,发展后劲和协调性增强。基础设施的改善,山西通江达海正在变为现实,不仅延伸了发展半径,而且拉近了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中央支持中 3 部地区崛起,确定山西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尤其是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效应进入深度显现期和集中释放期。山西资源富集,“有中生有”得天独厚,“无中生有”有势可倚,尤其是转型跨越正在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小康。
在奋力赶超中争先进位。追赶型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不二选择。要以勇于超越的闯劲,人一我十,人十我百,敢与发达地区比肩,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以新的理念和机制,激发劳动、知识、资本、管理的活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跳起来摘桃子,实现超常规发展,每年追赶一个百分点,到2016年有一批市县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总体实现程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经济总量有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前移。
——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在为国家提供能源支持的基础上,新兴产业比重和循环经济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有新格局。“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有新的增加,城镇化率接近60%,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更加清晰,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和区域发展板块。
——民生福祉有新水准。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以上和1万元以上,一批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现有贫困人口一半以上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投入明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管理有新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公平正义充分彰显,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生态环保有新局面。节能减排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市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发展环境有新气象。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效能明显提升,全民创业氛围浓厚,人才外流状况得到扭转,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实现了上述目标,山西就不再是发展滞后的省份,就为2020年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将成为山西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我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区域为单元寻求突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综改试验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新特区”。我们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富民、强省、利国之举,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核心在转型。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拓展山西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促进煤炭及其他原材料产业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步伐,使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成为新的发展特征,使产业高端化、发展高质化、装备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强化低碳发展理念,全面实行煤炭等资源的清洁开采和高效利用,建设生态矿山,降低发展的环境生态代价,提升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构建具有资源型地区特点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建设一批煤电一体化、多产并举的能源综合企业,把单一优势转化为多个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山西成为新兴产业崛起之省。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统筹开发利用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实现资源与资本、科技、创意的结合,对矿产资源进行深精加工,对人文历史资源进行高位开发,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人才强省、科教兴省,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自主创新推动发展转型,以劳动者素质提升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根本在改革。革除阻碍资源价值最大化、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弊端,突破制约科学发展和创业活力的桎梏,搞好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产业转型促进机制,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主要用于发展接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鼓励类服务业。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制定切合山西实际的资源税税率,完善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节能节水降耗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建立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评估修订机制,统筹开发利用成片盐碱地和整合利用工矿废弃用地,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拓展转型和民生项目用地空间。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建立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对转型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信贷倾斜,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加,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企业转型主体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兼并重组,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凡法律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确保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在实践。先行先试是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最大政策。从每个单位做起,从具体项目开始,大胆探索实践,特别是要抓紧干几件具有全局性、标志性的大事。要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 5 施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矸石发电及粉煤灰开发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工程。只要是资源就地转化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符合科学发展的项目,都要抓紧推进。要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政策,移植推广其他综改区的好政策,学习借鉴国际上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清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形成一系列推动山西发展的“晋”字牌政策。对转型综改试验走在前列的地方,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倾斜。对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成绩突出的干部、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给予褒扬和重用。要在板块突破上先行先试。推进“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转型综改试点,加快扩权强县步伐,重点在减少管理层次,下放计划、财政、项目、税收、土地管理权限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转型综改试验排头兵,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先行先试。着力破解生产要素过度向资源型产业集中的难题,努力改变一煤独大、结构畸重的产业格局;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导致生态大规模破坏的顽症,加快生态修复治理;着力破解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和利益导向落实难的问题,持续全面改善环境;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伴生的社会矛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今后五年是关键。在国家批准的综改试验区中,山西是唯一的全省域试验区,也是为数不多的资源型试验区。改革开放30多年后,山西这个内陆省份和能源基地站到了改革试验创新的最前沿。“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要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今后五年实现转型综改试验的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四、“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山西传统产业占主导,农业立地条件差,城镇化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转型跨越的主要任务。
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在资源原材料深度加工中催生新产业,追求高效益。着力“用”好煤,努力实现全省新增煤炭一半左右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努力建设1亿千瓦级电力强省,外送电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深加工,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转变。提高优势原材料加工能力,巩固不锈钢产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打造国家级不锈钢及铝镁合金制品基地。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产业的基本模式,推动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循环发展。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新项目新产业要把全循环作为准入门槛。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煤矸石、工业固废和废气余热、城市污水垃圾、矿井水等综合回收利用。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和农业。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制造基地。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建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品牌。建设数个百万吨级节能节水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环境压力变为发展动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使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融合。注重总体策划,强化创意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发展以金融、会展、中介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和煤炭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房地产与建筑业水平。发展家庭服务业。太原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要建立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 6 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加强对重点排污耗能企业的监测监管。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进程,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指数,加快建立山西特色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扶持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对转型发展有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一倍以上。规划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城,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发展大局,必须始终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调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组织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扩大资本、积累财富,使农民共享公共财政阳光,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发展“五小”水利,使农业人口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重点解决6000余个低收入村的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二是把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大同、晋中、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推进“513工程”,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础上建设特色农产品强省。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全覆盖,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针对不同县域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一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县富民的大项目,每个县都要建成一到两个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县域流动,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四是把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在实现新的“五个全覆盖”基础上,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五是把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突破重点。实施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内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
推进市域城镇化,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加富有活力。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形成梯次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态势,构筑适宜居住、有利发展的社会体系。一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先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充分凸显太原都市圈在全国城市群版图中的地位和全省发展龙头作用,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一极。建立领导协调指导机制,坚持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实质性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太原都市圈的城镇化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城镇群,经济总量占比明显上升,对忻州、吕梁、阳泉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二要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和融合。全面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加快上党等城镇群建设步伐。通过组团式发展,加快城乡统筹,优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三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7 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提高产业和人口吸纳承载力,扩大对农村的辐射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依托城镇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带、文化带、生态带。四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建设的创新性,塑造城市精神,推广信息化管理,重视发展公共交通,增强通达性、功能性、服务性、安全性。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促进“城”、“矿”互动融合,支持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推进城乡生态化,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生态屏障。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林业开发和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造林绿化模式,完善以煤补林及绿化激励机制,推进煤矿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致力于建设气化山西,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煤层气抽采开发力度,建立“四气”合一体制机制,完善输气管网,推进市、县、重点镇及工业园区气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致力于建设净化山西,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和污染减排“4+2工程”,以汾河为龙头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现每个县城有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设施和生态公园。致力于建设健康山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四个山西”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我省整体形象,要扎实有效推进,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五、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开放水平决定发展水平。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展示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辉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也一定能够塑造一个更加开放的新山西。开放即发展、发现即发展,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将山西发展主动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招商引资引智是首要任务。重视资源的交换价值,利用地下地上优势资源换市场、换技术、换资本、换项目,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四位一体”抓好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吸引更多有利于转型的生产要素进入山西。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推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发挥好驻地央企作用,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地区)的交流合作,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大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积极引进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及关键设备。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市县的重要指标。
打造开放平台是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内陆口岸和综合保税区,扶持发展具有复合功能的大型物流园区,以优惠的政策、齐全的功能、便捷的通关吸引战略投资者。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是开发开放的第一梯队,要理顺体制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引领作用,确保招商引资年均增长30%,发展速度达到20%以上。发展服务贸易,建设服务外包基地。
扩大区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加强与京津冀和中部省份的协作发展,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引深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原料供应、产品供需关系要上升为产业互动关系,实现经济协作联系的提档升级。加大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力度,有重点地参与港口建设。加强与呼包鄂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互联互动,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援疆任务,深化两省区战略合作,开拓与西北乃至欧亚地区的合作领域。
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下大力气解决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软环境不“软”问题。开通项目审 8 批“绿色通道”,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创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推进“阳光司法”,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今后五年乃至整个战略机遇期仍是基础设施攻坚期、完善期,要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协调化发展。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建成大西客专、中南部铁路通道。完善机场布局。加快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加快建设“大水网”,用好地表水,保护地下水。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要在全社会培育开放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形成包容开放、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人文环境,使三晋大地成为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汇集之地、畅通之地、兴旺之地!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活力,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群众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凝聚各方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搞好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工作,做好代表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切实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实施“同心工程”,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做好侨务工作,促进晋台交流,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扩大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组织群众管理好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
(三)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建设“法治山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级党组织都要自觉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争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不断提高党委、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扩大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涉诉问题,严肃惩处徇私枉法、执法犯法、以权压法行为,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抓好“六五”普法,推进地方和行业依法治理,增强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意识。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法治廉洁效能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实行流程再造,推行电子政务。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完善统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绩效考核。精简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五)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国防和驻晋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七、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建设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宏伟目标。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增进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回答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活动,引导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宽厚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管理,用先进文化占领舆论阵地。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带动文化大发展,创新促进文化大繁荣。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支撑。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更多更好地出精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纳有益文明成果,在文化创新中深刻表现山西人民的伟大创造和精神风貌。培养引进一大批文化领军人才,形成与转型跨越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社区、农村为重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抓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建设和完善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推动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与旅游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普遍规律,更是山西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按照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的思路,在文化旅游水乳交融、高端嫁接、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做活山西“地上”这篇灿烂的大文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型企业和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鼓励各地发挥优势推动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强县。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省属重点文化企业。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左右,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跃居中西部领先水平。着眼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提升形象,打造具有山西特色、国家水准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三晋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日益增强,不断扩大!
八、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必然会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要谋民生之计、解民生之急、办民生之需,把就业和群众收入作为考核各地的最主要指标,推动民生工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迈进。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县)创建活动,建设市县两级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突破小额融资和场地提供“瓶颈”,大力扶持微小型企业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遏制和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年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所有从业人员,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建设县乡两级社保服务平台,推广社会保障“一卡通”。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低收入农户冬季生活用煤补贴供应机制。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和老龄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两年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山西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扶持对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每一个未能进入高中、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健全资助体系和奖学金制度。优化结构,提高待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引导社会资金兴教助学。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五年内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五年内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省人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发挥县医院的龙头作用,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妇幼保健网络,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健全卫生应急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应对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资源型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特点规律,坚持民生为基、服务为先、管理为要,实现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怨气可释放、危机能控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会管理观念、举措、方法创新,把社会管理与各项建设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 11 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精力向基层倾注,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能够办好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制度。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和虚拟社会引导管理水平。要提高防控能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要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强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改进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城乡治安复杂地区进行重点整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广泛开展平安和谐创建活动,建设平安三晋。
(六)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树立安全发展新形象。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没有安全保障什么事也干不成,任何时候都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着眼于全面安全、本质安全、持久安全,始终坚持从零开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落实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投入,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弘扬安全文化,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煤矿全面推行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提升安全装备水平,推进煤炭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确保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稳定在国内先进水平。深入开展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人人讲安全、时时抓安全、事事重安全,巩固和发展我省来之不易的安全生产良好局面,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直至根本好转,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九、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面对的“四个考验”,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考验;党面临的“四种危险”,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警示在心。山西是北方地区较早建立党组织的省份,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宝贵党建经验。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党建工作格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转型跨越中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对每个党员来说,理想是前进之炬,信念是力量之源。要从战略高度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引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实施“党员干部读书工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综合素质。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主渠道作用,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引深干部选学和在线学习。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转型跨越的积极推进者。
(二)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一把手”要以身作则、作风民主、正确集中,班子成员要密切配合、相互 12 补台、团结共事,不断增强班子的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加强市县乡党委书记培养选拔和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政治素质和抓班子、带队伍、干事业水平。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信息公布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作为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转型跨越关键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重视选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重在“赛场选马”,注重在科学发展主战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置疑难问题的关键时刻,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现实考验中,识别和选拔干部。特别注重培养和选拔适应转型跨越发展要求的干部,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在关键岗位有作为的干部,在艰苦地方和环境默默工作的干部,具有较强潜质的干部,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多岗位锻炼干部,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培养和选用年轻干部力度,有计划、有重点选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地方、重要岗位任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初始提名制度,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对干部德的考评办法,探索实行干部实绩公示制度,建立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定期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省管干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选人用人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严格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引进培育并举、生活补贴和项目资助并重、待遇与贡献挂钩的高层次人才开发使用机制,大力引进转型跨越发展亟需的新兴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取得突出成效。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才大展身手的生动局面。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基层扎实,坚如磐石。引深创先争优活动和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科学发展之先、争转型跨越之优。着眼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目标,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通过联建、帮建和选派干部,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优化配置,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干部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民收入翻番中的带动作用。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工作机制。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社区)工作。增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健全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党群共建,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注重在生产一线培养发展党员,实施村村都有新党 13 员工程、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扩容工程。以关心帮扶老党员、困难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为重点,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五)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党生存的根据、力量的根源、执政的根基。越是条件好,越要时刻惦记群众疾苦;越是工作千头万绪,越要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第一位;越是担任领导职务,越要主动深入基层,接好“地气”。把学习弘扬右玉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县以上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到农村、企业住几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提倡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为,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对效能低下、懒政怠政、不负责任、执行不力、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人和事要敢抓敢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文风会风。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用真情真干真表率,焕发全省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强大合力。
(六)提高反腐倡廉水平,构建山西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抓好的生命工程。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对转型跨越发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重大民生工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廉政教育,建设廉政文化。领导干部要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等规定,勤政为民,公道为政,廉洁为官,决不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一己之私,决不在各种考验面前打败仗,决不放任和纵容任何消极腐败现象。深入推进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惩处,决不姑息。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注重廉政风险防控,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在监督下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同志们,山西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山西人民勤劳、智慧、淳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山西人民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在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加快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征程中,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们要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力争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五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一件是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这两件大事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珍惜国家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鼓起时不我待、先行先试的勇气;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适应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激发负重爬坡、敢创一流的胆气;必须增强创新意识,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浪潮,保持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锐气;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树立敢于担当、成事创业的志气,想大发展、谋大发展、干大发展,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同志们,转型跨越使命光荣,全面小康前景灿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带领3500万三晋儿女,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1山西侯马党代会报告(推荐)
先行先试 善破善立
开创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侯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马 彪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侯马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侯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建党九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我市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放胆前行,全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区域经济核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社会和谐样板区、公共服务中心区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在省委和临汾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共侯马市九届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力拼搏,共克时艰,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开创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与“十五”时期的五年经济总量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长109.0%,财政总收入累计增长141.4%,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增长16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8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49.3%,均实现了翻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粮食产量逐年递增。精品农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工业新型化格局日趋完善,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轻型加工、生化医药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冶金铸造工业园区、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平阳重工、北方铜业、中电投2×300MW热电联产、建邦钢铁、汤荣汽配、北方轻工城、宝特物流等一大批成长性项目全面推进,给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商贸物流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商贸、大吞吐、大物流格局日渐形成。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域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侯马一中顺利搬迁并跨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职中易地新建速度加快,职教中心通过省级复查验收,高、中考成绩连年位居临汾市前列;医疗事业快速推进。市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乙等,异地新建工程进展顺利,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扩建项目进展过半,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向上。成功举办了三届“山西侯马•晋国古都文化节”,使我市的知名度、开放度和影响力、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开展节庆文化、消夏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活动,群众性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新闻媒体围绕中心工作,把握主动权,弘扬主旋律,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侯马良好形象发挥了独特作用。——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就业再就业工程成效显著。通过举办就业洽谈会、鼓励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了大批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就业再就业困难,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覆盖率达到94.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工作全面落实;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26.0平方米增加到32.7平方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180元增加到147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330元增加到7250元,分别累计增长61.1%和36.0%,公教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工资由年人均14377元增加到30083元,实现了翻番。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大力实施城市扩张战略。修建了北环路东段、文明东路、晋都东路、浍河大桥和晋侯高速侯马连接线等一批重点路桥,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一倍。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力进行城市改造。实施了路西旧城改造、“三路一街一桥改造”、“五路六街五化一透”综合整治、蓝天碧水、绿化美化等工程,生态宜居城市魅力更加凸显,环境保护、城市绿化覆盖率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新农村建设“五个全覆盖”率先实现,支农惠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村村通”系统工程年年有新举措,岁岁有新成果,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人。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我市成为省政府批准的唯一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们提供了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全面结束,国有商贸企业改制接近尾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力实施专项整治,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等各项安全指标逐年下降;努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平安侯马”创建活动,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治安形势逐年好转;始终坚持百姓利益无小事原则,不断完善大信访工作格局,坚持不懈地开展每周一次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四大班子成员参加的信访接待日活动,主动下访,现场办公,解决突出矛盾,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信访总量、集体访总量、越级访批次逐年下降,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和谐稳定局面日益巩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支持人大履行职能、政协参政议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加强民族宗教和群团工作,团结、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推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爱树建”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全民思想道德和文明水平极大提升。老干部、关工委、人武、计生、老龄、双拥、物价、气象、残联、地震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广泛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成效卓著。全面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配备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显著增强。深入开展“三级联创”、“两定一查三评”和“先进、红旗、功勋”支部书记及主任评选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狠抓了以“三抓三促”为主题的机关作风纪律整顿,机关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力度,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进一步树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积极履行各自的职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多项工作走在了国家、省、临汾市的前列。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物流重镇”、“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十二五’值得关注的典范县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绿色名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市”、“山西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人口计生责任制考核先进市”、“山西省爱国卫生先进城市县级市第一名”、“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山西省蓝天碧水工程县市考核优秀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也是我市区域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上级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九届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力紧张、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项目建设力度与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不高,全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有些干部思想保守、作风不硬、能力不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百姓不够富裕、精神生活不丰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高的幅度与文明、开放、现代化的社会体系建设目标不相适应,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方针,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法宝,破解难题是转型跨越的有效举措,改革创新是先行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设区域经济核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社会和谐样板区、公共服务中心区是全市人民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利益所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先行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明晰、丰富、完善发展思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统筹兼顾为方法,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力营造勇于担当、放胆前行的良好氛围;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宗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物质精神的新需求;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全市智慧和力量。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与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区域经济核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社会和谐样板区、公共服务中心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期,也是实质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攻坚期,更是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更多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可能;二是山西正处于加快发展、向好发展的黄金期,国家批准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路径、新政策支撑;三是大西高铁、侯西铁路复线、南同蒲电气化改造、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使我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四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精神财富;五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是试验区中的试验区,山西国际陆港区的建设作为试验区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必将获得先行先试的先机和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跨越先行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山西国际陆港区建设为支撑,以先行先试善破善立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保证,着力实施“农业精品化、工业新型化、服务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环境宜居化、社会和谐化”战略,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打造绿色、人文、和谐、富裕、宜居的城乡特色,加快建设区域经济核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社会和谐样板区、公共服务中心区,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侯马发展的特色之路。
为此,“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导性指标翻一番的目标。同时,必须完成下述约束性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单位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0%。
实现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先行先试,放胆前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09年2月,省政府批准设立侯马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今年,王君省长、牛仁亮副省长分别就落实侯马试验区的有关工作做了重要批示,省发改委、省编办等部门深入调研,指导推进,临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发展的重要政策机遇,努力在改革创新、先行发展上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是积极担当转型综改区的先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转型综改区)是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就是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侯马作为山西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综改试验区,必将成为转型综改区的先行区。我们一定要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担当这个角色,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省综改试验趟出一条新路。
二是加快推进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班子,全面负责推进试验区建设;组织、编办、发改、财政、规划、住建、国土、经信、环保、人社、教科、卫生、民政等部门要根据总体方案,抓紧制定行政体制、财税改革、经济转型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分项规划,并主动与临汾市、省直有关部门加强沟通,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建立侯马市与侯马经济开发区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实现“市区合一”的高效运行、科学发展的新区体制,为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科学的路线图。
三是努力实施“1+4”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市县同城化”战略。为重点打造侯马都市圈,临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市县同城化”的战略构想,大力推动侯马—曲沃同城化发展,同城化安排建设基础设施,同城化布局产业园区,同城化提供公共服务。要以山西国际陆港区建设为载体,加强与曲沃县、侯马经济开发区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上进行一体化规划、一体化统筹、一体化安排、一体化实施。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先行先试,积极实施“1+4”城镇化战略,在打造产业支撑、科教文卫体和社会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区的同时,大力推进东、南、西、北四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我市的卫星城镇。到2015年,实现城镇化率65%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70%的目标。
(二)开发开放,解放思想,打造山西国际陆港新经济区
建设山西国际陆港区,是省委、省政府和临汾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举措,是打造侯马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行动。山西国际陆港区是由临汾市牵头,侯马市、侯马经济开发区、曲沃县共同开发建设的中西部重要的国际陆港,园区规划面积约67平方公里,辐射周边300公里范围,主要以保税物流“园”为引擎,以陆港新“城”建设为承载,形成集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等多产业,社会服务、商务休闲、科教文卫体等多功能,以及享有保税退税、口岸经济、投融资平台等多项政策叠加的陆港新“区”。建成后,可以实现“千亿产值,百亿利税”,人口达到30—50万人,不仅使侯马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洼地、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核心区、虹吸生产性服务业的枢纽,而且能真正实现“旱码头”向“无水港”的转变,内陆封闭城市向特区开放城市转变,从此迎来港口时代,向着国际化方向全速发展。山西国际陆港区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是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是目前中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功能区。
要把陆港区建设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紧抓好。按照 “园、城、区”发展思路和“一年做好规划打基础,二年建成新的保税物流中心,三年实现出口加工区初具规模,四年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五年初步建成陆港区”的工作计划,全力做好陆港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一是要形成共识。广泛深入宣传建设陆港区的重大意义,形成人人关心陆港区、人人支持陆港区、人人献力陆港区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抽调专人组成高效精干的工作机构,按照陆港区管委会的统一部署迅速开展工作,做到陆港区工作有人抓、有机构推进、有部门配合。三是要科学规划。要从区域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布局产业园区、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高品位打造商务中心、高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形成一流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服务、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四是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陆港区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全市人民务必从大局出发,从侯马的长远发展出发,舍得丢弃坛坛罐罐,支持陆港区建设。五是用好用足政策。要紧紧依靠山西省、临汾市的支持,发挥侯马试验区、侯马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实现陆港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当前,我们要把方略保税物流中心二期建设作为陆港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以超人的速度、超常规的措施、全方位的服务全力推进,向省、临汾市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善破善立,敢想敢为,争做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新典范
未来五年,我们要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破解发展难题,探索转型新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1、探索“三农”新路径,在新农村建设上继续领跑。
“三农”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要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激发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每年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大胆破解“三农”难题,探索“三农”工作新路径,确保“十二五”末农民收入翻一番。加大户籍制度改革,以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城乡政策优势的叠加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乡镇向办事处转变,从根本上减小农民比例,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土地流转,实现专业化农业生产,将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更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户向亦农亦工或亦农亦商的转变,使我市80%以上的农户有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全力实施工程农业,用工程化的手段和发展工业的方式实行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工程化管理,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精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实现“农村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职业教育免费、社会养老保险”新的“五个全覆盖”。继续延伸“村村通”理念,每年实施一项“村村通”工程。建立完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机制,继续开展机关和农村、机关干部和农户对接帮扶活动,鼓励国营企业、民营老总帮扶农村,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
2、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临汾工业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按照传统工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园区经济,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加工业、煤化工产业、机加铸造业、轻型加工业和生化医药产业为骨干的八大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使侯马成为临汾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临汾工业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实行大招商,就是要加大招商力度,畅通招商渠道,改进招商方式,积极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召开投资环境说明会、项目推介会,瞄准国际、国内500强,招引大企业、大富商来侯马落户。扶持大民营,就是要善于、勇于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畅通企业家与市委、市政府的沟通渠道,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支持民营企业成长;对民营企业家要做到政治上关心、感情上真诚,鼓励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指导民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互惠互利,实现共赢。发展大产业,就是要在打造原有“四大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现代服务、轻型加工、生化医药、煤化工”四新产业;利用电子商务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更新换代;发挥商贸物流发达的优势,做大做实轻工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推动市场优化升级;掌握信息和政策走向,在“装备、设备、配件、物资”等生产领域寻求发展商机,在“技术、人才、劳务”等资源需求上寻找发展机遇,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集群;在发展大型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做到既巨星闪耀,又群星璀璨。落实大项目,就是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积极完善相关手续,为项目落地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支持,特别要加大双百亿平阳、百亿北方铜冶炼、建邦钢铁、汤荣汽配、侯马电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要采取现场办公、实地观摩、跟踪督促的方式,确保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建设大园区,就是要搞好园区规划,有序发展“山西国际陆港区”一个千亿园区,“冶金铸造工业园区、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口岸物流保税加工园区”三个百亿园区,“生化医药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和轻加工园区”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切实发挥大园区的集聚效应和磁性效应,拉动产业链条循环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力和竞争力。
为把“五大支撑”工程落到实处,要用足用活试验区有关土地的优惠政策,在土地合理配置上有新突破;要积极争取引黄工程用水指标,在水资源供应上有新突破;要尽快设立专门机构,抓好园区建设有关工作,在园区建设上有新突破;要开辟项目建设的绿色通道,在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要建立跑要政策激励机制,在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上有新突破;要营造重商、爱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新突破。
3、发挥侯马独特优势,实现现代服务业率先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条件,我们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构筑大商贸、大吞吐、大物流格局,不断提升商贸物流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一是要坚持“巩固、改造,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稳定繁荣商贸市场。巩固改造,就是要采取措施,对现有市场的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市场档次,不断繁荣老市场;提高发展,就是改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吸引力,增加市场的入驻率,打造特色专业市场,形成市场的错位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生活服务业、文化旅游业、金融信息业。要充分利用我市铁路、陆路和未来航空优势,在积极支持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扶持促进短途物流配送企业加快成长;积极改造提升宾馆餐饮、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物业家政、社会养老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挖掘晋国古都的宝贵财富,加快《侯马晋国遗址保护规划》的实施,形成集保护、生态、休闲、娱乐、旅游五位一体的遗址保护模式,充分展示侯马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彰显晋国古都文化旅游特色,同时,重点实施彭真故居修建工程,发展红色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侯马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房地产、通讯信息产业,实现物流信息与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的有效结合。
(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的新期待
民生改善是多方面的,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必须把孩子上学、百姓看病、市民住房、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帮扶以及人民富裕、宜居宜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解决好、保障好。
要始终坚持“教育这个民生之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格局,让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同时,要在职业中专易地新建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争取创办一所大专院校,填补我市历史上无全日制高等教育的空白。
要全力保障“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就业再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工程,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创业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劳动、人才市场建设。要着重解决“医疗这个民生之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对人体有害食品和假药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行为,努力营造医药、食品安全环境;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工程,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巩固发展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一乡一院、一办一中心、一村一所。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医药市场监管,努力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医疗成本,让老百姓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
要切实抓好“社保这个民生之要”。落实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衣食无忧。
要不断满足“文化这个民生之需”。以乡村和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以和谐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群众性节庆文化为载体,丰富和活跃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以深入开展“爱树建”活动为契机,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文明和谐、开拓创新的人文氛围,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要时刻铭记“和谐这个民生之魂”。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要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和矛盾排查工作,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维护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基础上,依法坚决打击无理取闹、扰乱安定团结大好社会局面的行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加大事故责任追究,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开展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清明、执法公正”为主要内容的作风纪律整顿活动,提高政法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大严打整治和打击“两抢一盗”的力度,依法防范和惩处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民生问题百姓非常关注,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我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对群众投入真情,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惦记群众的利益,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认认真真去做,仔仔细细去办。
(五)同舟共济,团结奋进,形成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新合力
同舟共济、共创未来是时代对我们的客观要求。我们要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凝心聚力。要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地方国家意志,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支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使党的决策成为最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强化民族宗教工作。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快推进“法治侯马”建设进程。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关心老干部的身心健康,激发老干部的工作热情,鼓励老干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余热,贡献力量。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要高度重视人武、双拥、老龄、气象、地震、保密等工作。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全市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
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我们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上下功夫,养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持续学习、全员学习的良好习惯。要规范各级中心组学习,完善党员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要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的作用,组织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致富技能方面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不断增强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确保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进一步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习的大提高促进思想的大解放、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事业的大发展,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有效整合城乡人才、智力、信息、经费等资源,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优势,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的热情和动力,通过党员带群众、党内带党外,形成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全社会的行动标杆。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这次换届中,不搞年龄“一刀切”,对年龄偏大、但还能干满一届的干部继续保留,同时要大力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形成老中青、党内外结合的合理的班子结构和科学的进退留转机制,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干劲和创新活力。今年年底,村级“两委”将进行换届。市、乡两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问题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实现“十二五”目标,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好,看老百姓怎么想。与老百姓鱼水相亲,那就一通百通,干什么都顺当。你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就会将心比心,一报回一报,全力以赴支持你,市委、市政府就会事半功倍,这就是古话说的“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坚定群众立场,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凝聚群众智慧力量,宣传、动员、组织群众积极投身“四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要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发扬党的老传统,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深入百姓家中,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跟工农群众交朋友,与困难百姓结亲戚,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做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要牢记党的宗旨,大胆为老百姓办事,舍得为老百姓花钱。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百姓办事,没有该办不该办,给父母花钱,没有该花不该花。因为给老百姓办的事都是对的,给父母花的钱也都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事业才能乘风破浪,前途辉煌。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努力把腐败现象遏制在最低程度。要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在全市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合力,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当前,要按照省委的要求,扎实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
(七)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新氛围
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任务,就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就必须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就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狠抓落实。
抓落实,必须具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我们要抱着对党、对全市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情结,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创新;要大力弘扬“右玉精神”,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要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自觉地盯着榜样找差距,对照先进学经验,以永不服输的精神在各项工作中抓出新亮点、干出新水平、实现新突破,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抓落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美的蓝图、再好的决策,不去落实,都等于零。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决克服懒于学习、不动脑筋,满足现状、碌碌无为,精神不振、畏难发愁,注重表面、不求实效,好人主义、丧失原则等错误倾向;一定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讲真话,办实事,克服具体困难,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立足长远,脚踏实地,亲历亲为,把大事抓实,把小事抓细,把任何一项工作都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
抓落实,必须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抓落实,要有管用的制度和机制作保证。我们要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科学进行责任分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保成效。要进一步完善检查督促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工作中的困难和障碍。要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褒奖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调整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惩处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干部,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工作氛围。
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行先试探新路,善破善立求突破,抢抓机遇促转型,同心同德谋跨越,为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开创我市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山西长治党代会报告
抓好转型跨越 提高民生质量
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田喜荣在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22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中国共产党长治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长治步入“十二五”新征程的历史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弘扬太行精神,抓好转型跨越,提高民生质量,重振上党雄风,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长治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的建设显著加强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进取、致力求真务实,胜利完成了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力推动转型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力推动转型发展。着力加快工业新型化进程,煤基合成油、LED光电子、太阳能光伏、微车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煤炭资源整合成效显现,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素质稳步提升,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成3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95个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新农村建设连续三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20.2亿元,财政总收入19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7.9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2.8倍和3.3倍,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第四位前移到了第二位。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彰显。坚持以改革推动全局,以
开放促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长钢与首钢实现成功重组,钢铁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振东制药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四化”建设领导组和“八个推进办公室”,确保了重点工作的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15家德资企业,建成了德式工业园区,去年正式加入环渤海经济圈,面向国内的合作交流更加广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加港洽会、中博会、能博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签约重点项目254个,吸纳外来资金640多亿元,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等世界五百强和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来我市投资发展,开放的长治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重点,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主城区、大县城的集聚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加快“1+6”上党城镇群建设步伐,建成全省最长的环城高速路,开工建设了周边6个县(市)和长安高速通往主城区的7条快速连接线,城市发展的框架逐步拉开。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建设了体育中心、新闻中心、东客站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新区起步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步伐加快,主城区综合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启动了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卫生城市,8个县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坚持不懈狠抓造林绿化,荣获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省造林绿化突出贡献奖”。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7年全省最优。长治人民为能生活在一个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城市而感到无比自豪。
——扎实推进依法治市,政治局面团结和谐。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我市被表彰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市政府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群团工作亮点纷呈,工会组织依法科学维权、青年创业就业、妇女教育培训等工作取得新突破。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市夺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惠民、利民导向,持续改善民生,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分别比“十
五”末增长87.6%和66.8%。以落实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施“五大惠民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义务教育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公办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建设保障性住房25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市连续六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长治好人层出不穷,我市再次荣获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扎实推进本质安全型城市创建试点工作,安全生产形势在全省率先进入稳定好转阶段。开通市委书记、市长和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公开电话,民意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拓宽。深入开展“平安长治”创建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市连续两次被中央综治委、中组部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上党“好娃娃”工程扎实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在全国介绍了经验。信访、统计、体育、气象、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新闻出版、食品药监、红十字、慈善救助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有效提升。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在全省率先圆满完成县乡党委换届工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网格化”管理模式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率先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创造性开展了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和推广。惩防体系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扎实推进,煤焦领域和工程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纠风治乱成效显著,市纪委监察局被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我市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连续五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省委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
织、广大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努力工作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九届市委,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向来我市投资创业的中外企业家们,向与我们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长治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法宝。解放思想是破解一切发展难题的制胜“法宝”。只要我们按照有利于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治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有利于长治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根本标准,大胆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心结和体制障碍,就一定能够不断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二是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必须坚持的第一要务。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为先,不争论,不折腾,大干快上,奋力争先,就一定能够在百舸争流、竞相赶超的时代大潮中激流勇进、再创辉煌。三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改革开放是突破口。只要我们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义无反顾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就能够走出一条超常规发展的崭新道路。四是必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惠民生、顺民意,才能聚民力。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真心拥护,为加快发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五是必须坚持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求。真抓实干是事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保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要我们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纪兰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干事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引领长治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和工作上的差距。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快;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对外开放度不够,外资利用率不高,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生活总体水平不高,政府公共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要,民生幸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能力水平不完全适应转型跨越发展形势要求,党员队
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同志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发展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结合长治实际,把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本土化、项目化、数量化、责任化,并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实现路径上对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创新,奠定了今后乘胜前进、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坚实基础,我们对在新起点上实现长治新的更大发展充满信心!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长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继续昂首前行指明了方向。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吹响了我省在新的起点上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进军号。处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科学谋划长治的转型跨越发展。
放眼全球,转型跨越空间广阔。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特别是世界范围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深入推进,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纵观国内,转型跨越大有可为。我国仍然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将产生旺盛需求和巨大发展潜力;中央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把我省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审视全省,转型跨越时不我待。去年以来,三晋大地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先进地区快马加鞭,我们的差距有逐步拉大之势,后进地区奋起直追,赶超的势头异常迅猛,我们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烈竞争局面。立足市情,转型跨越蓄势待发。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特别是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逐步清晰,全市人民盼发展、求发展愿望更加强烈,各级干部谋事业、干事业热情日益高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服困难中争取主动,就一定能够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
旋律,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为载体,牢牢抓住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奋力拼搏,抓好转型跨越,提高民生质量,重振上党雄风,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建设全国一流宜居城市,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发展经济、做大总量、提高收入、增加财富;就是要充分发挥长治东山西水、南秀北美,清凉之都、高山盆景的自然优势,进一步彰显天蓝地绿人和气的独特魅力;就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太行精神、纪兰精神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绽放异彩;就是要尽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生动演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景象;就是要广开言路、尊重民意、吸纳民智,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就是要加大力度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让长治成为“本地百姓舒适满意、引以为豪,外地客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开”的创业天堂、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达两位数,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素质显著提高,稳居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外来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与国内外友好城市及中原经济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和谐创造新局面。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进一步实现。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主城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以上。上党城镇群人口达到17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特色品位更加鲜明。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污染减排目标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人居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以上奋斗目标,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紧密结合长治实际提出来的,是对过去历届市委探索长治发展道路成果的坚持和发展,是对“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符合长治市情特点、发展阶段特征以及在全省的定位。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今后五年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着力提高“六个水平”:
(一)正确处理好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系,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所说的转型,既包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包含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我们所说的跨越,既要求在发展速度上超越常规,又要求在发展水平上对接高端。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发展是基础、跨越发展是目标,两者体现了更好和更快的有机统一。要以统筹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主攻方向,在转型中求跨越,在跨越中促转型,为把长治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坚持能快则快,持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的发展速度。把持续扩大投资作为跨越发展的首要着力点,在今后五年努力形成1万亿的投资规模,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集中主要精力引进项目、建设项目、服务项目,实行项目组团建设,形成“策划、包装、储备、推介、实施、建成”梯度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优化投资结构,努力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倾斜,在激发民间投资和扩大利用外资上取得新突破。
2.坚持调高扶优,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依托,促进农业由弱变强,工业由大变强,服务业由慢变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产业链接配套、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扶持壮大30户左右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六大特色农业板块和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让农机装备、科技服务、市场体系、标准化质量体系覆盖到农产品产销各个环节,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度推进煤
炭企业机械化、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大型坑口电站、热电联供、煤矸石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焦化、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整合重组,推动传统行业产业链条上下延伸、产业要素同步循环;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到2016年,全市煤炭产能扩大到2亿吨,电力装机容量提高到1200~15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电占到20%左右。以抓高端的思路培育、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支持市级20个左右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县级130个左右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非煤非电项目加快建设,在多晶硅、煤制油、太阳能、LED光电子、钕铁硼、新型血液制品等优势产品上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大中型企业,推动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现代医药等优势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国新兴能源产业基地和全省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和扩大消费,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
3.坚持统筹协调,构建“一核双圈”发展布局。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承载,着力调整优化市域经济布局,以规划引领、产业化推进、农民市民化为途径,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强化主城区的核心辐射作用,推进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加快新区建设和数字长治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推动“1+6”市县区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路网工程联结、产业集聚、区域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提升生产要素和人口集聚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城镇群。实施“大县城”战略,推动黎城、平顺、武乡、沁县、沁源加快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和县域经济,尽快赶上中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施县域产业专项规划,让有条件的县市区率先进入全国百强。以14个特色工业园区为平台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努力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圈和增长极。严格保护文物古迹,传承历史文化风貌,让特色建筑、自然风光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彰显独特的城市魅力。统筹推进大县城、重点镇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一批大型水利项目,切实解决工程性缺水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好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贫困地区人口能力建设,在全市构建起“一核双圈”互促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主动顺应农民向市民转化的新趋势,稳步推进
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让已经进了城的农民工彻底市民化,让城中村、城边村的农民整体转为市民,让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分批、有序变为市民,并享有与原住市民平等的待遇,把过去农民自发的进城活动,变为由政府主导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市域城镇化建设。
4.坚持生态兴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生态环境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低碳产业。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主攻荒山、荒坡、荒地绿化,做精、做细城市绿化,开展造林富民工程,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每年造林40万亩,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左右。扎实推进上党盆地和长治湿地保护行动,全面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行动,抓好浊漳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和地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碧水、蓝天、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加快天然气入户工程管网建设,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着力提高民生幸福水平。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把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长治人民过上更有质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夯实民生之基。教育是富民强市的基础,是转型跨越的基石。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育人为本、普惠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让所有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学得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由基本普及到高水平普及。集中力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城乡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尽快缩小义务教育学校间师资水平差距;全面推进中小学现代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共享;健全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探索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校车制度,加强校园安保工作,让学校成为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实施学生营养餐工程,保证全市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喝上一杯牛奶,让所有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按照“市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县城重点发展高中和初中教育,乡镇和中心村重点发展寄宿制小学教育”的原则,合理设臵各级各类学校,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服务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城乡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五年内基本普及城乡学前三年教育。每个县市区扩建一所普通高中,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一所职业高中,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整合市教育学院、长治师范、沁县师范、幼儿师范等4所学校成立长治市师范专科学校,培育教育品牌。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关心和重视特殊教育,加快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教育经费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全面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完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解决教师待遇、住房等实际困难,保护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2.实施就业增收工程,托起民生之本。就业是群众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使人人有活干、有钱挣,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富足。坚持以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市县两级150个非煤非电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努力使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导支持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和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坚持以服务推动就业,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空岗申报制度,加强就业监控和失业登记,完善就业援助政策,进一步建立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实施保障扩面工程,巩固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靠。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相互衔接、协调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使全市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健全完善城乡社保体系。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中
村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现全市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目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未来五年建设各类保障房400万平方米,解决50000多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努力让新市民住得下、留得住,让老市民住得新、住得好,让困难群众有房住。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县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开展农村星级敬老院评比达标活动,继续做好优抚安臵工作,让党和政府关怀民生的阳光洒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个困难家庭和群众的心房。
4.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缓解民生之急。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建立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建、改造一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政府对卫生机构硬件设施的投入,建成市精神卫生中心,加快县级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和改造。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有经济实力和服务潜力的地区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免疫规划服务,保障育龄妇女和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增强城乡居民体质。
5.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满足民生之需。目前,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困扰群众出行的一大难题。要完善城乡一体、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让城乡群众出行更便捷、更经济、更安全。加快现代交通网络建设。扩大高速公路路网规模,建成长安、长临高速公路,新建汾阳至邢台高速公路武乡段、黎城至左权和黎城至霍州高速公路;加快对已有的国道、省道和县道进行改造,提高道路等级和路面质量,加强县乡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建设以太焦线和中南部铁路大通道为构架的铁路货运系统,以太原到长治到郑州高铁客运为主干、环上党城镇群轻轨
和机场轻轨为辅助的快速客运系统;推动长治机场迁建,积极开辟新航线,形成以空港、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依托的立体化对外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实施城市交通示范项目,建立“公交、自行车、人行”优先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加强乡镇客运站场、农村招呼站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按照城市规划,用2到3年时间,打通市区 “九纵九横”城市主干道和47条丁字路、断头路,减轻交通拥堵。统筹规划、切实抓好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开发建设立体式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努力增加居民小区停车泊位,促进停车便利、交通有序。
6.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筑牢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加大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老百姓白天出门放心、晚上睡觉安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推进各县市区社会管理工作部的组建工作,提高其待遇和行政级别。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推进社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加强民族、宗教服务管理,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爱国组织和爱国人士的作用。加强流动人口、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强化人口计生社会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妥善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推进“平安长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严打整治、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创建本质安全型城市,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着力抓好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健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三)正确处理好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着力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协调同步发展,为建设全国一流宜居
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是以大力弘扬太行精神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弘扬太行精神、纪兰精神作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品牌工程,贯穿于全市人民的行为意识之中,引领全市干部群众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投身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把提炼总结长治城市精神和开展市树、市花、市歌、市赋创作评选活动,作为凝聚全市人民思想共识的重要抓手,使城市人文精神逐步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把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载体,让广大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让市民素质在创建中得到提升。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长治,让长治走向世界。
二是以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研究和挖掘我市的古色资源、红色资源、绿色资源、民俗资源,进一步把上党特色文化产业化、经济化,把优势文化资源真正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武乡八路军文化园、平顺山水文化旅游园、黎城太行红石公园、壶关太行大峡谷、沁县北方水城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培育打造产业品牌。配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旅游产业集团公司,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以加大政府投入为保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数字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筹备建设上党大剧院,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提升改造和达标建设,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目标,实施万村千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努力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重视本地独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上党特色、具备一流水准的文化力作,推动长治特色文化走向全国。
(四)正确处理好激发内在活力与借助外力发展的关系,着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牢牢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把外部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改革措施消除发展瓶颈,以招商引资聚集发展要素,形成有利于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支持民营经济放手发展,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本地民营项目和外来投资者一样的优惠政策,引导煤矿整合退出的民间资本
更多地投向重点项目建设、参与地方企业股权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鼓励科技型、都市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让大企业强、小企业多、公平竞争、市场有序成为长治发展的新亮点。
配套设计和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职能、执法部门对企业只有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刁难、干扰和破坏的权利,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职能、执法部门没有及时发现,按失职论处,对发现了的问题,不认真帮助企业解决,一罚了之,一关了之,按渎职论处;全国各地对外来投资者采取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只要能够提供相关法律文件,在我市全部照单执行;各级职能、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到企业吃拿卡要,如有违反者,一经查实,有职务的一律撤职,没有职务的一律开除。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既要放宽本地金融企业的准入制度,又要积极引进优秀民营金融机构落户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和宅基地改革办法,促进农村土地合理开发、集约利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长治以外都是外”的开放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经常性任务和基本功来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引资年均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围绕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拿出资源换项目、换技术、换市场、换资本,着力引进关键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环保节能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化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中原经济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区,巩固发展与国外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五)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着力提高依法治市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载体和保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市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和保障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农村 “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做好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促进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快“法治长治”建设步伐。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努力使每个参与诉讼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弘扬法治精神,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切实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六)正确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着力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引进消化吸收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要围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并重,加快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持续竞争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为目标,引导支持企业重点突破生物疫苗、人工心脏、变频成套设备等核心技术,重点掌握太阳能光伏、燃油乳化、纳米碳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重点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优良品种、设备设施等现代农业技术,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和申请专利,切实增强光电光伏、机械装备、健身器材等优势产业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话语权,努力把优势技术定为国家标准、优势产品做成名牌产品,让优势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雁”。
二要突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引导推动力。充分发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的“火炬手”作用,建成全市最具创新活力的增长极。以市级20个百亿元非煤非电项目和其他高科技项目为重点,加大院士、博士后、博士工作站的建设力度,吸引国内外高端顶尖人才来我市开展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活动。引导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吸引市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研究基地,加快扶持建立一批行业性、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
专利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三要加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升核心支撑力。多渠道、高层次开发人才资源,把我市打造成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大力招引高端人才,重点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来长治创业发展。大量培育紧缺人才,通过招聘大学生“企官”、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形式,培养一批急需紧缺技术人才、专业精湛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重点突破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全面放大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事业兴衰,根本在人,关键在党。我们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凝聚干事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根本。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全面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既要解放“想法”,敢想敢谋,敢破敢立,终结意识上的盲目乐观,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抛弃实践中的畏首畏尾;更要解放“做法”,敢拼敢打,敢闯敢试,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只要符合长治的实际情况、符合长治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增加长治人民的幸福指数,就要一往无前、大胆探索,为长治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打造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以更鲜明的导向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公认、重基层、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真正把谋划转型跨越有思路、推动转型跨越有力度、实现转型跨越有作为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选准用好“一把手”,强化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着力抓好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队伍建设。以更健全的机制选人用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
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择优使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激活干部队伍活力。以更科学的管理选人用人。大规模开展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重点提高谋划全局、化解矛盾、创新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抓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干部召退回制度,及时调整不称职干部。从政治上、生活上真诚关心老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构筑本固基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不断引深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深化拓展“党建网联工程”,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成为一面鲜艳旗臶,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一座坚强堡垒。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生产基地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探索完善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各类新社会组织中设臵党组织的形式,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以繁荣农村为重点建强农村党组织,结合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农村党组织换届工作,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提高村“两委”班子带领农民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强化管理为抓手建强社区党组织,切实提升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能力。以助推跨越为方向建强“两新”党组织,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升效能为关键建强机关党组织,突出优化环境这一重点,充分体现机关党建的行业特点和鲜明特色。创新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党员动态管理,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注重在生产工作一线、高知识群体、大学生和外出务工群体等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老党员、困难党员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关心帮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创新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进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全面深化党务公开,健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进一步扩大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永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太行精神、纪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广大党员干部
要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真正把太行精神、纪兰精神“内化为血肉、上升为灵魂”,发扬优良作风,永葆政治本色。扶民助民惠民生,以亲民爱民的作风践行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认真负责去对待;凡是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都要真心诚意去倾听;凡是群众遇到的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去解决。特别是要把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完善制度,强化考核,让干部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量化细化责任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严格落实县市区百分制、市直单位“保六争三”考核制度和“三个三分之一”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对每项重点工作,都要逐项分解、量化细化,层层落实到责任县市区、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完成时限,确保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苦干实干加油干,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创业奉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奋斗的激情、拼搏的干劲,不怕条件艰苦、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敢为人先、敢于碰硬、敢于担当,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不断创造各项工作的新业绩。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构建具有长治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平顺西沟等廉政教育基地的独特作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强化制度的约束力,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和各项党内法规,全面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努力从管资金、管项目、管人事等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健全靠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突出对行政审批、干部选用、财税管理和权力集中部门、资金密集领域、关键岗位人员等重点环节领域的制约监督,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惩治的威慑力,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煤焦领域、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组织的重托和厚爱,倍加珍惜群众的信任和期待,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以勤政廉政造福于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自1926年我们党第一次在长治建立党组织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长治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成就。举目未来更高远,奋斗发展无穷
期。历史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人民的期盼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勇担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更加非凡的气魄、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1年党代会报告(山西太谷县)
奋力赶超
争先进位 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太谷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6月18日)
杨建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太谷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太谷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县上下加快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太谷经济社会发展跨入全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我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党的建设的各项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太谷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中共晋中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进一步提振信心、抢抓机遇,奋力赶超、争先进位,为把我县建成山西中部最富发展活力、最富文化张力、最富和谐魅力的生态经济县和休闲度假区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程,真正把太谷融入到了太原半小时公路圈和全国大中城市八小时交通圈。抓住全省林业现场会契机,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着力巩固提升百里林果带、凤凰山生态园、梅苑生态园、乌马河生态园绿化水平,进一步彰显了太谷生态宜居的独特优势。扎实加强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加强群众信访工作,逐步营造了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思想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依托生态农业区的发展规划,连续三年实施农业“四个一”工程,蔬菜、养殖、红枣、苗木、水果五大产业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有效延伸,在支撑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新型工贸区的发展规划,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传统产业不断焕发生机,新型产业正在逐步兴起,有效地支撑了县域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依托人文居住区和生态旅游区的发展规划,优化整合晋商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秧歌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引进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采摘体验等现代旅游元素,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四)发展瓶颈逐步破解。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确定了“一城、两镇、中心村”城镇化体系,提出了“城市建设、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重点,铺开了创新农村管理模式、变革农村居住形式、盘活农村存量土地的试点工作,为土地向规模集中、实推进农村阵地建设,广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大胆探索干部教育管理、监督考核的新办法,着力解决效能建设和推进落实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切实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县委班子执政能力建设,通过经常性地组织中心组学习和民主生活会,使科学执政能力、民主决策水平、依法管理素质和廉洁从政意识得到不断提升。着力构建惩防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廉政宣传教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在今年进行的乡镇换届工作中,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匡正选人用人导向,为基层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保证了换届工作的风清气正和圆满成功。
总之,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基础明显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的五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的独特优势得到深刻挖掘,突出症结得到逐步破解,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之所以能够开创这样一个局面,关键在于我们:
——始终坚持了扬长避短、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太谷基本县情为依托,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方向,全力以赴地挖掘自身优势,坚持不懈地解决突出问题,使太谷的发展优势越来越突出、决。
二、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从现在起到2015年,是我县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关键五年。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扩张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彰显太谷独特的发展优势,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赶超,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以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的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奋力赶超、争先进位的责任感,抢抓国家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山西着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全面启动综改试验区规划,晋中强力推进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战略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太谷特色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为此,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四个目标,努力把太谷建成山西中部最富发展活力、最富文化张力、最富和谐魅力的生态经济县和休闲度假区。按照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年均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4.7%;全
步凸显太谷农业的独特优势。要培育壮大红枣、苗木、酿酒葡萄、设施蔬菜和规模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以园区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营销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要积极推动传统农业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演变,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增收方式,使全县农民通过产业发展、转移就业、转移支付等途径实现稳定增收。要着力抓好东南部山区生态涵养带、沿山丘陵区休闲产业带、平川地区高效产业带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型农业、城郊型农业、休闲型农业,逐步把太谷建成省城太原的“后花园”,建成华北地区的“休憩园”,建成中国的“红酒之都”。
要全力培育新型工业,坚持以新型工贸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进一步打造太谷经济增长的核心区。胡村玛钢铸造园要进一步加大行业整合和升级改造力度,向多材质、高精度和低污染方向发展;恒达循环经济园和医药食品加工园要进一步开发高新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实现高速扩张;水秀新型工贸区要严格企业准入标准,加快已签约企业落地建设步伐,加强与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晋中开发区的项目合作,把这一区域真正打造成为全省新型产业聚集的“金三角”。要充分利用新型工贸区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面向省内外广泛开展项目合作,使全县工业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尽快建成太原都市圈中最具竞争力和扩张力的新型产业集群。
移民搬迁自然村等方面的试点工作,为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创造有利条件。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进城扫除障碍,为工业发展腾出空间,为城市建设铺平道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环境、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四个趋同进程。
要围绕法治化、规范化、一体化的要求,在社会管理机制上谋求创新突破。积极探索建立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规范群众信访接待处理程序,提高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把社会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要鼓励发展各种新型社会组织,不断增强城乡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要围绕“优先考虑失地农民、优先考虑困难群众、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原则,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上谋求创新突破。要把谋划发展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提供更加优质的劳动就业服务,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劳动就业问题。要积极促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和逐步接轨,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研究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要关心关注社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尽快启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一批新型文化业态,逐步把文化产业打造为我县的新型支柱产业。
(四)加快建设优美宜居生态。按照“低碳环保、绿色生态、优美宜居”的理念,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扎实推进平原生态绿化林、丘陵生态经济林、山区生态涵养林三大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乡森林绿地覆盖率,不断凸显生态宜居的独特优势。要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工作,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鼓励使用清洁新能源,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要继续实施城乡环境市场化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要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持走高新技术、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要提高新上项目环保限批门槛,严禁新上污染企业,加大现有企业环保淘汰力度,逐步关停取缔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
三、实现“十二五”目标的保证措施
“十二五”目标宏伟而远大,任务艰难而繁重。在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唯有深化改革才能催生活力,唯有扩大开放才能打开出路,唯有创新求变才能获得发展。为此,全县各级党
3配套”工程,人文居住区历史文化轴线等工程项目。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力度解决店外店经营、交通拥堵等环境顽疾,不断提高城乡环境管理水平。要扎实推进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牢牢把握宣传舆论的主动权,进一步营造包容开放、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法治太谷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规范司法机关执法行为,拓展法律服务范围,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不断增强法制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外来资本和外来企业进入太谷提供宽松自由、舒畅愉悦的优良环境。
三是要在创新科技支撑上采取大动作。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发现和培养人才,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崇尚创造、崇尚创新的良好风气。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实用科技普及推广工作体系,密切与驻县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创新和改进工作机制,优化和提升服务水平,探索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创业机会、搭建干事舞台、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生活环境,让本土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让外来人才落地生根、为我所用,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5各位代表、同志们,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实现争先进位目标,是摆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第一要务。我们太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有扎实的工作基础,有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凝聚起来,进一步提振信心、鼓舞干劲,抢抓机遇、创新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圆满实现“十二五”目标,建成山西中部最具幸福感的精品县城,创造出全县30万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第五篇:2011年党代会报告(山西大同县)
勇于担当 转型跨越
为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大同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6月2日)
王凤瑞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大同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县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勇于担当,转型跨越,为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大同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2006年以来,十届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奋力赶超,圆满完成了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作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县委坚定不移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县共引办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72个,总投资394900万元,完成投资236927万元。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978
生院改扩建和村卫生室建设,有效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政策,积极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四)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委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单位和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挖掘利用本土文化,鼓励文艺创作,打造了“火山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民主法制积极推进,社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县委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形成了推进发展的合力。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了公民法制意识。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升了群众安全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了重大安全事故“零目标”。有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全县呈现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相继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县”称号。
(六)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升。县委始终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组织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
干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
今后五年,是我县发展极为重要的五年。全县发展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转型跨越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转折期,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用科学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规划美好未来,创造幸福生活。
今后五年,全县总体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为目标,坚持大规划、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推进城镇特色化、工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园林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7亿元,年均增长1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0亿元和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和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16%。
确立这样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县委立足县情、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判断,是统筹兼顾、把握大局、谋划长远的选择,是集思广益、尊重民意、关注民生的考虑,也是贯彻落实市委、郊型新大同县的必然选择,是县委总结借鉴先进经验,立足县情,着眼长远,摒弃传统思维,向现代社会管理方式转变的根本举措。大规划是前提,大招商是手段,大建设是途径,大发展是目的。面对我市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我县转型跨越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用现代城郊型理念和战略眼光来谋划未来蓝图。坚持大视野布局、大手笔规划,按照一流的标准、聘请一流的团队,绘制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和时间考验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留下精彩的文化靓点,留下辉煌的时代印迹,绝不能留下发展的障碍,绝不能留下历史的遗憾。在规划的引领下,我们要伸开双臂,敞开胸怀,大招商、招大商,以优势招商、以特色引商、以环境留商、以发展惠商,在全县上下真正掀起一个大招商热潮,开创一个大建设格局,走上一条大发展道路。
推进城镇特色化、工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园林化,是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四大板块,是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的发展路径,是实施大规划、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促互动、有机统一的整体。今后五年,全县上下必须围绕“四化建设”,全力以赴加快“五个突破”。
(一)创造和谐宜居环境,加快城镇特色化的突破 城镇建设是民生工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导力量,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突出特色,大力推进。要围绕“特色城镇”的定位,坚
科学规划不同的功能区,认真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小城镇。要着眼于经济上有新发展、设施上有新改观、环境上有新面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全面落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和保障措施,探索城市依托型、工业带动型、旅游观光型的城镇建设模式,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四要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镇管理同城镇建设同等重要,让城市干净整洁、美观靓丽,让城镇居民宜居、舒适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高度重视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体制障碍,下功夫解决日常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形成精致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全力打造清洁、有序、优美的城镇环境。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化的突破 工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承载平台,工业园区化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产业集聚,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大同市装备制造、医药工业、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四大园区已落户我县,为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县域工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化进程。
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步伐。工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我县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小,结构单一,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影响着劳动力就业和
念,主动积极地协调解决市级园区建设中的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为园区的稳步推进创造良好条件。要认真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辩证地看待园区建设,着眼长远,敢舍善得,在服务市级园区发展壮大的同时,让我县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工业园区化,不仅要在市县园区建设上做足文章,而且要依托园区的辐射带动,在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上做足文章,充分发挥园区的综合效益,拉动园区周边村镇快速发展。
(三)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突破 农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发挥近郊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紧盯大同市百万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加快科技推广应用,做大做强做精农业,使农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让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城郊型农业的实践中得到更多实惠、过上幸福生活。
一要发展城郊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我县区位优势明显,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特色农产品种植已初具规模,适应中心城市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必须紧盯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种养业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要做强黄花,做大设施蔬菜,做精绿豆,做好杏果、谷黍、土豆、1门要借助我县列入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平台,瞄准政策支扶方向,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眼睛向上”,积极运作,全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有效整合,集中使用,加快我县农业发展步伐。要委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攻克黄花采摘、烘干、仓储等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研究解决制约日光温室、规模养殖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要加大农建投入,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县域园林化的突破 园林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宜居秀美的家园,让全县人民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拥有更多的青山绿地,我们责无旁贷。我县拥有23.6%的森林覆盖率和51.2%的林草覆盖度,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星罗棋布的水库和初具规模的庄园,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都为我们推进县域园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要按照建设京津“夏都”的定位,统筹城乡,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整体推进。要进一步加大工程造林力度,使森林覆盖率和林草覆盖度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要加快实施“身边增绿”工程,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围绕城镇、农村、道路、林网等打造身边景观、林中景区,形成点、线、面多树种、立体式、景观化的县域园林发展大格局,营造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生态环境。
要依托良好的生态基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越的区位优
3加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努力创造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社会公正公平、安全稳定有序、人人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优越感、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一要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扩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公伤保险等工作,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人员、五保供养、优抚对象等特殊人群的生活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要认真实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要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开发公益性岗位、联系用工企业等渠道,进一步解决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要完善扶持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要有针对性地搞好职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
二要实施医疗健康工程。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县提高、乡达标、村覆盖”成果,解决群众看病“不放心”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着力加强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职工、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推行大病救助,解决群众就医“负担重”问题。着力加强药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群众
5的安全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扎实推进农村管理、社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有效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坚持立足基层、源头治理的理念,加强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抓好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群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畅通信访渠道,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尽可能通过真诚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定因素。坚持依法管理、依法治县的理念,加强普法宣传,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法制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落实平安创建各项措施,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努力形成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的县、乡、村综治维稳合力,扎实推进平安大同县建设。要建立健全以专业力量为核心的“警防网”,以电子监控为重点的“技防网”,以群防群治队伍为基础的“民防网”,形成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大防控工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完成这次大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关键在落实,核心是干事创业。我们必须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统领,求真务实,勇于担当,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攻坚克难的能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的目标上来,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继续解放思想,提高推进发展的创新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县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7和教育管理,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头提升素质,带头干事创业,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在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一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工作实践中、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考察和识别干部,让那些有思想、有本领的干部脱颖而出,让那些肯实干、敢担当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营造论实绩、重品行、讲公道的用人环境,打造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要提高干部的干事能力,切实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创新活动方式,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面,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继续开展“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创新载体,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员干部成为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的带头人,成为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领路人。要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要健全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建机制,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作用,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弘扬廉政文化。认真落
9业宝地、兴业福地和投资洼地。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行为,加大对土地、水源的保护力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要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要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合理引导舆论监督。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亲商、惠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四)转变工作作风,推进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风是形象,是力量,是保障。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工作作风,是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能否有效落实的根本。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全县上下要认真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和“右玉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和干事的激情,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工作落实。第一,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干事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清正廉洁的品行,在工作中树形象、作表率、创佳绩。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乡镇、包重点工作和包信访案件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转变文风、会风、工作作风,推行一线工作法,靠前指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坚持务实高效的作风,说了就办,定了就干,立说立行,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真正出实绩、见实效。第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要确立一流工作目标法,想“一流”、干“一流”、成“一流”,各项工作都要创
1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议事决策、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咨询和工作报告制度,对事关全县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都要由县委常委会集体研究、讨论决定,逐步形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领导体制。要确保政令畅通,健全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制度和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要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抓好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着力提高县委班子领导科学发展、驾驭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支持政协围绕两大主题履行职能。要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和党管武装工作,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转型跨越迫在眉捷,奋力赶超时不我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承担的使命重大而神圣,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勇于担当,转型跨越,为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