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
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2、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
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
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注重全体师生的发展,形成一所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
(二)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
(三)课堂教改文化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
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
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
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
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注重全体师生的发展,形成一所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
二、校园文化的特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所以学校的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活和工作环境,无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大致包含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一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
校园文化具有十大特性:
1、知识性。校园文化包含并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各类知识功能。学校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其知识性特征,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材料。
2、艺术性。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塑造物化的形象,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容,比如通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文字材料,音像图片,雕塑景观,园林设计等等,用一些形象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
3、观赏性。蕴含有一定校园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观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
4、独有性。校园文化建设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
5、系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选择时,要注意把某一科和某一块某一类知识系统的加以整理,完整的表现出来,可以是大致梗概,可以是完整内容,但不要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让师生不知首尾,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6、积淀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临时张贴几张标语,悬挂几个条幅,粉刷一下墙壁,栽种几棵树木,编写几句口号,打扫一下卫生,学生表演一次节目来体现的。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的总结提炼升华,又加以反复的实践,最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规则规范、传统价值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以及办学思想。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
7、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师生在每天看到本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师生互相的一言一行,在每一节课堂,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递传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形式建设着校园文化,渗透着校园文化,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渗透进自己的灵魂,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8、传承性。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学校内部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必然要随着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规律。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9、丰富性。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辉煌的成就。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校本的,断代的通史的,集体的个体的,等等,只要能够契合本校的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融为一体,发扬光大,继承发展。
10、实践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原动力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其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
(二)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为可以借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南京一中、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名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另外,每个班还专门配备了解说员,架起他人了解本班的桥梁。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有性和艺术性。
(三)课堂教改文化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
(四)管理文化
《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
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文化,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品位标志。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路径、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共3页-1-
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摘要: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如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经济状况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网,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教师输入教工编号即可进入网站查询、浏览,并可对诚信内容的真假发表看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当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与之配合。如把“是否诚信”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也可制定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为学校争光方面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诚信档案功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三、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
突出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就要注重“四育人”(教书、管理、服务、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倡“博爱”,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严谨规范的运行轨道中,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全面营造出良好成长环境。
总之,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一定能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2、高校校园文化概论 作者:孙庆珠 主编 出版:山东大学出版社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诚信教育 作者:赵宝贵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德育创新活动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平安校园的有效手段。罗田县三里畈初中在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做了多种尝试,其中德育创新活动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一种新途径,同时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德育创新活动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基本定型,而初中阶段更是关键,要让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正确引导,树立正面形象,而不是靠采取高压手段来束缚他们的思想,禁锢他们的思维。为此三里畈初中政教处、团委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的领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创新活动。使同学们的身心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深得学生和家长欢迎。
首先,政教处结合团中央在全国开展的“永远的丰碑”的英雄人物事迹学习活动,把革命先烈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件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同时学校广播台每天播出学生的读后感,“学英雄,比自己”。使学生真正在思想上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同时做一个有理想、守纪律的文明中学生。
我们湖北省是革命老区,特别是黄冈市更有光荣的革命史:红安被称为“将军县”,红安、麻城更是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诞生的地方,为了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历史,热爱家乡,我们学校还特意聘请了“黄冈市老区精神报告团”来我校做专场报告。王绍华同志的精彩演讲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他用生动、详实的事例介绍了红军和新四军在黄冈市的斗争史,其中许多激烈、悲惨的场面让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报告会后,许多同学纷纷写心得、谈体会、缅怀革命先烈,学校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在学习革命先烈的活动中,我们还积极组织同学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而不是把学习放在口头上。学校组织各班成立了“德育创新活动小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还结合学校《铺路石》文学社的刊物,谈理想、谈人生,开展“怎样做个合格的中学生”的大讨论,各班学生踊跃投稿,政教处抓住这样一个有利时机,在全校组织了一次“我为三中添光彩”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先在班上小环境里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再结合全班同学的想法,每班派一名优秀学生到学校参加比赛。学校评选了一、二、三等奖,使全校学生都能以“今天我为三中添光彩,明天三中以我为自豪”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形成一种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公益性活动,做“环保小卫士”,学校建立了长效的环保机制,有专人负责校园文明用语,清洁卫生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说脏话、乱丢乱扔的同学进行集中教育,用正面典型做引导,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同时,政教处、团委在全校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由于有竞争、有压力,各班学生都自觉维护本班荣誉,不说脏话,不乱丢乱扔,无形中让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有益的熏陶。
要想在校园中对学生坚持不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为此学校专门投资两万多元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播放优秀文学作品。同时,结合“全国校园文学社五十佳”的《铺路石》文学社的社刊,定期刊登一些优秀学生的典型事例和优秀作文,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洗理,在行动上有榜样可学,争做一个文明、合格的中学生。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可能用某一种固定的手段来完成,我们三里畈初中结合国家级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的研究”开展了系列德育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相继被评为“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黄冈市示范学校”、“黄冈市示范家长学校”。全校形成了一种文明、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深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好评。但这只是刚起步,我们决心继续努力,把德育创新活动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学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沿阵地之一,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分析校园文化的含义、功能,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主导性、系统性、教育性、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五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了全面部署。学校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前沿阵地之一,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步骤之一。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政策的调整,群体利益的重组,西方文化思潮的渗入,都加剧了校园内各种价值体系的矛盾和斗争,使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的青少年学生一时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了思想迷惑、道德失范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功能和作用,对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目标的总和。具体说来,它可以分为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即
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体和基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是在其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文化制约着校园文化的总体发展。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现代学校的发展活力不仅有赖于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具有独特而优秀校园文化的学校,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则会精神萎顿,每况愈下。这是因为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中的价值目标能对学校整体和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导向作用,使之符合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如果学校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与校园文化的标准产生悖逆,校园文化就会发挥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方法,与传统的手段不同,它强调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自觉地把学校的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2、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成员认同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使学校全体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这种激励已经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塑造,使每个成员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
为学校拼搏的献身精神。校园文化的激励是一种持久的十分强烈的激励,对学生成才具有巨大作用。
4、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对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起着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约束作用,使全体成员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明确的是非界限,从而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地发展,学生顺利成才。这种功能是自觉地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不是强制性的,是校园文化所起的巨大作用。可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就当前的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如下四个原则:
1、主导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坚决抵制那些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错误思潮和文化倾向。
2、系统性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多元并存系统,一般由观念系统、制度系统、物化环境和文化活动系统等四个系统组成,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具体来讲应该从学生文化到教职工文化,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课内文化到课余文化,从通俗文化到高雅文化,从学习区文化到生活区文化作全面考虑,整体设计,以达到整体优化的功能。
3、教育性原则
校园文化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必须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真正寓教于各类活动之中。
4、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管理工作者对校园文化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还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休闲时间丰富闲暇活动内容、提高休闲质量,引导他们把休闲方式和提高审美水平、知识水平、道德水平联系起来,学习社会交际和文化娱乐技能、欣赏和鉴赏技能。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于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关专家、学者也进行过一定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中各种可见、有形的、自然的文化特征,它们显示在校园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空间设计的特殊产物育人的场所,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生活在其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形成相应的
文化价值观念,拓展自身的生活视野。因此,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①制定出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既要有中长期计划,又要有近期规划。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尽量分开,科学规划,把学校变成花园、学园、乐园。从校园雕塑、校园建筑的造型、空间布局,到草坪、花台、假山、喷池、绿蓠、花种亭子、果木等,都要认真规划,精心设计。让鲜花四季不败,绿色永驻校园,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得到陶冶。
②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实际,制定出恰当的有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要求,并概括成短语书写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让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逐步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在校园内,选取适当位臵书写国歌,悬挂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分区域写挂出一些固定标语,给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如:“热爱花草树木,就是热爱生命”,“请节约每一粒粮食”等。教学区内,可挂中外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头像,及他们的名言,警句,让他们站在智慧的高峰,在科学的殿堂里向学生招手,时刻督促学生去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活动区是进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的主要场所,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要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注意发挥其综合功能。
2、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书育人、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成果。它不像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既成的静态形式作为文化成果存在,而是以动态的形式作为文化成果存在,是创造其他文化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一方面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另一方面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①抓好教师行为建设。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要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乌申斯基说:“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这个活的源泉......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率先垂范,对学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抓好学生行为建设。班委、团支部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活动做好学生工作,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学生科、校团委还可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有目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抓好养成行为训练,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③抓好师生关系建设。在学校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师生的交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朝着期望的的方向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建立在教师关爱学生的前提之下,因此,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邓小平语),要继续倡导尊师爱生的好风尚,师生间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深层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主要体现在班风、校风建设上。班风、校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渗透表现在校园内多种文化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让人时时处处切实感受到它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臵身其中,受教育者无需教育者更多的说教,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它对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①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开展重要节日、纪念日和学校重大集会的主题庆祝纪念活动;确立属于学校师生自己的节日。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规模的文学节、音乐节、美术节等文体、联谊活动;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学生”;设计制作体现学生精神风采的校服、班服,做到教师、学生佩证上岗等。
②抓好学校集体意识的培养。培养集体意识,要求教职员工都要有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发挥团结友爱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反对个人主义。
③抓好舆论建设。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也可以为学校形成良好校风奠定基础。要创办好宣传橱窗、校报和校广播站,使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设立阅报栏,至少订阅十种以上报纸,每日更换;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读一本好书,唱一首好歌,背一首好诗,看一部好电影,说一句格言,使学生能自觉抵制“消极文化”、“角落文化“、”垃圾文化“。
4、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还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障。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在教书育人活动中所形成的,与校园精神、价值观等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组织机构和学校管理制度等。科学的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尤其是对学校的发展过程起着协调的作用。因此,要结合青少年成长过程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和养成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显性课程,学校制度系统的规范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对学生个体的强制约束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对教师个体的强制规定作用,促进教师提高师德和教育水平。③对师生群体价值取向具
有强制同化作用,强化师生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制定制度要合情合理合法,这样才能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形成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良好的心理氛围,籍此加强对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文明、守纪律,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说到底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重视在管理中焕发人的精神的自我激励作用,强调人性化管理,即以育人为宗旨,用共产主义思想培养“四有”新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注意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它产生一种持久的精神力量,让师生员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巴拉格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