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作者、出处
1、《窃读记》作者:林海音
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的窃读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者:张钫
懂得三贯通,感受季老的亲切与平易近人,表达了季老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爱之情。
3、《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英国)尤安.艾肯
反复读一本书,总会有新的发现、收获。(一个朋友、家、一处故地)
4、《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
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表达作者对书的浓厚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
6、《梅花魂》作者:陈慧瑛
教我诗词、斥责“我”污梅、无法回国、送“我”梅图、赠“我”梅绢
描写了一位老华侨对梅花的挚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如梅花般忠贞不渝。
7、《桂花雨》作者:琦君
回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作者对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8、《小桥流水人家》作者:谢冰莹 对故乡的无限向往和眷恋。9《鲸》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大、重、哺乳动物,生活习性
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10、《松鼠》作者:(法国)布封
介绍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11、《新型玻璃》
5种玻璃:玻璃的特点、作用。P95 介绍五种新型玻璃,鼓励人们运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发明)。
12、《假如没有灰尘》作者:周元桂
灰尘的危害、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灰尘的作用(降雨、阳光变柔和、改变天空颜色、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
13、《钓鱼的启示》
体会:“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美国 伊尔莎.斯奇培尔莉 领悟: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15、《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重点:明白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16、《珍珠鸟》作者:冯骥才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7、《地震中的父与子》作者(美国)马克.汉林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三次
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也是儿子在绝望中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源泉。父亲:坚持挖掘不放弃。儿子:安慰别人、先人后已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18、《慈母情深》作者:梁晓声
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激发了“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美国 巴德.舒尔伯格 “精彩极了”给予我鼓励。“糟糕透了”给予我警告。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20、《学会看病》作者:毕淑敏
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1、《圆明园的毁灭》 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沈重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通过对五壮士英雄事迹的记述,表现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
23、《难忘的一课》
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24、《最后一分钟》作者:李小雨
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25、《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
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主义精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6、《开国大典》
典礼前、典礼、阅兵式、游行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27、《青山处处埋忠骨》作者:晓年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28、《毛主席在花山》作者:翟志刚
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课文作者
五年级上册课文作者
1.《窃读记》作者林海音,著有《城南旧事》。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大树”指季羡林,著有《我的童年》。
3.《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
4.《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女作家,处女作《我和雪梅》,短篇小说《心香》。
5.《泊船瓜洲》作者 宋 王安石.《秋思》 唐 张籍.《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6.《梅花魂 》作者: 陈慧瑛
7.《桂花雨》 作者:琦君
8.《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谢冰莹
9.《松鼠》 作者: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著有《自然史》。
10.《 假如没有灰尘》 作者:周元桂
11.《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作者:伊尔莎
12. 《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
13.《珍珠鸟》 作者:冯骥才,著有《冯骥才小说集》。
14.《 慈母情深》 作者:梁晓声,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雨》;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
15.《 学会看病 》作者:毕淑敏
16.《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沈重
17.《最后一分钟》 作者:李小雨
18.《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19.《青山处处埋忠骨 》作者:晓年
20.《毛主席在花山》 作者:霍志刚
第三篇: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作者
五年级上册 《看海》----徐蔚南 2 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712-770),字子美。主要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主要作品:《梅花》、《元日》、《泊船瓜洲》等。3《三峡之秋》----方纪,原名冯骥。作家。4《游漓江》----林非,江苏海门人。
5《捅马蜂窝》----冯骥才,浙江宁波人,当代著名作家。6《我没有钓到那条鱼》----【美国】约翰.韦蒂尼 7《藏羚羊的故事》----矫友田
8《蝈蝈》----赵丽宏,散文家,诗人。9《母鸡》----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0《一只贝》----贾平凹,1952年生,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11《群狼》----12《美丽的眼睛》----13《少年闰土》----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等。
14《弹琴姑娘》----陈伯吹(1906-1977),原名陈汝埙,曾用笔名夏雷。上海人。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主要作品:童话集《一只想飞的猫》;评论集《儿童文学简论》等。15《高斯智断瓶中线》----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家,天文学家。16诗两首
《观书有感》----【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主要作品:《赋水仙花》《偶题》《春日》
《神奇的书》----狄(di)金森,美国女诗人。17《不平常的信》----18革命烈士诗两首
《囚歌》----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归善(金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耕荒》----蓝蒂裕(1916-1949),重庆市梁平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许世友四跪慈母》----许世友,河南省新县人。20《鸡毛信》----海娃
21《我的老师》----苏叔阳,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诗人。笔名舒扬。河北保定人。1938年出生。
22《阳光和活泼》----23《信任》----24《网上呼救》----25《鹬蚌相争》----26《自然之道》----27《蜘蛛脱险》----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28《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29《颐和园的长廊》----30《女娲创造人类》----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现。是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31古诗两首
《出塞》----【唐】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主要作品:《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示儿》----【宋】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书愤》《关山月》等。32《埃及金字塔》----
第四篇:人教九上语文课文题目及作者串联
人教九上语文课文题目及作者串联
诗人,就要有毛泽东的大气磅礴,一曲《沁园春 雪》,引发无数英雄豪杰竞相折腰;诗人,就要有郑愁予的浪漫柔情,一首《雨说》,蓄满对大地儿童无限甜蜜深情的祝福;诗人,就要有江河的婉约朦胧,一首《星星变奏曲》,道尽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衷肠;诗人,就要有济慈的温馨怡人,一曲《蝈蝈与蛐蛐》,弹奏大地永不消亡的乐音;诗人,就要有叶赛宁的恬淡宁静,一首《夜》之旋律,在星光微漾的夜色中闪烁迷人的光泽。
星空朗照,明月依依,氤氲在一片诗意中,梁启超一行人等漫步山林,深感《敬业与乐业》于世人的重要,雨果紧随其后,激情发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则展示了《傅雷家书两则》,苏霍姆林斯基当场写了一封《致女儿的信》。这些名人学者的相聚,由此拉开了一场文化之旅的序幕。
月夜的这次盛会,让鲁迅决定返回久违的《故乡》,他由此踏上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沿途遇见莫泊桑,正在寻找《我的叔叔于勒》,他想,这难道不是黄蓓佳的《心声》吗?
罗迦.费.因格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丁肇中也提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趁此机会,培根向大家《谈读书》的好处,马南邨却《不求甚解》,鲁迅暗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难道真是这样吗?施耐庵设计《智取生辰纲》,罗贯中对《杨修之死》深表叹惜,及时总结出为人的机谋,吴敬梓帮助《范进中举》,曹雪芹教导《香菱学诗》,哪一种又不是智慧的显露呢?
在他们影响下,司马迁写下了流芳百世的《陈涉世家》,《战国策》令《唐睢不辱使命》,陈寿提出《隆中对》,诸葛亮献出《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温庭筠漫步沉思中,不由独倚望江楼,深情《望江南》。范仲淹一腔爱国热情,感悟出《渔家傲 秋思》。落叶纷飞的时季,苏轼和部下一道《江城子 密州出猎》,眼见这次声势雄伟的出行,李清照暗忖,等到来年《武陵春》降临,一定要和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第五篇:人教开国大典版五年级上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精品课程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抓住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
1.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感受人们参加典礼的激动、兴奋心情。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 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个什么日子呢?(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板题:开国大典(“典”是本课的生字,让学生注意其写法)
2.揭示课题:谁能说说“典”在这里的意思?那“大典”呢?(隆重、盛大的典礼)“开国”又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3.读课题:是呀,这是为了庆祝一个新的国家诞生而举行的庆典,多么盛大而又隆重呀!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随着作者的描绘走入这盛况中。请大家带着要求,自由高声朗读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
①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 3.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及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初知写作特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反馈自学情况:
①正确认读生词(课件出示),指导个别难读、难写的生字。认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重点指导书写:奏
诞
瞻(师指导生练习)【设计意图:字词教学从字音和字义两方面进行有重点性地点拨,扫除生字词语的障碍,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②通过阅读,您把握了这篇课文的哪些主要信息呢?
课件:你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参加总人数吗?(开门见山)
③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学生快速阅读后汇报,课件同时出示)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与文本进行初次对话,对开国大典的盛况有整体的印象,抓住文本的主线。】 2.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根据板书导读写作顺序,这是写大场面的一个重要写法。(板书:有顺序,有条理)【设计意图:场面描写是本课学习重点之一,让学生对场面描写有所了解。】
四、学习“大典前”这部分 1.现在一起来学习“大典前”。这部分除了介绍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物,还介绍了什么?(会场的结构和布置;群众进场)
2.(课件展示:会场平面图)看着图片,读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3.指名看着平面图介绍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读,通过汇报交流,找出典礼前会场布置的情况,使同学们对典礼前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4.从这一部分,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感受到? 5.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2.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黑起床,不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抓住关键词“直奔”“赶”,理解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6.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和段去体会开国庆典场面的隆重和热闹以及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心情。】
五、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六、布置作业:
1.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2.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3.挑你最感兴趣的场面,多读几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
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出新课。1.听写生字词。(典礼
协商
诞生
瞻仰
排山倒海)
2.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板书“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设计意图: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快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重点。层次清楚,有条不紊,为下面学习场面描写做好铺垫。】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一)研读“典礼仪式”
1.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勾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生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课后练习提示,“一问能抵许多问”,引导学生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并形成教学的主线。同时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读自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使课堂在“静”中增效。】 2.汇报交流。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从“排山倒海”,你读出了什么?从“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这就叫不约——而同。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指名读)(2)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谁来读?(指名读)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感受到了什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B.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听出不同了吗?(把第二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换成“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反复的手法,起到强调的作用。)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生齐读。)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板书:新中国成立了)
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D.师配乐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有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有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有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有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设计意图:文本的情味是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我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此外,利用文字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触动了学生积淀的情感,饱满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有效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播放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生齐背第七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感受开国大典当天的激动人心的盛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此时以情促读促背,升华情感,积淀语言。】(3)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师播课件: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度过了63岁的生日,在这63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是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是奥运赛场上同时升起的三面五星红旗,这是神州七号飞天时飘扬在茫茫太空的五星红旗。这是神舟九号起飞前鲜艳的五星红旗。
B.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假如你亲眼见到这些时刻的五星红旗的升起,你的心情会如何呢?你有什么想说的?
说话训练:看到五星红旗在 升起,我。
C.师小结: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时,我们才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引读板书: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适时补充有关“五星红旗升起”的典型资料,利用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加深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4)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引读第九和第十自然段。
(二)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1.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让我们再从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感受开国大典吧!
2.交流最难忘的镜头。3.相机点拨:
(1)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2)从“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你体会到什么?
(3)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从“抛”“盖”你读懂了什么?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5)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体会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6)“红流”指什么?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意思。
三、创新文本,拓展延伸。1.创新文本,将内容重组。出示;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当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时,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当毛主席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整热烈的掌声;
当毛主席向空中招手时,群众看见了,都把帽子、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当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1)朗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指导激情朗读。2.拓展延伸:《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那么,作为普通人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以后我们将再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在花山》,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时的情感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毛泽东”,因此,本课教学并不拘泥于一城一地,而是用大单元的视野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让每课时的教学成为单元主线上闪光的一颗珍珠。】
四、小结写法,片段训练。
1.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具体,写清楚的? 小结板书: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层次清楚 2.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学校升国旗的场面。3.写作点评及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场景描写中去。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最终回归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2.观看电影《开国大典》。3.制作“伟人风采”手抄报。
4.课外建议:网络搜索《毛泽东纪念馆》和《民族魂》等网站。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让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如此拓宽语文学习领域,提高学生学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此外给有条件的学生提供《毛泽东纪念馆》《民族魂》等网站,那里有更多同学们想要了解的关于伟人的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课余自主了解知识的平台。】
板书设计: 26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典礼仪式
新中国成立了
阅兵式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