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增强我院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提高我院教师队伍水平,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晋教人[2008]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现就今后五年加强我院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院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对我院来说,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不仅决定着我院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关系到我院能否实现独立设置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一流新型师范专科学校的宏伟目标。近两年来,随着两校合并搬迁榆次办学,我院的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为解决我院教师的严重短缺,2009年,一次性入编教师72人,目前全院专任教师共283人。高学历教师比例有所提高,在编的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70人。同时,我院建设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我院顺利完成了两校合并以后的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校区的全面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院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逐步提高,搬迁榆次办学后,我院吸纳教师的能力明显增强。我院教师队伍建设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教师的年龄、专业结构不合理,职称、学历学位层次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明显不足,在省内同类院校学术领域的影响和竞争力亟待加强。支撑教师成长的基础性条件比较薄弱,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不够多样化;崇尚学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和发挥聪明才智的软件环境还不够完善。教师聘任制改革滞后,教师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仍待进一步加强。
二、今后五年我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今后五年我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实施高学历、高水平、高职称人才引进计划,加强教学名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结构合理、学风优良、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今后五年我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教师总量基本满足我院教育发展需要,结构更加优化,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或具有高职称的教师的比例明显领先于全省同类院校。培养出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涌现出一批全省教育教学领军人才。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高校人事制度和培养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具体目标是:
——建立我院教师编制定期调整机制,教师总量基本满足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师生比达到教育部教学评估合格以上标准。
——教师学历学位层次进一步提高。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教师的比例,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30%-35%。
——职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35%以上,随着条件的成熟,使我院高职务教师的比例有较大提高。
——学科结构进一步完善。加强外语专业、艺术专业等薄弱学科高职教师比例,建立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心理咨询研究室,保持优势特色学科,陶研课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培养具有全省乃至国家级水平的陶研专家。使我院教师队伍达到专业结构合理、各科类教师数量适宜的目标。
——选拔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扶持选拔培养晋中市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三三三”工程人才。积极参加高校拔尖人才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培养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学院的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三、我院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和工作重点
(一)创新工作机制体制。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制度环境,积极改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干事创业平台。稳定校内优秀人才,积极吸引高学历高职务人才。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采取柔性、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示范导向作用,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贡献的教师。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都要通过各种形式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是评聘教师职务的基本条件。新聘教师除特殊专业外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力争在2010年新聘教师达到硕士化。
努力改善教师学缘结构。新聘教师中,应逐步扩大吸纳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研究生比例。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制定《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关于外聘教师若干规定》,积极招聘师范类高校、教育科研机构等与我院发展相关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这些专门人才提供兼职和专职教师岗位,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师资来源格局。逐步提高我院具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制定《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有计划地选派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到到国内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深造,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支持我院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研究制定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晋中学院师范分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若干规定》,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完善新聘教师助教制度。建立并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度,鼓励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度,鼓励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实施“一三五”工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制度。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院教师要紧密围绕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承担教师教育任务,努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优秀后备师资。逐步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五)深化我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我院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学院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我院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学校内部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积极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关键岗位制度,推进学校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强化竞争机制,改革固定用人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原则,全面推行学院工作人员聘用(聘任)制度。学校和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聘任)合同,确立受法律保护的人事关系。进一步扩大用人自主权,加大公开招聘力度,吸引优秀拔尖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到学院任教、工作。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人员和出入有序的流动人员相结合、以教师为主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推进学院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校内岗位津贴管理办法》,积极探索适合我院特点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完善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绩贡献挂钩。积极探索建立教师长期激励机制和社会风险分担机制,通过社会保险、教职员工福利等进行延期分配,加快推进我院教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六)推进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及聘后管理。严格教师聘任条件,评聘教师职务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位层次和晋升教授、副教授的学术标准,强化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要求。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把学术价值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积极探索充分反映教师成长基本规律和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之间差异的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单纯注重结果评价、流于形式的量化考核,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片面追求短期效应而忽略长远发展的倾向,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型人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七)切实加强师德学风建设。将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和着力解决当前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认真抓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规范在教师资格认定中的比重,使所有教师从业前都能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模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八)进一步加强我院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建立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养成教育,培养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倡导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引导教师自觉抵制学术腐败,反对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和不顾质量的学术浮躁行为。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构建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
人才资源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一定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院教育工作全局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以依靠人才资源为发展动力的办学机制,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现学院教育资源由注重固定资产投资向人力资源的重点转移。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配置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学院发展性投入中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比例,为教师健康成长和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我院教师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合纵连横 务实创新 努力实现西南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新跨越
近年来,学校在国防科工局、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关怀和领导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突出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集中整合董事单位和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校内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开辟了以“人才工程”为主线,以“二级管理”为抓手,以现代大学体制建设为突破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了以培养、引进、稳定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综合体系,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素质优良,学术风气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的师资队伍,为将学校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西南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一)完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之初,学校党委和行政深谙“底子薄、软硬件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等是制约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如何让“人”这一决定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获得成就感和使命感,如何激发人才的潜能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脱颖而出、快速成长,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领导通过深入分析,多方位调研,解放思想,构建了队伍建设的“四高”理念,即“高投入、高产出、高学历、高素质”,通过实施“人才工程”系列计划,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共同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使得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创建高水平大学夯实了基础。
1、积极强化“教师师德基础”工程
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学校深刻分析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和形成原因,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在原有的《西南科技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规范广大教师在岗位培训、教学要求、岗位聘任、岗位考核、进修学习、学术规范、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考核指标,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评优以及主题月等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逐步构建出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监察网络和互动平台,使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十五”末(2005年初),学校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会议顺利通过了学校师资队伍“人才工程”系列计划,该计划通过重点实施“青年学术骨干计划”、“学术带头人计划”和“特聘学科带头人计划”等专项计划,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术和学科带头人主要从科研配套、团队建设、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经费保障,青年学术骨干则是实行科研资助,普遍培养,重点选拔,为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积蓄后备力量。各学院则结合学科建设需要,积极推荐和培养优秀骨干教师申报,形成了学院对教师培养有规划、有侧重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6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4人。
3、扎实推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工程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工程,解决包括教师学历学位培养问题、基本技能提升和国外研修访问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先后出台《西南科技大学中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管理办法》和《西南科技大学教师进修管理办法》。在学历学位提升方面,学校不仅全额解决在学制范围内攻读研究生教师的培养费和住宿费,还向教师每月提供除工资以外的读书补贴,最高标准达到1800元/月,并将读书补贴进入教师本人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基数。在进修办法中,学校进一步加大教师出国研修访问的力度,计划每年由学校选派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学习,费用由学校全额支付。为加大教师出国研修学习的工作力度,一方面学校加大教师出国外语的培训工作力度,组织优秀教师参加校内和川大出国留学培训部WSK培训,考试通过率显著提升,出国派出率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学校也加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联盟和交流联系,学校的国际化开放办学渠道日益广泛,目前,学校已出国进修和申请出国进修的教师达到150余人。近年来,学校注重提升教师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基本技能培训,推行“教师培训工程”专题项目,重点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教师培训工程”项目包括: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外语培训、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能力培训、学术活动(博士沙龙)、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等七个子项目,重点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长效机制。教师经过辅导、答疑、授课、实践、交流等环节的在岗培训和实际锻炼,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沟通能力,拓宽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视野,明确了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切实有效促进广大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截至“十一五”(2010年)末,我校师资队伍已取得博士学位人数从76人上升到26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从4%提高到了13%,目前在读博士达到193人,访问进修30余人。
(二)创新人才引进管理机制
学校在认真梳理和分析师资队伍现状的基础上,以“学术地位(学术成果)、学历学位、学科需要”三个标准评估引进人才,以“学院教授委员会、人事处、主管校领导”逐级审批引进人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主要侧重其学术地位和学科发展需要;在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方面则侧重其学历学位。
1、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
学校充分发掘整合董事单位和对口支援高校的优势师资资源,由过去的刚性、目标性聘用制逐渐过渡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聘任和刚性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制。学校根据“学术地位(学术成果)、学历学位、学科需要”三个标准建立引进人才评价体系,对急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骨干等高层次人才,出台强有力的引进措施,加大“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引进力度,发挥著名专家学者在引领学科专业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实质性作用,指导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成才。学校聘任的李幼平等20余位院士同各个二级学院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他们经常直接到学院指导学科建设,与老师和同学亲切交流;学校还聘任了对口支援高校中国科技大学汪克林教授、董事单位中物院陈育泽教授等知名教授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效果突出。“柔性外聘”较好地解决了我校目前高层次队伍的短缺问题。
2、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引进
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调整引进政策,把好“入口”质量关。学校注重师资队伍的补充,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补充和引进。从2008年开始,学校在按常规引进博士研究生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了对具有高水平研究成果和海外留学背景经历的博士研究生的引进。在引进人才的待遇上,学校在住房、科研启动经费、配偶工作安排、安家费等问题上予以政策倾斜,吸引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学校师资队伍行列。
3、规范人才引进程序
学校坚持“学院教授委员会、人事处、主管校领导”逐级审批引进人才。将过去由学校为主,院长负责制的引进,转变为学院教授委员会为决策的引进,进一步将学院推向人才招聘的前台,大大提高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引进周期,降低了引进成本,提高了引进质量。
“十一五”期间(截至2010年),我校共引进博士154名,其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人才15人。
(三)以现代大学体制建设改革为突破,构建良好人才稳定环境
学校以现代大学体制建设改革为突破口,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重点,充分体现以“业绩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岗位聘任,不断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施岗位聘任制、人事代理制等措施,探索“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新体制,通过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构建起“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开展了两轮人事制度改革工作(2005年和2007年两次改革)。通过深化“校院二级管理”,转变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直线型管理模式为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自主化管理模式,加大了学院的自主聘任和考核权;通过为新引进博士提供两年适应期的聘岗制(提供较高的保底津贴,无定量目标任务)等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了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支持各教学部门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有差异性地设置教学科研各类岗位(如:教学科研岗、教学岗、科研岗等),使教职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待遇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提高了人才的待遇。
同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实施校聘岗疗养计划、教师年度体检计划和健身计划,实施教职工“八百套安居”工程计划等,努力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吸引和稳定学校师资队伍。
二、西南科技大学师资队伍未来建设思路与展望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全方位拓展与董事单位和对口支援高校合作,继续深化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改革,立足学校实际,依法自主办学,探索教育系统人事管理新制度,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倾向,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努力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团队建设等领域有所作为,加快学校向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步伐。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不断提高队伍高学历(学位)人员的比例,全面拓展对口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项目,积极鼓励教师海外进修,大力支持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学习;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实际,科学设置教师专业技术岗位,适时修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合理优化职称结构。
“十二五”末,学校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5%左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40%左右;专职科研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左右;具有海外学习经历(6个月及其以上)的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左右。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学校将分层次、有限额、长期稳定资助科研经费,突出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重点突破分层次、分梯队的几个人才科研资助计划,实现由下至上、由面至点层层推进高层次人才成长成才;积极推荐优秀骨干教师参与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选拔工作,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科研学者;充分利用董事单位和对口支援高校的外聘教师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和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大力培养博士生导师,积极推动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扩大博士后研究人员规模,使之成为我校培养优秀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重要基地和优秀青年教师的重要来源。
“十二五”期间,通过培养和引进,力争产生院士候选人1-3名;力争将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专家、学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从现在的3.5%提高到6.7%左右。
(三)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推行“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领衔,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合作,采取特殊政策,对创新团队在岗位聘任、配套经费、职称评聘、科研奖励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积极支持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团队组合和以学科为载体的高层次人才协作。通过对团队的支持与培育,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在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发挥共振和辐射效应,以创新团队建设来促进杰出人才的成长,以杰出人才来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使优秀的后备人才不断地脱颖而出。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争取新增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和科研团队10支。
“教育大计,人才为本”。学校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技大学精神,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深化人事体制改革,继续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努力提升西南科技大学师资队伍的综合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为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为构建和谐四川、为推进“人才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教基础能力
摘 要:“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从目前的“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来看,还表现为水平不高,比例不太合理。要想更好地提升职教基础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关键,更需要领导高度重视,并建立相应配套的制度和激励措施作为保障。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现状与培养 提升职教能力
在加速中部崛起,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样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皖江城市带产业大军的技能水平呢?我想,职业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要靠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要靠一大批“双师型”教师的悉心栽培。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呢?我们目前的“双师型”教师水平又是怎样的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职教人要去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时下,人们对职业学校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几乎已达成共识,但对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的问题有不同的**。但有一种**我比较赞同,那就是“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是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这种既是“讲师”又是“技师”的双重要求,代表着职教水平的高低。但在职业学校里,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合格,又有多少教师能真正胜任呢?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与培养
(一)当前,“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师资情况介绍里,往往都会强调“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多少。显然,这个比例越高,说明这所学校师资力量越强,职教水平就越高。的确,一些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成为“双师型”教师,对职教能力的提升,其促进作用是巨大的,明显的。但这个比例还是明显偏低的,有调查材料显示,安徽省2007年中职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为10355人,占专任教师的45.52%,双师型的教师为2897人,仅占专业课教师的27.98%,而在教育部《职业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双师型”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显然尚有差距。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有的学校不足10%,而有的学校则高达85%以上。于是,有少数职业学校为了能快速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走批发的路子,使一大批教师快速成为所谓的“双师型”教师。这种似乎缺乏规范监管的联合办学形式,可以想象得出来,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尽管比例提高上去了,但其真实性和质量是没有保障的。其他有关资料也表明我省“双师型”教师从年龄结构上看,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说明后进不足;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低,说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较少;从专业学科上看,紧缺专业比例较低;从来源上来看,“双师型”教师主要来自于专业院校,他们往往专业理论知识强但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
(二)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确保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1.职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生命力强弱的“晴雨表”,对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作用是巨大的。要想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首先,从职校领导的层面就应该高度重视,多在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提要求,同时制定相应的文件、制度来确保这个队伍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也要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层面重视起来,制定相应的评比办法,实行层层选拔优秀“双师型”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促进这些“双师型”教师不断进取,为职教事业多做贡献。
2.加大培训投入。职业学校要想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培训点,分期分批安排教师下企业接受顶岗培训、锻炼,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并作为教师业绩考核内容之一,形成联动长效机制,如有的学校有专门的对口师生实践能力培训基地,帮助学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如我校每年根据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考证、考核学习,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另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我校利用寒暑假时间每年安排年轻教师下企业学习、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如2007年暑假安排6名数控专业教师到马鞍山一设备制造企业去参加培训,2008年又安排了8名电工电子和模具专业教师到苏州去参加培训,2009年暑假我校又有一部分教师到安徽理工学校学习考察,2010年暑假我校各系(部)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进行系(部)内专业技能培训5-10天,以及每年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到我校给我们教师进行设备使用维护培训等等,迅速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技能水平。
3.加强考核监管与配套制度。学校加大了培训投入力量,要想保证和巩固培训质量,还得要有相应的考核监管措施,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作为保障。如有的学校对专业教师提出要求,必须取得指定部门指定等级的技能证书,在评聘“双师型”教师和优秀“双师型”教师时才能有效;有的学校把取得这种技能证书作为薪资考核依据之一,或者作为低职高聘的依据之一,有的省份还把它作为职业学校晋升高一级职称评聘条件之一。只有具备了这些考核监管和相应的配套制度,才能形成职业学校人人重技能的氛围。
三、“双师型”教师对职教基础能力的提升
“双师型”教师,特别是优秀“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职业学校强大生命力的保障,是职教基础能力提升的保证。如江苏省有一所职业学校用五年的时间赶超了其它同类学校三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发展历程。对于这样刚刚成立的新学校,没有知名度,没有历史文化底蕴,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突飞猛进呢?它们的做法是从全国各地引进优秀人才,其次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特别是优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上就对“双师型”教师和优秀“双师型”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分期分批下企业顶岗、实习锻炼,与企业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对接,支持并鼓励教师参加省市乃至全国举行的技能大赛,规定校内教师人人都得参加技能比赛,提升技能水平,对参加各级技能比赛获奖者,学校将再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加大校内实习实训的力度和投入,实现“企业环境中的学校,学校环境中的企业”。正是有了这样一些人才引进和后期培训,正是有了全校人人重技能的氛围,该校快速形成了一大批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我们可以想像得出来,有他们培养的学生一定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合了当前市场的需求,也一定受到用工单位的青睐。确实近年来,他们培养的学生有的在省市技能比赛中拿了大奖,有的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技能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双师型”教师提升了他们学校的职教基础能力。
我校是一所有着50多年**程的历史名校,有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更是特别注重技能训练,加强实习实训力度,我校现在有两个中央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了60%,学校每年举办“学生技能竞赛月”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每年组织学生和年轻老师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技能大赛,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由于我校师资力量雄厚、实训条件充沛,连续承办了两届安徽省粮食行业特有工种全省技能大赛,特别是由我校承担了我省选手的选拔和培训教学任务,在我校教练组教师的精心培训下,在参赛选手的顽强拼搏下,连续两届蝉联全国粮食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大赛冠军,把我们这个安徽粮食行业“黄埔军校”再次发扬光大。这是我校教学重技能、重实践的结果,是“双师型”教师技能的展现,“双师型”教师提升了职教基础能力。
第二篇: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春季作息时间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冬季作息时间
起
床------6:00 早
操------6:10—6:40 清
扫------6:40—6:50 早
饭------6:50
早
读------7:40—8:00 第一
节------8:10—8:55 第二
节------9:05—9:50 课
间
操------9:50—10:20 第三
节------10:20—11:05 第四
节------11:15—12:00
预
备------14:20 第五
节------14:30—15:15 第六
节------15:25—16:10 推普、基本功训练------16:10—16:40 活
动------16:40—17:30 晚
饭------18:00
晚自习--------19:00—20:30 学生自主活动---20:30—21:30 教室熄灯------21:40 宿舍熄灯------22:10
1、教职工上午上班时间为8:00—12:00
下午上班时间为14:20—17:40。
2、星期一早读时间举行升旗仪式。
3、星期三、四下午16:40—17:40为系活动时间。(其中:中文、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为周三;数学、计算机、自然、政史、教育为周四)。
4、星期二全校教师坐班。5、16:10—16:40各系安排基本功训练
6、星期一至四晚自习时间为大专生开放性晚自习,各科分别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读书学习。
7、星期日晚19:00—20:30为班会或共青团活动时间。
8、双休日早饭时间为8:00。
此表自二○一三年十月一日起执行
办公室、教务处 二○一三年十月一日
第三篇: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六十周年校庆4号公告
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六十周年校庆公告(第四号)
六十载艰苦创业抒壮志,育英才桃李芬芳福桑梓。由原太谷师范学校和太行师范学校合并组建的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将于2009年10月10日迎来六十岁华诞。过去的六十年,是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六十年;是办学规模由小到大,办学层次由低到高,办学能力由弱到强的六十年;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办学经验日益丰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熟的六十年;是人才辈出,鼎力支撑地方教育大厦的六十年。学院汇集了一支教育翘秀,名师高师,为当地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培育了四万六千余名合格的小学师资。这些从太师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呕心躬耕,他们爱岗敬业,克己奉公,教书育人,成为当今教育翘楚。
为了保持特级教师的先进性和专业性,充分尊重、保护和利用特级教师的宝贵资源,做好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工作,促进师范生和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晋中市教育局、晋中市教育学会、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决定共同组建特级教师联谊会,联谊会常驻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并于9月15日召开特特级教师联谊会成立大会。联谊会将开设特级教师成果展览室;建立特级教师数据库;建立晋中市特级教师工作网站;开设特级教师风采、特级教师家园论坛等专栏,加强特级教师之间、特级教师与广大教师之间、特级教师与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广大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9月19日,晋中市教育局、晋中市教育学会、晋中学院师范分院特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师范教育与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刘铁芳莅在晋中学院师范分院举办“师范发展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专场学术报告,欢迎有志于教师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各界人士莅临。
10月9日晚19:00,晋中学院师范分院将在会堂举行“傲雪红梅”六十年庆典专场文艺演出,10月10日10时10分举办建校六十周年盛大庆典,学院真诚欢迎校友及社会各界朋友相聚学院,共襄六十盛举,共叙桃李深情,共商发展大计,共铸明日辉煌。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联系方式: 邮
编:030600 地 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纬一街99号
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校庆办公室
学校网址:www.xiexiebang.com 联系电话:0354-3127015 0354-3127166 联 系 人:郭老师 张老师
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二〇〇九年九月五日
第四篇: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本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紧紧围绕这一课题,抓住教师发展这个根本,从管理的创新入手,在搞好校本培训的同时,积极进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主线,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狠抓学校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二、建设目标:
总目标:努力造就一支有名优教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紧跟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通过以校为本的培训,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幅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通过以校为本的培训,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幅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我们以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全面提高教师驾驭素质教育的能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集中组织教师对其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做到对内容的深入领会。同时与教师签订禁止“三乱”、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包保责任书,以“两考三评”为契机,通过师德考核细则,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严格的日常量化考核,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在教师中开展评选“师德标兵”活动,通过师德征文和经验交流会深化师德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历炼中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品位的教师队伍。
2、营造校本研修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搭建学习的平台,丰富教师的理论内涵,为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以学习为途径,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继续以深化“三新”为重点,结合新课程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学习、结合优质资源学习、结合教学中的随机问题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本学期我们将利用每周五的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对新课程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学习,让教师更深入地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积极贯彻教育局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组织教师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在学习形式上采用分层引领的方法(专家的引领、校本培训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外出学习汇报引领),同时引领教师读书,丰厚底蕴。倡导教师建立个性化的资料库,采取指定读书与自主读书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给教师推荐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订阅《四川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等杂志阅读,学校从网上下载有价值的材料印发给教师阅读。同时要求教师进行自主读书,记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为检验学习效果,学校将组织教师基本素质测试和理论知识测试,以此促进教师基本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集中培训,从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不断提高骨干队伍的素质。同时每月组织一次教师对《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依法执教的能力。
(二)、大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在三个方面组织加强,大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提高骨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优先扩大师范专、本科的进修规模,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对部分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实行脱产培训、进修,优化骨干教师队伍结构。
2、大力推进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健全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发动全体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特别需要把培训全体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的地位。坚持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改进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为重点,对这三个层次骨干教师的培养,分别制订不同条件,层层选拔,依次提高。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选拔评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也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三)、努力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全面直接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的教师。班主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德育处通过组织外出学习、每月集体培训和班主任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力争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熟练的业务知识,注重对班主任工作研究,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具有示范性,得到绝大多数师生、家长好评的班主任队伍。
2、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结对子活动.并通过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集体研讨等活动,促进班主任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鼓励班主任利用各种渠道学习搜集各种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并灵活运用于班主任实际工作中。
五、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校长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导处具体操作执行,负责日常事务及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制度保障:以完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优秀教研组评选制度、教学事件认定及处理方法等。
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款,在公用和人员经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队伍建设。
4、监督保障:根据规划,落实责任制,加强总结和考核评价。每学年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加强监督。有关信息及时反馈沟通,研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接受上级部门的专项检查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黑发[2005]27号)文件精神,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黑龙江省委高校工委、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黑高工委联字[2009]24号)的有关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续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改善教学状况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要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要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保证
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教务处牵头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列入党委、行 政重要议事日程,由学院领导牵头,不定期地召开由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工部、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讨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经费保障、社会实践等问题。
2、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学院建立健全独立设置的、直属学院党委副书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统一管理全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负责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
3、配好配强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部门负责人的配备与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院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学院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性质、特点和工作需要,认真核定并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职数,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的学术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
4、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监督与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规定的贯彻执行,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党委书记担任主任,党委副书记、教学副院长担任副主任,成员由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成,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宣传部长担任,副主任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主任担任。
5、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等所需资金,纳入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中统筹解决。学院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列入年初预算,并随着学院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学院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在资金上给予倾斜,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后顾之忧。
6、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
学校将继续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职务评聘、科研立项、学习进修等方面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教学评价中,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建立单列的评价体系;在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适度倾斜,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要及时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并在阅读有关文件资料方面提供便利。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1、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按照以专任为主、专兼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人数为基数,按照1:400的比例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专 任教师编制;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吸引、鼓励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优秀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教学融合;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立高等学校之间教授互聘、优势互补的教学协作机制。
2、实行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新任专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不能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调离教学岗位。提倡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从事班主任工作,其专业技术职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3、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形成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课程轮训和骨干研修。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察活动,鼓励中青年学术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参加项目研修,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形成梯队、教学和科研骨干形成团队、教学名师形成核心。
4、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实际,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成长成才需求,探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干部交流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单独设置指标,选拔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和“名师”,积极开展“精彩一课”评选活动。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5、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基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骨干教师参加学习考察、学术交流活动,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国情省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
1、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做好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建立二级学科体系,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要按照“适度倾斜、重点扶植”的原则,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2、重视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纳入学院教学名师评选范围,以学科为基础,以课程为单位,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与课程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逐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
3、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数量,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和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研究。鼓励教师申报省教育厅、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以及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等项目中,单独评审,单独检查,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五、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按照学分与学时对应原则,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保证以中班教学为主体,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学院 教学管理委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要不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建立院、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严格考试考核制度,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注重综合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实际表现情况,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2、健全实践教学制度。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按照实践教学2学分的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要求,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要从经费支持、课时分配、组织安排、安全保证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要充分利用爱辉历史陈列馆、旅俄华侨纪念馆、知青纪念馆、黑河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要把实践教学与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勤工助学、“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文体活动、就业培训等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3、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学院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考核体系。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考核不合格的,要待岗学习;不能胜任的,要转岗分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注重考核教学能力 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凡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