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8:2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惠政综„2009‟113号

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教育系统各学校: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促进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快人力资源强县建设步伐,更好地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若干实施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握队伍建设总体目标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规法律为依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骨干教师队伍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实现我县教师队伍建设战略性转变和科学发展。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2年,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技能有明显提高;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并充分发挥作用;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教育质量优势;建立起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三)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评选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同时,评选表彰师德师风楷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奖惩考核机制,大力弘扬“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精神,树立典型,正面宣传,引导教师积极向上、忠于教育事业,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引导广大教师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予以严肃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追究法律责任。

三、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标准。在2002年省颁编制标准基础上,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同编制。全县城乡初中学校

申请调动和申请竞聘县城学校。严格实施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支)教服务期制度,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应履行支教义务。从2009年起县城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全职在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年龄在40周岁(含40周岁)以下的在编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全职在农村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对支教工作实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予认定支教经历。

(八)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根据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从2009年起,高校毕业生到我县边远海岛中小学(指有享受边远海岛学校任教补贴)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鼓励中、高级教师安心在农村学校任教;在各级各类评先评优中农村教师的比例应占总名额的80%以上,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农村;继续实行农村边远、海岛学校教师工作补贴,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海岛教师的工作待遇。

(九)建立农村小学教师走教机制。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超编和部分专业教师不足的矛盾,试行体、卫、艺、英语和信息技术教师集中由中心校或片中心校统一调配、统一教研、统一提供交通工具等办法,安排每位教师负责1所以上乡村小学走教任课。

(十)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建立和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交流制度,组织好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心小学和完小(教学点)、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应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

员结构比例)和人事行政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内,负责全县中小学在编教职工在学校之间的流动,并在1个月内向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向编制部门办理核编手续;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办理工资基金变更手续;编制部门负责对编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十二)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在定编定岗的前提下,实行平等竞争,竞聘上岗,定期考核,合同管理。全面推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逐步形成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竞争机制。创新中、高级教师职务的聘后管理,打破教师职务聘任终身制,今后凡是聘任中、高级教师职务的,任教学科与任职不符的(除规定免任课或学科不平衡经批准外),其聘任的职务应低聘一级。

(十三)完善教师队伍激励约束机制。在实施学校目标管理评估的同时,建立社会、家长、学生、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考核奖励。对教育教学绩效差或违反师德师风规定的教师,要采取包括调整工作岗位、取消职称聘任、待岗、辞聘等措施予以处理。对经评定无法胜任工作的,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经培训学习仍无法胜任工作或不服从转岗安排的予以辞退或解聘。

四、注重培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十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整合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教育资源,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为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支持农村中小学的设备配置,为农村教师提供优质的远程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充实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促进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

新人、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由教育主管部门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组织一次考核、复评,作出调整;因不在一线教学的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相关职责的,取消其“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等相应称号。

五、维护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得到落实

(十七)落实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健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机制,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本县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实现县域内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同等待遇,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

(十八)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聘用的教职工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按合同规定及时兑现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民办学校教职工人事档案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共同指定具备资质、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的人事代理机构代管,受委托的人事代理机构要切实做好民办学校教职工档案管理、教龄和工龄计算、职务评审等工作。民办学校应参照同类公办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标准,对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实施聘任。民办学校应当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为在职教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的督查。

(十九)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

考察评估各校师德建设、教师管理等实际情况,并把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推进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旅游区提供人才支撑。

二○○九年六月三十日

主题词: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意见

县直有关部门: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综治办、台办、编委办、县委直属工委、县委教育工委、农办,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县监察局、发展和改革局、物价局、公安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规划建设局、农业局、教育局、科学技术局、文体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审计局、国土资源局、安委办、效能办,县政协专委办,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文联、科协、残联、关工委,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局。

抄送: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教育局,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

惠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6月30日印发

0-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本网]

2008-11-12 09:13: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闽政文 „2008‟34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推动福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党的十七大作出了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战略部署,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教育在人力资源强省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位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推动力量。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动福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教育的基础、保障、后劲和支撑作用,全面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好。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依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基本解决;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优秀教师;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高,形成一支能适应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弘扬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精神,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人民满意 “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和教师评先评优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为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对长期在农村任教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给予表彰。

(五)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严格按照 《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要勤恳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敷衍塞责,不得无故停课、缺课、擅离职守,不得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教育教学造成损失。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不侮辱、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潜心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廉洁从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要尊重家长,注重家校联系,定期进行家访。

(六)进一步完善师德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设立 “师德师风举报电话”,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 “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对违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予以严肃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追究法律责任。

三、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七)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在2002年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关于福建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基础上,将县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职工;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职工,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新的编制标准执行后,前3年全省先核增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进一步充实农村骨干教师队伍,解决部分地方出现的骨干教师 “青黄不接”问题。完善编制管理,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各类在编在册不在岗人员要限期归队或与学校脱离关系。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5年努力,基本实现农村教师结构合理,编制数、实有人数和财政供养人数相对应。

(八)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根据我省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一是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各级财政对到农村学校服务的大学毕业生可实行代偿学费制度。凡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到我省一般转移支付县(市)和闽清、东山、南靖县乡镇(不含县级政府所在镇)及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5年,按每人每年5000元计算,逐年退还学费,连续退费4年,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市、县级财政也应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二是开展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采取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学制5年的办学形式,定向培养专科学历的农村小学教师,毕业后须在农村小学服务5年以上。学生在学期间适当减免学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设区市财政承担。近几年,重点培养小学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三是开展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通过推

荐免试、免缴学费的办法,从省内高校吸引一批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学任教并在岗完成教育硕士学业。

(九)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要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通过 “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落实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省属中小学校要与农村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各设区市要统筹开展本辖区内县(市、区)域间的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参加支教的教师人事关系不变,工资福利待遇不因支教而受到影响。各地应参照当地干部下派农村工作的补贴标准,每月给予支教教师一定的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实施城镇中小学教师农村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从2009年起,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

(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县(市、区)域内教师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相同待遇,确保县(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级。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

四、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十一)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建立和完善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县(市、区)域内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心小学和完小(教学点)之间合理流动。同时,要组织好城区(含县级政府所在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也要进行交流。

加强对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工作的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 “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稳步推进”的原则,制订具体的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明确校际交流的基本原则、条件、程序和办法等,经县级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意见要向社会公开,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校际交流工作。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县(市、区)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平稳推进、落到实处。

(十二)完善 “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根据 《义务教育法》关于义务教育 “以县为主”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以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县级人事行政部门对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师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考聘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每学年初以学校(教学点)为单位核定本辖区所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县级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核定本辖区所属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设置总量及其结构比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提出所属中小学岗位设置的具体意见,学校根据具体意见制订本校岗位设置方案,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职工岗位聘用的核准,岗位聘用经同级人事行政部门认定后兑现工资待遇。

全面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坚持凡进必考、择优聘用。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本辖区所属中小学新招聘教师的用编审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本辖区所属中小学新教师招聘计划和方案,报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公开招聘工作,招聘结果报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县级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公开招聘新教师考试的科目、内容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师职业特点,使真正适合当教师的人才能够进入教师队伍。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含领导职数及人员结构比例)和人事行政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内,负责本辖区所属中小学在编教职工在学校之间的流动,并在1个月内向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办理核编手续;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办理工资基金变更手续;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对编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十三)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工作。一是加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以促进新任教师巩固专业思想,掌握教学常规,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实施 “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培训,5年内对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其中省级培训教师1万名、校长1千名,设区市级培训教师3万名、校长2千名,其余由县级负责培训。继续开展高中新课程培训,确保每位高中教师都接受过高中各年级新课程内容的培训。三是实施 “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省级培养百名教学名师、千名学科教学带头人和百名名校长、千名骨干校长,并建立一批名师工作室。市、县(区)也要相应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形成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四是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以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十四)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配置,明确任务职责,加强培训能力建设,提高为广大教师学习进修服务的水平。大力加强福建教育学院建设,强化其培训、教研的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将福建教育学院建设成为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主要基地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省级培训机构主要承担高中高级职称教师、高(完)中校长,以及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任务,其他教师、校长的继续教育任务由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分工负责。各设区市要重点建设1~2个市级教师培训基地,确保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的落实。各县(市、区)要整合教师培训、教研和电教等资源,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构建集信息、培训、教科研和社区服务为一体的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开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达标评估工作,“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20所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师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专职培训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适当提高各级教师进修院校专任教师的高级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十五)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围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对课程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学生学习质量分析与指导、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带有全局性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引入培训课程,使培训课程和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培训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建立教师校本培训考核检查制度,切实落实学校在承担校本培训中的责任;充分发挥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等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促进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提高培训效益。

(十六)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经费投入力度。贯彻 《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国人部发 „2007‟96号),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体系,人事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公需科目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专业科目培训,专业科目培训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70%。把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的一项依据。

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 “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高中高级职称教师全员培训和其他省级骨干教师、校长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按教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核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并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要按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民办学校举办者也要按本校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加强教师培训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格执行物价、财政部门关于继续教育工作的收费规定,禁止乱收费。

六、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十七)落实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健全公办中小学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机制,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职工工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实现县(市、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进一步落实公办学校教师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各市、县(区)应按规定的比例和标准为中小学教师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省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劳动保障、建设、财政等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基本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十八)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民办学校教职工聘用合同范本,民办学校应依照 《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聘用的教职工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按合同规定及时兑现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民办学校教职工人事档案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共同指定具备资质、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的人事代理机构代管,受委托的人事代理机构要切实做好民办学校教职工档案管理、教龄和工龄计算、职务评审等工作。民办学校应参照同类公办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标准,对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实施聘任。民办学校应当按照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为在职教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的督查。

(十九)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执行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二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相关工作措施,大力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实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按照教育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编制、人事等部门要在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保障,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十一)强化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教,切实建立教师管理责任体系,健全教师管理规章制度,明晰职责,落实责任。要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教师队伍发生的问题要界定责任,严肃处理。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承担起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要规范学校收费,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扩大收费范围或提高收费标准,坚持收费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得乱收费。财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经费收支的监管,学校不得自行增加津补贴项目、提高津补贴标准。

(二十二)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督查力度。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 “双高普九”和 “对县督导”的评估范围,适当提高评估权重和分值。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考察评估各地师德建设、教师资源配置、教师待遇、培训经费和培训基地建设等实际情况,并把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 《意见》,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提供人才支撑。

二○○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陕西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强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两基”攻坚目标顺利实现,基础教育进入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政策引领和机制约束不够有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全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把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放在基础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师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质教师资源。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在制度改革、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全面加强培养培训、资金保障和督导考核,用五到十年时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深化改革,健全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四)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中小学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整和使用,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适当考虑增编因素。对寄宿制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班)等考虑配备专职后勤服务人员。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

(五)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8号),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包括寄宿学校的生活教师和学前一年教育的幼儿教师)认定实施办法,严格认定程序和标准,把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具备国家法

定学历水平和一定教育教学能力,作为申请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取得小学教师资格须具备国民教育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学教师资格须具备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严把入口质量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定期(5年)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并制订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制度相结合的具体办法,形成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六)完善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新任教师补充要坚持资格准入、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省考县选的原则,实行全省统一公开招聘考试。研究制订统一公开招聘的实施办法。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自然减员和缺编情况,制定新任教师补充计划,报省教育厅核准同意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笔试由省教育厅负责,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实施,面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在继续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同时,适时启动陕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今后,各地不得再以其他任何方式和途径自行补充和聘用教师。新任教师必须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2年,并作为其后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必要条件。

(七)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3号)精神,改革现行中学、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制度体系,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切实把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实行教师岗位聘用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按照中小学编制标准,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教师岗位和结构比例,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中、高级职务岗位设置比例;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工作实际,严格控制非教学岗位;实行“评聘结合”的教师职务聘期制度,打破职务聘用终身制,逐步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九)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导教师由城镇向乡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各县(市、区)每个聘期(3年)至少应有20%以上教师交流轮岗。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两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鼓励优秀教师和取得教师资格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

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骨干教师对口帮扶、特级教师巡回讲学、乡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等制度,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形成良性帮扶机制。

(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强教必先强师,强师以德为先。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逐步形成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对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工作实绩和培训进修等方面进行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岗位聘用、续聘解聘、收入分配和奖励惩戒的主要依据。探索教师职业退出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离岗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调离教师岗位。

三、强化培养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十一)完善教师培养体系。高等师范院校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不断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提高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进一步强化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职责,探索建立面向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帮扶机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实施 “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逐步增加计划指标,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二)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修订《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强化政策引领,做到依规施训。坚持每5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每位教师每5年应接受不低于240学时的集中培训。制订培训规划,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实行教师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对按规定完成培训学时的教师,颁发由省教育厅统一监制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证书。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惩和资格定期登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培训监管机制和评估督导机制。

(十三)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培训机构准入和培训水平评估制度,对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证。省上重点建设省级骨干培训基地;各设区市根据教师培训的实际需要,整合资源,建设好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各县(市、区)要统筹利用培训、教研、电教等有效资源,积极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切实改善培训条件,强化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培训者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

(十四)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制订校本研修规划、计划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校长是校

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校本研修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十五)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拓宽学历提高渠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学历大专化,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者达到90%以上,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15%以上。

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

(十六)加大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列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逐年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市、县级财政要足额落实本级应承担的公用经费资金,不断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要按照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规定,将中小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

(十七)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各级政府应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县级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险,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广大教师从教治校的主人翁地位。

五、加强管理,确保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健康开展

(十八)落实教师归口管理。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辖区内的教师工作,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调配交流、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职责。中小学教师采取“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聘用和调配。县级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监督。

(十九)建立“3+1”责任体系。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配套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对校长的考核。

(二十)构建专家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全省教师教育的优质资源,发挥教学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设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构建省、市、县三级专家服务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强化专业指导。

(二十一)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全省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在教师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支持。财政部门要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通力协

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十二)加大教师评优及表彰力度。加强特级教师的评选和管理。积极开展省、市、县三级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并奖励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二十三)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全省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在政策落实、编制管理、培养培训、经费保障、教师待遇等方面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七日

第四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讨论稿)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直各学校,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战略部署,推动莆田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莆田经济建设,现就我市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充分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战略部署,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扩大会议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强市的目标。教育在人力资源强省强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位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推动力量。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动莆田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教育的基础、保障、后劲和支撑作用,加快我市港城崛起,全面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好。

2、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依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城乡教师

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3、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基本解决;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优秀教师;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高,形成一支能适应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弘扬“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精神,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人民满意“十佳教师”、“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和教师评先评优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为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对长期在农村任教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给予表彰。

2、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严格按照《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切实解决社会和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要勤恳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敷衍塞责,不得无故停课、缺课、擅离职守,不得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教育教学造成损失。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不侮辱、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潜心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廉洁从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要尊重家长,注重家校联系,定期进行家访。

3、进一步完善师德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对教师从教行为进行抽查督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电话”,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予以严肃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追究法律责任。连续两年或五年中有三年师德考核差的教师转入教育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待岗。

三、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1、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新标准。省人民政府在2002年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福建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基础上,将县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职工;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职工,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新的编制标准执行后,前3年全市先核增8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

2、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1)坚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小学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对撤并确有难度的小学可采取撤校设点的方式进行撤并,即以一所完全小学作为本部,将地理位置较近的2-3所初级小学作为教学点的方式进行撤并。(2)完善编制管理,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各类在编在册不在岗人员要限期归队或与学校脱离关系。要及时清理长期借调人员和长期擅自离岗人员,对外借达半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职工,应将其人事关系转到教育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管理。人事关系已转移到教育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教师要求复职的,应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重新确认教师资格后,参加竞聘上岗;对连续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3天以上的,一经发现给予效能告诫;擅自离岗连续超过30天或1年内超假累计达三个月的,按自动离职处理,要做好转岗分流工作。对退居二线的原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引导他们及时转换角色,积极承担一定的教学、教研工作;对超编学科的年轻教师,可根据紧缺学科的需求组织转岗培训,在取得上岗资格后转岗任教,无法转岗的直接分流;对超编学校的非教学人员,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经考核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调整到缺编的教学岗位上去,无法转岗的予以分流。有条件的县区可对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的教师实行内部离岗退养制度, 并把腾出的编制全部用来补充新教师,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学科教师结构性失衡问题、教师区域分布不合理问题和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3)引导、鼓励优秀教师从城镇学校、离城镇近的农村学校向边远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合理流动,进一步充实农村骨干教师队伍,解决部分地方出现的骨干教师“青黄不接”问题。(4)城区中小学招聘新教师要优先录用师范类应届毕业生,避免因城区学校向农村招聘教师而造成农村优质教师资源大量流失。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5年努力,基本实现农村教师结构合理,编制数、实有人数和财政供养人数相对应。

3、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要根据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和“分类处理、适当储备”的原则,制定中小学教师招聘规划,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1)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凡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到我市一般转移支付县仙游乡镇(不含县级政府所在镇)及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5年,按每人每年5000元计算,逐年退还学费,连续退费4年,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市、县级财政也应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2)开展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由仙

游师范学校与莆田学院(或其他高校)联合办学,采取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学制5年的办学形式,定向培养专科学历的农村小学教师,每年招收160名,连续招收5年。定向培养师范生的招生名额由市教育局根据我市各县区山区、海岛和农村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统筹分配。学生被录取后,必须与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签订协议,保证毕业后接受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定向安排到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服务期五年以上。学生在学期间适当减免学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市财政承担。近几年,重点培养小学语文、数学和小学信息技术、艺术等紧缺学科教师。(3)开展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通过推荐免试、免缴学费的办法,从省内高校吸引一批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仙游县农村中学任教并在岗完成教育硕士学业。(4)贯彻落实市人事局《关于市直教育系统招聘“211工程”院校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考试工作意见(试行)》(莆人才[2008]13号),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省外、市外骨干教师和大胆招聘优秀毕业生到我市农村中小学任教。(5)鼓励中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中职学校聘用企业、社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供政策支持,以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

4、全面推进支教帮扶和挂教培训工作。(1)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要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农村薄弱校支教帮扶;农村薄弱校要有计划地推荐选派教师到城镇达标校、示范校和实验校挂教培训。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形式,加强校际间的教师交流与合作、深化校际间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拓展校际间结对子帮扶领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参加支教帮扶或挂教培训的教师人事关系不变,工资福利待遇不因支教帮扶或挂教培训而受到影响,考核由接受支教帮扶或挂教培训的学校负责,工作量由接受学校负责计算,派出学校应予以确认。各县区应参照当地干部下派农村工作的补贴标准,每月给予支教挂教教师一定的生活补助和交通

补贴。(2)要深化城镇中小学教师农村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从2009年起,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同时,要定期组织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巡回讲学、送教下乡,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5、改善农村教师待遇。采取有力措施,(1)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相同待遇,确保县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2)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级。(3)实行山区、海岛和边远农村学校等艰苦地区教师特殊津补贴制度,每月至少补助100元。(4)城镇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自愿到缺编农村学校任教达4年的,职务评聘优先或工资上浮一档。(5)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各5%,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

四、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1、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有条件的县区要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县区域内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心小学和完小(教学点)之间合理流动。同时,要组织好城区(含县级政府所在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县区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也要进行交流。

加强对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工作的管理。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稳步推进”的原则,制订具体的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明确校际交流的基本原则、条件、程序和办法等,经县级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意见要向社会公开,保

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校际交流工作。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区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平稳推进、落到实处。

2、完善“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根据《义务教育法》关于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县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以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县级人事行政部门对县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师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考聘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县区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每学年初以学校(教学点)为单位核定本辖区所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县级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核定本辖区所属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设置总量及其结构比例;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提出所属中小学岗位设置的具体意见,学校根据具体意见制订本校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职工岗位聘用的核准,岗位聘用经同级人事行政部门认定后兑现工资待遇。

全面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坚持凡进必考、择优聘用。县区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本辖区所属中小学新招聘教师的用编审批。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本辖区所属中小学新教师招聘计划和方案,报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公开招聘工作,招聘结果报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县区级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公开招聘新教师考试的科目、内容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师职业特点,使真正适合当教师的人才能够进入教师队伍。

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含领导职数及人员结构比例)和人事行政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内,负责本辖区所属中小

学在编教职工在学校之间的流动,并在1个月内向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办理核编手续;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办理工资基金变更手续;县区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对编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1、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工作。(1)加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农村小学新教师原则上应到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挂教培训1年,以促进新任教师巩固专业思想,掌握教学常规,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2)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培训,5年内对全市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其中省级培训教师1000名、校长100名,市级培训教师4000名、校长400名,其余由县级负责培训。积极开展小学教师转岗培训工作,突出基础教育新课程对小学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切实提高转岗教师在新的岗位履行职责的能力,以解决我市教师队伍学科失衡问题。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新增学科师资培训,为中小学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提供师资保证。继续开展高中新课程培训,确保每位高中教师都接受过高中各年级新课程内容的培训。(3)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选送一批优秀教师、校长参加省级教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名校长、骨干校长培训,并建立一批名师工作室。市级培训100名教学名师、400名学科带头人、50名名校长、200名骨干校长、400名骨干教师。县区也要相应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形成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4)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5学时,以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配置,明确任务职责,加强培训能力建设,提高为广大教师学习进修服务的水平。(1)要大

力加强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和仙游师范学校两个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强化其培训、教研的功能以及在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将两个市级教师培训基础建设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市教师进修学院主要承担高中、初中教师(校长)市级培训任务,仙游师范学校主要承担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市级培训任务,其他教师、校长的继续教育任务由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2)各县区要整合教师培训、教研和电教等资源,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构建集信息、培训、教科研和社区服务为一体的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开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达标评估工作,“十一五”期间荔城区和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要创建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以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3)要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师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专职培训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适当提高市、县教师培训机构专任教师的高级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3、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围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对课程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学生学习质量分析与指导、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带有全局性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引入培训课程,使培训课程和内容更加符合中小学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要创新培训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建立教师校本培训考核检查制度,切实落实学校在承担校本培训中的责任;充分发挥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等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促进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提高培训效益。

4、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经费投入力度。贯彻《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国人部发[2007]96号),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体系,人事行政部门会同教育

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公需科目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专业科目培训,专业科目培训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70%。把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的一项依据。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和其他市级教师、校长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按教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核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并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要按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民办学校举办者也要按本校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加强教师培训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格执行物价、财政部门关于继续教育工作的收费规定,禁止乱收费。

六、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1、落实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健全公办中小学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机制,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教职工工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进一步落实公办学校教师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各县区应按规定的比例和标准为中小学教师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劳动保障、建设、财政等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基本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2、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民办学校应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聘用的教职工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按合同规定及时兑现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民办学校教职工人事档案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行政部门共同指定具备资质、服务质量好、收

费合理的人事代理机构代管,受委托的人事代理机构要切实做好民办学校教职工档案管理、教龄和工龄计算、职务评审等工作。民办学校应参照同类公办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标准,对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实施聘任。民办学校应当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为在职教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的督查。

3、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执行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1、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相关工作措施,大力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实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按照教育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编制、人事等部门要在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保障,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强化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教,切实建立教师管理责任体系,健全教师管理规章制度,明晰职责,落实责任。要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教师队伍发生的问题要界定责任,严肃处理。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承担起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要规范学校收费,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

准,不得以任何理由扩大收费范围或提高收费标准,坚持收费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得乱收费。财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经费收支的监管,学校不得自行增加津补贴项目、提高津补贴标准。

3、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督查力度。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双高普九”和“对县督导”的评估范围,适当提高评估权重和分值。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考察评估各地师德建设、教师资源配置、教师待遇、培训经费和培训基地建设等实际情况,并把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莆田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目标,服务海西“两个先行”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第五篇: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本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紧紧围绕这一课题,抓住教师发展这个根本,从管理的创新入手,在搞好校本培训的同时,积极进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主线,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狠抓学校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二、建设目标:

总目标:努力造就一支有名优教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紧跟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通过以校为本的培训,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幅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通过以校为本的培训,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幅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我们以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全面提高教师驾驭素质教育的能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集中组织教师对其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做到对内容的深入领会。同时与教师签订禁止“三乱”、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包保责任书,以“两考三评”为契机,通过师德考核细则,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严格的日常量化考核,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在教师中开展评选“师德标兵”活动,通过师德征文和经验交流会深化师德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历炼中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品位的教师队伍。

2、营造校本研修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搭建学习的平台,丰富教师的理论内涵,为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以学习为途径,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继续以深化“三新”为重点,结合新课程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学习、结合优质资源学习、结合教学中的随机问题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本学期我们将利用每周五的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对新课程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学习,让教师更深入地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积极贯彻教育局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组织教师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在学习形式上采用分层引领的方法(专家的引领、校本培训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外出学习汇报引领),同时引领教师读书,丰厚底蕴。倡导教师建立个性化的资料库,采取指定读书与自主读书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给教师推荐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订阅《四川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等杂志阅读,学校从网上下载有价值的材料印发给教师阅读。同时要求教师进行自主读书,记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为检验学习效果,学校将组织教师基本素质测试和理论知识测试,以此促进教师基本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集中培训,从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不断提高骨干队伍的素质。同时每月组织一次教师对《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依法执教的能力。

(二)、大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在三个方面组织加强,大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提高骨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优先扩大师范专、本科的进修规模,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对部分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实行脱产培训、进修,优化骨干教师队伍结构。

2、大力推进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健全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发动全体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特别需要把培训全体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的地位。坚持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改进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为重点,对这三个层次骨干教师的培养,分别制订不同条件,层层选拔,依次提高。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选拔评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也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三)、努力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全面直接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的教师。班主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德育处通过组织外出学习、每月集体培训和班主任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力争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熟练的业务知识,注重对班主任工作研究,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具有示范性,得到绝大多数师生、家长好评的班主任队伍。

2、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结对子活动.并通过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集体研讨等活动,促进班主任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鼓励班主任利用各种渠道学习搜集各种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并灵活运用于班主任实际工作中。

五、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校长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导处具体操作执行,负责日常事务及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制度保障:以完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优秀教研组评选制度、教学事件认定及处理方法等。

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款,在公用和人员经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队伍建设。

4、监督保障:根据规划,落实责任制,加强总结和考核评价。每学年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加强监督。有关信息及时反馈沟通,研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接受上级部门的专项检查

下载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