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改编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近来笔者阅读有关此课的实录,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渑池之会”这部分内容时曲解了史料,有悖于事实,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案例1】“渑池之会”是因为秦王想报复吗?
(生自由朗读“渑池之会”的故事)
生:老师,我有一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在渑池相会呢?
(生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秦王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他想要报复。
师:有道理。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王自然心有不甘,必定想找机会实施报复,于是引发了“渑池之会”这个故事。
【分析】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只凭课文内容猜度,“渑池之会”的起因很容易归结为“秦王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就是说,自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赵两国曾交战数次,长达数年,而且秦国均取得了胜利。不过让人疑惑的是:既然秦国攻城拔寨、屡战屡胜,为何又突然提出与赵王会面呢?
原来,在“渑池之会”的前几年,秦国虽然强大,但一直担心其他各国“合纵攻秦”,于是决定在战略上作出调整:一方面主动与楚、韩、魏等国交好,另一方面则集中精力攻打赵国。然而在几年的对抗中,秦军虽然屡屡获胜,但依然没能一举消灭赵国。而就在此时,形势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先是赵国的盟友燕国在与齐国的交战中节节败退,几失招架之功。赵国在惊恐之中急欲与秦妥协,以便回身对付齐国。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趁着秦赵胶着之际,突然毁了和约,派军攻打秦国。见后院失火,秦国也无心思与赵国相争。于是,共同的需要使两国坐到了一起。
可见,“渑池之会”并非秦王为报“骗取和氏璧失败”之仇所设的圈套,而是由于时局所迫,双方不得不作出的政治妥协。
【案例2】“缶”只是一个瓦罐吗?
师:秦王让赵王鼓瑟,可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秦王击缶,而不是让他鼓瑟呢?
生:因为“瑟”是一种乐器,而“缶”只是一个瓦罐。“击缶”自然要比“鼓瑟”低一个层次。所以蔺相如要让秦王击缶。
师:是啊。从表面上来看,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大家谁也不欠谁,可事实上,还是赵王胜了秦王。
【分析】“缶”,最初是用来盛水或盛酒的一种器皿,多用陶质,也有用青铜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人们常常边喝酒边敲打这种酒器吟唱,所以,“缶”也就渐渐演化成了一种乐器。《说文》云:“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只不过在当时,”“缶”被视为一种很下等的乐器,“击缶”也是一种十分低俗的娱乐方式。据《墨子?三辩》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表明“击缶”在当时只流行于社会最底层的农人之间。
在渑池会上,秦王为戏弄赵王,让赵王给他鼓瑟。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一个鼓瑟,一个击缶,看似谁也不欠谁,然而,击缶较之于鼓瑟则更显低人一等。难怪秦王在听完蔺相如的请求后会怒而不许。上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击缶”与“鼓瑟”的不同意蕴,但将“缶”理解为“只是一个瓦罐”,显然有失偏颇。作为教师,应当及时予以指正。
【案例3】蔺相如真会跟秦王拼命吗?
(出示:“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我会强调“拼”字,这样才能反映出蔺相如的勇敢和无所畏惧。
生:我也会强调这个“拼”字。我觉得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如果秦王不答应,他会与秦王拼个鱼死网破。
师:说得太好了!带上这样的理解与感受,你再读读这句话。
【分析】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答应。于是,蔺相如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说:“您现在寓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很多人在读这句话时,往往会关注到这个“拼”字,认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如果秦王不为赵王击缶,他就会与秦王拼命。
事实果真如此吗?稍加分析我们便可发现,说蔺相如准备跟秦王拼命,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其一,秦王距蔺相如虽只有五步远,但相信此时其身边必定站着许多侍卫,要想杀秦王,简直比登天还难:
其二,蔺相如只是一介书生,五步之内怎能伤及秦王?
其三,退一步说,如果蔺相如真的与秦王拼了,无论谁胜谁负,在秦国地界,赵王和他,以及其他一些随从还能全身归国吗?蔺相如一世英明,不会在这一问题上一时糊涂吧?
可见,这个“拼”字似为可疑。
其实,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话是这么说的:“五步之内,相如谙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就告诉我们,蔺相如压根儿就没想跟秦王拼命的意思,他只是想用自杀的方式,将脖子上的血溅到秦王的身上。因为在古代,被颈血溅身是一件极不吉利的事情。秦王自然不想因此惹来一身的晦气,更何况在如此复杂纷乱的形势下,他也不想为此事而闹出更大的事端来,所以只好无奈地为赵王击了一下缶。
课文或许是为了强调蔺相如的大勇无畏,故而将“以颈血溅大王”改为“跟您拼了”,岂不知如此一来,反倒让这则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硬伤。
(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心小学312365)
第二篇:渑池之会 剧本
《渑池之会》剧本
剧幕一:
时间 公元前279年 地点 赵国宫殿 人物 赵王
蔺相如
廉颇
众大臣们
廉颇手下
场景 赵王和众爱卿在商议该不该接收亲王的邀约。奴才
上——朝——。
赵王
众爱卿,你们对秦王的邀约有何看法?(众大臣小声互相交流片刻)
大臣甲(上前一步)回皇上,您若去,就怕有危险。大臣乙(上前一步)(紧接着)但您若是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赵王(有许无奈)唉,是啊。(突问蔺相如道)蔺相如爱卿,你有何看法? 蔺相如(思考片刻,上前一步)回皇上,臣认为您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 这……好吧,朕应约。蔺相如随朕,廉颇在边界防守。蔺相如 廉颇(异口同声)是,皇上!
(几天后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廉颇带着手下到边界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廉颇(对手下)你们要在这守好了,别让秦兵乘虚而入了。手下(异口同声)是,遵命!
剧幕二:
时间 公元前279年 地点 秦国渑池 人物 秦王
赵王 蔺相如
秦国史官、赵国史官
场景 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举行宴会,与赵王谈天说地。
秦王 听说,赵王您能弹一手好瑟,今请你弹首曲,给大伙凑个热闹。赵王(难以推辞)这(难为情)……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献丑了。(赵王走到瑟旁,勉强鼓了一段。)
秦王 赵王鼓得真不错。来人,快记录下来,恩(思考片刻)……(故作大声)就写:渑池之会,赵王为秦鼓瑟。
(赵王很生气,蔺相如见状挺身为赵王理屈)
蔺相如(指着旁边的缶,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您挺擅长秦国的乐器。我给大王准备了一个缶,也请大王赏脸敲个曲吧!
秦王(脸色一沉)怎能呢?寡人怎能和赵王比,还不是要献丑为好。蔺相如 久闻大王精通乐理,又何来献丑之说? 秦王(面露难色,摆摆手)哪里哪里,此人乃误传罢了。
蔺相如(依旧不放过)您现在里我只有五步远,你若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想起正在防守的赵国将军廉颇,无奈)我……好,我答应。(说着,不服气地击了一下缶)
蔺相如(很满意,点点头)好好好,史官,你也把这事记录下来吧,就写:渑池之会,秦王为赵王击了一下缶。秦王(结结巴巴)你……你……
史官(看到秦王要回击蔺相如,立马小声提醒道)陛下,他们还有大将廉颇在边界上防守着,还是小心行事为好。
秦王(识相,语气大变柔和)今天是我和赵王难得的欢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言,听说今晚月亮正圆,我领你们到后院赏月。
(旁白: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顺利结束。蔺相如机智果敢,又立了大功,赵王很高兴地封蔺相如为上卿。)
第三篇:渑池之会文言文翻译(精选)
渑池之会中秦昭王在生的时还能保持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不得不说他很睿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渑池之会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渑池之会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1.使:派
2.欲:想要、打算
3.窃:私下
4.闻:听说
5.因:于是,就
6.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
7.刃:名词用作动词,杀
8.靡:退却
9.寿:祝寿
10.竟:终了
11.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
翻译
秦王派出其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王,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愿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愿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有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第四篇:《离骚》背后的故事之楚怀王
楚怀王的性格色彩与屈原的命运悲剧
秘书处
林满平
关于《离骚》,关于屈原,千百年来我们关注的不可谓不多。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都是有关屈原的一切,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的人格魅力、屈原的心路历程等等,可是与屈原一生的悲剧有莫大关联的另一个人物——楚怀王,我们却很少去关注他的心路历程和性格色彩。楚怀王一生中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而这种身份的焦虑不仅造成了自己悲剧的一生,也因其身份的特殊,直接酿成了楚国的悲剧、楚国人民的悲剧、屈原的悲剧;更甚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因为楚怀王特殊的身份及其焦虑,间接地成就了张仪,却造成了苏秦等人悲情的一生。本文将以楚怀王为主线,分析其性格缺陷的产生、表现以及为何会直接影响到屈原的人生。
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宣王之孙。公元前 329 年,楚威王死,楚怀王即位。从其早期的政治表现来看,楚怀王并非如后人传说的那样昏庸无能。怀王六年,楚国大司马昭阳带领大军攻魏,大破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座城池,一时震动中原,这一年被楚人称为“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襄陵之役后,又移师北上,进攻齐国。齐国甚是担忧,亏了陈珍的一着“画蛇添足”的诡辩,方才骗得昭阳引师而去,解了齐国之困。楚怀王十一年,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约纵山东六国,集结六十万大军进攻秦国。虽然六国联军行至函谷关遭秦军阻击,皆引兵而归,但是楚怀王被推为纵长表明他在山东颇孚众望。
由此可以看出,楚怀王至少在执政的早期还是一个有为的君主。那么,楚怀王为何独独对屈原一而再再而三地疏远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本来是楚王之同姓,以其为政尚有任人为亲之嫌。可是怀王竟不以为急,而“甚任之”,可见他对屈原知之甚深。由此可见,楚怀王还是有点儿知人之明的。可是后来又为什么变成了“不知人”因而遭祸呢? 据史记的记载,导火线是这样的:楚怀王让屈原起草个东西,上官大夫眼红屈原,于是散步谣言,说:“大王派屈原写命令、文件,谁不知道呢?可是屈原一起草个东西,等到颁发之后,总要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说什么‘除了我再没人能写啦’,好象咱们大王的水平还赶不上他的呢!”上官大夫是深谙谄媚之道,使用的这一招相当厉害,一下子就戳中了楚怀王的软肋。这软肋是什么呢?软肋就是楚怀王内心深处对自我身份的焦虑。
楚怀王又是为何会有身份的焦虑呢?
楚国在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是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其建立的事业被誉为“霸王之资”。在其祖父父亲已经建立的对楚国而言已经算是至功伟业面前,楚怀王似乎只有成为一代霸主,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于是,信心满满的楚怀王急需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并巩固自己的王位。即位后第六年发动的对魏国对齐国的进攻,又进一步助长了楚怀王建立功业的自信心,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合纵争当纵长(即盟主)的故事。
苏秦奔走六国鼓吹合纵抗秦,历经数年,终有所成。根据当时的各国形势,苏秦其实心里很明白,就算六国联合抗秦,未必就能阻挡住秦国的崛起,遑论是削弱秦国甚至消灭掉。苏秦的本意是集中六国的军事力量,争取与秦国勉强达成一种均势,给山东六国换来一段没有灭国之危的相对和平的时期,以期山东六国能利用这宝贵的和平期抓紧时间实施变法,真正地强大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制秦国的一支独大。合纵初期的齐宣王能理解苏秦的深意,楚威王也能理解苏秦的深意,孰料两个关键人物却相继去世了。楚怀王甫一即位,并未能明白苏秦的合纵本意,又急于建功。在这种急进自负情绪的左右下,居然任命并无真才实学的酒囊饭袋子兰为联军统帅。于是乎,第一次合纵的六十万联军就不可思议却意料之中地败给了秦军。
不管是什么原因致使这次合纵六十万大军败于秦国的不到三十万军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楚怀王把这次合纵当成了自己一举廓清朝局巩固自己王位的重要一役。众所周知,楚国在吴起变法被镇压下去之后,政权一直把持在世族贵族手中,外加偏远地区的封君领地又是鞭长莫及,在楚国,王室的权力并不像其他六国那样强大。一方面是头顶上祖辈的光环压得挺不起胸了,另一方面又受各大世族的掣肘,楚怀王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在接下来出场的屈原和张仪的几次较量中,楚怀王是彻底败给了自己。
楚怀王这个人,往往在紧要关头展示他的愚蠢,或许是本性中的优柔寡断使然,或许是极度自尊感中纠缠着的极度自卑给冲昏了头脑,总之,在大是大非最关键的一瞬间,他总能作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决定。六国联军大败后,屈原出使齐国。当时有个说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当今天下,如果连横的话,秦国将称帝,如果合纵的话,楚国将成王。什么意思呢?当时的战国七雄中,真正有实力的也就秦国、楚国、齐国了。齐国是个棋子。秦国在西边,如果能拉拢东边的齐国,形成连横之势打压楚国,那天下最终将是秦国的。楚国在南边,如果能跟北边的齐国联手,形成合纵之态抗击秦国,那天下最终将属于楚国。于是乎,齐国倒向哪一边就显得异常重要。屈原是很清楚天下大势的,联军一失败,马上建议怀王再度与齐国结盟。楚怀王因当初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任命春申君黄歇为联军大将,任命子兰为将结果蒙羞,觉得有愧于屈原黄歇等主战派,于是开始重用屈原,派他出使齐国。屈原出使齐国,惊动了秦国朝野。秦国君臣经过商议,授权张仪来化解这次危机。
张仪不愧是当时天下第一辩士,对楚怀王的性格揣摩得非常到位。两次出使楚国,不可谓不成功,但是其手段实在算不上是高明。第一次出使是在齐楚联手击败秦军后大摇大摆到郢都的。楚怀王以礼相待,亲自接见他。时人皆言虎狼秦国战无不胜,楚国终于打了一次胜仗,当然要在秦国的“外交部长”面前摆摆谱。泱泱楚国,怎能怕你又小又穷又偏僻的秦国呢?春秋五霸时,你秦国算老几啊?楚怀王的傲慢劲儿,真是溢于言表。机会难得,他要找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王者至尊的威严感。张仪恭维他,他更高兴了。唤来跳舞的美女、唱歌的巫师助酒兴。酒过三巡,张仪才打着酒嗝提醒他,齐国的军事援助是有限的,打一仗可以,但要帮楚国收复失地,那不太可能。这收复失地正是怀王的一块心病,不觉停下酒杯。张仪又说,这一次到楚国,是带来了秦惠王的一番美意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全部归还楚国,条件是楚与齐断绝邦交。楚怀王一听,兴奋得从座位上蹦起来了。翌日,楚怀王竟然宣布:商於之地已重新纳入楚国版图,那块土地上的百姓,重新回到了楚国的怀抱!郑袖、靳尚、子兰、子椒、上官大夫一帮人欢呼雀跃,纷纷向怀王贺喜。这事在今天看来是荒唐可笑至极的,但是楚怀王就是信以为真了,何故?据赵逵夫老师考证,商於之地本为楚国的发迹之地,西周末至春秋初年楚先王和臣民曾长期在那里居住。楚成王四十年(前 632),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大败,作为左军统帅的子西想自杀以谢罪,楚成王“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公。”(《左传·文公十年》)商鞅变法后,秦国即占领了楚国的商於之地。《史记·楚世家》云:“(宣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秦对商於之地的占领,不仅使楚国失去祖居之地,也使楚国西北门户大开。这对楚国来说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极大的耻辱和威胁。楚国一直很想收回商於之地,为此而千方百计的努力,楚人有着深深的“商於情结”。楚威王名“商”,便是明志之举。楚宣王、威王和怀王都想收回商於之地,但终未能如愿。如今却能不动一兵一卒而收复祖父父亲都未能收复的六百里失地,对楚怀王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在楚国扬名立万的事情,也是一次证明自己的绝好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因兴奋而冲昏了头脑的楚怀王当即解除了与齐国的盟约,派人跟张仪去接收商於。后来的事情就是众所周知的张仪装病,三月不见客,等三个月后楚使终于见到他,他一跛一跛地来了,用拐杖指着地图说:我们秦国言出必行,从这儿到那儿,六里地。楚使大惊:不是说好了六百里吗?张仪眼皮子一翻:你们怀王听错了吧?我何曾说过六百里?
一场闹剧就此收场,楚怀王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楚怀王勃然大怒,下令攻秦。齐国作壁上观。两次大战役,均以楚军大败而告终,将士阵亡十几万。商於之地未能收,还失去汉中。韩、魏趁机袭击楚国南部。楚国没辙,只好派屈原去齐国斡旋,希望再度与齐国联盟。屈原的外交努力很是成功,齐宣王着眼于大局,不计前嫌,齐楚两国再度结盟。可是张仪也没闲着。他又对秦惠王进言:为阻止楚怀王因愤怒而再度联齐,退还汉中的一半。秦惠王依计行事。不久,却传来楚怀王的答复:宁可不要汉中,也要张仪的人头!
张仪第二次出使楚国,则彻底击中楚怀王的软肋,激化了楚怀王与屈原之间的矛盾。楚怀王被张仪戏弄了一次后,传出话要不惜一切代价换张仪的人头。可是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张仪居然主动跑来了,带着他那颗朝不保夕的人头。楚怀王看着张仪那颗笑嘻嘻的人头,想着你既然到了我的手里,哪天杀你都一样,我也戏弄戏弄你,于是把张仪给关进了大牢。
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历史常常让人啼笑皆非,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张仪这次出使楚国,排场非常的大,大张旗鼓地进入郢都,搞得整个郢都人人皆知,但是迟迟没有官方知会楚怀王。当屈原风尘仆仆地从齐国赶回楚国,听说张仪已经被怀王关押后,当夜就进宫面见怀王,慷概激昂地要楚怀王立即杀了张仪,以免夜长梦多。楚怀王的自尊心又开始作祟,问了屈原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张仪出使楚国,本王也是刚刚得知,你屈原刚从齐国回来,是怎么得知的?言下之意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国家间的外交活动,你屈原为何比我这个楚王还提前得知。于是,楚怀王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等回到后宫,王后郑袖又哭又闹,说秦国已经在武关外聚集了三十万大军,就等着你杀了张仪,秦王好来趁机举全国之力来灭楚呢。楚怀王心下一惊,倒吸一口凉气。他倒不是真的被秦国三十万的大军给吓住了,他吃惊的还是心里的那个结,为何张仪出使楚国,他堂堂一楚国国王才是刚刚知道,而王后很明显早就知道了;不仅如此,王后显然知道的还要更多。
当然,这一切都是张仪事先就安排好了的。张仪有备而来,在进入楚国之前就悄悄地派人贿赂了靳尚,又通过靳尚见过了郑袖,来人告诉郑袖:秦王想跟楚国修好罢兵,提出归还汉中的一半,可是楚王不要汉中,只要张仪的人头。秦王如何肯教自己的丞相送死?于是秦王秘密遴选了二十名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美女,外加十名绝色胡女,要送给楚王。夫人您知道上庸六县吗?美女遍街都是,又年轻,一个个水蛇腰丹凤眼。秦胡美女入楚,王后岂能安宁? 郑袖俏脸嗔怒细眉紧皱。她固然很漂亮,南国女子风情万种,可毕竟三十多岁了,她比得过上庸的那些小妖精么?更不用说那火辣妩媚的绝色胡女了。这位郑袖,几年前就干过一件事,表明她在王宫中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有个大美人儿与她争风吃醋,她急中生智,让大美人儿失掉俏鼻子。事情是这样:郑袖对这美人说:你呀,生得样样出色,就是鼻子稍逊一点,你以后见君王,不妨捂着它。这美人想:不会吧?我的鼻子人人夸呢„„不过她初受宠,还是谨慎为妙。郑袖所讲的,万一真是楚怀王的意思呢?她果然在怀王跟前捂鼻子,只尽量捂得好看一些。怀王很不理解,问郑袖,郑袖笑道:她是嫌你身上有股臭味儿呢。怀王大怒,立即传令,割了那女人的俏鼻子。
楚怀王的自尊又一次被伤到了。郑袖不愧是有智慧超群的离间之道,她巧妙地把火引到了屈原身上。她说这事朝中大臣都知道了,是老令尹昭睢告诉她的。楚怀王因为起用屈原而教老令尹昭睢在家闲居了,可是秦国屯军这事为何屈原刚刚面见他的时候没有跟他提起呢?不仅没提,而且一个劲地要他立马杀了张仪,这又是何居心呢?楚怀王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觉得屈原别有用心。于是乎,把楚国君臣戏弄得鸡犬不宁的张仪,这一次又安全逃出楚国了。
我们看完了张仪和楚怀王的较量,再来看屈原是如何跟楚怀王打交道的。屈原不可谓不忠,只是这千古忠君忠得有点过于方正,以至于硌着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史记》里讲到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可见其方正,可见其耿直。诚然,这是屈原的优良品质,值得肯定。但是,屈原成也方正,败也方正,方正得没有了一点圆滑,棱角突出。遇上了一个好面子的领导,屈原却没有丝毫的谦让之意,抓不住楚怀王的心思。楚怀王身居王者之位,一方面活在祖父父亲的光环里没有什么功业,于是急躁冒进;另一方面,又受世族势力的牵制而放不开手脚。或许,楚怀王是很愿意起用屈原等一帮改革派在楚国实施彻底的变法的,不然就不会在初期重用屈原,使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只是,一次接一次的打击使得楚怀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头顶楚国王冠却无多大王权,权力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想干一番事业却无法展开。于是,楚怀王急需找到一种存在感,一种实实在在的作为楚国国王的自我存在感。可是,最有才华的屈原却体察不到楚怀王内心的纠结,在楚王一次次地寻求认同感的时候,屈原总是过于理性而不解风情。屈原一身正气,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只是在极度自尊纠缠着极度自卑的楚王面前捉襟见肘,屡屡碰壁,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从以上张仪跟楚怀王的较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仪是完全抓住了楚怀王性格上的缺陷,极大地满足楚怀王对于身份的强烈的需求感,诱使楚怀王一步一步地钻进张仪布置好的陷阱里,可以说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屈原是不屑于纵横家的这些见不得人的伎俩的,总是以正大光明的正派之士自居,却每次都收不到好的效果。在战国中后期这样一个大争之世,张仪等人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凡事无所不用其极的风格适应了大争之世的发展,而屈原等人的风格则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说屈原生不逢时也好,说孤洁清高也罢,总之屈原是败下阵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屈原的性格决定他悲情的一生,而楚怀王的性格则在影响到他自己的命运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楚国的命运;影响到了楚国人民的命运,也就是影响到了屈原的命运。从这个角度看,楚怀王的个人悲喜剧既是性格的悲喜剧,又是一场历史悲喜剧。
参考文献:
刘小川:《屈原》,《小说界》2008年07月10日。
张世明:《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屈原》,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何清谷:《屈原与楚国政治》,《青海师范大学》
王锡三:《楚怀王•屈原•<离骚>》,《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6期。王向东:《楚怀王的悲剧》,《博览群书》1985年第4期。
蒋波:《楚怀王生前身后的悲喜剧及其原因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刘保昌:《论楚怀王》,《江汉论坛》1997年第11期。
第五篇:《蔺相如渑池挫秦》中国历史故事
秦国没有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一直怀恨在心。不久,秦国去侵略赵国,夺走了石城。第二年,又去打赵国,杀死了两万人。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到西河之南的渑池会盟。赵王不敢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只会显得赵国势弱,国君胆怯,反倒让秦国看不起。赵王只好硬着头皮,叫蔺相如陪他前往。
廉颇带着大队兵马送赵王来到国境线上。拜别时,廉颇对赵王说:“国君,这回您上秦国去,来回路程加上会期,至多不会超过30天。如果过了30天,您还不回来,请答应把太子立为国王,好让秦国死了心,不能要挟大王。”
赵王点头说:“好,太子和国事就托付给大将军了。”
到了约会的那天,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见。在宴会上,秦王喝了几杯酒后,乘着酒兴说:“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用瑟弹一曲吧。”
赵王不敢推辞,红着脸弹了一曲。秦王斜着眼睛对旁边的史官微微一点头,史官会意,就上前把这事记了下来,还念了一遍:“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会盟,赵王为秦王弹瑟。”
蔺相如知道这是秦王有意侮辱赵王,把他当做臣下看待,还要把这种耻辱记在史册上,让赵国丢尽了脸。他想了想,拿了一个瓦盆,上前跪在秦王跟前,说:“赵王也听说秦王挺能演奏贵国的音乐,现在我为大王捧上一只瓦盆,请大王演奏一段吧。”
秦王一听,可生气啦!高昂着头,理也不理蔺相如。蔺相如站起来,厉声说:“秦国虽然强大,但是,在这不到五步的地方,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的身上去!”
秦王见蔺相如高举着瓦盆,如果真的砸下来,自己的脑袋可能不会完整了。
两边的侍卫这时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秦王不想吃眼前亏,只好用筷子轻轻地敲了一下瓦盆。蔺相如这时回头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事记下来:“某年某月,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盟,秦王为赵王敲瓦盆。”
秦国的群臣挺不服气,叫道:“请赵国用十五座城,作为对秦王的献礼!”
蔺相如毫不示弱,也叫道:“请秦国割让都城咸阳,表示对赵王的敬意!”
这时,秦王得到密报,说赵国的大军驻扎在临近的地方,于是不敢轻举妄动,就喝住手下,又请蔺相如坐下。气氛缓和下来后,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