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霖铃》说课稿教学用杨旭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的杨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雨霖铃》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依据。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倪文锦版本第六单元第二课《宋词二首》的。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⑶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以下教法:
1、诵读法: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词人哀伤悲怆之情。
2、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
3、启发式教学法:从词的意象、名句切入,启发学生深入探究 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背诵词文,自主探究文本。
2、讨论合作法:采用此法来理解文中意象的情感内涵,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前安排是:
一、(我,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朗读课文,处理生字。(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对于教学步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设有七个环节。第一是课文导入;第二是,作者简介;第三是介绍背景;第四是初读感知;第五是思考探究,第六是课堂巩固;第七是课外拓展)
一、(首先我的)课文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我可以这样导入“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就提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三、介绍作者背景
词人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为开篇,可见全词描写的是离别,那么作者为何要离开呢。这就与作者的生平有一定的关系,这时候,课件就展示词人的肖像和作品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和创造背景是为了更好的体会诗词的情感。
四、初读感知
俗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雨霖铃》是一篇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情真意切,感人。多次诵读,能帮助学生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因此,遵循诵读的原则,我将通过录音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出来,感染学生,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跟随录音范读,自由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并且把握全词“伤离别”的主旨。
五、思考探究
诗词教学,既忌粗糙空泛,又忌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整体鉴赏和局部精细鉴赏相结合,在学生整体感知全词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启发学生赏析本词内容,从而进入“思考探究”环节。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词的上阕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两句中,哪三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为什么?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写了哪些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四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四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六、课堂巩固:通过背诵这首词,体会其中传达出来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七、课外拓展:回忆学过的诗词,找出以“离别”为主题的诗句。
八、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第二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第三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今天,我要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雨霖铃》,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首先是教材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在柳永的笔下,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分别从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的离情别绪中层层深入,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因此,学好本课将为之后同体裁作品的学习和认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新时期的他们对词作品有了一定的学习和认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多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
按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再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了解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3、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审美情趣。再结合课文内容,我将本课的重点制定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本课的写作技巧。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将本课的难点制定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提问点拨法、自主探究法,在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一定的个性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在学法上:我会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不管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还是教法学法的引导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本课的教学过程,所以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趣导入
在这一环节当中,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柳永的个人简介,同时播放歌曲《送别》,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接着两个问题作为导入:
1、观看柳永的个人简介,谈谈对柳永有哪些认识?听了这首歌,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是什么?此环节,我通过播放作者简介与歌曲,再结合提问的方式作为导入,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课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和认识,此环节我预计用2分钟时间来完成。
二、自学感知,整体感悟
在这一环节当中,我同样运用多媒体来播放雨霖铃这首词给学生听,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解决本文的大致内容,同时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再由我对课文进行讲解。此环节我通过学生借助多媒体的范读和课文注释进行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环节我预计用8分钟时间来完成。
三、合作探究,共同分析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讨论两个部分的问题,第一部分是自学环节当中留下的疑难问题,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两个部分的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本词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的意象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并由我针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最后得出答案。此环节我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并有利于学生群体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好解决本堂课的重点。此环节我预计用15分钟时间来完成。
四、个性表达,拓展思维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会设置一些问题,例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此环节我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解决本堂课的难点。最后在学生积极发表想法中结束本课的教学。此环节我预计用15分钟时间来完成。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我主要用多媒体和黑板来进行板书,一方面通过运用多媒体可以更直观的将本堂课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将本堂课的重难点详细写在黑板上,这就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
六、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再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真正的把知识点落实于学生签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我会要求学生收集柳永同体裁作品进行鉴赏,在下次上课之前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雨霖铃》,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共八首词。《雨霖铃》是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离别想思题材的经典之作。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诗词鉴赏的知识,而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下在短时间内感受词作的意境,进一步提高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才以弥补他们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及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柳永词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鉴赏本词的意象、语言、思想情感艺术及手法,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革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品味词作的语言、竟境、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即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夸美纽期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雨霖铃》的MTV中初步感受词作的内容,师生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情感,描写画面让学生进入词作意境,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张先的《江南柳》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此类诗文的能力。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比较阅读法等。
六、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方法(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雨霖铃》的MV,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感受音乐画面中的内容,继而引出话题:离别想思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通过品读《雨霖铃》,感悟词人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由此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品读诗词语言,突破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
在学生欣赏完音乐画面后,请学生诵读并互相点评,然后总结诵读要领:注意情感基调,注意读音节奏。教师范背。2.整体感知
“在师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合上书卷,感受词中有几幅主要画面,并通过大屏幕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幅主要画面:长亭送别图,烟波暮蔼图、晓风残月图。3.描写画面
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词作的诗情画意后,教师给学生布置问题:结合词作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三幅画面。这样以来,就能使学生较充分地感受词作的竟境。
(三)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1.明确鉴赏要点——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2.分组探究以下问题: A本词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B找出词中的景语、情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C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诗句体会其艺术效果。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涵盖了鉴赏一首诗歌的要点,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效果,就完成了自主鉴赏诗歌的过程。
3、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在课堂上出示张先的《江南柳》一诗与本诗的写作技巧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这类诗词的能力。
(四)作业
将阅读教学拓展到写作领域,是我们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尝试的课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所学课文中汲取源头活水,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搜集整理有关离别题材的诗句,分类抄写,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就完成了诗歌教学中诵读——鉴赏——写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这处敬请各位评委指正,谢谢!
第五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本单元教学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所以我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词作的意境、思想感情,并深刻体会词作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合和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词,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熟读背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二)、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
(三)诵读指导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3.再请学生试读
4.示范朗读5.学生听录音朗读6.跟读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四)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下面我们以讨论的形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
2.讨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① 写景抒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秋雨黄昏送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情感内涵。
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真切风光。③ 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小结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