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十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播放视频)我国目前生态现状 各位老师:
听了前面几位老师的讲座内容,大家还沉浸在新时代、中国梦、民族复兴之路的宏伟蓝图中,可是看了这个视频,我们的思绪又被拉回到现实中,心情很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要让生态文明落地生花,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共包含三个内容。
一、生态文明
生态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词,生态建设包括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以前常说的环境保护,现在只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部分。
下面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片,了解一下生态、生态文明发展历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播放—历史的回望)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工业和农业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自此以后,环境保护正式成为改革的重点。第九个五年计划中,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六大提出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升华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优、节、保、建。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制度,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我国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若要实现美好愿景就需要完善一系列与生态相关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为其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请听来自中央的声音。播放视频---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基本特征的 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心,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这一个内容在前面第三章《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讲到,这里就不在多说。
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
在改革的浪潮中,国家先后推出了“诚信中国”、“平安中国”、“青春中国”、“和谐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样的论述,既反映了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又体现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应当 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格局,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制度建设的约束作用将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坚持不懈推动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绚丽画卷将会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公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生态环境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环境问题的频发多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失去生态环境的保障,发展成就就会大打折扣,人民的幸福感就难以真正提高。人们在满足食物、水、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前,一些地方存在雾霾频发、垃圾围城、饮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群 众反映强烈。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成真。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建设生态文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多数百姓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已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长期重点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更是滞后,目前还无法满足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诉求。人们期望吃得绿色、穿得绿色、行得绿色、住得绿色、用得绿色,只有体验到绿色,才能感悟到幸福、美好。但目前状况是人均绿地不足、分布不均,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城市建筑密集、房价过高、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空气不达标、水质令人担忧、垃圾占田围城,等等。如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就会化为泡影。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正式制度有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 非正式制度包括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
怎样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呢? 1.科学决策,健全生态制度体系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660余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刚才看的短片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八项内容,所说的“四梁八柱”,在这八项制度中,我们重点来了解以下几个内容
(1))明确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清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明确国有农场、林场和牧场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权能。(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我国的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按照生态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
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国家又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纳入的区域划入生态红线范围,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并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维护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
(3)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海域海岛六类国有资源供居民有偿使用。
(4)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是指对个人或组织在森林营造培育、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区保护、流域上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荒漠化治理等环境修复与还原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符合人类需要的有利影响,由国家或其他受益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价值补偿的环境法律制度。例子:全国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补偿、全国性的大型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如退耕还林工程)补偿及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如淮河水污染防治)补偿。
生态补偿制度受偿主体
①生态环境建设者,典型的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内,受到禁牧、休牧和划区轮放政策影响,被政府给予粮食和饲料补助的农牧民。②生态功能区内的地方政府和居民,③环保技术的研发主体,④采用新型环保技术的企业,对积极主动采用无污染或者低污染、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企业,也应当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等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制度补偿方式一般为货币补偿—生态补偿金。(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工业城乡关系
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总体上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城乡分治制约。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就存在二元经济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户口被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还存在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收入和保障二元性以及土地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二元性。这些都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子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做了重要部署,给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国家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目标。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一目标是在201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出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是到2020年。新型城镇的例子。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华西村: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 建立和完善资源环保的法治管理制度,目的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形成对全社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凡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调节和管束。近年来,国家连续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污染治理。中国刑法还对破坏环境资源罪有专门规定。国家颁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建立起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连续三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公民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7.5万多起环境违法案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6万家,对1万多个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国家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多起违法行为。
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可谓力度空前。
新环保法中加入了“对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对严重的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拘留”,以及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8种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等内容,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
举例子:视频、事例
3、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 经常有人把建设生态文明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同起来,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主要就是防治污染、修复生态,只要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态文明水平就提高了。其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是在“文明”上,更多的是反映人类行为的进步。当我们投入几千亿元治理环境,环境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水平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举例子:心脏上的垃圾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培养生态道德,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质,使其既明确生态权利,又明确生态义务,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而今,面对生态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培育生态文化更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培育工作,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以此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健全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培养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通过生态道德的培养,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幸福观,进而使人们在享有生态权利的同时,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履行生态义务,使践行生态美德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使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从美好愿景化为真正实践。
这就需要加大网络、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实践活动、宣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图片资料、宣传手册等途径,向人们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把生态道德教育寓于生活中来,使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危害性和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的紧迫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生态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能力。
开展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关系到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行为规范的形成。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能够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社会中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使生态意识上升 为全民意识。中办、国办2017年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等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这为开展生态教育拓展了平台载体。此外,开展生态教育,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手段,促进形成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贡献。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
生态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包括全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工人、农民、军人、普通公民、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学生;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教育的渠道主要有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
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模式的主要表现坚持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低碳饮食;开发以生态节能为导向的 低碳建筑;打造以绿色环保为导向的低碳交通;宣传以经济适度为导向的低碳生活等。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了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生态文明新格局。请看视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各位老师,我们每个人既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我们要按照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创造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美好明天,让这一千年大计惠及子孙万代!
第二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文 吴玉萍 张淼 玮娜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已孕育在党的行动纲领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完整阐述是在2012年7月23日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起了党内外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含义也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人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政治学习 www.xiexiebang.com)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形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如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看,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次,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关系看,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指向是建立六大体系:一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二是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三是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四是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五是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六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的广大环保工作人员,应及时捉住当前的战略机遇,勇于探索,创新环境管理理念和措施,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美丽中国在切实的环保行动中逐步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昊玉萍,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张淼,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玮娜,北京师范大学
第三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当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如期落空,西方在“震荡的十年”中惊魂未定,中国人却正以难以撼动的决心,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这样一条新型发展道路,超越了对发展速度的顶礼膜拜,意味着对发展理念的全新诠释:解决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但是靠的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在这条新型发展道路上,环境保护迎来了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鉴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第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第二,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第三,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总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主要方向,确定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基本领域,提出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点工作。要把这些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确保全面促进节约资源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有一下措施:一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二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三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四是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保护。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其次,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第三,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第四,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巩固既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弥补不足,补齐短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扭转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们过上既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又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生态文明道德培养,以制度维护环境公平,以道德规范环境秩序。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境文化,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
三、总结
“美丽中国”,靠新经济新产业充实底气,转方式调结构面临更高的品质要求。“美丽中国”,靠生态自觉来划定底线,让生态意识深入骨髓,让环保法制刚性有力。“美丽中国”,靠文化建设打好底色,传承生态和谐的文化基因,引导珍爱自然的生活方式。
“美丽中国”既是蓝图,也是路径。秉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中国的发展就能一路好风景。
第四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第五篇:浅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浅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 全面发展 美丽中国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生态文明(1)含义
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2)核心内容 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变。
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深化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提出这5个方面的体制改革。与其他4个方面体制改革比较起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多地意味着建设,因为生态文明本身处于建设之中,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五位一体”的制度空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中,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的字眼出现两次。这一个“必须”两个“加快”反映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生态文明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1月15日,《决定》全文公布,共包括16项60条。本次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在于超越以往以经济改革为主题,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五位一体”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成为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全面改革”、“发展”、“生态文明”等关键词在《决定》中多次提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提出。
《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1、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生产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5、在时间跨度上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必修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跨越路”
四、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是一种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产方式脱胎于传统工业化的路子,以往主要拼资源、拼环境消耗带来的发展成果伴随着高昂的生态恶化代价。同时,生态治理却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打补丁、擦屁股阶段,走不出末端治理的圈圈。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的环境恶化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我们都“必须”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今年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体现了这一点。大气污染治理不再在末端治理的圈子里打转,而是直指发展方式的积弊,以大幅削减燃煤消耗、大幅淘汰落后产能为主阵地,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作为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的主要手段,为环境保护方式变革写下了很好的注脚。与此同时,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范围有序推进。
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在第二部分“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第十,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中用600多字6个段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书记的话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总书记2013年9月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时说:中国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结构性、复杂性,只能走一条新的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李克强总理说:“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对全球环境与发展事业的一大贡献。”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李克强总理说,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李克强总理强调:“既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也要有‘登高峰’的必胜信心。”全社会都要增强生态意识、营造良好氛围,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点点滴滴的保护行动就可以汇成蓬蓬勃勃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节能环保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涉及理念的更新和利益的调整,必须发挥体制机制这一杠杆的撬动作用,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
五、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2、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3、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4、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6、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
7、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8、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中,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的字眼出现两次。这一个“必须”两个“加快”反映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人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六、怎样做
1、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立了政府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还未能形成对粗放型、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制约,致使不少地方片面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以攫取和损毁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恶化。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2、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和政策性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责任制度。
3、法律和政策性制度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4、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实行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5、公众参与制度主要是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全民节约制度、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和社会监督举报制度。
6、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责任制度重点是落实生态环境责任制,改革现行的干部考评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7、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探索建立绿色行政体制。各级政府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职责,切实加强政府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功能。
8、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既要看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感,又要看到这个问题与其他领域问题存在的错综复杂联系,不能单兵独进,只有统筹兼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长期实践证明: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八,建议: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要摒弃“唯GDP论”,“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人才是根本。有两个数字比GDP更为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条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
(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环保的生态意识是基础。要把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生态文明观念宣传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四)学习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加强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建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四、感想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我们不但不应该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从而缓解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身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参考文献:
1、总书记2013年9月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
2、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内容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
4、夏群友.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理论前沿,2010,(1).
5、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1999 ,(5):1-3.6、.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
7、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