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灾害事故案例
贵州纳雍山体崩塌灾害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4年12月3日3时40分,贵州省纳雍县中岭镇左家营村岩脚组发生大面积山体崩塌,19户、88人受灾,死亡39人,5人下落不明。经国土资源部和贵州省有关专家现场踏勘测定和分析,认定这是一起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别重大地质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事发地各级党委、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组成的抢险救灾现场指挥部连续7日的奋战,灾害及时得到了有效处置。
二、处置措施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抢险救灾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和要求,国土资源部领导率有关专家、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以及正在贵州省检查工作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做好抢险搜救工作及时作出了部署。前往现场,指挥抢险搜救工作。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省总工会等单位负责人先后率员赶赴现场参与抢险搜救工作。
灾情发生后,毕节地区、纳雍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当即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现场,成立了抢险搜救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思想工作、善后工作协调、维护稳定、现场秩序维护、医疗救护、专家联络、灾民安置、后勤保障、宣传报道等10个工作组,组织开展抢险搜救工作。
1.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现场搜救指挥部组织公安干警、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矿山救护队350余人连续奋战7个昼夜,并调集了5台挖掘机及相关搜救设备器材投入抢险搜救,组织力量维护现场秩序和交通,使抢险搜救工作紧张有序、不间断地推进。至12月8日,共清理出39具遇难者的尸体。
2.确保施救现场的安全,防止搜救中发生事故。根据专家组制定的施救方案,划定危险区域,设立监测点和警示标志加强监测,安排夜间现场监控巡逻人员看护现场,保证了施救安全。
3.精心医治伤员。将13名受伤群众转入医院治疗,并专门安排医务人员进行精心医护。4.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在第一时间内设置临时安置点3处,搭建帐篷153顶,转移安置直接受灾及涉灾群众,入住98户、346人,其余以投亲靠友的方式进行初步安置;在第一时间内向受灾群众发放粮食2620公斤、衣物1919件、煤150吨、救济款18105元。保证涉灾群众有住、有吃,人心稳定。5.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在全面排查核对,摸清了死亡和失踪人员及其家庭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对39名死难者,按每名死者8000元的标准发放安埋补助费,对停止搜救未找到的5名失踪人员,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受伤住院人员每人每天补助15元生活费,共计发放补助费38.7万元。安排专人精心照顾遇难者亲属,防止意外发生;组织50余名干部,动员各种力量,向受灾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工作,稳定灾民情绪;在村委会设置接待室,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战胜灾害、搞好灾后重建的信心。6.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搞好宣传报道。现场指挥部宣传报道组及时召开抢险救灾情况通报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由省委宣传部把关,对抢险救灾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
7、落实后续处置措施,防止次生、衍生事故发生。为防范现场可能再次发生灾害,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土资源部、民政部领导、专家和省领导的要求,及时制定发布了《纳雍县中岭镇左家营村岩角——箐角岩体崩塌防灾预案》和《贵州省纳雍县中岭镇左家营村岩角——箐角岩体崩塌危岩体应急治理方案》。与此同时,为举一反三做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省政府责成省国土资源厅着手制定对全省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的实施方案。
三、主要经验
1.信息畅通。灾害发生后,从地方到中央的灾害信息报送,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批示传达,渠道畅通、快捷高效。通过政府值班系统,将救灾过程及进展的有关信息每日续报有关领导,为领导作出处置决策、组织指挥救援工作提供了保证。
2.应对迅速。灾害发生后,从当地党委、政府,到省委、省政府,再到党中央国务院,应急反应十分迅速,各环节都做出了有效的反应。
3.处置及时。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等及时作出批示,国家有关部门、省政府主要领导、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省有关部门人员,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组织指挥或参与抢险搜救工作。
4.处理有序。此次灾害遇难和需安置转移的人员多,抢险、转移、安置、新闻、思想、善后、后勤等工作头绪复杂。抢险救灾指挥部分别设立10个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较好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淮河抗洪救灾情况
2003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防总果断决策、正确指挥,沿淮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确保了沿淮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安全。淮河干支流堤防无一溃决、水库无一垮坝,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井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夺取了淮河防汛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
一、应急准备情况
2003年,淮河防汛工作动手早、准备充分。4月4日,国家防总召开2003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做出部署。5月底,又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豫、鲁、苏、皖四省负责同志参加的淮河流域防汛工作会议。沿淮各省也分别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国家防总会议精神,部署防汛工作,组织开展了防汛检查,从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出发,落实各项度汛措施,在组织、工程、预案、队伍、物料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在汛前都制定了详细的防洪预案,各类防洪工程都制定了调度规程。尤其是对沿淮22个行蓄洪区的调度预案,包括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规定、安全撤离与组织、报警与通信、安置措施、生活保障、卫生防疫等都做了补充修订。
针对当年讯情,6月1日,国家防总批准成立淮河防汛总指挥部,沿淮各省、地(市)、县各级政府均设立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形成了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应急指挥体系,为2003年淮河流域防汛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汛前,沿淮各地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重点抓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国家防总向社会公布了大江大河、病险水库、重要城市、主要蓄滞洪区防汛行政责任人名单。沿淮各地逐级签订防汛责任书,并在主要媒体上公布了重点防洪工程的防汛责任人,接受社会监督。
二、应急响应措施
2003年6月,淮河洪水发生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地方各级防汛指挥部根据不同阶段的汛情,启动了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
1.分级响应。国家防总多次召开会商会,加强值班力量,密切监视汛情、旱情和工情的发展变化,做好汛情旱情预测预报,做好重点工程的调度,并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指导防汛抗旱。国家防总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了有关工作。淮河流域防汛指挥机构密切监视汛情、旱情发展变化,做好洪水预测预报,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支援地方抗洪抢险、抗旱,组织领导流域防汛抗洪工作,为国家防总提供调度参谋意见和建议。
安徽、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依照《防洪法》的规定,先后宣布淮河进入紧急防汛期。江苏、安徽、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同志主持会商,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据预案组织加强防守巡查,及时控制险情。
2.应急措施。面对淮河汛情,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指挥部加强会商,及时分析雨情、水情、工情和灾情,系统地考虑淮河防洪工程运用时机和运用方案,提早研究,及时部署。
(1)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洪错峰作用。按照国家防总对防汛抗洪调度的总体要求,为减轻淮河干流堤防防洪压力,淮河防总会同河南、安徽两省,充分利用淮河上游水库拦蓄洪水,为淮河干流拦洪错峰。河南省鲇鱼山水库在水位已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情况下,关闭溢洪道28小时,减少淮河干流洪峰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安徽省梅山水库入库洪峰7400立方米每秒,最大泄量975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86.8%,为下游拦蓄洪水2.7亿立方米;安徽省响洪甸水库拦蓄洪水3.5亿立方米,降低正阳关洪峰水位0.15米。据统计,淮河水系18座大型水库在2003年防洪调度中共拦蓄洪水20.2亿立方米,直接减免农田受淹487万亩,减免受灾人口87万人。
(2)运用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分泄洪水。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是为实现“中畅”目标,减轻淮河干流防守压力而开挖的与其平行的两条人工河道。根据淮河干流汛情,茨淮新河三次开闸行洪,最大分洪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累计分洪9.86亿立方米,降低干流正阳关水位0.3米。怀洪新河四次开闸分洪,最大分洪流量1530立方米每秒,累计分洪16.1亿立方米,最大降低干流蚌埠河段水位0.5米,为确保淮北大堤和蚌埠城市圈堤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3)适时运用行蓄洪区蓄滞洪水。7月2日,国家防总决定运用蒙洼蓄洪区蓄洪。在淮河第一次洪峰到达王家坝前3.5小时,及时开启王家坝闸向蒙洼蓄洪区分洪,减少下泄流量1630立方米每秒,降低王家坝河段水位0.2米,将29.30米以上高水位持续时间缩短24小时,并有效降低了下游洪峰水位。为了掌握防汛主动权,迎战可能出现的更大洪水,在蒙洼蓄洪区开闸分洪2天、蓄洪2亿立方米时,国家防总、淮河防总与安徽省防指通过会商果断决定关闭王家坝闸,预留5.5亿立方米的蓄洪能力。11日,在淮河干流第二次洪峰到达王家坝之前,再次开启王家坝闸分洪,持续开闸60小时,蓄洪3.5亿立方米。蒙洼蓄洪区两次共蓄洪5.5亿立方米,有效地减轻了中游的防洪压力。4日,随着汛情的迅猛发展,安徽省防指下令连续启用了洛河洼、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4个行洪区,扩大行洪断面。6日,正阳关水位突破26.5米大关,果断启用了唐垛湖行洪区。上述行洪区的启用,使润河集、正阳关、淮南三站水位分别降低0.8、1.13和1.27米,增加河道过洪流量1500-2000立方米每秒。
随着洪峰向蚌埠推进,蚌埠(吴家渡)水位超过1991年,淮北大堤、蚌埠城市圈堤面临严重威胁。7月7日,及时启用荆山湖行洪区行洪,降低蚌埠水位1.27米,使淮北大堤、蚌埠城市圈堤的防洪压力得到缓解。7月14日,在淮河第二次洪峰推进过程中,正阳关水位涨至2671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6米。安徽省防指启用了城东湖蓄洪区和邱家湖行洪区,使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站水位降低0.24~0.32米,有效地遏制了正阳关水位上涨势头,确保了淮干堤防的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在建的临淮岗工程的损失。
(4)加大下游洪水排泄,减轻中游和洪泽湖防守压力。为迎战淮河洪水,6月28日在洪泽湖水位低于汛限水位情况下提前运用入江水道预泄,腾库迎洪。洪水发生后,加强湖区防洪工程联调,充分利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和灌溉总渠加快泄洪。2003年,洪泽湖最大出湖流量达到12400立方米每秒,有效控制了洪泽湖水位,大大减轻了淮河干流和洪泽湖大堤的防洪压力。特别是启用了6月28日刚刚竣工的入海水道,结束了淮河800年来没有独立通海水道的历史,于7月4日在洪泽湖水位仅13.07米时提前启用泄洪,最大泄量1870立方米每秒,至8月6日关闸,共泄洪33天,累计下泄洪量44亿立方米,实际降低洪泽湖最高水位0.4米。据测算,如果没有入海水道排洪入海,洪泽湖最高水位可能达14.77米,洪泽湖周边300多个圩区将被迫行洪,影响110多万人和200多万亩耕地。
豫皖苏三省以淮河流域整体防洪安全的大局为重,克服自身困难,相互理解,密切配合,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全力支持国家防总和淮河防总的工作。
3、抢险救灾。由于淮河干支流堤防多为砂基砂堤,经过长时间、高水位的浸泡,部分堤防出现了一些较大险情,淮河干支流堤防累计出现较大险情400处,其中管涌74处,渗漏90处,散浸66处,其它险情170处。这些险情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不仅确保了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蚌埠与淮南城市圈堤等重要堤防、大中型水库、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而且干支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有效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各级政府始终把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仅及时转移准备运用的行蓄洪区内群众,而且将可能运用的行蓄洪区、生产圩和低洼易涝地区的群众全部提前转移,以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据统计,沿淮三省共转移安置207万人。各级政府对转移出来的群众作了妥善安置,通过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和庵棚等方式,努力解决基本生活保障,保证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医治。虽然群众转移工作时间紧,人员多,工作量大,但是由于各级政府组织有力,工作到位,整个人员转移快速有序,做到无一人伤亡,财产损失也减少到最低限度。
4、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淮河大水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高度重视应急人员的安全,调集和储备必要的防护器材、消毒药品、备用电源和抢救伤员必备的器械等,以备随时应用。组织卫生部门加强受影响地区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小分队,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
三、组织领导保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的防汛救灾工作。2003年7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对淮河防汛抗洪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政和部门负责同志要继续加强领导,靠前指挥,依靠群众,科学调度,周密安排,为迎战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做好准备,夺取防汛抗洪救灾的胜利。”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级防汛指挥机构,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靠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依靠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依靠科学指挥和调度,切实做好2003年的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7月9日,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第二次全体会议,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淮河防汛救灾工作。7月12日至13日,在淮河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赴苏皖抗洪一线,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洪救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战胜洪涝灾害的决心和信心,为夺取淮河抗洪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应急保障工作
淮河防汛期间,中央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洪水刚发生,国家防总商财政部紧急下拨了一批防汛救灾经费。随着灾情的发展,7月11日,民政部启动了应急救灾预案,进入紧急应对状态,部领导先后四次到淮河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财政部领导深入淮河流域检查防汛工作,灾情发生后,及早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作了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早对淮河流域灾后重建作了部署。铁道部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向灾区抢运抢险救灾物资。农业部领导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灾区农业生产自救工作,并派出四个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卫生防疫部门启动救灾防疫预案,迅速向灾区调运药品,并派出医疗小分队赶赴灾区巡诊,部领导深入灾区,指导防疫工作。中国气象局加强预测预报,主动及时提供重要气象信息。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解放军、武警部队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共出动12万人次,救助群众76万多人。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密切掌握汛情变化及发展趋势,加强会商。水利部领导分别率有关司局负责同志组成工作组赶赴抗洪一线指导地方做好抗洪救灾工作。这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充分体现了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理应急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
在抗洪抢险工作中,各级防汛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担负起指挥防汛抗洪和救灾的重任,靠前指挥,现场解决问题,自觉地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保证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淮河大水期间,新闻报道遵循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精心组织,为抗洪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国家防总加强了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的配合,实时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汛情和抗洪抢险动态。
五、善后处理工作
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调配救灾款物,组织安置受灾群众,作好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安排,保证灾民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各级政府及时安排资金,对水毁工程修复工作做了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发出通知,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淮河干流、洪泽湖水位回落后,安徽、江苏两省积极组织力量,加大排涝退水工作力度,全力为受灾群众的生产自救创造条件。
新疆伽师-巴楚6.8级震灾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3年2月24日10时03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巴楚发生6·8级地震,这次强烈地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境内最强烈的地震。地震波及喀什地区巴楚、伽师、岳普湖、麦盖提、莎车县及克州阿图什市,共计6个县(市)、37个乡镇、931个村(场),灾区面积21498平方公里。极震区烈度达到九度,九度区面积268平方公里,八度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七度区面积43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51万多人,共造成268人死亡,4853人受伤,其中重伤2058人;19899户民房倒塌,22101户民房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死亡牲畜70958头(只)。423所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其中103所学校严重损毁,倒塌校舍3.2万平方米,造成无维修价值的危房9.2万平方米;34所乡镇医院受到损毁,损毁面积2.4万平方米;乡镇政府、村委会、七站八所等基层组织用房损毁11.6万平方米。灾区的供水、供电、通讯、桥梁、公路、水利等公用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国家地震灾害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71亿元。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3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自到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当天,国务院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国务院调派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也启动了应急预案,及时组织调运救灾物资,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其他省(区、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有序、高效地开展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工作,迅速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组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应急措施 1.应急决策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根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的结果,按照预案立即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报告中央和国务院。中国地震局会同总参谋部派出由搜救队员、医护人员和地震专家共46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连夜飞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在应对这次震级高、烈度强、危害大的地震应急过程中应急决策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启动了应急预案,应急决策指挥机构完备,职责明确,信息互通,协调有力。
2.现场应急处置
根据应急预案,震区的党委、政府为应急指挥主体,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部队、武警官兵和各方支援人员为主要力量,相互协调、配合行动,形成了高效的现场处置工作机制。
(1)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灾区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震后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并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应急行动。
(2)基层政权在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喀什地委书记就到达了受灾最严重的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并根据预案成立了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有近千名干部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救灾的组织协调工作,震后2小时,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及兵团等方面共4000余人组成的救援力量赶到灾区现场,由于指挥得力,抢救及时,这次地震中被压埋在废墟里的6000多人,绝大多数在两三个小时之内便被救了出来,10小时内,受伤人员全部被抢救出来,遇难人员全部被清理出来并在当天顺利安葬。24小时内,水和食品等第一批救援物资送到灾民手中。在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的同时,基层党委、政府在上级援助尚未到达之际,不等不靠,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妥善抢救伤员,迅速组织周边单位和部门向灾区运送粮食、衣物、饮用水、燃煤等各类生活用品,以解灾民燃眉之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震发当晚,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临时安置,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遇难人员按照民族习俗得到安葬。3.应急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方面。针对地震灾害的特点,中国地震局于1988年开始编制地震应急预案,近年来,中国地震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4次修订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各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地震应急的专项预案。新疆自治区政府及各部门和各地区有比较完备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2)物资资金方面。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自按照部门职责采取了应急行动。民政部派出现场工作组赴灾区开展救灾工作,并于2月24日晚,从湖北紧急调拨6000顶帐篷,3月4日晚,又从郑州紧急调运第二批7000顶帐篷,后又向灾区调运7000顶帐篷。铁道部安排了向灾区运送救灾物资的专列。卫生部于2月27日启动《全国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防病应急预案》,并派出防病专家赶赴灾区现场指导救灾防病工作。财政部根据受灾情况,于2月25日向灾区下拨1100万元中央救灾应急资金。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紧急调运帐篷、燃煤、粮食、被褥、衣物等救灾物品。
(3)人员保障方面。解放军、武警部队先后派出解放军官兵2000余人、武警300余人、兵团民兵和公安干警共2000余人及时赶到灾区,参加抢救被压埋人员和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等工作。新疆自治区有12支医疗队从各地赶到灾区,后来迅速增加到36支,医务工作者达400余人。他们在灾区一线日夜奋战,救治伤员4000余人,其中伤势较重者2000余人。在地方、部队各大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忘我工作,救治危重伤病人员500余人。同时,卫生防疫人员及时进行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对饮用水的消毒和环境卫生监测,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发生。电力部门在震后组织精干人员昼夜奋战,很快恢复了重灾区的电力供应。当地电信企业全力以赴,迅速向灾区调入应急设备,派出骨干力量,确保灾区通讯畅通无阻。全国5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及时赶赴抗灾第一线,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宣传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弘扬正气,鼓舞斗志,为国内外迅速全面了解灾情、援助灾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技术保障方面。“九·五”期间建设的国家和新疆地震数字监测网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疆数字地震台网在震后7分钟就初步判断出地震参数,为迅速采取应急行动争取了时间,正在建设中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初步判断灾情发挥了一定作用。
(5)专业紧急救援能力保障方面。国家地震救援队在地震灾害现场紧急救援战斗中,行动迅速、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敢顽强、善于攻坚,为灾区社会稳定、恢复家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6)其他技术保障方面。中国地震局和新疆地震局拥有的大量专业仪器设备,在现场开展的地震现场震情监测预报、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次生灾害源险情排查、房屋安全鉴定、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工作中起到了技术保障作用。4.预警预防
(1)地震中期预测较为成功。在2003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中国地震局就将乌恰和喀什地区列为6级-7级地震危险区。新疆地震局于2003年年初向自治区政府报告,明确提出年内在新疆随时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并采取了强化监测等措施。
(2)预防措施方面。距震中仅20公里的伽师县龙口村,房屋因采用了木框架结构和木板夹土砖作墙的建筑方法,抗震性能大大提高,在这次地震中无房屋倒塌,无一人伤亡。这次受灾严重的巴楚县3个乡,绝大部分为土坯房,无任何抗震措施,加上地处叶尔羌河畔,地下水位较高,地基松软,房屋倒塌十分严重,人员伤亡巨大。5.外界应急救助
震后,近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来慰问电或表示愿意提供援助,8个国家的国际救援队表示他们的救援队已处于待命状态,如需要,将立即赴新疆地震灾区协助开展救援工作。震后,灾区收到日本政府援助3000万日元,美国政府援助10万美元,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援助5万美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200万港币,土耳其红新月会援助3万美元。国际传媒对中国政府及时、有序、高效地组织抢险救灾和灾民安置工作给予了好评。除新疆外,全国各省(区、市)的捐款1.3亿、捐物价值0.27亿元。在大灾发生后,有效地调动国内外的救助资源可为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有力的帮助。6.灾后重建
3月14日,国务院及时组织召开了抗震救灾工作协调会,帮助灾区恢复重建。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中央给予适当补助”的救灾原则,有关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特事特办,支持灾区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重点组织好灾区群众住房的恢复重建,进一步增强这一地震多发区的抗震能力,加快灾区的脱贫步伐。在实施效果方面,因灾损毁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迅速修复,对稳定灾区社会秩序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地震灾害中伤残病人的医疗费用,由政府全部解决;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人和儿童集中到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由政府负责抚养;因重伤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由政府建立扶助基金,实行长期救助。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情况
一、应急调水背景
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位于海河流域东北部,东南临渤海湾,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总人口948.2万人。天津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550~680毫米。由于天津地处流域最下游,自身没有固定水源,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靠开采地下水供水。1983年,国家实施了引滦入津工程,从此位于滦河的潘家口水库便成为天津市城市供水主要水源地。
海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汛期,径流量年际变化很大,经常发生连丰、连枯现象,自1997年以来,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旱,主要入海河道先后断流,水库蓄水锐减。特别是天津市主要水源地潘家口水库,自1998年进入枯水期,入库水量大幅度减少,已无法满足天津市的用水需求,天津面临着缺水危机。为应对严峻的缺水局面,天津市政府采取措施,加强计划用水、加大节约用水力度,压缩用水指标,停止于桥水库向农业供水,压缩引滦向菜田供水。从2000年起,天津城市日供水量已由正常220万立方米逐步压缩到151.7万立方米。尽管如此,潘家口水库水量仍不能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仍然存在4至6月的供水缺口。为了解决天津市的缺水危机,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防总、水利部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组织实施了四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
二、应急调水实施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天津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多次对引黄济津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密切关注天津市供水动态,面对严峻的供水形势,从1999年开始,每年7月下旬,水利部门就开始密切关注滦河的雨情和水情,对潘家口水库来水进行动态分析和全年预测。每年主汛期一过,潘家口水库来水形势基本明朗时,国家防总办公室及时组织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市水利局等单位进行天津城市供需水量平衡分析,确定全年的供水总量,研究解决保障城市供水的措施。
根据国家防总的要求,海河水利委员会考虑天津市的缺水程度,综合分析动用潘家口水库死库容、转让供水指标、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等各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提出解决天津缺水问题的建议方案报国家防总办公室。
国务院批准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后,国家防总向有关省(区)和流域机构发出启动应急调水的通知,并召开动员会,部署调水有关工作。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工作由国家防总统一部署,海河水利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引黄济津水量的筹集和黄河位山闸的调度。沿途各省及有关单位按照分段承包责任制的原则,对所辖区域内引黄济津输送水量、水质、工程建设、输水管护实行任务承包,工程投资、管护费用包干使用。
三、应急调水效果
国家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是我国应对重要城市由于供水不足导致社会问题突发事件的成功尝试。2000年以来的四次应急调水,共从黄河引水33亿立方米,天津市收水1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天津面临的缺水危机,保障了城市居民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的成功实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应急调水使全社会对水利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水危机意识,对建设节水型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对今后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也在跨流域调水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印度洋海啸紧急救援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引发印度洋历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海啸灾难。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遭受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及海啸已造成近15万人死亡。泰国南部地区特别是普吉岛等旅游胜地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灾区重建费用将高达7.5亿美元。印尼北苏门答腊地区的大量村镇被夷为平地,10多万房舍被毁,灾区重建需近1.6亿美元援助。斯里兰卡全国沿海岸线三分之二的地区悉遭损毁,经济损失约10亿美元,灾民达70余万。马尔代夫全国受灾,整个国家陷入停滞,经济损失预计将达10多亿美元。印度南部近4个邦和2个中央直辖区受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亿美元。马来西亚北部的四个州受海啸波及,经济损失预计达2630万美元。
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1月6日,温家宝总理应邀出席了在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与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就救援工作、灾后重建及合作建立区域防灾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多项倡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有关方面迅速做出反应,组成了由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卫生部、地震局和军队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特别工作小组,我驻有关国家使领馆启动了应急机制,积极组织援救中国公民,并向救灾国提供各种援助,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二、紧急援助情况
海啸发生后,商务部立即启动了对外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应急机制,26日晚,决定向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泰国等受灾国提供第一批2163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救灾援助。12月31日,根据灾情发展,我国宣布在已有援助基础上再向受灾国提供5亿元人民币援助。主要用于:向受灾国提供紧急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应有关国家要求组织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援队和野战医院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积极参与受灾国灾后重建工作。在上述5亿元人民币援款项下,向印尼、斯里兰卡和泰国提供总计3750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主要包括药品、食品和发电机等;向马来西亚、缅甸、马尔代夫、索马里、肯尼亚和塞舌尔提供总计85万美元的现汇援助。
另外,我民政部门也向全国各地发出通知,积极开展对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民间捐赠活动。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纷纷向灾区民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截至2005年1月17日,全国民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到帐资金累计达29430.7万元,其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红十字会接受到13192万元,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会接受16238.7万元。中华慈善总会根据捐赠者意愿和受灾国的实际情况,于1月15日在民政部举行民间捐款移交仪式,将首批到账的5500万人民币捐款兑换成665万美金,转交给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
三、医疗救助情况
2004年12月30日,根据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受灾情况,我在原有10支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队的基础上,调整了人员专业组成,组建了总人数164人的中国卫生救援队,以公共卫生专家和临床外科专家为主,针对现场救援和灾后防病实际需要进行援助。救援队抵达受灾严重的普吉岛后,在与当地政府官员、卫生技术人员会谈、了解灾情和医疗救治与防病情况的基础上,救援队在当地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救治受伤和腹泻群众,对环境和饮水消毒予以技术指导。
由国家地震局组织的中国国际救援队35人,携带价值300万元的物资和装备,于2005年1月1日凌晨抵达印尼班达亚齐灾区,开展以医疗急救为主的救援工作,这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以医疗急救为主的国际救援队,受到了印尼政府和当地灾民的欢迎。考虑到救援工作的连续性,我国第二批国际救援队队员35人携带价值20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于1月11日抵达印尼(轮换第一批救援队),开展恢复与重建阶段的卫生防疫和后续医疗救护工作。另外,根据灾情需要,商务部协调卫生部、国家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增派了公共卫生专家、救援队、医生、护士,电告我驻受灾国使馆,要求向驻在国征求意见,同时结合受灾国需要和当地工作、生活和安全环境等情况,就派遣志愿者的具体专业、派往地点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卫生部已组织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派出卫生救援队3批、共45人,包括澳门特区政府派出的3名医务人员。
另外,中国科学院组织北京5名DNA鉴定专家于2004年12月31日凌晨抵达泰国灾区协助辨认遇难者身份。根据有关受灾国家需要,我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调拨医疗救灾器械、药品等运往受灾国家。
四、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为协助受灾国进行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我国派出三个专业考察组前往受灾国。商务部请我驻受灾国使馆了解驻在国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重建计划以及对方的有关要求,协商援助当地急需、最能发挥我企业和产品优势并能够产生持久效应的项目,重点为恢复供电、通讯,修建住房、医院、学校、桥梁和道路等。另外,在印尼、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各援建一个活动板房简易医院或住房,投资分别为6000万元、4000万元和1500万元
同时,对受灾国提出的重点项目作出积极回应,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对斯里兰卡政府提出希望我在铁路修复项目上进行合作的要求,商务部表示将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予以统筹安排,并将派出铁路专家赴斯里兰卡进行具体考察;对其提出的码头修复工程,也已作出积极回应,并通知我在斯里兰卡的中方技术人员前往考察。
商务部与国家地震局多次进行技术讨论,拟在印尼援建一个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总投资约800至1000万元。
五、各方反应
我向受灾国家提供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工作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取得了巨大的国际反响。各受灾国对我援助表示衷心感谢,认为中国人民是可以信赖的伟大朋友,中国政府的无私援助必将极大鼓舞灾区民众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都高度评价中国在帮助受灾国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他们表示,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迅速行动,提供大量援助,再次表明中国是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有影响和负责任的国家。法新社报道说“这表明,第一人口大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国之声电台详细报道了温家宝总理在新年前夕会见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驻华使节和部分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的讲话,报道了中国将在已提供2100多万元人民币援助基础上再度增加5亿元人民币援助的消息。德国NTV电视新闻台在快讯中反复打出字幕:“中国的救援资助已经达到4650万欧元,中国还将继续向灾区派遣救援队。”
温家宝总理在雅加达向联合国宣布增加2000万美元援款引起了各方赞赏。安南表示,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的呼吁,在原有的援助基础上,再次增加20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多边救援和重建,中国还向受灾国派出了工作人员,他感谢中国政府做出的贡献。部分受灾国家认为中国的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真情实意的具体体现,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弥足珍贵。美国《侨报》和《世界日报》在1月6日均以显著篇幅报道温家宝总理专机减员减行李装载16吨救灾物资至雅加达,并赞扬温总理在救灾峰会上关于“中国政府的承诺一定会兑现”的表态。《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报刊认为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外援政策的一大转变,表明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模范成员。
浙江抵御台风灾害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4年8月12日至13日,第14号强台风“云娜”正面袭击浙江省。据中国气象局分析,这次台风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具有风力强、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风暴增水高等特点,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使杭州、嘉兴、舟山、宁波、绍兴、衢州、金华、台州、温州、丽水等10个市、75个县(市、区)、75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台州、温州两市和宁波市南部受灾最为严重。据统计,受灾人口1299万人,因灾死亡179人、失踪9人,因灾伤病4000多人,一度被洪水围困44.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6.8万人;倒塌房屋6.4万间,损坏房屋18.4万间;黄岩、椒江、温岭、玉环等4个县(市、区)城区受淹;农作物受灾面积39.1万公顷,绝收面积6.9万公顷;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81.3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对第14号台风应对工作十分关心。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8月27日-29日,温家宝总理亲自到浙江视察灾情,对浙江抗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8月13日,台风登陆第二天,国务院即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对14号台风工作,多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应急工作作出部署,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深入灾区,靠前指挥,保证了各项防台抗灾措施的落实。民政部、水利部、财政部及时下达资金6100万元,浙江省各级政府紧急安排救灾资金1.8亿元和价值1940万元的救灾物资。民政、水利、国土资源、渔业、交通、卫生等部门派出工作组赴重灾区协助抗灾救灾。驻浙解放军、武警官兵积极参与抢险救灾。
在应对第14号台风过程中,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在预案编制、预测预报、组织指挥、调度决策、群众转移、灾民安置、卫生防疫、灾后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应急工作评估
1.应急决策能力。在决策机制方面,在应对第14号台风过程中,省、市、县、乡都建立了由气象、海洋、民政、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组成的应急决策指挥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体决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全面负责应对工作。在决策时,尊重科学规律,发挥专家作用,汇聚集体智慧,组织各部门进行会商,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在决策及时性方面,在应对过程各个阶段,中央有关部门和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都能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作出决策。8月9日-10日,第14号台风尚处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的发展阶段,民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和浙江省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做好各项防御工作;8月11日-12日,台风生成到登陆阶段,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会商,研究台风路径,分析台风影响,在此基础上召开四次电视电话会议,对台风防御工作做出全面部署;8月12日-13日,台风登陆后的响应和恢复阶段,民政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及时启动预案。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了解各地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部署各项抢险救灾工作。在决策科学性方面,浙江省在预警、响应、恢复的不同阶段,根据台风发展规律和特点,分别采取“防、避、抢”的工作方针,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把大量工作做在台风登陆前,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把台风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综上分析,每个阶段的决策,都是依据气象部门研究判断结果并根据灾情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是科学、果断、及时的。从实际效果上看,群众普遍反映,政府预报、预警及时,决策果断,为安全转移提供了时间保证,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
2.应急保障能力。在制度保障方面,近年来,国务院各部门,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预案编制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预案体系,中央、省、市、县有政府专项预案和各部门的部门预案,乡镇有具体操作预案。同时,浙江省比较注重预案演练,省政府和温州市政府在今年进入汛期后分别举行两次演练,检验了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在资金、物资保障方面,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预算22亿元和水利特大防汛抗旱补助经费5亿元,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从总理预备费中支出。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安排有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和防汛抗旱经费,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从省、市、县长预备费中支出。在物资储备方面,各级民政、水利部门均储备有一定数量的救灾抢险物资。在技术保障方面,中国气象局、民政部、水利部等部门分别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测、水文监测预报、灾情监测统计等决策支持系统和远程视频会商系统。浙江省的远程视频指挥系统基本覆盖到县,部分地区覆盖到乡,大部分市、县都配备了卫星云图,温州等地还建立了多普勒雷达系统,可供实时监测台风动向,建成覆盖全省的水情、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和大型水库卫星遥测系统。
综上分析,预案体系比较健全,资金物资准备比较充分,技术保障体系比较完备。但是,各级政府尚无总体应急预案,市、县、乡的预案不同程度地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
3.预警预防能力。在预警机制方面,从纵向看,气象系统内建立了会商机制,各级互相通报、交流监测分析结果;气象部门与政府之间建立了预测预报报告机制;气象、民政、水利、国土等系统内部建立了预警信息双向传递机制。从横向看,各级气象部门在对台风进行密切监测同时,能及时将分析预测结果通报给民政、水利、国土、海洋等有关部门。在信息发布方面,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将台风预测预报结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台风动向,及早采取防范自救措施。在预防措施方面,各级政府结合本地水文地质和人口经济分布情况,及时组织民政、水利、国土、渔业、农业等部门研究部署预防措施,组织开展水利工程巡检、地质灾害监测、涉险群众转移避险、渔船回港避风等工作。
综上分析,各级政府根据预警信息,及时组织会商,部署、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预警机制比较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准确,预防措施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4.现场处置能力。在处置机制方面,以当地党委、政府为指挥核心,以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群众、部队、武警官兵为主要力量,形成效率较高的现场处置工作机制。在遇水库出险、群众被水围困及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突发情况时,当地党委、政府能够及时组织动员各部门力量,调动部队、武警官兵参与抢险救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处置速度方面,当地党委、政府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工作准则,在立足于依靠本地、本部门进行处置的同时,及时向上级请求支援。从温州、台州等地的大量处置事例可以看出,现场处置机制是比较健全的,现场处置反应是迅速的,处置措施是有效的。
5.恢复重建能力。在采取措施方面,第14号台风在8月12日20时登陆,8月13日上午,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重建和灾民救助上来。省、市、县及时将救灾资金和物资下拨到灾区,组织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对倒房重建免收11项行政性收费,免收受灾贫困家庭子女学杂费、为部分受灾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开展受灾群众低保审批工作,抓紧时间抢修水利、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在实施效果方面,因灾损毁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基本修复,水利设施和倒房重建工作已全部展开;紧急安排下拨救灾款物,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因灾死亡人员家属、伤病人员、倒房家庭、受灾种养户得到了及时救助。
综上分析,恢复重建和灾民救助工作,措施是有力的、及时的,效果是明显的。灾区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三、工作经验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应对第14号台风工作十分关心。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温家宝总理亲自到浙江视察灾情,向奋战在抗台抢险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慰问,极大地鼓舞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战胜台风灾害的信心,为应对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指明了方向。台风登陆前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6次召开紧急会议,对应急工作及时作出部署,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深入灾区,靠前指挥,保证了各项防台抗灾措施的落实。2.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大量措施,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发布预警信息,宣传防范知识。认真做好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旧房屋的安全检查工作,认真做好涉险人员排查转移避险工作,在城区利用防空警报、警车警报器,在乡村利用高音喇叭、敲锣、吹哨等非常规手段发布紧急转移命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3.建立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和预案体系。浙江省、市、县、乡都建立了应急决策指挥机构,建立了以行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负责制。浙江省、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制定了预案,建立了分级、分部门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的应急指挥体系为应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健全的预案体系为应急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第二篇: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桓仁浩程新型环保活性材料有限公司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总则
为保证发生自然灾害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应急救援措施,控制和消除自然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各种损失,在突发自然灾害如:雷电、暴雨、火灾、狂雪等时做出应急准备、应急分工、职责与响应、报告与记录等。本预案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人身、保设备”为原则,结合《安全生产法》内容和有关实施细则制定。概况
本组织机构适用桓仁浩程新型环保活性材料有限公司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的应急与响应的组织处理工作。
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的特点,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地震、雷电、火灾、暴雪、暴雨、洪水、泥石流等。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后,应在当地政府统一指挥下进行,全公司成员及生产班组必须服从上级领导的指示、命令和指挥,积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抗击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3 应急预案内容
3.1 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3.1.1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 指 挥:高松
副总指挥:刘玉福 救护队队长:李岩峰
救护队副队长:李向吉 张桂波 孙
伟 现场安全监督:赵永安 物资供应:高明楠 物资管理储备:吕辉 综合管理:郭景文 汽车司机:鲁忠魁
3.1.2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及成员的主要职责
3.1.2.1贯彻落实国家及上级部门有关抗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与处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3.1.2.2研究制定抗自然灾害的预防规划和救灾工作计划及措施; 3.1.2.3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抗灾组织机构;
3.1.2.4广泛开展抗灾工作的宣传和抗灾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3.1.2.5接受地方政府及上级应急救援指挥部的领导; 3.1.2.6指挥抗灾抢险及救援应急处置工作; 3.1.2.7组织制定抗灾应急工作计划及措施审核批准抗灾应急救援预案;
3.1.2.8按照地方政府天气预报,确定进入抗灾戒备状态,并向本公司下达抗自然灾害指令,3.1.2.9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加强抗灾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3.1.2.10发布抗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命令;
3.1.2.11负责本现场抗灾的组织协调和抢险力量的调集及抢险指挥和正确处置:
3.1.2.12通报抗灾抢险及应急救援进展情况;
3.1.2.13负责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抢险救援有关情况;
3.1.2.14当抢险救援过程中人力或资源不足时,应向当地政府应急救援指挥部报警,向公安、消防队、武装部等方面求救增援。3.1.3.组成抢险生产当班员工救护队 队 长: 戚纪超 副队长:当班班长
成员:当日在岗全体人员
3.1.3.1抗灾抢险专业救护队(队长、队员)职责
1、自然灾害前工作:由各自当班员工组成的抢险救护队,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计划储备应急救援、救援工具及救援物资,负责从本公司3 员工中,经常开展防灾抢险业务的训练和演练,应变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的抢险;
2、自然灾害戒备状态:在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班组负责集结本部门抢险救护队全体成员,统一待命,协助现场指挥组和治安、生活保障组全面作好灾前的各项防备工作;
3、自然灾害来临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紧急调集队员赶赴抗灾现场,投入救援物资,接受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排除险情、救助伤害人员、隔离封堵、保护财产、抢修设备、抢修通讯等抢险救灾工作。3.1.3.2物资供应职责
在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将抢险救灾相适应的应急储备物资输送到洪涝灾害事故现场,在洪涝灾害事故发生后负责及时提供设备的抢修物资和材料、合理分配和配置储备救援物资,保证电力和其他设备、设施抢修所须物资的及时供应。保障抢险救灾物资的及时供给。
3.1.3.3 公司管理部门职责
1、对在建(构)筑物防汛、抗震能力检测
1)根据设计部门意见及抗灾组织技术的要求,应对现场所有建(构)筑物检查复审,对建(构)筑物进行防汛、抗震防能力分析和鉴定,对检查鉴定不符合的建(构)筑物要求的,必须给予加固。2)对现场重大危险源(主厂房、供水系统、燃油罐及输油系统、加油站、特种设备、)等重点检测,对不符合防汛、抗震要求的,必须及时给予加固和整改。
3)应加强对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防灾强度和建筑物倒塌造成电气设备及线路的损坏的检测保护,检查主要电气配电室等房屋防灾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2、结合本公司用电结构和防灾要求,要制定保电措施和供电措施。
3、防震防汛设施的检测
1)现场主要的排洪设施下水井、地漏、下水道、排水井、排水道、地下排水泵、地下排水管道、回水井是否正常符合防灾的要求; 2)现场主要建(构)筑物屋顶、窗、门、下水道是否符合防震防汛设计要求;
3)避雷设施是否按规定检验合格;
4)地下设施、电缆孔洞、电缆竖井、电缆沟、管道沟井等是否密封封堵;
5)路面排水设施是否完好无损,符合排水要求; 3.1.3.4安全保卫部门职责
依据当地政府的天气预报,配合工程管理部做好抗灾前主要建(构)筑物和设备系统的防汛能力检测检查,结合现场存在的重大危险5 源及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的储备防护状况等,综合预测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自然灾害前应有效组织各种车辆进行抗击灾害的应急救援的日常演练,合理组织、编制求援车辆的储备及驾驶人员的分工;发生自然灾害时合理安排运输车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受灾部位进行人员转移和抢修道路,确保救灾物资的及时输送和救护伤害人员的及时转运,积极配合物资供应和医疗救护组开展救护工作。
通过公司各种传播媒体,广泛开展等多种形式的抗洪防汛、洪涝事故灾害、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灾害救护、灾害避险、灾害逃生、灾害自救、灾害认识、灾后生存、灾后重建等各种灾害宣传教育,积极配合厂部搞好抗洪防汛应急宣传,增强职工的防灾意识,提高职工发生灾情时进行自救互救的能力,提高员工抢险救灾应变能力。洪涝灾情发生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工具通告指挥部公告灾民互救及抗灾中应注意的事项;及时平息各种谣传。3.1.3.5 综合管理部门职责
加强对各参建单位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治安秩序,积极开展灾情日常的应急演练工作,在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对自然灾害事故现场有效进行隔离、疏散、交通指挥、现场警戒、重要物资、设施的管护工作,保护全现场和员工财产,维护全现场施工秩序。3.1.3.6应急抢救救援物资储备 1)抢险救护队应负责专业抢险器械的储备:消防头盔、防(火、烫)服、防护靴、防(火、烫)手套、正压呼吸器、安全带、安全钩、安全绳、消防斧、消防剪,消防锹、消防扩音器、破折器具套件、应急抢险照明灯和电缆等;
2)医疗救护、各单位及扩建处后勤组负责储备:警戒绳、临时围栏、禁止通行标志、警戒区域标、扬声器、呼吸保护器、救护担架、培训急救员、输氧设备、急救箱、治血和包扎和急救药品等。
3)物资部门负责的物资储备:雨衣、雨鞋、防雨布、铁锹、尖镐、纤维带、沙子、潜水泵、胶皮管、电缆、铁丝、临时帐篷、水桶等。3.1.4应急报告
3.1.4.1当现场任何一名值班人员或工作人员及员工发现自然灾害险情或接到上级通报后,都应首先立即向应急救援值班办公室报警。并简单扼要简述灾害事故地点、原因及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设备或厂房损坏程度。
3.1.4.2应急救援值班部门紧急启动本预案,各单位人员接到命令后迅速安排本部门人员各就各位,奔赴灾害现场。
3.1.4.3 各班在灾害现场救灾时,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止灾害事故进一步扩大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针对灾害的危害性和程度,在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必要时采取可行的不损一切措施,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3.1.4.4 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接到灾害报警时,应根据灾情的严峻程度和存在的危害性,按有关规定应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警或请求支援;
3.1.5应急通信
通信联系电话按上级抗灾主管部门下发的通信电话号码发的最新电话号码簿执行。在灾害发生后,确保抗灾值班电话(全国直拨)的畅通。公司电话48411111(手机等)3.2 危急事件的预防
3.2.1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和终止后,及时分析和预测灾害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预先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防范。
3.2.2针对灾害的蔓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灾害损失扩大。3.3 应急预案的启动
3.3.1连降暴雨期间、有可能发生洪水、山体滑坡等,启动“常规预案”。
3.4 危急事件的应对 3.4.1常规预案:
3.4.1.1在连降暴雨期间,洪水发生初时等恶劣气候下,抢险队长、防灾应急办公室保持联系,随叫随到:综合管理部,安全保卫部门派人加强各类防灾重点部位的巡视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应急办公室。3.4.2应急响应 3.4.2.1应急救援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接到自然灾害的报警后,应尽快赶赴灾情现场,针对发生灾情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性履行职责,投入灾情事故的组织、抢救和指挥中。
3.4.2.2应急救援队长或成员接到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启动命令后,立即尽快通知应急救援队长和成员,尽快落实必要的交通车辆。3.4.2.3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所有成员接到紧急启动命令后,都应迅速赶赴灾情事故现场,接受指挥部或队长的领导,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紧急起用储备抢险救援物资,尽快投入抢险救援。
3.4.2.4凡参加物资管理供应、救援队队长接到紧急启动命令后,针对发生洪涝灾情的性质和指挥部及各抢险救援的应急需求,及时调配提供储备救援物资和设备及车辆交通。
3.4.2.5所有管理人员都是公司应急义务抢险救护队员,在自然灾情发生后,必须坚守岗位待命,服从部门领导及上级领导的统一指挥和调遣。
3.4.2.6所有员工都是应急义务抢险救护队的一名成员,在自然灾情发生后都应坚守岗位,服从部门领导的统一指挥和调动,积极投身于抢险救援工作中。
3.5生产、生活维持或恢复方案
3.5.1单位员工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在人身安全不受危害的情况下要坚守本职岗位,使生产、生活正常进行。3.5.2根据实际情况恢复对生活区的供水供电,做好恢复工作,防止损坏设备,并注意操作中的安全。
3.5.3后勤、医疗应及时做好宣传工作,采取必要措施保障食品、饮用水和生活用品供应,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3.5.4保安应急人员要布置安排好人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第三篇:校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校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一、制订预案的目的: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在自然灾害来临前,事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迅速有效控制局面并妥善处理,把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自然灾害的范围:
校园自然灾害包括:大风、台风、龙卷风,大雨、暴雨、雷暴雨,大雪、暴雪,地震等非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
三、预案的启动:
1、收到有关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本预案正式启动。
2、发现有别于常规的现象,经验中,可能出现自然灾害,本预案正式启动。
四、组织机构:
成立防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蔡x
副组长:王x、徐x
成 员:张x、王x、白x、徐x
五、职责:
1、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及成员负责日常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排除隐患工作。
2、负责灾害发生时教师、幼儿的组织、协调、监督、转移、逃生等工作。
3、领导小组负责灾害发生后的救治及发生的后果处理工作。
六、防灾害工作通信联系名录:
蔡x:138x44015
徐x:13813x502
王x:135125x18
第四篇:校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校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我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减少国有资产损失,维护学校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学校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台风、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雹及暴雪等因素而造成学校校舍倒塌、学校淹没、道路堵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工作领导小组及联系电话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三、工作职责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教师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小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五、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预防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宣传,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4)检查、督促学校各处、室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校舍、场地、围墙、水沟、厕所、电线、烟囱、树木等建筑物的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
(6)在街道、教育局的领导指挥下,迅速做好因自然灾害事
故而发生的处置工作。
六、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厕所、电线、烟囱、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故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练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校方责任制度。
(8)暴雨、雷、电、台风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七、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
(1)学校在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
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故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故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八、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发出紧急撤离、集中信号。
(2)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在上课时由各课教师带领学生按指定线路到指定地点集中,班主任立即倒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是最后一个撤离。
(3)任课教师、班主任应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地震、火灾等其他灾害发生时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并引导学生转移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迅速撤离现场,听从老师指挥,互相照顾,帮助弱小、有病同学撤离。
(5)门卫听到信号后及时打开所有大门,总务处工作人员立
即检查应急通道是否打开畅通。
(6)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拨打电话119、110报警外,迅速报告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夜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要大声呼救,立即打119、110报警电话,并报告学校领导。
(7)发生漏水现象危及学生安全的应立即切断水源(消防用水源除外)。
(8)在报警的同时校领导应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校(园)应急领导小组迅速做出反应,指挥各小组迅速到达指定位置。
A教育宣传组:将相关情况通知各有关部门,教育办领导汇报,联系“110”等相关部门到场扑救,联系医疗部门实施医疗救护。
B事故处理组:引导学生安全撤离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并要安慰管理好学生,不使学生走失、走散。将受伤师生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或就地对伤员展开实施救护,并就地取材展开营救尚未脱险的师生。
C后勤保障组:保障人、财、物及时到位,尽量大可能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9)除不可抗拒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10)助相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九、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学校校长是本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安全、校(园)稳定工作负总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自然灾害事故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篇: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范文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时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出现,为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常常需要预先准备应急预案。写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1为了有效提高我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强降温天气、洪灾、旱灾、地震、冰雹及暴雨(雪)等因素而造成学校路面结冰、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情况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校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救灾工作。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五、组织管理
学校要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预防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宣传和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4)检查、督促学校各处、室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消防器材、校舍、操场、围墙、下水道、电线等建筑物的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7)在上级教育局的领导指挥下,迅速做好因自然灾害事故而发生的处置工作。
六、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等建筑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进行师生员工疏散演练。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故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七、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
(1)市区和学校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故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利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故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八、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启动响应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学校发紧急撤离、集中信号。
(2)学校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上课的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制定路线到指定地点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3)任课教师、班主任应按照平时疏散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地震、火灾等其他灾害发生时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并引导学生转移到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迅速离开现场,听从老师指挥,互相照顾,帮助弱小、有病同学撤离。
(5)门卫听到信号后打开所有大门,工作人员立即检查应急通道是否打开畅通。
(6)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拨打119、110报警外,迅速报告学校领导,校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夜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要大声呼救,立即打119、110报警电话,并报告学校领导。
(7)发生漏水现象危及学生安全的应立即切断电源(消防用水除外)。
(8)在报警的同时校领导应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校园应急领导小组迅速作出反应,指挥各小组迅速到达指定位置。
①教育宣传组:将相关情况通知各有关部门,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联系“110”或“119”等相关部门到场救助,联系医疗部门实施医疗救护。
②事故处理组:引导学生安全撤离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并要安慰管理好学生,不使学生走失、走散。将受伤师生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或就地对伤员展开实施救护,并就地取材开展营救尚未脱险师生。
③后勤保障组:保障人、财、物及时到位,尽最大可能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9)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急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九、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学校校长是本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安全、校园稳定工作负总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进行严肃查处。对于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安全事故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2㈠预防措施
1、学校办公室负责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部署校园地震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的工作。
2、校长办公室负责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实行防灾的指示,传递防灾信息。
3、政教处负责组织师生学习辨别地震等灾害预警信号,掌握灾害预防和自救知识。
4、安全处、总务处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教室、宿舍、供电线路、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玻璃门、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及时记录并整改。
5、政教处制定防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并指导校内师生掌握地震逃生知识。
6、成立防地震等自然灾害领导小组。
㈡现场处置及救援措施
1、在发生灾害时,组织各方人员切断电源,检查和加固窗外的悬挂物,检查旗杆、墙报栏,防止高空悬挂物摔落伤人,要检查保管好各类电器。
2、组织各班班主任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迅速将学生带领到在安全地方躲避。若遇人员受伤,积极组织抢救。如有伤势较重的伤员,学校无能力处置的,就近送医或在第一时间内联系“120”医疗急救中心,请求救治。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发生破坏性灾害时,立即做好抗灾自救工作,在上级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
4、安全处以及总务处检查学校食堂、宿舍、教室等重点部位,查看是否受损及损坏情况,检查是否发生火灾、毒气等次生灾害,并组织人员采取相应预防、处置措施。发生火灾、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后,学校应在处置的同时,向“119”、“110”等部门提出救援请求。
㈢事故报告及现场保护
1、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要按照上级指令和预警信号安排学校各项工作,若需要停课,则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有关老师、学生、家长,立即采取措施停课放假。
2、通讯小组随时与教育系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保持联系,在接到地震预警时,立即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
3、突发地震后,领导小组立即对地震中师生伤亡、校舍损坏等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了解、及时上报教育局。有新生重大灾情的,随时报告。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安全稳定。
㈣事故调查及处理
1、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后卫生消毒,防止传染性疾病在校园滋生蔓延,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
2、政府或教育、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近期不再有破坏性地震发生,则宣告应急结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3、针对学生出现的情绪紧张、神情焦虑等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室立即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舒缓学生震后心理压力。